跳转到内容

文山舊隱祠記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文山舊隱祠記
作者:王育仁 
本作品收錄於《文山先生文集/卷20

宋丞相文文山先生,從容就義於國祚既終之餘,報宋室養士之功。數百年來,仰其忠者,以先生生前蹤跡之所至,即其精神之所寓,故所在咸立祠虔祀之。距富田里許,南崖之隩,有所謂文山者,其山水之林立,亭橋之棋置,具先生所為《觀大水記》及自敘《紀年錄》中,可按也。以今考之,則先生以湖南運判免歸之日,嘗構道體堂於其地,無日不與賓友徜徉其間。而讀其獄中所貽弟璧書,又特諄諄於「作寺文山,我廟其中」之語。然則先生生前蹤跡之所歷,與其精神之所鍾,其眷戀於此者,視之他所,為尤篤矣,顧可無祠以慰其靈哉?更元之世,廢於兵燹,夷為田疇。明興,成化中,一峰羅先生嘗白諸臬司,贖以淡金,得腴田十畝,然未有以祠之。

嘉靖丁亥,余宗之居富田古城者,其彥曰喬相,嘗徘徊南北崖中,慨然捐己資若干金,鳩工聚材,託先生十一世孫毓彥者,測前田十之二而構祠焉。其制,瞰江潭為門,題曰「文山舊隱」。門之後為堂,仍其故額曰「道體」,而其外則曰「慕忠祠」,塑先生之像巋坐其中。堂之後為「傑閣」,其下額曰「南崖書院」,俾鄉之人士群而習讀焉。其上則取先生所自述其閑居獨樂,意嘗超然之語,而額之曰「超然閣」。祠之東復葺庵一所,令持齋咒者居守其中,則又摘取先生貽書之旨,而名之曰「廟中庵」。由門而堂而閣,其間皆延以廊墀,繚以周垣,其材唯榱楹用木,四周牆壁則盡以磚為之,用備不戒。先生生於宋丙申仲夏二日,就義於元壬午季冬九日。祠既訖,喬相復就近買田十畝,以供祭費。每歲舉祀在冬,令先生之裔主之,而夏則主以相之後。歷千百世約為常,相之用意良亦悉且勤矣。文氏之裔熙等謂其善不可沒也,欲上其事於郡邑旌異之。相固謝不可,曰:「此吾鄉子弟所以敬事鄉先生之分也,奚名之敢居?」

相傾資舉義,竟其身無餘積以遺其嗣,故其子化鵬家徒四壁立。然每與仁相過從,論天地萬物一體之學,間及厥父建祠於末,輒欣欣然,歲時益嚴掃奠之役。相沒之六年,熙等乃刻其主,奉之閣中,每祭畢則拜奠之。頃仁往遊其地,文勳及其從侄孫學柳等又屬為記,以傳之有永。仁因諗於化鵬曰:「子觀諸先生之忠,與爾先人所以祠先生之意,尚何疑於一體之說乎?夫人臣之忠其君,根於所性,無智愚,無古今,感於此,應於彼,勃乎其不可遏者也。先生沒必俎豆之志,已見於遊觀鄉祠之日,則其國亡與亡之情,根於一體者邃矣。故其終身所歷,分宜自盡,不敢忍默以便身。身所當全,未嘗冒死以快心。心既無愧,不復偷生以害義。仁為己任之語,嘗序之忠孝提綱矣,夫豈以幸幸為節,而又何計其人之諒否,名之顯晦,世之祠與不祠哉!然當其時,豪悍萬人隨之,淮、潭諸路響應之,趙時賞代之,督府諸忠義翼之,王炎午為文速之,十義士瘞之。而迨其後世則順天祠之於學宮,鄉郡祠之於螺山,於富田,里人羅高者又割田祭之於其墓。而文山舊隱,則爾先人之經紀,其祠祭也,如經紀其家;其敬事先生也,如祀其先。且不欲以其名聞於世,而子又能繼其志。噫!彼有教化之責者,其為之尚欲以風於世,如二鄉彥所營,則奚所利,而孳孳若是哉!毋亦忠君之心,人人所同,即四海之遠,間世之久,觸之斯動,扣之斯應,有不知其所以然者。此或爾先人所以建祠之心,而彼自忘之也。」化鵬聞予言,躍然曰:「使先子可作,聆子斯論,當有戚戚然於心者矣。」因次第其言,授之學柳,镵諸道體堂中,以勖於二姓之後,裨相與世守夫祠祀,以不墜其先德云。時則大明萬曆二年甲戌仲春望日也。

本明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遠遠超过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