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師利問菩提經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文殊師利問菩提經 十六國 後秦
譯者:鳩摩羅什
本作品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
参考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底本:大正新脩大正藏經錄入

文殊師利問菩提經

(一名伽耶山頂經)

姚秦龜茲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初得道,在摩伽陀國伽耶山祠,與大比丘眾千人俱,其先悉是編髮仙人,皆阿羅漢,所作已辦,心得自在,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解脫;菩薩萬人,皆從十方世界來集,有大威德,皆得諸忍、諸陀羅尼、諸深三昧,具諸神通。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香象菩薩、勇施菩薩、隨智行菩薩以為上首。如是等菩薩大眾,百千萬億,其數無量;并諸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大眾圍繞。

爾時世尊,入諸佛甚深三昧,如實諦觀諸法性相,而作是念:「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一切智慧,除諸重擔、度三有險道,滅無明、得真明,拔邪箭、斷渴愛,成法船、擊法鼓、吹法蠡、建法幢,轉生死種,示涅槃性,閉塞邪道,開於正路,離諸惡業,示于福田。我今當觀,誰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以身得?為以心得?「若以身得,身則無知、無作,如草木瓦石,四大所造從父母生,以衣服、飲食、臥具、澡浴而得存立,必歸敗壞無常磨滅。而是菩提,但有名字世俗故說,無形、無色、無定、無相、無向、無入、無道,過諸言說出於三界,無見、無聞、無覺、無知,亦無所得、亦無戲論,無問、無示、無有文字、無語言道。

「若以心得,心從眾緣生,眾緣生故空如幻,無處、無相、無性,亦無所有,於是中得菩提者,所用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法皆空但有名字,以世俗故而有言說,是皆憶想分別,實無所有,無有根本,亦無體相。無受、無著、無染、無離,一相所謂無相。是故於此法中,無有得者。無所用法,亦無菩提。如是通達,是則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在大會中,立佛右面,執大寶蓋,以覆佛上。時文殊師利默知世尊所念如是,即白佛言:「世尊!若菩提如是相者,善男子、善女人云何發心?」

佛告文殊師利:「善男子、善女人,當隨菩提相而發其心。」

「世尊,菩提相者當云何說?」

佛告文殊師利:「菩提相者,出於三界,過世俗法,語言道斷,滅諸發、無發,是發菩提。文殊師利!是故菩薩應滅諸發,發菩提心,無發是發菩提。發菩提心者,如如法性,相如實際,無分別,不緣身心,是發菩提。不著諸法,不增、不減、不異、不一,是發菩提。如鏡中像、如熱時焰、如影、如響、如水中月,應當如是發菩提心。」

爾時會中,有天子,名月淨光德,得阿惟越致。問文殊師利法王子言:「菩薩緣何事故行菩薩道?」

文殊師利言:「汝可以此問於世尊。」

佛即告文殊師利:「汝答月淨光德天子所問行法。」

文殊師利謂天子言:「汝可善聽,我今當說。天子當知,諸菩薩道,以大悲為本,緣於眾生。」

天子言:「菩薩大悲以何為本?」

文殊師利言:「以直心為本。」

又問:「直心以何為本?」

答言:「於一切眾生等心為本。」

又問:「等心以何為本?」

答言:「無別異行為本。」

又問:「無別異行以何為本。」

答言:「以深淨心為本。」

又問:「深淨心以何為本?」

答言:「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本。」

又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以何為本?」

答言:「以六波羅蜜為本。」

又問:「六波羅蜜以何為本。」

答言:「方便慧為本。」

又問:「方便慧以何為本?」

答言:「不放逸為本。」

又問:「不放逸以何為本?」

答言:「三善行為本。」

又問:「三善行以何為本?」

答言:「以十善業道為本。」

又問:「十善業道以何為本?」

答言:「以攝六根為本。」

又問:「攝六根以何為本?」

答言:「以正憶念為本。」

又問:「正憶念以何為本?」

答言:「以正觀為本。」

又問:「正觀以何為本?」

答言:「以堅念不忘為本。」

天子言:「文殊師利!菩薩有幾心,能攝因、能攝果?」

文殊師利言:「天子!諸菩薩有四心,能攝因、能攝果。何等為四?一者初發心,二者行道心,三者不退轉心,四者一生補處心。初發心,為行道心作因緣;行道心,為不退轉心作因緣;不退轉心,為一生補處心作因緣。

「復次,天子當知,初發心如種穀田中,行道心如穀子增長,不退轉心如華果始成,補處心如花果有用。又初發心如車匠集材,行道心如釿治材木,不退轉心如安施材木,一生補處心如車成運致。又初發心如月新生,行道心如月五日,不退轉心如月十日,一生補處心如月十四日,如來智慧如月十五日。又初發心能過聲聞地,行道心能過辟支佛地,不退轉心能過不定地,一生補處心安住定地。又初發心如學初章,行道心如學第二章,不退轉心如能以章為用,一生補處心如通達深經。又初發心從因生,行道心從智生,不退轉心從斷生,補處心從果生。又初發心因勢力,行道心智勢力,不退轉心斷勢力,補處心果勢力。又初發心如病者求藥,行道心如分別藥,不退轉心如病服藥,補處心如病得差。又初發心法王家生,行道心學法王法,不退轉心能具足學法王法;補處心學法王法能得自在。」

爾時大眾中,有天子名定光明主,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定光明主天子語文殊師利法王子言:「何等是菩薩摩訶薩略道?以是略道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文殊師利言:「天子!菩薩摩訶薩略道有二,以是略道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等為二?一者方便,二者慧。攝善法名為方便,分散諸法名為慧;又方便名為隨眾生行,慧名不轉一切法相;方便名待應眾生心,慧名不待一切法;方便名和合諸法,慧名捨離諸法;方便名起因緣,慧名滅因緣;方便名知分別諸法,慧名不分別法性;方便名莊嚴佛土,慧名莊嚴佛土無所分別;方便名知眾生諸根利鈍,慧名不得眾生;方便名能至道場,慧名能得一切佛法。

「天子當知,菩薩摩訶薩復有二道,以是二道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等為二?一者助道,二者斷道。助道者五波羅蜜,斷道者般若波羅蜜。

「復有二道。何等為二?一者有繫道,二者無繫道。有繫道者五波羅蜜,無繫道者般若波羅蜜。

「復有二道:一者有量道,二者無量道。有量道者取相分別,無量道者不取相分別。

「復有二道:一者智道,二者斷道。智道者,初地至七地,斷道者,八地至十地。」

爾時,會中有菩薩名隨智勇行,問文殊師利法王子言:「何謂為菩薩義?何謂為菩薩智?」

文殊師利言:「善男子!義名無用,智名有用。何謂義名無用?義是無為,無為法於法無用、非用。又義者,非染相、非離相,是義於法無用、非用。又義不增不減,於法無用、非用。天子,何謂為智?智是忍道,是心所用非無用。是故,智名有用非無用。智功歸於斷,是故智名有用非無用。

智名善知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是處非處,是故智名有用非無用。

「復次,天子,諸菩薩有十智。何等為十?一者因智,二者果智,三者義智,四者方便智,五者慧智,六者攝智,七者波羅蜜智,八者大悲智,九者成就眾生智,十者不著一切法智。

「復次,天子!諸菩薩有十發。何等為十?一者身發,欲令眾生身業清淨故;二者口發,欲令眾生口業清淨故;三者意發,欲令眾生意業清淨故;四者內發,一切內物不貪著故;五者外發,欲令眾生住正行故;六者智發,具足佛智故;七者慈發,念一切功德莊嚴故;八者眾生成熟發,守護智慧藥故;九者有為智發,具足定聚故;十者無為智發,心不著三界故。

「復次,天子!諸菩薩有十行。何等為十?一者波羅蜜行,二者攝行,三者慧行,四者方便行,五者大悲行,六者求助慧法行,七者求智法行,八者心清淨行,九者觀諸諦行,十者一切所愛無貪著行。

「復次,天子!諸菩薩復有十思惟盡。何等為十?一者思惟事盡,二者思惟受盡,三者思惟法盡,四者思惟煩惱盡,五者思惟見盡,六者思惟邪盡,七者思惟愛盡,八者思惟不著盡,九者思惟結使盡,十者思惟著道場行盡。

「復次,天子!諸菩薩復有十治法。何等為十?一者治慳貪心,雨布施雨故;二者治破戒心,三法清淨故;三者治瞋恚心,修行慈忍故;四者治懈怠心,求佛法無厭故;五者治不善覺觀心,得禪定解脫自在故;六者治愚癡心,生助決定般若波羅蜜法故;七者治諸煩惱心,生助道法故;八者治顛倒道心,修助四諦法故;九者治心時、非時自在行故;十者治我觀,無我法故。

「復次,天子!諸菩薩復有十善地。何等為十?一者身善,離身三惡故;二者口善,離口四惡故;三者意善,離心三惡故;四者內善,不著見身故;五者外善,不著一切法故;六者不著助智善,不貪助道法故;七者不自高善,思惟聖道性故;八者除身善,修集般若波羅蜜故;九者離倒善,不誑一切眾生故;十者不惜身命善,以大悲化眾生故。

「復次,天子!諸菩薩貴隨法行者,能得菩提,非不貴隨法行。隨法行者,如說能行;不隨法行者,但有言說,不能如所說行。

「復次,天子!諸菩薩復有二隨法行。何等為二?一者行道,二者行斷。復有二隨法行。何等為二?一者身自修行善,二者教化眾生。復有二隨法行。何等為二?一者行智行,二者不行智行。復有二隨法行。何等為二?一者善分別諸地,二者不分別地、非地。復有二隨法行。何等為二?一者知諸地過,而能轉進;二者善知具足,從一地至一地。復有二隨法行。何等為二?一者善知聲聞、辟支佛道;二者善知佛道,不退轉行。」

爾時佛讚文殊師利法王子言:「善哉,善哉!汝能為諸菩薩摩訶薩說本業道,誠如所說。」

說是法時,十千菩薩得無生法忍。文殊師利法王子,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歡喜信受。

文殊師利問菩提經

本十六國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遠遠超过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