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與題目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大觀園的人才 文章與題目
作者:魯迅
1933年5月5日
新藥
本作品收錄於《偽自由書
本篇最初發表于一九三三年五月五日《申報·自由談》,署名何家干。

  一個題目,做來做去,文章是要做完的,如果再要出新花樣,那就使人會覺得不是人話。然而只要一步一步的做下去,每天又有幫閒的敲邊鼓,給人們听慣了,就不但做得出,而且也行得通。

  譬如近來最主要的題目,是“安內與攘外”罷,做的也著實不少了。有說安內必先攘外的,有說安內同時攘外的,有說不攘外無以安內的,有說攘外即所以安內的,有說安內即所以攘外的,有說安內急于攘外的。

  做到這里,文章似乎已經無可翻騰了,看起來,大約總可以算是做到了絕頂。

  所以再要出新花樣,就使人會覺得不是人話,用現在最流行的謚法來說,就是大有“漢奸”的嫌疑。為什么呢?就因為新花樣的文章,只剩了“安內而不必攘外”,“不如迎外以安內”,“外就是內,本無可攘”這三种了。

  這三种意思,做起文章來,雖然實在希奇,但事實卻有的,而且不必遠征晉宋,只要看看明朝就夠。滿洲人早在窺伺了,國內卻是草菅民命,殺戮清流,做了第一种。李自成進北京了,闊人們不甘給奴子做皇帝,索性請“大清兵”來打掉他,做了第二种。至于第三种,我沒有看過《清史》,不得而知,但据老例,則應說是愛新覺羅氏之先,原是軒轅黃帝第几子之苗裔,遯于朔方,厚澤深仁,遂有天下,總而言之,咱們原是一家子云。

  後來的史論家,自然是力斥其非的,就是現在的名人,也正痛恨流寇。但這是後來和現在的話,當時可不然,鷹犬塞途,干儿當道,魏忠賢不是活著就配享了孔廟么?他們那种辦法,那時都有人來說得頭頭是道的。

  前清末年,滿人出死力以鎮壓革命,有“寧贈友邦,不給家奴”的口號,漢人一知道,更恨得切齒。其實漢人何嘗不如此?吳三桂之請清兵入關,便是一想到自身的利害,即“人同此心”的實例了。……四月二十九日。


  附記:

  原題是《安內與攘外》。

  五月五日。


1996年1月1日,这部作品在原著作國家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之前在美國從未出版,其作者1936年逝世,在美國以及版權期限是作者終身加80年以下的國家以及地区,屬於公有領域


这部作品也可能在本國本地版權期限更長,但對外國外地作品應用較短期限規則的國家以及地区,屬於公有領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