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新方言/釋詞第一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新方言
釋詞第一
釋言第二 

  《説文》:𠀀,反丂也。讀若呵。今讀如阿,轉入麻部。凡發聲言阿者,即𠀀字也。樂府《烏生》云:阿母生烏子。發聲指親屬者始此,今語猶然。若呂子明稱阿𫎇,孟公休稱阿九,小字言阿,今惟江南有之。其以自謂,《宋書》范曄妻自稱阿家,今鄙人謙退,自稱小可,可即阿也。小字之字又變作妸。《説文》:妸,女字也。讀若阿。

  反丂曰𠀀;凡肎曰可,大言而怒曰訶,誰問曰何,皆自此衍成聲義。古語曰𠀀,今語曰阿,經典相承作猗。其在語末者,《書·秦誓》斷斷猗,《詩·魏風》河水清且漣猗,《莊子·大宗師》而我猶爲人猗,今皆作阿,猶讀歌部本音。其在語首者,《商頌》猗與那與,《晉語》猗兮違兮;《漢書·武帝紀》猗與偉與,文與《晉語》大同;此詠歎之音也。猗亦即阿。今自淮南以至吳、越,鄙俗謳歌猶云阿讀若亞。得偉,以是爲曼聲。苻秦趙整《琴歌》發聲曰阿得脂,亦猶阿得偉矣。偉亦古人閒語之詞。《大戴禮·衛將軍文子》篇:孔子既聞之,笑曰:賜,女偉爲知人。是也。

  《説文》:丂,气欲舒出,上礙於一也。《士喪禮》曰:皋,某復。注:皋,長聲也。皋聲本衍於丂。今凡有所宣告唱名,多以皋字發端,音如號。皋門、應門者,外皋内應,其聲相及,所謂臚句傳也。

  《説文》:盍,覆也。凡覆於詞前者曰盍,故樂府引端數語稱豔,豔即盍也。從盍聲。其爲發聲者,《楚辭·離騷》溘埃風余上征,溘吾游此春宮兮,《九歌》盍將把兮瓊芳,溘、盍皆是發聲,無佗義趣。今人有所唱號陳數,必先發聲言盍。盍、蓋聲義相轉,今人舉物發聲言蓋,蝗曰蓋蜢,蚤曰蓋蚤,音古盍反。

  《説文》:誒,可惡之詞也。欸,訾也。通作唉。《史記·項羽本紀》曰:唉!豎子不足與謀。今語言欸,聲多引長。

  《説文》:唉,應也。誒,一曰:誒,然。《方言》:欸,然也。今應人及然許人皆言欸。聲稍侈則爲俞。《爾雅》:俞,然也。今公廷唱名,應者曰俞,讀如或舂或揄之揄。音由。世俗皆書作有,誤矣。聲又侈則爲唯。《説文》:唯,諾也。以水切。今應召者多言唯。

  《詩·周頌》傳曰:噫,歎也。嘻,和也。案:短言曰噫,長言曰噫嘻。噫與意通,見《詩》釋文。今人歎詫皆曰噫,音如意。又,《説文》:譆,痛也。通作嘻,《檀弓》注:嘻,悲恨之詞。其歎詫者通作誒,《説文》引《春秋傳》曰:誒誒出出。今《傳》作譆譆。今凡歎詫則曰嘻,或轉如海。又,噫嘻之轉爲噫歆,見《士虞禮》及《曾子問》注。亦爲噫興。見《既夕禮》注。《詩·大雅·生民》云: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又《抑》云:其在于今,興!迷亂于政。歆、興皆即嘻字,以一字斷句。《生民》之嘻爲詫詞,猶誒誒出出也。《抑》之嘻爲痛詞,即《説文》所訓也。傳、箋皆未得其義。《禮》之噫歆本以警神,今人揚聲,警人者其語亦作噫歆,噫讀如本音於戒切,歆則稍侈如恆耳。至《漢書·灌夫傳》云:夫怒,因嘻笑曰。怒極故笑爲嘻,今人作此聲亦如歆,或稍侈如恆,皆收鼻聲。此別一義。若《周易》釋文引馬融曰:嘻嘻,笑聲。今人形狀笑態猶曰笑嘻嘻。此與怒極故笑之義又異。

  何、胡、遐、瑕,一語也。《小雅》遐不謂矣,《表記》引作瑕,注:瑕之言胡也。凡《詩》言遐不眉壽,遐不作人,皆即何不也。浙東紹興謂何處曰瑕里,何人曰瑕氏,讀如蝦蟆之蝦。蝦、瑕本同聲,然今通語瑕斂蝦侈,故別之。又通語不審人言問之曰瑕,或侈如夸,湖南湘潭問何事則曰夸的。

  何與可、阿同一聲,故問訊言何者蘇州言阿是,通語言可是。

  《説文》:曷,何也。從曰,匄聲。古音曷當如匄。《秦策》云:蓋可忽乎哉!今閩、廣問何事曰曷,音如蓋,或如介。

  《方言》:曾、訾,何也。今通語曰曾,俗作怎。或曰訾,音轉如債。四川成都以東謂何曰訾,揚、越亦如之。訾轉債者,脂、支相轉。

  《説文》:曾,詞之舒也。余,語之舒也。從八,舍省聲。曾、余同義,故余亦訓何,通借作舍。《孟子·滕文公》篇: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猶言何物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也。《晉書·元帝紀》:帝既至河陽,爲津吏所止。從者宋典後來,以策鞭帝馬而笑曰:舍?長官禁貴人,女亦被拘邪?舍字斷句,猶言何事也。亦有直作余者。《春秋左氏傳》曰:小白余敢貪天子之命,無下拜?猶言小白何物也。今通言曰甚麽,舍之切音也。川、楚之閒曰舍子,江南曰舍,俗作啥,本余字也。歌戈、魚模麻相轉,甚、舍齒音旁紐相通,故甚麽得爲舍之切音。

  等,何也。《後漢書·禰衡傳》曰:死公云等道?音轉如底。今常州謂何爲底,讀丁買切。

  《方言》:𣵷,或也。沅、澧之閒凡言或如此者曰𣵷如是。郭璞曰:亦憨聲之轉。今廣州謂何故如是曰𣵷,音如憨,俗作咁。長沙問何事曰或事得。以或爲何,猶以咁爲何矣。

  《廣雅》:羌,乃也。亦作慶。《漢書·楊雄傳》:懿神龍之淵潛兮,慶竢雲而將舉。案:乃有二義。一爲然後。《説文》:乃,曳詞之難也。一爲適纔,《漢書》言乃者是也。今人言羌音皆如剛,亦或如姜。其言適纔則謂之剛,其言然後亦謂之剛,皆羌字也。轉入聲則爲卻。又,《楚辭》注:羌,楚人語詞也。今黄梅發語必先言羌,音如姜。

  《易·彖傳》:蹇,難也。《方言》:寋、即蹇。展,難也。蹇、展聲相近,亦同爲曳詞之難。《詩》言展如之人兮;展我甥兮。展者,乃也。毛傳訓誠,猶未密合。蹇見《楚辭》,亦或作謇。《離騷》:謇吾法夫前修兮;謇朝誶而夕替。《九歌》:蹇將澹兮壽宮;蹇誰畱兮中洲?《九章》:謇不可釋也;蹇侘傺而含慼;蹇獨懷此異路。蹇、謇亦皆訓乃,或爲然後,或爲適纔,或爲顧反,隨文解之。《楚辭》兩言謇謇,皆與發端言蹇言謇者異,近人遂不能別。訓然後者,今語言介,或轉如佉而入麻部。凡蹇、健等字,甘、涼音轉入麻部,亦元寒、歌戈通轉之理也。故譯佛典者犍、健與伽、迦錯出;又今吳、越閒謂人有才能曰健,音亦作伽;而通語言建無不謂之架者;皆其證也。通語曳詞之難則言佉佉,或言可可,是也。

  《説文》:者,別事詞也。《漢書·蓺文志》曰儒家者流,道家者流。者訓爲此。今人謂此爲者,如者回、者里、者番、者箇,是也。禪人語錄多作遮。

  者爲此,亦爲是。今直隸、山西然許人語,則應曰遮,本是者字。

  《廣雅》:侻,可也。《文選·神女賦》:侻薄裝。注:侻,好也,可也。此謂薄裝正相堪可。然則古言侻者,猶今言對耳。今人言㥦可曰對,不㥦可曰不對。《廣雅》㥦亦訓可。曹憲雖音侻爲佗括反,而李善云侻與娧同,佗外切;則爲去聲。又侻從兑聲,自可讀兑。《易》言商兑,正謂商量可否也。四川、湖南皆讀對聲如兑矣。《法言》云:孫卿非數家之書,侻也;至於子思、孟軻,詭哉!若以今語通之,侻即是對,詭即是拐。楊子書好用古訓殊語,而證之今人音訓,詞气眇合如此,誰謂古語不在今之方言乎?

  《公羊》桓十年傳:弗者,不之深也。今順天遮禁人則言弗,音如佛時仔肩之佛,《詩》音義:鄭佛音弻。通以別字爲之。

  《方言》:粃,不知也。今人反遮人言若云不知者,則呼曰粃,音如䊧。此見《東山經》,《廣韵》作屁。

  《方言》:沅、澧之閒,使之而不肎,荅曰吂。郭璞音茫。今福州小兒不肎則荅曰吂。

  毛,無也。《後漢書·馮衍傳》:飢者毛食。注:《衍集》毛字作无。《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曰:靡有孑遺,秏矣。師古曰:今俗語猶謂無爲秏,音毛。今湖南、閩、廣皆謂無爲毛。

  《説文》:䛩,相毁也。通作惡。《孟子·公孫丑》篇:惡!是何言也?《莊子·人閒世》篇:惡!惡可?又通作啞。《韓非子·難》篇:啞!是非君人者之言也。今音轉如牙,或含不然意,或含驚意,俗作呀。漢《郊祀歌》曰:徧觀是,邪謂何?此含驚意。邪亦今呀字。

  《春秋左氏傳》曰:呼!役夫!《集解》:呼,發聲。《釋文》:呼,好賀反。今音如火。呼與吁通。《説文》:吁,驚也。

  《説文》:咅,相與語,唾而不受也。天口切。今語如本音者俗作唗,音轉如剖者俗作呸。呸,通語也。

  《説文》:叱,訶也。通作㗧。《廣雅》:㗧,咄也。今訶人者或言咄,或言叱。叱讀如次。

  《説文》:𣤢,且唾聲。一曰:小笑。許壁切。今凡與人語唾而不受則呼曰𣤢

  《説文》:𣄸,屰惡驚詞也。讀若楚人名多夥。《史記·陳涉世家》:夥頤!涉之爲王沈沈者。服虔曰:驚而偉之,故稱夥頤。其説是矣。又訓夥爲多,則不知夥爲𣄸之假借也。今鄙人偉大其物,猶歎曰夥頤。夥者,𣄸字;頤者,餘音。又轉則爲嚄㖪。《史記·外戚世家》曰:嚄!大姊,何臧之深也!《正義》曰:失聲驚愕貌也。《方言》:㖪,聲也。今凡驚歎亦曰嚄㖪。

  《春秋左氏傳》曰:民人痛疾而或燠休之。服虔曰:燠休,痛其痛而念之。若今時小兒痛,父母以口就之曰燠休,代其痛也。《正義》引。今人呼痛曰燠休。休或呼如由,或轉呼曰阿育,皆一語也。

  《説文》:孔子曰:烏,盱呼也。取其助气,故以爲烏呼。音轉則爲邪許。今引重者呼烏呼以助氣。

  《周髀算經》趙爽注曰:故者,申事之辭。今浙人申事皆言故,音如各。

  故猶此也。《墨子·天志》篇:當若子之不事父,弟之不事兄,臣之不事君也,故天下之君子與謂之不祥者。《莊子·齊物論》:有成與虧,故昭氏之鼓琴也;無成與虧,故昭氏之不鼓琴也。故竝與此同義。今湖北語猶謂此爲故,音轉如過,言此處則曰故里;或書作箇裏,非也。江南運河而東至於浙江謂此爲故,音如格。《禮運》:故聖人參於天地;故人者,其天地之德;故禮義也者,人之大端也。《正義》皆別標爲一節,則故非申事之辭,當訓爲此。今人謂此爲故,亦多發端言之,爲下語作凡目。又,《易·繫辭傳》多言是故,愚者怪其與前文不屬。不悟是故皆訓爲此,古人語不避複也。以是故發端,亦猶今言者箇爲下語作凡目矣。

  故亦作居。《易·繫辭傳》:則居可知矣。鄭、王竝曰:居,辭也。《詩》言上帝居歆,以居徂向。居者,此也。言此曰居,有時言彼亦曰居。《左傳》言誰居,《檀弓》、《郊特牲》、《莊子·齊物論》言何居,誰、何之下皆言居,是指佗也。字變作渠,今吳、楚皆謂彼曰渠,或讀如儲。

  《詩·鄭風》:叔善射忌。傳曰:忌,辭也。稍侈則言居,《詩》言日居月諸,是也。此在語末,無佗義趣。杭州言居轉入如格,紹興言忌轉入如亟,與言些言爾略同。

  《王風》:彼其之子。箋云:其或作記,或作己,讀聲相似。其本箕之籒文,故江西謂彼人來曰箕來。

  《晉語》引《詩·候人》彼己之子,《韓詩外傳》引《詩·羔裘》彼己之子;《春秋左傳》夫己氏,杜解:猶言某甲。今淮西、淮南、江西輕其人則稱老己。

  《爾雅》:時、寔,是也。《廣雅》:是,此也。淮西蘄州謂此曰時箇,音如特。淮南揚州指物示人則呼曰時,音如待。江南松江、大倉謂此曰是箇,音如遞;或曰寔箇,音如敵。古無舌上音,齒音亦多作舌頭;時讀如待,是讀如提,寔讀如敵,今僅存矣。

  《爾雅》:之,閒也。之訓此者,與時同字。時從之聲。之、其同部,古亦通用。《周書》:孟侯,朕其弟。其即之也。《爾雅》:之子者,是子也。《管子·山權數》:之龜爲無訾。之亦訓是。《小雅·蓼莪》:欲報之德。箋云:之猶是也。《莊子·逍遥游》:之人也,之德也。之即其也。今凡言之者音變如丁兹切,俗或作旳,之、宵音轉也。作底者亦雙聲相轉。然江南運河而東以至浙江、廣東,凡有所隸屬者,不言旳而言革,或作格。則非之字之音變,乃其字之音變矣。馬建忠《文通》徒知推遠言,其引近言之,乃謂之、其不可互用;寧獨不通古訓,亦不通今義也。《考工記》:以其一爲之厚。雖互用之、其亦可。《書·甘誓》御非其馬之政,《墨子·明鬼》作御非爾馬之政,則其又可訓爾。是在此在彼在對皆稱其。

  《廣雅》:微,小也。《小爾雅》:微,無也。微、無雙聲。凡不知其數則問曰幾,不了其物則訊曰微;微、幾同義。《説文》:幾,𣁋也。《左傳》:南𦳋枚筮之。枚者,微也。《詩·國風》傳:枚,微也。今人謂射覆爲猜枚,枚即微字。浙江衢、嚴、金華至紹興之諸暨,略指彼處以示人則曰微頭,微音如枚。江西廣信略指彼物以示人則曰微箇,微音如密。微、枚、密古皆重脣相轉。《晉語》:其靡有微兮。通以今語,猶曰没有甚麽。湖北問何事曰麽事,麽即無字,見下。問訊辭也,亦與微聲相轉。

  《爾雅》:呰,即些。此也。《釋文》:郭音些,息計反,又息賀反。今江南運河而東至於浙江謂今爲故些。《爾雅》:故,今也。些讀如鮮;些、斯、鮮皆聲轉。謂前此曰頭些,或曰前些,些亦讀如鮮;謂後此曰後些,些讀如躧。廣州謂此處爲爾些,謂彼處曰那些;爾讀如儞,些正作息計切。

  《廣雅》:些,詞也。曹憲音先計反,《爾雅》釋文又音息賀反,云語餘聲也。《楚辭·招魂》用之。今淮西黄梅語餘聲猶多言些,揚州、杭州亦然;音如灑,或促如殺。些猶爾也,詞之必然也。

  《聲類》:諸,詞之總也。《一切經音義》引。古諸字音同都。《周禮·夏官》望諸,注:望諸,明都也。《爾雅》作孟諸,皆一語也。漢人多以都爲諸。都試者,總試也。都養者,總養也。《漢書·皃寬傳》:嘗爲弟子都養。師古曰:都,凡衆也。供諸弟子烹炊。其以官,兼有治事之義。《説文》:諸,辯也。辯即今辦字。諸同署。《説文》署,部署也。漢官都尉、都水、都司空,都者,猶今言總辦耳。《淮南·天文訓》:何謂五官?東方爲田,南方爲司馬,西方爲理,北方爲司空,中央爲都。高誘曰:都,爲四方冣也。此單言都,則正猶今之總辦。今亦尚有都察院。今人言總皆曰都,如云都好、都去、都來,是也。本即諸字。

  《爾雅》:都,於也。《鄉射禮》注:諸,於也。都、諸亦同字。古今常文率用諸字;惟《孟子》云:謨蓋都君咸我績。《漢書·司馬相如傳》:揆厥所元,終都攸卒。皆訓都爲於。趙岐注及《漢書音義》如此。今吳、越閒言於猶用都字,如置諸某處則曰放都某處,或曰安都某處。紹興作德駕切,魚、模轉麻也。蘇州作丁莫切。魚、模入聲爲鐸也。此與黨字呼董呼篤者音近義別。

  都之訓於,亦有不屬上下而單言者。《尚書》:驩兜曰:都!《史記》作於,《虞書》六言都,《史記》皆作於。是也。或將發語,先言都以指示之。都訓爲是,與者字通。都從者聲。今通言此處爲者里,黄梅則言都里,音如覩。

  焉猶於是也。《月令》:天子焉始乘舟。《楚辭·離騷》:馳椒丠且焉止息。亦或作於。《易·繫辭》:於稽其類。《書·堯典》:黎民於變時雝。於即於是也。其單言於者,《堯典》:僉曰:於,鯀哉!夔曰:於,予擊石拊石。皆指其人其事爲言,於即訓是。今淮西蘄州言此物在是則指曰於,於讀如好惡之惡;直隸音轉如阿。陝西言彼亦曰於,音亦如阿;彼人曰於人,彼事曰於事。彼此同言,猶之、其通互也。於音引長則晉代言阿堵,江南運河而東至於浙江謂所在曰於黨。於讀如惡,好惡之惡。黨讀如堂。於者,是也;黨者,所也;猶言上黨矣。於黨、阿堵音轉。

  黨,所也,方也。《左傳》曰:何黨之乎?《越語》曰:上黨之國。《公羊傳》曰:往黨,反黨。今吳、越閒謂上方曰上黨,高處曰高黨。黨皆讀德挺切,陽、唐轉耕、清也。時人不曉,謂是等字,則失其韵矣。紹興或轉如董,蘇州或轉入聲如篤,皆指此處則言之。

  《説文》:処,止也。或作處,從虍聲。則處亦可讀虍。經典相承多借所爲處,亦借許爲處。《檀弓》:高四尺所。《正義》:所是不定之辭。今人則作許矣。許音近虍;所從户聲,亦與虍近。魚、模轉麻,故今松江、大倉言處言許音皆如化。謂内曰裏許,音如裏化;所在曰場許,音如場化;幾何曰幾許,音如幾化。

  鄉,所也。《左傳》曰:毁於而鄉。《匡謬正俗》曰:俗呼某人處爲某享,是鄉聲之轉。今紹興稱在此處曰在享,許庚切。蘇州謂内曰裏享,音如向;本鄉字也。

  《説文》:里,居也。今人通言此處彼處曰者里那里,音如字。夏口而下濱江南北曰者里那里音如孔悝之悝。苦回切。或書作塊,非也。

  《説文》:彼,往有所加也。引伸謂佗曰彼。蘄州指物示人則呼曰彼,音如波。

  《廣雅》:方,始也。字亦作昉。《公羊傳》:昉於此乎?《解詁》:昉,適也。《三蒼》云:適,始也。《一切經音義》引。故《列子·黄帝》篇衆昉同疑。注:昉,始也。今荆州謂適纔爲昉,音在昉、發之閒。

  《爾雅》:徂、在,存也。徂通作且。《周頌》:匪且有且,匪今斯今。傳:且,此也。《正義》曰:今謂今時。則且亦今時。徂本訓往,而見在亦爲徂。然將來亦可言徂。《爾雅》:將,且也。樊孫本。《呂氏春秋·音律》篇注:且,將也。且與徂通。揚州、杭州皆謂少待爲徂徂。或曰:當爲𧇿字。𧇿訓且往,非其義也。

  《説文》:曏,不久也。《春秋傳》曰:曏役之三月。許兩切。《廣韵》:曏,書兩切。紹興謂不久曰曏回子,音許兩切。揚州謂未來不久亦曰曏,曏呼作書兩切。

  《説文》:俔,閒見也。苦甸切。徐仙民音下顯反。此即今現在字。《大雅》俔天之妹,《韓詩》作磬。凡稱適纔爲閒者,亦曰頃者。《荀子》:天下之悖亂相亡不待頃矣。頃、磬同。薪州謂適繞爲磐子。

  《説文》:俄,行頃也。《公羊》桓二年《解詁》:俄者,謂須臾之閒,創得之頃也。江南運河而東謂少待頃刻曰俄一俄;歌、戈轉麻,作吾駕切。

  《説文》:皆,俱詞也。長沙謂皆然爲皆是者樣,讀如諧。

  《説文》:咸,皆也。揚州謂皆爲咸,音如緘。古咸切。

  《説文》:𠊩,具也。《虞書》曰:旁救𠊩功。士戀切。𩔊,選具也。士戀切。僎,具也。士勉切。僎今字通作撰。《論語》孔安國注:撰,具也。𠊩𩔊、僎、撰聲義皆同。選具者,《方言》云:選,徧也。是選具即徧具。今蘇、松、嘉興謂徧具爲𩔊,如皆有曰𩔊有,皆好曰𩔊好,轉爲平聲。作𠊩、僎、撰亦得。《公羊》成十五年《解詁》:徐者,皆共之辭也。關東語。徐與𠊩𩔊、僎、撰亦一聲之轉。

  《説文》皮從爲聲,是古音爲得發舒如皮。爲、皮同在歌部。爲有攝代扶助之義。《晉語》:子輿之爲我謀,忠矣!内傳:㱃我酒,吾爲子立之。今江南多言把,把即爲字。爲讀如皮,故轉如把。通語言替,此異文殊語也。替即迭字,見《釋言》。

  被,詞之受也。《廣雅》:被,加也。今凡受人所加皆言被,或轉如把。

  貱,詞之予也。《説文》:貱,迻予也。彼義切。古衹作被。《史記·南越尉佗列傳》:即被佗書行南海尉事。謂予佗以書也。今凡以物予人者通語曰給;淮西、淮南、吳、越皆言貱,音轉如把,或轉如伯,廣州乃正作彼義切。

  《説文》:虧,气損也。本爲損詞,《説文》于,象气舒,虧在于部,故知爲詞。引伸爲損。今人謂幸日虧。幸者,屰夭,本有不足義。其言虧者,與古言僅相類。

  《説文》:兄,長也。古音兄如荒。見《釋名》。《詩·大雅》倉兄填兮;職兄斯引。傳竝云:兄,兹也。《釋文》:兄音況。是兄有兹長增益之義。引伸訓甚。《小雅》:僕夫況瘁。況瘁猶甚瘁也。《莊子·知北游》篇:正獲之問於監市履豨也,每下愈況。愈況猶愈甚也。今直隸語終言甚則曰況;如甚熱曰熱旳況,甚苦曰苦旳況,佗皆準此。況讀如荒。通語則謂之很。

  《爾雅·釋言》:孔,甚也。東、幽音轉。同入,故相轉。故《釋器》云:肉倍好謂之璧,好倍肉謂之瑗,肉、好若一謂之環。郭璞曰:好,孔。是借好爲孔也。好、孔聲義皆通。今人謂甚曰好,如甚大曰好大,甚𢘦曰好𢘦,與古言孔正同。《説文》云:孔從𠃉從子,𠃉至而得子,嘉美之也。古人名嘉字子孔。是則孔訓爲嘉,亦與好同。好、孔古蓋一字,音變始分爲兩耳。

  《毛詩·魯頌》傳曰:曼,長也。淮南、吳、越謂甚長曰曼曼長。引伸之,自夏口而下謂甚曰曼。音如蠻。

  《月令》注:不貸,不得過差也。貸本作忒。今人謂過曰忒,如過長曰忒長,過短曰忒短。亦通言泰,一音之轉。

  《小爾雅》:肆,極也。《説文》:肆,極陳也。《大雅》:其風肆好。傳:肆,長也。通以今語,猶言極好耳。今遼東謂富有曰有得肆,蘇州謂甚好曰好得肆,甚熱曰熱得肆。肆、殺去入相轉。《夏小正》:貍子肇肆。傳:肆,殺也。古以肆爲殺,今以殺爲肆。宋人言甚好曰殺好,猶肆好也。今亦謂極陳力爲殺力,即肆力也。

  《説文》:冣,積也。從冂,從取,取亦聲。才句切。最,犯而取也。從冃,從取。祖外切。凡言極至曰冣,今誤書作最,音亦誤作祖外切;惟四川語尚作才句切。

  《大傳》注曰:然,如是也。凡言然後、然且、然而、然則,然字皆訓如是。然、爾同義。《孟子·告子》篇:非天之降才爾殊也。爾亦訓如是。今音然爲如延切,與爾皆彈舌音。古音爾本如儞。然字或體作䕼,亦或作㸐。《五行志》:巢㸐墮地。《勮秦美新》:㸐除仲尼之篇籍。此皆然字而從難聲,則然古音如難,與爾音儞爲雙聲。今人謂然則、然後皆曰那麽,那正然字古音之轉。《詩》受福不那,《説文》引作不儺。又,《爾雅》那訓多;《詩》其葉有難,借難爲那。足明那、難聲轉。反言遮人,古言然則,今言難倒。作難道者,音譌無義。難即是然,倒有反義。黄州讀然直如難。

  然亦狀事之詞。《荀子·非十二子篇》:儼然,壯然,祺然,蕼然,恢恢然,廣廣然,昭昭然,蕩蕩然。今轉爲兒。一曰:然、佴聲轉。《墨經》:佴,所然也。兒亦佴字。

  然既音難,其在語末者,或爲商度,或爲問訊,今字作呢,呢本爾字也。古音爾在泥母,與然字音難雙聲相轉;猶臡從難聲,今讀泥也。《孟子》:木若以美然;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宜與夫禮若不相似然,此皆是商問語;今語然竝作呢,亦或作那。《左傳》:棄甲則那?那即柰何合聲,亦問訊語也。今語義與柰何略異,故爲然字。

  《爾雅》:尼,定也。尼、尒同聲,故《説文》云:尒,詞之必然也。經典相承作爾,今字作呢。尒古音亦在泥母,凡尒、爾、籋、𩰞等字皆同。《爾雅》威夷長脊而泥,以泥爲𩰞;麗爾與旖旎、阿那字相通假;故爾亦在泥母也。要之,古音無日母。至於舌上娘母,本與泥母無分,仲尼、仲、仲泥本一語也。今音尼在娘母,與泥分析;此皆妄爲區域,既違古語,亦非舌上。籋本音尼輒切,故亦在泥母也。《公羊》僖二年傳:君若用臣之謀,則今日取郭而明日取虞爾。宣十五年傳:吾軍亦有七日之糧爾。盡此不勝,將去而歸爾。吾猶取此,然後歸爾。此皆豫爲刻定之語,所謂詞之必然也。今語爾竝作呢,亦或作那,音變或讀那爲盧奢切。《後漢書·逸民列傳》:女子怒曰:公是韓伯休那,乃不二價乎?今語那字其義正同。

  《論語》:君子哉,若人!《公羊傳》:有明天子,則襄公得爲若行乎?《莊子·外物》篇:任公子得若魚。若皆訓此。今人指物示人曰若,音如諾。亦含警敕之義。《説文》:𩴓,見鬼驚詞。從鬼,難省聲。諾何切。今之警人,則不必見鬼也。《公羊傳》:𬚚而曰:彼哉,彼哉!趣駕。《解詁》曰:望見公斂處父師而曰彼哉彼哉。再言之者,切遽意。今人言若,如古人言彼哉彼哉。又,指示者或曰那箇,那與若亦一音之轉。古無日母,故若音如諾。

  若者,不定之詞也。物不定則言若而。《左傳》:天子求后於諸侯,諸侯對曰:夫婦所生若而人,妾婦之子若而人。無女而有姊妹及姑姊妹,則曰:先守某公之遺女若而人;又曰:則猶有先君之適及遺姑姊妹若而人。數不定則言若干。《曲禮》曰:始服衣若干尺矣。《投壺》曰:某賢於某若干純。唐人猶有若柯、若爲等語。今語亦作那。若作諾音,故轉爲那。不知其人,則問曰那箇。不知其事,淮南問曰曾俗作怎。干,四川問曰訾音如債。介,吳、越問曰若介。若音如𭡠;介者,干之聲轉。然干字本當作㱎。《説文》:㱎,昆干,不可知也。古渾切。干、柯皆借字。

  若字在語末有無義者。《易》有孚發若,不節若,則嗟若。王弻曰:若,辭也。今語亦作那。此無義趣,但爲語助而已。

  《説文》:矣,語已詞也。從矢,㠯聲。今人語已則言矣,音如里,俗以哩字爲之。㠯、里聲本相通,《説文》㭒或作梩,則㠯聲、里聲一也。

  矣亦乎也。《易·彖傳》:又何咎矣?《禮記·文王世子》:女何夢矣?《公羊》隱三年傳:盍終爲君矣。《孟子·梁惠王》篇:蓋亦反其本矣。蓋即盍字。亦以來字爲之。《爾雅》:不俟,不來也。《説文》引《詩》不𥏳不來。蓋古文來亦作𥏳,《爾雅》借俟爲之。此可證來聲、矣聲通。《孟子》盍歸乎來,與盍終爲君矣詞例正同。乎、來連言,古人助詞不避複。《莊子·人閒世》篇:嘗以語我來。又曰:子其有以語我來。來竝即矣字訓乎者也。乎亦爲呼召、气請、命敕諸詞,見下。此言來,則气請詞也。今語亦作哩,里、來古音一也。如貍爲不來,賫、釐同訓,是其例。

  《檀弓》:生事畢而鬼事始已。盧植注:已者,辭也。《通典》禮六十四引。已爲語終之詞。古音已、矣同聲,已亦如里。《考工記》:里爲式。注:里讀爲已,聲之誤。是其證也。今語終則言了,里、了一聲之轉。《廣雅》:了,𧥷也。尋《説文》了訓尥,從子無臂,象形;何因又訓爲𧥷?蓋已、了本一字。《説文》包下云:象人褢妊。已在中,象子未成形。是胎中子稱已。子在腹臧,兩手相拱,故了字象無臂而訓爲尥。二形特左右折旋爲少異。其音則已在之、咍,了在宵、肴、豪,合音冣近,已音如里,與了又爲雙聲;明其本是一字。已訓爲止,故了亦訓𧥷。語終言了,即言已也。

  了訓尥戾,《爾雅》戾亦訓止。古以止爲語終詞。《召南》: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止竝同已。今戾亦爲語終詞,俗字作咧。戾、列古同部。《南都賦》漻淚,淚即洌字。《説文》:洌,水清也。矣、已之音既同來、里,來轉爲戾,如《公羊傳》登來,《大學》注引作登戾。此以雙聲相轉,韵部則絶遠也。里轉爲咧,此亦雙聲相轉,韵則絶不相通。例亦同矣。

  《大雅》:柔遠能邇。箋:能猶侞也。《釋文》:侞,舊音如庶反。古無日母,如音同奴,故如、帤與能爲雙聲。今蘇州謂如是曰寔能,寔訓爲是,能即如字,此倒語也。凡如字在下者古多有之。《黄庭經》云:人閒紛紛臭帤如。今世言如是亦多倒語。如言者樣,者即訓是,樣本像字,其訓爲如。者字在上,樣字在下,與寔能同例。

  《虞書》:柔遠能邇。鄭注:能,姿也。此能即態字。《荀子·正名》:所以能之在人者謂之能,能有所合謂之能。下能字即態字也。《内經·風論》:願聞其診及其病能。病能即病態也。凡諸形狀皆謂之態,亦謂之能。蘇州問何如曰那能,那即若字,能即態字,猶通語言曾俗作怎。麽樣矣。能亦通佴。《墨經》佴,所然也。

  凡然、而、若、乃、如、爾、能七字,古音皆在泥母。雙聲相轉,沿襲至今。鄙語言雖而、實而、故而,若不可通。通以雙聲,雖而即雖然,實而即實乃,故而即故乃,古有其文,可理解也。不曉假借,則《墨子》以可而爲可以,亦怪其難通矣。

  《説文》:乎,語之餘也。《淮南·精神訓》注:與,邪辭也。《呂氏春秋·自知》篇注:歟,邪也。乎、歟、邪古韵皆在魚、模,今語皆轉入麻部。凡疑問語或言阿,或言呀。

  乎爲呼召詞。《論語》曰:參乎!《晉語》曰:燮乎!疾痛呼天,則曰天乎!乎爲气請詞。《鄭風》:女曰:觀乎!且往觀乎!乎爲命敕詞。《左傳》:勉速行乎,無重而罪!又云:行乎,敬之哉,毋墮乃力!乎爲詠歎詞。《論語》:孝乎惟孝!《仲尼燕居》:禮乎禮!今語皆作阿,轉入麻部。

  《説文》:只,語已詞也。《鄘風》:母也天只,不諒人只。今人言底言旳,凡有三義。在語中者,旳即之字。在語末者,若有所指,如云冷旳、熱旳,旳即者字,者音同都,與旳雙聲。若爲詞之必然,如云我一定要去旳,旳即只字。旳字今在二十三錫,凡宵部字多轉入此,爲支部之入聲。只在支部,故與旳相爲假借。作底者亦與只近。支、脂合音。然咫亦可借爲者字。《賈子·連語》:牆薄咫亟壞,繒薄咫亟裂,器薄咫亟毁,酒薄咫亟酸。薄咫即今語薄旳也。《莊子·大宗師》篇:而奚來爲軹。則作者作旳皆通。

  無古音本如模,今閩、廣言毛近之。通語言末,末即無之音轉。如《論語》末之也已。《墨子·公孟》篇吾末予子酒矣。則今語所本也。其在語末,則義近否,古衹單辭。《士喪禮》筮宅辭曰:無有後艱?卜葬日辭曰:無有近悔?倒之即是有後艱無?有近悔無?唐人詩多用無於語末,今語亦然,由模音轉如麽如馬。

  《易》言或鼓或罷,《論》言欲罷不能,義爲休止。今人言休止曰罷,此本字也。又爲商問語,如曰好罷、走罷,是也。黄州音轉如波。罷古音亦在歌部,音正如波。歌、戈與魚、模相轉,故罷可轉爲夫。《左傳》:夫獨無族姻乎?《楚語》作彼有公族甥舅。《齊語》:夫爲其君動也。《管子·小匡》夫作彼。以夫字、彼字可通,故知罷、波二字與夫字亦可通。古音夫亦重脣。商度語言罷言波,乃借爲夫字也。《孟子·告子》篇:必子之言夫。注:夫,歎辭也。此亦商度語矣。夫爲發聲者,《少儀》夫襓,注:夫或爲煩。煩亦近罷,與波寒、歌相轉。

  《詩·鄭風》:不見子都,乃見狂且。傳:且,辭也。《釋文》:且,子餘反。今江南常州、浙江紹興語終言且,與爾、些義略同,亦與矣義略同;轉入讀如踖。資昔切。

这部作品在1930年1月1日以前出版,其作者1936年逝世,在美國以及版權期限是作者終身加80年以下的國家以及地区,屬於公有領域


这部作品也可能在本國本地版權期限更長,但對外國外地作品應用較短期限規則的國家以及地区,屬於公有領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