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菴遺稿/卷三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二 旅蓭遺稿
卷三
作者:申景濬
1910年
卷四

[编辑]

疆界誌序本誌逸[编辑]

東國置史。麗自嬰陽。濟自肖古。羅自眞興始。而其史不傳。至高麗金富軾作三國地志。是必得於三國遺書者。而未免疎略。前乎三國。尤無可攷。有有其名而不知其地者。如三韓之七十八國。樂浪之二十四縣是也。有有其地而不知其名者。如渤海,女眞之迭據沿革是也。有地之相爭而彼此得失無常者。如三國之沿漢一帶是也。有名之相同而前後南北難分者。如國而濊,沃沮有三。馬韓,百濟,高句麗有二。夫餘有四。伽倻有六。城邑而樂浪,不而有二。安市有三。帶方有四。山水而太白有五。浿沸流有三。其他又不可勝數也。人名之同者。至於開國鼻祖。東明有二。而史氏不能卞別。况其餘乎。且東人讀字。有音音。字音也。有釋。釋。字解也。卽方言。故有其名之以音釋二行者。如縣之沙平,新平。嶺之雞立,麻骨。方言沙之音與新之釋同。呼麻骨爲鷄立。有古以釋而今以音者。如德勿之爲德水。三岐之爲麻杖。皆縣名。方言呼水爲勿。呼麻爲三。有古以音而今以釋者。如舌林之爲西林。縣名。推火之爲密城。勿奴之爲萬弩。皆郡名。方言呼舌爲西推之釋。其聲爲密勿之釋。其聲近萬。皆其類也。或雜以俚俗字音。或由於方言訛傳。而有其名之眩亂變遷者。如良與羅同召與祚同。俚俗良字之音同羅。召字之音同祚。如阿瑟羅州之羅亦作良。加祚縣之祚本作召。如省之爲所乙。方言呼省爲所。如所夫里爲省津。又俗音所與蘇同。故買省郡爲來蘓郡。省大郡爲蘓泰郡。所今轉爲所乙。如今嶺南之省峴。稱以所乙峴。至於物名。梳省亦稱以梳所乙。梁之爲道乙。方言呼梁爲道。如辰韓里名沙梁。稱以沙道。而道今轉爲道乙。野之爲火。方言呼野爲伐。伐轉爲不不。因以爲火。如骨伐國爲骨火國。仇伐城爲仇火縣。亦其類也。有避寇亂。僑居他地。仍冒舊號。而新舊主客相雜者。如居昌之有巨濟縣。永淸之有寧遠縣。渭州之有撫州之類是也。故東方地志。非闕略無可攷。則必雜亂多可疑。論說紛紜。未有斷案。今姑列錄諸書。續之以愚見。以俟後之明者云爾。

道路考序本稿逸[编辑]

古者正經界。六尺爲步。步百爲畝。畝百爲夫。夫有遂。遂上有徑。九夫方一里有溝。溝上有畛。方十里有洫。洫上有涂。方百里有澮。澮上有道。道涂溝洫之廣。以次皆有尺限。又爲之設遂人,匠人之官。以時檢察脩理。其定步里治道涂之制。至精且密矣。今國典。都城內用營造尺。大路廣五十六尺。中路十六尺。小路十一尺。兩旁溝廣各二尺。凡八道用周尺。六尺爲一步。三百步爲一里。三十里爲一息。俗稱一曾憇。每十里立小堠。三十里立大堠置驛。而下不能遵行。上無所檢察。繫以大路者。其廣或難於方馬而行。其里數初不以尺量定。只憑行旅之口。以鋪店相距槩穪之。如七八里則謂之十里。十二三里則亦謂之十里。零數之小者。多合於成數。因以至數百里。其差何如哉。大抵里數近京多短。遠外多長。遠外而近邑多短。處僻多長。濱海短。入峽長。在北短。在南長。長短之不同甚矣。古者公侯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四十三十二十里則爲附庸。今之州府郡縣。亦如五等之分埋者也。而分土之制。不能如惟三之均。而方大小相懸。長短失宜。地界雜錯。其四至或十里之內。已爲他境。或逾越數邑而不相連接。政令賦役往來之際。勞逸不均。爲弊多瑞。識者議之已久矣。夫人有止有行。止則止於宅。行則行於路。故孟子曰仁安宅也。義正路也。宅與路。如仁與義。對擧以穪。則路之重。可謂等於宅。而宅己所獨也。路人所同也。民之勤於宅而忽於路固然也。路者無主。而惟在上之人主之。故古聖王之正經界也。授田治道。共行於一時。而使農夫願耕於野。行旅願出於道。並列以爲仁政之大者。良有以也。况世降而公私事爲甚繁。人之在於路上者多乎今。余此書或可備掌邦政者之採取。然而指向之方。分歧之界。鋪店之次第差者宜少。而至於里數。不得尺量。已失其精。且川原易變。邑里多遷。路之迂直長短。古今有異。不可以地志舊記爲準。出於聞問者多。必有謬誤。以竢後之釐正者云爾。

韻解序[编辑]

東方舊有俗用文字。而其數不備。其形無法。不足以形一方之言而備一方之用也。正統丙寅。我世宗大王製訓民正音。其例取反切之義。其象用交易變易加一倍之法。其文點畫甚簡。而淸濁闢翕。初中終音聲。燦然具著。如一影子。其爲字不多。而其爲用至周。書之甚便。而學之甚易。千言萬語。纖悉形容。雖婦孺童騃。皆得以用之。以達其辭。以通其情。此古聖人之未及究得而通天下所無者也。諸國各有所用文字。高麗忠肅王時。元公主所用畏吾兒。未知其如何。而以九象胥所書旅獒文者觀之。皆不免荒亂無章。則正音不止惠我一方。而可以爲天下聲音大典也。然而聖人製作之意。至微且深。當時儒臣解之而未盡。後世百姓日用而不知。聲音之道旣明者。將復晦矣。若賤臣者。何敢與知其蘊奧之萬一。而管窺蠡測。爲此圖解。以寓於戱不忘之意而已。

庭訓錄序[编辑]

人之爲人。非以其形貌也。能盡人之道。然後乃可謂之人。人而不能行其道。則其形貌雖人。而實與禽獸不遠矣。可不悲哉。甚者得罪於君有司。形亦不能保焉。雖幸保其形於君有司之下。而冥監之昭森者。卒不可欺違。可不懼哉。然而人旣不能自愛其身。自蹈匪彝者。人誰憐之乎。笑嘲之不足。則惡疾之而已。惟爲其父母者。至誠惻怛。提携左右。必欲脫諸過尤之地。惟人之仁聖者。見而惻然。思所救之。亦無異於父母。故立訓著書。汗牛盈棟。猶且不倦。嗚呼至矣。少有人心者。寧不感其志而遵其言乎。然而人莫不有父師。而能不負其志者。罕有見何哉。父師之所以望於我者。豈超海跨空。高遠難行之事乎。是不過人道之固然。人所可能者。而終不能焉何哉。人之爲人。其亦難矣。汝之嚴君。余之從兄也。從兄居常云爲動靜之間。以言敎汝者。可謂盡矣。而猶懼夫其言之無稽也。乃輯古聖贒之言爲人之要道。釐爲一卷以予之。又懼夫其書之不永也。要余文以識之。噫。匪父之於子。誰能眷愛之至斯乎。余蚤孤者也。覽此不覺涕潸潸沾襟也。余固不能守先訓之萬一。而責人則未必不明。汝尙念之哉。汝之嚴君。旣示汝以古聖贒之言。余則將告汝以我先祖之攸行。昔我醇隱先生。當麗之末。與牧隱先生。奉麗王入沁都。盡藎竭力。奔走先後。而天卒不能勝。逐遯于光山之野。守志不易。名列六隱。我歸來先生。非但德業伏一世。而智勇絶類。陰陽技術。亦皆闡其竗。將相之業。亦俯以就。而及端宗之遜位也。不懼天威。不顧兄懇。翩然遐遁。作亭於淳之南山。號以歸來。上與陶元亮同其志。下與成,朴諸臣均其節。此我祖之忠義也。故二樂亭之逆折凶黨。企齋之退居驪湖。靈川子之樂爲山人者。皆颯颯然吾家風烈乎。我醇隱先生曁壺村先生巖軒先生行義文學。卓然爲百世師。醇隱先生享於嶺南之高靈。壺村先生享於湖南之南原。巖軒先生享於錦城。並歸來,華山之享。連四世俎豆不絶。此我祖之爲儒宗也。我伊溪公。躬操淸素。甞宰綾城。丁憂而歸。縣民爭持財帛以相之。公並不受。民號泣至于淳廬。公終辭焉。民皆棄其財帛於路畔而去。至於朽滅。路無拾者。德之感於人有如此。當時國人謠曰。淸廉如水。剖决如流。王聞而嘉之。命識名于天官之書。此我祖之淸潔也。我執義公。至孝出天。應鄕貢拜職。公瞿然曰。不田而鶉生哭。吾何心哉。辭不就。我主簿公。幼而孤。有大夫人。事之極其誠禮。及其喪也。泣血啜粥。侍墓三年。疾風雨雪。日省不怠。又追服斬衰之喪三年。自上㫌閭。錄之三綱編中。公之從子亡休堂。亦與焉。我參奉公。繼以純孝。主簿公有側室朴氏。以甞敬供甘旨。遺命善遇。公盡誠以事之。逮沒。至欲服齊衰。尋以禮止。覩此一事。可知養志之至矣。此我祖之孝也。我校尉公。武藝神竗。德可以觀。伯父公勸之仕。而終隱不出。我宣務郞公。文章早成。一擧得中大小三額。而見柳,鄭之得志。遂停不赴殿試。歸老於鄕。此我祖之貞介而明哲也。我參判公。以國學掌議。耻仁弘之顓權斁倫。手犯毒螫。臚罪上章。至於錮廢十餘載而終不自悔。此我祖之奮義而忘身也。我曾王考友愛篤至。甞設一齋。兄弟共居愉如也。名曰一樂。視王天下不與焉。曾王考早卒。而王考兄弟皆幼。而初菴公乞于朝。來守雪山。以撫養諸姪。常執手涕下不止。及初菴公疾病。竹堂公刀割其股。和藥以食。我王考兄弟亦如之。土田臧獲。咸與共焉。未甞析產志券。如世俗然。此我祖之先於敦睦而後財利也。於戱。我祖之於人道。悉盡無餘。優優乎赫赫乎。耀譽於當時。垂光於後世者。皆遵古聖賢之訓。而不越乎此編中旨義也。惟汝敬受此編。深思力行。服聖言體祖行。克盡爲人之道。然後汝又傳之汝之子。汝之子又傳之汝子之子。以世其人焉。是汝嚴君之志。而亦余區區之望也夫。

烈女金氏行錄序[编辑]

有以身徇至難而樹卓烈之行者。在所禀之氣與所學耳。學有所未至。而氣能淸明剛大則能之。氣有所不足。而學能知所取舍則亦能之。况氣與學俱至者乎。淳昌士人楊埥。正言時晉之五世孫也。其妻金氏。壯武公浚之曾孫女也。生三歲母沒。十三。追喪一如禮。居常習文公小學,劉氏烈女傳。斟酌而行。不失其旨。旣歸于楊。爲婦克孝。爲妻克順。爲姪嬸先後。咸得其宜。丁巳春。埥以疾死于潭陽。金氏晝夜哭不絶。淚盡血出。自誓以死。有舅姑在堂。有稚子在抱。左右以是勉解切至。金氏曰。丈夫兄弟多且贒。我雖死。舅姑之養。我庶無憂矣。我生只以時傷舅姑懷而已。且顧稚子曰。我丈夫不宜無後也。而是在茫茫者。我何與焉。夫女子之於夫死也。生而守夫之家。以終夫之事仁也。死而從之義也。吾且從吾所好耳。遂閉口水漿不入。積十四日而殞。年三十。噫亦烈哉。昔壯武公守安州。丁卯之亂。父死於忠。子死於孝。妾死於烈。仁孝兩聖。大加㫌褒曰。一家之內。三網備矣。盖天地之間。有淸明剛大之氣。鍾於壯武公之家者。甚厚且長。一脉傳授。至於金氏猶烈烈。而其殺身徇義之道。已明於家庭。則金氏之所學。可知也。且正言楊公之夫人金氏。自正言沒。不衣帛不食肉不笑語。尸祀事盡蠲潔。雖冬月必沐浴。至七十四歲如一日。祭用米果之物。曝曬於園庭。鳥雀亦感而不一侵汚。甞手著日記一卷。以訓子女。孝宗朝㫌閭。金氏之學。得於此又多矣。宜乎以身殉至難而樹卓烈之行也。具述之。以備掌風化者採焉。

孝友堂權公行蹟序[编辑]

南州自古多偉人善士。而以地之遠且僻。未易顯。爲公車業者。矻矻窮年不懈。卒難與洛下之藻思淸新悅人目者。角其藝。幸而不爲有司者黜。而其於進道。羈旅齟齬。無以伸胷中之所有。其性氣不甚齷齪專意榮利者。豈肯爲此哉。卷而歸之於家。亦有一家之天地。亦有一家之萬物。可以行吾位育之功。讀書窮理。可以自娛。有田一二頃力耕焉。歲飢可以免於死。遂不復有意於世。又或圍碁鳴琴。飮酒哦詩。謔浪笑傲。逍遙徜徉於淸曠寥廓之境。又或遊神造化。潛心奇耦。玩太虛冥嘿之妙。窮人物變化之故。磅礡曼衍。遠而不知返。若此類繩以法度。不能無出入而落落可奇也。且其爲生。豈不快活可樂乎。然而是猶靈神之藥草。萎沒於邃林榛莽之中而不見採也。於草固無傷。而彼呻吟痛苦以竢死者。得此則可以生而卒不得。可哀也。吾鄕之南崖權公。亦隱而得中和之正者也。公諱崇德。性至孝。事父母。色愉如也。不止於養體之勤。執事之恭而已。有兄弟六人。長九德。次尙德。次公。次俊德。次敏德。次種德。志行與公同。接屋而居。提携嬉笑。不少相離。常設酒論古書以爲歡。不事需世之業。服食財資有無與共之。不知其身之分。至今鄕里。有骨肉不相能者。若告之以獨不媿於權公云爾。則皆俛首瞿然。噫亦至矣。公之得於心者旣如此。苟發諸事業。必有煒煌可觀者。而公自以爲吾旣得王天下不與之一樂。世間復有何物可以敵此乎。遂相率而隱。晩補參奉不就。高齊峰敬命。甞爲郡大夫。手題公之堂曰孝友。作詩十首以頌美之。嗟乎。南方之州五十有餘。如公之行義而名湮沒不穪者。又幾人乎。不佞幸與公同閈。得以知公之詳。故玆附一說於行錄之末。以寓感懷云爾。

貞海李正之行錄序[编辑]

余與新之交久矣。新之善文章有端操。歲甲寅。余訪新之于貞海鄕廬。園有竹梅梧楠栝栢菊十數盆。間以名花藥草。架上牙籤數百㢧。酒欶佐歡。澹如也。翼朝。出示其自撰先夫人崔氏墓誌。余奉讀未半。新之眩然不已。有達於面者。怛焉不能視。余亦無從而涕。余於是知新之之有至性。而余之如以爲知新之者皆末耳。新之之所有。余不知者。又幾何也。時新之有二弟。其季年甫八在傍。以新之之弟故。特撫其頂而已。後余南之淳。落落殆廿載。新之沒而未之吊。丁亥。謫于沔。沔與貞海鄰。而新之不可見也。又其季不勝喪云。噫。宜其爲新之之弟也。沔之人士。說其行詳。其事母夫人洪氏也。居常愉如婉如。叱咤之聲。憂愁恚怒之色。未嘗一發於親側。是難也。母夫人寢疾。不解衣寐彌五朔。母夫人沉沉氣遂絶。斫一指進血而甦。明日又絶。又斫一指進血。久而甦。再絶再延。天之可必者。不過二十日而已。及其喪也。勺水不入口五日。伏苫塊晝夜號泣。手股顫戰。殆不成禮而猶自強。靈寢之設。殯室之燠。必親之。旣葬十五日。竟不起。夫聖人爲三年之制也。使不及者跂而及之。過者抑而從之。彼袒括之節。時月之限。孝子者不敢違。而其疚於內者。孝子不能自栽。聖人亦無如之何矣。或至於柴毁滅身。過雖非中。而其過也不亦難乎。若此類人之哀之也有甚。國家之褒典必及之。以其不及者百而過者一耳。噫。余於新之。其所有未能盡知。况新之之弟。儀貌依依。且未記乎。方其撫頂也。豈知其有此篤至之行也。幸余之跡。近於貞海。得以聞之。將百世之後。知者其誰。余之衋然不已者。非以新之之弟而然也。人之好懿者。必皆同矣。聞于上而奬揚焉。在任風化者。文以永之。士友責也。故略述如右。孝子氏。全義之李。名德周。字正之。沒之時年三十七。上之三十九年癸未也。

送使之日本序[编辑]

昔百濟臨政太子。乘舟入日本。都周防州。號大內殿。傳四十七世而絶。其從者之裔。代襲其土。都安藝州。卽秀吉驍將輝元之祖也。余竊以臨政爲王子豐。豊甞質於日本。百濟亡。百濟宗室。迎立爲王。豐乞師於日本以拒唐。及敗不知所之。是必與倭俱東也。方蘓烈以十三萬兵。杖鉞而來合新羅。共滅百濟。而豊以覆巢餘卵。嬰孤城而號咷。其亡不日。誰肯與之同其禍乎。然而白江之敗。血戰四合。海水盡赤。倭船焚者。四百餘艘。其不焚而逃者。不知幾艘。其致兵何其多也。其得死心。又何以至此也。百濟六百五十年之間。倭寇史無一見。至其亡救不得。則以王子歸。分土存祀。此不可謂只以利結也。新羅昔于老。儐倭使言曰。早晩以汝王爲塩奴。王妃爲爨婢。此戱耳。而侮之則深也。于老以是爲倭所焚。而于老之妻。又焚殺倭使以復讎。羅人之易倭可知。日本神應之二十二年。新羅兵入明石浦。浦距大阪纔百里。日本人乞和解兵。刑白馬以盟。今赤間關之東。有白馬墳云。日本環以重溟。外兵莫加。胡元大擧。廑至日歧島而卒大敗。歷代能深入取勝者。惟新羅而已。八分東土。羅濟有其三。儘褊小爾。或以思結。或以威制。乃如是异哉。今我國奄有八區。庶不畏人。而龍蛇之刱衋矣。講好歷二百年。舘饗之厚。賂遺之豊。歲費新羅舊壤之半。而一言隻字。少不合意。則疑怒輒生。恐嚇交至。我方惴惴焉奉承之不暇。其視羅濟人攸爲。哀哉。噫。此我朝廷士大夫之羞也。禦侮在於將帥。交際在於使价。而宣聖德而使異類歸化。尊國勢而使強虜知畏。一言孚心。多於金繒之惠。單車釋難。勝於兵甲之威。覽政敎而知其國之理亂。省風俗而察其情之好惡。占星度風候。述山川形勢。州縣道理。土物器用。求中國之失禮。訪絶域之異聞。可以知結交之道。制勝之術。可以廣聰明而益知矣。此皆使之職。則使固重於將。而小雅之鹿鳴皇華。右於采薇杖杜者是也。我國選使。在日本尤重焉。而穪其職者盖鮮矣。爲王子豐乞靈者誰歟。是必有大過人者。而今不可考。在麗季。鄭圃隱能以一言戢邊患。至今日本穪我國使。以圃隱爲首。猗歟尙哉。日本之都。如在於日向。徙於太和。徙於長門之豊浦。而皆其西邊。後徙於山城。故圃隱亦至博多州而還。自江戶路通。殆盡日本之東界。歷覽遠而留連久。爲使者之所得必多矣。今得徐行人以去。從玆重吾邦。而亦可以知其國之所宜知者矣。豈獨圃隱專美乎。行人勉之。行過赤間關。必訪白馬墳。而且問輝元之後尙不替也否。

送尹侍郞東昇入燕京序[编辑]

夫奉使入大邦。所宜知者多。而今燕都在中國一隅。其見旣不得廣。又况其跡局於一館之中乎。必遇人而後可。而人不可易得。是在我耳。昔張子房邀力士於滄海。滄海在我東極東海堧。渡馬訾水。行千有餘里。踰單大嶺乃至。子房何以知斯人在於斯也。斯人又何以聞子房一言。翩然以從之也。士之相感。不在於華夷遠近之分也。今中國雖非古。而亦豈無人乎哉。子其求諸市與野。必有遇焉者矣。雖然微吾子。吾何以是望諸。

南參判泰著致仕序[编辑]

壬辰春。不佞宰靑海。靑地大。介於關北三路。簿書聽理煩甚。侵夜或不能休。且才識短。懼其得罪於民與公。卹卹焉。聞長逸山奇。得暇日以遊。山高極行。比比遇危崖絶壑縣磴。石犖确苔蘚澾。進且却。林樾簇攢。窅條時見熊虎之跡。從人客皆止之。不聽。奮身以上。至絶巓乃坦平。四顧無礙。靑天闊展。臨東海無際。俛視谿谷。碌碌不可丈尺。胷內之塵惱爽然俱去。其快不可言。下山數日。遇洛下人。聞南侍郞公晦致仕。公晦乃世契也。余知公晦深。非公晦何以决此。眞快也。亦難矣哉。夫致仕之年至。而其退亦難。况年未至乎。年未至而退者。非哀老癃疾。力不足以就列。則與世抹摋。內懷疑懼者耳。病且棄。年旣過而猶不能退者滔滔。退豈可易乎。南氏自開國。世卿相舃赫。余所得見公晦之門。登文科十七人。正卿三。亞卿五。禮部尙書,大司馬。皆其親兄也。公晦行端潔。有文學。蚤上庠。遂擢庭試重試。歷玉署,銀臺,憲府長三部亞卿。朝廷之嚮用不已。年未七十且六載。貌充如。髮之白者未半。方乘騏驥。騁於亨衢之上。而一朝有遐志曰。吾非以勞瘁難也。素性少華念耳。明廷無我一人。無損於治。主恩之未報者。子從子在。庶兾報其萬一。遂上章乞退。上惜其去而嘉其志。乃許之。噫。古人以勇退比神仙。以吾儕觀之。公晦可謂乘雲氣。遨遊於蓬方之上以終年。其視登逸山半日。偸閒而自快者。何如也。然而君子進退皆憂。今公晦雖自樂者裕。而其憂亦不能已矣。

咸陽吳氏族譜序[编辑]

天嶺之吳。國之望族也。譜其族以鐵券。藏諸官。萬曆丁酉。軼於兵燹。今其系自高麗左僕射光輝始。僕射之前不可攷。興陽縣有古墓。皇明景泰六年。因雨崩得誌石數片。乃咸陽君廣信之藏也。其誌。吳氏肇自吳王夫差。吳亡。越以二縣封夫差之子夷義。使祀其先。賜姓吳氏。或云夫差之孫鏤羊之衛。衛候賜姓吳氏。鏤羊之子起。起之四十五世孫瞻萉難。渡渤海而東。家于浸溟縣云。至高麗。瞻之后有迪吉,迪敷。迪敷之曾孫延寵。與尹瓘逐女眞築九城。著於麗史。迪吉之孫遇慶。隨宋使入中國。三世爲蜀帥。子璘孫挺。著於宋史。挺之孫翊復來東。爲延寵繼子。翊之後九世爲廣信。廣信之後九世爲光輝。吳氏散居諸地。修系牒。有自吳起至左僕射。繼序不絶者。有以爲誌文不敢不信。而諸家舊乘不載者多。遂別錄于卷首。盖愼重之至也。吳氏之譜。旣軼而不復修久矣。至正郞諱▣▣。有意而未就。其孫正字諱▣。承遺敎。參以礪山宗人之家錄。書幾就而歿。正字之從子知龍潭縣事諱相玉。卒就之。作爲序文以藏之。龍潭之玄孫星說。與諸族謀。更加釐正增補。其後遂鏤諸榟。是書閱累世而成於星說。星說可謂孝且睦。偉哉。噫。帝堯,后稷,契。皆帝嚳之子也。三晜弟之裔。皆來於我東。爲大族。異哉。今劉氏出於堯。韓氏之籍以淸州者。奇氏,鮮于氏。夫子之後。孔氏出於契。吳氏出於稷。神聖之後。宜乎靈長而及於海外也。

開城王氏族譜序[编辑]

王以氏者。蓋王者之後也。王氏甚盛於天下。而在我東爲高麗苗裔者。獨不繁。或有疑於革世之際。多不能保。是謬也。麗王。以三昆弟。繼位者三。又有以叔姪從父兄弟相繼。其胄胤之不盛。可知已。宗室之載於史傳,地志者。若而人。而王希順,王式廉,王冲,王珪,王世慶。皆非太祖出也。若如商之子孫。其麗不億。則何以盡除乎。當時功臣之潛謀舟溺者。不過十八家而已。恭定王癸巳。下敎曰。開國之初。高麗宗姓。不得保全。非太祖之本意。一二大臣之策也。因使之從便居住。恭順王元年。賜王循禮爵。俾奉麗王祀。視以三恪。王氏之不安其生。裁二十年。而迄于今歷數百年。王氏終不繁衍。惟東陽君之雲仍。散居於畿甸湖嶺者多。能成一譜牒。休哉。東陽初封世子降爲君。卒至賜死。史云交結羣小。潛懷異圖。旣曰潛懷。則是其跡未著也。尋以二子爲尙書僕射。錫土田臧獲。東陽之死。其有寃枉者歟。後孫何其盛也。王氏之在中華者。比干之裔最昌熾。爲十三望族。古人以爲比干夫婦之死。極可哀故也。善惡之報。盖有不可誣者矣。且歷考是牒。其於配位在本朝。只書父名。而在高麗凡十一世。具載其父祖三世及外祖姓名封爵甚悉。忽近而詳遠者何。麗時嫁娶。不避同姓。故欲明其卬否之義也。王妣之皇甫,劉,金,柳諸氏。皆假外姓者也。上旣如斯。下不足論。人道絶天理滅。其何以有後乎。東陽之家。能出於同浴之中。世守甚嚴。宜其爲百福之源也。大運雖去。餘慶未艾。登仕籍者。內而有舍人,文學,亞卿。外而充朝天使。若掌水陸閫。知州府縣者夥然。吁其盛矣。王氏舊譜皆軼。中世有金吾郞世萬甫父子輯成者。而未及入梓。鳳城王君璿慨然於是。補其缺續其後。出財力付剞劂。其於尊祖敦族之義盡矣。旣又請弁卷文於余。書素所有得於繙閱者以歸之。

息庵集序[编辑]

息庵黃公卒一百五十四年。文集始鋟諸梓。噫晩矣。久而散軼。詩三百七十。批答一䟽五。書十五。雜著序記跋銘贊箋冊祝祭行狀並二十九篇。噫少矣。然而素屛一銘。可以知公爲己之學也。癸甲三疏。可以知公經邦之謨也。銅雀臺張翰歸江東圖諸作。可以知公文藝之夙成也。又奚必多乎哉。夫牕月虛白。萬籟俱沉。而滿襟默坐於素屛之下。其惺惺之工。果何如也。此公獨知之。人固不得以知者。而然而龍蛇之變。公扈東宮。奔避於劒山貊峽之間。出沒兵戈。死生呼吸。而隨處安閒。吟哦不廢。此公之不以夷險而易其守也。與東宮共患難久而結知深。及東宮踐大位。必其有進取。而不俟終日。與其胤子。辭祿南歸。遂不起。未幾世禍大作。公不與焉。此公之明於幾而勇於退也。非有實得之深。能如是乎。始知書於屛上者非空言而已。其可嘅者。公之疏數十條萬餘言。雖出於禦亂之策。行之於未亂。可以無亂。而當時不能用。因循以至於今。今之去公已遠矣。其爲弊者之益甚可知已。然而弊之旣極。雖欲不改不可得。是其理與勢然也。故守宰解由之申嚴。使客騶從饌器之定數。近年以來。著爲令甲。此則疏中細節而今已行之。其大者安知不次第以行乎。但恨其遲爾。至於文章。公之餘事。然而其味淡。其色素。其韻徐。而其中有至貴者存。此亦不可與俗人論。惟知者知之。噫。

二柳集序[编辑]

余友廣陵李士信,凝川朴春卿。論洛下士。必穪柳士爕,士勛曰。其才性俱高。况以楓皐子爲兄乎。余心慕而遠。無以見也。甲戌夏初。余始仕入洛。士燮之歿已七年。士勛之歿纔二旬。怛焉如有失。未幾與楓臯子交。士燮之子肅之。士勛之子勖之相驩洽。有以知士燮,士勛之學有所受焉。有以徵典形於似續者焉。又得其遺藁而觀之。士燮居常不事詞藻。有時興到。鳴以天機而亦不收。存者止百餘篇。士勛問其年二十五。而考其所著。何其多也。有柳氏追慕錄,柳氏家訓,桮棬錄。乃敍先美定家法。述母夫人志行者也。又善於詞賦。名動庠學。早成成均生員進土。而俛從程式。匪其所好。並不之載。惟四書問疑二篇。可見其學故錄之。是集不過如干詩文。而簡重遒緊。皆可誦。余於土燮,士勛。所未見者其形。而其心則知之深。始信士信,春卿之所甞言者。而士信,春卿皆已歿。無與道此懷也。然而士燮,士勛之喪。爲之輓詞祭文者多。而老者如哭其弟。少者如哭其兄。慟之至。至今說舊事。有歔欷淚暎睫者。倘使余一識其面。則其往來於耳目而疚於心者。久不能已。當如彼矣。然則不必以未及見爲深恨也。歲乙未。楓皐子移于稷下。余得楓臯舊舍而居之。庭梧壇松皆在前。想像士燮之携琴邀月。土勛之把筆賦懷。愀然如見其形。嗟乎。有才而無年者。從古以來。或不無疑㤪於天。而是不然。天有淸淑之氣凝而如二子者生。其歿也。是氣必不與形骸共朽而返歸于天。又凝而爲人可也。爲千尺之長松。九莖之靈芝可也。人自以其私傷悼而已。肅之,勖之。知余懷求余言。以編於卷中。非以文也。余亦不辭而書六百四十六字以歸之。庶可付交於冥寞耶。士爕諱光迪。士勛諱光弼。篤於孝友。樂於詩書。是其性也。亦其家訓。而士燮曠然疎爽。善使大筆。喜鼓琴彈古調。匣有釰。時撫而長吟。士勛才通敏。人與文夙成。猶自矻矻望長道而日徂。士燮號梧月。士勛號昚庵。其年兄弟合得五十四歲。

楓巖雅集序[编辑]

己亥正月二十有八日。楓臯子感春氣之早至。念朋交之久離。乃肆筵設觴。發書以邀。至者凡十四。相視犂然諧笑云云。酒不置籌。少多以量。衆皆陶然而止。抽濂洛詩得音字。儀叔援筆卽題水流雲在眞趣可觀。以牋傳諸座。隨其成先後書之。或淸新。或工緻。或醇古。節族雅閒。音韻鏗鏘。若衆樂之奏也。光之姜世晃字又以戱筆繪會集諸人。甚纖悉。未知坐於東者我耶。坐於西者若耶。或展箋。或把觥。或促席而相向。其有細論者耶。或矯首而眡遠。其有深思者耶。吾輩今日親朋相愛之懷。良辰同樂之興。其氤氳愔藹於中者。詩與畫將不能盡之。然悠久之後。有天機深者。見此詩與畫。庶可沕然有悟矣。遂請于光之。列書諸人姓名。附以畫作一卷。藏諸楓皐精舍。

四部節選序[编辑]

東方在三國時。新羅獨以海通中國。而國相有好書者。市書於中國。白香山詩。率篇易一金。其得書也。必不能多。自高麗洎今歲。使絡繹。中國之書。殆盡東來。而剞劂工拙。未得廣布。散在諸家而藏之深。知其有難矣。知而得見亦難矣。完山柳稚敬。輯九流百家語成書。名曰四部節選。凡三十八卷。八年而訖。噫。稚敬之於文。非好之篤而求之誠。其致書何能若是多也。貧於書籍者。得此一書。可以暴富。穉敬之惠及於人。又將廣矣。以其難於編秩浩穰。或取其一二篇。或取其二三段。而見其一毛。可知其爲鳳凰。見其一節。可知其爲侏儒。欲使知世間有如此人與文耳。其人多矣。其文亦多。而皆不同如人面。异哉。夫文者原於心者也。心者合理與氣而成。理一而已。氣則二。二之變化千萬。烏可同乎。或曰。得氣之至淸至粹者爲聖人。聖人之氣。宜無不同。而孔子之文言繫辭與。文王之彖周公之象不同何歟。曰。聖人之氣。淸明純粹。塞乎天地之間者同。而聖人之形貌不同也。音聲不同也。年壽窮達不同也。聖人之氣。亦豈無不同者乎。且聖人制作。與世推移。字書乃所以爲文者。而穗零殳墳。岣嶁之碑。孔門之麟。代各殊形。故聖人之文。其明理一。而其體自不無古今之異也。古記云。土石草木之中。有自成文字者。乃造化鬼神之迹。而在古皆以篆籀。自有隷書以後。造化鬼神之文。亦隨世而變也。盖漢初夏侯氏之石槨。其文篆也。以我東耳目所及驗之。嘉靖間。高荊山開漢北山路。劈破大石中。有闢荊山三字。崇禎丙子秋。關西之野穄莖上。有紅書靑來二字者。半田靑者臘也。此皆隷書也。然造化鬼神。何甞爲世俗之文而騁其靈恠戱劇哉。是氣之異者感而成耳。氣之變化。至於詭奇荒誕。不可窮詰矣。彼諸子者。得氣不同。見理不同。加之以世變無窮。淺之爲詞藻。深之爲術數。異端者競尙新奇。支離曼衍。其於聖人之道。違背者多。而亦足以窮天下事物之變而廣吾識矣。學者必於不同者而致其博。於同者而守其約。養其氣明其理。以正其原而已。稚敬旣博矣。故告之以約。

石梅詩軸後序[编辑]

宗老柳堂翁諱杭。七休堂尙溶之曾孫。老圃堂友棖之子也。隱居鶉江之曲。不愛世人之深愛者。而人所尋常棄置者。或愛之以心。時於山裏水邊塗道之畔。遇水石之可意者。携而歸。拭拂之封植之。置軒庭之間。人之見者。始皆穪賞之。而識其深趣者亦尠矣。甞於雪山得一石。詭奇色碧黛。峯巒重疊。懸崖邃谷。隱隱若藏畜雲雷之象。乃剔其塵土。盡露其化工之刻鏤者。上有大竅一下至底。旁有小竅六通于中。植松竹蘭菊菖蒲黃楊卷栢。蒼翠幽蔚。承以磁盆。注之水。對之悠然有忘言之樂矣。舊里園中。有斧餘老梅。枯槎嶙峋。苔蘚半蝕。除其荒亂不中格者而盆之。疎枝冷蘂。韻致淸勝。此二盆。乃山家稀寶也。我王父與翁敦于宗。且有山水之深契。庚戌秋。借來石盆未幾。翁作詩請還。王父且不還。步其韻以謝之。於是篇章鄭重。往復不已。翁之意未甞必於還之速也。王父之意亦未甞必於留之永也。聊以詩相戱爲娛也。江湖之間。傳誦以爲美談。王父又使景濬作石丈招梅仙辭以遺之。翁又送梅盆。逾歲並還二盆。壬子翁卒。卒未葬。夜間有力者竊負石盆。而梅亦繼以失之。噫嘻悲夫。後二十餘年。景濬從仕洛中。又後三十餘年。返于鄕廬。萬事滄桑。廓然之痛。烏可已乎。一日。翁之季胤僉樞宇澄。過余曰。石梅詩軸。是子與我弱冠時。在座隅以瞻者也。兩家大人情好之篤。志尙之高。於玆可徵。今子與我皆老矣。後誰有知者。願子以文識諸軸末以永也。因袖出軸以示。聯帖以次。無一脫落。手澤完然。墨花如新。擎玩未半。感淚無從而生也。僉樞貧病遷徙。不康其居。能保是軸。而又有是請。贒哉。今星紀屢易矣。梅何能不死尙存。而石則歸於誰家。而有知其愛者乎否乎。抑埋沒於盆土草菜之中。如在雪山時乎。是軸也非但兩家子孫。知者必寶畜之。庶可傳於悠久也。

霜月禪師詩集序[编辑]

楚之山奇秀。石多瑰异。出人往往淸高。有若老聃,老萊子,長沮,桀溺,接輿,莊周者。無爲守玄。離世果忘。或駕說象外。杳不見其涯。其道盖與禪近。而其論心處。禪較精微。使此類生於禪法東來之後。則幾何不歸於空門乎。此皆過於高者也。後來道士禪宗多在南。氣之所鍾者然歟。我國湖南。卽中國之楚分也。方丈,瑞石,內藏,秋月,曹溪,白羊,月出,達麽,天冠,八影諸山皆石耳。淸絶逈拔。幽敻詭奇。見之可怡可愕。未知楚山亦如此乎否。東方高禪。多出於此。而其所棲息。又長在於此。宜其有所得乎。霜月禪師昇平人。乃近世龍象也。四方沙彌皆宗之。歲乙丑。師訪余于淳州山舍。其形魁傑。目光射人。與之語。胷中豁然。冠其顚則可以需世用。而沮溺接輿遇孔子。猶不肯從。將孰能挽之乎。名山雲水之勝。任其獨擅可也。余窃以是歎焉。今聞師已沒。師之弟子費隱謹遠。以師詩集求余言。噫。詩固師之咳唾耳。後之人。其何以知師乎。諸山中有繼師而作者。其亦有感於斯文矣。

龍潭禪師詩集序[编辑]

余未得見龍潭師。而與其弟子國泰交久焉。以國泰而師事之。且門徒殆遍八路。國泰自言贒於我者亦多。龍潭乃一世禪宗也。其送國泰還鄕詩云。佛言凈土業。於世孝爲先。今送吾師去。臨分感涕漣。余甚異之。索全藁以觀。於忠孝亹亹不已。詩固非師所尙。而其性情之眞可見已。夫禪家離世入山。指想爲妄。無擇善惡。一切屛絶。以歸於空。空則見人還鄕。何以有感也。是師未及於空而然耶。如鍾鼓琴瑟。鼓宮宮動。鼓角角動。五音六律。其應不爽。以其中虛也。若以一物橫着在裏則必不爾。故物累盡去而後。眞性乃全。然則師已至於空者耶。鍾皷琴瑟。其中之虛同。而聲出不同。空亦有異耶。火空則明。水空則淸。土木空則折陷。空亦有可空不可空者耶。感之不已。至於垂涕。垂涕之不已。至於噓唏發歎。因之爲永言。有感則目鼻口三官。或有淚或出涕。或噓唏發歎。而惟耳無所應。抑耳獨得其空耶。人言還鄕。而我之聞之。不以目不以口而以耳。耳直空而已耶。聞人還鄕。而有感者有不感者。其感不感。耳無與焉。若告於赤子之耳。則無所感。如不聞。耳是空而自有不空者耶。師今已矣。無以問之。師法號慥冠。字無懷。俗姓金氏。南原龍潭里人也。庚辰灌佛日生。壬午六月廿七示寂。夏臘四十四。

秋波集序[编辑]

夫水之波生於境也。風之薄。石之礙。地勢之不平。鯢鷗之盤桓。孰非境也。或紋如縠。或垂如紳。或跳如珠。或轉如輪。或屹如山。吼如雷。拔木崩岸。前奔而後迫。左合而右决。旣息而忽興。若往而復返。恠奇不可測者。孰非與境而變也。物與我相際是境也。我不可獨存於天地之間而與羣物處。天地亦物也。雖欲無物得乎。物旣有也。則其相際也烏可無乎。有而無着於有。有亦無也。水固物之無情也。與諸境遇也無情。薄之礙之。未甞嗔㤪。故彼物之爲境者。亦無情於水。不相爲寃業。而惟人也物之中最有情。其能如水。不亦難乎。秋波大師以波自號。則可謂忘乎境也。波而取秋。水至秋而淸。眞性見也。師之名。高於山南。四方龍象多從之。其歿。門弟子圖其象。以安於會稽深寂庵。建塔於洞之玉流溪上。慣拭上人。又稡集師之詩文。謀鋟諸榟。遠求弁文於余。師之於門弟子。爲境也深矣。門弟子之於師。爲境也長矣。余亦爲境於其間。異哉。其文簡淡。得之吾家者多。固可傳於後。然而皆師遇境謾應之陳迹耳。何必區區於是哉。旹方秋季矣。上人歸於山而觀之。山中之溪潭盡淸。瑩然如白琉璃。卽師之心印也。不待傳而傳於無量㥘者。其在斯歟。大師名泓宥。宗室孝寧大君之裔。和順縣監碩寬孫。生於廣州。南入方丈山祝髮。坐禪四十年。甲午五月十三日入寂。壽五十七。慣栻傳師之衣鉢者也。年廿五入室。號鏡巖云。

西岳集序[编辑]

甲午。余在昇平府齋。曹溪山人宇幸。持其師西岳大師詩文集。求弁卷語於余。未幾余移守耽羅。耽羅在海中九百七十里。宇幸以是集付余行。乙未。余罷歸洛。宇幸送其徒。且書以懇至再。自昇之洛八百餘里。噫逖矣。又何久而不怠乎。宇幸之爲師也至矣。且宇幸非小僧也。而得其心悅誠服乃如斯。宇幸之師之贒可知也。欲遂其請。適有西來浮屠過余者。余具道宇幸事。且問曰。禪家以諸物爲幻。絶息萬念。以歸於空。而今幸上人數數於其師之謾吟陳編何也。曰。指天而曰太空。以天爲無可乎。水之淸者曰空。鑑之明者曰空。以水鑑爲無可乎。空者非有非無也。凡禪何嘗無念乎。有大念存焉。念佛是已。彼牟尼奴大勢。至文殊普贒。未嘗見其貌。承其警咳。而口誦手珠。念念不已。况親授三昧之師乎。苟其念之。其出於性情者。雖一句語。其可棄之乎。夫佛師一念專於中。然後諸萬念可以息而至於空矣。余聞之爽然。如與宇幸語。遂序其集而歸之。大師名等閒。字知悔。西岳其號也。俗姓宣氏。昇平人。明陵十八年如來出世之月十六日出世。今上五十年如來入寂之月二十日入寂。壽八十三。師非詩律爲意也。乃偶因興到而中有禪解之深者。惟知者知之。龍集乙未孟秋書。

贈侃禪師序[编辑]

余與侃師結象外交久矣。自余宦遊於北。二十六年不相見。己亥余返于常閭。師自龍泉山。越歷重疊巚㟧以訪余。師之年已八十一。貌癯瘦益奇偉。師素守無言戒。少時相際。未嘗詡詡諧笑以爲歡。今也耳且聾。必盛氣大聲然後聞之。余之言之也難。師之聞之也難。遂嘿坐相對。燭旣跋乃寢。旁有人曰師之來。遠且勞矣。嘿而終日夜。有何合席之樂乎。師曰。余甞喜遊名山。西之太白。訪檀君壇。北入七寶。見千佛會像開心之勝。東登怾怛絶頂。瞰大海。至萬物草。笑造化翁浪費心力。東南抵萇山沒雲臺。南躡方丈之七佛三神䨥溪。邅而至月出達摩。以一甁一錫。周流萬有千里。不知其遠。不辭其勞。吾之心在於愛山也。山未甞與人有言語酬酢。而相對悠然。其樂於心有不可言者。余之今日對主翁。默無一言而怡然。如飮醇酎歸而腹充然。所得亦多矣。余曰。師固無言。若言則辯矣。遂相笑而罷。時白露節日之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