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會要/卷011
祀先代帝王
[编辑]洪武三年五月,遣使訪厯代帝王陵寢,命各行省具圖以進,凡七十有九。禮官考其功德昭著者,凡三十有六。遣秘書監丞陶誼等往修祀禮,親製祝文遣之。(《禮志》。 )
四年,遣使祭厯代帝王陵寢,始罷天下府州縣祀三皇。(王圻《通考》。 )
禮部定議,合祀帝王三十五。 在河南者十(陳祀伏羲,商高宗;孟津祀漢光武,洛陽祀漢明帝、章帝,鄭祀周世宗,鞏祀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 ) 在山西者一(榮河祀商湯。 ) 在山東者二(東平祀唐堯,曲阜祀少昊。 ) 在北平者三(内黄祀商中宗,滑祀颛頊、高辛。 ) 在湖廣者二(酃祀神農,甯遠祀虞舜。 ) 在浙江者二(會稽祀夏禹、宋孝宗。 ) 在陝西者十五(中部祀黄帝,咸陽祀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宣王、漢高帝、景帝,咸甯祀漢文帝,興平祀漢武帝,長安祀漢宣帝,三原祀唐高祖,醴泉祀唐太宗,蒲城祀唐憲宗,涇陽祀唐宣宗。 )
六年,議定三皇、五帝、三王及漢、唐、宋創業之君,俱於京師立廟,每歲春秋致祭。遂建厯代帝王於欽天山之陽,為正殿五室,中一室三皇,東一室五帝,西一室夏禹、商湯、周文王,又東一室周武王、漢光武、唐太宗,又西室漢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元世祖。又增祀隋文帝,未幾復罷。(王圻《通考》。 )
七年,令帝王廟塑衮冕坐像。惟伏羲、神農未有衣裳之制,不必加冕服。(鄭曉《今言》。 )
九年,遣官省厯代帝王陵寢,禁芻牧,置守陵户。(《本紀》。 )
二十一年,令每歲郊祀,祔祭厯代帝王於大祀殿,仍以歲八月中旬,擇日遣官祭於本廟,其春祭停之。又定每三年遣祭各陵之歲,則停廟祭。(《禮志》。 )
是年,詔以厯代名臣,凡三十七人,從祀於東西廡。為壇四,以宋趙普負太祖為不忠,不可從祀。又祀元臣穆呼哩,(舊作“木華黎”。 )而罷其孫安童。(王圻《通考》。 )
永樂元年八月丁巳,遣官祭厯代帝王。(《大政記》。 )
十九年,遷都。帝王廟遣南京太常寺官行禮。(《禮志》。 )
嘉靖十年二月丁卯,親祀厯代帝王於文華殿。初洪武定制,每歲郊祀,以厯代帝王祔祭於大祀殿,上更定郊制,罷之。令建厯代帝王廟於都城西,歲以春秋致祭。至是廟尚未成,權於文華殿行之。十一年廟成,名曰:景德崇聖之殿。八月壬辰,親祭。嗣後歲遣大臣一員行禮,四員分獻。凡子、午、卯、酉祭於陵寢之歲,則停秋祭。
二十四年,罷元世祖陵廟之祀,及從祀穆呼哩等;復遷唐太宗與宋太祖同室。凡十五帝,從祀名臣三十二人。(已上《通典》。 )
三皇
[编辑]洪武元年三月,用太牢祀三皇。二年,命以句芒、祝融、風后、力牧配。四年,帝以天下郡邑通祀三皇為瀆。禮臣議:“唐玄宗嘗立三皇五帝廟於京師,至元成宗時,乃立三皇廟於府州縣,春秋通祀,而以醫藥主之,甚非禮也。”帝曰:“三皇繼天立極,開萬世教化之原。汨於醫師可乎?”命天下郡縣毋得褻祀。(《禮志》。 )
嘉靖十五年,建聖濟殿於文華殿後,以祀先醫。(《會典》。 )
二十一年,建景惠殿於太醫院北,中奉三皇及四配,而附厯代醫師於兩廡,凡二十八人。歲仲春、秋上甲日,禮部堂上官行禮,太醫院堂上官二員分獻,用少牢。復建聖濟殿於内,祀先醫,遣太醫院正官行禮。(《通典》。 )
隆慶四年,禮部侍郎王希烈議:“三皇既祀於帝王廟,請罷太醫廟祭,專遣太醫院官祭先醫。”不允。(《春明夢餘錄》。 )
聖師
[编辑]明初,宋濂建議:“伏羲為道統之師,神農、典帝、堯、舜、禹、湯、文、武以次而列,皋陶、稷、契、夷、益、伊尹、傅說、箕子、太公、周公皆天子公卿之師,宜秩祀天子之學。”時不能行,至嘉靖九年,始祀先聖、先師於文華殿東室。舊有釋像,命撤去。奉皇師伏羲、神農、黄帝,帝師堯、舜,王師禹、湯、文王、武王九聖,南向;左先聖周公,右先師孔子,東西向。每春秋開講前一日,行釋奠禮。十六年,移祀於永明殿後,行禮如初。其後常遣官代祭。隆慶初,仍於文華殿東室行禮。(王圻《通考》。 )
先師孔子
[编辑]洪武元年二月丁未,以太牢祀孔子於國學,仍遣使曲阜致祭。(《本紀》。 )
二年,詔:孔廟春秋釋奠,止行於曲阜,天下不必通祀。刑部尚書錢唐上疏言:“孔子垂教萬世,天下共尊其道,故天下得通祀孔子。”侍郎程徐亦以為言,不聽。久之,乃用其言。(《錢唐傳》。 )定制:每歲仲、秋上丁,皇帝降香,遣官祀於國學,以丞相初獻,翰林學士亞獻,國子祭酒終獻。(《禮志》。 )
四年,命禮官儒臣釐正祀典。國子司業宋濂上《孔子廟堂議》曰:“世之言禮者,皆取法孔子,不以古禮祀孔子,是褻禮也。古者先師位皆東向,漢章帝幸魯,祀孔子,帝西向再拜。唐《開元禮》:先聖東向,先師南向,三獻官西向,猶古意也。今襲開元二十七年之制,遷神南向,失神道尚右之義矣。古者木主棲神,天子諸侯廟皆有主,大夫束帛,士結茅為菆,無像設之事。《開元禮》設先聖神座於堂上兩楹間。今因開元八年之制,摶土而肖像焉,失神而明之之義矣。《禮記》:凡始立學者,必釋奠於先聖、先師。所謂先師者,若漢《禮》有高堂生,《樂》有制氏,《詩》有毛公,《書》有伏生之類。古之學者非其師弗學,非其學不祭。學校既廢,天下莫知所師。孔子集羣聖之大成,顏、曾、思、孟實傳其道,尊之以為先聖、先師,而通祀於天下,固宜。若七十二子,止於國學祀之,庶弗悖禮意。《開元禮》:國學祀先聖孔子,以顏子等七十二賢配,諸州惟祀顏子。今以荀况之言性惡,揚雄之事王莽,王弼之宗老莊,賈逵之忽細行,杜預之建短喪,馬融之黨權勢,亦廁其中,吾不知其何說也?古者‘子雖劉聖,不先父食。’故禹不先鯀,湯不先契,文武不先不窋。宋祖帝乙,鄭祖厲王,猶尚祖也。今回、參、伋坐饗堂上,而其父列食於兩廡間,颠倒彝倫,莫此為甚,吾不知其何說也?古者,士見師以菜為贄,故始入學者,釋菜以禮先師;其學官時祭皆釋奠。今專用春秋,非矣。釋奠有樂,釋菜無樂,是二釋之重輕,以樂之有無也。今襲用魏、晉律,所制《大成樂》乃先儒所謂亂世之音,可乎哉?古者釋奠、釋菜,其儀注雖不可考。然《開元禮》仿佛《儀禮》,饋食之節,三獻皆有飲福及尸酢主賓之儀。今憚其煩,惟初獻行之,可乎哉?他如廟制之非宜,冕服之無章,器用雜乎流俗,升降昧乎左右:此類甚多,不可枚舉。”同時翰林院待制王禕亦著《孔廟從祀議》,謂:“荀况之言性惡,揚雄之事新莽,何休注《公羊》而黜周王魯,王弼注《易》而專尚清虚;如此之等,猶在祀列。何以在漢獨遺董仲舒,在唐獨遺孔穎達?至如宋之范仲淹、歐陽修、真德秀、魏了翁,元之吴澄,凡此七人,並宜從祀;用以搜蒐代之曠典,昭萬世之公議。”又謂:“顏、曾、思父子配位倒置,不免《春秋》‘逆祀’之譏,亟宜釐正。”其語多與濂合。厥後上置國子監,先聖改用木主,卒從濂議。時東閣大學士吴沈嘗著《辨》,言:孔子封王為非禮。後布政使夏寅、祭酒邱濬皆沿其說。及嘉靖改稱先師,實自沈發之云。(《春明夢餘錄》。 )
六年八月丁丑,遣御史大夫兼領國子監事。陳甯釋奠於先師,丞相胡惟庸,參政馮冕等,不陪祀而受胙,上以為非禮,命各停俸一月。甯不舉奏,亦停俸半月。自是,不預祭者不頒胙,著為令。(《胡惟庸傳》。 )
七年,仲春上丁,日食,改用仲丁(《會典》。 )
十五年太學落成,帝親詣釋奠,詔禮官劉仲質等曰:“孔子道冠百王,功參天地。今天下郡縣並建廟學,而報祀之典止行京師,未徧宇宙,豈非闕典?”乃詔仲質等與儒臣共定釋奠儀,頒之天下,令每歲春秋以上丁日通祀文廟。(《大訓記》。 )
十七年,敕:每月朔望,祭酒以下行釋菜禮,郡縣長以下詣學行香。(《禮志》。 )
二十六年正月,頒《大成樂》器於天下府學,令州縣學如式製造。(《會典》。 )
二十八年三月壬申,以行人司副楊砥言,罷漢揚雄從祀,益以董仲舒。(《紀事本末》,《禮志同》。《會典》系之二十九年。 )
三十年十月乙未,重建國子監先師廟成。(《本紀》。 )初,上以國學孔子廟隘,命工部改作,其制皆上所規畫。大成殿門各六極、欞星門三楹、東西廡七十六楹、神廚庫皆八楹、宰牲所六楹。
永樂初,建廟於太學之東。(已上《禮志》。 )
十五年九月丁卯,脩曲阜孔子廟成,上親製文勒石。
十九年,北京國子監既定,其南監春祭,命祭酒行禮。(已上《通典》。 )
宣德三年,命禮部考正從祀先賢名位,頒示天下。(《禮志》。 )正統二年,以宋儒胡安國、蔡沈、真德秀從祀。(《本紀》。 ) 三年三月,禁天下祀孔子於釋老宫。孔、顏、孟三氏教授裴侃言:“闕里家廟,宜正父子以叙彝倫。顏子、曾子、子思,子也,配享殿廷;無繇、子皙、伯鱼,父也,從祀廊廡。非唯名分不正,抑恐神不自安。况叔梁紇,元已追封啟聖王,創殿於大成殿西;而顏、孟父俱封公。乞追封子晰、伯鱼公爵,偕顏、孟父俱配啟聖王殿。”帝命禮部行之,仍議加伯鱼、子晰封號。(《禮志》。此止行之家廟,未及國學及府州縣也。 )
八年四月,以元儒吴澄從祀。(《禮志》系之正統八年。會典、吾學编、王圻《通考》皆同。《本紀》系之宣德十年,英宗即位之初,盖沿《大政記》之訛。 )
成化十二年,祭酒周洪謨言:“先聖像用冕旒十二,而舞佾、豆籩数不稱,請備天子制。古者鳴球琴瑟為堂上之樂,笙鏞柷敔為堂下之樂,而干羽則舞於兩階。今舞羽居上,樂器居下,非制,當改。”尚書鄒幹駁止之。洪謨再疏爭,帝竟俞其議。(《洪謨傳》。 )
十三年閏二月丁丑,釋奠。初用八佾、籩豆各十二。(《春明夢餘錄》。 )
弘治八年七月丁亥,封宋儒楊時将樂伯,從祀孔子廟廷。(《本紀》。 )九年二月,增文廟佾舞七十二人,如天子之制。
十二年六月甲辰,曲阜先師廟灾,敕有司重建。十七年,廟成,遣大學士李東陽祭告。
正德十六年,詔有司改建孔氏家廟之在衢州者。官给錢董其役,令博士孔承義奉祀。(已上《闕里志》。 )
嘉靖九年十一月癸巳,大學士張璁請更正孔廟祀典,命禮臣會諸臣議,改題孔子神位“至聖先師”,去“王”號及“大成文宣”之稱。改大成殿為先師廟,大成門為廟門。其四配稱:復聖顏子、宗聖曾子、述聖子思子、亞聖孟子。十哲以下:凡及門弟子,皆稱“先賢某子”;左邱明以下,皆稱“先儒某子”;不復稱“公”“侯”“伯”。遵太祖首定南京國子監規制,制木為神主,其塑像即令屏撤。春秋祭祀,遵國初舊制,十籩十豆。天下各學,八籩八豆。樂舞止六佾。凡學,别立一廟,祀叔梁紇,題啟聖公孔氏神位。以顏無繇、曾点、孔鲤、孟孫氏配,俱稱先賢某氏。程珦、朱松、蔡元定從祀,稱先儒某氏。從祀諸賢:申黨即申棖、留棖去黨。公伯寮、秦冉、顏何、荀况、戴聖、劉向、賈逵、馬融、何休、王肅、王弼、杜預、吴澄罷祀。林放、蘧瑗、卢植、鄭眾、鄭康成、服虔、范甯祀於其鄉。后蒼、王通、歐陽修、胡瑗宜增入。詔悉如議行。又以行人薛侃議,進陸九淵從祀。(《三编》。 )
隆慶五年九月,以薛瑄從祀。(《昭代典則》。 )
萬厤十二年十二月,以陳獻章、胡居仁、王守仁從祀。
四十一年十二月,以宋儒羅從彦、李侗從祀。(已上《三编》。 )
諸神祠
[编辑]洪武元年,命中書省下郡縣,訪求應祀神祇,名山大川、聖帝明王、忠臣烈士。凡有功於國家及惠愛在民者,著於祀典,令有司歲時致祭。(《禮志》。 )
三年六月,定諸神封號,凡後世溢美稱,皆與革去。天下神祠,無功於民,不應祀典者,有司毋得致祭。(同上。 )
弘治元年四月,给事中張九功請正祀典。章下禮部。尚書周洪謨等条議,以釋迦牟尼文佛,上清太上老君不宜修建齋醮,遣官祭告。古禮:幽榮祭星。今北極紫微大帝,像之為人,稱之為帝,非典。風、雲、雷、雨南郊合祀山川壇,復隆秋報。今徇道家言,又有雷声普化天尊之祀,是瀆也。歲以正月十五日為真君張道陵生辰,遣官祭告,非制。大小青龍神,禱雨無應,不足祀。梓潼帝君者,傳云,神姓張名亞子,蜀人,仕晉战没,人為立廟。唐宋屢封至英顯王,元加號與為帝君。景泰中,因京師舊廟新之,歲以二月三日生辰,遣祭。神廟食於蜀,宜也;與文昌六星無涉。其祠在天下學校者,當毁。永樂中,以道士周思得傳王靈官法有验,乃建天将廟祀靈官。謂宋徽宗時,有西蜀萨堅授法於林靈素者,其師也,因於廟立祖師殿。宣德中,改大德觀,封靈官曰崇恩真君,祖師曰隆恩真君。成化初,改顯靈宫。歲易袍服,其費不貲,當革。靈濟宫祀金闕上帝、玉闕上帝,盖五代時徐温子知证、知谔也。神世系事绩非甚异,其僭號亦當革。於是祀典為之一正。時洪謨建議,並謂元武七宿,不當信道家武當山修煉之說。城隍非人鬼,不當有五月十一日诞辰之祭。東岳泰山既專祭封内,且合祭郊壇,則朝陽門外東岳廟之祭,實為煩瀆。帝以崇祀既久,不盡從也。(《三编》。 )
明北京有真武廟、洪恩靈濟宫。成化十三年,詔建漢寿甯侯廟。又凤陽有顯應廟、滁州有丰山廟、柏子潭廟、徐州靈源宏濟廟、河平神廟、平陽平水祠、汾水靈泽廟、沁州南山廟、焦龍神廟、龍泉神廟、兖州青山廟、安平镇顯惠等廟、严州乌龍廟、宜春仰山廟、常德陽山廟、沅山顯應廟、長沙洞庭廟、馬湖顯應廟、福州靈濟宫、廣州天妃廟、南海真武廟、瓊州靈山廟、電白靈湫廟、誠敬夫人祠,皆終明之世,有司歲時致祭不絕。(《通典》。 )
五祀泰厲附
[编辑]洪武二年八月,禮部尚書崔亮請依《周官》門、户、中霤、竈、井五祀,歲終腊享,通祀於廟門外。(《通典》。 )歲暮享太廟時,五祀並列廟西廡下,東向,太常寺官行禮。(王圻《通考》。 )
八年七月,禮部奏:“王祀之禮,孟春祀司户、孟夏祀司竈、季夏祀中霤、孟秋祀司門、孟冬祀司井、四孟月之祭則於有事太廟之日。”制:“可。”(《昭代典則》。 )
永樂間,改定四孟祭户、竈、門、井於四立日,中霤於季夏土王後戊日,皆遣内臣祭。歲暮,太常卿合祀於太廟丹墀西,東向。(《通典》。 )
洪武三年,定制:京都祭太厲,設壇元武湖中,歲以清明及十月朔日,遣官致祭。王國祭國厲,府州祭郡厲,縣祭邑厲,皆設壇城北,一年二祭,如京師。里社則祭鄉厲。(《禮志》。 )
泰厲、國厲、郡邑厲、一年二祭:春以清明日,冬以十月朔日。鄉厲一年三祭:春以清明日,秋以七月十五日,冬以十月三日。(《明集禮》。 )
《通典注》:“明祭五祀而不及行厲。其京都有泰厲之祭,更有郡邑厲、鄉厲;即仿《祭法》泰厲、國厲、族厲而變通之,亦合於五祀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