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會要/卷012
朝儀
[编辑]吳元年十二月癸丑,李善長帥百官奉表勸進。甲子,進登極儀。
洪武元年正月乙亥,上祀南郊,服衮冕登壇。禮成,羣臣奉上即皇帝位,舞蹈呼萬歲者三。具鹵簿導從,詣太廟,上追尊四世册寶;告祀社稷。還,御奉天殿,善長帥百官上賀表。(已上《大政記》)
九月,定正旦朝賀儀,與登極略相倣。其後屢詔更定,立爲中制。(《禮志》)
三年七月,定朔望升殿,百官朝參禮。(《大政記》)
六年九月,禮部奏定百官常朝班次及奏事等禮儀。帝謂中書省臣曰:「朝廷之禮,所以辨上下,正名分。百官有列,班序有倫,非惟尊體統,抑亦四方瞻仰所在也。今文武百官朝參奏事,有未嫻禮儀者,是禮法不嚴於殿陛,何以訓天下?自今凡新任官及諸武臣於禮儀有不嫻習者,令侍儀司官日於午門外演習之,且命御史二人臨視,有不如儀者糾舉之。百官入朝失儀者,亦糾舉如律。」(《大訓記》)又令:朝班,每日都察院輪委御史二員侍班,糾察失儀,(《會典》)
十一年詔:朝參文武官給領牙牌,懸帶出入。無牌者依律論罪。(《會典》)
十三年九月乙巳,天壽節,始受君臣朝賀,後以爲常。(《本紀》)初,上即位,中書省請於聖壽節帥百官行慶賀禮,上不許,至是李善長等以天下太平,上春秋高,請以聖節日受賀,許之。其在外諸司五品以上,自明年始,俱聽表賀。(王圻《通考》)
十七年,罷朔望起居禮。(《禮志》)
二十年九月乙未,天壽聖節,受朝賀,宴羣臣於奉天殿。皇太子宴國戚及東宫官於文華殿。(王圻《通考》)
二十二年,令:凡遇大朝賀,除已習儀及具服官員許入班,其余便服人員止於午門外行禮,執事官於華蓋殿行禮。披甲帶刀侍衛之人免拜。五府六部等官於殿内侍立,今皆入班,奏事止於華蓋殿。(同上)
二十六年六月壬寅,重定朝賀傳制等儀。(《大政記》)
三十年,令通政司許早晚朝奏事,及有軍情重事不時入奏。其各衙門事務,止於早朝大班内奏啟,不許朝退又將瑣碎事務於右順門題奏。(《會典》)
惠帝初即位,視朝晏。御史尹昌隆疏諫曰:「高皇帝雞鳴而起,昧爽而朝,未日出而臨百官,故能庶績咸熙,天下乂安。陛下嗣守大業,宜追繩祖武,兢兢業業,憂勤萬幾。今乃即於晏安,日上數刻,猶未臨朝。羣臣宿衛,疲於伺侯。曠職廢業,上下懈弛。播之天下,傳之萬世,非社稷福也。」帝曰:「昌隆言切直,禮部其宣示天下,使知朕過。」(《昌隆傳》)
建文元年正月癸酉朔,上受朝,不舉樂。
二年正月丙寅朔,詔天下來朝官勿賀。
三年正月辛酉朔,以「凝命神寶」成,告郊廟,御奉天殿受朝賀。
永樂元年正月己卯朔,上御奉天殿受朝賀,宴文武羣臣及屬國使。(已上《本紀》)
四年正月丙辰,初御午朝。帝諭六部及近侍曰:「早朝,四方奏事多,君臣之間,不得盡所言。午後事簡,卿等有所欲言,可從容陳論,毋以將晡朕倦於聽納。朕有所欲言者,亦欲及此時與卿等商榷也。」(《大訓記》)
七年,諭行在禮部曰:「北京冬氣嚴凝,羣臣早朝奏事,久立不堪。今後朝見畢,於右順門内便殿奏事。」(王圻《通考》)
十一年正月辛酉朔,日有食之。先是鴻臚寺奏元旦賀儀。帝召禮部順曰:「旦日當食,百官朝賀可乎?」尚書吕震請朝賀如常,侍郎儀智持不可。上問楊士奇,對曰:「日食,天變之大者。前代元旦日食,多不受賀。宋仁宗時,元旦日食,富弼請罷撤樂,吕夷簡不從,弼曰:『萬一契丹行之,爲中國羞。』後有自契丹回者,言:『是日罷宴。』仁宗深悔。今免賀誠當。」上從之。詔曰:「朕乖治理,上累三光,眾阳之宗,薄食元旦。羣臣尚勉輔朕消弭災變。朝賀宴會,其悉罷免。」(《三编》)
十九年三月己酉,萬壽節,以三殿災止賀。(《本紀》)
二十一年令:聖節、正旦、冬至俱朝天宫習儀。凡正旦節,自十二月二十八日起,至正月二十日止,百官俱吉服,通政司不奏事。冬至、聖節前三日、后三日俱吉服,通政司亦不奏事。(王圻《通考》)
洪熙元年正月壬申朔,御奉天門受朝,不舉樂。(《本紀》)
宣德十年正月,英宗即位,始罷午朝。(同上)
景泰元年正月朔,罷朝賀,以上皇在衛喇特也。
十一月辛亥,禮部尚書胡濙請令百官賀上皇生日,不許。十二月,濙又請:「明年正旦,百官朝上皇於延安門,」亦不許。
二年八月,復午朝。自永樂初,舉午朝,後漸罷不行。給事中葉盛疏請復之,帝即報可。(已上《三编》)
成化四年十月,吏部尚書李秉等及九卿各衙門,俱午朝失期,不及入侍,聯名上奏待罪。詔:「爾等常以勤政爲言;及朕視午朝,却又怠慢。既引咎,姑宥之。」(王圻《通考》)
十三年,令朝覲外官及舉监人等,不許擅戴暖耳入朝。(同上)
八月戊戌,早朝。東班官若聞有甲兵聲者,因辟易不成列。衛士爭露刃以備不虞。久之始定。(《昭代典則》)
弘治元年三月,吏部侍郎楊守陳請遵祖制,日再御朝。略言:「早朝但如舊儀。午朝則御文華門,大臣臺諫更番侍直。事已具疏者,用揭帖,舉崖略口奏。陛下詳問而裁決之。在外文武官來覲,俾條列地方事,面陳大要,付諸司評議。其陛辭赴任者,隨所職任而戒諭之。有大政則御文華殿,使大臣各盡其謀,勿相推避;不當,則許言官駁正。其他具疏進者,召閣臣議可否以行。」(《楊守陳傳》)
四年八月,復午朝。(王圻《通考》)
帝自八年後,視朝漸晏。十年二月,徐溥等上疏,略言:「舊制:内殿日再進奏,事重者不時上聞。又常面召儒臣,咨訪政事。今奏事日止一次,朝參之外,不得一望天顏。章奏批答,不時斷決,或稽留數月,或竟不施行。事多壅滯,有妨政體。」(《徐溥傳》)
十三年六月戊子,御史劾西寧侯宋愷等文武官五百有六人,朝參不至。有詔宥之,仍奪一月俸。(《實錄》)
正德十一年十一月壬辰,六科都給事中葉相等言:「邇來月不數朝,朝或入晏,今冬至、正旦令節在邇,天下諸司官朝覲及宗藩四夷皆入賀。朝廷舉動,四方儀法,不可不慎。伏望夙興視朝,以示法天下十三道。」御史屠僑等亦言:「近日免朝日多,視朝日少。諸司百辟惟知有左順門之趨候而已。伏望罷順門之傳旨,復奏事之舊規。」皆不報。(《通紀》)
十五年,帝至南京,詔百官戎服朝。明年正旦,尚書喬宇不可,率諸臣朝服賀。(《喬宇傳》)
嘉靖元年,王鏊奏:「國朝聖節、正旦、冬至大朝會,則奉天殿即古之正朝也。常朝則奉天門,即古之外朝也。而内朝独缺。非缺也,華蓋、武英等殿即内朝之遺制。洪武中如宋濂、劉基,永樂以來如楊士奇、楊榮、蹇義、夏原吉等,常奏對便殿。今内朝罕復臨御。常朝之後,人臣無得進見。三殿高閟,上下之情壅而不通。伏乞陛下於常朝外,御文華、武英,倣古内朝之意。大臣三日或五日一次起居。侍從各一員上殿輪對。諸司有事咨決,上與大臣面議。如此,人人得以自盡。陛下雖身居九重,而天下之事灿然畢陳於前矣。」疏入,報聞。(《春明夢餘錄》)
二年八月丁未,萬壽節,從吉受朝。以孝惠制未終,免宣表雞唱山呼。(《大政記》)
三年二月,昭聖皇太后壽旦,詔免諸命歸朝賀。脩撰舒芬言:「前者,興國太后令旦,命婦朝賀如儀。今遇皇太后壽節,忽行傳免,恐失輕重之宜。乞收成命,以彰聖孝。」帝怒,奪俸三月。(《舒芬傳》)御史朱淛言:「皇太后親挈神器以授陛下,母子至情,天日昭鑒。若傳免朝賀,何以慰親心而隆孝治?」御史馬明衡言:「暫免朝賀,在恒時猶可;在議禮紛爭之時,則斷不可。」帝怒,並下詔獄。(《朱淛傳》)
七年令:凡正旦、冬至、聖節,百官俱於先期之三日及二日習儀。正旦、冬至於朝天宫,聖節於靈濟宫。(《會典》)
舊制:冬至日即行賀禮。嘉靖九年,分祀二郊,以冬至大報,是日行慶成禮,次日行冬至朝賀禮。畢,舉慶成宴。再定:次日帝詣内殿行節祭禮,又詣母后前行賀禮。畢,始御奉天殿受賀。(《禮志》)
十八年十二月,以大行皇太后之喪,罷明年元旦朝賀。時禮部請以本月三十日已當二十七日除服之期,仍復疏專請是日御殿受朝。奉旨詰責。然猶素服御殿,百官行八拜禮,鳴鍾、鼓鞭、奏堂下樂。上以服除,令如議行。皆嚴嵩等所請也。(《實錄》)
隆慶元年正月癸亥,有詔免朝。越三日,復傳免。給事中魏時亮以新政不宜遽怠,上疏切諫。(《魏時亮傳》)
常朝舊制:每日御門決事。萬曆初,以方在諒闇,聖齡冲幼。閣臣議酌三、六、九日視朝。及二年五月,禮部請復舊制。閣中擬二票上請,仍定三、六、九日,遂沿爲例。(《春明夢餘錄》)
萬曆三年,大學士张居正奏請:「常朝御皇極門,每日輪該記注起居並史官共四員,列於東班給事中之上。午朝,御會極門,列於御座西稍南,專記言動。」詔依擬行。(《通典》)
七年,諭衍聖公以萬壽入賀,朝廷待以宾禮,不在文武職官之列,不必朝參。(同上)
十七年正月己酉朔,日有食之,免元旦朝賀,自是每元旦皆不視朝矣。(《三编》。
諸王來朝
[编辑]明倣古封建,親王之藩,不常入朝。朝則賜賚甚厚。(《禮志》)
洪武二十一年九月丙戌,秦、晉、燕、周、楚、齊、湘、魯、潭九王來朝。(《本紀》)
二十四年十一月庚戌,晉王棡來朝。初,棡在國驕縱多不法,上欲罪之。至是隨太子來朝,上怒稍解,仍敕歸藩。(《晉王傳》)
二十五年春正月戊子,周王橚來朝。壬寅,晉王棡、燕王棣、楚王楨、湘王柏來朝。
二十六年二月乙酉,蜀王椿來朝。四月戊子,周王橚來朝。八月癸未,秦、晉、燕、周、齊五王來朝。九月癸丑,代、肅、遼、慶、寧五王來朝。(已上《本紀》)
是年,定諸王大朝,行八拜禮,常朝一拜。凡伯、叔、兄見天子,在朝行君臣禮,便殿行家人禮。天子伯叔,五十不朝;兄弟叔侄,六十不朝;俱令世子代之。(《通典》)
永樂二年九月丙午,周王橚來朝,獻騶虞。百官請賀,不許。(《本紀》)
四年三月,齊王榑來朝。廷臣劾其罪,榑厲聲曰:「奸臣喋喋,又欲郊建文時耶?會盡斬此輩。」帝聞之不懌,留之京師,削官屬護衛。(《齊王傳》)
正統八年二月戊戌,淮王瞻墺來朝。丙午,荊王瞻棡來朝。(《本紀》)
天順元年四月,襄王瞻墡來朝,賜宴便殿,特命百官朝王於館。尋請還,帝親送至午門外,握手泣别。諸王自谷府變後,來朝久不許,至是乃特行之。四年,復入朝。六年又召,以老辭。歲時存問。禮遇爲諸藩所未有。(《三编》)
六年六月戊辰,淮王祁銓來朝。(《本紀》)
弘治八年,太皇太后召崇王見澤來朝。禮部尚書倪岳言:「數年來,三王之國,道路供億,民力殫竭。今召王復來,往返勞費,兼水溢旱蝗,舟車所經,恐有他虞。親王入朝,雖有故事,自宣德來,已鮮舉行。英宗復辟,襄王舉詔來朝,雖篤敦叙之恩,實塞疑謗之隙,非故事也。」大學士徐溥亦以爲言。帝爲請,乃已。(《崇王傳》)
諸司朝覲
[编辑]明制:天下官三年一入朝。自十二月十六日始,鴻臚寺以次引見(《禮志》)
洪武元年正月,天下來朝官陛辭,上戒諭之,遂爲令。(《大政記》)
六年正月,覲天下府州縣官。(《三编》)
十一年正月,徵天下布政使及知府來朝。(《本紀》)
十六年十一月,定諸司來朝及差回者,先朝見,後詣所司。否者以違制論。(《大政記》)
十八年正月癸酉,天下布按二司及府州縣來朝者凡四千一百餘人。五月戊申,諭吏部曰:「外官一歲一朝,未免曠官滋費。自今定爲三年一朝,著爲令。」(《昭代典則》)
永樂十年正月己丑,命入覲官千五百餘人各陳民瘼。不言者,罪之;言有不當,勿問。(《本紀》)
天順三年十二月,令凡方面官入朝,遞降京官一等序立。(《大政記》)
萬曆二年正月,召見朝覲廉能官於皇極門,面加獎勵,賜銀幣、酒饌。(《三编》。
朝賀中宫
[编辑]洪武元年九月,定皇妃以下正旦、冬至朝賀儀。
二年正月,皇后受命婦朝於坤寧宫,賜宴。(已上《大政記》)
二十六年,重定中宫朝賀。(《禮志》)
永樂元年正月己卯朔,命婦朝坤寧宫。二月丙辰,千秋節,命婦入朝。(《大政記》)
二年九月,徐皇后一日問:「陛下誰與圖治者?」帝曰:「六卿理政務,翰林職論思。」后因請悉召見其命婦,賜冠服鈔幣,諭之曰:「婦之事夫,奚止饋食衣服而已,必有助焉。朋友之言,有從有違;夫婦之言,婉順易入。吾旦夕侍上,惟以生民爲念,汝曹勉之。」(《后妃傳》)
三年四月,定命婦朝賀,止三品以上,餘悉免之。(《大政記》)
嘉靖十三年正月壬子,立方氏爲后。越三日,颁詔天下。明日,受命婦朝賀。(同上)
崇禎五年三月二十八日,皇后千秋,命婦例當朝賀,久不行,上請,允之。甲戌三月,命婦再朝。是日,皇后母嘉定伯夫人亦入班朝賀,畢,即召入殿。皇后欲設座拜之,辭,不許。(《春明夢餘錄》)
朝賀東宫
[编辑]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26727&by_title=%E6%98%8E%E4%BC%9A%E8%A6%81&page=47
洪武元年,上以東宫師傅皆勳舊大臣,當待以殊禮,命禮官定三師朝賀東宫儀。議曰。:「唐制:羣臣朝賀東宫,行四拜禮,皇太子答后二拜。三公朝賀,前后俱答拜。今擬:凡大朝賀,設皇太子座於大本堂,設答拜褥位於堂中,設三師宾客諭德拜位於前。倣唐制,行四拜禮,皇太子答后二拜。」從之。(《通典》)
十四年,給事中郑相奏:「舊制:百官見東宫皆称名,惟宫臣称臣。」下廷臣議。编脩吳沈等曰:「東宫,國之大本,所以继聖統,承天位也。臣子尊敬之禮,不宜有二。請凡啟事皇太子者,皆称臣如故。」從之。(《吳沈傳》)
二十九年,重定諸王見東宫儀。朝見后,於内殿行家人禮,以諸王皆尊屬也。(《本紀》)
宣德九年三月戊寅,文武羣臣朝皇太子於文華殿。(《大政記》)
成化十四年三月甲子朔,皇太子冠。禮部請:「每月朔望,文武百官奉天殿朝參后,皆赴文華殿謁太子,」制曰:「可。」(《憲章錄》)
隆慶五年正月,大學士李春芳言:「先朝故事,東宫未出閣時,閣臣以朔望次日,行謁見禮。即今春和,乞舉行如例。」上許之。二月甲午,廷臣及朝覲官謁皇太子於文華左門。(王圻《通考》)
朝賀班序
[编辑]洪武三年正月癸巳,命宰臣定百官入侍班序。(《昭代典則》)定文武官五品以下,並列班於丹陛左右,不得上殿。(《大政記》)
三月,禮部奏:「案宋制:駙馬班次出入皆依官品。今駙馬既授官職,當依百官由西門出入。其班次品級,當在百官之上。如一品在一品之上,二品在二品之上。」從之。(《實錄》)
十六年,禮部尚書任昂請更定朝參次序。(《任昂傳》)
二十年十月丁卯,禮部尚書李原名考正禮儀,重定朝參及筵宴儀。朝班序立:公侯居文武班首,次駙馬,次伯;自一品以下各以序,文東、武西;风憲糾儀官居下,北面;紀事官居文武第一班之後,稍近上,以便觀聽,不得搀越,如奏事,须從班末至御前跪奏,不得班内横過。(《實錄》)
二十四年,定侍班官員。凡文武官員,除分詣文華殿啟事外,如遇升殿,各用履鞋,照依品級侍班。有違越失儀者,從监察御史、儀禮司糾劾。又令禮部置百官朝班序牌,大書品級,列丹墀左右木栅上,文武百官照品序立。朝參之時;將軍先入,近侍次之,公、侯、駙馬、伯又次之,五府、六部又次之,应天府及在京杂職官員又次之。(《會典》)
永樂初,令内閣官侍朝,立金臺東,錦衣衛在西。后移御道東西對立。(《禮志》)
仁宗即位,户部尚書夏原吉加太子少傅。吕震以太子少師班原吉上,帝命鴻臚引震列其下。進少保。(《夏原吉傳》)
景泰初,定午朝儀。内閣、五府、六部、奏事官、六科侍班官按西序立,侍班御史二、序班二、將軍四按南面北立,鳴赞一,按東西向立,錦衣衛、鴻臚寺東向立,管將軍官、侍衛官立於將軍西。(《禮志》)
三年,令師保兼官,品同者,立班以衛門爲次。(《會典》)
成化十四年,令進士照办事衙門次第,立於見任官后。(同上)弘治元年三月,禮部進午朝儀注。(《實錄》)
二年六月戊子朔,方事林沂奏:欲按品秩,列坐御史上。爲御史劾之曰:「朝廷設官分職,有拘品秩者,有不拘品秩者。故慶成宴科道坐郎中之上,翰林坐科道之前。若概以品秩,則諸學士當列於少卿之下,京縣知縣兵馬司當列於御史給事中之上矣。」上以沂故違成憲,黜之。(《春明夢餘錄》)
嘉靖七年,帝方視朝,見张璁、桂萼班兵部尚書李承勳下,意谦之。乃手敕加璁、萼俱太子太保。(《张璁傳》)
舊制:右班武臣以都督爲先。自嘉靖以來,錦衣权重,又陆炳、朱永皆三公重衔,官在都督之上,故列於首。萬曆戊寅,朱已没,掌錦衣者俱都指挥等官。相沿舊規,仍立前列。其後遂有爭議。部中不能持可否,乃令錦衣仍前立,行稍下;都督立其後,稍上。非正禮也。(《春明夢餘錄》)
隆慶元年,都給事中辛自脩等,以朝儀久曠,班行不肅,請令禮官考議成式。禮部禮科會議:「國初定制,百官以品序立。其後更定,又有不拘於品者。如内閣錦衣衛升立寶位之東西;翰林學士列於佥御史之上,其他翰林官不論品級,序於京堂之内;科道官自爲一等,列於部屬之先;及鴻臚寺、尚寶司列於西階;三科六道與東班對侍。雖若次序參錯,然或以顧問糾察,或以奉事承旨,莫不有因,难以輕改。今後常朝,悉如此例。其余官員,仍依品級崇卑,衙門次序爲例。如有紊越,聽糾儀官糾奏。」從之。(《通典》)
萬曆四年,題准:五府都督官,常朝班次,不當入侯伯班,仍照殿班立於錦衣官之後,稍上,俟錦衣衛堂上官詣金臺邊,北司官於臺下各侍立,仍與南北無執事官同班,而序於其上。(同上)
十一年,令於金水橋邊增設序班三員,北向站立;俟東西两班站定,各於班未熟視。有回顧、耳語、咳嗽、吐唾者,即時糾舉。(同上)
免朝參
[编辑]吳元年,以朱升爲侍講學士。升年老,特免朝謁。(《本傳》)
洪武三年,以危素爲弘文館學士,賜小車,免朝謁。(《本傳》)
十五年六月,令國學官年老者,遇暑月及雨雪,免朝參。成祖初,令功臣年老者免朝參。(已上《大政記》)
永樂十七年,工部尚書宋禮自蜀召還;以老疾,免朝參。(《本傳》)
宣德時,刑部尚書金纯有疾,上命医視疗。稍間,免朝參。(《本傳》)
正統十四年十一月,令京营官,直操日免朝參。(《大政記》)景泰時,尚書王直益高,帝优禮之,免其常朝。成化五年,彭時得疾在告,逾三月。帝趣赴閣办事,免朝參。
弘治初,王恕连章求去,帝辄慰留。且以其老,特免午朝;遇大风雨雪,早朝亦免。六年,邱浚以目疾,免朝參。
十年,徐溥引年求退,不許。詔:风雨寒暑免早朝。(各上各見本傳)
嘉靖二年六月,吏部尚書喬宇在告,免朝參,專理部務。(《大政記》)
五年,楊一清復相。世宗以一清老臣,特免常朝、日講侍班、朔望朝參。(《本傳》)
七年,大學士謝迁力求去。帝不許,待之愈厚,以天寒免朝參。(《本傳》)
輟朝
[编辑]凡聞皇妃喪,輟朝三日,发引下葬,各免朝一日。親王喪,輟朝二日。公主喪及下葬,各輟朝一日。郡王及文武大臣喪,年終类輟朝一日。先期,禮部具奏;出告示於長安左右門。至日,早朝,不鳴鍾鼓、不鳴鞭、不設儀仗。文武百官各服浅淡服、黑色帶,於奉天門朝參。(《會典》)
洪武十七年,徐达卒,帝爲輟朝臨喪。(《本傳》)二十三年三月,定公侯卒葬輟朝禮。(《大政記》)
二十四年,懿文太子薨。禮官議:期喪,請以日易月。及當除服,帝不忍。禮官請之,始释服視朝(《興宗傳》)
二十八年,秦王樉薨。禮部尚書任亨泰言:「考宋制,宜輟朝五日。今過時享,請暫輟一日。」(《禮志》)
宣德五年二月,定忌辰輟朝之例。(《昭代典則》)
正統八年五月戊寅,雷震奉天殿鸱吻,上輟朝祭告。(《大政記》)
成化八年,忻王見治薨。发引日帝不視朝;及葬,輟朝一日。(《禮志》)
十一年三月,定侯伯袭爵未久而卒者,止與祭,不輟朝。(《大政記》)
嘉靖二十八年,庄敬太子薨,輟朝十日。(《禮志》)
宴禮
[编辑]明制:有大宴、中宴、常宴、小宴。(《禮志》)
凡大祀天地次日慶成,及正旦、冬至、聖節大宴。立春、元宵、四月八日、端午、重阳、腊八日,永樂間俱於奉天門賜於百官宴,用樂。其後皆宴於午門外,不用樂。(《會典》)
洪武元年正月丁丑,大宴羣臣於奉天殿。三品以上升殿,余列丹墀。(《大政記》)三年十一月丙申,大封功臣。戊戌,大宴。(《明紀》)
十五年正月辛巳,宴羣臣於谨身殿,始用九奏樂。(《本紀》)二十六年,重定大宴禮,陳於奉天殿。(《禮志》)
凡賜宴:文臣四品以上及諸學士,武臣都督以上,皆宴殿上;經筵官及翰林講读、尚寶司卿、六科都給事中暨文臣五品堂上官、武臣都指挥以上官、宴中左、中右門;翰林院、中書舍人、左、右春坊、御史、钦天监、太医院、鴻臚寺官及五品以上官,宴於丹墀;(《春明夢餘錄》)
成祖初,以册立中宫,宴文武羣臣四品以上於奉天殿,五品以下於丹墀;命婦宴於坤寧宫。(《明政統宗》)
永樂元年四月癸亥,萬壽節宴百官。詔豫定班次:命駙馬、儀宾及隨侍各王來朝官宴於三公府;四品以上文武官諸學士侍宴奉天殿;在京各衙門堂上、六品以上官、近侍官、脩史官宴於中左門外;進表官、四夷朝贡宴於中右門;余文武宴於丹墀内。(《實錄》)
八年七月,上至北京,大宴羣臣於奉天殿。未预宴者,各賜之鈔。(《明政統宗》)
十九年正月甲子朔,以北京郊、社、宗廟及宫殿成,大宴。(《禮志》)
二十年九月辛未,論從征功勞,將士分四等賜宴。楊榮、金幼孜皆列前席,受上賞。(《楊榮傳》)
二十二年五月丁酉,宴從征文武大臣於应昌。命中官歌太祖御制词五章,曰:「此先帝所以垂戒后嗣也,雖在軍旅,不敢忘。」己亥,次威远州,復宴羣臣。自制词五章,命中官歌之。(《本記》)
文皇友爱諸弟,每來朝,賜於華蓋殿。世子、郡王,則皇太子宴於文華殿。独宴尚師哈立麻亦華蓋殿,蓋以親王例待之也。(《春明夢餘錄》)
永樂間,尚書满九載,如:赵Р、夏原吉、蹇義、方宾,副都御史李慶,賜宴華蓋、武英等殿。后内閣一品九載,亦如之。(同上)
凡百官於奉天、華蓋、谨身、武英等殿侍宴、奏對,皆穿禮鞋上殿。違者罪之。(王圻《通考》)宣德三年三月,宴大臣於西苑。(《三编》)
賜宴之日,其官卑祿薄者免宴,賜以鈔,謂之節錢。(《春明夢餘錄》)八年正月,宴卓异官何文渊等七人於阙廷。(《大政記》)
洪武初,賜諸進士宴於中書省。宣德五年,賜宴於中軍都督府。八年,賜宴於禮部。遂著爲令。(《选舉志》)
皇太后聖诞,正統四年,賜宴午門。東宫千秋節,永樂間賜府部堂上、春坊、科道、近侍、錦衣衛及天下進笺官宴於文華殿。宣德以后,俱宴午門外。(《禮志》)
正統六年九月,三殿成。十一月甲午朔,上御奉天殿,賜文武落成宴。(《三编》)十年正月,宴天下來朝賢能官於禮部。(《通典》)
天順二年十一月,罷冬至宴。上謂李賢曰:「節固當宴,但杀牲畜太多。尚有正旦、慶成,一歲四宴,朕欲减之。」由是每歲二宴,至正旦亦或不宴,唯慶成一宴,歲以爲常。(《憲章錄》)
嘉靖二年十二月,帝以災异频仍,欲罷明年郊祀慶成宴。裴绍宗言:「祭祀之禮,莫大於郊丘。君臣之情,必通於宴享。往以國戚廢大禮,今且從吉,宜即舉行。岂可以災伤復免。」脩撰唐皋亦以爲言。從之。(《明記》)
三年正月庚辰,免上元節宴。(《實錄》)
六年正月,大祀。先期,禮官以宴請。帝曰:「郊祀慶成,次日設宴,乃祖宗朝故典。蓋以上帝监歆,君臣欢會,其禮誠不可廢也。今四方災异非常,方欲上下同加脩省,恐多費勞民。可暫免一年,以見朕奉天恤民之意。惟四夷使臣,賜宴如故。」(《通典》)
武定侯郭勳以會武宴列尚書下,疏爭之。兵部尚書李钺言:「中府官之有會武宴,猶禮部之有恩榮宴也。恩榮,禮部爲主;會武,中府爲主:故皆列尚書之次。《宴圖》可徵,不得引团营故事。」帝竟從勳言。(《李钺傳》)
十年九月乙丑,西苑宫殿成。帝置宴,見兵部尚書王時中、工部尚書蒋瑶席在外,命移殿内,而移皇親於殿右以让瑶,曰:「親親不如尊賢。」(《蒋瑶傳》)
隆慶元年八月,詔翰林官撰中秋宴致語。徐階言:「先帝未彻幾筵,不可宴樂。」帝爲罷宴。(《徐階傳》)
萬曆十三年,大學士申時行特賜宴,禮部、九卿、三品皆陪列。蓋前所未有也。(《春明夢餘錄》)
賜食
[编辑]洪武中,每旦親朝畢,上御奉天門,或華蓋、武英等殿。公、侯、一品官侍坐門内,二品至四品及翰林院坐門外,五品以下官於丹墀内赞拜,叩头就坐。光祿寺進膳,各設饌,食畢,叩头而退。日以爲常。二十八年十月,以禮臣言,罷之。(《昭代典則》)
宣德四年十二月,帝以霜寒,命光祿寺賜早朝官羊酒。謂侍臣曰:「皇祖考臨朝,旦常賜食,必谨识無忘。」(郑元锡《明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