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書亭集/卷4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四十二 跋(一) 曝書亭集
卷四十三 跋(二)
卷四十四 跋(三) 

卷四十三跋(二)[编辑]

○《大唐開元禮》跋[编辑]

《開元禮》、《序例》三卷,《吉禮》七十五卷,《賓禮》二卷,《軍禮》十卷,《嘉禮》四十卷,《凶禮》二十卷,合一百五十卷。草創討論諸臣,則徐堅、李銳、賈登、張垣、施敬本、陸善經、洪孝昌也。於時王舍人嵒請刪《禮記》舊文,益以今事。集賢學士張說上言:“《禮記》,不刊之書,不可改易。宜取貞觀顯慶禮書,折衷異同,以為《唐禮》。”久而論定者,蕭學士嵩、王舍人仲丘也。跡其降凶禮於五禮之末,蓋貞觀已然。至顯慶成書,出於許敬宗、李義甫之手,削去《國恤》一篇。開元儒臣,終不能厘正以復舊典,可惜已。考是書既頒,尋以設科取士,習者先授太常官,以備講討。遂為士子出身捷徑,究之登榜者無多,何歟?韓退之嘗苦《儀禮》難讀,而熟《開元禮》文更難也。周益公《序》曰:“朝廷有大疑,稽是書而可定。國家有盛舉,即是書而可行。”然則是書而存,雖百世率由焉,奚不可之有?

○《政和五禮新儀》跋[编辑]

宋之初,仍沿唐制,用《開元禮》取士,禮器則準聶崇義《圖》,繪於論堂之上。既而開寶有《通禮》,景祐有《太常新禮》,嘉祐有《太常因革禮》,先後不無損益。議者或誚其書繁簡失中,不合古制。蘇明允之言曰:“今特編集故事,使後世無忘焉爾,非曰制為典禮。”遂使遵而行之也。至崇寧二年,有詔令講議司官詳求歷代禮樂沿革,修典訓以貽永世。大觀初元,乃設議禮局,以知樞密院事鄭居中、刑部尚書白時中、慕容彥逢、學士強淵明等一十四人主之。疑義許具劄子上請,祐陵疊賜御筆指揮。親定《冠禮》十卷,蓋閱七載而成書。於是鑄九鼎於汴京,勒豐碑於河朔,將謂禮樂與天地同流。曾幾何時,而金源百萬之師,盟於城下,徙之冰天雪窖中。自古亡國之君,所遭慘黷,未有甚於帝者。觀於是書,稽古之勤,自非庸主所能斷決。然則帝之亡,天實亡之。後之君子,當念舊章之不可忘,無拘成敗之跡以論世,從而詬之,庶乎其可已。

○書《大明集禮》卷後[编辑]

明太祖草昧之際,征群儒修禮樂書,《實錄》係之洪武二年八月。以予考之,乃吳元年六月事也。梁寅孟敬有《贈徐一夔大章序》云:“吳元年丁未歲,詔征至都,大章亦見征。是時上方置三局:一律局,二禮局,三誥局,予備員禮局。而大章撰《誥文》。”又撰《張翼翔南梓宇記》云:“君以明經舉於鄉,今天子將即大位,寅與君同受詔稽古禮文。”其云將即位者,洪武戊申之前也。又《上陶學士凱書》云:“六月八日,伏奉中書省劄付,以王命之重,郡府督迫之嚴,即日就道。”亦指吳元年事。此親於其身編纂禮書者,其言斷不誣矣。《實錄》第載:“吳元年八月,征江西儒士劉於等至京,欲官之,俱以老病辭,各賜帛遣還。”則於亦以吳元年被征也,且劉宗弼者,丞直之字。丞直於吳元年十月官國子司業,不應。又同遺逸之士至洪武二年就征也。是則禮局開設本丁未歲。逮己酉楊維楨續至,修飾潤色之,庚戌九月書成,命名《大明集禮》,其本末如是。《實錄》經永樂初兩次改修,漸失其實爾。是編五十卷,萬曆中,先太傅文恪公以禮部右侍郎掌本部尚書事,拜定陵之賜,簡端有內府圖書,先公亦以私印識卷尾,兵火之後,予家賜書之存,僅此而已。

○鄭世子《樂律全書》跋[编辑]

《律呂精義內外編》各十卷,《正論》四卷,《樂律算學新說》各一卷,此外《圖譜》一十三部,又審定諸家樂書八部,合名之曰《樂律全書》,鄭恭王厚焥世子載堉所撰也。恭王於嘉靖二十七年建言時政,獲罪降為庶人,發高牆禁錮。世子席槁門外,具橐饘者二十載。莊皇帝踐位初,赦過復爵,由是世子以孝稱。又高延陵子臧之節,讓國於兄。尤人所難能也。恭王雅善言樂,世子又何文定瑭外孫,學有元本,按律審音,察及銖黍,歷辨劉歆、何妥、李照、范鎮、陳暘、蔡元定之失,近代若李文利、李文察、劉濂、張諸家。皆駁其非。河間獻王之後,言禮樂者,莫有過焉者也。

○書《花間集》後[编辑]

《花間集》十卷,蜀衛尉少卿趙弘祚編。作者凡一十七人,蜀之士大夫外,有仕石晉者,有仕南唐、南漢者。方兵戈俶擾之會,道路梗塞,而詞章乃得遠播,選者不以境外為嫌,人亦不之罪,可以見當日文網之疏矣。坊板訛字最多,至不能句讀,此舊刻,稍善。爰藏之,而書其後。

○書《尊前集》後[编辑]

《尊前集》二卷,不著編次人姓氏。萬曆十年,嘉興顧梧芳鏤板以行,僉以謂顧氏書也。康熙辛酉冬,予留吳下,有持吳文定公手抄本告售,書法精楷,卷首識以私印,書肆索直三十金。取顧氏本勘之,詞人之先後,樂章之次第,靡有不同。始知是集為宋初人編輯,較之《花間集》,音調不相遠也。既還其書,因識於顧氏本後。

○《樂府雅詞》跋[编辑]

吳興陳伯玉《書錄解題》載曾端伯所編《樂府雅詞》十二卷,《拾遺》二卷。予從藏書家遍訪之,未獲也,既而抄自上元焦氏,則僅上中下三卷,及《拾遺》二卷而已。繹其《自序》,稱三十有四家,合三卷。詞人止有此數,信為足本無疑。卷首冠以《調笑絕句》,云是九重傳出,此大晟樂之遺音矣。轉踏之義,《碧雞漫誌》所未詳。九張機詞,僅見於此。而《高麗史樂誌》,文宗二十七年十一月,教坊女弟子楚英奏新傳九張機,用弟子十人,則其節度猶具,所謂“禮失而求諸野”也。道宮薄媚西子詞,排遍之後,有入破虛催袞遍催拍歇拍煞袞,其音義不傳。《拾遺》則以調編次第,曩見雞澤殷伯岩曲周王湛求永年、申和孟隨叔言。作長短句,必曰雅詞,蓋詞以雅為尚。得是編,《草堂詩餘》可廢矣。

○跋《典雅詞》[编辑]

《典雅詞》不知凡幾十冊,予未通籍時,得一冊於慈仁寺,集箋皆羅紋,惟書法潦草,蓋宋日胥史所抄南渡以後諸公詞也。後予分纂《一統誌》,昆山徐尚書請於朝,權發明文淵閣書,用資考證,大學士令中書舍人六員,編所存書目。中亦有《典雅詞》一冊,予亟借抄其副,以原書還庫,始知是編為中秘所儲也。既而工部郎靈壽傅君以家藏抄本詞四冊貽予,則尺度題箋與予曩所購無異。考正統中《文淵閣書目》,止著《諸家詞》三十九冊,而無典雅之名,疑即是書,著錄者未之詳爾。予所得不及十之二,然合離聚散之故可以感已。

○書《絕妙好詞》後[编辑]

詞人之作,自《草堂詩餘》盛行。屏去激楚陽阿,而巴人之唱齊進矣。周公謹《絕妙好詞》選本,雖未全醇,然中多俊語。方諸《草堂》所錄,雅俗殊分。顧流布者少,從虞山錢氏抄得,嘉善柯孝廉南陔重鋟之。作者百三十有二人,第七卷仇仁近詞殘闕,目亦無存,可惜也。公謹自有《薲洲漁笛譜》,其詞足與陳衡仲、王聖與、張叔夏方駕。

○書沈氏《古今詞譜》後[编辑]

吳江沈光祿伯英審音律,罷官歸,撰《嘯餘譜》,歌南曲者,奉為圭臬,鄉人目曰詞隱先生,論者惜其未譜詩餘。康熙丁亥春,過徐檢討豐草亭,見有《古今詞譜》二十卷,檢討思付開雕,予借歸讎勘,始而信,既而不能無疑焉。

夫四聲二十八調,言樂章者所共知也。宮聲七,曰正宮,曰高宮,曰中呂宮,曰道宮,曰南呂宮,曰仙呂宮,曰黃鍾宮。商聲七,曰大石調,曰高大石調,曰雙調,曰小石調,曰歇指調,曰林鍾商,曰越調。羽聲七,曰般涉調,曰高般涉調,曰中呂調,曰正平調,曰南呂調,曰仙呂調,曰黃鍾調。角聲七,曰大石角,曰高大石角,曰雙角,曰小石角,曰歇指角,曰商角,曰越角。惟變徵不見收,按其序固不可紊也。沈氏譜首黃鍾,乃不分宮羽,存正宮、道宮,而去高宮,由是生於黃鍾者混矣。存大石,去高大石,由是生於太蔟者闕矣。中呂仙呂不分宮調,又刪去高般涉南呂黃鍾三調,由是生於南呂者混且闕矣。至於角聲生於應鍾,則全略之,吾未得其解也。若夫宮調未詳者,凡二百七十餘闋,沈氏裒為一卷,附於末。征諸《宋史•樂誌》,帝賜群臣酒,皆就坐。宰相飲,教坊奏《傾杯樂》。百官飲,奏《三台》。蓋《傾杯樂》惟林鍾商無之,《三台》有十三調,此諸曲所以不同也。至若《破陣子》,正宮也。《朝中措》,黃鍾宮也。《小重山》,雙調也。《萬年歡》、《杏園春》、《菩薩蠻》,中呂也。《石州慢》,越調也。《六州歌頭》,大石調也。《太平時》,小石調也。此當分注於諸調者也。又如正宮有《破陣樂》,雙調有《拋球樂》,不專林鍾商也。大石調有《清平樂》,不專越調也。歇指調有《洞仙歌》,不專中呂仙呂調也。中呂調有《瑞鷓鴣》,不專般涉調也。仙呂調有《齊天樂》,不專正宮也。有《彩雲歸》,不專中呂調也。林鍾商有《風入松》,不專雙調也。此百世之下尤難臆斷者也。檢討工於詞,所輯《詞苑叢譚》,流布已久,試取《詞譜》更正之,毋使四聲二十八調之序棼絲不治,然後出而鏤板傳於世,不亦可乎?遂書卷後歸之。

○《回溪史韻》跋[编辑]

回溪錢諷,字正初,吾鄉人也。所撰《史韻》四十九卷,予嘗見宋時鋟本於京師,僅存七冊,嫌其殘闕,未之錄也。歸田之後,始大悔之。從琴川毛氏、長洲何氏,訪其所藏,合之。才十七卷,亟寫而存之笥。宋人《兔園冊》類,摘雙字編四聲以便簡閱,回溪獨采成語,有多至三四句者,未嘗割裂原文,信著書之良法矣。天下之寶,離者會有合時,安知後來所求不適少此十七卷邪?

○《禮部韻略釋疑》跋[编辑]

韻書自陸法言、孫愐後,經丁度等審定《韻略》,禮部以之頒行。惟其略也,故孫諤毛晃、黃啟宗、黃積厚、張貴謨等,代有廣益。景定間,廬陵進士歐陽德隆輯《釋疑》五卷,以便場屋之士。隋唐以來之分部未嘗紊也,契丹僧行均撰《龍龕手鑒》三卷,本之華嚴三十六字母。蒲傳正帥浙西首刊是書。而鄭樵《六書略》以為聲經音緯,韻學始備。由是韓道昭之《五音集韻》、黃公紹之《韻會舉要》,東冠以公,洽冠以夾。而淳祐中,劉淵又並二百六部為一百七部,舉隋唐以來之分部,舍先民之章程,顛倒其倫次,群變而入浮屠氏之學,可乎不可乎?是編猶未改韻書分部之舊,訓必有征,字必有紐,何嘗不精且密。學者守之,以當圭臬,作為詩賦,無害於辭,勿戾於義,斯可矣。若必專心四聲七音之微妙,然後可以言詩,此六一居士所云儒釋不兩能者已。萬曆中《重編內閣書目》云:“是編嘉熙間四明餘天柱曾雕於嘉禾郡齋。”

○書《韻府群玉》後[编辑]

《杜工部集》有漫與五言絕句九首,又七言云:“老去詩篇渾漫與,春來花鳥莫深愁”渾漫與者,言即景口、占率意而作也。其後蘇子瞻、黃魯直、楊廷秀諸公,皆襲用之,押入上聲語韻。薑堯章《蟋蟀詞》云:“豳詩漫與,笑籬落呼燈,世間兒女。”段復之詞云:“詩句一春渾漫與,紛紛紅紫俱塵土。”陰時夫輯《韻府群玉》,亦采入語字韻中。蓋自元以前,無有讀作漫興者。迨楊廉夫作《漫興》七首,妄謂學杜者先得其情性,語言必自漫興始。而其弟子吳復從而傅會之,注云:“漫興者,老杜在浣花溪之所作也。”漫興之為言,蓋即眼前之景,以為漫成之辭。其言語似村,而未始不俊,此杜體之最難學者。自廉夫詩出,而世之人遂盡改杜集之舊,易“與”為“興”矣。時夫《韻府》,學者每笑其弇陋,然猶識字。乃知勤於學者,雖《兔園冊子》,正未可廢爾。

○《汗簡》跋[编辑]

《汗簡》六卷,《略敘目錄》一卷,周宗正丞、書學博士、洛陽郭忠恕集七十一家篆法,鳥跡科斗畢具,其書目多後世罕見。忠恕別撰《佩觿》,《宋史•藝文誌》並著於錄。《佩觿》有雕本,而是編無之,予偶得舊抄一冊,愛其奇古,又一依《說文》,始一終亥次序,後附宋虞部員外郎李直方、高士鄭思肖跋尾。錢唐汪主事立名,堅請發雕,遂鋟諸棗木,嗚呼!小學之不講,俗書繁興,三家村夫子,挾梅膺祚之《字彙》、張自烈之《正字通》,以為《兔園冊》,問奇字者歸焉,可為齒冷目張也。予也僑吳五載,力讚毛上舍扆刊《說文解字》,張上舍士俊刊《玉篇》、《廣韻》,曹通政寅刊丁度《集韻》、司馬光《類篇》,將來徐鍇之《說文繫傳》,歐陽德隆之《韻略釋疑》,必有好事之君子,鏤板行之者,庶幾學者免為俗學所惑也夫。

○《類篇》跋[编辑]

《類篇》十四卷,卷分上中下,凡四十二卷,附《目錄》三卷於後。先是,丁學士度奉詔修《集韻》,奏乞委修韻官別為《類篇》,與《集韻》相副施行。於是王檢討洙、胡學士宿掌、光祿禹錫、張大理次立、范學士鎮、司馬學士光,先後排纂成書。草創於寶元二年十一月,至治平四年十二月,上之朝,洵非易也。自秦丞相斯作《倉頡篇》七章,漢閭里書師合中車府令高《爰歷》、太史令敬《博學》,並為一篇,揚雄、班固順續之,杜林注之。永元間,汝南許慎《說文解字》行,分別部居,凡十四篇,始於一,終於亥。由是梁顧野王撰《玉篇》,宋徐鍇作《繫傳》,咸發明《說文》之旨。治平中,《類篇》書出,推源析流,而輕重淺深清濁之變,迭用旁求,猶不改《倉頡篇》部居之舊,先民之規矩略存焉,後此而始一終亥之序莫有講習者矣。書成於范氏,而進於司馬氏,篇首冠以《序》,係眉山蘇轍之文,為范學士作。

○書《淳化閣帖》夾雪本後[编辑]

《淳化閣帖》十卷摹自王著等,董逌詆之,謂決磔鉤剔,更無前人意。然當時珍惜特甚,藏板御書院,惟大臣進登二府者賜以一本耳,所謂官法帖是也。歐陽永叔時,板已被焚,稱舊本為難得,況後此又數百年乎?夾雪本舊藏顧大理家,後歸蔣氏,宛平劉大夫知鎮江府日,購得之。其公子攜之濟上,歲在庚戌,觀焉,中多闕文,補以文氏唐氏所藏本,皆遠遜原帖。其以夾雪名者,蠹食其墨,以素紙裝之,若六花之散於幾席也。蓋自棗材既裂後,遂閂以銀鋌,世多以此驗其偽真。是本裂處以木補之,殆在銀鋌未閂之先,賜本之僅存於今者矣。法帖之傳於世,各有源流可考,而吳中黠工每割裂跋尾圖書,以眩人耳目。雖善鑒者,或致疑焉。若是帖之見蝕於蠹,其文宛轉糾纏,字畫無損,巧過漏痕釵股龜魚蟲鳥柳薤之篆,即至黠者,不能仿其萬一,宜有力者所共寶也。觀於是,而知古人未可輕詆,永叔謂其難得,是誠知言。

○題江都王氏家藏《閣帖》[编辑]

閣帖棗木傳刻,易失其真,而世寶之。吾鄉天籟閣藏有初拓足本,題以千金,後經亂失去。以予所見,函山劉氏夾雪本,已闕三卷,補以別紙。退谷孫氏,則僅存二卷而已。是本首尾完好,獲睹銀鋌未閂時生面,宜為鶴皋主人真賞也。

○《石刻鋪敘》跋[编辑]

《石刻鋪敘》二卷,宋建昌曾宏父撰。卷末有後序,書字季卿,其敘孟蜀九經及思陵御書石經本末特詳。又南渡以後秘閣帖亦詮訂有序。按宏父本名惇,紹興十三年,以右朝散郎知台州府事。其以字稱者,避光宗諱也。臨安書肆陳思輯《寶刻叢編》,援據頗廣,顧不及是編。予從射瀆就堂上人抄而藏之,不啻象犀珠玉之外網得珊瑚木難然。

○《絳帖平》跋[编辑]

鄱陽薑堯章撰《絳帖平》二十卷,予搜訪四十年,始抄得之,僅存六卷爾。記在都下,於孫侍郎耳伯所,獲觀宋拓《絳帖》二冊,光采煥發,令人動魄驚心,過眼雲煙,至今攬我心也。堯章於書法最稱精鑒,其言曰:“小學既廢,流為法書。法書又廢,唯存法帖。帖雖小技,上下千載,關涉史傳為多。”故於是編條疏而考證之,一一別其偽真,察及苗發。其餘若《續書譜》、《禊帖》、《偏旁考》、《保母墓磚》,皆能伐其皮毛,啜其精髓。比諸黃長睿、王順伯為優。抑《絳帖》摹自劉次莊,著有《釋文》二卷,外有黃庭堅《跋》一卷,榮芑《釋文並說》一卷,無名子《字鑒》二卷,而今要不可見矣,惜哉!

○《隸續》跋[编辑]

《隸續》二十一卷,范氏天一閣、曹氏古林、徐氏傳是樓、含經堂所藏,僅七卷而已。近客吳關,訪得琴川毛氏舊抄本。雖殘闕過半,而七卷之外,增多一百一十七翻,末有乾道三年弟邁後序。繹其辭,尚有隸韻隸圖,而今不得見矣。又淳熙六年添差通判紹興軍府事喻良能亦有跋尾,稱《隸釋》二十七卷,《隸續》十卷,既墨於版,復冥搜旁取,又得九卷,則當時刊本亦止一十九卷,將毋餘二卷為隸韻隸圖邪?要之闕文難以復完,合依婁氏《漢隸字源》目錄次序,取陳氏《寶刻叢編》所有補之,庶幾十得其四五矣。

○書《蘭亭續考》後[编辑]

《蘭亭續考》二卷,錢唐俞松續桑世昌考而著錄也。卷中載篔李沈虞卿氏跋五,考之《宋史》無傳。《至元嘉禾誌》第書沈揆、梁克家榜進士,注雲侍從,顧不書其字,《金史•交聘表》:大定二十九年閏五月,宋遣沈揆、韓侂胄來賀登位,又不書其官。今觀五跋,其一云:“上即大位之初,揆以國子祭酒召入都。越旬日,被命使燕,過定武,得此本。後三年,來守吳郡,裝為一卷。”所云上即大位者,光宗也。按《中興館閣續錄題名》,揆字虞卿,嘉興人,紹興三十年進士。淳熙十年七月,以秘書少監兼國史院編修官。十一年十一月,進秘書監。十四年五月,為秘閣修撰、江東運副。紹熙四年,以權吏部侍郎兼實錄院同修撰。而正德《姑蘇誌•守令表》:“揆以中大夫秘閣修撰,紹熙二年六月任,四年二月,除司農卿。”合虞卿跋及諸書勘之,虞卿之曆官本末略具矣。

《續考》又載魯長卿氏藏有《蘭亭會妙卷》。伊孫之茂,字伯秀,別字雪村,跋其尾,稱兒時侍先祖龍舒府君,坐膝上觀此。今已七十年,不覺感愴,按周益公必大撰《朝請大夫海鹽魯詧墓碑》,伯秀得附書名。《跋》言龍舒府君者,大夫長子,承議郎通判舒州可簡也。虞卿好古,魯氏《會妙卷》後亦歸之,此伯秀有感愴之言。

要之,兩公跋語皆條暢,不類董逌輩之晦澀。《詩》所云:“昔我有先正”,其言明且清者非與?吾鄉張元成《嘉禾誌》不傳,至元所修,失之太簡,其後柳琰、鄒衡、趙瀛、劉應鈳,排纂舊聞,日就放失,文獻無征,尚論者徒深浩歎而已。因覽俞氏書有感,識於卷末。

○《寶刻叢編》跋[编辑]

《宋史•藝文誌》載宋敏求有《寶刻叢章》三十卷,《拾遺》三十卷。度南渡後已失傳,臨安書肆人陳思所撰《寶刻叢編》二十卷,頗中條理,金石文跋,藉其會稡。卷中《隸續》諸條,予嘗取以補原書二十一卷之闕。當南渡之後,君臣無意復讎,編地誌者,若祝穆、王象之、潘自牧之徒。河淮以北陷蕃,州郡誌不復載。思獨博采《九域圖經》所遺,一一識之,其識高於朝士一等矣。

○盛熙明《法書考》跋[编辑]

《法書考》八卷,元盛熙明撰,虞、揭、歐陽三巨公序之。熙明,龜茲人,家豫章,嘗遊四明,著《補陀洛迦山考》,詩言“滄洲到處即為家”是已。以近臣薦備宿衛,為夏官屬。斯編創於至順二年,進於元統二年,其文約,其旨該,不意九州之外乃有此人。

○跋《名跡錄》[编辑]

昆山朱珪精於篆刻,一時碑版,多出其摹勒。因取平生所刻文字,一一誌之,曰《名跡錄》,凡六卷,附以贈言一卷。其第五卷,載盧熊所撰《遷善先生郭君墓誌銘》,郭君名翼,字羲仲,善七言近體詩,人號郭五十六,虞山錢尚書《列朝詩集》入之明人之列,且云:洪武初,征授學官,度不能有所自見,怏怏而卒。不知翼卒於至正二十四年七月,熊誌可據,其為訓導,仕於元也。尚書以史學自負,絳雲樓之火,人咸惜其國史遭毀。由郭君本末推之,則考證失真,又多主門戶之見,假令書就,未必稱信史爾。

○《衎齋印譜》跋[编辑]

漢官私印,俱用撥蠟鑄。其後象、犀、硨磲、瑪瑙,取材愈廣。至王元章,始易以花乳石。於是青田稷下里羊求休所產,皆入礱琢矣。吾宗衎齋,自漢以來,搜羅甚博,而審取其尤者,作譜五冊,以視復齋,嘯堂所收,不啻一粟之比千囷也。衎齋好古,孜孜如不及,繼此必倍蓰於是。衰年可假,當再跋之。

本清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