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川集/年譜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世系 月川集
年譜
作者:趙穆
卷一

月川先生年譜[编辑]

皇明世宗嘉靖三年中宗大王十九年甲申三月二十三日。卯時先生生于禮安縣月川里第。先生先世。居交州道橫川郡。卽今江原道橫城縣是也。五代祖參判公。移居慶尙道聞慶縣泉谷里。四代祖正字公。又遷于醴泉郡金堂谷。至考參判公。娶禮安居同知權受益之女。仍家于月川。

○四年乙酉先生二歲

○五年丙戌先生三歲

○六年丁亥先生四歲

○七年戊子。先生五歲始知讀書。時在皇考懷中。口受大學。聽讀不懈。雖夜不寐。每請曰。何敎我不勤也。旣受。必過百遍而後止焉。

○八年己丑先生六歲

○九年庚寅先生七歲

○十年辛卯先生八歲

○十一年壬辰先生九歲

○十二年癸巳先生十歲

○十三年甲午先生十一歲

○十四年乙未。先生十二歲盡讀四書三經。

○十五年丙申先生十三歲正月。讀書于玄沙寺。

○十六年丁酉先生十四歲

○十七年戊戌先生十五歲冬。始受業于退溪李先生之門。退溪先生謂李文樑曰。趙某有子矣。

○十八年己亥。先生十六歲冠。

○十九年庚子先生十七歲

○二十年辛丑先生十八歲正月。讀書于淸凉山。○秋。赴鄕解。中生員試○十一月。讀書于石臺庵。是年。始有日記。○有詩云。謀生漸作論財意。喜譽方知佞已多。退溪先生聞而歎賞。

○二十一年壬寅先生十九歲六月。遊安東黌舍。詠孔庭柏一絶。有風來猶似聞絃誦。直幹凌霄萬古靑之句。

○二十二年癸卯先生二十歲正月。讀書于玄沙寺。○十月。讀書于廣興寺。

○二十三年甲辰先生二十一歲十一月。見周愼齋于豐基。時愼齋爲。豐基郡守。先生往拜之。因栖郡校。愼齋見所製文乃歎曰。此文如長江大河。渾浩無涯。當不在昌黎之下。仍贈詩曰。公平寬大開心地。檢束恭安有樂天。相贈百年惟八字。白頭無及愧茫然。

○二十四年乙巳。先生二十二歲遊白雲洞書院。

○二十五年丙午先生二十三歲五月。丁母夫人權氏憂。○十二月。葬母夫人于龍頭山。先生居廬執喪過哀。退溪先生謂人曰。趙某以大成之器。弱冠居憂。不自寬抑。傷生可慮云。

○二十六年丁未。先生二十四歲自廬所。徒步往來。問禮于退溪先生。○五月禫服仍居廬

○二十七年戊申先生二十五歲四月。遭伯氏喪。○七月。服闋。○十二月。遷葬先夫人于芙蓉山。

○二十八年己酉。先生二十六歲聘夫人權氏。參奉蓋世之女五月。謁退溪先生于豐基。仍棲白雲洞書院。時退溪先先宰豐基。故往從之。會榮川都會。試日已迫。先生獨不就試。退溪先生曰。何不就試。對曰。本欲讀書。不爲作文也。退溪先生曰。讀書爲本。先生曰。學問不專在於讀書。當從遊師友間。以廣見聞之益。退溪先生曰。是義理則可以心求。事物之周遍。不可以獨見得。余亦初年爲學。無所聞見。以至於今。多有蒙昧。先生復曰。資稟聰明地位。非小子所敢知。以某之所恐。雖義理不可以獨見得。當有漸劘輔助之益。退溪先生曰。其言極是。因曰。聞君有志。甚佳甚佳。及辭歸。退溪先生起而送之曰。子勉之矣。

○二十九年庚戌。先生二十七歲質經書于退溪先生。梁惠王上篇觳觫下若字。世皆接下無罪七字爲句。先生乃上接觳觫三字爲句。退溪先生以爲極是。凡經書句讀釋義。因先生稟質。改正者亦多。退溪先生每於門人質疑時。必曰當示趙七敬云云。

○三十年辛亥先生二十八歲秋。中鄕解生員試。

○三十一年壬子先生二十九歲春。中生員會試。時先生外舅家欲設慶席。先生固止之。十一月。修稧于玄沙寺。與權大器,金八元,具鳳齡,琴蘭秀。修稧立議。略曰。凡我朋執。乍合乍分。殊無講論劘切之益。每以四節。或山寺或村社。逐閒近處聚會。除閒雜書。經史中一冊。持來通讀云云。

○三十二年癸丑先生三十歲十二月。遊泮宮。先生入泮。布衣革帶。閉門專經。及下鄕。李上舍增以詩贈別。有云吾憐趙夫子。質朴古人風。

○三十三年甲寅。先生三十一歲拜周愼齋于墨寺洞。以辭職退休之意再三規諷四月。下鄕。○擬上闢佛疏。未果。時普雨用事。先生竹闢佛疏。稟于退溪先生。則答書有曰。覽其疏文。歷代考證。可謂鑒戒者深切著明。頃年擧朝諫諍。忠言讜論。不爲不多。而獨無此例。武扣天陛。不無萬一之望。亦草茅願忠之至意。但自高明所處之義言之。似不合語默之宣云。故竟不封進。九月。哭周愼齋于漆原武陵洞。

○三十四年乙卯先生三十二歲二月。答退溪先生書。有曰延平答問。或曰看數節。或曰看一節。漸有滋味。其中有一節。似爲我論說者。深自感激。以啜菽啖薺。度日爲事云。五月。上退溪先生書。答書有曰。貧者土之常。如足下眞所謂無簞食瓢飮。其處之之道。豈不尤難於古人所遭耶云。又上退溪先生書。論浩氣之說。有曰。浩氣之養。只從積累工夫中來。要待物欲消鑠。義理昭融。然後仰不愧。俯不怍。自然心廣體胖。吾之氣剛大。浩然無餒。雖充塞乎天地。可以漸次而言也。恐非懵然下學之人。趨舍未決。善惡未分。而可以輕易而求之者也。亦非强探作用底物事也云。六月。哭聾巖李相國于汾川。○十二月。赴鄕擧別試。居第五。

○三十五年丙辰先生三十三歲三月。承退溪先生書。有云數日來。庭梅發葩。孤絶可愛。雖有經寒憔悴之容。乃地使然耳。非關渠事。日夕徘徊其下。懷未嘗不在君也云。四月。承退溪先生書。有曰。寫來朱書。筆法遒整謹嚴。寓目生敬云。先生寫字。不循俗體。必以模楷。一點一畫。皆有法度。六月。承退溪先生書。有曰。今此看心經甚善。若於此。有所得。自是住不得云。

○三十六年丁巳先生三十四歲四月。遊泮宮。

○三十七年戊午先生三十五歲五月。讀書于月瀾寺。時退溪先生在陶山。以書札往復質問。

○三十八年己未先生三十六歲正月。與權大器諸人。登芙蓉山。議立精舍于獨造洞。有詩○洞在家後三里許三月。築淸遠臺。在獨造洞子龜朋生。

○三十九年庚申先生三十七歲三月。陪退溪先生。登芙蓉山。定精舍基址。○四月。讀書于月瀾寺。○陪退溪先生遊孤山。有唱酬諸作

○四十年辛酉先生三十八歲三月。上退溪先生書。定芙蓉山臺號。又論文山出處。

○四十一年壬戌先生三十九歲三月。陪退溪先生。登翠微峯。○五月。上退溪先生書。論心經。以敬以直內章附註第十一條整齊嚴肅下。朱子所稱復禮禮字訓作理字然後己之說。再三往復。至於面質。退溪先生乃歎曰。君所論良是云。十二月。上退溪先生書。論自家病痛。答曰。示諭切己病痛。若非實下體察之功。何能自知之審至此耶云。○退溪先生常語門人曰。篤實無如趙士敬云。

○四十二年癸亥先生四十歲三月。退溪先生餽米。時先生在家絶糧。退溪先生聞之。有是餽。前後如是者數矣。又寄詩云。人間貧富海茫茫。每憶君窮感歎長。錦里已看茅屋破。玉川況復一奴亡。滿潭風月罇無綠。拄腹詩書面有黃。賴有占人餘樂事。朝歌衡泌夕歌商。六月。子龜朋死。○八月。謁退溪先生。仍留陶山。講論經學。

○四十三年甲子先生四十一歲七月。陪退溪先生。登紫霞峯。峯在退溪洞口○先生言月川夜景。退溪先生感歎。仍以一絶追寄云。溪堂月白川堂白。今夜風淸昨夜淸。別有一般光霽處。吾儕安得驗明誠。先生次曰。芙蓉翠接陶峯翠。風月淸連退水淸。正好探源進步地。愧無心契議明誠。

○四十四年乙丑先生四十二歲六月。上退溪先生書。論心經。稟改人心道心精一執中圖。○八月。上退溪先生書。論心經心學圖求放心一節及諸章註說。答書有曰。歷指其病。精思至此。可喜云。九月。陪退溪先生。遊歷川南凌雲臺,鰲潭等處。時議建易東書院。故有是遊。十二月。謁退溪先生。辨心經附註及大學章句一有之說。有往復書札

○四十五年丙寅先生四十三歲二月。以銓曹薦。除將仕郞,恭陵參奉。不赴。時退溪先生被召而起。先生上別章三絶。其一曰。昨夜風雷震海隅。羣龍起蟄競時趨。先生力去扶明主。做得風雲際會無。退溪先生到豐基。聞先生有參奉之除。寄一絶云。有鳥辭林被網羅。林中一鳥笑呵呵。那知更有持羅者。已掩渠巢不奈何。五月。上退溪先生書。論心經程林隱心統性情圖。答書有曰。心經考訂甚詳。苟依此流布。豈不爲學者之幸云。乂上退溪先生書。論程篁墩事實。退溪先生答曰。篁墩先生。吾昔日尊仰。如山斗如神明。自見考示。不勝悼心失圖。且疑且怪。無以自釋云。因作心經後論焉。七月。謁退溪先生。質心經。

穆宗隆慶元年明宗大王二十二年丁卯先生四十四歲十二月。錄易東書院事蹟。退溪先生作院記云。趙君之錄。詳之矣。令藏諸院中。

○二年宣宗大王元年戊辰先生四十五歲正月。上退溪先生書。論鄕中序齒之當否。○三月。被成均館首薦。○六月。除集慶殿參奉。○七月。赴都謝恩。八月赴任。退溪先生以詩送曰。一鳥辭林一鳥隨。西來東去總縻麾。何如共止丘隅日。自在和鳴自在飛。十二月。受假歸家。仍辭不出。退溪先生贈詩曰。月川主人捧毛檄。嘗世方圓不相入。歸來風月滿前川。獨坐欣然尋舊業。

○三年己巳先生四十六歲

○四年庚午先生四十七歲正月。迎女壻。行親迎禮。時婚家皆用俗禮。先生慨然欲遵古禮。稟定於退溪先生。一依家禮節目行之。遠近鄕里。爭相慕效。七月。陪退溪先生。與諸生會易東書院。講心經。○八月。奉安禹祭酒先生于易東書院。○草易東書院春秋恒用祝文。○十一月。退溪先生疾病。侍藥于溪上。

○十二月八日辛丑。遭退溪先生喪。先生朞年布帶。三年不入梱內。不與宴樂。

○五年辛未先生四十八歲二月。會葬退溪先生。過祔祭還家

○六年壬申先生四十九歲二月。除童蒙敎官。不赴。○四月。會同門。議建尙德祠于陶山。○五月。撰退溪先生言行總錄。與同門諸人。議草年譜。

萬曆元年癸酉先生五十歲四月。丁參判公憂。○八月。葬參判公于芙蓉山。與妣貞夫人權氏合葬。有墓碣誌文○先生居廬墓側。朞年啜粥。柴毁骨立。三年不入家內。夫人病重。幾不可救。問於窓外而歸。○是年六月。三公吏曹同議以啓學行著聞者。先生居首。其次李之菡,崔永慶,金千鎰也。其啓辭曰。此人等。若例授參下末職。則恐非各別收用之意。請參上相當職除授何如。傳曰依啓。

○二年甲戌先生五十一歲九月。因人致奠于吳舍人健。有祭文

○三年乙亥先生五十二歲六月。除宗簿寺主簿。吏曹不知喪未畢。有是除。服闋。○除宣敎郞造紙署司紙。不赴。○除工曹佐郞不赴。○七月除造紙署司紙不赴。

○四年丙子先生五十三歲正月。除造紙署司紙。不赴。○二月。草陶山書院奉安祭文。○五月。跋理學通錄。○八月。草陶山書院春秋享祀恒用祝文。○十月。除奉化縣監。上辭職疏。不允。○十二月。赴都謝恩。

○五年丁丑先生五十四歲正月。授宣務郞。○辭闕。○宿龍仁漾碧亭。有詩云。寒日下時谷。吾行何太速。君門日以遙。我馬屢踡跼。訪龜潭李之蕃舊居。有詩。踰竹嶺。有詩云。長林不長林。竹嶺無竹嶺。大抵實不存。人間幾林嶺。到任。○二月。行釋采禮。時先生聚生徒。講小學大學。遠方學者聞風來會。黌舍不能容。四月。授承訓郞。

○六年戊寅先生五十五歲三月。遊文殊山。有詩。四月。遊淸涼山。有詩。八月。參陶山享祀。祭後。與同門諸人。登天淵臺。題一絶曰。人去山空谷鳥悲。薜蘿松桂自相依。秋雲太是無情思。閒向天淵弄晩暉。座間莫不掩涕。遊小白山。有詩。

○七年己卯。先生五十六歲副室子壽朋生。○重修鄕校。校失舊基。僻在縣西。體制又不備。而所謂舊基。則已建鄕序堂。先生下車。卽聚鄕人。喩以鄕校復舊基之義。命撤鄕序堂。移創聖廟焉。先是。殿內宋賢位次。與東賢竝列於南隅。先生嘗以爲未安。欲於奉安之時。上達改正。故特廣其殿制。計未成而遞歸。厥後以此意。言于朝紳。使啓請改之。列邑聖殿宋賢位次之正。皆自此始。七月遞歸。○九月。與諸生遊淸凉山。有唱酬詩○先生謂諸生曰。名者。陷身之坑。且曰。保身莫如謙。易六十四卦。惟謙卦爲無凶。與諸生。講學于月川書堂。自是。遠近學者爭趨請學。必以小學,大學爲始敎。常曰。小學。乃諸經之機栝。苟能通透是書。作聖根基在此矣。又曰。修己治人之功在大學。做工於此。極盡底蘊。則不但之天下而有餘。其他經學。自可迎刃而解矣。其敎學者。必先事章句。兼治集註。參以或問。臺分縷析。以至曲暢旁通而後已。

○八年庚辰先生五十七歲三月。往省醴泉德進洞先祖墓。○抄朱子大全爲一冊。名曰朱書抄。又書先賢切己訓戒之辭。名曰困知雜錄。先生自少。好讀朱子大全,近思錄及性理諸書。終日不輟。夜必明燈炷香。整冠襟。探討蘊奧。無燈則莊誦待曙。至是有是抄錄。又愛薛文淸讀書錄要語。竝與二冊置諸案上。且以許魯齋操心是要規之句。劉元城自不妄語之說。居常潛玩警省焉。戒學者曰。雖有好書讀。而體之爲難。吾雖未敢與議於是。而不敢不爲諸公願之也。或有讀王蘇陽明諸集者。未嘗不嚴辭峻責焉。六月。除工曹佐郞。不赴。○七月。除全羅道都事。不赴。○九月。除慶尙道都事。不赴。○會諸生于陶山。講學。與鄕中同志。約以朔望相聚謁廟。仍講諸生所讀書。遂爲院規。十月。除宜寧縣監。不赴。

○九年辛巳先生五十八歲正月。會諸生于易東。講學。○除高靈縣監。不赴。○四月。除忠淸道都事。○五月。赴都謝恩。○六月赴任。○八月。受假還鄕。歷省先祖墓于聞慶,醴泉。仍辭不出。

○十年壬午先生五十九歲八月。除刑曹佐郞。換工曹佐郞。不赴。

○十一年癸未先生六十歲十月。除新寧縣監。不赴。

○十二年甲申先生六十一歲九月。裒集退溪先生文集。○除承議郞。盈德縣令。時自上傳敎曰。趙穆,鄭逑皆可用。何不擬望云云。故有是除。到豐基。陳疏不赴。

○十三年乙酉先生六十二歲正月。除工曹佐郞兼校正廳郞廳。○二月。承召命入都。陳疏乞辭。不允。○遷拜工曹正郞。呈旬狀。○三月下鄕。○四月。副室子錫朋生。○五月。除典牲署主簿兼校正廳郞廳。○六月。有旨趣召。呈病狀不赴。○九月。有旨趣行。呈病狀。○閏九月。有旨趣行。呈病狀。○十月。有旨趣行。呈病狀。○授奉訓郞。○十一月。除工曹正郞兼校正廳郞廳。被召命入都。

○十四年丙戌先生六十三歲二月。陳疏乞退。不允。○三月。呈旬狀。○四月。下鄕。○九月。除尙瑞院判官。不赴。○十月。除錦山郡守。不赴。

○十五年丁亥先生六十四歲正月。除丹陽郡守。不赴。○四月。除掌苑署掌苑。不赴。○五月。會同門于廬江書院。讎校退溪先生文集。先生與同門諸友。相聚讐校。一夕偸暇飮敍。金鶴峯誠一以自家鮑甲行酒。先生取其甲。題其面曰。五色燦兮。文炫爛兮。飮雖多兮。儀不亂兮。於是鶴峯起而再拜。襲而藏之。六月。除奉直郞工曹正郞。不赴。○十月。除工曹正郞。不赴。○十一月。除陜川郡守。○十二月。赴都謝恩。

○十六年戊子先生六十五歲正月。赴任。○三月。哭周校理博于泉谷里。博乃周愼齋子。而與先生同庚生也。是月爲求愼齋行狀。自漆原來訪。卒得病。死于郡泉谷里。先生往吊。極治喪具。哭送歸櫬于江頭。有祭文及挽詞。授通善郞○閏六月。祈雨龍門。時累月不雨三農先廢。先生製文禱雨。極其誠敬。祭之日。甘雨大霈。民皆來賀。七月。以病呈辭狀于監司。不得請。○八月。行釋采禮。○受假省墓。○訪山書院。謁吉先生廟。在仁同。粧貼師門手簡。收拾退溪先生平日手札。粧成八冊。常置几案。時復玩繹。

○十七年己丑。先生六十六歲重修鄕校。先是。校在郡北。地勢狹隘。祠宇傾圮。先生聚一郡儒生。建議重修。乃卜地于舊基之北。遂日親往董役。期年滿落成。八月。行釋采禮。○答宣慰使李德馨書。時朝廷。遣通信使于日本。李宣慰乃投書先生。以詢和議之當否。答曰。李汝受居相位。亦作此等事耶。又曰。傳聞書詞及來使。多有桀傲陵䝱之意云。令人胸中勃勃不自已。時論如此。時事可想。恐終必有辱國之變。如何如何云。汝受。山海之字。而時爲領相。宣慰。卽其女壻也。十月。遊伽倻山。有詩。授朝奉大夫。

○十八年庚寅先生六十七歲五月。呈辭狀于監司。○再辭。不待報而歸。行李蕭然。惟書冊數載而已。鄕士會餞。留詩敍別云。昨日鳴鑼持印客。今朝解紱返山人。滿潭風月依然在。聊復栖遲得我直。行過高靈。金斯文沔與其生徒。出餞于路左。九月。重修月川書堂。有詩。有記。○東有一麓。高爽塏闊。日夕登眺。因自號東皐晩補。蓋追思遠祖文正公之在開城府。開獨樂園於東皐故也。常愛淵明詩。每出遊。手不釋卷。門前有六柳。一日笑曰。六陰數也。不可以爲號。若又種一樹。則吾年迫桑楡。恐未見其長。寧去一存五。終與葛巾翁同稱。不亦可乎。遂命伐一樹。閒居。布衣草屨。未祭祀。則未嘗服紬帛之屬。每夕。令子弟汲泉貯瓦甌。置廡下。鷄鳴獨起盥洗。至晩年。窮不能具衣冠。喜着平凉笠。雖見卿相。亦如之。

○十九年辛卯先生六十八歲四月。築涉趣園。園在書堂前。植花樹其中。杖藜逍遙。手寫閒中雜錄。先生裒寫無名公傳,武夷精舍序,陶山記等十餘篇。名曰間中雜錄。以爲晩境吟玩之資。又有雜錄一冊。抄謄小學題辭,經書序,讜議序及他箴銘諸文八十餘篇。常常披玩。不離案上。十二月。賞雪于易東。有詠檜一絶。

○二十年壬辰先生六十九歲二月。授朝散大夫。除濟用監僉正。不赴。○四月。聞倭賊登陸。連陷州郡。時。將士棄甲。守令奔北。以致鄕曲士民。擧皆鼠竄。先生獨居書堂。堅坐不動。招縣吏喩以不可空城之義。且令轉告主倅。以此城邑得全焉。五月。聞倭賊逼京城。兩宮西幸。先生登廣峴。北向痛哭。議募兵糧。與鄕中諸人相議。聚糧募兵討賊。以金垓統其事。

○二十一年癸巳先生七十歲四月。往奉先庵。省外曾祖墓。○八月。聞車駕將還都。與同志議詣闕下。先生往鼻巖。邀琴應夾,琴蘭秀,琴應壎相泣而語曰。吾輩皆受國恩。而不得隨駕。今聞返駕之期。相與跋涉赴都。復覩天日之餘輝。則死且無憾矣。臨發。適以病未果行。有詩云。欣聞大駕自西還。宗社重安二載間。嶺外微臣身老病。懸心無路望天顔。九月。遊淸吟石。有詩一絶曰。赤葉黃花滿目秋。碧溪靑嶂使人愁。邊塵未掃猶多憾。望日忍君幾擧頭。○亂後每於溪山間。揮涕而言曰。雲物雖好。時事如此。令人不勝悲感耳。

○二十二年甲午先生七十一歲六月。栖易東書院。與諸生講心經。○九月。除歙谷縣令。○十月。赴都。除軍資監主簿。謝恩陳疏。答曰。省爾陳疏。深嘉爲國之誠。但未知所謂永辭者何耶。須在此從仕云。十八日平明。出城南歸。備忘記曰。趙穆上疏陳辭。至爲可喜。陞職除授事。言于備邊司。回啓曰。自上矜念老儒。至嘉上疏之誠。特加恩奬。凡在聞見。孰不感激。穆白首林泉。篤信師說。老於經術。行義無玷。朝廷優以陞職。足令士類興起。上敎允當。傳曰依啓。二十六日。還月川書堂。題一絶曰。擊壤三千首。蒼松一萬株。皐翁年七十。風月滿江湖。先生未嘗語及朝廷利害。時政得失。雖有來言者。不與之酬酢。有一朝士來談時事。先生默然良久曰。山中當作山中語。其人愧服。十一月。特除奉正大夫掌樂院正。時上方進講周易。吏曹啓曰。趙穆已爲下去。令政院徵還何如。上曰。使之上來甚好。同副承旨鄭光績啓曰。趙穆事。政院當爲取稟下書矣。但下書規例。當於三司官員爲之。而凡官則本道監司處。下書上送。穆雖非三司。旣以經筵入侍召來。則當身處似當爲下書。何以爲之。上曰。正職除授後。召來可也云。故有是除。與西厓柳相國書。時西厓以先生有軍功啓達。故貽書以辭。十二月。有旨趣行。呈病不赴。有旨曰。目今筵中。進講周易。而義理精微。知者蓋寘。聞爾閒居林下。白首窮經。從事易學。用功最多云。故特除掌樂院正。俾參講席。爾其知悉此意。斯速上來。

○二十三年乙未先生七十二歲二月。有旨趣行。陳疏不赴。○五月。除襄陽府使。不赴。上命本道賜食物。○手寫古鏡重磨方。先生題其後曰。右充師退陶先生平日手自抄錄。以爲日用潛修之地。而未曾出以示人。捐館二十年後。得見於陶山書院。心甚愛之。乃錄傳云。於是逐日誦玩不廢。九月。除掌樂院正。不赴。○十月。手書退溪先生誌文。○十二月。除司贍寺正。不赴。

○二十四年丙申。先生七十三歲體察使李元翼來訪。語及和議。先生奮然曰。自今日觀之。則秦檜是而諸葛非矣云。三月。省高川先祖墓。○參判公墓失火。哭臨。素服三月。寒食日祭後。僮僕不謹香火。以致延爇。閏八月。會奠退溪先生墓。埋誌石。有告文。改標周易口訣。先是。口訣可疑處。先生參酌改之。又就本義意。別成一口訣。竝付標。稟質于退溪先生。退溪先生極可之。而未及下經矣。至是卒業。未嘗出以示人焉。

○二十五年丁酉先生七十四歲正月八日。誦范氏心箴。是日。先生時坐誦數過。因詠朱詩俳徊未厭詩書樂。感慨難忘忠孝心兩句。三復流涕。乃曰。年老氣衰。時危世難。觸事悲感。可歎可歎云。答西厓柳相國書。論和議之非。九月。與鄕人肅拜太祖大王御容。時御容因倭亂。自慶州移安于縣東柏洞書堂。至是朝廷遣禮官。奉移江陵。

○二十六年戊戌先生七十五歲八月。往省醴泉先祖墓。○十二月。賞雪東江。有詩有序。

○二十七年己亥先生七十六歲正月。謁陶山書院廟。有告文曰。皇威震疊。海賊自遁。邦國有福。元孫誕降。非常之喜。莫大之慶云。又以告家廟。七月。遊白雲洞書院。○與諸生講學于月川書堂。諸生稱先生。則必峻辭拒之曰。昔有盜先生。吾平生欺世盜名多矣。今之稱先生。無乃以是耶。呼我爲月川翁可矣。

○二十八年庚子先生七十七歲五月。退溪先生文集刊訖。會同門及諸生于陶山書院。謁廟告成。有告文。七月。聞懿仁王后喪。哭臨于縣廨。成服而退。

○二十九年辛丑先生七十八歲正月。除司宰監正。不赴。○卜月刻天淵臺三大字於臺巖告廟。有告文。以校正廳郞廳。有旨趣行。呈病不赴。有旨曰。慮爾窮居草野。未備騎乘。令本道監司。隨便給馬。爾其斯速上來。十一月。遊淸凉山。吳進士守盈出見路左曰。冬月遊山可乎。先生曰。昔張南軒遊南嶽。正當此時。吳曰彼乃南嶽。南方地暖也。先生笑曰。此亦嶺南山也。到洞口大川。有獨木橋。先生將下馬由橋。諸生固請止之。先生曰。履危險。如視平地。立脚不搖。遂登橋。步履甚捷。

○三十年壬寅先生七十九歲二月。除尙衣院正。呈病不赴。○除禮賓寺正。不赴。○閏二月。特陞折衝將軍,義興衛副護軍。是月二日朝筵。特進官啓曰。今禮賓正趙穆。年近八十。耆德之人也。古者耆德之人。退在鄕曲。則或有賜以羊酒之事。今亦令本道食物題給。堂上題授何如。上曰。議大臣施行。領,左,右相議。趙穆早歲從事於大儒。志學不倦。年近八十。精力不衰。特施恩命。以示崇儒優老之盛意。則中外之瞻聆者。孰不感動。伏惟上裁。傳曰允。三月。以校正廳堂上。有旨趣行。呈病不赴。○拜通政大夫。工曹參議。○四月。爲謝恩發程。到榮川。呈病還。○七月。以校正廳堂上。有旨趣行。呈病不赴。○泛舟東江。有詩一絶云。莫把尋常作話頭。要將一語警頹流。丈夫落落心中事。寧學波間出沒鷗。先生曰。人見白鷗而好之者。豈不以毛羽皎潔。然其出沒。不過得魚充腹耳。天下之物。豈有無慾者耶。雖有之。能制而寡慾爲貴。以校正廳堂上。有旨趣行。呈病不赴。○十月。有旨趣行。呈病不赴。

○三十一年癸卯先生八十歲正月。謁陶山,易東兩廟。每年正月五日。率同志及諸生。謁陶山廟。因謁易東廟。氣力旣衰之後。亦不廢焉。二月。參享祀于陶山。○九月。子錫朋中生員會試。或勸設慶宴。先生曰。余昔中司馬時。有北堂之慶。而貧不能爲之。今獨設宴耶。壽朋等之始受學也。先授小,大學。次及論,孟。後及三經。曰古人爲學次第。不可躐也。或問何不敎以擧業。先生答曰。古人必以窮經爲本。捨此非學矣。其如道上潢潦。朝滿夕除何。且余之敎此兩兒。非爲僥倖科第。冀其粗窺學問。門戶。保受家業。謹護書籍耳。至於避倭亂。居林藪間。亦不懈敎授。乃曰。昔陸秀夫舟中尙講大學。君子朝聞道。夕死可矣。一息尙存。安可不學乎。子弟輩嘗侍坐。有未及整冠。先生厲聲敎曰。昔管寧遇風波。仰天呼曰。吾平生無他罪。但三晨不科頭耳。不冠甚是惡事。愼勿如是。○且戒之曰。孟子曰獨孤臣孼子。其操心也危。慮患也深。汝等一身。衆所輕賤。行已極難。宜佩服斯言。爲終身藥石可也云。

○三十二年甲辰先生八十一歲正月。謁陶山,易東書院兩廟。○二月。哭琴奉化蘭秀。奉化。乃先生妹夫也。據同㸑服儀。布帶三月。三月。栖陶山書院。○七月。特陞嘉善大夫。龍驤衛副護軍。○閏九月。芙蓉精舍成。先生自少時。有意經營。欲爲栖息之所。而力不能焉。退溪先生詩。南望雲峯半隱形。芙蓉曾見足佳名。主人亦有煙霞癖。茅棟深懷久未成者是也。乃於是年秋。構成八間。齋二。曰靜觀曰守約。軒曰高明。池曰君子。池中有巨石。名以彌堅。舍北築臺。名以彌高。蓋退溪先生之所嘗遊歷。而陶山相望處故也。彌高之下。有吟弄臺。東麓有二臺。上曰淸遠下曰光霽。以退溪先生所贈詩。揭于軒壁。十一月。拜工曹參判。不赴。吏曹啓曰。趙穆學行卓爾。爲士子矜式云。時先生以通政,嘉善爲非分。每擬陳疏力辭。因封還職牒。病不果。○先生自初命至於參判。每見除目。輒瞿然如不自容。必擧胡文定寒溫飢飽。自知斟酌之語。以定行止。嘗語門人曰。吾雖不得已時或仕進。頂帽對人。赧赧如火爇面。

○三十三年乙巳先生八十二歲正月。謁陶山書院廟。患下部不利症。病因深痼彌留經年二月。追贈先代職牒來。○九月。扶病謝恩于本縣殿牌。○焚黃。

○三十四年丙午先生八十三歲正月。謁陶山書院廟。○八月。行外祖考忌祭。時遘疾已二載。子弟請勿參祭。先生曰。余老且病。行祭之日不多。且吾歿之後。子孫無一人奉祭祀者。豈可使人行之。遂扶持行祭。氣益不平。十月甲子未時。終于正寢。旣卒。門人將治喪。家無尺布斗粟。賴鄕隣。僅得斂濱。十一月計聞。命賜祭。時居泮儒生李潤雨等。會哭于雙淸洞。朝廷宰執。亦皆出文致賻。

○三十五年丁未正月丁卯。葬于芙蓉山之南。乾坐巽向之原。距月川書堂五十餘步。○甲寅十一月上丁。啓請從享于陶山書院。乙卯正月。朝廷遣禮官致祭。是年八月。醴泉儒生等。奉安退溪先生于鼎山書院。又以先生從享。又於奉化昌海書院從享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