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有主角的英雄群象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有主角的英雄群象

——学习《沙家浜》用舞蹈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形象的体会
舒浩晴
1971年1月26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报

在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中,舞蹈是表现武装斗争主题、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典型的一种重要艺术手段。而“有主角的英雄群象”,又是《沙家浜》进行舞蹈构思和舞蹈设计的指导思想。从这一指导思想出发,批判了旧京剧中表现剥削阶级所谓“英雄豪杰”的程式化的旧套子,批判了反映帝王将相与“龙套”之间的关系的老框框,创作出有着深刻的政治思想内容,焕发着无产阶级革命激情的崭新的京剧舞蹈。这些舞蹈威武雄壮,优美生动,标社会主义之新,立无产阶级之异,是贯彻毛主席“推陈出新”伟大方针的一个范例。

舞蹈形象和主题思想

[编辑]

《沙家浜》在舞蹈构思、造型设计上,始终围绕着革命武装斗争的主题。第五场“坚持”,在湖面上发现汽艇后,郭建光马上布置众战士作好战斗准备,这时安排了一个“弓箭步”、注视汽艇声音方向的集体造型。在这场戏中,虽然没有一个日本兵上场,但从汽艇的声音中,我们仿佛看到日寇在蹂躏着祖国的河山。从郭建光和众战士炯炯的目光和英武的姿态中,我们看到他们胸中燃烧着阶级仇民族恨的烈火。在第八场“奔袭”中,那一组侦察、行军、隐蔽、前进的舞蹈和造型,都贯串着一个目的——“要消灭日寇、汉奸匪帮”。而第十场“聚歼”,在武打的高潮中,郭建光弹无虚发,连毙敌众,最后以把日寇黑田大佐踩在脚下的造型结束整个战斗。毛主席教导说:“每一个共产党员必须发挥其全部的积极性,英勇坚决地走上民族解放战争的战场,拿枪口瞄准日本侵略者。”《沙家浜》的舞蹈,体现了毛主席指出的这一伟大真理,揭示了人民军队英勇奋战的力量源泉,因而,在表达主题、塑造人物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用舞蹈表现革命武装斗争,一定要突出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沙家浜》的舞蹈和造型,达到了演员表演的内在感情和外部形体姿态的高度统一,始终是英姿勃勃,光彩照人,表现了人民军队的昂扬斗志和坚强不屈的品质。第五场“坚持”,环境是敌人围困,浪激水淹,粮缺药尽,消息又断,然而郭建光和众战士却一个个精神抖擞,意气风发。在舞蹈和造型设计上,特别突出了挺拔、英武的特点。这一场戏结尾时同暴风雨搏斗的舞蹈和顶风抗雨、巍然屹立的集体造型,强烈表现了这些英雄们不怕困难,蔑视敌寇的大无畏英雄气概。第八场“奔袭”,在表现急行军的舞蹈之后,用以“静”显“动”的手法,组成一个勇猛前进的集体塑象,以“将动”之势,显示“已动”之后压倒一切敌人的力量。

用舞蹈表现革命武装斗争,一定要正确表现我军的战略战术和特定的战斗环境。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我们同敌人作战,战略上是以少胜多,战术上是以多胜少。新四军的突击排在敌人占领的区域活动,舞蹈表现了他们的灵活、机警、迅速。在最后的“聚歼”中,解决战斗,则由主力部队、突击排和民兵相配合。武打中既正面表现了新四军突击排、民兵与敌人的搏斗,又从镇边传来的机枪声中,侧面表现了主力部队在战斗。全剧结束前的造型,由主力部队、地方部队、民兵和革命群众组成,好象一个汪洋大海,使一小撮陷于灭顶之灾的丑类,无论怎样也不能逃脱覆灭的命运。毛主席说:“红军的作战一般是奇袭。”《沙家浜》最后三场戏的舞蹈和武打,就是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创作出来的。为了表现象流水和疾风一样的行军,在“奔袭”中用“圆场”作为基本动作;为了“荫蔽身体,发扬火力”,减少受弹面积,身段上采用侧身蛇形行进的方式;为了表现月夜的时间感和在江南水网地带田塍曲径上前进的空间感,舞蹈用单行、用曲线作为行进路线;为了表现奇袭,在“突破”中用了一连串的翻跳动作。这些舞蹈,从动作到眼神都有清晰的环境感,因此,十分新颖,有强烈的感染力。

英雄典型和英雄群象

[编辑]

无产阶级英雄人物,是在激烈的阶级斗争中,在革命的集体中显示出英雄性格的。《沙家浜》的舞蹈和造型的设计,正确处理了主要英雄人物郭建光和他生活在其中的英雄的战斗集体的关系,充分表现了我军的阶级本质及其战无不胜的力量的源泉。

一、动作上同中见异。“官兵一致”,是毛主席为我军制定的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则之一。郭建光是我军基层的政治工作人员和指挥员,他生活在群众之中,是革命集体中的一员。他和战士们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目标,共同的爱憎。因此,舞蹈设计上,“坚持”、“奔袭”等场多用群舞表现我军上下一致,“官兵一致”,群威群胆,英勇杀敌,团结得象一个人一样。郭建光和众战士在舞蹈动作上,有着一致性。譬如第五场“坚持”中,发现敌人汽艇后,众战士作“弓箭步”,他也作“弓箭步”;在泥泞中众战士作“鹞子翻身”,他也作“鹞子翻身”。在第八场“奔袭”中,众战士采用“侧身蛇形前进”,他也采用“侧身蛇形前进”。这种“同”,表现了他与众战士思想一致,行动一致。然而,郭建光又是最集中地体现着无产阶级优秀品质、概括着我军阶级特点的英雄典型,是革命集体的杰出的代表,所以在集体的舞蹈和造型中,要突出他,烘托他,也就是说,“同”中要见“异”。《沙家浜》的舞蹈,利用身段的高与低、姿势的正与侧、幅度的大与小、动作的强与弱、位置的中心与两翼的对比,在连续的舞蹈动作中,给郭建光安排单独亮相的机会;在整齐一致的动作中,使郭建光处在突出的位置;在目的性一致的动作中,使郭建光给人以特别深刻的印象。譬如,第五场和第八场结尾的造型,郭建光在正中扬手挺立,众战士以较低的姿势,簇拥在他身旁,犹如“烘云托月”,既表现了英雄集体,又突出了郭建光。第五场监视汽艇的造型和与暴风雨搏斗的舞蹈,郭建光身姿和众战士相同而居于前。第八场“奔袭”行军途中,郭建光在唱到“支队撒下包围网”时站在舞台中心,八个战士分为两组在两侧作舞蹈动作,都使郭建光的形象得到突出。

二、在刻划主要英雄人物内心世界和精神品质的重要环节,进行着力的渲染。譬如在“奔袭”中,郭建光说:“你们看!前面就是沙家浜”时,用了转身、跨腿、踢腿、侧身亮相等一系列动作和造型,表现一个无产阶级战士在激战前夕的兴奋心情。又如表现郭建光身先士卒的优秀品质,在“奔袭”时,他带领众战士,走在最前面;“突破”时,他首先带头过墙。郭建光在武打中的上场,也安排在战斗即将形成高潮的关键时刻,连发数枪,枪枪命中。在独战群匪时,他有勇有谋,抓住匪刘副官来抵挡匪兵的刺刀,使匪兵目瞪口呆。

通过以上的艺术处理,表现了郭建光在革命集体中是“英勇作战的模范,执行命令的模范,遵守纪律的模范,政治工作的模范和内部团结统一的模范。”

批判继承和革新创造

[编辑]

“有主角的英雄群象”,这是京剧革命中提出的新课题,它必然引起京剧舞蹈艺术的深刻变革。

从《沙家浜》舞蹈的实践经验,我们可以看出:一、对旧京剧原有的一套舞蹈程式,必须进行批判,必须抛弃那些不适宜于表现现代生活的旧框框。二、对京剧原有的一些舞蹈动作,必须根据塑造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需要加以改造,溶化到崭新的艺术统一体中。三、必须根据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斗争生活,创造新的舞蹈程式。

在旧京剧中“将”和“兵”的关系,是剥削阶级的所谓“英雄豪杰”和“龙套”的关系。他们从唯心主义历史观出发,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是个人,是“将”,所以打起仗来,兵对兵,混战一团,将对将,各显身手。对反映这种“战斗”的一些武打套子,不破掉它,怎么能树立我军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的崭新舞蹈形象呢?在旧京剧中舞蹈和武打是从过去时代的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而且越来越趋僵化,走上了形式主义的岐途。譬如“奔袭”,如果原封不动地套用老戏中的“圆场”或“走边”,没有一定的方向和路线,怎么能表现出人民军队满怀战斗豪情的急行军呢?“不破不立”。艺术的发展,总是在不断地破除旧传统、旧法规的束缚中开辟前进道路的。不想破、不敢破旧的东西,就创造不出无产阶级的新文艺。

但是破,不等于否定一切。毛主席说:“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沙家浜》在批判地吸取京剧中原有的一些舞蹈动作时,都有明确的目的性,都是为了尽可能完美地表现革命的政治内容。

但是,“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在革命现代京剧中,从现实生活里提炼、创造新的舞蹈程式,是一项重要任务。崭新的人物,崭新的思想,崭新的生活,单凭原有程式是无法准确、生动地加以表现的。《沙家浜》的舞蹈,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创造。不论是“坚持”中同暴风雨搏斗的舞蹈和造型,还是“奔袭”中的行军、“聚歼”中的武打,都是从剧中特定的人物性格、生活内容出发而加以提炼创造的。

《沙家浜》的舞蹈,是运用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创造出来的,是坚持突出无产阶级政治的结果。让我们继续前进,为工农兵创作出更多更好的革命戏,夺取无产阶级文艺革命的更大胜利!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以及馬來西亞屬於公有領域。但1971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7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内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