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國僧尼錄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P. 1 修訂日期: 2009/04/22 發行日期: 2009/5/9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88, No. 1671 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東國僧尼錄目次 名僧本如禪師 慧徹禪師 洪陟禪師 無染禪師 玄昱禪師 覺體禪師 道均禪師 品日禪師 迦智禪師 忠彥禪師 大茅禪師 證禪師 陟禪師 順支禪師 智異山和尚 欽忠禪師 行寂禪師 清虛禪師 金藏和尚 清院和尚 臥龍和尚 瑞岩和尚 泊岩和尚 大嶺和尚 大無為禪師 雲住和尚 慶猷禪師 慧禪師 龜山和尚 P. 2 慧雲禪師(已上新羅人) 雪嶽令光禪師 道峯山慧炬國師(已上高麗人) 萬恒 混立 惠勤 冠宣 法言(已上亦高麗人) 順應 理貞 希朗 普照大師 李居仁(已上亦新羅人) 普德(高勾麗人) 西山大禪師 松雲洪濟大師(已上本朝) 嘿行者 尼姑金氏(新羅人) 詩僧大覺國師 無[得-彳]智國師 大鑑國師 龜山曇秀禪師 無己 卓然師 雉岳老僧 三重空空 麟角禪師 P. 3 靜明禪師 聖能 無畏 坦然 冲奯 惠文 圓鏡 寸真 義砧 正思 逆僧辛旽(麗朝人)

奸僧普雨(本朝人)

No. 1671 東國僧尼錄 名僧 本如禪師(南嶽讓禪師法嗣) 慧徹禪師 洪陟禪師(西堂藏禪師法嗣) 無染禪師(麻谷徹禪師法嗣) 玄昱禪師 覺體禪師(章敬惲禪師法嗣) 道均禪師(南泉願禪師法嗣) 品日禪師(鹽官安禪師法嗣) 迦智禪師(大梅常禪師法嗣)   僧問。如何是西來意。師云。待汝裏頭來。即與汝道僧問。如何是大梅的二日。 師云。酪本一時(并景德傳燈錄)。 忠彥禪師(大梅常禪師法嗣) 大茅和尚(歸宗常禪師法嗣) P. 4   上堂云。欲識諸佛師。向無明心內識取。欲識常住不彫性。向萬物遷變處識取  僧問。如何是大茅境。師云。不露鋒。僧云。為什麼不露鋒。師云。無當者(并景德傳 燈錄)。 證禪師 陟禪師 順支禪師(□山寂禪師法嗣)   本國號了悟大師   僧問。如何是西來意。師竪拂子。僧曰。莫遮箇便是。師放下拂子 問。以字不 成。八字不是。是什麼字。師作圓相示之 有僧。於師前作五花圓相。師畫破。別作 一圓相。 智異山和尚(臨濟玄禪師法嗣)   一日示眾曰。冬不寒。臈後看。便下座(景德傳燈錄)。 欽忠禪師(石霜諸禪師法嗣) 行寂禪師(石霜諸禪師法嗣) 清虗禪師(石霜諸禪師法嗣) 金藏和尚(洞山价禪師法嗣) 清院和尚(九峯虔禪師法嗣)   僧問。奔馬爭毬。誰是得者。師曰。誰是不得者。曰恁麼則不在爭也。師曰。直 得不爭。亦有過在。曰如何免得此過。師曰。要且不曾失。曰不失處如何鍜鍊。師曰 。兩手捧不起。 臥龍和尚(雲盖元禪師法嗣)   問。如何是大人相。師曰。紫羅帳裡不垂手。曰為什麼不垂手。師曰。不尊貴  問。十二時中間。如何用心。師曰。猢猴喫毛蟲(景德傳燈錄)。 瑞岩和尚(谷山藏禪師法嗣)   問。黑白兩亡開佛眼時如何。師曰。恐你守內 問。如何是誕生王子。師曰。深 宮引不出。 泊岩和尚   問。如何是禪。師曰。古塚不為家 問。如何是道。師曰。徒勞車馬迹 問。如 何是教。師曰。貝葉収不盡。 大嶺和尚(并谷山藏禪師法嗣) P. 5   僧問。只到潼關便却休時如何。師曰。只是途中活計。曰其中活計如何。師曰。 體即得。當即不得。曰體得為什麼當不得。師曰。體是什麼人分上事。曰其中事如何 。師曰。不作尊貴(并傳燈錄)。 大無為禪師(雪峯存禪師法嗣) 雲住和尚(雲居膺禪師法嗣)   問。諸佛道不得。什麼人道得。師曰。老僧道得。曰諸佛道不得。和尚作麼生道 。師曰。諸佛是我弟子。曰請和尚道。師曰。不是對君王。好與二十棒(傳燈錄)。 慶猷禪師 慧禪師(并雲居膺禪師法嗣) 龜山和尚(長慶稜禪師法嗣)   有舉相國裴公休啟法□會。問看經僧。是什麼經。僧曰。無言童子經。公曰。有 幾卷。僧曰兩卷。公曰。既是無言。為什麼却有兩卷。僧無對。師代曰。若論無言。 非唯兩卷(傳燈錄)。 慧雲禪師(白兆圓禪師法嗣) 雪嶽令光禪師(天龍機大師法嗣)   僧問。如何是和尚家風。師曰。分明記取 問。如何是諸法之根源。師曰。謝指 示(傳燈錄)。 道峯山慧炬國師(清凉益禪師法嗣)   師始發機於淨慧之室。本國主思慕。遣使來請。遂迴故地。國主受心訣。禮待彌 厚。一日請入王府 上堂。師指威鳳樓示眾曰。威鳳樓為諸上座舉揚了。諸上座還會 麼。儻若會。且作麼生會。若道不會。威鳳樓作麼生不會。珍重。師之言教。未被中 華。亦莫知所終。 萬恒 古潭 慧鑑國師   俗姓朴氏。進士景升之子。熊津郡人。己酉生。師赴九山選中魁科。忠烈王命住 三藏社。弟子至七百。延祐己未遘疾。前一夕。南峰大木自仆。赤祲亘山谷。年七十 一。臘五十八。王賜諡。塔曰廣照。   師以儒家子為僧。幼頴悟。能自強於學。長益不怠。赴九山選中魁科。拂衣往楓 岳。夏滿。移棲智理山。饑不重味。寒不襲裘。脇不至席者累稔。跡晦而名彰。忠烈 王。命住三藏社。其師曹溪圓悟和尚亦諭之。乃往。後歷主朗月雲興禪源等社。凡經 指授。若聵而聆。若[醨-禸]而醒。弟子至七百。士大夫摳衣入社者。不可勝計。中吳 異蒙山。見其文偈。歎賞不已。賡和十數。仍貽書致古潭之號。皇慶癸丑。大尉王讌 。居永安宮。安車卑辭。邀至京城。時方聚禪教名流。日以次講論。師主棒喝風生。P. 6 辯若懸河。王喜甚。行同輿。手捧饌。加法號別傳宗主重續祖燈妙明尊者。袈裟衣裙 帽襪先銀幣五十鎰以贐。師還山。悉以付常住。不歸于私。   浴更衣。修遺書。自占葬地。夜艾喚侍者檛皷。披袈裟。據禪床聲喝告別。其略 曰。廓清五蘊。真照無窮。死生出沒。月轉空中。吾今下脚。誰辨玄蹤。告爾弟子。 莫謾捫空。禪者景瑚。問以告住之意。則有何處不相逢。渡河不用筏等語。拍膝久手 。含笑而化。   初母鄭氏夢。天降翠幕。有童子。肌肉如氷玉。就視之。遂合掌躍入鄭氏懷。反 寤。如納斗大石胞中。砭藥之不効。以己酉八月六日誕師。因名幕兒。淮示寂帶方郡 民名白太者。夢師登翠幕天去。恠而明日奔至寺。師已逝(并李齊賢撰碑序)。 混丘 無極老人 寶鑑國師   字丘乙。舊名清玢。俗姓金氏。贈僉議評理弘富之子。清風郡人。忠憲王辛亥生 。以九山選。首登上七科。棄去徒普覺學。忠烈王下批至大禪師。德陵即政。特授兩 街都僧統。加大師。子冊命師為鑑智王師。兩王同樞衣請益。因命住瑩源寺。至理二 年。移錫于松林寺。年七十三。僧夏六十三。贈諡塔曰妙應。有語錄兩卷。歌頌雜著 二卷。新編水陸儀文二卷。重編指頌事苑三十卷。   近世有大比丘。推明佛祖之道。以開學曰普覺國尊。其徒盖數百千人。而能鑽堅 挹深。妙契啐啄者。惟寶鑑國師為然。   幼與群兒戲。聚瓦石為塔廟。休則面壁。若有思念。形貌端嚴。性又慈祥。故親 戚目為小彌陀。十歲投無為寺禪師天鏡祝髮。以九山選。首登上七科。棄去。從普覺 學。自詭非睹閫奧不止。始普覺夢一僧來。自謂五祖演。詰朝師往謁。心獨恠之。及 是歎其敏而勤。語眾曰。吾夢有徵矣。洎嗣席開堂。其師眾規繩。講若畫一。而雍容 閑雅過之。   德陵謝位。處永安宮。屢遣中使。輿而致之。從容談道。或至日暮。於是諗國王 。以祖宗舊例。冊命師為悟佛心宗解行圓滿鑑智王師。兩王摳衣。前古未有。數年乞 退。許之。命住瑩源寺。寺本禪院。元貞中為智者宗所有。以師故始復其舊焉。   盥浴說法別眾。其略曰。荊棘林中下脚。干戈叢裡藏身。今日路頭果在何處。白 雲斷處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既乃還方丈。據床而逝。師況厚寡言。學無不窺。 為詩文富贍。行叢林門中。吳蒙山異禪師。甞作無極說。附海舶以寄之。師默領其意 。自號無極老人。   臣聞。佛氏喜言福智修己。而物應者也。缺一於二。不足以自立。寧能信於人乎 。師凡七增秩。六錫號。九歷名藍。再住內院。為一國釋林之首。受兩王函丈之禮。 人無異論。咸謂之宜。非所謂福智二嚴者。疇克如是哉。其撰詞刻石。傳示後世。臣 可以無愧矣(并李齊賢撰碑文)。P. 7 惠勤 懶翁 諡禪覺道號普濟尊者   初名元惠。寧海府人。俗姓牙氏。具膳官令瑞之子。母鄭氏。靈山郡人。鄭夢見 金色隼。飛來啄其頭。忽墜卵。五彩爛然入懷中。因而有娠。以延祐庚申生。癸卯入 九月山。遣內侍金仲孫請還。乙巳三月。詣闕乞退。始得宿願。游龍門元寂諸山。丙 午入金剛山。丁未秋住清平寺。其冬掜寶岩。以指空袈裟手書授師曰。治命也。己酉 再入臺山。庚戌春。司徒達叡。奉指空靈骨。來厝于檜岩。師禮師骨。因赴召。結夏 廣明寺。秋初還檜岩。九月即功夫選也。師所居室曰江月軒。丙辰五月。寂然而遊。 年五十七。法臘三十八。   玄陵在位之二十年庚戌。秋九月十日。 召師入京。十六日就師所寓廣明寺。大 會兩宗五教諸山衲子。試其所自得。號曰功夫選 上親幸視為。師拈香畢。昇法座。 迺言曰。破却古今之窠臼。掃盡凡聖之蹤由。割斷衲子命根。抖擻眾生疑網。操縱在 握。變通在機。三世諸佛歷代祖師。其揆一也。在會諸德。請以實答。於是以次入對 。曲躬流汗。皆曰未會。或理通而礙於事。或狂甚而夫於言。一句便退。上若不豫色 。然幼庵修禪師後至。師歷問三句三關。會罷還檜岩。   偶念指空三山兩水之記。欲移錫檜岩。會以 召赴是寺法會。得請居焉。師曰。 先師指空。盖甞指畫重營。而燬于兵。敢不繼其志。廼謀於眾。增廣殿宇。工既告畢 。丙辰四月。大設落成之會。臺許以為。檜岩密邇京邑。士女往還。晝夜絡繹。或至 廢業禁之。便於是有 旨。移住營源寺。逼迫上道。師適疾作。輿出三門。至池邊。 自導輿者。從涅槃門出。大眾咸疑。失聲號哭。師[(厂@云)*頁]曰。賢力努力。無以 余故中輟也。吾行當止於驪興耳。至漢江。謂護送官卓詹曰。吾疾劇。乞舟行泝流。 七日方至驪興。又謂卓曰。欲少留。竢病間即行。卓勉從之。寓神勒寺。五月十五日 。卓又督行急。師曰。是不難。吾當逝矣。是日辰時。寂然而逝。郡人望見五色雲盖 山頂。既火之洗骨。無雲而雨者。方數百步。得舍利一百五十五粒。禱之分為五百五 十八。四眾得之灰中。以自秘者。莫知其數。神光照耀。三日乃已。釋達如。夢見龍 盤繞臺下。其狀如馬。及以喪舟還檜岩。無雨水漲。皆驪龍之助云。八月十五日。樹 浮屠於寺之北崖。頂骨舍利。厝于神勒寺。示其所終也。覆以石鍾。戒其無敢訛也。 事開于 朝。   年甫冠。隣友亡。問諸父老曰。死何之。皆曰所不知也。中心痛悼。走入功德山 。投了然師祝髮。師曰。汝為何事出家。對以超三界利羣生。且請開示。曰汝之來。 此是何物耶。曰此能言能聽者能來爾。但未知修進之術。曰吾亦如汝猶未之知。可往 求之有餘師。至正甲申至檜岩。晝夜獨坐。忽得開悟。尋師中國之志決矣。戊子三月 至燕都。參指空。畣問契合。十年庚寅正月。空集眾下語。無能對者。師出眾吐數語 。三拜而出。空西天百八代祖也。是春南游江淛。秋八月參平山。山問。曾見何人。P. 8 曰西天指空。日用千釰。山云。且置指空千釰。將汝一釰來。師以坐具提山。山倒在 禪□□□賊煞我。師曰。吾釰也能殺人能活人。乃扶起。山以雪岩所傳及庵衣拂子表信 。辛卯春。抵寶陀洛迦山。拜觀音。壬辰至伏龍山。參千岩。適集江湖千餘人選入室 。岩問所自。師既答。岩云。父母未生前。從甚處來。師曰。今朝四月初二日。岩許 之。是歲北還。再參指空。空授以法衣拂子梵書。於是游涉燕代山川。蕭然一閑道人 也。名聞于內。乙未秋。奉 聖旨住大都廣濟寺。丙申十月望。設開堂法會。 帝遣 院使也先帖木兒。賜金爛袈裟幣帛。 皇太子。以金爛袈裟象牙拂子來錫。師受袈裟 問眾曰。湛然空寂。本無一物。粲兮爛兮。從何而出。眾無對。徐曰。 九重宮金口 中。乃披。拈香祝 聖陞座。橫按拄杖。下數語便下。戊戌春。辭指空。得授記東還 。且行且止。隨機說法。庚子入臺山居焉。辛丑冬。 上遣內詹事方節。迎入京。請 說心要。賜滿繡袈裟水精拂子。 公主献瑪瑠拂子。 太后親施布施。請住神光寺。 固辭。 上曰。於法吾亦退矣。不得已即行。十一月。紅賊蹂躙京畿。舉國南徙。僧 徒震惧請避賊。師曰。唯命是保。賊何能為。數日請益急。是夕夢一神人。面有黑誌 。俱衣冠作禮曰。眾散賊必滅寺。願固師志。明日至土地神。座視其貌。則夢所見也 。賊果不至。   平生未甞習世俗文字。有請題詠。操茟立書。若不經意。理趣深遠。晚好黑戲山 水。逼道栦。嗚呼。道既通。多能也宜哉(并李穡撰禪覺塔銘)。   懶翁。母夢見金色隼。飛來啄頭。忽墜卵。五彩爛然。入懷中。因有娠(生選)。 冠宣   山人也。   金富軾。討西京賊妙清。有山人冠宣應幕。荷大斧先出擊賊。殺數十人。官軍乘 勝大破之(勝覽)。 法言   智葵文。出屯慈惠寺。契丹主復遣乙凜擊之。蔡文興思政僧法言。率兵九千。迎 擊于林原驛南。斬三千餘級。法言戰死(會綱)。 順應 理貞   兩大士。入中國求法還國。時新羅哀莊王。王后患發背。遣中使告之。師授以王 色線。其便還報於王。王依言試之。患差。王感之。剏立海印寺。   昔梁朝寶誌公。臨終以踏山記囑門徒曰。吾沒後有高麗二僧。求法而來。以此記 付之。後果有順應理貞兩大士。入中國求法。誌公門徒見之。以踏山記付之。并說臨 終時語。順應聞而問法師葬處。而往尋之。云人有古今。法無前後。七日七夜入定請 法。墓門自開。誌公出為之說法。以衣鉢傳。又賻蟒皮鞋。仍囑曰。汝國牛頭山西。 有法佛大興處。汝等還國。可剏立別裨補大伽藍海印寺。言訖還入。二師還國。至牛P. 9 頭山。自東北踰嶺而西。遇獵人問曰。汝等因獵遍閱此山。有可以剏寺地否。獵人答 曰。此去小下有一水泊處。多有鐵瓦。宜往觀之。二師到水泊處見之。甚叶其意。藉 草而坐入定。頂門放光。紫氣衝天。時新羅第三十九王哀莊大王。王后患發背。良醫 無效。王患之。遣使臣分往諸方。冀得碩德異僧。倘蒙扶救也。中使於路上望見紫氣 。疑其有異人。到山下披榛入洞。至數十里許。溪深峽束行不能前。徘徊久之。忽見 一狐緣岩而去。中使心異之。隨之而後。及見二師入定。光從頂門出。敬信禮拜。因 請邀還王宮。二師不許。中使乃以王后發背之患告之。師授以五色線曰。宮前有何物 。答曰。有梨樹。師曰。持此線一頭繫於梨樹。一頭接於瘡口。即無患。其使還報於 王。王依言試之。梨枯患差。王感之敬之。使國人剏立茲寺焉。時哀莊王三年壬午(并 海印寺古藉)。   順應讚曰。東護大師。南行童子。身一片雲。志千里水。浮囊永思。捨筏歸止。 彼岸此岸。喻指非指。天業受禪。猶如覺賢。牛頭垂祫。象[网-(ㄨ*ㄨ)+又]撢玄。岩 扄選勝。海岸提圖。地崇洲渚。天授林泉。化城口談。學藪心傳。影侔秋月。感隔春 烟。綻火中蓮。   利貞讚曰。孤雲獨鶴。儷影岩壑。草創蓮剎。混沌逢鑿願霈無礙。人天有托。二 傑如生。九原可作。法正別座(并崔致遠)。 希朗 僧統   新羅末海印寺住持。   新羅末僧統希朗。任持此寺。得華巖神眾三昧。時我太祖。與百濟王子目光戰。 月光保美崇山。食足兵強。且敵如神。太祖力不能制。入於海印寺。師事朗公。師遣 勇敵大軍助之。月光見金甲滿空。知其神兵。惧而乃降 太祖由是敬重奉事。納田加 五百結。重新其舊(海印寺古籍)。 普照大師   松廣寺鐘樓前有水閣。前有一樹。昔普照大師臨化時曰。此樹我去後必枯。若更 生枝葉。則知我再生。今年千而不生枝葉。人以刀括皮。則內津津有生氣。若真枯則 必朽倒。而至今挺直如常(擇里志)。 祖師   金山則本龍湫。深不測。在母岳山南。新羅時。祖師以鹽累萬填實之。龍徙。仍 築基建大殿。殿四角階。細澗環圍。至今樓閣嵬煥洞省深邃。亦湖南大名藍(擇里)。 李居仁   夾川人。里胥也。   李居仁。夾川人也。身雖薄寒。性度溫良。恒以里胥為己任者。鄉人目為仁胥焉 。有唐大中戊戌年秋。催王祖於聚落。暮歸還家。乃於路上得一狗兒。盖三目也。率P. 10 豢家中。其為狗也。逈出庸格。形如獅子。性若賢人。日惟一食。事主甚勤。出從五 里。拜送入迎。五里隨侍以歸。由是愛而念之。撫而恤之。及至三年甲子秋。狗子無 疾而坐視日而死。居仁庀棺以理。具奠以祭。如喪家豚也。越丙寅冬十月。居仁亦死 。初到門觀有一王。面開三眼。頭冠五峯。手擎寶笏。身著緋衣。唇如激丹。齒如齊 貝。高踞牙床。左右從官皆烏冠朱服者。牛頭惡卒。馬面羅剎。森衛嚴列。如世國王 行公之狀也。得見居仁。王即下堂而執手曰。嗟嗟主人。何至於此也。吾頃適被冥論 。衣毛帶尻居謫三霜。賴主人之遇善。善來復職。感不自抑矣。今忽相省。敢忘其德 耶。扶引上階。居仁始悟其由。乃拭淚曰。賤子素是不學無知者。將何以控辭奉招於 冥府乎。伏願大王示教利喜。王曰。善哉仁者。諦聽吾說。以供冥聖。居仁俯首聽命 。而後隨使入冥府。則閻王問曰。汝在人間。作何因緣。答曰。居仁自少為官使。無 暇[打-丁+良]善矣。將欲作大事因緣。承命天歸。永慨于懷也。王曰。使來[月*衣]前 。居仁趍進座下。王曰。汝欲何事而未遂。以直言之。居仁曰。賤子伏聞法寶之至貴 。將欲刊板宣布。而未能焉。徒有志願。終無事實。以此悶懼。大王即庭揖曰。願須 登殿小歇一時。居仁固辭。大王即命判宦。名除鬼籙。與僚佐步至門外。慰而拜送焉 。居仁退至三目王所。王預令設席以待。使之登坐。雍容敘話。載叮載囑。曰主人萬 萬莫以事大為慮。還家貿紙。就於文房寫成勸疏。題曰八萬大藏經板勸功德說云云。 納官踏印置之君家。佇待我歸。則我將以巡撫於人門也。於是居仁唯唯而退。欠伸而 覺。乃一夢也。依述勸文打印侍之。及丁卯之春。三月既望。新羅國公主姊妹。同時 行疫。臥病在床。曰父王急詔大藏經化主來。若不爾者。女等從此永訣。王即宣旨國 中。夾州太守已知其事。召居仁傳乘上京都。直赴門丁。謁者入通。公主曰。善來化 士。迎無餘患否。我是三目鬼王也。與君有約。故來此也。又語國王曰。此人頃入冥 府。冥府勸送陽界。刻經流傳者。願國王作大檀越。助成大事。為何如。若爾。則非 徒公主無患。國祚永固。王亦享壽矣。王拜命曰。可。而後又與居仁。有惜別之態。 現身而去焉。公主等還得本心。即起而拜白於父王母后曰。宜界倘做善事。況陽界仁 國乎。父母其毋忽哉。王曰諾。於是待化主甚善。盡傾私儲以施之。申命內外。集諸 良工巨濟島。繡經於梓。莊金而塗漆。運鎮于伽倻山之海印寺。設十二度讚之會焉。 此皆冥府之使然。實非鬼王之私意者也。居仁之夫婦。考壽康寧。俱登樂邦云。噫陽 法之為寶也。無處不寶也明矣。何則。冥王寶之而善治陰界。人主寶之而舉得民情。 天王寶之而長年快樂。覺皇寶之而垂仁萬品。云云說明。載於大藏後跋(欽差茅國器)。 普德   甞居盤龍山。一日謂弟子曰。句麗惟存道教。不崇佛法。安身避亂。有何處所。 答曰。全州高達山是也。乾封二年丁卯三月 日。弟子開戶視之。則堂已移於高達山 。號曰飛來堂。去盤龍一千餘里。崔致遠作傳(勝覽)。P. 11 休靜 西山大禪師   字玄應。又號清虗堂。俗姓崔氏。完山人。名汝信。父箕子殿參奉世昌。母金氏 。有異夢。生師於庚辰年。廿一投崇仁長老落髮。從一禪和尚受戒。卅一中禪科。選 至禪教兩宗判事。己丑之獄。被誣逮獄  宣廟即命釋之。曰賜御畵御詩。仍許還山 。壬辰之亂。師杖釰赴行在 宣朝命授八道都總攝。師率門徒。分僧與天兵助援。進 戰斬馘甚夥。乃扈  駕還都。請還舊棲 宣廟許之。賜號曰國一都。大禪師。禪教 都總攝。扶宗拊教普濟登階尊者。甲辰於妙香圓寂庵坐化。年八十五。禪臘六十五。 所著禪家龜鑑。禪教釋雲水壇。三家一指各一卷。清虗堂集八卷。刊行。筆蹟踈勁有 致云。享于妙香酬忠祠。密陽表忠祠。   [文*隻]仡進曰。世出世法。外內不相反。自昔空門耆宿。鮮有寘力王事者。吾師 以窮衲子。一言而受知 聖祖。蒙 宸翰之窮。及倭難之作。卒能奮羲。聚眾恊助  天討克[贇-武+ㄆ]。恢複之烈。名聞華夷。夫吾師之心。何甞有所作也。隨緣應迹。 功用卓然。心寘乎空有。而事光乎忠義。敢藉是以固請。   母金氏。娠師有異夢。生三歲。忽有老叟來曰。委訪少沙門耳。遂提兒呪數聲。 摩其頂曰。宜名以雲鶴。言訖出門。不知所之。兒時嬉戲。必以佛事。稍長風神頴秀 。出語驚人。為州牧所愛。稱以奇童。十歲表怗恃伶仃無所依。州牧擕至京。就學于 泮齊。屢試輙屈。鬱鬱不得意。遂南游入頭流。窮巖洞之勝。徧閱內典。忽有出世之 志。辭訣同伴。有詩云。汲水歸來忽回首。青山無數白雲中。遂投崇仁長老落髮。從 一禪和尚受戒。時嘉靖庚子。師年二十一歲矣。尋參靈觀大師。得印可。後因遊行村 落。聞午鷄忽然有省。嘆曰。寧作一生癡獃漢。不欲做鈆槧阿師。拈筆題落葉曰。髮 白心未白。古人曾漏洩。今聽一聲鷄。犬夫能事畢。自是雲游關東諸名山。偶入京師 。赴禪科中選。陞至禪教兩宗判事。無何拂衣入楓岳。作三夢吟。一禪師臨滅有讖云 。單衣有債。木人爭青。不是無脛。來自南溟。會師自某至。為禱舍利。靈應赫然。 師雖藏蹤晦彩。而道譽益隆虗驕我慢之徒。望風心醉。爭就北面。   己丑逆獄起。為妖僧所誣。被逮。對獄明暢 宣廟素聞其名。即命釋之。引見  賜御製一色。及御畫墨竹障子。師立進詩謝恩 上益稱賞。厚賷還山。   壬辰之亂 宣廟西幸。師出山詣 行在上謁 上曰。國有大難。山人其能自安乎 。師揮涕對願効死。 上嘉之。命授入道禪教都總攝。師分命諸上足。紏眾義徒。於 是惟政起關東。處英起湖南。與權公慄合兵。鏖戰于幸州。師自率門徒一千五百人。 隨天兵進克平壤。 天朝經略宋應昌。提督李如松。及三協總兵以下諸將佐。聞師名 爭送帖致敬。或贈詩稱美。辭禮甚虔。京城既復。 上將旋軫。師率徒數百。扈 駕 還都。請於 上曰。臣老且死。願以兵事屬弟子惟政等。乞骸骨歸。 上嘉其志許之 。因 賜號。P. 12   將示寂于圓寂庵。是日肩輿衝雪。遍訪諸山近庵。拜佛說法。還方丈頮盥。興威 儀焚香佛前。或筆自題畫像曰。八十年前渠是我。八十年後我是渠。又寄書訣惟政處 英二門人訖。趺坐就化。世壽八十五。禪臘六十五異香滿室。累日乃歇。闍維得靈骨 一片。舍利三粒。就普賢安心寺。建窣堵波。惟政自休等。又捧頂骨一片。來楓岳。 得舍利數顆。窆于榆岵寺之北岡。師少從靈觀得法。而宗風之振。近代無弟子千餘人 。知名者七十餘。其能領袖後學。為一方宗主者。不下四五人。可謂盛矣。晚節通脫 自在。皮相之流。或疑其越戒。識者不以為病焉偈爽朗多警語。筆迹踈勁有致云。狀 之所述。如是亦備矣。噫。師之幻身。既而化為灰塵矣。其未幻者。未甞隨而變滅。 一片之石。數紙之文。何足為師不朽計。雖然。尊其道則不忍泯其跡。而欲永其傳于 來世。此固其徒用心之勤。亦世教之所宜許也。莊周有言曰。莫足為也。而不可不為 。其是之謂歟(並張維拼碑)。   休靜。善書與詩。為叢林所宗。其游金剛山詩曰。舞月躍仙千丈檜。隔林清瑟一 聲灘(芝峯游說)。   今世僧人中。有惟政。頗解禪家學。有聲於緇流。且善詩。自號清虗子。甞在香 山。有一絕云。萬國都城如蟻垤。千家豪士若[醢-右+(乞-乙+口)]雞。一窓明月清虗枕 。無限松風韵不齊。有高蹈物外俯視塵寰之意。亦一時意會作也(西厓集)。 惟政 松雲洪濟大師   壬辰變後。為義僧將。陣于嶺南。倭將清正。要與相見。松雲入倭營。賊眾列立 數里。槍釰如束。松雲無怖色。見清正從容談笑。清謂松雲曰。貴國有寶乎。松雲答 曰。我國無他寶。唯以汝頭為寶。清曰。何謂也。答曰。我國購汝頭。金千斤邑萬家 。非寶何。清正大笑。   倭奴自壬辰後。不敢通和。至癸卯來請信使。人皆憤惋。而朝廷恐其生□。遣山 人往試賊情。山人遍□別章于[打-丁+普]紳間。余贈之曰。盛世多名將。奇功獨老師。 舟行魯連海。舌聘陸生辭。變詐夷無厭。覊縻事恐危。腰間一長釰。今日愧男兒(芝峯 類說)。   萬曆壬辰。居金剛山榆店寺。倭兵大至。與同舍僧。避冠深谷間。有僧往覘。倭 入榆店寺。縛居僧數十人。索金銀諸寶。不出將殺之。惟政聞之。欲往救之。僧皆挽 之曰。吾師欲為同舍僧救其死。其慈悲莫大。然探虎口將虎鬚無益。只取禍耳。惟政 不從。入亂兵中。傍若無人。倭兵恠之。至沙門。諸倭或坐或臥。釰戟交鍛。故不拜 揖。不顧眄。不留行。曳筇揮手而入。倭熟視而不之禁。歷山影樓。至法堂下。僧皆 縛在兩廡下。見惟政而泣。惟政不之顧。有倭在禪堂外治文書。如軍目者。政立觀。 倭兵亦不禁呵。觀其文字不可曉。直上法堂。諸倭將皆列椅而坐。惟政乘手不為禮。 彷徨縱觀之如癡人。有一將以文字問曰。爾解字否。惟政曰。粗解文字。又問之曰。P. 13 爾國尊七祖乎。惟政曰。有六祖。焉有七祖。曰願聞之。即列書六祖視之。倭將大異 之曰。此寺有金銀諸寶。爾可盡出之。不然當殺之。惟政曰。我國不寶金銀。只用米 布。金銀諸寶。舉一國所罕有。況山之僧。只事供佛。菜食草衣。或絕粒飡松。或乞 食村閭以為生。豈有蓄金銀之寶。旦觀將軍能知佛事。有六祖。佛法全以慈悲不殺為 上。今觀無罪愚僧。縛在廡下。責以珍貨。彼一筇千山。寄食民間。以度朝夕者。雖 刲身粉骨。豈有一寸寶。願將軍活之。諸倭傳示其書動色。顧下卒云云。下卒趍下堂 。盡解兩廡二十餘僧。惟政又揮袖曳筇而出。倭將以大字書大板。掛沙門曰。此寺有 知道高僧。諸兵勿更入。即罷兵而去。自此倭兵更不入榆店寺。朝廷除政僧將。統營 入道僧軍。出入倭陣。以遊說為任。甞入賊陣。見倭將清正。清正曰。爾國何寶最貴 。惟政曰。吾國無所寶。所寶惟將軍之首也。清正強笑。而中實憚之。亂既定。奉朝 命入日本國。家康以雲綿子二萬斤與之。辭不得。盡與對馬島主橘智正而歸。及朝廷 重修 廟闕。政鳩一國僧軍以助役(於于野譚)。   壬辰之亂。倡義擊倭。虜獲甚多。 上特拜僧大將。名滿兩國。亂定後。源家康 為日本關白。請信使于 我朝。人皆憤惋。而朝廷恐生邊釁。送惟政于日本。以試賊 情。倭素重其名。欲試其節。脅之使降。政曰。吾奉命於吾 王。通使于隣國。爾等 不宜侵凌。吾膝不可為汝屈。倭又大熾炭火。烈若紅爐。使政投入火中。政不動顏色 。立向火邊。若將躍入者。天忽下雨如注。火即自滅。倭見之以為神。遂羅拜曰。天 佑如此。大師真生佛也。即以金轎舁之。自是雖如廁時。輒舁奉之將送。關白問以大 師所欲。吾必敬承。試言之。政曰。山人本無欲。唯願還我國佛畵一幀。關白曰。敝 國雖小。尚多重寶。何捨此而取彼。政曰。此佛甚靈。可以祈風禱雨。可以禳灾致祥 。故願還也。關白以下齊聲言曰。大師亦能呼風喚雨。何必求還佛幀。政不復強迫而 歸。自是倭奴不敢復喝。至今購得松雲筆蹟。必以重價貿之。惟恐失之云。   大丘八公山。古有一道買大[緄-比+月]八疋。于燕市。聯作一幅。欲畵丈六金身 為幀。周行八道。廣募能畵者。數年不得。適值楓岳僧大張水陸。僧俗咸聚。無慮數 千人。化主僧遍告大眾。願得畵佛手。莫有應者。坐末疲癃一僧。應募自出。與之偕 歸。齋沐而請。僧曰。此事滿三十日乃成。吾處於佛殿隱身而為之。慎勿覘視。塗其 四壁。使無孔隙。只存納飯一竅。三日一納。而納時亦勿邪睇。犯主僧依其言不敢窺 。至二十九日。自料雖未滿一日。畵必已就。暫流眄而視之。畵師大驚。擲筆起立曰 。畵不就矣。即有黃雀。出自飯孔而飛去。影響寂然。化主僧恠而入視之。畵佛已就 。而一足未就。仍畵著鳥跡而去。即以其幀挂于桐華寺。凡有水旱疾疫。必禱此佛。 神驗如響。壬亂時。倭奴竊偷而去。松雲以此請還。而竟不得(并旬五志)。   大師自經倭變之後。隱遯於伽倻山海印寺。甲辰正月二十三日。遭法師西山涅盤 。奔喪至京郡揚根娛嬪驛。被上命招。未由奔表。乘馹至京師。 上下教曰。咨爾惟 政。狂彼倭寇。宷我仇讎。而六載兵塵。萬民憂苦。予心不安。爾其往見倭酋。詳探P. 14 賊情。因通和好而還也。太師拜命而退。即治行李。是年春三月初四日啟程。具威儀 [咒-几+尢]服資裝。禮待之節。一依使臣前例。二十日至東萊。候風登舟渡海。自對 馬島。復開洋前進。數月而達倭都。倭人盛儀以待。去都三十里。設錦繡步幛。左右 列立金銀屏。屏間盡寫倭國人所製詩辭。大師於道上瞥然看過。悉記其詩。及至舘。 與倭接伴使。論其國中詩品。輙能盡誦屏間詩。無一差錯。使者驚異之。告于其王。 其王欲誠其道術。掘坑十餘丈。以要象毒蛇充入坑中。布琉璃其上。使郡形畢露。有 若縱橫於流水之面者。令人愯然。邀大師入坐。大師亦疑其為水。擲念珠知其琉璃。 而後入坐。倭益服其智。翌朝將見於倭王。倭王立鐵馬以通路。其下熾炭火四圍。使 大師緣鐵馬而入。大師即西向默禱。青天白日。有片雲來自朝鮮。大雨旋下。炭火皆 滅。倭君臣見者。莫不驚怖。曰此神僧也。生佛也。輙以上品金輦舁入內庭。設大宴 師事之。言所皆從。大師托以盤遊郡國。賞翫山川。周遊倭境。盡探其國物情人心。 至乙巳四月將還。倭王及群臣上下。各奉貨寶以為贐。大師悉却不受。首言交和寧國 之事。以求清正之頭。次及刷還我國被虜人民。倭君悚然。即令刷出。壬癸以來被虜 者。男女并三千餘口。具舟粮以送。使與俱還。七月十三日還京祗肅。 上大加褒賞 。特賜一品秧。大師不得已入謝 恩命。留三日乞退還。入伽倻山云(僧就惠所記)。   甲辰春。倭人橘智正來。懇乞通信。命僧總攝惟政。往日本詳探賊情。政渡海托 以盤遊諸國。玩賞山川。倭人益奇之。肩輿邀請。殆無虗日。及至大坂。首言交和寧 國之事。次及刷還我人之言。家康以為。壬辰之役。吾實未見。兩國無事。相安太平 。不亦可乎。即令刷出被虜人民。使與俱還。但以要時羅事敀曲。惟政曰。我國與日 本。雖是萬世不忘之讎。而交隣之約素不負汝。一倭有何關勝敗。而兵退之後。謀殺 往來之使乎。其年某月。要酋回自中原。我國如前接待。同年某月日護送予釜山。今 已累年。日本以此歸咎。是必諱隱要開釁隙。不然。扁舟滄海。應有漂溺之患耳。倭 首等猶以為然。更不言及要政再來。乙巳四月。惟政將還。先以歷探倭情。具報朝廷 。兼請回泊之日。宜令舟師諸將。聚屯釜山。以壯軍容。俾嚴護行諸倭之贍視云云。 是日統制使李慶濬。領舟師赴釜山。風送未及。竟誤師期。惟政以刷還人三千餘口。 付季慶濬。使之從便分送。慶濬分付諸船將听其所願。船將等利其男女爭先恐後。縶 之維之。甚於搶擄。或問所係。而不能答。則並稱己奴。美女則縛其夫投海。而任作 己物。如此者非一。怨聲傳播。天高听卑。即罷李慶濬。以李雲龍代之。因令各道水 使。摘發邊將之恣行者。水使等視以文具。竟不發告云進(士趙慶男經亂錄)。   瓶錫空山。索然若枯死木灰。何其靜也。一日杖釰而起。斫賊如麻。何其勇也。 吾不信佛氏之有體而無用也(趙顯命撰真贇)。   僧將惟政。方欲修葺龍起山城。而患其私力不足。令本道巡察使。隨便助力。且 覔給種子使。惟政率其軍百餘。屯田山下。以為積粟之[言*(〡/下)]事(懲毖錄)。P. 15   巳五月。僧將松雲。還自日本。刷還被擄人口一千餘名。分載四五十船。與倭人 橘智正同還。松雲一名惟政。任姓。密陽人。先世士族。至松雲出家為僧。頗能詩。 善真草。有名叢林中。壬辰住金剛山。一日倭兵亂入。寺僧奔竄。松雲獨凝坐不動。 倭異之。環立合掌致敬而去。其秋余在安州。通文各道。無論僧俗。令起兵勤王。文 到。松雲展文佛榻上。率其類涕泣。遂収僧兵千餘入平壤。結陣於林原坪。連與倭戰 。自是長在軍中。又甞再入清正營中論說。意氣激烈無畏懾。前年朝廷命往日本。託 以遊山。探賤中消息。人皆危之。松雲恬然無難色。主是乃還(西厓集)。 華岩月首座餘事 嘿行者   餘事。亦深於文章。有草集傳士林。甞撰海東高僧傳。   時李東觀允甫言。有嘿行者。不知族氏。年可五十。或為髠。或為頭陀。不念經 。不禮佛。終日宴坐瞑如也。有候之者。無貴賤不舉目改觀。問其名不應。問從甚處 來亦不應。故以嘿行者名焉。居歸正寺別區。時予[迢-刀+帝]在龜城。道人存純謂予 言。行者甞冬月數一座具。著一衲衣。衲中無蟣虱。坐氷堗上。寒色不形。學道後進 。抱冊往從質疑者。無不委細開說。方大寒恐其凍也。候出時。遣房子急爇柴頭。溫 其堗而去。行者來觀之。無喜慍色。徐出戶。拾石礫填堗口。泥其灰塗隙。而上宴坐 如初。自是不復遣溫也。甞齋時食。菜不用醬。又不禁午後食。值幸則食之。或至七 八日不食。自言凡名山有聖蹟。無不遊觀。予往見不交一言。後乙丑歲冬十月。遊窟 岩寺。寺僧曰。近嘿行者。來陟鸇嵓。樂之。就石窟搆一小庵。躬負石等階。新開磴 道。自山下至窟。置三百餘層。無一石動搖者。時聞齋鼓。下來飯食。至十餘日不下 。因往候焉。片石上有七言頌。是行者所作。其言頗涉神仙事。庚午歲。以定戎分道 乘傳復至龜城。問行者今在何所。城人云。頃往奉州三角山門岩居焉。去歲夏月住窒 岩寺。時謂寺僧曰。有思自北方來萃此城。因下山入城。乘城上巡行而出。城人皆見 之。後有鬼火。晝伏昏起。其色青。小大不等。或入人家。或聚園樹。或飛空中。城 人擊鳴[咒-几+尢]以噪之。守夜不眠。如是過數日方止。時余之妻息。下在是城。問 之果然。後有僧益芬。來告余。近往三角山。見行者無小恙好在。近旁村民。恐行者 之去。相與修宅。所住草屋。日夕供護焉。將告別。行者謂芬曰。大都修行者。不以 寒若易其志。今之修行。必欲高樓屹殿庇其徒。美食細服供其身。出入公卿士大夫之 門。諭以造寺息利。為得福多。屠割平民。烏在其為修行者歟。汝勉之無忽也。芬佩 服焉。東觀言如此。因撰傳以補僧史之闕焉(補閑集)。 尼姑 金氏(太夫角干金庾信妻)   聖德王十年。令曰。今中外平安。高枕無憂。太大角干之賜也。夫人儆戒相成。 陰功亦多。寡人未甞忘于心。思欲報之。命歲賜南城租一千石。時金落髮為尼。命封P. 16 為夫人。 詩僧 大覺國師   甞讀文烈公集。見大覺國師碑。師以王子求出家。如宋聞道。得賢首達摩天台慈 恩南山等五宗法門。至泗上禮僧伽塔。天竺寺禮觀音像。皆放光明。北遼天祐帝聞其 名。送大藏經諸宗疏鈔六千九百餘卷。燕京法師雲諝。高昌國闍梨尸羅縛底。亦皆以 策書法服為問。遼人來聘者皆請見。吾使入遼。則必問師安否。日本人求師碑誌。其 為異國所尊如此。師餘力外學經史百子。皆尋其根抵。率爾落筆。文辭平淡而有味。 令得數詩甞味之。文烈公平淡之言。信哉。到飛來方丈。禮普德聖師云。涅盤方等教 。傳授自吾師。兩聖橫經日。(元曉義相。受涅槃維摩經於師)高僧獨步時。隨緣任南北。 在道勿迎隨。可借飛房後。東明古國危。(師本高句麗盤龍寺沙門飛房至百濟孤大山。後神人 見於高句麗馬嶺。告人曰。汝國敗無日)題錦石庵云。老苔班似錦。瑞石列如屏。時有高僧 倚。長眠養性靈。題龍岩院云。踏盡殘花上翠微。徘徊瞻景欲忘歸。他年若也酬前志 。高臥烟霞與世違(補閑集)。 無礙智國師   無礙智國師。戒膺講道外。游刃於文章。睿王邀入大內。苦請留。師作詩云。聖 勑嚴明辭未得。岩猿私鶴別江東。多年幸免魚吞餌。一旦翻為鳥在籠。無限旅愁宮裏 月。有明歸夢洞中風。不知何日君恩報。瓶錫重回對碧峰。即往太白山卜居將終焉。 上復遣使徵之。屢詔不受(補閑集)。 大鑑國師   大鑑國師坦然。筆蹟精妙。詩格高淡。所過多題詠。三角山文殊寺詩曰。一宣何 寥廓。為緣俱寂寞。路穿石罅通。泉透雲根落。晧月掛簷楹。凉風動林壑。誰從彼上 人。清坐學真樂。作四威儀頌。寄宋朝介諶禪師。師見而奇之。即以衣鉢遙傳之。安 信居士。位毗琴山白雲庵。師甞訪之。題詩于板。後有人竊此詩板欲去。已到山下。 玄風官吏逆知之。収在官府。不知其真蹟令在否(補閑集)。 龜山曇秀禪師   龜山曇秀禪師。與郭璵處士金洪兩學士(金富轍洪灌)等。為文會之交。時睿王幸西 都。郭金洪皆扈駕。唯曇秀不得詣行在。有詩寄云。青雲二學士。白日一仙翁。並筆 巡遊下。連裾扈從中。大同楊柳雨。長樂牧丹風。應製多佳句。聯篇寄驛筒(補閑集)。 無己   僧無己。自號大昏子。隱居智異山。餘三十年。不釋一衲。每冬夏入山不出。卷 肚皮在帶索中。春秋鼓肚遊山。日食三四斗。一坐必浹旬。起行則朗吟山偈。山四面 七十餘庵。一庵每宿軌留一偈。無住庵詩曰。此境本無住。何人起此堂。唯餘無己者P. 17 。去住兩無妨。語若疎易。而寄意高深。殆寒拾之流歟(補閑集)。 修禪社卓然師   師寄相之子。筆法絕倫。甲辰之春。自京師還江南。道過鷄龍山下一村。見有鵲 栖于樹體。皓臆丹尾黔。居民長福云。此鵲來巢已七年矣。其雛每歲為土梟所食。呼 訴不已。哀惑所鍾。一年頭始白。二年頭盡白。三年體渾白。及今年幸免其厄。尾漸 還黑。然師異之。語同社天英師。師曰。噫此所謂禽頭人也。廼作詩曰。怨氣積頭成 雪嶺。血痕治臆化丹田。渠如不惱他家子。四海霜毛一日玄。英師為晉陽公所縻住斷 俗。爵禪師時年三十餘(補閑集)。 雉岳老僧   陳補闕。因王事行過雉岳西。松杉蔭密。水石幽奇。心愛之。入洞中。有草屋兩 三。隱映林間。一老僧帶兒于坐溪石。陳下馬與語。氣韵不凡。遂偶坐。見一紙扇畫 蟠松。陳取扇書其背云。老僧長伴蒼髯叟。何更移真入扇團。僧即和云。春風不到峩 嵋嶺。樸地蛟龍翠作團。陳驚愕歎服。又贈十韵。語意俱清絕。不知何許人(補閑集)。 三重空空   性不檢。好詩酒。居不離京師。雖晚歲喜與少年輩遊。酷酊吟哦。嘲花弄草。以 自放也。   常過布川。留詩讚石彌勒云。金色巍巍丈六身。青山獨立幾經春。我來稽首無何 語。曩劫同修是故人。後廋壯元碩。以中道按廉。過此見之。代彌勒戲書云。腰上僧 形不俗身。長安桃李眼迷春。莫言曩劫同修善。吾黨曾無破戒人。空空聞之。作解嘲 詩。上相國崔公云。昔過布川院。閑留一首詩。多談彌勒在。戲答使人疑。公絕倒(補 閑集)。 麟角禪師   磧川寺詩曰。隔林遙聽出山鍾。知有蓮坊在翠峰。樹密影遮當戶月。谷虗聲答打 門筇。水舖白練流今石。虹曳青羅掛古松。莫怪老人留數日。當年普照示遺蹤(詩選)。 靜明禪師   智異山詩。問君直入千峯裡。知在烟霞第幾重。流水落花迷去路。他年何處訪高 蹤。 聖能   白雲峰詩。矗矗奇形幾萬重。雲中秀出碧芙蓉。神光永照黃金界。淑氣長留白玉 峯。突兀岡巒含月色。幽深洞壑秘仙踪。清遊更欲登高頂。俯瞰蒼溟一快胸(北漢志)。   元曉[企-止+(口/土)]詩。玉樹瓊林密不開。琉璃淨界絕塵埃。峩峩雪色峰千疊。 激激雷聲水萬回。觀靜高僧枯更寂。學飛雛鶴去還來。超然是處尋真客。薄暮登臨元 曉[企-止+(口/土)](北漢志)。P. 18 無畏 招隱(山人)   能訓善吹笛。與益齋常從遊。甞築亭。名以招隱。有詩云。移得花叢粧後砌。折 來松梢補西簷。手中只慣山中事。古下那知世味甜(詩選)。 坦然   文殊寺詩。一室何廖廓。萬緣俱寂寞。路穿石罅通。泉透雲根落。皓月掛詹楹。 凉風勤林壑。誰從彼上人。清坐學真樂(北漢志)。 冲奯(高麗松廣社僧)   冲奯。初以南省正元脫身。往松廣社修真。崔怡為知申事專政。以書遺茶香。使 請書報。師曰。子已絕俗。何須書往復為。怡且以詩贈之。即次云。瘦鶴靜翹松頂月 。寒雲輕逐嶺頭風。箇中面目同千里。何更新煩語一通。卒不以書答(勝覽)。 惠文(字彬然)   與覺月齋。名工於詩。深得山人體。一時名士多從之遊。與李奎報交遊。文死。 奎報作哀詞(本集)。   天壽寺詩云。路長門外人南北。松老嵓邊月古今。天龍寺云。地泮花新意。氷消 水舊聲。繩鞋云。中青藍畝錯。邊白雪城環(補閑集)。 圓鏡(高麗玉子僧)   圓鏡。手跡在檜岩壁上。大定間。金使入觀書迹。一人曰。貴人筆。一人曰。山 人書。蔬笋之氣頗存。傍有一僧。以實告。二人皆喜其言中。乃題詩曰。玉子膏染氣 卒存。山僧蔬笋尚餘痕。顛張醉素無全骨。却恨當年許作髠(勝覽)。 守真(開泰寺僧統)   守真。學博識精。奉勑勘大藏經正錯。如素所親譯。河直講千朝作詩。并以芥子 一帒見寄。師即次韵答之曰。芥子吾宗所極論。須彌巨海總能吞。惠來經榻知何意。 即事談玄報佛恩。真老宿道該今。為吾教都僧統(補閑集)。 義砧(國初詩僧)   義砧。精於杜詩。柳泰齋甞從遊。受學杜詩。我 成庙命以諺文註解杜詩。間有 迂曲處。皆砧所傳(瑣錄)。   泰齋寄詩云。十年南北苦相思。有底浮生久別離。何日更參方丈去。焚香細讀杜 陵詩(本集)。 正思   鄭國儉為南原知府。一日行春屬邑。過源川洞。左石壁上。有松林寺僧正思大書 一絕曰。古佛岩前水。哀鳴復嗚咽。應恨到人間。永與雲山別。翌日與老儒梁積中。 連鑣尋訪。結為山水友。後每論人物。必稱正思為僧中龍(勝覽)。P. 19 逆僧 辛旽(初名遍照。本玉川寺婢之子以母賤。不齒於其徒)   恭愍王。甞夢人拔劒刺己。有僧救得免。王志之。會金元命以遍照。見其貌。惟 肖。王大異之。與語頗辯給。自謂得道。王大悅。屢召入內。李承慶見之曰。亂國家 者。必此髠也。鄭之雲亦以為妖人。欲殺之。王密令避之。二人既死。乃長髮為頭陀 。名辛旽。復來謁。始入內用事。稱為師傅。咨訪國政。言無不從。人多附之。士大 夫之妻妾。以為神僧。聽法求法而至。旽輒私焉(麗史提綱)。   右正言李存吾曰。妖物誤國。不可不去。遂上疏曰。辛旽常騎馬出入紅門。與殿 下並據胡床。其在家寄相拜庭下。旽皆坐待之。雖崔元金仁俊。亦未有如此云云。主 大怒。命焚其疏。召存吾面責之。時辛旽與王對床。存吾目旽叱之曰。老僧何得無禮 。旽惶駭不覺下床。王愈怒。下巡軍獄鞠之。貶為長沙監務。   王納王氏安氏為妃。一日內宴。二妃侍立。辛旽謂王曰。二妃年少。聖體不已勞 乎。其褒慢無禮類此。   玄風人郭儀。每過俗節。備酒饌往靈山。奠旽父墳。旽不相識。聞之驚喜。召拜 正言(並麗史)。   以遍照。為守正履順論道爕理保世功臣壁上三韓三重大匡領都僉議使司事判監察 司事鷲城府院君提調僧錄司事兼判書雲觀事。始稱姓辛。改名旽。   初王在位日久。宰相多不稱意。甞以為世臣大族。親黨根連。互為掩蔽。草野新 進。矯情飾行。以取名望。及其貴顯。自恥門地卑寒。連姻大族。盡棄其初儒生。儒 而少剛。又有門生座主。同年之號。黨比徇情。三者不足用也。思情離世獨立之人。 以革因循之弊者久矣。及見吨。以為得道寡慾。且出於賤微。更無親比。任之大事。 則必徑行。而無所顧籍。故拔於髠緇。授以國政而不疑也。王請旽屈行以救世事。旽 陽不肯。以堅王意。王強之。旽曰。甞聞國王大臣。多信讒間。慎無如此。乃可福利 世間也。王乃手寫盟辭曰。師救我。我救師。死生以之。無感人言。佛天證明。於是 旽與議國政。用事三旬。罷逐親勳名望家宰臺諫。皆出其口。領都僉議久虗其位。至 是自領之。始出禁中。寓奇顯家百官詣門議事。旽以辰巳聖人出之讖。昌言曰。所謂 聖人豈非我歟。初顯後妻寡居。旽為僧得通。後乃歸顯。及旽貴。主顯家又通。以顯 妻主中饋。旽貪淫日甚。貨賂輻湊。居家飲酒啗肉。恣意聲色。謁王則清談。齕菜果 茗飲。   幸演福守。大設文殊會中。佛殿結綵帛。為須彌山。環山燃燭。大如程。高丈餘 。夜明如晝。絲花彩鳳。炫耀人目。幣用綵帛十六束。選僧三百。遶須彌山作法。梵 唄震天。執事者無慮八千人。王與辛旽坐須彌山東。卛兩府禮佛。旽白王曰。善男女 願從上結文殊勝因。請許諸婦女上殿聽法。於是士女雜還。寡婦至有為旽冶容者。及P. 20 至飯僧。王手擎金爐。遂僧行香。略無倦容。旽以餅果散於婦女。咸喜曰。僉議乃文 殊後身也。士女飫珍羞或棄地。一會所費至鉅萬。王命忽赤忠勇衛二百五十人。晝夜 衛旽。是日。暴風終日。黃塵漲天。會凡七日。而暴風三日。大霜三日。   命起樓於宮門東。大陳百戲。擊毬以觀之。辛旽騎馬至都評議司幕前。宰相皆起 立拱手。旽馬而與語。旽服飾一如王。見者不能辨。憤其無禮。   以僧千禧為國師。禪顯為王師。二僧皆旽所善者也。王九拜。禪顯立受。百官朝 服就班。旽獨戎服立殿上。每王一拜。輒嘖嘖稱嘆。私語宦者曰。主上禮容。天下稀 有。其陰媚取寵如此。史官尹紹宗在傍。旽顧謂曰。無忘國書事。吾將取觀之。初禪 顯之未封也。紹宗族僧夫目謂紹宗曰。旽之貪暴。犬豕不若。必誤國家。禪顯附之。 吾不忍見。遂逃入山。元使乞徹至問曰。聞爾國有權王。何在。時中國謂吨為權王故 云。   王步行辛吨家。置酒落成。初吨在奇顯家。由奉先寺松岡出入王宮。岡西南隙地 。旽白王曰。幸此就構小房。則庶便老僕進退。王許之。旽分其黨督役。不日而成。 又於止園作別室。重門深幽。明窓淨几。焚香獨坐。蕭然若無欲者。惟許奇顯妻及二 婢出入。凡陷罪者。求官者。必遣妻妾。先賂顯妻內謁。顯妻出謂曰。別室甚狹。不 可著表衣。又不可卛從者以入。其妻妾去表衣。以短衫賚賄貨獨入。具陳所欲。旽獨 與相對。醜聲流聞。顯與妻事旽。朝夕不離側。若老奴婢然。   知都僉議吳仁澤。與前侍中慶千興。前評理睦仁吉。三司右使安遇慶。三司右使 金元命。前密直副使趙希古。判開城李珣。評理韓輝鷹揚軍上護軍趙璘。上護軍尹承 順。密議曰。辛旽邪侫陰狡。好讒毀人。斥逐勳舊。殺戮無辜。黨與日盛。道詵記有 非僧非俗亂政亡國之語。必是此人。將為國家大患。宜白王早除之。判書辛貴。聞以 告旽。旽入告于王曰。旽山水間一袖者也。上勤令至此。不敢違命。思欲去汗惡用賢 良。使三韓百姓粗得平安。然後將一衣鉢。還向山林。今國人將殺旽。願上哀矜。上 驚問之。旽俱以貴語對。乃命繫仁澤等巡軍鞠之。杖流仁澤希古千興元命遇慶仁吉于 南裔。沒為官奴。籍其家。又流珣承順璘于外。後仁澤聞旽必欲殺己。乃逃。旽繫仁 澤妻子于巡軍。又以判司僕寺事玉天桂。甞養仁澤小子。疑與仁澤同謀。痛行栲椋。 辛死獄中。獲仁澤杖烽卒。   旽初以僧行。見信於王。既納金蘭女。又蓄妾無筭。卿大夫妻貌美者。必密招私 之。凡在朝者。皆希恩畏威。爭献臧獲寶器。王猶以不受祿。不近色。不置田園。信 重之。旽恣行威福。恩讐必復。世家大族誅殺殆盡。人視若虎狼。至使仕者夜直其第 。論資授官。出則侍中以下擁前後。道路為之填塞。市不開貨。奇顯崔思遠為腹心。 李春富金蘭為羽翼。黨與滿朝。王亦有不自安之意。稱領相而不敢官。旽自知鴟張大 甚。恐王忌之。遂謀不軌。及王謁憲景二陵。分遣其黨。設伏道傍。約行大事。及王 還宮。旽謂其黨曰。何不如約。其黨曰。見上儀衛甚盛。不忍犯也。旽怒且罵曰。爾P. 21 輩誠怯懦不用者也。自是日夜聚謀。更刻日舉事。旽門客選部議郎李韌。備知凶謀。 陰籍記之。事迫乃匿姓名。稱為寒林居士。為書夜投宰相金續命第。即微服亡去。續 命以其書聞王。命巡衛府収捕旽黨。顯思遠鄭[采-木+(電-雨)]漢陳允儉奇仲脩韓乙松 高仁[咒-几+尢]鞠之。王始疑韌誣搆。不之信。及訊其黨皆服。流旽。遂誅黨與。王 歎曰。益齊甞言。旽非端人。必貽後患。先見之明。不可及已。   臣等按人君之為國。莫先於堲讒遠侫而已。旽之將不利於宗社。有耳目者所共見 知。鄭世雲李承慶甞殺欲之。王勸使潛避。李齊賢李仁復韓脩亦言非端人。王獨迷而 不悟。聽之不察。用之勿疑。任之益專。信讒賊而養宼盜。後雖噬臍得乎。多見其王 之惑也。   兩府臺諫理部上書曰。大逆天下萬世之所不容。辛旽本一微僧。濫遇上知。位極 人臣。而進退百官。頥指氣使。視其附己與否。而予奪之。廣植兇徒。覬覦非分。幸 賴祖宗之靈。殿下先見之明。陰謀發覺。乃用寬典。止於流放。三韓缺望。且旽之黨 與。豈惟思遠奇顯等七人而已。伏望殿下斷以大義。寘旽極刑。籍沒家產。并夷其黨 。以快眾心。王從之。遣大司成林撲判事金斗。誅旽于水原。初王與旽春富等同盟。 至是授撲盟書。使示旽數曰。邇甞謂。近婦女。所以道引養氣。非敢私之。今聞至生 兒息。是在盟書者歟。城中甲第至七。是在盟書者歟。如是者數事。數罪訖可焚此書 。樸至水原。使人詐報宣召。旽喜曰。今日召還。益為阿只思我也。阿只方言小兒之 稱。旽當刑。束手乞哀於樸曰。願公見阿只活我。乃誅之支解。以徇梟首京城。旽性 畏畎犬。惡射獵。且縱淫。常殺烏鷄白馬。以助陽道。時人謂旽為老狐精。   高麗有國。將五百年。天之眷顧已怠。既生庸暗悖戾之恭愍。又生姦軌兇逆之辛 旽。王本信佛。則旽為之談空以諛之。王夢既惑。則旽為之矯飾以媚之。旽既得志。 固寵弄權。蔑上下之分。毀君臣之體。服御儀衛。一如其君。公卿大夫皆出其門。黨 與既眾。潛圖不軌。天下古今之大要覆載所不容也。旽何人哉。其罪逆如是其極。而 天不速罰殛之。以至今日。亦何理哉。天若眷佑高麗。扶持而全安之。則雖有此旽之 姦逆。而鄭世雲得以殺之。李存吾得以黜之。李齊賢得以斥之。將何以售其奸哉。惟 其有是旽。而有是恭愍也。故旽之子孫。竊恭愍之宗社。恭愍卒為亡國之主。嗚呼仁 愛人君者天心也。而靡常難諶者亦天命也。天之於高麗。非不眷眷[(厂@云)*頁]。而 恭愍曾不敬天怒天渝自絕于天。此天命之所以靡常而有時乎難諶也。何獨諉諸數乎。 後之為人君者。可不知駿命之不易。而恭愍為殷鑑也哉(并通鑑)。   辛旽秉國政。寓奇顯家通其妻。聞士大夫妻妾有姿色者。以微譴囚其夫。令傳報 其家。若主婦訴其冤。則可免。其婦即就旽家入中門。去其婢僕。旽獨坐書堂。隨意 縱淫。因放其夫(叢話)。P. 22 奸僧 普雨   文定王后。頗尚佛事。有僧普雨者。能文。解佛經。夤緣宮禁。廣設道場。其費 萬計。及文定昇遐。臺諫與太學生。連章請誅。命流于濟州府。使邊協因事杖殺之。 林快之。先是用普雨。設兩宗禪科。至是并罷之(芝峰類說)。   明宗朝。妖僧普雨。久作報恩寺住持。欲移中廟陵寢于寺側。以固其寺之勢。乃 誑惑文定王后。謂宣陵近處有吉兆。請遷中廟山陵于其地。文定信之。元衡逢迎慈旨 。脅持諸大臣安玹等依阿不敢違。遂成遷陵之計。將於文定百歲後。使得同兆。而地 勢卑下。每年江水漲入。故文定之喪。不得已更卜他處。物議皆欲遷陵。而以再遷為 難而止(石潭日記)。   中廟初葬高陽。與禧陵同塋。壬戌元衡力贊文定。遷于漢濵卑湫之地。人莫敢言 。世傳。遷陵時哭聲自壙中出。役者無不聞。翌年順懷世子卒。越二年。文定昇遐。 又二年。明庙昇遐。人謂迁陵之咎。至壬辰。靖陵被倭發掘。臣民之至痛。尚忍道哉 (芝峯類說)。 東國僧尼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