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果菴先生文集/卷三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二 果菴先生文集
卷三
作者:宋德相
1933年
卷四

[编辑]

答尹屛溪鳳九[编辑]

士能從弟皋復於關外。此實稀罕情境。慘慟不忍言。以渠負抱。使假之年。其所成就。夫豈止此。此罔非家禍時運所關係。天實爲之。咄痛柰何。杜門深伏。雖不敢不勉於文字。而病宂侵奪。舊業荒蕪。新知蔑劣。居然五十之年且至。精力亦非復昔時矣。撫躬慚悼。無以自聊。承此奬勉之諭。尤庸赧惶。伏想門下篤實剛健。不與血氣俱往。則彼衛蘧之九十七十進進不怠者。猶不足專美矣。日忘之辭。直是自道之謙耳。仍念孤露摧殘之餘。思得叨陪先人舊要。以寓私懷而獲受薰陶之益者。意非偶然。而貧病苟活。無以自伸其忱。則未嘗不南望馳爽而已。先子墓誌文字。敍事纖悉。狀德親切。豈但先祖道義功烈。發揮無遺。聖學淵源。亦可以因此尋討矣。豈所謂後世之子雲堯夫者耶。私心感嘆。又不須說也。第於其間。不無若而可商量處。僭加標識。久欲奉質。而春間士能有書。要必先經其眼。轉上門下。故留待其歸。且聞洪友幼萬投書門下。辭語甚涉駭怖。亦不免趑趄中止。徐俟流言之止於歐臾矣。豈敢終自阻於盛德之下耶。今則士能已矣難作。而盛諭俯索。適又及此。故玆敢以前所箚識者。拜呈求敎。乞賜財幸如何。

別紙[编辑]

先誌。亨叔常甫皆以爲文字太多。而亨叔則以年譜五卷誌石七十丈比方。而謂俱欠於各其軆段。第鄙意則宗姪旣以該備爲請。門下又以無他文字。主於鋪張記述。則今於一篇完成之後。又何可節略。反使元篇段段有痕哉。但於其間。若或有軆段欠闕。摹寫未襯。事實差訛。歲月顚倒者。則不可不踏逐開錄。容備裁商。故今此所識。非敢擬議於元篇軆裁。而至如數句與數十字間。或有請刪者。亦慮有妨於上下文義。或元篇軆段耳。蓋此淺識議論安敢到哉。只是不敢隱愚。有此冒稟。倘蒙不以爲罪。俯垂財擇。則是眞晦翁所謂愈改愈好者。而其捨而不用者。亦明賜提諭。則庶得以開牖蒙迷矣。

尤菴先生墓誌標識[编辑]

曰儒大小之別

聖賢固有大小之別。可以分言。而賢與儒則分而言之。未有的據。恐合商量。如曰曰賢曰儒。雖有各言之別。未知如何。

在髫齡已可知也

此係巫覡之言。而旣載狀譜中。於此則刪之。未知如何。

廬墓云云

在家居廬。無守墓之事。此二字據實改以守廬如何。

益礪聖志云云

此四字承上金公語則似以礪志於修攘爲言。而此下格君要法云云。照結未襯。未知如何。抑格君二字。其義甚大。修攘復雪等意。皆包含俱在。不害爲照結之辭耶。若或未然則皆格君規也十二字。刪之無妨耶。

爲聖學居敬云云

爲字上下。或有脫誤否。

不稱卿而云云

或稱卿或稱先生。而今曰不稱卿而多稱先生。有若全不稱卿者然。此四字刪之。未知如何。

大運中否云云

此四字在上遽棄羣臣上。語勢弛緩。刪之似宜。

先生以此用連板

連板固不得已之事。而特兇徒執以爲罪。故是用痛恨。豈以梓宮之連板。遺命用連板耶。此條略爲添改似宜。

疏陳之之言如此

此條一幷刪去。祇曰先生承命製進大行王誌文。未知如何。○此文體槪用先提後解法。而如苟如李景奭之言者。突然似欠苗脈。下段及此二字。亦未見其爲發明志業張本字。此條若以爲有所關係而不宜全刪。則順敍當說話恐爲勝也。○製進誌文時。非疏乃箚。而苟如李景奭云云語則史官問議後回啓辭也。此等據實略爲順敍似宜。

及至京云云

先祖此行。乃己亥後初出也。蓋此時上頗奮厲。必欲致先祖。先祖亦眷顧不敢不勉承。而猶不處相職爲計。尹推立說。以戊申以後出處。爲放倒廉隅。屑屑往來。此不識先祖出處之義而然也。此意恐宜略著。使後人知之。

覽箚驚動

驚動二字似突然。宜刪去。而只曰上隆批焉。未知如何。

大惡裁省之議

裁省未見其爲何事。此二字下添著貢案二字。未知如何。

論臺臣之疏論積不饒

此段敍事似欠明暢。時尹敬敎之時字。改以尋字。疏論上添又字則稍勝否。

威怒大震

大震二字。與上天怒大震文疊。此四字刪之。祇曰上方寵用積。故先生前後疏皆不省。五朔而後下批。未知如何。若不必刪改則大震字。改以震疊如何。

聯板專歸云云

專歸二字。似涉未暢。若去於字。改歸以咎則或稍勝。而否則聯板之下。著之議字。而餘不改亦無妨。

舒慘云云

此二字用處似別。或以操縱等易之則爲勝否。

以此指擬於先生云云

指擬云云。似欠暢。如曰掛書之變。陰嗾皆鑴。而鑴遂與積,煕,大運等。謂先生實釀成。恐動上聽。交請按律云。未知如何。

先生自在謫云云

此段容嘿云云。直接於在謫之下。略似突然無來歷。或以不廢朋友閒規警等語略添。以備不爲容嘿之本爲好耶。

戾氣所鍾云云

此以下實因狀譜文字。而於狀鑴之惡。猶欠緊切。至於巧黠之巧字。又似不著。若曰爲人陰賊狡黠。少有才能文辯。自許以知道云云。未知如何。

今得此云云

此字下添證字。未知如何。

二又謂

二處謂字下添著之字。未知如何。

新著禮說傳播

先祖以此事。被拯之構捏極矣。蓋草廬禮說。實無新著者。而其諸子就甲寅說中。截去變幻。乞憐於時輩。惟其祇有甲寅往復禮說。而無新著者。故彼得以嘵嘵稱冤。拯又以白地捏造誣先祖。而先祖亦不能洞卞其委折矣。今此所敍太𥳑直。若彼眞有新著者然。恐或碍眼。略改之曰李公謗言甚多。至以爲新著禮說。頓變前見。擧世傳播云云如何。

益覺禮禍云云

益字有承上文之意。而上文曰上於禮論猶未祛惑。則此益字意實背馳。如改曰上終覺禮禍云云。未知如何。

女中堯舜

女中上添古字或宋朝字如何。

裁省貢案

此是大同後貢案。非斂於民者。祇欲裁省不緊貢案。且減貢物價濫觴者也。如是下語。恐因偶失照檢。淺見以除厚斂之弊六字。改以以節經費之用。上濫增字。亦代以無緊二字。或爲勝耶。

分屬諸閫

此下添入修改等字如何。

金應河之子

子字孫字之誤。

承宣冢宰

冢宰據實改以刑判如何。

本欲面請休致云云

休致字似倒入其下。修春秋之義。不無渾看之慮。如曰本欲一出。表章孝廟大烈。以爲觀德之典。自附孔子反魯修春秋之義。兼陳休致之請。而且以玄石云云。未知如何。

凶啓之人

凶啓云云。語意未瑩。或可添改爲宜耶。

箚申前請

前請二字無來歷。改以箚申前休致之請。其下休致字刪去如何。

疏謝云云

此二字。據實改以上箋謝如何。

告訣玄石云云

此條宜略有措辭而記之。否則不必記。此條若略改之曰又作一書。告訣于玄石以警之。仍略敍其受孝廟付託。不敢不以世道自任。斥鑴及宣擧之意。深勉朴公之衛道救世云云。則未知如何。旣著書訣之。意亦無妨於玄石矣。

子弟門人視權某

此條子弟眼視刪之。改以執權某手語曰云云。未知如何。某問後事以表之。此段幷刪之。惟恃致道下直接以因以所謂朱子學問孝廟志事。申申告敎如何。

仍曰俯身然

此四十六字。刪之亦宜。蓋此如其時日記。而已載譜中。金石文軆自別。不必詳記。

侍墓洞西山

所謂西山者本無之。改以水原治東尋伊洞。或依初本。未知如何。

足可黨與而爲對手也

此段文勢似欠暢。如曰至是見少輩攻先生者。足可援。恃爲己黨。而與先生能作對手也。如何。

念拯父子云云

此段語勢似倒而亦欠暢。如曰念拯父子其用心處。專在利害分上。而特以律身制行。不無可稱。故擧世靡然從之。爲正道害尤甚云云。未知如何。

丁卯疏末宣擧失身

先子丁卯疏末。拯父子黨鑴事江都事。不過略略說及。而亦無斥語。此條參考譜狀。敍述之際。恐偶失照檢。於丁卯疏末五字。刪之似宜。

嘉其改遷

改遷二字。有出處。不似用於此處。此四字改以與其新三字如何。

以爲希仲章句也

此等說備載於先生集中及狀譜。於此則刪去從簡無妨。

其書則曰云云

此條曰禮訟服人之心六十六字刪之。依家狀所敍改之曰以收用鑴穆爲急務。勸先生與二凶聚精會神。而斥先生之不能滌禮訟。

密地諄諄爲世禍

諄諄二字。面貌不襯。且鑴文中世之一字。卽指先子而言也。今曰以先生爲世禍則語意恐欠暢。未知如何。

碣文之出不自知也

此段辭意。正謂彼實無意請銘。而專出於濟己之計也。又雖極其無狀。安有把父銘而要作免禍底嚆矢耶。今若謂拯素所蓄積畏禍分貳之心。因墓文以後多少事端。節次層激。終至於叛背。以成其本心則可也。若曰文字之不稱其意。從初已揣知。而要作分貳之計。故爲謁銘之擧。則太不近情。淺見則此段先生之見而駭之豈不自知也。廿九字刪去似宜。

恣意邢恕

恣意云云四字。是敍事語則非但卽承斷案。碍於無漸。亦未見四字之襯於邢恕不憚云云八字。如以不有餘地等語。改之如何。

師生不幸

不幸二字。反涉惜辭。改以誠斯文世道之大變怪云云如何。

終不知變

不知變云者。執迷不回之謂也。原文旣以初以叛背爲心。爲彼斷案。則恐不當如是下語。待之下直曰拯又與史局書云云。未知如何。

先生之處宣擧云云

先生之處宣擧。實有前後之不同。彼輩所執言。專在於此。而吾黨之士。亦多聽瑩。不可不嚴卞者。而今此所敍。頗中其肯綮。深仰微顯闡幽之盛意也。第於其中閒有字句之。玆以淺見列稟。惟此二字。有意屬上文之嫌。如曰先生之處宣擧祇二事而已。未知如何。

信而與之

若曰許而交之。又爲之稱道。未知如何。

信而嘉之。喜其灑然。

東鶴之會。先生雖喜其竪降幡。而吉甫旋有人品論議之書。使先生有謝李之書。則此八字似涉過重。且灑然二字。雖是先生自語。而用之此處。面目稍別。若曰自謂絶鑴則先生信之。雖知其不嚴。而亦不深咎。及宣擧己酉書出云云。如何。

每心切痛之

此下以墓文之不自稱述江都事。末乃幷斥。實以此也等語結之。如何。

義理之當然

此五字固包含婉暢。而若曰前後不同。皆因彼所憾而應之。譬如姸媸俯仰。隨物遷形。而不害爲鑑衡之空平也云則似益明確。

追罪拯云云

或者謂於此宜幷著追罪宣擧一段若而字。以明聖考罪兩尹之本末。此言如何。

本不由墓文皆小人云云

聖意槪以爲墓文雖或不滿意。實無訿辱語。而擬書則構捏無餘地。此爲無狀而可罪也。非謂背師本不由墓文。如原誌所論之意也。則如是斷定下語。未知其何如。且益知先生以下。承接似無力。如曰可見拯之叛背。實出於毒正誣師之心。故至是而明淑慝之別。嚴是非之辨云云。如何。

自吾身心無少間斷

此段自吾身心洞然。卽致知事而應上知爲始。戒懼不知之地。卽躬行事而應上行爲終。至於酬酢間斷。卽居敬事而應上貫終始者也。然而至於酬酢云云間。若泛論持敬工夫。而於上段貫始終之義。似欠明白說出。未知如何。若於省察益密於人不知之地之下。以至其所以本之志則炯然肅然。無貳無雜。隨時隨處。無所間斷。爲成始成終酬酢萬變之主云云之意櫽栝。則或稍勝耶。

近思釋疑

此乃守夢書而修潤者。非沙溪釋疑也。略加點。

居處敬執事恭

恭敬二字換下。豈有意所存耶。淺見恐依論語文爲是。

事君義方

此段是大節。而似涉泛循。蓋忠懇義方極言之。聖賢當之。雖於陸贄李綱之倫。亦似可言。妄意就先生分上以格君心非陳善責難等語。歸重立論似宜。

祛私秉公

以溝中去其壅則水自流之語推之。祛私則公自存。未見其爲別項工夫。未知如何。

玄孫府使云云

此段祇錄入仕者。而頭辭乃曰玄孫府使云云者。旣似欠詳。下又曰玄孫以下多不盡錄。又似抵捂。古今碑誌無此例。今宜盡錄其已仕未仕者。其下云五代孫以下摠三十餘人。多不盡錄。主先生祀者某子某也云云。未知如何。

續別集云云

別集與原集同刊。此別字拔去似宜。原別續總一百九十一卷。兩八字以九一字改之似宜。

開壙有水氣

開壙有水氣而乃掩壙。終不成事理。有水之說。旣未眞的。遷窆時又未見有水。此段恐宜刪改。若曰堪輿家以萬義宅兆爲不利。諸後孫懼於軆魄未寧。乃於今月二十四日。移窆於淸州東靑川壬坐之原。上因大臣言。命賜擔夫及葬祭之具。又遣官致祭焉。未知如何。

將一亂於世

文勢欠穩。若改以將世之一亂。未知如何。

陸王豗之

陸是晦翁幷世人。而今下於朱子沒云云。豈陸雖與晦翁幷世。而其學至明朝盛行。故如是敍事耶。陸王二字。若改以王陳。專歸於明儒之染陸者。則未知如何。

歸之赤子心

炭谷當日疏。極悖義理。不成說話。則不知其果合於孟子所論赤子之心歟。竊謂先祖之論斷於其墓文者。恐指其平生大軆。而不徒此一事而已。且雖或專指此一事。先祖自有斟酌權度而下語者。不必自後人輒爲引重而論彼也。此條若以權炭翁一疏爲世所棄。而恒加原恕。終始不替舊誼之意。改之似好。

爲奴苟免微服過宋

嘗記拯之史局書。則祇有微服避難四字。至良佐等卞疏。始擬之於聖人過宋矣。今此所敍如此。豈以微服二字。推究而立論耶。或以良佐疏語。錯認以拯書。偶失照檢耶。此拯集良佐疏本亦借人。未能檢看以稟。伏望更考兩人書疏。或仍或刪。未知如何。

反歸之先生指使云云此條以下奉答後更質

有湞投書。有失序推戴語。則凶徒之誣以指使。猶金煥挂書列書。一邊士類謂之謀逆。此則謂之指使。不成說話。故凶徒亦不以此爲言。今幷謂之指使。恐爽實。反不如初本指擬字之雖涉未暢而反爲包含。愚見終不如釀成字之可以彼此看而爲無病。否則寧仍初指擬字爲勝。

裁損貢價云云

大同法後。以其米分給貢主人貿納。則雖裁損其價。大同原數則自如。何與於除厚斂之弊耶。此與大同法前。栗翁諸賢正貢案之請自別。以己酉正月兩次入對所奏及與積卞論於筵前者觀之。可知其專爲經費之策也。推之而除厚斂之弊八字。伏願更商。

告訣玄石

當時如宋忠顯石谷墓告文及訓戒子孫書撰三賢閭碑文等節皆不錄。獨記此一段者。以其書辭之非尋常告訣之比也。今只曰一書告訣云云。殊涉沒實。何以著先祖臨命耿耿之意耶。此或恐觸傷玄石。而亦有不然者。當時眷眷以衛道距詖。期責警勉。不於他人而獨於此人者。祇見其爲重。而未見其爲輕也。然原書節錄。似涉支宂。况本文敍中兼議則尤宜依前告略敍其告訣之意。未知如何。

某問後事俯身然

此三條盛意欲無刪則亦自不妨。而惟若俯身然五字。無關大義。而稍似碍眼。加身下改以斂膝瞑目而坐。俯聽傳旨十字如何。

黨與對手

黨與對手字間。無折旋字句。故爲對手三字。似或左右看於上先生與少輩字。故敢有前籤矣。盛諭如此。淺見無乃看得太拘耶。

念拯父子云云

此段語脈。終似倒敍。故敢有前稟。盛敎如此。淺見亦或看得太拘耶。佛氏之學。最爲近理。故爲害尤甚。蓋佛氏之甚害。實在近理。而不在於本心寂滅。二尹之甚害。在律身制行。而不在於利害用心也。此段語脈。引此喩彼。伏願更商。

爲世禍

此世禍字。實指先祖。而謂其禍世也。但反以云云七字。終似欠暢。世禍二字乙則或稍勝耶。

一循狀文

狀文稱停則一循何不可之有耶。鄙見以爲欠暢者。正以一循兩字。未見其爲不自立論之意也。未知此亦看得太拘耶。願加更商。

碣文出不自知也

此條改語。謹已承見前籤求敎時。先生之不自知也廿九字。鄙意欲全刪。以及庚申云云。直接於實有在矣之下。蓋實有在三字。包含無限意思。彼之情態。本無不足。而下又有恐爲畢門寒暄云云以下語則益分明矣。今此改段不暇恤三字。較意前語差輕。而彼之情狀則隱約可見。此與區區恒日論尹之意。大軆略同。無容更議。第念門下昔年所親聞於丈席者旣丁寧。則今據其事。直斷其心跡。特書無諱。義理當然。人之聽瑩。有不足恤也。若其事情。或未盡然。則老先生議論雖自如此。在今論撰之際。自當參究下語。以爲徵信之地矣。又或事情未盡然。而老先生議論亦就彼之原初心術隱微處推說發之。非當下據實論斷者。則於此又當微辭著義。使後人自然看得彼之情態尤好。此在門下參量裁處之耳。恐不可以世人之不深知而聽瑩。有所低昂也。未知如何。凡此所稟及此條。今番原籤上下段奉質者。其得失逐一剖判以敎之。俾祛其霧迷。切仰切仰。

酬酢少間斷

鄙見酬酢無少閒斷。屬敬貫終始矣。今盛諭幷酬酢不亂八字屬行。竊謂炯然不亂四字。終是居敬面目。此四字改以品節不差。或無所差繆之意如何。

開壙有水氣云云

鄙家先山水氣有無。係是閒說。不須云云。盛諭誠是。忠厚寬平之至論。敢不欽服。惟是日月愈久。辭說愈未已。京裏尤甚。而此際舊壙消息。又各異傳。增人駭惑。則雖欲歸諸閒說。置而不論。又安可得也。大凡人家遷墓何限。而又不必水浮火燒而後遷之。則只當據實言之。何必以無謂有而後爲快耶。非必盈坎爲水。誠如盛敎。而其時十目所覩。旣無點水。又不見往來水痕。則何可捨方覩之明徵。而必遠探未驗者於未見之前耶。棺木不敗。亦是衆所共見。以是疑訝。或非純吉之兆耳。若水火患則誠不可謂之有矣。惟其指無謂有。言涉虛慌。故辭說益繁。此實痛心者耳。金台士迪十月初八始來弔。距出柩啓棺已三易日。而殯室外開戶一哭。初不見前和矣。金台決非妄言之人。而所敎如此。下敎所謂世閒事誠不可知者。眞先獲語耳。柰何。

陸王豗之

改以王陳。欽仰俯採之盛意也。然此條更思之。王固出於陸而猖獗之。則謂之陸王亦或無妨。此等惟在商量財擇之如何耳。

前籤外追後籤識。更以請敎。

時以密札傳密札

時字改以乃字如何。密札往復。初則使掖隷。而最後一書密付東宮親傳之。今所存御札卽其書。而未及上答也。此所謂講罷親傳。所謂夜使來傳云云。恐違其時事實。更爲下若改之曰乃以密札往復。又因先生直摠府夜。使東宮開筵親傳密札云云如何。此詳於先祖進御札疏及孝廟御札中檢看。伏望。

暗射蜮弩

改以蜮弩暗射。未知如何。此條及下大謬禮計。城下歸來。叫血蒼梧等句語。或涉生新峭銳。或似科文文字。人或有指點者。而鄙見則以爲原文之法自如此。恐不可隨語輒改。致令本文面目都用改換。惟此條四字乙則文勢較明。叫血蒼梧。改以弓劒遽遺等字。則辭法稍似典嚴。此二條改之。而大謬城下云云。仍之似或無妨。

今得此無憂

此下著證字。未知如何。

建一間屋於華陽云云

磨崖事。上無所記。始於此云云。傳後之文。恐欠來歷。愚見依栗翁碑誌中記石潭卜居例。丙午年條下特記華陽卜居。仍略敍磨崖事實。則華陽事旣載誌中。此條云云。亦有來歷。恐似合宜。

上尹屛溪[编辑]

再昨年冬末。鄙宗姪爲緬禮擇日上洛。歷見敎生。謂於遷窆後將改竪墓表。下端追記從享褒贈遷葬等事。此不可已者。文則欲請於門下云。而舊有先人追記。一表兩追記。事涉如何爲言。其時敎生必欲挽止緬禮。故祇隨問隨答。以爲緬禮成否。今姑未必。此事則當在緬奉後。惟當於其時相議爲之云云矣。今則緬禮已成。表石早晩運下設立矣。竊想其時宗姪之意則捨去先人追記文字。別請一文。合記舊識說話與享贈諸事入刻計矣。此於鄙意甚覺未安。夫先人之於宗姪。固父兄長老也。今其文字無端磨棄。其已刻者。在渠道理。恐不合當。不肖輩又豈可安而嘿焉乎。栗碑蜃樓云云。辭語未妥。而先子猶以前輩文字。不可毁棄。力請竪新碑於紫雲。則竊恐先子有知。亦必不以此擧爲得也。鄙意別具一小石。名以尤菴先生從享褒贈遷葬事實碑。奉請文字於門下。刻立於外砌下似好。未知如何。先祖雖有勿建豐碑之命。而特以事實碑爲名則恐無所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