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桐江遺稿/卷五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四 桐江遺稿
卷之五
𭳞
1810年

祭文[编辑]

祭西堂李尙書德壽[编辑]

淳漓朴散。洙泗齗齗。人與文弊。泯泯棼棼。世益水下。孰破機關。天挺人豪。而任回瀾。眞心睟盎。氣象魁岸。淵淵肫肫。忠信質直。以此造道。儀式頹俗。彼不悅者。有愧蠻貊。盛矣文章。反刓以樸。地負海涵。溥博雄傑。常談死法。實存竗活。粉澤爲工。陶汰爲能。心悸大雅。汗流走僵。羽儀王庭。禮遇優渥。橫經法筵。補贊君德。主盟詞垣。型範蒙士。一代淸名。八座峻位。世道平陂。羣趍我止。元祐完人。黃花晩節。年高德卲。疇能與埒。自顧顓蒙。早欵門屛。飭身需世。靡事不講。禮疑經奧。輒許商量。有德有言。奬諭勤垂。何以稱塞。實感殊知。江湖日月。左書右圖。白首尙書。曉夕伊吾。剔抉幽隱。源泉洞達。笑談開晣。蒙翳斯豁。每奉几席。不恨生晩。惠我先碑。深望獲滿。幽光闡發。眞珠錯落。常謂百年。帲幪有托。天胡不憗。騎箕斯促。文星永晦。老成冥漠。凡今之士。孰不漏衋。考德無所。謦咳莫接。我懷之悲。曷有其及。舟亭封苔。漢水空雲。想像涕潸。其何能文。

祭族叔父判書公周鎭[编辑]

維歲己巳七月丁未朔二十一日丁卯。卽族叔父判敦寧府君出堩前一日。族姪𭳞,湙等。謹以薄奠。哭訣于靈筵。嗚呼。年雖衰而未滿六旬。官雖高而未及三事。誰謂一疾遽爾至斯。嗚呼。生長大家。早占科甲。鶱翥淸要。致位崇赫。則實不知人之有貧賤窮阨。立朝卄有五年。未嘗一月無職。四藩按節。五曹長席。而曾不知世之有放黜遷謫。此則外至之榮。而人或有得之者矣。至若孝篤於繼志述事。而朝野推其純心厚德。忠著於鞠躬盡瘁。而聖上許以眞實忠愨。前後華衮之隆摯。可以百世而不沫。盖公禀資之純美。又得襲訓於家庭。嫺飾皎厲。耻獵聲稱。敦確樸直。以守天得。早結主知。得完晩節。此則內修之懿。而公之所獨者也。惟其安富尊榮。固無二於一世。而王氏三珠樹。又輝映於庭砌。文學才藝。令聞藹蔚。公之後祿。其永未艾。嗚呼。胡賦公以俊偉。不幷假以耆耋。胡位公以樞機。不遂畀以輔弼。是晦翁之悼劉人於公。而亦云惟狂瀾之百丈。豈隻手之可挽。嗟朋禍之愈烈。賢路以之日巇。旣志業之難展。恐狼狽而顚躓。際國家之閒暇。永脫屣於溷濁。得君子之曰終。在夫子而何慽。矧觀化之如歸。世尤服其定力。粤自余之髫齡。獲奉敎於先公。顧鹵莽而蔑裂。荷愛與之偏隆。奄逝水之滔滔。祗人事之堪恫。幸典刑之斯在。尙親依之如昨。由余疾之漸痼。深閉戶而虫蟄。跡雖疎於門館。情無間於骨肉。睠終南而有宅。卽公家之靑氊。曾許我而就居。任嘯詠於壇邊。時携酒而命駕。成小集於林樾。亦承敎而綴文。記堂搆之顚末。曾日月之幾何。奄萬事之陳躅。花猶在於故砌。鶴空唳於深林。悲古人之叩策。尙何心而更尋。顧吾門之零替。莫近日之爲甚。咸推公爲光華。亦仰之以帲幪。公無倦於施濟。惠尤遍於孤窮。胡皇天之不憗。若室屋之去棟。豈惟擧宗之不幸。最余輩之無祿。而疾痛與憂虞。將於何以訴急。瞻一世而靡憑。欲百身而可得。嗚呼殯愼已啓。窀穸將迫。俯仰今昔。百感盈臆。數行蕪辭。詎盡腸曲。陳醪羞而告訣。庶幾英靈之來格。

祭趙飛卿震彬[编辑]

惟安齋趙公飛卿之棄世久矣。其友德水李某。病蟄因循。尙不克致一酹於靈筵。今以再朞前一日甲子某月丁未朔二十日丙寅。謹具酒果。略爲文字。哭告于筵前曰。嗚呼。天之降割於斯文。何若是其酷也。敬菴諸丈。相繼淪喪。又以吾兄之賢。不幸短命。倘所謂道學將誰使之振。後生將誰使之誨耶。嗚呼。自古儒者。類不得行其道。而輒阨於世。其能從事者。固已鮮矣。雖或有之。多在於山野衡茅之間。晦退以下諸賢是已。至於三世。五公之門。視軒冕如浮雲。能用工於苦淡之中。屈指今古。惟兄一人而已。且近世之所謂從事者。亦不能眞實理會。眞實踐履。而類未免於大袖方頂而學伊川者矣。又或品質柔弱。深避指目。始雖有志。而忌諱掩藏。至不得誠心做去。終始着力者多矣。兄則天資近道。而用工最勇。大而事親敬兄之節。小而刑家御下之方。與凡造次語默之間。惟欲以古賢成法。眞誠服行。世人之大駭小怪。側笑旁評。略不以爲嫌拘。故其操而存之者日益固。擴而充之者日益遠。以之誠於中者。自然闇然而章。非但自治之篤如此。其所以敎人者。亦以是道。門徒之盛。無愧河汾。而啓發之化。可期前脩。聞風者興起。覿德者心悅。若積之以歲月之久。益加以涵養之功。吾儒家一脉。其將有托而靜裏緖業。亦必有以傳諸後者矣。奈何黃流不薦於瑟瓚。猗蘭奄委於空谷。其脩之於幽獨之中者。未及於愈精愈密。發之於云爲之際者。尙欠於愈博愈厚。而朋友失其偲切。後學靡所依仰。造物者之意。竟何如而旣生吾兄。畀之以許多抱負。又復奪之斯速。使吾道終於否晦。而將無以傳扶耶。嗚呼。余之於兄。實若麏䴥鸞鵠之相懸。有非十駕之所能及也。然猥許以志道之相脗。備數於講磨之列者。殆數十年矣。余旣氣質粗淺。疾病深痼。因循游泛。虗拋少壯時節。今已顚髮種種。尙不得安身立命之所。惟兄獨加愍惜。不廢箴規。每勵以奮發志氣。向前下手。余雖不能承受而着工。區區意思。常期其藉兄鉗錘。而庶或有一分桑楡之功。自兄之逝。萬事墮甑。獨立暮途。誰復鞭策。靜言思惟。我心摧鑠。嗚呼。淸水芙蓉。氣象如昨。的破氷解。談辯莫接。惟有門人。相向失聲。俯仰今昔。有淚河傾。明靈炯炯。尙鑑衷誠。

祭敬菴尹公東洙[编辑]

維歲辛酉二月丙申朔二十七日壬戌。德水李𭳞。伏聞故敬菴先生尹公再朞將迫。自西原楸下。謹將雞酒之奠。走哭靈筵。文以侑之曰。嗚呼。東偏儒敎。自殷師以後。及本朝始盛。而我靜,栗兩先生之道德經綸。極於高明通透。非生質之異。才分之卓。幾於聞一知十。則似難到得其閫域矣。至若退,牛,明三先生之學。如曾子焉。踐履之篤實。門路之純正。實爲百世之準的。曰誠曰敬。表裏交修。以此成德。而上承三先生之嫡傳者。亦惟我先生一人而已。雖緣世道淆漓。永矢丘阿。功利之澤。未及斯民。然當士習日趍於虗矯。屹然爲衆流之砥柱。而吾儒家眞正一脉。賴而不墜。則其有補於世敎。誠不可量矣。竊期年益高而德益卲。以之宗主士林儀範一世矣。豈意天不憗遺。遽爾乘化耶。噫。學者於何觀感。而不歸於循名騖外之科。斯世何所標準而得免於苟且蔑裂之域乎。嗚呼悲夫。昔我朱夫子有言曰。夫學者。學爲人之道。學而至於聖人。不過盡爲人之責。𭳞嘗誦此。而實有朝聞夕死之意。竊聞先生家學淵源。最得其正。心嘗景仰矣。逮夫甲辰之秋。始獲拜於栢洞寓舍。丙午以後。亦再南下。出入門屛。獲奉緖論。義理之奧。王霸之辨。以至疑文變節。多蒙謦咳。間以札翰。亦且諄複。至以大道之傳。扶責望期許。不啻鄭重。自顧庸虗。百不肖似。重以疢疾內鑠。俗冗外牽。不能一日誠實下工。秪爲孤負隆知之歸。每念寒粟。心焉自悼。惟彼湖左。畢命所依。擬早晩捲下。數近門墻。期收桑楡之功。孰知此計未遂而日觀遽摧耶。且我王考有潛德幽光。不得表見於世。擬藉先生之筆。以爲不朽之圖。嘗以記行之狀。有所奉托矣。雖蒙矜許。而文未卒業。俾我後人。擧切無窮之痛。今𭳞之所以長號永傷者。非獨爲斯文爲斯世而已也。嗚呼。溫文和粹。氣象如昨。塘草庭花。景物依然。書帷寂寞。几杖生塵。嘉言至訓。何處得聞。俯仰疇昔。涕淚盈襟。明靈炯炯。庶格微忱。嗚呼痛哉。

祭沈抱川餘慶[编辑]

子厚文章。退之聲律。顔柳心畫。馬鄭經術。一之猶難。疇能兼得。允矣吾公。庶窺閫域。師友淵源。世又鮮匹。溪門授受。公傳其嫡。雙谷峩洋。公與莫逆。回空婁窮。公復何戚。賤視輕邇。而今猶昔。知稀我貴。老氏先獲。朝暮子雲。玄草盈篋。彼富貴者。終遂湮滅。自顧鹵莾。早荷繩斲。情摯誼篤。奚間骨肉。我病蟄伏。公時臨屈。談經討史。輒開茅塞。此事未幾。觀化斯促。擿埴冥途。永失提掖。靜言思惟。我心摧鑠。日月易邁。祥期奄迫。儀容雖遠。謦咳如昨。喬松稚草。滿目悽切。倀倀斯世。誰因誰極。臨風攬涕。痛長辭拙。

雜著[编辑]

東園記[编辑]

東岳先生。有名園甲宅於南山下。始先生外家具氏居之。以先生奉具氏祀。仍爲先生所有。盖南山一麓。蜿蜒東騖。至於園之頂。而若控若抱。別作一區。先生之號東岳。以此也。上有奇巖。巖下稍夷曠。可坐數百人。因土爲壇。圍以赤木松檜。蒼凉蔥菀。壇之左右。有泉甘冽。盛夏不渴。起宅於壇之下。宏濶軒敞。就西廡而置高樓。拓八窻。俯臨都市。禁苑蒼翠。與萬井煙霞。倂在几案間。令人翛然有御泠風出塵表意。是其地勢之窈窕幽絶。目境之爽朗瑰麗。眞都邑之玄圃也。先生日與當世名流。五峰,石洲,鶴谷諸公。會于壇。會于樓。燕酣而賦詩。人皆仰之如神仙。誦之如韶英。指其樓曰詩樓。名其壇曰詩壇。雖古之雪樓蘿館之勝集。殆不能肩也。先生末年。念其姪牧使公之無第。一朝推是宅而與之。白軒,淸陰諸老。咸有記述。稱先生之高義焉。自此壇苑樓榭。牧使公主之。四世相傳。至今敎官公。百餘年之間。騷人墨客。謂先生遺躅在斯。來遊起慕。徘徊歌詠者相屬。但以歲月之消磨。風雨之震騫。樓圮而毁。壇缺而剝。駸駸乎失舊觀矣。敎官公又窮約甚。殆不能保。有將貨之於人。乃今先生之玄孫都憲公。慨然曰。此吾先祖遺宅。何可歸諸別人。遂捐千金而予敎官公。敎官公又幸其歸於歸處。卽擧而還之。各有七言一絶句。歌其事以當契券。遠近聞者。莫不稱奇。都憲公遂就其苑。繚以爲垣。剗其荒穢。增土修壇。引水爲池。刻諸巖面曰東岳先生詩壇。移翠竹,丹楓,躑躅之卉於陂陀堦砌之間。又刻先生所題詠律絶諸篇而揭之軒楣。於是乎園之勝。先生之蹟。次第煥然在人耳目矣。昔唐李文饒以風流名相。治平泉莊。遺戒子孫。平泉一樹一石。與人非佳子孫。至以岸爲谷谷爲陵爲期矣。不一世而平泉花木。蕩然無存。若先生之苑宅。視平泉方袤雖懸絶。目下奇勝。又非平泉之所有。先生不私於己。授其姪無家者。曾不少靳。乃克受天之祐。賢孫世出。爲邦家楨幹。贊我聖朝太平之治。故家園林之百年無恙。繄有賴焉。終則都憲公。又不惜重資。能還靑氊舊物。巖泉壇壝。林樾花卉。頓然一新。嗣後千百世。遊賞於斯者。將無不欽仰先生祖孫之義風孝思。而咨嗟咏歎之不已。較之李文饒百言遺戒。一日荒墟。何啻天壤。尙論之士。必有能言之者。玆因都憲公之命。謹次其韻。又叙其事本末。以俟後之君子。

德水李氏世譜重刊跋[编辑]

我李氏之譜。卽族曾祖參判公所草定。而其胤觀察公。往復於睡村公而踵成之。肅廟癸巳。剞劂於嶺營者也。其規模簡而詳。嚴而有法。世之修譜家。多取則焉。然距今垂三十年。世代漸遠。後生益衆。人衆則志散。屬遠則世疎。疎且散。塗人是已。不有以續輯。其何以管攝統紀。以講夫親親之道哉。適會宗叔尙書公及大諫公。同時按嶺湖兩藩。亟謀增修而重刊。以𭳞負病閒居。屬以玆事。𭳞辭不獲。遂發書於京外諸宗。咸得裒稡。一依舊譜。逐派編錄。而至如凡例之增潤。圖位之改定。旁註之釐正。別譜之添補也。有不可已者。輒皆就裁於宗中。不敢一毫自專以犯僭妄之罪。顧以鹵莽無似。未周朞而卒卒了當。豈敢謂精該無僞。繼此而爲之者。勿視以已成之書。益加修潤之功則幸矣。嗚呼。吾李之見於譜者。今已五百餘年。累公累卿。奕世隆昌。或以道德而名。或以文章而名。或以鞱鈐而名。至或以節義淸白而名。前後輩出。輝灼簡編。歐陽子所稱忠以事君。孝以事親。廉以爲吏。學以立身者。吾宗實盡有之。且自勝國以來。世故何限。而亦能禔身保家。曾無遭罹禍釁者。此皆他姓之所罕及。而益有以見吾先代蓄善儲慶。垂裕後人之驗也。詩曰。毋念爾祖。聿修厥德。又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凡我宗人。盍加勉旃。其刊役始卒。尙書公旣爲序。玆不詳著。上章涒灘下元日。後孫𭳞謹跋。

高祖考信川府君詩跋[编辑]

春風驛路草離離。遙望祥雲別思遲。君去想多揮淚處。斜陽猶有峴山碑。

此卽我高王考信川府君贈別第二弟靑山公赴祥雲督郵詩。盖靑山公出後於叔父觀察公。觀察公曾莅襄陽府。而祥雲郵舘。實在襄陽境內。故其詩意如此也。府君攻文甚勤。衆體俱善而卒無成。靑湖李公一相常云。白川,信川父子文章勝諸弟。獨限一第。官不大顯。豈其多男之福。有以乘除之歟。盖白川公。凡擧丈夫子十三人。府君擧六人也。不肖年十八而孤。於先世事蹟。其得聞於唯諾之間者。甚鮮。未嘗不以此爲痛恨。若遇宗中老人時。或叩問矣。靑山公之庶子喜點氏。能道舊事。且能誦傳是詩。諷詠之際。想像伯仲間塤箎之風誼。百年之後。猶不覺感涕盈襟。嗚呼。當時著述。非不多矣。宗嗣屢絶。家傳文獻。蕩然無徵。殘馨剩馥。亦靡有一二留在者。子孫之寄慕無地。悲夫。此詩雖甚寂寥。恐又泯沒。玆敢記載。仍識其顚末如右。

淸聖廟碑記跋[编辑]

我東之地名山號。偶與中國有相符。人士之慕古者。輒祀中國之賢於其地。以倣朱子南康武侯祠之遺䂓。海州首陽山之有夷齊廟。亦由是而已。始海人之立是廟也。我肅廟親灑宸翰。賜額曰淸聖廟。遣近臣致祭。聖朝之敦尙節義。激勵士風。可謂曠絶千古矣。鄭公是先及李公彥經。後先爲道伯。將以朱子書百世淸風四大字。碑于廟庭。而記陰之文。卽明谷崔相國之作也。族祖醉村公旣書其文。又識其顚末甚詳。余於此竊有感焉。嘗聞奉使赴燕者之言。則所稱夷齊廟。在於路傍。所指西山。殆若培塿然。未審其眞否。豈以古稱孤竹國在北方。故傅會而傳訛歟。然則中國之所謂西山。未必其爲夷齊所隱之地也。顧念二子與箕子。生幷一世。當時聲氣之感。今無其蹟可徵。而但其罔爲臣僕之義。與不食周粟之節。眞所謂其揆一也者。朝鮮有箕子遺化。故孔聖亦不鄙夷。有浮海欲居之意。况今天下皆左袵。而吾東獨保文敎。若使二子者有靈。吾知其不安於與羶羯爲隣。而來遊於箕子之邦也必矣。使二子不廟則已。有廟則不於箕子之邦。而將於何廟之耶。然則我國之夷齊廟。固無地不可。况此山名之偶同。又若有所待者耶。且海州之廟。與平壤箕子之廟。不甚相遠。吾知三聖人洋洋陟降之靈。共受此小中華之尊享。而使夫人之詠薇歌者。仰其廉頑立懦之風。誦洪範者。服其無偏無黨之訓。則東民之受賜也。大矣。先朝之表章。意固有在。而當宁之繼述事。尤有光矣。二公之文。未及此意。故玆敢續貂焉。

書江叟朴先生行錄後[编辑]

江叟朴先生當中廟盛際。與趙文正諸賢同心同德。期恢至治。不幸爲奸壬所螫。黜廢而歿。士林至今悲之。成大谷運銘其碣。載先生行蹟頗詳。今上辛亥。特加褒崇之典。命贈先生吏曹判書。越六年丙寅。用大臣言。賜謚文度。於是。先生之冢孫鳳陽。條錄先生事行之見遺於碣銘者。且述贈爵謚顚末。要余撰次爲行狀一通。而顧余眇末後生。文識鹵莾。何敢當先賢記實文字。以犯僭妄之罪哉。然先生有曾,閔至行。事母夫人。克致志物之養。其疾也。禱天願代。及遭憂。泣盡繼血。終至於毁而不勝。語曰。孝爲百行之源。又曰。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噫。先生之道德忠節。豈無所本。而其淵源流派。亦有可徵者。先生之考訥齋公。以至孝不勝喪。金濯纓馹孫爲文以稱之。先生之六代孫處士守長。亦以孝不勝喪。今鳳陽以處士之孫。亦篤於孝。七十廬墓。鄕里莫不推服。嗚呼。我東名賢。非不多矣。其以至性純行。上承下傳。至于今二百餘年。不替而愈光者。未有若先生家者也。吁其可敬也已。玆敢略書數行於家乘之末。以效區區景慕欽歎之誠焉。

北溪遺稿跋[编辑]

我王考芸谷府君。以文學行誼。爲世所推服。而終限一第。坎壈以終。余自童稚時。未嘗不隱衋于中。稍長。從長老獲聞王考之再從祖北溪公遺事。公以高才絶藝。得第旋失。其低佪蔭塗。平生落拓。一與王考相類。余尤重爲之悲歎不已。及見南壺谷所編箕雅公詩。與公之考松石公詩。俱載其中。雖甚寂寥。果信希世之音。益以未得見全稿爲恨。嘗求之於公之冢孫純鎭氏。則只有一弊冊。雜書詩律及儷語若干首。因要余刪定。蓋公未嘗爲蓄藁傳後之圖。幾盡散軼。至於文藁尤蕩然無存也。余遂受其卷而敬閱。表箋諸篇。奇麗精妙。深追梅亭後村之遺格。詩尤淸逸高曠。殆可與陶靖節林孤山。踵美千古。丙子以後諸作。每寓忠憤感慕之意。千載之下。亦必有讀其詩而悲其志者矣。惜乎。隋珠荊璞。埋諸塵土中。不得爲照乘連城之寶於當世。至其零光碎片之一二留在者。又止作篋笥之藏。尙無爲之拂拭而發揮之者。嗚呼悲夫。其間。或有字畫之漫漶者。句語之脫落者。不揆僭妄。略加刪校遴選如右。豈敢謂後世子雲。終無其人。余姑拱而俟之。若公志操之淸高。氣義之卓絶。已於狀文中詳著。觀者亦庶幾知公詩之有所本云。

代湖西儒生。請四王子建祠疏。[编辑]

伏以表忠奬節。王政所先。慕義興愴。人情攸同。雖草野寒微。小義拘節。猶令人起感而思有以闡揚。况以王室至親。蹈忠殉節。炳炳卓卓。而尙未有褒隆崇報之擧。則豈不爲聖朝之闕典。而有識之竊嘆乎。臣等謹按故錦城大君瑜,和義君瓔,漢南君𤥽,永豐君瑔。卽我世宗莊憲大王之男也。當端廟之遜位。錦城大君與順興府使李甫欽。謀復端宗。事覺而死。和義君於錦城事發後。爲端宗抗疏。漢南君初與於六臣事。安置咸陽郡。復與永豐與錦城謀。俱死於貶所。其時宗親府,議政府及六曹啓曰。𤥽,瑔與瑜罪同。不可獨生。宗簿寺又啓曰。瓔,𤥽,瑔罪關宗社。請幷子孫削去屬籍。於是漢南之母惠嬪。以乳養端宗賜死。四王子則至加孥籍之典。其顚末槪見於家乘野史及故掌令臣尹舜擧所編莊陵誌。噫。彼四臣者。以河間東平之親。値天地崩拆之時。盡心所事。授命不貳。論其秉節之苦。蹈禍之慘。實與六臣等耳。中廟朝因大臣建白。命復璿籍。明廟初。又有復官承襲之命。逮端宗復位之後。肅廟特施漢南易名之典。我聖上甲寅。又有和義,永豐禮葬賜謚之命。四朝之追施恤典。斯亦曠世殊章也。昔我光廟於六臣。有後世忠臣之敎。其後列聖之表奬六臣者。實體光廟之遺意。而惟彼四王子貞忠苦節。旣與六臣無間。故向日宗簿之啓曰。錦城,和義,漢南,永豐之被罪。盖由於爲端廟。則其忠節實與六臣無異云云。而和義,漢南。雖命復官贈謚。家産尙在沒入。一線殘裔。流落遐鄕。妥靈無所。香火凄凉。至於錦城。受禍尤酷。殘骸莫收。一隅嶺陬。寃魂無托。永豐卽朴彭年之女婿。雲仍旣絶。墓所莫辨。非但禮葬賜謚之典。奉行無地。泉臺之下。永作若敖之餒。凡在瞻聆。莫不興嗟。第念六臣。則建祠腏享。非止一二所。朝家之褒尙。士林之崇奉。殆無餘憾。至於戶長嚴興道之微賤。尙且配侑於六臣。腏食於千秋。顧此四臣。以世宗之子。光廟之弟。端宗之叔父。其忠其烈。有可以貫日月而撑宇宙。至於褒尙之典。反在於嚴戶長之後。使數百年忠魂毅魄。彷徨飄蕩。尙無所依。此非但羣情之惻愴不已者。抑亦祖宗在天之靈。想必衋傷於儽然孤魂。而魯陵陟降之際。亦悵然於不在六臣之列矣。伏惟我聖上崇奬節義。扶樹風聲。凡於顯忠之方。敦親之典。靡不畢擧。向褒孝寧之至德。特許建祠之恩命。聖人作爲有聳觀瞻。今此四王子。論其節則與六臣相等。語其親則與孝寧無異。特依六臣,孝寧之例。亟許建祠。俾有尸祝之依。俎豆之薦。則不但益有光於敦宗表節之聖德。其於扶植彝倫。導成風化之道。不爲少補矣。臣等不勝慕義之誠。不揆僭猥。𮖐足上來。仰叫九閽之嚴。伏乞聖明追憐四臣之忠。特允多士之懇。不勝萬幸。

奎兒婚書[编辑]

夫婦人之大倫。斯重匹配之義。婚姻禮之彝典。允篤風化之原。玆用匹帛之儀。爰結二姓之好。伏惟令孫女娘。德性合閨壼之範。淑聞著宗黨之稱。僕之子奎彬。年宜室家。豈有坦腹之譽。學慚詩禮。實多墻面之歎。幸叶相攸之盛心。遂蒙迨吉之嘉命。桓少君之挽鹿。竊所自期。李元禮之乘龍。此豈敢願。

[编辑]

昌林曉發[编辑]

曉發昌林行。依微長短亭。樹梢開宿霧。鞭末落疎星。缺月初生魄。羸驂倦不鳴。仙山將入望。覊緖覺還平。

楚禪挽[编辑]

蚹翼爲吾累。於今乃返眞。癯巖留色相。晴月見精神。花落星壇雨。香殘梵筴塵。徒然拚一慟。未是解空人。

趙麟趾趾彬赴謫時。留梅於仲寶廷鎭叔家。主人及玄夫甲彬俱有詩。遂次其韻。[编辑]

丈雪袁安宅。春光獨爾梅。湘江吟鵩客。應想漢濱開。

其二[编辑]

學士風霜契。胡爲托子家。湘江驛使少。無以寄天涯。

名實吟[编辑]

實者名之本。名者實之賓。徒名倘無實。遺內是外循。人將見肺肝。焉能混玒珉。所以曾氏傳。揭誠誨諄諄。世季虗僞勝。嗟無務實人。滔滔皆梔蠟。奈何賊天眞。余亦同燕石。行事多緇磷。名常不副實。中夜噓唏頻。人性豈本然。改之能自新。一意愼其獨。名實可彬彬。空言如鸚鵡。終必禍其身。不覺凜然懼。聊以書諸紳。

挽族叔進士公漢鎭[编辑]

先君昔日最相與。同氣情於袒免親。我已終天含痛恤。公今何地返精神。鯤鵬未擊三千水。林壑虗催六十春。賴有雙珠追舊誼。廢莪餘慟此生均。

追懷趙錫汝龜命有作書。贈后溪趙裕壽[编辑]

憶曾分占水東村。共對荷香笑語溫。怊悵前池人去後。爲誰猶帶月明痕。

舟上驪江[编辑]

渙渙春江水。搖搖上瀨船。沙沾前夜雨。花暖曲汀煙。神勒疎鍾度。龍門落照懸。玄眞苕霅趣。篷屋坐翛然。

次宗會韻[编辑]

此會冠童並。推源本一人。油然親愛意。歌舞樂餘春。

詩壇次韻[编辑]

詩壇遊賞共冠童。光景無邊夕照中。撲地鍾鳴兼鼎食。連村萬紫復千紅。乾坤浩蕩襟懷濶。煙霧微茫目力窮。是處好成文酒會。不須扶醉灞陵東。

附李槎川秉淵次韻[编辑]

茶鼎灰殘睡小童。寥寥春盡閉門中。且從鳥哢千般巧。已覺花無十日紅。滚滚化機偏有感。悠悠生意亦何窮。詩壇莫道芳菲歇。萬樹松花古逕東。

贈陟州使君李槎川[编辑]

三年跌宕海天頭。弟去兄留且莫愁。海內文章城此里。關東形勝竹西樓。螺杯幾喚鰲頭月。鳳吹時聞鶴背秋。多恨浮生淸債少。携筇何日汗漫遊。

附次韻[编辑]

故人詩度大關頭。一片傳舊國愁。城郭地浮滄海郡。闌干天近仲宣樓。身隨白鴈傷覊旅。手折黃花送暮秋。浩蕩扁舟爲君待。也應先入鏡湖遊。

李槎川壽席。次后溪韻。[编辑]

優遊聖世七旬間。秋水精神太古顔。苦爲好詩添白髮。幾多幽興憶靑山。竹西月滿曾飛斝。嶽下雲深獨掩關。自是純陽仙甲子。千秋重見洞賓還。槎翁曾經陟州府使。而方居白嶽之下。一號稱以嶽下。其晬日在四月。故云。

附后溪原韻[编辑]

淸和降在佛仙間。不食煙詩不壞顔。北麓門生疑雪嶽。東吳晩輩壽弇山。綠陰芳草須鋪席。流水古松空掩關。君自歸依指兜率。賀詞擔得一僧還。

舟上驪江[编辑]

九月秋光滿客船。褰篷高卧醉吟顚。樹梢㶑灧浮初日。石竅琮琤響暗泉。宿霧猶藏臨水驛。輕霜不被近湖田。何當撥棄人間事。一棹閒蹤伴長年。

自平山府前進。書贈府伯。[编辑]

日暮平山府。羸驂倦石程。嶺危宜鷲號。灘惡得猪名。雪積姜公廟。天寒朴燁城。忩忩逢別地。樽酒尙餘情。

族叔判書公周鎭。以東園舊第借余凡三載。余移出後。公重新之。春夏輒居焉。今日重來。人事已變。庭院虗無人。不覺愴然。遂次西坡韻志感。[编辑]

三年曾管此園林。今日如何掩淚尋。花綻新叢誰玩賞。苔荒古逕絶登臨。斜陽冉冉簾帷閴。逝水滔滔歲月深。榮貴元來俱幻境。鳥吟鶴唳摠傷心。

附原韻[编辑]

城南甲第擅園林。幾箇騷人費討尋。東岳舊遊今寂寞。西坡老子又登臨。松杉一院午陰爽。桃李千家春意深。爛煮薇羹斟濁酒。獨憐衰病負傳心。

漢南君𤥽宣謚宴席志感幷敍[编辑]

漢南君。卽世宗朝王子。與母惠嬪楊氏。俱死於乙亥遜位之際。余其彌甥也。歲丙辰。湖西儒生。爲漢南諸王子建祠。來請疏本。余以事關先世。遂草給其疏。其時後孫聖奎來言。賜謚命下已久。而尙不得請謚。要余撰狀周旋。遂就莊陵誌。採攟其事。且參以一二舊聞。成出狀草謁文送太常。議謚曰貞悼。子孫窮殘。亦無延恩之勢。因大宗伯陳達其狀。上敎以予心興愴。命該曹顧助宴需。於是宗孫得宗。奉祠板。自忠州上來。借得明禮坊河姓人空舍。以己巳四月十三日。行延謚禮。首揆金公以下諸宰。宗班則西平諸公。皆來會。李持平萬恢。以吏郞來。沈正言鑧。以外裔來。內外子孫會者五十餘人。其他赴會者。亦八十餘人。是日適有別科。赴擧之人皆不得與席。旣宣謚罷宴。諸君咸謂盛禮。不可無記述。敢以近體一篇志其事云。

不貳丹心母子幷。天潢富貴一毛輕。成仁取義何年事。節惠頒恩此日榮。誰道建文多死士。未聞希直出宗英。先朝盛事唐虞邁。越峽今無蜀魄聲。皇明獻帝之追復景帝也。閣老以手加額曰。吾君今日之事。實堯舜未行之擧云。

申周伯維翰得扶安。臺啓斥以異學。戱贈。[编辑]

茫茫赤地盡千里。稊稗其如且不生。休嫌今日憎多口。暮歲光華異學名。

悼槎川[编辑]

八旬之壽貳卿尊。從古多人不必論。最是開元天寶響。槎川去後更誰存。

湖中路上有吟[编辑]

客路連湖外。秋天陰復晴。猶傳忠武墓。不見濟王城。野菊花仍細。巖楓葉正明。媚人饒景物。忘此遠遊情。

舟行上楊江[编辑]

滯雨東湖上。篷牕坐獨吟。風煙三島逈。松栢二陵深。別浦明漁火。團沙宿水禽。滄波看溢目。隨處滌塵襟。

題野棠[编辑]

短短野棠樹。開花荊棘中。暗香人不識。引去有淸風。

正月十四日夜。同諸人以雪馬下往麻浦。至西江。兼將籃輿。爲遇灘不氷處。將肩輿以渡也。[编辑]

春江皓月滿天明。雪馬籃輿夜半行。休道履氷同虎尾。比君宦海十分平。

贈柳下洪道長世泰[编辑]

經書空腹飽還飢。道德充身瘠是肥。陋巷簞瓢有眞樂。若人千載可同歸。

偶吟[编辑]

雲去駱山靑。雲來駱山白。悠悠雲去來。駱山無定色。

朴奉朝賀弼琦[编辑]

仙鶴饑不粮。豈同鳧鴈腸。所以魯門饗。曾不戀一觴。迢遞霞首夢。杳與秋旻長。十撫毗盧頂。朝夕羽人鄕。無心計班資。久已離塵韁。三品告老章。宸綸錫龍光。千秋二疏節。高揭接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