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八旗通志 (四庫全書本)/全覽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全覽2 欽定八旗通志 全覽3 全覽4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八旗通志卷四十九
  職官志八
  職官各處駐劄大臣 新疆各官 王府各官各處駐劄大臣
  謹案舊志載八旗大臣外省分防之任而於邊疆駐劄大臣俱未及載仰惟
  聖朝聲教覃敷懐柔朔漠西蔵青海諸地並入版圖畫
  疆置吏有如内地我
  皇上徳威逺播式廓鴻圖蕩平凖部回部自天山南北數萬里而遥皆列戍開屯分設郡縣屹然重鎮鞏固萬年所設駐防及辦事諸職胥由
  特簡以親信大臣膺其任増書於册具見閎綱備舉周
  於輪廣之盛焉
  喀爾喀軍營定邊左副將軍一人
  㕘賛大臣二人
  凡四部會盟㕘賛大臣間嵗分徃㑹覈稽其邉防軍實之事統聴左副將軍裁决具疏以
  
  侍讀一人
  司員三人
  筆帖式五人
  卡倫侍衛七人
  佐領一人
  驍騎校一人
  唐努烏梁海總管五人
  佐領二十六人
  驍騎校二十六人
  阿爾泰烏梁海散秩大臣二人
  副都統一人
  總管四人
  佐領二十七人
  驍騎校二十七人
  庫倫辦事大臣一人
  司員一人
  謹案乾隆四十九年正月奉旨増派大臣二人同辦庫倫事務係出
  特簡不在定制之内故不列為額缺
  分駐恰克圖辦事司員一人
  聴庫倫大臣節制
  綏逺城將軍一人
  協領滿洲四人蒙古一人
  協領兼佐領滿洲四人𫎇古一人
  佐領滿洲十二人䝉古三人
  防禦滿洲十六人䝉古四人
  驍騎校滿洲十六人𫎇古四人
  隨印筆帖式滿洲二人䝉古一人
  歸化城土黙特副都統一人
  㕘領十人
  佐領四十九人
  右衛城守尉一人
  防禦四人
  驍騎校四人
  遊牧察哈爾都統一人
  副都統一人
  八旗遊牧滿洲理事官九人
  八旗䝉古理事官八人
  䕶理都統闗防筆帖式滿洲二人䝉古二人䕶理軍站印務筆帖式一人
  八旗總管八人
  㕘領八人
  副㕘領八人
  佐領一百一十一人
  驍騎校一百一十九人
  䕶軍校一百一十八人
  捕盜六品官四人
  親軍校四人
  察哈爾東西各分四旗西四旗在山西多倫諾爾境東四旗則熱河道屬境也
  西寧辦事大臣一人
  司員一人
  筆帖式三人
  凡青海三十六旗之㑹盟一如喀爾喀四部之制間嵗舉行聴
  簡命大臣裁决具䟽以聞
  西藏辦事大臣二人
  司員一人
  筆帖式一人
  由特㫖簡派三年更代
  新疆各官
  總統伊犁等處將軍一人
  㕘贊大臣一人裁設無定
  領隊大臣五人
  印務章京二人
  筆帖式二人
  糧餉章京二人
  筆帖式一人
  駝馬處章京一人
  筆帖式一人
  卡倫侍衛十二人
  將軍㕘賛大臣駐伊犂領隊大臣一駐恵寧城四駐恵逺城
  總管六人
  副總管七人
  協領十二人
  佐領一百有八人
  防禦五十六人
  驍騎校一百有八人
  署理營務筆帖式十人
  總管錫伯一副一索倫逹呼爾一察哈爾二副二額魯特二副三協領駐惠寧城四惠逺城八佐領惠寧城十六惠逺城十四錫伯八索倫逹呼爾八察哈爾十六額魯特二十防禦恵寧城十六恵逺城四十驍騎校各如其佐領之數筆帖式滿洲蒙古二錫伯二索倫逹呼爾二察哈爾二額魯特二俱經制之缺由伊犂所屬諸旗揀補又有領催委署前鋒校或給七品頂帶或給六品頂帶在卡倫侍衛上行走者舊無定額又總理回務有頭等台吉三品阿竒木伯克一人四品伊什罕伯克一人五品噶匝納齊伯克二人五品商伯克二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六品都官伯克一人七品宻喇布伯克六人七品明伯克六人七品什和勒伯克一人七品帕察沙伯克一人七品玉資伯克一人烏魯木齊都統一人
  副都統一人
  舊惟設安西提標緑旗五營乾隆三十六年始以滿洲兵駐防設㕘賛大臣一人三十八年又設領隊大臣二人四十二年始定為今制
  協領六人
  佐領二十四人
  防禦二十四人
  驍騎校二十四人
  筆帖式二人
  卡倫侍衛三人
  乾隆三十七年設管理額魯特官兵總管一人副總管一人佐領四人驍騎校四人四十二年移駐塔爾巴哈台又有管理台站屯政厰務各員或由陜西甘肅二省除派或由伊犂調撥無定額庫爾喀喇烏蘇領隊大臣一人
  管理糧餉官一人
  筆帖式一人
  又有管理臺站屯政文武各員或由陜西甘肅二省除派或由伊犂烏魯木齊調撥無常員塔爾巴哈臺㕘賛大臣一人
  領隊大臣二人
  乾隆三十年設初駐雅爾後移駐今治
  總管一人
  副總管一人
  協領一人
  防禦三人
  佐領七人
  驍騎校十人
  卡倫侍衛十二人
  印房章京三人
  筆帖式二人
  管理糧餉官一人
  總管舊駐烏魯木齊乾隆四十二年移駐
  巴理坤領隊大臣一人
  協領二人
  佐領八人
  防禦八人
  驍騎校八人
  印房筆帖式一人
  乾隆三十七年原設㕘賛大臣一人領隊大臣一人協領四人佐領防禦驍騎校各十六人筆帖式二人後改㕘賛大臣為領隊大臣而以領隊大臣一人移駐古城協領以下等官亦分其半隨駐雲騎尉乾隆五十三年五十六年添設
  古城領隊大臣一人
  協領二人
  佐領八人
  防禦八人
  驍騎校八人
  印房筆帖式一人
  乾隆三十九年自巴里坤移駐
  總理烏什等處協理大臣一人裁設無定
  初置烏什㕘賛大臣一員乾隆五十一年移駐喀什噶爾
  阿克蘇領隊大臣一人
  阿克蘇城舊制設辦事大臣乾隆三十一年併𨽻烏什裁舊副都統一人改設㕘賛大臣以阿克蘇大臣移駐其領隊大臣則自喀什噶爾移駐
  印房章京二人
  筆帖式三人
  管理糧餉官一人
  印房章京乾隆三十一年設筆帖式舊設一員是年増二員
  協領一人
  佐領二人
  防禦二人
  驍騎校二人
  䕶送伯克侍衛一人
  卡倫侍衛十一人
  軍臺委署筆帖式十人
  佐領防禦驍騎校俱乾隆三十一年由烏魯木齊巴里坤調撥移駐卡倫侍衛則舊所設也又管理回民有五品阿竒木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一人七品宻喇布伯克一人分理阿克蘇有三品阿竒木伯克一人四品伊什罕伯克一人五品噶匝納齊伯克一人五品商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六品巴濟吉爾伯克一人六品伯克二人七品訥克布伯克一人七品都官伯克三人七品莫提色布伯克一人七品木特幹里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二人七品阿爾巴布伯克一人七品帕察沙布伯克一人七品什和勒伯克二人七品伯克三人分理阿克蘇所屬有六品阿竒木伯克一人喀勒喀勒有六品阿竒木伯克一人七品哈子伯克一人七品宻喇布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二人雅爾巴什有七品宻喇布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一人庫車巴什有七品宻喇布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一人阿克雅爾有七品宻喇布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一人哈喇塔勒有七品宻喇布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一人哈爾噶額宻什有七品宻喇布伯克一人雅爾賽喇木有七品明伯克一人愛庫爾有七品宻喇布伯克一人英額阿里克有七品明伯克一人赫色勒有七品明伯克一人分理賽哩木有三品阿竒木伯克一人四品伊什罕伯克一人五品噶匝納齊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七品宻喇布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一人分理拜城有四品阿竒木伯克一人五品伊什罕伯克一人六品噶匝納齊伯克一人七品宻喇布伯克一人七品哈子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一人
  謹案此皆乾隆三十年平定逆回後重定之制與初制稍有異同今不具載
  葉爾羌辦事大臣一人
  協辦大臣一人
  乾隆二十六年設領隊大臣二人尋省以協辦大臣兼理領隊事務
  印房章京二人
  筆帖式三人
  委署筆帖式八人
  管理糧餉官一人
  佐領二人
  驍騎校二人
  聴差坐卡侍衛十三人
  佐領驍騎校並乾隆三十六年設由伊犂烏魯木齊等處調撥侍衛乾隆二十六年設初定十五員後减二員又管理叵民有三品阿竒木伯克一人四品伊什罕伯克一人四品商伯克一人五品宻喇布伯克一人五品訥克布伯克一人五品木特幹里伯克一人五品哈喇都官伯克一人五品帕察沙布伯克一人五品哈子伯克一人六品巴濟吉爾伯克一人六品明伯克一人六品都官伯克一人六品莫提色布伯克一人六品什和勒伯克一人六品匝布梯墨克塔布伯克一人六品巴克瑪塔爾伯克一人六品哲博伯克一人六品阿爾巴布伯克二人六品賽特里伯克一人分理托古斯哈特有五品阿竒木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六品明伯克一人分理英額齊盤有五品阿竒木伯克一人六品宻喇布伯克一人六品明伯克一人分理哈爾噶里克有五品阿竒木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六品宻喇布伯克一人六品明伯克一人分理和什阿喇布有五品阿竒木伯克一人分理伯什哈特有五品宻喇布伯克一人分理薩納珠有五品阿竒木伯克一人分理舒帖有五品宻喇布伯克一人六品明伯克一人分理裕勒阿里克有六品阿竒木伯克一人分理色哩克郭勒有五品阿竒木伯克一人六品伊什罕伯克一人六品商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六品阿爾巴布伯克一人七品什和勒伯克一人七品巴匝爾伯克一人分理巴爾楚克有六品阿竒木伯克一人分理塔克布依有六品阿竒木伯克一人分理坡斯恰木有六品哈子伯克一人分理阿喇巴特濟有六品宻喇布伯克一人分理鄂湍楚魯克有六品宻喇布伯克一人和闐辦事大臣二人
  筆帖式一人
  委署筆帖式二人
  管理回民有三品阿竒木伯克一人四品伊什罕伯克一人五品恰什伯克一人五品木特斡里伯克一人六品哈喇都官伯克一人七品訥克布伯克一人七品莫提色布伯克一人七品木特斡里伯克一人七品都官伯克一人七品哈喇都官伯克一人七品什和勒伯克一人分理額勒齊有五品噶匝納齊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七品帕察沙布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一人分理額勒齊屬境有七品宻喇布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三人分理玉隴哈什有四品阿竒木伯克一人五品商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分理玉隴哈什屬境有七品宻喇布伯克二人七品明伯克二人分理哈喇哈什有四品阿竒木伯克一人五品商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七品帕察沙布伯克一人七品都官伯克一人分理哈喇哈什屬境有七品宻喇布伯克三人七品明伯克四人分理齊喇有四品阿竒木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七品宻喇布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一人分理塔克有四品阿竒木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分理克勒雅有四品阿竒木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分理克勒雅屬境有七品宻喇布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二人
  喀什噶爾㕘賛大臣一人
  協辦大臣一人
  乾隆二十四年設㕘賛大臣一人領隊大臣一人三十一年移駐烏什改設辦事大臣其協辦大臣則仍二十四年舊制五十一年烏什㕘賛大臣奉旨喀什噶爾𦂳要事務甚多㕘賛大臣應在喀什噶爾坐辦
  印房章京一人
  辦理經牧章京一人
  辦理回務章京一人
  筆帖式一人
  委署筆帖式六人
  軍臺委署筆帖式一人
  管理糧餉官一人
  印房章京辦理回務章京俱乾隆二十六年設筆帖式二十七年設管理糧餉官亦二十六年設又有駐防滿洲領隊官無常員
  總管一人
  㕘領二人
  防禦一人
  驍騎校三人
  聴差守卡侍衛十三人
  總管等官俱乾隆二十四年設侍衛乾隆二十六年設初十五人三十五年移駐塔爾巴哈臺二員又管理回民有三品阿竒木伯克一人四品伊什罕伯克一人四品噶匝納齊伯克一人四品商伯克二人五品哈子伯克一人五品訥克布伯克一人五品莫提色布伯克一人五品木特斡里伯克一人六品巴濟吉爾伯克一人六品明伯克一人六品都官伯克一人六品阿爾巴布伯克一人六品帕察沙布伯克一人六品克哷克雅喇克伯克一人六品什和勒伯克一人六品巴克瑪塔爾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一人分理牌租巴特有四品阿竒木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一人分理塔什巴里克有四品阿竒木伯克一人分理阿斯屯阿喇圖什有五品阿竒木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五人分理玉斯屯阿喇圖什有六品阿竒木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一人分理伯什克哷木有五品阿竒木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六品宻喇布伯克一人六品明伯克一人分理提斯衮有五品宻喇布伯克一人分理阿喇古有六品阿竒木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分理鄂坡勒有六品阿竒木伯克一人分理汗阿里克有六品宻喇布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一人分理霍爾干有六品宻喇布伯克一人六品明伯克一人分理克色勒布依有六品宻喇布伯克一人分理塞爾滿有六品宻喇布伯克一人分理托庫薩克有六品宻喇布伯克一人分理托普魯克有七品明伯克一人分理岳普囉克有七品明伯克一人分理英吉沙爾有四品阿竒木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六品宻喇布伯克一人總理英吉沙爾五處有卡倫伯克一人英吉沙爾屬賽哩克有七品宻喇布伯克一人
  庫車辦事大臣一人
  乾隆二十四年
  印房章京一人
  筆帖式二人
  辦理糧餉官一人
  乾隆三十一年設章京原設二員三十四年裁一員又管理回民有三品阿竒木伯克一人四品伊什罕伯克一人五品噶匝納齊伯克一人五品商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七品宻喇布伯克二人七品訥克布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一人七品都官伯克三人七品木特斡里伯克一人七品莫提色布伯克一人七品阿爾巴布伯克一人七品帕察沙布伯克一人七品採銅伯克一人分理沙雅爾有三品阿竒木伯克一人四品伊什罕伯克一人五品噶匝納齊伯克一人五品商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七品宻喇布伯克一人七品訥克布伯克一人七品都官伯克二人七品莫提色布伯克一人七品採銅伯克一人
  喀喇沙爾辦事大臣一人
  印務章京二人
  糧員一人
  印房筆帖式三人
  又有管理屯政等官由陜西甘肅二省以㕘將逰擊除派無常員又管理庫爾勒回民有三品阿竒木伯克一人四品伊什罕伯克一人五品噶匝納齊伯克一人五品商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一人七品訥克布伯克一人七品玉資伯克一人六品伯克一人七品伯克一人管理布古爾回民有三品阿竒木伯克一人四品伊什罕伯克一人五品噶匝納齊伯克一人五品商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一人七品訥克布伯克一人七品玉資伯克一人六品伯克一人七品伯克一人
  吐魯畨領隊大臣一人
  初駐闗展乾隆四十四年改定今制移駐吐魯畨
  協領二人
  佐領十四人
  防禦四人
  驍騎校四人
  筆帖式一人
  總理回務扎薩克郡王一人協理回務圖撒拉克齊二人分駐羅布淖爾五品伯克三人六品伯克七人
  哈宻辦事大臣二人
  印房章京一人
  驍騎校一人
  筆帖式六人
  又有總理回衆郡王一人
  謹案巴里坤吐魯畨哈宻雖舊有之地以巴里坤為新疆北路之門户吐魯畨哈宻為新疆南路之門户而分置駐防與新疆一例故將領隊大臣辦事大臣等員附列於後又案西域自漢迄明皆不能實有其地其受爵中朝亦未甞真設以官我
  皇上御極以來徳威逺播聲教遐通薄海内外悉主悉臣自蕩平凖部戢定回疆天戈所指歸仁恐後由是天山南北數萬里而遥悉歸版宇皇上明操金鏡因地制宜列戍開屯設官分職使綱目相繫臂指相維巴里坤烏魯木齊諸地已置郡縣而列學校其他亦皆屹然重鎮鞏固萬年至山南回部諸官自三品以至七品仍其舊名而寵以
  天朝之品秩賞罰黜陟悉與内地諸官同威徳之昭宣
  經綸之逺大實為載籍之所未聞云
  王府各官
  親王府郡王府長史各一人正三品
  貝勒司儀長一人正四品
  員額並順治八年乾隆十八年奏准諸王長史貝勒司儀於下五旗前鋒䕶軍驍騎各㕘領及世職官與所屬應陞人員簡擬正陪送部引見補授凡王府以下各官自五品以上出缺引
  見補授六品以下咨送兵部補授四十五年奉㫖長史司儀於上三旗頭二等侍衛冠軍使雲麾使前鋒㕘領正副䕶軍㕘領驍騎正副㕘領世職佐領等着領侍衛内大臣會同兵部揀選引
  見補授
  散騎郎親王府四人世子郡王府三人長子二人初制毎旗各設散騎郎無定員雍正四年定制各王屬下散騎郎仍舊選充貝勒貝子等散騎郎俱停止
  䕶衛親王府二十人一等六人從三品二等六人從四品三等八人從五品世子十七人一等六人二等五人三等六人郡王府十五人一等六人二等四人三等五人長子十二人一等二人二等四人三等六人貝勒十人二等六人 三等四人貝子六人公四人俱三人
  初制正品乾隆十九年䕶衛典儀俱改為從品
  典儀親王府六人從四品二人從五品二人從六品二人世子五人從四品一人從五品從六品各二人郡王府四人從五品從六品各二人長子三人從五品二人從六品一人貝勒三人從五品一人從六品二人貝子二人從六品一人從七品一人公二人從七品一人從八品一人
  五旗王公府屬㕘領毎旗各五人從三品
  佐領每旗各七人從四品
  驍騎校每佐領下二人從六品
  管領親王府四人郡王府三人正六品
  典膳親王府一人郡王府一人從六品
  司庫親王府二人郡王府二人從七品
  司匠親王府四人郡王府四人從八品
  牧長親王府四人郡王府三人從八品
  親王府馬羣牧長二人牛羣羊羣牧長各一人郡王府馬羣牛羣羊羣牧長各一人








  欽定八旗通志卷四十九
<史部,政書類,軍政之屬,欽定八旗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八旗通志卷五十
  職官志九
  月選
  按缺補用
  順治初年定凡官員𨽻滿洲旗者以滿洲額缺用𨽻𫎇古旗者以䝉古額缺用𨽻漢軍旗者以漢軍額缺用不得互相調補
  公額
  康熙十年題准各部郎中堂主事定為公額八旗通行陞用
  又題准䝉古員外郎以下官員亦改為公額八旗通行陞選
  雍正六年奏准科道郎中員外郎堂司主事及小京官等員缺均定為公額八旗通行陞選至鑾儀衛主事一員為上三旗公額仍照定例陞選乾隆十四年奏准内閣中書清字本房七員漢字本房七員作為公額八旗輪用
  科甲除授
  乾隆四年
  諭今年繙譯㑹試取中二十二人雖從前有照例殿試之議但此科人數甚少不必舉行殿試皆著賜進士出身吏部引見𠉀朕酌量録用其優者以六部主事即用次者在主事上學習行走該堂官照例題補又次者照滿洲進士例選用内有現任者即在任𠉀陞不必出缺欽此
  又奏准内務府旗鼔佐領下閑散文舉人與八旗漢軍閑散文舉人一例選用知縣其内務府旗鼔佐領下文舉人出身之内務府筆帖式等仍不准其與外旗一例較俸陞用主事等缺其内務府閑散繙譯舉人並繙譯舉人出身内務府筆帖式等内務府均有應陞應選之缺不准其與外旗人員一例陞選
  六年
  諭滿漢進士原屬一體嗣後滿洲進士亦著照依甲第名次選用知縣俾其漸悉民瘼學習外任之事欽此又奏准𫎇古進士一例照依甲第名次選用知縣其繙譯進士係分闈中式應付於本科之後挨名選用
  又議准嗣後翰林院典簿詹事府主簿光禄寺署丞國子監監丞博士典簿等員缺不論雙单月除滿洲䝉古進士繙譯進士不行銓補外悉歸滿洲䝉古舉人挨科分名次擬定正陪補用其有由舉人筆帖式中式進士情願具呈留本衙門行走者准其在本衙門行走遇應選知縣之時仍照甲第名次選用知縣未選知縣之前若俸次已深應陞漢字堂主事者亦准陞補至如单月有缺遇科甲出身之降調人員其品級應用小京官者亦准其一例補用
  七年奏准滿洲𫎇古文舉人出身之筆帖式與閑散文舉人一例按科分名次准以知縣銓補又奏准滿洲䝉古進士繙譯進士及文舉人於未用之先定期考試其考試之處由部彚齊人數奏請
  欽㸃大臣考試試卷進
  呈後引
  見其奉
  㫖外用者進士與漢進士照甲第名次選用舉人歸於雙月知縣兩班之後照科分名次選用知縣不准外用者以國子監監丞等小京官十三缺用國子監監丞一缺博士一缺典簿一缺翰林院典簿一缺詹事府主簿一缺光禄寺署丞八缺
  十六年奏准現任筆帖式中式繙譯進士奉
  㫖以知縣歸班選用者令其在任𠉀陞不行開缺嗣後
  如各項𠉀補筆帖式中式進士奉
  㫖歸部銓選者遇伊等應補筆帖式時亦應准其一例選用得缺後仍照現任之例在任𠉀陞
  十九年奏准八旗繙譯㑹試之設原欲令滿洲人等學習國書並非専以科名為重乃近年以來八旗應試之人多事鏤刻字句希圖中式於實在繙譯文義轉覺相去逾逺况八旗通曉漢文者旣可専就文闈以博科第而曉習繙譯之人原皆可考取内閣中書及筆帖式庫使等項亦不必藉鄉㑹試以為進身之階請嗣後除繙譯生員應仍照舊考試留為伊等考取中書筆帖式之地其鄉㑹二試請永行停止
  四十四年奉
  上諭繙譯鄉㑹試停止已久著加恩於戊戌己亥兩年舉行鄉㑹試嗣後每届三年由部具奏其准考與否𠉀㫖定奪欽此
  留館開缺
  雍正十三年議准在館辦事各部司員筆帖式員缺俱歸部另選各照原銜食俸陞轉俟該館告成時各回原衙門於額外辦事遇有原衙門應補之缺即行坐補如有奉
  特㫖陞用人員該管官仍留在館行走在吏部奏明請㫖
  清漢字分缺
  順治初年定滿洲員外郎以上及司主事小京官等員缺陞選各官均不分清漢字様通行補用堂主事翰林院典簿等員缺均按清漢字様分别補用
  雍正十二年奏准六部漢字堂主事不論雙单月将由科甲出身人員陞用五人後将繙譯舉人出身之小京官筆帖式論俸陞用一人單月有缺其科甲出身之降調人員亦准一例補用
  科甲出身知縣改補
  乾隆八年議准滿洲科目人員已就知縣各官有自揣不勝民牧之任情願補用小京官者准其於臨選之時呈明改補不論雙单月遇有國子監監丞等十三缺通照改補日期先儘補用
  官員終飬
  乾隆九年
  㫖議准旗員補用外任如
  陵寢及東三省官員筆帖式各省駐防将軍城守尉督撫隨印筆帖式雖係外任究非地方有司可比有告請歸旗終養者應仍照舊辦理無庸再議外其滿洲䝉古現任藩臬道府同知通判州縣及滿洲䝉古理事同知通判等官如遇祖父母父母年老例得終養者照例准其具呈該管上司出具切實考語題奏到日由部咨察該旗出具確實印結報部令其回京各該處引
  見請
  㫖遵行至漢軍外任官員從前告請終飬者均照漢人例辦理但漢軍滿洲䝉古均係旗人在旗在部均可補用原與漢人不同嗣後漢軍外任各官告請終飬者亦照此例令其囘京各該處引
  見請
  㫖凡滿洲𫎇古漢軍告終飬外任各官引
  見時除奉
  㫖以旗員補用者應聼各該旗辦理並奉
  㫖指明以何部何官即用者照例補用外如奉
  㫖以部員改補者自應按照品級改補
  又四十九年
  諭嗣後各旗文武官員如有父母年七十五嵗以上者均不准保送外任庻旗員共知禄飬承歡克敦内行亦移孝作忠之一道也欽此
  又五十四年議奏凡在京親老旗員均停其陞用外任其外任各員有父母年逾七十五嵗以上情願以京職改補者按照品級以京員對品補用均係按班銓選並無分部行走之條但查此等人員俱係現任親老改補京員候缺需時在本身既無以遂其及時報効之心即伊父母亦未免有捧檄為榮之羡請先令掣簽分派各衙門行走仍照例按班銓選再此等人員向來因
  陵寢各缺在五百里以内仍令一同掣補但究於侍養未便殊失立法本意請嗣後専以在京各衙門選補俾得就近奉養更足以資奨勵而遂烏私奉
  硃批此奏是依議
  又五十六年奉
  諭奏定八旗現任京職人員無論滿洲䝉古漢軍自郎中以下筆帖式以上有父母年至七十五嵗者停其陞選保送外缺外官自藩臬以下州縣以下如遇祖父母父母年逾七十五嵗情願囘京者准其具呈督撫奏明送部引
  見除奉
  㫖以旗員補用者聴各該旗遵照辦理奉
  㫖以何部何員即用吏部照例即用外如奉
  㫖照例改補俱按照品級補用布政使按察使例應改
  補京堂與應陞人員開列具題請
  㫖道員以郎中用知府以員外郎用直𨽻州知州同知知州以主事用通判統以小京官用毋庸分别品級州同知縣不論何項出身専以七品筆帖式用知縣以下雜職等官按其出身以八九品筆帖式用未經得缺以前先令掣簽分派各衙門行走毋庸給與俸禄仍照例按班銓選至𠉀補𠉀選人員除漢軍選用教職係在直𨽻奉天毋庸辦理外其𠉀選知縣之閑散進士舉人係應用科甲小京官照科分名次補用餘者到班時各按品級以京員改補改補人員均歸入月分専以在京衙門員缺先儘補用改補之員如遇 盛京   陵寝等缺山海闗張家口殺虎口牛馬税差及筆帖式應用之各督撫衙門直𨽻防守尉衙門俱不准其保送陞選俟飬親事畢應外任時仍照例歸於原班銓選改補各員俱於現任内停其陞選外缺如遇在京應陞缺出仍准其與京員一體較俸陞轉将來飬親事畢應補之日停其補用外缺如未經陞任仍歸原班銓選其有改補之後陞選到班時適值外缺扣除歸入即用班内以京缺坐補仍先儘丁憂服滿之人至筆帖式係按旗補用親老之員遇外缺扣除其次者亦係親老另將其次無親老之人銓補毋庸過班仍令其在原班𠉀補京缺以上親老各官如有揑飾規避將本員及出結官一併議處其指缺捐納外任告請親老者不准以京缺改補俟應補之日仍歸原班銓選
  終飬服滿起補
  乾隆五年奏准以各省之終飬旗員至應補之日如未滿年分一年以外者仍以外任用在一年以内者再扣一年半年以内者再扣半年均以京官用病痊起補人員已經起補得任又因服制扣除服滿後如京缺官員准其以京官通補如
  盛京
  陵寢等處官員准其以
  盛京
  陵寢等處員缺通補如係有年限之缺准其以有年限之缺通補内有年限未滿者照旗員終飬之例扣限補用如奉
  㫖指定何衙門者服滿時仍以指定衙門補用
  丁憂借署
  乾隆十五年
  㫖奏准丁憂道府人員其借署應照改補之例道員以郎中借署知府以員外郎借署同知知州以主事借署通判以七品小京官行走知縣以八品小京官行走遇有七八九品小京官員缺均准借署至由小京官筆帖式外用以次陞至道府等官丁憂回旗百日孝滿原衙門有相當員缺仍在原衙門
  行走者不必待至三年服闋於每年十月吏部查明帶領引
  見一次恭𠉀
  欽定其原衙門並無品級相當應行奏署之缺及由閑散舉人進士陞任並無原衙門可以行走者即傳令該員等赴部掣簽分發部院衙門額外行走遇有相當缺出令該堂官奏請署理至丁憂回旗引
  見奉
  㫖不宜外任同知通判州縣等官亦照以上借署之例
  辦理俟服滿之日題請實授
  官員迴避
  乾隆十六年題准滿洲聚處
  京城而支分派逺旗分各異者亦與漢人之散居各處者無異嗣後滿員雖係同住
  京城而旗分各别又出五服之外毋庸迴避
  十八年奏准繙書房筆帖式十員由户刑二部各撥五人令専在繙書房行走一應京察保送由繙書房大臣甄别與户刑二部原無闗礙毋庸迴避先後記名人員論俸
  乾隆十三年奏准嗣後記名以道府用之滿洲郎中以同知通判用之滿洲小京官止於同日記名人員内論俸陞用其後次記名者俟前次人員用完再將後次記名人員論俸陞用
  廕生録用
  康熙十年題准滿洲一品官廕生以員外郎用二品官廕生以部院司主事都察院經歴大理寺寺丞光禄寺署正用三品官廕生以通政使司經厯太常寺典簿部寺司庫光禄寺典簿用四品官廕生以鴻臚寺主簿用如學習期滿該部院奏留以本衙門筆帖式補用者遇本衙門本旗員缺准其坐補䝉古一品官廕生以員外郎用二品官廕生以司主事用三四品官廕生以部院筆帖式用均俟學習期滿奏眀留部歸班分别叙用
  乾隆元年奏准文武官員廕生廕監生至十八嵗有情願在武職行走者該旗咨部准其隨旗行走其年二十以上者咨部引
  見如奉
  㫖以旗員用者令其隨旗行走分部學習者令其掣簽分發各部院衙門試看學習照品級食俸二年期滿該堂官出具考語據實奏
  聞移咨到部按伊品級照例銓補
  三年議准各部院年滿廕生仍遵照奏准之例令該堂官甄别如果有才識出衆之人即指名保題留部以該員應得之官題補其行走勤謹堪辦部務者奏明咨部歸於月分照期滿日期先後選用其未得官之先仍在本衙門學習行走食俸𠉀補不准濫行題補其行走平常不能辦理部務者咨回該旗隨旗行走
  雙月陞選
  原定郎中以下等官先儘即用之人如無即用之人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院郎中將應陞官員論俸擬正陪陞補宗人府副理事官各部院員外郎一陞一選應陞官與一品廕生分缺間用各部院衙門司主事大理寺寺丞都察院經厯光禄寺署正等員缺用應陞二人二品廕生一人學習期滿進士一人散館庻吉士一人年滿大使並三庫司庫較年滿日期先後用一人宗人府經厯各部院清字堂主事都察院都事太常寺寺丞等員缺用應陞二人二品廕生例不選用清字堂主事等缺仍将應陞之人抵補學習期滿進士一人散館庻吉士一人年滿大使並三庫司庫一人如進士庻吉士二項皆無人将應陞之人抵補一人漢軍大理寺寺正用應陞一人二品廕生一人通政使司經厯太常寺典簿部寺司庫用俸深筆帖式應陞一人三品廕生一人鴻臚寺主簿用俸深筆帖式應陞一人四品廕監生一人其小京官内通政使司清字知事大理寺評事太常寺博士部寺司務無論陞選二人後用年滿大使一人以上陞選各官每月註冊下次接算如應選無合例之人即將俸深應陞人員陞補謹按宗人府理事官以下筆帖式以上各缺後不歸部選均由宗人府揀選單月陞選
  原定郎中以下等官均先儘病痊坐補原部之人次儘即用之人宗人府理事官及部院郎中宗人府副理事官各部院衙門員外郎及堂司主事宗人府經厯漢軍大理寺寺丞漢軍太常寺博士如無坐補即用人員均将捐納議叙應陞人員不論現任𠉀補補用六人之後用降調開復一人捐納議叙無人専用降調開復其六品官員缺用捐納議叙一人降調開復一人小京官等員缺用捐納議叙一人降調開復一人期滿教習一人三年期滿補用二人後将六年期滿用一人三年期滿無人将六年期滿者頂補年滿倉庫官一人如各項無應用人員仍将俸深應陞人員陞用
  盛京調補部屬司庫等官
  雍正元年議准
  盛京銀庫司庫三年期滿令該堂官出具考語咨部以在京司庫並與司庫對品之小京官員缺即行調補
  乾隆三年議准
  盛京各部郎中員外郎主事司庫等官三年期滿報部時不必令其赴部竢在京有應調之缺按伊年滿報部日期先後不論雙单月即行調補
  特用人員分部
  乾隆四年奏准八旗現任職官奉
  特㫖補用部屬者如已經指定某部即令其在該部額外行走仍食本身原俸竢有缺該衙門知照過部題請實授毋庸引
  見如未經指定某部令其掣籖分發各部院學習行走
  亦照其本身職銜食俸以奉
  㫖之後無論雙单月保題部選一併計算俟用五人之
  後選用一人仍行引
  見恭𠉀
  欽定補授
  内閣票籖中書
  乾隆四年議准五年期滿該衙門出具考語咨部註冊後不論雙單月除不積算外陞選十人之後選用一人
  又議准五年期滿該衙門出具考語咨送吏部註册後不論雙单月遇有主事等官缺出除不積缺外於各項陞選八缺之後陞用滿洲中書一人其𫎇古主事員缺較少不論保題部選一併計算八缺之後陞用𫎇古中書一人
  年滿倉官
  雍正十三年議准
  盛京等處倉官三年期滿該衙門堂官出具考語咨部註冊後歸於雙月遇有各項小京官員缺於應陞人員計積三缺之後陞用一人
  由京補授八旗游牧員外郎
  乾隆二年議准五年期滿該總管出具考語咨部註冊後遇有京官員缺由六部出身者補用六部由理藩院等衙門出身者補用理藩院等衙門不論雙单月無論保題陞選一併計算用二人之後按俸調補一人
  寧古塔驛站官
  乾隆四年奏准六年期滿該将軍出具考語咨部註冊後不論雙单月遇有京官員缺除不積算外其應用主事等官者陞選八人之後選用一人應用小京官者陞選六人之後選用一人
  駐防軍營額外官員
  乾隆六年議准駐防軍營辦理糧餉之額外司官筆帖式三年期滿回京該将軍保題列為一等者准其以應得之官不論雙单月不入班次即用列為二等者以應得之官入於本班先用列為三等者以本班應得之官選用二人之後補用如該員應用班次在先者仍照例銓補選用照現任司官筆帖式之例分别加級紀録准其帯於新任内繙書房効力期滿
  乾隆五年議准各部院衙門司官筆帖式選在内繙書房行走者如在兩處行走列居優等者十年期滿由該處移咨過部按照該員原銜以應陞之官歸於单月修書議叙班内與從前各項議叙人員較奉
  㫖日期先後補用其止在一處行走者雖列優等其議
  叙之處應量加酌减
  各學教習期滿
  乾隆三年奏准八旗義學覺羅學各教習三年期滿引
  見如有由舉人及筆帖式充補者以小京官用貢生生員充補者以筆帖式用均歸各議叙班内選用四年議准由廢官充補各學教習三年期滿該管官詳加分别果能教導有成列為一等由部察眀如係革職王事知州以上等官充補者給以七品官職銜由革職小京官知縣以下充補者給以八品官職銜如再請留學教習三年期滿後仍列為一等者係七品職銜入於单月議叙班内以七品小京官用八品職銜入於議叙班内以八品筆帖式用較奉
  㫖日期先後選用其列為二等者仍留教習三年如果
  教導有成再行奏請議叙
  五年奏准降調官員選補教習三年期滿如果教導有成分别等第由禮部移咨過部如列在一等者准其於補官日紀録二次二等者准其於補官日紀録一次若再留學三年仍列為一等者准其又紀録二次二等者准其又紀録一次
  盛京官員陞轉
  乾隆三年議准
  盛京五部郎中員外郎主事員缺由部将在京人員照例陞選以到任之日扣限三年該堂官於将滿三年之時出具考語預行咨部註冊俟在京有應調員缺不論雙单月按伊等年滿日期先後指缺擬補其
  盛京員缺歸於下月銓選行文調取該員來京引
  見調補如該員任内有未完事件令該堂官將不能即行赴部縁由聲明咨部将在京員缺别行補授如未滿三年者遇有應陞之京官時以陞銜留任仍以陞銜較俸若係
  盛京應陞之缺仍照常陞用
  六部理藩院蒙古司官陞轉
  康熙十五年議准六部䝉古主事員缺由本部兵部太僕寺欽天監等衙門筆帖式並由本部等衙門筆帖式考用之中書五官正等不論旗分通行較俸陞補理藩院䝉古主事員缺由國子監助教理藩院筆帖式各口驛站将軍衙門筆帖式駐防游牧筆帖式並由理藩院等處筆帖式考用之中書五官正並唐古忒等學之中書助教通行較俸陞補
  乾隆六年議准六部出身人員陞至六部員外郎理藩院出身人員陞至理藩院員外郎太僕寺員外郎内閣侍讀二項人員均通行論俸陞補六部理藩院郎中陞至郎中再與各部院滿洲郎中等官一例較俸陞轉又𫎇古科甲人員不補理藩院司官以六部司官用
  陵寢官員陞轉
  乾隆元年奏准各
  陵寢郎中遇有應陞員缺與在京郎中等官一例論俸開
  列引
  見候
  㫖簡用
  十六年奏准
  陵寢員外郎主事員缺亦照郎中之例歸於月分陞選統
  歸於在京人員内一例陞選
  論俸陞轉
  雍正五年覆准郎中等官遇有應陞缺均削去前俸止較本任之俸陞補員外郎等官以下遇有應陞缺均以補用筆帖式之日通行較算陞補其食錢糧年分槩不通理漢軍官員陞補漢缺者仍照漢例止較本任之俸
  十三年議准差往軍前辦事各官應陞者得缺後即行具題補授即照陞任食俸陞轉所遺之缺歸於月分銓選竢該員囘京之日補行引
  
  乾隆元年覆准太常寺贊禮郎讀祝官鴻臚寺鳴贊官如由驍騎校䕶軍校前鋒䕶軍等選授者竢伊等食俸三年後将従前在武職上所食錢糧年分呈部註冊以二年錢糧准作一年俸禄通行按算陞轉
  乾隆五年奏准滿洲䝉古漢軍内外各官除裁汰告假丁憂告病人員前任所食之俸並議叙即陞加級紀録均准通理隨帶外若縁事議處應降應革遇有
  恩詔免議本案審虚開復或奉
  㫖以該員叅處之案未免寃抑復還原職者均准接算前俸其議叙即陞加級紀録亦准隨帶其餘並非本案開復以及業經縁事降革奉
  㫖起用人員原係棄瑕録用非本屬寃抑開復者可比一槩不准接算前俸所有即陞加級紀録均不准隨帶至品大之官已經降級調補後經復還原級補用先降補任内所有議叙即陞加級紀録亦不准隨帶至降革留任官員扣滿年限開復之日除去降革日期仍准通理前俸
  各官試俸
  雍正六年議准旗員由議叙陞補者試俸三年方准照例陞轉至員外郎等官由主事等官論俸陞補其本有前俸奉
  特㫖補授者均試俸一年如係保題及本無前俸奉特㫖補授者試俸三年若廕生補用並各項初任者均
  試俸三年如本無前俸奉
  特㫖補授及各省同知通判均試俸三年如係保題及廕生補用並各項初任者均試俸五年方准陞轉至郎中員外郎等官員缺無俸滿應陞人員将俸次在前之應陞各官論俸掣簽擬定正陪𠉀
  㫖簡用
  考試繙譯筆帖式
  雍正元年議准滿洲𫎇古漢軍文舉人繙譯舉人貢生監生文生員繙譯生員官學生義學生等均属應用筆帖式之人每遇考試之期由部行文各旗察送到部彚齊奏
  聞造冊備卷由部将大學士以下侍郎以上暨御史開
  列具奏請
  㫖欽㸃閱卷大臣監試御史分别等第進
  呈恭𠉀
  欽定俟奉
  㫖後交部出榜註冊
  六年奉
  㫖嗣後遇考試爾部奏請欽㸃監試閱卷大臣等奏内将從前考試何項人員圈出某某察明夾片進呈十二年議准考試繙譯筆帖式由部照例預先行文八旗将應考之人造冊移送過部彚齊察明合例之人移送兵部照考試繙譯鄉試馬歩射之例先期奏請
  欽㸃大臣二人監試較其馬歩射藝合式者造冊咨送
  過部准其入塲應試
  十三年議准武舉武生應准其照文舉人繙譯舉人並貢監官學生等一例考試繙譯筆帖式乾隆元年奏准考試筆帖式移㑹内閣将新到通本内酌定一道考試
  五十三年議准考試各部繕本筆帖式及户部八旗司分繙譯貼寫筆帖式将合例應考人員查明奏請
  欽㸃閲卷大臣監試御史並添派弹壓䕶軍統領副都統照考試𠉀補筆帖式之例核定人數在
  天安門外朝房貢院内考試考試人員二百名以内者在 天安門外朝房考試如逾二百名即歸貢院考試均恭請
  欽命試題以昭慎重其應考之舉貢生監内有兼前鋒䕶軍領催披甲拜唐阿並漢軍義學生兼飬育兵者俱准其一體考試漢軍義學生有兼領催馬甲敖爾布者不准咨送與試
  考試滿洲䝉古繙譯
  雍正六年議准䝉古舉人貢監生員官學生義學生等除考試滿漢繙譯取中人以各部院衙門䝉古筆帖式補用外其能繙譯滿洲𫎇古字語之人由部㑹同理藩院考試取中者以理藩院䝉古筆帖式按旗挨次補用
  又議准考試唐古忒筆帖式於唐古忒官學生内由理藩院考試繙譯䝉古唐古忒字話選取好者遇唐古忒學分内筆帖式員缺由理藩院擬定正陪咨送到部引
  見補授此唐古忒筆帖式陞用中書仍兼唐古忒學行走竢陞至主事令其離學再掌印喇嘛隨印筆帖式由喇嘛行文唐古忒學選取官學生擬定正陪咨送喇嘛處考試補授仍咨理藩院轉咨吏部註冊給以八品空銜不准食俸
  考試𠉀補筆帖式
  乾隆四年奏准凡考取驍騎閑散繙譯考取舉貢生監繙譯肄業期滿㧞貢印房年滿並從前考試清字取中未經考試繙譯及咸安宫官學生世家子弟奉
  㫖以筆帖式補用等項人員均令其考試繙譯註冊補
  用将及用完再行按數考取
  又奏准文舉人繙譯舉人及𠉀補小京官曾經告降之人如有考中𠉀補筆帖式者註冊挨次以本旗筆帖式補用其未經取中者亦仍行註冊竢下次考試時再准其考試不准其再補小京官其肄業期滿㧞貢及從前考試清字取中未經考試繙譯並咸安宫官學生世家子弟奉
  㫖以筆帖式補用者如不能繙譯准其考試清字取中
  者照例以各部繕本筆帖式補用
  又奏准考試𠉀補人員照現任筆帖式考試例若僅一二旗補用之人應考無多酌量請
  㫖欽㸃大臣照朝考例在
  午門内考試
  十八年奏准補用筆帖式舊例於舉貢生監人等考試繙譯按旗挨名補用續因取中人恐其繙譯生踈停其銓選復加考試十名三名今察員缺之多寡不定十名三名不敷選用以致一年數次考試事属重復請将十名三名停止仍照舊例按旗挨名補用
  盛京筆帖式考試
  乾隆三年議准
  盛京考試𠉀補筆帖式
  盛京兵部咨部移掲内閣擇新到通本一道宻封交部轉送兵部飛遞
  盛京兵部㑹同四部堂官将軍副都統等公同委撥官員兵丁監試分别等第具題進
  呈由部開列奏請
  欽㸃大臣閱卷
  十一年議准
  盛京五部将軍衙門筆帖式員缺自奉
  㫖之日積算起先盡彼處考中𠉀補人等按名挨次補用五人後将習清書之覺羅學學生補用一人遇
  盛京考試現任筆帖式時仍令一同考試
  十二年議准
  盛京考試𠉀補筆帖式遇有員缺仍照舊例不拘旗分按考取名次較出缺先後挨名咨部引
  見補授後止陞本處員缺不准與在京筆帖式一例較
  俸陞轉
  考試現任筆帖式
  雍正元年議准現任筆帖式行走三年考試一次遇應考之年由部行文各衙門将應考之人造冊咨部照𠉀補筆帖式之例請題考試取中者留任不中者解退不算廢官如能學習繙譯下次仍准考試如有得過功牌者令堂官察明奏請交與該旗以武職對品補用倘有出差患病不能赴考者該堂官即於冊内註明俟差滿病痊時補行考試如臨考不到者交部議處
  乾隆十八年奏准現任筆帖式職司繙譯如果平日留心學習自能繙譯精通何至三年考試不能中式若於考試解退之後仍准保留原任則伊等恃有此例不知懲警視考試為具文似非激勵人材之道請将保留原任之例停止遇下次考試仍令其赴考取中考補用若仍不能中式即将該員革退不准與考至考退人員内有得過功牌者仍照舊辦理
  盛京五部現任筆帖式考試
  雍正二年議准
  盛京五部現任筆帖式亦應照
  京城考試之例交與
  盛京兵部㑹同考試取中者留任不能中式者由部行文該堂官詢問行走如何如果行走年久辦事好者該堂官具題保留其不稱保留者解退不算廢官如能學習繙譯下次仍准考試如有受傷及得過功牌者令該堂官察明奏請以武職對品用乾隆三年議准
  盛京考試不中之現任筆帖式毋庸再行詢問居官即行解退筆帖式令其學習不算廢官下次考試時仍准其考試如有曽經効力行間得過功牌者准其具奏請
  㫖以武職對品用倘有出差患病不能赴考者該堂官即於冊内註明𠉀差滿病痊補行考試
  駐防旗人考試陞用
  乾隆十一年議准各省駐防将軍都統副都統衙門筆帖式由該将軍等於各該處正身兵丁曁舉貢生監内照
  盛京考試之例考試繙譯不必限以額數擇其優者将試卷送部由部奏請
  欽㸃大臣覆閱每處量取數卷進
  呈後交部造冊咨送各該處遇有員缺擬補送部引
  見補授毋庸擬陪将次用完各該處即行照例辦理至考取筆帖式内如由舉貢考中者補用時授為七品生監取中者補用時授為八品兵丁考中者補用時授為九品均准其與在京筆帖式一例較俸陞轉如有情願改補本處武職者應酌定食俸六年以後准其於該将軍副都統等處具呈咨部准其改武後與該處預行保舉領催一同送部引
  見記名遇有驍騎校員缺挨次補用其並無預行保舉領催之省分令其與兵丁一同遴選得官後即将筆帖式開選
  考試各館繙譯謄録
  乾隆元年議准由部行文八旗将舉人副榜貢生生員監生官學生義學生等有情願考試者造冊送部由部察明人數照考試筆帖式之例考試繙譯清字好者多取數十人註冊遇有員缺知照到部按考定名次咨送補用
  十四年奏准凡各項考試繙譯謄録時其廕監生舉貢生監官學生義學生内有兼前鋒䕶軍領催驍騎者均准一例考試俟取中補用後其前鋒領催即行開缺停止所食錢糧
  停止各部保舉筆帖式
  乾隆四年奏准各部院衙門筆帖式職司繕録清字與辦事司官必湏諳練才能指名保薦者不同嗣後一槩不准保題坐補
  補用筆帖式
  雍正四年題准内外各衙門筆帖式均於每月十五日截限二十日掣籖将考取人員除未滿十八嵗者停其補用外餘各按旗分照考取名次補用舉人貢生授為七品監生生員授為八品官學生義學生驍騎閑散及親軍領催庫使人等均授為九品如有續中舉人者准改給應得品級食俸續捐監生者改給八品仍照九品食俸一應陞轉均以補筆帖式之日較算其由小京官告降考取補用者按伊應補小京官品級補用
  乾隆四年奏准補用筆帖式各按旗分先儘病痊起補額外坐補及先用現任裁汰並迴避别補及年滿調補即用各項議叙不入班次即用及開復人員並奉
  㫖以筆帖式即用者不積算人員補用外各項無人将考試繙譯取中之人挨次用三人次用議叙一人照奉  㫖日期先後補用次用繕本一人户部八旗司繙譯兵部繕寫印軸之人同繕本之人及各部寺年滿庫使共較年滿日期先後補用次用降補一人滿洲降至正九品漢軍降至正八品均較奉  㫖日期先後補用各部院繕本筆帖式員缺先将驍騎清字人員不論旗分挨原考名次輪補三人後將考清字之㧞貢並考清字取中未經考試繙譯及世家子弟咸安宫官學生等考中清字之人論名次補用一人各項清字無人除考定𠉀補人員外将八旗生監考試繙譯取中者不論旗分挨名次補用三年期滿入於繕本班内按期滿日銓選
  又奏准户部八旗司増設繙譯貼寫筆帖式八人於考取驍騎閑散繙譯人等内選補如驍騎繙譯人員用完除将考取定額𠉀補人員外註冊之生監人等按原考名次咨送頂補兵部繕寫印軸貼寫筆帖式二十人於考取驍騎閑散清字人員内選補如驍騎清字人員用完除将考取定額𠉀補人員外註冊之監生人等按原考名次咨送頂補三年期滿入於繕本班内較期滿日補用
  宗人府宗室筆帖式
  雍正二年議准由宗人府将應補宗室人員引
  見補授移咨過部照咨轉行户部該旗給與七品食俸
  内務府筆帖式
  雍正二年議准内務府将應補人員補授移咨過部照咨轉行户部該旗仍按其出身照依品級食俸
  掌稿筆帖式
  乾隆六年奏准吏部兵部掌稿年滿筆帖式歸於单月入於議叙班内較奉
  㫖日期先後陞用應用小京官員缺亦照此例辦理
  理藩院委署筆帖式
  康熈五十六年奏准由理藩院於八旗𫎇古前鋒䕶軍領催唐古忒學生䝉古學學生内選䝉古字語好者考取十名令伊等仍食原錢糧書寫文移兼原差事行走俟𫎇古字語筆帖式員缺補用雍正九年奏准委署筆帖式如効力行走好者竢本旗理藩院䝉古字語筆帖式員缺該院出具考語咨部引
  見授為八品
  三庫大使筆帖式庫使調補
  乾隆九年奏准三庫筆帖式並三庫掌籍筆帖式共十有五人不論旗分作為遴選調補户部行文各部院衙門保送六部各保送二人其餘衙門各保送一人由該庫堂官每一缺遴選二人引
  見調補三年滿日照例更代其更代之筆帖式即補所調員缺俟有本旗分員缺仍按調庫人員旗分銓補
  歩軍統領衙門筆帖式
  雍正十二年奏准遇有員缺由該衙門移咨到部轉行各部院衙門於現任筆帖式内遴選老成諳練之人出具考語保送由部㑹同歩軍統領再行遴選三四人引
  見補授如有奉
  㫖記名者即行註冊俟有員缺引
  見補授
  三旗領侍衛府筆帖式
  乾隆四年奏准領侍衛府筆帖式十有二人由領侍衛内大臣於親軍内考試繙譯擬定正陪咨部再行考試擬補三年期滿遇有本旗部院筆帖式員缺與外任年滿調補人員較年滿日期先後調補遇考試現任時一同考試至陞轉時将伊等得補侍衛筆帖式之日所食親軍錢糧准其接算
  盛京刑部䝉古筆帖式
  乾隆四年議准𫎇古筆帖式二人将
  盛京考取䝉古繙譯之人補用如
  盛京無應考之人即将在京考取蒙古繙譯之人掣籖補用六年期滿照例調補
  督撫衙門筆帖式
  乾隆四年奏准各省督撫衙門筆帖式例由部院衙門保送過部引
  見之處照歩軍統領衙門筆帖式之例出具考語保送到部再行遴選每一缺遴選二三人引
  見補授
  十四年奏准各省督撫衙門筆帖式内有已滿六年者令各督撫出具考語送部遇有本旗各部院衙門筆帖式員缺補授未經得補之前到部照現任各處調京之例令其掣簽分在各衙門額外行走其未經年滿者俟年滿之日亦照此例辦理遴選協辦同知筆帖式
  雍正八年奏准歸化城協辦同知筆帖式員缺交與理藩院将八旗䝉古筆帖式内人明白通曉漢文者選取以筆帖式原品令往歸化城協理同知辦事
  十二年奏准和林格爾崑都崙托克托城薩拉齊各増設筆帖式一人於各部理藩院筆帖式内遴選引
  見𤼵往
  乾隆元年議准歸化城清水河善岱増設筆帖式二人均由部行文内閣各部院将滿洲䝉古中書筆帖式内通曉䝉古語清漢字好能辦事者各遴選一人出具考語保送到部引
  見補授其筆帖式員缺别行開選
  五年奏准歸化城等處協辦筆帖式任事已滿三年果能勤勞供職㢘謹自持地方旗民事務實堪勝任者令該管上司據實保舉送部引
  見後仍回原任其奉
  㫖記名者遇有應陞由部於在京記名人員引
  見之時将該員記名之處一并繕録名单進
  呈𠉀
  㫖簡用其歸化城和林格爾協辦筆帖式二人均係兼三要員如有人地不相宜之處准該督撫於各協理筆帖式内酌量題請調補
  八旗隨印筆帖式
  雍正十一年奏准嗣後隨印筆帖式員缺其生監官學生閑散人等内有願就考試者亦准其咨部取中者准其補授其由前鋒䕶軍領催驍騎補授者仍食伊等原錢糧由生監官學生閑散補授者給與九品筆帖式三年期滿咨部註册考試仍留隨印効力俟得補後再行開選
  乾隆十八年奏准見在
  景運門行走之上三旗每旗辦事筆帖式四人内按旗分掌稿筆帖式三人著隨闗防一同辦事不論旗分遴選人員明白辦事好者補授咨部註冊三年無過年滿後兩翼大臣㑹同詳察出具考語咨部照領侍衛府筆帖式之例以各部院衙門筆帖式用如有過犯即革退掌稿筆帖式咨部再行遴選補授
  吉林寧古塔将軍等處筆帖式
  康熈五十三年題准由将軍副都統選取本處應用之人坐名補授咨部註冊
  乾隆五年奏准吉林黒龍江捕牲烏喇等處筆帖式其由領催及驍騎選補者仍食原錢糧由閑散選補者給與九品筆帖式錢糧不准與在京筆帖式一同陞轉仍由該将軍等照向例陞用
  又奏准吉林将軍衙門理刑司増設筆帖式一人黒龍江将軍衙門増設銀庫筆帖式二人令該将軍於本處應補人員内遴選通曉漢文能繙譯者送部引
  見補授
  又奏准吉林黒龍江理刑司銀庫増設之筆帖式准其與在京各處筆帖式一例陞轉由本處考試選補如本處無考試繙譯之人令該将軍行文
  盛京兵部将考試繙譯人員内挨名指補送部引
  見補授
  游牧筆帖式
  雍正元年議准八旗游牧總管隨印筆帖式員缺由該總管於本處𫎇古兵丁内每員缺選取二名擬定正陪咨部考試補用授為八品食俸
  補用庫使
  乾隆四年奏准部寺庫使員缺由部行文國子監将本旗應補庫使之官學生詳加考試繙譯每員缺取中四人将考卷一并咨部由本部堂官覆行考試擇其佳者指名坐補三年期滿免其考試入於各部繕本班内較期滿先後以筆帖式補用九年奏准各部寺庫使調補三庫庫使之人如從前有經該衙門奏准守𠉀本衙門本旗筆帖式員缺者仍准其𠉀補原衙門本旗之缺
  十六年議准庫使員缺行文國子監将本旗官學生每員缺咨送三人宗人府将覺羅學生每員缺咨送二人彚齊考試擇其佳者指補
  盛京各部庫使
  乾隆十七年覆准
  盛京各部庫使員缺分為左右兩翼如遇員缺仍照例令
  盛京兵部㑹同
  盛京禮部不拘旗分在本翼四旗官學生内考取繙譯擇其佳者指補咨部註冊
  教習期滿補用筆帖式
  乾隆五年奏准
  圓眀園八旗營房教習四年期滿列為一等及八旗義學教習三年期滿為人勤慎教導有成者咨送到部均入於議叙班内較日期先後以筆帖式補用
  各處補用外郎
  雍正十一年奏准八旗滿洲𫎇古漢軍外郎員缺該旗咨部行文本旗於生監官學生兵丁閑散人等内将滿漢文藝好者選取二名擬定正陪咨部考試繙譯補授
  乾隆三年奏准
  盛京外郎由
  盛京兵部於考試繙譯𠉀補筆帖式之漢軍生監官學生人等遇有外郎員缺挨名補用咨部註冊六年期滿出具考語咨部考職録用如願補用筆帖式具呈
  盛京兵部准其以筆帖式即行補用将考定職銜註銷以補筆帖式之日算俸至在
  京各旗外郎年滿考職後有情願就筆帖式者亦照盛京之例准其與𠉀補筆帖式取中者按考定名次選用
  兵部武選司架閣科増設外郎
  雍正三年奏准由兵部於領催内遴選咨部補授乾隆五年奏准架閣科外郎五年期滿歸於繕本班内遇有本旗筆帖式員缺即行充補不積算本班之缺
  福州将軍衙門増設外郎水師營増設外郎
  雍正八年奏准由該将軍於學習清書已成漢軍子弟内選補八年期滿照例註冊補用若止曉清文弓馬可觀者遇有領催缺准其㧞補
  乾隆二年奏准廣州駐防照福州駐防之例八旗増設外郎各一名由該将軍於現在國語明晰之官學生内選取八年期滿咨部照例註冊補用若止曉清文弓馬可觀者遇有領催缺准其㧞補三年奏准京口将軍八旗各設外郎一名選熟悉國語者充補八年期滿咨部照例補用若止曉清文弓馬可觀者如馬歩兵丁照閑散之例如係領催照記名領催之例以驍騎校題補遺缺仍照例㧞補
  各處年滿筆帖式調京
  康熙九年題准
  陵寢筆帖式及各省城守尉駐防協領筆帖式六年期滿由各該處出具考語咨送到部由部察覈相符以本旗月分所出之在京各部院衙門筆帖式員缺論期滿之前後先行調補
  乾隆三年奏准
  盛京等處有年滿囘
  京𠉀補之筆帖式其未補之先到
  京時由部傳令掣籖在各部院學習行走仍令食伊原俸
  盛京驛站筆帖式停調補
  雍正十一年議准
  盛京
  三陵總管及驛站等處筆帖式無年滿之例停其調補
  盛京五部止與在
  京部院筆帖式一同論俸陞轉
  筆帖式病痊起補
  康熙元年議准筆帖式有不願在伊本衙門行走因而告病觧退希圗别補好衙門此等人員起補時仍竢本衙門有缺補用
  乾隆四年奏准各省衙門筆帖式六年期滿例應調補來京之人其有因病解退者起補時由部察明該員除在任已滿六年照例先行補用如從前在任未及五年起補時仍俟該員原衙門有缺坐補接算扣滿年限再行調補如在任已五年以上起補者以赴補之文到日再扣限一年至在任已五年半以上者再扣限半年准照調補之例先行補用
  補用天文生
  雍正五年議准欽天監滿洲漢軍天文生缺除舉人貢生並原任筆帖式不行補用外於考試繙譯取中之監生生員官學生義學生内各按旗分名次歸入月選與所出筆帖式員缺一例掣籖補用不算筆帖式班次如有缺本旗無應擬之人則扣留俟考取有人之日再行補授不准借補别旗之人
  八年奏准欽天監天文生其由監生生員補用者授為八品由官學生義學生等補用者授為九品各按品級食俸
  遴選貼寫中書
  乾隆五年議准内閣貼寫中書八旗共四十人内滿本房二十四人每旗定為三人漢本房十二人每旗定為二人員缺由内閣知㑹到部行文各部院各該旗各按旗分将現在𠉀補筆帖式内除坐補原部及先用即用人員外其餘無論已未考取註冊各部院繕本筆帖式及文舉人繙譯舉人貢監生員官學生義學生等移咨過部轉送内閣㑹同考試選取補授照筆帖式給俸
  三四品官廕生補用筆帖式
  乾隆五年奏准漢軍三品四品官廕生分部者學習期滿准其入於議叙班内以學習期滿日期較先後補用各部院衙門筆帖式三品官廕生授為七品四品官廕生授為九品
  繙書房筆帖式十人
  乾隆十五年奏准将户部刑部筆帖式額内各撥給五人遇缺不論旗分亦不分滿洲䝉古漢軍員缺於繙書房行走人員内遴選咨部引
  見補授如有應補之人於每月截限以前咨部即行坐
  補附於月選筆帖式内引
  見補授俟有本項旗缺翼缺即行補還
  欽定八旗通志卷五十
<史部,政書類,軍政之屬,欽定八旗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八旗通志卷五十一
  職官志十
  開列
  大學士尚書
  雍正五年
  㫖凡補授大學士尚書時應否令其在議政處行走具奏請㫖欽此
  乾隆五十六年
  上諭國初以來設立議政王大臣彼時因有議政是以特派王大臣承充辦理自雍正年間設立軍機處之後皆係軍機大臣每日召對承㫖遵辦而滿洲大學士尚書向例俱兼議政虚銜無應辦之事殊屬有名無實朕向來辦事祗崇實政所有議政空銜着不必兼充嗣後該部亦毋庸奏請欽此
  四五品京堂
  雍正六年議准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太常寺太僕寺少卿鴻臚寺卿等缺均不分滿洲𫎇古通行論俸開列陞補其郎中應陞各缺除内閣侍讀學士仍按滿洲䝉古補用
  乾隆三年議准滿洲䝉古科道均准内陞外轉遇有京堂員缺先將内陞科道開列具題補用一人再有缺除科道毋庸開列外將俸深郎中論俸開列四人引
  見候
  㫖簡用其出差外任者不行開列如内陞科道無人仍將俸深郎中論俸陞補科道不准通行論俸四年奏准内閣滿洲漢字侍讀學士員缺將漢字出身之郎中等官論俸擬出十人送内閣考取擬定正陪交部與各項記名議叙人員一同開列引
  見補授其内閣清字侍讀學士二員將應陞各官論俸
  擬正陪陞補
  五年奏准凡降級補四品京堂人員遇有缺如値内陞班次即以奉
  㫖降級日期與奉
  㫖内陞日期論先後一同開列如值俸深班次將降級應補人員列名在俸深應陞人員之前一同引
  見若奉
  㫖將降級之人補授無論内陞俸深班次均不積算如上次用内陞則下次仍用俸深不算過班其通政使左㕘議光禄寺鴻臚寺少卿員缺將應陞之滿員外郎等官除出差外任不行開列外論俸開列四人引
  見如有降級應補人員列名在俸深應陞人員之前一
  同引
  見候
  㫖簡用
  又奏准奉
  㫖記名各官如由科道記名者遇有應陞與内陞之科
  道論奉
  㫖日期先後開列具題由郎中等官記名者開列在俸深郎中之前將記名之處聲明一同引
  見候
  㫖簡用補授後各按本班照例積算
  又奏准議叙應陞四品京堂之科道郎中等官均論其議叙奉
  㫖日期先後遇有員缺入於俸深郎中等官開列四人
  之末依次引
  見候
  㫖簡用若遇内閣侍讀學士員缺如係清字之缺其應陞人員無論清漢字様均行開列如係漢字之缺其議叙人員察其漢字出身者仍照例開列其由清字出身者停其開列
  乾隆五十五年六月欽奉
  諭㫖科道内陞外轉之例停止
  乾隆五十六年正月奏准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由四品京堂開列太常寺少卿鴻臚寺卿由内閣侍讀學士五品京堂欽天監監正及科道賛禮郎鳴賛叅領引
  見補授太僕寺少卿由内閣侍讀學士五品京堂科道叅領開列又通政使司叅議光禄寺少卿鴻臚寺少卿由五品京堂及科道開列具題又内閣侍讀學士由科道與郎中分班引
  見補授
  乾隆五十五年議准内閣侍讀學士滿員四缺由五品京堂及科道各保一員帶領引
  見一次由部院堂官於郎中内擇其實係辦事出力者
  各保送一員按依部分帶領引
  見一次
  翰詹官員
  順治初年定翰林院侍讀學士員缺由侍講學士轉侍讀員缺由侍講轉詹事府左庶子員缺由右庶子轉左中允由右中允轉左賛善由右贊善各轉補
  雍正四年議准侍講學士侍講詹事府少詹事右庶子洗馬右中允等員缺將應陞之翰詹官員與科甲出身之部屬應陞官員分班簡用均論俸擬正陪引
  見請
  㫖如部屬無科目出身人員即將翰詹官員陞補
  十二年奉
  㫖滿洲贊善員缺將俸深之小京官筆帖式各一人引見請㫖著為定例欽此
  乾隆七年議准翰詹員缺凡開復降補人員亦列名於應陞官之前一同引
  見補用
  十三年奏准嗣後於六部滿員外郎内每部酌定
  一人作為科甲人員陞轉之階遇有員缺將科甲出身之主事等官陞用俾翰詹衙門陞轉時不致乏人
  又奏准内閣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講學士侍講詹事府少詹事庶子洗馬員缺其論俸應陞擬正人員遇有出差者或將論俸擬正之人補授或將其次論俸應陞之人别擬正陪引
  見補授之處皆行奏
  聞候
  㫖遵行
  十六年具奏見出有侍講一缺上次已用部員此次應用翰詹但應陞編檢班内止有檢討一人既不便即將該員指補亦不便因無擬陪之人將該員扣除别將部屬人員陞用相應請
  㫖可否將此一人擬正將科甲部屬人員論俸擬陪一
  并引
  見之處恭候
  欽定奉
  㫖擬陪人員一并引
  
  五十六年奏准少詹事專以學士陞任學士專以侍讀侍講洗馬司業陞任將外班揀選之處查銷中允賛善免其試俸又内班無人由外班抵補俟内班有人時按次歸還
  翰詹兼理部務
  乾隆元年議准翰林院侍讀學士侍講學士詹事府少詹事庶子等員缺由科道郎中等官陞補者均不令兼管部院事務其員缺别行銓選由員外郎等官陞補翰林院侍讀侍講詹事府洗馬主事等官陞補詹事府中允小京官陞補贊善如係熟練部務之人准各該堂官奏留辦事兼兩處行走其該堂官不行奏留者照例開缺
  稽察宗室覺羅各學
  乾隆二年議准宗室覺羅各學奏㸃滿漢文臣稽察由部行文各衙門咨取三四品科甲出身文臣學問淵博繙譯精通者開列職名奏請
  欽㸃十二人兩翼宗學分㸃四人左翼四旗覺羅學分㸃四人右翼四旗覺羅學分㸃四人督率教習勤加訓迪仍同該管王公不時稽察如遇陞遷外任事故等項出缺由部别行開列具奏遴選
  國子監司業
  雍正六年奏准滿司業員缺傳齊應陞各官交九卿遴選四五人由部引
  見恭候
  簡用
  七年議准𫎇古司業員缺由部傳齊各部院䝉古郎中員外郎㑹同理藩院遴選能繙譯䝉古文藝通曉清文𫎇古字語者四五人由部引
  見恭候
  簡用
  科道
  雍正五年
  㫖議准稽察宗人府御史二人由宗人府於宗室内簡
  選引
  見補授仍屬都察院統轄
  十二年議准滿給事中員缺由部行文都察院咨取前任宗室滿洲䝉古監察御史通行引
  見轉補再䝉古御史二缺毎遇轉科時將所遺之缺歸於滿洲陞補俟𫎇古科員缺出之後如將滿御史轉補即以所出之缺歸於䝉古陞補統計䝉古科道二缺
  十三年議准滿洲䝉古御史員缺行文咨部令該堂官於郎中員外郎等官内保送引
  見𠉀
  㫖簡用
  乾隆三年奏准將應行考選之各部院郎中員外郎通行引
  見其奉
  㫖記名者遇有御史員缺將奉
  㫖記名之郎中員外郎各論俸次郎中二人員外郎一
  人引
  見補授
  八年覆准宗室御史遇滿洲御史内陞時准其一同開列各科給事中員缺亦准其與滿洲御史通行引
  見如將宗室御史轉補科員所遺宗室御史員缺自應
  别行補授但宗室御史原奉
  特㫖設立二人令其專察宗人府事件既不便額外増設又不便令滿洲御史稽察請嗣後如宗室御史轉補科員後所遺宗室員缺將滿洲人員補授其稽察宗人府事件即令轉補之宗室科員與現任宗室御史一同稽察至宗室科員陞轉滿洲御史轉補之後再將宗室御史員缺照例補授
  四十六年復添稽察宗人府監察御史二員俱交與宗人府於宗室内㨂選引
  見補授令都察院統轄
  又議准滿洲䝉古監察御史其各衙門司員補授之後俱不准奏留仍兼行走惟刑部有諳悉律例理藩院能習䝉古文語之員奏請留部者亦必帶領引
  見應否准其仍留行走之處恭候
  欽定
  戸部庫官調補
  乾隆三年奏准戸部三庫郎中員外郎員缺由該堂官行文各部院於郎中員外郎内遴選潔已奉公辦事勤慎之人保送該庫堂官引
  見調補三年期滿照例更代
  五年奏准戸部三庫年滿官員即以各衙門調補所遺之缺轉補其有品級不相當者以原銜暫行轉補俟在京有對品員缺不論雙单月由部即行具題坐補將所遺之缺再行開選
  九年奏准三庫掌籍主事一人三年期滿應照郎中員外郎之例於各部院滿主事内遴選調補仍於三年期滿照例更代
  又奏准司庫職司出納稽覈盤騐大使亦有監收錢糧呈報批文之責請均一例令三年更代三庫司庫等五人於各部院衙門正七品從七品小京官遴選保送調補竢調庫後各准其仍以原銜辦理司庫事務其由三庫更代之司庫等亦各以原銜辦理所代官員事務均令仍食各本身原俸統竢有缺時由部各按缺底詮選三庫大使四員於各部院衙門現任滿洲筆帖式内遴選更代遇員缺行文各部院衙門各保送一人由該庫堂官毎一缺遴選二人引
  見調補其各部院衙門調補之筆帖式准其以筆帖式辦理大使事務由三庫更代之大使等亦各以原銜在所代筆帖式上行走均令仍食各本身原俸統竢有缺時由部仍各按缺底按旗補用
  十四年奏准三庫員外郎員缺内閣侍讀亦准一同遴選引
  見如䝉
  恩准調補三庫即將該員授為員外郎其更代之員外
  郎交部即用
  工部庫官調補
  康熙十年題准工部節慎庫郎中員外郎員缺由工部郎中員外郎選擇調補製造庫員外郎員缺由部照例陞選
  乾隆十八年
  諭工部製造庫郎中員缺𦂳要向例由吏部將六部俸深郎中擬定正陪引見多係年老平常之員往往不得其人嗣後遇有員缺著工部堂官於本部司官内遴選保題引見補用欽此
  歩軍統領衙門員外郎等官
  雍正十二年奏准步軍統領衙門員外郎員缺各部院將主事等官保送該衙門遴選通曉清漢文移熟悉刑名者補授主事員缺即於該衙門司務筆帖式内遴選補授均由該統領帶領引
  見司務員缺由該統領於筆帖式内遴選咨部題補
  各部院堂主事
  康熙十五年題准
  起居注衙門滿堂主事六部理藩院漢軍堂主事員缺令各部院衙門將熟習繙譯之應陞主事人員出具考語保送過部㑹同本部堂官遴選正陪由部引
  見補授
  内閣侍讀
  康熙十六年題准滿洲䝉古漢軍侍讀員缺由内閣於中書内毎缺遴選二人擬定正陪出具考語咨部引
  見補授
  内閣中書
  雍正二年覆准滿中書員缺由内閣於貼寫中書内按旗毎缺遴選二人擬定正陪咨部引
  見補授
  乾隆五年議准貼寫中書補用五人外遇有宜用各項舉人出身之筆帖式應令内閣㑹同本部將此項人員與貼寫中書一同考試繙譯擇其佳者引
  見補授
  十三年奏准滿洲中書共七十人酌定毎旗各七人共五十六人其餘十四人定為八旗公額十五年奏准嗣後八旗額設滿中書五十六人歸貼寫中書按旗分遴選擬定正陪引
  見補授外其餘公額滿本房七人漢本房七人共十四人改為考取班次挨旗輪補俟有員缺行文該旗將閑散文舉人繙譯舉人咨部移送内閣與該旗貼寫中書㑹同考試每缺考取二人擬定正陪引
  見補授
  𫎇古中書
  乾隆五年議准遇員缺由部將應用之現任䝉古筆帖式並文舉人出身之筆帖式及閑散之文舉人不論旗分一同移送内閣考試繙譯擬定正陪引
  見補授補用五人後將降調人員免其考試補用一人如降至從六品者以原銜借補中書仍支原俸陞轉其由理藩院等衙門筆帖式考取者以理藩院等衙門陞用由六部等衙門筆帖式考取者以六部等衙門陞用再唐古忒中書員缺由唐古忒學出身之筆帖式陞用九年議准内閣新設䝉古貼寫中書六人應照滿洲貼寫中書之例分班間用嗣後遇有𫎇古中書員缺先將䝉古貼寫中書論俸擬用一人次將𫎇古各項人員考補一人均分班間用
  漢軍中書
  乾隆五年議准遇有員缺由部將應用之現任漢軍筆帖式及閑散舉人不論旗分一同移咨内閣遴選考試擬定正陪引
  見補授
  掌關防郎中
  乾隆元年奏准
  孝陵奉祀掌關防郎中員缺由部行文各部院於郎中内將老成謹慎之人各遴選一人出具考語保送過部與
  陵寢各郎中一同較俸擬定正陪引
  見恭候
  欽定
  盛京
  三陵掌關防等官
  乾隆十九年覆准
  三陵掌關防官員缺將
  三陵尚茶正尚膳正内管領一并遴選題補
  三陵尚茶正尚膳正内管領員缺將
  三陵副管領一并遴選題補至副管領員缺於本陵尚茶尚膳香燈執事人内遴選題補
  理藩院主事
  康熙十五年題准理藩院滿洲䝉古堂主事員缺由理藩院將應陞之小京官筆帖式等毎缺遴選二人擬定正陪出具考語咨部引
  見補授
  領侍衛府主事
  康熙二十七年覆准遇有員缺由該府將應陞人員擬定正陪引
  見補授
  國子監滿洲助教
  乾隆十五年議准由吏部將應陞應用人員傳齊奏請
  欽㸃大臣考試擇文録取交與吏部帶領引
  見請
  㫖記名遇有缺出俟考取名次題補
  盛京禮部助教
  乾隆八年議准
  盛京禮部助教四人遇有員缺
  盛京禮部㑹同
  盛京兵部於
  盛京各部等處筆帖式及舉人貢生副榜考試咨部引
  見補授
  唐古忒學䝉古助教
  乾隆五年議准由理藩院於應用人員内考選唐古忒字語好者擬定正陪引
  見補授與理藩院衙門出身之人一同論俸以理藩院
  應用之職陞用
  咸安宫教習
  乾隆二十二年議准由禮部於各部院衙門現任筆帖式及舉貢生員並繙譯生員内如有精通繙譯者考試核取試卷進呈
  欽定俟有缺出按名補用現任之員仍食原俸毋庸開缺三年期滿該管官分别等第帶領引
  見後行文吏部照各學教習之例銓補
  國子監𫎇古助教
  雍正二年議准於理藩院及修書處筆帖式國子監閑散巴克什内令該監㑹同理藩院遴選滿洲䝉古字語好者擬定正陪引
  見補授
  寧古塔助教
  雍正二年議准寧古塔助教二人由該將軍於本處八九品及未入流筆帖式内擬定正陪咨部引
  見補授六年任滿該將軍出具考語具題到部由八品筆帖式補授者以京城主事等官用由九品筆帖式補授者以京城正從七品小京官用均歸於雙月推陞五人之後與
  盛京等處倉官較年滿文書到部先後陞用一人謹按吉林所屬助教二員例六年任滿後經奏准照黒龍江倉站等官之例均改為四年之限年滿後仍照舊例分别陞用
  司庫遴選
  乾隆五年奏准理藩院太常寺司庫員缺令各部院衙門各遴選俸深筆帖式一人出具考語保送過部由部再行遴選每一缺以二三人引
  見恭候
  欽定
  贊禮郎等官
  乾隆二年議准太常寺暨
  陵寢讀祝官賛禮郎鴻臚寺鳴賛員缺由八旗驍騎校䕶軍校䕶軍各部院筆帖式庫使及舉人副榜貢生令該寺堂官遴選聲音宏亮唱賛好者引
  見補授由䕶軍校驍騎校補授者仍授為六品由筆帖式等補授者均授為七品均准用六品頂帶乾隆二十年
  㫖嗣後簡選贊禮郎著將東三省之新滿洲烏喇齊一并簡選
  二十一年奏准嗣後賛禮郎員缺無論文武官員兵丁執事人生員官學生均准其簡選引
  見補授如係文武官員仍令於原任行走
  盛京禮部讀祝官贊禮郎
  雍正三年題准由部選取應用人員咨送太常寺與在京應陞人員一同唱賛遴選好者引
  見補授
  寳泉寳源二局大使
  雍正七年奏准戸部寳泉局大使由戸部堂官於該部筆帖式内遴選補授工部寳源局大使由工部㑹同戸部於工部筆帖式内遴選補授均咨部注冊五年期滿保題咨部陞用
  盛京三部司庫
  乾隆三年議准
  盛京戸部刑部工部司庫員缺由在京部院衙門各遴選筆帖式一人保送過部論俸擬定正陪引
  見補授各三年任滿堂官覈明該員任内經手錢糧出具考語咨部以在京司庫並司庫對品小京官員缺調補如三年任内遇有應陞時以陞銜留任仍以陞銜較俸陞轉所遺司庫員缺别行遴選刑部司獄
  乾隆六年議准刑部司獄四人由該部堂官於該部筆帖式遴選補授其筆帖式員缺不必開列移咨到部注冊三年期滿仍令囘筆帖式原任保送過部候陞
  刑部提牢官
  雍正十一年議准刑部提牢官由該部堂官於額外及試俸主事内選委管理一年果能稽察防範勤敏無過俟期滿後該堂官出具考語咨送到部額外者題請實授試俸者准作實俸
  内務府官
  乾隆元年議准遇有員缺仍由内務府將應陞人員擬定正陪引
  見補授其堂郎中一人總理六庫郎中二人補授後咨
  送過部於應陞之處一例列名陞用
  欽天監官
  康熙二十年題准滿洲五官正以下漢軍秋官正以下均由欽天監將應陞人員擬定正陪出具考語咨部引
  見補授
  雍正十二年
  㫖嗣後欽天監陞用人員擬正者照常論俸擬陪者於各員内遴選一併引見不必論俸
  考選䝉古五官正
  雍正六年議准欽天監𫎇古五官正員缺由理藩院於内閣中書各衙門筆帖式考選擬定正陪送部引
  見補授由理藩院等衙門出身者以理藩院應陞之官陞用由六部出身者以六部應陞之官陞用太僕寺主簿
  雍正二年奏准由該衙門筆帖式内遴選正陪出具考語咨部引
  見補授
  王府官員缺
  順治初年定由該王府咨送補授註冊
  五旗司弓員缺
  順治初年定由該旗咨送補授註冊
  盛京刑部䝉古主事
  乾隆十四年奏准由各部院𫎇古小京官筆帖式内遴選能辦事者引
  見授為主事銜三年無過該部保題到部准其實授三
  年期滿准其調補在京各部院主事
  盛京將軍等衙門主事
  乾隆二年議准
  盛京將軍衙門掌案主事一員照
  盛京五部主事例陞轉吉林將軍衙門掌案主事一員理刑司主事一員由在京六部堂官各遴選筆帖式一人保送過部引
  見補授均不准調補京職其黑龍江將軍衙門掌案主事一人由該將軍將本處應陞人員擬定正陪咨部引
  見補授
  三年議准黑龍江將軍衙門増設理刑司主事一人銀庫主事一人其員缺亦照吉林主事之例於六部筆帖式内遴選保送引
  見候
  㫖補用
  十六年奏准
  盛京將軍衙門主事止有一員應歸於本處小京官内較俸陞用
  管理八旗㳺牧察哈爾員外郎陞轉
  雍正十一年議准由京補授之八旗㳺牧員外郎毎旗二人共十六人由京補授八人由該總管補授八人員缺交與理藩院於部院本旗䝉古主事小京官中書筆帖式内遴選滿洲䝉古文理好能辦事者咨部引
  見補授由主事補授者即授為員外郎各論俸陞轉由小京官中書筆帖式補授者授為主事由本處總管補授之八旗游牧員外郎員缺令該總管於本處散秩官筆帖式及驍騎校䕶軍校内遴選人去得者保送理藩院引
  見補授如保送之人平常將京城本旗通曉滿洲䝉古字語之䕶軍校驍騎校䕶軍内遴選辦事去得者亦由理藩院引
  見補授均於本處以佐領陞轉不准調京
  乾隆二年議准由京補授游牧員外郎八人其由小京官中書筆帖式授為主事者三年無過該總管保題實授員外郎在員外郎任五年期滿令該總管出具考語咨部註冊其由六部出身之人仍竢六部䝉古員外郎員缺無論保題陞選補用二人後將年滿游牧員外郎論俸咨取一人調補由理藩院等衙門出身之人亦竢理藩院等衙門𫎇古員外郎員缺無論保題陞選補用二人後將年滿游牧員外郎論俸咨取一人調補如五年内遇有應陞以陞銜留任仍以陞銜較俸陞轉
  驛站各官
  雍正十二年議准
  盛京五路驛站正副監督各一員由
  盛京五部堂官於郎中員外郎主事内公同遴選人明白能管理者各一人出具考語題請實授管理三年令
  盛京戸部兵部㑹同稽察驛站副都統察明該員果能整飭驛務錢糧不致浮冒保題到日由兵部移送到部照例議叙如有浮冒錢糧廢弛驛務等事題㕘治罪
  乾隆四年奏准驛站正副監督二人請照關口官之例三年内如遇論俸應陞時以陞銜留任仍以陞銜較俸陞轉
  又奏准張家口喜峯口獨石口殺虎口古北口管站員外郎員缺由理藩院於該院員外郎内遴選引
  見差徃管理三年期滿照例更代所遺更代員缺不行
  開選即將換囘之人頂補
  又議准寧古塔驛站官二員由該將軍於本處倉官筆帖式内毎一缺遴選二人擬定正陪出具考語咨部引
  見由倉官八品筆帖式補用者授為七品由未入流筆帖式補授者授為八品六年任滿該將軍出具考語咨部註冊七品官以京城主事等員缺陞選八人後陞用一人八品官以京城正從七品小京官員缺陞選六人之後陞用一人至黑龍江驛站官員缺由該將軍於本處應陞之官遴選正陪咨部引
  見補授
  邊地同知通判
  雍正十一年奏准理事同知有管理民人辦理刑名之責必得通曉漢文律例之人方能勝任應令各部理藩院將滿洲䝉古員外郎主事内通曉漢文人明白者遴選引
  見補授
  乾隆四年議准各部院衙門遇有保送理事同知通判之時將京察一等合例人員内保送倘此等人員内如有服制未滿現患疾病及實有不能離京情莭並通曉部務而不宜於外任者均令該堂官将不便保送情由逐一聲明過部别行遴選合例人員保送
  五年議准各邊地理事同知員缺除員外郎不行補用外由部行文内閣並部院衙門於滿洲䝉古内京察一等之主事小京官筆帖式遴選通漢文曉𫎇古語賢能之人保送過部㑹同理藩院並各部院遴選考試漢文及䝉古字語務期循名責實分别去取引
  見補授其邉地理事通判員缺除主事不行陞用外止將小京官筆帖式一例考試註冊補用
  威逺堡等關口守口官
  雍正十一年議准威逺堡等六關口各設守口官一人
  盛京兵部㑹同
  盛京將軍於五部員外郎主事小京官内毎一缺遴選二人擬定正陪咨部引
  見補授二年期滿仍令
  盛京兵部㑹同
  盛京將軍察明該員果能黽勉効力者保題到日由部按該員原銜議叙如㝷常供職者即咨囘部以應得之官補用如有怠忽廢弛等事即行題㕘若二年内遇有應陞以陞銜留任即以陞銜較俸乾隆八年議准六關口守口官以原銜管理關口事務其本任員缺毋庸别行開選二年期滿各囘原任其有黽勉効力保題議叙者仍照舊例保題議叙如係在京人員補授者年滿之日仍照舊例調補京官其未經調補之先業經任滿者仍囘原衙門辦事遇有在京員缺由部照例調補
  盛京銀庫各官
  雍正元年議准
  盛京戸部銀庫掌關防監督一員由在京部院堂官遴選郎中出具考語咨部引
  見恭𠉀
  欽㸃管理三年期滿更代
  乾隆三年議准
  盛京戸部銀庫増設員外郎一人於該部司分員外郎内遴選一人管理庫務三年期滿照例調京仍於司分員外郎内遴選調補所遺司分員外郎缺再行咨部銓補
  壇廟守衞官
  順治初年定凡守衞
  天壇
  地壇
  社稷壇
  太廟
  堂子
  皇史宬官並朝鮮通事員缺由禮部及該旗開送正陪移咨過部五品以上引
  見補授六品以下本部堂官騐看補授
  盛京工部司匠
  康熙二年題准司匠員缺由
  盛京五部暨在
  京各部院衙門九品筆帖式令堂官各遴選一人保送過部列名引
  見補授如有奉
  㫖記名者由部註冊知照該部遇司匠缺挨次補授
  奉天等處倉官
  原例奉天黒龍江寧古塔等處各倉倉官員缺由将軍副都統五部堂官於各本處八九品未入流筆帖式内每一缺遴選二人擬定正陪出具考語咨部引
  見補授
  乾隆五年議准黒龍江等處倉官伊等均係本處生長之人其有無力搬移不能来京情願守𠉀本處武職員缺者與豫行保舉之領催等一并咨送兵部引
  見俟奉
  㫖記名後遇本處驍騎校員缺令該將軍酌量與記名
  之領催一併陞補
  八年議准由筆帖式遴選補授倉官其筆帖式原缺不必開選三年任滿如居官好堂官保題到部歸於单月遇有本處應陞之主事將本處人員陞用三人後陞用一人其筆帖式原缺即行開選若係尋常之人出具考語咨部註冊仍囘筆帖式原任以在京各項小京官員缺於雙月分推陞三人之後陞用一人
  鳳凰城迎送官
  乾隆五年奏准迎送官三員定為八旗公額遇員缺由禮部該旗咨部本部行文各旗將騎都尉以下驍騎校以上官員毎旗遴選一人出具考語咨送過部由部騐看擬定正陪引
  見補授如以驍騎校補授授為五品
  滿官掌印
  順治十八年題准各部院衙門堂司悉令滿官掌印六科及京畿道河南道掌印由都察院題請
  欽㸃其餘各道以現任資深者轉補各部院屬司由各該堂官遴委郎中掌印若郎中有事故則遴委員外郎掌印陞補
  武職世爵各官兼理部院
  順治年間定由郎中員外郎官補授㕘領佐領者均兼部院行走其由員外郎等官補授㕘領由主事等官補授佐領者均解部院職任
  康熙四十五年題准凡由㕘領男爵輕車都尉補授郎中等官由副㕘領侍衞騎都尉佐領補授員外郎等官雲騎尉補授主事䕶軍校驍騎校補授小京官均俟三年限滿遇有陞轉將武職食俸年分以上朝之日起通行較算如原係部院主事筆帖式授為侍衞佐領復用員外郎等官者陞轉時將前在部院之俸及現任之俸准其積算其在武職上行走之俸不必通理
  雍正八年議准由郎中等官承襲輕車都尉由員外郎等官承襲騎都尉由主事等官承襲雲騎尉者均屬班聨相等應令兼理部院其世爵品大文職品小除奉
  特㫖兼理部務者不行開缺外餘均令世爵上行走所遺員缺即行銓補如果有才能出衆因世爵品大不行兼理者准該堂官具奏保留引
  見恭候
  欽定其循分供職者照例開缺不得奏請兼理倘有請
  托徇情等弊引
  見時其人不勝保留或保留之後辦事不能妥協即将
  保奏之堂官嚴加議處
  乾隆十三年奏准八旗世爵及武職官員改補文職者輕車都尉㕘領以科道郎中用騎都尉副㕘領佐領以員外郎用雲騎尉以主事用䕶軍校驍騎校等以七品小京官用其世爵均仍帶於本身侍衞有奉
  特㫖以文職用者一等侍衞係三品應以三品京堂用二等侍衞係四品應以四品京堂用遇有員缺三品者開列於應陞人員之前四品者開列於俸深人員之前請
  㫖補授此内各員缺如有應用科甲以及考試擬正陪者仍照例不行開列至三等四等侍衞係五品應將三等侍衞以郎中用四等侍衞以員外郎用藍翎侍衞係六品應以主事用遇有員缺歸於月分照例補用
  宗人府題補各官並出差
  雍正二年議准宗室理事官由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副理官由奉恩將軍佐領經歴主事由廕生五六品官并考取一等閑散宗室均由宗人府擬定正陪引
  見補授
  乾隆二年奏准宗室理事官遇有郎中應陞員缺與旗員郎中一例較俸開列陞轉
  三年議准宗人府理事官凡遇出差亦令該部行文宗人府將才能俸深者保舉一人咨送該部與各部院保送之旗員一同引
  見𠉀
  㫖簡用
  内務府堂郎中等官陞轉
  乾隆五年奏准内務府官員向由内務府陞轉其堂郎中總理六庫事務郎中等三缺經内務府奏准咨送過部以應陞之官列名應准其與部院官一例較俸陞轉此内有由漢軍郎中遴選調補者應令其以補授堂郎中等缺之日扣算食俸三年之後再行接算前任郎中之俸與漢郎中一例較俸陞轉若暫時差往外省本任不行開缺者仍照現任官例論俸陞轉其出差例有年限如鹽政關差等項本任員缺内務府别補有人亦應准其論俸仍竢扣滿年限再行擬陞未經差滿之時如應陞道府准其以陞銜註冊俟差滿囘京照依原陞補用其未經差滿之前如尚未陞用竢囘京之時未經補用以前仍不准算俸得官之後或仍補堂郎中等缺或補授對品官方准一例較俸推陞漢軍典籍陞轉
  乾隆三年議准以推陞中書後准其與漢中書較俸以主事同知兼掣與各項應陞人員一例推陞漢軍年滿大使陞轉
  乾隆四年奏准戸部三庫及戸部寳泉局工部寳源局大使均由筆帖式補授五年期滿仍照原筆帖式品級以應陞之官用其由漢軍筆帖式補授大使年滿者歸於雙月如遇應陞京官班次與漢軍俸深人員分缺間用如遇應陞外官班次歸於即陞月分與在外各項即陞人員通較日期先後補用其未入流筆帖式改為九品者陞轉之處仍照品級考所載以州同州判縣丞陞轉
  京官降調候補
  順治年間定京堂降官三品以上者悉照品級對品别官補用降從六品者不補光䘵與署正以正七品用仍支六品俸與六品一例較俸陞轉降至正九品者以九品筆帖式用滿官並無正九品故准補筆帖式陞正從八品之缺䝉古官員降至七品以上者准以原銜借補中書降至八品以下者以原銜借補理藩院司務如有情願補筆帖式者准其具呈補用漢軍降至從八品者不補典籍因係中書陞補之官並無應補班次以筆帖式用帶餘級食俸仍陞八品官
  外任旗員降補京官
  乾隆十四年奏准各省理事同知通判遇有降調者悉照京官降調至滿洲𫎇古知縣事同一例應均以京官降調嗣後凡降一級者即以七品筆帖式改補降至八品者即以八品筆帖式改補降至九品者即以九品筆帖式改補
  十五年奏准外任道府以下滿洲䝉古人員如由正印降調赴補者准其各按品級遇正印佐貳員缺均准降補如由佐貳官降調赴補者不准降補正印均以對品别官補用惟降至從六品以下除正七品之知縣一項由正印官降調者尚堪補用外其餘均係首領並無補用旗員之例考定例内理事同知通判降調者原以京官補用但京官品大外官品小若降至外任無可補之缺槩以京官對品借補未免過優嗣後凡降至從六品以下者皆降一等以京官補用如降至從六品者以正七品之小京官借補降至正七品者以從七品之小京官借補降至從七品者以正八品補用但滿洲䝉古無正八品之小京官應均以從八品之小京官降補降至從八品以及正九品者均以九品筆帖式補用不准仍帶原銜以上降調借補小京官人員有情願告降補用筆帖式者仍按品級准其以七八品筆帖式降補
  開列出差監督
  乾隆七年議准凡户部開列大小各差監督於毎年十月内行文過部咨取八旗應出大差官員按旗通行論俸每旗覈送五人應出小差官員較一任俸每旗亦覈送五人將職名開单叙明俸次移送戸部開列
  卓異理事同知通判等官陞轉
  雍正十三年議奏歸化城等處同知通判及協理各官停其三年更代若遇才守出衆者題請陞擢不及者黜革供職勤謹者仍照原銜較俸推陞奉
  㫖依議
  乾隆五年奏准各省滿洲理事同知通判如有卓異之官經該督撫具題到部俟來京引
  見奉
  㫖註冊後歸於毎年二四六十月分除各項不積算人員及應選班次仍照例辦理外如遇應陞月分不論食俸深淺以應陞之官先儘陞用仍以陞班積算倘有俸次已深者仍准論俸推陞其卓異應陞之處銷去









  欽定八旗通志卷五十一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八旗通志卷五十二
  職官志十一
  職制
  補放領侍衛内大臣以下官員
  領侍衛内大臣缺出由領侍衛内大臣將内大臣散秩大臣八旗滿洲𫎇古都統前鋒統領䕶軍統領外省將軍職名開列具奏補放領侍衛内大臣内如有出兵出差者將内大臣散秩大臣等職名進
  呈恭𠉀
  欽㸃署事
  内大臣缺出由領侍衛内大臣將散秩大臣職名開列具奏補放
  散秩大臣係奉
  特㫖補放
  侍衛班領委署侍衛班領侍衛什長缺出俱於侍衛内揀選補放一等侍衛缺出於二等侍衛内揀選補放二等侍衛缺出於三等侍衛内揀選補放三等侍衛缺出於四等侍衛藍翎侍衛
  上三旗雲騎尉以上世職前鋒校親軍校䕶軍校驍騎校下五旗擡入公中之雲騎尉以上世職前鋒校親軍校䕶軍校驍騎校等揀選補放至四等侍衛於藍翎侍衛内㨂選好者補放仍入於藍翎侍衛額數藍翎侍衛缺出於領侍衛内大臣衙門筆帖式恩騎尉各項拜唐阿閒散覺羅大臣子弟前鋒親軍䕶軍等揀選補放宗室侍衛缺出行文宗人府於所送宗室内揀選補放以上各缺俱由領侍衛内大臣揀選具奏補放
  上駟院侍衛缺出除藍翎侍衛外領侍衛内大臣㨂選散走侍衛出具考語咨送
  上駟院由
  上駟院帶領引
  見補放
  補放鑾儀衛官員
  掌鑾儀衛事内大臣缺出由領侍衛内大臣將應行補放之領侍衛内大臣内大臣職名擬送兵部開列具題至滿洲鑾儀使冠軍使雲麾使治儀正整儀尉員缺由鑾儀衛具奏補放咨送兵部如滿鑾儀使缺出於滿冠軍使及一等侍衛内揀選補放滿冠軍使缺出於滿雲麾使内揀選補放滿雲麾使缺出於滿治儀正内揀選補放滿治儀正缺出於滿整儀尉内揀選補放如本衛不得其人行文領侍衛内大臣咨取
  門上三等侍衛挑補雲麾使藍翎侍衛挑補治儀正滿整儀尉缺出行文管理鷹狗粘竿三處拜唐阿之大臣㨂選拜唐阿出具考語保送鑾儀衛揀選補放如無保送之拜唐阿仍於
  上三旗世職官員内揀選補放
  開列滿洲都統
  滿洲都統缺出由本翼䝉古都統滿洲補授漢軍都統前鋒統領䕶軍統領歩軍統領滿洲䝉古副都統滿洲補授漢軍副都統外省滿洲將軍都統副都統滿洲補授外省提督職名開列具題補授開列𫎇古都統
  䝉古都統缺出由本翼前鋒統領䕶軍統領歩軍統領滿洲䝉古副都統滿洲補授漢軍副都統外省滿洲將軍都統副都統滿洲補授外省提督職名開列具題補授
  開列漢軍都統
  漢軍都統缺出由本翼前鋒統領䕶軍統領歩軍統領滿洲䝉古漢軍副都統外省漢軍將軍副都統漢軍補授外省提督職名開列具題補授開列前鋒統領
  前鋒統領缺出由本翼䕶軍統領滿洲𫎇古副都統滿洲補授漢軍副都統職名開列具題補授開列䕶軍統領
  䕶軍統領缺出由本翼滿洲蒙古副都統滿洲補授漢軍副都統職名開列於前㕘領等官開列十員於後其所開十員内先將隨同前鋒統領辦事之前鋒㕘領隨同䕶軍統領辦事之䕶軍㕘領不論俸次通行開列由前鋒㕘領䕶軍㕘領補放之王府長史及前鋒㕘領䕶軍㕘領等通行較俸合隨同辦事之㕘領共足十員開列具題補授開列步軍統領
  提督九門巡捕五營歩軍統領缺出由滿洲䝉古副都統滿洲補授漢軍副都統歩軍翼尉職名開列具題補授
  開列滿洲䝉古漢軍副都統
  滿洲副都統缺出由本翼䝉古副都統滿洲補放漢軍副都統職名開列具題調補并將本翼滿洲侍郎按旗開列再將應陞蒙古副都統之本翼署理副都統及𫎇古侍郎一等侍衛軍政卓異人員開列在前次將本翼翼尉㕘領等官每旗開列十員其所開十員内先將歩軍翼尉前鋒營隨同辦事前鋒㕘領火器營翼長營總䕶軍營隨同辦事䕶軍㕘領健銳營翼長
  圓明園營總隨同辦事䕶軍㕘領嚮𨗳處隨同辦事前鋒㕘領䕶軍㕘領滿洲䝉古印房㕘領内務府䕶軍統領不論俸次通行開列續將王府長史前鋒㕘領䕶軍㕘領驍騎㕘領鳥鎗䕶軍㕘領察哈爾總管健銳營前鋒㕘領
  圓明園䕶軍㕘領論俸開列每旗各足十員之數至滿洲䝉古補授外省總兵官按旗開列於後以上應開人員俱於本内開列另將本翼滿洲𫎇古散秩大臣公侯伯子男冠軍使前鋒㕘領䕶軍㕘領驍騎㕘領鳥鎗䕶軍㕘領健銳營前鋒㕘領
  圓明園䕶軍㕘領王府長史一等䕶衛按旗挨次通行繕摺隨本進
  呈再將遵
  㫖引
  見記名之應陞本旗副都統人員開单進
  呈其本翼侍班引
  見記名人員另行開单一併進
  呈至開列滿洲副都統内有滿洲補授漢軍副都統職名即將應放漢軍副都統之本翼漢軍侍郎按旗開列本翼漢軍㕘領每旗將印房㕘領開列一員俸深㕘領開列一員
  䝉古副都統缺出由本翼署理副都統𫎇古侍郎按旗開列再將一等侍衛同軍政卓異人員開列在前續將本翼翼尉㕘領等官每旗開列十員其所開十員内先將歩軍翼尉前鋒營隨同辦事前鋒㕘領火器營翼長營總䕶軍營隨同辦事䕶軍㕘領健鋭營翼長
  圓明園營總隨同辦事䕶軍㕘領嚮𨗳處隨同辦事前鋒㕘領䕶軍叅領滿洲䝉古印房㕘領内務府䕶軍統領不論俸次通行開列續將王府長史前鋒㕘領䕶軍㕘領驍騎㕘領鳥鎗䕶軍㕘領察哈爾總管健鋭營前鋒㕘領
  圓明園䕶軍㕘領論俸開列每旗各足十員之數至滿洲䝉古補授外省總兵官按旗開列於後以上應開人員俱於本内開列另將本翼滿洲𫎇古散秩大臣公侯伯子男冠軍使前鋒㕘領䕶軍㕘領驍騎㕘領鳥鎗䕶軍㕘領健鋭營前鋒㕘領
  圓明園䕶軍㕘領王府長史一等䕶衞按旗挨次通行繕摺隨本進
  呈再將遵
  㫖引
  見記名之應陞本旗副都統人員開单進
  呈其本翼侍班引
  見記名人員另行開单一併進
  
  漢軍副都統缺出由本翼署理副都統漢軍侍郎按旗開列再將一等侍衛軍政卓異人員開列在前續將本翼翼尉㕘領等官每旗開列十員其所開十員内先將歩軍翼尉前鋒營隨同辦事前鋒㕘領火器營翼長營總䕶軍營隨同辦事䕶軍㕘領健鋭營翼長
  圓明園營總隨同辦事䕶軍㕘領嚮𨗳處隨同辦事前鋒㕘領䕶軍㕘領滿洲漢軍印房㕘領内務府䕶軍統領不論俸次通行開列續將王府長史前鋒㕘領䕶軍㕘領驍騎㕘領鳥鎗䕶軍㕘領健鋭營前鋒㕘領
  圓明園䕶軍㕘領論俸開列每旗各足十員之數至滿洲漢軍補授外省總兵官按旗開列於後以上應開人員俱於本内開列另將本翼滿洲漢軍散秩大臣公侯伯子男冠軍使前鋒㕘領䕶軍㕘領驍騎㕘領鳥鎗䕶軍㕘領健銳營前鋒㕘領
  圓明園䕶軍㕘領王府長史一等䕶衛按旗挨次通行繕摺隨本進
  呈再將遵
  㫖引
  見記名之應陞本旗副都統人員開单進
  呈其侍班引
  見記名人員另行開单一併進
  
  補放火器營大臣
  火器營大臣缺出將領侍衛内大臣前鋒統領䕶軍統領滿洲䝉古都統副都統滿洲䝉古補授漢軍都統副都統職名開列具題兼管
  補放嚮𨗳大臣
  嚮𨗳大臣缺出由前鋒統領䕶軍統領滿洲𫎇古副都統滿洲補授漢軍副都統職名繕寫緑頭牌具奏恭𠉀
  欽㸃一員補放
  論翼調補
  副都統以上旗下大臣缺出不必越翼在本翼内不論旗分互相調補其左翼人現任右翼右翼人現任左翼者遇有本翼缺出將旗分註明開列題請調補
  協領不准兼管本旗佐領
  乾隆四十三年五月奉
  上諭福州將軍永徳等奏稱協領兼管佐領者請照京師㕘領不得管轄本甲喇另調别甲喇之例調翼兼管等語永徳等此奏是外省協領若兼管本旗佐領是伊所辦事務仍係伊自行主掌完結雖有不合無人更正若令各翼各旗更調兼管遇有不合之處經協領指駁更正多一層稽察於公事大有裨益著照所請行仍通行各省駐防嗣後協領兼管佐領務須各翼各旗更調不得兼管本旗佐領再京師八旗㕘領内有管本甲喇佐領者亦應更調著交八旗將現管本甲喇者即行調補别甲喇著永逺為例欽此
  署理都統等官
  都統前鋒統領䕶軍統領歩軍統領副都統缺出如本缺有署理之人一體開列詳註如所署之人係不應列名者仍於本内聲明具題
  署理副都統官員開列副都統
  副都統缺出如本翼現有署理副都統之員即將署理副都統職名開列於前其應陞人員職名仍照例開列具題
  駐藏辦事大臣不准開缺
  乾隆三十一年五月奉
  上諭嗣後駐藏辦事大臣俱著開缺欽此
  五十一年九月奉
  上諭凡遣往新疆大臣等既不開其本身京缺嗣後駐藏辦事大臣亦著不必開缺欽此
  都統出差奏請署理
  都統奉差在半月以内者如本旗現有副都統即令副都統署理在半月以外者兵部奏請派員署理如一旗都統副都統俱經奉差雖在半月以内兵部仍行奏請派員署理其半月内外日期奉差之都統於起身前報明兵部
  前鋒統領䕶軍統領出差奏請署理
  前鋒統領䕶軍統領遇有奉差事故其印信兵部將前鋒統領䕶軍統領滿洲䝉古副都統滿洲䝉古補授漢軍副都統職名繕寫緑頭牌進
  呈恭𠉀
  欽㸃署理
  副都統出差奏請署理
  乾隆二十一年十月奉
  上諭向來奉差都統印信雖有署理之條而副都統奉差其員缺如何署理之處並無成例辦事殊未畫一即如一旗副都統二員俱經奉差本旗僅餘一人承辦一旗事務勢必不能周遍其副都統員缺理應派員署理嗣後八旗内一旗副都統二員若俱經奉差該部將一旗三員俱行在京之副都統職名併保舉副都統人員職名開单請㫖署理此係專指一旗大臣三員内有二員俱奉逺差不得遽行回京者而言若係隨圍及奉差在一二月之内即可回京者均非逺差其副都統員缺毋庸奏請署理將此永著為例欽此
  京口寧古塔三姓副都統公出委員署印
  京口副都統遇有公出事故其印務令江寧副都統前往署理
  吉林所屬各副都統内寧古塔副都統三姓副都統員缺𦂳要遇有進京等事該將軍將事簡之副都統派出一員前往署理其餘各副都統公出仍照例令本處協領署理
  大臣出征員缺擬補
  在京出征大臣員缺開列具題請
  㫖補授俟凱旋之日將出征大臣回京情由并其缺另
  補有人之處兵部奏
  聞
  署理外省大臣員缺奏請開列
  旗下大臣署理外省大臣事務員缺兵部將應否另行開列補放之處請
  㫖遵行
  尚書侍郎兼都統副都統
  都統副都統補授尚書侍郎者應否仍令兼攝都統副都統之處兵部繕摺請
  
  開列察哈爾都統
  察哈爾都統缺出由前鋒統領䕶軍統領滿洲𫎇古副都統滿洲䝉古補授漢軍副都統滿洲䝉古補授外省提督職名開列具題
  開列駐防將軍
  各省將軍缺出由八旗滿洲蒙古副都統滿洲補授漢軍副都統及本處滿洲副都統滿洲補授外省提督職名開列具題其廣州將軍缺出由内外滿洲䝉古漢軍副都統滿洲䝉古漢軍補授外省提督論俸開列具題
  開列駐防滿洲副都統
  駐防滿洲副都統缺出由滿洲驍騎㕘領本處協領各處城守尉三品總管滿洲補授外省總兵官按翼論俸開列十員具題另將在京滿洲𫎇古現任副都統職名併各處滿洲䝉古記名協領城守尉三品總管等職名按翼繕寫二摺隨本進
  呈至西安副都統缺出將滿洲𫎇古漢軍應陞人員一體開列
  開列歸化城副都統
  歸化城副都統缺出由在京
  上三旗滿洲前鋒㕘領䕶軍㕘領驍騎㕘領職名開列具題
  開列駐防漢軍副都統
  駐防漢軍副都統缺出由漢軍㕘領外省漢軍協領黑龍江管船礮水手總管按翼論俸開列十員外省總兵官職名一併開列具題另將在京漢軍現任副都統職名併各處漢軍記名協領總管等按翼繕寫二摺隨本進
  
  吉林鳥鎗營官員陞補
  吉林鳥鎗營㕘領新漢軍八佐領舊漢軍一佐領缺出俱毋庸由京補放㕘領缺出於新舊漢軍佐領内論其勞績能管轄者通行揀選擬定正陪送京帶領引
  見補放舊漢軍一佐領缺出於新舊漢軍驍騎校内論其勞績通行揀選擬定正陪送京補放新漢軍八佐領缺出於新舊漢軍驍騎校内論翼揀選擬定正陪送京補放如實不得人咨部由京揀選人員補放至所屬各城漢軍人等如有奮勉戎行者亦准其歸入吉林新舊漢軍内一體揀選論翼補用駐防副都統署理將軍印務
  乾隆二十二年五月奉
  上諭各省將軍等遇有陞遷調補及縁事離任其本城副都統内有在任年深者即令署理將軍印務如到任年分相同無可區别者仍著論翼署理將此永著為例欽此
  駐防記名人員分别坐補
  駐防協領佐領防禦缺出該將軍都統副都統將應陞人員揀選擬定正陪送部轉咨該旗帶領引
  見擬陪之員若奉
  㫖記名者回本處後遇有佐領防禦缺出即行坐補隨時咨報部旗仍於年底彚奏至以協領記名之員於應行坐補時騐無年力衰老行走改變等項事故方准專摺
  奏補倘平日不行察核致將年力衰老行走遜前之員坐補將該管大臣查議
  張家口䝉古協領一缺獨石口千家店左右兩翼防禦各二缺昌平州防禦二缺山海闗所屬左翼正白旗𫎇古防禦一缺右翼四旗防守禦佐領防禦各一缺附京駐防之寳坻良鄉固安采育東安霸州雄縣等處防禦各二缺并河南駐防䝉古佐領防禦各缺應陞人員不敷擬陪缺出時該管大臣將應陞之人保送該旗帶領引
  見補放如所送之人不堪陞用即由該旗具奏於在京
  應陞人員内另行揀選帶領引
  見補放
  張家口八旗䝉古官員缺出本翼如有堪以録用之員仍由本翼揀選如不得其人即毋庸論翼通行揀選保送補放
  奏派值年大臣
  奏派值年大臣兵部將八旗都統副都統等職名全行開列繕寫緑頭牌進
  呈恭𠉀
  欽㸃數員管理如遇調補外省以及奉差隨
  圍等事值年旗報明兵部奏請
  派員署理
  派查京倉大臣
  在京各倉派都統副都統稽察三年期滿更換其陸續奏派接任之員未及二年為日甚淺者毋庸更換外如已過二年者當更換之時亦一體更換屆期兵部將已經查倉之大臣毋庸開列外其餘都統副都統職名開列具奏恭𠉀
  欽㸃掣籖管理至查倉大臣遇有奉差患病服制等事在三月以内者其該倉事宜即交該倉御史專司稽察如該倉御史亦有奉差等事或都統等奉差在三月以外者兵部奏請派員署理
  補用記名人員
  奉
  㫖記名人員内如係三品官員遇外省城守尉總管缺
  出由值年旗補放者值年旗帶領引
  見由該旗補放者該旗帶領引
  見如係四品以下官員并前鋒校䕶軍校驍騎校内該旗查係軍政卓異或軍前効力年深者按照伊等品級於應陞缺出即行指名奏
  聞補放如記名人員内雖未在軍前効力又無軍政卓異者遇應陞缺出仍將記名之人擬正將軍政卓異之人擬陪次將軍前効力年深之人一併列名帶領引
  見若無軍政卓異之人即將軍前効力年深之人擬陪至此項記名人員如遇調補陞遷後即將從前記名之處註銷如陞任後復於新任内記名於應陞缺出時仍照從前記名之例辦理
  滿洲𫎇古副都統缺出將奉
  㫖記名人員另繕清摺與題本一併進
  呈此項開列人員内先將卓異及隨同辦事之前鋒㕘領火器營翼長隨同辦事鳥鎗營總隨同辦事䕶軍㕘領健鋭營翼長
  圓明園隨同辦事營總閒散營總隨同辦事䕶軍㕘領嚮𨗳處隨同辦事前鋒㕘領䕶軍㕘領都統印房辦事之驍騎㕘領一等侍衛冠軍使王府長史等官開列於前閒散行走之前鋒㕘領等官論俸開列於後至漢軍副都統缺出將記名之漢軍㕘領亦一併開列外省本翼副都統缺出亦照此例行如係八旗公缺按翼開列其餘公侯伯子男及一等䕶衛等官有因兼副㕘領佐領與印房行走引
  見記名者祗於隨摺内開列將記名之處註明不必帶
  領引
  見
  陞用軍營人員
  出征旗員如遇本旗本處有應行揀選缺出該管大臣一體㨂選陞用至副都統以上缺出例應開列請
  㫖補放者兵部將出征得有功牌人員另繕夾单進呈恭𠉀
  欽簡
  總管㕘領論俸開列
  副都統缺出應行開列之察哈爾總管由㕘領陞授者連前㕘領俸併算其由别項陞授者止論總管俸至前鋒㕘領䕶軍㕘領内由驍騎㕘領補授者列名時止論現任俸次不准通理前俸其王府長史由㕘領補授者亦照此例行
  補放内外㕘領以下等官
  副都統以上大臣由兵部具題補放
  陵寢總管翼長信礮總管
  興京復州秀巖鳳凰城開原遼陽南金州呼蘭河南右衛莊浪各處城守尉
  盛京所屬協領防守尉寧夏𫎇古協領黒龍江管船礮水手總管吉林黑龍江管水手官羅文峪防禦由值年旗引
  見補放
  盛京所属城守尉以宗室等揀選帶領引
  見補放外其在京驍騎㕘領以下官員在外協領㕘領城守尉總管防守尉以下官員該旗引
  見補放前鋒㕘領以下官員由前鋒統領引
  見補放䕶軍㕘領以下官員由該旗䕶軍統領㑹同本
  翼䕶軍統領揀選引
  見補放歩軍協尉副尉城門領等官由歩軍統領㨂選
  
  見補放滿洲火器營
  圓明園健鋭營官員由該營大臣㨂選引
  見補放均咨明兵部註冊至外省駐防將記名領催等坐補驍騎校并改武倉官臺站官筆帖式等官改補驍騎校俱於嵗底彚報該旗轉咨值年旗具奏駐防協領等官期滿送部引
  
  各省駐防協領齊齊哈爾水師營總管吉林黑龍江等處火器營㕘領察哈爾總管并由京補放之察哈爾㕘領等六年任滿並無事故者各該將軍大臣等秉公考察出具考語咨送赴部兵部再加考騐帶領引
  見恭𠉀
  欽定記名遇有應行開列陞用之處除將俸深之員照例開列外將記名之員另行繕摺隨本進
  呈至伊犁滿洲營協領察哈爾等部落總管六年期滿果有勲勞人去得者令其引
  見其平等稱職者毋庸送部引
  見
  各省協領并察哈爾總管年滿引
  見後如未經陞用者再遇六年期滿該將軍都統副都統等詳加騐看出具考語送部帶領引
  見恭𠉀
  欽定其記名之員遇有外省副都統缺出按翼繕摺隨
  本進
  呈
  各省協領若於軍政案内卓異引
  見其年滿時毋庸送部即以卓異引
  見之日起扣滿六年再行送部引
  
  伊犁等處記名協領距京窵逺於内地駐防副都統缺出毋庸開列遇烏嚕木齊古城巴里坤三處副都統缺出於開列本内列於應陞人員之前進
  呈請補至伊犁所屬錫伯索倫等處部落總管缺出該將軍將記名協領與該部落應陞之副總管等一體㨂選奏請調補該協領調補後仍准其於烏嚕木齊等處副都統陞缺列名
  伊犁協領二次俸滿送京引
  見
  乾隆四十三年五月奉
  上諭據伊勒圖等奏稱協領明善六年期滿看來僅能稱職不副皇上選用請停其照原奏之例咨送引見等語各省協領六年期滿送京引見特為伊等果属才能朕即加恩録用其衰老不能得力者亦斷不姑容伊犁雖云路逺協領等均係大員若竟不送京引見則才能者不獲邀恩而衰老者反得素餐於公事大無裨益是定例尚未允協且伊等往還俱係馳驛一無所費嗣後伊犁協領即或不副選用亦惟初滿六年者准免送京至二次期滿則已踰十二年矣著該將軍出具考語送京引見著為定例遵行欽此
  駐防記名領催等坐補驍騎校
  駐防驍騎校及察哈爾䕶軍校驍騎校缺出該將軍都統副都統等於領催前鋒䕶軍恩騎尉内揀選擬定正陪送部轉咨該旗帶領引
  見如將擬正之人補授其擬陪之人奉
  㫖記名後發回本處遇有驍騎校䕶軍校缺出坐補其記名人員内倘有改易前操者咨部註銷
  記名領催前鋒䕶軍恩騎尉等坐補驍騎校䕶軍校該將軍都統副都統等將一年之内坐補人數若干於嵗底彚報該旗轉咨值年旗具奏
  盛京等處改武等官陞補驍騎校
  盛京等處倉官三年俸滿臺站官及各省駐防平等行走之筆帖式六年俸滿其通曉清漢文義者該將軍等保題聴吏部分别補用外其不通曉清漢文義并不能遷移來京情願守𠉀本處武職者於厯俸年滿後該將軍等出具考語咨送兵部帶領引
  見准其記名後遇有本處本翼驍騎校缺出俟領催等用過三缺之後補用一員至筆帖式由兵丁考取後仍與該處官兵一體練習騎射如果行走勤慎辦事好弓馬嫻熟者三年俸滿遇有應陞驍騎校缺出即與領催等一體揀選照保送驍騎校之例送京引
  見補放此内有曽經出兵効力者仍令該將軍等照舊酌量與記名領催一體陞用如辦事平常弓馬不堪者於年滿時不准改補武職即行咨部開缺若年滿記名後行走平常即將記名之處咨部註銷黑龍江驛站官由有品級筆帖式補授者授為七品無品級筆帖式補授者授為八品六年期滿時令其離任以驍騎校用
  黑龍江屯莊官陞補驍騎校
  齊齊哈爾黑龍江黙爾根城呼蘭四處地方管屯莊官内五年期滿通曉滿漢文義者該將軍保題聴吏部分别補用外其不通曉滿漢文義并不能遷移來京情願守𠉀本處武職者五年期滿後該將軍出具考語分别題明其行走勤能管轄者遇有本處本翼驍騎校缺出與記名領催相間補用其㝷常供職者俟領催用過驍騎校三缺之後將年滿管屯莊官補用一員
  綏逺城換防兵丁陞補驍騎校
  綏逺城派往烏里雅蘓臺科布多等處換防兵丁内有挑補額外筆帖式期滿不識漢字愿以驍騎校補用者回營後毋庸計缺坐補俟驍騎校缺出與應陞之人一同通行揀選補放
  補放驍騎校領咨赴部遲延
  各省駐防補放驍騎校等官領咨赴部如有觀望遷延希圖王大臣騐放規避引
  見者即行㕘處
  補放王等属員
  王府長史缺出於上三旗一等侍衛冠軍使前鋒㕘領䕶軍㕘領驍騎㕘領佐領子男輕車都尉騎都尉内保送該旗大臣每旗揀選二員咨送兵部㑹同領侍衛内大臣㨂選正陪帶領引
  見補放
  司儀長缺出於上三旗二等侍衛雲麾使前鋒侍衛副䕶軍㕘領副驍騎㕘領佐領輕車都尉騎都尉内保送該旗大臣每旗揀選二員咨送兵部㑹同領侍衛内大臣揀選正陪帶領引
  見補放
  一等二等三等䕶衛及四品五品六品七品八品典儀缺出除佐領輕車都尉以上世職官員不准補放外由該旗王貝勒貝子公等於所属應陞人員内按其行走勞績年分淺深揀選擬定正陪咨部五品以上員缺兵部㑹同該王等帶領引
  見補放六品以下員缺照咨補放其擬正人員若行走年分較擬陪之人淺至五年以外者兵部即行駁回如應陞品級人員内一時揀選不得其人將越銜一等人員擬定正陪咨部補放不得越銜二等其新封之王貝勒貝子公等實無可補放䕶衛典儀之人將情由聲明再將無職人等擬定正陪咨部補放至六七八品典儀及親軍校䕶軍校等缺如將革職廢員保送補放查明實係因公革職方准保送如犯軍流獲罪貪婪不法及一應私罪曽經斷罪者俱不准違例保送
  散騎郎缺出除佐領不准補放外由該旗王等將所属子爵以下雲騎尉以上官員㨂選送部帶領引
  見補放
  王等属員分别題咨
  王等所属長史司儀長䕶衛五品典儀以上等官如有過犯應行斥革者該王等據實㕘奏交兵部查議入於半月彚題其六品以下各官如有應行斥革者咨明兵部革退
  王等屬員分别挑補
  王等所屬䕶衛等官出缺定以四年為限第五年奏請挑補一次長史司儀長遇有缺出即行揀選帶領引
  見補放
  王等年幼未經承襲以前䕶衛官員停放
  王貝勒貝子公等年幼尚未承襲其所属䕶衛典儀散騎郎缺出停其補放統俟承襲後辦理至長史司儀長包衣㕘領佐領驍騎校䕶軍校親軍校缺出仍照例補放
  王等屬員病痊起用
  王貝勒貝子公屬下䕶衛典儀親軍校䕶軍校等因病解任後經病愈照咨補放毋庸坐補原缺王等屬員解退後起用
  王等屬員因王等薨故解退如曽遇
  恩詔受封該旗酌量補用其因王等縁事革退者雖遇恩詔受封該旗減等與應補人員揀選擬補該員前任
  内所有加級俱行註銷若未遇
  恩詔者俱毋庸議
  旗員降調補用不分正從官階
  八旗武職各官除應得
  封典仍照官階品級分别正從辦理外至八旗官員如應降調補用各按滿洲䝉古漢軍指定應補之缺補用如應降級留任應照所降之級食俸者亦照舊例辦理均毋庸分别正從至
  圓明園四品包衣營總内務府五品包衣䕶軍㕘領包衣驍騎㕘領包衣副䕶軍㕘領包衣副驍騎㕘領左右兩翼六品前鋒校委署前鋒㕘領八旗六品䕶軍校委署䕶軍㕘領係由四品五品六品旗員賞給三品四品五品虛銜頂帶仍食原級俸餉如遇降調各按其原官品級降調補用不得照虚銜核算
  降調人員補用
  一品領侍衛内大臣内大臣都統將軍降一級調用者以京外副都統擬補降二級調用者係滿洲人員以
  陵寢總管歩軍翼尉城守尉協領前鋒㕘領䕶軍㕘領驍騎㕘領擬補係䝉古人員以察哈爾總管協領前鋒㕘領䕶軍㕘領驍騎㕘領擬補係漢軍人員以在京㕘領在外協領擬補降三級調用者係滿洲人員以
  陵寢副總管信礮總管前鋒侍衛副䕶軍㕘領副驍騎㕘領佐領歩軍協尉城門領防守尉擬補係𫎇古人員以前鋒侍衛副䕶軍㕘領副驍騎㕘領佐領歩軍協尉城門領擬補係漢軍人員以在京副㕘領佐領歩軍協尉城門領在外㕘領佐領擬補降四級調用者係滿洲漢軍人員以監守信礮官歩軍副尉外省防禦擬補係䝉古人員以步軍副尉外省防禦擬補其二品前鋒統領䕶軍統領歩軍統領鑾儀使副都統散秩大臣降一級二級三級調用者與一品大臣等降二級三級四級調用之例同以上缺出時俱令該衙門查明降調人員係開列具題之缺聲明降調情由開列於應陞人員之
  後一併具題係引
  見補放之缺聲明降調情由列名於應陞人員之後一
  併帶領引
  見恭𠉀
  欽定至領侍衛内大臣内大臣都統將軍降五級調用前鋒統領䕶軍統領歩軍統領鑾儀使副都統散秩大臣降四級調用者免其補用前鋒校䕶軍校驍騎校等微員除該員原有世職者仍在世職上隨旗行走外其無世職者帶所降之級隨旗行走俟滿三年果能勤慎無過該旗都統副都統等出具考語帶領引
  見請
  㫖將降五級調用之一品大臣准其照降四級調用之例擬補將降四級調用之二品大臣准其照降三級調用之例擬補至該員降級之數再有多者無缺可補停其補用
  在京三品旗員降一級調用者以四品旗員擬補降二級調用者以五品旗員擬補降三級調用者以六品旗員擬補降四級調用者以七品城門吏擬補其在京四品旗員降一級二級三級調用者與三品旗員降二級三級四級調用之例同五品旗員降一級二級調用者與四品旗員降二級三級調用之例同六品旗員降一級調用者與五品旗員降二級調用之例同統俟缺出時該衙門查明降調人員聲明降調情由列名於應陞人員之後一併帶領引
  見如引
  見一次二次三次未經補用俟於第四次應補缺出該
  衙門聲明引
  見次數未經補用情由出具考語具奏列名於應陞人
  員之後帶領引
  見恭𠉀
  欽定此等降調旗員如引
  見未補俟過半年後遇有應補缺出始准列名未逾半年者雖有缺出不准列名至三品旗員降至五級以下調用四品旗員降至四級以下調用五品旗員降至三級以下調用者無缺可補停其補用若身有世職者仍在世職上隨旗行走
  各省駐防將軍都統副都統所轄三品旗員降一級調用者遇有本處駐防四品官缺出擬補降二級調用者遇有本處駐防五品官缺出擬補降三級調用者遇有本處駐防六品官缺出擬補其駐防四品旗員降一級二級調用者與駐防三品旗員降二級三級調用之例同駐防五品旗員降一級調用者與駐防四品旗員降二級調用之例同此等駐防降調人員該將軍都統副都統俟咨送應陞人員引
  見時將降調人員聲明降調縁由一併咨送該旗列名
  於應陞人員之後帶領引
  見其廣東福建四川甘肅等逺省降調旗員引
  見一次未補俟過半年後遇有缺出該將軍等聲明未補情由出具考語具奏與應陞人員一併咨送該旗列名於應陞人員之後帶領引
  見恭𠉀
  欽定近省降調旗員引
  見一次未補俟過半年後遇有缺出仍照初次咨送該
  旗帶領引
  見如未經補用俟再過半年後遇有缺出該將軍等聲明未補情由出具考語具奏與應陞人員一併咨送該旗列名於應陞人員之後帶領引
  見恭𠉀
  欽定其總管城守尉防守尉及所屬各員降級調用者俱令回旗俟該旗出有各處總管城守尉防守尉所属員缺由該旗都統副都統等查其所降之級與補用之缺相符聲明降調情由列名於應陞人員之後一併帶領引
  見如未經補用亦照在京降調旗員之例俟第四次缺出聲明未經補用情由出具考語具奏列名於應陞人員之後帶領引
  見恭𠉀
  欽定至駐防三品旗員降至四級以下調用四品旗員降至三級以下調用五品旗員降至二級以下調用者在外無缺可補停其補用若身有世職仍在世職上隨該處行走如係由京補放之員降至七品在外無缺可補情願來京者准其以七品城門吏擬補
  駐防旗員降級應補驍騎校者不論省分逺近該將軍等俟咨送應補人員時聲明降調情由一併咨送該旗列名於正陪人員之後帶領引
  見如未經補用俟第二次驍騎校缺出將擬陪記名之人坐補後至第三次缺出再行聲明未補情由咨送該旗列名於正陪人員之後帶領引
  見恭𠉀録用
  在京降調旗員引
  見四次未經補放者停其再行引
  見駐防降調旗員逺省引
  見二次近省引
  見三次未經補放者停其再行來京引
  見俱按所降之級令其原品休致其駐防降調以驍騎
  校用者至第三次引
  見未䝉補放亦即照所降之級令其休致
  鑾儀衛官員降級調用者以冠軍使雲麾使治儀正整儀尉按等遞降俟缺出時該衛查其所降之級與補用之缺相符將降調人員聲明降調情由列名於應陞人員之後一併帶領引
  見恭𠉀
  欽定
  王等所屬長史司儀長典儀等官降級調用者典儀有四品五品六品七品八品不同該王等照所降之級咨部擬補長史司儀長降級調用者該王等以䕶衛之缺按品遞降咨部擬補以上降調各員如降至無可遞降者俱行革職不得援照微員無級可降革職留任之例辦理
  侍衛䕶衛降級
  一等侍衛降一級調用授為二等侍衛二等侍衛降一級調用授為三等侍衛三等侍衛降一級調用授為四等侍衛四等侍衛降一級調用授為藍翎侍衛藍翎侍衛降一級調用者革職王等所属一等䕶衛遇降一級調用授為二等䕶衛二等䕶衛遇降一級調用授為三等䕶衛三等䕶衛無級可降遇降一級調用者革職
  察哈爾降調人員補用
  察哈爾三品旗員降二級調用四品旗員降一級調用者遇有六品官缺出准其列名於正陪人員之後帶領引
  見恭𠉀
  欽定
  患病開缺
  内外旗員患病該管大臣委員確騐酌量給以假期總不得過六個月之限如六個月仍未痊愈有職任者開缺如係世職將俸禄停止俟病痊之日有世職者具呈該旗都統隨旗當差行走自當差之日起支俸無世職者俱𠉀缺補用其内外世職官因病告假如過六個月之限仍照例停俸如停俸至一年之後調養未愈不能當差令該管大臣查騐實在情形如果殘廢即應開缺將應襲之人另請承襲如無應襲之人該管大臣奏明請
  㫖辦理至額外食俸官員亦照此例定限如逾限不痊者即行停俸俟病痊之日仍在原衙門行走倘無疾揑稱有疾呈報者將本官降一級調用騐看官罰俸一年出咨之該管官罰俸六個月
  陵寢官員子弟襲住
  在
  陵上居住章京之子弟仍遵
  㫖准其襲住如額數看守章京之外不准令其居住係隨章京一同居住之子弟方准令其襲住如不係隨去同住之子弟不准襲住
  八旗襲職外省人等詢問愿否來京
  乾隆四十二年十月奉
  上諭八旗承襲佐領世職如有分應承襲之人在外省者向俱調取來京引見嗣朕降㫖有似此者著具奏請㫖後再行調取但此内不無在駐防地方立有産業不愿來京者著交八旗都統等嗣後凡承襲佐領世職其有分應具奏調取之人行文各該處大臣詢
  問本人如情愿來者即調取來京帶領引見其不情愿者不必咨送著為令欽此
  旗員廕監
  旗員廕監必以嫡長子如無嫡長子或雖有子而患病殘廢及有别項職事則廕嫡長孫如無嫡長孫則廕次子及次孫如無次子次孫則廕親兄弟及親兄弟子孫如無親兄弟及親兄弟子孫則廕伯叔所生兄弟及子孫俱以次承廕凡恭遇
  恩詔兵部題明行文各該管官轉行應廕官員取具承廕之人年齒姓名文冊并親供印結一樣二套送部内有不能以次承廕者將情由聲明報部亦准承廕但不得將例載不應承襲之人混請承襲
  詔後所生之子孫不准承廕若本官遇
  詔曽經送子入監讀書後經陞任又遇
  恩詔欲改為廕生者如未出仕監生仍准與改廕生其先送監生原缺聴本官另送别子至本官遇
  恩詔廕子後因本身縁事革職其所廕之子未出仕者停止已出仕者不必停止若猶稍剰微末職銜并有世職者先經所廕廕生監生不必停止若廕生監生未仕而故及患病殘廢者仍令補廕若補廕之後又故及患病殘廢者不准再補若既經准廕後得官職及中科目者俱不准補廕
  詔後所生之子孫亦不准補廕至革職官後經還原職者仍准還廕其革職後另行起用之官不論文武銜缺如起用時品秩相當及在原品以上者俱准還廕如革職官後經開復例止降級調用者亦准還廕凡還廕時如原廕有人别無事故仍給還原廕之人外如退廕之人殘廢病故或别經出仕中式者准其將
  詔前所生之子孫復還原廕
  詔後所生之子孫亦不准混請還廕其承繼之子孫分
  
  詔前
  詔後准廕不准廕之處亦與所生之子孫同凡廕生監生必開明事故呈送到部若送廕之人有從前縁事例應永不叙用者不准廕監其叛逆牽連革職之員及雖係族中子弟𨽻於民籍併撫養民間之子弟不准廕監年老有病原品解任食全俸官員仍照伊原品准其廕監其子爵予廕照三品例改補旗員者作為七品監生男爵予廕照四品例改補旗員者作為八品監生該員等所得廕生監生十五嵗以上者送國子監讀書二十嵗以上者咨送吏部照例辦理有情愿俱呈在武職上行走者照伊所得品級廕生隨旗行走至改補旗員隨旗行走之廕監生如果行走好者遇有應陞缺出與應用人員一體揀選補放遊牧地方廕生有情愿做武官者各照品級食俸其外省大臣官員廕生監生内有情愿在家讀書者該衙門奏
  聞仍報明該部註冊凡補廕時俱照承廕之例兵部題
  明給與
  盛京等處廕生准在本處行走
  盛京黑龍江吉林及遊牧地方廕生俱係生長本處此數處廕生除情愿來京隨旗行走外如有願在本處當差行走者准其本處隨旗當差行走仍令該管各官照所属官員例一體管轄稽察其餘各省駐防廕生概不得援照此例
  額駙之子授以品級
  乾隆四十年正月奉
  上諭尚主額駙等俱按公主品級授為固倫額駙和碩額駙惟公主所生之子向未定有給與品級之例其下嫁䝉古王公之公主等所生之子本各有應得品級毋庸另辦外但在京公主所生之子若不授以品級於體制未協嗣後在京公主所生之子年至十三嵗時如係固倫公主所生即給與伊父固倫額駙品級和碩公主所生即給與伊父和碩額駙品級現在豐伸濟倫年已及十三即著給與伊父福隆安和碩額駙品級著為令欽此












  欽定八旗通志卷五十二
<史部,政書類,軍政之屬,欽定八旗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八旗通志卷五十三
  職官志十二
  公式
  加級隨帶
  陞任各官并滿洲侍衞等官補放緑營查係陞任者原任内所有軍功加級准其隨帶其曽經奉
  㫖賞給隨帶之級并議敘及捐納所加之級原有隨帶字様者仍准隨帶其餘一切加級俱改為紀録一次如對品補授之官所有一應加級均准帶於新任
  世職所得加級後經補授職任官其職任品級與世職相等或較小於世職者俱准隨帶若職任品級較大於世職者查明應隨帶者准其隨帶應改紀録者改為紀録至職任所得加級後經承襲世職無論職任兼與不兼若世職品級與職任相等或較小於職任者俱准隨帶若世職品級較大於職任者查明應隨帶者准其隨帶應改紀録者改為紀録其佐領所得加級後陞㕘領以上等官雖仍兼佐領者亦将加級查明應隨帶者准其隨帶應改紀録者改為紀録
  佐領補放副叅領驍騎校補放印房章京俱係揀選引
  見奉
  㫖補放之員品級雖屬相當實係陞任其任内尋常加
  級於補放後照例咨部改為紀録
  加級准改紀録
  内外旗員遇有罰俸案件除原有紀録准其抵銷外若任内有議敘加級願改為紀録抵銷罰俸者准其呈明咨部每級改為紀録四次照數抵銷其抵銷所剩紀録遇陞任時查係隨帶之級所改者仍准隨帶不係隨帶之級所改者在任時抵銷過一次二次或三次者槩行註銷若所改紀録並未抵銷罰俸准其将紀録一次帶於新任其一人而加數級者如遇議處案件按伊加級年月先後次第抵銷至
  覃恩所加之級不准改抵
  軍功加級紀録抵銷
  官員因公詿誤遇有議處之案應降一級者以加一級或紀録四次抵銷罰俸一年者以紀録二次抵銷罰俸六個月者以紀録一次抵銷如係軍功紀録二次准其抵銷降一級紀録一次准其抵銷罰俸一年如遇有罰俸六個月之案将軍功紀録一次抵銷免其罰俸仍給還尋常紀録一次軍功加一級准其抵銷降二級如遇有降一級調用之案将軍功加一級抵銷免其降調仍給還軍功紀録二次有即陞及卓異加一級者亦准抵銷降一級其例不准抵銷并因私罪議處不准抵銷之加級紀録并不敷抵銷之紀録准其隨帶先有即陞卓異加級俱不准隨帶如議處官員内任内有軍功等項并隨帶加級紀録及尋常加級紀録例准抵銷者兵部於議處時查明将該員尋常之加級紀録分别先後先行抵銷至軍政處分各官雖任内先有即陞卓異加級不准抵銷亦不准隨帶若軍功加級紀録及别項加級紀録不准抵銷仍准隨帶再議處拖欠錢糧官員如有軍功及錢糧全完加級紀録者准其抵銷别項加級紀録俱不准抵銷
  紀録抵銷
  内外旗員縁事罰俸一個月至五個月不至銷去紀錄一次者俱准註於紀録再遇罰俸合計抵銷如任内有紀録四次又有罰俸一個月至五個月註抵者遇因公降級處分仍准其紀録四次抵銷降一級其前議罰俸註抵銀兩補行實罰如因犯私罪議處者一槩不准抵銷
  降級留任准抵銷
  雍正三年九月奉
  上諭朕體恤臣工凡官員辦事著有勞績者無論大小俱勅部議敘其有過誤致干吏議者亦照例處分夫一人之身有功有過一官之級有降有加舊例官員降級留任停其陞轉必三年無過方准開復降後雖有恩詔加級不准抵銷殊非以功補過開人自新之義嗣後降級留任官員遇有恩詔及議敘加級俱准以加一級抵銷降一級庶人皆奮勵勉圖後效亦鼓舞吏治之一道也至降級後捐納加級者不得抵銷前案特諭欽此
  乾隆五十三年十一月奉
  上諭内務府奏請員外郎廷標等循例開復一摺又議處副闗防董濬照向例将降調處分改為罰俸一摺此例因國初年間内務府人數本少職事較多是以定例遇有降調處分俱係改為罰俸免其降調今内
<史部,政書類,軍政之屬,欽定八旗通志,卷五十三 >
  務府生齒日繁堪以當差者本不乏人其議處各員除奉特㫖留任外自應照部院衙門之例按其情節輕重分别實降抵銷以示公允嗣後議處内務府官員著查照吏部處分則例辦理其従前改為罰俸之例即行停止除廷標等五員降調之案業已四年期滿仍准開復外所有董濬一員即照此例辦理欽此
  親王郡王等降級
  乾隆五十六年五月奉
  上諭向來定例兼将軍副都統之宗室王公等遇有案件應與同事大臣降調者每降一級俱加倍罰該管職任俸四年抵銷苐念因一案将同事大臣等俱行實降王公等僅於兼管職任内罰俸抵銷並不降級仍行留任未免於宗室王公等稍有袒䕶殊未平允本日因偷盜内庫銀兩一事業經降㫖将崇尚斌寧所兼職任俱行實降著交宗人府及該部嗣後凡兼職任之宗室王公等遇有案件應與同事大臣降級調用者均著照此次之例将宗室王公等所兼職任實行議降其加倍罰俸抵銷之例著即停止况所降者僅兼任之級於伊等承襲原爵殊無干涉欽此
  辦理
  陵寢事務貝子公等罰俸分别公私
  乾隆四十三年三月奉
  㫖管理宗人府旗務之王公等遇有罰俸案件如係私罪均罰王公俸若係公罪俱各罰職任俸其辦理
  陵寢事務之貝子公等雖無兼銜亦係在大臣分上辦事理應照依管理宗人府旗務王公之例辦理嗣後辦理
  陵寢事務之貝子公等若因私罪罰俸仍罰伊等貝子公俸外如係公罪即照罰都統職任俸在伊等俸禄内坐扣将此著為例欽此
  旗員降級
  八旗職任官縁事應降級留任者按所降幾級即
  降俸幾級應降級調用者各按品級遞降内務府所屬職任官應降級調用者每一級加罰俸一年免其降調降級多者照此遞増世職官縁事應降級留任者亦按所降之級降俸應降級調用者每一級以罰世職半俸三年議抵降級多者照此遞増罰俸未完不准陞轉如世職兼職任所犯在職任者不論世職大小俱就職任議處不由職任所犯世職大即就世職議處職任大即就職任議處議處侍衞
  乾隆元年七月奉
  㫖嗣後侍衞等差使遇有議處事件著領侍衞内大臣即行議奏欽此
  議處世職
  父祖所得世職承襲之子孫縁事應革職者即行議革查明應襲之人奏請承襲至本身出征因公所得世職有犯賭博宿娼枷號以上之罪者将世職黜革雖有襲次不准承襲其餘所犯之罪應革職者免其黜革永停半俸俟伊身故後子孫仍按次承襲支食全俸其本身効力隨衆所得世職縁事應革職者即行議革雖有襲次不准承襲議處大小兼銜
  正副㕘領兼管佐領者因公降革離任係叅領任内之事将㕘領議以降革仍留佐領係佐領任内之事将佐領議以降革所兼叅領該管大臣出具考語另行請
  㫖其議以降調佐領如屬世襲者按所降級數每一級罰佐領半俸三年議抵若係公中佐領即行降調再有兼銜仍留小銜副都統以上等官有兼佐領者因公降革離任係副都統等官任内之事将副都統等官議以降革仍留佐領係佐領任内之事将佐領議以降革所兼副都統等官於本内聲明請
  㫖其議以降調佐領如屬世襲者按所降級數毎一級罰佐領半俸三年議抵若係公中佐領即行降調再有兼銜仍留小銜若因私罪降革毋庸請留兼攝之任至所兼世職除例内定有専條不准存留者仍照舊遵行外其餘俱准存留世職外省協領等官有似此兼管者亦照此例行
  議處世職兼文武職任
  文武職任官如有貪汚行止不端革職者不論何任事發所兼之官俱行革退應襲官交與該旗查明應襲之人承襲若因溺職議處者将所兼之世襲公中佐領及文武職任一併革退其世襲應否存留之處該旗具奏請
  㫖至奉
  特㫖革退各官係由武職内獲罪革退者所兼文職應
  去應留該部院具奏請
  㫖所兼世職佐領該旗具奏請
  㫖係由文職内獲罪革退者所兼武職世職佐領并止任武職獲罪革退者所兼世職佐領應去應留該旗具奏請
  㫖其文職兼任因公掛誤罪止降革離任者查係何任内掛誤即由何任内降革武職兼世職官罪止革職者在武職任内掛誤革其武職仍留世職革職留任者係由何任議處即停何任之俸所剰之職尚有餘俸仍行給與降級留任者係由何任議處即按何任品級扣俸因病具呈者停俸文職俟病痊補缺日給俸若兼世職俟病痊具呈日給與世職之俸武職俟病痊隨旗當差日給俸再世職佐領挑選侍衞實因家貧不能行走經領侍衞内大臣奏退侍衞者回旗仍在世職佐領上行走若因怠惰規避行止不端叅革侍衞者将所兼之職俱行革退應襲官該旗将應襲之人奏請承襲議處原任降調
  官員陞任後遇原任事發應行降調者如係營私作弊等案情罪重大者俱於原任内議以降調将陞任并所有兼任一併降調係因公掛誤情罪尚輕者於現任内議以降調仍留所兼之任至内外陞任官員尚未引
  見遇有原任内因公降革處分叅案到部仍於原任内
  議處将陞補之處扣除係在引
  見之後者即於陞任内議處例有展㕘之案照離任官
  例議結其毋庸引
  見各員並換防屯田軍營出師人員以具題奉
  㫖之日為斷分别議處至㕘案到部遲延将開報遲延並督催不力各官照遲延例議處如核其發覺日期在陞任以前而開報在陞任以後者即照規避例議處
  議處記過官員
  八旗官員承辦事件不加詳慎致有錯失其情罪不至特疏叅處者該管大臣記過一次報部存案俟積至三次該管大臣即行㕘奏交部将該員罰俸三個月
  議處出師人員
  派往出兵屯種駐劄官員遇有議處之案應罰俸者准其註册於事竣之日補行罰俸應降級留任革職留任者仍按年限開復應降級調用者帶所降之級仍留軍營効力暫停開缺准照原缺支食俸餉等項其應行革職者即於議處本内将該員應否開缺准留軍營効力支食半俸或作為兵丁効力之處聲明請
  㫖以上降革准留軍營効力官員均俟事竣之日該管
  官将該員出具考語給咨送部引
  見請
  㫖其奉
  特㫖革職留在軍營効力者亦准其支食半俸至在辦事處有犯降革並非進𠞰者不准留營効力若有錢糧等項未清亦不准回旗
  伊犁新疆等處由内地派往換班及屯田各員遇有降革罰俸等案仍照向例辦理至伊犁烏嚕木齊巴里坤等處駐防大臣官員遇有處分毋庸註冊均照内地駐防一例定議
  議處軍營派守卡倫人員
  乾隆十七年二月奉
  上諭兵部議奏将違例私将地畆典與民人之卡倫侍衞佛保應否革職仍令在軍營効力等語佛保係犯罪之員非尋常派出軍營者可比理應於年滿之後多留數年効力贖罪今乃僅将卡倫侍衞佛保議以年滿時令該将軍出具考語帶領引見所議未為詳悉佛保著留軍營俟伊應届三年期滿後再留三年効力贖罪嗣後如有似此者俱照辦理欽此
  伊犁官員罰俸減半坐扣
  伊犁駐防滿洲索倫錫伯察哈爾厄魯特部落協領等官因公罰俸照京城䕶軍校驍騎校例減半坐扣
  重欵審虚
  将軍都統副都統㕘劾屬員所㕘重欵全屬虚㒺者照溺職例革職若係該管上司挟嫌誣報将誣報官照此例革職至審案已結事經昭雪例得於本内聲明准其開復或原㕘重罪審虚該員尚有輕罪例應降級罰俸者亦應於本内聲明将原㕘革職之案准其開復按其所犯輕罪分别議處倘拘牽斥駁不為題請准本人赴部告理經部查核得實除将本人照例題請開復外将不行題請官照偏袒不公例降二級調用係承審官不詳請開復者照此例降二級調用如所控虚揑不實将本人交刑部照例治罪其或承審之員因原叅已經去任有意審虚使㕘員倖圖開復照故出例革職或原叅重罪全屬虚罔承審官迴䕶原叅不行審雪有心鍜鍊照故入例革職并有重欵雖已審虚撏撦一二輕欵以實之代原㕘掩飾者照徇情例降二級調用
  因公降革
  在京武職三品以下五品以上因公降革旗員若有辦事勤練人材可用任内並無錢糧不清及治罪之案者該管大臣将該員降革之案咨送都察院秉公察核如果應行帶領引
  見該管大臣出具切實考語保奏帶領引
  見其外省駐防因公降革人員内如有辦事勤練人材可用任内並無錢糧不清及治罪之案者由該将軍等查明該員降革原案咨送在京該旗轉咨都察院秉公察核後實係因公者行文該處出具切實考語保奏仍給咨令赴在京該旗帶領引
  見應否去留恭𠉀
  欽定非係因公者不必察核至引
  見奉
  㫖仍以原官補用者将現議降革及從前降革留任罰
  俸等案俱帶於新任引
  見時奉
  特㫖降補者現議本案降革之處分槩行註銷其前任降革留任罰俸等案仍令隨帶其降調𠉀補人員前有降級留任罰俸等案俱帶於降補任内革職後復行録用人員将降罰註冊各案帶於新任扣抵
  叅處旗員隨案咨送職名加級紀録考語
  武職旗員遇有叅處事件毋論題叅摺奏咨叅各該上司将被議之員有無兼銜世職卓異即陞加級紀録於何年月日何任内卓異即陞何項加級紀録曽否将紀録於别案註抵罰俸之處分晰聲明倘所叅案内有佐領及驍騎校以下無級可降等官将佐領是否世襲其無級可降等官平日居官如何考語俱隨案另造妥冊送部至㕘後復有事故亦即行補報如有重複錯漏照例議處武職旗員遇有叅處事件該管大臣将應㕘各員職名列入摺内叅奏其不由本旗叅奏必須查取兼銜世職加級紀録及闗係厯任處分一時未及確查者即在摺内聲明於抄送原奏後限十日内将職名補送如應行轉查别旗者接查旗分查明徑行送部仍按接辦日期照例扣限其步軍統領衙門由部查取職名事件定限五日内咨送至步軍統領衙門稽查倉庫街道大臣㕘奏案件一面将職名咨部一面行文該旗查取兼銜世職加級紀録等項徑咨兵部若該管大臣咨送逾違者照遺漏例議處
  各省将軍都統副都統駐防等衙門除自行叅奏案件即将職名附列疏内送部其由部查取職名者總以接奉部咨之日為始定限十日出文咨送如有行查所屬者即按轉查月日若干逐一扣明咨部核定如有逾違其遲延之咎或在上司或由所屬均照事件遲延例分别議處
  㑹議事件
  八旗㑹議事件各該大臣如期齊集分别左右翼按品級列坐詳悉議定於㑹議之處畫題如越次不整者罰俸一個月其在
  内行走不得到班之王大臣該旗章京将到班大臣所定之稿抄寫送閲於三日内畫題送回有應改者亦於三日内送回如無故不即畫題以致事件遲延者照違限例議處若有事入奏未及到班之王大臣於次日齊集補行畫題如託故不到者罰俸一年
  應商事件公同㑹議
  乾隆四十二年十月奉
  上諭嗣後各旗照例辦理尋常事務由該旗照例辦理外倘有例外另應商辦之事著前鋒統領䕶軍統領等公同㑹議辦理如此則八旗畫一於事亦有禆益再八旗俱有耑派御史稽察旗務惟前鋒䕶軍營並未𣲖有御史嗣後每翼各派御史二員亦照八旗之例将前鋒統領䕶軍統領所辦之事令其稽察著為令
  旗務註銷
  在京八旗事件每月二次造具清冊送稽察御史查核如有逾限遺漏者叅奏照例議處見事件遲延造冊遺漏例内若承辦官将未完事件槩稱完結註銷者罰俸三個月
  清字兼行
  内務府八旗等衙門有清字事件知照外省由部轉行者轉行衙門譯漢并将原文一併知照如係摺奏案件奉有
  諭㫖及案内叙有舊奉
  諭㫖由部移送軍機處譯漢兼行
  内務府八旗等衙門有徑行知照外省總督巡撫提督總兵官事件如係奉有清字
  諭㫖由該衙門抄送軍機處譯漢兼行其餘清字事件
  該衙門自行譯漢兼行至漢字
  上諭各該處俱抄送軍機處交繙書房繙清兼行
  補官定限
  公中佐領出缺限二十日辦結奏請補放勲舊佐領世管佐領出缺限二十日辦結奏請補放倘限内不能完結先行遴員奏請署理承襲内外世職俱限於嵗底辦結奏請補放前鋒㕘領䕶軍㕘領驍騎㕘領副前鋒㕘領副䕶軍㕘領副驍騎㕘領前鋒侍衞前鋒校親軍校䕶軍校驍騎校及步軍統領所屬各官出缺限二十日辦結奏請補放終養告病丁憂等事回旗例應引
  見人員限二十日内具奏引
  見完結各省駐防各官出缺来京者俱以人文到日起限二十日辦結奏請補放若實不能依限完結者均准其聲明縁由各於原限之外寛限十日有行查調取等事不能依限完結者将情由知㑹稽察御史查核仍速行辦結註銷如任意遲延各按違限日期議處
  事件遲延
  八旗易結事件總限二十日内叅領佐領各分限十日如各叅領佐領㑹行查辦事件二十日限内實不能完結聲明縁由寛限十日至補放内外官員有應限二十日或三十日者若不能依限完結亦准其聲明縁由或寛限十日有行查調取及臨期患病服制等項事故聲明情由知㑹稽察衙門查核世職缺出統於嵗底繕造家譜具奏襲替如有争告應行查辦及有患病服制事故嵗底不及襲替者均於次年嵗底查明具奏承襲如懸缺至次年嵗底不行具奏襲替者将該旗大臣官員查㕘議處
  官員承辦事件限外遲延不結一日以上者罰俸一個月十日以上者罰俸三個月二十日以上者罰俸六個月三十日以上者罰俸一年若佐領下承辦遲延将佐領驍騎校照承辦官例議處佐領等罰俸一個月者領催鞭一十佐領等罰俸三個月者領催鞭三十佐領等罰俸六個月者領催鞭四十佐領等罰俸一年者領催鞭五十都統副都統於屬員逾限事件自行查叅者免議若逾限不行查叅經别衙門㕘奏如承辦官罰俸一個月者都統副都統免議承辦官罰俸三個月者都統副都統罰俸一個月承辦官罰俸六個月者都統副都統罰俸三個月承辦官罰俸一年者都統副都統罰俸六個月
  事件遲延該都統等㕘奏者即於摺内将遲延官職名開明别衙門㕘奏者兵部查取職名時該都統等據實查明何官遲延将職名開送議處在京八旗各營及提督衙門如有文移到部未能明晰經部駁查者以十日為限咨覆到部如有遲延查㕘議處至各省駐防将軍都統副都統及新疆各處辦事大臣遇有承辦𦂳要案件限一月完結其奉部駁查事件以文到日為始近在同城本處可以查覆者聲明程途逺近扣除限期外限一月内出咨送部如有遲延逾限或在駐劄本處或在所屬俱隨案附㕘嚴行查議
  辦事無過議敘
  八旗印房總辦俸餉檔房及㕘領處彚辦事件一年内並無逾限遺漏将承辦之員紀録一次其一佐領下事務三年内並無逾限遺漏将該佐領驍騎校紀録一次該都統等給與紀録號紙於嵗底奏
  聞咨明兵部存案如㕘領等官兼管兼署佐領者三年無過一體准予紀録至該領催承辦佐領下事務三年内並無逾限遺漏應給紀録之處該旗註冊於嵗底造冊咨部存案俟補官日按次給與紀録號紙附入現年應請紀録官員摺内聲明奏
  聞若未得官之日犯有過誤将註冊紀録抵銷
  駐防事件限期
  盛京等省駐防
  欽奉事件於文到日限四個月内完結通行事件如係一城一旗限三個月各城各旗易結者限四個月難結者限六個月在各司可以核定聲覆者限一個月題咨完結如有逾限照事件遲延例分别議處
  新疆大臣官員辦理登答造銷錢糧冊籍等案件如係乾隆三十年以前俱於奉文之日為始伊犁烏什烏嚕木齊限十個月咨覆塔爾巴哈臺葉爾羗喀什噶爾限八個月咨覆土魯畨庫車喀喇沙爾限六個月咨覆其在乾隆三十一年以後登答各事件俱各遞減三個月咨覆或有行查咨覆仍按道路逺近将咨查覆到日期聲明扣除如有遲延仍按違限月日分别議處
  查辦檔冊案件限期
  八旗查辦檔冊案件於到旗日該管官酌量事務繁簡勒定限期移咨各該衙門派員㑹同檢查仍按限查催如有遲延照逾限月日分别議處推諉事件
  内外旗員将已身遲延事件推諉他人者除将該員照遲延月日處分外因其推諉再罰俸一年若應辦事件推諉他人者罰俸一年
  應結駁查
  各旗辦理事件如有将應結之事混行駁查者該稽察衙門㕘奏将承辦官罰俸六個月該管大臣罰俸三個月
  造冊錯誤遺漏
  内外旗員造報錢糧文冊並不分晰混行造報以致欵項不符者降一級調用轉報官罰俸一年都統将軍副都統等罰俸六個月都統将軍副都統等查出掲叅者将造冊轉報之員議處其造冊内數目舛錯遺漏者造冊官罰俸一年都統将軍副都統等及轉報官各罰俸六個月如都統将軍副都統等自行造冊舛錯遺漏者亦罰俸六個月至錢糧文冊舛錯遺漏非闗數目及别項數目舛錯遺漏非闗錢糧者承辦轉報各官均照造冊舛錯遺漏非闗錢糧例議處
  内外旗員造冊舛錯遺漏非闗錢糧之案者造冊官罰俸三個月轉報官罰俸一個月
  駐防起程違限
  逺處駐防官因降調革職亡故懸缺者接任駐防之員限兩個月起身因年老有病告辭者接任駐防之員限三個月起身其近京之直隸河南山東山西等處接任駐防之員限一個月起身其官員在途每日限行六十里如違限一月以上者罰俸三個月兩月以上者罰俸六個月三月以上者降一級調用四月以上者降二級調用五月以上者降三級調用六月以上者革職不及一月者免議若中途患病及有阻滯難行情由取具該地方官印結報部者免議
  告假違限
  在京八旗官員有以遷葬修墳扶柩等事往
  盛京逰牧地方及近京等處請假併告假前徃外省者二品以上有職任大臣自行奏請給假其餘各官該都統出具保結咨明兵部按地方逺近勒限給假入於月底彚題併給與路引前往回日繳銷若逾限不及十日者免議十日以上者罰俸三個月一月以上者罰俸六個月兩月以上者罰俸一年三月以上者降一級調用六月以上者降二級調用九月以上者降三級調用雖有加級紀録俱不准抵銷一年以上者革職如有患病阻滯情由取具該将軍都統副都統城守尉等印文或府州縣印結本身帶回免其議處如不請路引牌票圖記私往或雖告假不往所指之處另往他處者革職至外省駐防各官告假扶柩歸葬該将軍等酌量程途逺近限定日期報部查核如有逾限照在京旗員告假違限例分别議處
  歸旗違限
  滿洲𫎇古漢軍外任文武職官遇有事故或裁缺另補應行歸旗者該員并家口文職限三個月内武職限四個月内該管官催令起程有驛站地方日行一站無驛站地方日行五十里若水路相近省分聽其由水路行走按站數里數扣定到京日期若妄借事故仍居原任地方或潛往他處居住及身雖進京仍留家眷於外者該管佐領驍騎校不行查出呈報者一人降一級二人降二級俱留任三人以上者佐領驍騎校革職領催交刑部治罪叅領副叅領於所屬下有一二人不行查出呈報者罰俸一年三四人者降一級五六人以上者降二級十人以上者降三級俱留任都統副都統不行查出一二人者罰俸三個月三四人者罰俸六個月五六人者罰俸九個月七八人以上者罰俸一年十五人以上者降一級留任
  新疆等處赴京引
  見官員回任限期
  新疆等處及各省駐防赴京引
  見武職各官該管大臣等於該員起程時咨報部旗兵
  部於帶領引
  見後知照該旗勒限二十日令該旗催令起程違者叅
  
  駐防子弟来京
  駐防旗人因考試襲職承廕赴選省親等事来京該管将軍都統副都統城守尉等取具本人三代年貌造具清冊咨送該旗再将本人年貌註明出具印文給與本人投遞該旗其隨任子弟有事来京者由任所該父兄造具三代年貌清冊呈請該将軍都統副都統城守尉等咨明在京該旗如係武職大員子弟由該父兄造具清冊咨明該旗仍具印文交與本人投送該旗以憑查對其有不𠉀給咨私自来京及領咨潜往他處者係有職銜人革去職銜閒散鞭一百如隨任子弟該父兄不為請咨給咨擅令来京者罰俸一年如已将縁由呈明而該将軍都統副都統城守尉等官不給咨文者罰俸九個月至旗人有事来京事畢仍回原處者呈明在京該旗出咨知照該地方再具印文給與本人投交該管駐防官以憑查對如有不𠉀給咨私行回去或領咨潛往他處及已呈明該旗而該旗官員不給咨文者均照前例議處其旗員縁事解任仍留任所者如隨任子弟有應行質問事件由接任官申報該上司咨明該部該旗仍留任所𠉀質若無質問事件由該地方給咨歸旗倘不𠉀給咨私自潛回者亦照前例議處
  家口歸旗
  駐防病故官兵孀婦家口准在該處置立産業毋庸来京至由京補放之員在任病故孀婦家口或願在外居住或願歸旗俱聽其自便其願来京者該管官查明實數出具保結該将軍都統副都統等咨明總督巡撫照例給車核計本省原定車價及程站里數於管驛衙門如數彚行給發令其自行僱覔經由省分亦令首站如前辦理均於照驗内填註其家口口糧仍移取糧單以便沿途支領俟到京之日該旗查明報部併将照驗糧單分繳核銷至已經歸旗人等不准借端告假復回原駐防處所
  違例陳奏
  内外旗員陳奏事件如有不係宻事妄稱宻奏借公行私将私事具奏者降二級調用其題奏本章有不應宻而宻者罰俸六個月
  宻封事件
  在京八旗除傳集在京官員人等照常不用封套外凡咨行部院衙門及外省一應公文俱加封套實封如係重大事俱釘封至駐防将軍都統副都統等陳奏本章闗係𦂳要者将副本掲帖用宻封字様封固投遞通政司其咨呈各旗各部院衙門及於所屬官員来往公文係𦂳要事件亦用宻封以上内外都統将軍副都統等收到𦂳要宻封事件俱親拆收貯如将應宻之事並不宻封以致漏洩事機重者降一級留任輕者各罰俸九個月隠匿
  硃批諭㫖
  官員具摺奏事奉有
  硃批諭㫖者在京即行恭繳在外於下次奏事之時恭繳若稽遲隠匿不繳者革職至在外各官未及恭繳之先有縁事降革休致病故者於回旗之日或本身或親屬呈明該旗都統等代為恭繳如隠匿收存從重治罪
  遺失引票
  遺失出闗口引票罰俸三個月仍行補給
  𫝊事印文
  八旗傳事印文傳畢之日承辦官即向傳事之人取回銷燬倘不查收致人藉以夜行者将承辦官罰俸兩個月若将預備傳事印文不行嚴查被人竊去夜行者将承辦官罰俸六個月
  封印後用空白印信
  八旗衙門封印前一日於空紙及封套上用印記明數目該都統等收貯以備封印後𦂳要事件填用仍登記檔案開印後将未用者驗明銷燬倘有借端作弊者交刑部治罪該都統等不行詳查罰俸六個月
  王等行文用印
  諸王貝勒貝子公等有行文該旗事件該長史併辦理家務之人列名用包衣㕘領闗防送至該旗其有行文部院衙門者用包衣叅領闗防送至該旗由該旗用印轉行如長史等不行鈐用包衣叅領闗防仍用白文及該旗将白文接受者俱罰俸一年
  健鋭營文移呈明該管大臣轉報
  健鋭營咨行各處事件該翼長呈明該管大臣查明轉報如有遺漏該管大臣與轉報官一例議處馬厰准帶印花印信空白
  派往馬厰副都統於起程之前向本旗都統處将鈐印封套併印紙印花酌量足用數目帶往以備送京文移及宻封具奏事件之用回日将用去件數開明知照該都統存案剰存若干於都統當面銷燬倘有遺失者将馬厰副都統罰俸三個月更改姓名
  武官因更改名字咨送者五品以上官員兵部彚題更改六品以下官員兵部據咨更改
  議處副叅領副尉及駐防等官通例
  外省駐防官員有應行議處案件如例無専條者係将軍都統副都統照在京都統副都統例定議總管副總管城守尉協領㕘領防守尉照在京叅領例定議佐領防禦䕶軍校驍騎校照在京佐領驍騎校例定議其在京副叅領步軍副尉有應行議處案件如例無専條者係副㕘領照㕘領例定議係步軍副尉照歩軍協尉例定議
  謊告襲職
  世襲官員革職病故已将族中應襲人保送襲職後被革之人及其妻室故官妻室并伊族人復将不應承襲之人混行告請承襲者俱鞭一百係妻室折贖族人係官降二級調用
  承襲世職如有舛錯等弊保結官含糊具保者降一級罰俸一年
  遺漏承襲世職
  凡應承襲之世職遺漏未經承襲者承辦官罰俸一年該管大臣罰俸六個月
  私用開戸人為官
  将開户之人徇情朦混保送為官者降三級調用擬補之大臣知情者亦降三級調用不知情者罰俸一年
  謊送廕監
  将不應廕監之人揑稱應行廕監之人送為廕監或廕監生襲職復行濛混補送廕監或将年嵗未及之廕監生謊稱年嵗已及咨送者俱罰俸一年該佐領驍騎校俱罰俸六個月叅領副㕘領俱罰俸三個月都統副都統俱罰俸兩個月如将應得廕監之人而該佐領驍騎校不行傳知結稱無人承廕者罰俸一年遺漏者罰俸兩個月
  告病不實
  内外三品以下各官及閑散世職有患病者各該管大臣查驗具奏休致王等屬員長史司儀長告病王等行文該旗都統副都統等驗實咨部兵部代題休致典儀以下告病該都統副都統長史等驗實咨部休致係五品以上官兵部彚題開缺六品以下官註冊開缺其各城駐防無大臣統轄之總管城守尉防守尉等官告病呈明兵部解任回旗俟到旗之日該都統等查驗咨部休致以上告休各官如有詐稱患病者革職有世職者令應襲之人承襲若係本人所得世職亦革去其徇情具報之該管官俱降二級罰俸一年
  王等擾累旗下人員
  王等擅将旗下人員妄行擾累未經請
  㫖即行治罪者該都統等奏
  聞倘瞻徇隠匿不行奏
  聞者降三級調用






  欽定八旗通志卷五十三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八旗通志卷五十四
  氏族志
  古氏族掌於太史戰國之初智果别族為輔氏尚告諸太史是舊制周末未改也司馬遷作年表王僧䖍謂旁行斜上體仿周譜盖當時猶見其書然不隸於官散佚漸盡沿及東漢乃有家牒故李善文選註引劉歆七畧有子雲家諜之文謹案諜即牒字亦無裒合諸族勒為一編者也魏晉以後甄别流品以門第官人譜學於是乎興焉至於北魏南北氏族始並見於史籍然各為宗派各有音義彼此不相假借也明陶宗儀作輟耕錄謹案宗儀入明最久其聞明恵宗即位詩有老臣忭舞之語是其顯證以為元人非也今改正妄以金源氏族分配漢姓如完顔曰王古里甲即𤓰爾佳曰汪女奚烈即鈕祜禄曰郎石抹即舒穆禄曰蕭納剌即納喇曰康紇石烈即赫舍哩曰髙蒲察即富察曰李兀顔即烏雅曰朱顔盞即顔札曰張散答即薩克達曰駱斐滿即費莫曰麻温迪罕即温特赫曰温阿里侃即阿禮哈曰何阿典即阿克占曰雷烏林達即烏林阿曰蔡抹顔即穆燕曰孟都烈即都理曰强斡勒即倭勒曰石温敦即温屯曰宋移剌即伊喇曰劉术虎即珠勒赫曰董奥屯即鄂通曰曹阿不哈即韓楚哈曰田尼忙古即尼瑪哈曰魚孛术魯即博都哩曰魯吾魯即珠魯曰恵僕散即布薩曰林烏古論即呉庫理曰商鑿空杜撰實為無稽之談流俗相傳又有𤓰爾佳姓關舒穆嚕姓徐他塔喇姓唐那木都魯姓南烏扎拉姓呉兆佳姓趙薩克達姓倉巴雅拉姓白之類沿宗儀餘波尤為乖謬夫舌人見於周官是譯語從來已久其可考者語言文字則譯意東觀漢記載白狼王懷德慕德諸歌是也人名地名則譯音史記載南單于姓攣鞮是也左傳楚令尹之名稱楚謂乳榖謂虎於莬於有義可推者尚不改字况姓氏相沿多莫詳其義而曰某當姓某不亦傎乎古來繙經諸家於佛書僅譯其語言而賓頭盧維摩詰之類姓名則概不改職是故也我
  國家
  龍興之初東北諸部率先歸附遼金元之舊姓往往而存其他因地為氏如分於别邑而稱東野因事為氏如生於平旦而稱東方者亦子孫世守雖遷徙而不改其初支派尚一一可考朝鮮密邇邊陲歸為臣僕者世系亦一一能稽漢軍之隸八旗者閥閲巨族世承爵秩大抵皆譜牒分明更不待論焉我
  皇上御極之初
  勅修八旗氏族通譜條分縷析叙述備詳近因卷帙稍繁檢尋未易又恐無識之徒拾陶宗儀之瞽説
  特勅廷臣編為輯要一書原原本本既簡且該為古今姓氏書之最今叙述八旗族系一以是編為宗惟是編所列氏族凡散居各地者皆標一最著之地而以等處括其餘今則凡一姓系出數處者皆一一臚列盖是編為總括便覽故僅舉大綱今則從志乘之體分詳支派所謂言非一端各有當也至
  國姓原始則敬遵
  開國方略自為一篇弁冕此門不敢與庶姓並列亦不敢題綱標目與庶姓同一體裁盖禮貴尊
  尊春秋之大例即古今之通義矣
  氏族志一
  國姓原始
  
  朝肇建丕基始於長白實金源之舊地而
  帝系所出則氏族各别受
  天眷命預發其祥亦實在金源以前恭考
  開國方畧遼瀋極東之地有長白山即山海經之不咸山也高二百餘里綿亘千餘里山上有潭曰闡門周八十里源深流廣鴨綠混同愛滹三江出焉鴨綠江自山南西流入遼東之南海混同江北流入北海愛滹江東流入東海山川雄厚靈秀斯鍾寳珠珍石竒木靈藥應候挺生多非人迹所能到其東有山曰布庫哩山下有池曰布勒瑚里相傳有三天女長曰恩古倫次曰正古倫季曰錫庫倫同浴於池有神鵲銜朱果置季女衣試取含之倐已入腹遂覺似有身告二女曰吾身重不能冲舉矣二女曰此
  天授爾娠俟免身再來未晚也季女尋産一男生而能言體貌偉異及長母告以朱果之事因命之曰汝姓愛新覺羅名布庫哩雍順
  天生汝以定亂國其往治之汝順流而往即其地也與一小舟乗之凌虛而去舟順流至河步而止乃登岸折草木為茵端坐其上是時有三姓争雄長日搆兵尋讐亂靡由定有取水河步者見而異之歸語人曰吾適至河步見一男子察其貌非常人也衆往觀皆以為異詰所自來曰我天女所生天男
  天生我以定汝等之亂衆曰此
  天生聖人也遂交手舁迎至家奉為貝勒居長白之俄朶
  里城
  國號曰滿洲是為我
  大清建國受姓之始盖卜世億萬事非偶然地契天符必有靈異古帝王誕生之瑞載諸史籍及諸子百家者姑置無論若生民之詩歌於周雅元鳥之篇載於商頌皆尼山刪定列在經典前聖必無虛詞後聖必無誤信也以古證今豈不炳然有徵哉若胙土錫姓自三五以下皆權屬帝王而我
  朝錫土錫姓皆由神授尤攝提合雒以來未聞斯事矣謹恭述原始弁冕氏族志之首信篤承
  佑命垂裕無疆其所由來者久也


  欽定八旗通志卷五十四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八旗通志卷五十五
  氏族志二
  八旗滿洲譜系一
  完顔氏
  凡三十八派一出完顔一出諾圖一出拉哈一出翁果爾和一出兆佳城一出沾河一出瑚普察一出馬察一出英額城一出鄂爾渾一出多羅樹村一出蘇完一出嘉木湖一出吉顔一出興京一出卦爾察一出牛山一出佛阿拉一出哈達一出喀拉沁一出牡丹村一出朱舍理一出瀋陽一出蜚悠城一出長白山一出黒山一出漠爾敦一出安圖一出鄭家堡一出扎庫木一出章當一出納音一出輝發一出吉林烏喇一出撫順一出蔡亭一出山塔堡一出尼馬察
  謹案完顔為大金國姓我朝誕□
  天命金源族裔乆隸八旗舊譜原列第二十八卷中今敬遵聖諭仿通鑑輯覧明祚既移猶存宏光年號之例仍編於八旗滿洲氏族之首𤓰爾佳氏
  凡一百二派一出蘇完一出安禇拉庫一出尼馬察一出瓦爾喀一出嘉木湖一出長白山一出蜚悠城一出輝發一出哈達一出葉赫一出訥殷一出費徳里一出虎爾哈一出殷一出烏巴塔城一
  出雅爾湖一出吉陽一出沙晉穆爾吉一出沾一出噶哈里一出葢雞一出松花江一出黒龍江一出聶爾巴一出佛訥赫一出興堪一出烏費和羅一出渾春一出嘉通阿一出遼河一出馬察一出伊蘭倭赫一出卦爾察一出囊武一出尚陽堡一出綏分一出扎庫塔一出界凡一岀瀋陽一出白都訥一出寜古塔一出佛阿拉一出鐵嶺一出扎庫木一出佛爾哈一出尼雅滿洲一出輝哈江一出伊蘇河一出費雅郎阿一出嘉拉庫一出董鄂一出法爾哈村一出新屯一出塔山拜晉一出吉顔一出穆溪一出白河一出海蘭一出福城一出安圖一出台山一出多巴庫一出費德木一出色欽一出東阿一出佛多理一出𤓰爾佳一出平原堡一出拉發一出窪木村一出五姓莊一出赫圖阿拉一出鞍山一出法沙喇一出法濟城一出吉林扈倫一出薩哈連倭赫一出石哈斯覇一出五間房一出鳯凰城一出安巴布爾哈圖一出東一出老寨子一出呼訥赫河一出山答鋪一出布兼泰一出登色村一出嫩河一出吉林烏喇一出安禇拉庫一出哈斯哈村一出費雅達瑪一出啇顔和羅一出鄂諾一出殷逹渾一出伊麻齊一出西林木倫一出西哈諾爾一出英額一出塔山和羅一出扎庫理一出安巴徳普特
  鈕祜禄氏
  凡二十三派一出長白山一出英額一出安圖𤓰爾佳一出瓦爾喀一出倭赫法三一出扎庫木一出倭濟一出渾春一出佛阿拉一出輝發一出三虎石一出瓦色一出郎佳謨克托哈達一出徳理倭赫一出訥殷一出黑林臺一出鈕祜禄一出哈達一出沙晉倭赫一出瑪爾敦一出陵和羅一出巴爾達一出嘉木湖
  舒穆禄氏
  凡四十二派一出庫爾喀一出朱舍里一出吉陽一出哈爾敏一出沾一出雅爾湖一出葉赫一出渾春杜麻湖村一出愛新和羅一出黒龍江一出沾河一出吉陽麻路河一出虎爾哈一出烏喇一出伊蘭費爾塔哈一出石霸爾臺一出瑚普察一出綏分一出呼蘭一出訥殷江一出精竒里一出哲林一出吉林烏喇一出山岔一出英額一出輝發一出佛阿拉一出山秦一出哈達一出榆樹溝一出訥絡一出松花江一出長白山一出額哲庫一出渾秦布喇一出松阿里海蘭一出拉門穆瑚一出羊羔屯一出舒穆一出瀋陽一出殷達渾一出薩爾碧圖
  馬佳氏
  凡二十九派一出綏分一出馬佳一出穆丹一出羅山一出嘉木湖一出寧古塔一出嘉理庫城一出瀋陽一出葉赫一出和羅一出沙濟一出蘑菇溝一出虎爾哈一出阿拉一出長白山一出輝發一出沾河一出殷一出尼馬察一出蘇完一出福爾江阿河一出開原一出哈達一出黒龍江一出札林一出杭佳一出佛阿拉一出吉林烏喇一出黄古屯
  楝鄂氏
  凡十三派俱系出楝鄂地方因以為姓支派繁衍亦間有入漢軍及内府包衣者同係一族
  赫舍里氏
  凡五十八派一出都英額一出和多穆哈連一出齊谷一出哈達一出葉赫一出輝發一出黒龍江穆理哈村一出烏喇一出沙爾虎一出瓦爾喀一出札庫木一出塔山堡一出哈爾敏一出長白山一出赫席黒一出松花江一出白河一出赫舍里一出特分一出黒龍江一出雅蘭一出佛阿拉一出馬察一出綏分一出福爾建哈達一出訥殷江一出諾爾一出瑚普察一出胡蘭一出渾春一出雅爾湖一出吉林烏喇一出滹野一出尼馬察一出徳得合村一出雅哈和羅一出阿庫里一出□克索村一出阿克坦村一出錦州一出果爾敏街一出額爾敏一出白都訥一出費爾塔哈村一出蜚悠城一出察哈爾一出象山一出何殷村一出石巴爾臺一出完顔一出索倫一出庫庫竒特一出山端村一出蘇完哈達一出恭伊路一出努尼村一出錫拉穆倫一出巴喇雅村
  他塔喇氏
  凡十六派一出札庫木一出安禇拉庫一出訥殷江一出瓦爾喀一出寧古塔一出長白山一出馬察一出扎克丹一出沾河一出烏喇一出烏蘇一出伊蘭木一出海州一出薩爾湖一出十方寺一出吉林烏拉
  伊爾根覺羅氏
  凡十三派一出穆溪一出葉赫一出嘉木湖一出興堪一出撒爾湖一出呼訥赫一岀雅爾湖一出烏喇一出瓦爾喀一出松花江一出阿庫里一出佛阿拉一出哈達
  舒舒覺羅氏
  凡四十五派一出葉赫一出哈達一出伊爾哈一出來碧村一出西占和羅一出長白山一出佛阿拉一出扎庫木一出訥殷江一出烏英額一出胡魯村一出尼雅木尼雅庫城一出英額一出倫尼一出宜爾海一出雅爾瑚一出和多穆哈連一出薩克蘇和羅一出羅里一出東山一出嘉木齊村一出東安一出三姓一出達爾滹一出扎喀一出輝發一出翁鄂絡城一出鄂爾渾一出佛多渾一出綏分一出特順一出訥殷一出烏喇一出烏蘇一出喇發一出安圖一出額爾敏一出赫門一出蜚悠城一出舒赫徳一出薩哈爾察一出蘇完一出塔山堡一出馬佳村一出完顔
  西林覺羅氏
  凡十五派一出汪秦一出尼馬察一出哈達一出訥圖村一出瓦爾喀一出吉陽一出長白山一出佛阿拉一出呼納赫和羅薩克察一出扎庫木一出輝發一出穵閧烏喇一出烏喇哈達一出穵閧蕚漠一出庫倫達巴漢
  通顔覺羅氏
  系出雅爾瑚
  阿顔覺羅氏
  凡十派一出葉赫烏蘇村一出額爾敏一出瓦湖木一出赫圖阿喇一出費雅郎阿一出福齊希羙佛赫一出西占和羅一出葉赫一出大郎村一出東
  呼倫覺羅氏
  凡五派一出黒龍江一出福爾哈一出俄謨和一出葉赫一出輝發
  阿哈覺羅氏
  凡十八派一出松花江一出長白山一出哈達一出輝發一出葉赫一出俄漠和鄂多里一出瓦爾喀一出佛阿拉一出渾托和河一出薩哈爾察一出連刀灣一出葉赫勒一出綏分一出俄多里一出香山一出倭濟一出東安一出沾
  察喇覺羅氏
  系出長白山
  佟佳氏
  凡三十派一出馬察一出雅爾湖一出加哈一出佟佳一出長白山一出勒福屯一出哈逹一出薩木占一出扎庫木一出把爾逹一出費徳里一出土木屯一出佛阿拉一出烏喇一出俄漠和蘇魯一出訥殷一出安圖河一出葉赫一出鄂爾順一出殷登一出東安一出薩哈爾察一出輝發一出黑龍江一出伊爾哈和羅一出嘉木湖一出哈爾敏一出貝登一出吉林烏喇一出白都訥
  那木都魯氏
  凡十一派一出那木都魯一出綏分一出渾春一出長白山一出薩蘭一出瓦爾喀一出哈達一出倭濟一出倭赫一出烏喇一出遼陽
  納喇氏
  凡三十九派一出葉赫一出烏喇一出哈達一出輝發一出伊巴丹一出張一出費徳里一出尼馬察一出老寨子一出吉林烏喇一出長白山一出遼陽一出易州一出葉赫勒一出科爾沁一出伊蘭費爾塔哈一出嘉木湖一出撒爾湖一出松山一出阿庫里尼滿一出噶哈里一出那木都魯一出扎庫木一出清河一出布爾哈圖城一出布爾哈圖一出董鄂一出米山一出舍里一出佛阿拉一出蘇完一出德庫一出瀋陽一出齊齊哈爾一出鐮刀把一出黒山一出額爾敏一出雅爾湖一出和索
  富察氏
  凡六十三派一出沙濟一出葉赫一出額宜湖一出扎庫塔一出蜚悠城一出訥殷一出額赫庫倫一出訥殷江一出吉林烏喇一出長白山一出賽音納殷一出輝發一出席百一出卦爾察一出岳克通鄂城一出馬察一出綏分一出嘉木湖一出沙晉和羅一出蘇完一出打牲烏喇一出黑龍江一出界凡一出伊蘭費爾塔哈一出虎爾哈一出哈達一出噶哈里和羅舍林村一出那丹雅哈一出登伊爾哈一出尼雅木山一出多渾一出雅哈一出冲鄂濟巴布一出多爾吉一出烏喇一出阿庫里一出富察一出撫順一出塔山堡一出瓦爾喀一出遼河一出那木圖一出塔達一出瀋陽一出英額一出伊拉里一出黒山一出哈思湖一出松花江一出鳯凰城一出巴濟一出扎克丹一出舎里一出哈什馬和羅一出囊武一出吉陽一出徳里倭赫一出完顔一出齊賔哈達一出白都訥一出費達木一出公村一出塔克什城
  叩德氏
  系出葉赫
  呉雅氏
  凡十派一出哈達一出徳爾吉穆湖一出葉赫齋谷一出烏喇一出哈克三一出長白山一出吉林烏喇一出訥殷一出白都訥一出烏喇哈達
  戴佳氏
  凡六派一出杭佳一出葉赫一出扎庫木一出哈什馬和羅一出東林屯頭一出殷
  兀扎喇氏
  凡二十二派一出烏喇一出薩哈爾察一出黒龍江一出虎爾哈一出依克賽一出𤓰爾拜一出葉赫一出卦爾察一出瓦丹一出松花江一出瀋陽一出葢山村一出哈逹一出輝發一出渾同一出洪口村一出朱理雅拉一出寧古塔一出葢津村一出鄂漠一出巴特海蘇蘇一出薩木占
  兆佳氏
  凡三十三派一出瑚普察一出額爾敏一出訥殷江一出界凡一出佛阿拉一出嘉木湖一出馬察一出東一出覺禅一出烏喇一出東安一出扎庫木一出雅爾湖一出赫圖阿拉一出葉赫一出長白山一出揚古屯一出沾河一出兆佳城一出英額一出呼訥赫一出蘇完一出輝發一出黒龍江一出渾春一出綏分一出十里河一出小北門一出八間房一出吉林烏喇一出道堪一出李佳和一出岱濟
  郭絡羅氏
  凡六派一出沾河一出白河一出布勒徳一出郭絡羅一出馬察一出訥殷
  顔扎氏
  凡十六派一出雅蘭西楞一出葉赫一出法庫一出阿古喇河一出吉顔一出長白山一出扎庫木一出登伊爾哈一出雅爾湖一出舍里村一出和多穆哈連一出渾春一出庫爾哈一出烏喇一出吉林烏喇一出薩爾碧圖
  碧魯氏
  凡九派一出葉赫一出松花江一出烏喇哈逹一出烏喇一出扎庫木一出黒龍江一出伊蘭新泰一出愛新哈達一出哈達
  李佳氏
  凡二十三派一出扎庫木一出李佳和羅一出長白山一出李佳村一出界凡一出瀋陽一出徳爾吉色欽一出葉赫一出瓦爾喀一出舒舒一出佛阿拉一出薩木察一出雅爾湖一出馬察一出絡河一出那木都魯一出黒龍江一出鄂爾坤一出安禇拉庫一出赫圖哈拉一出璧爾根扎塞一出狼山一出輝發
  黄佳氏
  凡四派一出貝渾山秦一出訥音江一出寧古塔一出佛阿拉
  烏扎庫氏
  凡四派一出噶哈里一出綏分一出倭濟石一出薩哈爾察
  錫克特理氏
  凡九派一出卦爾察一出松花江一出伊蘭費爾塔哈一出錫喇河一出葉赫和多穆哈連一出卦爾佳一出黑龍江一出訥音一出吉林烏喇
  庫雅拉氏
  凡十二派一出興堪村一出洪鄂村一出綏分一出渾春一出烏喇一出烏蘇里一出瀋陽一出黑龍江一出虎爾哈一出滹野河一出吉林烏喇一出福爾建哈達
  薩克達氏
  凡三十九派一出薩克達一出寧古塔一出那木都魯一出阿庫里河一出吉林烏喇一出吉顔一出烏喇一出扎庫木一出阿爾喇一出徳里倭赫一出哈達一出葉赫一出卦爾察一出發訥哈一出訥殷一出薩克察一出輝發一出長白山一出布爾哈一出赫圖阿喇一出蕚漠輝河一出黑龍江一出徳林村一出馬察一出和羅一出沾河一出瑚普察一出羅里一出阿爾喇一出額和河一出阿庫里一出尼馬察一出薩哈爾察一出雅爾瑚一出布爾渾一出瓦爾喀一出倭訥赫村一出瀋陽一出薩克蘇
  賽宻勒氏
  凡八派一出薩哈爾察一出黑龍江一出長白山一出齊齊哈爾一出明安村一出葢金蘇蘇一出索林村一出松花江
  精竒哩氏
  凡二派一出精竒哩烏喇一出黒龍江
  扎庫塔氏
  凡十四派一出瓦爾喀一出噶哈里碧漢額里村一出薩齊庫哈達一出和克通吉一出噶哈里一出松花江一出扎庫塔一出尼雅新村一出嘉木湖一出長白山一出博爾屯博欣村一出伊拉富村一出卦爾察一出克什克城
  烏蘇氏
  凡十五派一出瓦爾喀一出訥殷一出海蘭一出長白山一出安禇拉庫一出烏喇一出蘇穆一出葉赫哈達一出瓦爾喀海蘭一出西林穆魯一出烏蘇一出徳爾吉色欽一出蜚悠城一出海蘭瓦爾喀什一出吉林烏喇
  巴雅拉氏
  凡二十派一出松花江一出虎爾哈一出木倫一出卦爾察一出法爾圖一出黑龍江一出長白山一出倭濟一出扎庫塔一出庫穆努一出寧古塔一出伊蘭費爾塔哈村一出烏丹村一出烏塞理一出庫穆圖一出綏分一出庫爾喀一出巴顔和羅一出王多羅樹一出瓦爾喀
  輝和氏
  凡五派一出長白山一出尼馬察一出烏喇一出烏喇布倫村一出輝發
  魯布理氏
  凡四派一出葉赫一出烏喇一出綏分一出長白山
  尼瑪察氏
  凡十一派一出尼瑪察一出滹野一出拉發一出黑龍江一出吉林烏喇一出訥殷一出管一出鳳凰城一出長白山一出綏分一出烏蘇里庫雅拉
  伊爾庫勒氏
  凡五派一出諾羅一出虎爾哈一出迺明村一出寧古塔一出吉林烏喇
  章佳氏
  凡二十六派一出費雅郎阿一出馬爾墩章佳一出宜漢阿拉一出古倫村一出巴爾都城一出馬察一出長白山一出輝發一出嘉禾湖一出哈達一出虎爾哈一出扎庫木一出烏喇哈達一出牡丹村一出訥殷一出赫濟河一出艾家堡一出吉林烏喇一出費揚寧一出俄穆和蘇魯一出蘇完一出葉赫哈達一出遼河一出鐵嶺一出蓮花村一出和森木
  寧古塔氏
  凡八派一出寧古塔一出綏分一出訥殷一出虎爾哈一出和佟吉一出倭濟一出薩魯城新村一出哈達
  薩哈拉察氏
  凡六派一出伊蘭費爾塔哈村一出烏喇綏哈村一出薩哈拉察一出黑龍江一出貝德墨一出白都訥
  嵩佳氏
  凡五派一出棟鄂一出松江堡一出瓦爾喀錫一出長白山一出哈達
  宜特墨氏
  凡五派一出葉赫一出葉佛訥赫村一出尼雅滿湖一出哈達一出伊禄誠嘉渾村
  扎思瑚理氏
  凡四派一出卦勒察和倫一出吉林烏喇一出喇發村一出白都訥
  瑚什哈理氏
  凡六派一出瑚什哈理一出伊蘭費爾塔哈村一出卦勒察一出寧古塔一出瀋陽一出吉林烏喇
  喜塔臘氏
  凡十五派一出尼雅滿山一出瓦爾喀山一出葢吉一出扎庫木一出蜚悠城出長白出董鄂一出一堵墻一出大凌河一出葉赫一出瓦喀蘭一出夸喇一出富克順一出耀州一出輝發
  泰楚魯氏
  凡二派一出渾春一出音楚













  欽定八旗通志卷五十五
<史部,政書類,軍政之屬,欽定八旗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八旗通志卷五十六
  氏族志三
  八旗滿洲譜系二
  性佳氏
  凡七派一出貝歡山秦一出英額一出長白山一出蘓瓦顔一出鄂爾渾一出馬察一出哈逹
  穆爾察氏
  凡四派一出綏分一出瓦爾喀一出黒龍江一出渾春
  費莫氏
  凡十三派一出蜚悠城一出布爾哈圖一出薩齊庫一出長白山一出瓦爾喀一出輝發一出寕古塔一出蘓完一出馬察一出喇發一出木城一出巴發一出七竒里
  索佳氏
  凡十三派一出鄂爾坤一出呉爾湖一出俄漠和一出界凡一出薩爾湖一出俄漠和索羅一出蘇完一出吉林烏喇一出馬兜墩一出長白山一出大凌河一出輝發一出托米屯
  薩馬爾吉氏
  凡六派一出虎爾哈河布爾哈村一出松花江一出虎爾哈一出索倫一出烏蘓河一出瀋陽
  齊佳氏
  凡二派一出葉赫一出齊佳營
  葛濟勒氏
  凡十二派一出雅蘭一出綏分一出和通吉一出寕古塔一出穆湖一出黒龍江一出那穆都魯一出布爾哈一出倭濟一出渾春一出庫爾喀一出托克索
  哲爾濟氏
  凡二派一出尼馬察一出吉林烏喇
  索綽絡氏
  凡八派一出輝發一出吉林一出葉赫一出訥殷一出烏喇一出和多穆哈連一出老寨子一出索綽絡
  鄂卓氏
  凡八派一出葉赫一出輝發一出黒龍江一出哈達一出牙克薩城一出烏喇一出英額一出三姓
  鈕赫勒氏
  凡六派一出沙濟一出安禇拉庫一出英額一出輝發一出郎佳一出鈕赫阿林
  鄂濟氏
  凡九派一出葉赫一出松花江一出黒龍江一出烏喇一出哈逹一出輝發一出吉林烏喇一出尼馬察一出穆納哈逹
  裕瑚魯氏
  凡十一派一出裕瑚魯一出虎爾哈一出長白山一出訥殷一出黒龍江一出塔思哈河一出洪科一出安褚拉庫一出烏喇一出吉林烏喇一出英額和羅
  布爾察氏
  凡二派一出阿庫里一出虎爾哈
  伊拉理氏
  凡二十二派一出烏喇一出葉赫一出殷一出蜚悠城一出徳爾吉河一出訥殷江一出哈爾敏一出赫石一出瀋陽一出輝發一出長白山一出倉一岀虎爾哈一出阿喇一出吉林烏喇一出扎庫塔一出英額一出多爾吉河一出哈逹一出葉赫哈逹一出卦爾察一出赫舍里河
  呼爾哈氏
  凡五派一出呼爾哈一出新逹漠城一出席百一出蘓完一出白都訥
  蘇佳氏
  凡六派一出葉赫一出尼雅滿一出扎庫木一出徳里倭赫一出黑龍江一出訥殷
  温徹亨氏
  凡二派一出烏喇一出葉赫
  哲爾徳氏
  凡六派一出界凡一出烏喇一出哈逹一出烏喇哈逹一出長白山一出板城寨子村
  温察氏
  凡三派一出葉嚇一出輝發一出烏喇
  額蘇哩氏
  凡八派一出黒龍江一出馬察一出徳爾吉一出王佳村一出那木都魯一出蜚悠城一出齊齊哈爾一出松花江
  烏魯氏
  凡四派一出烏喇一出葉赫一出阿庫里一出扎庫木
  覺禅氏
  凡七派一出烏蘓里一出佛阿拉一出扎庫木一出貝渾山秦一出長白山一出扎庫塔一出山秦阿林
  科齊理氏
  凡三派一出瓦爾喀一出徳爾吉阿里一出阿庫里
  巴爾逹氏
  凡二派一出巴爾逹一岀蜚悠城
  尼沙氏
  凡二派一出尼沙一出那木都魯
  托活囉氏
  凡十五派一出黒龍江一出虎爾哈一出烏喇一出葉赫一出喀木屯一出蘓完一出薩哈爾察一出阿庫里河一出哈逹一出松花江一出胡魯色一出長白山一岀吉林烏喇一出愛湖一出碧爾坤蘓蘓
  阿穆魯氏
  凡二派一出伊蘭費爾塔哈村一出黒龍江
  索爾多氏
  系出烏喇博爾濟城
  俞爾庫勒氏
  凡三派一出諾羅一出松花江一出黒龍江
  滿扎氏
  凡二派一出庫察一出葉赫
  烏色氏
  凡六派一出葉赫一出長白山一出吉林烏喇一出瓦爾喀一出佛阿拉一出松花江
  佑祜魯氏
  凡九派一出英額一出佑祜魯穆湖舒村一出嘉木湖一出松花江一出虎爾哈一出哈逹一出烏喇一出輝發一出寕古塔
  圖色理氏
  凡十一派一出黒龍江懋塔哈村一出薩哈爾察一出沙濟一出黑龍江阿克底村一出渾春一出黑龍江一出尼馬察一出黒龍江穆理喀村一出安巴西穆訥一出瀋陽一出錦州
  温特赫氏
  凡三派一出未舍里一出吉陽一出莾喀庫魯
  梅勒氏
  凡二派一出葉赫一出哈達
  博和理氏
  凡四派一出黒龍江一出愛湖一出白都魯一出渾春
  鈕顔氏
  系出葉赫
  烏爾古宸氏
  凡三派一出木楞一出訥殷一出瓦爾喀
  扎拉理氏
  凡五派一出瓦爾喀一出那木都魯一出烏喇一出倭哲一出扎庫木
  温都氏
  凡十九派一出訥殷江一出綏分一出黄泥窪一出渾春一出沾一出馬察一出瓦爾喀一出吳蘓里一出蘓蘓里烏喇一出倭濟一出吉陽一出阿庫里一出沙濟城一出訥殷一出瑚秦村一出長白山一出吉林烏喇一出蘓完一出嫩河
  𫎇古爾濟氏
  系出葉赫
  阿禮哈氏
  凡二派一出和通吉郭思屯一出瓦爾喀
  蘇都理氏
  系出黒龍江
  奇塔喇氏
  凡六派一出松花江一出雅爾湖一出佛多爾衮一出瓦爾喀蜚悠城一出約克托城一出科普喀□
  鄂托氏
  凡三派一出赫圖阿拉一出葉赫一出烏喇
  洪𠮷理氏
  系出葉赫
  墨爾哲勒氏
  系出松花江
  索齊勒氏
  凡四派一出吉林烏喇一出吉林一出松花江一出葉赫
  托謨氏
  凡八派一出伊巴丹一出塔山堡一出哈逹一出黒龍江一出葉赫一出齊齊哈爾一出努克特勤一出蘓完
  湯務氏
  凡三派一出哈逹一出長白山一出烏喇哈逹
  都拉喇氏
  凡二派一出吉林烏喇一出黒龍江
  墨爾廸勒氏
  凡四派一出黒龍江一出寕古塔一出穆湖一出商顔倭赫
  喀爾達蘇氏
  凡三派一出烏喇一出黒龍江一出索倫
  赫舒理氏
  凡三派一出哈逹一出松花江一出虎欄
  輝羅氏
  凡三派一出松花江一出輝發一出烏喇
  濟禮氏
  凡二派一出長白山一出砮宜
  烏爾漢氏
  系出遼河
  赫宜氏
  凡三派一出舒勒赫一出屯昻阿一出錦州
  扎蘓理氏
  凡二派一出卦勒察一出白都訥
  拜都氏
  系出葉赫
  賴布氏
  凡二派一出扎庫木一出佛阿拉
  布賽氏
  凡三派一出葉赫一出薩哈爾察一出輝發
  噶努氏
  凡二派一出噶碩克村一出噶努山
  烏蘓占氏
  系出瓦爾喀什海蘭河
  尼竒理氏
  凡四派一出烏喇一出渾春一出徳爾吉倭濟一出蘓發
  鄂謨拖氏
  系出尼馬察
  董佳氏
  凡五派一出嘉木湖一出嘉哈一出董佳城一出渾春一出哈達
  阿克占氏
  凡三派一出哈逹一出葉赫一出蘓完
  葉穆氏
  凡四派一出葉赫一出赫爾蘓一出尼馬察一出哈逹
  喀爾拉氏
  凡三派一出遼河一出葉赫一出白都訥
  薩克察氏
  凡四派一出綏分一出尼瑪察一出渾春一出徳爾吉色欽虎爾哈
  烏爾答氏
  凡三派一出葉赫一出吉林烏喇一出輝發
  圖克坦氏
  凡三派一出吉林烏喇一出蘓完一出布爾哈圖
  郭爾佳氏
  凡三派一出長白山一出安巴徳普特布占台一出嫩河
  洪鄂春氏
  凡六派一出伊漢阿林屯齊村一出雅蘭一出綏分一出倭濟一出沾河一出輝發
  額爾圖氏
  凡四派一出敦逹敦一出黒龍江一出額爾圖村一出明安額爾圖
  彰錦氏
  凡十派一出費雅郎阿一出沾一出穆溪一出長白山一出那木察一出瀋陽一出輝發一出烏喇一出撫順一出那木都魯
  聶格理氏
  凡二派一出葉赫一出輝發
  楊佳氏
  凡十一派一出佛阿拉一出尼馬察一出虎爾哈一出倭濟一出哈逹一出楊禅一出松山一出蜚悠城一出赫濟赫一出白都訥一出吉林烏哈
  洪鄂氏
  凡十一派一出長白山一出吉林一出哈逹一出葉赫一出葉赫哈逹一出洪鄂哈逹一出佳木秦一出額爾敏一出雅爾湖一出烏喇一出白都訥
  賢逹禅氏
  凡二派一出松花江一出賢逹禅
  赫錫 --(右上『日』字下一横長出,類似『旦』字的『日』與『一』相連)赫理氏
  凡三派一出烏喇一出尼馬察一出嫩奈
  庫穆圖氏
  凡三派一出倭濟愛滿一出那木都魯一出哈逹
  康儀理氏
  系出費爾塔哈村
  額爾吉氏
  系出薩哈爾察
  舒墨理氏
  凡二派一出沾河一出烏喇
  錫 --(右上『日』字下一横長出,類似『旦』字的『日』與『一』相連)克濟拉氏
  系出黒龍江
  徳敦氏
  系出黒龍江
  珠格氏
  凡三派一出烏喇一岀寕古塔一出薩哈爾察
  卦勒察氏
  凡四派一出卦勒察一出長白山一出吉林烏喇一出扎庫木
  多爾衮氏
  凡二派一岀愛湖城一出索倫
  洪佳氏
  凡二派一出烏喇一出長白山
  孟佳氏
  凡三派一出郭爾羅斯一出伊巴丹一出渾春
  克音氏
  凡四派一出黒龍江一出色欽一出烏拉一出努克特勤
  明安氏
  系出界凡
  烏禮蘓氏
  凡三派一出齊齊哈爾一出黒龍江一出輝發
  薩哈爾濟氏
  凡二派一出葉赫一出白都訥
  尼竺渾氏
  系出長白山
  武爾格齊氏
  系出葉赫
  瑚玉魯氏
  系出烏喇
  和和齊氏
  系出尼馬察
  塔穆察氏
  系出黒龍江
  夸爾逹氏
  系出哈逹
  徳都勒氏
  系出徳都勒
  愷顔氏
  系出愷顔
  珠爾蘓氏
  系出安禇拉庫
  綽克秦氏
  系出綽克秦
  安逹拉氏
  系出黒龍江
  愛渾氏
  系出愛渾
  海拉蘇氏
  系出海拉蘓臺
  烏靈阿氏
  系出巴林
  圖門氏
  系出烏喇
  勒第氏
  系出黒龍江
  克爾徳氏
  系出烏喇
  哲栢氏
  系出漢楚哈
  圖普蘓氏
  系出葉赫
  托爾佳氏
  系出齊齊哈爾
  格格氏
  系出黒龍江
  韓扎氏
  系出巴龍和羅
  穆察氏
  系出那木都魯
  多羅氏
  系出葉赫
  禇庫爾氏
  系出禇庫爾村
  武聶氏
  系出薩哈爾察
  郭爾本氏
  系出黒龍江
  圖克敦氏
  係出逹呼里
  葉庫理氏
  系出虎爾哈
  哲理氏
  系出哈逹
  組佳氏
  系出鐵嶺
  唐逹氏
  系出科普沁
  卓克佳氏
  系出雅爾湖
  崇果魯氏
  系出崇果魯
  墨爾齊氏
  系出烏喇
  瓦理氏
  系出黒龍江
  蔡佳氏
  系出費爾塔哈村
  克葉勒氏
  系出吉林烏喇
  富爾庫魯氏
  系出松花江
  萬旒哈氏
  系出清河
  穆燕氏
  系出渾春
  都善氏
  系出黒龍江
  拜格氏
  系出拜格山
  阿圖拉墨氏
  系出雅爾湖
  賽音薩爾圖氏
  系出扎魯特
  穆和林氏
  系出穆和林
  𫎇鄂索氏
  凡七派一出瓦面河一出長白山一出渾春一出拉發一出沾河一出訥殷江一出瓦爾喀
  薩察氏
  凡二派一出瓦爾喀一出渾春
  鍚墨勒氏
  凡五派一出渾春庫爾喀一出輝河一出渾春一出拉門穆湖一出三姓
  劉佳氏
  凡八派一出李佳和羅一出瓦爾喀一出烏喇一出喀爾沁一出輝發一出新屯一出扎穆訥一出松花江
  果爾吉氏
  凡五派一出郭絡羅河一出吉林烏喇一出哈逹一出白都訥一出烏喇
  武佳氏
  凡五派一出烏喇一出索倫一出費逹木村一出五間房一出吉林烏喇
  佟鄂絡氏
  凡三派一出扎庫塔一出巴顔烏喇一出當務理
  郭佳氏
  凡五派一出蘓完一出葢州一出𠇊 -- 瓜圖理一出哈什一出輝發
  梅赫理氏
  系出那木都魯
  瑚錫 --(右上『日』字下一横長出,類似『旦』字的『日』與『一』相連)理氏
  凡五派一出葉赫和多穆哈㢘一出虎爾哈一出瓦爾喀一出卦爾察渾春一出白都訥
  䝉古楚氏
  凡四派一出烏喇䝉古楚山一出葉赫一出瀋陽一出烏喇
  崇古喇氏
  凡四派一出烏喇一出虎爾哈一出瓦爾喀一出訥殷
  額爾赫氏
  凡四派一出綏分一出尼爾吉一出黒龍江一出愛渾
  布雅穆齊氏
  凡三派一出噶哈里一出吉陽一出黒龍江
  都理氏
  凡四派一出瑪察一出徳都里一出徳敦村一出黒龍江
  倭勒氏
  凡三派一出齊齊哈爾一出烏喇一出黒龍江
  尼陽尼雅氏
  凡二派一出費逹木村一出黒龍江
  専塔氏
  系出尼馬察
  布逹喇氏
  系出松花江
  欽定八旗通志卷五十六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八旗通志卷五十七
  氏族志四
  八旗滿洲譜系三
  葉赫勒氏
  凡三派一出呀哈一出遼河一出葉赫
  朱佳氏
  凡三派一出崇果濟巴布一出葉赫一出吉林烏喇
  瑚雅拉氏
  凡三派一出烏喇一出烏蘇理一出瀋陽
  鄂蘇爾瑚氏
  凡三派一出木魯一出卓秦一出索倫
  羅佳氏
  凡二派一出西克屯一出哈逹
  敖拉氏
  凡二派一出烏喇一出黒龍江
  瓦色氏
  凡二派一出虎爾哈烏喇一出葉赫
  珠爾根氏
  凡二派一出索倫一出黒龍江
  哈爾察氏
  凡三派一出尼馬察一出海蘭一出葉赫
  布尼氏
  凡二派一出佛訥赫村一出公額理
  高佳氏
  凡二派一出蓋州一出吉林烏喇
  葉赫氏
  系出葉赫
  巴理氏
  系出哲魯
  孫佳氏
  凡三派一出費雅郎阿一出長白山一出答鋪
  喀喇沁氏
  凡二派一出烏喇一出葉赫
  翰顔氏
  凡三派一出赫林臺一出嫰河一出□呼里
  烏蘇理氏
  凡三派一出徳爾吉色欽一出訥殷一出輝發
  尼佳氏
  凡三派一出烏爾錫河一出瀋陽一出杏山
  書瑪理氏
  凡三派一出虎爾哈一出萬邉屯一出海蘭
  卓晉氏
  系出長白山
  色穆竒理氏
  系出黒龍江
  廣佳喇氏
  凡二派一出葉赫一出吉林烏喇
  吳察喇氏
  凡二派一出安禇拉一出烏喇
  蒼瑪爾紀氏
  凡二派一出黒龍江一出碧新
  赫書氏
  凡二派一出葉赫一出吉林烏喇
  康傑達氏
  系出黒龍江
  吉魯氏
  凡二派一出烏喇一出吉林烏喇
  都魯氏
  凡二派一出長白山一出黒龍江
  沙拉氏
  系出瓦爾喀
  鄂穆綽氏
  系出佛訥赫村
  培佳氏
  系出束古村
  舒穆理氏
  凡二派一出海蘭木一出薩爾碧圖村
  鄂爾綽絡氏
  凡二派一出蘇完一出卦爾察
  徐吉氏
  系出徐吉和羅
  達爾充阿氏
  凡二派一出吉陽一出黒龍江
  烏爾瑚濟氏
  凡二派一出松花江一出烏蘇理
  顔濟理氏
  凡二派一出瀋陽一出白都訥
  卓起氏
  凡二派一出黒龍江一出界凡
  鄂索絡氏
  凡二派一出啟爾撒一出吉林
  鈕瑚特氏
  系出渾春庫雅拉
  盛佳氏
  系出長白山色欽
  倭徹赫氏
  系出哈達
  索察氏
  系出烏喇哈達
  赫葉勒氏
  系出瀋陽
  禄葉勒氏
  凡二派一出黒龍江一出三姓
  拜晉氏
  系出黒龍江拜察
  烏雅察氏
  凡二派一出吉林烏喇一出鄂雲屯
  穆克圖氏
  系出葉赫
  扎拉氏
  凡二派一出葉赫一出輝發
  傅佳氏
  凡二派一出輝發一出福寜額
  郭渾氏
  系出黒龍江
  尼錫理氏
  凡二派一出寜古塔一出巴顔和羅
  赫佳氏
  凡二派一出雅蘭一出訥殷
  强恰理氏
  系出耀州
  鍾吉氏
  凡二派一出葉赫一出撫順
  梅楞氏
  系出葉赫
  舒禄氏
  系出長白山
  琨都勒氏
  系出紅山
  額色氏
  凡二派一出董鄂一出薩哈爾察
  伏爾哈氏
  系出佛阿拉
  覺佳氏
  凡二派一出章圖理一出佛阿拉
  瑚雅氏
  凡二派一出訥迪村一出呼訥赫
  都佳氏
  凡二派一出輝發一出索倫
  謨克拖氏
  凡二派一出鳯凰城一出葉赫
  虞佳氏
  凡二派一出鄂克敦城一出裕發
  碧喇氏
  凡二派一出和攸一出長白山
  伊庫魯氏
  系出諾羅
  多羅宏氏
  系出那木都魯
  鈕赫氏
  凡二派一出佛阿拉馬爾敦一出内河
  翁鈕絡氏
  凡二派一出葉赫一出大凌河
  吉普褚氏
  系出葉赫
  金佳氏
  凡二派一出訥殷江一出瓦爾喀
  石穆魯氏
  系出渾春
  瑪察氏
  凡二派一出賽音一出索倫
  赫濟理氏
  系出輝發
  䝉鄂絡氏
  凡二派一出虎爾哈一出阿賴
  郭羅氏
  凡二派一出長白山一出哈達
  納塔氏
  系出尼馬察
  佟塞勒氏
  凡二派一出薩哈爾察一出嫩河
  精吉氏
  系出吉林烏喇
  薩爾都氏
  系出哈達
  和岳絡氏
  系出虎爾哈
  舍顔氏
  系出費雅郎阿
  畢魯勒氏
  系出蘇完
  瑚克錫勒氏
  系出費爾塔哈
  順布魯氏
  系出哈爾敏
  舒𤼵察氏
  系出綏河
  殷佳氏
  系出嘉木湖
  圖爾敦氏
  系出墨爾根城
  慶格理氏
  系出黒龍江
  蘇拉喇氏
  系出黒龍江
  墨勒氏
  系出葉赫
  巴爾拉氏
  系出遼河
  敖拉托欣氏
  系出黒龍江
  拜音格理氏
  系出墨爾根城
  穆雅氏
  系出齊齊哈爾
  攸絡庫氏
  系出黒龍江
  鄂羅氏
  系出長白山
  嘉普塔喇氏
  系出輝發
  富森氏
  系出開原
  瑚遜氏
  系出五姓莊
  珠赫勒氏
  系出烏喇
  博爾衮氏
  系出那木都魯
  阿魯氏
  系出索倫
  敖佳氏
  系出馬察
  瑚錫喀氏
  系出黒龍江
  朱錫理氏
  系出蜚悠城
  珠雅拉氏
  系出烏喇
  阿爾布氏
  系出烏喇
  齊克騰氏
  系出烏喇
  呉濟佳喇氏
  系出長白山
  文達氏
  系出葉赫
  楞布爾勒氏
  系出索倫
  都克塔理氏
  系出努克特勒
  阿拉邉前氏
  系出索倫
  圖爾塔拉氏
  系出黒龍江
  錫克徳氏
  系出卦爾察
  羅察氏
  系出索倫
  伊穆氏
  系出紅雲堡
  墨克廷氏
  系出黒龍江
  瑪爾丹氏
  系出扎庫木
  額爾格圖氏
  系出黒龍江
  色勒理氏
  系出渾春
  武庫登吉氏
  系出齊哈爾
  章齊氏
  系出那木都魯
  賈佳氏
  系出烏喇
  都雅爾氏
  系出渾瑚理努克特勒
  亨竒勒氏
  系出吉林烏喇
  格晉氏
  系出佛阿拉
  希薩爾氏
  系出輝發
  鄂通氏
  系出鄂通
  公鄂理氏
  系出松花江
  穆盧氏
  系出索倫
  扎哈瑪氏
  系出馬察
  墨克勒氏
  系出葉赫
  謨爾齊理氏
  系出噶哈
  伊勒爾濟氏
  系出吉陽
  都爾勒氏
  系出黒龍江庫穆圖村
  韓楚哈氏
  系出綏分
  舒爾都氏
  系出葉赫
  徐察氏
  系出蓋州城鄂羅多
  福塔氏
  系出長白山
  竒徳理氏
  系出葉赫
  瑚琥氏
  系出烏喇
  宗佳氏
  系出輝和
  訥迪氏
  系出黒龍江
  瓦爾佳氏
  系出長白山
  墨爾吉氏
  系出葉赫
  尼格勒氏
  系出黒龍江富爾瑚村
  凖齊氏
  系出黒龍江
  翁尼理氏
  系出烏喇
  朱爾克氏
  系出索倫
  通阿拉氏
  系出倭濟
  穆爾徳氏
  系出大凌河
  吳扎爾瑚氏
  系出渾春
  特濟氏
  系出扎庫塔
  塔坦氏
  系出長白山
  猷格理氏
  系出葉赫
  哈爾吉氏
  系出哈達
  穆齊氏
  系出鄂穆和索羅
  恰喇氏
  系出寧古塔
  姜佳氏
  系出寧古塔
  博和羅氏
  系出薩哈禄
  唐尼氏
  系出十方寺
  呉拉氏
  系出鄭家堡
  洪達理氏
  系出嘉拉庫
  馬爾屯氏
  系出長白山
  兆壘氏
  系出馬察
  玉爾庫氏
  系出尼瑪察
  陳佳氏
  系出張當
  莽吉綽氏
  系出葉赫
  穆色陳氏
  系出佛阿拉
  塞楞吉氏
  系出塞楞吉石赫寨
  尼瑪哈氏
  系出遼陽
  茂儀氏
  系出英額
  安佳氏
  系出普塞七村
  羅岳氏
  系出葉赫
  鄂濟理氏
  系出卦勒察
  翁果特氏
  系出翁科
  康錫理氏
  系出伊巴丹
  蘇克察氏
  系出葉赫
  扎穆秦氏
  系出黒龍江
  都瓦爾佳氏
  系出秦集堡
  諾絡氏
  系出舍楞阿河
  田佳氏
  系出瀋陽
  林佳氏
  系出蜚悠城
  秋佳氏
  系出杏山
  多錦氏
  系出黒龍江索多理村
  努爾漢氏
  系出努爾漢
  錫勒爾吉氏
  系出吉林烏喇
  嘉哈瑪氏
  系出黒深堡
  胡錫氏
  系出輝發
  瓦爾吉氏
  系出色欽
  達瑚理氏
  系出烏呼理
  屈佳氏
  系出輝發
  普佳氏
  系出杏山
  蔣佳氏
  系出蓋州
  龎佳氏
  系出清城子
  䝉果資氏
  系出綏分
  舒克都理氏
  系出黒龍江
  費佳氏
  系出訥殷江
  阿塔穆氏
  系出葉赫
  西法齊氏
  系出綏分
  孔尼喇氏
  系出黒龍江
  宻扎氏
  系出尼馬察
  倭徹勒氏
  系出葉赫
  多興氏
  系出殷
  博都理氏
  系出索倫











  欽定八旗通志卷五十七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八旗通志卷五十八
  氏族志五
  八旗滿洲譜系四
  何齊拉氏
  系出雅蘭
  雅佳氏
  系出輝發
  桓泰氏
  系出雅蘭
  喀爾庫氏
  系出烏喇
  福錫氏
  系出福山
  莽果氏
  系出烏喇
  孔果絡氏
  系出黑龍江
  葉禄氏
  系出葉赫
  飄佳氏
  系出薩木占
  扎克塔氏
  系出黑龍江
  綽絡氏
  系出黒龍江
  索濟雅喇氏
  系出大凌河
  瓦爾喀氏
  系出吉林烏喇
  鄂卓絡氏
  系出瓦爾喀
  瑚爾哈蘇氏
  系出吉林烏喇
  恒吉理氏
  系出董鄂
  索徹理氏
  系出烏喇
  錫强氏
  系出鄂爾渾
  申穆理氏
  系出朱舍里
  杭佳氏
  系出哈達
  巴雅爾齊氏
  系出諾羅
  阿賚氏
  系出翁果羅城
  伊爾穆氏
  系出哈達
  錫瑪拉氏
  系出額楚
  瑚爾泰氏
  系出輝發
  喀克錫理氏
  系出陽石木
  索絡恪氏
  系出雅爾湖
  沙達喇氏
  系出輝發
  范佳氏
  系出輝發
  努魯氏
  系出輝發
  額哲氏
  系出蘭河山
  蘇爾佳氏
  系出松花堡
  申佳氏
  系出烏喇
  謨岳絡氏
  系出舒穆禄村
  玉圖墨氏
  系出哈達
  洪果竒氏
  系出長白山
  周成氏
  系出周齊理
  哈巴氏
  系出哈達
  嘉穆瑚氏
  系出輝發
  良佳氏
  系出瀋陽
  舒佳氏
  系出黒龍江法喀堡
  䝉果氏
  謹案氏族通譜所載是派無考
  努爾哈拉氏
  謹案氏族通譜所載是派無考
  圖爾佳氏
  謹案氏族通譜所載是派無考
  洪滚氏
  系出薩哈爾察
  拜嘉喇氏
  系出虎爾哈
  納哈塔氏
  系出郭絡羅溝
  尼庸特氏
  系出法穆納哈達
  哈爾拉氏
  系出吉林烏喇
  瑚塔氏
  系出科爾沁
  博爾濟氏
  系出東城
  定紀理氏
  系出西城
  拉顔氏
  系出界凡
  渾達竒氏
  系出訥殷
  托和爾秦氏
  系出齊齊哈爾
  色爾傑氏
  系出伊蘭費爾塔哈村
  伊穆圖氏
  謹案氏族通譜所載是派無考
  葛佳喇氏
  系出長白山
  富蘓瑚氏
  系出吉林烏喇
  博爾卓克氏
  系出烏喇
  佛爾錫墨理氏
  系出□舍里
  喀喇氏
  系出西巴理城
  周延氏
  系出訥殷江
  唐顔氏
  系出訥殷江
  陶佳氏
  系出伊蘇
  鄭佳氏
  系出瀋陽
  瑚鼎氏
  系出和羅山晉
  格爾齊氏
  系出尼瑪察
  珠嚕氏
  系出赫舍理河
  喀爾拉哈氏
  系出吉林烏喇
  玉魯氏
  系出吉林烏喇
  占尼氏
  系出瑪察
  崔穆魯氏
  系出瑪察
  梅佳氏
  系出綏分
  巴顔氏
  系出齊齊哈爾
  瞻楚渾氏
  系出卦爾察
  扎雅扎喇氏
  系出雅蘭
  石富察氏
  系出倭濟
  達普魯氏
  系出黑龍江
  多拉爾氏
  系出黑龍江
  多爾塔喇氏
  系出黒龍江
  孟克宜勒氏
  系出蜚悠城
  克勒氏
  系出尼雅滿洲
  嘉瞻氏
  系出黑龍江
  圖薩喇氏
  系出葉赫
  東阿氏
  系出那木都魯
  額宜蘇氏
  系出墨爾根村
  多秦氏
  系出黒龍江
  阿喇氏
  系出烏喇
  圖勒理氏
  系出索倫
  蓀綽爾氏
  系出長白山
  烏顔齊氏
  系出烏喇達呼里村
  楊額理氏
  系出白都訥
  瑚佳氏
  系出吉林烏喇
  雅爾薩喇氏
  系出黒龍江
  錫爾馨氏
  系出和托阿拉
  希普蘇氏
  系出黒龍江
  全佳氏
  系出蓋州
  莽佳氏
  系出蓋州
  豊佳氏
  系出長白山馬克丹
  瑚圖氏
  系出葉赫
  崔佳氏
  系出哈達
  伊蘇氏
  系出黒龍江雅爾庫理村
  鮑佳氏
  系出安禇拉庫
  喀爾佳氏
  系出索倫
  方佳氏
  系出瀋陽
  富珠理氏
  系出富珠理
  瑚圖理氏
  系出黒龍江
  濟拉喇氏
  系出長白山
  布希氏
  系出葉赫
  留濟理氏
  系出蘇瓦顔溝
  尼音圖氏
  系出哈達
  鈕圖氏
  系出哈達
  韓楚氏
  系出長白山
  農吉勒氏
  系出哈達
  阿爾巴齊氏
  系出扎滿和羅
  成尼氏
  系出遼陽
  穆達齊氏
  系出瓦爾納哈
  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那氏
  系出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塞赫里氏
  系出諾羅村
  俞庫勒氏
  系出洪艾
  那克塔氏
  系出郭絡羅
  烏魯理氏
  系出沾
  穆佳氏
  系出鄂謨和索羅
  布薩氏
  系出瓦爾喀
  猷格氏
  系出寜古塔
  愛義氏
  系出愛湖
  徹葉勒氏
  系出寜古塔
  烏錫氏
  系出赫徹
  額諸氏
  系出舒舒
  瑚爾佳氏
  系出吉林烏喇
  瑚爾哈喇氏
  系出白都訥
  呉庫理氏
  系出黒龍江
  黑赫穆氏
  系出黒龍江
  訥勒氏
  系出黒龍江
  敷臣氏
  系出黒龍江
  秋舒理氏
  系出扎庫木
  姚佳氏
  系出葉赫
  吳爾錫氏
  系出長白山
  烏努齊氏
  系出蜚悠城
  温登額氏
  系出黒龍江
  烏努氏
  系出都白城村
  烏什拉氏
  系出扎庫木
  顔珠氏
  系出雅達渾村
  弼爾雅氏
  系出愛渾
  朱爾竒氏
  系出薩爾哈占
  邊佳氏
  系出輝發
  恭佳氏
  系出哈達
  西爾圖氏
  系出白都訥
  墨呼理氏
  系出吉林烏喇
  哈蘓理氏
  系出吉林烏喇
  哈薩喇氏
  系出白都訥
  墨爾赫氏
  系出哈達察漢
  哈思呼理氏
  系出白都訥
  伊博氏
  系出寜古塔
  瑚徳勒氏
  系出烏喇
  烏勒理氏
  系出葉赫
  程佳氏
  系出蘇完
  寜佳氏
  系出寜古塔
  布爾尼氏
  系出尼瑪察
  瑚魯氏
  系出烏喇
  文扎氏
  系出長白山
  索多理氏
  謹案氏族通譜所載是派無考
  薩穆希爾氏
  系出索倫
  通果蘇氏
  系出老寨子
  卓顯氏
  系出雅爾渾費顔
  那木圖氏
  系出渾都和色
  哈思琥氏
  系出吉林烏喇
  富思庫氏
  系出墨絡古
  赫爾蘇氏
  系出吉林烏喇
  烏宇氏
  系出吉林烏喇
  闗佳氏
  謹案氏族通譜所載是派無考
  扣岱氏
  系出哈達
  修墨理氏
  系出虎爾哈
  額穆特立氏
  系出黒龍江
  松吉氏
  系出汪㤗
  葉墨勒氏
  系出葉赫
  拜察氏
  系出吉林烏喇
  岳察氏
  系出瑚什塔
  尼珠氏
  系出哈達
  耿音氏
  系出黒龍江
  遲佳氏
  系出哈達
  石佳
  系出葉赫烏蘇河
  都勒氏
  系出額爾赫村
  南福禄氏
  系出虎爾哈
  郎佳氏
  系出遼陽
  仁佳氏
  系出司旺堡
  休佳氏
  系出烏拉瑪
  赫哲氏
  謹案氏族通譜所載是派無考
  唐佳氏
  謹案氏族通譜所載是派無考
  文徳氏
  系出塔克什城
  哈爾塔喇氏
  系出吉林烏喇











  欽定八旗通志卷五十八
<史部,政書類,軍政之屬,欽定八旗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八旗通志卷五十九
  氏族志六
  八旗𫎇古譜系
  博爾濟吉特氏
  凡十二派一出西拉木楞一出兀魯特一出扎魯特一出克爾倫一出把岳忒一出察哈爾一出瑚倫博宜爾一出克西克騰一出科爾沁一出阿霸垓一出烏藥爾百柴一出阿祿科爾沁謹案博爾濟吉特大元之姓與内札薩克四十九旗及喀爾喀四部落台吉倛係元代後裔藩長均應汗臣貝勒貝子公封爵同為我朝臣僕嵗時朝覲奔走絡繹無外之規實前代所未有今纂八旗氏族志書謹遵㫖以博爾濟吉特氏載于䝉古姓氏之首
  薩爾圖氏
  凡二派一出扎魯特一出瑚倫博宜爾
  䝉古爾濟氏
  系出科爾沁
  鼐竒特氏
  系出克西克騰
  郭爾羅特氏
  系出察哈爾
  和爾氏
  系出塔布諾特
  實寳禪氏
  系出喀喇烏蘇齊巴漢臺
  塔他爾氏
  系出察哈爾
  舒魯氏
  系出喀爾沁
  岳諾特氏
  系出扎魯特
  赫魯克氏
  系出克西克騰
  彰扎爾氏
  系出科爾沁
  郭爾羅斯氏
  系出察哈爾
  翁阿理氏
  系出阿霸垓
  公吉喇特氏
  凡四派一出阿喇克綽忒一出西喇塔拉一出喀拉沁一出察哈爾
  烏新氏
  系出西拉木楞
  把岳忒氏
  凡十一派一出阿霸垓一出西拉木楞一出把岳忒一出克爾倫一出喀爾喀一出察哈爾一出輝發一出兀魯特一出喀喇穆倫一出鄂爾綽克鄂漢一出中衛
  科本氏
  系出兀魯特
  佟尼果特氏
  系出喀拉沁
  阿穆尼普塔斯氏
  系出蓀尼喀扎理
  布魯特氏
  系出喀爾喀
  烏濟吉特氏
  凡二派一出巴顔喀喇一出克西克騰
  劉佳氏
  系出察哈爾
  翁科特氏
  凡二派一出西拉木楞一出兀魯特
  烏齊喜特氏
  系出兀魯特
  兀魯特氏
  凡三派一出西拉木楞一出把岳忒一出察哈爾
  庫布特氏
  系出西拉木楞
  龔吉爾氏
  凡三派一出兀魯特一出扎魯特一出察哈爾
  布爾哈齊氏
  系出兀魯特
  伊圖墨氏
  系出科爾沁
  鄂卓氏
  系出葉赫
  威古忒氏
  系出察哈爾
  吹霍克親氏
  系出察哈爾
  鄂爾圖特氏
  系出烏喇
  完顔氏
  系出喀拉沁
  海佳氏
  系出科爾沁
  扣懇氏
  系出喀拉沁
  烏亮海氏
  凡二派一出喀拉沁一出兀魯特
  扎拉爾氏
  凡二派一出兀魯特一出察哈爾
  寳濟氏
  凡二派一出科爾沁一出察哈爾
  滿津氏
  系出西拉木楞
  博爾濟斯氏
  凡三派一出察哈爾一出兀魯特一出克西克騰
  巴雅喇氏
  凡六派一出察哈爾一出扎魯特一出克爾倫一出厄魯特一出喀拉沁一出科爾沁
  博碩氏
  凡四派一出喀拉沁一出鄂爾多斯一出科爾沁一出土墨特
  塞克圖氏
  凡二派一出土墨特一出科爾沁
  卓特氏
  凡四派一出西喇塔拉一出察哈爾一出義州一出克西克騰
  納賴氏
  系出吴喇忒
  博爾濟氏
  凡二派一出扎賴特一出西拉木楞
  葉何氏
  系出察哈爾
  耨勒特氏
  凡二派一出西喇塔拉一出扎魯特
  烏蘭氏
  系出瑚倫博宜爾
  李佳氏
  凡二派一出扎魯特一出土墨特
  瑪佳氏
  凡二派一出扎魯特一出科爾沁
  鄂爾濟斯氏
  凡二派一出科爾沁一出察哈爾
  張佳氏
  凡二派一出扎魯特一出歸化城
  博爾濟克氏
  凡二派一出扎魯特一出科爾沁
  肇佳氏
  凡二派一出扎魯特一出察哈爾
  博羅氏
  凡二派一出扎魯特一出阿禄科爾沁
  齊穆克氏
  凡二派一出兀魯特一出克西克騰
  黄古臺氏
  凡二派一出歸化城一出喀拉沁
  阿拉克塔氏
  系出喀喇烏蘇齊巴漢臺
  布楞都爾本氏
  系出兀魯特
  沙喇圖魯騰氏
  系出克爾倫
  奈曼氏
  凡二派一出敖漢一出兀魯特
  白佳氏
  凡二派一出兀魯特一出察哈爾
  納喇氏
  凡二派一出阿覇垓一出科爾沁
  唐古爾氏
  凡二派一出科爾沁一出毛家屯
  竒壘氏
  凡二派一出科爾沁一出察哈爾
  巴雅克氏
  系出西喇塔拉
  烏理津氏
  系出察哈爾
  阿魯特氏
  系出察哈爾
  察哈爾氏
  凡二派一出察哈爾一出布爾噶蘇臺
  克爾徳氏
  系出科爾沁
  錫納椘克氏
  系出兀魯特
  達喇明安氏
  系出鄂嫩果爾
  鄂宻特氏
  凡二派一出西喇塔拉一出上都河
  洽特氏
  系出西喇塔拉
  錫訥特氏
  系出西喇塔拉
  吴喇忒氏
  凡二派一出翁克社濟訥爾一出哈達
  雅蘇氏
  凡二派一出把岳忒一出兀魯特
  墨爾吉濟特氏
  系出克西克騰
  吉禮圖氏
  系出西喇塔拉
  謨爾啟特氏
  系出扎魯特
  泰錫納喇氏
  系出扎魯特
  瑪爾吉特氏
  系出扎魯特
  翁吉爾金氏
  系出扎魯特
  納雅氏
  系出扎魯特
  瑚岳絡氏
  系出扎魯特
  錫臨氏
  系出巴顔烏喇
  達絡克氏
  系出扎魯特
  烏理特氏
  系出兀魯特
  扎哈蘇親氏
  系出扎魯特
  克勒徳氏
  系出巴顔烏拉
  錫爾哈氏
  系出阿喇克綽忒
  齊普齊努特氏
  系出巴爾古
  兆巴爾氏
  系出扎魯特
  薩爾珠特氏
  系出敖漢
  珠佳氏
  系出土墨特
  王扎普氏
  系出科爾沁
  瑚佳氏
  系出吴喇忒
  馬朗阿氏
  系出科爾沁
  扎哈拉氏
  系出阿覇垓
  克理特氏
  系出阿禮瑪圖
  章圖理氏
  系出土墨特
  克穆齊特氏
  系出鄂謨克
  烏爾漢氏
  系出兀魯特
  鍾吉氏
  系出兀魯特
  通塞理氏
  系出薩哈爾察
  卓爾和親氏
  系出克爾倫
  扎穆爾氏
  系出大凌河
  博爾器濟斯氏
  系出兀魯特
  塔爾瑚努特氏
  系出克爾倫
  博第斯氏
  系出兀魯特
  博爾蘇特氏
  系出西拉木楞
  喀爾努克氏
  系出兀魯特
  赫錫特氏
  系出克爾倫
  禹爾氏
  系出阿禄科爾沁
  扎魯特氏
  系出察哈爾
  索諾圖氏
  系出喀拉沁
  伍堯氏
  系出察哈爾
  赦爾諾絡雅蘓氏
  系出察哈爾
  烏齊熙理氏
  系出白玉圖
  巴理氏
  系出科爾沁
  烏納特氏
  系出兀魯特
  韓佳氏
  系出西拉木楞
  沙岳特氏
  系出兀魯特
  白蘇氏
  系出喀拉沁
  牛佳氏
  系出兀魯特
  艾耀施氏
  系出科爾沁
  黄佳氏
  系出大凌河
  冬果爾氏
  系出科爾沁
  瑪喇拉氏
  系出察哈爾
  蘇穆察氏
  系出鄂爾多斯
  王吉氏
  系出察哈爾
  哈爾圖特氏
  系出察哈爾
  赫爾氏
  系出察哈爾
  章穆氏
  系出科爾沁
  哈尼克氏
  系出西喇塔拉
  布蘇克氏
  系出西喇塔拉
  齊普齊特氏
  系出西喇塔拉
  達魯特氏
  系出西喇塔拉
  阿蘇特氏
  系出西喇塔拉
  哈理特氏
  系出西喇塔拉
  卓啟斯氏
  系出哈達
  䝉古氏
  系出土墨特
  烏喇特哈克氏
  系出察哈爾
  巴顔圖氏
  系出克爾倫
  阿魯絡特氏
  系出察哈爾
  額哲特氏
  系出察哈爾
  啟普樵氏
  系出察哈爾
  杭津氏
  系出察哈爾
  唐古忒氏
  系出察哈爾
  伊爾佳氏
  系出察哈爾
  扎穆雅氏
  系出察哈爾
  常佳氏
  系出巴林
  魯布理氏
  系出兀魯特
  佳吉理氏
  系出兀魯特
  瑚爾漢氏
  系出大凌河
  巴濟理氏
  系出鴨緑江
  馬吉特氏
  系出土黙特
  卓爾特氏
  系出察哈爾
  陶佳氏
  系出察哈爾
  科爾親氏
  系出塔濵格爾
  曹佳氏
  系出大凌河
  來黙氏
  系出察哈爾
  蘇尼特氏
  系出巴顔鄂隆
  扎賴氏
  系出西喇塔拉
  翁舍占氏
  系出克西克騰
  烏朗哈特氏
  系出巴顔鄂隆
  卓多穆氏
  系出兀魯特
  陽吉氏
  系出喀拉沁
  珠爾吉特鄂謨克氏
  系出西喇塔拉
  功格喇普氏
  系出克西克騰
  濟喇敏鄂瑪特氏
  系出西喇塔拉
  鄂拉本氏
  系出巴顔鄂隆
  庫布克氏
  系出兀魯特
  色微氏
  系出科爾沁
  克穆楚特氏
  系出兀魯特
  瑪扎克氏
  系出西喇塔拉
  鄂喇坤氏
  系出巴顔鄂隆
  瑚爾渾氏
  系出西喇塔拉
  鄂謨克氏
  系出巴顔和羅
  潮穆特氏
  系出布爾噶蘇臺
  納伊氏
  系出瑚倫博宜爾
  墨爾啟氏
  系出察哈爾
  博爾齊特氏
  系出察哈爾
  濟魯特氏
  系出科爾沁
  吴佳氏
  系出察哈爾
  兀扎喇氏
  系出察哈爾
  江吉氏
  系出布爾哈圖城
  鴻果絡氏
  系出科爾沁
  瑚魯克氏
  系出巴林
  汪扎爾氏
  系出察哈爾
  白達爾氏
  系出蘇尼斗
  瑚爾庫爾氏
  系出科爾沁
  齊普楚特氏
  系出克西克騰
  博和羅克氏
  系出科爾沁
  沙查海氏
  系出克爾倫
  赫勒氏
  系出巴林
  謨錫勒氏
  系出克西克騰
  額爾輝額哲特氏
  系出克西克騰
  精吉集氏
  系出克西克騰
  托羅特氏
  系出克西克騰
  式勒氏
  系出烏野爾拜柴
  龔吉特氏
  系出克西克騰
  舒穆爾氏
  系出克西克騰
  兆絡特氏
  系出克西克騰
  尹齋氏
  系出克西克騰
  岳羅親氏
  系出克西克騰
  博羅特氏
  系出察哈爾
  孫尼耀特氏
  系出察哈爾
  曹丹氏
  系出察哈爾
  徹穆滚氏
  系出喀拉沁
  崔珠克氏
  系出察哈爾
  李塔理氏
  系出察哈爾
  侯佳氏
  系出察哈爾
  索羅噶爾氏
  系出察哈爾
  葉古禄特氏
  系出察哈爾
  鄭訥魯特氏
  系出察哈爾
  土黙特氏
  系出中衛
  白禪氏
  系出察哈爾
  旺舒特氏
  系出中衛
  王古爾親氏
  系出中衛
  兆達爾幹氏
  系出察哈爾
  楊藹氏
  系出喀拉沁
  歩古魯特氏
  系出察哈爾
  孫津氏
  系出察哈爾
  克穆椘氏
  系出庫坤果爾
  布爾圖氏
  系出克西克騰
  錫拉圖氏
  系出察哈爾
  伊扎爾氏
  系出克西克騰
  扎穆懇氏
  系出克西克騰
  赫舍理氏
  系出庫坤果爾
  髙達瑪氏
  系出鄂爾多斯
  佟尼耀特氏
  系出察哈爾
  欽定四庫全書卷五十九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八旗通志卷六十
  氏族志七
  八旗高麗譜系
  李氏
  凡七派一出黄河套一出開城府一出平安道一出易州一出葢州一出栁闗屯一出李佳堡謹案李氏係高麗國王之姓我國家肇興東土即稱臣内屬其氏族𨽻滿洲旗分者甚繁今纂八旗氏族志書謹遵㫖以李氏列於高麗姓氏之首
  金氏
  凡七派一出易州一出海州一出開城府一出金家堡一出望京一出葢州一出紅溪堡
  韓氏
  凡二派一出易州一出安法
  朴氏
  凡五派一出易州一出平壤一出開城府一出平安道一出蜀州
  張氏
  凡四派一出易州一出望京一出開州一出碧漢
  傅氏
  謹案氏族通譜所載是派無考
  柏氏
  系出易州
  洪氏
  凡四派一出南大門一出得州一出易州一出開城府
  崔氏
  凡四派一出易州一出𠂢克山一出開城府一出得州
  劉氏
  凡二派一出安法一出博川郡
  黄氏
  凡三派一出易州一出開州一出盖州
  岡氏
  凡二派一出易州一出望京
  楊氏
  系出輝寕
  吴氏
  凡二派一出易州一出海州
  陳氏
  系出平壤
  文氏
  系出嘉山堡
  孫氏
  系出望京
  丁氏
  系出恩山縣
  任氏
  系出易州
  伊氏
  謹案氏族通譜所載是派無考
  宋氏
  謹案氏族通譜所載是派無考
  徐氏
  系出噶山
  車氏
  系出平陽
  萬氏
  系出平陽
  江氏
  系出得州
  邉氏
  系出易州
  何氏
  系出平安道
  閔氏
  系出易州
  林氏
  謹案氏族通譜所載是派無考
  佟氏
  系出開州
  瓦氏
  系出易州
  耿氏
  系出博川郡
  宋氏
  凡三派一出得州一出東牛衛一出輝寜
  馬氏
  系出𠂢克山
  鄭氏
  系出得州
  曹氏
  系出建常
  郭氏
  系出易州
  沈氏
  系出得州
  方氏
  系出得州
  秦氏
  系出得州
  孟氏
  系出易州
  田氏
  系出平壤
  辛氏
  謹案氏族通譜所載是派無考



  欽定八旗通志卷六十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八旗通志卷六十一
  氏族志八
  八旗漢軍譜系
  張氏
  凡三𣲖一出瀋陽一出遼陽一出開平衛
  李氏
  凡二𣲖一出瀋陽一出遼陽
  髙氏
  凡二𣲖一出瀋陽一出遼陽
  雷氏
  凡二𣲖一出遼陽一出瀋陽
  陳氏
  凡二𣲖一出瀋陽一出海州
  周氏
  系出瀋陽
  胡氏
  系出遼陽
  董氏
  系出撫順
  黄氏
  系出瀋陽
  鈕氏
  系出遼陽
  呉氏
  系出鐡嶺
  劉氏
  系出長白山
  尚氏
  系出瀋陽
  韓氏
  系出中後所
  馬氏
  系出瀋陽
  王氏
  系出義州
  曹氏
  系出瀋陽
  丁氏
  系出遼陽
  魏氏
  系出瀋陽
  吕氏
  系出鐡嶺
  鄭氏
  系出瀋陽
  羅氏
  系出瀋陽
  白氏
  系出撫順
  王氏
  凡八𣲖一出瀋陽一出綱䑓一出撫順一出遼陽一出長白山一出中後所一出義州一出盖州
  李氏
  凡十四𣲖一出瀋陽一出長白山一出王多羅樹一出遼陽一出魚後屯一出錦州一出靈生堡一出家邦一出和羅一出松山一出鐡嶺一出撫順一出穆家堡一出耀州
  張氏
  凡七𣲖一出瀋陽一出鳯凰城一出錦州一出遼陽一出春家堡一出葢州一出鐡嶺
  劉氏
  凡六𣲖一出三韓一出遼陽一出鐡嶺一出瀋陽一出劉家峪一出撫順
  陳氏
  凡六𣲖一出海州一出瀋陽一出巨流河一出大凌河一出遼陽一出鐡嶺
  周氏
  凡七𣲖一出集屯一出坡子一出開原一出中後所一出遼陽一出穆家堡一出瀋陽
  徐氏
  凡五𣲖一出瀋陽一出大凌河一出遼東一出巨流河一出撫順
  髙氏
  凡六𣲖一出瀋陽一出錦州一出海州一出葢州一出遼陽一出中後所
  崔氏
  凡三𣲖一出瀋陽一出鐡嶺一出遼陽
  楊氏
  凡二𣲖一出瀋陽一出錦州
  孫氏
  凡四𣲖一出撫順一出鐡嶺一出三虎石一出瀋陽
  趙氏
  凡四𣲖一出瀋陽一出長白山一出鐡嶺一出錦州
  胡氏
  凡三𣲖一出三韓一出錦州一出瀋陽
  馬氏
  凡四𣲖一出瀋陽一出詂河一出海州一出遼陽
  董氏
  凡四派一出瀋陽一出義州一出遼陽一出撫順
  吳氏
  凡二派一出中後所一出瀋陽
  金氏
  凡三派一出瀋陽一出遼陽一出金徳城
  許氏
  凡三派一出撫順一出瀋陽一出遼陽
  黄氏
  凡七派一出瀋陽一出郎家堡一出塔山一出遼河一出遼陽一出撫順一出鐵嶺
  韓氏
  凡五派一出蘇家堡一出長白山一出瀋陽一出遼陽一出二塞子
  鄭氏
  凡三派一出鐵嶺一出瀋陽一出遼陽
  郭氏
  凡二派一出瀋陽一出遼陽
  佟氏
  凡三派一出瀋陽一出中後所一出松山
  何氏
  凡二派一出瀋陽一出撫順
  鄧氏
  凡三派一出瀋陽一出鐵嶺一出遼陽
  姚氏
  凡二派一出襄平一出瀋陽
  蕭氏
  凡二派一出瀋陽一出遼陽
  謝氏
  系出瀋陽
  俞氏
  凡四派一出瀋陽一出寕古塔一出遼陽一出遼東
  田氏
  凡三派一出撫順一出大凌河一出瀋陽
  丁氏
  系出瀋陽
  白氏
  凡三派一出遼河一出瀋陽一出郭爾秦
  康氏
  系出瀋陽
  汪氏
  凡四派一出寕逺一出瀋陽一出遼陽一出鐵嶺
  閻氏
  凡二派一出瀋陽一出遼陽
  羅氏
  系出瀋陽
  姜氏
  凡二派一出瀋陽一出遼陽
  戴氏
  凡四派一出瀋陽一出撫順一出長白山一出爛泥河
  梁氏
  凡三派一出瀋陽一出遼陽一出鐵嶺
  孟氏
  系出瀋陽
  顧氏
  凡二派一出瀋陽一出遼陽
  朱氏
  凡四派一出瀋陽一出長白山一出義州一出遼陽
  杜氏
  系出瀋陽
  蘇氏
  凡二派一出遼陽一出瀋陽
  程氏
  系出瀋陽
  尤氏
  系出瀋陽
  任氏
  凡三派一出長白山一出遼陽一出瀋陽
  石氏
  凡二派一出瀋陽一出遼陽
  宋氏
  凡二派一出鐵嶺一出瀋陽
  潘氏
  凡三派一出鐵嶺一出瀋陽一出林深堡
  祁氏
  凡二派一出瀋陽一出錦州
  聞氏
  系出瀋陽
  紀氏
  凡二派一出遼陽一出長白山
  袁氏
  系出瀋陽
  于氏
  系出瀋陽
  魏氏
  系出瀋陽
  侯氏
  系出瀋陽
  裴氏
  凡二派一出瀋陽一出巨流河
  方氏
  系出瀋陽
  馮氏
  系出瀋陽
  譚氏
  系出瀋陽
  孔氏
  系出瀋陽
  夏氏
  凡二派一出瀋陽一出了街
  秦氏
  凡二派一出瀋陽一出長白山
  倪氏
  凡二派一出寕古塔一出遼陽
  沈氏
  系出瀋陽
  宗氏
  凡二派一出瀋陽一出湖普察
  龍氏
  系出瀋陽
  林氏
  凡二派一出撫順一出瀋陽
  邉氏
  系出瀋陽
  傅氏
  系出瀋陽
  薛氏
  系出瀋陽
  葉氏
  系出瀋陽
  閔氏
  系出瀋陽
  衡氏
  系出瀋陽
  錢氏
  凡二派一出爛泥河一出瀋陽
  剛氏
  凡二派一出遼陽一出瀋陽
  柴氏
  系出瀋陽
  史氏
  系出瀋陽
  雷氏
  系出瀋陽
  强氏
  系出遼陽
  蒋氏
  系出瀋陽
  彭氏
  系出瀋陽
  耿氏
  系出瀋陽
  商氏
  系出瀋陽
  勞氏
  系出遼陽
  鄒氏
  系出瀋陽
  司氏
  系出撫順
  賈氏
  系出瀋陽
  喬氏
  系出遼陽
  龔氏
  系出瀋陽
  靳氏
  系出楊樹溝
  朴氏
  系出瀋陽
  陸氏
  系出錦州
  牛氏
  系出瀋陽
  辛氏
  系出錦州
  穆氏
  系出瀋陽
  屈氏
  系出瀋陽
  盧氏
  系出遼陽
  陶氏
  系出瀋陽
  鍾氏
  系出遼陽
  松氏
  系出遼陽
  宣氏
  系出遼陽
  寗氏
  系出牛荘
  邢氏
  系出三塊石
  顔氏
  系出王内石
  岳氏
  系出瀋陽
  曲氏
  系出遼陽
  屠氏
  系出鐵嶺
  宜氏
  系出遼陽
  唐氏
  系出瀋陽
  梅氏
  系出瀋陽
  吕氏
  系出尚陽堡
  鄢氏
  系出瀋陽
  叚氏
  系出瀋陽
  查氏
  系出瀋陽
  費氏
  系出瀋陽
  鐡氏
  系出瀋陽
  章氏
  系出大凌河
  井氏
  系出巨流河
  鞏氏
  系出瀋陽
  焦氏
  系出撫順
  萬氏
  系出瀋陽
  苖氏
  系出瀋陽
  郝氏
  系出瀋陽
  戚氏
  系出瀋陽
  時氏
  系出瀋陽
  尹氏
  系出瀋陽
  秋氏
  系出瀋陽
  蔡氏
  系出瀋陽
  受氏
  系出瀋陽
  洪氏
  系出瀋陽
  魯氏
  系出瀋陽
  族氏
  系出遼陽
  張氏
  系出遼陽
  王氏
  凡三派一出䑓一出長白山一出大凌河
  劉氏
  凡五派一出蓋州一出遼陽一出牛荘一出寕古塔一出大凌河
  張氏
  凡四派一出蓋州一出牛荘一出撫順一出大凌河
  孫氏
  凡三派一出蓋州一出遼陽一出大凌河
  唐氏
  凡二派一出瀋陽一出撫順
  楊氏
  凡三派一出長白山一出遼陽一出大凌河
  李氏
  凡二派一出瀋陽一出大凌河
  秋氏
  系出遼陽
  宋氏
  系出牛荘
  圖氏
  系出六䑓
  雅氏
  系出吉林烏喇
  馬氏
  系出遼陽
  賴氏
  系出瀋陽
  鄧氏
  系出蓋州
  莫氏
  系出遼陽
  江氏
  系出三䑓
  龎氏
  系出蓋州
  俞氏
  系出章羅
  黄氏
  系出牛荘
  羅氏
  系出吉林烏喇
  郭氏
  系出蓋州
  沈氏
  系出遼陽
  吳氏
  系出瀋陽
  尤氏
  系出沾河
  盧氏
  系出綬山
  坡氏
  系出鐵嶺
  陳氏
  系出遼陽
  孟氏
  系出匣塔子
  聶氏
  系出遼陽
  趙氏
  系出沾河
  髙氏
  系出遼陽
  周氏
  系出遼陽
  向氏
  系出匣塔子
  徐氏
  系出撫順
  朱氏
  系出大凌河
  史氏
  系出撫順
  宗氏
  系出大凌河
  顔氏
  系出大凌河
  趙氏
  系出撫順
  周氏
  系出撫順
  劉氏
  系出撫順
  李氏
  凡三派一出三達堡一出撫順一出瀋陽
  王氏
  凡二派一出瀋陽一出撫順
  張氏
  凡二派一出撫順一出開原
  鍾氏
  凡二派一出碩托一出撫順
  周氏
  凡三派一出撫順一出鐵嶺一出瀋陽
  曹氏
  凡二派一出撫順一出瀋陽
  馬氏
  凡二派一 瀋陽一出撫
  范氏
  系出遼陽
  盧氏
  系出瀋陽
  趙氏
  凡二派一出榆樹溝一出撫順
  袁氏
  凡二派一出撫順一出瀋陽
  杜氏
  凡二派一出遼陽一出撫順
  髙氏
  凡二派一出遼陽一出瀋陽
  金氏
  系出撫順
  吳氏
  凡二派一出瀋陽一出撫順
  孔氏
  系出撫順
  陳氏
  系出撫順
  蘇氏
  系出撫順
  康氏
  系出撫順
  姬氏
  系出撫順
  徐氏
  系出撫順
  魏氏
  系出撫順
  胡氏
  系出撫順
  郎氏
  系出三堡
  任氏
  系出瀋陽
  蔡氏
  系出塔三堡
  馮氏
  系出瀋陽
  林氏
  系出撫順
  于氏
  系出撫順
  房氏
  系出遼陽
  姚氏
  系出撫順
  湯氏
  系出瀋陽
  謝氏
  系出瀋陽
  邱氏
  系出瀋陽
  施氏
  系出瀋陽
  洪氏
  系出撫順
  沈氏
  系出瀋陽
  嚴氏
  系出瀋陽
  梁氏
  系出鐵嶺
  韓氏
  系出瀋陽
  田氏
  系出瀋陽
  佟氏
  系出瀋陽
  肖氏
  系出瀋陽
  宋氏
  系出瀋陽
  談氏
  系出瀋陽
  晋氏
  系出瀋陽
  許氏
  系出瀋陽














  欽定八旗通志卷六十一
<史部,政書類,軍政之屬,欽定八旗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八旗通志卷六十二
  土田志
  昔者成周以穡事開基自公劉徹田為糧著三單之美古公疆理宣畝自西徂東以周於執事武王周公本之為體國經野之略從古帝王之興未有不敦崇本計者欽惟我
  太祖高皇帝定八旗軍制先令國人屯田曠土設職官十
  有六専司其事
  太祖文皇帝嗣位之初即申嚴屯荘禁令
  屢飭八旗備禦官劭農播榖禁濫役妨農者猗歟偉哉創造之勤與周家比烈而
  規模宏逺又逺過之
  世祖章皇帝既大一統籍近京州縣閒田
  賜東来将士遂畫定旗地有民田錯互者以官田易之視所易近逺免其税有差經界正矣榖禄均矣
  聖祖仁皇帝命展邉開墾得膏腴地數百萬頃由是八旗人士内有閒田可以資生外有草地可以墾種不假閭閻尺寸而舊壤新畬咸得我所
  世宗憲皇帝慮畿輔荘屯襍處有司督察為艱
  特置八路官分司董率𨗳迎其善念振作其怠心睿慮益為周摯迨我
  皇上之御極也念旗人生齒日繁宜籌經逺既給還入官之産又查贖民典之田且以公産租銀遞年普賞其沙水荒鹻地畝則必
  命大臣履勘豁除賦租凡所以為旗人裕恒産謀久長者尤無微不至矣臣竊惟周家世有哲王而制作至元公而止詎若我
  大清
  聖
  聖相繼
  訏謨善政次第舉行即土田為萬幾之一端迺經列祖之經營
  宸𠂻之規畫宏綱細目美備周詳如此然則旗人食舊徳服先疇含哺擊壤其深思樂利所由来乎謹博稽冊籍採其有闗地畝者為土田志分八子目曰土田規制曰給地數目曰守
  陵人員地畝曰直省駐防地畝曰塋地曰牧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曰土田教令曰土田蠲䘏而各子目之下又有部分以便㝷檢焉
  土田志一
  土田規制肇基規制 畿輔規制
  肇基規制
  太祖髙皇帝乙夘年夏六月令國人屯田曠土
  諭曰我國儲積未充惟及是時撫輯吾國固疆圉修邉備重農積榖為先務耳因
  命各牛彔下出十人牛四頭於曠土屯田積貯倉廪復設官十六員筆帖式八員㑹計出入謹案乙夘之次年為天命元年丙辰
  天命四年夏四月
  諭沿邉之地宜設兵以衛農人
  
  太宗文皇帝初即位之年謹案是年為天命十一年明年改元天聰秋九月定屯荘禁令先是編歸降戸口每十三壮丁為一荘分隸滿洲大臣家至是
  命按滿洲官品級毎一備禦即今佐領止給壮丁八名以供使令其餘分屯别居編為民户擇漢官清正者轄之禁貝勒大臣屬下需索器物及恣意行逰者復
  諭曰工築之興有妨農務前因城郭邉墻事關守禦有勞民力良非得已朕深用憫念今修葺已竣嗣後有頽壊者止令修補不復興築用恤民力専勤南畝以重本務其屯荘田土八旗移居已定今後無事再移可使各安其業無荒耕種滿洲漢人毋得異視凡訟獄差徭須畫一均平諸貝勒大臣并在外駐防之人及貝勒下牧馬管屯人有事徃屯荘各宜自備行糧若擅取民間牛羊雞豚者罪之
  天聰三年二月申科歛民財之禁時有正黄旗千總因本管官至屯歛取民物以為供應者
  上察知之
  諭貝勒大臣曰出使之人各自備餱糧毋許科取於民近聞有違法妄行者不可不嚴為懲治諸臣皆受朕恩身居民上衣食亦已豐裕乃攫取貧民辛勤孳養之牲牢以供口腹貧民被此擾累何所恃以為生乎嗣後除凡人照常處分外若係管糧官筆帖式及廵臺人虐民妄行定行處死
  天聰七年春正月庚子集八旗備禦官
  諭曰田疇廬舍民生攸賴勸農講武國之大經方今疆土日闢舊所給田地若有不堪耕種者察明換給沃壤即於附近建造房屋俾遷居之如貧民之牛具耔種赴有力之家代耕一切徭役専派有力者不得濫及代耕貧户
  九年春三月禁濫役妨農
  諭曰朕昨出見民間耕種愆期葢因章京等有事城工欲先時告竣故額外派夫致誤耕作築城固為正務然田地荒蕪民食何賴嗣後有濫役民夫致妨農務者該管章京以下俱治罪
  崇德元年冬十月禁屯積米榖並令及時耕種二年春二月令各屯堡及時劭農
  夏四月辛夘
  諭羣臣貸粟貧民及時播種
  五年春三月
  命鄭親王濟爾哈朗帥右翼貝勒多鐸帥左翼官兵往修義州城駐軍屯田㝷奏義州東西四十里田地皆已開墾
  夏五月
  諭理藩院曰爾等可令索倫来歸之衆同郭爾羅斯部衆於烏庫瑪勒格稜額勒蘇昂阿察喀地方駐劄耕種六年十一月都察院叅政祖可法等奏言今嵗禾榖未𭣣秋霜早隕恐収穫之時米糧未能豐足價漸騰涌市糶日稀所宜預為籌畫者凡四事一請嚴沽酒之禁本京及大小城堡計造酒米數毎日不下數百石停止一年可省米數十萬石一請杜囤積之弊有糧之家或賣或借賣則從市平糶借則從時起息俾得有無相通不許居竒長價一請疏河渠之路東土以遼瀋為肥饒夹河六屯尤為沃壤年久不濬故河壅而水不流雨澤偶多遂致泛溢沿河一帶良田悉委棄矣及時挑修用力不多為益最大即民間夫役亦所樂從一請開納粟之例或論罪之大小限以糧數納贖或無罪平人有急公輸粟者量加奨録俟秋成豐稔即行停止疏入得
  㫖所奏俱是我國人民當此饑饉之年著停止沽酒待年豐仍許沽賣獲罪之人無銀納贖願輸糧者准以時價折収有餘糧之家願助者許助願賣者許賣又新開河修濬一事該部俟可以興工之時奏聞
  七年六月癸夘
  上諭大學士范文程等曰昔我
  太祖時凡遇行兵廵幸軍士有踐踏田禾者重則射之輕則鞭之法律嚴明所以重農事也近来諸王貝勒行兵出獵見有踐踏田禾者亦曾察出定罪否朕前往牧馬之所見内大臣塔瞻等踐踏田禾已奪取其矢交與兵部究治矣出兵官員應在京𠉀定功罪其餘閒散官員即當令其各往本牛录屯荘查㸔田土耡墾與否如有棄而未耡者可撥工助之五榖係萬民之命何得兀然閒坐略不介意也范文程等遵
  諭集諸王貝勒大臣於
  篤恭殿宣示畢王貝勒奏曰臣等遇有踐踏田禾之人應鞭責者鞭責應罰懲者罰懲不敢疎縱也
  以上肇基規制
  畿輔規制一順治元年康熙五十三年
  順治元年十二月
  諭户部曰今我朝定都燕京期於久逺凡近京各州縣民人無主荒田及明朝皇親駙馬公侯伯太監等凡歿於㓂亂者無主田地甚多爾部槩行清查若本主尚存或本主已過而子弟存者量口給與其餘田地盡行分給東来諸王勲臣兵丁人等葢非利其地土良以東来諸王勲臣兵丁人等無處安置故不得已而取之然所取之地若滿漢錯處必争奪不止可令各府州縣鄉村滿漢分居各理疆界以杜異日争端今年從東先来諸王各官兵丁及現在京各部院衙門官員俱著先撥給田園其後到者再酌量照前與之
  是月順天廵按柳寅東疏言清查無主之地安置滿洲荘頭誠開創宏規苐無主地與有主地犬牙相錯勢必與漢民雜處不惟今日履畝之難恐日後争端易生臣以為莫若先將州縣大小定用地多寡使滿洲自住一方而後以察出無主地與有主地互相兑換務使滿洲界限分明疆理各别而後可葢旗人共聚一處阡陌在於斯廬舍在於斯耕作牧放各相友助其便一也滿漢疆理無相侵奪争端不生其便二也里役田賦各自承辦滿漢各官無相干渉且亦無可委缷其便三也處分當經界明人無竄避驚疑得以保業安生耕耘如故賦役不缺其便四也可仍者仍可換者換漢人樂従且其中有主者既歸併其餘自不容無主者隐匿其便五也疏入奉
  㫖戸部詳議速覆
  是年定民間無主田地撥給八旗壮丁毎人三十畝
  二年正月户部以圈撥地土事奏
  聞報曰凡圈丈地方須令滿漢分處至於故明賞賚勲戚荘地及民間無主荒田悉令輸官酌行分撥謹案㑹典順治十一
  年覆准凡丈量州縣地用歩弓各旗荘屯用䋲用歩弓曰大用䋲曰圈

  二月
  諭户部傳諭各州縣有司凡民間房産有為滿洲圈占兑換他處者俱視其田産美惡速行補給務令均平倘瞻顧狥庇不従公速撥躭延時日爾部察出従重處分十二月户部尚書英俄爾岱等言臣等奉
  命圈給旗下地畝查得易州安肅等州縣軍衛共三十六處無主田地盡數撥給旗下猶若不足其未察地方如滿城望都等二十四州縣尚有無主荒地若撥給旗下則去京漸逺兵民雜處多有未便議將易州等處有主田地酌量給旗而以滿城等處無主田地就近給民庶㡬兩利至於清查事緒繁多應差㢘幹官員前往従公撥給務令滿漢兵民各有寧宇䟽入
  命遣給事中四員御史四員同戸部司官八員前往撥給是年題准給諸王貝勒貝子公等大荘每所地一百三十晌或一百二十晌至七十晌不等半荘每所地六十五晌或六十晌至四十晌不等園毎所地三十晌或二十五晌至十晌不等
  謹案舊例六畝為一晌自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始奉
  實㫖嗣後按畝核算不冩若干晌而此志原文有係欽依録與聖祖御製文集者所書晌數今敬遵其舊惟自乾隆元年以後則遵㫖概用畝數核改謹聲明於此
  又題准分給園地内府總管八晌親王府管領六晌郡王以下府管領五晌各府給事人員俱給地有差
  又題准王以下各官所屬壮丁計口給地六晌停支口糧
  又題准民間墳墓有在旗人地内者許其子孫隨時祭掃
  三年題准京師内外無主園地酌量撥給諸王府又題准副都統以上官員各撥給園地三十晌併二名壮丁地謹案每名壯丁地三十畝
  是年三月户部言民間田地撥給滿洲已經於隣近地方補還但廬舍田園頓非其故遷徙流離深為可念應照被撥地數一應錢糧全免一年其地土房舍雖未經撥給滿洲而與近村被撥之民同居分種亦應照分出地數將一應錢糧量免一半凡故明公侯外戚屯地既經撥出其錢糧自應照數永免如有被撥之民將他處未撥之産混開冐免者察出重究
  詔従所請
  四年正月戸部言去年八旗圈地止圈一靣内薄地甚多以致秋成無望况今年東来滿洲又無地耕種若以逺處府州縣屯衛故明勲戚等地撥給又恐孤貧者無力運送應於近京府州縣内撥換去年薄地並給今年東来滿洲其被圈之民於滿洲未圈州縣内查屯衛撥補仍照遷移逺近豁免錢糧四百里者准免二年三百里者准免一年以後無復再動民地庶滿漢兩便疏入
  詔従其議於是圈順義懐柔宻雲平谷四縣地六萬七百五晌以延慶州永寧縣新保安永寧衛延慶左衛右衛懐来衛無主屯地撥補圈雄縣大城新城三縣地四萬九千一百一十五晌以東鹿阜城二縣無主屯地撥補圈容城任邱二縣地三萬五千五十一晌以武邑縣無主屯地撥補圈河間府地二十萬一千五百三十九晌以博野安平肅寧饒陽四縣先圈薄地撥補圈昌平良鄉房山易州四州縣地五萬九千八百六十晌以定州晋州無極縣舊保安深井堡桃花堡遞鶚堡雞鳴驛龍門所無主屯地撥補圈安肅滿城二縣地三萬五千九百晌以武强藁城二縣無主屯地撥補圈完縣清苑二縣地四萬五千一百晌以真定縣無主田地撥
  補圈通州三河薊州遵化四州縣地十一萬二百二十八晌以玉田豐潤二縣圈剰無主屯地及遷安縣無主屯地撥補圈霸州新城漷縣武清東安髙陽望都固安安州永清滄州十一州縣地十九萬二千五百一十九晌以南皮静海樂陵慶雲交河蠡縣靈夀行唐深州深澤曲陽新樂祁州故城徳州各州縣無主屯地撥補圈涿州淶水定興保定文安五州縣地十萬一千四百九十晌以獻縣先圈薄地撥補圈寳坻香河灤州樂亭四州縣地十萬二千二百晌以武城昌黎撫寧各縣無主屯地撥補
  是年題准𠫵領以下官員各給二名壮丁地又題准撥給甲兵地畝有告稱不能耕種者不准又題准圈撥地内如有集塲仍留給民以資貿易又題准嗣後民間田産永停圈撥
  又題准撥給地畝以現在為凖嗣後雖增丁不添給減丁不退出各官雖陞遷不添給亡故降革不退出
  五年題准親王給圈十所郡王給圈七所每所地三十晌
  又題准南苑海户每户給地三晌
  又題准各官帶来壮丁給地不敷毎佐領下再給十名壮丁地
  六年題准襲封王貝勒貝子公等伊祖父所遺圈地除撥給應得之數外其餘地畝不必撤出仍㽞本家
  又題准凡加封王貝勒貝子公等各照本爵撥給園地
  又題准撥給官員園地公侯伯子各三十晌男二十晌輕車都尉十五晌騎都尉十晌雖陞至超品公亦不踰三十晌
  又題准凡官員致仕者督撫布按總兵各給園地六晌道員副將叅將各四晌府州縣遊守等官各三晌
  又題准改撥官員園地公侯伯各五十晌子四十晌男三十晌都統尚書輕車都尉各二十晌副都統侍郎騎都尉各十晌一等侍衛䕶衛叅領各七晌二等侍衛䕶衛各五晌三等侍衛䕶衛雲騎尉各四晌
  又題准新來壮丁毎名給地五晌
  七年題准撥給親王園八所郡王五所貝勒四所貝子三所公二所每所地三十晌嗣後凡初封王貝勒貝子公等俱照此例撥給鎮國將軍園地四十晌輔國將軍三十晌奉國將軍二十晌奉恩將軍十晌凡給過園地者停給家口糧米
  又題准給公主園地六十晌郡主三十晌縣主郡君各二十五晌
  又題准八旗舊壮丁每名撤出地一晌撥給新壮丁
  九年題准八旗壮丁退出地並首告清出地及各省駐防遺下地照墾荒例招墾三年起科十年題准嗣後圈占民間房地永行停止十一年正月都察院言滿洲兵丁雖分土田每年並未收成窮兵出征必需隨帶之人致失耕種之業往往地土空閒一遇旱澇又需部給口糧且以地瘠難耕復多陳告而民地又不便再圈請查壮丁四名以下地土盡數退出量加錢糧月米其馬匹則於冬春二季酌與喂養價銀其退出之地擇其腴者許令原得瘠地之人更換餘則盡還民間在滿洲有錢粮可望樂於披甲而又無瘠地之苦至民間素知地利復不至於荒蕪是兵民共仰
  皇仁於無盡矣下該部確議
  十五年題准舊例勲戚荘屯糧石在部報收嗣後交各本主報納多寡聽其自便
  十七年覆准八旗撤出壮丁地畝向交各佐領收存以致荒蕪令地方官招民墾種照例三年後起科
  十八年九月户部言民間地土房屋禁止滿洲置買已於順治七年三月内定例遵行後順治十三年奉有順治七年未禁以前所買地土房屋入官戸部給發原價其錢糧行文地方官除免之
  㫖臣等㸔得未禁之前所置地土房屋發覺者請不給原價免其入官七年禁止以後所買地土房屋仍照定議盡行入官買者賣者一併治罪
  詔從所請
  康熙元年工部議遣官發帑修築近京八旗䕶荘堤岸其取土刨挖地畝户部另撥補給地主
  詔從所議
  二年題准新來佐領給地五晌領催給地三晌三年正月先是正黄旗副都統穆占奏稱伊佐領下四百四十名壮丁地畝不堪祈給地更換奉有各旗村荘有地畝不好者壮丁一百名以下仍令留住一百名以上應遷移之
  㫖至是户部查明鑲黄正白正紅鑲藍各旗壮丁一百名以上地畝不堪者共二萬六千四百五十名應將順天保定河間永平等府屬州縣圈出地畝十三萬二千二百五十晌分給各旗每壮丁一名給地五晌准令遷移並請差部員旗員㑹同地方官酌量換給議上得
  㫖右翼著尚書去左翼著侍郎一員去其更換不堪地畝各旗著副都統去餘依議
  五年正月和碩康親王傑書等遵
  㫖議沙壓水淹地十五萬四千晌有竒該佐領未經踏勘難以懸議應差部臣前往踏勘明白造冊再議疏入輔臣䓁稱
  㫖踏勘地畝事情重大著八旗滿洲蒙古漢軍等都統户部滿漢尚書及滿侍郎一員都察院左都御史及滿左副都御史一員六科給事中或滿或漢每科各一員往看具奏
  三月都統貝子温齊等奉差查勘八旗沙壓水淹不堪耕種之地内鑲黄旗地尤不堪其餘各旗有一半可耕者亦間有過半不堪與全不堪者各别具疏覆奏輔臣等稱
  
  太祖
  太宗時原將八旗分左右翼荘田房屋俱従頭挨次分給後因睿親王到京欲住永平府留剰週圍地土未圈且欲令伊本旗切近故将鑲黄旗應住地方與正白旗而給鑲黄旗於右翼之末今各旗以地土不堪具控據都統等踏勘回奏鑲黄旗不堪尤甚如換給地畝别旗分已立界截圈不便更易惟永平府週圍地畝未經圈出應令鑲黄旗移住且
  世祖章皇帝㫖亦云凡事宜遵
  太祖
  太宗例行今思荘田房屋應照翼給與将鑲黄旗移於左翼仍從頭挨次撥給至各旗不堪地畝作何分别圈撥之地作何補還鑲黄旗移出舊地作何料理著户部一併酌議
  四月户部議覆八旗圈換地畝事鑲黄旗近圈順義宻雲懐柔平谷四縣之地毋庸撥換外其左右翼之涿州雄縣大城新安河間任邱肅寧容城等處地應照舊例從頭挨次撥換将正白旗通州三河迤東大路北邉至豐潤縣永平府週圍留剰地撥給鑲黄旗如不敷将遵化至永平路北夾空民地撥給其正白旗所撤通州迤東之地亦應於永平週圍地内撥補不敷将路北夾空民地灤州樂亭縣民地撥給至二旗包衣佐領下壮丁應否遷移伏𠉀
  聖裁再六旗地畝内除一半可耕一半不堪者不准撥換外其過半不堪與全不堪者應将各旗圈内空地或滿洲退回地酌量撥換俱俟秋成後差員丈量分撥又一議鑲黄旗既有順義等四縣地應将所移涿洲壮丁即於順義等處民地撥給其河間等處七縣所移壮丁應将正白旗薊州遵化地撥給不敷将夾空民地撥給其通州三河玉田豐潤等處地仍留正白旗餘照前議奏入奉
  㫖鑲黄旗涿州壮丁移於順義等縣依後議其前議将正白旗通州迤東大路北邉給與鑲黄旗南邉留與正白旗之處俟秋後差員将正白旗滿洲地投充人地皇莊地丈量明白取具實數酌議分撥餘俱俟鑲黄旗遷移事竣具題請㫖
  十二月户部覆准侍郎巴格等疏鑲黄旗遷移壮丁共四萬六百名該地二十萬三千晌将薊州遵化遷安三處正白旗壮丁分内地民地開墾地多出地投充漢人地派給不敷将延慶州民地撥補其正白旗遷移壮丁二萬二千三百六十一名該地十一萬一千八百五晌将玉田豐潤二處民地多出地開墾地投充漢人地并永平等處投充漢人地派給不敷将永平灤州樂亭開平民地酌量取撥
  詔従所議
  六年題准八旗地有坍塌成河者准與換給其出鹻或被澇地不准換給
  是年二月户部言各旗撥換地畝将完餘剰房地應交地方官辦糧此後各旗有具呈請撥換者概行禁止
  詔從所請
  八年六月
  諭户部曰朕纘承
  祖宗丕基撫育羣生滿漢軍民原無異視務俾各得其所乃惬朕心比年以來復将民間房地圈給旗下所以致
  民生失業衣食無資流離困苦深為可憫嗣後永行停止其今年所圈房地悉力給還民間爾部速行曉諭昭朕嘉恵生民至意至於旗人無地亦難資生應否以古北等口邉外空地撥給耕種其令貝勒大臣確議以聞是年題准圈撥民間田房屢經停止邇來有因旗下退出荒地復行圈撥者有逰牧等處投来人丁復行圈撥者有因圈補時復圈接壤民地者百姓失業堪憫今張家口喜峯口殺虎口古北口獨石口山海關外各有曠土如宗室官員及甲兵有願将壮丁地畝退出取口外閒地耕種者該都統副都統給印文咨送按丁撥給
  九年二月户部議古北等口外閒空之地分撥八旗查喜峯口獨石口外既無閒地正紅旗又無赴邉外領地之人不必撥給今以古北口外地撥與鑲黄旗正黄旗羅文峪外地撥與正白旗冷口外地撥與鑲白旗正藍旗張家口外地撥與鑲紅旗鑲藍旗
  詔從所議
  是年題准官員甲兵地畝不許越旗交易其甲兵本身種地不許全賣
  又題准官員撥補地畝不遵部文擅撥給别項地畝者罰俸一年
  十年覆准八旗荘屯每屯原設屯領催一名不必更設里長
  十五年覆准官員不對閲部冊支給口糧地畝者罰俸兩個月筆帖式等罰俸一個月其察對冊籍係司官職掌堂官不必議處
  二十年題准滿洲新歸旗者停給園地
  二十二年八月議政王大臣等㑹議八旗貧丁賙給房地
  諭曰朕軫念八旗貧丁特令㑹議使之得所今覧所議無房産貧丁令於城外空地造房居住犬以單身貧丁離本旗佐領地方逺居城外既難應差又或有不肖之徒肆意為非亦難稽察八旗官員房屋田地雖皆係從前分佔亦有額外置買者可令有房四五十間之人量撥一間與無房者居住其正丁所分田地外有旗下荘頭将窪下之地已經開墾耕種者着該部明白丈量有多餘者註冊仍暫留與原主俟現在收存地畝撥給不敷之時将此地補撥如此庶於貧丁少有禆益令議政王貝勒大臣八旗佐領以上議奏
  是月議政大臣等議旗下兵丁貧無妻室者官給資婚娶無房屋者令八旗王以下官員人等以上有房屋四十間者分撥一間給與居住無田土者以户部所存未分撥田土撥給并丈量王以下官員人等以上户内田土有較原數浮溢者令存留撥給奉
  㫖所議尚未盡善每四十間撥給一間如在住室墻垣之内恐有未便或别所房屋或空地築室撥給庶不渉於强派其皇荘地土未經議及亦非公私一體之誼應令一併丈量若親王以下富户以上有空閒園地房屋情願捐納入官者著部奏聞分别議叙
  二十三年五月户部題丈量過旗下大臣官員及投充民人溢額地畝暫留原主名下需用時再行撥給奉
  㫖田地為民恒産已經給與者不便復取其旗下大臣官員既有溢額之地理宜註冊俟需用時再行撥給民地不可輕動
  是月
  諭户部曰民間田地久已有㫖永停圈撥其部存地畝分撥時或不肖人員借端擾害百姓圈佔民人良田以不堪地畝抵換或地方豪强隐佔存部良田妄指民人地畝撥給殊為可惡直𨽻廵撫可嚴察此等情弊指名糾㕘從重治罪
  二十四年四月順天府府尹張吉午疏請自康熙二十四年始凡民間開墾田畝永免圈取奉
  㫖民間自開墾田畝若圈與旗下恐致病民嗣後永不許圈如旗下有當撥給者其以户部現存旗下餘田給之是月户部詳議直𨽻州縣百姓墾荒田地停止圈撥如有各處壮丁及新滿洲将
  皇荘并上三旗内務府及八旗禮部光禄寺丈量所餘地畝撥給俟此項地畝撥完時另行請
  
  又議准撥給地畝不論多少停其遣筆帖式俱差司官撥給如不照旗員退出之地取撥另将别項地撥給者降三級隨旗行走
  四十年八月直𨽻廵撫李光地疏奏青縣等處西翼四旗馬厰餘地原十八萬八千四百六十二晌零今民認墾者止三萬二千十六晌零其外有民偷墾鄰畝暫充已業者有偷墾之田現為水淹不可耕者㑹勘之時民人懼罪莫敢出名承認乞免已往之罪招民承種於康熈四十年為始照則起科
  詔從之
  四十五年議准撥給地畝自康熙十三年後均係将八旗退出地方官收存地畝撥給至今遵行但春間二三月内已經耕種應停撥給俟九月間秋成後始行撥地
  五十三年七月直𨽻廵撫趙宏燮疏言直屬旗人退還田地原有二項一係退還民人當差納糧永行停圈者一係退還民人承種輸租應圈之時例令圈撥者滄州旗人退還田地係奉
  㫖永行停圈之地今荘頭李必逹等具呈内務府指圈滄州旗人退還地六百餘頃查此田地滄州民人耕種當差納糧已久若聴圈撥必致失所請各屬旗人於退還輸租地内均匀撥給
  詔從其請















  欽定八旗通志卷六十二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八旗通志卷六十三
  土田志二
  土田規制
  畿輔規制二雍正元年至十三年
  雍正元年
  諭曰口外地方遼濶開墾田地甚多将京城無産業兵丁移駐於彼殊為有益著古北口提督定議再著總理事務王大臣等㑹同該部詳議具奏尋議准将在京八旗滿洲䝉古驍騎内選熟諳農務者八百名前往熱河喀喇河屯樺榆溝三處開墾
  六年十月巡察順天永平宣化三府監察御史苗夀等奏稱直属近畿州縣不論旗民均編保甲奉行在案惟是旗荘圈賞投充地畝冊貯内府及户部凡各州縣查閲原檔例應申請咨部轉行知照往返需時臣等歴據民人控告旗荘強霸不結之由總因檔案未易清查州縣官雖知隠佔情𡚁不便懸斷以致旗荘益得恣行兼併仰懇
  皇上敕下内務府宗人府八旗都統其内府大糧荘頭及内府官兵投充當差人等現在實有地畆由内務府查明實數并坐落州縣鄉村名下地段四至造具清冊咨送户部其親王以下閑散宗室以上荘頭及包衣官兵投充當差人等地畆由各府属管領佐領查造清冊其覺羅八旗荘頭及官兵投充人等地畆由該旗查造清冊此冊務湏一様二夲一留户部存案一由部轉咨直督發布政司照造清冊鈐發州縣與民糧地清冊一同存貯嗣後有旗民互争之案檢冊查對不難勘丈訊㫁再此内帯地投充人户有隠地數頃或數十頃者亦應徹底清晰難容遺漏請照民人之例勒限一年准其據實首明該管處除本身現在當差地畝之數記檔咨送外餘地另冊報部題明仍著輸租當差以正賦額其有隠匿不報及不實指坐落四至等𡚁一經查出所隠餘地照例入官仍嚴加議罪將查送之官一併交部議處至此項檔冊頒發以後每年不無移換應扵嵗底由两翼税課司彚報户部咨行各属知照記檔户部議覆應如苗夀等所請得
  㫖允行
  七年
  諭曰八旗地畆原係旗人産業不准典賣與民向有定例今竟有典賣與民者但相沿已久著從寛免其私相授受之罪各旗務将典賣與民之地一一清出奏請動支内庫銀照原價贖出留在各該旗給限一年令原業主取贖如逾限不贖不論本旗及别旗人准其照原價承買
  八年
  諭曰近畿各府有八旗荘屯雜處其間有司難扵清查且八旗罷黜之廢員及不能上進之子弟與多事不法之
  家人往往潜住其中結交逰手好閒之軰妄行生事或好勇鬦狠或酗酒賭博或與百姓争訟告訐輾轉不休以致風俗日漸澆凌難以整理雖有理事同知一員亦相隔甚逺不過詞訟到案一為判斷而已平時則無稽查約束之功也朕意欲扵旗員及司官内遴選賢能者八員派往各府有荘屯之地方専辦旗人之事時加教誨申明禁約導其善念革其邪心小則分别懲戒大則據實糾㕘其有旗民互相争訟之事仍聴該管衙門審理此差往之員以一年為期更換一次果能實心辦理化導有方一年内所管之處無旗人犯法之案将該員與以議叙倘或怠忽廢弛因循瞻頋或擅作威福多生事端著直𨽻總督與巡察御史即行㕘奏從重議處其如何分晰管理及如何定例之處著該部詳悉妥議具奏户部議覆直𨽻九府内除廣平大名二府逺處京南均無旗荘坐落毋庸置議外其餘七府所轄有旗荘坐落者共計七十七州縣衛廣袤約二千餘里其間旗民雜處賢愚不等地方有司既無約束旗人之責而理事同知一員又難稽查周遍
  皇上特頒諭㫖差遣官員専辦旗人之事仰見
  聖慮周詳籌畫至當臣等伏查八旗冊報旗荘坐落處所一州一縣之内有一二處以至百餘處者即一村一荘有二三旗分之人居住者亦有祇地畝坐落而無旗人居住者又有此州縣旗荘雖多而界址實與别府州縣地相輻輳者若分旗分府則該管之員難以辦理臣等酌量旗荘之多寡復計地方之逺近約以三百里内外分作一路共為八路以順天府属之通州武清香河寳坻及天津州與所属之静海永平府属之玉田七州縣為京東路順天府属之宛平良鄉房山涞水易州涿州新城雄縣容城定興安肅十一州縣為京西路順天府属之大興順義三河薊州平谷宻雲懐柔昌平延慶九州縣衛為京北路順天府属之固安東安永清霸州保定文安大城河間府属之任邱保定府属之新安安州髙陽十一州縣為京南路順天府属之遵化州永平府属之豐潤遷安灤州盧龍樂亭昌黎撫寧山海衛九州縣衛為京北東路宣化府属之宣化懐来萬全保安赤城延慶六州縣為京北西路河間府属之河間肅寧獻縣交河景州南皮滄州青縣故城正定府属之衡水武強深州十二州縣為京南東路保定府属之清苑蠡縣博野滿城完縣唐縣望都定州祁州正定府属之無極獲鹿順徳府属之沙河十二州縣為京南西路每路派官一員到彼専管荘屯旗人之事臣部行文各部院并八旗揀選賢能司官旗員保送帯領引
  見恭𠉀
  欽㸃八員分路前往辦理并将應行事宜臣等詳議六欵一各路所轄荘屯有内務府及各王公荘頭并八旗廢員以及旗員之子弟家人其中賢愚固属不等然設官分職原以奨善而癉惡官斯職者當仰體
  皇仁教誨禁約使之開導洗革以化其澆凌之積習今此八路所派之員應令蒞任後即将所属地方居住旗人查明住址户口行業如有来厯不明多事不法之人潜匿旗荘者即行驅逐其餘荘屯力作之家有安分循良各務本業者奨之翼之以使其益勵或有㳺手好閒不務夲業者懲之戒之以期其必改更扵農隙之時宣揚
  聖諭廣訓發其彛良漸歸淳樸小事則按法究治大事則據實揭報他如户婚田産以及命盗案件有闗民事者仍聴地方有司辦理并将所属地方居住旗人村荘户口行業造具清冊報部查核此派往之員如果能扵一年任内實力奉行無忝厥職令直𨽻總督并巡察御史出結保題交部議叙倘有多生事端擾害旗民者亦令直𨽻總督并巡察御史
  查㕘交部議處
  一各員所轄旗荘大約廣袤三百餘里而旗人雜處各村若不按屯計户設立屯目鄉長分任防閑糾舉勢難稽查管轄臣等伏查直省州縣原設有保正甲長分任防閑今既設官専辦旗人之事似應彷彿保甲之例不計旗分佐領苐以屯住之旗人酌量以若干户口設立屯目一名再合附近各荘村更設鄉長一名統轄各令其扵屯鄉之内互相防閑遇有不務恒業酗酒賭博夜聚曉散及来歴不明踪跡可疑者目長立即糾舉以聴該管官員分别䖏置其目長作何分别設立揀選充補并各目長如何分别奨賞懲罰之處俟各員蒞任後詳議到日再議
  一所派各員既責以董率旗人必湏給與闗防以資文移往来之用應咨禮部按照以上八路鑄給管理某路某荘事務官員闗防字様闗防至年滿更換之期接受掌管仍将伊任内經手案卷交代明白報部查核
  一查各員所轄地方或係荘屯稠宻或係地方遼濶必湏設立書役以資文移驅策臣等酌量每員設立書吏二名差役八名其所需工食銀兩照直属額設夫役工食數目在扵司庫按季支給仍造入奏銷冊内報部查核
  一派往各員除伊夲身品級應得俸銀外其於任所亦湏量給養亷之項查雍正四年十二月内奉
  上諭欽差各處一年更換之員令其馳驛其一年内如何使其不至拮据之處交部查議具奏經兵部議覆照依該員品級按日支給廪給口糧等因奉
  㫖依議欽遵在案今八路派往各員自京城起身蒞任路不甚逺毋庸馳驛其一年内食用似應照例按各員品級日支廪給口糧總於司庫照數撥給仍造入奏銷冊内報部查核
  一各員俱係新設之員必湏設立衙署令其駐劄應令直𨽻總督酌量各路所轄適中地方查有入官房屋酌計應需間數咨報撥用如所轄適中之地方並無入官房屋其作何賃房居住之䖏應令直𨽻總督妥議到日再議奏入奉
  㫖依議旗荘等䖏設立官員乃立法之始必得賢能之人實心辦理訓導有方始有益于人心風俗兹所差往之員著該管大臣扵所属内揀選保舉差往之後仍著保舉之大臣留心訪察倘差往之員或不能稱職或在地方生事而保舉之大臣據實㕘奏者免其誤保之處分若不㕘奏經朕訪聞𤼵覺者将保舉之大臣一併嚴加議處
  十一年直𨽻總督李衛䟽報直属文安大城香河通州三河武清寳坻寧河薊州玉田豐潤任邱青縣静海滄州南皮等十六州縣秋禾被水所有入官地畝據布政使王謨查明應蠲租銀請照民地錢糧一例蠲免奉
  㫖該部議奏
  尋户部議覆以佃種官地者向無減免租銀之例况民業官地原有分别而納糧交租亦有不同是入官地租未便與民糧一例蠲免臣等酌議請将入官地畝租銀比照民地蠲免錢糧分數逓減以應納之租銀作為十分如被災十分者准免租銀五分被災九分者准免租銀四分被災八分者准免租銀二分被災七分者准免租銀一分其六分以下者不作被災分數應令直督将被災官地應蠲租銀另行確查造具妥冊題報奉
  㫖依議
  十二年題准八旗地畆坐落直属州縣為數浩繁片段錯落非逐細勘丈無由知其確數而該佐領下領催人等貪圗私取租銀勾連地户将餘出地及絶户地隠匿不報亦有佃戸因無業户取租乗
  機隠漏認為已業者更有隠匿年久竟認為懇荒首報納糧者此非經管人員不能悉其界址底裏令八旗都統各委㕘領一人扵農隙時㑹同州縣清丈所有餘地及絶户地案照肥瘠酌定租數交地方官徴租彚解户部倘有恃強阻撓勘丈者理事同知㑹同地方官審理嗣後凡有報出絶户之地一面報部一面委官勘明交地方官徴租十三年奏准園頭牲丁壮丁人等所有賞給當差養家房地本不應違例典賣苐彼此授受相沿已久倘不勘明撤回在園頭人等固當差乏資若概行撤回又恐鄉愚失業今令逐細詳勘如係紅冊内所開載之地即属官物此不論紅契白契或典或賣均係應行撤回如非紅冊内所開載之地則夲為私業不應強撤其典賣在冊房地如用紅契即係經官授受之項應追給全價免其治罪如用白契則為私相授受應治其罪此項交易其在康熙三十九年清撤以前者應給半價亦免治罪其在康熙三十九年清撤以後者與受同罪并不應給價矣以上典賣房地有冊内冊外應撤不應撤之分有典契賣契紅契白契之别撤時又有應追價不應追價應治罪不應治罪之殊應遣京堂官内務府總管率賢能司員直督再委道員㑹同前往澈底清釐其應行追價給還民人者分别追償仍将地畆數目四至村荘造具印冊四本一存夲州縣其三本呈夲部内府並該督以備稽考






  欽定八旗通志卷六十三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八旗通志卷六十四
  土田志三
  土田規制
  畿輔規制三乾隆元年至二十七年
  乾隆元年六月奉
  上諭據阿山等查奏張家口外東四旗地畝應照西四旗之例毎畝徵銀一分四釐於乾隆元年起科朕思該處地畝甫經查明若即令於本年起科未免輸納維艱著緩至乾隆三年起科又據奏稱西四旗地畝内從前有徵多報少之弊請交直督李衞查審明確定擬等語此項開墾地畝今既查明嗣後該管官自應據實徵報其從前隐匿朦混徵多報少之處事在恩赦以前著從寛免其查究餘著該部查議具奏是月奉
  上諭從前八旗虧空著追人員荷䝉
  皇考格外隆恩屢頒
  諭令各旗查明奏請豁免嗣經臣工條奏請將欠帑人員之家産等項已經開報者不准寛免而八旗大臣及㕘領佐領等又復辦理不善種種紛擾以致
  恩施不能下逮此朕所深知者即位以来旗人生計時厪朕懐者將八旗應入官之房産地畝雖經報部而尚未估價及八旗已經估價而尚未交部者照前所降諭㫖分别情罪令各該處查明給還本人俾其執業十二月王大臣議奏八旗入官地畝九千五十餘頃入官房屋八千三百餘間請將地畝立為公産以每年所得租息分給旗人並令八旗都統於㕘領内揀選數員經管招種取租報部查核至入官房屋請照前准人認買其未認買之前仍留各該處取租以資賞給奉
  㫖依議
  是年覆准口外熱河地方設立驛站營汛官兵皆有
  恩賞額地後因滋生日乆遂於額地之外各自開墾今悉行丈出除原額外所有餘地應令按畆納糧至古北口乃邉關重鎮駐防兵丁挈家戍守沿邉瘠地皆係自力逐漸開墾出息無多丈出之地應悉賞給免其輸糧又各𫎇古丈出餘地若令納糧恐不敷飬贍又内務府當差鷹手捕牲人鞍匠等散處口外皆有開荒地畆伊等原在内務府當差不便令其一例納糧均将現在丈出餘地註册亦免其納糧嗣後如再有開墾即照例按畆徴輸二年二月和碩恒親王𢎞晊議覆王大臣等所議収取地租以為貧乏兵丁恒産一摺
  上召八旗都統等諭曰從前入官旗地理應賞還旗人俾得生路但旗地與民地不同不便交部是以特交爾八旗大臣辦理今爾等議稱入官地畆從前所定租額本輕徒致州縣吏胥中飽請派員前徃秉公更定等語現在入官地畆之租較之民人佃種旗地之租為數實少而此項入官之地原屬旗地與民人納糧之地不同雖經官定租額而百姓不知仍納重租以致吏胥中飽今因地定租固為允協但愚民不明事理或妄生疑意謂増添租額亦未可定夫旗人民人均吾赤子朕一視同仁並無岐待著交與直督出示曉諭若無從前弊端即令該督保題停止増添又議稱似此一定之後交與地方官按年照數収租解部等語夫年嵗之豐歉不齊如遇歉収仍照定數徴租則百姓未免受累其旱澇之年作何减収豐稔之年作何補納著州縣官隨年嵗豐歉酌量辦理報明該旗仍報部存案倘有藉端䑃混不據實辦理者即著該旗該督查𠫵又爾等稱京城空閒之地可以盖造房屋即将所得租息盖造賞給無業貧人居住等語所議甚是朕為八旗無業之人不得房屋居住時為籌畫但未知京城有空閒之地今既有空地爾等可查勘明白議奏但盖造房屋若只動用今年之租則所得房屋無㡬若俟積年之租始行盖造則又至遲延現在圎明園原有優劣二營官兵居住之房爾等於查明空地議定盖造房屋之時即将此二營房屋拆用其運京脚價及盖造之費於今年租内動用至賞給貧人居住之處詳悉籌議俟行之數年所有空地盖造已遍再将續得地租作何賞給或另用於旗人有益之地臨期議奏至爾等八旗選派前徃查㸔之叅領等著帶領引見並傳諭總督李衛於伊所屬之同知等官内揀選八員派定旗分㑹同旗員與該地方官公同辦理餘依議
  是年奏准官用旗地向在入官地内動撥今入官地畆已經分給各旗作為公産未便再行動用按直屬有駐防旗人交出在京所受之地及各荘頭退出之地又有八旗丈出餘地並户絶無人承受之地嗣後荘園人等當差官地及奏免給還並各項官用應行補還者統於前項地内動撥至旗人来京當差應得地畆亦在此内撥給
  又奏准凡興工修築動用旗人地畆地方官於興工日将畆數及姓名旗分造册咨部撥補倘無故遲延以致旗民失業該管上司即行叅劾
  三年二月奉
  上諭朕前以旗人生計貧乏者多令将八旗入官地畆立為公産取租觧部按旗分給以資飬贍但思此等入官地畆内有我朝定鼎之初圈給八旗官兵将錢糧悉行豁免者亦有旗人與百姓自相交易出銀置買仍在州縣納糧者兩種原屬不同祗因旗産入官有糧無糧未經分析一併交官収租是以部册并造入公産此項民地當契買之時旗人執業民人得價原係彼此樂從之事若以入官之後一概定為公産不准民贖殊非朕軫恤畿輔黎赤之本懐用是特頒諭㫖除原圈官地為旗人世業自不容民間置買其旗人自置有糧之民地現在入官者如有欲售之人不論旗民一體准照原估價值變買将銀兩解交司庫陸續咨觧户部交各旗料理生息分給旗人俾沾惠澤至於民買官地該地方官務湏經理得冝毋致中飽壟㫁等弊以昭朕一視同仁欲旗民兩便之至意
  是月奉
  上諭雍正十三年九月間朕以八旗入官地畆房屋從前該管大臣等辦理不妥有將已經豁免之項因該旗查報在先仍行勒逼交官者其間弊端種種曽降諭㫖飭部確查辦理又於乾隆元年六月内降㫖将八旗應入官之地畆房屋雖經報部尚未估價已經估價尚未交部者分别情罪令各該處查明給還本人以上二次諭㫖屈指已厯三年今朕訪聞仍有稽延遲滯未曽清楚者大約因該管大員從前辦理不善未免回䕶前非或貧寒孤苦之家無力控訴又或胥吏借端需索有意遲回有此數端以致膏澤不能下逮用是再頒諭㫖凡入官田房有與前次㫖意相符者許本身及其適屬在各該管衙門據實呈明如果情有可原該管大臣即行具奏請㫖毋許仍蹈前轍倘有應奏不奏者經朕訪聞或别經發覺定行從重議處若本人揑詞妄控亦照誣告例治罪
  三月奉
  上諭朕前因八旗人員生計艱難曽降諭㫖将應入官之房産地畆有雖經報部尚未估價及已經估價而尚未交部者令各該處查明給還本人執業又念欠帑人員那移之項與侵貪不同著該部查明各案内有家産已報未估并報估而尚未變交者如實係因公確有憑據准其具題請㫖乃降㫖已乆而户刑兩部奏請給還者不過數案推求其故盖因承辦衙門泥於前㫖内估價而尚未變交之語以為凡抵帑之産一經開報即為交官既係交官即不應在給還之列矣又因户部覆奏房地等項作為已還數内者不應給還毋庸查奏以為凡抵帑之産一經交官即俱扣作完數皆不應在查奏之列矣是以厯數年之乆而奏請者仍寥寥無㡬朕思雍正十三年九月以前抵帑入官之房産現存者不過十之一二乆留官所徒滋荒圯於事無益用是再頒諭㫖凡從前各案有情罪稍輕如那移分賠代賠著賠開欠指欠等項入官之産除已經變價已指俸勒限有人認買者不必查奏外其現存未變價者毋論己未交官未扣作完數一概查明原案情節将應否給還之處具奏請㫖可傳諭户刑二部行文八旗各省一體辦理
  是月奉
  上諭八旗入官之産朕屢降諭㫖将情節稍輕者分别給還因其中有己未交官之不同以致承辦未能速竣是以又降㫖令該管各衙門查辦今思八旗此等案件有由户刑工等部令追變房産者該旗自應照例造册移送各部聽其核定亦有各旗自行承辦入官者若聽該旗自行查辦未免彼此互異不能畫一可令各旗都統等一體造册移送刑部查明具奏庶事有總滙易於歸結至於造册送部向無定例率多稽遲今著定限兩月逾限者将該管及承查之員交部議處
  四年奉
  上諭從前降㫖令将入官地畆仍賞與八旗以為恒産隨經八旗大臣議稱借支庫銀於京城空地盖屋賞無房人居住将公産地租陸續補庫其續収地租作何賞給永逺接濟别議具奏等語朕思此項地畆均係旗人舊業有因拖欠錢糧入官者有貪婪官吏抵應賠欵項入官者既賞還八旗人等仍留公官辦不但所得地租分散之時勢難均齊而地畆租銀官収之數亦必少於私収分賞衆人則人多數少無濟於事勢必隨手花費此項地畆仍令八旗官兵或指俸餉或交現銀承買為業則八旗人等各得立産於生計自有禆益承買價銀即交部以補盖房之項其餘餘銀作何辦理及現有地畆作何視其肥瘠酌量等第别定價值令其認買該部㑹同八旗大臣詳晰議奏
  户部遵議第一等地每三十畆作價銀四十八兩二等地三十八兩三等地二十八兩四等地十八兩荒地十二兩領買者無論銀數多寡分作五次限五年交完其指俸餉抵買者坐扣五年完結如俸餉不敷准先交不敷銀其餘按季按月坐扣有合力共買者買後聽其分割
  十一月奉
  上諭八旗議奏公産地價除抵補盖造官房外其餘剰銀兩請給發地方官将從前典賣與民人之旗地贖回報部先儘原主取贖如原主不贖即准各旗官兵人等認買等語朕思我朝定鼎之初将近京地畆圈給旗人在當日為八旗生計有不得不然之勢其時旗人所得地畆原足以資飬贍而無缺乏嗣因八旗生齒日繁恒産漸少旗人又或因事急需必不得已将地畆漸次典與民人為業雖民人不許私行典買旗地向有成例但厯年乆逺輾轉相售已成民産今欲將從前典出旗地陸續贖回必須於民人全無擾累辦理始為妥協再此項地畆爾等議令原主取贖及官兵認買殊不知官員内間有一二人尚可扣俸認買而貧乏兵丁食餉有限無從措價勢必至盡歸富戶富户或肯周濟親族亦豈能多為分給其所周濟能有㡬何則贖地一事恐未必於貧乏之旗人有益可将此㫖行文直𨽻總督孫嘉淦詳悉妥議務令於旗人有益民人不擾方為兩便之道餘著照所議行五年遵
  㫖議准民典旗地動公取贖在百姓不苦於得價還地實懼其奪田别佃應令地方官於贖地時詢明現在佃種人姓名及現出之租數造册送直月旗轉傳八旗備案嗣後無論何人承買仍令原佃承種其租銀照册収取不得分外需索至民有在旗地内造房立墳者如已退地其從前盖造房屋並墳墓所占地基只令丈明畆數照上等地交租不許勒令遷移再民典旗地不下數百萬畆典地民人不下數十萬户若一時概令首報未免滋擾按老圈旗地界址甚明老圈之内但有民産即係私典無法可以隠匿應勘明地畆界址旗色佐領及原業主姓名將承買公産餘銀先交地方官取贖至圈外旗地或係民人帶地投充或係旗人自置其有出典與民者應俟圈地贖畢公産尚有餘銀再訪原典之家陸續辦理不必豫期行文稽察又取贖民典旗地貧乏兵丁既無從措價亦不能多買按八旗公産及旗退餘存入官等地並此項贖回民田不下數千萬畆應詳察八旗閑散人内有正身情願下鄊種地者上地給與百畆中地給與百五十畆下地給與二百畆令擕家口居鄊耕種初種之年量給牛種房屋之資如此則貧乏旗人永無饑寒之憂其利賴實屬無窮矣
  又覆准八旗都統於閑散正户中選人安静居家勤儉者善為開𨗳令下鄊耕種不必指定人數亦不必拘定年限陸續發徃下鄉之後仍准簡選當差初下鄉屯每户給房四間每間折銀十兩令地方官盖造毎名給牛具耔種口糧等銀百兩如承買公産人等有願令子弟下鄉耕種者亦照此辦理於公産項下給𤼵
  又覆准如有旗民互相典賣公産地畆者将賣地人等嚴行治罪出給圗記售賣之該佐領等交部議處領催荘頭典買旗地之民概行治罪地畆價銀一併入官
  六年二月奉
  上諭聞八旗兵丁在部具呈置買官地及到該地方領地之時徃徃移甲換乙将瘠薄更易膏腴非復原指之産業而歸旗之限又廹不得不囘京師及向部中具呈部中據呈行查該地方官又復支吾塞責不能為之清理大失公平之義著該部定議稽查以清弊竇
  户部遵議交與直𨽻總督遴委道員同知通判等官専司督率稽察倘有仍前串通更換等弊州縣官不為清理致旗人羈延守𠉀者即将該地方官嚴加議處如承委之該管官失於覺察一併𠫵劾議處
  七年議准清撤莊頭典賣田畆照雍正十三年原議辦理如應撤地内民人已經立墳盖屋即令秉公定租存案
  又奏准凡旗人地畆有無私行典給民人之處於每嵗底交各該佐領出結呈報都統備案民人交里長甲長亦於年終將有無私典旗地之處察明出結禀報該州縣轉詳直督存案如有私典情弊一經察出係旗人該佐領即行呈報都統民人州縣官即行詳報直督皆照例治罪地畆及地價一併入官如該管各官失於覺察或經發覺或被首告一併交部議處
  八年議准清撤莊頭私典官地内有白契典賣一項其在雍正十三年以前交易若代荘頭納糧者嵗有輸納之費所獲地租未足抵其原本酌議給與半價如並未代莊頭納糧者承種既乆穫租已足抵其原價將地畆撤交荘頭當差不追還價銀其在雍正十三年以後交易者租息實不足抵其原本地既撤交莊頭應在莊頭名下追給民人半價又有立契雖在雍正十三年而種地在乾隆元年者亦照雍正十三年以後辦理及出典在雍正十三年以前而乾隆元年以後復有找價者止追所找之半價如荘頭名下應追之全價半價不能當時交出家有地畆則撥民承種以租抵
  償償滿退還莊頭管業家無地畆則民價
  亦不應虗懸即以所撤地給民承種抵價價滿退交若嗣後荘頭仍将官地私相售典
  及小民明知官地擅行典買者察出照盗
  買盗賣例一併治罪
  又奏准八旗承買公産地畆人等有情願赴屯自種者均給與印信執照令其呈報該地方官騐看囘旗之日銷燬如有從前赴屯種地者各該旗詳細察明按名補給印信執照
  九年覆准民典旗地不論契載年限總以十年為率在十年以内者照原典之價十年以外者減原價十分之一五十年以外者以半價取贖於承買公産案内撥銀二十萬兩交直𨽻總督騐明原契按年定價隨清隨贖行文八旗令原業主照贖價交官領回原産倘原主不願回贖准令官兵承買未經贖買之前交直督徴収官租既經贖買之後將地價作陸續贖地之需
  又覆准各旗人情願下屯耕種人丁造具清冊飭交直督並令都統遴委賢員於九月開圈之日給咨前徃㑹同地方官将地畆之肥瘠逺近按照旗分及坐落州縣均匀撘配毋致此盈彼絀稍有偏枯仍将某人某地造冊送部以備考覈至應需房屋令該督飭查有隨地閑房則酌給居住無隨地閑房則興工盖造其應需之銀在公産項下支領十一年題准回贖旗地原議十年以外者減原價十分之一取贖然如十一二年或十八九年皆減十分之一則給價未免偏枯應令十年以外者每年逓減至五十年外則仍以半價取贖其原價較時價過重者地方官隨時體察地畆價值兩得其平至原典之外又有轉典者仍以原典定價其轉典價重即著落原典主補還至于找價每多不經中保其中誠偽難分應以乾隆五年四月奉到議准回贖部咨之日為㫁在此前者准将找價并筭在此後者概不准給找價以杜虗冐若民于原典旗地内自盖房屋及已立墳塋者飭令丈明畆數照例聽其租賃不得居竒病民
  又奏准八旗官兵承買公産房地乃恵育旗人之至意若令原業主減價取贖而官兵照原價呈買則贖買有減價原價之不齊今准令各旗官兵亦照減價具呈認買其扣交地價均照公産五限之例辦理
  又奏准八旗公産地内有未經承買以及存退餘絶地畆共六千四百餘頃於乾隆七年酌留千頃以為各案撥補之用每年官収租息為數既輕土豪胥役包攬侵漁之弊在所不免應令户部及内務府各選賢能司官㑹同直督委員履畆詳勘地之肥瘠叅照鄰畆秉公定議租數如地好租多者整分莊頭仍照例給地十八頃半分荘頭給地九頃不准多加如土薄租少者比照所辦差務酌量加増其新設荘頭照例免差一年
  又議准贖回民典旗地如原業主無存者准令原業主之子孫及同胞兄弟嫡親伯叔及嫡親兄弟之子等回贖該𠫵佐領等出具實屬親屬並無揑飾印結送部辦理如原業主並無應贖之人方准逺族人並異姓人等具呈認買倘有藉原業及原業之嫡屬姓名代贖者察出将出結之叅佐領等𠫵處仍将冐名代贖之人嚴行治罪
  十二年奏准八旗滿洲蒙古漢軍閑散人及情願告退錢糧下屯種地者該旗即行保送下屯後本人不准来京當差其下屯種地之旗人子弟内有情願来京考試當差者仍照原議辦理認買公産地畆人等子弟有願下屯種地者一例准令前徃除給與房地外其應給牛具耔種銀各該旗委該叅佐領等㑹同察旗御史每户先給銀十分之三以為料理車脚搬移之費下存七分該旗委叅佐領等赴該州縣㑹同地方官将牛具耔種估需價值即行購備按戶支給餘剰銀給與各該户以資生計
  又奏准贖回民典旗地内徃徃有丈出餘地者如係原業主自行取贖及其子孫或親伯叔兄弟姪取贖将丈出餘地不論多寡一併指交管業無庸别行作價倘原業主無力取贖及無應贖之人應循例召買即照原典地畝所減價值計畆作價承買
  又奏准八旗閑散人等下屯種地尚需時日現在東作方興各佃已照舊耕種恐旗人到屯収地佃户未及収穫工本無償應按照月分以定成規麥秋以三月為率如旗人三月以前到屯者議還工本交出地畆若四月到屯則麥之収穫主佃各半其粟榖等項以五月為率五月前到屯者議給籽種将地交還六月前到屯並償工本若七月到屯則収成已屇亦令主佃各半分収至九月後到屯者本年租銀仍令官徴官觧
  十三年奏准開濬河道占用旗地各該屬于興工以前先行丈明占用地畆數目詳開原業姓名旗色佐領村荘叚落造具清冊送部咨行各該旗定限半年察明取結送部覈對相符者准其撥補如逾限不行咨覆及咨覆不符者概不准撥補倘原業内有陞遷外任或撥徃外省駐防者該旗一面行文該處一面報户部扣限辦理
  十四年題准贖回民典旗地一千八百六十九頃五十八畆並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園房屋地基各項用銀十有九萬八千一百五十五兩有竒餘剰銀應歸續發接贖地價銀内為将来贖地之需
  十五年十二月奉
  上諭民人私典旗地定例綦嚴屢經飭禁但念郎世寧等係西洋逺人内地禁例原未經通飭遵行且伊等寄寓京師亦藉此以資生計所有定例後價典旗地著加恩免其撤回如原典之人自行用價取贖仍聽其贖回此係朕加恩逺人恩施格外今禁例既經申明嗣後西洋人於此項地畆之外再有私行典賣旗地者與受之人定行照例治罪並将此次恩免撤回之處從重究治郎世寕等既經寛免所有出典之蔡永福等並失察之該管各官均從寛免其治罪議處至河淤地畆亦係郎世寕等價典之地俱免圈撤但蔡永福于認買公産之外所有多得河淤地畆典價並非伊分内應得之項著該部照例查辦
  十六年奏准八旗正户原准其下屯耕種今有不肖之徒冐領房屋牛具等銀任意花消逃回京城者不一而足應令直督察緝逃户依律治罪嗣後旗人停其下屯種地
  十八年九月議准旗下奴僕及開戶人典買旗地請定限一年令其自行首報官為回贖如係其主地畆應比民典旗地之例量為加重将十年以内者即照原價减給十分之一十年以外减給十分之二以次按年逓减俟官為回贖後聴其業主交價認領或典價本多一時不能凑交准其照民典旗地之例於俸餉内分五限扣交若将地畆賣給家奴是其主原不知自顧生計反得将已棄之産分限扣俸减價認贖未免太優應令交足現銀方准認領至旗人将地畆典賣與别姓奴僕則與奴占主産有乖名分者不同應照民典旗地之例减給原價十分之一仍按年分逓减但必係典出者方准原業主於俸餉内照例分五限扣價認領其賣出者即将地贖回入官不准認領亦不准他人承買此等入官地及確准認領而原業主無力並無俸餉可扣不能認贖者均交八旗内務府作為旗人公産官為収租每於嵗終将収過租息數目彚奏請
  㫖賞給貧乏旗人以資飬贍仍令該旗及地方官不時嚴行稽察倘有逾限不行首報或經清釐之後復違例典賣者一經發覺即撤地入官将業主售主照例治罪並将失察狥隠之該叅佐領及地方官交部分别議處其民典旗地嗣後一并停其召買交與該旗作為公産将所収租息歸入此案於嵗終彚奏増給貧乏旗人俾飬贍益得充裕
  是月副都統滿泰奏言今贖得地畆人等并預先買得地畆人等内或有人當時希圗得利巧避規條指稱地無租價銀無利息名色立契與民取銀使用不肖之徒從而效法此等弊竇如不盡除日乆淹没仍與私典民人無異現今屡動公項贖出歸還旗人而伊等但圗日前之利将地畆任其私給與民則地畆無贖完之期矣似此者如本身報出免其治罪将應扣地價仍然坐扣即将扣過銀兩贖出之地照現今之例辦理并查原業子嗣果係為人淳朴善于居家能永逺保守者准令回贖尋大學士傅恒等議應交八旗大臣将各旗原有地畆贖回地畆數目澈底清查此内旗人認買坐扣俸餉完結者若干尚未坐扣完結者若干此等旗人原有地畆及後認買地畆現今有無仍在本人名下并有無私行偷典與民之處一面嚴查一面通行曉諭旗人令伊等㨿實自行首報如自行報出者免其治罪俸餉坐扣完結者無庸議外尚有未經扣完者仍在伊名下坐扣完結将地畆即行撤出歸入八旗公産辦理所查地畆如果俱在原人之手令該旗大臣出具保結将所查地畆數目分晰造册一併咨送户部如所報不實及嗣後私給民人并私典者發覺之日将原人加倍治罪該旗大臣𠫵佐領等一併嚴加議處領催等從重治罪再查八旗公産地畆此數年辦理不甚有益應另行籌畫令其實得禆益請交户部将存旗公産每年所得租銀查明數目並作何辦理與旗人生計有益之處㑹同八旗大臣議奏奉
  㫖著交與八旗都統限三個月查明㑹同軍機大臣該部議奏
  十九年二月軍機大臣等奏言臣等現查以俸餉坐扣贖出地畝及買得公産地畝共九千八百十三頃八十二畆除租佃與民及典賣在旗外其餘典賣與民入地畆共七百二十五頃二十八畆臣等伏思此項地畆係
  皇上憐憫旗人特恩動帑向民贖回將伊等俸餉坐扣俾各得原業不許私行典賣與民之處例禁甚嚴乃竟有不肖旗人惟圖眼前得利暗自與民私立文約将地畆復典與民實屬不合民人惟圖得地違例私典亦屬不合臣等仰懇將此項七百二十五頃有零地畆盡行撤出照户部原奏収取租銀年終彚奏賞給旗人之例辦理再查旗人原圈地畆及自置地畆内從前清查時未報此次清查報出典賣與民共一萬四千七百五十九項零補行報出者雖屬違例但此次清查既據實自行報出遵照原議免其治罪應交與合𠫵佐領清查原業主如果能交銀回贖者令其回贖如不能回贖者将此項地畝官贖所得租息亦照此辦理再臣等雖于三月限内遍查但事經年乆有原業主病故子孫年㓜者其地畆數目坐落村庄典地民人名姓不能記憶是以未經報出查直𨽻各屬地畆除現納錢糧民地外俱係旗人原圈地畆若將現納錢糧民地開除挨村清查則遺漏沉沒之旗地俱得清楚請將八旗地畆冊檔咨送户部轉行直𨽻總督勒限一年令各州縣照冊挨村清查将遺漏及沉没地畆俱行查出據實造冊咨報户部辦理户部即令各該旗抄錄造冊鈐盖旗印収貯備查如有再行違例私典與民及民人私自典買或被查出或被首告從重治罪外将地畆價銀盡行撤出交與該旗照定例辦理并将該管大臣地方官嚴加議處
  二十一年議准新滿洲官兵人等來京當差免行撥給地畆於地方官徴觧租銀内折給銀兩每畆折租銀一錢五分如應得三百畆則給銀四十五兩頭二等侍衛每年給銀四十五兩三等藍翎侍衛給銀三十六兩前鋒䕶軍給銀二十七兩拜唐阿給銀二十二兩五錢案此例於三十六年改為减半折給詳見後卷
  二十二年十一月户部議奏臣等将該旗送到清冊咨發直𨽻總督飭屬查辦但其間有出典年乆原業之子孫記憶不清或僅開州縣名目而無坐落村庄或訛開典人名姓及地畆銀數不符者又有民人将原典地畆復行轉典或貿易外出難以尅期查報者更有民人将原契更易私添找價故為混淆希圖乆種旗産者是以輾轉咨查至今十有餘年屢經臣部嚴催仍未全行清楚似此遷延即再遲數載亦不能辦理完結近據直𨽻總督方觀承将都統滿㤗所奏案内查清𠉀贖地一萬三百九十五畆零共典找價銀一百六十四萬六千八百四兩零又将御史耀成所奏案内查清𠉀贖地四千一百二十三頃零共典找價銀七十萬五千八百九十四兩零分案造冊先行具題其餘地畆俟查清𠕂行續報臣等㐲查此項地畆若照旗地之例取租每畆市平租銀一二錢至三四錢不等而現在民人承種每畆官租銀最多者不過錢餘少者僅収二三分不等是此項地畆與其由地方官召民承種収租無幾徒使胥役中飽如何按旗人自行収租之數每年約可得租銀數十萬両臣等詳加酌議請将此二案𠉀贖地畆行令直督㑹同順天府府尹等将應减應給銀數詳細核明造具簡明清冊送部臣等仰體
  皇上恵養旗人之意恭懇
  聖恩先行發帑照數贖回並從前三次贖回現存地畆一并分交八旗都統等遴委賢員照旗地旗租之例収取租銀按年觧交臣部歸還帑項俟還清之日應將作何辦理租銀之處㑹同八旗都統詳細妥議請
  㫖遵行奉
  㫖依議
  十二月奉
  上諭户部議入官地畝交該旗查明原收租數行令地方官照數徴収之處此等地畆以加恵小民而論即租額𠕂為輕减亦無不可但向來官地租額雖輕而民佃多不沾實恵盖地租一項既不在官又不在民則不肖官吏轉得視為利藪該部請照原納租數徴収自為杜絶弊端所奏是但旗人原収租數或係市平市斛而官為収納勢必用庫平官斛則租數雖屬相符而貧民所加已屬不少嗣後入官地畆地方官照原數徴収著即照原収平斛令其輸納庻俾承佃各户交租不致畸重而官吏亦不致中飽矣
  二十七年六月奉
  上諭户部所有八旗存積地畆一項摺内酌議分設莊頭之處著照所請行但安設荘頭需地不過三四千頃所餘尚有一萬餘頃之多此等皆係老圈旗地且發帑贖回者十居七八原係應行入官地畆徒交地方官徴觧適滋胥吏侵肥旗與民兩無裨益着将此項交内務府派員經理徴収俟原帑按數歸清之後即将地畆賞給八旗作為恒産其将来如何酌定章程妥協辦理之處臨時著該部㑹同内務府八旗大臣悉心詳議具奏現在内務府查辦時并著八旗各𣲖幹員㑹同經理将来該員等亦俱熟練即可接手承辦矣














  欽定八旗通志卷六十四
<史部,政書類,軍政之屬,欽定八旗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八旗通志卷六十五
  土田志四
  土田規制
  畿輔規制四乾隆二十八年至五十六年
  二十八年八月奉
  上諭上年因八旗回贖旗地積至一萬餘頃之多降㫖令户部㑹同内務府及八旗大臣定議以三四千頃安設莊頭餘俱賞給八旗作為恒産苐念此項田畆雖係旗人世産現在貧民耕種日久藉以資生若改歸莊頭於傭佃農民未免失業所有分設荘頭管理之處不必行其如何按則交租並酌定章程著交軍機大臣㑹同方觀承詳悉妥議具奏
  是月大學士公傅恒等議奏此項贖回地畆向係農佃承種交租相沿已久若撥出三四千頃安設荘頭農佃未免失業今奉
  恩㫖停其分設荘頭不特為八旗籌久逺之謀并為小
  民資食力之計
  睿慮所及至周且偹惟是已經贖回田畆一萬餘頃并現在據臣方觀承已辦未贖者尚有一千餘頃此項地畆原屬旗人収租世産其租數目本有舊額非官租地畆可比今經官收贖並不安設荘頭仍令原佃耕種已屬我
  皇上格外天恩若歳入過薄將來賞給八旗作為恒産既不足以資生計况減其租額在小民亦未必能沾實恵徒使不法吏胥因縁牟利適以滋其侵漁中飽之弊臣思地土本有髙下其嵗入租數之多寡自有一定舊額現在贖回地畆向來各該業主每畆所收若干雖無從一一查核而各該處田畆之前後左右自必有現在旗民執業取租地畆應即按照各隣近田畆租數一體徴收以復舊額但佃户輸租業主往往有因循拖欠或銀色低潮未必能按期清楚既經地方官徴収報觧例應年清年欵而庫平庫色亦較諸業主所収不無少異等公同商酌應於額租内量為酌減核計佃户所出添平補色之數仍與原租相仿在佃户適符其向來應交之額有減無増而吏役亦無從借端滋弊如此辦理庻為允恊然使悉委諸各州縣地方官查辦恐仍有頑佃串通書役掩飾租數抵換地畆情事相應請
  㫖特派大臣前往㑹同臣方觀承督率道府大員逐一履畆查勘按其地址繪造魚鱗清冊並将租額分别上中下則實數填注冊内造為二分一送總督衙門一送户部以凴查核所有每年租銀應如何觧交及偶遇水旱不齊如何酌量分數分别蠲緩之處統令㑹同熟籌妥議至此項地畆查辦已經數年既欲澈底清釐勢不能刻期竣事應令随時随地陸續經理總以租額悉符其舊吏役不致中飽而承佃小民均能共安耕作以仰副我
  皇上豢養八旗恩恤小民之至意至於将來歸清帑項之後應如何分賞八旗屆期户部奏明請
  㫖㑹同八旗大臣再行詳悉定議可也奉
  㫖依議着派英亷錢汝誠㑹同方觀承查辦
  二十九年三月英亷等奏先辦順屬西路暨保定府易州一帶臣等于未經起程之先即商令各州縣另造租冊咨到八旗查詢原業原租取結送部以凴核對臣現由涿州辦起以原収租數之多寡與所勘地畆之厚薄並叅以隣地之數三面酌定其中茍有租與地不相稱者即摘出詳查以免弊混總俟八旗原業出結到時仍逐細核對其大概相符者毋庸置議其參差懸絶者即就實在情形據冊酌量更定再查地土肥瘠今昔屢有不同有從前薄瘠從經培植灌溉遂成膏腴者有地本肥饒後經河水衝壓轉成瘠薄者此種地畆似應就現在之肥瘠酌定不得執原租之數過於拘泥致農佃互有偏枯奉
  㫖知道了
  四月英亷等又奏臣等謹就此次二十一州縣所勘實在情形互相比較大約容城蠡縣土沃民稠四鄉平衍種植棉花者十之七八獲利尤倍完縣安肅定興易州涞水五處土質腴潤約畧相等亦有種棉花者此七邑均可稱為上産清苑滿城雄縣唐縣髙陽新安房山七處雖間有低窪鹻薄之區而大段仍屬肥澤新城亦屬豐沃偶有沙地尚宜種桞頗資噐用此八邑地居其次至於涿州良鄉大興宛平四州縣肥瘠各相叅雜望都率多鹻地安州則近河者低窪鹻薄稍髙者土性𦂳燥此六邑又其次也非特各州縣地畆不侔即一鄉一邨之中農佃勤惰滋培厚薄及土壤之肥磽種植之良楛亦種種不同臣等每到一處即檢閲圖冊逐一履畆對勘相其土宜訪之輿論以酌復租數務期旗民均霑渥澤胥吏無從髙下其手此外别有一種地土甚沃租數甚輕詢其原委又非先瘠後肥之故蓋縁官贖旗地係按照契載年限減價其在十年以内者仍照原價給與十年以外者即減十分之一以次逓算至五十年外者止給半價取贖迨既贖之後率以贖價之多寡擬租數之輕重如贖價一兩即定租一錢大約以十分之一取租自有回贖以來俱照此辦理所有地本腴而租數甚輕至隴陌相連肥瘠毫無區别而租數則多寡懸殊以有減價與不減價之分遂至判然迥别若不量為更定未免畸輕畸重臣等查明原典價值之多寡詳細酌定使租與地相稱庻足垂為凖則今西路二十一州縣地畆共五千一百二十二頃零俱查辦已竣計此路從前所徴租數九萬二千餘兩今臣等酌復租銀約四萬兩統計十三萬餘兩另单進
  呈奉
  㫖依議
  七月英亷等又奏臣等㑹勘順屬南路并河間天津兩府屬二十州縣大約寳坻武清東安三河土壤腴潤任邱雖北靣近淀而地多平沃頗宜禾稼此五邑居上覇州河間交河肅寧南皮雖間有低窪鹻薄之處大段仍多膏澤通州香河地亦相等此七邑為次至於固安永清濵河多沙保定大城大半瘠薄文安地勢卑如釡底受水最多滄州青縣静海較文安雖覺稍勝亦縁河水環周積成薄鹻此八邑又其次也此十二州縣共地四千六百三十八頃三十五畆零臣查與西路情形稍遜是以原徴租數亦較西路為輕統計原租五萬五千一百餘兩今臣等酌復租銀約三萬五千餘兩統計共九萬餘兩再查直屬六十五州縣所有回贖旗地已勘三分之二其餘州縣計本年開徴前均可勘畢即照酌定租數徴収奉
  㫖知道了
  九月英亷等又奏臣等㑹勘順屬北路並宣化永平遵化四旗喀喇河屯等府㕔州屬二十四州縣除宣化縣續回旗地三十七畆零本年被水衝去二十畆零下剰十七畆零亦逼近洋河現被沙水衝刷不堪耕種應暫行除租外所有二十三州縣大約玉田豐潤樂亭土壤腴厚萬全地勢髙衍保安得河水灌溉地多肥沃此五邑最上薊州遵化平谷懐來延慶間有山坡及沙窪之地而大段仍屬肥潤灤州盧龍遷安撫寧臨榆昌黎地方相等四旗喀喇河屯巖谷環周肥瘠叅半此十三處為次至於昌平赤城順義懐柔宻雲多有沙窪大半瘠薄此五邑又其次也此次所勘二十三州縣共地四千七百七十四頃十畆零原徴租銀五萬四千八百四十一兩零臣等酌復租銀三萬六千二十九兩零統共徴銀九萬八百七十兩零臣等合計前兩次所有六十五州縣共地一萬四千五百三十四頃六十二畆每年應徴租銀三十一萬五千四百九十二兩零於本年秋成後一體徴收觧交藩庫彚總觧部再查口外多山田有平地山坡之分平地較肥腴惟山坡片段偏斜所得雨澤不能存潤遇大雨則又土隨水溜閲數嵗後土盡沙留多至磽瘠不可耕佃民往往棄置名為抛荒請嗣後官地有似此者地方官詳報道員親勘加結由總督咨報除租不致日久有佃户包賠之𡚁又查民人承領官地納租有名者曰佃户承種官地交租於佃户者曰花户花户實出租銀而官冊則無名佃户不必親耕而彚租交官仍可嵗食其餘潤向來情形大率如此臣等悉為澈底清釐凡一人名下實種若干仍令耕種其分給各花户地畆俱按名確查逐細填明更正不使稍有含糊從此花户得自納租于官永不為佃户所侵漁而佃户亦惟自食其力㫁不能以花户為囊槖不特弊端釐剔凡屬貧民皆得普沾
  皇上恵養黎元之大徳矣奉
  㫖依議
  英亷等又奏此次二十四州縣凡有分佃之花户姓名一一填註冊中從前含混影射之户已一概刪除應令地方官照冊抄録按名分給執照每人照内将村名地數及每畆徴租若干共銀若干細數總數開寫明白俾愚民易曉而⿰犭⿱口肎 -- 猾胥蠧役亦無所施其増減移洒之術各佃遇有事故實在不能耕種者准其呈明地官官另行召佃承種不得私相授受致滋弊端其有私行典賣者照盗賣官田律将售主與典賣之人均嚴加治罪仍将地畆撤回以上情節俱詳載照中立法周宻共知共曉至前二次所勘亦照此一體給照永逺遵奉再此項租銀應如何蠲緩之處查旗地租息向無寛免之例嗣於雍正十二年督臣李衛題請比照民地蠲免經户部議以旗租與民糧不同應照民地逓減如被灾十分者准免租銀五分被灾九分者准免租銀四分被灾八分者准免租銀二分被灾七分者准免租銀一分其六分以下者不作被灾分數今此項租銀應照舊例辦理倘遇有勘不成灾應暫行緩徴并分年帶徴之處俟臨時酌量情形分别奏請奉
  㫖依議
  三十四年十月奉
  上諭此後入官地畆停止旗員查丈定租之例着照所議行至於舊案令地方官于一年限内自行詳查酌復原租由府道藩司轉詳該督覆核咨部之處尚未妥恊此等入官旗地厯年久逺地方官原定租額時大率不能詳核者多若仍令伊等自行查改難保無廻䕶狥情朦混草率諸弊或僅将不能掩飾者舉出更正一二處仍屬有名無實自應特派幹員通行履畆㑹勘確核方為澈底清釐之道著户刑二部㨂選明幹滿漢司官各四員其餘各部揀選滿漢司官各二員交户部帶領引見𠉀朕簡派前往㑹同府尹及各該府秉分悉心查辦
  三十五年六月奉
  上諭據竇光鼐奏請嗣後撲打蝗蟲凡民人佃種旗地之户令理事同知飭諭各荘頭一體撥夫應用一摺所奏近理已交該部照所請速行矣地方遇有捕蝗之事凡屬旗地皆當與民佃通力合作共相佽助即内務府所屬大糧荘頭亦應一體派撥若自以旗荘遽欲免差則如江浙紳衿田畆亦将倚恃宦户規避一切役使可乎且按地派夫捕蝗仍以䕶其田地豈有聼其置身事外獨任民夫代為撲捕之理此事向來直𨽻作何辦理著交總督即速詳查據實覆奏又奉
  上諭前據竇光鼐奏民人佃種旗地之户請一體撥夫撲蝗一摺因其所奏近理即批交部照所請行並諭地方偶遇捕蝗不獨旗佃與民田通力合作即大糧荘頭亦應一體派撥其直𨽻向來作何辦理著楊廷璋查明具奏及派往捕蝗之侍衛索諾木䇿凌等回京詢其實在情形據稱所到之處不獨旗佃出夫辦公即王公所屬旗人亦悉力恊捕等語旋據該督奏覆自方觀承任内設立䕶田夫一項不拘旗民均令出夫現仍照舊辦理近京旗民交渉事件在國家初定鼎時或有旗人强佔民地及将各項差派専委居民承辦者今閲百數十餘年屢經整飭政紀肅清無論旗荘各户不敢不安分守法即王公大臣亦不敢怙勢庇佃欺壓平民自圖詭避差役而國家法在必行又豈肯聼其縱越禮法稍為曲狥乎朕辦理庻務一秉大公至正中外臣民宜無不共見共知即此事之是非曲直適就前後事理為衡㫁並未嘗預設成心而竇光鼐偏謬邀名之隐微亦不能逃朕洞鑒特為明白宣示
  十二月户部疏言内務府管理三旗銀兩荘頭處所屬投充荘頭現在三百六十五名伊等名下地畆自數十畆至一百餘頃不等定例每畝徵銀三分草一束折銀三分毎畆共交銀六分其錢糧荘頭現在一百四十八名領地多寡不一定例每畆交銀一錢一分一釐一毫但錢糧荘頭與投充荘頭並無定額其地畆如有存退餘絶薄鹻沙壓者該荘頭呈報到日派員㑹同地方官查勘確實准其退交州縣収存徴租觧交廣儲司銀庫遇有荘頭子弟情愿充當者仍行文户部轉行地方官取回應用奏准在案但查各荘頭所退之地多係薄鹻沙壓既已退交地方官招民承種徴租觧部已與荘頭無渉小民開墾三五年或有淤成上地者而又被荘頭弟男子侄指稱承領揆之情理實有未當應請嗣後所有退圈地畆概不准撤回安放荘頭永逺交地方官招民承種徴租觧部此内如有淤成膏腴之處交地方官查明量増租銀徴觧如此立定章程荘與民兩無干渉庻争訟之端不禁自息矣奉
  上諭向來内務府所屬荘頭每有因地畆薄鹻沙壓呈請退交另換者此等地畆荘頭等乆經撥定當差伊等承充有年沾被恩恵不少設或地有肥磽年有豐歉即加功墾闢亦分所當然乃因有退交之例動輙藉口瘠淤紛紛呈請殊屬非理使其地果不可耕治何以交官後一招民種復為沃壤若在荘頭則漸成蕪廢在小民則馴致膏腴其勤惰已可慨見而以農氓墾荒為熟之地仍得任荘頭等換回奪民之業而坐収其利于情亦未平允且伊等恃有此例或與佃户等交好即退出交官藉減租數或覬覦上産而以所授之田揑報求換貪得無厭因而滋生事端種種情弊皆所不免嗣後各荘頭所種地畆概不准其退交其中果有悞差不能充當荘頭者即著内務府大臣查勘確實另與能承種者承當荘頭
  三十六年七月大學士劉統勲等議覆裘曰修查奏宛平縣流石荘左近荒地情形臣等伏查該處抛荒之地頃畆頗寛沙壓鹻耗之餘遂成閒廢然或因惰農怠於力作或係業户習為因循以致耕墾乆虚漸同曠土此皆八旗恒産棄之既為可惜而蕪蔓不治蝻孽易滋其貽害於農田者尤甚自不可不設法經理但如裘曰修原奏令各業户量減租額並借給牛力耔具誠如
  聖諭恐啟刁佃藉端勒掯及熟後復行逃棄之事而原奏所議一年後若仍復抛荒查出即官為辦理不許田主復行管業之處復䝉
  聖諭以伊等産業何必輕令入官其或實係磽瘠低窪
  毋寧讓地於水仰見我
  皇上體恤下情無微不到而因勢籌度期無流弊之至意臣等公同酌議該處田畆髙下厚薄形勢既屬不同且自王公而外兼有旗員旗人産業多寡亦復不一應請交八旗都統及順天府㑹同查明地畆細數令各業户酌量地土情形或可施工耕熟仍種麥禾或應開溝撤去鹻氣復成沃壤或栽種菜蔬及雜樹苜蓿總期地不抛荒永杜生蝻之患令其各赴該都統處報明知照順天府存案聼其自行經理其果係沮洳低下之區人力難施者業户雖有分田而墾藝實無善䇿本屬無可如何且地勢既窪當夏秋漲盛潦行往往艱于瀦洩與其荒棄生蝻水無所納莫若事歸核實因地制宜應令該業户即将不能承辦情形赴該旗具結呈明仍行知照順天府勘明該處地形繪圖呈
  覽酌量開挖泡子俾水有所歸地無虛棄既杜蝻孽之萌兼淂宣畜之利實為一舉兩得其開挖泡子應交何處辦理臨時再行請
  㫖遵行所有順天府屬各州縣及他府州所屬有旗地與此相似者並交八旗㑹同地方官查明照辦奉
  㫖依議此項開挖泡子低窪田畆雖荒蕪已久在業户原不能収藝穫之利但伊等䆒未免少此産業殊堪軫念著加恩将應行開挖之地查明畆數交户部于官贖旗地及入官地畆内酌量減半抵給俾得耕種取租足資永業以示體恤再此項地畆僅交八旗都統及順天府承辦不足以専責成著派裘曰修英亷武納璽専司其事前往該處查勘實在情形詳悉分别辦理具奏
  又議准留京當差之新滿洲官兵按其差使等第撥給地畆由畆給租頭等二等侍衛各應得十名壮丁地三等侍衛藍翎侍衛䕶軍校驍騎校各應得八名壮丁地䕶軍前鋒親軍司鞍司轡各應得六名壮丁地披甲拜唐阿馬上人各應得五名壮丁地俱按原定每畆租銀一錢五分之數減半折給其乾隆三十六年定例以前舊撥地畆係照地管業者仍聼自行收租係退地折領租銀者亦照伊等次減半折給其折租地數如留京一年内陞轉者以陞銜計一年外陞轉者仍以原銜計此後再有陞降不另増減每嵗十二月為支放租銀之期令該旗預行造冊咨部届期派員赴領户部於直𨽻省徴觧旗租内動欵發交該旗散給
  三十八年十月奉
  上諭所有八旗應追各種賠欠之項有查家産變抵者有於本身及子弟等俸餉減半坐扣者其間情節不同若係侵虧貪黷及案情較重者自應勒限嚴追若係分賠代賠攤賠之項其事屬因公情莭亦輕原可量為寛減且有應追之數甚多而所得俸餉有限扣至百十年不能完清者更屬有名無實著軍機大臣㑹同該部詳晰確查分别妥議具奏
  三十九年五月户部議奏從前八旗人等遇有拖欠公項願将本身地畆報抵入官者照認買公産之例按租作等按等定價伏查乾隆四年召買公産時所定等則原屬租重價輕每畆取租三錢以上者價銀一兩六錢作為頭等取租二錢以上者價銀一兩二錢零作為二等取租五錢以上者價銀九錢零作為三等取租五分以下者價銀六錢作為四等所以副
  皇上恵養八旗之意至旗人未完官帑将地畆議價入官抵項與認買在官地畆情莭本不相同似應租價相當辦理方為允恊且地畆情形今昔逈異今户口蕃滋人多田少地價頓増數倍若亦照從前按租作等之例實有原買千金之産以之抵帑不及十之五六者既令竭力完帑之人倍形拮据而帑項亦仍有抵無完應請嗣後八旗官兵人等凡有将地畆報抵入官者無論典買均有原置契據應令将原契原價并原佃原租各數逐一據實呈報由旗查詢確實造冊送部臣部一面行文該旗寛其追限一面行文直𨽻總督委員履勘咨覆臣部為計租定價統以一分三釐之息為㫁如所報地畆其租銀得一百三十兩者准其抵帑一千兩租銀得二百六十兩者准其抵帑二千兩以次増加除算毋庸按租作等按等作價以致輾轉牽掣致多偏畸奉
  㫖所奏是依議
  四十四年正月奉
  上諭近以八旗贖囬入官老圈地畆從前俱准八旗官員兵丁認買後不肖之徒有偷行典賣與民人等𡚁始改為不准官員兵丁認買俱官為取租今旗人生齒較前有加此項地畆倘仍官為取租必致旗人産業漸少于伊等生計大無禆益是以降㫖将官為贖出入官老圈地畆加恩仍准官員兵丁分買交户部八旗詳悉定議具奏今復詳為籌畫八旗人丁浩繁此内有家奴者固多而無家奴者亦復不少其認買地畆若離京稍近尚易於取租倘或在數百里之外必又紛紛告假取租不惟徒費資斧又起民人勒掯之端其地租能否全得尚在未定而每月反将所得錢糧先行坐扣地價於伊等生計反無禆益實不能仰副朕愛養旗人之至意朕意不如将此項地畆仍官為取租将每年所得之租解送户部分給八旗賞賚兵丁如此辦理既不費伊等之力而錢糧又毫無坐扣且年終多得租銀數兩於伊等生計更為有益著交户部八旗将如何均匀分給當差勤謹生計貧乏兵丁之處務湏仰體朕愛養旗人至意熟籌詳議具奏是月户部等議伏查户部現存八旗回贖入官等項地畆共三萬八百餘頃内除解交内務府
  圓明園太常寺等處公用租銀並滄州兵餉祭祀各地畆及荘頭一項地租留支新滿洲官兵人等之用共地二千一百餘頃又
  恩賞屯户網户等項地一千六百七十四頃四十餘畆均應照舊存留外計共應賞租銀地二萬七千餘頃應行遵
  㫖分賞八旗者計租銀三十九萬七千五百餘兩查八旗滿洲䝉古漢軍及内務府上三旗各旗應領餉銀自四千一百餘兩至一萬七千三百五十餘兩不等以三十九萬七千五百餘兩租銀按照各旗所領餉銀核計每旗應分銀數自六千二百五十餘兩至二萬六千四百餘兩不等所有應行領賞兵丁内除田地在二頃以上及住房之外現有取租舖面房産者均以有産論概不得濫給外其貧乏兵丁都統等嚴飭各叅佐領管領驍騎校領催族長等秉公確查實在應行領賞者開造花名細冊出具印甘各結保送該都統總管内務府大臣等㑹同查旗御史一併查核其在京如䕶軍前鋒火噐等營貧乏兵丁應行領賞者應由該都統等辦理其在
  圓明園健鋭營等處當差兵丁雖分駐各處其有無産業該旗俱有檔案可稽亦應由該都統等一並確查造具清冊咨送各該營辦理至兵丁内有勤謹當差者無論有無産業俱准領賞在旗則由該都統等查辦在營則由該管大臣查辦其勤謹與貧乏仍不得互相重複以致冐濫其所賞銀數應按兵丁本身現食錢糧數目加一倍賞給如有辦理不公狥情冐濫等𡚁該管大臣都統御史等即行嚴𠫵領催族長等照例治罪至毎年額徴租銀如有應行蠲免者即於分賞銀内按數開除其有緩徴并民欠應令總督将本年實徴若干觧部分賞其緩徴民欠租銀入于下年一併分賞如此辦理則八旗兵丁普沾實惠永沐
  皇仁實於生計大有禆益奉
  㫖依議
  謹案前項官地二萬七千餘頃每年共徴租銀四十九萬七千五百餘兩内應扣銀十萬兩作為地價奏内租銀三十九萬七千五百餘兩係應行賞給兵丁之數經户部夹片聲明
  二月奉
  上諭内務府荘頭因拖欠錢糧革退本係獲罪之人轉因接辦之荘頭以人多不能養贍内務府大臣請将伊等之兄弟子孫放出為民令其自謀生計雖係照例議准日久不能保無流弊荘頭等或因圖出旗自便故意拖欠錢糧罪止革退而其子孫轉得為民仍可倚以自贍日後并可考試倖登仕籍皆情理所必有不可不防其漸嗣後凡獲罪革退之荘頭其家屬有呈請為民者除疏逺族户准仍照舊例辦理外其本身及子孫俱應發徃打牲烏喇充當苦差以示懲儆
  四十五年十一月遵
  㫖查得官贖収典旗地自乾隆二十二年起至二十七年共贖回地一萬八千餘頃共用過地價銀二百三十八萬自二十三年徴租起至四十三年止每年租銀不等共徴過租銀六百七萬八千七百七十餘兩除歸還贖地原價銀二百三十八萬兩零外多餘銀三百六十九萬兩零經直𨽻總督陸續奏用修理城垣普蠲經費被灾賑濟等項動用外實存司庫用剰旗租銀八十九萬兩零
  是月奉
  上諭朕從前有㫖将直𨽻旗租銀仍賞給八旗兵丁經部議挑選兵丁中差使勤慎者賞給兩月錢粮以示鼓勵今思一人得兩月錢糧亦不能立家産不過隨手花費而不得賞者未免向隅且分别挑選該管官員不無瞻狥出入之弊殊非朕普恵八旗之意此後著将直𨽻觧到銀兩足敷普行賞給八旗兵丁一月錢粮時該部即奏聞普賞一次
  是月户部議四十四年分應徴租銀四十九萬四千八百餘兩現據該督除民欠未觧銀十萬五千八百餘兩寔觧到三十八萬八千三百餘兩足敷普賞一月錢粮之數俟
  命下之日臣部行文各旗赴部支領此後每年應令該督於徴存𠉀觧時將徴收寔數先行報部臣部核明足敷普賞之敷即行具奏報
  
  四十八年二月奉
  上諭據順天府奏稱圓明園正白旗滿洲䕶軍八十三成泰徳泰因争控地畝私寫呈詞封交莊頭劉希賢擲與香河縣知縣轎内等語䕶軍八十三等身係旗人遇有争控地畝之事自應在該佐領處具呈察辦否則在該管大臣或提督衙門及部院具呈無不可者乃任意寫呈交給莊頭擲與知縣有是理乎旗人地畝俱在州縣所管界内似此互相效尤紛紛在各州縣具呈於旗人體制殊有闗繫八十三等著革退䕶軍交刑部定擬具奏嗣後旗人如有控告地畝事件在各該佐領處具呈察辦倘該旗不行辦理即在該部提督衙門具呈若案内有牽連之民人由部行文嚴察辦理自能查辦明白如此曉諭之後仍有在地方官處控告者除將具呈之人從重治罪外該管大臣官員等嚴行議處斷不輕貸
  又尚書額駙福隆安等議奏㩀尚書徳福疏稱八旗官兵人等置買房地向例俱在兩翼監督衙門納税註冊給與印契執照其民人置産則在大宛二縣納税發給司頒契尾近年因旗下家奴有置買房地恐家長知覺潜赴大宛二縣納税請領契尾以致旗員中互相效尤竟有隠瞞旗籍在縣投税之事請嗣後無論官員及閑散家奴置買房地者概令呈明該管佐領在左右兩翼監督衙門納税過契倘仍有取巧赴大宛二縣私税民契者以違制論官員交部議處閑散家奴鞭責𤼵落仍令在兩翼監督衙門補税换照如大宛二縣知情私准納税者亦交部議處等語應如該尚書所奏嗣後旗人買地概令呈明該佐領在兩翼監督衙門納税過契並令步軍統領衙門㑹同順天府府尹不時稽查如有隠匿旗籍私向大宛二縣納税者立即叅䆒如此示禁不特旗民房地不致混淆而詐冒之弊亦可杜絶矣奉
  㫖依議
  五十年二月奉
  上諭直𨽻所属各州縣厯年報荒旗民各項地畝共一萬二千餘頃今據該督勘明可墾地僅八百餘頃而難墾者竟有一萬一千二百餘頃此内大抵旗地居多盖由旗人不能自行出資帮貼墾種而民人又以本非己産不肯多出工本開墾成熟輸納租息以致荒廢甚多殊於地利可惜户部議令該督將查明可墾難墾一切旗民地畝分晰造冊并取具該道府親勘印結送部查核在地方官不過具文塞責仍属空言無補著交部派賢能滿漢司員數人劉峩亦宜派出賢能道員數人專司其事詳悉履勘通盤籌畫此項地畝如果有人墾復或酌計所費工本約值幾年租息俟所入足與工本相抵後再令輸租或竟將所得租息令與旗人按畝均分過幾年工本足後再令交租本主俾農民有利可圖自必踴躍從事盡力開墾則荒地積漸成熟庶旗人益多恒産而地畝不致抛荒民人亦得有地可耕方為妥善其應如何設法籌辦之處並著該部會同劉峩詳議具奏
  户部議奏直属原報官荒地一千二百三十六頃旗荒地五百五十三頃除民房佔用地基與有主墳地俱應徴租外寔浄存難墾官旗荒地共一千七百八十七頃内查出可墾官荒地三百四十三頃旗荒地一百四十二頃俱于難墾中擇其尚可試墾者召民認墾按照八年限滿交租但土性有髙低不齊所需工本又多寡不一若概以八年限滿即令輸租農民終觀望不前臣等公同商酌有近年偶被沙壓與老荒之地不同者毋庸定以年限有稍帯塩鹻沙磧然施工較易者仍照八年限滿成例徴収租息其有塩鹻沙壓畧重及傍山瀕河草根蟠結施工較難所費倍多恐民力未免竭蹷應于八年外加展二年俟正展限滿今地方官勘明情形酌定租數将官租分别徴収旗地給還原主並令墾地之佃民永逺承種使有力之徒不得從中覬覦以開增租奪佃之弊再查天津静海二縣可徴草地一百七十二頃地近海濵塩鹻較重不能播種五榖雜粮而長生蘆草皆属有用之物自當照水草科則以収自然之利又交河縣有减租地六十八頃委因地瘠租重以致佃民無力承種應令該地方官酌减租數報部其餘各項荒地除官佔道佔廟佔與堤桞所佔及無主荒墳各地共十二頃零應令各州縣竟行開除報部存案奏入奉
  㫖依議所有各州縣厯年報荒官旗各項地畝經此次派員履勘查辦即查出可墾地八百餘頃分别年限名墾輸租於旗民均有禆益足見從前荒廢地利地方官不實力查辦所致但恐此後地方官日久因循又復視為具文日漸廢弛仍属有名無實著交該督董率所屬認真辦理愷切勸諭務令小民踴躍從事以期沃壌日增至地利轉移無定有此時可耕而日後或至水冲沙壓者或此時難墾而日後漸成膏腴者並著該督隨時察勘於此次查辦後續有可耕者若干續行報荒者若干於每屆年終彚奏一次以專責成
  是年奉
  上諭㩀山海闗副都統寳琳奏從前原賞山海闗旗員地畝内餘地三十八頃有餘每年差兵收取糧石多有遲延不給者向交該處地方官轉催嗣後請将此項糧石竟交地方官催齊變價暫存本署由副都統處按季出結支領所有口外冷口喜峰口二處地畝亦請一律辦理等語所奏是此項地畝原為旗人養贍之資若遲延不給於旗人生計有碍與其該處副都統差兵收取自不若即令地方官催交完納但直省於旗人地畝租息之事漠不闗心多不肯實力辦理已成積習著傳諭劉峩所有此項地畝應照寳琳所請竟交地方官催繳變價按季解交山海闗副都統收貯仍嚴飭承催之員如有奸民托故遲延不行完納者即嚴行查辦毋得稍存迴䕶将此傳諭劉峩并寳琳知之
  五十四年五月奉
  上諭前因直𨽻各州縣應徴旗租舊欠未完新欠又有二十餘萬之多其中保無官吏挪移情𡚁降㫖令劉峩留心宻訪據實具奏兹㨿該督奏稱縁佃種旗地之户家本貧寒收成豐稔尚可按期完納一遇水旱不齊動致拖欠不清而地畝塩鹻抛荒佃户逃亡亦所時有此數年積欠之故實由於此等語各州縣應徴旂租或因水旱不齊致有拖欠自當分别緩帶以紓民力而清欵項若果田畝塩鹻抛荒則其地已不能耕種租從何出至佃户逃亡如實因地不能種逃至他所者即應奏請豁免如係無力承種出外營生亦應另行召墾何以並不確查妥辦惟事按年經徴試思地已抛荒小民何能交納若如該督奏請著落地方官依數賠繳似此年復一年伊于何底各省應徴地丁正項錢糧如係實欠在民朕尚加恩豁免從不令地方官賠繳焉有因積欠旗租轉令代為賠納耶各州縣給予廉俸尚動稱不敷辦公借端侵缺若復令賠繳旗租将伊等更得有所藉口殊屬不成事體且朕軫念黎元凡遇旱澇偏災無不立予蠲賑雖千百萬帑金從不稍存靳惜豈有地畝既荒尚令小民賠納租銀更非朕體恤閭閻之意但地方大吏從前何以未經奏明恐各州縣有影射虗揑延宕侵挪等弊不可不澈底清查著派侍郎伊齡阿管幹珍于朕啟鸞後前徃詳細履勘如係寔在田畝塩鹻抛荒佃户逃亡因而拖欠者即據寔奏明𠉀朕降㫖酌予豁免如查係地方官謊詞揑飾希圖影混侵蝕者即當𠫵奏治罪此等丈量地畝之事朕向來不肯輕易派員前徃查辦以免擾累今直𨽻各州縣積欠旗租如果佃户逃亡所有應徴租銀自無從追納並非地方官徴催不力之咎豈有令常年賠繳之理朕此次特派大員前往查辦者係為愛民起見朕既不忍累民又豈肯累官伊齡阿等務宜秉公辦理以副朕曲加體恤覈實清釐至意
  伊齡阿等遵
  㫖履勘覆奏臣䝉
  聖恩派往直省清查回贖地畝是否塩鹻抛荒以致佃户逃亡各確情臣當将已經查過州縣及有荒地之交河青縣滄州三州縣地畆並非鹽鹻情形先行具
  奏後即将未經查辦之安肅清苑蠡縣滿城完縣定興涿州良鄉昌平順義宻雲等州縣次第查覈俱照前次辦理章程弔集各該縣經徴紅簿逐欵覈對抽傳佃户隔别詢問除已經徴收外尚有未完銀兩均係實欠在民並無侵蝕情弊至各州縣除武清淶水二縣係偶被水冲已堪耕種照額交租毋庸查辦外其交河青縣滄州南皮等四州縣惟南皮縣有堤佔沙壓地四頃三十五畝寔係不堪耕種先經户部議准應令除租扣算至交河滄州青縣荒地前經
  奏明其土性稍為瘠薄實非鹽鹻查其抛荒之故因包攬交租之人於豐收之年貪圖餘潤一遇荒歉種地小户輙以交租有人逃避他處包租之人無從取租即以逃亡具報欲更招他户則以現有官欠又復相率觀望不敢承認積年既久遂至抛荒臣已靣飭各該州縣務於附近居民確寔招認並将從前無着租銀已經官為賠補不致貽累承認佃户即偶遇灾歉一經奏
  聞無不仰邀
  聖主深仁隨時
  恩緩明切張告家諭户曉俾小民咸知踴躍承認至包租之人永逺除禁倘再有偷竊包攬無論有無拖欠即行𫿞拿䆒處以杜流弊種佃小民自行交納既免包租剥削而逐鄉逐戸地方官亦易確查如此則地畝不致無故抛荒該州縣亦不能藉端影射請交該督嚴飭各属一體遵照辦理庻錢粮可以年清年欵不復有積欠之弊矣奉
  㫖依議
  五十六年十二月户部疏言乾隆五年原任直𨽻總督孫嘉淦奏明八旗地畝無論何旗之人承買仍令原佃承種其租銀照舊收取不得分外需索如本佃抗租及業主實欲自種許其呈官查辦若無欠租情事揑稱自種撤地另佃增租者審實治罪等語臣部遵辦在案惟查圈佔之初地廣人稀租種者少是以每畝議租三五分至一二錢不等亦有每年僅交柴草牲畜等物不復議給租銀者近年以來生齒日繁每畝現值租銀五六錢至七八錢不等若仍舊概照原議收租則佃户反得以輕租承攬而以重租私自轉佃與散户鄉民旗人雖明知此種情弊因碍於成例不敢增租而無地可種之户又不敢奪佃且旗人收取租銀在旗告假不過一月又必咨明兵部請給路引勢難違限久待每遇惡佃知有限期設法支延及届假滿畧為給與而於往返盤費反多賠累以致業主情急将地畝出售迨另易買主各佃恃有不許奪佃成例仍前掯勒竟将旗人世受之産轉為佃户覇佔漁利之資既未足以昭平允且易起争訟之端應請嗣後凡民人佃種旗地如租額平允業佃相安仍聴照舊承種交租若因當日原佃交租本輕現有别佃情願増租及情願自種者均由業主自便所有從前不許増租奪佃之例即行停止倘有刁佃把持妄控者即照例治罪如此則旗民各得其安而争端庶可漸息矣再查帶地投充各户其初既免完糧又得種地且服役有年本與户下家奴無異今伊等種地日乆縁無定例多有不服本主傳喚抗不交租者及其主将地轉售又復藉稱投充掯地不交殊與情理未協嗣後凡投充人丁地畆請照旗下圈地家奴典賣悉由本主自便則辦理更可畫一奉
  㫖知道了
  以上畿輔規制
  欽定八旗通志卷六十五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八旗通志卷六十六
  土田志五
  土田規制
  奉天規制
  國初創業東土扈從将士按旗分處各有定界繼因歸附益衆糧不足支展邊開墾移兩黄旗於鐵嶺兩白旗於安平兩紅旗於石城其兩藍旗所分張義站靖逺堡地瘠以大城地與之
  順治元年定諸王貝勒貝子公等准於錦州各設荘一所其額外各荘令其退出
  又定差往蓋州收税領催給園地十晌
  又定分撥地畆縁邊次第挨給若不論疆界挑選膏腴徇情𣲖撥者佐領領催分别罰責
  又定錦州蓋州各官荘屯非奉
  欽賜者概令退出
  又定自京城來人員曾将伊原給地繳部者准給熟地未繳者給草萊地五晌若有餘丁者著該管官具結給與草萊地
  五年題准沙河所以外錦州以内八旗官貟家丁每名撥給地六晌
  又題准官員荘屯兩黄旗設於沙河所兩白旗設於寧逺州兩紅旗設於塔山兩藍旗設於錦州八年覆准山海闗外荒地甚多有願出闗墾地者令山海道造冊報部分地居住
  十二年題准遼陽鐵嶺至山海闗另設邉界八旗荘地多有在邊外者相沿已乆不必遷移今照舊種住惟酌量邊界開門勿悮耕穫
  康𤋮十二年題准凡欲往
  盛京領地設荘䕶墳者若将在京所受壮丁地退出准撥給
  盛京熟地不願退出者撥給荒地
  十九年八月户部郎中鄂齊禮踏勘
  盛京滿洲新開蒿地奏言東至撫順西至山海闗南至蓋州北至開原計田萬頃有竒徵収錢糧約僅有萬兩據将軍言若将滿洲自開地畆盡撤入官恐難度日
  上是之
  又户部議准
  盛京未墾荒地荒田一百五十四萬七千六百餘晌内除
  皇荘喂馬打草地二萬二千四百餘晌仍有一百五十二萬五千二百餘晌應将此地畆註冊有民願開墾者州縣申報府尹給地耕種徵糧若旗人有力願墾者亦将人名地數呈明註冊若自京城移往官兵人等有将在京地畆退還願領
  盛京地畆者将彼處旗人墾出餘地并未墾荒地酌量撥給得
  㫖盛京田地闗係旗丁民人生計最為𦂳要著爾部賢能司官二員前往㑹同奉天将軍副都統侍郎等及府尹将各處田地清丈明白務令旗民咸利設立邉界永安生業
  又覆准奉天新來之民界内安揷縁由次第墾種其原在旗界内居民有願移於民界内墾種者有仍願在旗界内墾種原地者聼從其便至旗人民人力不能開墾荒甸又復霸佔者嚴查治罪二十四年四月
  諭大學士明珠曩者每一夫田撤還一晌之田近日丈量各旗有察出溢額之田今兹撥給何以不給此等田而以百姓開墾之田四百頃撥給耶其令户部堂官察溢額之田現有若干及以百姓開墾之田因何撥給詢問明白同户部堂官面奏
  二十五年題准錦州鳳凰城等八處荒地分撥旗丁民丁給牛屯墾每十六丁内二丁承種餘十四丁助給口糧農器
  又題准黑龍江黙爾根地方户部各差官一員監看耕種黙爾根令索倫達呼爾官兵耕種黒龍江令
  盛京官兵耕種
  又題准鳳凰城等八處差大臣三員司官八員前往㑹同
  盛京将軍户部侍郎酌量屯墾
  是年十二月
  諭大學士等日者遣部員自吉林烏喇至黑龍江以蒙古錫伯達呼爾索倫等人力耕種田榖大穫夫民食所闗至重來嵗仍遣前種田官員以蒙古錫伯達呼爾索倫等人力耕種郎中博竒所監種田地較諸處収穫為多足供蹕站人役之口糧又積貯其餘榖博竒効力視衆為優其令註冊此遣去諸員可互易其地監視耕種博竒又復大穫則議叙之
  二十六年十月
  諭大學士等黑龍江官兵口糧闗係至重屢次轉運米數並黑龍江黙爾根地方所種米數宜加察明盛京等處運米為乆逺禆益之計當周詳區畫又發遣彼處遊手無事之人甚多其口糧作何酌給前至黑龍江一帯乃徑直通衢往來轉輸㫁不致稍有阻滯如蔡毓榮等巨富之人并殷實之家槩予口糧殊覺未當彼處漢軍皆著察出披甲當差逰手無事之人可分設官荘廣開田畆以為恒産令户兵二部賢能司員迅往逐一察明確議具奏
  二十八年
  諭奉天等處旗民田地所立界限不明著将各部賢能司官具題差往㑹同盛京户部侍郎及該府尹将旗民田地並牧厰逐一確查各立界限詳定具奏
  户部郎中鄭都等疏言臣等遵
  㫖㑹同
  盛京戸部奉天府府尹親往各屬地方詳察旗民地畆分立界限嗣後不許旗人民人互相墾種以滋爭端如有荒地餘多旗民情願墾種者将地名畆數具呈
  盛京户部在各界内聼部丈給庻界地分明旗民各安生業不致互相爭告
  詔從之
  二十九年黑龍江将軍薩布素䟽言黙爾根居住之總管索倫安諸祐等每年耕種官田二千餘晌令官兵移駐黙爾根請即以此項成熟之田分給耕種
  詔從之
  三十二年議准
  盛京旗人所種地畆每年地一晌徵豆一闗東升草一束令将地畆丈量不論何屬之人俱照八旗十三城所管地界交與協領城守尉等催追三十七年
  諭著停止差往種地嗣後不必具題如差往種地再行頒諭三十九年題准旗人所種地畆交該管官員催追五十五年覆准旗人開墾地畆令該管官員出具保結呈報
  盛京户部其民人開墾地畆仍在地方官處具呈轉報
  盛京户部准其開墾将墾過地畆於年底彚冊報户部查核
  雍正二年議准
  盛京旗人所種地畆仍照舊例在河界内種地即将彼界協領城守尉為督催之員佐領防禦驍騎校為經催之員如有抗欠不交者該督催官員即行拘拏治罪如有催追不完之數計分數題㕘四年議准
  盛京旗地自康熙三十二年輸草豆以來未經查丈檔冊舛錯旗民彼此爭告經年不絶将王以下至閒散宗室
  盛京所有荘屯内管領荘頭壮丁捕牲人等名姓居住村荘查明係何王府及何閒散宗室之人行文八旗分别造冊送奉天将軍
  盛京户部以備查丈地畆之大臣㑹同核對仍将查丈過地畆若干輸納草豆若干造冊具題查核又覆准
  盛京地畆令奉天将軍府尹户部侍郎㑹同差往丈量地畆大臣将十四城界内分為十四分旗地民地公同𣲖出賢能官員㑹同查丈其
  皇荘捕牲人
  三陵内佐領官兵屯荘執事人閒散人等千丁驛站臺上園丁户禮工三部屯荘官丁僧道各項人等地畆率領伊等該管官公同查丈務期詳悉清楚無致遺漏隠匿丈完之日将丈過地畆數目造册送部
  倘有隠匿不清之處日後發覺将查丈官從重治罪
  又覆准寧古塔船厰等處設立州縣打牲烏喇離船厰甚近著船厰知州兼轄管理其拉林河等處地畆不准開墾交與白都訥新設知縣嚴行禁止又覆准船厰等處開墾地畆禁止旗民互相典買又覆准赫爾素等驛站各邊地之驛站所有近城之公旗荘屯寧古塔所有之開熟田地亦如奉天府屬之州縣照每畆三分錢糧例交納若有附於原主名下未經查出者佃户首報該縣給與印票即令其交納錢糧不許原主侵佔
  十一年題准喜峯口駐防兵丁一百名将鐵門闗外大屯官地分給每名給地一頃十有五畆七分有竒菜園四分有竒令其耕種照民例分别科則按畆輸租租銀留充兵餉
  乾隆二年覆准黑龍江湖蘭地方設立官荘令
  盛京将軍於八旗開户人内選能種地壮丁四百名挈帯家口前往開墾每壮丁一名撥給地六十畆葢給草房二間每十丁合編一荘共設官荘四十所每十荘設領催一名共設領催四名管理由
  盛京遷移家口每丁給碾磨銀五兩其家口每人給整備行装銀二兩沿途各給口糧撥驛站車輛送至吉林由吉林撥運糧船仍給口糧送至湖蘭初至湖蘭每丁給冬夏衣㡌其家大口每月給糧二斗四升九合小口半之每開墾地六畆給籽種二斗每荘給牛六頭如有倒斃動支庫貯牛價銀買補再湖蘭安駐兵丁各有墾種地畆不能代官荘人等助墾於每荘額給牛六頭外各多給牛二頭令全出已力墾種此牛如有倒斃無庸補給每牛一頭月給牛料糧一石二斗其家口糧給一年牛料糧給兩月皆停止每丁所受之地嵗納粗細糧三十石第一年免輸第二年交半第三年全納再委撥官兵採木造屋每間各給四兩飯銀動支庫銀倉糧令該将軍等分晰歸欵奏銷竢安設官荘事竣令
  盛京将軍於八旗開户人内再察有願往湖蘭墾種官地之人應増設官荘若干再議具奏
  六年議准湖蘭地方寛衍可設官荘之處尚多應将前設四十官荘内閒丁一百三十八名選擇五十名増設官荘五所撥地開墾每名給地六十畆及牛種器具口糧並每年應納糧數均照二年之例但選撥官荘閒丁不比他處移住其每丁應給房二間每間給銀四兩五錢令其自行葢造無庸别撥兵丁其餘丁備補各荘空闕
  七年議准湖蘭左近温徳亨山並都爾圖地方土性肥饒水草佳美應将
  盛京将軍所送願墾官地開户人内選能種地壮丁五十名増設官荘五所撥地開墾其資送及撥給田房牛種器具衣㡌口糧並應納糧數均照二年之例再六年増設官荘五所合之此次所増官荘五所已足十荘之數亦照例増設領催一名管理九年二月議政大臣和碩裕親王廣禄等議得副都統巴寧阿所奏開墾拉林地畆移駐滿洲一事以今年出派本處人丁一千五百名盡力開墾得地七百五十一頃二十一畆将此地即令原派一千五百人耕種明年再添派人丁六百名開墾又可得地三百頃二年所得共一千五十餘頃給與移駐一千户滿洲均分每户得地一頃有餘再者修造房屋衙署雜事甚繁只前所派人丁六百名不足供役請添派六百名給與塩菜銀兩及採辦牛隻犁鏵各費用即於吉林庫存項下動支仍令
  盛京户部照數歸欵如此則一千户滿洲地畆房屋可以按期完成等語查臣等議政處原議一千户滿洲每名給地三頃後經侍郎三和具奏二年内只能開墾一千六七百頃臣等續議且以二年内所墾均給外其餘隨其力量遞年補墾足額咨行在案嗣於乾隆八年九月奉
  㫖前據将軍鄂彌達等赴拉林阿爾楚喀踏勘地方将應撥給移駐一千名滿洲之地派本處官兵令第一年開墾一千二百頃次年開墾五百頃于甲子年秋間遣去駐劄等因具奏迄今一載所墾地畆不敷原奏數目只開墾七百餘頃此皆鄂彌達並不以事為事之所致也鄂彌達著交部察議其未墾地畆著交新任将軍博第務照原奏數目開墾如其難得量其所得若干預報該部将派往之人合地畆數目先行撥徃欽此欽遵亦在案巴靈阿博第自應遵
  㫖辦理今尚未辦遽議添派六百名開墾與原降諭㫖不符巴寧阿所奏均無庸議請交該将軍博第将原派人丁一千五百名内儘力通融耕種熟地仍将去年開墾未完地二百五十頃補墾足額所有已墾之七百五十餘頃著八旗先派七百五十人前往其未墾之二百五十頃俟墾足後仍派二百五十户續行遣徃以足一千之數奉
  㫖依議
  二十年十月大學士忠勇公傅恒等議覆将軍傅森奏稱今年海溝耕種開懇地五百頃出長榖苗尚屬茂盛因雨水過裕稍缺晒晾其収割登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者僅得粟米一千六百七十石稗米五十石蕎麥八百三十石俱收入新倉存貯再修理副都統衙署三十六間五百户滿洲住房二千五百間現已完八屯共掘井三十二眼查乾隆九年移駐滿洲一千户每口每日給米八合三勺今所移五百户自伊等到時起至秋收時止應給八個月口糧所收新墾榖石不敷給與請于拉林存倉榖内動支等語臣等去年㑹議将拉林阿爾楚喀地方盡數籌畫可㨂選滿洲三千名分為六起遣往今此項遣徃兵丁自丙子年起程應行給與銀兩房間地畆俱照前次一千名滿洲之例辦理奉
  㫖依議
  二十一年十一月兵部具奏據吉林将軍覺羅額勒登咨稱拉林所管瓦琿地方修葢房屋備第一起五百户滿洲居住茲已完竣其本年收成榖石亦已報部請于丁丑年春季地未泛漿之前遣第二起前往方可不悮耕種
  二十二年十一月兵部具奏據吉林署将軍傅森咨稱今年西溝地方葢造第三起五百户滿洲房間完竣請于戊寅年春季地未泛漿之前遣往二十三年十一月兵部具奏據吉林将軍薩拉善咨稱今年霍濟墨地方葢造第四起五百户滿洲房間完竣請于己夘年春季地未泛漿之前遣往皆奉
  㫖依議
  二十四年十月奉
  上諭内務府議駁得禄奏請荘頭應交米石折銀一案辦理甚属錯謬盛京荘頭應交米石在本處尚有准其折銀交納之例而錦州相隔三百餘里反不准其折銀交納情理俱為倒置此案于本年正月奉㫖交議直延至九月底具奏即有移查何至延緩若是所有㑹計司承辦之員著降二等調用其餘同司各員俱著罰俸二年内務府總管及堂郎中俱著罰俸一年
  二十七年三月山海関副都統富黨阿奏言山海関駐防原有官員飬贍地一萬二千四百八十餘畆原奏作一千七百八十晌此内官員及寡婦等所應得數目並未分别查辦又有菜園田畆亦未丈量查官員等應得地數統算不及六千畆原奏作千晌其間餘剰甚多請将此項餘地一體查丈除應給者照數給與外其餘出之地酌辦飬贍鰥寡孤獨之户奉
  㫖依議富黨阿此奏甚是但富黨阿如此陳奏彼處官員必歸怨于伊未必實心遵奉著戸部派賢能司官一員前往山海闗協同富黨阿妥協辦理
  五月户部派員往山海闗㑹同副都統查丈事竣奏稱山海闗原給官員地畆曽經侍郎塞爾赫丈量造冊中有官兵墳𦵏之地及伊等祖上原得之地康熙三十五年收地冊内並予開除今臣部委員查丈既核與原册相符其伊等墳地及祖上原得地均應准其開除
  又奏山海闗舊設駐防協領等二十一員俱給有養贍地畆惟副都統一員及佐領八員乃乾隆八年添設並未議給地畆其每年所食俸米係採買供支造入兵馬冊内報銷在案今據該處丈出地畆除照舊仍給官員及飬贍孤寡尚多贏餘請将副都統一員佐領八員亦依原設官員之例給與地畆其應領俸米請自次年春季起一體裁汰庶帑項稍可節省而官員亦受其益
  又奏查定例各處駐防官員之寡妻有情願守節者准給期年半俸銀米今山海闗駐防官員寡妻因無期年半俸銀米向俱照伊夫原得地數辦給整分未免過優嗣後請減半給與仍俟孀婦物故或縁事回旗即将前項地畆撤回備用報部查核又奏闗外地畆較闗内之地有間今官員應得地畆若不将一年租榖按照俸米計算恐於官員無益應請㨂選上地准照伊等俸米之數仍以六畆為一晌副都統給與一百晌協領七十晌佐領六十晌防禦五十晌驍騎校筆帖式各四十晌謹案此處晌數未便更改縁前文有六畆為晌句其各官所得地畆應納錢糧仍照舊在
  盛京寜逺州旗倉交納
  又奏官員地畆應以上則給予所剰中則下則地足為飬贍官員寡妻及鰥寡孤獨人等之用但官員之寡妻可以給與地畆其鰥寡孤獨人等若亦給與地畆恐伊等不能辦理適為無益請派賢能官二員㑹同地方官按地肥瘠酌定租數收租後仍隨時價變銀存公照熱河地方飬贍鰥寡之例每月給與錢糧銀一兩五錢俟孤子成立挑補披甲即将養贍銀裁汰此係
  聖主格外恩施與别項地畆不同且餘出之地向既不納錢糧應免其報陞科則其每年用過餘剰各數亦照熱河之例咨行正藍三旗核銷以清公項又奏查康熙二十七年将山海闗城守尉佐領移駐
  盛京所有官員菜園地五頃一十畆經户部収存至康熙二十九年派往山海闗駐防之總管防禦等以本身地畆呈部請换遂以五頃一十畆之菜園給予後因厯任移换閲年已乆協領防禦等官有换得者有本身無地而與原任子孫同分地租者有原任子孫仍照舊收佔者有曾經埋𦵏祖墳者伏思此項地畆既經查明丈過除𦵏墳之區仍留給本員子孫外其餘官地請依照各官品級給與副都統六十畆協領二員各四十畆佐領八員各三十畆防禦八員各二十畆另於各官飬贍地内按數劃出以抵還原交本身地畆之人其有餘剰則以充公為養贍孤寡之用俱奉
  㫖依議
  三十一年三月奉
  上諭户部議覆侍郎英㢘奏請丈出盛京旗民餘地准令無地兵丁閒散人等認買一摺原為旗人生計起見但此等無地人戸貧富不齊其有餘者置産必多而無力之家未必能一力承買恐於伊等資計仍無實濟因念該處冬圍兵丁一切鞍馬之資不無拮据若将此項餘地内酌派徵租每年賞備資装於該兵丁殊有禆益其應撥用若干及所餘地畆尚多或可一體徵租存貯動撥或聼旗人認買毋致有名無實之處新柱現在出差盛京著㑹同将軍府尹確勘實在情形妥協定議具奏
  是年四月尚書新柱等奏稱奉天旗人原頼種地為生惟是其中貧富難齊在有餘之家凡遇可置之産無不設法購覓而無力之家或專藉糧餉以供養贍或耕數畆以資糊口日給尚屬拮据何能出資置産若将丈出餘地准令無地兵丁認買即使官為辦理極其嚴密而詭計影射以及私典偷買等弊斷難悉除是地畆終歸有力之家而無地旗丁勢必不能一力承買誠属有名無寔至於冬圍兵丁係輸流派撥数年方值一次即有些微添置實亦分所當然但一切鞍馬行装無一不湏製備若所費稍多未免即至拮据迺蒙
  聖主俯念兵艱恩施格外復為籌欵賞給俾得辦理有資則其於生計自必漸次寛裕臣等通盤酌計原丈餘地四十一萬八百餘晌加之移駐塔爾巴哈台兵一千名隨缺地七千晌二共地四十一萬七千八百餘晌内除應撥隨缺官員地一萬六千九百晌令其照例納糧兵丁地四萬八千五百七晌水沖沙壓學田水手公産等項地三萬九千九百餘晌其餘地畆共三十一萬二千四百晌有奇謹案六畆為一晌然此處晌数俱仍来文未便以畆数核改葢其竒零之餘数與開除之細目非按地確查末由懸斷故只就原奏開載期於傳信無訛一併入官但各該户數載經營一旦撤出未免有妨生計請即令原種人等按數認種或有轉租於人者聴其自便應輸租銀仍於該户名下催追不許稍有諉缷如有事故情願更替許其呈明本旗方准退領倘有拖欠租銀以及寔係無力承種之户俱由各該旗查明撤出另行召種仍将徵租地畆花户姓名原認地數四至造具紅冊四分分送户部及
  盛京户部将軍府尹各衙門存查其各處地畆髙下肥瘠不同租價難以畫一必湏分别等差方可永逺遵照查錦州義州寧逺熊岳葢州復州金州等七城地土髙阜人烟湊集應請作為上等
  盛京廣寕牛荘海城遼陽等五城地雖窪阜不一尚屬平坦應請定為中等岫巖鳳凰城
  興京開原鐵嶺等五城或臨近海濵地多斥鹵或山多沙石半屬荒磧應請定為下等其上等地畆上則每晌酌擬租銀四錢八分中則四錢二分下則三錢六分折中每晌銀四錢二分中等地畆上則每晌酌擬租銀四錢二分中則三錢六分下則三錢折中每晌銀三錢六分下等地畆上則每晌酌擬租銀三錢六分中則三錢下則二錢四分折中每晌銀三錢酌計每年共徵租銀十一萬二千四百両有竒令承種地户各按地畆之髙下分别輸納每年派撥冬圍兵丁一千三百名每名應需
  恩賞銀十五兩共需銀一萬九千五百兩應請即在此
  項租銀内撥給其餘銀兩解交
  盛京户部存貯撥用應徵租銀請責成各該處城守尉協領暨地方州縣照例分限督催動存各數由
  盛京户部按年另冊報銷其承催督催各官照例一體考察以專責成再奉天地方錢多銀少此項餘地租銀應請銀錢兼収以免易銀易錢之累每銀一兩合大制錢一千文免其徵耗冬圍兵丁
  恩賞即於所収錢文内撥給如有餘剰錢文照搭放兵
  餉例辦理經户部議准奉
  㫖依議
  三十四年二月大學士劉統勲等遵
  㫖将户部議覆侍郎瓦爾達條奏旗地原摺交将軍恒禄侍郎瓦爾達閲看並令将該處情形逐一講論據瓦爾達稱從前條奏此事原以該處旗人生計艱難出典之地力難回贖計惟改典作租分别年限給還原業主庶旗産不致轉為民業今閲户部覆奏民人因違例而撤地歸主固所以示儆而同一違例出典之旗人不湏歸價即可得地是因違例而轉得便宜於情理似未允協等語所議寔属持平無可再議惟查
  盛京出典地畆較近京旗地不同該處旗民交易均属白契所開價值或係零星凑算或以什物准折甚至隨意虚開皆所不免若照近京旗地之例依典價按年遞減恐原契不無浮冐難以盡凴至向例近京旗地官贖以後仍准原業主五限交銀或指扣俸餉自行回贖今查該處旗人生計尤為淡薄向例五年之限為期稍迫恐不及按限扣還應請酌寛等語伏思該處旗民交易向來既惟用白契其原價自不足凴查户部從前辦理入官地畆皆係按租定價即回贖近京旗地有契價較時值過重者亦係體察租數據時核减厯經遵辦在案臣等公同酌議請将此項民典旗地無論年分逺近契價多寡總以現在租息為㫁如核計租銀可得一錢者量給價銀一兩均就租息之重輕定價銀之多寡自可杜浮冒之𡚁先令地方官查照段落履勘核實造册呈報户部恭𠉀
  欽派大臣前往㑹同該將軍侍郎府尹覆勘定奪至該侍郎所稱官贖之後旗人扣價還官請照向例酌寛年限之處亦係為旗人生計起見查從前京師官贖旗地准令原業主扣俸交銀俱係定限五年今此項回贖地價可否准令十年扣交俾生計益為寛裕出自
  皇上天恩奉
  㫖依議
  三十七年十二月將軍増海奏言
  盛京本城各佐領下馬甲計前鋒二百名領催五百二十八名馬兵四千八百六十八名共五千五百九十六名分於六十六佐領毎佐領有七十餘名者八十餘名者九十餘名者額數多寡不一滿洲蒙古有前鋒漢軍火器營無前鋒皆一體當差其中傳事聴差看守城門衙門倉庫等俱係輪流行走一月差竣仍得兩月寛閒曾經
  皇上賞賚每人隨缺地六十畆以充生計至於額設歩兵八百名其中食一兩五錢之領催八十名食一兩之歩兵七百二十名而每佐領下領催或一名或二名或並無領催其步兵或三名五名或十五名二十名數既参差其所當差務計近城十六堆用兵一百六十名邉門八堆用兵六十名八旗二十四堆用兵一百九十二名又緝盗巡更查街及傳事聴差等用兵一百四十餘名計每日必湏步兵五百五六十名原額八百名内作兩班輪流寔不敷用甚至有兼倍差遣者臣等細心籌畫請将六十六佐領下馬兵不論原額七十名八十名九十名截長補短皆以八十名為斷計共五千二百八十名作為定額其餘三百十六名遇缺陸續裁汰此項裁汰馬甲補為步營領催五十二名步兵三百三十六名共三百八十八名合原數八百名共成一千一百八十八名每佐領下定為步營領催二名步兵十六名如此籌畫均匀則
  盛京世僕俱荷
  皇上恩膏差務均平閒暇時亦可以謀生理矣其裁汰之三百十六名馬甲每年所餘錢糧除應給現増三百八十八名歩兵錢糧四千九百六十八兩外仍餘銀二千六百十六兩入旗正項報銷其隨缺地畆亦可節省是否有當伏祈
  皇上睿鍳訓示奉
  上諭将軍増海奏盛京各佐領下所有馬甲多寡不等請裁馬甲添設歩甲其餘剰錢糧并隨缺地畆入於正項報銷一摺經軍機大臣㑹同該部覆准所辦非是盛京額設馬甲並隨缺地畆皆為飬贍該處滿洲而設今年乆生齒日繁若将伊等應得分例裁汰入官於伊等生計殊屬無益如現在京中八旗户口繁盛生計不無拮据經朕特沛恩施另賞鰥寡孤獨錢糧以資生理其派往西安凉州莊浪寧夏兵丁俱照所派之額在京挑補又添兵缺甚多毎年多費帑金不下數萬並無恡惜國家一切用度固應節儉然亦只宜酌減無益糜費並查核不肖人員使不得從中侵蝕至於正項應支之處豈可節省盛京滿洲皆朕臣僕人丁日盛不敷養育尚宜酌量添給豈有轉将伊等應得分例裁汰之理今各佐領下馬甲額缺不均固宜均匀辦理但此項裁缺錢糧地畆亦宜斟酌養贍多人著将裁汰之馬甲三百十六名錢糧交増海等或添設歩甲或添設養育兵惟期恩施普被其隨缺地三千一百六十晌如何使衆人均有禆益之處並著増海等定議具奏
  三十八年正月増海奏應裁三百十六缺之馬甲若添作歩營領催五十二名歩甲三百三十六名合原有之八百名輪流差遣則無庸重叠出派而更替有人伊等當差與生計俱不至貽悞應請仍照前奏辦理其裁缺所䞉之銀兩除新添歩營應給四千九百六十八兩外仍餘二千六百十六兩養贍鰥寡孤獨計毎月可給養育兵四百三十六名請於
  盛京本城舊滿洲八佐領漢軍二十四佐領毎佐領各給八名舊𫎇古八佐領毎佐領各給六名新滿洲二十三佐領内除二佐領各給六名外其餘二十一佐領及巴爾呼䝉古三佐領共二十四佐領毎佐領各給五名再查得六十六佐領馬甲隨缺地畆俱在各城邉境相隔甚逺該兵丁不能耕種惟取租價毎年秋收後由佐領派領催收取分給兵丁在案而此歩兵等並無隨缺地畆夜間坐更巡邏等差亦屬辛苦仰懇
  天恩將所裁馬甲地租銀毎年賞給歩兵為冬間買置皮衣之用則各歩兵等禦寒有頼皆永霑
  皇上厚恩於無既矣奏入
  命户部議行
  是年八月奉
  上諭上年奉天查贖旗地一事經裘曰修㑹同履勘後交瓦爾達詳加查核今半年餘尚未見查辦完竣已降㫖將瓦爾達革職所有查辦旗地未完事件著交喀勒崇義㑹同將軍府尹即速悉心確查妥辦是月裘曰修瓦爾達奏
  盛京民典旗地經該將軍等查明𠉀贖地十二萬餘晌謹按此處晌數未便以畆數更改盖原奏不著奇零若干無從核算故仍其舊咨部動帑回贖奉
  㫖派出臣裘曰修瓦爾達㑹同覆勘臣等至
  盛京調取户部等衙門底册赴各城詳加體察並無旗人妄指民業為旗産亦無民人掯不聴贖等情原報地數租價並取具各該旗及地方官結狀前來臣等復回至
  盛京㑹同臣増海等悉心籌畫其一切原查贖報動帑徴租指扣俸餉各條欵均照户部原議辦理查此項地畆䝉
  皇上天恩動帑回贖俾出典旗人不失舊業受典民人
  照舊得價
  聖恩高厚至優極渥臣等公同酌議自贖之後原業旗人能自耕種准其撤回自種原佃民人偶有拖欠地租令地方官代為催追倘仍抗不給租方許撤地另行招佃如原業旗人不能自種而原佃民人又不欠租遽將地畆撤出另行招佃者察出照律治罪以示懲儆使旗民相安以仰副
  聖主一視同仁之至意奉
  㫖所奏是依議
  四十一年四月將軍宏晌奏言
  盛京各城旗倉米石毎年二三月間除定額應存數目外將多餘米石照市値減價糶給兵丁坐扣餉銀原因倉米不能久貯又恐青黄不接之時兵丁食用維艱是以籌畫通融期於倉貯兵丁均有禆益惟是所糶米石皆係挨年陳米官斗又小於市斗雖經減價核與兵丁買用市米無甚區别而按季坐扣所剩餉銀無多一切當差需用仍屬拮据自應稍為變通以收實效查
  盛京各城額設馬兵一萬五千六百五十九名錦州義州二城額設歩兵三百八十八名荷𫎇
  天恩馬兵毎名賞有隨缺地六十畆歩兵毎名賞有隨缺地三十畆俾其耕種食用但前項隨缺地畆係由各城零星荒甸及丈出餘地内撥給相離窵逺者多兵丁不能親身耕種均係佃種收租毎地六畆不過收制錢三百文而往返取租盤纒之外所剰無幾是雖有隨缺地畆未能均沾實恵臣等詳悉籌畫請將兵丁隨缺地畆交各城地方官依上中下則照數徴租報部其兵丁應得隨缺地租改折米石即以毎年出糶之米給領以地六畆銀三錢之數計算馬兵一名毎年可得租銀三兩步兵一名毎年可得租銀一兩五錢照依厯年出糶自五錢至一兩價銀數目折中酌定毎米一石作價七錢五分毎馬兵一名給米四石步兵一名給米二石如此通融辦理倉米既可無庸出糶而兵丁得此米石生計自為寛裕詳查
  盛京各城旗倉毎年應徴米四萬九千二百石零除各項需用外毎年實餘米三萬四千一百餘石馬兵步兵二項共需米六萬三千四百一十二石除餘米三萬四千餘石尚不敷米二萬九千餘石查奉天府屬各州縣倉每年例有出陳易新糶借米石所有不敷兵米請即就近動用民倉發給仍照直省採買不敷兵米之例飭令各州縣分别定價照數買補還項所需銀兩即在所徴隨缺地租銀内動用如此一轉移間於旗民各倉額貯無虧所徴地租即以下則地毎六畆三錢核計一年可得租銀四萬七千五百餘兩其中上等者銀數更多以之抵補旗倉糶米價値及買補民倉動用米石俱屬有贏無絀而兵丁得以永逺均霑實恵與
  國課倉儲兵丁生計洵屬有益是否有當伏乞
  皇上睿鑒訓示奉
  㫖該部議奏
  五月户部議奏乾隆十三年軍機大臣㑹同
  盛京將軍酌議兵丁隨缺地畆於現在閒空荒甸就近均匀撥給令其耕種仍交該將軍留心查訪務湏抵缺交代勿使私自典賣奏准在案臣等伏思
  盛京各城旗兵自撥給隨缺地畆以來咸得服習農功以資養贍食用無虞缺乏而於青黄不接時復將旗倉米石減價出糶俾接濟有資仰見我
  皇上軫䘏旗僕有加無已之至意立法本為至善今該將軍以前項地畆相離窵逺兵丁不能耕種收租往返盤費尤多請將地畆撤出交縣徴租毎年馬兵折給四石步兵折給二石云云查從前分撥地畆時原議就本城荒甸撥給如本處有餘仍分給别城使之自行耕種本不應有相離遥逺之理今據稱窵逺者多是當日未照原議辦理以致兵丁不能親身耕種勢不得不變為收租而收租必至有名無實所以該將軍有撤地撥米之奏也然其中扞格難行處臣部不得不詳愼籌畫查
  盛京各城旗倉米數除各項需用外毎年只餘米三萬四千餘石今若按毎兵折支四石二石之數共需米六萬三千餘石計不敷之數將及三萬勢將借動民倉殊不知民倉積貯原以備民間緩急之需一切賑䘏平糶均為民食攸闗倘年嵗有豐歉不齊民間之需用既多旗兵之折支又例難停止左支右絀將必有掣肘之虞且嵗有不收地畆錢糧尚應蠲緩佃户租銀更難按則徴齊則採買無資又將作何辦理况
  盛京地畆按則徴租毎晌三四錢不等而各屬月報糧價毎一石米市値七八錢至一兩四五錢是即將地租全徴尚不敷買補則不敷之價又将何出且不敷之米幾及三萬即為年額必需採買之數設遇年景不齊市價昂湧若加價採買則租數多虧若停買緩待則兵丁又無米可支是不但無禆兵食反恐有損民倉與其更張成規毎多掣肘自不如遵照舊例較為允協該將軍所奏應毋庸議至隨缺地畆其中或間有遥逺之處自應就地土之坐落量加籌換即可使逺近田畆一律均齊矣奉
  㫖部駁甚是依議
  又奉
  上諭户部議駁宏晌等奏盛京各城兵丁隨缺地畆請交地方官按則徴租將所得租銀折中定價改給米石一摺所駁甚是已依議行矣各城兵丁賞給隨缺地畆俾其自為耕種以資養贍所以體恤兵丁者至為周渥宏晌等乃因其地有逺近輙欲官為徴收按價折米設或豐歉不齊採買無資又将作何籌辦該將軍等何未計及於此至從前定議時原令将現在閑空荒甸就近均勻分撥何以兵丁受撥之田悉皆窵逺是當時已辦理不善即或因地畆不能就近分撥有斷難照辦之勢當時即應奏明另為設法乃相沿日久或欲一旦更張又不計其事之是否可行徒欲要譽衆兵而未知通盤籌畫有是理乎著傳諭宏晌將其中有無弊混之處據實奏覆
  是月宏晌覆奏隨缺地畆係乾隆十三年原任将軍達爾當阿請將閒荒餘地分給兵衆毎名各十晌因荒甸不足分給前後陸續毎名先給七晌嗣於乾隆三十一年理藩院尚書新柱奏將丈出旗人餘地毎名補給三晌以足十晌之數而當日分撥時皆係開種所餘去城稍逺不能與當差之處附近以致毎年秋季衆兵告假取租往返積日竊伏思户部内倉及開原等外城十四倉每年除支給俸米並存倉額米外所有餘米俱推陳出新令兵丁春季認買至秋還價若將地畆官為徴租亦可抵還倉借以省取租之勞又恐米石不敷請動民倉補足並未通盤籌畫愚昧具奏請交部嚴加議處奉
  㫖此次姑寛以後戒之愼之
  四十六年奏准
  盛京吉林等處流民私墾地畆均按則輸糧如有流民回籍他往所遺地畆撥給旗人耕種納糧仍飭該管官不時稽查倘此次清查後復有流民私自開墾及旗人私行租與民人佃種者旗人民人等一律治罪地畆入官
  五十七年
  盛京將軍琳寧奏請將
  興京開原遼陽等城閒地撥給守
  陵官兵外詳見後卷所餘地畆尚多查錦州各城於乾隆五十四五十五等年水灾案内勘明水冲沙壓田畆不堪墾復例應補給八旗兵地一萬一千餘畆請撥補兵額以收實效
  從之
  以上奉天規制






  欽定八旗通志卷六十六
<史部,政書類,軍政之屬,欽定八旗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八旗通志卷六十七
  土田志六
  土田規制
  屯户規制謹案雍正二年以内務府餘地併八旗入官地畆於覇州等處撥旗人首户試行井田故舊志立井田一目乾隆元年已停止井田改為屯戸今敬遵新例標目而仍列井田規制於前識縁起焉
  雍正二年閏四月
  諭曰朕交與怡親王查户部餘地内務府衙門餘地拖欠錢糧人員所交地畆數目俱已查明具奏朕盡行覽過爾等即照此辦理但内有民地如何辦理之處爾等議明具奏再行辦理
  六月怡親王等覆奏臣等查得内務府餘地共一千六百餘頃拖欠錢糧人等所交地共二千六百餘頃此二項地内挑選二百餘頃作為井田行文八旗除官員子弟現在讀書之人及有産業現可
  當差並後順藩下人等外将無産業滿洲五十户䝉古十户漢軍四十户共挑選一百户前往種地此撥去種地之人自十六歳以上六十嵗以下各授田百畆周圍八分為私田中間百畆為公田共力同養公田俟三年之後所種公田百畆之榖再行徴取将革職大員内誠實有年紀者揀選二員前往勸教管理三年之内果有成效着令議叙十月後農事既畢令打歩圍學習射箭伊等子姪内有好者令本佐領照常挑差如果行之有效再照此例派往一次庶無産旗人各得竭力以務本業而亦可服苦矣令户部挑選賢能司官㑹同該州縣将拖欠錢糧人員所交之地查明収貯仍将地之腴瘠租價之實数查明分為等次造冊報部再與種地人等壓蓋土房四百間設立村荘之處亦交與查地官員即将此項地内挑選設立算其人口分給每間給銀十両共需銀四千両仍将用過銀数造冊報部俟土房盖完之日将種地人等令其前往居住此耕種井田人每名給銀五十両以為一年辦買口糧牛種農具之用将此銀即交與查地官員㑹同管理勸教二人公同監辦若有餘剩銀両分與伊等以備來年種地之用将用過銀両報部查核壓蓋土房辦員農具合算共約需銀一萬四千両此二項地内除挑選井田地畆外仍有地四千餘頃約計一年可得租銀三萬餘両立此井田所需銀両将户部銀両支給再拖欠錢糧人等所交之地如何作價抵補拖欠錢糧之處俟查完地畆後再行議奏現在地内有典旗人地畆者有典買民人地畆者先經内務府奏稱如典旂人地畆勒限三月准其取贖如逾限即行入官辦理此内有典買民人地畆俱闗係地方錢糧應交與地方官勒限三月令原業主取贖如逾限将此地交與該撫給與本地民人収取原價觧交内廣儲司等語但典賣地畆之人俱係貧窮小民勒限則不能遽得銀両取贖請暫停勒限使民人得銀即在户部具呈騐㸔原契照部原折價銀交納准其取贖未贖之前照例起租觧部贖後止租再查户部餘地俱係供應各處撥給備用之地仍令各處収贖備用如有撥給之處仍照舊撥給再作井田地畆内倘有旗民人等之地交雜其中者将就近存貯好地内照数換給如此八旗中無産業者各得産業以全生計均沾
  聖主洪恩於無既矣奉
  㫖所議甚好照行
  三年正月又奏新城縣有地一百一十六頃零固安縣有地一百二十五頃八十九畆零俱係拖欠錢糧人等所交及内務府所収之地畆查固安縣地畆坵叚雖属零星然皆附近村居且去京師甚近甚可分給種地人等耕種請将固安縣所有一百二十五頃八十九畆零官地以十二頃五十畆為公田以一百頃為私田計得十二井五分其存剩一十三頃三十九畆零為種地之人室廬塲圃處所至壓蓋土房需銀四千両令直𨽻縂督於雍正二年地丁錢糧内動支交地方官即行壓蓋務於二月内完工庶耕種不失農時一靣預行挑選種地人等俟土房報完之日即給與口糧牛種農具等項銀両撥往居住其管理之員俟八旗查送到日彚齊引
  見恭𠉀
  欽定奉
  㫖依議耕種之期已近壓蓋土房務期堅固不可草率即速行文
  二月又奏井田管理之員據八旗都統咨送原任副都統保徳等二十九員到部相應開列職名即帶領引
  見奉
  㫖此次著厄爾徳黒連宵先去将此十人爾部記檔再派往時此内派往
  五年奉
  上諭旗人枷號鞭責治罪革退官兵並無恒業在京閒住倚靠親戚為生以致良善之人被累維艱而伊等無事閒㳺不能不生非為惡将此等之人查出令於京城附近直隸地方耕種井田作何安置之處王大臣等㑹議具奏遵
  㫖議定将八旗滿洲䝉古内拖欠錢糧及為非犯法枷責治罪革退官兵皆并其妻子發往井田各該旗查明備造細冊鈐蓋印信發與管理井田之官嚴行約束令其耕種不許出入京城伊等子孫内如有長大誠實弓馬嫻熟欲來京披甲當差者該管官保送來旗於挑選披甲時仍行挑選若挑選後為非犯法者将保送之官一體治罪發往井田之人
  在彼處仍行怙惡不悛妄生事端者管理井田官即呈報該旗咨部加倍從重治罪廵察御史地方官員亦不時稽察若不守分飲酒生事等項地方官不申報該督或該督不咨行該地方被廵察御史察出将州縣官並該督議處若御史不行查𠫵将御史治罪再管理井田之員有事呈報各旗若無記識難以慿信交與該旗鑄給管理井田闗防但今𤼵往之人皆係從前已經治罪不必照先去之人安置每户給三十畆五户共給牛三隻購買牛具籽粒等物及每年口糧每户給銀十五両交與管理井田官員於相宜地方築建土堡酌量人口多寡苫蓋土房俾其居住𤼵往之人管理井田官員不能料理妥貼或約束不嚴致令生事擾害地方者将管理官員從重治罪嗣後每年一次查出𤼵往再有開户之人犯法治罪退甲閒住不無妄生事端嗣後給與發往井田人内効力良善之人為佃丁不許擅賣令其出力
  
  諭井田地方止有一人管理著於彼處再補放驍騎校四員領催八名料理事務俸餉陞轉照在京驍騎校領催一體以為彼處之人出身之路若陞轉後仍在彼處効力者即令其帶銜在彼居住此二年在彼勤慎可用應補驍騎校之人著保送到部引見補放
  乾隆元年四月和碩荘親王等奏設立井田試行十年以來所有承種之一百八十户縁事咨回者已有九十餘户循環頂補大都皆不能服田力穡之人行之未見成效但此時若盡行撤回則勤謹者轉致失業若将不肖之户咨回更換勢必増添工本徒費錢糧臣等酌議應令確察實力耕種安挿得所者改為屯户按畆完納屯糧於附近州縣倉内収貯備用其原設之領催改為屯長約束屯户聼該處防禦管轄原設之驍騎校撤回該旗補
  用不能力穡之户咨回本旗停其撥補原領田房交州縣賃耕取租觧部又雍正五年将過犯革退之旗人發往固安新城二縣每户給地三十畆并給牛具耔種蓋造土堡房屋令居住耕種當經各旗發過六十二名除病故迯亡外現今只存二十七户此二十七户亦應查明将實力耕種者改為屯户其中不肖之户亦令咨回本旗奉
  㫖依議
  十一月又議覆管理井田事務甘國璧等條奏屯荘七欵
  一井田每户原給田一百二十五畆以十二畆五分為公田十二畆五分為室廬塲圃一百畆為私田公田糧石原係盡収盡報今改為屯荘未便仍循公田舊例應交與户部核定科則行令該州縣遵照徴収屯糧
  一堡户原止給地三十畆俾其自種自食不交公糧今既改屯若令其按畆完糧未免拮据且現在此等户数亦属無多應聼其暫行照舊耕種一三堡旗人零星居住旗民雜處難於約束稽查應将各户原領房地交還州縣即於咨回井户所遺房地内照数撥給
  一改屯人户嗣後身故有子者自應頂補倘遇無子寡婦情願守節並無親属可依者留地四十畆養贍即令本屯人代種完糧俟伊身後仍将地畆交官召種
  一井田原撥霸州固安永清新城四州縣之地今議改屯荘令防禦管轄而現在防禦止有霸州一員固安一員應将附近霸州者令霸州防禦管轄附近固安者令固安防禦管轄
  一井田各荘向設鄉長一名專供督率農務交糧并稽查逃盜賭博等事今改屯荘請仍留供役如果能勤慎遇屯長缺出准其㧞補
  一驍騎校在外耕種多年一旦撤回未有可補之缺該員呈稱難以度日應准其暫留種地俟有缺補放之日即令回京将地畆交還州縣奉
  㫖依議
  三年户部覆准從前井田每户毎年交榖十二石五斗収貯縣倉今改為屯田是並無公田私田之分應照畆輸糧毎畆徴屯糧一斗既不失
  皇上愛養旗人之至意復與原設井田良法亦不相悖所有霸州之狄家荘等四處共地三十六頃二十五畆固安之蠻子營等五處共地六十四頃十一畆零永清之喬家營等三處共地二十七頃五十畆新城之荘西宫井二邨共地二十七頃十二畆零以乾隆二年為始令各州縣㑹同防守尉於秋収後照数徴収并照口外熱河八旗地畆之例造入地糧冊内報部查核奉
  㫖依議
  十一年六月奉
  上諭直𨽻通省今年應徴地丁錢糧已加恩全行蠲免固安霸州二防守尉所轄應徴屯糧例不在蠲免之内但朕念耕種井田之旗户按畆輸榖在縣交納與民田正賦納銀者相同著将固安霸州二防守尉本年應徴屯糧榖石一體加恩蠲免該部即行文該督知之
  十七年三月户部議覆直𨽻總督方觀承疏稱霸州固安永清新城四州縣共查出屯户私立年限租約三百三十五張長租地二十七頃四畆有零租市錢二千五百一十千文又銀三両榖三百餘石甚属不合查屯荘地畆給與無業旗人耕種輸租原為旗人立經乆之業自應力勤耕作永安生計乃不肖屯户等擅将所種額地私立坐租之名違例長租實與私典無異若非嚴行懲創無以儆戒将來應如該督所議将長租地二十七頃四畆有零全行撤出召種輸租其各屯長屯户得過長租錢文銀兩榖石并令勒限追出入官屯長納寧屯户張桂民人劉全忠等均應照律分别治罪但事犯在乾隆十四年四月初九日
  恩詔以前應予援免
  又議屯長額種地畆之外復有認種空分地畆因屯户退出地畆有違欠者據屯長呈明代種帶銷其無違欠者亦准認種交租前督臣高斌酌議令屯長代種既可以帶銷舊欠又可以裕其生計詎意不肖屯長因認種地多遂爾長租私典以致積欠纍纍今既徹底查清自應將屯長認種地畆概行撤出召民承種輸租
  又議節年舊欠科則榖及代種帶銷穀又節年舊欠帶完銀及舊欠認種空分地租銀均應酌定年限帶徴查屯户所種額地僅交科榖舊欠尚少其撤剰地畝嵗獲租糧儘可帶銷應將所欠科穀無分多寡均以三年帶完至屯長認種額地及空分地畆兼交銀穀節年積欠較多存剰地畆及所食錢糧不敷坐扣應再行查核如為數不多三五年内可以帶完者銀則於錢糧内按季坐扣榖則於所種地内分年帶交倘所欠銀榖過多約計年限不能帶完者即將該屯長革退嚴行治罪至防守尉有管轄之責既狥情任其貪多攬種其私行立約長租又毫無覺察以致連年積欠無完應即着落防守尉名下賠補如既定分年之後復不按限清完以致逃亡拖欠者應將未完之項亦着落經催不力之防守尉按數賠補
  又議未完借領捐備榖二千餘石及借米八十三石各屯户前欠未清續借自宜撙節乃並不計及該户能完與否遽行申部請借移交地方官放給竟致一人名下拖欠多至數十餘石其狥庇濫借咎實難辭據該督聲明乾隆九年
  恩詔所有借出籽種口糧等項查明實在無力完繳者准予豁免今前項未完原借米麥榖石是否實係無力完繳應令該督詳細查明取結具題其餘未完原借捐備榖石應如該督所請均分作三年帶完如限滿不能催完即着落防守尉名下賠補又議此項屯糧向係地方官經徴按年彚入另案奏銷防守尉雖有管轄之名並無協催之實查屯户以防守尉為專管民人以州縣為專管理事㕔則旗民統轄應將屯户額徴科榖責令防守尉經徴其退出召民承種地畆應令地方官經徵統以各理事㕔為督催每年另冊奏報如有未完與地糧一例處分
  又議理事同知既有分任督催之責如有闗屯户錢糧地畆事件理應分同稽查該防守尉不得徑行申部并令嗣後防守尉一面徑移道司核詳咨部一面移明理事㕔查核轉報
  又議旗人地畆久經嚴禁不許私行典賣今固安霸州等處屯長擅將所種旗地私立坐租之名租與民人耕種實與私典無異該防守尉等漫無覺察殊屬不合應將原任固安縣防守尉海明原任霸州防守尉孫塔均應照例各罰俸一年事在
  恩詔以前應予寛免奉
  㫖依議
  以上屯户規制







  欽定八旗通志卷六十七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八旗通志卷六十八
  土田志七
  土田數目内府荘園數目 宗室荘屯數目 八旗給地總數 直𨽻各處八旗地畝數
  目 奉天各處八旗地畝數目 採捕山塲 臺站地畝 附井田數目

  内府荘園數目
  順治初
  定鼎燕京近畿百姓帶地来投願充納銀荘頭者各按其地畆為納銀荘頭後有願領入官地畆設荘納銀亦為納銀荘頭帶地来充者為投充人单身投充願領地納銀者每人給一䋲地四十二畆為一䋲為䋲地人納蜜納葦納棉納靛者為蜜户葦户棉靛户坐落順天永平天津保定宣化所属州縣及喜峰口古北口外等處
  鑲黄旗四十四莊帶地投充人及䋲地人共投一百五十八名蜜户八名葦户六名共地二千三百六
  十八頃有竒後定為大荘一百五十九所半荘五十九所園三十二所共地四千三百八十六頃正黄旗四十七荘帶地充投人及䋲地人共六十三名蜜户十有八名葦户一名共地一千三百九十九頃有竒後定為大荘一百四十六所半荘五十四所園二十九所共地四千一百二十三頃正白旗四十一荘帶地投充人九十三名蜜户十有二名共地一千九百八十八頃有竒後定為大荘一百五十三所半荘五十八所園三十九所共地四千二百七十九頃
  帶地投充人各帶地畆多寡不一計地三千三百頃九十八畆零䋲地人計地三百五十二頃四十五畆均每畆徴銀三分草一束
  蜜户計地二百八十九頃六十三畆零每六畆徴蜜五斤交納官三倉雍正六年准蜜户所交蜜除官三倉呈明足用外其餘每畆折銀五分交廣儲司庫
  葦户計地一百四十九頃八十二畝零按地肥瘠毎畝徵銀一分至八分不等除每年額徵蘆葦四萬餘斤抵折銀兩外其額徵銀五十二兩零交廣儲司棉靛户共地三十四頃七十二畆每棉丁徴棉花五十斤靛丁徴水錠百斤交廣儲司乾隆五年議棉靛户之地畝鹻薄不堪種棉種靛准照投充人之例每畆徴銀三分草一束銀交廣儲司草交㑹計司又菜園𤓰園順治初年定每内管領下菜園頭二名𤓰園頭一名輪班交納菜蔬𤓰實後立菜庫康熙三十三年定菜園頭為六十名每名給畦地一頃八十畆無畦地則毎畆折給旱地五畆每名旱地九頃
  暢春園奉宸苑種菜各用園頭一名外其餘五十八名随時交納鮮菜按菜園頭六十名中二十五名係畦地三十五名係旱地乾隆四年奏准畦地照舊供菜旱地折銀交廣儲司安肅園頭四名専納白菜𤓰園頭三十名給地與菜園頭同嵗納𤓰茄諸蔬又承種雲南西𤓰園頭二名各交西𤓰一百投充西𤓰園頭四名各交西𤓰一千
  又菓園順治初年定順天保定河間永平等府属設菓園一百三十六所共陳丁七百有五給養贍家口地二百七十一頃二十畆零每丁嵗徴銀三兩
  盛京陳園丁三百五十有一廣寕陳園丁一百十有七每丁嵗徴銀三兩 近畿新園一百二十一所携地来投共八百七十頃四十七畆零每畆徴銀五分嗣於 南苑設菓園五所康熙十二年各給地一頃十有九畆外各給養贍家口地二頃十畆嵗納各種桃李不徴地畆錢糧尋又以新陳各園頭等子孫繁衍将入官地畆増設新園二十六所各給地五頃計地一百三十頃每嵗按畆徴銀一錢如遇水旱一例豁免雍正二年
  盛京増新丁八十四名每丁徴銀三錢六分廣寕増新丁三名每名徴銀四錢二分共徴銀三十一兩有竒
  又營造司設灰軍煤軍炭軍各以地三十五畆編為一丁其草子匠各以地四十二畆編為一丁灰軍及草子匠共地一百八十九頃二十一畆每七畆徴銀二錢一分草七束銀交廣儲司草交㑹計司煤軍及草子匠共地一百八十八頃五十一畆炭軍地一百八十四頃八十畆徴銀皆與灰軍同每地六畆交草七束以上各設千總二人把總四人外郎四人即於三項軍丁内選補每人各給地三十五畆免其賦
  又長夫三旗佐領下人每地三十畆為一丁每十二丁編長夫一名内管領下亦三十畆為一丁每八丁編長夫一名每夫每月納銀二錢一分零三
  旗共編長夫二百五十八名每月納銀五十六兩零運送物件即動用此銀僱夫
  又園户匠役
  景山瀛臺静明園南花園每名給養贍家口地六十畆其餘各園給地三十畆功徳寺園頭一名花匠二名種花地二十畝豐臺園頭一名花匠二名種花地六十畆將容城房山等縣取租地二十頃分給二處園頭備辦正陽門外三里河金魚池投充園頭一名長工二名毎名給地六十畆有闕以其子弟充補
  
  南苑苑户每名給地二十八畆湯山苑户每名給地三十畆南苑海户每名給地二十八畆凡南苑海户二千二百名後裁去千户二名總甲十名小甲四十名門軍四十五名海户五百零三名原給之地悉行撤回總甲每名增地三十二畆小甲及巡青海户毎名增地十二畆尚餘地八十八頃八十八畆仍為羊草地其牆外馬道及通州等處退出地七十四頃交與户部令州縣徵收錢糧
  又沙河氊匠司匠内頭目二十名各給官地一畆二分其餘匠役各給官地一畆均令新舊交代相承為業
  順治十八年奏准將帶地投充新丁分為三旗共計一千三百七十丁現今實在一千二百二十七丁每丁有地自三十畆至四十二頃不等共地一千七百七十二頃二十四畆零内有水田二百四十一畆零每水田六畆徴銀一兩五分旱地六畆徴銀三錢五分再籍没入官無地牲丁三名各徴丁銀二兩每年共徴銀八千八百八十五兩零均催交廣儲司内有納牲者按則折銀准抵正賦有被水者俟報到具奏停其徴收有衝壊溝渠不能耕種水田尚可改種旱地者停其水田之賦照旱地徴收衝成溝渠不能耕種者将應徴之賦暫徴收均於每年秋收後委官察騐
  稻田荘共水田二十五頃十有五畆旱地二頃八十八畆坐落涿州房山玉田等州縣
  豆糧六荘計地四百九十二頃八十六畆坐落武清縣
  康熙八年題准将各荘編為一二三四等每十年編一次
  九年奏准於附近荘頭内選四人於
  南苑安設四荘每荘給地十有八頃
  十二年奏准
  南苑増置荘一所
  又奏准房山縣設稻田荘一所計水田二頃八十四畆玉田縣設稻田莊一所計水田六頃六十畆
  旱地一頃二十畆
  又奏准安設𤓰園菜園除額給地外並予養家口地一百二十畆牛四頭蒲(⿱𥫗亷)-- 簾一百二十五秫稭三千五百束均免差一年
  二十一年奏准涿州設稻田荘一所計水田七頃八十畆旱地一頃六十八畆
  又議准
  盛京粮荘所納糧米給與三旗人丁口糧外餘於該荘作窖收貯
  二十三年奏准山海闗外荘頭每十年委本司官前往編定等次
  又奏准
  暢春園内餘地及西厰二處種稻田一頃六畆令附近之荘頭壮丁每年輪種給與石景山等處地十有一頃三十四畆四分以為耕種稻田之資二十四年設立粮荘每荘給地十有八頃舊例每荘壮丁十名選一人為荘頭給田一百三十晌場園馬館另給田四晌壮丁蕃衍則留于本荘缺則補足給牛八頭量給房屋田種口糧器皿免第一年錢糧至是設糧荘每荘地三百晌其頭等二等荘頭不准給牛又山海闗内古北口喜峰口外糧荘每一所納糧百石此名斤石每石合倉石三石六斗每百石合倉石三百六十石山海闗外糧荘每一所納糧百二十石合倉石四百三十二石
  二十五年定荘田報灾之例凡荘田報灾定例於七月二十日以前荘頭呈報㑹計司委員察勘於定額内酌量豁免至是題准荘頭報灾勘災得餘剰好地六十五晌以下者給與養贍家口六十五晌以上者照舊當差
  二十六年題准於納銀二百之荘頭内改立糧荘増壮丁為十五名
  三十年奏准各荘頭收存之糧核明實数或十荘或五荘收聚一處擇殷實之荘作窖收貯
  三十四年奏准歸化城安設
  皇荘十有三所各給地十有八頃於各荘頭子弟及殷實壮丁内選充荘頭每荘嵗徴米二百石由歸化城都統徴收貯本處旗倉
  四十五年奏准捕牲烏喇地方於蜜户内簡選五人安設
  皇荘五所每荘定壮丁十四名給以牛具令其開墾四十八年令荘頭地畆不足額者准其補給薄鹻沙壓者准其換給
  五十年定糧荘納糧之數山海闗内古北口喜峰口外頭等莊報倉石二百五十石二等荘三等荘逓减三十石末等荘報一百二十石每石折小米五斗
  五十一年定山海闗外頭等荘報倉石三百二十二石二等荘三等荘逓减三十石末等荘報一百九十二石
  又定領種入官地畆荘頭四名每名報糧七十石帶地納糧荘頭一名報糧六十四石
  又奏准豐臺安設菜園十有一所除給地外並予鑿井六口牛四頭房三間
  五十五年定給荘頭頂帶之例荘頭内當差四五十年不欠錢糧者給八品頂帶二三十年無欠及年老不能當差者均給九品頂帶舊例賞罰於額外多納一石者賞銀四錢多者賞馬匹端罩缺額一石者責二鞭鞭不過百後此例皆停
  又奏准
  盛京荘頭每十年委本司官前往編定等次五十七年奏准各州縣荘頭子弟内簡選十五人於駐馬口外彌陀山等處安設
  皇荘十有五所各給荒地十有八頃令其墾種六十年議准涿州入官稻田三頃令附近荘頭承種
  雍正元年
  諭山海闗内荘頭等所欠陳糧俱令豁免所欠新糧限三年内交完尋内務府議定一二年内全完者賞給品級
  及加級有差三年不完者罪之
  又奏准山海闗外荘頭等次改令錦州副都統編審造冊送府停止司官前往
  二年定荘田勘災例以被災地畆編作十分按分
  數免差仍計口給糧有揑報者罪之
  三年令口内莊頭交倉所餘之糧折銀交廣儲司口外荘頭糧米運交熱河倉其襍糧秫稭等項亦折銀交廣儲司
  又奏准山海闗外一等荘給地五十四頃二等五十一頃三等四十五頃四等三十九頃如有不足額者将各荘餘地補給其餘地畆令地方官召民耕種輸租户部
  又奏准功徳寺水田七頃四十四畆甕山水田八頃十一畆所得稻已敷一年之用留此二處官種外其六郎荘等處應租與附近居民計六郎荘水田五頃四十八畆旱地三頃七十五畆北塢水田九頃三十七畆旱地一頃八十八畆蠻子營水田十頃旱地一頃二十五畆黒龍潭水田五頃三十一畆旱地五十四畆石景山水田四頃八十二畆功徳寺頭圈水田一頃三十五畆旱地一頃八十七畆甕山旱地一頃一畆六郎荘房基地十五畆荷花池四畆功徳寺房基地九畆荷花池十二畆各有竒洩水河荷花池一區甕山荷花池一區並分别徴租有差
  六年奏准将豆稭七十二荘均改為半荘并入現有半荘共計半荘一百七十有一
  又議准向来各荘但有居住村名地畆數目未載四至令内務府司官㑹同户部及地方官逐一丈量各造四至清冊三本分貯内務府户部直𨽻總督衙門以偹察覈
  又奏准駐馬口外彌陀山等處十有五荘每荘嵗納米二百倉石由右衛将軍徴收貯該處旗倉七年議准丈量口外荘頭等原額地畆並自墾地畆甚属過多且不畫一将現在頭庄各給地三十九頃所餘之地共二千九十頃五十二畆按每荘三十九頃之數於荘頭子弟及誠實壮丁内選五十三人増設荘五十三所
  又奏准将房山縣入官稻田七頃九十五畆増設荘一所
  又奏准闗内三百二十二荘内定為一等五十七荘二等十有六荘三等三十八荘四等二百十有一荘口外一百三十八荘均定為一等
  十三年定承催官奨勸例六年全完者加一級三年全完者紀錄按承催官于乾隆元年停止至四年復設
  又奏准各等荘頭四等升為三等三等升為二等二等升為一等原有頂帶者各加一級無頂帶者以次賞給九品從八品正八品頂帶初次降等有頂帶者褫革無頂帶者鞭八十二次鞭一百三次鞭一百革退荘頭
  乾隆元年
  㫖盛京編審荘頭等次著内務府司官㑹該管官辦理二年奏准歸化城十有三荘墾地二千六百餘頃每荘各給六十頃外尚餘地一千九百餘頃交地方官募民耕種輸租户部
  四年奏准菜園𤓰園地亦照荘地丈量四至造冊存案
  又奏准凡投充人等所帶地畆如有薄鹻沙壓者委官勘實准其退出暫交地方官召民耕種輸租户部其附近處有可補之地照數補給如無可補之地即按其現有地畆交差
  八年奏准自康熙二十三年編審等第以来凡地畆寛裕者皆已陸續升等加差若仍照例編等必至有名無寔應停止十年編等之例
  九年議准徳勝門外向有荷花池一區每年僅徴銀四十五兩今勘得内有稻田九十四畆旱地三畆荷花池七十六畆蒲池五十四畆共應徴銀八十兩有竒嵗入奏銷又徳勝門内銀錠橋西所有稻田三頃向属本苑管理後因地勢髙窪不等難以耕種所有房屋交房租庫管理年來挑挖河道疏濬順利業經栽種荷花已成荷池除房租仍聽房租庫收租外所有荷池地畆應仍歸苑管理以昭畫一又覆准燕郊及白澗桃花寺隆福寺四處
  行宫各置千總一人兵八名應得俸銀俸米除燕郊一處仍於本佐領闗支外其白澗等三處官弁俸銀於佐領下闗支俸米則各於附近撥地九十畆給抵其四處兵丁每兵月餉五錢外亦各於附近給地六十畆以抵月糧十年覆准燕郊白澗桃花寺隆福寺盤山𩫶髻山蟠龍山今大興莊三家店八處看守
  行宫之千總畫一每人歲給俸銀六十兩又撥給官地九十畆所有馬乾俸米一併裁汰此八處兵丁各給官地六十畆毎月給餉銀一兩
  又奏准
  國初以來附近耕種地畆自二三十頃至四五十頃不等嗣後此等地畆如莊頭係子孫兄弟及族人承種者不必議減外其欠糧或縁罪革退及絶户以異姓承種者均以十八頃為一分九頃為半分餘地足十八頃九頃者増設大荘半荘竒零不足数者交地方官召民耕種輸租户部
  十一年議奏石槽懐柔宻雲瑶亭四處
  行宫照燕郊等處之例各設千總一人照例給地九十畆嵗給俸銀六十兩至於兵丁除盤山十二名燕郊等皆八名瑶亭六名均毋庸議外惟懐柔羅家橋現兵各五名應各増一名宻雲現兵六名應増二名照例給予地畆月餉奉
  㫖羅家橋懐柔縣行宫不必増設兵丁将所議増設之二名増與瑶亭行宫
  又奏准専設
  暢春園西厰荘頭除舊給石景山地十有一頃三十四畆四分外将附近州縣入官地増給六頃六十五畆六分以足十八頃之額
  十二年覆准口外
  行宫千總嵗支俸銀及撥給官地尚與口内千總不甚相殊而委署千總每名給地九十畆月支餉銀五錢兵丁每名給地六十畆而月支餉銀或多或少或有或無参差不一今酌定千總每月餉均増為一兩兵丁均増為五錢至巴克什營一處千縂應改𨽻熱河縂管照例給地九十畆嵗俸六十兩以昭畫一
  十三年議准
  瀛臺麥田每年委附近荘頭一人辦理
  又奏准宣化府不足之荘地十有八所除應納錢糧只按現在畆数徴收外嗣後有報水衝沙壓者内府官㑹同地方官勘寔召民承種輸租户部十七年議准司属東安武清之雀户被水淹沒地四十九頃有竒自乾隆六年以来均由司委官前往㑹同地方官察看惟有乾隆十年勘出水涸淤地六十六畆有竒業已升科餘年並未察出徒滋紛擾嗣後停止委官交户部轉咨直督於每嵗秋成後飭地方官勘明報府再宛平縣尚安邨雀戸水田被水衝壊溝渠水淹成溝難以耕種田九十五畆堪種旱地二十四畆嵗委催長一名察勘以杜隠匿
  三十五年定荘頭承種額撥官地不准藉稱薄鹻沙壓退交兑換其有誤差不能承充荘頭者内務府大臣查勘確寔另派荘頭承種
  四十七年奏准内務府所属荘園人等承種官地如遇旱澇災歉俱照民地之例一分至四分者不准報災其分給口糧之處槩行停止
  以上内府荘園数目
  宗室荘屯数目
  謹案國初諸王勲戚及八旗臣工俸糈之外既
  賜園地復按所属壮丁撥給晌畆遇有旱澇随時賜賑澤至渥矣故前卷既載規制兹復以累年給予数
  目開具於後

  鑲黄旗宗室整荘四所半荘一所園一所共地六百一十晌坐落大興通州武清平谷河間各州縣正黄旗宗室整荘五所半荘十二所荘四所園三所共地一千七百七十六晌坐落大興宛平三河寳坻順義涿州房山保定雄縣易州任邱各州縣正白旗宗室整荘四所荘一所園二所共地六百晌坐落順天香河通州寳坻房山及沙河所等處正紅旗宗室整荘一百四十五所半荘三所整園五十所半園十所園四所共地二萬七百三十六晌零坐落順天宛平昌平涿州文安保定定興淶水及遼陽海城盖平各州縣
  鑲白旗宗室整荘一百七十八所半荘五所荘八所整園八所園二十所果地靛地網户獵户等地七十六處共地二萬八千六百一十九晌零坐落大興宛平良鄉固安永清東安香河通州三河武清寳坻昌平宻雲懐柔房山霸州薊州玉田平谷遵化豐潤遷安灤州樂亭保定易州河間任邱滄州保安及遼陽海城盖平鐡嶺山海闗外等處鑲紅旗宗室整荘二百九十八所半荘二十三所荘五所整園一百十一所半園二所共地四萬三千八百三十五晌坐落大興宛平永清香河通州寳坻昌平涿州房山霸州灤州新城河間肅寕滄州延慶及張家口外等處
  正藍旗宗室整荘五百四十四所半荘一百五十一所荘二十二所整園一百三所半園十九所園七十三所果菜牧地五處共地八萬八千五百五十四晌零坐落大興宛平良鄉永清東安香河通州武清昌平順義懐柔涿州房山霸州保定薊州玉田平谷遵化豐潤永平昌黎灤州樂亭新城易州青縣無極保安及承徳遼陽開原錦州寕逺廣寜開平冷口外等處
  鑲藍旗宗室整荘二百三十一所半荘六十三所荘九所整園一百二所半園二所園三所共地三萬七千五百七十九晌零坐落大興宛平固安永清東安昌平懐柔灤州蠡縣安州髙陽及遼陽海城盖平錦州開平等處
  以上宗室荘屯数目









  欽定八旗通志卷六十八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八旗通志卷六十九
  土田志八
  土田數目
  八旗給地總數
  鑲黄旗滿洲初次給地十九萬三千八百六十晌二次給地四萬二千三百一十五晌三次給地二萬一千八百八十五晌
  鑲黄旗䝉古初次給地二萬九千九百五晌二次給地二萬八千三百三十五晌三次給地六千八百九十五晌
  鑲黄旗漢軍初次給地三萬三千三百四十晌二次給地一萬九千八百五晌三次給地一萬七千五百五十晌
  共壯丁地三十九萬三千八百九十晌坐落大興宛平良鄉固安永清東安香河通州三河武清寶坻昌平順義密雲懐柔涿州房山霸州文安大城保定薊州玉田平谷遵化豐潤永平遷安昌黎灤州樂亭清苑滿城安肅定興新城唐縣容城完縣蠡縣雄縣安州髙陽新安易州淶水河間肅寧任邱交河青縣南皮獲鹿永寧衛良牧署采育里開平沙河驛赤城宣化徳州古北口冷口張家口喜峯口羅文峪獨石口石匣等處
  正黄旗滿洲初次給地七萬三千四百四十晌二次給地十五萬二千九百一十五晌三次給地三萬一千二百三十晌
  正黄旗蒙古初次給地一萬二千六百一十五晌二次給地一萬八千七百八十五晌三次給地三萬一千四百一十晌
  正黄旗漢軍初次給地二萬一千二百三十七晌三畆二次給地三萬一千三百一十二晌三畆三次給地一萬九千四百五十二晌三畆
  共壯丁地三十九萬二千三百九十六晌九畆坐落大興宛平良鄉固安永清東安香河通州三河武清寶坻昌平順義密雲懐柔涿州房山霸州文安保定薊州玉田平谷遵化豐潤盧龍遷安灤州樂亭清苑滿城安肅定興新城唐縣望都容城完縣蠡縣雄縣安州髙陽新安易州淶水河間肅寜任邱交河青縣滄州南皮獲鹿開平赤城宣化古北口冷口張家口獨石口石匣等處
  正白旗滿洲初次給地九萬五千四百五十五晌二次給地五萬五千四百四十五晌三次給地七萬二千二百三十五晌
  正白旗蒙古初次給地二萬一千五百六十二晌半二次給地二萬七百九十二晌半三次給地一萬八千二百四十三晌
  正白旗漢軍初次給地一萬四千四百六十晌二次給地二萬四千四百二十晌三次給地二萬三千九百九十五晌
  共壯丁地三十四萬六千六百八晌坐落大興宛平良鄉固安永清東安香河通州三河武清寶坻昌平順義宻雲懐柔涿州房山霸州文安保定薊州玉田平谷遵化豐潤永平遷安撫寧昌黎灤州樂亭安肅定興新城容城完縣雄縣安州髙陽易州淶水河間肅寧任邱交河青縣滄州南皮宣化羅文峪張家口獨石口古北口等處
  正紅旗滿洲初次給地三萬五千四百九十八晌二次給地八萬八千五百一十四晌零三次給地三萬五千三百四十五晌
  正紅旗蒙古初次給地三千九百二十八晌零二次給地一萬二千七百六十晌三次給地九千二百五十五晌
  正紅旗漢軍初次給地四千六百三十五晌二次給地一萬六百八十晌三次給地六千一百七十晌共壯丁地二十萬六千七百八十五晌零坐落宛平良鄉固安永清東安通州武清寶坻昌平順義宻雲房山霸州文安保定灤州樂亭清苑安肅定興蠡縣雄縣任邱河西務等處
  鑲白旗滿洲初次給地十萬四千四百七十五晌二次給地四萬四千五百七十晌三次給地三萬八千一百七十晌
  鑲白旗䝉古初次給地一萬六千九百五晌二次給地一萬四千三百六十五晌三次給地一萬五千九百三十五晌
  鑲白旗漢軍初次給地一萬一百五十晌二次給地五千五十五晌三次給地七千七百八十晌共壯丁地二十五萬七千四百五晌坐落大興宛平良鄉固安永清東安香河通州三河武清寶坻昌平順義密雲懐柔涿州房山霸州文安大城保定薊州玉田平谷遵化豐潤永平遷安灤州樂亭滿城安肅定興新城容城雄縣新安易州淶水河間肅寧任邱交河青縣静海滄州南皮延慶張家口喜峯口冷口羅文峪開平赤城沙河驛良牧署等處
  鑲紅旗滿洲初次給地一萬八千三百四十五晌二次給地九萬六千四百五十二晌半三次給地四萬三千五百三十七晌半
  鑲紅旗蒙古初次給地五百九十晌二次給地二萬二千四百二十五晌三次給地一萬七百二十晌
  鑲紅旗漢軍初次給地五千一百三十晌二次給地一萬五百晌三次給地九千八百九十五晌共壯丁地二十一萬七千五百九十五晌坐落宛平良鄉固安永清東安香河通州三河武清寶坻昌平順義涿州房山霸州大城保定豐潤永平遷安灤州樂亭清苑安肅定興新城唐縣望都完縣蠡縣雄縣淶水河間肅寧任邱滄州延慶河西務天津等處
  正藍旗滿洲初次給地十萬三千三百一十二晌半二次給地六萬六千五百四十五晌三次給地三萬七千九百九十晌
  正藍旗䝉古初次給地二萬五千晌二次給地一萬二千六十五晌三次給地一萬一千八百六十晌
  正藍旗漢軍初次給地一萬四千七百三十二晌半二次給地一萬二千二百一十五晌三次給地六千四百八十晌
  共壯丁地二十八萬五千六百一十晌坐落大興宛平良鄉固安永清東安香河通州三河武清寶坻昌平順義宻雲懐柔涿州房山霸州保定薊州玉田平谷遵化豐潤遷安昌黎灤州青苑滿城安肅定興唐縣容城雄縣髙陽新安易州任邱青縣南皮良牧署延慶等處
  鑲藍旗滿洲初次給地十萬八千三百八十晌二次給地三萬九千一十五晌三次給地二萬四千三百四十晌
  鑲藍旗蒙古初次給地二萬五千八百五晌二次給地四千一十三晌三次給地五千三百七十晌鑲藍旗漢軍初次給地一萬二千六百四十五晌二次給地八千六十晌三次給地七千五百六十晌
  共壯丁地二十三萬五千一百八十八晌坐落大興宛平永清東安香河三河武清昌平宻雲涿州房山盧龍樂亭定興蠡縣安州髙陽易州淶水河間任邱獲鹿河西務獨石口張家口等處
  以上八旗給地總數目
  直𨽻各處八旗地畆數目一順天府
  順天府大興縣
  鑲黄旗順治二年至四年原撥給旗人民地共二百二十二頃零二畆屯地三十七頃六十八畆七分牧馬地八十四頃六十畆五分 康熙三年至三十四年續撥給各項地共二百十一頃三十六畆三分 厯年退出地共一百三十六頃三十畆四分 康熙六年至三十九年復撥給各項地共九十九頃五十六畆一分
  正黄旗順治二年至四年原撥給旗人民地共一百九十九頃九十五畆屯地共五十二頃七十一畆牧馬地共八十一頃三十七畆五分 康熙三年至五年續撥給馬房香火等地共二十五頃六十七畆 順治七年投充旗地共七十二頃二十九畆二分 厯年退出地共二十三頃六十九畆五分 康熙四年至四十二年復撥給各項地共八頃三十三畆
  正白旗順治二年至四年原撥給旗人民地一百七十九頃八畆九分屯地共五十五頃十八畆五分牧馬地共九十一頃十五畆 順治十三年康熙二十三年續撥給各項地共三百十六頃八十八畆八分 厯年退出地共八十五頃十六畆四分零 康熙六年至五十一年復撥給各項地共一百十八頃零三畆一分
  鑲白旗順治二年至四年原撥給旗人民地共一百六頃八十六畆五分屯地共四十五頃六十四畆五分牧馬地共九十一頃十四畆 順治十七年康熙五年退給光禄寺等處地共九頃四十七畆畦地一千一百三十八箇 厯年退出地共一百二十四頃二畆二分 康熙五年至二十二年復撥給退地共二十一頃二畆三分内塋地十八畆三分
  正藍旗順治二年至四年原撥給旗人民地共九十五頃六十八畆六分屯地共四十五頃三十一畆牧馬地共八十七頃八十九畆五分 康熙元年至十一年續撥給各項地共九頃九十六畆六分 厯年退出地共七十三頃九十畆六分 康熙十三年至三十二年復撥給退地共三頃二十五畆三分
  鑲藍旗順治二年至四年原撥給旗人民地共八十四頃五畆七分屯地共三十二頃九十三畆六分牧馬地共七十五頃九十三畆二分 順治十七年康熙六年退給尚膳監等處共十三頃八十六畆五分畦地一萬三千四百十五箇各王府屬下退出地共二百十七頃五十八畆三分 康熙二十年至五十九年復撥給苑户莊頭馬軍等地共三百五十四頃十一畆八分
  謹案舊志云各府州縣原冊其撥給投充地畆間有不列旗分者如霸州來冊亦聲明原案卷未經分别葢以各王府及苑户莊頭等地畆非屬一旗故也志故將有旗分者分載於前而以無旗分者另行總載於後以存全數云云今謹仍之
  宛平縣
  鑲黄旗康熙六年至二十二年原撥給旗人地共九十七頃十一畆 康熙六年至五十八年退出地共七頃四十畆
  正黄旗順治元年康熙四十八年原撥給旗人地共八百四頃六十一畆零 順治七年投充旗地五十五頃十三畆八分零 康熙三年雍正二年退出地共三十二頃三十五畆零 康熙二十四年雍正五年復撥給旗人地共十五頃二十四畆六分
  正黄鑲紅二旗康熙二十六年同退出地一頃八十畆
  正白旗順治八年康熙五十七年退出地共二十四頃二十九畆 雍正四年復撥給旗人地二十畆
  正紅旗順治三年康熙二十三年原撥給旗人地共六百六十三頃二十三畆九分零 康熙五十一年續撥給旗人地一頃四十畆零
  鑲白旗順治四年康熙二十五年原撥給旗人地共一千一百五十八頃二十四畆三分零 康熙四年至七年退出地共十頃三十六畆
  鑲紅旗康熙十三年原撥給旗人地二十八畆康熙二年至八年退出地共五十頃九十二畆康熙八年至五十五年復撥給旗人地共六頃十一畆零
  正藍旗康熙十四年至二十三年原撥給旗人地共十頃八十五畆 康熙四年至三十九年退出地共二頃七十畆内三十五畆築渾河堤岸鑲藍旗康熙十七年原撥給旗人地二十八畆康熙三年四年退出地共十二頃四十九畆五分康熙十三年至二十二年撥給莊頭苑户馬軍
  等地共一百二十一頃五十六畆八分零 順治三年雍正五年退出莊頭苑户園頭等地共一百四十三頃三十三畆四分零 康熙七年雍正五年復撥給莊頭苑户各項人等地共二百二十九頃七十二畆六分零
  良鄉縣
  鑲黄旗康熙二十一年原撥給旗人地二頃三十七畆 康熙四十二年退出地六頃六十畆 康熙四十九年復撥給旗人地一頃六十畆
  正黄旗順治三年四年原撥給旗人地共二千六百九十三頃二畆零 順治二年至四年投充旗地共二百二十五頃二十二畆二分零 康熙二十三年雍正二年退出地共十一頃十畆 康熙四十五年至五十五年復撥給旗人地共四頃七十畆
  正白旗康熙二十年撥給旗人地共三十一頃二十七畆八分零 康熙四十一年退出地九畆康熙三十二年雍正二年退出地共七頃三十九畆 康熙二十四年雍正五年復撥給旗人地共七頃五十九畆五分零
  又康熙九年至四十六年撥給各旗人等地共三十三頃六十一畆九分零
  謹案舊志良鄉縣地畆止有上三旗且聲明冊内原有不列旗分地三十餘頃照册並載云云今亦仍之 又案良鄉之下為固安縣而舊志不載入此縣地畆今亦無可增添至縣中原設井地則已載入屯户一門謹聲明於此
  永清縣
  鑲黄旗順治二年康熙二十三年撥給旗人地共五十三頃五十一畆 順治二年至七年投充旗地共十八頃四十二畆五分
  正黄旗順治二年康熙二十四年撥給旗人地共四十五頃三十五畆又各莊頭地共三十七頃三十三畆又内務府人等地十四頃十八畆又投充旗地十六頃四十八畆九分零
  正白旗順治二年至六年撥給旗人地共九十七頃七十八畆五分零又莊頭地共十八頃
  正紅旗順治六年撥給旗人地共五頃四十畆雍正元年撥給王府莊頭地共十一頃九十六畆鑲白旗順治二年至康熙年間撥給旗人地共一百三十三頃二十三畆六分又投充旗地五頃三十畆鑲紅旗順治二年撥給旗人地共五十三頃七畆正藍旗順治二年撥給旗人地共三百五十頃三十二畆
  鑲藍旗順治二年康熙三十五年撥給旗人地共八百六十三頃七十三畆五分 順治二年至五年投充旗地共十五頃三十九畆
  東安縣
  鑲黄旗康熙二十三年二十四年原撥給旗人地共二百七十六頃六十七畆九分 康熙二十四年至五十四年退出地共三十一頃八十畆 康熙四十年至四十九年復撥給旗人地共九頃六十畆
  正黄旗康熙二十三年二十四年原撥給旗人地共一百九十四頃 康熙二十三年至四十九年退出地共二十一頃 康熙二十四年至四十七年復撥給旗人地共四頃二十畆
  正白旗康熙三十六年至四十年退出地共六頃鑲白旗康熙十一年至二十四年原撥給旗人地共四十七頃五十四畆三分 康熙三十八年至四十九年退出地共二頃四十畆
  鑲紅旗康熙二十三年撥給旗人地六頃五十畆正藍旗康熙三十三年至六十年退出地共六頃康熙四十七年復撥給旗人地二頃十六畆
  鑲白正藍二旗康熙十三年同撥給旗人地十三頃八十畆六分零
  鑲白鑲藍二旗康熙九年同撥給旗人地十二頃七十四畆八分零
  鑲藍旗康熙二十一年至二十三年原撥給旗人地共二十九頃六十五畆 康熙三十一年至四十八年退出地共二十一頃五十畆 康熙四十三年至五十二年復撥給旗人地共十九頃二十四畆
  又康熙十一年至二十三年原撥給打牲人等地共十二頃八十畆 康熙四十年至六十一年復撥給莊頭等地共六十頃五畆五分零 康熙三十九年雍正五年海户人等退出地共二十三頃七十二畆九分零
  香河縣
  鑲黄旗康熙五年至二十二年原撥給旗人地共四十六頃四十三畆
  正黄旗康熙八年至二十二年原撥給旗人地共四十頃五十五畆七分
  正白旗康熙八年至十五年原撥給旗人地共十頃五十畆 康熙四十一年至四十六年退出地共二頃五十二畆
  鑲白旗順治二年康熙九年原撥給旗人地共三千四百六十六頃六十畆六分零 康熙四十六年退出地九十畆
  正藍旗康熙七年至二十三年原撥給旗人地共七十二頃十二畆二分零 康熙三十四年至五十五年退出地共九頃七十六畆
  鑲藍旗康熙三十七年退出地六十畆
  又康熙二十二年復撥給旗人地共十二頃七十六畆三分 康熙三十三年至五十二年退出地共十四頃十七畆五分 康熙四十九年至六十年復撥給莊頭等地共十八頃九十七畆
  通州
  鑲黄旗順治三年原撥給旗人地二十五頃四十九畆 康熙二十三年二十四年續撥給旗人地共二十七頃四十五畆 順治四年投充旗地十四頃二十畆 康熙三十八年至四十四年退出地一頃五十畆 康熙二十四年復撥給旗人退出地五十五畆墾荒地十一頃二十畆
  正黄旗順治三年投充旗地二十一頃八十畆康熙二十二年撥給旗人墾荒等地六十三畆七分 康熙二十四年退出地六十畆
  正白旗順治二年至四年原撥給旗人地共四十二頃十四畆二分零内荒蕪道路及房基寺廟香火地共八十三頃七十九畆五分零 順治三年四年投充旗地共七百三十頃五十三畆六分 康熙二十三年續撥給旗人墾荒等地共六十六頃四十六畆 康熙四十六年雍正三年退出地共二頃六十六畆 康熙二十二年至四十六年復撥給旗人地共十三頃七十九畆
  鑲白旗順治三年撥給旗人地一百十一頃三十一畆四分 順治三年四年投充旗地共六百五十頃八畆一分零
  正藍旗順治三年四年投充旗地共三十一頃九十六畆 康熙二十三年退出地三十五畆二十四年仍撥給本旗
  又康熙三年雍正三年各旗退出地共七十二頃十八畆 康熙四年雍正四年復撥給各旗地共十七頃十畆六分 康熙四年至二十四年撥給各旗開荒地共八十二頃五十五畆八分漷縣謹案漷縣今歸併通州但舊志之文係據該縣來冊故析出另書今亦敬仍其舊
  鑲黄旗順治三年原撥給旗人地九十六頃四十畆零 康熙二十四年至三十四年續撥給旗人備邊備荒地共四十八頃六十畆 康熙二十五年退出地三十畆
  正黄旗順治二年三年原撥給旗人地共四百二十二頃八十二畆五分零 順治二年至五年投充旗地共八百八十三頃二十七畆八分零 順治二年三年續撥給旗人備邊備荒地共二百二頃四畆五分零 康熙二十二年退出地七十畆正白旗順治二年至七年投充旗地共三百二十七頃六十二畆二分零 順治四年康熙二十三年續撥給旗人備荒開墾等地共五十五頃三十八畆二分零 康熙二十三年至三十九年退出地二頃八十五畆 康熙五十八年復撥給旗人地三頃
  正紅旗康熙五十二年退出地五十二畆
  鑲白旗順治五年至七年投充旗地共二十五頃五十七畆二分 康熙二十三年退出地七十畆正藍旗順治二年至四年原撥給旗人地共一千三百九十一頃四畆零 順治二年至四年投充旗地共一百四十三頃三十七畆三分零 順治二年三年續撥給旗人備邊備荒地共一百二十二頃四十六畆八分零 康熙三十三年至六十年退出地共四頃十二畆
  鑲藍旗順治五年投充旗地一頃六十九畆五分零
  又順治三年原撥給馬厰地四百八十八頃六十五畆四分零 康熙三年至十年退出地共四十三頃三十六畆五分 康熙五年至五十三年復撥給各旗人等退出及開墾等地共一百九十八頃二十畆八分零
  三河縣
  鑲黄旗順治十四年康熙二十三年撥給旗人地共四十八頃七十四畆 順治四年投充旗地一百六頃十八畆八分零
  正黄旗順治四年投充旗地四十四頃七十畆正白旗順治二年康熙二十三年撥給旗人地共五千八十七頃四十七畆六分零 順治二年至七年投充旗地共三千三百七十四頃五十一畆八分零
  鑲白旗順治三年四年投充旗地共二百六十八頃八十六畆二分零
  鑲紅旗順治三年投充旗地十一頃十三畆七分零
  正藍旗順治四年投充旗地四頃
  武清縣
  鑲黄旗康熙二十三年二十四年原撥給旗人及牧厰人員地共三百十八頃六十一畆六分零順治元年至十四年投充旗地共一百十四頃六十一畆九分零 康熙元年至五十九年退出地共二十一頃六畆六分零 康熙五十五年雍正元年復撥給旗人地共二頃二十畆 又牧馬厰地一千四十六頃七十九畆零
  正黄旗順治十一年原撥給旗人地共二十六頃二十四畆九分零 順治元年至十三年投充旗地共一百八十七頃五十六畆六分零 康熙五十九年退出地九十畆 康熙五十五年復撥給旗人地共十四頃七十畆 又牧馬厰地八頃三十六畆
  正白旗順治十六年康熙二十三年原撥給旗人地四十頃二十九畆二分 順治五年康熙八年投充旗地三十頃十三畆三分零 康熙元年至五十四年退出地共十頃十三畆三分零雍正二年復撥給旗人地三頃六十畆
  正紅旗康熙五十二年退出地一頃二十畆鑲白旗順治二年康熙二十三年原撥給旗人地共一百七頃三畆二分零 康熙四十六年至六十年退出地共一頃八十畆 康熙五年雍正元年復撥給旗人地共五頃六十畆
  正藍旗順治三年康熙二十三年原撥給旗人地共四千二十一頃九十六畆三分零 順治三年四年投充旗地共二百六十八頃六十三畆一分零 康熙三十七年至六十年退出地共十二頃十五畆
  又康熙五年至二十四年撥給網户及馬厰等地共四百七十三頃九十八畆八分零 康熙五十五年至六十年復撥給莊頭等地共二十六頃九十二畆二分零 雍正元年至三年退出莊頭等地共十四頃八十九畆
  寶坻縣
  鑲黄旗康熙二十三年原撥給旗人地六十頃三十畆 順治六年投充旗地一百八頃八十二畆二分零 康熙五十年復退給莊頭地一頃二十畆
  正黄旗順治二年康熙九年撥給旗人地共一百六頃四十五畆 順治四年投充旗地一千四十五頃三十二畆三分零
  正白旗康熙十四年至十九年原撥給旗人地共十六頃六十畆 順治七年投充旗地一百十八頃七十一畆六分零 康熙五十年至五十六年復退給莊頭地二頃九十畆
  正紅旗順治三年投充旗地二百四十二頃四十六畆一分零
  鑲白旗順治二年康熙十五年撥給旗人地共四千三百四十二頃三十三畆八分零
  正藍旗康熙五年至二十三年原撥給旗人地共一百五十四頃十畆三分 康熙五十年至五十八年復退給莊頭地共三十三頃二十畆
  鑲藍旗康熙二十年撥給旗人地二頃七十畆又康熙五年至七年撥給壯丁等地共十四頃五十五畆 康熙五十年復撥給莊頭等地共二頃五十八畆
  梁城所謹案梁城所即今寧河縣但係舊志原文與前漷縣同例故並仍其舊書之以備稽攷
  鑲黄旗順治六年投充旗地十二頃十二畆正白旗順治二年投充旗地四頃十二畆六分鑲白旗順治六年投充旗地共五十一頃二十九畆
  昌平州
  鑲黄旗順治十三年康熙二十四年撥給旗人地共六百十九頃二十五畆七分 康熙三十三年至四十二年退出地共一百三十三頃二十九畆
  正黄旗順治二年康熙十七年撥給旗人地共三千二百三十七頃五畆三分 康熙三十三年雍正三年退出地共七頃十一畆四分
  正白旗康熙三十四年退出地四頃八十畆鑲白旗順治十五年撥給旗人地二十八畆鑲黄正黄二旗康熙六年同撥給旗人地二百八十七頃五分
  又雍正三年至五年退出莊頭地共二十九頃六十畆
  順義縣
  鑲黄旗順治二年康熙二十四年原撥給旗人地共三千一百八十七頃七畆九分零 順治五年雍正三年退出地共二百二十九頃九十四畆零 康熙三年至四十九年復撥給旗人地共一百五十一頃五十三畆零
  正黄旗順治三年投充旗地三十二頃六十六畆四分零
  正白旗順治四年投充旗地一百七十八頃八十五畆零 順治十年退出地十九頃二十七畆三分零 康熙三十年至四十八年復退出地共七頃二十畆 康熙四十四年復撥給旗人地三頃六十畝鑲白旗康熙二十三年退出地三頃九十六畆又康熙四十七年至五十一年復撥給各旗地共三十三頃八十四畆 康熙二年雍正三年退出各項地共十七頃三十八畆四分零 康熙二十一年至六十一年復撥給各旗地共九十三頃四十八畆
  宻雲縣
  鑲黄旗順治三年康熙二十三年原撥給旗人地共一千六百五十二頃一畆八分零 順治三年四年投充旗地共一百七十頃六十六畆 順治十八年康熙十六年續撥給旗人地共一百頃四十四畆 順治五年康熙五十三年退出地共六十七頃二十三畆三分零 康熙九年至二十四年復撥給旗人地共七十一頃九十畆康熙二十二年至四十四年復退出地共三十三頃八十畆
  正黄旗順治十二年撥給旗人地三十七頃七十五畆五分 順治三年四年投充旗地共一百八十一頃一分零 順治八年康熙二十三年退出地共十三頃七十四畆六分零
  正白旗順治四年至七年投充旗地共一百四十一頃三十四畆七分零 順治八年至十四年退出地共三十四頃二十六畆 康熙十二年復撥給旗人地一頃四十畆
  正紅旗順治二年撥給旗人地二百九十三頃四十二畆三分零 康熙三十二年復撥給旗人地二頃七十畆
  鑲白旗康熙三十二年退出地六十畆
  正藍旗康熙三十二年至四十三年退出地共四頃八十畆
  鑲藍旗康熙三十二年退出地三十畆
  又康熙十六年至六十一年復撥給各旗地共十頃八畆 康熙五年至五十九年退出地共五頃九畆四分
  懐柔縣
  鑲黄旗順治二年康熙二十四年原撥給旗人地共一百九十七頃六十一畆零 順治四年五年投充旗地共一百一頃六十畆零 順治五年康熙二十四年退出地共五十一頃二十二畆一分零 順治十八年康熙十九年復撥給旗人地共一百五十一頃十五畆零 康熙三十年五十五年年復退出地共二十頃七十八畆正黄旗順治四年投充旗地二頃五十九畆零正白旗順治四年至七年投充旗地共九十頃七十六畆四分零
  正紅旗順治四年投充旗地七頃四十五畆二分零鑲白旗順治四年五年投充旗地共九十頃七十六畆四分零
  正藍旗順治四年五年投充旗地共五十七頃五十畆三分零
  又順治五年康熙二十三年退出各莊頭地共一百四頃八十一畆七分零 康熙六年復撥給各項人等地二頃九十四畆八分 康熙二十七年至三十二年復退出地一頃九十七畆三分零康熙五十年至五十九年復撥給莊頭地共六
  頃八十二畆
  涿州
  鑲黄旗順治三年康熙四年撥給旗人地共一千二百十二頃三十三畆
  正黄旗順治二年康熙四十四年撥給旗人地共八百二十一頃七十八畆三分 順治七年投充旗地二頃六十五畆
  正白旗順治四年撥給旗人地二十頃 順治六年至八年投充旗地共三十六頃十四畆七分正紅旗順治二年康熙四年撥給旗人地共四千七百二十八頃九十七畆四分
  又康熙四十九年撥給莊頭地九十八畆七分
  房山縣
  正黄旗康熙二十二年二十三年撥給旗人地共七頃十畆五分零
  正白旗康熙三十九年四十年撥給旗人地共四頃九畆六分零
  正藍旗康熙四十八年四十九年撥給旗人地共二頃五十八畆九分零
  又康熙三年至四十七年撥給各旗地共十五頃六十八畆二分零 康熙十二年至二十年復撥給各旗地共三頃六十五畆四分零
  霸州
  鑲黄旗康熙二十三年撥給旗人地三頃五十二畆正黄旗康熙十一年至二十四年原撥給旗人地共十二頃七十五畆零 康熙七年至四十七年退出地共三十頃六十四畆七分 康熙十年至四十四年復撥給各旗退出地共九十五頃四十畆五分零
  正白旗順治八年九年退出地共八十頃十一畆一分零
  鑲紅旗順治三年康熙元年原撥給旗人地共二千十八頃四十二畆六分零 康熙三年至四十四年退出地共一百十九頃四十一畆零 康熙二十一年至五十五年復撥給旗人地共三十四頃八十一畆五分
  正藍旗順治四年撥給旗人地三十頃三十四畆二分零 康熙八年至二十三年退出地二頃八十七畆五分
  鑲藍旗順治二年原撥給旗人地三十三頃三十六畆二分零 康熙三十八年退出地一頃五十畆
  正白鑲紅二旗康熙五十六年同撥給旗人地二頃四畆
  又順治二年撥給各旗地共一千一百八十二頃四十五畆一分零 順治二年至八年投充旗地共一百三十七頃九十三畆四分零 順治九年康熙五十三年退出地共十九頃五十二畆五分零 康熙二十三年至五十二年復撥給各旗地共二十一頃六十八畆六分
  文安縣
  鑲黄旗順治四年撥給旗人地十頃四畆七分零康熙七年至十年退出地共十頃六十五畆八
  分零
  正黄旗順治七年八年投充旗地共三十二頃七十九畆五分零 順治十四年康熙二十四年退出地共三十七頃十八畆四分零 康熙二十三年二十四年復撥給旗人地共三十頃九十七畆三分零
  正白旗順治三年至七年投充旗地共三十四頃四十一畆六分零
  正紅旗順治三年四年原撥給旗人地共一千七百五十八頃七十六畆四分零 康熙四年至四十二年退出地共二十六頃七十八畆九分零康熙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復撥給旗人地共二十頃四十畆四分零
  鑲紅旗順治三年投充旗地三頃三十畆四分零正藍旗順治三年投充旗地十五頃四十三畆零又順治十五年雍正五年退出地共三百十一頃九十一畆六分零 順治十五年雍正二年復撥給各旗地共一百八十六頃九畆八分零
  大城縣
  鑲黄旗順治三年四年撥給旗人地共三百五十七頃一畆八分零 順治五年至十年投充旗地共六十九畆三分零 順治八年康熙二十九年退出地共一百頃四十畆
  正白旗順治七年投充旗地一頃三十一畆八分零 康熙三年至五年撥給旗人地共一頃六十五畆九分零 順治八年退出地一頃三十一畆八分零
  保定縣
  正紅旗順治三年四年撥給康親王地共二百三十三頃三十三畆三分撥給順承郡王地七十頃
  薊州
  鑲黄旗康熙五年至二十四年撥給旗人地共一千一百二十五頃七十六畆九分零 康熙三十年至五十六年退出地共二百八十八頃七十三畆五分
  正黄旗順治三年撥給旗人地四頃五十畆 順治七年投充旗地十八頃
  正白旗順治二年康熙二十三年撥給旗人地共六千八百七十六頃五十五畆九分零 順治三年四年投充旗地共二千二百四十七頃六十八畆九分零 康熙二十三年至五十年退出地共二百六頃四十五畆四分零
  正藍旗順治十年撥給旗人地九十三頃八十七畆 康熙四十六年退出地一頃二十畆
  又順治三年撥給莊頭地七頃九畆九分零 康熙六年撥給投充旗地九十七畆 康熙三十年雍正二年復撥給各旗地共四百八十九頃四十一畆四分零 雍正二年至五年退出地共頃六十一畆
  平谷縣
  鑲黄旗順治二年至七年原撥給旗人地共一百八十八頃六十五畆八分 順治三年四年投充旗地共五百三頃十九畆一分 順治二年康熙六十一年續撥給旗人地共二百八十頃六十九畆一分零 順治八年康熙三十二年退出地共四十五頃三十畆九分 順治八年康熙三十九年復撥給旗人地共三十一頃六十五畆九分
  正黄旗順治四年原撥給旗人地三百四十九頃八十三畆 康熙十三年十四年復撥給旗人地十二頃七十九畆五分
  正白旗順治二年至七年原撥給旗人地共一百二十六頃三十畆一分 順治二年至七年投充旗地共十頃五十二畆九分 順治八年康熙三十四年退出地共三十六頃 康熙六年至十三年復撥給旗人地共三十一頃七十一畆又康熙十年退出地十三畆七分
  遵化州
  鑲黄旗康熙六年至十二年撥給旗人民上地民中地每二畆折上地一畆民下地每三畆折上地一畆共五百十二頃六十九畆四分零 康熙十四年至二十四年撥給旗人民下地共一百八十七頃六十四畆九分零 順治七年投充旗地九十四頃四十畆九分零正白旗順治三年至十七年撥給旗人民上地共六千六百六十九頃八十二畆七分零 順治十七年撥給旗人民中地一頃五十畆七分 順治十七年康熙二十三年撥給旗人民下地共二十頃四十五畆六分零 順治六年投充旗地一頃三十畆五分
  鑲白旗順治三年撥給旗人民上地五十六頃康熙二十九年撥給旗人民下地十八畆鑲藍旗康熙二十年撥給旗人地二十四畆又順治七年投充旗地共九頃五畆五分零 順治十八年康熙二十九年撥給
  山陵官役人等民上地共五十三頃四十四畆五分零又民中地五十一畆四分 順治十年康熙三十四年撥給
  山陵官役人等民下地共九十五頃二十六畆一分零又山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各項地共一百十七頃四十七畆二分零
  玉田縣
  鑲黄旗康熙二十四年撥給旗人地三頃 順治三年投充旗人草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地一百六十五頃七十七畆六分
  正黄旗順治七年投充旗地三百六十七頃十八畆二分零
  正白旗順治二年康熙二十三年撥給旗人地共五千四百二十五頃九十七畆三分零 順治二年康熙三年投充旗地共五頃九畆五分康熙四十五年退出地一頃六十四畆三分零康熙二年復撥給旗人地一百五十頃八十畆五分 順治三年康熙二十三年撥給草場地共二千六百十六頃七十七畆六分零 順治三年康熙二十一年投充及撥給草場地共一百四十四頃四十六畆二分
  鑲黄正白二旗康熙五年同撥給旗人地一千二百十二頃八十畆三分 順治三年同投充旗地六百四十三頃七十三畆零
  正黄正白二旗順治四年同投充旗地五百五十一頃四十一畆九分零 康熙二十二年同撥給草場地七十五頃五分
  又順治九年撥給各旗人等地共一百六十四頃五十六畆八分 順治八年雍正五年退出地共九百九十八頃十一畆六分
  豐潤縣
  正黄旗順治七年八年投充旗地共一百七頃四十九畆
  正白旗順治二年康熙三十九年撥給旗人地共一萬四千二十三頃七十八畆七分零 順治三年至六年投充旗地共五千五十三頃八十三畆一分零 順治十年雍正五年退出地共二百三頃五十六畆九分零 康熙五年雍正五年復撥給旗人地共二十八頃六十一畆九分零順治四年五年撥給草場地共二十九頃九十
  四畆
  鑲白旗順治三年撥給草場地五頃二十畆正藍旗順治十年撥給旗人地一千一百六十三頃六十七畆七分零 雍正二年本旗入官地六頃三十七畆四分零
  正白正藍二旗康熙二十三年同撥給旗人地三百十一頃二畆
  又順治八年雍正四年英王下人員及各旗莊頭等退出地共三千八百六十三頃三十一畆六分零 康熙五年復撥給各旗人等地二百五十三頃三十二畆五分零








  欽定八旗通志卷六十九
<史部,政書類,軍政之屬,欽定八旗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八旗通志卷七十
  土田志九
  土田數目
  直𨽻各處八旗地畝數目二保定府 易州永平府 河間府天津府 定州 宣化府
  保定府清苑縣
  正黄旗順治三年康熙二十四年原撥給旗人地共三千六百十四頃六畝二分零 順治三年康熙元年投充旗地共五百四十七頃六十六畝 順治八年雍正二年退出地共五百十三頃三十二畝六分零 康熙二十三年雍正二年復撥給旗人退地共四百四十七頃八畆七分零正白旗順治三年至七年投充旗地共三百八十十九頃六十五畝六分 順治八年康熙三十九年退出地共三百四頃六十三畝二分
  正紅旗順治十六年退出地九十六頃 康熙四年至五十年撥給旗人地共一百九十二頃四十八畝 康熙四年雍正五年退出地共十九頃四十三畝
  鑲紅旗順治十四年原撥給旗人地二十九頃四十畝 順治十六年雍正三年退出地共三十頃三十畝 康熙五年至四十一年復撥給旗人退地共二十二頃五十畝
  鑲藍旗康熙四十八年退出地一頃五十畝
  滿城縣
  正黄旗順治三年至六年原撥給旗人地共二千一百二十一頃三十三畝二分零 順治七年投充旗地共二十一頃五十一畝 康熙二十一年至二十三年續撥給旗人地共一百四十三頃四十畝 順治十年康熙四十三年退出地共一百四十八頃七十五畝 順治十五年康熙二十一年復撥給旗人地共九十三頃十三畝四分零正白旗順治四年投充旗地三十五頃 康熙七年撥給旗人地三頃六十畝 康熙五十二年退出地一頃四十七畝
  鑲白旗康熙七年撥給旗人地六十畝 康熙四十年至四十七年退出地共四頃五十畆
  又康熙三十二年退出地五畝 康熙五十五年撥給荘頭地十一頃七十九畝又右衛地九頃三十畝雍正三年復退出地六頃九畝
  安肅縣
  鑲黄旗順治十年退出地三十七頃二十六畝正黄旗順治三年康熙二十二年原撥給旗人地共四千七百三頃五十四畝九分零 順治六年七年投充旗地共三百三十三頃七畝五分零順治十年康熙六十年退出地共三百三十
  四頃二十八畝三分零 順治十五年康熙二十三年復撥給旗人地共三百二十六頃六十七畝八分零
  正白旗順治六年投充旗地七十畝八分 康熙五十二年退出地二頃
  鑲白旗康熙三十五年退出地一頃二十二畝五分
  鑲藍旗康熙四十五年退出地九十畝
  又康熙二十年投充旗地共十二頃三十一畝九分 康熙三十三年至五十三年各旗退出地共七十一頃七十九畝九分零又雍正三年至五年退出地六頃四十六畝零 康熙三十九年至五十七年復撥給荘頭及各旗地共四十六頃一十七畝八分零
  定興縣
  正黄旗康熙四十三年至五十九年撥給旗人退地共三十頃四畝九分零
  正紅旗順治二年至四年原撥給旗人地共五千四百十三頃八十二畝九分零 康熙四十七年四十八年復撥給旗人退地共六頃七十九畝一分 康熙四十八年至五十七年續撥給旗人地共七頃五十畝
  鑲紅旗雍正五年撥給旗人退地二頃四十七畝又康熙八年雍正五年各項退地共九十七頃四畝四分零 康熙八年至四十四年復撥退地給各旗筆帖式等共十九頃六十四畝 康熙五年至五十五年續撥給各旗地共七十八頃九十畝一分零
  新城縣
  鑲黄旗順治三年四年投充旗地共六頃六十四畝三分零 康熙元年退出地四頃五十五畝八分
  正黄旗順治元年至四年投充旗地共三十二頃五十五畝六分零 康熙元年至二十四年退出地共七十五頃四十四畝八分 康熙三十二年至五十三年復退出地共九十二頃二十三畝八分零
  正白旗順治二年至四年投充旗地共七十四頃五十畝三分零 順治九年退出地共六十三頃五十七畝五分零
  正紅旗順治三年四年投充旗地共四十七畝康熙二年退出地一頃六十畝
  鑲白旗順治三年投充旗地五頃
  鑲紅旗順治四年康熙元年原撥給旗人地共八千六十七頃九十九畝二分零 順治三年四年投充旗地共四十一頃三十七畝四分零 順治十三年康熙二十一年退出地共一千六百五十七頃二十二畝七分零 康熙五年至二十一年復撥給旗人地共一百四十五頃十六畝五分 順治二年三年原撥給旗人額外地一千五百二十一頃三十畝五分零 康熙二十六年至五十一年退出額外地共三十八頃六十六畝鑲藍旗康熙三十四年退出地六十畝
  又康熙二十三年撥給各旗地共二百十頃九十畝 康熙二十三年退出地三頃六十六畝 康熙二十三年復撥給各旗地共一百九十四頃八畝 康熙二十六年雍正元年撥給各旗地共一百三十三頃一分零 康熙四十八年退出地一頃五十畝
  唐縣
  正黄旗順治四年撥給旗人地八百一頃八畝順治七年投充旗地一頃四十九畝九分零謹案唐縣之後望都之前有博野縣乃舊志未載此縣地畝今謹仍之後有缺者倣此
  望都縣
  正黄旗順治四年原撥給旗人地四百二十七頃九十一畝零 康熙二十三年續撥給旗人開荒等地共二十二頃八十畝 順治五年至七年投充旗地共四頃五十五畝八分零 順治八年康熙六十年退出地共二十頃九十六畝一分零康熙二十三年至五十五年復撥給旗人開荒及退出地共四十頃十九畝三分
  正藍旗順治八年康熙七年退出地共四頃九十畝
  容城縣
  鑲黄旗順治三年四年撥給旗人地共一千八百三十一頃三十五畝四分零 康熙三年至九年撥給旗人地共二頃七十六畝八分零 順治四年康熙三十六年退出地共九十四頃八十五畝四分零 順治十四年康熙七年復撥給旗人退地共五頃一畝六分零
  正黄旗康熙五年撥給旗人地三十二頃五十二畝零 順治五年至七年投充旗地共一百十八頃六十六畝 順治十一年康熙五十年退出地共五十三頃三十六畝九分 康熙二十二年至三十九年復撥給旗人地共八十五頃四十二畝三分零
  正白旗康熙三十九年撥給旗人退地共十頃四十八畝五分零 康熙五十二年雍正三年退出地共一頃七十二畝零
  正藍旗康熙三十二年至四十一年退出地二頃四十畝
  又康熙四十八年至五十六年撥各旗退地給内務府共二十九頃四十七畝 雍正三年内務府退地三十畝零
  完縣
  正黄旗順治三年至五年撥給旗人民地共二千二百十六頃二十四畝零八分 順治三年康熙二十三年撥給旗人地共一百四十八頃七十五畝七分零 順治四年康熙三十九年撥給旗人屯地及開墾等地共二百五十頃九畝五分零 順治九年康熙三十一年退出地共四十一頃二十畝三分零 順治十五年康熙二十一年復撥給旗人退地共十八頃七十九畝一分零 康熙二十四年至四十二年續撥給旗人地共十二頃九十畝
  又康熙二十一年至三十一年撥給旗人各地共五頃四十二畝二分零 康熙三十五年内務府退出地八十四畝
  蠡縣
  鑲黄旗順治六年七年投充旗地共五十三頃七十七畝四分零
  正黄旗順治四年原撥給旗人地四百八十頃四十五畝八分零 順治五年至七年投充旗地共九百十五頃七十七畝九分零 順治八年康熙七年退出地共四十九頃十五畝九分零 康熙八年九年復撥給旗人地共十六頃五十畝正白旗順治五年至七年投充旗地共一百七十六頃六十六畝三分零 順治八年康熙四十七年退出地共八十頃三十一畝七分
  正紅旗順治四年至七年投充旗地共六十八頃四十二畝二分零
  鑲白旗順治六年投充旗地二十五頃五十畝順治八年退出地二十五頃五十畝
  鑲藍旗順治四年原撥給旗人地一千一百四十五頃二十七畝 順治五年投充旗地一頃八十九畝三分零 康熙二十一年雍正五年退出地十二頃十畝 康熙十一年至十三年復撥給正黄旗退地共十八頃三十五畝 康熙二十二年至四十七年復撥給旗人退地共二頃八十畝
  又雍正三年荘頭退出地五頃四十六畝二分
  雄縣
  鑲黄旗順治三年至十八年原撥給旗人地共三千三十九頃七十一畝三分零 順治三年四年投充旗地共三百七十二頃六十七畝零 順治十年康熙十八年退出地共三百四十頃三十二畝九分零 康熙五年至二十三年復撥給旗人地共一百九十四頃三十三畝八分零
  正黄旗順治十三年撥給旗人地十八頃二十畝一分零 順治二年至十四年投充旗地共九十五頃十四畝九分零 康熙三年至五十四年退出地共十七頃八十五畝四分零 康熙二十一年至五十七年復撥給旗人地共四十九頃二十四畝
  正白旗順治三年至十五年投充旗地共五十二頃七十畝七分零 康熙四十二年退出地共十四頃三十四畝
  正紅旗順治四年投充旗地一頃二十四畝五分康熙二十二年二十三年復撥給旗人地共十
  八頃
  鑲白旗順治三年投充旗地共七十一頃二十一畝五分零
  鑲紅旗康熙三十二年退出地共三頃六十畝康熙十八年至四十九年復撥給旗人地共三十六頃五十二畝一分零
  正藍旗順治三年四年投充旗地共七頃二十畝二分零 康熙十年退出地九十畝
  鑲藍旗康熙五十二年退出地一頃三十八畝康熙三十一年至五十九年復撥給旗人地共十八頃八十四畝五分
  又順治十年康熙五十七年各旗退地共五百六十一頃四十四畝一分零 康熙十八年至五十九年復撥給綱户人等地共五頃四十畝七分零
  安州
  鑲黄旗順治二年至五年投充旗地共二百四十八頃三十五畝七分零 順治九年退出地二百十七頃二十五畝三分零
  正黄旗順治三年原撥給旗人地八十五頃九十畝一分 順治三年至五年投充旗地共八十六頃四十五畝零 順治八年康熙三十九年退出地共七十九頃六畝 康熙六年至二十三年復撥給旗人地共二十一頃九十畝
  正白旗順治三年四年投充旗地二百四十九頃二十四畝七分零 順治九年退出地四十四頃九十一畝七分零
  鑲白旗順治八年投充旗地二十九頃六十畝七分
  鑲紅旗順治三年投充旗地二十頃四十三畝鑲藍旗順治四年原撥給旗人地二千一百十六頃三十九畝四分零 順治十年康熙五十四年退出地共二百十四頃二十六畝 順治七年康熙二十二年復撥給旗人地共五十頃十畝又康熙五十七年退出地九十畝 康熙四十七年至五十七年復撥給各旗及園頭等地共八十八頃六十二畝
  髙陽縣
  鑲黄旗順治三年至五年投充旗地共三百四十二頃四十六畝八分零 順治九年退出地三百一頃五十一畝
  正黄旗順治三年至七年投充旗地七十三頃二十七畝零 康熙二十三年撥給旗人地八十八頃二十畝 順治九年雍正四年退出地共七十五頃十二畝一分 順治十七年康熙二十三年復撥給旗人地共十三頃二畝
  正白旗順治三年至七年投充旗地共一百十二頃八畝二分零 順治九年雍正三年退出地共一百六頃五十二畝七分零
  正紅旗順治八年投充旗地十一頃七十六畝三分零
  鑲藍旗順治四年至六年原撥給旗人地二千九十四頃四十三畝一分零 順治三年投充旗地六十一畝四分零 康熙二十二年至五十年續撥給旗人地共八十頃二十二畝五分零順治十年康熙五十四年退出地共二百二十一頃四畝 康熙八年至二十一年復撥給旗人地共一百四頃七十畝
  又康熙四十五年雍正元年撥給内務府荘頭及各旗人等地共五十三頃六十九畝
  新安縣
  鑲黄旗順治三年康熙二十二年原撥給旗人地共八百四頃三十七畝六分 順治十年康熙三十五年退出地共七十三頃七十六畝一分零 康熙二十一年復撥給旗人地共二十一頃三十畝
  正白旗順治六年投充旗地九畝五分 康熙五十五年撥給旗人地十八頃
  又康熙六年雍正三年遵化等處退出地共四十八頃五十畝八分零
  易州
  鑲黄旗順治四年投充旗地二十頃三十八畝九分零
  正黄旗順治三年四年原撥給旗人地共三千五百五十四頃四十畝七分零 順治四年至七年投充旗地共一百七十三頃十六畝零 順治十年康熙六年退出地共十七頃四十一畝四分零 康熙三年至二十一年復撥給旗人地共十九頃二畝四分零
  正藍旗康熙五十七年退出地一頃二十畝又順治十年退還工部地十一頃九十五畝零康熙二十三年至六十年撥給旗人各項地共十三頃八十一畝二分零
  淶水縣
  正黄旗順治十三年投充旗地三頃九畝 康熙元年退出地三頃九十六畝 康熙四十六年撥給旗人開墾地五十三畝
  正紅旗順治二年康熙二十三年撥給旗人地共三千六百七頃四十五畝七分 順治十年康熙五十年退出地共三十三頃三十七畝六分零 康熙二十年復撥旗人地九十畝
  又康熙二十三年至四十九年復撥給各旗人等地共六頃六十七畝 雍正三年四年撥給園頭等地共二十五頃二十二畝
  永平府盧龍縣
  正白旗康熙六年撥給旗人折上地一百五十二頃四十六畝一分 順治五年投充旗人折上地三十四畝八分
  又順治二年撥給八旗折上地一百二十頃六十八畝八分 順治三年投充旗人折上地三頃五十二畝九分
  遷安縣
  鑲黄旗康熙六年撥給旗人折上地六百六頃二十五畝二分零 康熙三十三年退出地三頃三十畝
  正黄旗順治二年投充旗地共五百九十三頃七十七畝八分零 康熙二十三年退出地二頃七十三畝八分
  正白旗順治七年至十三年投充旗地共二百二十頃六十六畝一分零
  鑲白旗順治六年投充旗地四十六頃八十六畝一分 康熙二十三年至五十四年退出地共八十畝
  鑲黄鑲白二旗康熙十二年同撥給草場地四頃九十畝
  又順治二年至九年撥給各旗人等折上地共二十六頃八十三畝八分 順治三年撥給各旗塋地二十五畝七分 順治八年康熙八年退出投充地共二百四十六頃五十八畝零 康熙十二年復撥給旗人地四頃九十畝
  山海衛
  鑲黄旗順治二年三年撥給荘頭地共四十頃十二畝二分零順治九年退出荘頭地十三頃七十六畝五分零
  正黄旗順治三年撥給荘頭地十三頃三十六畝二分零
  鑲黄正黄二旗康熙五年同退出投充地一百六十三頃二十八畝六分
  撫寧衛
  鑲黄旗順治二年撥給荘頭地二頃七十六畝八分
  正黄旗順治四年撥給荘頭地四十七頃七畝三分零 康熙六年退出地六十一畝八分
  鑲白旗順治四年投充旗地十三頃六十七畝三分
  鑲黄正黄二旗康熙五年同退出地八十三頃三十七畝八分又退出投充地十三頃六畝二分零康熙八年二旗又同退出投充下地五十六頃
  十四畝二分
  謹案舊志云山海撫寧兩衛撥給投充地共一百十七頃四畝三分零退出地共三百五十頃十八畝三分零退地兩倍於給地查原冊所載給地毎衛不過兩三條其退地并註明現歸本衛徴粮盖所開撥給地畝係現存之數非原撥之額也
  撫寧縣
  正黄旗順治二年至四年撥給旗人地共七十頃二十畝五分零 順治六年至九年退出地共三十三頃五十九畝零
  正白旗順治三年至五年投充旗地共二頃九十一畝九分 順治十年退出地二頃八十八畝零康熙十六年復退出地一頃三十四畝三分
  正藍旗順治七年投出旗地五頃九十九畝零又順治九年撥給園頭荘頭地二頃四十一畝二分零 順治七年投充旗地三頃八十畝一分零順治四年康熙六年壮丁荘頭等退出地共
  十頃六十九畝一分零
  昌黎縣
  鑲黄旗順治六年投充旗地四頃八十八畝四分零 康熙四年至二十年退出地共二頃二畝五分零
  正黄旗順治七年投充旗地四頃七畝八分零正白旗順治三年至十年投充旗地共四十六頃九十七畝一分零 順治九年退出地共三十九頃九畝六分零 康熙十二年退出旗荘地十三畝
  鑲白旗順治二年投充旗地七頃十五畝二分零正藍旗康熙十二年至四十一年退出地共九十畝又順治四年撥給各旗地九百七頃六十畝六分零康熙五十三年撥退出地給大糧荘頭三十七畝五分
  灤州
  鑲黄旗康熙八年至十二年撥給旗人地共十七頃十九畝二分零 順治七年投充旗地八十四頃六十八畝三分零
  正白旗順治十七年康熙十三年撥給旗人地共三百六十六頃二十八畝四分零 順治八年投充旗地十五頃六十一畝八分 順治四年撥給草場地六百十一頃五畝五分
  鑲白旗順治八年投充旗地八十九頃三十畝七分零
  鑲紅旗順治十五年退出投充地七十五畝正藍旗順治九年康熙二十一年撥給旗人地共六百十九頃九十七畝 順治四年投充旗地一千五百十頃七十九畝零 順治十一年退出地三十五頃三十一畝九分
  鑲黄正藍二旗康熙九年同撥給旗人地三十一頃五十三畝五分
  鑲黄正白正藍三旗康熙九年同撥給旗人地六頃七十三畝
  正白正藍二旗康熙八年至十三年同撥給旗人地共二十頃七十三畝七分零
  鑲白正藍二旗康熙五年六年同撥給旗人地共十一頃六十四畝
  又順治三年四年撥給八旗折上地共七千四百四十四頃七十七畝零 康熙二十三年撥給各旗人等地共一百三十一頃六十二畝五分 順治五年投充旗地二頃四畝六分 順治八年康熙三十五年投充人及各旗人退出地共一千十九頃七十三畝零
  樂亭縣
  鑲黄旗康熙八年撥給旗人地六頃七十四畝四分 康熙十年至十三年退出地共三十四頃十一畝九分 康熙八年復撥給旗人地五頃十三畝五分
  正黄旗順治七年投充旗地一百十八頃三十五畝 順治十年撥給旗人地六頃四十四畝 康熙六年退出地共二頃五十六畝五分
  正白旗順治六年投充旗地六頃四十畝一分零順治十年康熙十九年退出地共十八頃七
  十八畝一分零
  鑲白旗順治三年四年投充旗地共八百六十八頃八畝二分零 順治四年至十二年退出地共十三頃七十三畝八分零
  正藍旗順治十四年康熙二十四年退出地共九十七頃三十七畝 康熙四年至十二年復撥給旗人地共三十七頃七十九畝二分
  正黄正白二旗康熙五年同撥給旗人地二十三頃八十畝
  正白正藍二旗康熙六年同撥給旗人地一百七十八頃十五畝
  又順治三年至十年撥給八旗及英王下人員地共六千八百七十六頃三畝三分零 順治八年康熙二十一年内務府人等退出地共六百一頃七十二畝二分
  河間府河間縣
  鑲黄旗順治三年康熙二十二年撥給旗人地共六千一百六十二頃七十四畝三分零 順治四年至八年投充旗地共七十七頃八十三畝一分 順治八年康熙五十五年退出地共一百五十三頃九畝
  正黄旗康熙二十三年撥給旗人地共一百二十三頃五十畝一分零 順治三年至八年投充旗地共二十七頃 順治十八年康熙三十八年退出地共六十一頃六十畝
  正白旗順治四年投充旗地共十九頃 順治八年康熙五十八年退出地共四十七頃五十四畝三分零
  鑲紅旗康熙八年至二十四年撥給旗人地共一百四十八頃五畝一分零 康熙二十二年至四十五年退出地共六頃六十畝
  正藍旗康熙三十九年退出地二頃二十畝鑲黄正黄正白鑲紅四旗康熙六年同退出地共三千四百四十一頃四十二畝二分零
  又順治五年康熙三十三年退出地共四百二十六頃八十畝一分零 康熙五十五年復撥給荘頭等地五十六頃七十畝 雍正三年退出地七十畝
  肅寧縣
  鑲黄旗順治三年四年原撥給旗人地共一千九百三十二頃十一畝一分零 順治五年退出地四十二頃六十六畝四分 順治九年康熙十一年退出地共二百五十九頃八十二畝二分零康熙三年至五年復撥給旗人地共六十一頃
  九十五畝七分零
  正黄旗康熙四年退出地一頃七十五畝 康熙六年至二十三年復撥給旗人地共一百九十頃五十七畝四分
  正白旗順治三年退出地十二頃 順治十七年康熙五十二年退出地共十二頃三十八畝康熙七年復撥給旗人地二頃九十畝五分鑲紅旗康熙九年撥給旗人退地二十五頃五十五畝
  又順治十八年撥給各旗地十一頃二十一畝七分零 康熙三年至六年各旗退出地共一千三百三十六頃八畝三分零 康熙五十五年復撥給荘頭地三頃八畝零 康熙五十六年退出地六頃九十二畝 康熙六年撥補通州豐潤懐柔寳坻昌平五處地共一千八十四頃五十四畝零
  任邱縣
  鑲黄旗康熙二十一年至三十九年撥給旗人地共九頃
  正黄旗康熙二十三年至五十七年撥給旗人地共三百五十二頃五十四畝二分
  正紅旗康熙三年至二十三年撥給旗人地共三百九十三頃四畝
  鑲紅旗康熙二十二年撥給旗人地共五十七頃九十畝
  又康熙十三年至五十年撥給各旗人等地共五十三頃五十畝
  交河縣
  鑲黄旗康熙二十三年至二十九年撥給旗人地共五百七十六頃九十五畝六分 康熙二十三年至二十九年退出地共二百八十七頃三畝七分零
  正白旗雍正六年退出地一頃二十畝
  鑲白旗康熙十二年至二十二年撥給旗人地共十九頃五十五畝 康熙八年至三十一年退出地共十三頃四十三畝九分零
  正藍旗康熙二十三年雍正五年退出地共三十二頃十四畝
  鑲藍旗雍正六年退出地十六頃四十三畝一分零
  鑲白正藍二旗康熙三十三年同退出地二頃七十畝
  又康熙九年雍正二年撥給荘頭等地共一百三十三頃二十四畝 康熙四年雍正五年退出地共一百五十三頃三十一畝一分零
  天津府天津縣
  鑲黄旗康熙五年投充旗地共四頃五十六畝二分零
  正紅旗康熙五年投充旗地共七頃
  又康熙五年撥給網户地三百七十八頃三十四畝一分
  正白旗康熙二十四年撥給旗人退出地共四頃四十一畝四分零 康熙四十七年至五十六年退出地共十一頃五十五畝二分零
  鑲白旗康熙十年投充旗地十五頃二十二畝六分零 康熙二十二年二十三年撥給旗人退出地共二頃八十六畝七分零 康熙十五年至二十四年退出地共二頃五十二畝一分零
  鑲紅旗順治三年四年撥給旗人地共一千五百二頃四十九畝四分零 康熙七年至二十三年復撥給旗人退出地共三十一頃二十五畝四分零 康熙三年雍正五年退出地共二十二頃五十五畝四分又退出地十八頃七十三畝正藍旗康熙四年退出地二十二畝五分零正白鑲白二旗康熙十四年至二十四年同退出地共十頃三十八畝九分零
  正白鑲紅二旗康熙十年十一年同退出地五頃二十六畝八分零
  又順治八年撥給各旗地八頃九十七畝六分零順治四年至十年退出地共六百七十八頃九
  畝九分零 康熙九年至五十三年退出内務府等地共一頃四十五畝八分零
  青縣
  鑲黄旗康熙二十三年撥給旗人地共二百二十一頃五十九畝
  鑲白旗康熙十二年至十九年撥給旗人地五十二頃三十畝七分零
  鑲紅旗順治十四年十五年撥給旗人地共五十五頃四十四畝四分
  正藍旗順治三年四年撥給旗人地共六千三百三十四頃二十四畝三分零 康熙九年至十二年續撥給旗人地共八十五頃八十八畝九分零又順治五年康熙二十三年撥給投充各地共二百十五頃七十七畝零
  興濟縣謹案興濟縣已歸并青縣但舊志係據本處來册故析出另書今亦敬仍其舊
  鑲黄旗康熙二十三年撥給旗人地三十六頃九十九畝七分零
  鑲白旗康熙十二年至十四年撥給旗人地共一頃六十五畝六分零
  正藍旗順治三年撥給旗人地一百十六頃二十四畝九分零
  又順治三年復撥給各旗地共五百二十五頃四畝五分零
  滄州
  鑲黄旗順治八年投充旗地七頃九十七畝零康熙六十一年撥給旗人地五頃六十七畝九分零
  正黄旗康熙四十四年雍正五年退出地共五頃七十一畝又退出地共四頃七十四畝
  南皮縣
  鑲黄旗康熙二十二年退出地六十畝
  正黄旗雍正五年退出地一頃四十三畝
  正白旗康熙二十二年至五十三年退出地共六十五畝
  鑲白旗康𤋮二十三年至三十五年退出地共一頃六十九畝四分零
  鑲紅旗康熙三十二年至三十五年退出地共一頃八十畝
  正藍旗康熙二十三年至三十九年退出地共七頃七十三畝 康熙九年復撥給旗人地七十三畝二分零
  又順治四年康熙九年撥給各旗及各旗投充地共一千五百二十二頃十九畝九分零 康熙六十一年撥給荘頭等地五頃五畝六分零 康熙四十六年雍正五年各項退地共八十頃七十四畝零
  鹽山縣
  鑲黄旗順治六年投充旗地共二十七頃二十三畝五分零 康熙五年退出地共七頃六十九畝五分
  正黄旗順治六年投充旗地共五十頃
  定州
  正黄旗順治四年康熙五年撥給旗人地共四十九頃九十八畝九分零 康熙六年至五十四年退出地共五十二頃六十八畝三分零 康熙十九年至五十四年復撥給旗人地共四十頃四十二畝
  正白旗康𤋮五十五年復撥給正黄旗退出地一頃一畝四分零
  宣化府
  鑲黄旗康熙六年至五十三年撥給旗人地共八十一頃三十二畝四分 康熙四十九年㑹同三旗牛羊羣縂管撥給地三頃十畝 康熙九年雍正五年退出地共十七頃五畝一分
  正黄旗順治二年康熙五十五年撥給旗人地共八十一頃三十六畝六分 康熙二十年投充旗地六頃六十五畝 順治四年康熙四十三年退出地共六十二頃十六畝一分
  正白旗康熙十八年雍正五年撥給旗人地共三頃二畝五分 康熙四十八年退出地一頃五十畝
  正紅旗順治十一年撥給旗人地二十七頃五畝一分 順治九年退出地六十三頃七十八畝五分零
  鑲白旗康熙四十五年至五十七年撥給旗人地共四頃八十六畝 康熙二十二年㑹同内務府撥給地九頃一畆七分零 康熙二十六年至六十一年退出地共三頃三十畝
  鑲紅旗康熙四十五年撥給旗人地九十畝正藍旗康熙二十七年至四十四年撥給旗人地共八頃六十一畝 康熙四十三年至五十五年退出地共八頃四十畝
  鑲藍旗康熙二十五年至五十五年撥給旗人地共九頃九十二畝 康熙三十七年至四十八年退出地共二頃一畝
  鑲黄正黄二旗順治六年雍正元年同撥給旗人并投充地共三百三頃三十一畝九分零鑲黄正黄正藍三旗康熙三十三年同撥給旗人地二頃二十二畝
  鑲黄正白二旗順治四年同撥給旗人地八十一頃十四畝
  六年撥給内務府人等及張家口筆帖式等地共十頃六十二畝三分 順治十六年康熙二十五年各項旗人退出地共十六頃六十九畝五分零
  宣化縣
  鑲黄旗康熙六年至二十三年撥給旗人地共二十頃九十畝 康熙二十六年雍正五年退出地共三頃三十畝
  正黄旗順治二年康熙二十四年撥給旗人地共三百八十七頃二十四畝四分零 順治十六年康熙二十二年退出地共一頃九十一畝七分
  正白旗康熙二十二年二十三年撥給旗人地共十五畝八十四畝 康熙二十五年至四十八年退出地共三頃六十畝
  正紅旗順治四年至十三年撥給旗人地共二十七頃六十畝一分
  鑲白旗康熙二十三年撥給旗人地五十畝 康熙十一年退出地三十五畝
  正藍旗康熙二十三年至二十九年撥給旗人地共十一頃八十畝 康熙二十六年至四十三年退出地共六頃
  鑲藍旗康熙二十三年撥給旗人地共六頃六十一畝五分 康熙二十七年至四十四年退出地共三頃九十畝
  鑲黄正黄二旗順治七年同投充旗地二十三頃六十八畝三分零
  又康熙二十二年至二十五年撥給内務府荘頭等地共十頃五十六畝六分 順治十七年康熙二十五年内務府荘頭等退出地共十二頃三十八畝八分
  赤城縣
  鑲黄旗撥給旗人地十三頃五十三畝
  正黄旗撥給旗人地六頃十四畝
  正白旗撥給旗人地四頃三十六畝
  正紅旗撥給旗人地三十畝
  鑲白旗撥給旗人地一頃五十八畝五分
  鑲紅旗撥給旗人地二頃六十四畝
  正藍旗撥給旗人地六十畝
  鑲藍旗撥給旗人地六頃三十一畝
  謹案舊志云赤城於康熙三十二年改衛為縣其各旗地畝原册並未開明何年撥給并何年投充知係原冊未備之故舊志既照冊存載今亦謹仍之
  萬全縣
  鑲黄旗順治十三年康熙五十五年撥給旗人地共五十五頃七十畝三分零 康熙九年至五十年退出地共七頃四十一畝一分
  正黄旗順治二年康熙二十三年撥給旗人地共六十六頃五十畝二分零 康熙二十六年至四十三年退出地共四頃五十畝
  正白旗康熙三十一年撥給鷹手地六十畝正紅旗順治四年康熙二十三年撥給旗人地共十九頃四十一畝一分零
  鑲白旗康熙二十三年至四十五年撥給旗人地共十八頃九十四畝 康熙二十六年至六十一年退出地共四頃五十畝
  鑲紅旗康熙二十三年二十四年撥給旗人地六頃二十四畝
  正藍旗康熙二十三年至四十一年撥給旗人地共十二頃九十畝 康熙二十七年至三十八年退出地共二頃九十六畝
  鑲藍旗順治十三年康熙四十四年撥給旗人地共一百一頃三十七畝 康熙三十七年退出地二十三畝
  又康熙四十九年撥給三旗牛羊羣縂管地二頃八十畝
  懐來縣
  鑲黄旗順治十三年撥給旗人地共二十七頃八十五畝六分零 康熙二十二年退出地共二頃七十八畝 康熙三十三年同鑲紅旗退出地一頃二十二畝
  正黄旗順治十三年康熙二十年撥給旗人地共三十六頃九十二畝二分零投充旗地四頃五十畝
  正白旗順治七年至十三年撥給旗人地共一百三十七頃九十七畝
  鑲白旗康熙二十二年撥給旗人地四頃十六畝四分零
  鑲黄正黄二旗順治十三年同撥給旗人地一百三十七頃六十三畝零
  懐安縣
  鑲黄旗康熙二十四年撥給旗人地三頃至雍正五年退出
  正黄旗順治三年撥給旗人地五十六頃七十二畝二分至順治四年退出
  正紅旗順治三年撥給旗人地六十三頃七十八畝五分零至順治九年退出
  正藍旗康熙二十三年撥給旗人地三頃三十畝康熙五十五年退出地一頃二十畆
  延慶州
  鑲黄旗順治六年七年撥給園頭及各佐領人等地共三百七頃十一畝一分 雍正元年撥給荘頭地共十四頃四十畝
  正黄旗順治六年雍正元年撥給園頭雁户及各佐領人等地共三百二十二頃九十八畝九分零 順治六年投充旗地共六十二頃五十五畆六分零
  正白旗順治六年雍正五年撥給園頭及各佐領人等地共二百四十三頃七十四畝八分正紅旗順治七年撥給各佐領人等地共十二頃七十九畝八分
  鑲白旗順治七年康熙五十七年撥給各佐領人等及荘頭等地共一百七頃七十七畝五分鑲紅旗順治七年康熙四十五年撥給王公荘頭及各佐領人等地共五百十一頃九十畝九分零
  正藍旗順治七年撥給各佐領人等地五頃二十一畆
  鑲藍旗順治七年康熙四十二年撥給各佐領人等地共三頃四十七畝
  鑲黄正白二旗順治四年同撥給鷹手地八十一頃十四畆
  又康熙四十六年撥給張家口筆帖式地三頃
  延慶衛
  正黄旗順治二年康熙六年撥給尚膳監等處人員地共一百十五頃二十畝五分
  保安州
  正黄旗順治七年撥給鷹户等地共三十八頃六十九畝零十三年撥給荘頭地共二百二十八頃十三畆一分零 康熙二十年投充旗地二頃十五畆 康熙十年退出地十二畆九分
  鑲白旗康熙二十二年至二十六年撥給荘頭地共二頃六十一畝
  又康熙五年退出地三頃三十七畝
  以上直𨽻八旗地畝數目





  欽定八旗通志巻七十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八旗通志卷七十一
  土田志十
  土田數目奉天八旗地畆數目 採捕山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臺站地畆 附井田數目奉天八旗地畆數目
  鑲黄旗地畆在
  盛京
  興京開原遼陽界内共二千七百四十七晌二畆四分
  正黄旗地畆在
  盛京
  興京開原界内共一千六百五十晌一畆四分正白旗地畆在
  盛京
  興京開原遼陽界内共三千四百二十七晌一畆一分以上上三旂地畆
  上三旗包衣佐領下園丁地畆在
  盛京開原遼陽界内共二萬二千二百四十六晌四畆以上包衣佐領下地畆
  盛京禮部六品官所属各壯丁地在
  盛京
  興京遼陽鐵嶺秀巖界内共八千三百四十九晌五畆三分
  盛京工部五品官所属壯丁地在
  盛京遼陽牛莊秀巖因登界内共九千三百六十六晌 六品官所属壯丁地在
  盛京
  興京開原遼陽界内共三千一百五十晌四畆九分製造庫匠役人等地在
  盛京界内共三百七十二晌
  盛京户部倉官莊頭樓軍倉軍地共六千八百五十一晌三畆四分
  領催荘頭地共四萬六千八百八十晌二十一畆六分
  盛京禮部荘頭壮丁地七百八十四晌一畆六分盛京兵部站丁地一千零四十五晌四畝八分盛京工部莊頭壮丁地一千二百七十六晌零三分以上 盛京官員所属地畆
  興京界内八旗所属王貝勒貝子公大臣等地二萬零三十九晌二畆 官貟兵丁閒散人等地九千六百八十一晌零五分
  撫順界内右翼四旗所属王貝勒貝子公大臣等地二萬一千六百四十七晌十七畆七分 官員兵丁閒散人等地一千二百五十三晌二畆六分鹻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汪清二門官兵台丁地五千四百六十七晌二畆七分
  開原界内八旗莊屯地二千八百頃零七十九畆遼陽城界内八旗官貟兵丁地一萬四千八百零九晌一畆
  鐵嶺界内左翼四旗荘屯地八千六百五十七頃四十四畆二分
  法庫邉門莊屯地六百七十八頃五十八畆威逺堡邉門莊屯地二百二十八頃八十七畆英額邉門荘屯地一百二十六頃七十二畆二分鳯凰城八旗巴爾虎地一千九百四十八頃六十四畆 又正黄旂屯地共六十頃九畆
  靉河邉門分種地共二十四頃七十四畆 四台四屯地六十一頃五十九畆
  復州界内八旗分撥地二萬八千八百二十三晌二畆
  熊岳城界内八旗滿洲䝉古巴爾虎漢軍荘屯地二千八百八十三頃三十九畆
  金州界内八旗滿洲𫎇古漢軍官員兵丁地三千三百四十一頃零四畆 水師營地二十六頃十八畆
  山海闗官貟兵丁寡婦閒散人等在山海衛寜逺州界内共地一百三頃五十七畆七分零 又正白正紅鑲紅旂下閑散人等地共三頃六十七畆零
  秀巖界内八旂官貟兵丁地二千一百二十一頃零二畆七分
  盖州界内各旂官貟兵丁地六千七百七十三晌牛荘界内八旂官貟兵丁地四萬八千七百一十六晌四畆
  廣寜城所属巨流河白旂堡小黒山閭陽驛張五台邉門等界内八旂官貟兵丁閑散人等地共一萬五千一百九十四頃九十六畆二分
  錦州界内王貝勒貝子公宗室額駙官貟荘頭閑散人等地共二千七百十七頃零七畆八分 八旂兵丁閑散人等地共一千五十四頃五十畆零四分義州界内八旂荘屯地五千四百七十一頃二十五畆
  清河邉門荘屯地五百三十四頃二十三畆九闗台邉門荘屯地二百三十二頃十八畆吉林烏喇界内官員兵丁開墾地 鑲黄旂六千二百四十二晌 正黄旂四千九百二十一晌正白旂四千四百三十五晌 正紅旂四千二百十三晌 鑲白旂四千八百零八晌 鑲紅旂三千六百九十六晌 正藍旂四千三百五十四晌鑲藍旂四千四百五十四晌 水師營四千四
  百二十六晌 又各荘頭開墾地共四千二百零一晌
  寜古塔界内官貟兵丁開墾地 鑲黄旂五千七百八十四晌 正黄旂三千三百九十五晌 正白旂五千五百八十五晌 正紅旂七千晌 鑲白旂七千九百五十九晌 鑲紅旂五千四百四十五晌 正藍旂四千六百六十九晌 鑲藍旂三千六百六十一晌 又各荘頭開墾地共五千五百五十七晌
  渾春界内官貟兵丁開墾地 鑲黄旂一千九百五十三晌 正黄旂一千六百五十九晌 正白旂五千二百八十二晌
  三姓地方官員兵丁開墾地 鑲黄旂一千九百十六晌 正黄旂三千零二十五晌 正白旂九百九十一晌 正紅旂六千九百九十四晌白都訥界内官員兵丁開墾地 鑲黄旂一千九百四十三晌 正黄旂一千二百二十八晌 正白旂三千九百二十四晌 正紅旂二千零九十二晌 鑲白旂一千三百三十七晌 鑲紅旂一千一百八十七晌 正藍旂三千五百八十四晌鑲藍旂三千二百三十五晌 又各荘頭開墾
  地共三百七十二晌
  阿爾楚喀界内官員兵丁開墾地 鑲黄旂一千九百十八晌 正黄旂二千零五晌 正白旂九百八十五晌俱據奉天来冊
  以上奉天八旂地畆數目
  採捕山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凡上三旂及五旂王以下奉恩将軍以上採捕山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各有分界
  凡上三旂及各旂採捕人等按騐户部執照移文奉天将軍給與出邉信票採獲人参秤騐造冊送部
  凡内府圍獵人貟所騎内廐馬匹餧飬槽䥷鍋掀以及将軍衙門圍獵需用鐵鑹木掀筐木籠車輛等件照来文造給其製帳房口袋需用布疋綿線黃麻𥣻麻該部移取其木籠動支錢糧製給用過數目報部
  凡烏喇採捕處所烹煎鱘鰉魚需用鍋杓笟籬等物本部辦買布塩䋲麻等物於該部支取其蘆蓆官丁取辦驛站牛車運送用過錢粮本部報銷鑲黄旂人参山 黒車木 馬家 肥牛村 牛哈兒哈 色欽 趙家 厄爾民河 哈爾民河岡 佟家河 拉哈多布庫河 牙爾渣河鑲黄旂採捕山 波那活河 一而門 呼藍馬哈拉
  鑲黄旂圍獵山 哈代上澗坿 威諄河 河爾法氲 加色葉坑厄嶺 沂澈漲泥河 巚嶺果羅河 一馬呼港 得弗河 交河
  正黄旂人参山 木起 呼渾谷背山傍 幽呼羅東界 克車木 肥牛村 土克善梅佛黒齊五林峯 厄爾民河 哈爾民河夾岡 佟家
  河 拉哈多布庫河 渾濟山 見得黒山正黄旂採捕山 一而門 牙瀨港 厄黒五陵阿
  正黄旂圍獵山 喀普赤藍 勒克得弗口 朱扯
  正白旂人参山 呼雷 剛山嶺 東勝阿谷濟爾歌把羅 打八拉岡 濟爾歌河 瓦而喀什八羅 覺羅衛濟嶺 昻把釋楞 阿沙哈河綿灘厄母皮里 阿什汗河 湖南谷 湖南
  嶺 布魯張市 义欣谷 梭希納 鈕王澗谷布勒亨
  正白旂採捕山 希爾哈河 阿克敦 上澗峯木書河
  正白旗圍獵山 沂澈漲泥河 科羅河 復漲泥河 吉當阿河岸 䝉古谷 大起 朱車衮正紅旂人参山 牛哈兒哈 撒木湯阿 劉姑山嶺 五兒烘噶哈 阿巴噶哈 木敦 古黒嶺背山傍 汙處哈谷 西伯谷 五兒烘谷阿米大谷 阿米大牙爾過
  正紅旗採捕山 撒侖一而門 五藍得弗 哈占你白葉
  正紅旗圍獵山 覺羅大湯阿 邉米牙呼 㑹肥一藍木黒林 過而名岡 呼渾 肥得里都什黒梅黒河 勒扶峯 色黒驪逹馬納 㑹肥圍屯
  鑲白旂人参山 劉姑山嶺 撒木湯阿 張而都科八羅 歡他 呼勒英厄 剛山嶺 色珍大霸庫 扎児大庫河 烏林布占 三通嶺多布庫羅門 渾濟木敦
  鑲白旂採捕山 阿呼峯 撒侖
  鑲白旂圍獵山 喀普赤藍 木單焉泰 上澗峯 色勒五魯庫 江都庫峯 火托峯 渾濟你什哈河
  鑲紅旂人参山 加海 撒木占河 沂澈東五札木必汗 札木他賴 紐木舜 五什欣阿
  普大力 五児烘阿普大力 白母白力 撒哈連 昻八烏而呼 納孟厄 阿沙哈圍黒 厄黒港 古黒嶺南山傍 瓦里呼 汗處掀谷昻把烏黒 昻把釋楞
  鑲紅旂採捕山 勒扶渡口 一八單 依蘭峯朱緑峯 呼朱白葉
  兩紅旂合給圍獵山 覺羅大陽阿 邉米牙呼㑹肥一藍木黒林 過而名岡 呼渾 肥得
  里 都什黒梅河 勒扶峯 色黒驪逹馬納羅大羅火港
  正藍旂人参山 東勝阿 加哈嶺 瓦爾喀什札爾呼河 吉牟申 書谷 五兒烘噶哈
  昻巴噶哈 木敦家牟占 灣他哈 鈕王澗谷非牙郎阿 阿什哈温拉黒
  正藍旂採捕山 阿濟哈革牙哈 木克峯 阿灘納麥爾齊 昻巴牙哈
  正藍旗圍獵山 吉當阿河西岸 圍黒夸藍一吞河 昻把西伯 納親河 葉河一藍木黒林
  鑲藍旂人参山 札木必汗 札東阿 色欽札庫木 厄一扶峯 都稜 温泉 札爾呼河圍黒法三
  鑲藍旂採捕山 牙瀨港 一吞木克 波吞波吞 酸馬岡
  鑲藍旂圍獵山 書民烏力汗 馬打堪岡 色
  朱稜 駿焉瓦色
  以上採捕山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臺站地畆
  奉天将軍所轄驛站
  沙河站壮丁八十七名地一千五百五十五晌一百二十六畆
  東光站壮丁六十四名地一千七百二十五晌一百二十一畆三分
  寧逺驛壮丁七十五名地一千八百五十晌二百三十四畆七分
  髙橋驛壮丁六十三名地一千二百九十六晌二百零八畆
  小凌河驛壮丁四十六名地四百九十五晌一百四十七畆一分
  十三山驛壮丁九十一名地三千三百五十二晌二百零八畆九分
  廣寜驛壮丁六十九名地一千八百一十晌三百四十二畆八分
  小黒山驛壮丁四十三名地三千七百一十七晌二百九十二畆七分
  二道境驛壮丁七十三名地二千六百八十二晌二百九十三畆三分
  白旂堡壮丁八十七名地二千七百六十二晌二百六十三畆九分
  巨流河驛壮丁五十二名地一千一百三十二晌零五畆四分
  舊邉驛壮丁五十三名地一千一百二十九晌一百一十九畆四分
  盛京驛壮丁三十八名地九百二十八晌一百十畆九分
  十里河驛壮丁二十四名地五百二十八晌六十七畆
  東京驛壮丁九名地一百一十晌十五畆
  狼子山驛壮丁二十二名地四百七十一晌六十七畆
  甜水站壮丁十九名地四百六十九晌五十一畆連山闗驛壮丁二十名地六百三十八晌九十五畆
  通逺堡驛壮丁十九名地三百四十七晌四十七畆
  雪裏站壮丁地三十一名地四百九十九晌七十畆鳯凰城驛壮丁二十三名地四百五十九晌四十六畆
  髙麗堡驛壮丁四十名地三百零七晌
  易路驛壮丁五十名地五百三十二晌三畆八分嚴千户屯驛壮丁三十一名地五百八十五晌六十五畆
  法庫驛壮丁三十三名地五百六十六晌
  沙爾湖驛壮丁二十三名地一百九十晌五十畆一分
  開原驛壮丁五十三名地七百九十三晌五十七畆
  噶布喇村驛壮丁二十一名地四百三十九晌二畆六分
  木竒驛壮丁十八名地四百零六晌十八畆俱據奉天来冊
  黒龍江将軍所轄驛站
  茂欣連素等處十驛於各驛十里内驛夫種地共三千零六十八晌
  墨爾根村等處十驛于各驛十里内驛夫種地共四千零三十晌俱據墨龍江來册
  寧古塔将軍所轄臺站
  巴言俄佛洛邉門七臺種地共二千四百零六晌一統邉門六臺種地共一千四百五十六晌河爾素邉門八臺種地共九百三十晌
  布爾圖庫蘇巴爾漢邉門七臺種地共一千二百八十九晌
  𠮾喇站蘇通站一而門站刷烟站一巴旦站阿爾坦厄墨爾站黒爾素站夜河站䝉古河洛站共九處種地七千九百六十晌
  金周俄佛洛站書蘭站法他哈站登格爾哲庫站𫎇古站討来詔站孫札波站蒿子站舍力站北都訥站厄和木站拉法站推吞站俄莫和索洛站畢爾漢必拉站沙蘭站寜古塔站共十七處種地一萬零六百四十三晌俱據寜古塔来冊
  以上臺站地畆
  井田數目
  謹案會典載井田改屯地共一百五十四頃九十八畆有奇徵租解部奏報然自雍正二年議行以来其設立之年月分𨽻之村荘頃畆之細數具詳舊志今謹仍而存之以偹稽考
  雍正三年正月順天府固安縣設立圈頭村井地十七頃四十八畆九分零林城村井地二十頃七十九畆一分零劉家村井地十四頃二十四畆九分零石家務井地十九頃六十六畆五分零蠻子營井地十一頃七十五畆三分零固城村井地十四頃三十三畆零六項共地九十八頃二十七畆九分零
  二月保定府新城縣設立宫井村井地十頃七畆一分零新立荘井地十七頃六十二畆四分零二項共地二十七頃六十九畆五分零
  五年十一月保定府新城縣設立韓村營井地六頃九十畆
  七年三月順天府霸州設立沙城村圈子村狄家荘坌河村四處井地各十頃又葉家荘補足固安縣井地一頃五十二畆五項共地四十一頃五十二畆
  又順天府永清縣設立髙家營村井地十頃北孟村井地十五頃南台子村井地十頃三項井地三十五頃
  以上并地數目



  欽定八旗通志卷七十一
<史部,政書類,軍政之屬,欽定八旗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八旗通志卷七十二
  土田志十一
  
  陵人員地畝
  看守
  永陵闗防屬下各旗人等及匠役掃院丁壯地八十五頃三十九畝二分在馬家和羅吳庫禮噶山胡籃哈達等處總管屬下八旗丁壯地四百四十八頃六畝四分佐領屬下千丁地二萬一千一百五十八晌零六分在奉天遼陽撫順因登巨流河界内看守
  福陵闗防屬下包衣八旗官員兵丁及掃院看園人等地
  二百八十七頃八十三畝七分在
  盛京
  興京界内總管屬下八旗人員並看守官㕔丁壯地六百零三頃三十四畝在
  盛京
  興京開原等界内佐領屬下千丁地一千一百三十八頃二十七畝六分在奉天開原界内右舊志原文看守
  昭陵闗防屬下官員人等及掃院丁壯地一千七百零七頃三十四畝七分總管屬下八旗丁壯地四千五百五十七晌五畝在奉天開原廣寧秀巖牛莊界内右舊志俱本奉天來冊
  乾隆五十七年八月戸部議覆
  盛京將軍琳寧奏稱乾隆十三年添給官兵地畝時以守
  陵官兵與打圍當差者有間是以未經一律撥給總縁當年丁少尚可倚賴舊業養生而年來生齒日繁必須酌給官地以資養育查奉天大段閑地業經招募旗人墾種而
  興京瀋陽開原遼陽鳳凰城廣寧牛莊等城所屬尚有零星小段閑荒臣等擇其可耕並無闗碍者得九萬八千餘畝儘足以供分撥等語自屬實在情形應如所奏准其撥給
  三陵官兵以副
  皇上一視同仁之意奉
  㫖依議戸部来冊
  康熙二十七年安奉
  昭西陵隨設雲騎尉品級章京十六員各給地三十六畝筆帖式二員各給地二十四畝領催四名披甲七十六名各給地六畝後添設驍騎校二員乾隆二年各給三十畝戸部来冊
  又禮部讀祝官二員贊禮郎四員各給地三十畝九品筆帖式二員各給地二十四畝牛吏二名擠奶人二名各給地六畝
  又内闗防衙門筆帖式二員各給地二十四畝俱本衙門来冊
  謹案舊志載康熙二十七年遵化州撥給昭西陵官兵等地三頃八十六畝在石門鎮三十六年給披甲人等地六畝在北閣老灣莊云據本州来冊而今户部及本衙門冊並無此項蓋二十七年一項即在戸部所開二十七年一項之中部冊括其總數州冊載其零數三十六年一項地止六畝當亦在關防衙門冊所開地畝之内年逺案牘不存無從核其年月耳謹附識扵此不更複載焉順治十八年遵化州撥給
  孝陵官兵等忠義衞地三十三頃三畝五分零在西三屯等莊又給地四十三頃七十六畝五分零在李官屯等莊又給地十頃十二畝四分零在韋家嶺等莊又給地一頃六十三畝在西峯寺前又給州東寛屯地六頃二十五畝五分在下院寺等莊又給筆帖式地五十六畝在租戸莊舊志據本州来冊康熙二年題准
  孝陵禮部設奉祀郎中工部設修理郎中兵部設守衛總管翼領防禦領催驍騎校内務府設奉祀郎中等官及内監各執事男婦鑾儀衛設校尉二十四名户部設庫尉二人領催一名禮工二部設各項人役三百二十餘名各給地七頃二十畝園頭一人給地一頃五十畝以供米麫菜蔬會典
  又題准看守
  孝陵内大臣給園地十五晌會典
  是年定總管一員給地七十二畝翼領二員各給地六十畝雲騎尉品級章京十六員各給地三十六畝筆帖式二員各給地二十四畝領催四名披甲七十六名各給地六畝嗣又添設驍騎校二員乾隆二年各給地三十畝户部来冊
  又禮部讀祝官二員贊禮郎四員各給地三十畝筆帖式二員各給地二十四畝牛吏二名擠奶人二名各給地六畝本衙門来冊
  又内副管領一員給地三十畝筆帖式二員各給地二十四畝本衙門来冊
  謹案舊志據遵化州来冊載讀祝官地二頃六十六畝又五十四畝在租户莊鑲藍旗筆帖式東勝衛地二十四畝在馬各莊披甲人等地八畝二分零在上莊總管筆帖式地二十四畝在桃園莊飯上人地二十四畝在租戸荘所載畝數未符葢亦據其境内所轄之零數即在今冊總數之中謹附識扵此
  康熙四十八年遵化州撥給
  孝東陵郎中地十二畝舊志據本州来冊
  五十七年安奉
  孝東陵隨設雲騎尉品級章京十六員各給地三十六畝筆帖式二員各給地二十四畝領催四名披甲七十六名各給地六畝嗣又添設驍騎校二員各給地三十畝戸部来冊
  又禮部讀祝官二員贊禮郎四員各給地三十畝本衙門来冊
  又内闗防衙門筆帖式二員各給地二十四畝本衙門来冊
  五十八年給鑲黄旗官兵地四十四畝正黄旗官兵地四十三畝八分零正白旗官兵地四十四畝正紅旗官兵地四十三畝九分零鑲白旗官兵地四十四畝鑲紅旗官兵地四十四畝正藍旗官兵地四十四畝鑲藍旗官兵地四十三畝九分零又給各旗䕶軍地十八畝舊志據遵化州来冊
  謹案舊志又有茶上人飯上人地四十畝筆帖式地十六畝拜唐阿地六十六畝又拜唐阿地三十四畝闗防郎中地十二畝員外郎鳴賛地一頃十六畝雍正二年新設内管領地二畝䕶軍地十六畝云云兹戸部及本衙門来冊皆未之及當係後来裁減歸併案牘無存今遵奏定凡例均以現在額數條欵著録而附載舊文以備考
  康熙十九年安奉
  景陵隨設總管一員給地七十二畝翼領二員各給地六十畝雲騎尉品級章京十六員各給地三十六畝筆帖式二員各給地二十四畝領催四名披甲七十六名各給地六畝嗣又添設驍騎校二名各給地三十畝戸部来冊
  又禮部讀祝官六員贊禮郎十員各給地三十畝牛吏二名擠奶人二名各給地六畝本衙門来冊又副管領一員給地三十畝筆帖式二員各給地二十四畝本衙門来冊
  謹案舊志載雍正元年遵化州撥給景陵䕶軍等地十畝二年又給員外郎等地十畝侍衛等地一頃䕶軍等地十畝闗防郎中等地十二畝又員外郎等地十二畝茶上人等地十六畝飯上人等地十二畝官兵等地十二畝五年給飯上人地八畝與今戸部及本衙門来冊互有詳畧當由後来改定今謹以現在條欵額數著録而附載舊文扵此
  康熙二十一年營建
  孝誠仁皇后
  孝昭仁皇后陵寢設官員兵丁置莊園禮部則例
  是年遵化州撥給䕶守官兵等地十八頃六十六畝在平安城又四頃五十畝在龍虎峪又屯地一頃二畝在小喜峯口又七頃二十畝在堡子店又十八頃六十六畝在念莊等處
  二十二年給披甲人等地十二畝在小厰二十九年給員外郎等地四畝四分又一畝六分在堡子店俱舊志
  又安奉
  妃園寢隨設雲騎尉品級章京八員各給地三十六畝披甲四十名各給地六畝又乾隆二年添設驍騎校一員給地三十畝戸部来冊
  乾隆三十一年十二月奉
  上諭管理
  陵寢之員俱給有俸糈以資養贍太監等亦俱支領錢糧所有總管及官員太監等分受菜地本非例内應得之項均着撤回無庸給予嗣後嵗徵各地租交與該處滋生庫按例料理
  三十二年三月軍機處議奏菜地既已撤回此外所有官地一項應否併撤奉
  㫖官員太監一概不必給予
  是年戸部奏言據直𨽻總督咨稱所有
  東陵
  西陵内務府官員太監茶膳人等業經遵撤但
  陵寢員役除内務府所屬外尚有外八旗總管衙門官兵及禮部兵部官員人等地畝應否照舊給予抑或一併撤回臣等伏查
  陵寢官兵地畝自康熙二年安設
  孝陵官兵即分别等差量為撥給嗣後俱照此辦理兹者
  軍機處議辦
  景陵菜地案内將内務府官員太監隨缺官地一併撤回其八旗官兵及禮兵二部官員人等彼時原未議及伏思内務府與八旗事屬一體所有八旗之禮兵等部官員筆帖式及兵丁人等地畝自應全行撤回以昭畫一奉
  㫖此内之總管翼領郎中員外主事等官每年例得俸糈較多足資養贍伊等所給官地自應一體撤回其防禦祝賛等官以及兵丁人等均係㣲末員弁若一併撤回恐扵生計不無拮据著加恩仍行給予至内務府官地前經降㫖將官員人等一概不准給予今八旗防禦以下既未撤回所有内務府副管領以下亦著加恩給予
  謹案以上據户部原文以下據承辦各衙門来冊
  乾隆元年安奉
  泰陵隨設防禦十六員各給地三十六畝驍騎校二員各給地三十畝筆帖式二員各給地二十四畝内務府副管領一員給地三十畝筆帖式二員各給地二十四畝
  佐領下茶上人二名各給地二十四畝
  禮部讀祝官二員贊禮郎四員各給地三十畝筆帖式四員各給地二十四畝牛羊吏二名擠奶人二名各給地六畝
  工部筆帖式二員各給地二十四畝
  又承辦事務衙門添設筆帖式二員各給地二十四畝
  又八旗兵丁共二百名各給地六畝
  三年設立
  皇貴妃園寢防禦八員各給地三十六畝副管領一員驍騎校一員讀祝官二員贊禮郎三員各給地三十畝
  四十二年安奉
  泰東陵隨設防禦十六員各給地三十六畝驍騎校二員
  各給地三十畝
  禮部讀祝官二員贊禮郎四員各給地三十畝筆帖式四員各給地二十四畝牛羊吏二名擠奶人二名各給地六畝
  内務府筆帖式二員各給地二十四畝佐領下茶上人一名飯上人二名各給地二十四畝以上共官地三十九頃六十畝在涿州者四頃二十畝九分六釐在安肅縣者二十八頃八十九畝五分四釐在定興縣者三頃九十七畝五分在新城縣者一頃三十二畝在易州者一頃二十畝
  又乾隆八年安奉
  皇貴妃園寢隨設雲騎尉品級章京四員各給地三十六畝原設驍騎校一員給地三十畝領催二名披甲三十八名各給地六畝
  是年安奉
  端慧皇太子園寢隨設委署翼長一員雲騎尉品級章京一員章京六員各給地三十六畝委署驍騎校一員領催一名披甲三十八名各給地六畝又設副管領一員讀祝官二員贊禮郎三員各給地三十畝
  十七年安奉
  孝賢皇后陵寢隨設總管一員給地七十二畝翼領二員各給地六十畝雲騎尉品級章京十六員各給地三十六畝原設驍騎校二員各給地二十四畝筆帖式二員各給地二十四畝領催四名披甲七十六名各給地六畝
  又副管領一員給地三十畝筆帖式二員各給地二十四畝讀祝官二員贊禮郎四員各給地三十畝牛吏二名擠奶人二名各給地六畝
  是年安奉
  純恵皇貴妃園寢隨設雲騎尉品級章京八員各給地三十六畝驍騎校一員給地二十四畝領催二名披甲三十八名各給地六畝
  以上守
  陵人員地畝






  欽定八旗通志卷七十二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八旗通志卷七十三
  土田志十二
  各處駐防地畆設立規制 給地數目
  設立規制
  順治二年九月
  諭戸兵二部曰近來土賊竊發民不聊生如直隸順徳府山東濟南府徳州臨清州江北徐州山西潞安府平陽府蒲州八處著滿洲統兵駐劄務期𠞰撫得宜以安百姓以上八處駐劄滿兵者給以無主房地其故明公侯伯駙馬太監地察明量給原主外餘給滿洲兵丁四年題准江寧駐防旗員給園地三十晌至十晌不等西安駐防旗員給園地四十晌至十五晌不等
  又題准浙江駐防官兵不給田俸餉照經制支領五年題准各省駐防官兵家口半携去者其在京
  園地半撤全携去者全撤
  又題准直省駐防官應給澇地米所留家口在京支給隨帶家口在駐防所支給
  六年題准外省駐防官員初任未經發給園地者准令撥給其加級陞任者不復添給凡應給地十晌以下者户部撥給十晌以上者奏請撥給七年題准駐防官員量給園地甲兵壯丁每名給地五晌臨清太原以無主地並官地撥給保定河間滄州以八旗退出地撥給
  八年題准由太原府移駐滄州兩白旗馬甲三十七名移駐臨清兩黄旗馬甲三十一名移駐河間府原冊不言何旗謹闕之馬甲二十八名共九十六名所有遺下營房地畆交太原城守尉収貯其由滄州移駐太原府之正藍旗馬甲三百一十七名即以此項撥給如不及數著地方官籌措閑地添補每馬甲一名房一間毎一壯丁務足五晌之地其馬甲等錢糧亦每月照常給領再移駐河間臨清滄州之馬甲等其耕種粮草該地方官取彼與此亦將伊等留下之項逐件開明咨覆京城以便行咨移駐處照數還給如有未留者其移駐處亦無庸給領康熙二十一年
  㫖盛京山海闗等處官員年老病故之寡婦孤兒仍在原任處居住給原官房屋地土
  三十一年題准將山西陽曲太原二邑所屬享堂等六屯地畆撥給駐防滿洲官兵
  又覆准陽曲地畆被圈將太榆清忻四州縣屯地撥補但屯頭佃户倚恃隔屬不肯完租被圈之民賠累照直隸之例令州縣官代徴解給被圈之民倘有拖欠照例處分
  三十二年議准各省駐防旗兵均在所住之處給與地畆
  五十七年覆准山西右衛苧麻口外西至十家舖
  三十里東至彌陀山十五里共有荒地四千五百餘晌差官丈量安設莊頭十五名
  五十八年題准滿洲官兵駐劄河南南陽府揚河地方所有墾荒地畆給與耕種為業
  又户部例載八旗人員不許在外省置買産業違者産業入官其駐防兵丁准其在外置立産業謹案此例乃乾隆二十一年所定詳見塋地一門
  乾隆三十一年十一月綏逺城將軍嵩椿奏請將右衛牧厰餘地招民墾種並於此内撥地二十頃給阿貴廟喇嘛養贍
  三十二年五月覆准牧厰餘地分段丈量正藍旗為一段正黄正紅鑲紅三旗為一段鑲藍旗為一段其中堪以墾種者共計一千六百餘頃應於歸綏道所屬五㕔及大同朔平二府屬沿途州縣招募佃民每地五頃作為一分資本有餘者准給一分力量不足者數人合認一分俟入册翻犁後給以印照管業准其當年自収籽粒以償工本定限次年起科其餘逓年墾熟陸續陞報其地隸和林格爾及清水河二㕔所有應徴租銀即交與該通判經徴就近解綏逺同知衙門撥充旗營兵餉至開墾一千六百餘頃外尚有八百餘頃係砂磧山溝不成片段俟將好地墾成後飭令零星開種陞科以盡地利其所募佃民約需千有餘户即令兩通判度地酌設村莊俾其聚集一處以便稽查彈壓無須另設員弁此外編記定號刨挖溝濠及一切應行事宜照察哈爾牧厰成例辦理並奉
  㫖依議
  三十六年十一月軍機處議准江寧滿城閑空教場開墾地三千四百畆每年所収租銀一千五百六十四兩賞為八旗官學紙張弓箭及兵丁運柴脚費之用
  三十八年閏三月户部議山西廵撫三寳所奏豐鎮㕔屬二道溝等村旗地五百六十頃二十畆被水冲汕難以耕種所有租額銀七百八十四兩有竒准其豁除奉
  㫖依議
  四十七年八月户兵二部議覆杭州將軍奏請杭州駐防牧厰地畆内劃出九千畆召民墾種於乾隆五十年起租每年所収租錢五千八百貫賞為養贍八旗孤寡并帮貼兵丁差使之用
  五十七年山西廵撫長麟奏言太原滿營額設駐防兵六百名匠役四名養育兵四十名從前奉派出京時准將在京地畆報明交部即於太原府地内照數撥給俾得就近取租以資養贍遇有絶嗣兵丁扣留三分作為祭掃之用其餘七分報明入官凡在兵丁叨沐
  皇仁至優極渥惟閲年既久生齒日繁其孀婦孤男孤女等項漸積衆多向來議有養贍臣逐一詳查現在滿營有孤男三十七名孤女三十七口均無父兄經理臣分飭四旗章京等將孤男孤女年嵗相當者一體定為婚配將來遇有兵丁匠役缺出陸續頂補即可敷其養贍毋庸另行籌議其孀婦一項共查有二百零二口内有四十口並無子姪可依者即有逺房户族未必力能兼顧難免不周之慮伏惟
  皇上愛養旗民曲賜矜䘏臣與城守尉等再四商酌仰
  
  皇上格外天恩俯准將前項入官地畆仍賞滿營以為養贍孀孤之用計現有入官地九頃六十六畆六分五釐每年官収租銀二百一十二兩此項地畆若令自行招佃夥同耕種可得銀四百餘兩現在無依孀婦四十口均匀散給毎口毎年可得銀十兩有竒太原風氣儉樸儘可藉資養贍請自本年為始即行酌撥分賞並請嗣後遇有絶嗣地畆亦俱仍歸滿營添補分用年終報部核銷奉
  硃批好即賞給
  以上設立規制
  給地總數
  直隸保定府駐防城守尉一員防守禦四員驍騎校四員筆帖式二員領催四十名披甲四百六十名弓鐵匠四名内給官員地共六頃一十畝撥什庫披甲弓匠一百三十七名閒散寡婦九名共地一百二十六頃五十畆撤囘京城兵丁已故者一百二十四名共地一百十六頃二十二畆本駐防來冊
  滄州駐防城守尉隨衙門五壯丁地在王家庄正白旗滿洲旗分章京隨衙門一壯丁地在孟家莊 䝉古旗分章京隨衙門二壯丁地在孟家莊又本身十六壯丁地在孟村等四莊 鑲白旗滿洲旗分章京隨衙門六壯丁地在王御史莊 䝉古旗分章京隨衙門一壯丁地在齊家莊
  正白旗滿洲領催披甲閑散人等共九十七壯丁地在孟村程家林孟家莊穆家莊等處𫎇古領催披甲等共八十一壯丁地在孟
  村程家林新店趙官屯王家寨西莊曹家莊宋家莊等處 鑲白旗滿洲領催披甲等共一百零八壯丁地零二十畝在程家林許村新店王家莊穆家荘孟村三十五里舖白楊橋李三橋新莊等處 䝉古領催披甲閑散人等共六十壯丁地零十八畆在新店捷地禇村程家林高家莊孟村齊家莊秋家莊蠻西莊等處本駐防來冊 康熙元年滄州駐防退出南皮縣地六十六畆六分零本縣來冊
  雄縣駐防鑲紅旗披甲地共三頃六十畆鑲藍旗披甲地共一頃八十畆𫎇古披甲地共二頃七十畆 康熙四十五年撥給駐防章京地六十八畆又七十四畆本駐防來冊
  宣化府萬全縣市口駐防康熙二十三年撥給地六頃八十二畆五分 順治四年康熙四十八年退出地共八頃六十四畆本府來冊
  山海關駐防順治二年初設雲騎尉品級章京四員每員俸米地五十晌筆帖式二員每員俸米地四十晌甲兵四十六名毎名口糧地十晌 康熙十四年添設城守尉一員俸米地八十晌八旗佐領八員俸米地照前章京驍騎校八員俸米地同筆帖式筆帖式三員俸米地照前甲兵八百名口糧地照前 二十年撤去甲兵四百名官員照舊俸米地口糧地每員每名俱照舊 二十七年改城守尉為總管除總管筆帖式存留甲兵六十六名外其餘官員甲兵俱撤在
  盛京沿途駐防從京補授雲騎尉品級章京八員添甲兵九十四名共一百六十名其俸米地口糧地俱照前本駐防來冊 康熙三十一年換給駐防總管撫寧縣地三頃八十四畆在髙兒莊本縣來冊 三十四年添設驍騎校八員甲兵四十名共甲兵二百名俸米地口糧地俱照前 三十五年户部議准山海關駐防甲兵照冷口喜峰口之例毎年每名給米四十四斛其地畆交還自是年以後甲兵俱在山海關通判倉領米其各官員俸米地仍照前本駐防來冊
  喜峰口駐防防守禦一員地十六頃六十七畆零章京二員共地十三頃五十九畆零筆帖式二員共地十一頃三十三畆零共官員地四十一頃五十九畆零八旗披甲地共四十四頃零十畆鑲白鑲紅正藍三旗下閒散地共十五頃七十一畆零雍正十一年將鐵門關外餘地并園地續行撥給鑲黄旗披甲地十五頃十畆三分零在大屯
  正黄旗披甲地十五頃十畆三分零在前峪崕正白旗披甲地十五頃十畆三分零在碾子峪正紅旗披甲地十五頃十畆三分零在大屯 鑲白旗披甲地十三頃九十四畆一分零在後峪兒崖 鑲紅旗披甲地十三頃九十四畆一分零在網户灣 正藍旗披甲地十三頃九十四畆一分零在碾子峪 鑲藍旗披甲地十三頃九十四畆一分零在禾子溝本駐防來冊
  獨石口駐防康熙三十二年撥宣化府地給正紅旗領催披甲共一頃五十畆在樣田堡 鑲黄旗披甲地共二頃八十五畆在樣田堡 正白旗撥什庫披甲地共五頃三十六畆在破堡子張家窑鎮安樣墩等處 鑲白旗披甲地共一頃五十八畆五分在青泉堡 鑲紅旗披甲地二頃六十四畆在鎮安樣墩 正藍旗披甲地六十畆在樣田堡 鑲藍旗披甲地共六頃三十一畆在樣田堡赤城破堡子張家窑興仁堡等處俱本駐防來冊 又是年交存赤城縣地二頃二十畆在樣田堡破堡子地方本縣來册
  千家店駐防康熙三十二年赤城縣撥給正白鑲紅兩旗下披甲地共四頃在樣田堡鎮安堡本縣來册康熙五十年六月延慶州撥給章京一員地三
  頃兵丁四十名共地二十四頃俱鑲黄旗各佐領家人莊頭地 雍正七年閏四月自獨石口續添給千家店章京一員十一年撥給延慶州地三頃本駐防來册
  古北口駐防守尉開墾地四頃八十八畆一分章京開墾地五頃十二畆七分 筆帖式開墾地二頃零四十二畆二分 鑲黄旗披甲開墾地共六頃零一畆二分 正黄旗領催披甲開墾地共四頃九十六畆七分 正白旗領催披甲閑散開墾地共十頃零十一畆四分 正紅旗領催披甲併䕶軍前鋒開墾地共十頃零三十一畆一分鑲白旗領催披甲閑散開墾地共二十四頃二十六畆六分 鑲紅旗領催披甲開墾地共三頃八十六畆七分 正藍旗領催披甲開墾地共九頃七十五畆三分 鑲藍旗領催披甲開墾地共二頃四十七畆六分本駐防來冊
  右衛駐防雍正二年七月賞給察哈爾地 鑲黄旗滿洲官十六員兵丁一百九十一名鐵匠十名共賞地一百九十五頃六十一畆六分零每員名分得地九十畆一分零 正黄旗滿洲官十八員兵丁一百九十九名鐵匠十名共賞地二百四頃六十三畆一分零每員名分得地九十畆一分零正白旗滿洲官十七員兵丁一百八十六名鐵匠十名共賞地一百九十二頃一畆零每員名分得地九十畆一分零 正紅旗滿洲官十六員兵丁一百八十五名鐵匠十名共賞地一百九十頃二十畆八分零每員名分得地九十畆一分零鑲白旗滿洲官十八員兵丁九十三名鐵匠十名共賞地一百九十九頃二十二畆二分零每員名分得地九十畆一分零 鑲紅旗滿洲官十八員兵丁一百九十八名鐵匠十名共賞地二百三頃七十二畆九分零每員名分得地九十畆一分零正藍旗滿洲官十九員兵丁一百七十九名鐵匠十名共賞地一百八十七頃五十畆三分零每員名分得地九十畆一分零 鑲藍旗滿洲官十七員兵丁一百九十一名鐵匠十名共賞地一百九十六頃五十一畆八分零每員名分得地九十畆一分零 東翼䝉古官二十九員兵丁二百五十八名鐵匠十六名共賞地二百七十三頃十四畆二分零每員名分得地九十畆一分零 西翼䝉古官二十六員兵丁二百二十四名鐵匠十名共賞地二百三十九頃七十八畆八分零每員名分得地九十畆一分零 東翼漢軍官十六員兵丁三十三名共賞地四百九十四頃十九畆一分零每員名分得地九十畆一分零 西翼漢軍官十三員兵丁四百六十七名共賞地四百三十二頃七十畆零每員名分得地九十畆一分零本駐防來冊黑龍江駐防乞察哈爾八旗官兵水手拜唐阿官種地二千五百晌兵種地三萬五千晌東至呼育爾八十里南至烏爾努爾一百里西至哈木巴代七十里北至額爾黑産七十里 本城官兵水手拜唐阿官種地一千三百七十五晌兵種地一萬八千九十九晌東至科林呼爾哈五十里南至拖里哈達六十五里西至多爾莫二十八
  哈連五十里 墨爾根和屯官兵水手
  種地一千七百六十晌兵種地二萬九千三十三晌東至顯克得勒二十五里南至哈力雅圖四十五里西至葉赫得三十五里北至烏黑特二十里布特海副都統駐防納爾吉村地方官種地三
  千二百六十六晌布特海人丁種地三萬一千七百七十晌東至得敦一百八十八里南至梅勒参二百九十里西至哈代堪四百三十里北至薩媽黑爾二百二十里 雍正六年管侍衛内大臣公富爾丹題准乞察哈爾兵丁水手拜唐阿在城南克爾育爾恒費發爾等處種官地二千晌 黑龍江城兵丁水手在城南種官地一千五百晌 布特海索倫達呼爾在那爾吉村東博爾得羅洛庫等處種官地二千晌本駐防來冊
  山西太原府駐防正藍鑲藍二旗滿洲官六員𫎇古官二員共地五千四百四十畆隨衙門菜園地五十晌正藍旗滿洲兵丁地九千四百五十畆鑲藍旗滿洲兵丁地一萬二千四百二十畆 正藍旗䝉古兵丁地八千六百四十畆鑲藍旗䝉古兵丁地三千畆 雍正六年正月駐防城守尉一員陞任右衛副都統退交本縣三十五壯丁地新任城守尉一員撥給京城兑換三十四壯丁地 七年正月撥給筆帖式一員從京城兑換地八頃二十畆 八年二月革退筆帖式一員退交本縣二十壯丁地十月撥給筆帖式一員從京城兑換地六十三畆 十三年二月撥給防禦一員從京城兑換五壯丁地
  山東濟南府徳州駐防鑲黄正黄二旗滿洲䝉古官十一員共地七百五十畆兵丁五百名匠役四名共地二萬五千五百六十畆
  陜西西安駐防順治三年八月撥給園地 鎮守西安將軍地二十五晌在長安縣羅家寨及西城内菜園子地方 左翼滿洲副都統地二十晌在咸寧縣景龍池 右翼滿洲副都統地二十晌在咸寧縣八里村 正黄旗滿洲協領地十五晌在咸寧縣龍渠堡佐領五員共地三十晌在咸寧縣景龍池龍渠堡 正紅旗滿洲協領地十晌在咸寧縣小雁塔地方佐領五員共地三十五晌在長安縣塔坡里野狐塜咸寧縣小雁塔等處 鑲紅旗滿洲協領地十晌在咸寧縣大雁塔佐領五員共地二十五晌在咸寧縣大雁塔水河村魯家村及長安縣野狐塜等處 鑲藍旗滿洲協領地二十晌在咸寧縣景龍池佐領五員共地二十五晌在咸寧縣景龍池 正黄旗𫎇古佐領二員共地十五晌在咸寧縣景龍池 正紅旗䝉古佐領二員共地十晌在長安縣野狐塜 鑲紅旗䝉古佐領二員共地十晌在咸寧縣大雁塔八里村 鑲藍旗𫎇古佐領二員共地十晌在咸寧縣景龍池本駐防來冊
  陜西寧夏駐防雍正三年撥給滿洲官兵地共二千六百畆除東門外演武㕔基地一百三十五畆關帝廟香火地九十九畆外將軍地一頃一十一畆兩翼副都統地共二頃零九畆協領六員共地一頃八十畆佐領二十四員共地三頃六十畆防禦二十六員共地二頃六十畆驍騎校二十四員共地一頃二十畆筆帖式三員共地三十畆理事同知一員地十畆委署前鋒校十六員共地一十六畆委署驍騎校二十六員共地二十六畆將軍印房貼冩領催馬甲四名共地四畆每旗滿洲佐領二員䝉古佐領一員每佐領下分給馬步兵丁地三十畆三佐領下兵丁地共九十畆八旗二十四佐領下馬步兵丁地共七百二十畆本駐防來冊謹案舊志云據來冊稱原撥地二千六百畆除分撥各項地及演武㕔廟基地外尚餘地三百二十畆俱係四面溝渠道路附識於此
  以上給地數目



  欽定八旗通志卷七十三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八旗通志卷七十四
  土田志十三
  八旗塋地
  順治十年
  詔八旗貧無塟地者每旗撥給墳塋地五十晌
  康熙九年奏准各佐領内管領下絶嗣之人有奴僕田地者給守墓二人祭田三十畝仍歸本佐領内管領下有奴僕無田地者給與守墓二人外餘人交部收管或有親生之女亦給祭田如前數内府三旗絶嗣産業有親女親姊妹者除守墓奴僕祭田外其餘人口田産交該佐領内管領分給親女二分姊妹一分但有姊妹者如係同佐領内管領則並受人口家産如係别佐領内管領則止受人口其田産交與該旗
  十二年題准凡欲往
  盛京領地設荘䕶墳者若将分内壮丁地退出准撥熟地不願退出者以荒地撥給
  謹案舊志列此條盖以設荘䕶墳足與塋地以類相附今仍之
  十七年
  諭大學士等前命爾等清查地畝以給出征死亡兵丁必平原髙燥之處方可若地勢卑濕不堪為墳塋雖撥給何所用之又湏令與道途相近若去道逺則家貧難以趋赴矣至於官員職卑小民貧乏者皆資地畝為生若取伊等之地撥給兵丁又致彼失業可查内務府所管地畝及諸王大臣地畝詳加丈量有溢於正額者分給兵丁以副朕恤下至意
  尋大學士等議滿洲蒙古及包衣毎佐領給地十五畝漢軍另户兵少毎佐領給地七畝半清查内務府及王以下大臣等園地溢額者撥給
  詔從之
  又議准八旗府佐領毎一佐領給墳地六晌滿洲蒙古毎佐領給墳地三晌漢軍每佐領給墳地一晌半
  十八年二月
  諭内務府近聞從前所賜包衣佐領及渾託和人等塟地今已無餘此等窮寒之人在日辛勤供役沒無葬身之處甚為可憫著扵户部查交爾衙門田地内酌量撥給特諭
  二十三年四月撥給陜西西安駐防兵丁塋地鑲黄旗滿洲地十二畝六分零在咸寧縣北闗菜園漢軍地八畝零在咸寧縣城東南 正黄旗滿洲地十二畝六分零在咸寧縣城北菜園漢軍地八畝零在長安縣南火巷 正白旗滿洲地十三畝一分零在咸寧縣仁頭院漢軍地八畝八分零在咸寧長安兩縣南城濠邊 正紅旗滿洲地十二畝六分零在長安縣海家村漢軍地八畝六分亦在海家村 鑲白旗滿洲地十三畝一分零在咸寧縣仁頭院漢軍地八畝零在咸寧縣城南鑲紅旗滿洲地十二畝六分零在長安縣觧家村漢軍地八畝六分零在長安縣海家村 正藍旗滿洲地十三畝零在長安縣西南城濠邊漢軍地八畝零在咸寧縣南城濠邊 鑲藍旗滿洲地十二畝六分零在長安縣楊家村漢軍地八畝八分零在長安縣南城濠邊右俱舊志
  雍正十三年履准辦理虧空追及家産者如係墳園祭田一概不准入官從前有已經入官者亦請
  㫖令該旗逐一清釐給還本人
  乾隆元年奏准凡闗祭田如三頃以下即撥出給還本人如有十餘頃者以三頃給還本人其餘仍入官
  二十一年酌議隨墳地畝事先是内務府題准各佐領與包衣達所送各屬下絶嗣家産凡有奴僕田地者俱派家人二口給田五晌令其看守伊主
  墳墓其餘地畝交部入官又乾隆元年多羅慎郡王等條奏八旗絶嗣地畝十分之内七分入官三分留為祭奠墳墓之用如無族人本人有女仍給伊女承受至是復議以酌留絶嗣地畝原欲使無倚之荒塚祭掃有資不祀者轉而有祀用昭
  盛世澤及枯骨之典今上三旗包衣凡有絶嗣地畝如無親屬可承祭掃者猶得按照内務府題准之例留地五晌以為伊家人守墳之資而在八旗人等無親屬祭掃者即将地畝全行入官並不按照上三旗包衣之例一體仰邀
  曠典辦理未免偏枯嗣後應将八旗滿洲蒙古漢軍及下五旗包衣内官兵閑散人等報出絶嗣地畝按照給與族人親女之例量為推廣如無族人親女而有親姊妹姪女及親外甥外孫者亦将所報地畝内七分入官三分留為祭奠之用如無此等親屬即按照上三旗包衣之例派家人二名将隨墳地畝不敷三十畝者全行給與以為祭掃之資如所報出之地過多者給留之數亦不得過三十畝以昭畫一如止有地畝而無家人亦将隨墳地畝按照酌給家人地數交與該佐領擇可倚之人毎年收租代為祭掃以廣
  皇仁倘有将此項留給地畝私相典賣一經查出或被旁人首告本人從重治罪該𠫵佐領失察照例議處右户部来文
  是年二月奉
  上諭各省駐防兵丁不准在外私置田産有物故者其骸骨及寡妻仍令各回本旗此定例也朕思國家承平日久在内在外俱已相安一體若仍照例辦理則在外當差者轉以駐防為𫝊舍未免心懷瞻顧不圖乆逺之計而咨送絡繹亦覺紛繁地方官頗以為累嗣後駐防兵丁著加恩准其在外置立産業病故後即在該處埋塟其寡妻停其送京但各處情形
  不同兵丁内有無力置地塋塟者亦未可定著該将軍都統等酌動公項置買地畝以為無力置地窮兵公塟之用再向来此等駐防兵丁有因患病事故呈請回京到京後又復挑選差使者甚属無謂今既准其在外置産安塟所有呈請回京之例著停止著為例謹案自此以下皆據各駐防来册一一登載其有未詳旗分數目及坐落䖏所者一時無由考核並從原冊
  永平府駐防塋地係於盧龍縣撥給玉田縣駐防於玉田縣撥給三河縣駐防於三河縣撥給順義縣駐防於順義縣撥給冷口喜峰口駐防皆扵遷安縣撥給羅文峪駐防於遵化州撥給以上七處共地一十八畝
  又良鄉縣駐防塋地共八畝固安縣駐防塋地共二十九畝八分
  山海闗駐防塋地共二十畝係臨榆縣置買撥給張家口駐防原給塋地八十畝乾隆三十一年復於入官地内賞給一百五十畝
  獨石口駐防乾隆三十年官置塋地三十三畝三分
  保定府駐防塋地七十五畝在保定府城南滄州駐防塋地七畝四分在滄州城外
  青州駐防十六佐領毎佐領下給塋地十畝共一百六十畝
  徳州駐防官置塋地四十畝
  山西綏逺城駐防原無塋地乾隆三年咨行歸化城都統以土黙特紅山口等地撥給後又病其窵逺乾隆五年乃以本城北門外公地撥換計共二十一頃十九畝
  右衛駐防原有官菜園地二頃零八畝乾隆二十一年分給窮兵為公塟之所在右衛東門外太原駐防官置塋地四十五畝
  陜西駐防塋地康熙二十三年原賞外乾隆三十九年復以移駐巴里坤之右翼舊地分賞計滿洲䝉古共二頃六十九畝有竒漢軍共六十六畝八分有竒並坐落長安咸寧二縣界内
  甘肅駐防塋地二百二十五畝在凉州滿城外寧夏駐防原有兵丁閑地九百六十畝乾隆二十一年改為塋地
  荘浪駐防塋地兩處共二百二十五畝
  開封府駐防塋地三十九畝七分在祥符縣境内荆州駐防舊設塋地五十八畝九分復置買一百六十畝毎旗分給二十畝
  江寧駐防原定馬厰地界一自明陵左吴王山外界水起至靈谷寺西溝止一自明陵右髻鬁山界水起至鍾山橋止一自山後王家灣迤北而東石𥗴礦之横山起至鍾山橋止分為三厰共計一萬五千一百一十餘畝内除留䕶明陵地一千一百三十畝禁止挖掘又除省衛項下陞科地七百九十餘畝實餘地一萬三千一百九十畝其髙阜處皆可埋塟低漥處仍堪牧馬兩無妨礙准予公塟杭州駐防塋地乾隆二十二年官給錢塘縣六泉園及青山脚荒地共一百八十九畝二分
  乍浦駐防乾隆二十五年官設民地五十畝三分零在西門外流字圩
  福州駐防塋地二百一十三畝二分
  廣州駐防官山八十九畝在番禺縣城外蟠松嶺駟馬岡等處
  成都駐防乾隆二十一年於馬厰地内撥出二十頃給為兵丁塋地
  乾隆四十六年
  上諭熱河滿洲兵丁駐居年久已故人等骨殖無力送京營塟甚屬堪憫著施恩於附近閑曠地内查出四十頃賞為塋地
  以上八旗塋地















  欽定八旗通志卷七十四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八旗通志卷七十五
  土田志十四
  八旗牧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畿輔牧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奉天牧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駐防牧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畿輔牧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順治二年題准
  御馬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及王貝勒貝子等馬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俱各按本旗地方牧養又題准天師庵草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尉筆帖式及書役甲兵巡守
  又題准近京廢地均撥給壮丁墾種如撥給有餘方准為牧馬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六年題准順義清河漷縣沙河蘆溝橋五處荒地二萬四千四百七十四晌潞河沙河清河桑乾河兩岸各長五里濶三里俱令丈作馬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又定嗣後棄地為牧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之例永行停止如沙地不堪耕種者仍留牧馬
  十一年題准給親王牧場方八里郡王牧場方四里
  十二年覆准親王牧場方二里郡王牧場方一里額外多占者察出撥給新壯丁
  康熙元年題准天師庵草場歸併崇文門部員管理其原設官役甲兵俱裁
  十二年題准太僕寺牧場向係户部撥給入官人看守今内府並諸王貝勒等馬匹就牧場内餘丁選補看守如無可選者仍行令户部撥給
  鑲黄旗牧場坐落武清寳坻二縣東自唐畦西至陳林荘七十里南自張家荘北至上馬臺九十里正黄旗牧場坐落天津府西北自俞家荘東北至小稍子口三十五里西南自孫家荘東南至秋家荘四十七里
  正白旗牧場坐落天津府東自好字沽西至白家荘四十二里南自城兒上北至清溝六十五里正紅旗牧場在甕山者二百五十晌在蘆溝橋西髙陵者四百六十晌
  鑲白旗牧場坐落通州四百一十四晌
  鑲紅旗牧場坐落順義縣在天竺馬房村者五百八十八晌在蘆溝橋西者八十晌
  正藍旗牧場坐落豐臺玉蘭等荘東西三十里南北五十里
  鑲藍旗牧場坐落草橋十里廊房八里右俱㑹典
  以上畿輔牧場
  奉天牧場
  順治五年奏准奉天中前所前屯衛中後所三䖏地令八旗均分為馬場自東迤西先給兩黄旗次兩白旗次兩紅旗次兩藍旗
  康熙二年題准錦州大凌河牧場東至右屯衛西至鴨子厰南至海北至黄山堡仍留備牧馬之用不許民開墾
  乾隆十三年議准大凌河馬場長百餘里濶自二三十里至六十里不等甚屬寛廣今既裁減馬羣應於馬場西界横截十里給官兵就近耕種以資養贍但恐伊等日後圖利私行侵佔開墾耕種有礙馬場令差往大臣㑹同副都統並總管覈明應裁牧場地址編定四至註冊備考
  又奏准大凌河馬場東西長九十里南北長十八里至六十里不等折算約二百九十餘里計地一萬七千九百餘頃應遵照原議自西界横截十里㑹同副都統牧羣總管丈量西邊自南至北長十八里有竒東邊自南至北長二十里有竒而此所截地内南界窄狹北界雖寛而有山有足截十里者有不足十里者依地勢裁給共計九百三十八頃有竒随定界址東至杏山之北濠溝西至鴨子厰南至七里河北至金厰堡将裁截之處建築封堆以杜将来私墾右俱㑹典
  興京牧場地三千八百十晌零九分
  撫順界内右翼四旗牧場九百七十晌五畝一分開原八旗兵丁等牧場自城外遼河東西至朔羅阿林止
  遼陽城所屬八旗牧場四處在沙溝子船城單家荘小網户屯
  哈達霍羅牧場自開原城東墨爾根村起至商家臺止
  復州界内八旗牧場一萬九千四百三十六晌熊岳城界内八旗滿洲蒙古巴里虎漢軍牧場地二百七十五頃九十畝
  金州界内牧場七十四頃五十八畝
  秀巖界内八旗官員兵丁牧場三百七十頃三十畝二分
  牛荘所屬新倍河馬場一處
  寧古塔界内左翼四旗牧場在城西北四十五里外自阿都和洛北拉哈米河口以南至厄木海蘭長五十二里東自色勒木哈連蒙阿西至恩格木阿林寛三十五里
  右翼四旗牧場在城南五十里外自窩楞河茶庫拉法蘭北木敦東阿爾哈河口西至烏爾虎和洛
  木敦長四十九里自茶庫拉法蘭北木敦南至蛟梅佛恒寛十八里
  渾春界内鑲黄正黄正白三旗牧場在渾春村南九十里綽庫北自竒他帕他阿林以南至朱黒俄莫長二十里綽庫東自海岸以西至達爾吉阿林寛十八里
  三姓地方鑲黄正黄正白正紅四旗牧場在城東南四十三里自海蘭俄莫北至翁肯河南烏魯林河長三十四里東南自達庫蘭阿林以西至你爾格墨阿林寛二十六里
  阿爾椘哈界内鑲黄正黄正白三旗牧場在城北七十里自徳克秦東至阿爾椘哈河口長二十里徳克秦西至羅進蘇蘇長五十里自徳克秦北至松阿里江岸寛五里徳克秦以南寛五里
  吉林烏喇界内牧場鑲黄旗自臥必拉北東至雅通阿必拉十里西至扎棍必拉五里北至馬哈拉阿林四十里
  正黄旗自依拉秦河至扎棍和吞長十二里自扎棍必拉至卧爾混寛十三里
  正白旗自恩皮溝源至馬哈爾圖山長三十里自恩皮溝至某哈連布占寛十五里
  鑲白旗自雅通阿必拉至扎棍必拉長二十里自雅通阿必拉至馬哈爾吞阿林寛十五里
  正紅旗自刷煙必拉口南至大路長三十里自沙倫河至刷煙必拉寛二十里
  鑲紅旗自卧爾渾必拉至沙倫必拉長二十五里自對鶯厄至波諾和必拉河口寛二十里
  正藍旗自阿克敦霍洛昻噶至扎棍必拉長二十五里自依拉秦必拉河口至雅通阿必拉寛十五里
  鑲藍旗自波諾和必拉河口至依爾門必拉長三十里東至扎棍必拉寛二十里
  白都納牧地在拉哈傅和舍庫地方長一百四十里寛三十里右俱奉天来冊
  以上奉天牧場
  駐防牧場
  康熙三十年覆准徳州駐防官兵向在滄州牧馬因越省不便将霑化縣邵家荘所有荒地令作馬場其應徴地畝銀兩准其豁除
  三十九年題准天津等十二州縣衛所牧場派都統等會同直撫查明東翼四旗丈出餘地一萬二百六十一頃零西翼四旗丈出餘地一十八萬八千四百六十二晌交與地方官招民墾種照開荒例起科
  雍正二年議准八旗存留牧場并牧場餘地差八旗都統一人率户部賢能官二人毎旗賢能官一人令直督委道員一人公同察勘其有可以墾種者交與地方官招民墾種其不堪耕種之處仍交八旗作為牧場
  五年
  諭禮部並無飯食銀兩郭家荘天竺村兩䖏厰地著賞給禮部共地一百八十一頃零 右俱㑹典
  四川滿城駐防馬厰地共六千二百八十六弓坐落沙河舖南至大橋趙國良為界西至玉祥山山嶺為界東北以大路為界本駐防来冊
  乾隆二十九年四川總督阿爾泰奏言川省有沙河舖牧厰以供養馬惟是該厰係属山坡與民田髙下夾襍年来户口日繁逐漸墾闢環厰民地盡成膏腴若任營馬放牧則有損田禾若令逺地刈草則不敷食用察看該地原可種植有收視産草出息何啻數倍與其以沃壤而委為荒瘠不若開墾收租以充馬兵草束之用
  詔從之右國史館抄摺
  三十二年五月大學士公傅恒奏上年十二月臣等議覆山西綏逺城右衛牧厰餘地招民墾種起科准行在案詳見駐防規制卷内但據稱此等地畝較察哈爾土性瘠薄祗可種植雜粮應照口外不分等則之例起科臣思徴賦之輕重宜視收成之厚薄今該撫請照口外之例不分等則每頃徴銀一兩四錢閏嵗加徴四分二釐毎一兩加耗五分以為傾鎔解費之處此時未可懸定應令試看成熟後量其收穫多寡再定規則至此項需募佃民千餘户將来俟認種人多即令該處兩通判稽查彈壓臣等復思該處佃民聚集既多其中或不無游匪攔入滋生事端並奸民抗租迯避各情弊宜嚴飭承辦之員時時加意稽查妥協經理奉
  㫖依議
  四十年七月西安將軍傅良奏西安駐防八旗馬厰坐落興平盩厔扶風武功等縣前扵乾隆四年題明每旗分地一百二十頃共地九百六十頃牧放馬匹嗣於十五年前督臣尹繼善因各厰逼近渭河水流遷徙且有漲出灘地委員勘明各照原額另立界址其厰外餘地給民耕種取租充公奏明辦理在案查八旗馬兵原有五千三百名養馬八千六百有竒自節次移駐新疆等處現在存營滿兵止一千五百名毎人拴馬一匹連出征金川馬兵二千名共存馬三千五百匹實無需厰地九百六十頃之多臣與撫臣畢沅商議若以四旗厰地四百八十頃牧放現在存營及将来四川凱旋馬匹實已寛綽有餘其餘四旗厰地四百八十頃招募附近居民開墾耕種即照民種厰外餘地之例毎𤱈租銀一錢令地方官解交布政司庫移送滿營以作兵丁紅白賞䘏之需再有贏餘即以充八旗公用如此辦理兵丁紅白事件既得永逺經費而空閒厰地亦不至棄為廢壤矣奉
  上諭傅良等奏八旗馬厰地内酌将餘地四百八十頃交地方官招民墾種陞科以作兵丁紅白賞䘏之需一摺事屬可行已批交該部議奏矣此項地畝當官兵移駐新疆之後即有空閒彼時早應查辦何以直至今日始行具奏
  尋兵部議准駐防旗營設立馬厰自應計馬數多寡随時籌辦庶可耕之地不至廢於無用而地租所入亦足資永逺經費應如該将軍所請准其存留四旗厰地為旗營放牧其餘四旗厰地招募居民墾種以作兵丁紅白䘏賞之需如有餘剩即留充八旗公用年終造冊報部查核奉
  㫖依議
  十月軍機處議西安將軍傅良等疏稱前任将軍容保在馬厰地方毎旗建盖馬棚一百間共八百間又造運草厰船四隻厰地種苜蓿六十三頃其馬棚現多坍塌船隻亦已朽壊若不早為籌辦必致烏有所種苜蓿有名無實辦理殊属未協又坍損營房六十間現在尚堪㨂用之各料物請移至現留右翼四旗厰内另盖營房等語均應如該將軍等所奏辦理造冊送部查核但查馬棚船隻二項係乾隆三十二年搭造原建房屋八百間計用銀五千一百兩有零何至現在估變僅值銀四百九十四兩從前派何員辦理應嚴查浮冒等弊據實𠫵奏並将原動銀四千八百餘兩著落該員名下追賠即查無侵蝕情事而辦理不能堅固致多坍塌朽壊亦應令原辦之員與容保按股分賠至所種苜蓿六十三頃用銀三千三百餘兩之多當時自應委員承辦種後是否收成該将軍亦應查核何至有名無實均湏徹底根究奉
  上諭西安滿營原辦馬棚船隻未及十年估變竟不及十分之一浮冒情弊已所不免至栽種苜蓿一項不過墾地佈種無湏大費工力何竟用至三千三百餘兩之多且歸於有名無實其弊不可不澈底查究著傳諭傅良畢沅即将其中情弊秉公逐一確查務令水落石出毋得稍渉瞻狥
  又户部議准殺虎口外民墾王公馬厰地畝照太僕寺地畝之例毎頃徴租銀一兩四錢毎兩随徴耗銀五分遇閏之年毎兩徴閏月銀三分乾隆三十八年宗室訥木謹恭進厰地案内係照此辦理至四十年奉恩将軍𢎞晌恭進厰地經户部議奏即仍訥木謹之例奉
  㫖依議此項地畝租息亦著照訥木謹之例賞給𢎞晌十分之三
  五十年十二月軍機處議宗室徳齊奉恩将軍恒林各進厰地坐落殺虎口外阿布達里地方與将軍𢎞晌公恒禄等家地段相連原報續報共陞科地六百九十九頃零内除𢎞晌恭進地畝一百七十五頃零業已劃清又恒禄原分地一百七十二頃零仍照例徴收報撥聴其自行收租外其徳齊恒林共原分地三百五十一頃一十一畝此外復有續丈出民人私墾地一百四十頃八十四畝均請照數一并入官請自乾隆五十年陞科起飭令寧逺㕔照例按年毎畝徴銀一分四釐遇閏毎兩加三分毎正銀一兩隨徴耗銀五分遵照口外定例開銷餘剩耗銀隨同正銀解司報撥毎年八月開徴嵗内全完按期解司次年造冊報銷至地户人等違例私墾本應定擬但事在本年
  恩詔以前應從寛免議其新墾之地均在近年所得花利僅敷墾本應請免追又厰地内民人建房築寨應聴照舊居住仍於遊牧毗連之處分别刨溝砌石為界並毎村設立鄉保編查保甲以防奸匪承種民人照例給與執照填明花名頃畝四至如有不願承種者禀官退地另行召墾不得私相買賣奉
  㫖依議此項地畝租息著照𢎞晌之例賞給徳齊恒林
  各十分之三
  以上駐防牧場








  欽定八旗通志卷七十五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八旗通志卷七十六
  土田志十五
  土田教令
  崇德元年十月
  太宗文皇帝命户部承政英固爾岱瑪福塔傳
  諭曰朕惟榖甚賤傷農甚貴傷民有糧之家輒自居竒必待市價騰貴方肯出糶此何意耶今當各計爾等家口足用外有餘即以糶賣毋得仍前壅積致有榖貴之虞先令八家各出糧一百石交市糶賣以充民食至樹藝所宜各因地利卑濕者可種稗稻髙粱髙阜可種雜糧勤力培壅乘地滋潤及時耕種則秋成刈穫户慶充盈如失時不耕糧從何得耶
  二年二月
  諭户部曰昨嵗春寒耕種失時以致榖貴今嵗雖復春寒然農時不可違也宜早勤播種而加耘治焉夫耕耘及時則稼無災傷可望有秋否則或被蟲災或逢水澇榖何由登乎凡播種必相其土之燥濕而布其利該管屯堡各員有不勤加董率致廢農務者罪之
  四月
  諭羣臣曰今嵗告饑凡積粟之家宜與各牛录内困乏者賣則取值借則取息如此有無相通則民氣自裕若私埋蔵以致朽爛非我國之人也至貧民無力耕種坐使土地荒蕪食何由頼該管章京宜時加體察令有力者助之
  六年二月先是
  命户部清查各旗牛录分别貧富具奏部臣覆奏宗室拜
  音圖下四十八牛录俱貧
  太宗集衆於
  篤恭殿
  諭之曰此等貧窮各牛录豈行陣時獨禁其俘獲耶豈嘗於衆人之外加派徭役耶抑豈旱潦偏災之獨異於衆人耶皆因該管各章京等嗜酒曠職董率無方户口何從而殷富着將各該管章京解任另選才能者任之
  七年正月
  諭户部曰凡有糧貸人及無糧求貸者許家長互相稱貸勿得私向奴僕稱貸及私貸與奴僕
  八年六月先是
  盛京居民稠宻部臣議區别散處以弭火災至是都察院承政滿達海奏言時届秋禾成熟改造廬舍恐妨收穫俟禾稼登塲農功既畢來嵗春和再行修造得
  㫖所奏是時方收穫改建房屋着即停止其有力之家自能修葢者聴無力者不必催督俟來春農隙再行修造
  順治元年題准
  盛京地方令照舊織布仍留養蠶屯十處
  又定駐防錦州等城漢軍每壯丁五名撥給牛一隻以備耕種
  又定莊屯棉花𤼵民間紡績入八分宗室各派匠役令官員領催督課官屯人織布
  二年二月户部傳
  諭管莊撥什庫等使曉諭各處莊頭凡民間什物不許攘掠若採買芻糧定於民間開市之日着一人率領同往餘日毋得私行其貿易價值毋致短少務須兩得其平倘有違令恣行者即行處死至各莊田土尤須勤力耕種
  七年正月
  諭户部曰年來八旗止憑踏㸔澇地給米是以不勤農務嗣後踏㸔澇地永行停止自王以下官員以上准給俸米一年仍令勤修農務秋則種麥耕地春則運糞撥榖務俾以時從事
  八年
  諭諸王必俟農隙時方許放鷹勿得玩違以致蹂躪田禾
  康熈三十年二月
  諭大學士伊桑阿阿蘭泰學士邁圖西安南塔海傅繼祖盛京官屯五十所沿邉丁壯設為屯二十五所移遷於烏喇念此莊屯及沿邉丁壯居住年久已成聚落今遽令遷移如此衆多人户生業蕩然必致苦累仍留於盛京與遷移於烏喇皆公家之屯其為納賦則一也朕意此莊屯應停其遷徙於烏喇兵丁每嵗派三百名耕種或一嵗以烏喇之兵一嵗以捕牲之人輪年耕種亦可以積榖矣此事所闗綦重着學士麻爾圖馳驛往盛京烏喇令將軍副都統各部堂官悉喻朕意伊等之意若何詳議回奏
  是年十二月
  諭户部曰塞外聚榖甚属要務故耕稼土田以廣積貯為至切也達爾湖之地其田以内府莊屯之人耕之可令總管内務府於各莊屯内遣其丁壯其榖種耒耜及諸田器耕牛皆令預備於三旗内府官員新滿洲䕶軍披甲之中熟諳農事者擇而遣之呼爾湖之地其田以八旗諸王莊屯之丁壯耕之其榖種耒耜及諸田器耕牛咸令預備熟諳農事人員擇而遣之墾闢耕種之時稷與大麥油麥春麥四種榖皆可藝植稷宜多種春麥宜少種遣往耕田之人田既耕種畢則酌留耘田之人其餘人遣還榖既熟則所留耘田之人可以收穫此農人所食之米於古北口所貯米石中計口而授之西拉木倫之地其耕田悉照原議遣盛京人員前往俟農畢收成之後視豐收地方其治田人員該部議敘爾等其議以聞又
  諭内閣曰達爾湖呼爾湖西拉木倫地方耕田所需之牛着停其捐助於每處遣户部司官一員帶庫銀照數購買以給與之
  三十三年正月
  諭内閣曰黒龍江墨爾根波爾得之地官員兵丁與索倫達呼爾之人助其耕種亦有年矣若仍前相助力作其官員兵丁及索倫達呼爾之人皆致勞苦此數年來所
  種之榖倘足以備用則集衆力以耕作可以停止着將軍薩布蘓詳議具奏遣兵部筆帖式一人往
  乾隆元年四月
  上諭八旗為國家根本從前敦崇儉樸習尚敦龎風俗最為近古迨承平日乆漸即侈靡且生齒日繁不務本計但知坐耗財賕㒺思節儉如服官外省奉差收税即不守本分恣意花消虧竭國帑及至干犯法紀身罹罪戾又復貽累親戚波及朋儕牽連困頓而兵丁閒散人等惟知鮮衣美食蕩費貲財相習成風全不知悔旗人之貧乏率由於此朕即位以來軫念伊等生計艱難頻頒賞賚優卹備至其虧空錢糧已令該部查奏寛免其入官之墳塋地畝已令查明給還其因獲罪革退之世職亦令查明請㫖似此叠沛恩施者無非欲令其家給人足返樸還淳共享昇平之福也現在日與王大臣等籌畫久長生計次第舉行惟是曠典不可數邀亦不可常恃而旗人等蒙國家教養之厚澤不可不深思猛省自為家室之謀即如喜喪之事原有恩賞銀兩自應稱家有無酌量經理乃無知之人止圖粉飾虚文過為靡費或遇父母大故其意以為因父母之事即過費亦所不惜不知蕩盡家産子孫無以存活伊等父母之心其能安乎否乎他如此等陋習不可悉數在已不知節省但希冀朝廷格外之賞賚以供其揮霍濟其窮困有是理乎嗣後務期恪遵典制謹身節用勿事浮華勿耽游惰交相戒勉惟儉惟勤庻幾人人得所永逺充裕可免窘乏之虞况旗員内之老成謹慎者可望擢用外任上為國家効力辦公下亦可得俸禄養亷以贍給家口倘伊等不知痛改前非仍蹈覆轍驕奢侈靡虧帑誤公則是伊等下愚不移自取罪戾不惟恩所不施且為法所不貸朕必仍前按律懲治不少姑息且朕今日所寛者即向日虧空官帑驕泰自恣之人也若不痛自改省謹遵法紀則將來不於伊身必於伊等之子孫又復罹追比之苦矣又何樂於目前數日之花費乎凡朕之所以諄諄訓戒者總為伊等預謀久逺生計八旗大臣等可通行曉諭官兵人等其各敬聴朕言熟思審計以無負朕之期望
  三年三月
  上諭八旗之人動輒望賞望借以濟匱乏不知國家經制有常為政有體豈有無端賞借以博衆人一時感恱之理且國家之有恩施亦如
  上天之有雨澤若雨澤下降而播種不豫力作不勤亦不能望收穫况一時之賞借猶如一時之驟雨可蹔而不可常能給而不能足加之伊等又不知撙節愛惜隨手浪費於生計絲毫無補其禆益果安在耶朕實不忍兵民等之癡愚不悟特頒此㫖再行曉諭九年題准直𨽻天津河間各屬土性宜棗種植最多深冀亦産桃梨至於榆栁楊樹之類河窪鹻地各有所宜令民間於村頭屋角地畆四至隨宜廣
  植始足以資利益如有旗地可種樹木之處應令該管各官勸諭旗人亦可多為栽種
  以上土田教令












  欽定八旗通志卷七十六
<史部,政書類,軍政之屬,欽定八旗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八旗通志卷七十七
  土田志十六
  土田蠲卹蠲賑銀米  優免徭役
  蠲賑銀米
  天聰元年六月
  諭八旗大臣曰各旗所屬之人勤惰不齊貧富亦異夫務農積貯為足食之夲而有無相恤實弭盗之原爾諸大臣務加詳察若力不能耕種而無糧贍養者有兄弟則令與兄弟相依無兄弟則令殷實有糧者養之其為諸貝勒素知才能之人有不能耕種而無糧贍養者須詳察其情告知諸貝勒設法贍養毋俾失所時方大饑諸
  物騰貴大臣等以嚴懲盗賊入奏
  上惻然曰今嵗國中因年饑乏食致民不得已而行竊耳詔是嵗讞獄姑從寛典仍大發帑金散賑饑民
  順治二年題准八旗澇地每晌給米一石
  又題准邉外八旗蒙古地畆被災按饑民名口折給米銀許沿邊糴米毋令進邊
  又題准遊牧地方被災人户毎名月給米一斗在張家口者給米古北口者給銀
  又題准王貝勒貝子公等府内人役澇地賑米照例支給其投充人帶來地不准給
  是年六月免近畿三百里内已圈地土二年分額賦三分之二
  六年定八旗每嵗倚恃賑給不務農桑嗣後停其踏勘如遇嵗荒王以下有俸官員以上每嵗照俸米倍給
  十年題准八旗貧人滿洲蒙古每佐領下給布六十疋棉花六百觔米一百石漢軍每佐領下給布三十疋棉花三百觔米五十石
  十一年覆准八旗澇地令即賑給到通漕米滿洲蒙古每佐領下給倉米二百石漢軍每佐領下給倉米一百石不論有無俸糧該旗員酌量散給又覆准看守南苑海户災地每晌給米一斛十二年
  詔八旗災地官員以上停其勘騐甲兵以下勘騐得實仍行賑賜
  十三年題准滿洲蒙古每佐領給米三百石漢軍每佐領給米一百石着該佐領領催親騐貧户給發其官員家人披甲者不准給
  又題准八旗被災地畆每晌給米一斛
  十四年
  諭發内帑銀十萬兩分給八旗兵丁及賑濟畿輔饑民十八年覆准八旗旱澇地畆遣各部侍郎以下該旗副都統以上大臣率户部司官筆帖式至被災地方該佐領領催指明勘騐若造册舛錯責在部員筆帖式冒指地畆責在領催其災傷輕重地勢髙下不詳加踏勘責在差往大臣事發照例查議是年三月
  諭户部曰八旗水淹田地毎田二晌給米一斛近聞食用不敷殊堪憫念着每田一晌給米一斛應給之米候糧船抵通即於船上支給不必等候入倉既省搬運脚價之費又杜倉中挿和糠粃且船隻早得回空其支兑時該管官務嚴加稽察不得疎忽滋弊擾害船丁康熈元年覆准八旗被水災地每晌給米二斛蝗雹災地每晌一斛
  二年十月給八旗被水淹沒地方米二百五十八萬石
  三年覆准賑給八旗災地米京通各倉挨給駐防在外者行文該地方官支給
  四年定八旗遇災地畆停遣都統等勘騐止令驍騎校領催等詳勘保結送部具題
  六年題准各旗報災不得過七月二十日七年題准各旗災地逺近不一難以徧騐准寛至八月初十日逾期不准
  九年題准八旗災地各該佐領具結報都統差旗員查勘赴部呈告部委官員騐實具題
  十一年覆准八旗旱災地每晌給米二斛本折各半其折色照時價支給
  十八年定各旗壯丁差徭糧草布疋永停輸納二十四年四月大學士㑹同户部遵
  㫖議覆直𨽻順永保河等處圈撥地方應徴康熈二十一
  年地丁錢糧已經奉
  詔蠲免所有直𨽻八府康熈二十三年未完地丁錢糧應盡豁除其順永保河未經圈撥地方及真順廣大等處康熈二十四年地丁各項正賦俱免三分之一
  二十八年大學士等㑹議今嵗亢旱奉
  特㫖軫念八旗䕶軍兵丁已増與一倍錢糧伊等莊屯人口足以養贍應將䕶軍兵丁莊屯人口不議外或窮寡婦及屯居倚田為生者又或家無披甲人止食一鐡匠之糧此等窮人應察明酌量賜卹奉
  㫖兵丁雖已増添錢糧其窮困之人現在家口尚不能養何能養及莊屯人口可將此等人察明再議
  是年九月
  諭户部曰今嵗畿内亢暘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田畆鮮穫朕所深悉被災人民已加恩蠲賑八旗田莊俱在畿輔重地同屬災傷滿洲蒙古漢軍甲兵皆須養馬原資禾稼以供飼秣今榖既不登芻豆必致湧貴雖給有月餉銀米可以贍育家口貧乏兵丁經營草料恐滋困累朕殊用軫念着詳察實係窮兵無力養馬者開列名數送部自本年十月起至來年秋成時止其馬匹所需錢糧應加給賜以昭朕一體愛恤兵民之意作何恩給爾部確議具奏
  十月户部議覆
  盛京遼陽
  興京屯莊所種田地因亢旱及霜隕米榖不收應免其納租移咨
  盛京户部詳計所需米榖發銀採買賑濟奉
  㫖盛京地方今年亢旱米糧不收聞兵丁現在買米而食朕心深切軫念其令户部侍郎阿山乘驛速往與盛京各部大臣公同察明量其度嵗所需令内務府官往取莊上所有米糧散給俾得均沾實恵
  二十九年二月户部遵
  諭議奏八旗不能贍養之莊屯人口及窮官䕶軍撥什庫兵等之莊屯人口共二萬二千四百二十八人每人給米一石至於孑身寡婦退甲䕶軍撥什庫及無馬甲止給一兩錢糧者其家口莊屯人口共六萬三千七百一十九人每人亦給米一石得
  㫖此等人口俱應給米糧可令速給之
  九月
  諭户部曰盛京兵丁全恃南畆耕穫及月給糧餉以為資生之計昨嵗盛京禾稼不登貧困兵丁艱於粒食曽以所有屯糧頒發賑救頃值軍興遣一等侍衛齊蘭布往調盛京兵丁隨發諭㫖令無馬匹者給以官厰馬匹無行糧者給以莊屯糧米而官兵因踴躍遄往倉卒之際置辦一切軍裝遂支領明年二月分應給俸餉又預支五個月錢糧刻期進發比厄魯特噶爾丹敗遁盛京官兵雖未接戰而奮勇敵愾深可嘉恱今若將預支俸餉復行抵扣則窮乏兵丁必致生計艱窘朕心殊切憫惻所預給明年二月分應給俸餉及增給五個月錢糧着免抵扣仍照常支給俸餉以示朕愛養將士軫恤疾苦至意爾部即遵諭行
  三十三年七月
  諭户部曰盛京等處去嵗禾稼不登粒食艱窘聞今年收穫亦未豐稔米穀仍貴倘價值日漸翔湧則兵民生計恐致匱乏盛京等處地方闗係緊要朕心時切軫念宜預加籌畫作何恩給俾各資生着遣部院堂上官一員前往自甲兵以及匠役當差人等有力不能餬口者將人户數目察明造册具奏爾部即遵諭行
  三十四年五月
  諭大學士伊桑阿侍郎朱都納學士宋柱户部郎中鄂竒曰副都統齊蘭布等自盛京還奏言今嵗盛京亢旱麥禾不成米價翔貴雖市有鬻粟而窮民力不能糴遂致重困夫盛京者根本之地令朱都納宋柱鄂竒等馳驛迅往㑹同盛京將軍副都統諸臣詳察果窮乏者於去嵗海運米二萬石中動支一萬石計㑹散給令可食至秋成此一萬石散給而有餘者平價糶之若此則兵民均有利益又諸地有告糧乏者遣城守尉部貟之賢能者併散給以賑之如一萬石不足散給發糶速具題請㫖
  八月
  諭户部曰盛京地方比嵗荒歉粒食艱難朕心深切軫念原欲躬親巡省詢問疾苦情形徧敷恩澤今嵗停止東行而所在貧窶兵丁尚冀朕之臨幸是宜仍加賑卹用俾資生應作如何加恩爾部議奏又盛京兵丁錢糧兩季支領兵丁於未支領之際每致有稱貸逋負嗣後着按月支給至今嵗秋禾聞亦不甚豐茂恐生計漸艱困乏滋甚自今冬以至來秋應作何賑給不致失所共計需糧若干着盛京將軍副都統㑹同盛京户部侍郎查明詳加籌畫具奏爾部即遵諭行
  雍正五年十二月奉
  上諭聞得兵丁等於京通二倉支領米石時每因脚價之費賣米充用致有不善謀生之人並不計其米之接續輒以賤價糶賣及至缺乏又以貴價糴買此甚無益於兵丁者也現今旗下俱有官房或按八旗設立八局或按滿洲蒙古漢軍旗分設立二十四局將兵丁欲賣之米以時價買貯及其欲買則以平價賣給如此似於兵丁大有禆益至於應派何等人員管理需銀若干萬兩及所得利息作何利濟兵丁之處着管理旗務王大臣等公同詳議具奏
  六年二月管理旗務王大臣㑹議請八旗設立二十四處米局通州左右二翼設立二局京師毎局給銀五千兩通州毎局給銀八千兩京師各局用旗下官房如本旗無房以别旗相近者取用其通州各局則以入内務府之官房擇兩處近倉者用之京局揀選賢能官二員領催四名令其辦理通局則毎翼委官四員領催八名其各局應用冩算之人臣等擇兵丁之能者派委其量米之人亦於旗人内僱用通州所有二局每翼挨旗各承查一年設立米局以後將他處私行糶賣者嚴行禁止毎旗派㕘領一員稽查如有違禁買賣者從重治罪或被旁人拿獲將稽查之㕘領及都統等一併議處管米局官員如有作弊侵漁之處令該管大臣嚴㕘治罪如怠玩不以為事至於虧缺本銀將所虧銀兩着落賠補不能敷數該管大臣賠補俟及一年將用過銀兩及所得利銀奏請指示辦理至此項銀兩從何處支領俟
  命下之日臣等欽遵施行奉
  㫖依議銀兩由户部領取
  乾隆元年二月和碩莊親王允禄等奏言據八旗文稱自設立米局以來有益旗人者半無益旗人者亦半盖旗人不來買徒致局中積累過多故臣等議裁米局蒙
  皇上睿鑒以米局裁後恐米價復昂於旗人生計有礙
  因降
  㫖八旗尚應留幾座或三旗共留一座之處令臣等覆議臣查八旗現有之米局共廿四座其局太多請將滿蒙漢三旗共留八座其餘俱行裁汰但米局既裁即不能如前堆積或應暫行照舊辦理俟一二年後再議裁留其現定三旗共立一座如何辦理之處請交八旗都統查辦再包衣三旗毎旗米局各一座亦屬過多請裁去二座三旗共留一座
  至五城米局原以接濟民人請仍其舊奉
  㫖依議
  是月又奏言廿四座設立之時每座各領本銀五千兩續因清辦利息其本銀有全行交納者亦有未行全交者現在每旗既經裁汰二座各留一座應請仍照前例每座給銀五千兩辦理俟一二年後再將裁留之處核議此項銀兩即將現有之三座米局内銀米核計五千两之數支給其餘銀兩交納部庫外將米散給兵丁即將伊等應得項下留倉抵補其三旗米局擇其寛敞者留之其管理米局之大臣交當月旗開單請
  㫖各𣲖一員其現有之滿蒙漢三旗章京内各留一員其領催馬甲人等即交派出之大臣酌量去留再查現在米局尚賣細米但買者甚少而每月舂米多用人工妄費錢糧實屬無益亦應裁汰其米局事務仍照從前三年一次報銷奉
  㫖此米局内既有滿蒙漢章京兵丁即著前派之大臣管理不必另派餘依議
  二年閏九月户部奏言八旗米局現無存貯米石足供糶賣計與放甲米之期尚隔半月有餘請每旗米局各撥稉稄米一二千石平價糶賣以濟兵食
  從之
  是年十月歩軍統領鄂善等奏言八旗米局出糶米石或有一旗取具佐領圖記為憑然後出賣者或有一旗並無佐領圖記直行出糶者是八旗所辦不一且旗人買者少而奸商買者多與米價實無禆益奉
  㫖此事交爾與管理八旗米局大臣等㑹議具奏十一月鄂善等又奏言米局之設原為兵丁等於闗米後賤賣貴買恐失生計故特立此官局俾願賣者賣在官局有不能接續者仍在官局買用期於旗人大有禆益無如兵丁只圖省便所闗米石若由倉賣至米局車脚浩繁是以就近賣與商人實得便益再官局之米俱係未舂碓房所售乃多細米闗倉後來買米接濟者皆便於碓房買用此官局之米所以徒見堆積無濟於旗人欲令民人買之則又屬奸商射利者陸續買去私行囤積難於稽查此一向米局之情形也本年近京歉收米價昂貴蒙
  聖主厪念兵民生計特將倉中之米每局給與四千石恩意至為優渥乃奸商射利者猶衆臣等伏思兵丁所頼者錢糧每一馬甲所闗米石僅可養七八口未免不足如伊等能自為謀存留養贍之外以其餘賣與小民餬口是兵民兩得其益如其不能自謀濫行出賣則雖有官局終歸射利奸商之手究與兵民無益臣等以為宜將八旗及包衣三旗現有米局全行裁除任其兵民賣買惟於闗米之時將摟買之人嚴加查拿如此則奸商不得堆積米價亦可平减矣奉
  㫖所議不准堆積嚴加禁止之處着依議其米局可否裁除之處王大臣提督八旗大臣等㑹議覆奏十二月和碩莊親王允禄等覆奏臣等思米局買賣米石皆係兵丁每季應闗額數非比交五城所賣之米其闗米兵丁憚運局脚價之費趂便賣與商人實難禁止縱使賣與官局而又有奸商買去堆積實與兵民無禆合照提督鄂善所奏將八旗包衣三旗現在所有九局俱行裁除其局内餘米交承辦大臣辦理交部奉
  㫖依議
  三年三月奉
  上諭現在八旗復設米局原議於應行買米之時動支庫銀收買目今米價昂貴旗民糴買不免拮据必須及早平糶方有禆益朕意欲於毎厰給發銀米各半令其即行開糶酌量辦理其應如何給發銀米之處着大學士議奏
  大學士鄂爾泰等奏言八旗米局今既照舊開設但現在米價昂貴若每厰給銀五千兩一齊收買恐轉致騰涌若給與米石平糶又恐一時糶盡仍不能平減時價是以令於應買米石時由庫支領銀兩收買今奉
  諭㫖令毎局給與銀米各半以資平糶實屬允當查原議給銀每局為數五千臣等酌議每局給銀二千五百兩稄米二千石令其照市肆數目量為降減糶賣以平市價其所領銀兩及賣米銀兩應如何陸續收買接濟之處應交管米局之大臣酌量辦理至所領米石遇有豐收之年作何還倉抵項亦俱令管米局大臣臨期妥辦具奏奉
  㫖依議
  四月奉
  上諭八旗設立米局原以恵濟貧人從前請裁米局者係八旗大臣現在議覆米局者亦是八旗大臣從來朝廷立政有治人無治法必須辦理得宜方為有利無弊若米局既設而奉行不善有失初設之美意則雖屬良法終何益之有着傳諭八旗管理米局之大臣務期悉心籌畫隨時調劑毋得稍有疎忽致生弊端現今管米局之大臣有止派副都統者該都統亦當留心查察不可謂身無責成膜視公事
  七月户部議覆正藍旗蒙古𠫵領七十八奏米局剰米無多請照上年毎局給稄米二千石平糶所賣錢文即令米局換銀交部以平錢價等語查上年内務府并八旗共計九局共發米一萬八千石本年添設共二十七局若仍照上年毎局給米二千石須發米五萬四千石為數太多臣等酌量毎局應各撥稄米一千石及時糶賣以濟民食所賣錢文即交米局換銀觧部仍將價值報部查核奉
  㫖依議速行
  九月奉
  上諭今年畿輔地方收成有歉薄之處而口外年榖順成頗稱豐稔昨已降㫖准商人出口往來販運以資接濟今思京城米價現在不能平減來春青黄不接之時恐益加騰貴着派出户部司官赫赫那爾善内務府官員王常保王慎徳於張家口古北口二處每處各二員擕帶内庫帑銀前往㑹同地方官將米豆雜糧等項照時價採買運送來京交八旗米局平糶使都門兵民得資外來之米以供饔飱而口外有餘之糧亦不致耗費於燒鍋等項無用之地實屬两有禆益其應齎銀若干并作何輓運之法着該部速行詳悉妥議具奏
  户部議奏有商人范毓馪自言口外買米係伊熟練之事張家口外現有伊之夥計人等斷無貽誤請令范毓馪自行採買回京較之官買自然節省其派出司官四員應前往古北口喜峯口熱河一帶分頭採辦不拘何項米榖照市價購買陸續運京分給八旗米局臣伏查口外今嵗雖屬豐稔而彼地需用之外其所餘之多寡與市價之長落亦難預定且採買需用價值並運脚等費必須較之五城米價有減無増方可廣行採買運京平糶臣等酌議請先動内庫銀六萬兩交與派出之員齎赴彼處相度情形如果較京城平減可以多行收買即將應需銀數報明臣部臣部即奏請動撥派員送往以資採辦至如何輓運之處查邊口地方山路﨑嶇較内地輓運未免繁難或用附近莊頭車輛或僱覔駝隻車脚應令派往之員酌量如何便易即㑹同地方官辦理其脚價等費俟事竣日報部核奏至所買米糧陸續運送到京若在京無接辦之員恐交收遲滯車輛人夫不無羈候之虞應奏派内務府司官一員户部司官一員令其將張家口古北口等處運來米糧在京接領轉交八旗内務府米局並預令籌備堆積之處以便隨到隨收統俟到齊之日再將作何定價何時𤼵糶之處請
  㫖遵行奉
  㫖依議速行
  十一月户部奏言派往古北口等處人員陸續運到米豆二千餘石據該員赫赫等呈稱先帶銀六萬兩採買米糧四萬六千餘石尚可買米一萬餘石加運脚尚不敷銀三萬两請撥庫項派員送至以資及時採辦等語又據商人范毓馪呈稱買得雜糧二萬六千石現今運交官局小米四千餘石請領銀三萬兩再行陸續儧運等語以上二處請領銀六萬兩仍於臣部庫貯銀兩照數給發統於事竣核銷惟是八旗兵丁仰給
  天庾均係計口授食按月闗糧非如五城居民専頼糴食市米可比且查旗人平日多食老米民人平日多食雜糧今若將口外採買之糧全數交八旗米局糶賣㣲論現今大檔闗放兵丁尚有應領甲米可資食用竊恐髙粱等項旗人尚未食慣來買者亦屬無幾若令外城居民赴内城糴糧未免旗民雜沓不無擁擠守候之虞臣等酌議所有黒豆一項應全數運交八旗官局糶賣以為飼喂馬駝之用其已經交局髙粱小米亦即存貯各米局在内城發糶外至嗣後運到雜糧俱交五城於城外闗廂收貯以待來春平糶如此則厰座既多流通自廣於乏食貧民似有禆益再查五城向無貯米倉厫應飭各城御史㝷覔閒房暫行收貯俟明年青黄不接之時再行定價發糶奉
  㫖這所議甚好着照所請行
  十二月鑲紅旗漢軍都統恒親王等議覆和親王所奏收糴事據稱嗣後毎季開倉時若遇米價少貴請令八旗官局暫停收糴任從軍民私相買賣彼舖户雖衆必不能將兵丁所賣米石盡行收買官局既不收糴則賣米者少而米價或不致昂貴矣如果米價既平令官局亦照市價毎日數十石至百石陸續糴貯官局以為米價昂貴之備等語查毎季開倉八旗及内務府兵丁應闗之米計數十萬石除伊等存留食用外其糶賣者亦不過三分之一若官局暫停收買先儘舖户糴買則射利奸商貪心無已勢必盡行收買堆積以待闗倉之後髙擡時價維時欲平其價而官局並無積米何所藉以為平之之具且開倉之際米價低昂前後不一既先儘舖户糴買俟米價平易再准官局糴買彼時不惟八旗及内務府各局一時齊買而奸商富户又必乗賤争買米價必又復昂貴矣再查八旗米局每季所買不過八九萬石而兵丁所賣之米尚属有餘其中雖有舖户兼買亦未必致昂市價應請嗣後開倉時八旗内務府米局准其酌量多寡陸續糴買而舖户民人雖准糴買不得過五十石之數倘有不法之徒堆積過數者嚴行查拿治罪至所稱毎日只准出糶一二十石不許肆行糶賣等語查官局收買米石原以接濟兵民若一時遽行出糶一遇貴價則接濟無由米價勢必難平臣等現將上季所買之米陸續漸糶務期得接下季開倉之時不使間斷以備均平其肆行出糶之處實所當禁奉
  㫖依議
  八年九月奉
  上諭盛京户部莊頭每年交納糧石預備
  陵寢祭祀各項公應外其餘交收入倉以為撥給各處匠
  役口糧之用今朕恭謁
  祖陵親詣盛京軫念各莊頭終嵗勤苦輸將無誤着將乾隆八年分應交倉糧一萬餘石加恩寛免其各處匠
  役口糧着於舊存倉糧内撥給再各莊尚有乾隆七年分未完米豆草束俱着該部查明一併豁免以示朕優卹旗莊至意
  十五年十一月奉
  上諭現在京師米價雖不甚貴然較之常價未免加増八旗設立米局收買米石原視市價之低昂以備平糶之用今米價既不無稍昂若再行收買恐目下未受平糶之益轉滋食貴之虞着再行停止如明春應需平糶之時令管理米局大臣酌量需用米數定議奏聞由倉支領
  是月奉
  上諭近來京師米價較上年冬月稍昂已降㫖八旗米局停其收買但市價一時尚未平減時屆隆冬小民艱於餬口着將八旗米局現在收買存貯米石照時價酌減發糶如有不敷着於京倉支領五城由京倉各領米一千石照八旗定價一體設厰平糶交該御史等嚴行稽查毋令囤户乗機射利察出從重治罪該部即遵諭行
  二十一年正月奉
  上諭據署黒龍江將軍綽爾多奏齊齊哈爾黒龍江黙爾根呼蘭等處八旗水師營驛站官兵人等各年未完糧石並本年借給口糧共十五萬五千餘石請分年完交等語齊齊哈爾等處連年被災歉收兵力自多拮据兼之調派隨征甚為出力朕心深為軫念着將齊齊哈爾黒龍江黙爾根呼蘭等處節年未完借欠糧石並本年借給口糧十五萬五千餘石俱着加恩免其完納以示優卹該部即遵諭行
  二十七年四月奉
  上諭朕巡省江浙畿輔所過地方應徴賦額前已特頒恩㫖分别蠲免但念各屬尚有節年民欠未完之項分年緩帶錢糧尚應按數徴收兹迴鑾沿途體察民懐宜敷恩澤着再加恩將乾隆十二年至二十五年大興静海龍門宣化懐安萬全西寜懐來蔚州四旗等十州縣㕔未完地糧銀七千一百餘兩改折銀六千六百餘兩屯糧一萬六千餘石概予豁免其自十九年至二十五年各屬因災緩帶地糧銀八萬六千七百餘兩改折銀九千一百餘兩屯糧一萬三千餘石並着加恩於本年起限再分作三年帶徴俾民力益紓得資耕耨用稱愛養黎元至意該部遵諭速行三十四年二月户部議
  盛京户部侍郎瓦爾達奏乾隆三十三年承徳遼陽海城廣寜等四州縣夏秋被水其户部所屬被災官莊七十五座准其照例賑卹應交本年糧石鹽觔亦准其照數蠲免務使被災丁莊均沾實恵如有冒銷剋扣等弊即行𠫵究奉
  㫖依議速行
  三十八年正月奉
  上諭各直省秋成普慶豐收即奉天各屬亦臻大有始和之布毋庸更沛恩膏惟念盛京各城旗人節欠餘地租銀自乾隆三十一年至三十七年計六萬餘兩原係該旗人等節年拖欠至此年豐力裕自應踴躍輸將苐積欠一時並徴恐不免稍形拮据着加恩分作六年帶徴俾完公更得從容而生計益臻饒裕以副朕體卹嘉恵至意該部即遵諭行
  四十三年八月奉
  上諭朕恭謁
  祖陵禮成現降㫖將奉天所屬府州縣乾隆四十四年地丁正項錢糧通行蠲免所有各莊頭及旗地應納糧石草束等項自應一體加恩以敷渥澤着將盛京户部各莊頭本年應交倉糧一萬餘石免其交納所有各處匠役應需口糧着於舊存倉糧内撥給其盛京興京遼陽牛莊葢州熊岳復州金州岫巖鳳凰城開原錦州寜逺廣寧義州等十五處旗地本年應納米豆草束亦着免徴一半俾旗莊均沾嘉恵該部即遵諭行
  以上蠲賑銀米
  優免徭役
  天聰四年七月戊子
  上與諸貝勒議
  太祖庶福金所生之子阿拜塔拜巴布泰巴布海頼慕布又弟之子呉達海塔津拜尹圖鞏阿岱舒爾赫哈木加族叔呉覇席庫撒哈席庫機爾塔席庫又姑母瑚雷與姨母之子栢爾肯卜頼呉把泰呉齊勘分岱席爾談發庫又勒克舒子孫及顔布魯等俱免徭役
  八年正月癸己先是
  興祖真皇帝子六人是為
  六祖其子孫有官職者免其徭役無官職者不免至是上命分别優免之
  長祖徳世庫之裔呉山卓爾㑹徳倍羅托禮卓班凱穆布薩岱察翰勞岱扎齊喀拉漢岱塔漢岱内立鄂爾輝孫泰温泰譚布瓦爾喀布山席翰席圖伊圖伊爾門喜福呉丹除本身外仍各免三丁
  二祖劉闡之裔塔哈布塔哈納特思䕶塔爾布額布格席頼薩璧翰科爾坤葉思䕶富喀公阿除本身外仍各免三丁以朱滿無甲除本身外仍免二丁
  三祖索長阿之裔勞察布達禮恭格特鐘特阿克善握赫佛爾赫顧爾哈來穆布蘇拉圖他爾圖克徳庫爾蟾黄代拜尹達禮寧淡雍科穆成格郭科岳科格特布泰布爾山阿爾山邁圖巴漢昂阿喇巴哈塔額進祜邁龍什禄赫圖蘭圖禄外庫碩里藍泰喀喇孟特穆布岱布爾哈哈世覃富喀碩塞錫爾門格禮商鑑牛旺堅杜什薩穆哈圖喇塞郎邱索尼和尼鄂岳要覽碩博㑹碩羅碩里喀哈思祜妥鈕邱蘭姚塔羅得格阿哈尼堪碩塔顔諸鄂謨諾富克他喇金塔喇穆臣圖陳達布篤禮鐸郎阿温泰諸西伯圖克錫圖額伯圖克布圖朱孔格塔他布赫塞巴蘭色翰普爾噴海蘭雅布蘭馬星阿鄂星阿薩哈爾察布爾吉阿爾海巴布頼喀喇班布羅碩握赫羅薩乖達布克達庫阿度魯得奥哈花善貴和鐸瑙得索得呉班呉喇納克春莽吉圖除本身外仍各免三丁
  景祖翼皇帝之裔噶布喇伊頼脱穆多理額爾徳額塞阿拉宻阿塞阿濟頼習頼脱特托業穆濟穆成格何特莽嘉噶思哈席漢除本身外仍各免三丁以瑪爾漢瑪福塔二人無甲除本身外仍各免二丁
  五祖包朗阿之裔撒哈席庫機爾塔席庫呉霸席庫蘇達喇呉習譚薩哈璉郭河齊蘇達喇之子穆成格機爾塔席庫之子穆成格除本身外仍各免三丁
  六祖寳實之裔瑪克達屯布禄代尹柱喀蒙愛阿爾布昂古蚌愛羅托理除本身外仍各免三丁凡與父同居者止免本身
  是月癸夘衆漢官赴管户部事貝勒徳格類前訴稱我等向蒙
  聖恩每一備禦免丁八名止免其應輸官糧其餘雜差仍與各牛录下堡民三百十五丁一例應付竊思我等本身照官例贍養新人較民例更重所免八丁復與民例一體當差本身又任部務所有差徭從何措辦徭役似覺重科况生員外郎尚有免丁望
  上垂憐將所免八丁准照官例當差餘丁與民同例徳格
  類奏聞
  上遣巴克什龍什希福察訊差役重科之由奏稱所訴皆虚惟前此買婦女配給新人衆皆一體出價未經給還衆遂藉以為辭耳
  上命將原價發還
  諭管禮部事貝勒薩哈亷曰此輩皆忘却得遼東時所受苦累而為此誑言耳若不申諭使之豁然曉暢則此些少之費動為口實矣於是薩哈亷奉
  上命傳集衆官於内廷傳諭曰爾衆漢官所訴差徭繁重可謂直言無隠若非實不得已豈肯迫切陳訴然朕意亦不可隠而不言當從公論之朕意以為爾等苦累較前亦少休息矣初爾等俱分𨽻滿洲大臣所有馬匹爾等不得乗而滿洲官乗之所有牲畜爾等不得用滿洲官强與價而買之凡官員病故其妻子皆給貝勒家為奴既為滿官所属雖有腴田不獲耕種終嵗勤劬米榖仍不足食每至鬻僕典衣以自給是以爾等濳通明國書信往來㡬蹈赤族之禍自楊文明被訐事覺以來朕姑宥爾等之罪將爾等拔出滿洲大臣之家另編為固山從此爾等得乗所有之馬得用所畜之牲妻子得免為奴擇腴地而耕之米榖得以自給當不似從前之典衣鬻僕矣爾等以小事來訴無不聼理所控雖虚亦不重處是皆朕格外加恩甚於待滿洲者也至於困苦之事間或有之然試取滿洲之功與爾等較之果孰難孰易乎滿洲竭力為國有經百戰者有經四五十戰者爾等曽經幾戰乎朕遇爾等稍有㣲勞即因而擢用加恩過於滿洲若與滿洲一例較傷論功以為陞遷則爾今之為總兵者未知尚居何職也爾漢官皆謂滿洲官員雖嫻攻戰貪得茍安不知憂國急公我等戰攻雖不及滿洲而憂國急公則過之及覽爾等章奏豈皆憂國急公者耶爾等另編固山之時咸云拯我等於陷溺之中不受滿洲大臣欺凌雖肝腦塗地不能仰荅上恩於萬一今覽爾等所訴之詞何頓㤀前言乎爾等訴稱苦累甚於滿洲盍向熟諳差役者問之若以滿洲相較輕則有之甚則未也古語有云有家者能養賢則取國而國可得有國者能養賢則取天下而天下可得此爾等所素知也是以朕及貝勒之家各量所有均出之以養
  上天畀我之民此即古聖人所謂養賢以及萬民之義也今爾等所輸不過大凌河數人贍養之資遂出怨言何其言行不相顧耶朕謂爾等博知典故雖非聖賢必有通達事理者由今觀之殆不然矣使爾等果能達於事理必謂朕及貝勒尚散財無吝我等隨衆輸納豈為苦耶他國之主皆歛民間財賦以供一己之用有餘方以養人我國賦税朕與諸貝勒曽有所私用乎我國民力朕與諸貝勒曽有所私役乎取國賦而糜費於家役民力以修治其室不以國事為念止圖一己便安爾等自當諫朕今朕為國家朝夕憂勤荷
  天眷佑殊方君長頭目接踵來歸猶恐不能招致故解衣衣之推食食之然一切賞賚之需皆自八家均出何曽多取一物於爾等乎禮部亦有漢官試往問之八家每年出羊若干貂裘野獸酒米筵宴若干禮部官員豈不明告於爾乎至國中年嵗偶歉八家即均出米粟賑濟貧民朕與諸貝勒又散給各固山滿洲蒙古漢人贍養之其新附之蒙古漢人瓦爾喀呼爾哈卦爾察以及舊滿洲漢人蒙古等凡貧窮者則又給與妻室奴僕莊田牛馬衣食贍養何可勝數此皆爾等所明知者爾等果憂國急公其間縱有愚昧無知自言其苦者爾等猶當
  勸諭之且熟計經費所需有若干孰多孰寡何不細思之朕思我國雖貧爾等如此亦足矣欲令爾等與滿洲一例應差尚恐致累今爾等反言苦累過於滿洲滿漢官民雖有新舊皆我臣庶豈有厚薄之分乎滿洲出兵三丁抽一今令爾等亦與滿洲同例三丁抽一為兵爾等以為何如乎且滿洲之偏苦於漢人者不但三丁抽一也毎牛录下守臺淘鐡及一切工匠牧馬人固山下聼事人役等所出不下三十人而當差者凡十有四家又每年耕種以給新附之人每牛录又出婦人三口又耀州燒鹽獵取禽獸供應朝鮮使臣驛馬修築邊境四城出征行獵後巡視邉墻守貝勒門及派兵防守巨流河即句驪河在在需人皆惟每牛录是問又毎牛录設哨馬二匹遇有倒斃則均攤買補遇征瓦爾喀時又各喂馬二三匹從征每牛录復派䕶軍十名兵丁二三名往來馳使差回又令喂養所乗馬匹遇各國投誠人至撥給滿洲現住屯堡房屋令滿洲展界移居又分給糧榖令其舂米釀酒解納毎年獵取獸肉分給新附之人又𤼵帑金於朝鮮貿易布疋仍令滿洲負戴運送邊城滿洲又有窖氷之役每年接新附之呼爾哈於教塲看守皮張運送薪水朝鮮蒙古使至駐瀋陽䕶軍章京各出一人運給水草若夏月至更有採給青草之役又毎年採參併負往朝鮮貨賣每固山以一户駐英格地方巡緝蹤跡又以一户駐瀋陽渡口看守船隻此皆滿洲偏苦之處若不向爾等詳切言之爾等亦未必深信今滿漢均属一國人民爾等竟不知差徭之少倍減於滿洲而滿洲差徭之多實踰爾等三十餘項也爾等試將朕言與爾等所言從公忖量果爾等偏苦乎抑滿洲偏苦乎有所欲言直切言之可也諭畢總兵官石廷柱馬光逺王世選及副將𠫵將遊擊各官奏曰控訴之事我等不知皆衆備禦所為遂將為首八人執之薩哈亷曰爾等既云不知當貝勒徳格類遣布丹往問時何云知之又何為將苦累之事備呈於部耶衆官對曰各備禦向我等不曽言差役重科但言欲訴帮丁八人之事故布丹來訊我等答曰知之至具呈之事乃龍什希福令我等將所有差徭備細開冩我等無知故爾開送奏聞薩哈亷具以奏
  
  上曰諸臣既云不知所執備禦八員可並釋之倘治其罪後有苦累亦更無敢言者矣各官及所執備禦皆勿令謝恩若謝恩則是欲罪而復赦之也各官復奏曰臣等雖未同訴然不能開諭於先復不能禁止於後此心懵然如醉如夢臣等罪無可逭伏念
  上及八家貝勒尚爾卹養外國珍賜無吝凡遇迎送宰牲設宴曽無虚日臣等更有何言臣等以瀕死之身蒙
  上生全另立固山得叨寵遇凡此衣食奴僕馬匹孰非上之恩賜果計功之大小頒行爵賞撥給人丁不特官爵非所敢望更有何物是臣等所應有者今臣等上等之家不下千丁下等之家不下二十餘丁似此豢養之恩雖肝腦塗地實難報稱萬一也是月遊擊祝邦成天聰三年十二月攻明薊州歿於陣之妻請免其家數丁差徭管吏部貝勒多爾衮以奏
  太宗諭曰此功臣之妻准免八丁以後凡功臣已故無兄弟子嗣承襲而其妻尚存者准照官職免其丁之半著為令
  崇徳三年八月優免舉人丁役先是天聰三年
  諭曰朕今欲振興文教以昭作人之典諸貝勒及滿漢蒙古之家所有儒生俱令考試取中者則以丁償之遂
  命諸臣校錄得二百人各免二丁差徭八年四月又合滿洲蒙古試之取中舉人十六名各免四丁至是復取中十名各
  授牛录章京品級免四丁其生員授䕶軍校品級已入部
  者免二丁未入部者免一丁
  九月定優免人丁例無世職固山額真承政准免
  十丁梅勒章京内大臣𠫵政准免八丁甲喇章京一等轄理事官准免五丁牛录章京二等轄副理事官准免四丁三等轄准免三丁多羅貝勒三等轄准免二丁
  以上優免徭役










  欽定八旗通志卷七十七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八旗通志卷七十八
  典禮志
  謹案古者大經大法皆謂之禮故周官六職傳於禮家而左傳載韓起之言稱易象春秋為周禮家語記孔子之言亦以小正為夏禮坤乾為殷禮不止儀禮為古經也史家所記則典章文物為多矣禮書始見於史記泛論其理焉耳未及乎制度也漢書禮樂志序述始詳沈約宋書以後遂為史例案晉書禮志在宋書前然實唐人所作三國志又無志則正史専名禮志當始于宋書後来圖經輿記亦間立典禮一門然所載皆天下之通制不應偏属於一方故撰地志者多刪此一門以省冗複蓋著書之體例應如是也惟八旗通志事事皆闗
  國典凡八旗之制度即
  聖朝一代之制度非郡志邑志所可比併非省志所可比舊志立此一門於義至當故今亦採掇新令以補葺舊文蓋我
  朝朱果𤼵祥
  帝出乎震實唐虞以来肅慎氏之故地相沿舊俗古禮多存即以燕饗一事而論列茵而坐即古禮之布席割牲而燕即古禮之折爼殽烝此由質文漸變中土日趨於浮華而三代遺規轉以風俗淳樸而未改也暨我
  太祖髙皇帝
  太宗文皇帝受
  天明命
  聖
  聖相承修舉典章益為明備
  郊社
  宗廟之儀
  誥勅
  冊封之典載内三院之簡牘者班班可考
  世祖章皇帝撫有廣輪監殷監夏因革損益持其大中聖祖仁皇帝
  世宗憲皇帝以及我
  皇上更稽古之義因時之宜遞參詳而潤色之彬彬然
  百度咸熙與三五而比盛凡
  大清㑹典
  大清通禮與禮部則例之所載莫不州分部居綱舉目張足垂萬世之法守今恭錄其闗於八旗者條分件繫而參以近數十年之案牘排比考證務使端委釐然至
  欽定滿洲祭天祭神典禮溯
  開創之初規定繼承之永式至誠至敬尤見昭事之本原謹仿杜佑通典全載開元禮之例具著於篇作典禮志
  典禮志一
  王公儀制王公冊封 諸王冊封 公主冊封王公俸禄 王府慶賀王公
  冊封
  凡封爵崇徳元年
  顯祖子孫考論功徳列爵九等一等為和碩親王二等為多羅郡王三等為多羅貝勒四等為固山具子五等為鎮國公六等為輔國公七等為鎮國将軍八等為輔國将軍九等為奉國将軍其餘俱為宗室又定
  皇子係庶妃所生者封鎮國将軍親王側室妾媵所生子封輔國将軍郡王側室妾媵所生子封奉國将軍有功績者量加封授出自
  欽定
  又定
  中宫所生女為固倫公主
  妃所生女為和碩公主親王女為和碩格格郡王女為多羅格格貝勒女為貝勒多羅格格貝子女為固山格格公女為公格格若
  中宫撫養下嫁者亦稱為和碩公主
  順治十年題准宗室分爵十等親王一子封親王餘子封郡王郡王一子封郡王餘子封貝勒貝勒子封貝子貝子子封鎮國公鎮國公子封輔國公輔國公子授三等鎮國将軍鎮國将軍子授三等輔國将軍輔國将軍子授三等奉國将軍以上鎮國輔國奉國将軍初封俱三等後遇加封至二等一等奉國将軍子授奉恩将軍奉恩将軍子孫世授奉恩将軍
  又定親王一子封世子嗣親王郡王一子封長子嗣郡王輔國公一子授輔國公餘如前例
  十七年定親王女和碩格格漢文稱郡主世子郡王女多羅格格稱縣主貝勒女多羅格格稱郡君貝子女固山格格稱縣君入八分鎮國輔國公女稱鄉君未入八分公以下女俱稱宗女不授封又定親王世子郡王正室漢文稱親王妃世子妃郡王妃貝勒以下輔國将軍以上正室稱夫人奉國将軍正室稱淑人奉恩将軍正室稱恭人十八年定貝勒貝子庶夫人子授奉恩将軍康熙六年
  皇子滿十五嵗宗人府具題請封其爵級出自
  欽定
  康熙二十三年八月宗人府議奏諸王之子減等
  冊封應将親王一子
  冊封為世子候襲親王其餘諸子皆授為貝子将郡王
  一子
  冊封長子候襲郡王其餘諸子皆授為鎮國公貝勒以下皆有減等授封之例仍應照現行例行得
  㫖親王諸子著授為貝勒郡王諸子著授為貝子餘如所議
  凡授封崇徳元年定王以下将軍以上俱由内院
  官具奏引至
  崇政殿前行授封禮公主王妃等遣官授封
  順治十三年十月禮部奏准㑹典開載親王嫡妃不存妾子已襲封親王者其妾准封繼妃給與封
  冊其諸王以下奉國将軍以上大福晉嫡妻病故者其側福晉及妾准立為嫡将姓名送部照例給與封
  
  誥命
  順治十四年題准親王郡王嗣封者傳至宗人府禮部堂官宣授
  冊寳該嗣王跪受貝勒以下奉恩将軍以上傳至宗人
  府宗人府官頒給
  誥命俱行跪受若年幼者送至其府宣賜
  康熙十二年題准凡封親王世子郡王及親王妃世子妃郡王妃内外固倫公主和碩公主遺内大臣散秩大臣為正使内閣翰林院學士禮部侍郎為副使禮部列名奏請
  欽㸃差宣讀官同徃宣讀
  制冊寳印文封貝勒貝子及貝勒夫人貝子夫人郡主縣主郡君遣内閣侍讀學士侍讀翰林院侍讀學士侍講學士侍讀侍講為正使禮部郎中員外郎主事為副使内閣中書翰林院禮部有品筆帖式同徃宣讀
  制冊文封鎮國公以下奉恩将軍以上鎮國公夫人以下奉恩将軍恭人以上縣君鄉君由宗人府禮部給授
  誥命
  三十六年
  諭恩詔加封凡宗室官員入八分公以下奉恩将軍以上及閒散宗室用為大臣侍衛者照文武官員例依品級加封
  四十五年題准親王以下入八分公以上側室所生女與嫡出一體封授實為過優嗣後親王側妃所生女降二等視貝勒嫡女授為郡君品級郡王側妃所生女降二等視貝子嫡女授為縣君品級貝勒側夫人所生女降二等視鎮國公嫡女授為鄉君品級其壻俱照所降品級封為額駙至貝子鎮國公輔國公側室所生並無應降品級将貝子側夫人所生女食五品俸壻授為六品鎮國公輔國公側夫人所生女食六品俸壻授為七品五十二年
  詔宗室官員照四十二年例准給封贈自入八分公以下至閒散宗室授官者該都統查明品級大小有遇前次恩詔已加封贈後陞任換頂帶者准照新任加封其一品封贈三代二品三品封贈二代四品至七品封贈一代八品九品止封本身俱照例咨送内閣撰寫誥命自奉國将軍至旗員侍衛等照三十六年例俱准各加一級未入八分公鎮國将軍輔國将軍及宗室一品二品
  官員俱照例送一子入國子監讀書
  凡封號順治九年題准我
  朝封王以本王素行為號與前代以地名為號者不同以後嗣王襲封換給新冊暫用舊寳印
  賜封號後另鑄寳印換給
  十二年題准嗣王襲封者准稱伊父原有封號其父另給諡號
  康熙九年題准已給封號諸王襲封時照現在之號封給停其改給祖父原號其未給封號應襲親王郡王等議加封號
  凡襲爵嗣封者俱由宗人府具題請
  㫖咨送禮部鑄寳印行
  冊封禮
  順治九年題准應襲王爵者必以嫡妃子承襲若嫡妃無子方准次妃子承襲
  十年題准軍功封授郡王已經子孫承襲者如無親生子孫准親兄弟及親兄弟之子襲封至親王之子嵗滿照例封郡王者有親生子孫准與承襲如絶嗣不准承襲
  十八年題准嵗滿所封郡王原係世襲王爵如有絶嗣者應否襲封奏請
  欽定
  又題准王貝勒貝子公将軍等有嫡室所生子照例襲封如嫡室無子准以庶出之子襲封康熙三十四年
  諭宗室應得承襲之誥命嗣後不必另奏即同襲職本一併奏聞
  乾隆四十一年十月
  諭諸王襲爵由軍功晉封者世襲㒺替其餘恩封諸王襲爵時皆應以次遞降凡親王以次遞降者至鎮國公而止郡王以次遞降者至輔國公而止其公爵均著世襲罔替
  又題准貝勒缺出降一等承襲貝子再出缺時襲鎮國公再出缺時襲未入八分鎮國公貝子缺出降一等承襲鎮國公再出缺時襲輔國公再出缺時襲未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公缺出降一等承襲輔國公再出缺時襲未入八分輔國公再出缺時襲頭等鎮國将軍輔國公缺出降一等承襲未入八分輔國公再出缺時襲頭等鎮國将軍再出缺時襲頭等輔國将軍自貝勒遞降至未入八分鎮國公貝子遞降至未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公遞降至頭等鎮國将軍輔國公遞降至頭等輔國将軍即令世襲㒺替毋庸再降以上承襲階級
  凡嵗滿崇德九年定和碩親王之子以下奉國将軍之子以上男至二十嵗女至十五嵗列名具題請
  㫖授封
  又定親王以下奉國将軍以上有薨故者其子弟即准承襲不必俟其嵗滿
  順治九年正月吏部題
  太宗時凡宗室王貝勒貝子公俱視其才徳錫封燕京定鼎後定例郡王以上准襲封貝勒以下不准襲封其子年至十五者始照所定品爵封授後於順治八年有年未滿嵗授為公将軍者已註封冊應否授爵至於
  太宗時所定之例與後所定之例作何遵行得
  㫖凡封王貝勒貝子公俱著照得北京後定例行此等年未滿嵗授爵者著於未滿嵗以前食俸不必給誥命封冊亦不必除名滿嵗以後照定例除授其所設儀仗官著裁革
  又題准貝勒以下薨故者應襲一子不俟嵗滿即封餘子仍俟嵗滿授封若父在得封之子未分居之先薨故者其子嵗未滿不准即封
  十八年題准親王之子以下奉恩将軍之子以上年至十五嵗准照應得爵秩具題授封至十八嵗具題令其上朝各照爵級職掌隨班行走康熙二十七年二月宗人府遵
  諭議覆親王以下奉恩将軍以上子年十五㮣予封爵恐致視為故典㒺知激勸嗣後應停止此例俟年至二十辨其文藝騎射之優者列名引
  見請
  㫖授封惟親王以下奉恩将軍以上有薨逝者即准一子
  襲爵不俟嵗滿得
  㫖依議如人材超卓者不拘年嵗特予封授
  雍正三年考試宗室請
  㫖奉
  㫖今年係朕初次考試其降級封授處暫行停止照各應得品級封授以上承襲年嵗
  謹案此係世宗憲皇帝特恩後不為例
  
  冊誥崇徳元年定諸王貝勒及王貝勒妃夫人公主俱
  給紙
  制冊授封
  順治十一年題准封親王世子及親王妃世子妃固倫公主和碩公主給金
  冊封郡王及郡王妃給鍍金銀
  制冊封貝勒及貝勒夫人郡主以下俱給授
  誥命
  十二年正月禮部奏准向封和碩格格多羅格格多羅貝勒夫人俱給
  誥命今應改給紙
  冊
  十七年題准凡封貝勒及貝勒夫人郡主縣主俱給紙
  制冊
  十八年九月禮部題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将軍正室及女封
  誥冊文内請用滿洲䝉古漢文字様
  詔從所請
  康熙十二年題准封貝子及貝子夫人郡君俱給紙
  制冊
  又定
  冊誥文俱由翰林院撰擬中書科繕寫金
  冊由工部鐫造
  乾隆二十四年
  諭吏部進呈授封誥勅属意措詞與本人事蹟逈不相類内閣承用向来定本故套相沿非辭尚體要之義嗣後各按事實簡明撰擬
  乾隆四十七年
  諭冊封清語原係通稱並無上下之别嗣後朕親用呈上者俱繙寫冊表外其冊封皇后妃嬪及王貝勒以至外藩王等仍用冊封字様以上承襲冊誥
  凡陞降崇徳元年定宗室内有因功陞授者自奉國将軍陞輔國将軍次第論功加封至和碩親王親王有功酌給賞賜其有罪降封者自和碩親王遞降一等至奉國将軍得罪降為閒散宗室其或因大功越陞或因重譴黜革者不論等級二年定親王郡王貝勒女不論已嫁未嫁者父陞隨陞父降隨降
  康熙元年八月
  諭禮部宗女封為格格應有定例今見格格封號從其生父父陞則陞父降則降又有從養父封者竟無定例或應從生父或應從養父爾部同宗人府㑹議畫一定例具奏宗人府禮部遵
  諭議王貝勒貝子等有願撫養女者奏准撫養隨養父陞
  降如未奉
  㫖私自撫養者仍照生父陞降得
  㫖格格不便照養父品級俱著照生父品級其從前照養父給過品級者仍著存留
  三十六年題准定例王以下品級子不隨父陞降女隨父陞降嗣後得品級之女亦照子例俱不隨父陞降以上承襲陞降之制
  諸王
  冊封儀
  崇徳元年定是日諸王貝勒及文武各官俱於
  崇政殿前分翼序立内院官捧
  制冊印置
  殿内黄案上請
  㫖授封内院官引諸王貝勒依次進跪
  殿前宣
  制冊官及捧
  制冊官於黄案東西向立次第宣
  制冊畢捧
  制冊印授諸王貝勒王等捧受轉授從官從官跪接王
  等次第各復原位立
  冊封禮畢捧
  制冊印官前行王等隨後分翼進至
  清寧宫前捧
  制冊印官分翼東西侍立鳴贊官贊排班贊進贊跪叩
  頭王等於
  皇帝前行三跪九叩頭禮
  皇后前行二跪六叩頭禮畢捧
  制冊印官前行王等隨後由
  大清門次第出即於門前諸王貝勒相賀照封號爵位對行二跪六叩頭禮畢各回府第諸王妃貝勒夫人等各於王貝勒前行慶賀禮畢王府属員各於王前慶賀行二跪六叩頭禮貝勒府属員各於貝勒前慶賀行一跪三叩頭禮
  康熙十二年題准禮部准宗人府咨具題請
  㫖冊封将正副使官列名奏請
  欽㸃前期一日禮部設節案於王殿之正中設香案於
  節案之南設
  制冊寳郡王為印下同案於節案之東王府儀仗樂器設於殿
  前是日禮部設綵亭於
  太和門外設
  制冊寳節案於
  太和殿前禮部官引正副使自
  太和殿捧
  制冊寳節由
  太和門出置綵亭内正副使等隨後俱由中路出至王府王率本府属員作樂迎至府門外跪候綵亭過興隨亭入殿正副使捧
  制冊寳節置各案上於節案之東西向立王於節案之西東向立徃封官引王至拜位向節案行三跪九叩頭禮樂作禮畢樂止王進至香案前跪宣
  制冊官於
  制冊案之東西向立宣畢正使捧
  制冊授王王祗受轉授從官從官跪接副使官捧寳授王王祗受轉授從官從官跪接王興復位行三跪九叩頭禮樂作禮畢樂止正副使持
  節復
  命王率本府属員作樂跪送
  節於府門外
  凡封貝勒貝子等有
  制冊無印親王為寳郡王為印其行禮同不復載
  公主
  冊封儀
  崇徳元年定是日内院官捧
  制冊置綵亭内陳設於
  崇政殿請
  㫖授封持節官前導次
  制冊亭次封使亭至公主府門公主率侍從婦女迎出儀門之東向西立設黄案一於府門前封使自亭内捧
  制冊置黄案上由儀門入設於堂前幄内設節案於制冊案之南封使於節案之東向西立公主隨入於節案之西向東立封使導公主進至節案之南向北立行二拜一跪一叩頭禮畢跪宣制冊官展
  制冊於節案之東西向立次第宣滿洲𫎇古漢字三體制冊文畢仍置案上公主行二拜一跪一叩頭禮宣制
  冊官乃自案上捧
  制冊授右旁侍女侍女跪接授公主公主祗受轉授左旁侍女侍女跪接公主復行二拜一跪一叩頭禮畢封使持
  節復
  命公主送
  節至儀門外是日諸王貝勒文武各官俱於
  崇政殿前分翼序立
  皇帝陞殿樂作
  陞座樂止諸公主由右門至
  崇政殿於
  皇帝前行六拜三跪三叩頭禮次進
  清寧宫於
  皇后前行六拜三跪三叩頭禮次詣
  諸妃前各行四拜二跪二叩頭禮畢
  皇帝還宫公主各回府第各府属員於本府公主前行
  慶賀禮
  順治十一年定封固倫公主和碩公主同輩者封長公主長一輩者封大長公主均給
  金冊又定封郡主縣主郡君均與公主同惟封郡主以
  下均授
  誥命
  公主冊四頁每頁五成金十五兩由工部成造文由翰林院撰擬
  乾隆四十年
  詔額駙等向俱照公主封號授為固倫額駙和碩額駙惟公主所生之子未經定例賞給品級此内如下嫁䝉古王公之公主等所生之子本各有應得品級無庸另為辦理嗣後在京公主所生之子至十三嵗時如係固倫公主所生即給與伊父固倫額駙品級和碩公主所生即給與伊父和碩額駙品級
  
  冊封親王妃世子妃郡王妃貝勒夫人貝子夫人一應
  行禮迎送謝
  恩儀注俱與
  冊封公主禮同受封王妃等各於王等前行四拜二跪二叩頭禮属員妻各於妃等前慶賀行四拜二跪二叩頭禮
  凡謝
  恩順治九年題准諸王貝勒貝子公等受封謝
  恩禮部具題於每月三朝日進
  殿前行禮
  王公俸禄公主額駙等俸禄附
  謹案王公以下俸祿厯年増減不一案牘不能悉載謹以有増減年月可稽者臚列於前以備參考其増減細數舊志未述今亦並無冊籍惟以現行事例載入以省煩瑣
  凡支給
  國初各照爵秩撥給田園不支俸禄
  順治元年題准嵗給俸銀親王一萬兩郡王五千兩貝勒二千五百兩貝子一千二百五十兩公六百二十兩
  七年議准嵗給俸祿親王銀一萬兩米六千石郡王銀四千兩米二千石貝勒銀二千兩米一千四百石貝子銀一千兩米八百石公銀五百兩米六百石将軍銀八十兩公主米一千石郡主米五百石縣主米三百石郡君米二百石
  八年議准嵗給俸銀親王一萬兩郡王五千兩貝勒三千兩貝子二千兩公一千兩以上每俸銀二兩給俸米三斛
  九年議准給親王世子俸銀六千兩
  十年議准嵗給俸銀親王郡王仍照舊例餘俱酌量増減貝勒二千五百兩貝子一千三百兩填國公七百兩輔國公四百兩一等鎮國将軍三百兩二等鎮國将軍二百七十五兩三等鎮國将軍二百五十兩一等輔國将軍二百二十兩二等輔國将軍二百兩三等輔國将軍一百七十五兩一等奉國将軍一百五十兩二等奉國将軍一百二十五兩三等奉國将軍一百兩奉恩将軍七十五兩以上每銀一兩支米一斛
  十一年題准嵗給公主俸銀二百五十兩
  十二年題准嵗給郡主俸銀二百兩縣主一百五十兩郡君一百兩
  十八年題准固倫公主俸銀四百兩和碩公主三百兩郡主二百五十兩縣主二百二十兩郡君一百九十兩縣君一百六十兩鄉君一百三十兩現行定例親王嵗支銀一萬兩米五千石世子嵗支銀六千兩米三千石多羅郡王嵗支銀五千兩米二千五百石長子嵗支銀三千兩米一千五百石多羅貝勒嵗支銀二千五百兩米一千二百五十石固山貝子嵗支銀一千三百兩米六百五十石鎮國公嵗支銀七百兩米三百五十石輔國公嵗支銀五百兩米二百五十石一等鎮國将軍嵗支銀四百一十兩米二百五石二等鎮國将軍嵗支銀三百八十五兩米一百九十二石五斗三等鎮國将軍嵗支銀三百六十兩米一百八十石一等輔國將軍嵗支銀三百十兩米一百五十五石二等輔國将軍嵗支銀二百八十五兩米一百四十二石五斗三等輔國将軍嵗支銀二百六十兩米一百三十石一等奉國将軍嵗支銀二百一十兩米一百五石二等奉國将軍嵗支銀一百八十五兩米九十二石五斗三等奉國将軍嵗支銀一百六十兩米八十石奉恩将軍嵗支銀一百一十兩米五十五石固倫公主嵗支銀四百兩米二百石和碩公主嵗支銀三百兩米一百五十石郡主嵗支銀二百五十兩米一百二十五石縣主嵗支銀二百二十兩米一百一十石郡君嵗支銀一百九十兩米九十五石縣君嵗支銀一百六十兩米八十石鄉君嵗支銀一百三十兩米六十五石固倫公主額駙嵗支銀二百八十兩米一百四十石和碩公主額駙嵗支銀二百五十五兩米一百二十七石五斗郡主額駙嵗支銀二百三十兩米一百一十五石縣主額駙嵗支銀一百八十兩米九十石郡君額駙嵗支銀一百五十五兩米七十七石五斗縣君額駙嵗支銀一百三十兩米六十五石鄉君額駙嵗支銀一百五兩米五十二石五斗王府慶賀儀
  崇德元年定親王生辰及元旦日該旗都統以下佐領以上官員齊集稱賀行二跪六叩頭禮郡王生辰及元旦日本府属員齊集稱賀行二跪六叩頭禮貝勒生辰及元旦日本府属員齊集稱賀行一跪三叩頭禮若該属官員無事不至府行慶賀者治罪
  順治九年題准親王郡王貝勒生辰及元旦日該府属員聴鳴贊人員贊唱行禮作樂其鳴贊人員聴各府選擇




  欽定八旗通志卷七十八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