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神異典/第151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博物彙編 神異典 第一百五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一百五十一卷
博物彙編 神異典 第一百五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神異典

 第一百五十一卷目錄

 僧部列傳二十七

  唐三

  僧徹       智通

  曇倫       普明

  曇獻       無礙

  道暀       法顯

  元爽附惠普  惠仙

  惠寬       僧倫

  靜之       善胄附慧威

  辯相       寶襲附曇恭 明洪

  慧遷       慧覺附慧達 明幹

  智琚       道慶

  慧因       慧暠

  法祥       靜藏附道刪

  圓光附圓安

神異典第一百五十一卷

僧部列傳二十七[编辑]

唐三[编辑]

僧徹[编辑]

按《續高僧傳》:「僧徹姓靳,河東萬泉人。性戒夙成,專思 出俗,慈親鞠養,未始遂之。既丁荼蓼,乃遵前志,樂行 蘭若,索居蒲坂,習平等觀,行實言法,四俗歸向,承化 連邑。有孤山者,一曰介山,即介子推之故地也。其山 陽介村者是也。遂依而結業,蔭以石巖,汲以下隰,積 歲崇道,物莫不高之,各捨財力,共營圖構。地本高險」, 古絕源泉,念務勞倦,中宵軫結。晨行巖隒,見如潤濕, 以刃導之,應手泉湧。道俗聞此,驚歎歸依。更廣其居, 重增簷宇。泰州刺史房仁裕表陳其事,請立伽藍,下 敕許之,今之陷泉寺是也。公私榮慶,請徹以為寺主。 俯從物議,遂乃從之。四方慕義,相顧依投,門庭充 及徐王部降,寺又屬焉。軒蓋來尋,請居州邑,傾心盡 禮,厚供彌隆。俄復還山,固崇前業,性在慈仁,弘濟成 務。所以群鳥食於掌上,宿獸翔於廡下。年踰杖國,未 嘗痾瘵。忽告眾曰:「吾將去矣。」食畢收衣,結跏趺坐,顧 命徒屬,誡以清言,並令出戶,唯留一侍。告曰:「夫識神 託形,寄之煖氣,命盡身冷,方可觸吾。」告已,冥目若禪。 久而尋視,方知已絕,春秋七十有七。初未終之前,三 朝山樹通變,白色橫雲如帶,絕望東西,道俗奔赴,制 以心喪,禮也。遷靈山窟,還依坐之。府縣官庶子來咸 會。是日風清景亮,降以白華,六出淨瑩,如冰如雪。衣 以承之,不久便散。三載之後,猶存初坐,門人為之易 簀,而衣服一無霑汙,乃就加染布。弟子等懷雙林右 脅之教,抱兩楹負手之歌,以為相好像設,開含識之 尊嚴;法慧聲光,實超生之津濟。遂就京邑奉建高碑, 高一丈五尺,刻像書經,兼敘言行,引送本寺,聚眾立 之。度支尚書唐臨,昔在萬泉,讚承俗務,性行專信,素 奉歸依。後仕華省,常修供養,顧惟德本,便勒碑銘云:

智通[编辑]

按《續高僧傳》:智通姓陳,住梓州。八歲出家,師正道法 師。後誦《法華》并講,在牛頭山。奉戒貞苦,降伏黃老,士 女奏章,必杖之五十。遠近皆憚。寺宇成就,惟其經始。 合眾畏懾,無蓄私財者。常有雙鵝聽講,講百餘遍,兩 度放光。貞觀二十三年十月十三日告眾:「吾造寺可 用十萬貫,恨未用備,今便永別。」言訖而卒。春秋九十 有七。小食時終。合寺房堂皆動而作白色。經一食頃。

曇倫[编辑]

按《續高僧傳》:「曇倫姓孫氏,汴州浚儀人。十三出家,住 修福寺,依端禪師。然端學次第觀,便誡倫曰:『汝繫心 鼻端,可得靜也』?倫曰:『若見有心可繫鼻端,本來不見 心相,不知何所繫也』。咸怪其言,嗟其近學,如何遠悟, 故在眾末禮悔之時,隨即入定,大眾彈指,心恒加敬。 後送缽上堂,未至中路,卓然入定,持缽不傾,師大深」 賞,異時告曰:「令汝學坐,先淨昏情,猶如剝蔥,一一重 重剝卻,然後得淨。」倫曰:「若見有蔥,可有剝削。本來無 蔥,何所剝也?」師曰:「此大根大莖,非吾所及,不敢役使。」 進具已後,讀經禮佛,都所不為。但閉房不出,行住坐 臥,唯離念心,以終其志。次知直歲,守護僧物,約勒家 人曰:「犬有別食,莫與僧粥。」家人以為常事,不用倫言。 犬乃於前嘔出僧粥,倫默不及之。後又語令莫以僧 粥與犬。家人還妄答云:「不與群犬相將。」於僧前吐出 粥以示之。於時道俗咸伏其敬慎。又有義學論士,諍 來問者,隨言即遣,無所罣礙。仁壽二年,獻后亡背,興 造禪室,召而處之。還即揜關,依舊習業,時人目之為 「臥倫」也。有興善粲法師者,三國論首,無學不長。怪倫 臥禪,言問清遠,遂入房與語,探究是非。倫笑曰:「隨意 相審。」遂三日三夕,法樂不眠。倫述般若無底,空華燄 水,無依無主,不立正邪,本性清淨,粲乃投地,敬之,讚

歎心路無滯,不思議乃如此也。倫在京師,道俗請者
考證
相續,而機緣不一,悟迷亦多。雖善巧方便,令其醒悟,

然各自執見,見我為是。故此妙理,罕得廣流。有元琬 律師、靜琳法師,率門人僧伽淨等,往來受法,如此眾 矣,如魚子焉。武德末年疾甚,於莊嚴寺傍看寂然。有 問「往生何處?」答:「無盡世界。」又便寂然。僧伽以手尋其 冷觸,私報人曰:「冷觸到膝,四大分離,亦應生苦。」倫曰: 「此苦亦空。」問曰:「捨報云何?」報曰:「我主四大鬥在,已到 屈膝,死後,籧篨裹棄之,莫作餘事。」又曰:「打五更鐘未?」 報曰:「未少時,維那打鐘,看之已絕,年八十餘矣。」諸門 學等依言,送於南山,露骸散於中野焉。

普明[编辑]

按《續高僧傳》:「普明姓衛氏,蒲州安邑人。十三出家,事 外兄道愻法師。愻道會晉川,備如別傳。又以明付延 興寺沙門童真為弟子。明抗志住持,以大法為己任。 性聰敏,解冠儕流,講聽相仍,無法不學,周游肆席,曾 無住房。固使勤而有功,經論滿抱。十八講,勝鬘起信, 夙素聽之,知成大器。進具已後,專師《涅槃》《四分》《攝論》。」 年二十四,講《涅槃》三十,解《攝論》。凡所造言,賓主兼善, 使夫妙義積散,出言傳旨,聲流遠近。大業六年,召入 大禪定道場,止十八夏,名預上班,學功所位,四事既 備,不闕二嚴。武德元年,桑梓傾音,欣其道洽,以事聞 上,有旨令住蒲州仁壽寺。鎮長弘道,無憩寒暄,晝談 夜坐,語默依教,心神爽迅,應對雲雨,曾未聞經,一披 若誦。斯則宿習博聞,故能若此,不可比擬也。日常自 勵戒本一遍,般若金剛二十遍,六時禮懺,所有善根, 迴向淨土,至終常爾。凡造刻檀像數十龕,寫《金剛般 若》千餘部,請他轉五千餘遍,講《涅槃》八十餘遍,《攝論》 《勝鬘》諸經論等,遍數難紀。以年月終於住寺,春秋八 十有六。有弟子義淹,戒潔清嚴,見知可領,乃遷葬蒲 坂東原,鑿穴處之,樹碑其側。

曇獻[编辑]

按《續高僧傳》:「曇獻姓張,京兆始平人。少事昌律師。昌 虞鄉賈氏,淨行無玷,精誠有聞,股肱之地,咸所宗仰。 所居谷口,素有伽藍,因此谷名,遂題寺目為靜林寺 也。昌師攝念經行,常志斯所。周武道喪,隳壞仁祠,昌 與俗推移,而律儀無缺。隋文御宇,重啟法筵,百二十 僧,釋門創首,昌膺此選也。仍僧別度侍者一人,獻預」 其位,住大興善。昌後言歸故里,悲瘞靈儀,掘出莊嚴 一佛興世博修院宇,延緝殿堂,緇素翹誠,始欣有奉。 雕造未畢,而昌遷逝。族人百數,仰慨尊容,以為法儀 雖歿,神足猶在,祈請續功,便從來意。遂移仁壽而經 營之。故得棟宇高華,不日而就,兩寺圍繞,四部歸依。 州司以靜林仁壽已偃慈風,柏梯淨土,未霑甘露。遂 屈知柏梯寺任,俯從物議。又之斯位,釋綱斯張,萬目 咸舉,仁洽開務,有漏天舟,眾侶弘之,大小齊美。以貞 觀十五年正月微疾,至十五日旦,便曰:「須向靜林。」至 卯時,乃有非常雲霧,遺形於柏梯山東南山頂。其夜 大放光明,形如華蓋,四照遠近,迄於三夕。經旬,其屍 為靜林寺側諸信士潛竊神柩,寘干靜林南山之頂, 柏梯初不知也。於彼山頂兩夜續放神光,始詳其故。 兩處交競,九載於茲,緣州歷縣,紛黷不息。豈非通幽 洞理,致茲靈感,深慈博惠,戀結眾情者乎?弟子等勒 銘山阿,敢告惟遠。

無礙[编辑]

按《續高僧傳》:「無礙姓陳氏,有晉永嘉,中原喪亂,南移 建業。父曠,梁元帝徵蕃學士。以承聖元年,礙生成都。 神姿特異,知有濟器。九歲便能應對,十歲入學,隨聞 不忘。入長安,遇姚秦道安法師。安與語,怪其意致,勸 令出家。即依言欣喜,令誦《太子瑞應經》,思尋聖跡,哀 泣無已。天和三年,周武皇后入朝,投名出家,先蒙得」 度。雖在弱冠,戒操逾嚴。建德三年,法門大壞,隨緣陸 沉,乃值泥塗,情逾冰玉。開皇開法,即預搜揚,便住永 寧。於齊大德超法師所聽《智度論》,一聞教義,神思豁 然,財食頓清,形心俱遣。又入長安學《十地阿毗曇》等。 時休法師於興善寺命講大論,辯析分明,義端無擁, 然於文句頗滯弘通。因誦本文,獲六十卷。因抱心疾, 獎眾斯暌,便還秦隴。開皇十年,總管河間王特屈寺 任統御遺法。大業二年,召入洛陽,於四方館刋定佛 法。後還永寧,依前綱理。大業五年,煬帝西征,躬受勞 問,賜綵二百段。十三年州破入京住莊嚴寺。眾以素 知寺任,識達機緣,還欲請之。任非所好,以武德八年 還返故寺,以無相觀而自調伏。貞觀十九年二月二 十八日無疾而終,春秋九十四。道俗哀慟,若喪厥親 焉。

道暀[编辑]

按《續高僧傳》:「道暀姓周,汝南人。幼而精確,希志尚聞 古跡,勝人,心願齊之。負笈金陵,居高座寺,聽阿毗曇 心,妙達關鍵,非其好也。欽匡山遺軌,每逸言前。隋開 皇十二年,依大將軍周羅侯遠屆廬嶽,止東林精舍, 心願匿跡,無事音塵山寺。法擁勸引非一,遂不拒命, 弘道度人,修建僧坊,四時無絕。隋季寇擾,華戎薦臻獎撫門徒,如初不替。貞觀二年九月,身示有疾,曾未 浹旬,忽有大星天墮,正在西閣大水池中,照朗山谷, 逾千炬火。二十三日,僧正中食,謂弟子曰:「僧食訖未?」 答曰:「未竟。」又曰:「且喚上座來。」依言既至,委以後事,跏 坐而卒。諸殿閣門,一時自開,異香滿寺,七日便歇,年 八十二矣。

法顯[编辑]

按《續高僧傳》:「法顯姓丁氏,南郡江陵人,十二出家。四 層寺寶冥法師,服勤累載,諮詢經旨。有聞欲界亂地, 素非道緣,既已生中,如何解網?」冥曰:「眾生並有初地 味禪,時來則發,雖藏心種,歷劫不亡。有顗禪師者,荊 楚禪宗,可往師學。」會顗隋煬徵下,迴返上流,於四層 寺大開禪府,徒侶四百,蔚爾成林。遂依座筵,聞所未 「悟。但夙有智慧,通冠元蹤,霜鐘暫扣,已傳秋駕。顗師 去後,更求明智」成彥、習皓等諸師,皆升堂睹奧,盡斲 磨之思。及將冠具,歸依皓師,誨以出要之方,示以降 心之術。因而返谷,靜處閑居,二翼之外,一無受畜。屬 炎靈標季,薦罹戎火,餒殘相望,眾侶奔波。顯獨守大 殿,確乎卓爾。旦資蔬水,中後絕漿,賊「每搜求,莫之能 獲。是非久入慈室,已抽毒箭,焉能忍茲疲苦,漏此凶 威?」自爾宴坐道安梅梁殿中三十餘載,貞觀之末,乃 出別房。斯則追善吉之息嫌,蹈空生之祕行也。此堂 有彌勒像并光趺,高四十尺,八部圍繞,彌天之所造 也。其寶冠華帳,供具經臺,並顯所營。堂中五燈,晝夜 不絕,忽一燈獨熾,燄高丈餘。又一夜著五色衣人,持 一金瓶來奉。又夢見一僧,威容出類,曰:「可往蘄州見 信禪師。」依言即往雙峰,更清定水矣。而一生染疾,並 信往業,受而不治。衣食節量,柔順強識。所住之寺,五 十餘年,足不出戶。永徽三年十二月八日,夢身坐寶 殿,授四眾戒,因覺漸疾。至四年正月十一日午時遷 化,時「年七十有七。」顯以昨日申時自能起止,神彩了 亮,踞禪床盥浴剃髮,就床跏坐,儼然便絕。其月十七 日,葬於大明寺之北原。未終之前,門人見室西壁大 開,白光遍滿,夜有白雲亙屋南北二道,堂中佛事並 搖動,明日方絕。自終及葬,嶷然匡坐。合境道俗,奔湊 凄零。荊州都督紀王夙傳歸戒,欽仰清暉,命右記室 郭瑜銘之於彼。

元爽附惠普[编辑]

按《續高僧傳》:「元爽姓劉,南陽人。早修聰行,見稱鄉邑。 弱冠成婚,妻少而美。然爽貞誠清拔,立志高蹈,視如 革囊,情逾厭離。既無所偶,棄而入道。遊習肄道,有空, 俱涉末聽。龍泉寺璇法師欣然自得,覃思遠詣,頗震 時譽。又往蘄州信禪師所,伏開請道,亟發幽微。後返 本鄉,唯存攝念,長坐不臥,繫念在前。時本邑沙門藹」 明、稜法等,並禪府名宗,往結投分,以永徽三年十月 九日遷神山谷。時襄部法門寺沙門惠普者,亦漢陰 之僧傑也。研精律藏,二十餘年,依而振績風霜,屢結 七眾,專入定門,廓消事惱。紀王作鎮,將修追聖,廢寺 綱總,須人眾舉於普王深賞。會又楚俗信巫,殺為淫 祀,普因孚化,比屋崇仁。又修明因道場凡三十所。皆 盡輪奐之工,仍彫金碧之飾。以顯慶三年終於本寺。 春秋八十。

惠仙[编辑]

按《續高僧傳》:惠仙姓趙,河東蒲坂人。幼懷出俗,緣故 淹留。年登不惑,方果前願。既出家後,隨方問津。雖多 涉獵,然以《華嚴》《涅槃》二部為始卒之極教也。迄於暮 齒,耽味逾深,謂人曰:「斯之二寶,全如意珠,無忽忘而 暫捨也。」所以執卷自隨,有若雙翼。或有言晤,披而廣 之。住處衝要,九衢都會,百疾相投,萬禍憑救。而仙慈 善根力,無假多方,但令念佛,無往不濟。由是蒙祐,遐 邇傾心。寺有大像,製過十丈,年載既久,埃塵是生,棟 宇頹落,珠璣披散。遂控告士俗,更締構之,雖淹星曆, 大造云就。爾後年漸遲暮,夢僧告曰:「卿次冬間,必當 遷化,可早運行,應得延期。」便如常業,不以為慮。至九 月中,微覺不愈,知終在近,告侍人曰:「吾出家有年,屢 受菩薩戒,今者更欲受之。」召諸大德,並不赴命。乃曰: 「大德但自調耳,何名度人?」又曰:「但取《戒本》讀。」誦訖,自 慶潸然而止。入夜有異天仙星布,前後高談廣述,乍 隱乍顯,合寺聞見,或見佛像來入房者。日次將午,忽 起坐合掌,召眾人曰:「大限雖多,小期一念並好住,願 與諸眾為歷劫因緣。」遂臥氣絕,年七十五,即永徽六 年十一月十七日也。道俗哀之,雲布原野。寺有亙禪 師,穎脫當時,有聲京洛,行彌勒願,生在四天,睹仙行 業感徵告眾曰:「必見慈氏矣。若乖斯者,何能禎應若 是乎?」

惠寬[编辑]

按《續高僧傳》:「惠寬姓楊氏,益州綿竹孝水人。父名瑋, 元是三洞先生,五經博士,崇信道法,無敦釋教,所以 綿梓益三州諸俗,每歲率送租米投於瑋,令保一年 安吉,皆與章符而去,而車馬擁門如市。初時瑋妻懷 孕,心性改異,辛腥惡厭,乃生一女,名為信相,性好閒靜,無緣嗜慾。後又懷妊,身極安隱,恒有異相。及其生」 也,母都不覺,忽然自出,都無惡露,然有異香,又不啼 叫,乃至有識,未曾糞穢淋席,父母抱持,方乃便利,即 寬身也。而臂垂過膝,性恆香潔,不近腥臊。年五六歲, 與姊信相於靜處坐禪,二親怪問,答曰:「佛來為說《般 若聖智》界入等法門,共姊評論法相。」父是異道,不解 其言,附口錄得二百餘紙。有龍懷寺會師聞有奇相, 至其所,父以示之。會曰:「並合佛經,無所參錯。」有異禪 師,不知何來,於淨慧寺入火光三昧,召彼女來。及至 不入,云是火聚。禪師曰:「何不以水滅之?」女即作水觀, 滅火而入。禪師驗知,深入諸定,勸令出家。父母受聘, 及婿家不許,諸道俗官人為出財贖之,因有度。次姊 與寬身俱時出家,時隨蜀王秀在益,請入城內。妃為 造精舍,鎮恆供養。嘗出於路,人有疑者,尼召來曰:「莫 於三寶所生異心,自受罪苦。」彼人悔過,有造功德,須 物者燒香祈請,掘地獲金,無不充足,斯事非一。至於 食飲欲食,便食不食,乃經歲序。時人目之聖尼,即今 本寺猶號聖尼寺也。寬年十三,常樂獨坐,面無怒相, 言常謙下。依空慧寺引禪師、龍懷寺會闍梨所,隨聞 經律,一覽無遺,未聞之經,曾不知義,有難問者,皆為 通之。初造龍懷寺,會有徒屬二百餘人,並令在役,唯 放於寬。有怨及者,會曰:「斯人是吾本師,何得使作?」昔 周滅法,依相禪師隱於南山。及隋興教,辭師還蜀。嘗 受囑云:「汝還蜀土,大有徒眾,有名惠寬,可將攝也。我 憶此事,計師死日,當寬受生,無得致怪。」自爾在山,依 閑業定。年三十還綿竹,教化四遠,聞名見形,並捨邪 歸正。其俗信道,父母背道歸佛,捨宅為寺,於今見在 綿竹諸村,皆為立寺,堂殿院宇,百有餘所。修營至今, 年常大齋,道俗咸會。正月令節,成都等七十縣競迎 供待,有大功德,須得經營。「但請寬至,施物山積。」貞觀 中,有僧名策,持咒有驗,於洛縣忽死,見閻王曰:「比獄 中罪人多,應為誦咒,并請寬師講《地獄經》。」從此得蘇, 經月不作,復更悶絕。閻王大怒,命牛頭使打鐘子百 下:「我令誦咒講經,為眾生故,何不作?」策蘇已,即從洛 縣往綿竹三十里。未至疲臥,忽有異旋風吹起,須臾 至寬所,正集轉經。告策曰:「昨所住處,大為勞苦,為眾 生者,不得辭苦。」即令策登坐誦咒,大眾聞皆流汗。寬 仍集眾講《地獄經》。貞觀二十年,綿竹宋尉云:「我不信 佛,唯信周、孔。然我兩度得佛力:一為人在門側小便, 置佛便止;一為冬月落水燒木佛自炙。」寬聞之,致書 曉喻。宋曰:「此道人徵異者,當試有靈不?取書名」處,用 拭大便,當即糞門裂腳起,不得自唱「我死。」即召寬來, 雖悔過,造經像,盈月便卒。什邡縣陳家捨邪信佛,以 竹園為寺。寬指授分齊,爾許可為僧院,中間一分堪 立佛堂。即斷一竹,上豎標云:「此分齊處,欲造佛寺。」當 時生竹自乾,佛堂斷竹,泉水上湧。尋掘數尺,獲大石, 石下金瓶舍利七粒。寬禮拜更請,遂放光,乃盛滿合 四遠又集。寺今見在。永徽四年夏六月二十五日,春 秋七十,卒於淨慧寺。未終一月,有五百神人,長丈餘, 服天衣,持華香及紫金華臺,從西方來迎。寬辭不堪, 發遣令去。又於終日放羊,從市向房,悲數十聲。至夜, 索水沐浴新衣,跏坐執爐已,命打《無常鐘》,聲遍郭,聞 合郭咸集,曰:「闍棃涅槃去。」空中哭聲,寺內光明,莫測 其來。道士等謂言燒寺,驚走來寺,乃知其非。自此入 定,氣盡乃知永逝。寺內三橋,一當寬房,堂夜梁折,聲 震寺內。明旦官人道士,咸來慟哭。寺中蓮池,池水忽 乾,紅蓮變白。寺中大豫樟樹,三四人圍,忽自流血,血 流入澗,澗水皆赤,月餘方息。又十七級塼浮圖,高數 「十丈,裂開數寸。又有雙鵝,不知何來,向靈嗚叫,伏地 不去。葬時隨送,出郭失之。往無為山,去寺二十里,黑 雲團空,隨行注雨,草木隨靡,至山方散。葬後,縣內道 俗,七歲已上,著服泣臨,如是三年。」爾後至今,凡設會 家,皆設兩座,一擬聖僧,一擬寬也。今猶獲供送本寺 靈相在山,端坐如在。自初至今,竟無蟲血污穢朽腐 之相。斯則豈非不退菩薩身無萬戶蟲耶。不然何以 若此。

僧倫[编辑]

按《續高僧傳》,「僧倫姓呂氏,衛州汲人。祖宗諸州刺史。 父詢,隋初穆陵太守。未孕之初,二親對坐,忽有梵僧, 秀眉皓首,二侍持旛,在其左右,曰:『願為母子,未審如 何』?即禮拜之,揮忽失所,因爾有娠。四月八日四更後 生,還見二旛,翼其左右,兼有異香,產訖不見。五歲已 後,迄於絕亡,恆自目見白光滿屋。齊武平九年,與父」 至雲門寺僧賢統師珉禪師所受法出家,時年九歲, 二師問其相狀,答以白光流臉二旛夾之。歎曰:「子真 可度。」因而剃落。周武平齊時,年十六,與賢統等流離 西東,學四念處,誦《法華經》。至開皇初,方興佛法。雲門 受具,時年二十三。又於武陽理律師所聽。始半夏,見 五色光如車輪,照倫心上,眾並同見,即於光中禮五 十三佛,猶未滅,更禮三十五佛,光乃收隱。又與方願 二師,入黑山、太行諸山,行蘭若二十餘年。大業末,賊徒起領門人,至衛州隆善寺,仍為偽夏竇建德、齊善 行等請知僧事。武德五年,大統天下,入太行抱犢山, 教徒學《念處法》。由是四方負笈,山路成蹊。貞觀四年, 衛州刺史裴萬頃與諸官人請令下山,日日受戒,大 有弘利。以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十三日四更,忽告門 人:「吾夜中於諸法得解脫,謂成無學,不謂天帝等迎。」 言已而絕。將殯於山,而哀慟不止。天極清朗,無雲而 降細雨,眾咸異焉。時年八十五矣。

靜之[编辑]

按《續高僧傳》:「靜之姓趙,雍州高陵人。父母念善,絕無 息嗣,祈求遍至,而無所果。遂念觀音,旬內有娠,能令 母氏厭惡,欲染辛腥永絕。誕育之後,年七八歲,樂阿 彌陀觀,依文修學,隨位並成。行見美境,骨觀明淨,性 樂出家,既有一子,誓而不許,隨父任蜀,不久崩亡,意 欲為父焚身報德。有一賢人引《金剛般若》云:『捨身不 如持經』。」乃迴心剃剪,用伸罔極。一入法門,翹誠逾厲, 隨聽經律,而意在定門。後從江禪師習觀,而威容端 雅,見者發心。貞觀初,隱益部道江彭門山光化寺一 十餘載,常坐茅宇,不居僧房,四方集者二百餘人。六 時三業,不負光景。又別深隱,入靈巖山,大虫為偶,無 所驚擾。利州道禪師素交既久,請入劍閣,北窮腹山。 徒侶十餘,齎米四石,恰至夏竟,一石未盡。小時鼻患 肉塞,百方無驗。有僧令誦《般若多心》萬遍,恰至五千, 肉鈴便落。行至秦州,被毒蛇螫,苦楚叵言。以觀行力, 便見善境,自然除滅。後遇疾苦,依前得差。乃撰《諸家 觀門》,以為一卷,要約精最,後學重之。顯慶三年,召入 西明,別立禪府。利州「本寺桂樹忽彫,胡桃自拔,佛殿 無故北面仰地,尊儀不損。斯亦德動幽靈為若此也。」 以顯慶五年春三月二十七日右脅而終於西明,春 秋五十七矣。

善胄附慧威[编辑]

按《續高僧傳》:「善胄,姓淮氏,瀛州人。少出家,通敏易悟, 預涉講會。樂詳元極《大論》《涅槃》,是所纘注。齊破投陳, 奔造非一。數年屬薦餒,日濟一餅,形極羸悴,眾不齒 錄。行至一寺,聞講《涅槃》,因入論義,止得三番,高座無 解,低頭飲氣,徒眾千餘,停偃講唱,扶轝而下。既至房 中,奄然而卒。胄時論訖即出,竟不知之。後日更造見」 造諸喪具,因問其故,乃云:「法師昨為北僧所難,因即 致死。」眾不識胄,不之擒捉,聞告自審,退而潛焉。數日 後,得陳僧挾往他講,所論義者無不致屈,斃者三人。 由此發名振俗,大光吳越。隋初度北,依遠法師,止於 京邑,住淨影寺,聽徒千數,並鋒銳一期。而胄覆述豎 義,神彩秀發,偏師論難,妙通解語,遠制《涅槃文疏》,而 胄意所未弘,乃命筆改張,剖成卷軸,鑿深義窟,利寶 罔遺。遠聞,告曰:「知子思力無前,如何對吾改作,想更 別圖可耶?」胄曰:「若待法師即世,方有修定,則胄之虛 名,終無實錄。」遠乃從之。疏既究成,分宗匠世,亟有陳 異。遠亡之後,敕令於淨影寺為涅槃眾主。開皇將末, 蜀王秀鎮部梁益,攜與同行岷嶓望德日歸道成務。 逮仁壽末歲,還返關中。處蜀道財,悉營尊像,光座,嚴 飾絕世名士。雖途經危險,而步運並達,在京供養,以 為模範。會文帝置塔,敕送舍利於梓州牛頭山華林 寺。嚴轝既至州館,夜放大光,明徹屋上,如火燄發,食 頃方滅。又掘塔基,入深丈餘,正當函處,得古瓷瓶,無 蓋有水,清澄香美,乃用盛於函內。寺有九層浮圖,從 西南角第二級放光,上照相輪如五石瓮許,黃赤如 火,良久方隱。又堂內彌勒像亦放眉間紫光,并二菩 薩亦放赤光,通照寺院。前後七度眾人同見,除不來 者。及大業造寺,廣召德僧,胄應高選,又住禪定,屢開 法席,傳響相尋。因感風疾,脣口喎偏,時人謂改張遠 疏之所及也。初,遠以《涅槃》為五分,末為闍維分。胄尋 之揣義,改為七分,無有闍維。第七云結化歸宗分。自 風疾,多載而問難尋常,為諸學者所共驚憚。後忽患 損,口如恆日。胄曰:「吾患既差,命必終矣。此不可怪,理 數然也。」大業十三年欲返本寺,眾不許之,乃以土塞 口,欲自取死。寺眾見其志決,方復開許。以武德三年 八月內終於淨影寺,春秋七十有一。初患篤,謂門人 曰:「吾一生正信在心,於佛理教無心輕略,不慮淨土 不生。」即令拂拭房宇,燒香嚴待。病來多日,委臥不起。 忽爾自坐,合掌語侍人曰:「安置世尊。」令坐。口云:「世尊 來也,胄今懺悔,慚愧如是。」良久曰:「世尊去矣。」低身似 送,因臥曰:「向者阿彌陀佛來,汝等還見不?不久吾當 去耳。」語頃便卒,葬於城南韋曲之北崖,遵遺令也。弟 子慧威,住《大總持》,講尋宗跡,著名京室。

辯相[编辑]

按《續高僧傳》:「辯相姓史,瀛州人也。性愛虛靜,遊聽有 聲,業綜經術,齊趙之方,備聞芳績。後旋洛下,涉諸法 席。又往少林,依止遠公,學於十地、大小三藏,遍窺其 隩隅,而於《涅槃》一部,詳覈有聞。末南投徐部,更採《攝 論》及以毗曇,皆披盡精詣,傳名東壤,光聞師資,眾所

歸向。開皇七年,隨遠入輔,創住淨影,對講弘通。仁孝
考證
居心,崇仰師轍。仁壽置塔,敕令送舍利於越州大禹

寺。民庶歡躍,欣見遺身。未及出間,光自湧現,青、黃、赤、 白,四色昭彰,流溢於外,七眾嗟慶,勝心屢動。又於山 側獲紫芝一枚,長二尺三寸,四枝三蓋,光色鮮奇。還 返京都,大弘法席。常聽學士一百餘人,並得領袖當 時,親承音誥。大業之始,召入東都,於內道場敷散如 故。偽鄭擁逼,同固洛濱。武德初年,蒙敕延勞,還歸京 室,重弘經論,更啟蒙心。今上昔在弘義,欽崇明德,延 入宮中,通宵法論,亟動天顏,䞋賜豐美,乃令住勝光 此寺即秦國之供養也,故以居焉。晚以素業所資,慧 門初闢,追崇淨影,仍就講說。又捨所遺,圖遠形相,常 存敬禮,用光師範。以貞觀初年,因疾纏身,無由取逝, 乃隱避侍人,自縊而卒。在於住寺,春秋七十有餘矣。 相為人敦素,形色鮮白,眉目濃朗,儀止閑泰,商搉名 理,接頓詞義,有神彩矣。

寶襲附曇恭 明洪[编辑]

按《續高僧傳》:「寶襲,貝州人,雍州三藏僧休法師之弟 子。休聰達明解,神理超逸。齊末馳聲,廣於東土。周平 齊日,隱淪本州。天元嗣立,創開佛法。休初應召為菩 薩僧,與遵遠等同居陟岵。開皇七年,召入京輦,住興 善寺。襲十八歸依,誦經為業。後聽經偏以智度為宗, 布響關東,高聞時傑。從休入京,訓勗為任。開皇十六」 年,敕補為大論眾主,於通法寺四時講化,方遠《總集》, 逮仁壽造塔,又敕迭舍利於嵩州嵩嶽寺。初雲霧暗 合,七日蒙昧。襲乃擎爐發誓,願將限滿,下舍利時,得 見日彩。俄而所期既至,天開光耀,日當正午,既副情 望,遂即藏翳。末。又送於邢州汎愛寺。忽於函上見諸 佛菩薩等像及以光明,周滿四面,不可殫言。通於二 日,光始潛沒,而諸相猶存。及當下時,又見臥像一軀, 赤光踴起。襲欣其所感,圖而奉敬。至文帝升遐,起大 禪定,以名稱普聞,召而供養。武德末年,卒於住寺,春 秋八十矣。有弟子曇恭、明洪,皆善大論。恭少而機辯, 見解有名,屢講經論,京室稱善。護法匡弼,頗存聖言。 貞觀初年,敕徵為濟法上座,綱維僧務,傳芳季緒。後 召入弘福,又令知普光寺。任德為時須故,輪轉無定, 卒於任所。洪亦以榮望當時,紹宗師業,召入普光。時 復弘法,而專營浴供,月再洗僧繼踵安公,歸心慈氏 云。

慧遷[编辑]

按《續高僧傳》:「慧遷,瀛州人也。好學專問,愛翫地論,以 為心賞之極。負錫馳騁,求慕郢匠。雖研精一部,而橫 洞百家,每至難理,則群師具敘。有齊之時,早扇名實, 又從遠公重流前業,義不再緣。《周經》一紀,併通《涅槃》 《地持》,並得講授。齊亡法毀,南奔陳國。大隋革運,又歸 鄉壤。行經洛下,還附遠焉。故業新聞,備填胸臆。及遠」 入關,從而來至。住大興善,弘敷為任。開皇十七年敕 立五眾,請遷為十地眾主,處寶光寺,相續講說,聲績 攸陳。仁壽二年,敕令送舍利於本鄉弘博寺。既至,掘 基入地六尺,感發紫光,散衝塔土。其相如燄,似今像 所佩者。又土上成字,墨文分明,云「轉輪王佛塔也。」見 此靈相,咸慶希逢。仁壽四年,又於海「州安和寺起塔。 掘深五尺,便獲白土,色逾於粉。遍滿坑中,復深八尺。 於白土內得白玉一枚,方餘徑尺,光潤難比。及將下 旦,放大光明,通照城郭,色如紅火。舍利出瓶,分為六 粒,現希有事,眾皆歎訝。」遷後頻開十地,京邑乃多,無 與比肩者。及大禪定興,召入處之。武德末年,卒於所 住,春秋七十有九矣。自遷之歿後,「《十地一部》,絕聞關 壤。道由人弘,於斯驗矣。有心之寄,誠可勵諸!」

慧覺附慧達 明幹[编辑]

按《續高僧傳》:「慧覺,俗姓范氏,齊人也。達量通鑒,罕附 其倫。而儀形秀峙,眉目峰暎,衣服鮮潔,身長七尺,容 止溫弘,顧步淹融,鏘鏘然也。執持行路,莫不駐步迎 睇而目送者,其威儀感人如此。明華嚴十地,講席相 繼,流軌齊岱,榮名遠著,門學成風。大隋受禪,闡隆像 法。以文皇在周,既總元戎,躬履鋒刃,兵機失捷,逃難」 於并城南澤。後飛龍之日,追惟舊壤。開皇元年,乃於 幽憂之所,置武德寺焉。地惟泥濕,遍以石鋪,然始增 基,通於寺院。周閭千計,廊廡九重,靈塔雲張,景臺星 布。以覺識解騰譽,召而處之。弘闡法門,多以《華嚴》為 首。受悟請益,宏略遵於四宗。後被請高陽,允當講匠。 聽眾千餘,堂宇充溢,而來者不絕。遂「停法肆,待有堂 宇,方可弘導。」爰有施主,即為造千人講堂,締構斯須, 不月便就。既登法座,眾引充滿。覺威容弘雅,其狀若 神,談吐抑揚,汲引元隱,披釋沖洽,聽徒竦戴,誠博義 之弘量也。著《華嚴十地》《維摩》等疏,《井纘義章》一十三 卷,文質恢恢,條貫倫約,齊魏明德,咸誦行之。至武德 三年,會獫狁南侵,覺少有恙,通告門人曰:「吾其去矣。」 侍者曰:「今寇賊臨城,人路阻絕,知何處去?」答曰:「生死 道長,去留無日,明當別矣。」乃敕出身資為僧設食,與 眾取訣。通夜正念,精爽泠然。明相纔出,奄然從化,春 秋九十矣。初覺慧解之性,素蓄胸襟,福業攝生,隨喜者眾。凡有營理,身助修治,故寺之基址,咸由勸勉。又 聞往生淨土,園施為功,不遠千里。青州取棗,於并城 開義寺種之。行列千株,供通五眾,日呈茂美,斯業弘 矣。時寺有二僧,俱名慧達,遠公門人,善解當世。武德 之初,京邑呈美。又有明幹者,亦亞其倫,相與傳燈,流 芳不絕。

智琚[编辑]

按《續高僧傳》:「智琚,新安壽昌人,俗姓李氏。父褘,仕梁 員外散騎侍郎。琚年十九,便自出塵,聽坦師釋論,未 淹灰管,頻聞精義。」坦即隋齊王暕之門師也。次聽雅 公《般若論》,又聽譽公三論。此三法匠,名價尤重。琚欲 潔操秉心,偏窮法性,諸高座主,多無兼術。古人有言: 「學無常師,斯言有旨。廣尋遠討,曲盡幽求。年二十七」, 即就敷講,無礙辯才,眾所知識。說經待問,亟動恆倫。 及坦將逝,以五部大經一時付囑。既蒙遺累,即而演 之,聲駕載隆,元素攸仰。然其口不言人,眼無受色,牢 醍弗嘗,葷辛無犯。入室弟子明衍,受業由來,便事之 為和尚。云前謂曰:「吾以《華嚴》《大品》《涅槃釋論》此之文 言,吾常吐納,今以四部義疏付囑於汝。」乃三握手。忽 然而終於常州之建安寺。即武德二年六月十日也。 於毗壇之南,寺之舊垗。「衍姓丘氏,晉陵名族,容止 可觀,精彩卓異。敬崇芳績,樹此高碑于寺之門前。」《陳 西陽王記》室譙國曹憲為文。

道慶[编辑]

按《續高僧傳》:道慶姓戴,其先廣陵,後遁度江,家于無 錫。年十一出家,事吳郡建善寺藏闍棃。服勤盡禮,同 侶所推。十七出都,聽彭城寺講《成實論》,大義餘論皆 莫之遺。所以時匠目曰:「懸日月於懷中,注江河於口 內」者,誠歸於慶矣。既荷嘉問,倍志兼常,利齒聞於既 往,高座屬於茲日。及陳祚云亡,法朋凋散,東歸無錫, 居鳳光寺。學徒載萃,誨誘如初。後止毗壇弘業寺,專 事闡弘,無棄涼暑。然其容止,善言笑,淡名利,厚交游。 毫翰奔湧,琴詩婉妙。風神閑縱,韻宇虛凝。應物有方, 履機無忤。以武德九年八月終於寺房,春秋六十一。 即以其月二十三日窆於扶塘之山。穿壙之日,鍬鍤 纔施,感白鶴一群自天而下,遙曳翻「翔,摧藏哀唳。自 非道光遠被,何由致此異祥。」同寺沙門法宣為之銘 焉。

慧因[编辑]

按《續高僧傳》:「慧因俗姓于氏,吳郡海鹽人也,晉太常 寶之後裔。祖朴,梁散騎常侍。父元顯,梁中書舍人。並 碩學英才,世濟其美。因稟靈溫裕,清鑒倫通,徽音深 靡,緇素欽屬。十二出家,事開善寺慧熙法師。志學之 年,聽建初瓊,法師成實,曾未具戒,便齊入室。慧聲廣 被,道眾相推。而欣味靜心,未指章句。乃詣鍾山慧曉」、 智璀二禪師,請授《調心觀法》。定水既清,道思逾肅。師 襲宏略,曲盡幽微,而悟言神解,獨酌標致。又造長干 辯法師,稟學《三論》,窮實相之微言,弘滿字之幽旨,寫 水一器,青更逾藍。辯後歸靜山林,便似學徒相委受 業,弟子五百餘人,踵武傳燈,將三十載。陳太建八年, 安居之始,忽感幽使云:「王請法師。」部從相諠,絲竹交 響,當即氣同捨壽,體如平日。時經七夕,若起深定,學 徒請問,乃云:「試看箱內,見有何物?」尋檢有絹兩束,因 曰:「此為䞋遺耳。」重問其故,曰:「妄想顛倒,知何不為?吾 被閻羅王召夏坐講《大品般若》,於冥道中,謂經三月, 又見地獄眾相,五苦次第。非夫慈該幽顯,行極感通, 豈能赴彼冥祈,神遊」異域。陳僕射徐陵,高才通學;尚 書毛喜,探幽洞微,時號知仁,咸歸導首。隋仁壽三年, 起禪定寺,搜揚宇內,遠招名德,因是法門龍象,乃應 斯會。既德隆物議,大眾宗歸,遂奉為知事上座,訓肅 禪學,柔順誘附,清穆僧倫,事等威權,同思啟旦。又寺 初勝集,四海一期,名德相亞,通濟斯美,因又實兼之 矣。頻講《三論》,并製文疏,要約標控,學者高奉。大唐弘 運,重興佛日,舉十大德,當其一焉。以身御法,不令而 行,讓以得之,屈己成務。故京寺宿望,心敬遵承,咸崇 菩薩戒師。後進具戒者,無不依而羯磨。左僕射蕭瑀, 器局貞亮,元風凝遠。刑部尚書沈叔安,溫柔弘雅,達 信通神,並崇仰欽承,於茲二紀。因定慧兩明,空有兼 照,弘法四代,常顯一乘,而莫競物情,喜怒無色,故遊 其道者莫測其位。以貞觀元年二月十二日卒於大 莊嚴寺,春秋八十有九。未終初夜,告弟子法仁曰:「各 如法住,善修三業,無令一生空過,當順佛語,勿變服 揚哀,隨吾喪後,事不可矣。」乃整容如常,潛思入定。於 後夜分正坐而終,咸聞異香滿室。遂遷坐於南山至 相寺。於時攀轅扶轂,道俗千餘人,送至城南。又聞天 樂鳴空,弟子等為建支提塼塔,勒銘封樹。蘭陵蕭鈞 製文。

慧暠[编辑]

按《續高僧傳》:「慧暠,安陸人。幼入道門,即懷遠量,收覽 經義,弘導居心。初跨染元綱,希崇大品,博聞略究,而 情阻未申。承苞山明法師興皇遺囑,世稱郢匠,通國瞻仰,因往從之,諮奉無倦,備清遐邇。遂得廣流部袠, 恢裕興焉。年方登立,即昇法座。談撝一指,眾侶諠譁。 受業傳燈,分風從化。然以法流楚服成濟,已聞岷洛」 三巴,尚昏時罔,便以法弘導,遠化未聞。隋大業年,泝 流江硤,雖遭風浪,厲志無前。既達成都,大弘法務,或 就綿梓,隨方開訓。自此玉壘僧侶,開明《律論》,遠近萃 止,傾味正法。故使來晚去思,詠歌滿路。又以眾斯殷 雜,枯折由生,暠據法徵治,情無猜隱。時或不可其懷 者,計奏及之云「結徒日盛,道俗屯擁」,非是異術,何能 動世。武德初年,下敕窮討,事本不實,誣者罪之。暠惟 道在人弘,義須知返,乃旋途南指,道出荊門,隨學之 賓,又倍前集。既達故鄉,薦仍前業,重張領牒,更敘關 鍵,神望彌高,眾聚彌結。弊其諠競,避地西山之陰。屏 退尋閑,陶練中觀,經逾五載,四眾思之。又造山迎接 處,邑傳化暠,隨宜利益,意引行藏,還返安州方等寺, 講說相續。以貞觀七年卒於所住,春秋八十有七。自 暠一位僧伍,精勵在先,日止一餐,七十餘載,隨得便 噉,無待營求,不限朝中,趨得便止。所以蜀部豐都,芳 羞兼列,每旦填供,常充寺門。暠並命入僧,自無一受。 旦講若下,食惟一碗,自餘餅菜,還送入僧。有學士道 勤,見其羸弱,恐法事稽留,為告外眾,令辦厚供。暠怪 異常,推問食所由,即令勤出眾永不相襲。告曰:「邪命 之食,不可御也。汝聞吾言而不解教意。」其守節稟法 也如此。

法祥[编辑]

按《續高僧傳》:「法祥,同州人。童稚出家,清貧寡欲。周勤 訪道,栖止無定。冠具已後,遵奉憲章,刻意梵言,潛心 元賾。二教周廢,便從俗吏,而抱德懷經,禮誦無輟。僚 左班列,同共嘉尚。將欲進位,貢入臺府,而正性慕道, 不思榮問,乃恣其習業,霑員而已。隋興,法現即預出 家,住大興國寺。志操俊爽,言必簡衷。立身凝肅,不居」 幽屏,常處大房,開通前後三十餘年,當風而住,虛廓 其慮,門未曾掩,坐臥一床,讀經為業。道俗問訊者,自 非讀盡,復卷,中無涉言,故知其容。節卷未收者,咸私 覿已。後而奉對祥,潛思元籍,博綜多持,開蒙引喻,言 不加飾。因染傷寒,有勸藥療者,皆無所受,但苦邀心, 隨務量擬。成患痢病,有加藥者,乃曰:「痢者水也,不進 自除。」便噉乾飯,數日便差。其執節堅固,率皆類此。兼 又持信標儀,不交華薄,身令眾範,出言歸敬。故眾有 諸罰祥,必先致其詞,聞過伏引,更不怨及。其德耀人 神,為若此矣。以武德七年,沉痾累月,素氣綿弱。侍者 參立,乃微言:佛像聲既沉隱,初聞未了,後思乃悟。迴 顧看之,瞥見尊儀,峙然西壁,光明宛具。須臾漸隱,又 聞香樂競至,愔鬱盈房,道俗驚嗟。又見一群白鶴從 西方來,遶房三帀,翔轉還從來處而去。於後少時而 卒,乃葬於城之東隅。傾邑充衢,幢蓋綿亙,哀慟之聲, 流聞遠近。

靜藏附道刪[编辑]

按《續高僧傳》:靜藏,俗姓張,澤州高都人。九歲出家,投 清化寺詮禪師而為師主,訓誨之至,極附大猷進戒 已後,樂思定業,通微盡相宗徒有歸。年二十三,發弘 誓曰:「丈夫出俗,紹釋為氏,豈不欲義流天下,名貫元 班者乎?」承鄉壤大德遠法師敕召在京,弘化為務,便 往從之。未至值遷,果非本遂,乃遍諸法席,聽採經論, 《攝論》、十地,是所遍求。還住淨影,弘揚所習。大業九年, 召入鴻臚,教授東蕃。三國僧義,九夷狼戾,初染規猷, 賴藉乘機接誘,並從法訓。武德初歲,太僕卿宇文明 達夙昔承奉,禁戒是投,合門請業,用比昭穆。敕使達 為河之南北,執節招撫。綸言既出,將事首途。藏送曰: 「世界無常,佛有誠誥。別易會難,先民遺語,願常在此, 奉信在心。」達以藏夙有預聞,曾經事驗,拜辭曰:「弟子 銜命於不返,願師冥道昭助。」及至相州,果為賊王德 仁所害。其子世壽奏曰:「臣父奉敕安撫,竭誠奉國,為 賊所害,思報皇恩。藍田散谷見有故寺,望得為父修 立,并度僧二七人。」帝問欲作何寺?壽以事諮藏。藏曰: 「此山上有潤玉,下有流泉,可名玉泉耶?」壽具奏聞,帝 依所請,仍延藏往住,堂宇廊廟,並指撝焉。遠近道俗, 造山修覲,皆遺之法藥,安時處順,遂復其性。以武德 九年十二月,因事入京,遇染時患,恨終京室,春秋五 十有六。弟子道刪,祖習風範,《地持》一部,敷化在心。今 住終南,至相有名於世。

圓光附圓安[编辑]

按《續高僧傳》:「圓光俗姓朴,本住三韓,秦韓、辰韓、馬韓 光即辰韓,新羅人也。家世海東,祖習綿遠。而神器恢 廓,愛染篇章,校獵元儒,討讎子史。文華騰翥於韓服, 博贍猶愧於中原。遂割略親朋,發憤溟渤。年二十五, 乘舶造於金陵。有陳之世,號稱文國。故得諮考先疑, 詢猷了義。初聽莊嚴旻公弟子講,素霑世典,謂理窮」 神。及聞釋宗,乃同腐芥,虛尋名教,實懼生涯。乃上啟 陳主,請歸道法。有敕許焉。既爰初落𩭄,即稟具戒,遊 歷講肆,具盡嘉謀,領牒微言,不謝光景,故得成實《涅槃》,蘊括心府,《三藏》數論,遍所披尋。末又投吳之虎丘 山,念定相沿,無忘覺觀,息心之眾,雲結林泉。並綜涉 四含,功流八定,朋善易擬,筒直難虧。深副夙心,遂有 終焉之慮。於即頓絕人事,盤遊聖蹤,攝想青霄,緬謝 終古。時有信士,宅居山下,請光出講,固辭不許。苦事 邀延,遂從其志,創通成論,末講《般若》,皆思解俊徹,嘉 聞飛移,兼糅以絢彩,織綜詞義,聽者欣欣,會其心府。 從此因循舊章,開化成任。每法輪一動,輒傾注江湖。 雖是異域通傳,而沐「道頓除嫌郄。故名望橫流,播於 嶺表。披榛負橐而至者,相接如鱗。會隋后御宸,威加 南國,曆窮其數,軍入揚都,遂被亂兵,將加刑戮。有大 主將,望見寺塔火燒,走赴救之,了無火狀,但見光在 塔前,被縛將殺。既怪其異,即解而放之。斯臨危達感 如此也。」光學通吳越,便欲觀化周秦。開皇九年,來遊 帝宇,值佛法初會,攝論肇興,奉佩《文言》,振續徽緒;又 馳慧解,宣譽京皋。勣業既成,道東須繼,本國遠聞,上 啟頻請,有敕厚加勞問,放歸桑梓。光往還累紀,老幼 相欣。新羅王金氏面申虔敬,仰若聖人。光性在虛閑, 情多汎愛,言常含笑,慍結不形。而牋表啟書,往還國 命,並出自胸襟,一隅傾奉。昔委以治方,詢「之道化。事 異錦衣,情同散國,乘機敷訓,垂範於今。年齒既高,乘 輿入內,衣服藥食,並王后自營,不許佐助,用希專福, 其感敬為此類也。將終之前,王親執慰,囑累遺法,兼 濟民斯為說,徵祥被於海曲。以彼建福五十八年少 覺不愈,經於七日,遺誡清切,端坐終於所住皇隆寺 中,春秋九十有九。」即唐貞觀四年也。當終之時,寺東 北虛中,音樂滿空,異香充院。道俗悲慶,知其靈感,遂 葬於郊外。國給羽儀,葬具同於王禮。後有俗人兒胎 死者,彼土諺云:「當於有福人墓埋之。」種嗣不絕。乃私 瘞於墳側,當日震此胎屍,擲於塋外,由此不壞,敬者 率崇仰焉。有弟子圓安,神志機穎,性希歷覽,慕仰幽 求,遂北趣九都,東觀不耐,又西燕魏。後展帝京,備通 方俗,預尋經論,跨轢大綱,洞清纖旨。晚歸心學,高軌 光塵。初住京寺,以道素有聞,特進蕭瑀奏請住於藍 田所造津梁寺,四事供給,無替六時矣。安嘗敘光云: 「本國王染患,醫治不損,請光入宮別省安置。」夜別二 時,為說深法,受戒懺悔,王大信奉。一時初夜,王見光 首金色晃然,有像日輪,隨身而至,王后宮女同共睹 之,由是重發勝心,剋留疾所,不久遂差。光於秦韓馬 韓之間,盛通正法,每歲再講,匠成,後學䞋施之資,並 充營寺,餘惟衣缽而已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