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草木典/第156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博物彙編 草木典 第一百五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一百五十六卷
博物彙編 草木典 第一百五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草木典

 第一百五十六卷目錄

 青葙部彙考

  青葙圖

  本草綱目青葙 附桃朱術 天靈草 思蓂子

 青葙部藝文

  草決明         明屠本畯

 蒼耳部彙考

  蒼耳圖

  胡蒼耳圖

  詩經周南卷耳

  爾雅釋草

  毛詩陸疏廣要采采卷耳

  東坡雜錄蒼耳錄

  林洪山家清供進賢菜

  徐光啟農政全書蒼耳考 胡蒼耳考

  本草綱目枲耳

 蒼耳部藝文

  驅豎子摘蒼耳       唐杜甫

  尋魯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蒼耳中見范置酒摘

  蒼耳作           李白

  寄周平叔先生就求蒼耳子 元成廷珪

 蒼耳部選句

 蒼耳部雜錄

 赤箭部彙考

  赤箭圖

  抱朴子獨搖芝

  段成式酉陽雜俎合離

  東坡雜記天麻煎

  本草綱目赤箭

 赤箭部紀事

 赤箭部雜錄

 丹參部彙考

  丹參圖

  本草綱目丹參

 赭魁部彙考

  赭魁圖

  本草綱目赭魁

 赭魁部雜錄

草木典第一百五十六卷

青葙部彙考[编辑]

釋名

青葙。本經    草蒿。本經

萋,蒿。本經    草決明:本經

崑。崘草:唐本草  野雞冠。綱目 《雞冠莧》。綱目   桃朱術。

天靈草。    思蓂子。

青葙圖

青葙圖

《本草綱目》
[编辑]

青葙釋名[编辑]

李時珍曰:青葙名義未詳。胡麻葉亦名青蘘。此草又 多生於胡麻地中,與之同名,豈以其相似而然耶?青 蒿亦名草蒿,其功相似,而名亦相同,何哉?其子明目, 與決明子同功,故有草決明之名。其花葉似雞冠,嫩 苗似莧,故謂之雞冠莧。鄭樵《通志》言俗名牛尾蒿,誤 矣。

集解

《別錄》曰:「青葙,生平谷道旁。三月采莖葉,陰乾。五月、六 月采子。」

陶弘景曰:「處處有之,似麥柵花,其子甚細。別有草蒿, 或作草槁。主療殊相類,形名又相似可疑,而實兩種 也。」

蘇恭曰:「此草苗高尺餘,葉細軟,花紫白色,實作角,子 黑而扁光,似莧實而大。生下濕地,四月、五月采,荊襄 人名為『崑崙草』。」

《蘇頌》曰:「今江淮州郡近道亦有之。二月生青苗,長三四尺,葉闊,似柳而軟,莖似蒿,青紅色。六月、七月內生 花,上紅下白。子黑光而扁,似莨菪。根亦似蒿根而白, 直下獨莖生根。六月、八月采子。」

李時珍曰:「青葙生田野間,嫩苗似莧,可食,長則高三、 四尺,苗葉、花、實與雞冠花一樣無別。但雞冠花穗或 有大而扁或團者,此則稍間出花穗尖長四、五寸,狀 如兔尾,水紅色。亦有黃白色者,子在穗中,與雞冠子 及莧子一樣難辨。」蘇恭言其結角,誤矣。蕭炳言「黃花 者名陶珠術」,與陳藏器所說不同。又有天靈草,亦此 類也。并附於下。

附錄陶朱術[编辑]

蕭炳曰:「青葙一種花黃者,名『陶朱術』」,苗相似。

陳藏器曰:「桃朱術,生園中,細如芹花紫子作角。以鏡 向旁敲之,則子自發。五月五日,乃收子帶之,令婦人 為夫所愛。」

附錄天靈草[编辑]

李時珍曰:按:《土宿真君本草》云:「狀如雞冠,花、葉亦如 之。折之有液如乳。生江湖、荊南陂池間。五月取汁,可 制雄硫,煮雌煉砂。」

附錄思蓂子[编辑]

《雷斆》曰:「思蓂子、鼠細子二件,真似青葙子,只是味不 同。思蓂子味苦,煎之有涎。」

葉莖修治

《雷斆》曰:「凡用,先燒鐵杵臼,乃擣用之。」

氣味

苦微寒,無毒。

主治

《本經》曰:「邪氣皮膚中熱,風瘙身癢,殺三蟲。」

《別錄》曰:「惡瘡疥蝨,痔蝕下部𧏾瘡。」 蘇恭曰:「擣汁服,大療溫癘。」

《大明》曰:「止金瘡血。」

子氣味

苦微寒,無毒。

甄權曰:「苦,平。」

主治

《本經》曰:「脣口青。」

《大明》曰:「治五臟邪氣,益腦髓,鎮肝,明耳目,堅筋骨,去 風寒濕痹。」

甄權曰:「治肝臟熱毒衝眼,赤障,青盲翳腫,惡瘡疥瘡。」

發明

蕭炳曰:「理眼有青葙子丸。」

寇宗奭曰:青葙子,《經》中不言治眼,惟《藥性論》日華子 始言治肝明目,今人多用治眼,殊與《經》意不相當。 李時珍曰:「青葙子治眼,與決明子、莧實同功。《本經》雖 不言治眼,而云一名草決明,主脣口青」,則其明目之 功可知矣。目者肝之竅,脣口青者,足厥陰經之證。古 方除熱,亦多用之。青葙子之為厥陰藥,又可知矣。況 用之治目。往往有驗。尤可徵據《魏略》云。「初平中。有青 牛先生。常服青葙子丸。年百餘歲。如五六十者。」

附方

鼻血不止,眩冒欲死,青葙子汁三合,灌入鼻中。貞元廣利 方

青葙部藝文[编辑]

《草決明》
明·屠本畯
[编辑]

「惟茲《決明》,有石有草。石也體剛,草也色好。蔥蒨秋妍, 幽人所憐。」雨中百草爛死,階下決明色鮮。

蒼耳部彙考[编辑]

釋名

《卷耳》。詩經    菤耳。爾雅

苓耳。爾雅    枲耳。廣雅

常枲:廣雅    《耳璫》。詩疏

爵耳。詩疏    胡枲:爾雅註

蒼耳。本經    地葵:本經

常思:別錄    䄠菜。爾雅翼 野茄。綱目    喝《起草》。綱目

道人頭:圖經   進賢菜:記事珠

《羊負》來。別錄   縑絲草:證治要訣

胡蒼耳圖

胡蒼耳圖

{{{2}}}

{{{2}}}

《詩經》
[编辑]

周南卷耳[编辑]

采采卷耳,不盈頃筐。

孔疏卷耳苓耳,《釋草》文。郭璞曰:「《廣雅》云『枲耳,亦云胡枲。江東呼常枲,或曰苓耳。形似鼠耳,叢生似盤』。」陸璣《疏》云:「葉青白色,似胡荽,白華,細莖,蔓生,可煮為茹,滑而少味。四月中生子,如婦人耳中璫。今或謂之耳璫,幽州人謂之爵耳是也。」大全《本草》卷耳,即今蒼耳,今人麴糵中多用之。

《爾雅》
[编辑]

釋草[编辑]

《菤》。音卷耳苓耳。

《廣雅》云:「枲耳也。」亦云「胡枲,江東呼為常枲」,或云「苓耳,形似鼠耳,叢生如盤。」菤耳一名苓耳。郭云:「《廣雅》云:『枲耳也。亦云胡枲。江東呼為常枲,或曰苓耳。形似鼠耳,叢生如盤』。」《詩·周南》云:「采采卷耳。」陸璣《疏》云:「葉青白色,似胡荽,白華,細莖蔓生,可煮為茹,滑而少味。四月中生子,如婦人耳璫,幽州謂之爵耳是也。」

毛詩陸疏廣要[编辑]

周南卷耳

采采卷耳[编辑]

卷耳一名「枲耳」 ,一名「胡枲」 ,一名「苓耳。」 葉青白色,似胡荽,白華細莖,蔓生,可鬻為茹,滑而少味。四月中生子,如婦人耳中璫,今或謂之「耳璫草。」 鄭康成謂是「白胡荽,幽州人呼爵耳。」

《爾雅》云:「菤耳,苓耳。」 郭註《廣雅》云:「枲耳也。亦云胡枲,江東呼為常枲,或云苓耳,形似鼠耳,叢生如盤。」 《詩·周南》云:「采采卷耳。」 鄭註:舊說蒼耳,非也。此即卷菜,葉如錢,細蔓被地。《本草》曰:「枲耳,一名胡枲,一名地葵,一名葹,一名常思。生安陸川谷及六安田野,實熟時採。」 《埤雅》云:「《爾雅》曰:『菤耳,苓耳。《廣雅》曰:『即枲耳也。幽州人謂之爵耳』』。」 或曰:形似鼠耳,故有耳之號。或曰:「白華細莖,子如婦人耳璫,故名。」 《荊楚記》曰:「卷耳,一名璫草,亦云蒼耳,叢生如盤。」 《詩》曰:「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寘彼周行。」 言后妃持是器,采是物而不滿焉,則以志在彼不在此也。問者曰:「后妃貴矣,今曰『《采卷耳》』,何也?」 曰:「是《詩》也,非是之謂也。詩人借此以寫」 后妃之志耳。故曰:「說詩者不以文害詞,不以詞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 《爾雅翼》云:「卷耳,菜名也。幽冀謂之䄠菜,雒下謂之胡枲,江東呼為常枲。葉青白色,似胡荽,白華細莖,可鬻為茹,滑而少味,又謂之常思菜。傖人皆食之。又以其葉覆麴,作黃衣。」 崔寔《四民月令》曰:「伏後二十日為麴,至七月七日乾」 之,覆以胡枲,故古人采之。《卷耳》之詩,后妃志欲輔佐君子,求賢審官,知臣下之勤勞。先儒多異說,蓋采采卷耳,職之賤者。《淮南子》稱「瞽師庶女,位賤尚枲,權輕飛羽。」 許叔仲曰:「尚,主也。枲者,枲耳菜名也。」 主是官者,至微賤也。瞽師庶女,復賤於主,是之官,故曰「權輕飛羽。」 觀此,則主枲之官,位之微者,《周禮》顧不可考,或成周以前周南之官有之。其實如蒼耳而蒼色,上多刺,好著人衣。今人通謂之蒼耳。其一名葹,《離騷》以譬小人,所謂「薋菉葹以盈室」 是也。一名羊負來。《博物志》曰:「洛中有人入蜀,胡枲,著羊毛,蜀人種之,曰羊負來也。」 陶隱居乃云:「昔中國無此言,從外國逐羊毛中來。」 據此物既稱胡枲,必是胡物。但《國風》《爾雅》所載,則其來已久。而「羊負來」 之名,僅出後代,則此名恐自洛入蜀者得之。

按:《本草》云:卷耳一名葹。《離騷》云:「薋菉葹以盈室兮。」 王逸註曰:「葹,枲耳也。」 或又因《爾雅》卷施草,謂即是葹。郭氏以為宿莽。引《離騷》「夕搴中洲之宿莽」 句,第宿莽遇冬不死,枲耳至秋早彫,確是二物。又按《詩》

云「卷耳」 ,《爾雅》云「蒼耳」 ,《廣雅》云「枲耳」 ,皆以實得名。第陸氏曰「蔓生」 ,郭氏云「叢生」 ,必當以郭氏為正。

《東坡雜錄》
[编辑]

蒼耳錄[编辑]

藥至賤,而為世要用,未有若蒼耳者。他藥雖賤,或地 有不產,惟此藥不問南北夷夏,山澤斥鹵,泥土沙石, 但有地則產。其花葉根實皆可食,食之則如藥治病 無毒。生熟丸散,無適不可,愈食愈善,乃使人骨髓滿 肌如玉,長生藥也。主療風痹癱緩,癃瘧瘡痒,不可勝 言。尤治癭金瘡。一名羊負來,《詩》謂之卷耳,《疏》謂之枲 耳,俗謂之「道人頭。」海南無藥,惟此藥生舍下,遷客之 幸也。《己卯二月望日書》。

林洪山家清供[编辑]

進賢菜[编辑]

蒼耳,枲耳也。江東名常枲,幽州名爵耳,形如鼠耳。陸 璣《疏》云:「葉青白色,似胡荽,白華,細莖,蔓生。采嫩葉,洗 焯,以薑鹽、苦酒拌為茹,可療風。」杜詩云:「『蒼耳可療風』。 童兒且時摘詩之卷耳。」首章云:「嗟我懷人,寘彼周行。」 酒醴,婦人之職,臣下勤勞,君必勞之。因采此而賦,感 念及酒醴之用。此見古者后妃欲以進賢之道諷其 上《張氏進賢菜詩》曰:「閨閫誠難與國防,默嗟徒御困 高岡。觥罍欲解無庸恨,充耳元因避酒漿。」其子可雜 米粉為糕,故古詩有「碧澗水淘蒼耳飯」之句云。

徐光啟農政全書[编辑]

蒼耳考[编辑]

《本草》名枲耳,俗名「道人頭」,又名「喝起草」,一名「胡枲」,一 名「地葵」,一名葹,一名常思,一名羊負來,詩謂之「卷耳」, 《爾雅》謂之苓耳。生安陸川谷及六安田野,今處處有 之。葉青白類粘糊菜葉。莖葉稍間結實,比桑葚短小 而多刺。其實味苦甘,性溫。葉味苦辛,性微寒,有小毒。 又云無毒。

救饑

採嫩苗葉,煠熟換水,浸去苦味,淘淨,油鹽調食。其子 炒微黃,搗去皮,磨為麪,作燒餅蒸食亦可。或用子熬 油點燈。

元扈先生曰:「油可食,北人多用以煠寒具。」

胡蒼耳考[编辑]

又名「回回蒼耳。」生田野中,葉似皂莢葉,微長大,又似 望江南葉而小頗硬,色微淡綠,莖有線楞,結實如蒼 耳實,但長𧣪。味微苦。

救饑

採嫩苗葉,煠熟,水浸去苦味,淘淨,油、鹽調食。

治病

今人傳說治諸般瘡,採葉用好酒熬喫,消腫。

《本草綱目》
[编辑]

枲耳釋名[编辑]

蘇頌曰:「詩人謂之卷耳,《爾雅》謂之『蒼耳,《廣雅》謂之枲 耳,皆以實得名也』。」陸璣《詩疏》云:「其實正如婦人耳璫, 今或謂之耳璫草。鄭康成謂是白胡枲,幽州人呼為 爵耳。」《博物志》云:「洛中有人驅羊入蜀。胡枲子多刺,粘 綴羊毛,遂至中國,故名羊負來,俗呼為道人頭。」 陶弘景曰:「傖人皆食之,謂之常思菜。以葉覆麥,作黃 衣者」,方用甚稀。

李時珍曰:其葉形如枲麻,又如茄,故有枲耳及野茄 諸名。其味滑如葵,故名地葵,與地膚同名。詩人思夫, 賦「卷耳之章」,故名常思菜。張揖《廣雅》作「常枲」,亦通。

集解

《別錄》曰:「枲耳,生安陸川谷及大安田野,實熟時采。」 蘇頌曰:「今處處有之。」陸氏《詩疏》云:「其葉青白,似胡荽, 白華,細莖蔓生,可煮為茹,滑而少味。四月中生子,正 如婦人耳璫。」郭璞云:「形如鼠耳,叢生如盤。今之所有 皆類此,但不作蔓生。」

李時珍曰:「按:周憲王《救荒本草》云:『蒼耳葉青白,類粘 糊菜葉。秋間結實,比桑葚短小而多刺。嫩苗煠熟,水 浸淘拌食,可救饑。其子炒去皮,研為麪,可作燒餅食, 亦可熬油點燈』。」

實修治

《大明》曰:「入藥炒熟,搗去刺用,或酒拌蒸過用。」

氣味

甘溫,有小毒。

《別錄》曰:「苦。」

甄權曰:「甘,無毒。」

蘇恭曰:「忌豬肉、馬肉、米泔,害人。」

主治

陳藏器曰:「風頭寒痛,風濕周痹,四肢拘攣痛,惡肉死 肌,膝痛。久服益氣。」

甄權曰:「治肝熱,明目。」

《大明》曰:「治一切風氣,填髓暖腰腳,治瘰𤻤疥瘡及瘙 癢。」

李時珍曰:「炒香浸酒服,去風補益。」

莖葉修治

《雷斆》曰:「凡采得,去心,取黃精,以竹刀細切拌之,蒸,從

巳至亥時出,去黃精,陰乾用。」

莖葉氣味

苦辛,微寒,有小毒。

蘇恭曰:「忌豬肉、馬肉、米泔。伏硇砂。」

莖葉主治

《別錄》曰:「溪毒。」

孟詵曰:「中風傷寒,頭痛。」

蘇恭曰:「大風癲癇,頭風濕痹,毒在骨髓,腰膝風毒。夏 月采,曝為末,水服一二匕,冬月酒服。或為丸。每服二 三十丸,日三服。滿百日,病出如瘑疥,或汗出,或斑駁 甲錯,皮起皮落,則肌如凝脂,令人省睡,除諸毒螫,殺 蟲疳濕𧏾。久服益耳目聰明,輕身強志。 陳藏器曰:『挼葉安舌下出涎,去目黃好睡。燒灰和臘 豬脂封丁腫』」出根。煮酒服。主狂犬咬毒。

發明

李時珍曰:「蒼耳藥久服去風熱有效。最忌豬肉及風 邪犯之,則遍身發出赤丹也。」按:《蘇沈良方》云:「枲耳根、 苗、葉、實皆洗濯陰乾燒灰,湯淋取濃汁,泥連兩竈煉 之。灰汁耗,即旋取傍釜中熱灰湯益之。一日夜不絕 火,乃旋得霜乾,瓷瓶收之。每日早晚酒服二錢。補煖 去風駐顏,尤治皮膚風,令人膚革清淨。每澡沐入少」 許尤佳。宜州學昌從諫服此十餘年,至七八十,紅潤 輕健,皆此藥力也。《斗門方》云:「婦人血風攻腦,頭旋悶 絕,忽死倒地,不知人事者,用喝起草,嫩心,陰乾為末。 以酒服一大錢,其功甚效。」此物善通頂門連腦,蓋即 蒼耳也。

花主治

李時珍曰:「白癩頑癢。」

附方

久瘧不瘥:蒼耳子或根莖亦可,焙研末,酒糊丸梧子 大。每酒服三十丸,日二服。生者搗汁服亦可。朱氏集驗方 大腹水腫,小便不利:蒼耳子灰、葶藶末等分,每服二 錢,水下,日二服。千金方

風濕攣痹,一切風氣:「蒼耳子三兩,炒為末,以水一升 半,煎取七合,去滓呷之。」食醫心鏡

牙齒痛腫:「蒼耳子五升,水一斗,煮取五升,熱含之,冷 即吐去,吐後復含,不過一劑瘥。莖葉亦可,或入鹽少 許。」孫真人千金翼

鼻淵流涕:蒼耳子即縑絲草子,炒研為末,每白湯點 服一二錢。證治要訣

眼目昏暗:「《枲耳實》一升為末,白米半升作粥,日食之。」 普濟方

嗜酒不已:氈中蒼耳子七枚,燒灰投酒中飲,即不嗜。 陳藏器本草

萬應膏治一切癰疽發背,無頭惡瘡腫毒疔癤,一切 風痒臁瘡,杖瘡,牙疼喉痹。五月五日采蒼耳根葉數 擔,洗淨曬萎,細剉,以大鍋五口,入水煮爛,以篩濾去 粗滓,布絹再濾,復入淨鍋,武火煎滾,文火熬稠,攪成 膏,以新罐貯封,每以敷貼即愈。牙疼即敷牙上,喉痹 敷舌上,或噙化二三次,即效。每日用酒服一匙,極有 效。集簡方

一切風毒,并殺三蟲,腸痔,能進食。若病胃脹滿,心悶 發熱,即宜服之。五月五日午時,附地刈取枲耳葉洗, 暴搗下篩,每服方寸匕,酒或漿水下,日二夜三。若覺 吐逆,則以蜜丸服,準計方寸匕數也。風輕者,日二服。 若身體作粟或麻豆出,此為風毒出也,可以針刺潰 去黃汁乃止。七月七、九月九,亦可采用。

一切風氣:「蒼耳嫩葉一石切,和麥糵五升作塊,於蒿 艾中罯二十日成麴。取米一斗炊作飯,看冷暖,入麴 三升釀之,封二七日成熟」,每空心暖服,神驗。封此酒 可兩重布,不得令密,密則溢出。忌馬肉、豬肉。孟詵食療本草 諸風頭運:「蒼耳葉曬乾為末,每服一錢,酒調下,日三 服。若吐則以蜜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十日全好矣。」 楊氏經驗方

血風腦運:方見《發明》下。

毒攻手足。腫痛欲斷。蒼耳搗汁漬之。并以滓傅之。立 效。春用心。冬用子。千金翼

卒中水毒,初覺頭目微痛,惡寒,骨節強急,旦醒暮劇, 手足逆冷,三日則蟲蝕下部,六七日膿潰,食至五臟 殺人也。搗常思草絞汁服一二升,并以綿染導其下 部。肘後方

毒蛇溪毒、沙虱、射工等所傷,口噤眼黑,手足強直,毒 攻腹內成塊,逡巡不救。蒼耳嫩苗一握,取汁和酒溫 灌之,以滓厚傅傷處。勝金方

疫病不染,五月五日午時,多采蒼耳嫩葉,陰乾收之, 臨時為末,冷水服二錢,或水煎,舉家皆服,能辟邪惡。 千金方

風瘙癮疹,身痒不止:用蒼耳莖、葉、子等分為末。每服 二錢,豆淋酒調下。聖惠方

面上黑斑:蒼耳葉焙為末,食後米飲調服一錢,一月愈。摘元方

大風癘疾:《袖珍方》:用嫩蒼耳、荷葉等分為末。每服二 錢,溫酒下,日二服。 《乾坤生意》:用蒼耳葉為末,以大 楓子油和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以茶湯下,日二 服。 又方:五月五日或六月六日,五更帶露采蒼耳 草搗取汁,熬作錠子,取半斤鱧魚一尾,剖開不去肚 腸,入藥一錠線縫,以酒二盌,慢火煮熟令吃,不過三 五箇魚即愈也。忌鹽一百日。

卒得惡瘡:「蒼耳、桃皮作屑,納瘡中。」

反花惡瘡,有肉如飯粒,破之血出,隨生反出:用蒼耳 葉搗汁,服三合,并塗之,日二上。聖濟總錄

一切丁腫:孟詵曰:「危困者,用蒼耳根葉搗,和小兒尿 絞汁,冷服一升,日三服,拔根甚驗。」 《養生方》:「用蒼耳 葉苗燒灰,和醋靛塗之,乾再上,不十次即拔根出。」 《邵真人方》:「蒼耳根三兩半,烏梅肉五個,連鬚蔥三根, 酒二鍾,煎一鍾,熱服取汗。」

齒風動痛:蒼耳一握,以漿水煮,入鹽含漱。外臺祕要 纏喉風病:「蒼耳根一把,老薑一塊,研汁入酒服。」聖濟總錄 赤目生瘡作痛:道人頭末二兩,乳香一錢,每用一錢, 燒煙㗜鼻。聖濟總錄 鼻衂不止:蒼耳莖、葉搗汁一小盞服。聖惠方 五痔下血:五月五日采蒼耳莖葉為末,水服方寸匕, 甚效。千金翼

赤白下痢:蒼耳草不拘多少,洗淨,用水煮爛,去渣入 蜜,用武火熬成膏,每服一二匙,白湯下。醫方摘元 產後諸痢:蒼耳葉搗絞汁,溫服半中盞,日三四服。聖惠 方

誤吞銅錢:蒼耳頭一把,以水一升,浸水中十餘度,飲 水愈。肘后方

花蜘蛛毒咬人,與毒蛇無異,用野縑絲即道人頭,搗 汁一盞服,仍以渣傅之。

赤白汗斑:「蒼耳嫩葉尖,和青鹽擂爛,五六月間擦之, 五七次效。」摘元方

蒼耳部藝文[编辑]

《驅豎子摘蒼耳》
唐·杜甫
[编辑]

江上秋已分,林中瘴猶劇。畦丁告勞苦,無以供朝夕。 蓬莠獨不焦,野蔬暗泉石。卷耳況療風,童兒且時摘。 侵星驅之去,爛漫任遠適。放筐亭午際,洗剝相蒙羃。 登床半生熟,下著還小益。加點瓜薤間,依稀橘奴跡。 亂世誅求急,黎民糠籺窄。飽食復何心,荒哉膏粱客。 富家廚肉臭,戰地骸骨白。寄語惡年少,黃金且休擲。

《尋魯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蒼耳中見范置酒摘蒼耳作》
李白
[编辑]

鴈度秋色遠,日靜無雲時。客心不自得,浩漫將何之。 忽憶范野人,閒園養幽姿。茫然起逸興,但恐行來遲。 城壕失往路,馬首迷荒陂。不惜翠雲裘,遂為蒼耳欺。 入門且一笑,把臂君為誰。酒客愛秋蔬,山盤薦霜梨。 他筵不下著,此席忘朝饑。酸棗垂北郭,寒瓜蔓東籬。 還傾四五酌,自詠《猛虎》詞。近作十日歡,遠為千載期。 風流自簸蕩,謔浪偏相宜。酣來馬上去,卻笑《高陽池》。

《寄周平叔先生就求蒼耳子》
元·成廷珪
[编辑]

「周侯」久不通書問,夜夜滄江入夢頻。五月采來蒼耳 子,幾時分送「白頭人。」沙頭酒熟田毛足,港上船來海 錯新。南北相望千百里,老來幽獨倍傷神。

蒼耳部選句[编辑]

楚屈原《離騷》:「薋菉葹以盈室兮。」

唐李白詩:「贈君卷葹草,心斷更何言。」

蒼耳部雜錄[编辑]

《四民月令》:「伏後二十日為麪,至七月七日乾之,覆以 胡枲。」

《埤雅》舊說:「千歲之龜,巢於蓮葉,遊於卷耳

赤箭部彙考[编辑]

釋名

《離》母。本經    天麻:開寶

神草。綱目    龍皮:圖經

鄆芝。藥譜    獨搖芝。抱朴子

赤箭芝。藥性論  定風草。藥性論

合離草:綱目   《鬼督郵》:綱目

《還筒子》。綱目   羊角天麻。綱目

醬瓜、天麻綱目

赤箭圖

赤箭圖

赤箭

兗州赤箭

《抱朴子》
[编辑]

獨搖芝[编辑]

獨搖芝,生高山深谷,其生左右無草,根有大魁如斗, 細者如雞子,十二枚繞之。人得大者,服之延年。

段成式酉陽雜俎[编辑]

合離[编辑]

《合離》根如芋魁,有游子十二環之,相須而生,而實不 連,以氣相屬。一名「獨搖」,一名「離母。」言若土人所食者, 合呼為「赤箭。」

《東坡雜記》
[编辑]

天麻煎[编辑]

世傳四味五兩天麻煎,蓋古方本以四時加減,世但 傳春利耳。春肝王多風,故倍天麻;夏伏陰,故倍烏頭; 秋多利下,故倍地榆;冬伏陽,故倍元參。當須去皮生 用治之。萬搗烏頭無復毒,依此常服,不獨去病,乃《保 真延年》,與仲景八味丸並驅矣。

《本草綱目》
[编辑]

赤箭釋名[编辑]

陶弘景曰:「赤箭,亦是芝類。其莖如箭簳,赤色,葉生其 端,根如大魁。又云:如芋,有十二子為衛,有風不動,無 風自搖。如此亦非俗所見。而徐長卿亦名鬼督郵,又 有鬼箭,莖有羽,其主療並相似,而益大乖異,並非此 赤箭也。」

蘇頌曰:「按《抱朴子》云:『仙方有合離草,一名獨搖芝,一 名離母』。所以謂之合離、離母者,此草下根如芋魁,有 游子十二枚,周環之,以倣十二辰也。去大魁數尺,皆 有細根如白髮,雖相須而實不相連,但以氣相屬爾。 如兔絲之草,下有茯苓之根,無此則絲不得上,亦不 相屬也。然則赤箭之異,陶隱居已云非俗所見。兔絲」 之下有茯苓。亦不聞有見者。殆其種類時有神異者 而如此爾。

李時珍曰:赤箭,以狀而名;獨搖、定風,以性異而名;離 母合離,以根異而名;神草、鬼督郵,以功而名;天麻,即 赤箭之根。《開寶本草》重出一條,詳後集解下。

集解

《別錄》曰:「赤箭,生陳倉川谷,雍州及太山少室。三月、四 月、八月采根,暴乾。」

陶弘景曰:「陳倉,今屬雍州扶風。」

《馬志》曰:「天麻,生鄆州、利州、太山、勞山諸處。五月采根, 暴乾。葉如芍藥而小,當中抽一莖,直上如箭簳。莖端 結實,狀如續隨子,至葉枯時,子黃熟。其根連一十二 枚,猶如天門冬之類,形如黃瓜,亦如蘆菔,大小不定。 彼人多生噉,或蒸煮食之。今多用鄆州者佳。」

蘇恭曰:「赤箭是芝類。莖似箭簳,赤色,端有花,葉赤色, 遠看如箭有羽。四月開花結實,似枯苦楝子。核作五、 六稜,中有肉如麪,日暴則枯萎。其根皮肉汁,大類天 門冬,惟無心脈爾。去根五、六寸,有十餘子,衛之似芋。 可生噉之,無乾服之法。」

蘇頌曰:「赤箭今江湖間亦有之,然不中藥用,其苗如 蘇恭所說,但《本經》云三月、四月、八月采根,不言用苗, 而今方家乃三月、四月采苗,七月、八月、九月采根,與 《本經》參差不同,難以兼著,故但從今法。」

又曰:「天麻」,今汴京東西、湖南、淮南州郡皆有之。春生 苗,初出若芍藥,獨抽一莖直上,高三、四尺,如箭簳狀, 青赤色,故名「赤箭芝。莖中空,依半以上貼莖,微有尖 小葉,稍頭生成穗。開花結子,如豆粒大。其子至夏不 落,卻透虛入莖中,潛生土內。其根形如黃瓜,連生一、 二十枚,大者至重半斤或五、六兩。其皮黃白色,名曰 『龍皮』。」肉名「天麻。」二月、三月、五月、八月內采。初得乘潤 刮去皮,沸湯略煮過,暴乾收之。嵩山、衡山人或取生 者,蜜煎作果食,甚珍之。

寇宗奭曰:赤箭,天麻苗也。與天麻治療不同,故後人 分為二條陳承曰:「今醫家見用天麻,即是赤箭根。《開寶本草》又 於中品出天麻一條云:『出鄆州。今之赤箭根苗,皆自 齊鄆而來者為上。蘇頌《圖經》所載天麻之狀,即赤箭 苗之未長大者也。赤箭用苗,有自表入裏之功;天麻 用根,有自內達外之理。根則抽苗徑直而』」上,苗則結 子成熟而落,返從簳中而下至土而生。此粗可識其 外內主治之理。今翰林沈括最為博識,常云:「古方用 天麻不用赤箭,用赤箭不用天麻,則天麻、赤箭本為 一物明矣。」

汪機曰:「赤箭、天麻,一物也。《經》分為二,以根與苗,主治 不同也。產不同地者,各有所宜也。」

李時珍曰:《本經》止有赤箭,後人稱為天麻。甄權《藥性 論》云:「赤箭芝,一名天麻。」本自明白。宋人馬志重修《本 草》,重出天麻,遂致分辨如此。沈括《筆談》云:「《神農本草》 明言赤箭采根,後人謂其莖如箭,疑當用莖,蓋不然 也。譬如鳶尾、牛膝,皆因莖葉相似,其用則根,何足疑 哉。」上品五芝之外,補益上藥,赤箭為第一。世人惑於 天麻之說,遂止用之治風,良可惜哉。沈公此說雖是, 但根莖並皆可用。天麻子從莖中落下,俗名還筒子。 其根暴乾,肉色堅白如羊角色,呼羊角天麻。蒸過黃 皺如乾瓜者,俗呼醬瓜天麻,皆可用。一種尖而空薄 如元參狀者,不堪用。《抱朴子》云:「獨搖芝生高山深谷 之處,所生左右無草,其莖大如手指」,赤如丹素,葉似 小莧,根有大魁如斗,細者如雞子,十二枚繞之,人得 大者,服之延年。按:此乃天麻中一種神異者,如人參 中之神參也。

《雷斆》曰:「凡使天麻,勿用御風草,二物相似,只是莖葉 不同。御風草根莖斑,葉背白,有青點。使御風草,即勿 使天麻,若同用,令人有腸結之患。」

正誤

陳藏器曰:天麻,生平澤,似馬鞭草,節節生紫花,花中 有子如葙子。子性寒,作飲去熱氣。莖、葉搗傅癰腫。 陳承曰:「藏器所說與赤箭不相干,又別一物也。」 李時珍曰:「陳氏所說,乃一種天麻草,是益母草之類 是也。」《嘉祐本草》誤引入天麻下耳,今正其誤。

修治

《雷斆》曰:「修事天麻十兩,剉,安於瓶中。用蒺藜子一鎰, 緩火熬焦,蓋於天麻上,以三重紙封繫,從巳至未,取 出蒺藜炒過,蓋繫如前。凡七遍。用布拭上氣汗,刀劈 焙乾,單搗用。若用御風草,亦同此法。」

李時珍曰:「此乃治風痹藥,故如此修事也。若治肝經 風虛,惟洗淨,以濕紙包,於糠火中煨熟,取出切片,酒 浸一宿,焙乾用。」

赤箭氣味

辛溫無毒。

《馬志》曰:「天麻,辛,平,無毒。」

《大明》曰:「甘,暖。」

甄權曰:「赤箭芝,一名天麻。味甘,平,無毒。」

王好古曰:「苦,平。陰中之陽也。」

主治

《本經》曰:「殺鬼精物,蠱毒惡氣。久服益氣力,長陰肥健。 《別錄》」曰:「輕身增年,消癰腫,下支滿,寒疝,下血。」

《開寶》曰:「天麻,主諸風濕痹,四肢拘攣,小兒風癇,驚氣, 利腰膝,強筋力。久服益氣輕身長年。」

甄權曰:「治冷氣𤸷痹,癱瘓不遂,語多恍惚,善驚失志。」 大明曰:「助陽氣,補五勞七傷,鬼疰,通血脈,開竅。服食 無忌。」

張元素曰:「治風虛眩運頭痛。」

發明

李杲曰:「肝虛不足者,宜天麻、芎藭以補之。其用有四: 療大人風熱頭痛,小兒風癇驚悸,諸風,麻痹不仁,風 熱語言不遂。」

李時珍曰:天麻乃肝經氣分之藥。《素問》云:「諸風掉眩, 皆屬於木。」故天麻入厥陰之經而治諸病。按:羅天益 云:「眼黑頭旋,風虛內作,非天麻不能治。」天麻乃定風 草,故為治風之神藥。今有久服天麻藥,遍身發出紅 丹者,是其祛風之驗也。

寇宗奭曰:「天麻須別藥相佐使,然後見其功,仍須加 而用之。人或蜜漬為果,或蒸煮食,當深思則得矣。」

還筒子主治

李時珍曰:「定風補虛。功同天麻。」

附方

天麻丸「消風化痰,清利頭目,寬胸利膈。治心忪煩悶, 頭運欲倒,項急,肩背拘倦,神昏多睡,肢節煩痛,皮膚 瘙痒,偏正頭痛,鼻齆,面目虛浮,並宜服之。」天麻半兩 芎藭二兩,為末,煉蜜丸如芡子大,每食後嚼一丸,茶 酒任下。普濟方

腰腳疼痛:「天麻、半夏、細辛各二兩,絹袋二箇,各盛藥 令勻,蒸熱交互熨痛處,汗出則愈,數日再熨。」衛生易簡方 益氣固精補血,黑髮益壽,有奇效。還筒子半兩,芡實 半兩,金銀花二兩,破故紙酒浸,春三、夏一、秋二、冬五日,焙研末,二兩,各研末,蜜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 空心鹽湯溫酒任下。《鄭西泉所傳方》。鄧才雜興方

赤箭部紀事[编辑]

《酉陽雜俎》:「武攸緒,天后從子。年十四,潛於長安市中, 賣卜,一處不過五六日,因徙升中岳,遂隱居,服赤箭 伏苓。貴人王公所遺鹿裘藤器,上積塵蘿,棄而不用。 晚年肌肉始盡,目有紫光,晝見星月,又能辨數里外 語。」

赤箭部雜錄[编辑]

《夢溪筆談》:赤箭,即今之天麻也。後人既誤出天麻一 條,遂指赤箭別為一物。既無此物,不得已又取天麻 苗為之滋偽。不然,《本草》明稱「采根陰乾」,安得以苗為 之?草藥上品,除五芝之外,赤箭為第一,此神仙補理 養生上藥。世人惑於天麻之說,遂止用之治風,良可 惜哉!以謂其莖如箭,既言赤箭,疑當用莖,此尤不然。 至如鳶尾、牛膝之類,皆謂莖葉有所似,則用根耳,何 足疑哉。

丹參部彙考[编辑]

釋名

丹參:別錄    赤參:別錄

逐馬。綱目    山參:日華

郄蟬草:本經   木羊乳。綱目 奔馬草。綱目

丹參圖

丹參圖

《本草綱目》
[编辑]

丹參釋名[编辑]

李時珍曰:「五參,五色配五臟。故人參入脾曰黃參;沙 參入肺曰白參;元參入腎曰黑參;牡蒙入肝曰紫參; 丹參入心曰赤參。其苦參,則右腎命門之藥也。古人 捨紫參而稱苦參,未達此義爾。」

蕭炳曰:丹參治風軟腳,可逐奔馬,故名「奔馬草。」曾用 實有效。

集解

《別錄》曰:丹參,生桐柏川谷及太山。五月采根,暴乾。 陶弘景曰:「此桐柏在義陽,是淮水發源之山,非江東 臨海之桐柏也。」今近道處處有之,莖方有毛,紫花,時 人呼為「逐馬。」

《吳普》曰:「莖、葉小,房如荏,有毛。根赤色,四月開紫花。二 月、五月采根,陰乾。」

蘇頌曰:「今陜西、河東州郡及隨州皆有之。二月生苗, 高一尺許,莖方有稜,青色。葉相對如薄荷而有毛。三 月至九月開花成穗,紅紫色,似蘇花。根赤色,大者如 指,長尺餘。一苗數根。」

蘇恭曰:「冬采者,良;夏采者,虛惡。」

李時珍曰:「處處山中有之。一枝五葉,葉如野蘇而尖, 青色皺毛。小花成穗如蛾形,中有細子。其根皮丹而 肉紫。」

根氣味

苦微寒,無毒。

《吳普》曰:「神農、桐君、黃帝、雷公:苦,無毒;岐伯:鹹;李當之: 大寒。」

陶弘景曰。久服多眼赤。故應性熱。今云微寒。恐謬也。 甄權曰。平。

徐之才曰:「畏鹹水。反藜蘆。」

主治

《本經》曰:「心腹邪氣,腸鳴幽幽如走水,寒熱積聚,破癥 除瘕,止煩滿,益氣。」

《別錄》曰:「養血,去心腹痛疾,結氣,腰脊強,腳痹,除風邪 留熱。久服利人。」

陶弘景曰:「漬酒飲,療風痹足軟《大明》曰:「養神定志,通利關脈,治冷熱勞,骨節疼痛,四 肢不遂,頭痛赤眼,熱溫狂悶,破宿血,生新血,安生胎, 落死胎,止血崩帶下,調婦人經脈不勻,血邪心煩,惡 瘡疥癬,癭贅腫毒,丹毒,排膿止痛,生肌長肉。」

李時珍曰:「活血通心包絡,治疝痛。」

甄權曰:「主中惡及百邪鬼魅,腹痛氣作,聲音鳴吼,能 定精。」

發明

李時珍曰:丹參,色赤,味苦,氣平而降,陰中之陽也。入 手少陰、厥陰之經,心與包絡血分藥也。按:《婦人明理 論》云:「四物湯治婦人病,不問產前產後,經水多少,皆 可通用。惟一味丹參散主治與之相同。蓋丹參能破 宿血,補新血,安生胎,落死胎,止崩中帶下,調經脈,其 功大類當歸、地黃、芎、藭、芍藥故也。」

附方

丹參散「治婦人經脈不調,或前或後,或多或少,產前 胎不安,產後惡血不下」,兼治冷熱勞,腰脊痛,骨節煩 疼用丹參洗淨,切曬為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婦人明理 方

落胎下血:丹參十二兩,酒五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 一日三服。亦可水煮。千金方

寒疝腹痛。小腹陰中相引痛。白汗出欲死。以丹參一 兩為末。每服二錢。熱酒調下。聖惠方

小兒身熱,汗出拘急,因中風起:丹參半兩,鼠屎炒三 十枚,為末,每服三錢,漿水下。聖濟錄

驚癇發熱,丹參摩膏用丹參、雷丸各半兩,豬膏二兩, 同煎七上七下,濾去滓,盛之。每以摩兒身上,日三次。 千金方

婦人乳癰:丹參、白芷、芍藥各二兩,㕮咀,以醋淹一夜, 豬脂半斤,微火煎成膏,去滓傅之。孟詵必效方 熱油火灼,除痛生肌:「丹參八兩,剉,以水微調,取羊脂 二斤,煎三上三下,以塗瘡上。」肘後方

赭魁部彙考[编辑]

釋名

赭魁。本經    餘糧。綱目

赭魁圖

赭魁圖

《本草綱目》
[编辑]

赭魁釋名[编辑]

李時珍曰。其根如魁。有汁如赭。故名。魁乃酒器名。

集解

《別錄》曰:「生山谷中。二月采。」

陶弘景曰:「狀如小芋,肉白皮黃。近道亦有。」

蘇恭曰:「赭魁,大者如斗,小者如升,蔓生草木上,葉似 杜衡。陶所說乃土卵也。土卵不堪藥用,梁漢人蒸食 之,名黃,獨非赭魁也。」

韓保昇曰:「苗蔓生,葉似蘿藦,根若菝葜,皮紫黑,肉黃 赤。大者輪囷如升,小者如拳。所在有之。」

李時珍曰:「赭魁,閩人。用入染青。」中云:「易上色。」沈括 《筆談》云:「《本草》所謂赭魁,皆未詳審。今南中極多,膚黑 肌赤,似何首烏,切破,中有赤理如檳榔,有汁赤如赭, 彼人以染皮製靴,閩人謂之餘糧。」《本草石部》禹餘糧, 陶氏所引乃此物也。謹按沈氏所說赭魁甚明,但謂 是禹餘糧者,非矣。禹餘糧乃今之土茯苓,可食,故得 糧名。赭魁不可食,豈得稱糧耶?土卵,即土芋也。見《菜 部》。

根氣味

甘平無毒。

蘇恭曰:「有小毒。」

根主治

《本經》曰:「心腹積聚,除三蟲

赭魁部雜錄[编辑]

《夢溪筆談》:「本草所論赭魁,皆未詳審。今赭魁南中極 多,膚黑肌赤,似何首烏,切破其中赤白理如檳榔,有 汁赤如赭,南人以染皮製靴,閩嶺人謂之餘糧。」《本草 禹餘糧》注中所引,乃此物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