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草木典/第160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一百六十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草木典
第一百六十卷目錄
甘草部彙考
甘草圖一
甘草圖二
詩經〈邶風簡兮 唐風采苓〉
爾雅〈釋草〉
陸佃埤雅〈苓〉
羅願爾雅翼〈蘦〉
毛詩名物解〈苓〉
本草綱目〈甘草〉
甘草部藝文〈詩〉
司馬君實遺甘草杖 宋梅堯臣
甘草部紀事
甘草部雜錄
甘草部外編
甘遂部彙考
甘遂圖
本草綱目〈甘遂〉
酸模部彙考
酸模圖
爾雅〈釋草〉
本草綱目〈酸模〉
酸漿部彙考
酸漿圖
爾雅〈釋草〉
崔豹古今注〈苦葴〉
徐光啟農政全書〈姑娘菜考〉
本草綱目〈酸漿〉
酸漿部雜錄
酢漿部彙考
酢漿圖
徐光啟農政全書〈酢漿草考〉
本草綱目〈酢漿草 附酸草 三葉〉
草木典第一百六十卷
甘草部彙考
[编辑]釋名
苓。〈詩經〉 《蘦》。〈爾雅〉
大苦。〈爾雅〉 甘草。〈詩傳〉
蜜甘。〈別錄〉 蜜草:〈別錄〉
美草:〈別錄〉 蕗草:〈別錄〉
《國老》。〈別錄〉 粉草。〈綱目〉
偷蜜珊瑚:〈藥譜〉
甘草圖一
甘草圖二
府州甘草
汾州甘草
《詩經》
[编辑]邶風簡兮
[编辑]山有榛,隰有苓。
〈傳〉苓大苦。〈註〉苓《本草》云:「甘草。」〈疏〉《釋草》云:「蘦,大苦。」孫炎曰:「《本草》云:『蘦,今甘草是也。蔓延生,葉似荷,青黃。其莖赤有節,節有枝相當』。」或云:「蘦似地黃。」
唐風采苓
[编辑]「采苓采苓」,首陽之巔。
〈傳〉《苓》大苦也。
《爾雅》
[编辑]釋草
[编辑]《蘦》,大苦。
〈註〉今甘草也。蔓延生,葉似荷,青黃,莖赤,有節,節有枝相當。或云:「蘦似地黃。」〈疏〉藥草也。蘦一名大苦。郭云:「今甘草也。」蔓延生,葉似荷,青黃,莖赤,有節,節有枝相當。或曰:蘦似地黃。《詩·唐風》云:「采苓采苓,首陽之巔。」是也。蘦與苓,字雖異,音義同。
==苓
[编辑]《爾雅》曰:「蘦,大苦」,今之甘草是也。《本草》云:一名國老,解 百藥毒,安和七十二種石,一千二百種草,故號國老 之名。國老者,賓師之稱,蓋藥有一君、二臣、三佐、四使。 苓者又其賓師也,故藥罕不用者,雖非其君,而君實 宗焉。蔓生,葉狀似荷,少黃,莖赤有節,節間有枝相當, 喜生下濕。《詩》曰:「隰有苓」是也。《晉風》曰:「采苓采苓,首陽」 之巔。采苦采苦,首陽之下。采葑采葑,首陽之東。苓甘 者,苦苦者,蓋言讒人無所不至,其害人也,必因其似 而譖焉。《采苓》則因人之所甘而譖之之況也;《采苦》則 因人之所苦而譖之之況也。葑則有時而甘,亦有時 焉而苦。《采葑》則又因人之所甘所苦而併譖之之況 也。一章曰:「人之為言,苟亦無信,舍旃舍旃,苟亦無然。」 人之為言胡得焉?二章曰「苟亦無與」,三章曰「苟亦無 從」者,此言獻公好聽讒而主讒者之詞也。蓋苓生於 隰,葑生於圃,則首陽之巔不必有苓,其下也不必有 苦,其東也不必有葑,則理可以無信矣。然而獻公乃 以謂之人也,為此首陽、采苓、采苦、采葑之言,苟亦無 信,令我舍此采苓、采苦、《采葑》之人,苟亦無然,無與無 從,則人之為此言也,安從而得之哉?凡此則以好聽 故也。故《序》曰:「好聽讒焉。」
《羅願爾雅翼》
[编辑]蘦
[编辑]蘦,大苦。今之甘草,味甘而無毒,能安和七十二種石, 千二百種草,故於人譬之國老,不入君臣佐使之列, 雖非君而為君所宗,以其能燮和故也。《詩》稱「山有榛, 隰有蘦」,以況西方之美人。又《采蘦》首陽之巔,以刺獻 公之信讒。蓋一章《采蘦》,二章《采苦》,三章《采葑》,蘦甘而 苦苦讒者之入人,必先甘而後苦,而葑則甘苦相半, 所謂采葑采菲,毋以下體。下體惡而上體美者也。則 讒人之所以嘗試其君者,無所不用矣。此草蔓生,葉 似荷,青黃,莖赤,有節,節有枝相當。然不惟葉似荷,古 之蓮字亦通於「蘦」,故《龜策列傳》稱:龜千歲乃游蓮葉 之上。徐廣曰:「蓮一作苓,聲相近,借字也。」將以龜老而 神,故形小,而陸游以為奇。若水中之蓮,凡龜皆可游, 不足言矣。又《詩·采苓》以「首陽之巔葉之」,豈蘦亦蓮音 耶?然蘦甘而名大苦者,猶牽牛有三黑點,而名為三 白點。此蓋秦俗所沿,見《禮記》。或素或青注。
《毛詩名物解》
[编辑]苓
[编辑]苓,大苦也,所以和百藥之性,使之相為用者也。故《苓 從令。簡兮》曰:「山有榛,隰有苓。」榛非宜山而不宜隰,苓 非宜隰而不宜山。故榛有植於樊棘之內,苓或采於 首陽之巔。榛也苓也,其生不擇地而美者也,猶之賢 者無所進而不自得焉。
《本草綱目》
[编辑]甘草釋名
[编辑]陶弘景曰:「此草最為眾藥之主,《經方》少有不用者,猶 如香中有沈香也。國老即帝師之稱,雖非君而為君 所宗,是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諸毒也。」
甄權曰:諸草中甘草為君,治七十二種乳石毒,解一 千二百種草木毒,調和眾藥,有功,故有「國老」之號。
集解
《別錄》曰:「甘草,生河西川谷,積沙山及上郡。二月、八月 除日采根,暴乾,十日成。」
陶弘景曰:「河西、上郡,今不復通市,今出蜀、漢中,悉從 汶山諸夷中來。赤皮斷理,看之堅實者,是抱䍐草,最 佳。抱䍐乃西羌地名,亦有火炙乾者,理多虛疏。又有 如鯉魚腸者,被刀破不復好,青州間有而不如。又有 紫甘草,細而實,乏時亦可用。」
蘇頌曰:「今陝西、河東州郡皆有之。春生青苗,高一、二 尺,葉如槐。七月開紫花,似耐冬。結實作角子,如畢豆 根長者三、四尺,粗細不定,皮赤色,上有橫梁,梁下皆 細根也。采得,去蘆頭及赤皮,陰乾用。」今甘草有數種, 以堅實斷理者為佳,其輕虛縱理及細韌者不堪,惟 貨湯家用之。謹按《爾雅》云。「大苦。」《郭璞》云:似地黃。 又《詩唐風》云。「采苓采苓。首陽之巔。」是也。與苓通用。 首陽之山。在河東蒲坂縣。乃今甘草所生處相近。而 先儒所說苗葉與今全別。豈種類有不同者乎。 李時珍曰。按沈括《筆談》云。「《本草》註引《爾雅》。」「大苦」之 註為「甘草者,非矣。郭璞之註,乃黃藥也。其味極苦,故 謂之大苦,非甘草也。甘草枝葉悉如槐,高五、六尺,但 葉端微尖而糙濇,似有白毛,結角如相思角,作一本, 生至熟時,角坼子扁如小豆,極堅,齒嚙不破,今出河 東、西界。寇氏《衍義》亦取此說,而不言大苦,非甘草也。」 以理度之,郭說形狀殊不相類,沈說近之。今人惟以 大徑寸而結緊斷紋者為佳。謂之粉草。其輕虛細小 者。皆不及之。鎦績《霏雪錄》言安南甘草。大者如柱。土 人以架屋。不識果然否也。
根修治
《雷斆》曰:「凡使,須去其頭、尾尖處,其頭尾吐人。每用切長三寸,擘作六、七片,入磁器中盛,用酒浸蒸,從巳至 午,取出暴乾,剉細用。」一法:每觔用酥七兩塗炙,酥盡 為度。又法:先炮令內外赤黃用。
李時珍曰:「《方書》炙甘草,皆用長流水蘸濕炙之,至熟 刮去赤皮,或用漿水炙熟,未有酥炙酒蒸者。大抵補 中宜炙用,瀉火宜生用。」
氣味
甘平無毒。
寇宗奭曰:「生則微涼,味不佳,炙則溫。」
王好古曰:「氣薄味厚,升而浮,陽也。入足太陰、厥陰二 經。」
李時珍曰:「通入手足十二經。」
徐之才曰:「朮、苦參、乾漆為之使。惡遠志。反大戟、芫花、 甘遂、海藻。」
甄權曰:「忌豬肉。」
李時珍曰:甘草與藻、戟、遂、芫四物相反,而胡洽居士 治痰澼,以十棗湯加甘草、大黃,乃是痰在膈上,欲令 通泄,以拔去病根也。東垣李杲治項下結核,消腫潰 堅湯加海藻。丹溪朱震亨治癆瘵,蓮心飲用芫花,二 方俱有甘草,皆本胡居士之意也。故陶弘景言:「古方 亦有相惡相反並用,乃不為害。」非妙達精微者,不知 此理。
主治
《本經》曰:「五臟六腑,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氣力, 金瘡尰解毒,久服輕身延年。」
《別錄》曰:「溫中下氣,煩滿短氣,傷臟欬嗽,止渴,通經脈, 利血氣,解百藥毒,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種石,一 千二百種草。」
甄權曰:「主腹中冷痛,治驚癇,除腹脹滿,補益五臟。腎 氣內傷,令人陰不痿。主婦人血瀝腰痛。凡虛而多熱 者加用之。」
大明曰:「安魂定魄,補五癆七傷,一切虛損驚悸,煩悶 健忘,通九竅,利百脈,益精養氣,壯筋骨。」
李杲曰:「生用瀉火熱,熟用散表寒,去咽痛,除邪熱,緩 正氣,養陰血,補脾胃,潤肺。」
王好古曰:「吐肺痿之膿血,消五發之瘡疽。」
李時珍曰:「解小兒胎毒、驚癇,降火止痛。」
梢主治
張元素曰:「生用治胸中積熱,去莖中痛。加酒煮延胡 索、苦楝子尤妙。」
頭主治
朱震亨曰:「生用能行足厥陰、陽明二經汙濁之血,消 腫導毒。」
李時珍曰:「主癰腫,宜入吐藥。」
發明
朱震亨曰:「甘草味甘。大緩諸火。黃中通理。厚德載物 之君子也。」欲達下焦。須用梢子。
李杲曰:「甘草氣薄味厚,可升可降,陰中陽也。陽不足 者,補之以甘。甘溫能除大熱,故生用則氣平,補脾胃 不足而大瀉心火。炙之則氣溫,補三焦元氣而散表 寒,除邪熱,去咽痛,緩正氣,養陰血。凡心火乘脾,腹中 急痛,腹皮急縮者,宜倍用之。其性能緩急,而又協和 諸藥,使之不爭。故熱藥得之緩其熱,寒藥得之緩其」 寒,寒熱相雜者,用之得其平。
王好古曰:「五味之用,苦泄辛散,酸收鹹斂,甘上行而 發。而《本草》言甘草下氣,何也?蓋甘味主中,有升降浮 沈,可上可下,可外可內,有和有緩,有補有泄,居中之 道盡矣。張仲景附子理中湯用甘草,恐其僭上也;調 胃承氣湯用甘草,恐其速下也,皆緩之之意。小柴胡 湯有柴胡、黃芩之寒,人參、半夏之溫,而用甘草者,則」 有調和之意。建中湯用甘草以補中而緩脾急也。鳳 髓丹用甘草以緩腎急而生元氣也,乃甘補之意。 又曰:甘者令人中滿,中滿者勿食甘。甘緩而壅氣,非 中滿所宜也。凡不滿而用炙甘草為之補,若中滿而 用生甘草為之瀉,能引諸藥直至滿所,甘味入脾,歸 其所喜,此升降浮沈之理也。《經》云:以甘補之。以甘瀉 之。以甘緩之是矣。
李時珍曰:「甘草外赤中黃,色兼坤、離,味濃氣薄,資全 土德,協和群品,有元老之功;普治百邪,得王道之化。 贊帝力而人不知,斂神功而己不與,可謂藥中之良 相也。然中滿嘔吐,酒客之病,不喜其甘,而大戟、芫花、 甘遂、海藻與之相反,是亦迂緩不可以救昏昧,而君 子嘗見嫉於宵人之意與。」
蘇頌曰:「按孫思邈《千金方》論云:『甘草解百藥毒,如湯 沃雪。有中烏頭巴豆毒,甘草入腹即定,驗如反掌。方 稱大豆汁解百藥毒,予每試之不效,加入甘草為甘 豆湯,其驗乃奇也』。」又葛洪《肘後備急方》云:「席辯刺史 嘗言:嶺南俚人解蠱毒藥,並是常用之物,畏人得其 法,乃言三百頭牛藥,或言三百兩銀藥,久與親狎,乃」 得其詳。凡飲食時,先取炙熟甘草一寸,嚼之嚥汁。若
中毒,隨即吐出,仍以炙甘草三兩,生薑四兩,水六升煮二升,日三服。或用都淋藤、黃藤二物,酒煎溫常服,則毒隨大小溲出。又常帶甘草數寸,隨身備急。若經 含甘草而食物不吐者,非毒物也。三百頭牛藥,即土 常山也。三百兩銀藥,即馬兜鈴藤也。詳見各條。
附方
傷寒心悸,脈結代者,甘草二兩,水三升,煮一半,服七 合,日一服。〈傷寒類要〉
「傷寒咽痛少陰證,甘草湯主之」:用甘草二兩,蜜水炙, 水二升,煮一升半,服五合,日二服。〈張仲景傷寒論〉 肺熱喉痛,有痰熱者:甘草炒,二兩,桔梗米泔浸一夜, 一兩每服五錢,水一鍾半,入阿膠半片,煎服。〈錢乙直訣〉 《肺痿多涎》:肺痿吐涎沫,頭眩,小便數而不欬者,肺中 冷也,甘草乾薑湯溫之:甘草炙四兩,乾薑炮二兩,水 三升,煮一升五合,分服。〈張仲景金匱要略〉
肺痿久嗽,涕唾多,骨節煩悶,寒熱:以甘草三兩,炙搗 為末。每日取小便三合,調甘草末一錢服之。〈廣和方〉 小兒熱嗽:甘草一兩,豬膽汁浸五宿,炙研末,蜜丸綠 豆大。食後薄荷湯下十丸,名「涼膈丸。」〈聖惠方〉
初生解毒「小兒初生,未可便與硃砂蜜,只以甘草一 指節長炙碎,以水二合,煮一合,以綿染點兒口中,可 用一蜆殼,當吐出胸中惡汁,此後待兒饑渴更與之, 令兒智慧無病,出痘希少。」〈王璆選方〉
初生便閉:甘草、枳殼煨各一錢,水半盞,煎服。〈全幼心鏡〉 小兒撮口發噤:用生甘草二錢半,水一盞,煎六分,溫 服,令吐痰涎,後以乳汁點兒口中。〈金匱玉函〉
嬰兒目澀,月內目閉不開,或腫羞明,或出血者,名慢 肝風。用甘草一截,以豬膽汁炙為末,每用米泔調少 許灌之。〈幼幼新書〉
小兒遺尿:「大甘草頭煎湯,夜夜服之。」〈危氏得效方〉 小兒尿血:「甘草一兩二錢,水六合,煎二合,一歲小兒 一日服盡。」〈姚和眾至寶方〉
小兒羸瘦:甘草三兩,炙焦為末,蜜丸綠豆大,每溫水 下五丸,日二服。〈金匱玉函〉
大人羸瘦:甘草三兩,炙,每旦以小便煮三四沸,頓服 之良。〈外臺祕要〉
赤白痢下:崔宣州衍所傳方:用甘草一尺,劈破,以淡 漿水蘸水一升半,煎取八合,服之立效。《梅師方》:用 甘草一兩炙肉,豆蔻七個煨剉,以水三升,煎一升,分 服。
舌腫塞口,不治殺人。甘草煎濃湯,熱漱頻吐。〈聖濟總錄〉 太陰口瘡:「甘草二寸,白礬一粟大,同嚼嚥汁。」〈保命集〉 發背癰疽,崔元亮《海上集驗方》云:「李北海言,此方乃 神授,極奇祕。用甘草三大兩,生搗篩末,大麥麪九兩, 和勻。取好酥少許入內,下沸水搜如餅狀,方圓大於 瘡一分,熱傅腫上,以紬片及故紙隔令通風,冷則換 之。已成者膿水自出,未成者,腫便內消,仍當喫黃耆 粥為妙。又一法,甘草一大兩,火炙搗碎,水一大升 浸」之,器上橫一小刀子。露一宿。平明以物攪令沬出。 去沬服之。但是瘡腫發背。皆甚效。〈蘇頌圖經〉
諸般癰疽:甘草三兩,微炙切,以酒一斗同浸瓶中,用 黑鉛一片,鎔成汁,投酒中取出,如此九度,令病者飲 酒至醉寢後即愈也。〈經驗方〉
一切癰疽諸發,預期服之。能消腫逐毒,使毒不內攻, 功效不可具述。用大橫文粉草二觔搥碎,河水浸一 宿,揉取濃汁,再以密絹過,銀石器內慢火熬成膏,以 磁罐收之。每服一二錢,無灰酒或白湯下。曾服丹藥 者亦解之,或微利無妨,名「國老膏。」〈外科精要方〉 癰疽祕塞:生甘草二錢半,井水煎服,能疏導下惡物。 〈直指方〉
乳癰初起:炙甘草二錢,新水煎服,仍令人咂之。〈直指方〉 些小癰癤發熱時即用粉草節曬乾為末。熱酒服一 二錢,連進數服,痛熱皆止。〈外科精要方〉
《痘瘡煩渴》:粉甘草炙、苦蔞根等分,水煎服之。甘草能 通血脈,發瘡痘也。〈直指方〉
陰下懸癰,生於糓道前後,初發如松子大,漸如蓮子, 數十日後,赤腫如桃李,成膿即破,破則難愈也。用橫 文甘草一兩四寸截斷,以溪澗長流水一盌,河水井 水不用,以文武火慢慢蘸炙之,自早至午,令水盡為 度,劈開視之,中心水潤乃止,細剉。用無灰好酒二小 盌,煎至一盌溫服。次日再服,便可保無虞。此藥不能 亟消。過二十日方得消盡。興化守康朝病已破。眾醫 拱手服此兩劑即合口。乃韶州劉從周方也。〈李迅癰疽方〉 陰頭生瘡:蜜煎甘草末,頻頻塗之,神效。〈千金方〉 陰下濕痒:甘草煎湯,日洗三五度。〈古今錄驗〉
代指腫痛:「甘草煎湯漬之。」〈千金方〉
凍瘡發裂甘草煎湯洗之,次以黃柏、黃連、黃芩末,入 輕粉、麻油調傅。〈談野翁方〉
湯火瘡灼:「甘草炙,蜜塗。」〈李樓奇方〉
蠱毒藥毒:甘草節以真麻油浸之,年久愈妙。每用嚼 嚥,或水煎服,神效。〈直指方〉
小兒中蠱欲死者:甘草半兩,水二盞,煎五分服,當吐出。〈金匱玉函〉
牛、馬肉毒,甘草煮濃汁,飲一二升,或煎酒服,取吐或 下。如渴,不可飲水,飲之即死。〈千金方〉
飲饌中毒,未審何物,卒急無藥,只煎「甘草薺苨湯」,入 口便活。〈金匱玉函〉
水莨菪毒菜中有水莨菪,葉圓而光,有毒,誤食令人 狂亂,狀若中風,或作吐,以甘草煮汁服之即解。〈金匱玉函 妙方〉
甘草部藝文〈詩〉
[编辑]《司馬君實遺甘草杖》宋·梅堯臣
[编辑]「美草將為杖,孤生馬嶺危。難從荷蓧叟,寧入化龍陂。」 去與秦人採,來扶楚客衰。藥中稱「國老,我懶豈能醫。」
甘草部紀事
[编辑]《法苑珠林》:晉沙門釋開達,隆安二年,登隴採甘草,為 羌所執。時年大饑,羌胡相噉,乃置達柵中,將食之。先 在柵中十有餘人,羌日夕烹葅,唯達尚存。自達被執, 便潛誦《觀世音經》,不懈於心,及明日當見噉。其晨始 曙,忽有大虎遙逼,群羌奮怒號吼,羌各駭怖迸走,虎 乃前噬柵木,得成小缺,可容人過,已而徐去。達初見 虎噬柵,謂必見害,柵既穿不入,心疑其異,謂是觀世 音力計,諸羌未及,便即穿柵逃走。夜行晝伏,遂得免 脫。
《梁書宕昌國傳》:「宕昌國,在河南之東南,益州之西北, 隴西之西,羌種也。宋孝武世,其王梁瓘忽始獻方物。 天監四年,王梁彌博來獻甘草、當歸,詔以為使持節、 都督河涼二州諸軍事、安西將軍、東羌校尉、河涼二 州刺史、隴西公、宕昌王,佩以金章。」
《畫墁錄》:郭詎性善謔,攻詞曲,以選人入市易務,不數 年至中行。元祐初,釐校市易,復以為承議郎親知。每 見之,必詰問所因。郭詞吃不能答,作河傳詠甘草以 見意云:「大官無悶,剛被傍人,競來相問,又難為細細 敷陳,且祇將甘草論。朴硝大戟并銀粉疏風緊甘草 閒相混。及至下來,轉殺他人爾。甘草有一分。」
甘草部雜錄
[编辑]《夢溪筆談》:《本草注》引《爾雅》云:「蘦,大苦。」注:「甘草也。」蔓延 生,葉似荷青莖赤,此乃黃藥也。其味極苦,謂之大苦, 非甘草也。甘草枝葉悉如槐,高五、六尺,但葉端微尖 而糙澀,似有白毛。實作角生,如相思角作一本,生熟 則角坼,子如小匾豆,極堅,齒嚙不破。
甘草部外編
[编辑]《酉陽雜俎》:「秀才權同休友人,元和中落第,旅遊蘇湖 閒遇疾貧窘,走使者本村野人,雇已一年矣。疾中思 甘荳湯,令其市甘草。雇者久而不去,但具火湯水。秀 才且意其怠於祗承,復見折樹枝盈握,仍再三搓之, 微近火上,忽成甘草,秀才心大異之,且意必有道者。 良久,取麤沙數掊,挼梭已成荳矣。及湯成,與甘荳無」 異,疾亦漸差。
甘遂部彙考
[编辑]釋名
甘遂。〈別錄〉 《甘槁》。〈別錄〉
《陵,槁》。〈別錄〉 陵、澤。〈別錄〉
主田。〈別錄〉 《重澤》。〈別錄〉
《甘澤》。〈綱目〉 《苦澤》。〈綱目〉
白澤。〈綱目〉 鬼醜:〈綱目〉
隨陽給事中。〈藥譜〉
甘遂圖
《本草綱目》
[编辑]甘遂釋名
[编辑]李時珍曰:「諸名義多未詳。」
集解
《別錄》曰:「甘遂,生中山川谷。二月采根,陰乾。」
《吳普》曰:「八月采。」
陶弘景曰:「《中山》在代郡,第一本出太山。江東比來用 京口者,大不相似。赤皮者勝,白皮者。都下亦有名草, 甘遂殊惡,蓋贗偽者也。」
蘇恭曰:「甘遂苗似澤漆,其根皮赤肉白,作連珠實重 者良。草甘遂乃是蚤休,療體全別,苗亦不同,俗名重 臺。葉似鬼臼、蓖麻,根皮白色。」
《大明》曰:「西京者上,汴、滄、吳者次之。形似和皮甘草節。」 蘇頌曰:「今陝西、江東亦有之。苗似澤漆,莖短小,而葉 有汁。根皮赤肉白,作連珠,大如指頭。」
根修治
《雷斆》曰:「凡采得,去莖,於槐砧上細剉,用生甘草湯、薺」 自然汁二味攪浸三日,其水如墨汁,乃漉出,用東 流水淘六七次,令水清為度,漉出,於土器中熬脆用 之。
李時珍曰:「今人多以麪煨熟,用,以去其毒。」
氣味
苦寒有毒。
《別錄》曰:「甘,大寒。」
《吳普》曰:「神農、桐君:苦,有毒;岐伯、雷公:甘,有毒。」
張元素曰:「純陽也。」
徐之才曰:「瓜蔕為之使。惡遠志,反甘草。」
主治
《本經》曰:「大腹疝瘕腹滿,面目浮腫,留飲宿食,破癥堅 積聚,利水糓道。 《別錄》曰:『下五水,散膀胱多熱,皮中痞,熱氣腫滿』。」 甄權曰:「能瀉十二種水疾,去痰水。」
李時珍曰:「瀉腎經及隧道水濕,腳氣,陰囊腫墜,痰迷 癲癇,噎膈痞塞。」
發明
寇宗奭曰:「此藥專於行水,攻決為用。」
張元素曰:「味苦,氣寒。苦性泄寒勝熱,直達水氣所結 之處,乃泄水之聖藥。水結胸中,非此不能除,故仲景 大陷胸湯用之。但有毒,不可輕用。」
李時珍曰:「腎主水,凝則為痰飲,溢則為腫脹。甘遂能 泄腎經濕氣,治痰之本也。不可過服,但中病則止可 也。張仲景治心下留飲,與甘草同用,取其相反而立 功也。」劉河間《保命集》云:「凡水腫,服藥未全消者,以甘 遂末塗腹遶臍令滿,內服甘草水,其腫便去。」又王璆 《百一選方》云:「腳氣上攻,結成腫核,及一切腫毒,用甘」 遂末,水調傅腫處,即濃煎甘草汁服,其腫即散。二物 相反,而感應如此。《清流》韓詠病腳疾,用此一服,病去 八九,再服而愈也。
附方
水腫腹滿:「甘遂炒二錢二分,黑牽牛一兩半,為末,水 煎,時時呷之。」〈普濟方〉
膜外水氣「甘遂末、大麥麪各半兩,水和作餅,燒熟食 之,取利。」〈聖濟總錄〉
身面洪腫:甘遂二錢,生研為末,以豶豬腎一枚,分為 七臠,入末在內,濕紙包煨令熟食之,日一服,至四五 服,當覺腹鳴,小便利,是其效也。〈肘後方〉
腎水流注,腿膝攣急,四肢腫痛,即上方加木香四錢, 每用二錢,煨熟,溫酒嚼下,當利黃水為驗。〈衛樂院方〉 正水脹急,大小不利,欲死:甘遂五錢,半生半炒,胭脂 坏子十文,研勻,每以一錢,白麪四兩,水和作碁子大, 水煮令浮,淡食之,大小便利後,用平胃散加熟附子, 每以二錢煎服。〈普濟方〉
小兒疳:水珠子、甘遂、炒、青橘皮等分為末。三歲用一 錢,以麥芽湯下,以利為度。忌酸鹽三五日,名「水寶散。」 〈總微論〉
水蠱喘脹:甘遂、大戟各一兩,慢火炙研,每服一字,水 半盞,煎三五沸服,不過十服。〈聖濟錄〉
水腫喘急,大小便不通,十棗丸:用甘遂、大戟、芫花等 分為末,以棗肉和丸梧子大。每服四十丸,侵晨熱湯 下,利去黃水為度,否則次午再服。〈三因方〉
妊娠腫滿氣急,小腹滿,大小便不利,已服豬苓散不 瘥者,用太山赤皮甘遂二兩,搗篩,白蜜和丸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得微下,仍服豬苓散,不下再服之。豬苓 散見豬苓下。〈小品方〉
心下留飲堅滿,脈伏,其人欲自利,反快,甘遂半夏湯: 用甘遂大者三枚,半夏十二箇,以水一升,煮半升,去 渣,入芍藥五枚,甘草一節,水二升,煮半升,去渣,以蜜 半升,同煎八合,頓服取利。〈張仲景金匱玉函方〉 腳氣腫痛,腎臟風氣攻注,下部瘡癢:「甘遂半兩,木鱉 子仁四個為末,豬腰子一個去皮膜切片,用藥四錢 摻在內,濕紙包煨熟,空心食之,米飲下。」服後便伸兩足,大便行後,吃白粥二三日為妙。〈本事方〉
二便不通,甘遂末,以生麪糊調傅臍中及丹田內,仍 灸三壯,飲甘草湯,以通為度。又:「太山赤皮甘遂末一 兩,煉蜜和勻,分作四服,日一服,取利。」〈聖惠方〉
小便轉脬:甘遂末一錢,豬苓湯調下,立通。〈筆峰雜興方〉 疝氣偏腫:甘遂、茴香等分為末,酒服二錢。〈儒門事親〉 《婦人血結》:婦人小腹滿如敦狀,小便微難而不渴,此 為水與血俱結在血室。大黃二兩,甘遂、阿膠各一兩, 水一升半,煮半升,頓服,其血當下。〈張仲景方〉
膈氣哽噎:甘遂麪煨五錢、南木香一錢,為末,壯者一 錢,弱者五分,水酒調下。〈怪病奇方〉
痞證:發熱盜汗,胸背疼痛:甘遂麪包,漿水煮十沸,去 麪,以細糠火炒黃為末。大人三錢,小兒一錢,冷蜜水 臥時服。忌油膩魚肉。〈普濟方〉
消渴引飲:「甘遂麩炒半兩,黃連一兩,為末,蒸餅丸菉 豆大」,每薄荷湯下二丸。忌甘草。〈楊氏家藏方〉
遂心丹治風痰迷心癲癇,及婦人心風血邪。用甘遂 二錢為末,以豬心取三管血和藥,入豬心內縛定,紙 裹煨熟,取末,入辰砂末一錢,分作四丸。每服一丸,將 心煎湯調下,大便下惡物為效,不下再服。〈濟生方〉 小兒風熱喘促,悶亂不安,謂之「馬脾風。」甘遂麪包煮 一錢半,辰砂水飛二錢半,輕粉一角為末,每服一字, 漿水少許,滴油一小點,抄藥在上,沈下去漿灌之,名 「無價散。」〈全幼心鏡〉
麻木疼痛:「萬靈膏」:用甘遂二兩、蓖麻子仁四兩、樟腦 一兩,擣作餅貼之,內飲甘草湯。〈摘元方〉
耳卒聾閉甘遂半寸,綿裹插入兩耳內,口中嚼少甘 草,耳卒自然通也。〈永類方〉
酸模部彙考
[编辑]釋名
須。〈爾雅〉 《薞蕪》。〈爾雅〉
《酸模》。〈日華〉 當藥。〈拾遺〉
山大黃。〈拾遺〉 山羊蹄。〈綱目〉
酸模圖
《爾雅》
[编辑]釋草
[编辑]須薞蕪。
〈註〉薞蕪似羊蹄,葉細,味酢,可食。〈疏〉按《詩·谷風》云:「采葑采菲。」毛傳云:「葑,須也。」先儒即以「須葑蓯」當之。孫炎云:「須,一名葑蓯。」今郭註上「葑蓯」云未詳。《註》此云「薞蕪,似羊蹄,葉細,味酢,可食。」則郭意以毛云「葑須」者,謂此薞蕪也。《坊記註》云:「葑,蔓菁也,陳、宋之閒謂之葑,幽州人或謂之芥。」《方言》云:「蘴蕘,蕪菁也。陳、楚謂之蘴,齊、魯謂之蕘,關西謂之蕪菁,趙、魏之部謂」之大芥。「蘴」與「葑」字雖異,音實同,則葑也、須也、蕪菁也,蔓菁也,薞蕪也、蕘也、芥也,七者一物也。
《本草綱目》
[编辑]酸模釋名
[编辑]李時珍曰:薞蕪乃「酸模」之音轉,酸模又「酸母」之轉,皆 以味而名,與三葉酸母草同名。掌禹錫以薞蕪為蔓 菁菜,誤矣。
集解
陶弘景曰:「一種極似羊蹄而味酸,呼為酸模,亦療疥 也。」
《大明》曰:「所在有之,生山岡上,狀似羊蹄葉而小黃,莖 葉俱細。節間生子,若茺蔚子。」
陳藏器曰:「即是山大黃,一名當藥。其葉酸美,人亦采 食其英。」《爾雅》:「須,薞蕪。」郭璞註云:「似羊蹄而稍細,味酸 可食,一名蓨也。」
李時珍曰:「平地亦有。根、葉、花、形並同羊蹄,但葉小味 酸為異。其根赤黃色,連根、葉取汁煉霜,可制雄汞
氣味
酸寒無毒。
李時珍曰:「葉酸,根微苦。」
主治
陳藏器曰:「暴熱腹脹,生擣汁服,當下利,殺皮膚小蟲。」 陶弘景曰:「治疥。」
韓保昇曰:「療痢乃佳。」
李時珍曰:「去汗斑,同紫萍擣擦,數日即沒。」
附方
瘭疽毒瘡,肉中忽生黯子,如粟豆大者,如梅李,或赤 或黑,或青或白,其中有核,核有深根,應心腫泡紫黑 色,能爛筋骨,毒入臟腑殺人。宜灸黯上百壯,以《酸模 葉》傅其四面,防其長也。內服葵根汁,其毒自愈。〈千金方〉
酸漿部彙考
[编辑]釋名
《葴》。〈爾雅〉 寒漿。〈爾雅〉
《苦葴》。〈古今注〉 《苦蘵》。〈古今注〉
《酸漿》。〈本經〉 醋漿。〈本經〉
苦耽。〈嘉祐本草〉 王母珠。〈嘉祐本草〉
《洛神珠》,〈嘉祐本草〉 《皮弁草》。〈食療本草〉
燈籠草:〈唐本草〉 天泡草。〈綱目〉
《紅姑娘》:〈卮言〉 《掛金燈》,〈農政全書〉
酸漿圖
《爾雅》
[编辑]釋草
[编辑]葴,寒漿。
〈註〉今酸漿草,江東呼曰《苦葴》。〈疏〉葴一名寒漿。郭云:「今酸漿草,江東呼曰苦葴。」案:《本草》:「酸漿,一名醋漿。」陶註云:「處處人家多有,葉亦可食。子作房,房中有子,如梅李大,皆黃赤色。」
《崔豹古今注》
[编辑]苦葴
[编辑]苦葴一名苦蘵子,有裏,形如皮弁,始生青,熟則赤,裏 有實,正圓如珠,亦隨裏青赤。長安兒童謂為「洛神珠」, 一曰「王母珠」,一名「皮弁草。」
《徐光啟農政全書》
[编辑]姑娘菜考
[编辑]俗名「燈籠兒」,又名「掛金燈。」《本草》名「酸漿」,一名「醋漿。」生 荊楚川澤及人家田園中,今處處有之。苗高一尺餘, 苗似水莨而小,葉似天茄兒葉,窄小,又似人莧葉,頗 大而尖。開白花結房如囊,似野西瓜蒴,形如撮口布 袋,又類燈籠樣,囊中有實,如櫻桃大,赤黃色。味酸性 平寒無毒,葉味微苦。別條又有一種酸漿草,三葉,與 此不同,治證亦別。
救饑
採葉煠熟,水浸淘去苦味,油鹽調食。子熟摘取食之。
《本草綱目》
[编辑]酸漿釋名
[编辑]李時珍曰:酸漿,以子之味名也;苦葴、苦耽,以苗之味 名也。燈籠、皮弁,以角之形名也;王母珠、洛神珠,以子 之形名也。按:楊慎《㭼言》云:「《本草》、燈籠草」、苦耽、酸漿,皆 一物也。修《本草》者,非一時一人,故重複耳。燕京野果 名紅姑娘,外垂絳囊,中含赤子如珠,酸甘可食,盈盈 遶砌,與翠草同芳,亦自可愛。蓋「姑娘」乃瓜囊之訛。古 者瓜、姑同音。娘囊之音。亦相近耳。此說得之。故今以 《本經》酸漿、《唐本草》、燈籠草、宋《嘉祐本草》。苦耽俱併為 一焉。
集解
《別錄》曰:「酸漿,生荊楚川澤,及人家田園中。五月采,陰 乾。」
陶弘景曰:「酸漿處處多有,苗似水茄而小,葉亦可食。 子作房,房中有子,如梅李大,皆黃赤色。小兒食之。」 韓保昇曰:「酸漿即苦葴也。根如」斤,色白,絕苦。 掌禹錫曰:「苦耽生故墟垣塹間,高二三尺,子作角如 撮口,袋中有子如珠,熟則赤色,關中人謂之洛神珠, 一名王母珠,一名皮弁草。一種小者名苦蘵」,《爾雅》謂 之「黃蒢。」
蘇恭曰:「燈籠草,所在有之。枝榦高三、四尺,有紅花,狀若燈籠,內有紅子可愛。根莖花實,並入藥用。」
寇宗奭曰:「酸漿,即苦耽也。嘉祐重出。苦耽條,天下有 之。苗如天茄子,開小白花,結青殼,熟則深紅。殼中子 大如櫻,亦紅色。櫻中復有細子,如落蘇之子,食之有 青草氣也。」
李時珍曰:「龍葵,酸漿一類二種也。酸漿,苦蘵一種一 物也。但大者為酸漿,小者為苦蘵,以此為別。」《敗醫》亦 名「苦蘵」,與此不同。其龍葵、酸漿,苗葉一樣,但龍葵莖 光無毛,五月入秋,開小白花,五出黃蕊,結子無殼,纍 纍數顆同枝,子有蔕蓋,生青熟紫黑。其酸漿同時開 小花,黃白色,紫心白蕊,其花如杯狀,無瓣,但有五尖, 「結一鈴殼,凡五稜,一枝一顆,下懸如燈籠之狀。殼中 一子,狀如龍葵子,生青熟赤。以此分別,便自明白。」按 《庚辛玉冊》云:「燈籠草四方皆有,惟川陜者最大。葉似 龍葵,嫩時可食,四五月開花結實,有四葉,盛之如燈 籠,河北呼為酸漿。」據此及楊慎之說,則燈籠酸漿之 為一物,尤可證矣。唐慎微以「三葉酸」草附於酸漿之 後,蓋不知其名同物異也。其說見《酢漿》下。
苗葉莖根氣味
苦寒無毒。
掌禹錫曰:「有小毒。」
蘇恭曰:「苦,大寒,無毒。」
李時珍曰:「方士取汁,煮丹砂,伏白礬,煮三黃,煉硝硫。」
苗葉莖根主治
《本經》曰:「酸漿,治熱煩滿,定志益氣,利小道。」
陶弘景曰:「搗汁服,治黃病多效。」 《唐本草》曰:「燈籠草,治上氣、欬嗽、風熱,明目。根、莖、花、實 並宜。」
《嘉祐》曰:「苦耽苗子,治傳尸,伏連鬼氣,疰忤邪氣,腹內 熱結,目黃,不下食,大小便澀,骨熱欬嗽,多睡勞乏,嘔 逆痰壅,痃癖痞滿,小兒無辜。𤻤子,寒熱大腹,殺蟲,落 胎,去蠱毒,並煮汁飲。亦生擣汁服,研膏傅小兒閃癖。」
發明
朱震亨曰:「燈籠草,苦能除濕熱,輕能治上焦,故主熱 欬咽痛。此草治熱痰欬嗽,佛耳草治寒痰欬嗽也。與 片苓清金丸同用更效。」
李時珍曰:「酸漿,利濕除熱。除熱,故清肺治欬;利濕,故 能化痰治疽。」一人病虛乏,欬嗽有痰,愚以此加入湯 中,用之有效。
子氣味
酸平無毒。
《別錄》曰:「寒。」
子主治
《別錄》曰:「熱煩定志,益氣,利水道,產難吞之立產。」 蘇頌曰:「食之除熱,治黃病,尤益小兒。」
《嘉祐》曰:「治骨蒸癆熱,尸疰疳瘦,痰癖熱結。」
附方
熱嗽咽痛:燈籠草為末,白湯服,名「清心丸」,仍以醋調 傅喉外。〈丹溪纂要〉
喉瘡作痛:燈籠草炒焦研末,酒調呷之。〈醫學正傳〉 灸瘡不發。酸漿葉貼之。
酸漿實丸:「治三焦腸胃伏熱,婦人胎熱難產。用酸漿 實五兩,莧實三兩,馬藺子炒、大鹽、榆白皮炒二兩,柴 胡、黃芩、栝樓根、䕡茹各一兩,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 服三十丸,木香湯下。」〈聖濟總錄〉
天泡濕瘡天泡草鈴兒生搗傅之,亦可為末,油調敷。 〈鄧村雜興方〉
酸漿部雜錄
[编辑]《夢溪筆談》:「苦耽即《本草》酸漿也。《新集本草》」又重出苦 耽一條河西番界中酸漿有盈丈者。
酢漿部彙考
[编辑]釋名
酢漿。〈唐本草〉 《酸漿》。〈圖經〉
醋母。〈綱目〉 酸母。〈綱目〉
《酸箕》。〈綱目〉 鳩,「酸。」〈綱目〉
《三葉酸》。〈綱目〉 三角酸。〈綱目〉
《雀兒酸》:〈綱目〉 《雀林草》:〈綱目〉
小酸茅。〈綱目〉 赤孫施。〈圖經〉
酢漿圖
《徐光啟農政全書》
[编辑]酢漿草考
[编辑]《本草》名「酢漿草」,一名醋母草,一名鳩酸草,俗名小酸 茅。舊不著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生道旁下濕地,葉 如初生小水萍,每莖端皆叢生三葉,開黃花,結黑子。 南人用苗揩鍮石器,令如銀色光艷,味酸性寒無毒。
救饑
採嫩苗葉,生食。
《本草綱目》
[编辑]酢漿草釋名
[编辑]李時珍曰:此小草,三葉酸也。其味如醋,與燈籠草之 「酸漿」名同物異。唐慎微《本草》以此草之方收入彼下, 誤矣。閩人鄭樵《通志》言:福人謂之「孫施」,則蘇頌《圖經》 「赤孫施,生福州,葉如浮萍者」,即此也。「孫施」亦「酸箕」之 訛耳。今併為一。
集解
蘇恭曰:「酢漿,生道旁陰濕處。叢生,莖頭有三葉,葉如 細萍。四月、五月采,陰乾。」
韓保昇曰:「葉似水萍,兩葉并大葉同枝,黃花黑實。」 蘇頌曰:「南中下濕地,及人家園圃中多有之,北地亦 或有生者。初生嫩時,小兒喜食之。南人用揩䃋石器, 令白如銀。」
李時珍曰:「苗高一、二寸,叢生布地,極易繁衍。一枝三 葉,一葉兩片,至晚自合帖,整整如一。四月開小黃花, 結小角,長一、二分,內有細子,冬亦不凋。方士采制砂、 汞、硇礬、砒石。」
氣味
酸寒無毒。
主治
《唐本》曰:「殺諸小蟲,惡瘡、瘑瘻,搗傅之。食之解熱渴。」 李時珍曰:「主小便諸淋,赤白帶下。同地錢、地龍,治砂 石淋,煎湯洗痔痛脫肛,甚效。搗塗湯火蛇蝎傷。」 蘇頌曰:「赤孫施,治婦人血結,用一搦洗,煖酒服之。」
附方
小便血淋:酸漿草搗汁,煎五苓散服之,俗名《酸啾啾》 是也。〈王璆百一選方〉
諸淋赤痛:三葉酸漿草洗研,取自然汁一合,酒一合, 和勻,空心溫服,立通。〈沈存中靈苑方〉
二便不通:酸草一大把,車前草一握,搗汁,入砂糖一 錢,調服一盞,不通再服。〈摘元方〉
赤白帶下:三葉酸草,陰乾為末,空心溫酒服三錢匕。 〈千金方〉
痔瘡出血:雀林草一大握,水二升,煮一升服,日三次, 見效。〈外臺祕要〉
癬瘡作痒「雀兒草即酸母草」,擦之,數次愈。〈永類方〉 蛇虺螫傷:酸草搗傅。〈崔氏方〉
牙齒腫痛:「酸漿草一把,洗淨,川椒四十九粒,去目,同 搗爛,絹片裹定,如著大,切成豆粒大」,每以一塊塞痛 處,即止。〈節齋醫論〉
附錄酸草
[编辑]《別錄》曰:「主輕身延年。生名山醴泉上陰厓。莖有五葉, 青澤,根赤黃,可以消玉。一名醜草。」
陶弘景曰:「李當之云:『是今酸箕草,布地生者,處處有 之,然恐非也』。」
附錄三葉
[编辑]《別錄》曰:「味辛。主寒熱,蛇、蜂螫人。生田中。莖小,黑白,高 三尺,根黑。三月采,陰乾。」一名「三石」,一名「當田」,一名「赴 魚。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