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第178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一百七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一百七十八卷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一百七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一百七十八卷目錄

 醫部彙考一百五十八

  舌門一

  黃帝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診要經終論 風論 脈要精微論 刺熱篇 五常

  政大論 至真要大論

  靈樞經經脈篇 經別篇 經筋篇 經水篇 五閱五使篇 脈度篇 榮衛生會

  篇 衛氣篇 憂恚無言篇 口問篇 腸胃篇

  張機金匱要略胎黃 邪入臟則難言 乾燥

  傷寒論乾燥 白胎

  孫思邈千金方舌論

  竇漢卿瘡瘍全書木舌 重舌 重齶 生瘡 蓮花舌

  成無己明理論胎色

  張從政儒門事親舌說

  李杲十書生刺

  朱震亨心法腫脹 生瘡

  危亦林得效方舌之病能 重舌 舌爛

  戴思恭證治要訣證治

  李梴醫學入門舌屬五臟 短強 腫長 破裂 胎色

  樓英醫學綱目舌屬心脾 重舌 木舌

  薛己口齒類要論證 驗證舌法

藝術典第一百七十八卷

醫部彙考一百五十八

[编辑]

舌門一

[编辑]

《黃帝素問》

[编辑]

《陰陽應象大論》

[编辑]

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主舌,在竅為舌。

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能知五味,故舌乃心之主,又心之官也,故心竅在舌。

《診要經終論》

[编辑]

厥陰終者,中熱嗌乾,善溺心煩,甚則舌卷卵上縮而 終矣。

肝合筋,筋聚陰器,絡舌本,故「舌卷卵縮」而終也。

《風論》

[编辑]

以夏丙丁傷於風者,為心風。心風之狀,多汗惡風,焦 絕善怒嚇赤色,病甚則言不可快,診在口,其色赤。

心為火臟,風淫則火盛,故脣口焦,津液絕。風化木,木火交熾,故善為怒嚇。心主舌,病甚則舌本強而言不快。心和則舌能知五味,故診驗在口。

《脈要精微論》

[编辑]

心脈搏堅而長,當病舌卷不能言。

搏堅而長者,搏擊應手有力而長,此為太過之脈。心火太過,故當病舌卷;心主言,故不能言也。

《刺熱篇》

[编辑]

肺熱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惡風寒,舌上黃,身熱。

皮毛者,肺之合臟,氣熱於內,故淅然寒慄於外,而惡風寒,蓋熱甚則寒也。肺上連於喉嗌,故舌黃。

《五常政大論》

[编辑]

升明之紀,其主舌。

「升明,火政也。」火屬心,心開竅於舌。

《至真要大論》

[编辑]

厥陰司天,風淫所勝,民病舌本強。司天之氣,風淫所 勝,平以辛涼,佐以苦甘,以甘緩之,以酸瀉之。

厥陰司天,巳亥歲也。《經脈篇》「舌本強」等證,皆脾經病。風木淫勝,病本於脾。平者,平其上而使下也。

厥陰司天,主勝則胸脅痛,舌難以言。

主勝則胸脅痛者,肝經之脈布胸脅也。厥陰少陽主筋,二經之筋病則舌卷,故難以言。

《靈樞經》

[编辑]

《經脈篇》

[编辑]

脾足太陰之脈,上鬲挾咽,連舌本,散舌下。是動則病 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 如衰,身體皆重。

舌本,舌根也。舌本強,食則嘔等證,皆脾經之所為病也。善噫者,脾氣上走心為噫也。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者,厥逆從上下散也。身體皆重,太陰之氣逆也。

腎足少陰之脈,循喉嚨,挾舌本。是主腎所生病者,口 熱舌乾,咽腫,上氣嗌乾及痛,煩心心痛。

夫腎主藏精。如主腎所生之病。則精液不能上滋。而為口熱舌乾。嗌痛煩心諸證。蓋水不上濟。則火盛於上矣。

「足厥陰氣絕則筋絕。」厥陰者肝脈也,肝者筋之合也, 筋者聚於陰器,而脈絡於舌本也。故脈弗榮則筋急, 筋急則引舌與卵,故脣青、舌卷、卵縮,則筋先死。庚篤辛死,金勝木也。

足厥陰之氣主筋,故氣絕則筋絕矣。厥陰者肝脈也,肝者筋之合,謂厥陰之氣合於肝脈,肝臟之氣合於筋也。「聚於陰器」者,筋氣之會於宗筋也。筋聚於陰器而絡於舌本,故脈不榮於筋,則筋急而舌卷卵縮矣。厥陰氣絕,則筋先死,庚篤辛死,金勝木,而肝臟之木氣絕也。

手少陰之別,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半,別而上行,循經 入於心中,繫舌本,屬目系。其實則支鬲,虛則不能言。

手少陰之別絡,與經相干,名曰「通里之間」,去腕一寸半,別經而上行,循經入於心中,繫舌本,屬目系。其氣實鬲間,若有所支而不暢,虛則不能言。蓋心主言,而經別絡舌本也。

《經別篇》

[编辑]

足少陰之正直者,繫舌本。

足太陰之正,貫舌中。

《經筋篇》

[编辑]

足太陽之筋,其支者別入結於舌本。

手少陽之筋,其支者。當曲頰。入繫舌本。其病舌卷。

《經水篇》

[编辑]

足太陰之正,上至髀,合於陽明,與別俱行,上結於咽, 貫舌中。

《五閱五使篇》

[编辑]

《舌》者。心之官也。

心開竅於舌,故「舌為心之官。」

《脈度篇》

[编辑]

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穀矣。心氣通於舌。心 和則舌能知五味矣。當曲頰入繫舌本。其病《舌卷》。

「口能辨五穀,舌能辨五味。」心脾和,則口與舌俱和,而五穀五味入口即辨矣。

《榮衛生會篇》

[编辑]

上焦出於胃上口,並咽以上貫鬲而布胸中,走腋,循 太陰之分而行,還至陽明,上至舌,下足陽明。

「上焦出於胃上口」者,上焦所歸之部署也。並咽以上,貫鬲而布胸中,出走腋下,循太陰之雲門、中府之分而行,還至陽明之天鼎、扶突而上至舌,復下於足陽明之分也。

《衛氣篇》

[编辑]

足少陰之標,在背腧與舌下兩脈也。

足太陰之標,在背腧與舌本也。

《憂恚無言篇》

[编辑]

《舌》者。音聲之機也。

足之少陰,上繫於舌,絡於橫骨,終於會厭。

《口問篇》

[编辑]

黃帝曰:「人之自齧舌者,何氣使然?」岐伯曰:「此厥逆走 上,脈氣輩至也。少陰氣至則齧舌,少陽氣至則嚙頰, 陽明氣至則齧脣矣。視主病者,則補之。」

「齒者,腎氣之所生也。」少陰之脈挾舌本,少陽之脈循於頰。如腎之臟生氣厥逆走上,與中焦所生之脈氣相輩而至,則齧舌。

《腸胃篇》

[编辑]

《舌》重十兩,長七寸,廣二寸半。

《漢張機金匱要略》

[编辑]

胎黃

[编辑]

病者腹滿。按之不痛為虛。痛者為實。可下之。舌黃未 下者。下之黃自去。

腹滿舌萎黃躁不得睡,屬黃家。

邪入臟則難言

[编辑]

「寸口脈浮而緊,緊則為寒,浮則為虛」,寒虛相搏,邪在 皮膚。浮者血虛,絡脈空虛,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 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喎僻不遂;邪在於絡,肌膚 不仁;邪在於經,即重不勝;邪入於腑,即不識人;邪入 於臟,舌即難言,口吐涎。

乾燥

[编辑]

肝中寒者,兩臂不舉,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轉 側,食則吐而汗出也。

腹滿,口舌乾燥,此腸間有水氣,己椒藶黃圓主之。 消渴病,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病人胸滿脣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嚥,無寒熱, 脈微大來遲,腹不滿,其人言「我滿」,為有瘀血。

《傷寒論》

[编辑]

乾燥

[编辑]

太陽病,重發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 渴,日晡時小有潮熱,從心上至少腹,鞕滿而痛不可 近者,大陷胸湯主之。

傷寒病,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 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 虎加人參湯主之。

白胎

[编辑]

陽明病,脅下鞕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胎者,可與小 承氣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而汗出解也。

病如結胸狀,飲食如故,時時下利,寸脈浮,關脈小細 沉緊,名曰臟結。舌上白胎滑者,難治。

《臟結》,無陽證,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舌上胎滑者,不 可攻也。

《唐孫思邈千金方》

[编辑]

《舌論》

[编辑]

凡舌者,心主小腸之候也。舌重十兩,長七寸,廣二寸 半,善用機衡,能調五味也。凡有所啖,若多食鹹,則舌 脈凝而變色;多食苦,則舌皮槁而外毛焦枯;多食辛, 則舌筋急而爪枯乾;多食酸,則舌肉肥而脣揭;多食 甘,則舌根痛而外髮落。又曰:「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 脾欲甘,腎欲鹹」,此五味內合五臟之氣也。若臟熱則 舌生瘡,引脣揭赤。若腑寒則舌本縮,口噤脣青。寒宜 補之,熱宜瀉之。不寒不熱,依臟腑調之。舌縮口噤脣 青,升麻煎主之。

《宋竇漢卿瘡瘍全書》

[编辑]

木舌

[编辑]

其木舌硬如穿山甲,外證憎寒壯熱,語言蹇澀,此心 經受熱也。心者舌之本,因心而病。治法以小刀點紫 黑處,煎藥內多加山梔,山梔瀉火之要品也。

重舌

[编辑]

其舌下生一小舌,其色鮮紅。其外證頦下浮腫,有硬 核,此心經受熱,毒氣出於舌下。先用紫雪摻上,流出 熱涎,急服甘桔湯,加薑、燈心煎服。

重齶

[编辑]

舌上生一瘡,其狀若楊梅,外證無寒無熱,但作事煩 心,先以甘桔湯多加山梔,後服黃連解毒湯,再吹冰 片散,不宜用刀。

生瘡

[编辑]

舌生瘡如黃粟,外證怯寒口張。先用蚌水或田螺水, 或苦茶繳淨,然後搽藥;次服鼠黏子解毒湯加山梔、 黃連;口臭,冰片吹藥,內加人中白、枯礬、銅青、黃連末。

蓮花舌

[编辑]

舌下生三小舌,其類如蓮花狀。但舌乃心之苗,心火 上炎,或思慮太過,或火氣所傷,或酒後當風取涼,以 致風痰相搏而成此證。急用清涼解毒湯加減服之, 再吹冰片散。如腫不散,次用小刀鍼出紫血為妙。

《金成無己明理論》

[编辑]

胎色

[编辑]

舌者心之官,法應南方火,本紅而澤。傷寒三四日已 後,舌上有膜,白滑如胎,甚者或燥或澀,或黃或黑,是 數者,熱氣淺深之謂也。邪氣在表者,舌上則無胎,及 邪氣傳裡,津液結搏,則舌上生胎也。寒邪初傳,未全 成熱,或在半表,或在半裡,或邪氣客於胸中者,皆舌 上胎白而滑也。《經》曰:「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熱,胸中 有寒,邪初傳入裡者也。陽明病,脅下鞕滿,不大便而 嘔,舌上白胎者,可與小柴胡湯,是邪氣在半表半裡 者也。陽明病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 憹,舌上胎者,梔子豉湯主之,是邪客於胸中者也。《臟 結》宜若可下,舌上胎滑者,則云「不可攻也」,是邪未全 成熱,猶帶表寒故也。及其邪傳為熱,則舌之胎不滑 而澀也。經曰:「傷寒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 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 加人參湯主之。」是熱耗津液,而滑者已乾也。若熱聚 於胃,則舌為之黃,是熱已深也。《金匱要略》曰:「舌黃未 下者,下之黃自去。若舌上色黑者,又為熱之極也。」《黃 帝鍼經》曰:「熱病口乾舌黑者死。」以心為君主之官,開 竅於舌。黑為腎色,見於心部。心者火,腎者水,邪熱已 極,鬼賊相刑,故知必死。觀其口舌,亦可見其逆順矣。

《元張從政儒門事親》

[编辑]

舌說

[编辑]

熱結於舌下,復生一小舌子,名曰「子舌脹。」熱結於舌 中,舌為之腫,名曰「木舌脹。」木者,強而不柔和也。微者 可以鹹耎之,而大者以辛散之。昔嘗治一婦人木舌 脹,其舌滿口,諸藥不愈。余以䤵鍼小而銳者砭之,五 七度腫減,三日方平,計所出血,幾至盈斗。

《李杲十書》

[编辑]

生刺

[编辑]

舌燥澀如楊梅刺者,生薑切厚片,蘸蜜於舌上揩之, 其刺立消,神效。

《朱震亨心法》

[编辑]

腫脹

[编辑]

「木舌」者,舌腫硬不和軟也。百草霜、芒硝、滑石為末,酒 調敷之。

諸般舌腫脹,取「龍腦破毒散」半錢,以指蘸藥擦舌上 下,嚥津下。

生瘡

[编辑]

舌上生瘡,皆上焦熱壅所致,宜如聖湯或甘桔湯加 黃芩一錢,仍用柳花散摻之,或用白荷花瓣貼之。

==
《危亦林得效方》
==

口舌主五味

[编辑]

「心氣通於舌,能知五味;脾氣通於口,脾和故亦能知五穀之味。」 舌為心之官,主嘗五味,以布五臟焉。心之本脈,繫於 舌根;脾之絡脈,繫於舌旁;肝脈循陰器,絡於舌本。腎 之津液,出於舌端,分布五臟,心實主之。《三經》為四氣 所中,則舌卷不能言,七情氣鬱,則舌腫不能語。至如 心熱則舌破生瘡,肝壅則出血如湧,脾閉則白胎如 雪。此舌之為病也。

失欠脫頷

[编辑]

輔車開不可合南星為末,薑汁調敷,以帛縳合二宿 而愈,去風也。

因欠《輔車》蹉。不得張口。一人以兩手牽其頤。以漸推 之。則復入矣。當疾出其指。恐咬傷。

舌爛

[编辑]

舌本爛,熱不止者逆。

《明戴思恭證治要訣》

[编辑]

證治

[编辑]

曾有舌上病瘡久。請幫助識別此字。成穴累服涼劑不效。後來有教 服黑錫丹。遂得漸愈。此亦下虛故上盛也。

外有舌暴腫脹,名曰「重舌。」一味真蒲黃末摻之。 又有舌無故常自痹者,不可作風治。由心血不足,理 中湯加熟附子半錢,當歸錢半。

《李梴醫學入門》

[编辑]

舌屬五臟

[编辑]

心之本脈,繫於舌根。脾之絡脈,繫於舌兩旁。肝脈循 陰器絡於舌本。腎之津液,出於舌端,分布五臟,心實 主之。故曰「諸經皆會於口。」

短強

[编辑]

卒中風則舌短而強,舌卷不言者死。大概風用小續 命湯,寒用理中湯,熱用甘桔湯,加防風、枳殼、黃芩。風 寒濕舌強者,用白礬、肉桂末等分安舌下,或正舌藥。 痰熱舌強,壅腫或短,甘露飲。

腫長

[编辑]

內因七情氣鬱,腫滿不得息者,金沸草散。久不愈者, 黑參丸,外用古霜鹽散。因怒者,銹鐵粉塗之。

舌腫滿口,氣不得吐,名「木舌。」用陳茶、陳白梅,入巴豆 七枚,同搗膏,薄荷水調刷口中,得下咽片時,即下一 二行,以粥補住。如生瘡,連顋頰腫者,元參升麻湯。 舌腫滿口不能聲,飲食不通者,名「重舌。」用蒲黃頻刷 舌上自退。如不能嚥藥,即以黃連濃煎,時時呷之,以 瀉心火。

舌腫如豬胞者,以鍼刺舌下兩旁大脈,血出即消。切 勿刺中脈,令血不止。誤刺,以火燒銅筯烙之,血再不 止者死。或酢調鍋煤敷舌上下,脫去再敷,須臾自消。 不食者亦死。

《舌腫》舌下有蟲。如螻蛄臥蠶頭。小白有尾。可燒鐵烙。 烙舌頭上。即消。

舌長過寸者,單冰片末敷之。

破裂

[编辑]

心熱生瘡破裂,單黃連湯。脾熱兼舌胎乾澀如雪,薄 荷蜜冰蘗丸。心脾熱,「升麻葛根湯,加薄荷、黃芩、桔梗。」

胎色

[编辑]

舌為心苗,腎主津液,無病則舌紅而潤。偶見紅心點 者,將欲發黃。如丹田。邪熱則心苗枯槁,生胎如白胎 然,是以邪在表則無胎,邪初傳裡,則胎白而滑。胃寒 熱懊憹者,梔豉湯吐之。陽明病,脅硬不大便而嘔,舌 胎白者,亦不可攻,小柴胡和之。如惡寒欲嘔痰者,小 柴胡加乾薑。白胎滑而下利者,為臟結,不治。

「熱漸入深,則胎白而澀;熱深入胃,則胎黃,或肥光,或 尖白根黃者,表多裡少也,俱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手足腋下汗出,讝語便閉,胎紫帶黑,或生芒刺,蟲碎 爆裂者,承氣湯下之。但舌黑亦有數種,有四邊紅而 中灰黑成路者,失下也;有黑圈者,過經未解也;有黑 尖者,虛煩也;有舌見黃而中有黑至尖,或亂黑點者, 熱毒深也。有弦紅心黑,或白胎中見黑點者,表未解 也。有根黑尖黃,脈滑者,可下,脈浮者可汗。有尖黑而 有亂紋,脈滑實者,急下之。脈數無力者,必發渴而死。 凡舌黑不論多少,俱係危證。惟冷而滑,如淡黑然者, 乃無根虛火,可以化痰降火藥治之。

陰證胎白,腹痛自利者,理中湯。中濕濕痹,舌上如胎, 非真胎也。丹田有熱,胃中有寒,五苓散。

外感風寒傳經者,則舌胎自白而黃,而黑者死。

《樓英醫學綱目》

[编辑]

舌屬心脾

[编辑]

舌屬心脾。《經》云:「心主舌。」又云:「在臟為心,在竅為舌。」又 云:「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是舌屬心也。又 云:「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藏精於脾。」故病在 舌,本屬脾也。

重舌

[编辑]

舌根下生形如舌而小者,曰「重舌」;其著頰裡及上齶 者,曰「重齶」;其著齒齦上者,曰「重齦。」皆刺之,去血可也

木舌

[编辑]

「木舌」者,舌腫粗大,漸漸腫硬滿口,不急治即塞殺人 也。其法用紫雪二錢,竹瀝和勻,頻抹口中自消。

《薛己口齒類要》

[编辑]

《論證》

[编辑]

經言:「舌乃心之苗」,此以竅言也。以部分言之,五臟有 所屬。以證言之,五臟皆有所主。如口舌腫痛,或狀如 無皮,或發熱作渴,為中氣虛熱;若眼如煙觸,體倦少 食,或午後益甚,為陰血虛熱;若咽痛舌瘡,口乾足熱, 日晡益甚,為腎經虛火;若四肢逆冷,惡寒飲食,或痰 甚眼赤,為命門火衰;若發熱作渴,飲冷便閉,為脾胃 「實火;若發熱惡寒,口乾口渴,食少體倦,為脾經虛熱; 若舌本作強,顋頰腫痛,為脾經濕熱;若痰盛作渴,口 舌腫痛,為上焦有熱;若思慮過度,口舌生瘡,咽喉不 利,為脾經血傷火動;若恚怒過度,寒熱口苦,而舌腫 痛,為肝經血傷火動,病因多端,當因時制宜。凡舌腫 脹甚,宜先刺舌尖,或舌上,或邊旁,出」血泄毒,以救其 急。惟舌下廉泉穴,此屬腎經,雖宜出血,亦當禁針。

請幫助識別此字。證舌法》

[编辑]

白胎舌

白胎舌

舌見白胎滑者,邪初入裡也。丹田有熱,胸中有寒,乃 少陽半表半裡之證也,宜用小柴胡湯、梔子豉湯治 之。

將瘟舌

將瘟舌

舌見紅色,熱蓄于內也,不問何經,宜用「透頂清神散」 治之。

中焙舌

中焙舌

舌見純紅,內有黑形如小舌者,乃邪熱結於裡也。君 火熾盛,反兼水化。宜涼膈散、大柴胡湯下之。

生斑舌

生斑舌

舌見紅色而有小黑色者,熱毒乘虛入胃,蓄熱則發 斑矣。宜用元參升麻葛根湯、化斑湯解之。

紅星舌

紅星舌

舌見淡紅中有大紅星者,乃少陰君火熱之盛也。所 不盛者,假火勢以侮脾土,將欲發黃之候也。宜用茵 陳五苓散治之。

黑尖舌

黑尖舌

舌見紅色,尖見青黑者,水虛火實,腎熱所致,宜用竹 葉石膏湯治之。

裡圈舌

裡圈舌

舌見淡紅色,而中有一紅暈,沿皆純黑,乃餘毒遺於 心包絡之間,與邪火鬱結,二火亢極,故有是證也,以 承氣湯下之

人裂舌

人裂舌

舌見紅色,更有裂紋,如人字形者,乃君火燔灼,熱毒 炎上,故發裂也,宜用涼膈散。

蟲碎舌

蟲碎舌

舌見紅色,更有紅點,如蟲蝕之狀者,乃熱毒熾甚,火 在上,水在下,不能相濟故也,宜用小承氣湯下之。

裡黑舌

裡黑舌

舌見紅色,內有乾硬黑色,形如小長舌有刺者,此熱 毒熾甚,堅結大腸,金受火制,不能平木故也。急用調 胃承氣湯下之。

厥陰舌

厥陰舌

舌見紅色,內有黑紋者,乃陰毒厥於肝經。肝主筋,故 舌見如絲形也。用理中合四逆湯溫之。

死現舌

死現舌

舌見黑色。水剋火明矣。患此者百無一治。治者審之。

黃胎舌

黃胎舌

舌見尖白根黃,其表證未罷也。須宜解表,然後方可 攻之。如大便祕者,用涼膈散加硝黃泡服小便。請幫助識別此字。者, 用五苓散加木通合「益元散」,加薑汁少許,以白滾湯 調服。

黑心舌

黑心舌

舌見弦白,心黑而脈沉微者難治。脈浮滑者可汗,沉 實者可下。始病即發此色,乃危殆之甚也。速進「調胃 承氣湯下之。」

十五舌

十五舌

「舌尖白胎二分,根黑一分。必有身痛惡寒,如飲水不 至甚者,五苓散。自汗渴者,白虎湯。下利者,解毒湯。」此 亦危證也。

十六舌

十六舌

舌見白胎中有黑小點亂生者,尚有表證。其病之來 雖惡,宜涼膈散微表之。表退即當下之,下用調胃承 氣湯

十七舌

十七舌

舌見如灰色,中間更有黑暈兩條,此熱乘腎與命門 也,宜急下之。服解毒湯下三五次,遲則難治。如初服 量加大黃酒浸泡。

十八舌

十八舌

舌見微黃色者。初病即得之。發讝語者,由失汗表邪 入裡也。必用汗下兼行。以「雙解散加解毒湯」兩停主 之。

十九舌

十九舌

舌中見白胎,外有微黃者,必作泄,宜服解毒湯。惡寒 者,五苓散。

二十舌

二十舌

舌見微黃色者,表證未罷,宜用小柴胡湯合天水散 主之;可下者,大柴胡湯下之。表裡雙除,臨證審用之。

二十一舌

二十一舌

舌見黃色者,必初白胎而變黃色也。皆表而傳裡,熱 已入胃,宜急下之。若下遲必變黑色,為惡證,為亢害 鬼賊,邪氣深也,不治。宜用調胃承氣湯下之。

二十二舌

二十二舌

舌左白胎而自汗者,不可下。宜白虎湯加人參三錢 服之。

二十三舌

二十三舌

舌右白胎滑者,病在肌肉,為邪在半表半裡,必往來 寒熱,宜小柴胡湯和解之。

二十四舌

二十四舌

「舌左見白胎滑」,此臟結之證,邪併入臟,難治。

二十五舌

二十五舌

舌見四圍白而中黃者,必作煩渴嘔吐之證。兼有表 者,五苓散、益元散兼服,須待黃盡,方可下也

二十六舌

二十六舌

舌見黃而有小黑點者,邪遍六腑,將入五臟也。急服 「調胃承氣湯」下之,次進和解散,十救四五也。

二十七舌

二十七舌

舌見黃而尖白者,表少裡多,宜天水散一服,涼膈散 二服合進之。脈弦者,宜防風通聖散。

二十八舌

二十八舌

舌見黃而。請幫助識別此字。有隔瓣者,熱已入胃,邪毒深矣。心火煩 渴,急宜大承氣湯下之。若身發黃者,用茵陳湯;下血, 用抵當湯;水在脇內,十棗湯;結胸甚者,大陷胸湯;痞, 用大黃瀉心湯。

二十九舌

二十九舌

舌見四邊微紅,中央灰黑色者,此由失下而致。用大 承氣湯下之,熱退可愈,必三、四下方退。五次下之而 不退者不治。

三十舌

三十舌

舌見黃而黑點亂生者,其證必渴讝語。脈實者生,脈 濇者死。循衣摸牀者不治。若下之見黑糞,亦不治下, 宜大承氣湯。

三十一舌

三十一舌

舌見黃中黑至尖者,熱氣已深。兩感見之,十當九死。 惡寒甚者亦死。不惡寒而下利者可治。宜用「調胃承 氣湯主之。」

三十二舌

三十二舌

舌見外淡紅,心淡黑者,如惡風,表未罷,用「《雙解》加解 毒湯」相半,微汗之,汗罷急下之。如結胸煩躁,目直視 者,不治。非結胸者可治。

三十三舌

三十三舌

舌見灰色尖黃,不惡風寒,脈浮者,可下之。若惡風惡 寒者,用雙解散加解毒湯主之。三四下之,見糞黑,不 治。

三十四舌

三十四舌

舌見灰黑色而有黑紋者,脈實,急用大承氣湯下之。 脈浮渴飲水者,用涼膈散解之,十可救其二三

三十五舌

三十五舌

舌根微黑,尖黃,脈滑者,可下之。脈浮者,當養陰退陽。 若惡風寒者,微汗之,用雙解散。若下利,用解毒湯,十 生八九也。

三十六舌

三十六舌

舌根微黑,尖黃,隱見或有一紋者,脈實,急用大承氣 湯下之。脈浮渴飲水者,用涼膈散解之,十可救二三。

已上《三十六舌乃傷寒》。請幫助識別此字。證之捷法。臨證用心。處之百無一失。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