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第186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一百八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一百八十六卷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一百八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一百八十六卷目錄

 醫部彙考一百六十六

  頸項門一

  黃帝素問金匱真言論 脈要精微論 玉機真臟論 風論 厥論 熱論 腹

  中論 至真要大論

  靈樞經邪氣臟府病形篇 論疾診尺篇 寒熱病篇 本輸篇 寒熱篇 癰疽篇

  張機金匱要略項強急 頸脈動

  孫思邈千金方九漏

  竇漢卿瘡瘍全書項疽毒 風毒頸癰 瘰𤻤

  劉完素六書頸痛 瘰𤻤論

  成無己明理論項強

  危亦林得效方項軟

  張潔古活法機要瘰𤻤

  張從政儒門事親瘰𤻤

  李杲十書馬刀瘰𤻤

  朱震亨心法瘰𤻤結核癭氣

  齊德之外科精義瘰𤻤治法

  戴思恭證治要訣瘰𤻤

  樓英醫學綱目瘰𤻤

  李梃醫學入門傷寒項強 頸疽對口 瘰𤻤馬刀 痰核 癭

  陶華六書項強

  薛己醫案瘰𤻤

  王肯堂證治準繩頸項強痛 瘰𤻤 治法 百脈疽 頸癰 項中疽

  天柱疽 杼疽

  陳實功外科正宗腦疽論 看法 治法 瘰𤻤論 看法 治法

  陳士鐸石室祕籙瘰串

藝術典第一百八十六卷

醫部彙考一百六十六[编辑]

頸項門一[编辑]

《黃帝素問》
[编辑]

《金匱真言論》
[编辑]

東風生於春,病在肝,俞在頸項。故冬不按蹻,春不鼽 衄,不病頸項。

「俞」者,經氣之所注也。蓋臟氣實則病氣,臟氣虛則病臟也。按:蹻者,按摩導引,引陽氣之通暢於四肢也。冬時陽氣伏藏,若導引其四出,則無以奉春生夏長之氣,是以有鼽衄頸項之經病矣。春病在頸,邪熱而迫於經者,鼽衄別出下項,則為頸項之病矣。

《脈要精微論》
[编辑]

推而下之,下而不上,頭項痛也。

「《推而下之》,下而不上者,其氣下盛上虛」,當主頭項痛也。

《玉機真臟論》
[编辑]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痛引肩 項,期一月死,真臟見,乃予之期日。

「內痛者,肺受其傷,肺之俞在肩背,故痛引肩項也。」肝病而已傳及於所勝之臟,故當期以本月之內而死也。真臟脈見,如循刀刃,責責然如按琴瑟弦。予之期日,當死於庚辛日之薄暮也。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痛引肩 項,身熱,脫肉,破䐃,真臟見,十日之內死。

肺病故痛引肩背,傳及於心,故身熱也。夫心主血而生於腎臟之精,血氣盛則充膚熱肉,心腎傷而精血衰,故曰脫肉破䐃。真臟脈見,大而虛,如羽毛中人膚,病傳於心,故期以十日之內死。蓋心不受邪,故死之速也。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腹內痛,心中不便,肩 項身熱,破䐃脫肉,目眶陷,真臟見,目不見人,立死。其 見人者,至其所不勝之時則死。

《本經》曰:「腎病者,大小腹痛。腎傳之心,故心中不便;心傳之肺,肺傳之肝,故肩項身熱;肝傳之脾,故目眶陷也。真臟脈見搏而絕,如指彈石,辟辟然如目不見人。腎之精氣已絕,故立死。其見人者,餘氣未盡,至所不勝之時而死,謂當死於日昃也。夫腎為生氣之原,生絕於下,故死之更速也。」

《風論》
[编辑]

胃風之狀,頸多汗,惡風,食飲不下,鬲塞不通,腹善滿, 失衣則䐜脹,食寒則泄胗,形瘦而腹大。

頸有風池、風府,乃經脈之要會,故頸多汗。胃腑受邪,故飲食不下,鬲塞不通,腹善滿也。胃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腹脹滿,是以形寒則䐜脹。飲冷則泄者,胃氣虛傷也。胃者肉,其應腹者,胃之郛,故主形瘦而腹大。

《厥論》
[编辑]

少陽厥逆,機關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項不可以顧。

少陽主樞,是以少陽氣厥,而機關為之不利也。頸項者,乃三陽陽維之會。腰脊者,身之大關節也。故機關不利者,腰不可以轉行,項不可以回顧。

手太陽厥逆,耳聾泣出,項不可以顧,腰不可以俛仰治主病者。

「手太陽所生病者,耳聾。小腸主液,故逆則泣出也。夫心主血脈,小腸主液而為心之表。小腸氣逆,則津液不能榮養於經脈,是以項不可以顧,腰不可以俛仰。」蓋腰項之間,乃脈絡經俞之大會也。

《熱論》
[编辑]

岐伯曰:「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

太陽之氣主皮毛,故傷寒一日,太陽受之。陽氣在上,故頭項痛。背為陽。故腰脊強。

《腹中論》
[编辑]

帝曰:有病膺腫頸痛,胸滿腹脹,此為何病?何以得之? 岐伯曰:名厥逆。

《至真要大論》
[编辑]

太陰司天,濕淫所勝,則沉陰且布,雨變枯槁,胕腫骨 痛,陰痹。陰痹者,按之不得,腰脊強,頭項痛。

濕淫於上,是以沉陰且布,草木枯槁,得化氣之雨,而變生胕腫陰痹,皆感寒濕氣。病在陰者,名曰痹,故按之不得也。腎主骨,而膀胱為之腑,故腰脊頭項骨痛。

「太陰之勝,火氣內鬱,瘡瘍於中,流散於外」,病在胠脅, 甚則心痛,熱格頭痛,喉痹項強。

陰濕之氣淫於外,則火氣內鬱,而瘡瘍於中矣。濕熱之氣,流散於外,則及於風木,而病在胠脅。「甚則心痛」者,木甚而傳於火也。熱格頭痛,喉痹項強者,風火之氣與濕氣相雜,從頸項而上於巔頂也。

太陽之勝,熱反上行,頭項囟頂腦戶中痛,目如脫。

熱反上行者,太陽之氣。隨經上入腦。還出別下項。太陽經脈起於目內眥。故目如脫也。

太陰之復,濕變乃舉,頭項痛重,而掉瘈尤甚。

「頭項痛重,而《掉瘈》尤甚者,所謂因於濕。首如裹,濕氣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長,緛短為拘,弛長為痿」也。

少陰司天,客勝,則鼽嚏,頸項強,肩背瞀熱,頭痛。

少陰司天,初氣乃太陽寒水,頭項強,肩背瞀熱頭痛,太陽寒水之氣勝也。

諸痙項強,皆屬於濕。

此五臟之氣,而發見於形氣也。

《靈樞經》
[编辑]

《邪氣臟腑病形篇》
[编辑]

邪之中人,中於項,則下太陽。

以太陽之循頸項而上,干於頭面也。

《論疾診尺篇》
[编辑]

視人之目窠上微癰,如新臥起狀,其頸脈動,時欬,按 其手足上,窅而不起者,風水膚脹也。

足太陽之脈,起於兩目,而下出於頸項。太陽之上。《寒水》。之太陽之氣運行於膚表,此水隨氣而溢於皮膚之間,故目窠微腫,頸脈動而膚脹欬者。水留於皮毛而動其肺氣也。風水者,因外受於風,風行而水渙也。

《寒熱病篇》
[编辑]

《五臟》身有五部,伏兔一,腓二。腓者腨也,背三,五臟之 腧四,項五。此五部有癰疽者死。

伏兔,腎之街。腨者,脾之部。背乃肺之俞。五臟俞,謂五椎之心俞也。項者,肝之俞。《本經》曰:「癰疽之發,不從天下,不從地出」,積微之所生也。故五部之有癰疽者,乃五臟漸積之鬱毒,外應於血氣之不和而為之也。故五部有此者死。

《本輸篇》
[编辑]

缺盆之中,任脈也,名曰「天突。」

當「缺盆中央動脈是。」

一次任脈側之動脈。足陽明也,名曰「人迎。」

「挾喉」兩旁之動脈是。

《二次脈》,手陽明也,名曰「扶突。」

挾喉動脈之後,曲頰之前一寸後是。

《三次脈》,手太陽也,名曰「天窗。」

手陽明之後。當曲頰之下是。

四次脈,足少陽也,名曰「天容。」

曲頰之後,當「耳」之下是。

五次脈,手少陽也,名曰「天牖。」

「耳後」,當完骨上是。

六次脈,足太陽也,名曰「天柱。」

挾項大筋中是。

《七、次脈》,頸中央之脈,督脈也,名曰「風府。」

凡此論三陽之脈。循序而上於頸項。應陽氣之出於地外。而任督二脈出於腎。而通先天之陰陽也。

足陽明,挾喉之動脈也,其腧在膺中。手陽明次在其 腧外,不至曲頰一寸。手太陽當曲頰。足少陽在耳下 曲頰之後。手少陽出耳後,上加完骨之上。足太陽挾 項大筋之中。

此論陽氣之上下,以應天氣之升降也

《寒熱篇》
[编辑]

黃帝問於岐伯曰:「寒熱瘰𤻤,在於頸腋者,皆何氣使 生?」岐伯曰:「此皆鼠瘰寒熱之毒氣也,留於脈而不去 者也。」

寒熱之毒氣,下藏於臟,上通於頸腋之間,留於脈而不去,則為瘰。𤻤者,此腎臟先天之水毒也。天開於子,天一生水,其毒在外,故名曰鼠。夫頸腋之脈,少陽之脈也。少陽乃初陽之氣,生於先天之水中,而少陽又與腎臟經氣相通,故《本經》曰:「少陽屬腎。」

黃帝曰:「決其生死奈何?」岐伯曰:「反其目視之,其中有 赤脈,上下貫瞳子,見一脈,一歲死;見一脈半,一歲半 死;見二脈,二歲死;見二脈半,二歲半死;見三脈,三歲 而死。赤脈不下貫瞳子,可治也。」

厥陰少陽之形臟,在於心下中焦之部分,而二氣皆本於腎臟之所生。瞳子者,水臟之骨睛也。赤脈從上而下貫瞳子者,水臟之毒氣上交於包絡之火臟,火臟之毒氣復下交於水臟之骨睛,此為陰陽交者,死不治。蓋毒氣在於陰陽之臟內,往來不能出於末,而從脈潰,故為不治之惡疾也。一脈一歲死者,水臟之毒甚也。「二脈二歲死」者,水臟之毒傳之於火臟也。「三脈三歲死者」,毒氣分於二臟之間也。蓋毒之專者為害重,故死之速分者死之遲也。「一脈半」者,一二之間也;「二脈半」者,二三之間也。

《癰疽篇》
[编辑]

癰發於頸,名曰「夭疽。」其癰大以赤黑,不急治,則熱氣 下入淵液,前傷任脈,內熏肝肺。熏肝肺,十餘日而死 矣。

「頸』乃手足少陽陽明血氣循行之分部,故不急治,則熱氣下入淵液,淵液乃足少陽膽經穴,在腋下三寸,蓋從外而將入於內也。任脈居陽明少陽四脈之中,故前傷任脈,內熏肝肺,此在外腑經之毒,內熏於臟,故至十餘日而死。

《漢張機金匱要略》
[编辑]

項強急[编辑]

「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獨 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痓病也。」若發其汗者,寒濕 相得,其表益虛,即惡寒甚。發其汗已,其脈如蛇。

頸脈動[编辑]

寸口脈沉滑者,中有水氣,面目腫大有熱,名曰「風水。」 視人之目裹上,微擁,如蠶新臥起狀,其頸脈動,時時 欬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風水。

《唐孫思邈千金方》
[编辑]

九漏[编辑]

凡項邊腋下先作《瘰𤻤》者,欲作漏也。宜禁五辛、酒、麪 及諸熱食。

凡漏,有似石癰,累累然作𤻤子,有核在兩頸及腋下, 不痛不熱。治者用練石散傅其外,內服五香連𧄍湯 下之。已潰者,治如癰法。諸漏結核未破者,火針針使 著核結中,無不瘥者。何謂九漏?一曰狼漏,二曰鼠漏, 三曰螻蛄漏,四曰蠱漏,五曰蚍蜉漏,六曰蠐螬漏,七 曰浮沮漏,八曰瘰𤻤漏,九曰轉脈漏。

《竇漢卿瘡瘍全書》
[编辑]

項疽毒[编辑]

此毒因五臟受毒,氣壅血枯,伏在風府之間,惡證也。 當用敗毒流氣飲治之,後用「內托流氣飲。」

風毒頸癰[编辑]

有人肥壯,素能飲酒,酷暑遠行,酒醉居於舟中,臥於 風內,又為日色暑氣相侵,并有七情所干,歸家不免 於色慾,頸項間忽痛,如失枕之狀,其名曰何?乃風熱 鎖喉毒也。久則紅色繞於肩背,堅硬難消,急服「清暑 疏風散。」

瘰𤻤[编辑]

此證手少陽三焦經主之。大抵二經多氣少血,因驚 憂思慮,故生此疾。初起生於耳下及項間,并頤頷下, 至缺盆,在鎖子骨陷中,隱隱皮膚之內。初生如豆,漸 長如李核之狀,或一粒,或三五粒,按之則動而微痛, 不發熱。惟午後微熱,或夜間口乾,飲食少思,四肢倦 怠,則堅而不潰,潰而不合。皆因氣血不足,往往變為 「勞瘵,自覺紅腫,或上或下,或左或右,連串三五箇,破 潰遍項,漸流膿血,致成《瘰𤻤》。獨形者為結核,續欲連 結者為瘰𤻤。」但此證原不係膏粱之變,因虛勞氣鬱 所致。宜以益氣養榮之藥治之,其瘡自消。若金石暴 悍之劑,血氣愈損,不能生矣。若不速治,必致喪生也。 馬刀瘡與瘰𤻤同係少陽膽經主之,此二經亦多氣 少血,或在耳之前後,或在耳下連及賾頷,或在胸及 胸側,或在兩脅,久堅不潰,皆謂之馬刀瘡也。故多堅 少軟,膿白如稀糊,似泔水狀,治者求水清可也。形表 如蛤者,為馬刀瘡。

==
《金劉完素六書》
==

頸痛[编辑]

膺腫頸痛,胸滿腹脹,上實下虛,氣厥而逆,陽氣有餘, 鬱於胸也,不可鍼灸,宜服順氣湯,小茯苓湯主之。 腎熱者,腰痛胻痠,苦渴,數飲食熱,熱爭則項痛而強, 胻寒且痠,足下熱,不欲言。《經》曰:「汗出脈躁盛,一死」;脈 不與汗相應,其病二死;狂言失志者,三死。皆是怫鬱 結,不能解散,以致危殆。

《瘰𤻤論》
[编辑]

夫瘰𤻤者,經所謂結核是也。或在耳前後,連及頤頷, 下連缺盆,皆為瘰𤻤;或在胸及胸之側,下連兩脅,皆 為馬刀。手足少陽主之。此經多氣少血,故多堅而少 軟,膿白而稀,如泔水狀,治者求水清可也。如瘰𤻤生 在別經,臨時於《銅人》內,隨其所屬經絡部分對證之 穴灸之,并依經內藥用之。獨形而小者為結核,續數 連結者為瘰𤻤。形表如蛤者,為馬刀。

《成無己明理論》
[编辑]

項強[编辑]

傷寒項強,何以明之?太陽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 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臂內,挾脊抵腰中。《經》曰: 「太陽之病,項背強痛而惡寒。」以太陽感受風寒,則經 脈不利,而頸為之急,項為之強耳。傷寒頸項強急者, 太陽表證也,必發散而解之可也。太陽病,項背強八 八,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太陽病,項背 「強八八,無汗惡風者,葛根湯主之」,是皆發散之劑也。 二者均是項背強而發散。又有輕重者,蓋發熱汗出 惡風者為表虛,表虛者可解肌;無汗惡風者為表實, 表實者可發汗,是以為治不同也。桂枝加葛根湯方, 是桂枝加麻黃葛根。又葛根湯方,亦是桂枝湯中加 麻黃葛根。深詳究之,無汗惡風為表實,正可發汗,則 於桂枝湯中加麻黃葛根為當矣。汗出惡風為表虛, 表虛者可解肌,恐是桂枝湯中但加葛根而不加麻 黃也。八音殊,引頸之貌。八,短羽鳥也。短羽之鳥不能 飛騰,動則先伸引其頭耳。項背強者,動亦如之,非若 几按之几而偃屈也。太陽傷寒項背強,其或太陽中 風,加之寒濕而成痙者,亦項強也。經曰:「病者身熱足 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脈赤,獨頭面搖,卒 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金匱要略》曰:「太陽病,其證項 背強八八,然脈反沉遲者,此為痙,桂枝加䒷蔞湯主 之。」雖項背強,然太陽病表證,悉當發散。又有結胸病 者,項亦強如柔痓狀,下之則和,宜大陷胸丸主之。臨 病之際。審其表裏。可汗可下。隨證投湯。則萬全矣。

《危亦林得效方》
[编辑]

項軟[编辑]

小兒因風頸軟,頭不得正,或去前,或去後,宜用天柱 五加皮散。風熱項軟,合用涼肝丸。

《張潔古活法機要》
[编辑]

瘰𤻤[编辑]

夫瘰𤻤者,結核是也。或在耳後,或在耳前,或在耳下, 連及頤頷,或在頸下連缺盆,皆謂之瘰𤻤。或在胸及 胸之側,或在兩脅,皆謂之「馬刀。」手足少陽主之。 結核耳前後有之,或耳下頷下有之,皆瘰𤻤也。桑葚 二斗,極熟黑色者,以布袋取自然汁,不犯銅鐵,以文 武火慢熬作薄膏子,每日百沸湯點一匙,食後,日三 服。

《張從政儒門事親》
[编辑]

瘰𤻤[编辑]

夫人頭目有瘡腫瘰𤻤,及胸臆胠脇之間,或有瘡痂 腫核不消,及有膿水不止,可用滄鹽一二兩炒過,以 長流水一大椀煎放溫,作三五次頓服訖,候不多時, 於咽喉中探引吐涎二三升,後服和血通經之藥,如 玉燭散、四物湯之類是也。《內經》曰:「鹹味涌泄為陰。」涌 者,吐也,泄者,瀉也。《銅人》曰:「少陽起於目銳眥,行耳後」, 下脇肋。過期門。瘰𤻤結核。馬刀挾癭。是少陽膽經多 氣少血之病也。

《李杲十書》
[编辑]

馬刀瘰𤻤[编辑]

耳下至缺盆,或至肩上生瘡,堅硬如石,動之無根者, 名「馬刀瘡」,從手足少陽經中來也。或生兩脅,或已流 膿作瘡,或未破,連𧄍散堅湯並皆治之。 瘰𤻤馬刀將先出一瘡,用四楞鐵環定住,不令出,移 破作口子,以油紙撚絍之,勿令合了,以絕其瘡之源, 其效至速。如瘡不破,或病人不肯破,更以藥塗之,三 日一易之,以龍泉散主之。

《朱震亨心法》
[编辑]

瘰𤻤結核癭氣[编辑]

夫瘰𤻤初起,必起於少陽經,不守禁戒,必延及陽明 經。大抵食味之厚,鬱氣之積,曰毒、曰風、曰熱,皆此三 端,招引變換,須分虛實。彼實者固易治,自非痛斷厚 味與發氣之物,雖易亦難,殊為可慮。以其屬膽經,主 決斷有相火,而且氣多血少,婦人見此,若月經行不 作,寒熱可生,稍久轉為潮熱,其證危矣。自非斷慾絕慮食淡。雖神聖不可治也。

瘰𤻤屬血氣痰熱,以牡蠣煅過為末,元參搗膏為丸, 或桑葚黑熟者,搗汁熬膏,湯調服,紅者曬乾為末,湯 調服。

夏枯草,大能散結氣,而有補養血脈之功,能退寒熱, 虛者儘可倚仗。若實者,以行散之藥佐之,外施艾灸, 亦漸取效。

結核,或在項、在頸、在臂、在身。如腫毒者,多在皮裏膜 外,多是痰注作核不散,問其平日好食何物,吐下後 用藥散核。結核在下,頦,二陳湯加酒炒大黃、連𧄍、桔 梗、柴胡。結核在臂,二陳湯加連、𧄍、防風、川芎、酒芩、蒼 朮、皂角刺、殭蠶、麝香,行太陰、厥陰之積痰,使結核自 消,甚捷。

「癭氣」須先斷厚味。

凡頸下卒結囊欲成癭:以海藻一斤,洗去鹹,酒浸飲 之。

《齊德之外科精義》
[编辑]

《瘰𤻤治法》
[编辑]

夫瘰𤻤之病,其名甚多,《巢氏病源》載之三十六種,《千 金》《聖惠》所論「瘰𤻤九漏總論,說有風毒、熱毒、氣毒之 異,瘰𤻤、結核、寒熱之殊,其本皆由恚怒氣逆,憂思過 甚,風熱邪氣內搏於肝。蓋怒傷肝,肝主筋,故令筋蓄 結而腫。其候多生於頸腋之間,結聚成核,初如豆粒, 後若梅李核,累累相連,大小無定。初覺憎寒壯熱,咽 項強痛,腫結不消者,當便服五香連𧄍湯,或牡蠣大 黃湯,疏下三兩行,於上貼十香膏、烏犀膏,及用淋溻 腫湯、潰毒湯。時復淋溻,如此救療,即得消散。若未消 散,可服內消丸或皂角丸之類,漸以求差。若腫結深 硬,荏苒日月,不能內消者,久必成膿。」若腫高而稍耎, 其人面色痿黃,皮膚壯熱上蒸,膿已成也。可以針決 核中,令其潰散,則易愈也。治法如瘡法,於瘡口中用 追毒蝕肉錠子絍之於上,用烏犀十香膏等貼之,及 托裏之劑和之。經久不差,或愈而復發,或別處自穴, 膿水透出,流津不止,肌體羸瘦者,變成九瘻。《內經》曰: 「陷脈為瘻,留連肉腠。」即此病也。可用蒜餅子灸之,然 後瘡口上用紫金散、翠霞散等,於上絍貼膏藥求差。 其將護忌慎,治療用法,無造次焉。

《明戴思恭證治要訣》
[编辑]

瘰𤻤[编辑]

瘰𤻤之病,皆血氣壅結,根在臟腑,多結於頸項之間, 纍纍大小無定,發作寒熱,膿血潰漏,或此沒而彼起。 宜於隔宿用米飲調下桂末、滑石二錢,重鐘動時,進 黑白散,必有物如葡萄肉,從小便出其數枚於腫核 則愈。仍常服四七湯加木香,或蘇子降氣湯。其匝頸 者,俗名「蟠蛇𤻤」,難治。 先以石菖蒲爛研,盦患處微破,卻以貓狸皮連毛燒 灰,香油調傅。一味白蘞末,酒調服,多多為上,仍以酒 一呷,調白蘞盦患處,掘取生者尤好。或用豬膽內水, 調雄黃末傅患處,亦好。

《樓英醫學綱目》
[编辑]

瘰𤻤[编辑]

《初虞世》云:「瘰𤻤多生肩項,或赤或白,或沉或浮,初生 如豆,久似核,年月浸久,其大如梅,或如雞卵,排行成 列,或生二三,或生六七,俗云蟠蛇𤻤」是也。用性努力, 思慮過久,則痰痛赤腫,繼之早治為上。

流注𤻤,婦人多有之。其性急躁,其氣怫鬱,其心執著。 初生在項,破後膿注四肢,遍體結毒,如梅李狀,不療 自破,孔竅相穿,寒熱疼痛,或流膿汁,是名流注𤻤也, 又名「千歲瘡。」宜服托裏救苦神應丸。如脈有力者,先 用追神散下之,卻服「救苦神應丸。」

單窠𤻤者,生一箇也。發於頸項,最難治,但宜如前藥 服之,日久自消。或發於顖骨,亦難治,用毒藥療之,勿 令浸漬日久。

《蓮子𤻤》一胞裹十數枚,生於項之左右,以手觸則能 轉動,尚可用藥治療。如堅硬挨不動者,乃不可生,憎 寒發熱躁渴,凡遇此證,至難治,雖神聖亦無如之何 也已。

重臺𤻤,生於項頸,或左或右,初則單窠,結在上或在 下,重疊見之,是名重臺𤻤。此證藥不可療,不可針灸。 若是毒行,其腫痛發渴生痰,萬死一生,害人極速。初 覺有之,急用小犀角丸、粉金散治之。

《燕窠𤻤》:形似燕窠,不可治。

《李梃醫學入門》
[编辑]

傷寒項強[编辑]

項硬而不能左右回顧。太陽初證,表實無汗,葛根湯; 表虛有汗,桂枝湯加葛根。若誤下,邪氣乘虛入裏,反 結胸而項強又不解,謂之結胸。項強大,陷胸湯丸兼 理中丸,或四逆湯服之。所以陰毒初痛,亦有項強,俱 以熱藥治之,正陽散、附子湯是也。

項強連脅下滿者。小柴胡湯。又有風濕項強。痓病項

強。不可不辨也
考證

頸疽對口[编辑]

六腑陽毒聚於頂,惟太陽膀胱主之。有生於頸後者, 瘡頭向上,瘡尾向下,形如蜂窩,乃反證也。焮腫者,急 宜托裏散加升麻、赤芍、桔梗,防毒攻心。如痰發或流 入兩肩者,不治。

有生腦後對口者,名曰「夭疽。」其狀大而色紫黑。不急 治,熱入淵液,前傷任脈,內熏肝肺,十餘日而死。 焮腫作痛,煩渴好飲冷水,宜解毒湯加天花粉,以除 痰火濕熱。或黃連消毒散、當歸羌活湯、清熱消毒飲、 活命飲選用。

腫痛口乾作渴,好飲熱湯,為腎陽虛火熾,宜托裏消 毒散、托裏益氣湯、腎氣丸、八味丸。漫腫微痛少食者, 補中益氣湯;痰多者,托裏清中湯。若色黯不潰不斂, 為陰精消涸,名「腦爍」,不治。

瘰𤻤馬刀[编辑]

生頸前、項側,結核如大豆如銀杏,曰瘰𤻤。生胸脅腋 下,堅硬如石,形如馬刀蟲曰馬刀。多氣少血之病,總 皆手足少陽相火所生。蓋耳前後與缺盆、肩上、胛下, 屬足少陽部分。延及頦項、頰車與頤,屬足陽明部分。 延及胸中、中府、雲門肺經部分者死。風𤻤尖而小,熱 𤻤焮腫赤色,又名血𤻤痰𤻤,推動滑軟,氣𤻤圓而動, 又有鼠殘𤻤,大小不一, 無痰不成核。諸瘰初起,實者,皆以化痰為主,通用二 陳湯加防風、桔梗、黃芩、竹瀝,胸緊者,以此探吐尤妙。 通經脈必用螌蝥疏滲小便,以瀉心火,古方必效散、 立應散是也。但此二藥甚峻,服後宜量體調治。體實 風熱盛者,繼以宣熱丹服之。體虛者,托裏益氣湯,或 八物湯合二陳湯多服,瘡口自斂。又有虛甚者,宜先 服健脾藥,而後服二散。輕者只用斑雞丸,便堅胃盛 者,白蠶丸或「追膿化毒散」,軟硬皂子丸。少陽分者,柴 胡通經湯;陽明分者,升麻調經湯。少陽、陽明二經,二 湯合服,調之誤下,則犯經禁病禁。

清肝者,膽與肝合病則筋累累如貫珠,寒熱臖痛,乃 肝氣動而為病也,當清肝火為主,佐以養血。若寒熱 止而瘡不愈者,乃肝血燥而為病也,當養血為主,佐 以清肝。「清肝益榮湯、梔子清肝湯、柴胡清肝湯,選而 用之。」

瘡如豆粒附筋,肉色不變,內熱口乾,精神倦怠,久不 消潰,及肝脈弦緊,腎脈洪數,乃腎水不能生木,以致 肝血火動筋攣,忌用風藥,燥乾經久爛破膿血,大泄 者,脾腎愈虧,火炎於肺,皆宜腎氣丸,補中勝毒餅為 主,兼服逍遙散加桔梗、麥門冬、元參,以清肺火。多怒 有肝火者,清肝解鬱湯;有寒熱者,單夏枯草散。肝火 旺甚,或近骨處生蟲作癢者,蘆薈丸、通用豬頭丸、海 藻散、堅丸。外治,銀右散、蠶繭散、貓蝠散。虛弱者,單夏 枯草膏內服,外貼,加麻油。

經年成漏者,初起宜溫散風冷,及行腎經濕熱邪水, 久則大補氣血,兼用熏洗平肌塞竅之藥。古方白蛇 散,治瘰𤻤成漏,以其有牽牛能利腎經惡水,免致淋 漓穿穴。但利後當量體調治,痛節酒色財氣。

女人經調及經閉無潮熱者可治。經閉有潮熱或欬 者死。古方用玉燭散治瘰𤻤,和血通經,服之自消,日 進一服,七八日見效。便不閉者,柴胡通經湯、升麻調 經湯。久虛者,加味逍遙散、清肝益榮湯。或用二陳湯 合四物湯,加牡蠣、柴胡、黃芩、元參、神麴為末,以桑葚 熬膏,搗丸菉豆大,每五十丸,溫酒下,或服腎氣丸尤 妙。

瘰𤻤,瘍證之標也。故《癆瘵類》有曰:「腹中有塊,頸上有 核,最為難治。」況成潰漏,而又清金降火,滋腎健脾,病 人若不清心淡口,則潮汗渴瀉,惡證蜂起,其可生乎? 但視其目內赤脈貫瞳人有幾條,則知其幾年死,面 色。白金尅木,脈洪大,為元氣虛敗,俱為不治。故曰: 「實者可治,虛者可慮。」

痰核[编辑]

頸項生核,不紅不痛,不作膿,推之則動,乃痰聚不散 也,不可悮用瘰𤻤藥治宜二陳湯加大黃連、𧄍柴胡、 桔梗。體薄者,二陳湯加桔梗、黃芩、元參、麥門冬,及防 風少許,入竹瀝多服自消。如耳後與項間各有一塊 者,含化丹。

臂核或作微痛者,以內無膿,故外雖腫不紅,或生背 膊皆然。宜陳皮、半夏、茯苓、防風、酒芩各一錢,連𧄍二 錢,皂角刺一錢半,川芎、蒼朮各五分,甘草三分,水煎 服。

凡遍身有塊,多是痰注,但在上體多兼風熱,在下體 多兼濕熱,宜「加味小胃丹、竹瀝達痰丸」,量體虛實服 之,通用海帶丸。

[编辑]

癭,皆痰與氣相結而成。筋脈呈露曰筋癭;赤脈交絡 曰血癭;皮色不變曰肉癭;隨憂愁消長曰氣癭;堅硬 不可移曰石癭。其名有五者,此也。內應五臟,治與瘤 同形似櫻桃,一邊縱大,似槌而垂,皮寬不急,原因憂患 所生,故又名癭氣,今之所謂「影囊」者,似也。憂恚耗傷 心肺,故多著頸項及肩。勞慾邪氣乘經之虛而作, 或軟或硬,無痛無痒。體實者,海藻散堅丸、「海帶丸。痰 火盛者,舐掌散」、「神效開結散。」此皆化痰行氣破堅之 劑,久虛者不可妄服。

《通用》「初起者十六味流氣飲,單蜘蛛方。稍久者蠟礬 丸常服,自然縮小消磨,外敷南星膏。」切不可輕用刀 鍼決破,破則膿血崩潰,滲漏無已,必至殺人。

《陶華六書》
[编辑]

項強[编辑]

項背強者,太陽表邪也,發散則解。《結胸》項強,有下之 證,寒濕項強成痓。 太陽病項強,無汗惡風,為表實,葛根湯。項背強,發熱, 有汗惡風,為表虛,桂枝加葛根湯。誤下太陰結胸,項 強大,陷胸丸。一法。寒實甚者,兼與四逆湯。

項強,脅下滿,身熱惡風,手足汗而渴,小柴胡湯。 陰毒初得病,項背強,咽痛,心腹痛,短氣,厥逆吐利,身 如被杖,附子湯、陰毒,甘草湯、《正陽丹》。天行復作熱,至 晚則腰痛,頭項強,身重,葛根生薑豉湯。

《薛己醫案》
[编辑]

瘰𤻤[编辑]

夫瘰𤻤之病,屬三焦肝膽二經怒火風熱血燥,或肝 腎二經精血虧損,虛火內動,或恚怒氣逆,憂思過甚, 風熱邪氣內搏於肝。蓋怒傷肝,肝主筋,肝受病則筋 累累然如貫珠也。其候多生於耳前後、項腋間,結聚 成核。初覺憎寒惡熱,咽項強痛,若寒熱臖痛者,此肝 火風熱而氣病也,用小柴胡湯以清肝火,并服加味 四物湯以養肝血。若寒熱既止,而核不消散者,此肝 經火燥而血病也,用加味逍遙散以清肝火,六味地 黃丸以生腎水。若腫高而稍軟,面色痿黃,皮膚壯熱, 膿已成也,可用針以決之,及服托裏之劑。若經久不 愈,或愈而復發,膿水淋漓,肌體羸瘦者,必純補之劑, 庶可收斂,否則變成九瘻。《內經》曰:陷脈為瘻,留連肉 腠,即此病也。外用豆豉餅、琥珀膏,以驅散寒邪,補接 陽氣,內服補中益氣湯、六味丸,以滋腎水,培肝木,健 脾土,亦有可愈者。大抵肝膽部分結核,不問大小,其 脈左關弦緊,左尺洪數者,乃腎水不能生肝木,以致 肝火燥而筋攣,須用前藥以滋化源,是治其本也。《外 臺祕要》云:肝腎虛熱「則生𤻤。」《病機》云:「瘰𤻤不係膏粱 丹毒火熱之變,因虛勞氣鬱所致,止宜補形氣,調經 脈,其瘡自消散,蓋不特汗之下之而已也。其不詳脈 證經絡受病之異者,下之則犯經禁、病禁,虛虛之禍, 如指諸掌。若脈洪大,元氣虛敗,為不治。」若面白,為 金尅木,亦不治。若眼內赤脈貫瞳人,見幾條,則幾年 死。使不從本而治,妄用伐肝之劑則誤矣。蓋伐肝則 脾土先傷,脾傷則損五臟之源矣,可不慎哉! 焮腫,脈沉數者,邪氣實也,宜泄之。腫痛憎寒發熱,或 拘急者,邪在表也,宜發散。因怒結核,或腫痛,或發熱 者,宜疏肝行氣。腫痛,脈浮數者,祛風清熱;脈濇者,補 血為主。脈弱者,補氣為主。腫硬不潰者,補氣血為主。 抑鬱所致者,解鬱結,調氣血。潰後不斂者,屬氣血俱 虛,宜大補。虛勞所致者,補之。因有核而不斂者,腐而 補之。脈實而不斂,或不消者,下之。

張氏云:「室女月水久不行,切不可用青蒿等涼劑。醫 家多以為室女血熱,故以涼藥解之。殊不知血得熱 則行,冷則凝,《養生必用方》言之甚詳」,此說大有理,不 可不知。若經候微少,漸漸不通,手足骨肉煩疼,日漸 羸瘦,漸生潮熱,其脈微數,此由陰虛血弱,陽往乘之, 小水不能滅盛火,火逼水涸,亡津液,當養血益陰,慎 毋以毒藥通之。宜柏子仁丸。澤蘭丸。

《王肯堂證治準繩》
[编辑]

頸項強痛[编辑]

頸項強急之證,多由邪客三陽經也。寒搏則筋急,風 搏則筋弛。左多屬血,右多屬痰。

頸項強急,發熱惡寒,脈浮而緊。此風寒客三陽經也。 宜「驅邪湯。」

頸項強急。動則微痛。脈弦而數實。右為甚。作痰熱客 三陽經。治宜消風豁痰湯。

頸項強急。動則微痛。脈弦而濇。左為甚。作血虛。邪客 太陽陽明經。治宜「疏風滋血湯。」

頸項強急。寒熱往來。或嘔吐。或脅痛。宜小柴胡湯、升 麻防荊湯。

頸項強急。腰似折。項似拔。加味勝濕湯。

精神短少不睡。項筋腫急難伸。禁甘溫。宜苦寒。養神 湯主之。

《本事方》椒附散治腎氣上攻,項背不能轉側,於虛寒 者為宜。

頸痛非是風邪,即是氣挫,亦有落枕而成痛者,並宜 和氣,飲食後服。按:人多有挫閃及久坐并失枕而致

項強不可轉移者,皆由腎虛不能生肝,肝虛無以養
考證
筋,故機關不利,宜六味地黃丸常服。

瘰𤻤[编辑]

結核連續者,為瘰𤻤。形長如蛤者,為馬刀。一云:「《瘰𤻤》 者,結核是也。」或在耳後耳前,或在耳下,連及頤頷,或 在頸下連缺盆,皆謂之瘰𤻤。或在胸及胸之側,或在 兩脅,皆謂之馬刀。手足少陽主之。

《集驗》云:「夫瘰𤻤瘡者,有風毒、熱毒、氣毒之異;瘰𤻤、結 核,寒熱之殊。其證皆由忿怒氣逆,憂思過甚,風熱邪 氣內搏於肝。蓋怒傷肝,肝主筋,故令筋縮結蓄而腫 也。其候多生頸項胸腋之間,結聚成核,初如豆粒,後 若梅李,累累相連,大小無定。初覺憎寒壯熱,咽項強 痛,腫結不消者,便當服散腫潰堅湯,或五香連𧄍漏 蘆湯之類散之,或用牡蠣大黃湯疏利三兩行。瘡上 可用十香膏之類貼之,及諸淋洗敷貼等藥治之,庶 得消散。若不散,可用內消丸之類消之,或隔蒜灸之, 仍斷慾息氣,薄滋味調理之。不然,恐日久變生寒熱 咳嗽,而成勞瘵之疾,不可治矣。」又有馬刀瘡,亦生於 項腋之間,有類瘰𤻤,但初起其狀如馬刀。赤色。如火 燒烙極痛。此瘡甚猛。宜急治之。不然成危殆也。臨證 辨之。

《治法》
[编辑]

治療次第:「初覺憎寒壯熱,咽項強痛,腫結不消者,以 羌活連𧄍湯,又宜常服消𤻤丸,卻以稜針刺破出血, 以拔毒湯熱淋洗,一日洗五七次,針五七次,放蟾酥 末少許於針處,上以琥珀膏貼之,更以內消膏貼之, 久久自然而消也。如不散者,用鐵筒拔毒膏點破,次 以下品錠子取去惡肉,可作潰瘍治之」,用十宣散之 類托裏。若毒攻心嘔吐者,用粉乳托裏散發出毒,此 要兼針灸法同施。若已潰不愈者,宜益氣養榮湯、八 物湯加柴胡、地骨皮、夏枯草、附子、貝母,多服取效。凡 用錠子藥線,必用托裏之劑服之。焮赤腫痛,脈沉數 者,邪氣實也,宜泄之,以化毒消腫,和裏散加減。腫痛 憎寒發熱,或拘急,脈浮數者,邪在表也,宜散表,以荊 防敗毒加減。因怒結核,或腫痛,或發熱者,宜疎肝行 氣,以小柴胡湯加青皮、青木香、紅花、桃仁。腫硬不潰 者,宜補氣血,以益氣養榮湯。抑鬱所致者,解鬱結,調 氣血,以益氣養榮湯。潰後不斂者,屬氣血俱虛,宜大 補,以益氣養榮湯,次用十全大補湯,加香附子、貝母、 遠志。虛勞所致者,宜「補之,先以補中益氣湯,次以益 氣養榮湯加減。」因有核潰而不斂者,腐而兼補,以針 頭腐之,以益氣養榮湯補之。脈實而不斂,或不消者, 下之,以「羌活連𧄍湯。」腫痛發寒熱,大便祕,以「羌活連 𧄍湯,次以神仙活命飲。」耳下結核腫痛,發寒熱,宜荊 防敗毒散;表證悉退,以散腫潰堅湯。潰後核不腐,以 益氣養榮湯,更敷針頭散腐之。腫硬久不消,亦不作 膿,服散堅敗毒藥不應,宜灸肘尖、肩尖,服益氣養榮 湯而消氣血。壯實之人,脈沉實而大者,亦不覺損,方 可進必效散、遇仙無比丸下其毒。若其毒一下,即止 二藥,更服益氣養榮湯調理。瘡口不斂,宜用豆豉餅 灸之,以琥珀膏、十香膏貼之。潰後發熱煩躁作渴,脈 大無力,此血虛也,宜以當歸補血湯,次以「聖愈湯」,再 以八物湯加貝母、遠志。勞心過度,頸腫發熱,服敗毒 藥愈甚,以補中益氣數劑而消。

百脈疽[编辑]

《鬼遺》云:「百脈疽腫起環頸項,疼痛,身體大熱,不敢動 止,悁悁不能食,此有大畏恐駭,上氣欬嗽,其發引耳, 不可以腫,十五日可刺導引,不刺導引見血,八十日 必死。」

頸癰[编辑]

或問「頸上生癰疽何如?」曰:是頸癰也,屬手少陽三焦 經,鬱火積憤驚惶所致。初覺即隔蒜灸,服活命飲加 元參、桔梗、升麻,及勝金丹、奪命丹汗之。壯實者,一粒 金丹下之。老弱者,十全大補湯、人參養榮湯。若潰而 不斂,煩躁脹滿,小便如淋,嘔吐者死。

項中疽[编辑]

或問:「頸後腦下發疽何如?」曰:「此即對口瘡也,屬督脈, 陽獨盛,氣有餘,火炎上而發疽也。急服烏金散、勝金 丹汗之。壯實者,一粒金丹」下之。稍遲潰出膿水,入風 發搐者難治。有毒邪壅盛,鮮血暴湧者死。毒攻心腹, 膨脹譫語者死。此證焮赤腫痛可治,若根大,精神昏 憒,即難治也。量表裏虛實而為汗下,內托內消,外用 大圍藥箍住,中點六灰膏之類,破泄其毒,不可走失 根腳,若欲流兩肩脊者,不可療也。或云先服追疔奪 命湯二貼,後服活血化毒湯。

天柱疽[编辑]

或問:「天柱骨上極瘥,入骨,惡心吐逆,肩背拘急何如?」 曰:「此名天柱疽。急隔蒜灸,痒止為度。無蒜明灸可治。 服活命飲加羌活、桔梗、烏金散、勝金丹選用。灸而有 泡者吉,無泡者凶。服汗劑,得汗可治,無汗難治。若潰 爛神昏,嘔噦惡心,血不止者死。」

===杼疽===或問:「頸上兩耳後生疽何如?」曰:「此名杼疽,初不甚腫, 但痛痒不時而出清水,漸漸長大,如玳瑁斑點者是 也,亦名化骨瘡。急服八陣散、奪命丹、活命飲加桔梗、 柴胡。若過時潰爛,日久出骨者,大惡之證也。此證多 生於積鬱之人,《七惡》多見,犯禁者不治。」

《陳實功外科正宗》
[编辑]

《腦疽論》
[编辑]

夫腦疽者,俗稱「對口」是也。但所發不同,其源有二:得 於濕熱交蒸,從外感受者輕;五臟蘊結,從內發外者 重。其理何也?濕熱之為病,天行氣候,寒暑不調,節序 溫涼,陰陽失度,凡有體虛者,易於侵襲。項後雖屬督 脈,又主太陽寒水司行之道,所有侵襲,氣血必凝,凝 則後必為腫。此從外感受者。其患初起有頭,多生正 「穴,三四日間,多作焮痛,始生寒熱,口和而乾,色紅根 活,瘡勢漸高,形不散大,時止時疼,易膿易腐,飲食知 味,起坐尋常」,外勢雖可畏,而內無七惡之證相干,此 屬陽證,其由從外來矣,故多不治可愈。所有五臟蘊 結而成者重,其源有五,蓋心主血,故心緒煩擾,煽動 不寧,以致火旺而沸騰,行於項間,與寒水交滯而為 腫者一也。肝統筋,故「惱怒傷肝。」項乃三陽統筋之所, 肝傷則血脈不潮,筋無榮養,凝結為腫,故項緊急強 痛,不能轉側。其患未潰前,肉色紫暗,堅硬漫腫,破流 血水,不痛無膿,此等之證,皆肝氣受傷者二也。脾主 肌肉,故思慮傷脾,脾氣日損,又或膏粱損胃,胃汁乾 枯,以致中脘否塞,氣「不運行,逆於肉裏,乃生臃腫。其 患外皮雖腐,而內堅不潰,口燥舌乾,飲食不進,根腳 走散,膿穢色敗,此等之證,皆脾氣受傷者,三也。」肺主 皮毛,故憂鬱傷肺,肺傷則毛竅閉塞,腠理不通,氣不 舒暢,縱橫經絡,結而為腫。其形「瘡多平陷,色淡不華, 皮腐脂流,形如湯潑,氣粗短促,面黴鼻掀,碌碌生痰, 殷殷」發嗽,此等之證,皆肺氣受傷者,四也。腎主骨髓, 故恣慾傷腎,腎傷則真陰之氣敗矣。真陰一敗,相火 自生,此火最能自升自降,或動或靜,煎熬臟腑,消鑠 津液,更變形容,改換聲音,瘡形紫黑,脈數乖度,煩躁 口乾,隨飲隨渴,此等之證,皆腎氣受傷者五也。凡治 此證,必內分虛實,外辨陰陽,體順天時,察「其病理。七 日以前,瘡勢未成者,當通竅以汗發之。七日已後,病 勢已成,治當兼補以托之,此則毒不內攻,外無變證。 如藥攻利太過,元氣受傷,毒多難出,又敷圍涼藥,氣 血冰凝,則肌肉多死,反難腐潰。予嘗治此,及諸發背 初起未成者,用鈹針當頂點入,知痛處,出其惡血,通 其瘡竅,隨插蟾酥條直至」瘡底,外用膏蓋,內服「萬靈 丹或蟾酥丸發其大汗,解散內蘊之毒」,次日患止,或 腫或不腫,或痛或不痛,仍插仍貼,直至患頂腫高,根 腳突起,四圍裂縫,有膿方住。插藥輕淺者,九日後吐 出病根堅硬不化之物,毒甚者不能頓然脫落,亦可 漸腐成膿,為轉重就輕之良法。外用玉紅膏長肉,內 服補托收斂。其患不久自愈。如陽證輕淺者。候自腐 潰。不用前法針刺。如不腫不疼。灸亦不痛。陰證尤當 速用。不必遲延。此為移深居淺之大法也。

《看法》
[编辑]

初起頂高根活,色紅皮薄,作疼焮熱,腫不開散者順。 已成,無論偏正,瘡形獻起,疼痛發熱,易膿易腐者順。 已潰膿稠,肉色紅活,瘀腐易脫,焮腫漸消痛減者順。 潰後腐脫新肉,便生瘡口,漸斂凝結,痴膿作癢者順。 初生一點黃泡,或似疙瘩,不腫不疼,自不知覺者逆。 已成,不發高腫,亦不焮痛,瘡頂軟陷,根腳平散者逆。 已潰膿清,肉色紫黑,外皮不腐,內生臭穢,不食者逆。 腐肉雖盡,新肉不生,瘡口散大,軟陷無神,色敗者逆。

《治法》
[编辑]

「初起有頭或無頭,大痛或不痛,俱隔蒜灸,兼服解毒。 已成堅硬,發熱焮痛,口乾便祕者,邪在內也,宜泄之。」 「堅腫不痛,發熱惡寒,頭疼四肢拘急者,兼發表攻裏。 腫硬日深,形色紫黑,外皮不腐,內膿不潰,宜行拔法。」 「腫強,頭面焮熱,口燥惡心嘔吐者,邪在上也,宜清之。」 焮熱腫痛,紅色光亮,疼苦有時,內膿脹痛者,急開之。 將潰不潰,微熱微紅,不作腐潰者,脾胃虛也,宜補之。 潰後腐肉不脫,膿水清稀,腫痛仍作者,當大養氣血, 大便多溏,小便短濇,自汗食少,脈細身涼,溫中健脾。

《瘰𤻤論》
[编辑]

夫瘰𤻤者,有風毒、熱毒、氣毒之異,又有瘰𤻤、筋𤻤、痰 𤻤之殊。風毒者,外受風寒,縳於經絡,其患先寒後熱, 結核浮腫。熱毒者,天時亢熱,暑中三陽,或內食膏粱 厚味,釀結成患,色紅微熱,結核堅腫。氣毒者,四時殺 厲之氣,感冒而成。其患耳項、胸腋驟成腫塊,令人寒 熱頭眩,項強作痛。瘰𤻤者,累累如貫珠,連接三五枚, 「此不足寒熱,其患得於悮食蟲蟻鼠殘不潔之物,又 或汗液宿茶陳水混入而餐,其患先小後大,初不覺 疼,久方知痛。」筋𤻤者,憂愁思慮,暴怒傷肝,蓋肝主筋, 故令筋縮,結蓄成核,生於項側筋間,形如棋子,堅硬 大小不一,或陷或突,久則虛羸,多生寒熱,勞怒則甚痰𤻤者,飲食冷熱不調,飢飽喜怒不常,多致脾氣不 能傳運,遂成痰結。初起如梅如李,生及遍身,久則微 紅,後必潰破,易於收斂。凡觀此證,別其風毒者,散其 風,除其毒,如防風解毒湯之類是也。熱毒者,清其脾, 瀉其熱,連𧄍消毒飲之類是也。氣毒者,調其血,和其 氣,藿香正氣散之類是也。瘰𤻤者,散其堅,和其血,散 腫潰堅湯之類是也。筋𤻤者,清其肝,解其鬱,柴胡清 肝湯之類是也。痰𤻤者,豁其痰,行其氣,芩連二陳湯 之類是也。又有寡婦尼僧鰥,夫庶妾,志不得發,思不 得遂,積想在心,過傷精力,此勞中所得者,往往有之, 最為難治。有此先養心血,次開鬱結,益腎安神,疏肝 快膈,如歸脾湯、益氣養榮湯俱加香附、青皮、山梔、貝 母、木「香之類是也。」又男人不宜太陽青筋,潮熱咳嗽, 自汗盜汗;女人又忌眼內紅絲,經閉骨蒸,五心煩熱。 男婦有此,後必變為癆瘵,難治之證。但此體實者,初 起可服散腫潰堅攻利之藥,得效者,十中三、四。有不 察虛實,盡劑追伐,損傷元氣,致成壞病者,十有八九。 此非患者之命,自出醫人之手。予常治初起成核,服 前藥未效者,用鍼刺核內,深入三四分,用冰螄散撚 成條子,插入核內,糊紙封上,待至二七後,核子自然 落出,隨用紅黑二膏搽貼,內服補劑,不久便愈。又常 見螌蝥、牽牛、巴霜、大黃追蝕等用,往往致其危亡者 多矣,切宜戒之。

《看法》
[编辑]

初起,核高腫痛,色紅軟活,微作寒熱,肩項不強者易。 已成,根不堅硬,內無小核相叢,脾健氣血不衰者易。 已潰,膿稠,肉色紅活,核腫漸消,肩項自便漸斂者順。 潰後,易消易斂,氣體平和,胸膈寬利,飲食知味者順。 未成,形體消瘦,寒熱往來,結核頑硬,痰嗽相兼者險。 已成,核堅連續如珠,大小不等,項強筋急,脈虛者險。 已潰膿水清稀,肌肉消鑠,自汗盜汗,寒熱不睡者逆。 潰後陰虛煩躁,作渴泄祕,男子骨蒸,女人經閉,俱逆。

《治法》
[编辑]

初起腫痛,憎寒壯熱,四肢拘急,項強頭眩者,表散之。 腫硬發熱,便祕口乾,胸膈不利,惡心脈實,宜利之。膏 粱厚味,醇酒積熱,濕痰凝結而成,化痰降火清中。憂 思過度,鬱怒傷肝,筋縮結核者,宜養血開鬱疏肝。房 慾勞傷,陰虛晡熱,自汗欬嗽,形消瘦者,滋腎健脾。失 利忘名,懷抱鬱結,積想在心所如不得乖隔陰陽,虛 嗷歲月。所得此者。精血俱傷。先養正氣。次治標病。「堅 而不潰。腐而潰之。潰而不斂。補而斂之。皆活法也。」

《石室祕籙》
臣陳士鐸著
[编辑]

瘰串[编辑]

瘰串乃鼠食之物,人不知食之,多生此病。然亦有鬱 氣者,乃易成而不愈也。方用:白芍、白芥子、紫貝、天葵、 茯苓、香附、當歸各三兩,人參、柴胡各五錢,蒲公英一 兩白朮五兩砂仁二錢各為末,米飯為丸如細米一 半大。每日白滾水送下三錢,日三服,一月即消,二月 全愈。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