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第291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二百九十一卷 |
第二百九十一卷目錄
醫部彙考二百七十一
血門一
黃帝素問〈五臟生成篇 平人氣象論 三部九候論 陰陽別論 腹中論 厥
論 氣厥論 四時刺逆從論 大奇論 五常政大論 氣交變大論 六元正紀大論
至真要大論〉
靈樞經〈邪氣臟腑病形篇 經脈篇 玉版篇 熱病篇 五禁篇 百病始生篇〉
張機金匱要略〈吐血 衄血 尿血 下血〉
傷寒論〈吐血 衄血 便血〉
華佗中藏經〈吐血證脈 衄血證脈 便血證脈〉
王叔和脈訣〈危脈〉
孫思邈千金方〈吐血 鼻衄〉
朱肱活人書〈傷寒吐血 傷寒鼻衄〉
嚴用和濟生方〈吐衄〉
劉完素六書〈上溢 鼻衄 便血〉
李杲十書〈吐衄〉
朱震亨心法〈吐血 嘔血 欬咯血 衄血 溺血 下血 腸風臟毒〉
平治會萃〈下血 血屬陰難成易虧論〉
戴思恭證治要訣〈總辨 吐血 咯血 嗽血 鼻衄 舌衄 牙宣 汗
血 小便血 瀉血 腸風臟毒〉
樓英醫學綱目〈總論 嘔血 鼻衄 溺血 下血 腸風辨〉
藝術典第二百九十一卷
醫部彙考二百七十一
[编辑]血門一
[编辑]《黃帝素問》
[编辑]《五臟生成篇》
[编辑]諸血者皆屬於心。
〈註〉血者,神氣也。中焦之汁,五臟之精,奉心神化,赤而為血,故諸血皆屬於心。
《平人氣象論》
[编辑]臂多青脈曰「脫血。」
〈註〉臂內浮見之絡脈多青,因血脫而不華於血也。
《三部九候論》
[编辑]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經絡。
〈註〉血病者,邪傳舍於絡脈,在絡之時,痛於肌肉,故身有痛也。
《陰陽別論》
[编辑]結陰者,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
〈註〉陰氣結於內。而不得留行。則血亦留聚而下洩矣。一陰結便血一升。二陰並結,便血二升。三陰俱結,便血三升。此概三陰而言也。
《腹中論》
[编辑]帝曰:「有病胸脅支滿者,妨於食,病至則先聞腥臊臭, 出清液,先唾血,四支清,目眩,時時前後血,病名為何? 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曰血枯。此得之少年時有所 大脫血,若醉入房中,氣竭肝傷,故月事衰少不來也。」
〈註〉胸脅支滿者,肝虛則胸脅脹滿。食氣入胃,散精於肝,肝氣傷,故妨於食。肝臭臊,肺臭腥,不能淡滲皮毛,則肺虛無所歸藏於肝,則肝虛。肝肺兩虛,是以病至則先聞腥臊臭也。肺氣虛,出清液,肝臟虛,先唾血也。不能充膚熱肉,則四支冷;肝開竅於目,故目眩也。肝主剅泄,時時前後血者,肝無所藏而虛泄矣。醉以入房,在男子則精傷,在女子則月事衰少不來。氣生於精血,精血虛脫,則氣竭矣。
帝曰:治之奈何?復以何術?岐伯曰:以四魚骨一, 茹藘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為後 飯,飲以鮑魚汁,利腸中及傷肝也。
〈註〉骨主補益腎臟之精血。茹藘即茜草,能生血通經。丸以雀卵者,因氣竭肝虛,補血而補氣也。氣血乃中焦所生,故宜飯後而服。鮑魚味鹹氣臭,主利下行,故飲鮑魚汁以利腸中,而後補肝也。
《厥論》
[编辑]太陽厥逆,僵仆,嘔血善衄,治主病者。
〈註〉陽氣厥逆,故僵仆。陽氣上逆則嘔血,陽熱在上則衄血。此太陽之氣,厥逆於上,以致迫血上行。
陽明厥逆,喘欬身熱,善驚,衄嘔血。
〈註〉陽明悍熱之氣上逆,則迫血妄行。
《氣厥論》
[编辑]膽移熱於腦,則辛頞鼻淵。鼻淵者,濁涕下不止也,傳 為衄衊瞑目。
〈註〉膽氣上升,則熱隨入腦,腦滲則為涕,而熱氣上升於絡脈則為衄。淡滲皮毛之血,不能化液為汗,則為衊。邪熱傷氣而陽氣虛,則目瞑。
脾移熱於肝,則為驚衄。
〈註〉肝主血,故熱甚則衄
胞,移熱於膀胱,則癃溺血。〈註〉胞移熱於膀胱。是經血之邪。移於膀胱。故溺血。
《四時刺逆從論》
[编辑]少陰濇,則病積溲血。
《大奇論》
[编辑]脈至而搏,血衄身熱者死。脈來懸鉤浮,為常脈。
〈註〉脈搏擊而血衄者,經熱盛而迫血妄行,血脫故身熱也。懸鉤者,心之脈也。浮者,肺之脈也。心主血脈,肺主皮膚,而開竅在鼻,心脈來盛,上乘於肺而致衄,此衄之常脈也。
《五常政大論》
[编辑]少陰司天,熱氣下臨,肺氣上從,喘嘔寒熱,嚏,鼽衄鼻 窒。
〈註〉喘嘔,寒熱嚏,鼽衄鼻窒,肺之病也。
金不及曰「從革。」從革之紀,其病嚏欬鼽衄,從火化也。
〈註〉嚏欬、鼽衄,金之病也。
少陽司天,欬嚏鼽衄、鼻窒。
〈註〉「欬嚏」、鼽衄、鼻窒,皆肺病也。
《氣交變大論》
[编辑]歲火太過,炎暑流行,金肺受邪,民病欬喘血溢,血泄 注下。上臨少陰、少陽,下甚血溢泄不已。太淵絕者,死 不治。
〈註〉「諸戊之歲,火運太過」,火勝則金,故金肺受邪,肺朝百脈,陽脈傷則血溢於上,陰脈傷則血洩於下,上臨少陰少陽,是司天與歲運相合,火氣更甚,心主血脈,下甚則迫血下泄而不已也。太淵,肺金之俞穴,火亢極而金氣已絕,故為不治之死證。
歲金太過,燥氣流行,肝木受邪甚而血溢。太衝絕者, 死不治。
〈註〉諸庚之歲,金運太過,燥氣流行,則肝木受病。肝主藏血,故血溢也。太衝,肝之俞脈。
歲金不及,炎火迺行,民病肩背瞀重,鼽嚏,血便注下。
〈註〉歲金太過,六乙歲也。金運不及,則所勝之火氣乃行,肺俞在肩背,故民病肩背,肺是動,甚則交兩手而瞀。鼽嚏,肺病也。血便注下,火迫血液下注也。
《六元正紀大論》
[编辑]少陽司天之政,氣化運行,先天初之氣,其病氣怫於 上,血溢血崩。
〈註〉「少陽司天,寅申歲也。初之間氣,乃少陰君火主氣,乃厥陰風木。」血溢血崩,風火之為病也。
三之氣,民病血溢鼽衄。
〈註〉民病血溢鼽衄,風火之氣也。
太陰司天之政,初之氣,民病血溢。
〈註〉感風濕之氣所致。
四之氣,民病腠理熱,血暴溢衄。
〈註〉諸證乃熱氣為病也。
少陰司天之政,熱病生於上,清病生於下。民病欬喘, 血溢血泄,鼽嚏,目赤眥瘍,寒厥嗌乾,腫上。
〈註〉欬喘,血溢,鼽衄,目赤,眥瘍,嗌乾,腫上,熱病生於上也。血泄,寒厥,清病生於下也。
陽明司天之政,氣化運行後天,四之氣,骨痿血便。
〈註〉四之加臨,客氣乃太陽寒水,主氣乃太陰濕土。歲半以後,乃少陰君火主氣,反為寒濕相加,故民病便血等證。
火鬱之發,民病血溢流注。
〈註〉火熱盛而精血傷也。
少陰所至,為悲妄衄衊。
〈註〉此秋病之常也。
《至真要大論》
[编辑]歲太陽在泉,寒淫所勝,民病血見,嗌痛頷腫。
〈註〉太陽在泉,丑未歲也。心主血,而太陽寒水之氣逼之,故血見嗌痛頷腫。
歲少陽在泉,火淫所勝,民病溺赤,甚則血便。
〈註〉「少陽在泉,巳亥歲也。」熱在下焦,故溺赤,甚則血出於小便也。
少陰司天,熱淫所勝,火行其政,民病唾血,血泄鼽衄, 病本於肺。尺澤絕,死不治。
〈註〉少陰司天,子午歲也。唾血血泄,乃熱淫而迫血妄行也。尺澤,肺之合穴脈。
太陰司天,濕淫所勝,欬唾則有血,病本於腎。太谿絕, 死不治。
〈註〉太陰司天,丑未歲也。欬唾有血者,心火在上,而不得上下之相濟也。太谿,腎之動脈。
少陽司天,火淫所勝,則溫氣流行,金政不平。民病欬 唾血,心煩,胸中熱,甚則鼽衄。病本於肺,天府絕,死不 治。
〈註〉「少陽司天,寅申歲也。」火淫所勝,故金政不平。唾血,火熱盛也。鼽衄,甚而及於肺也。此火淫勝金,故病本於肺。天府肺脈,肺氣已絕,故死不治。
太陽司天,寒淫所勝,血變於中。民病厥心痛,嘔血,血
泄鼽衄,病本於心,神門絕,死不治〈註〉「太陽司天,辰戌歲也。」嘔血鼽衄,乃陽熱中盛之證。
少陰司天,客勝,甚則胕腫血溢。
〈註〉「少陰司天,初之氣,乃太陽寒水;三之氣,乃少陰君火。」甚則胕腫,太陽寒水之氣勝也。血溢,瘡瘍,欬喘,君火之氣勝也。
少陽司天,客勝則血溢。
〈註〉「少陽司天」,初氣三氣,乃「君相二火」;二之氣,乃太陰濕土,血溢感濕熱而然也。
陽明司天,清復內餘,則欬衄嗌塞,心鬲中熱,欬不止, 而白血出者,死。
〈註〉「清復內餘」者,清肅之客氣入於內,而復有餘於內也。欬衄嗌塞,心鬲中熱,皆肺病也。「白血出」者,血出於肺也。
少陽之復,大熱將至,驚瘛欬衄,火氣內發,上為口糜, 嘔逆,血溢、血泄,甚則入肺,欬而血泄,尺澤絕,死不治。
〈註〉少陽之火復發於秋冬之時,是以熱乘心肺,而為驚瘛欬衄諸血證也。
《靈樞經》
[编辑]《邪氣臟腑病形篇》
[编辑]心脈微緩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時唾血。微濇為血 溢。
〈註〉緩者多熱。心主血,熱則上溢而時唾血也。濇者多血少氣,血多故溢於上也。
肺脈微急,為肺寒熱,怠惰欬唾血。微滑為上下出血, 濇甚為嘔血。
〈註〉肺寒熱者,皮毛熱也。寒在皮毛,故微急。肺主氣,怠惰欬唾血,肺氣虛寒之所致。滑主陽氣盛,微則上下血出,血隨氣行也。濇主多血少氣,血多氣少,則血留不行,故為嘔血。
肝脈大甚,為內癰,善嘔衄。
〈註〉大主肝氣盛,盛則鬱怒而不得剅達,故為內癰嘔衄,肝氣逆於上也。
《經脈篇》
[编辑]足少陰之脈是動,欬唾則有血,喝喝而喘。
〈註〉欬唾則有血,喝喝而喘者,少陰之生氣,不上交於肺,而肺氣上逆也。
《玉版篇》
[编辑]胸脹便血,其脈大時絕,逆也。欬溲,血形血脫脈搏,逆 也。嘔血,胸滿引背,脈小而疾,逆也。如是者,不過一時 而死矣。
〈註〉此氣血之逆於氣分也。
衄而不止。脈大逆也。欬而溲血脫形。其脈小勁逆。如 是者。不過十五日而死矣。
〈註〉此氣血之逆於經脈也。
《熱病篇》
[编辑]熱病七日八日,脈微小,病者溲血,口中乾,一日半而 死。脈代者,一日死。
〈註〉微細,少陰之脈也。少陰之上,君火主之。病者溲血,病足少陰之水臟也。口中乾,病手少陰之君火也。
熱病汗不出。嘔下血者死。
〈註〉此為外熱不解,而入於陰之經也。
《五禁篇》
[编辑]淫而奪形。身熱色夭然白。及後下血衃。血衃篤重。是 逆也。
〈註〉「淫」者,酷虐之邪。「奪形」者,邪傷形也。色夭然白,及後下衃血篤重者,形氣消於外,血液脫於內,血氣外內之離脫也。
《百病始生篇》
[编辑]陽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衄血。陰絡傷則血內溢, 血內溢則後血。
〈註〉陽絡者,上行之絡脈傷,則血溢於上而為衄。陰絡者,下行之絡脈傷,則血內溢而為後血。
《漢張機金匱要略》
[编辑]吐血
[编辑]《吐血篇》曰:「病人面無血色,無寒熱,脈沉弦者,衄;浮弱 手按之絕者下血。煩欬者,必吐血。」
夫吐血欬逆上氣,其脈數而有熱,不得臥者死。 夫酒客欬者,必致吐血,此因極飲過度所致也。 寸口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 為虛,虛寒相擊,此名曰「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 亡血。
亡血不可發其表。汗出即寒慄而振。
吐血不止者。柏葉湯主之。
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瀉心湯主之。
衄血
[编辑]《虛勞篇》曰:男子脈虛沉弦,無寒熱,短氣裏急,小便不 利,面色白,時目瞑兼衄,少腹滿,此為勞使之然。 虛勞裏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痠疼,手足煩熱, 咽乾口燥,小建中湯主之《衄血篇》曰:「師曰,尺脈浮,目睛暈黃,衄未止。暈黃去,目 睛慧了,知衄今止。」
又曰:「從春至夏衄者太陽,從秋至冬衄者陽明, 衄家不可汗,汗出必額上陷,脈緊急,直視不能眴,不 得眠。」
病人面無血色,無寒熱。脈沉弦者,衄。
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瀉心湯主之。
尿血
[编辑]《五臟篇》曰:「熱在上焦者,因欬為肺痿。熱在中焦者,則 為堅。熱在下焦者,則尿血,亦令淋祕不通。大腸有寒 者,多鶩溏;有熱者便腸垢。小腸有寒者,其人下重便 血;有熱者必痔。」
下血
[编辑]《下血篇》曰:「病人面無血色,無寒熱,脈沉弦者,衄;浮弱 手按之絕者,下血。煩欬者,必吐血。」
下血先便後血。此遠血也。黃土湯主之。
下血先血後便。此近血也。赤小豆當歸散主之。 《消渴篇》曰。淋家不可發汗。發汗則必便血。
《傷寒論》
[编辑]吐血
[编辑]《辨脈篇》曰:「師曰,病人脈微而濇者,此為醫所病也。大 發其汗,又數大下之,其人亡血,病當惡寒,後乃發熱, 無休止時。夏月盛熱欲著複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 所以然者,陽微則惡寒,陰弱則發熱。此醫發其汗,使 陽氣微,又大下之,令陰氣弱。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 中虛冷,以陽氣內微,不能勝冷,故欲著複衣。十一月」 之時,陽氣在裏,胃中煩熱。以陰氣內弱,不能勝熱。故 欲裸其身。又陰脈遲濇,故知亡血也。
「寸口諸微亡陽,諸濡亡血,諸弱發熱,諸緊為寒。」諸乘 寒者,則為厥,鬱冒不仁,以胃無穀氣,脾塞不通,口急 不能言,戰而慄也。
寸口脈微而緩,微者衛氣剅,剅則其膚空,緩者胃氣 實,實則穀消而水化也。穀入於胃,脈道乃行,水入於 經,而血乃成,營盛則其膚必剅,三焦既絕,名曰血崩。 《太陽篇》曰:「凡病若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陰 陽自和者,必自愈。」
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也。
亡血家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慄而振。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 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 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 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
《少陰篇》曰:「少陰病,但厥無汗,而強發之,必動其血。未 知從何道出,或從口鼻,或從目出,是名下厥上竭,為 難治。」
衄血
[编辑]《太陽篇》曰:「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 之。」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汗者,與承氣湯。其小便 清者,知不在裏,仍在表也,當須發汗。若頭痛者,必衄, 宜桂枝湯。
太陽病中風。以火劫發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 其常度。兩陽相熏灼。其身發黃。陽盛則欲衄。陰虛則 小便難。
《陽明篇》曰:「脈浮發熱,口乾鼻燥,能食者則衄。」
陽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嚥,此必衄。
便血
[编辑]《太陽篇》曰:「太陽病下之。其脈促。不結胸者。此為欲解 也。脈浮滑者。必下血。」
《厥陰篇》曰:「傷寒熱少厥微,指頭寒,嘿嘿不欲食,煩躁, 數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熱除也,欲得食,其病為愈。若 厥而嘔,胸脅煩滿者,其後必便血。」
《華佗中藏經》
[编辑]《吐血證脈》
[编辑]病勞人脫肛,骨肉相失,聲散嘔血,陽事不禁,夢寐交 侵,呼吸不相從,晝涼夜熱者,死。吐膿血者亦死。 吐血,其脈浮大牢數者死。
肝脈微緩。主脾太急。內癰吐血。
心脈微緩。則吐血。
肺病,吐衄血,皮熱脈數,頰赤者,死。又久欬而見血,身 熱而短氣,脈當濇,今反浮大,色當白,今反赤者,火。 《金十》死不治也。
肺中熱則唾血,其脈細、緊、浮、數芤,皆主失血。此由躁 擾嗔怒勞傷得之,氣結壅所為也。又飲酒中風,言則 肺發欬嗽,喘悶見血者,不可治,無血者可治。面黃色 白,亦可治。肺病頰赤者死。
腎寒則陰中與腰脊俱疼,面黑耳乾,噦而不食,或嘔 血,又喉鳴,坐而喘欬血出,亦為腎虛,寒氣欲絕也。
《衄血證脈》
[编辑]心虛則恐懼多驚,憂思不樂,胸腹中若痛,言語戰慄,
惡寒恍惚,面赤目黃,喜衄。診其脈左右寸口兩虛而微者是也。衄血。其脈浮大牢數者死。
《便血證脈》
[编辑]大腸熱極則便血。又風中大腸則下血。
瀉血,其脈浮大牢數者死。
腎絕,大便赤澀,下血,耳乾腳浮,舌腫者,六日死。
《晉王叔和脈訣》
[编辑]《危脈》
[编辑]芤時眼暗或吐血,四肢癱瘓不能行。
欬而唾血羸瘦形,其脈疾大必難任。
吐血但出不能止,命應難返沒痊平。
鼻衄吐血脈沉細,忽然浮大即傾危。
《唐孫思邈千金方》
[编辑]吐血
[编辑]吐血有三種,有內衄,有肺疽,有傷胃。內衄者,出血如 鼻衄,但不從鼻孔出,是近從心肺間津液出,還流入 胃中,或如豆羹汁,或如切歺血,凝停胃中,因即滿悶 便吐,或去數斗至一石者是也。得之於勞倦飲食過 常所為也。肺疽者,或飲酒之後,毒滿悶,吐之時,血從 吐後出,或一合半升、一升是也。傷胃者,因飲食大飽 之後,胃中冷,則不能消化。不能消化,便煩悶,強嘔吐, 使所食之物與氣共上衝蹙,因傷裂胃口,吐血色鮮 正赤,腹絞痛,自汗出,其脈緊而數者,為難治也。凡吐 血後,體中但自然心中不悶者輒自愈。假令煩 躁。心中悶亂。紛紛嘔吐。顛倒不安。醫工又與黃土湯、 阿膠散。益加悶亂。卒至不濟。如此悶者。當急吐之。
鼻衄
[编辑]鼻頭微白者亡血。設令微赤,非時者死。病人色白者, 皆亡血也。凡時行衄,不宜斷之。如一二升已上,恐多 者可斷。即以龍骨末吹之。九竅出血者,皆用吹之。
《宋朱肱活人書》
[编辑]傷寒吐血
[编辑]傷寒吐血,由諸陽受邪,熱初在表,應發汗而不發汗, 熱毒入深,結於五臟,內有瘀積,故吐血也。瘀血甚者, 抵當丸;輕者,桃仁承氣湯,兼服「犀角地黃湯、三黃丸。」
傷寒鼻衄
[编辑]傷寒太陽證,衄血者乃解,蓋陽氣重故也。仲景所謂 「陽盛則衄。」若脈浮緊無汗,服麻黃湯不中病,其人發 煩目瞑,劇者必衄。小衄而脈尚浮緊者,宜再與麻黃 湯也。衄後脈已微者,不可行麻黃湯也。若脈浮自汗, 服桂枝湯不中病,桂枝證尚在,必頭疼甚而致衄。小 衄而脈尚浮者,宜再與桂枝也。衄後脈已微者,不可 「行桂枝湯也。」大抵傷寒衄血,不可發汗者,為脈微故 也。脈已微者,黃芩芍藥湯、犀角地黃湯。衄血不止者, 茅花湯。若衄而渴,心煩,飲則吐水,先服五苓散,次服 竹葉湯。
問:「陰證有衄血者乎?陰證自無熱,何緣有衄?若少陰 病,但厥無汗,強發之,必動血,未知從何道出?或從口 鼻,或從耳目,是謂上厥下竭,為難治。」
《嚴用和濟生方》
[编辑]吐衄
[编辑]《醫經》所載失血有三種:一曰內衄,二曰肺疽,三曰傷 胃是也。蓋心主血,肝藏血,肺主氣,血為榮,氣為衛,相 隨上下升降,無有休息者也。六氣不傷,七情不鬱,榮 衛調平,則無壅決之虞。節宣失宜,必致壅閉,遂不得 循經流注,失其常度,故有妄行之患焉。夫血之妄行 也,未有不因熱之所發,蓋血得熱則淖溢,血氣俱熱, 血隨氣上,乃吐衄也。大抵脈芤為失血,沉細者易治, 浮大者難治。又有感冒汗後不解,鬱乾經絡,隨氣湧 泄,而成衄血。思慮傷心,心傷則吐衄,肺傷亦令人唾 血。又有折傷吐血。治療之法,當以證別之,乃可施治。
《金劉完素六書》
[编辑]上溢
[编辑]血溢者,上出也。心養於血,故熱甚則血有餘而妄行。 或謂嘔吐紫凝,血為寒者,誤也。此非冷凝,由熱甚銷 鑠,以為稠濁,而熱甚則水化制之,故赤兼黑而為紫 也。
鼻衄
[编辑]衄者,陽熱怫鬱,干於足陽明而上熱甚則血妄行,而 為鼻衄也。
「衄衊」,血汙,血出也。汙者,濁也。心火熱極,則血有餘,熱 氣上甚,則為血溢,熱勢亢極,則燥而汙濁,害承乃制, 則色兼黑而為紫也。
傷風汗下不解,熱鬱經絡,隨氣湧泄為衄。或清道閉 澀,流入胃脘,吐出清血,及鼻衄。吐血不盡,餘血停留, 以致面黃,大便黑,犀角地黃湯。發狂加黃芩、大黃。 膽移熱於腦,則辛頞,鼻淵濁涕不止,如淵泉下滲而 下,久不已,衄血為患,防風湯主之。
膽受胃熱,循脈而上於腦,陽絡溢,血妄行在鼻,空衊, 目瞑者,定命散主之。
衄血,先服硃砂、蛤粉,次服木香、黃連。大便結者,下之用大黃、芒硝、甘草、生地。溏軟者,梔子、黃芩、黃連,可選 用之。
便血
[编辑]《血溢》,熱客下焦,而大小便血也。
結陰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以陰氣內結,故 不得通行,血氣無宗,滲入腸下,致使漸多。
《元李杲十書》
[编辑]吐衄
[编辑]如兩寸脈芤,血在上焦,或衄血,或嘔血,與犀角地黃 湯則愈。
脈沉為在裏,榮衛內結,胸滿必吐血。
心氣不足,則吐衄血,用瀉心湯何也?曰:心氣獨不足, 則不當吐衄也。此乃邪熱因不足而客之,故為吐衄, 以寒泄其熱,以苦補其心,蓋兩全之義也。
血不足,須用甘草。血色瘀黑,用熟地黃;血色鮮紅,用 生地黃。若脈洪實痛甚,用酒大黃,和血止痛,用當歸。 《經》云:怒氣逆甚則嘔血,暴癉內逆,肝肺相搏,血溢鼻 口,取天府穴。又足少陰腎之脈,從腎上貫肝,入肺中, 循喉嚨。其病則飢不欲食,面黑如地色,欬嗽則有血。 夫氣者陽,血者陰也。故《經》言:「陽明厥逆,怒則氣逆,暴」 癉內逆者是也。
衄血者,若但頭汗出,身無汗,及汗出不至足者死。
《朱震亨心法》
[编辑]吐血
[编辑]吐血陽盛陰虛,故血不得下行,因火炎上之勢而上 出,脈必大而芤。大者發熱,芤者血滯與失血也。大法 補陰益火,使復其位。用交趾桂五錢為末,冷水調服。 山梔子最清胃脘之血。
「吐血,覺胸中氣塞,上吐紫血者,桃仁承氣湯下之。」 先吐紅,後見痰嗽,多是陰虛火動,痰不下降,四物湯 為主,加痰藥、火藥。先痰嗽後見紅,多是痰盛積熱,清 痰降火為急。痰嗽涎帶血出,此是胃口清血,熱蒸而 出。重者梔子,輕者藍實。或暴吐紫血一碗者,無事吐 出為好,此熱傷血死於中,四物湯、解毒湯之類。 吐血挾痰積方可下。若吐一二碗者。亦只補陰降火。 四物湯加火劑之類。挾痰。若用血藥。則泥而不行。只 治火則止。吐血火病也。
大吐血不止,以乾薑炮末,童便調從治之。喉管痰血, 用荊芥散。若吐血,一方以童便一分,酒半分,擂柏葉 溫飲,非酒不行。
嘔吐血出於胃也。實者犀角地黃湯主之。虛者。小建 中湯加黃連主之。
凡血證上行,或唾,或嘔,或吐,皆逆也。若變而下行,為 惡痢者,順也。上行為逆,其治難;下行為順,其治易。故 仲景云:「畜血證,下血者,當自愈也。」與此意同。若無病 人,忽然下痢,其病進也。今病血證上行而復下行惡 痢者,其邪欲去,是知吉也。
諸見血身熱脈大者難治,是火邪勝也;身涼脈靜者 易治,是正氣復也。故《脈訣》云:「鼻衄吐血沉細宜,忽然 浮大即傾危。」
《治血》防風為上使,連參、黃連為中使,地榆為下使,不 可不知。
經血逆行,或血腥,或吐血,或唾血,用韭汁服之立效。
嘔血
[编辑]嘔血火載血上,錯經妄行,若脈大發熱,喉中痛者,是 氣虛,用參。蜜炙黃蘗荊芥當歸生地黃用之。 嘔血用韭汁、童便、薑汁磨鬱金同飲之。其血自清。 火載血上。錯經妄行四物湯加炒山梔、童便、薑汁。 怒氣逆甚則嘔血。暴癉內逆,肝肺相搏。血溢鼻口。但 怒氣致血證者則暴甚。故《經》曰:「抑怒以全陰者」是也。 否則五志之火動甚。火載血上,錯經妄行也。用柴胡、 黃連、黃芩、黃。地骨生熟地白芍水煎服。虛者,以「保 命生地黃散」加天門冬、枸杞、甘草等分,水煎服。
欬咯血
[编辑]欬血火升,痰盛身熱,多是血虛,四物湯加減用。 咯血乃痰帶血絲出者,用薑汁、青黛、童便、竹瀝,入血 藥中用,如四物湯加地黃膏、牛膝膏之類。
咯唾血,出於腎,以天門冬、麥門冬、貝母、知母、桔梗、百 部、黃蘗、遠志、熟地、牡蠣、薑、桂之類。
痰涎血出於脾,以葛根黃。黃連芍藥當歸甘草沉 香之類主之。
衄血
[编辑]衄血,涼血行血為主,大抵與吐血同用,山茶花為末, 童便、薑汁、酒調下,或犀角地黃湯入鬱金同用。如黃 芩、升麻、犀角能解毒,又以鬱金末,童便、薑汁、酒調服。 治血汗血衄,以人中白,新瓦上火逼乾,入麝香少許, 研細,酒調下。《經驗》:人中白,即溺盆白垽秋石也。 衄血出於肺,以犀角、梔子、黃芩、升麻、芍藥、生地黃、紫 菀、丹參、阿膠之類主之。
鼻通於腦,血上溢於腦,所以從鼻而出。凡鼻衄並以 茅花調止衄散,時進浙二泔,仍以麻油滴入鼻,或以蘿蔔汁滴入鼻亦可。又茅花、白芍藥、對半尤穩。
溺血
[编辑]溺血屬熱,用炒山梔水煎服,或小薊、琥珀。血虛,四物 加牛膝膏,實者當歸承氣湯下之,後以四物加山梔。 痛者為淋,不痛者為溺血。溺血先與生料五苓散加 四物湯。若服不效,其人素病於色者,此屬虛,宜五苓 散和膠艾湯吞鹿茸丸,或辰砂香散,或四物加生地 黃、牛膝,或四物加黃連、棕灰,又六味地黃丸為要藥。 莖中痛用甘草梢,血藥中少佐地榆、陳皮、白芷、棕灰。 劫劑用《瑞竹堂》蒲黃散,或單用蒲黃,或煎蔥湯調鬱 金末服。又文蛤粉入煎劑妙。
大抵小便出血則小腸氣祕,氣祕則小便難。痛者為 淋,不痛者為溺血。並以油頭髮燒灰存性為末,新汲 水調下,妙。或煎車前草葉,調車前子末二錢服。
下血
[编辑]下血其法不可純用寒涼藥,必於寒涼藥中加辛味 為佐。久不愈者,後用溫劑,必兼升舉藥中加酒浸炒 涼藥,如酒煮黃連丸之類,寒因熱用故也。有熱,四物 加炒山梔子、升麻、秦艽、阿膠珠,去大腸濕熱也。屬虛 者,當溫散四物加炮乾薑、升麻,或用白芷五倍子丸。 胃清血,非藍實不除。
下血當別其色。色鮮紅為熱。以連蒲散。若內蘊熱毒。 毒氣入腸胃。或因飲酒過多。及啖糟藏炙引血入 大腸,故下血鮮紅,宜黃連丸,或一味黃連煎。若大下 不止者,宜四物湯加黃連、槐花,仍取《血見愁》少許,生 薑搗取汁,和米飲服。於《血見愁草》中,加入側柏葉,與 生薑同搗汁尤好。毒暑入腸胃下血者,亦宜一味黃 連,入槐花煎服。血色瘀者為寒,逐氣走冷,寒入客腸 胃,故下瘀血,宜理中湯溫散。風入腸胃,純下清血或 濕毒,並宜胃風散,加枳殼、荊芥、槐花。妭撲內損惡血 入腸胃,下血濁。如瘀血者,宜黑神散加老黃茄為末, 酒調下。《內經》云:「下血為內傷絡脈所致」,用枳殼一味 服。又方:用黃連、枳殼各二兩,槐花八兩同炒,去槐花 不用,止以二味煎服,立效,以解絡脈之結也。
腸風臟毒
[编辑]腸風獨在胃與大腸出,用黃芩、秦艽、槐角、升麻、青黛。 定腸風痛,用蒼朮、滑石、當歸、生地黃、黃芩、甘草。若兼 風者,蒼朮、秦艽、芍藥、香附。
腸胃不虛,邪氣無從而入。人惟坐臥風濕,醉飽房勞, 生冷停寒酒。積熱,以致榮血失道,滲入大腸,此腸 風臟毒之所由作也。挾熱下血清而色鮮,腹中有痛; 挾冷下血濁以色黯,腹中略痛。清則為腸風,濁則為 臟毒。有先便而後血者,其來也遠;有先血而後便者, 其來也近。世俗糞前糞後之說非也。治法大要,先當 解散腸胃風邪,熱則用敗毒散,冷者與《不換金》正氣 散,加川芎、當歸,後隨其冷熱而治之。蓋芎歸湯乃調 血之上品,熱者加茯苓、槐花,冷者加茯苓、木香,此則 根本之論也。雖然,精氣血氣生於穀,氣傷則大腸下 血,大抵以胃藥收功,以四君子湯、參苓白朮散、枳殼 散、小烏沉湯和之,胃氣一回,血自循於經絡矣。 腸風者,邪氣外入,隨感隨見。臟毒者,蘊積毒久而始 見。《三因方》。五痔腸風臟毒。辨之甚詳。二證皆以四物 湯加刺蝟皮。
《平治會萃》
[编辑]下血
[编辑]凡用血藥,不可單行單,止。有風邪下陷,宜升提之。蓋 風傷肝,肝生血,故有濕傷血,宜行濕消熱可也。 《內經》謂:「身熱即死,寒則生」,此亦是大概言之,必兼證 詳之則可。今豈無身熱生寒而死者。
脈沉小流連或微者,易治;脈浮大洪數者,難愈。宜滑 不宜弦。
《血屬陰難成易虧論》
[编辑]《內經》云:榮者,水穀之精也。和調於五臟,灑陳於六腑, 乃能入於脈也。源源而來,生化於脾,總統於心,藏於 肝。脾宣布於肺,施泄於腎,灌溉一身。目得之而能視, 耳得之而能聽,手得之而能攝,掌得之而能握,足得 之而能步,臟得之而能液,腑得之而能氣,是以出入 升降,濡潤宣通者,由此使然也。注之於脈,少則濇,充 則實,常以飲食日滋,故能陽生陰長,取汁變化,而赤 為血也。生化旺則經絡恃此而長養,衰耗竭則百脈 由此而空虛,可不謹養哉!故曰:「血者,神氣也,持之則 存,失之則亡。」是知血盛則形勝,血弱則形衰,神靜則 陰生,形役則陽充,陽盛則陰必衰,又何言陽旺而生 陰血者,何哉?蓋謂血氣之常,陰從乎陽,隨氣運行於 內,而無陰以羈束之,則氣何以樹立?故其致病也易, 而調治也難,以其比陽常虧而又損之,則陽易充,陰 易乏矣。《諸經》有云:「陽道實,陰道虛,陽道常饒,陰道常 乏。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以人之生也,年至十四而經 行,至四十九而經斷,可見陰血之難成易虧如此。陰 氣一虧傷,所變之證,妄行於上,則吐衄;衰涸於外,則 虛勞;妄返於下,則便紅稍血熱則膀胱癃閉;溺血滲透腸間,則為腸風;陰虛陽搏,則為崩中;濕蒸熱瘀,則 為滯下;熱極腐化,則為膿血;火極似水,血色紫黑;熱 盛於陰,發為瘡瘍;濕滯於血,則為痛癢癮疹;皮膚,則 為冷痹;畜之在上,則喜忘;畜之在下,則喜狂墮恐跌 仆,則瘀惡內凝。若分部位,身半已上,同天之陽,身半 已下,同地之陰。此特舉其所顯之證者,治血必血屬 之藥,欲求血藥,其四物之謂乎?河間謂「隨證輔佐,謂 之六合湯」者,詳言之矣。余故陳其氣味專司之要,不 可不察。夫川芎血中之氣藥也,通肝經,性味辛散,能 行血滯於氣也;地黃血中血藥也,通腎經,性味甘寒, 能生真陰之虛也。當歸分三,治血中主藥。通腎經,性 味辛溫,全用能活血,各歸其經也。芍藥,陰分藥也,通 脾經,性味酸寒,能和血氣,定腹痛也。若求陰藥之屬, 必於此而取則焉。《脾胃論》有云:「若善治者,隨經損益, 損其一二味之所宜,為主治可也。」此特論血病,而求 血藥之屬者也。若氣虛血弱,又當從長沙,血虛以人 參補之,陽旺則生陰血也。若四物者,獨能主血分受 傷,為氣不虛也。輔佐之屬,若桃仁、紅花、蘇木、血竭、牡 丹皮者,血滯所宜;蒲黃、阿膠、地榆、百草霜、櫚灰者,血 崩所宜;乳香、沒藥、五靈脂、凌霄花者,血痛所宜。蓯蓉、 瑣陽、牛膝、枸杞子、益母草、夏枯草、敗龜板者,血虛所 宜。乳酪,血液之物。血燥所宜。乾薑桂者。血寒所宜。生 地黃元參者。血熱所宜。此特取其正治之大略耳。以 其觸類而長。可謂無窮之應變矣。
《經》曰:「人年四十,而陰氣自半,起居衰矣。」又曰:「男子六 十四而精絕,女子四十九而經斷。」夫以陰氣之成,止 供給三十年之運用,已先虧矣。人之情欲無涯,此難 成易虧之陰氣,若之何而可以縱欲也?
《明戴思恭證治要訣》
[编辑]《總辨》
[编辑]「欬血」者,嗽出痰,內有血者是。「嘔血」者,嘔全血者是。「咯 血」者,每欬出皆是血疙瘩。「衄血」者,鼻中出血、溺血、小 便出血。「下血」者,大便出血。雖有各名,俱是熱證,但有 虛實新舊之不同,或妄言為寒者,誤也。
吐血
[编辑]吐血者,血溢入濁道,留聚膈間,滿則吐血,名曰內衄, 宜蘇子降氣湯加人參、阿膠各半錢,下養正丹。濕溢 血傷,能令吐血,腎著湯加川芎,名除濕湯。此乃濕毒 鬱於經絡,血溢妄行,從鼻則衄,衄行清道,吐行濁道, 流入胃脘,令人吐血,妄行於上,或吐或咯、或嗽,用琥 珀效者,固多有之,宜擇末藥中入此一味,或煎藥去 滓。可調服。
吐血咯血,炒菉豆粉和小烏沈湯白湯點服。吐血不 止者,菜頭搗汁呷之。咯血者,每日空心進一二呷,入 側柏、沙參各一兩,焙研末,入飛枼二錢,調如稀糊啜 服。
上膈壅熱吐血,四物湯加荊芥、阿膠各半錢。更不止, 於本方中加大黃、滑石各半錢。或降氣湯吞木香檳 榔丸,從大便導之。然此實熱則可,虛勞則不可。 吐甚頭運,發為寒熱者,降氣湯加四物湯各半貼,加 阿膠一錢。若單單發熱者,茯苓補心湯。
胃傷吐血,宜理中湯加川芎、乾葛各半錢,或只依《理 中》本方加川芎、扁豆尤好,不必乾葛。渴則用葛 打損,惡血滲入胃中,以致吐血,宜先進蘇合香丸,仍 以黑神散和小烏沈湯、童便調治。夏月伏暑吐血,茅 花湯調五苓散。有因勞力太過,吐血不止,蘇子降氣 湯加人參半錢煎。
有時或吐血兩口,隨即無事,數日又發,經年累月不 愈者,宜黑神散和小烏沈湯常服。吐血人多發渴,名 為血渴,四物湯、十全大補湯,量胃氣虛實用之。吐血 後血止而變生諸證者,見。血證。
咯血
[编辑]咯血,不嗽而咯出血也。初得病且宜白扁豆散,加入 生地黃、藕節各五錢尤佳,及濃磨京墨,調黑神散、小 烏沈湯各一錢,或新掘生地黃,淨洗生薑少許,搗汁 去滓溫進。又有以生薑一片,四面蘸百草霜含嚥,如 百草霜已淡吐出,再蘸如薑已無味則吐出,易之,嗽 血亦止。
勞瘵吐咯血,七珍散加阿膠、當歸各半錢。惡甜人,更 加百藥煎半錢,仍調鍾乳粉尤佳。一味鍾乳粉,用糯 火飲調。吐血、嗽血,亦治因飽屈身傷肺。吐血者,白芨 枇杷丸,或白芨蓮鬚散。
嗽血
[编辑]「熱壅於肺能嗽血,久嗽損肺,亦能嗽血。壅於肺者易 治,不過涼之而已,損於肺者難治,已久成勞也。」熱嗽 有血者,宜金沸草散加阿膠半錢。勞嗽有血者,宜補 肺湯加阿膠、白芨各半錢。嗽血而氣急者,補肺湯加 阿膠、杏仁、桑白皮各半錢,吞養正丹,或靈砂丹,或三 砂丹,間進百花膏。嗽血肺損,薏苡仁十兩杵碎,水三 「升,煎取一升,入酒少許,分二三次服。或以薏苡仁研 細末,煮豬肺白蘸食之。豬心一箇,竹刀切開,勿令相離,以沉香末一錢,半夏七箇入在縫中,紙裹蘸小便 內令濕,煨熟取出,去半夏,只喫豬心。」此方嗽血、吐血 均治熱嗽咽痛,痰帶血絲,或痰中多血,其色鮮者,並 宜金沸草散。若服涼劑不愈,其色瘀者,此非熱證。宜 杏子湯。
鼻衄
[编辑]諸失血而發熱甚者,難治,十僅可一二全者。
有頭風纔發,則自衄不止,宜芎附飲,間進一字散。 有因虛致衄,此為上虛下盛,不宜過用涼劑,宜養正 丹及紫霞丹,仍佐以四物湯,多加芎、歸,磨沉香服。 傷濕而衄,腎著湯加川芎,名「除濕湯。」
傷胃致衄,名「酒食衄。」妭撲致衄,名「折傷衄。」外喜怒憂 思諸氣皆能動血致衄,名「五臟衄。」上膈極熱而衄者, 金沸草散去麻黃、半夏,加茅花,如荊芥穗,或用黃芩 芍藥湯,加茅花一撮。虛極者,茯苓補心湯。
飲酒過多,及食熱物而衄,先用茅花湯。衄愈甚,則理 中湯加乾葛、川芎各半錢。或止川芎,不必乾葛。或於 理中湯去乾薑,用乾葛,或只依本方,並芎不必加,或 止用乾薑、甘草二味。
妭而衄不止,蘇合香丸一圓,或以小烏沉湯一錢,白 湯調下,或煎濃蘇湯,獨調小烏沉湯,或添入黑神散 一錢,鹽湯調下亦得。仍驀然以水噴其面,使載驚則 止。小烏沉濃蘇湯調,非特妭而衄,而五竅出血皆治。 不因妭而衄者,亦治。諸竅血,皆可以水沃噀,驚則血 止。
曾病衄愈後,血因舊路,一月或三四衄,又有洗面而 衄,日以為常,此即水不通借路之意,並宜止血散,茅 花煎湯調下,或四物湯加石菖蒲、阿膠、蒲黃各半錢, 煎熟調火垎石膏末一匙頭許,兼進養正丹。前諸證 服不效,大衄不止者,養正丹多服,仍佐之以蘇子降 氣湯,使血隨氣下。
衄後頭運,「四物湯或芎歸湯、十全大補湯。」
伏暑而衄者,茅花湯調五苓散。伏暑吐血者亦治。有 先因衄血,衄止而變生諸證,或寒熱間作,或喘息無 寐,病狀不一,漸成勞憊,當於虛損諸證詳之。吐血同 治法。
舌衄
[编辑]舌衄,槐花為末摻之,或麥門冬煎湯,調「妙香散。」
牙宣〈即齒衄〉
[编辑]牙宣有二證,有風壅牙宣,有腎虛牙宣。風壅牙宣,消 風散擦之,兼服。腎虛牙宣,以腎主骨,牙者骨之餘,虛 而上炎,故宣服涼劑而愈。甚者,此屬腎經下虛上盛, 宜鹽湯下安腎丸,間進黑錫丹,仍用薑鹽炒香附黑 色為末揩擦,其妙不可言也。
汗血
[编辑]病者汗出污衣,名曰「汗血。」皆由大喜傷心,喜則氣散, 血隨氣行。婦人產蓐,多有此證,以葎草汁主之。 九竅血、舌血、牙血、汗血不愈,又當於衄血、吐血條相 參用之。
小便血
[编辑]痛者為血淋,不痛者為尿血。血淋見淋閉證。尿血先 與生料五苓散和四物湯,若不效,或素病於色者,此 屬虛證,宜五苓散和膠艾湯吞鹿茸丸,或附子八味 丸,或辰砂妙香散加五苓散,吞二項丸子。若小便自 清後,有數點血者,五苓散加赤芍藥一錢。亦有如砂 石色紅,卻無石淋之痛,亦屬虛證,宜五苓散和膠艾 湯,或五苓散和辰砂妙香散,吞鹿茸丸、八味丸。或有 氣閉而小便不通,至臍下氣瘕結痛,以五香散閒服 獨味琥珀末,以燈心湯下,甚效。女人多有此證。
瀉血
[编辑]瀉血當辨其色,「色鮮為熱,色瘀為寒,熱血連蒲飲,寒 血理中湯。」血色鮮紅者,多因熱毒入腸胃,或飲酒過 多,及啖糟藏炙。引血入大腸。故瀉鮮血。宜連蒲散。 吞黃連阿膠丸。及香連丸。或一味黃連煎飲。
有腸風下血,以香附末加百草霜,米飲調服,加入麝 香少許,其應尤捷。
瀉血色瘀者為寒。血逐氣走泠,氣入客腸胃,故下瘀 血,理中湯不效,宜黑神散,米飲調下,中用附子者佳, 或用膠艾湯加米煎吞震靈丹。
有風入腸胃,純下清血,或風濕入腸胃,下如豆汁,或 下瘀血,並宜「胃風湯」、膠艾湯。
瀉血或淡或濁,或鮮或瘀,亦宜胃風湯吞「駐車丸。」或 獨瀉血,或與糞俱出,當辨其色與所感施治。
有腹痛者,乃是血不循經,故爾作痛,卻無裏急後重 及纏墜等患,不可因痛認為血痢。
婦人因月事不通,血不循故道,從後分出者,當調其 經。見「婦人門。」
瀉血過多,手足厥冷而眩運者,當審其寒熱施治,不 可因眩運而便用附子熱藥。寒血猶可,熱血為害不 小。
===腸風臟毒===血清而色鮮者為腸風,濁而黯者為臟毒。或在糞前, 或在糞後,並宜米飲湯調枳殼散下,酒煮黃連丸,或 枳殼散,或烏梅丸。此乃因登圊,糞中有血,卻與瀉血 不同,或用小烏沉湯和黑神散,米飲調下。糞前後有 血皆可用,色瘀尤甚捷。
血色清鮮者,以瓦松燒灰研細,米飲調服,宜減桂五 苓飲,加茅花五分,吞荊梅花丸,仍以側柏葉同薑爛 搗,冷水解下,入些米飲佳。
如血色淡濁者,胃風湯吞「蒜連丸」,或烏荊丸,或響灰 散,仍以米飲調香附末,或「三灰散。」
或久而不已。面色痿黃。漸成虛憊。下元衰弱者。宜黃。 四君子湯下「斷紅丸。」或「十全大補湯。」或「黃。」飲。諸 般腸風臟毒並宜生銀杏四十九箇。去殼膜爛研。入 百藥煎末。丸如彈子大。每兩三丸。空心細嚼米飲下。
《樓英醫學綱目》
[编辑]《總論》
[编辑]「胸中聚積之殘火,腹裏積久之太陰,上下隔絕,脈絡 部分,陰陽不通」,用苦熱以定於中,使辛熱以行於外, 升以甘溫,降以辛潤,化嚴肅為春溫,變凜冽為和氣, 汗而愈也。然餘毒土苴,猶有存者,周身陽和,尚未泰 然,胸中微躁而思涼飲,因食冷物,服涼劑,陽氣復消, 餘陰再作,脈退而小,弦細而遲,激而為衄血唾血者 有之,心肺受邪也;下而為便血溺血者有之,腎肝受 邪也。三焦出血,色紫不鮮,此重沓寒濕化毒,凝泣水 穀道路,浸漬而成。若見血證,不詳本源,便用涼折,變 乃生矣。陽證溢出鮮血,陰證下如豚肝上而血者黃。 桂枝湯、白芍當歸湯。中而血者。當歸建中湯。增損 胃風湯。下而血者。芎歸朮附湯。桂附六合湯。若三血 證。在行陽二十五度見黃。四君子湯主之。若三血 證在行陰二十五度,見當歸四逆加吳茱𤣱主之。吐 血、衄血、便血,其人陰虛陽走,脈沉而散,外證虛寒無 熱候,宜烏金丸散止之。法宜上用散,下用丸,次以木 香理中湯加大七氣湯入川芎煎調蘇合香丸溫之。 治下血,防風為上使,黃連為中使,地榆為下使,若血 瘀色紫者,陳血也,加熟地黃。若血鮮色紅者,新血也。 加生地黃。若寒熱者,加柴胡。若肌熱者,加地骨皮。若 脈洪實痛甚者,加酒浸大黃。
嘔血
[编辑]《經》云:「怒則氣逆,甚則嘔血」,故氣上矣。又云:「陽氣者,大 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此皆怒則傷肝 氣而嘔血,以黃連、香附、青黛、柴胡、甘草平其肝,自愈 矣。宜服赤茯苓瀉心湯。
鼻衄
[编辑]鼻衄血者,初出多不能止。用黃丹吹入鼻中,乃肺金 受相火所制然也。宜生料雞蘇散治之。
溺血
[编辑]小便出血,是心伏熱在於小腸,宜鏡面草自然汁,加 生蜜一匙服之,以「八正散」加麥門冬、蔥煎服。如小便 澀痛,以海金砂細末調治之。
下血
[编辑]大便下血者,肺與大腸受熱,宜四物同解毒藥,入艾 煎下三黃丸調治之。
《腸風辨》
[编辑]如下清血色鮮者,腸風也。血濁而色黯者,臟毒也。肛 門射如血箭者,蟲痔也。又有一種下部虛,陽氣不升, 血隨氣而降者。
「大便下血曰腸風」,切勿止澀。究其本末證狀,先清其 表,後攻其裏,其血自止。如脈洪大,宜四物合解毒湯 調治。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