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第522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五百二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五百二十二卷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五百二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五百二十二卷目錄

 醫部總論二

  李杲珍珠囊指掌用藥法

  此事難知集醫之可法

  羅天益衛生寶鑑福醫治病

  朱震亨心法不治已病治未病論 亢則害承迺制論 審察病機無失氣宜論

   能合色脈可以萬全論

  王好古湯液本草察病輕重 醫之可法

  呂復醫門群經辨論古方論

  王褘青巖叢錄論醫

  比事摘錄醫孝

  王文祿醫先論醫

  虞摶醫學正傳或問

  王綸明醫雜著醫論

  柏齋三書治療須法素問

  無名氏原機啟微

  醫說醫藥之難 醫通神明 醫不貪色 隱醫 治病委之庸醫比之不慈不孝

  續醫說處方貴簡 醫貴權變

藝術典第五百二十二卷

醫部總論二

[编辑]

元李杲珍珠囊指掌

[编辑]

《用藥法》

[编辑]

夫用藥之法,貴乎明變。如「風會有古今之異,地氣有 南北之分,天時有寒暑之更,稟賦有厚薄之別,受病 有新舊之差,年壽有老少之殊,居養有貴賤之辨,用 藥之際,勿好奇,勿執一,勿輕妄,勿迅速,須慎重精詳, 圓融活變,不妨沉會,以期必妥,藥於是乎功成。」惜先 賢未有發明,後學因而弗講,其悮世也不既多乎。 夫病有宜補以瀉之之道,補之。病有宜瀉以補之之 道,瀉之。病有宜寒劑者,以熱劑為嚮導之兵。病有宜 熱劑者,以寒劑為類從之引。病在上者治下,病在下 者治上。病同也而藥異。病異也而藥同。其義至微,學 者最宜深究。

用藥之忌,在乎欲速,欲速則寒熱溫涼,行散補瀉,未 免過當,功未獲奏,害已隨之。夫藥無次序,如兵無紀 律,雖有勇將,適以勇,而僨事又如理絲,緩則可清其 緒,急則愈堅其結矣。

此事難知集

[编辑]

《醫之可法》

[编辑]

自伏羲神農黃帝而下,名醫雖多,所可學者有幾人 哉?至於華氏之《剖腹》,王氏之《灸鍼》,術非不神也,後人 安得而傚之?非若岐伯之《聖經》,雷公之《炮炙》,伊贄之 《湯液》,箕子之《洪範》,越人之《問難》,仲景之《傷寒》,叔和之 《脈訣》,士安之《甲乙》,啟元子之《傳註》,錢仲陽之《論議》,皆 其活法所可學者,豈千方萬論,印定後人眼目者所 能比哉?其間德高行遠、奇才異士,與夫居縉紳隱草 莽者,雖有一法一節之可觀,非百代可行之活法,皆 所不取也。豈予好辨哉?欲使學者觀此數聖賢,而知 所向慕而已。或有人焉,徒能廣覽泛涉,自以為多,學 而用之無益者,豈為知本?

羅天益衛生寶鑑

[编辑]

《福醫治病》

[编辑]

丙辰秋,楚丘縣賈君次子二十七歲,病四肢困倦,躁 熱自汗,氣短,飲食減少,咳嗽痰涎,胸膈不利,大便祕, 形容羸削,一歲間,更數醫不愈。或曰:明醫不如福醫 某處,某醫雖不精方書,不明脈候看證極多,治無不 效,人目之曰福醫。諺云:「饒你讀得王叔和,不如我見 病證多。」頗有可信。試命治之。醫至,診其脈曰:此病予 飽諳矣,治之必效。於肺腧各灸三七壯,以蠲飲枳實 丸消痰導滯。不數服,大便溏泄無度,加腹痛食不進, 愈添困篤。其子謂父曰:「病久瘦弱,不任其藥,病劇遂 卒。」冬,予從軍回,其父以告予。予曰:「思《內經》云:『形氣不 足,病氣不足,此陰陽俱不足;瀉之則重不足,此陰陽 俱竭,血氣皆盡,五臟空虛,筋骨髓枯,老者絕滅,壯者 不復矣。故曰不足補之,此其理也。令嗣久病羸瘦,乃 形不足;氣短促,乃氣不足;躁作時嗜臥,四肢困倦,懶 言語,乃氣血皆不足也。補之惟恐不及,反以小毒之 劑瀉之,虛之愈虛,損之又損,不死何待』?」賈君嘆息而 去。予感其事,略陳其理。夫高醫愈疾,先審歲時太過 不及之運,察人之血「氣、衣食、勇怯之殊,病有虛實淺 深、在經在臟之別。藥有君臣、佐使、大小、奇偶之制,治

有緩急、因用、引用、反正之別。」孫真人云:「凡為太醫,必
考證
須諳《甲乙素問》《黃帝鍼經》《明堂流注》,十二經、三部九

候、五臟六腑、表裏孔穴,本草藥性,仲景、叔和諸部經 方。又須妙解五行陰陽,精熟《周易》,如此方可為太醫。 不爾,則無目夜遊,動致顛隕。正五音者,必取師曠之 律呂,而後五音得以正;為方圓者,必取公輸之規矩, 而後方圓得以成。五音。」方圓特末技耳,尚取精於其 事者,況醫者,人之司命,列於四科,非五音方圓之比, 不精於醫,不通於脈,不觀諸經方本草,乃以命通運 達,而號為福醫,病家遂委命於庸人之手,豈不痛哉。 噫。醫者之福福於渠者也。渠之福安能消病者之患 焉。世人不明此理。而委命於福醫。至於傷生喪命。終 不能悟。此惑之甚者也。悲夫。

朱震亨心法

[编辑]

《不治已病治未病論》

[编辑]

「與其救療於有疾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蓋疾 成而後藥者,徒勞而已。是故已病而後治,所以為醫 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攝生之理。夫如是,則思 患而預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聖人不治已病治未 病之意也。嘗謂備土以防水也,苟不以閉塞其涓涓 之流,則滔天之勢不能遏;備水以防火也,若不以撲 滅其熒熒之光,則燎原之焰不能止。其水火既盛,尚 不能止遏,況病之已成,豈能治歟?故宜夜臥早起於 發陳之春,早起夜臥於蕃秀之夏,以之緩形無怒而 遂其志,以之食涼食寒而養其陽。聖人春夏治未病 者如此。與雞俱興於平明之秋,必待日光於閉藏之 冬,以之斂神匿志而私其意,以之食溫食熱而養其 陰。聖人秋冬治未病者如此。或曰:「見肝之病,先實其 脾之虛,則木邪不能傳;見右頰之赤,先瀉其肺經之 熱,則金邪不能盛。」此乃治未病之法。今以順四時調 養神志,而為治未病者,是何意耶?蓋保身長全者,所 以為聖人之道;治病十全者,所以為上工術。不治已 病治未病之說,著於《四時調神大論》,厥有旨哉。昔黃 帝與天師《難疑答問》之書,未嘗不以攝養為先,始論 乎天真,次論乎調神。既以法於陰陽,而繼之以調於 四時;既曰食飲有節,而又繼之以起居有常,諄諄然 以養生為急務者,意欲治未然之病,無使至於已病 難圖也。厥後秦繆達乎此,見晉侯病在膏肓,語之曰: 「不可為也。」扁鵲明乎此,視齊侯病至骨髓,斷之曰:「不 可救也。」噫!惜齊晉之侯,不知治未病之理。

《亢則害承迺制論》

[编辑]

《通天地人》曰:儒醫家者流,豈止治疾而已?當思其不 明天地之理,不足以為醫工之語。

《審察病機無失氣宜論》

[编辑]

「邪氣各有所屬也,常窮其要於前;治法各有所歸也, 當防其差於後。」蓋治病之要,以窮其所屬為先,苟不 知法之所歸,未免於無差爾。是故疾病之生,不勝其 眾,要其所屬,不出乎五運六氣而已。誠能於此審察 而得其機要,然後為之治,又必使之各應於運氣之 宜,而不致有一毫差悮之失。若然,則治病求屬之道, 庶乎其無愧矣。《至真要大論》曰:「審察病機,無失氣宜。」 意蘊諸此。嘗謂醫道有一言而可以盡其要者,運氣 是也。天為陽,地為陰,陰陽二氣,各分三品,謂之三陰 三陽。然天非純陽,而亦有三陰,地非純陰,而亦有三 陽。故天地上下,各有風熱火濕燥寒之六氣。其斡旋 運動乎兩間者,而又有木火金水之「五運,人生其中, 臟腑氣穴,亦與天地相為流通。」是知眾疾之作,而所 屬之機,無出乎是也。然而醫之為治,當何如哉?惟當 察乎此,使無失其宜而後可。若夫諸風掉眩,皆屬肝 木;諸痛瘡痒,皆屬心火;諸濕腫滿,皆屬脾土;諸氣膹 鬱,皆屬肺金;諸寒收引,皆屬胃水。此病機屬於五運 者也。諸暴強直,皆屬「於風;諸嘔吐酸,皆屬於熱;諸躁 越狂擾,皆屬於火;諸痓強直,皆屬於濕;諸澀枯涸,皆 屬於燥;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此病機屬於 六氣者也。」夫惟病機之察,雖曰既審,而治病之施,亦 不可不詳。故必別陰陽於疑似之間,辨標本於隱微 之際。有無之殊者,求其有無之所以殊;虛實之異者, 責其虛實之所以異,為汗吐、下,投其所當投;寒熱、溫、 涼,用其所當用。或逆之以制其微,或從之以導其甚。 上焉以遠司氣之犯,中焉以辨歲運之化,下焉以審 南北之宜。使大小適中,先後合度,以是為治。又豈有 差殊乖亂之失邪?又考之《內經》曰:「治病必求其本。」《本 草》曰:「欲療病者,先察病機。」此審病機之意也。六元正 紀大論曰:「無失天信,無逆氣宜。」五常大論曰:「必先歲 氣,無伐天和。」此皆無失氣宜之意也。故《素問》《靈樞》之 經,未嘗不以氣運為言。既曰「先立其年,以明其氣」,復 有以戒之曰:「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陰陽更勝。」既曰: 「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 矣。」諄諄然若有不能自已者。是豈聖人私憂過計哉。 以醫道之要。悉在乎此也。觀乎《原病式》一書。比類物 象。深明乎氣運造化之妙。其於病機氣宜之理。不可 以有加矣

《能合色脈可以萬全論》

[编辑]

「欲知其內者,當以觀乎外,診於外者,斯以知其內。蓋 有諸內者形諸外,苟不以相參而斷其病邪之逆順, 不可得也。」為工者深燭厥理,故望其五色,以青、黃、赤、 白、黑,以合五臟之脈,窮其應與不應,切其五脈,急大、 緩、嗇、沉,以合其五臟之色,順與不順。誠能察其精微 之色,診其微妙之脈,內外相參而治之,則萬舉萬全 之功,可坐而致矣。《素問》曰:「能合色脈,可以萬全。」其意 如此。原夫道之一氣,判而為陰陽,散而為五行,而人 之所稟皆備焉。夫五脈者,人之真行血氣通陰陽以 榮於身。五色者,氣之華,應五行,合四時,以彰於面。惟 其察色按脈而不偏廢,然後察病之機,斷之以寒熱, 歸之以臟腑,隨證而療之,而獲全濟之效者,本於能 合色脈而已。假令肝色如翠羽之青,其脈當微弦而 急,所以為生。若浮濇而短,色見如草滋者,豈能生乎。 心色如雞冠之赤,其脈當浮大而散,所以為順。若沉 濡而滑,色見如衃血者,豈能順乎?脾色如蟹腹之黃, 其脈當中緩而大,所以為從。若微弦而急,色見如枳 實者,豈能從乎?肺色「如豕膏之白,其脈當浮濇而短, 所以為吉;若浮大而散,色見如枯骨者,豈能吉乎?以 至腎色見如烏羽之黑,其脈沉濡而滑,所以為生。或 脈來緩而大,色見如煤者死」,死生之理。夫惟診視相 參,既以如此,則藥證相對,厥疾弗瘳者,未之有也。抑 嘗論之:容色所見,左右上下,各有其部;脈息所動,寸 關尺中,皆有其位。左頰者肝之部,以合左手關位,肝 膽之分,應於風木,為初之氣。額為心之部,以合於左 手寸口,心與小腸之分,應於君火,為二之氣。鼻為脾 之部,合於右手關脈脾胃之分,應於濕土,為四之氣。 右頰肺之部,合於右手寸口,肺與大腸之分,應於燥 金,為五之氣。頤為腎之部,以合於左手尺中,腎與膀 胱之分,應於寒水,為終之氣,至於相火;為三之氣,應 於右手命門,三焦之分也。若夫陰陽五行,相生相勝 之理,當以合之於色脈而推之也。是故《脈要精微論》 曰:「色合五行,脈合陰陽。」《十三難》曰:「色之與脈,當參相 應。」然而治病萬全之功,苟非合於色脈者,莫之能也。 《五臟生成篇》云:「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夫脈之大小 滑濇沉浮,可以指別;五色微診,可以目察。繼之以能 合色,脈可以萬全。謂夫赤脈之至也;喘而堅,白脈之 至也;喘而浮,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黃脈之至也; 大而虛,黑脈之至也;上堅而大。此先言五色,次言五 脈,欲後之學者,望而切之,以相合也。厥後扁鵲明乎 此,述之曰:望而知之謂之神。切而知之謂之巧。得《內 經》之理也。下逮後世。有立方者。目之曰神巧萬全。厥 有旨哉。

王好古湯液本草

[编辑]

《察病輕重》

[编辑]

「凡欲療病,先察其源,先候其機。五臟未虛,六腑未竭, 血脈未亂,精神未散,服藥必效。若病已成,可得半愈; 病勢已過,命將難存。」自非明醫聽聲察色,至於診脈, 孰能知未病之病乎?

《醫之可法》

[编辑]

錢氏《活人》王朝奉、王德孚所論,皆宋人《易》、老、《守真》,皆 金人所用之劑,寒熱之不同者,蓋本諸此。讀此數書 而用之,亦當以地方世代所宜責之。然莫若取法於 潔古,折衷於仲景湯液,則萬世不易之大法也。

明呂復醫門群經辨論

[编辑]

《古方論》

[编辑]

「《內經》《素問》,世稱黃帝、岐伯問答之書,及觀其旨意,殆 非一時之言,其所撰述,亦非一人之手。劉向指為諸 韓公子所著,程子謂出於戰國之末,而其大略,正如 《禮記》之萃於漢儒,而與孔子、子思之言並傳也。」蓋《靈 蘭祕典》《五常政》《六元正紀》等篇,無非闡明陰陽五行 生制之理,配象合德,實切於人身。其諸色脈病名,鍼 《砭治要》,皆推是理以廣之。而皇甫謐之《甲乙》,楊上善 之《太素》,亦皆本之於此,而微有異同。醫家之大綱要 法,無越是書矣。然按《西漢藝文志》有《內經》十八卷,及 扁鵲、白氏二《內經》,凡三家,而《素問》之目乃不列。至《隋 經籍志》始有《素問》之名,而不指為《內經》。唐王冰乃以 《九靈》九卷,牽合《漢志》之數,而為之註釋。復以《陰陽大 論》託為其師張公所藏,以補其亡逸,而其用心亦勤 矣。惜乎朱墨混淆,玉石相亂,訓詁失之於迂疎,引援 或至於未切。至宋林億、高若訥等,正其誤文,而增其 缺義,頗於冰為有功。今於各篇之內,註意與經相類 者,仍斷章摘句,而釋以己意。冀與同志商確,非敢妄 議前修也。《內經靈樞》、漢、隋、唐《藝文志》皆不錄。隋有《鍼 經》九卷,唐有《靈寶註》及《黃帝九靈經》十二卷而已。或 謂王冰以《九靈》更名為《靈樞》,又謂《九靈》尤詳於鍼,故 皇甫謐名之為《鍼經》,即《隋志》《鍼經》九卷。苟一書而二 名,不應唐別出《鍼經》十二卷也。所謂《靈寶註》者,乃扁 鵲太元君所箋,世所罕傳。宋季有《靈樞略》一卷,今亦

湮沒。紹興初,史崧井是書為十二卷,而復其舊,較之
考證
他本頗善,學者當與《素問》並觀,蓋其旨意互相發明

故也。《本草》三卷,舊稱《神農本經》,《漢藝文志》未詳。至梁 陶隱居始尊信而表章之,謂此書應與《素問》同類,但 後人多更修飾之耳。秦皇所焚,醫方卜術不與,故猶 得全錄。及遭漢獻之遷徙,晉懷之奔迸,文籍焚燹,千 不遺一。今之所存,有此三卷,是其本經。然所出郡縣, 乃多後漢時制,疑張仲景、華元化所記舊經之藥,止 三百六十五種,因而註釋,分為七卷。唐李英公世勣 與蘇恭參攷得失,又增一百一十四種,分為二十卷, 世謂之《唐本草》。宋劉翰等又附益醫家當用者一百 二十種。偽蜀孟昶亦命其臣韓保昇等以唐本圖經 參考增廣,世謂之《蜀本草》。至宋,掌禹錫等,補註新舊 藥,合一千八十二種,定以「白」字為神農所說,「黑」字為 名醫所傳。草石之品,可謂大備也。若雷公以下蔡邕、 徐大山、秦承祖、王季璞、鄭虔諸公所撰名本草者,凡 三十九部,三百五十卷,雖顯晦不齊,無非輔翼舊經 焉耳。近代陳衍作《本草折衷》,王好古作《湯液本草》,亦 刪繁之遺意也。竊意舊記郡縣,古今沿革不同,及一 物而根苗異名,或同名異質,而主療互見者,尚須考 定,俾歸於一可也。《難經》十三卷,乃秦越人,祖述《黃帝 內經》,設為問答之辭,以示學者。所引經言,多非《靈》《素》 本文,蓋古有其書,而今亡之耳。隋時有呂博望註,本 不傳。宋王惟一集五家之說,而醇疵或有相亂。惟虞 氏粗為可觀。紀齊卿註稍密,乃附辨楊元操、呂廣、王 宗正三子之非;周仲立頗加訂異,而考證未明。李子 野亦為句註解,而無所啟發。近代張潔古註後附藥, 殊非經意。王少卿演繹其說,目曰《重元》,亦未足以發 前人之蘊。余嘗輯諸家之長,先訓詁而後辭意。竊附 鄙說其間。以便後學。未敢以為是也。《傷寒論》十卷。乃 後漢張機仲景用《素問》熱論之說。廣伊尹湯液而為 之。至晉王叔和。始因舊說重為譔次。而宋成無己復 為之註釋其後。請幫助識別此字。安常、朱肱、許叔微、韓祗和、王寔之 流,固亦互有開發,而大綱大要,無越乎吐、汗、下、溫四 法而已。蓋一證一藥,萬選萬中,千載之下,如合符節, 前修指為群方之祖,信矣。所可憾者,審脈時汨王氏 之言三陰,率多斷簡。況《張經》王《傳》亦往往反復後先, 亥豕相雜,自非字字句句,熟玩而精思之,未有能造 其閫奧者。陳無擇嘗補三陰證藥於三因論,其意蓋 可見矣。近人徐止善作《傷寒補亡》,恐與先哲之意不 合。余因竊舉大要,以補成氏之未備,知醫君子,或有 所取也。《脈經》十卷,乃西晉太醫令王叔和本諸《內經》 《素問》、九靈及扁鵲、仲景元化之說,裒次而成,實醫門 之龜鏡,診切之指的,自與近代倣託鈐決者不同。歷 歲既深,傳授不一,各祕所藏,互有得失。至宋祕閣林 億等,始考證謬妄,頗加改易,意其新譔《四時經》之類, 皆林氏所增入。陳孔固、何大任、毛升、王宗卿輩皆嘗 審訂刊傳,今不多見。近人謝堅白以其所藏善本刻 於豫章,傳者始廣。余嘗摭其精語,并引《內經》之辭,作 《診切樞要》二卷,非敢翦其冗複,間亦補其缺漏,且附 私語各條之下,以與同志研究爾。《脈訣》一卷,乃六朝 高陽生所譔,託以叔和之名,謬以「七表」、「八裏」、「九道」之 目,以惑學者。通真子劉元賓為之註,且續歌括附其 後,辭既鄙俚,意亦滋晦。今代王光國刪其舊辭而益 以新語,既不出其畦逕,安能得乎原本?餘如青溪徐 裔、甄權、李上交輩,皆自譔著,凡十餘家,亦每蹈襲前 說,在叔和之所不取,讀者止記入式歌,以馴至乎《脈 經》可也。《病原論》五十卷,乃隋大業太醫博士巢元方 等奉敕譔集,原諸病候,而附以養生導引諸法,裒成 一家之書,醇疵相混,蓋可見矣。宋之監署,乃用為課 試,元復循襲列醫門之七經,然附會雜揉,非復當時 之舊,具眼者當自見之。吳景賢亦作《病源》一書,近代 不傳。《天元玉冊元誥》十卷,不知何人所作,歷漢至唐 諸《藝文志》俱不載錄。其文自與《內經》不類,非戰國時 書。其間有天皇真人昔書,其文若「道正無為,先天有 之;太易無名,先於道生」等語,皆老氏遺意,意必老氏 之徒所著,大要推原五運六氣、上下臨御、主「客勝復、 政化淫正」,及三元九宮、太乙司政之類,殊為詳明,深 足以羽翼《內經》六微旨、五常政等篇,太元君、扁鵲為 之註,猶郭象之於南華,非心學之所易曉。觀其經註 一律似出一人之手。謂扁鵲為秦越人,則傳中無太 元君之號。舊門倣託,率多類此。《元珠密語》十卷,乃啟 元子所述,其自序謂得遇元珠子而師事之,與我啟 蒙,故自號啟元子,蓋啟問於元珠也。目曰《元珠密語》, 乃元珠子密而口授之言也。及考王氏《素問序》,乃云: 「辭理祕密,難粗論述者,別譔元珠,以陳其道。」二序政 自相類。意者元珠之名取諸蒙《莊子》所謂黃帝遺元 珠,使象罔得之之語,則師事元珠子而號啟元者,皆 妄也。宋高保衡等較正《內經》,乃云「詳王氏《元珠》,世無 傳者,今《元珠》乃後人附託之文耳。」雖非王氏之書,亦 於《素問》九卷、二十四卷頗有發明。余嘗合《素問》觀之, 而《密語》所述,乃六氣之說,與高氏所指諸卷全不相侔,疑必刊傳者有所誤也。原其所從,蓋請幫助識別此字。「摭《內經六 微旨》及《至真要》等五篇,洎《天元玉冊要言》,而附會雜 說,其諸紀運休祥之應,未必可徵,實偽書也。苟啟元 別譔,果見於世,又豈止述氣運一端而已?覽者取其 長而去其短可也。」《中藏經》八卷,少室山鄧處中云:「華 先生佗游公宜山古洞,值二老人授以療病之法,得 石牀上書一函,用以施試,甚驗。」余乃先生「外孫,因弔 先生寢室,夢有所授,獲是書於石函中。其託為荒誕 如此,竟不考。」傳獄吏焚書之實,其偽不攻自破。按《唐 志》有吳普集華氏藥方,別無中藏之名,普其弟子,宜 有所集。竊意諸論非普輩不能作,鄧氏時附別方,而 更今名耳。蓋其方所用太平錢井山藥者,蓋太平乃 宋熙陵初年號,薯蕷以避後陵偏諱,而始名山藥,其 餘可以類推。然《脈要》及察聲色形證等說,必出元化 遺意,覽者細為審諦,當自知之。《聖濟經》十卷,宋徽宗 所作。大要祖述內素,而引援六經,旁及老氏之言,以 闡軒岐遺旨。政和間頒是經於兩學,辟雍生吳提為 之講義,若達道正紀等篇,皆足以裨益政道,啟迪眾 工。餘如孕元立本,制字命物,二三章釋諸字義,失於 穿鑿。良由不攷六書之過,瑕瑜具存,固無害於美玉 也。其論諸醫有曰:「扁鵲醫如秦鑑燭物,妍媸不隱。又 如奕秋遇敵,著著可法,觀者不能察其神機。倉公醫 如輪扁斲輪,得心應手,自不能以巧思語人。張長沙 如湯、武之師,無非王道,其攻守奇正,不以敵之」大小, 皆可制勝,《華元化醫》,如庖丁解牛揮。請幫助識別此字。而肯綮無礙。 其造詣自當有神。雖欲師之。而不可得。孫思邈醫如 康成。註書詳於訓詁。其自得之妙。未易以示人。味其 膏腴。可以無饑矣。請幫助識別此字。「安常醫能啟扁鵲之所祕,法元 化之可法,使天假之年」,其所就當不在古人下。錢仲 陽醫如李靖用兵,度越縱舍,卒與法會,其始以《顱䪿 方》著名於時,蓋因扁鵲之因時所重而為之變爾。陳 無擇醫如老吏,斷案深於鞫讞,未免移情就法,自當 其任則有餘,使之代治則繁劇。許叔微醫如顧愷寫 神,神氣有餘,特不出形似之外,可模而不可及。張易 水《醫》如請幫助識別此字。溪之圖,太極分陰分陽,而包括理氣,其要 以古方新病,自為家法,或者失察,欲指圖為極,則近 乎畫蛇添足矣。「劉河間醫如槖駝種樹,所在全活,但 假冰雪以為春,利於松柏,而不利於蒲柳。張子和醫 如老將對敵,或陳兵背水,或濟河焚舟,置之死地而 後生,不善效之,非潰則北矣。」其六門三法,蓋長沙之 緒餘也。李東垣醫。如絲絃新。請幫助識別此字。一鼓而竽籟並熄,膠 柱和之,七絃由是而不諧矣。無他,希聲之妙,非開指 所能知也。嚴子禮醫,如歐陽詢寫字,善守法度,而不 尚飄逸,學者易於摹倣,終乏漢晉風度。張公度醫專 法仲景,如簡齋賦詩,并有少陵氣韻。王德膚醫,如虞 人張羅,廣絡原野而脫兔,殊多詭遇,獲禽無足算者 耳。

王褘青巖叢錄

[编辑]

《論醫》

[编辑]

醫家之書,自《內經》以下,藏於有司者一百七十九家, 二百九部,一千二百五十九卷而後出雜著者不與 焉。《內經》謂為黃帝之書,雖先秦之士依倣而託之,其 言質奧而義弘深,實醫家之宗旨,殆猶吾儒之六經 乎?秦越人,《八十一難經》繼作,蓋舉黃帝、岐伯之要旨 而推明之,亞於《內經》者也。漢張仲景本《內經》《難經》之 旨,著《金匱》《玉函經》及《傷寒》諸論。其論六氣之所傷最 為詳備。晉王叔和纂岐伯、華佗等書為《脈經》,敘陰陽 內外,辨三部九候,分人迎氣口,條陳十二經,洎,三焦 五臟六腑之病,尤為精密。二氏之書,誠千古不刊之 典也。厥後巢元方著《病源候論》,王冰譔《天元玉策要》, 皆有所祖述。然元方言風寒二濕,而不著濕熱之說; 冰推五運六氣之變,而患在滯而不通,此其失也。至 唐孫思邈出,以絕人之識,篤濟物之仁,其列《千金方 翼》,所以發前言,啟後學,有功於醫道深矣。當時王燾 有《外臺祕要》,所言方證、符證、灼灸甚詳,然謂「針能殺 生人,而不能起死人」,則一偏之論也。及宋錢乙請幫助識別此字。安 時,許叔微迭興,龐則囿於準繩尺寸之中,許則務在 出奇而應變,其術皆本於仲景。惟錢深造仲景之閫 奧,建為五臟之方,各隨所宜用,謂肝有相火,則有瀉 而無補;腎為真水,則有補而無瀉,可謂啟《內經》之祕。 惜其遺書散亡,出於閻孝忠之所集者,非乙之本真 也。若大觀間陳師文、裴元宗輩所製二百九十七方, 則欲以一定之方,而應無窮之病,識者固知其昧於 變通之道矣。金氏之有中原也,張潔古、劉守真、張子 和、李明之四人者作,醫道於是乎中興。潔古以古方 新病不能相值,治疾一切不以方,故其書不傳,其學 則明之深得之。明之推內外三陽,尤先於治脾土,其 為法專於補,其所著《脾胃論》,誠根本之言也。子和以 吐、汗下三法,風、寒、暑、濕、火燥六門,為醫之關鍵,其劑 多峻厲。其為法主於攻守真。論風火之病,以《內經》病 機氣宜十九條者為原病式,曲盡精微。其治法則與子和相出入者也。張氏一再傳,其後無聞。李氏弟子 多在中州,獨劉氏傳之荊山浮圖師。師至江南,傳之 宋中人羅知悌,而南方之醫皆宗之。爰及近時,天下 之言醫者,非劉李之學弗道也。「劉李之法,雖攻補不 同,會而通之,隨證而用之,不存其人乎?」

比事摘錄

[编辑]

《醫孝》

[编辑]

北齊李元忠,母老多病。元忠專心醫道,研習積年,遂 善此技。族弟亦因母病,醫為治療,不愈,遂自精究針 藥,母病乃除。隋許道幼亦因其母疾患,遍覽經方,得 以究極,世號名醫。誡諸子曰:「人子當視膳藥,不知方 術,豈為孝乎?」由是世相傳授。唐王勃嘗謂人子不可 不知醫。時長安曹元有祕術,勃從之遊,盡得其要。勃 「之所見實同道幼。」唐有王燾,亦因母病學醫,因以所 學作書行世。宋高若訥,亦因母病,遂兼通醫書,雖國 醫皆屈伏。張仲景《傷寒論訣》、孫思邈方書及《外臺祕 要》久不傳,悉考校訛謬行之,世始知有是。名醫多出 衛州,皆本高氏學焉。此以醫為孝者也。宋李虛己,母 喪明,虛己旦日䑛睛不懈,二年母目復明。李行簡父 患癰極痛。行簡吮其敗膏。不唾於地。疾尋平。此又以 孝為醫者也。

王文祿醫先

[编辑]

《論醫》

[编辑]

醫者意也,度時致病者意起之,立方醫之,若天時聖 教不同也。羅太無見元世風俗奢靡,豐於滋味,濕熱 痰火,致病常多,故授朱丹溪以清金降火之法,乃辟 《和濟局方》溫補之非,矯之過也。夫《局方》熱藥固不可, 丹溪專用涼藥亦不可,況今元氣日耗也。用丹溪法 治者,多壞脾胃。蓋痰生脾濕,熱生脾虛,必用東垣補 「脾法」為上。是以醫貴審氣運。察人情。及致病之原。

虞摶醫學正傳

[编辑]

《或問》

[编辑]

或問醫學源流。自軒岐以來。以醫術鳴世。與夫著書 立言。俾後人之可法者,幾何人哉?請明以告我。曰:予 嘗閱故學士宋公景請幫助識別此字。「之文而得其說矣。請陳如左: 夫《黃帝內經》,雖疑先秦之士依倣而作之,其言深而 要,其旨邃以弘,其攷辯信而有徵,是當為醫家之宗。」 下此則秦越人和緩,和緩無書可傳,越人所著《八十 一難經》,則皆舉《內經》之要而推明者也。又下此則淳 于意、華佗,佗之熊經鴟顧,固亦導引家之一術。至於 刳腹背,湔腸胃而去疾,則涉於神怪矣。意之醫狀,司 馬遷備誌之,其所謂迵風、沓風者,今人絕不知為何 病也,況復求其治療之深旨乎?又下此則張機之《金 匱》《玉函經》及《傷寒》諸論,誠千古不刊之妙典。第詳於 六氣所傷,而於嗜慾食飲罷勞之所致者,略而不議, 兼之文字錯簡,亦未易以序次求之也。又下此則王 叔和叔和纂岐伯、華佗等書,為《脈經》,敘陰陽內外,辨 三部九候,分人迎氣口,條陳十二經絡,洎夫三焦五 臟六腑之病,最為著明,惜乎為妄男子括以膚陋之 《脈歌》,遂使其本書不盛行於世也。又下此則巢元方 其《病源後編》,似不為無所見者,但言風寒二氣,而不 著濕熱之文,乃其失也。又下此則王冰冰推五運六 氣之變,撰為《天元玉策》,周詳切密,亦人之所難,苟泥 之則局滯而不通矣。又下此則王燾、孫思邈。思邈以 絕人之識,操慈仁惻隱之心,其敘《千金方翼》及粗工 害人之禍,至為憤切。後人稍闖其藩垣,亦足以術鳴, 但不制傷寒之書,或不能無遺憾也。燾雖闡明外臺 祕要,所言方證、符禁、灼灸之詳,頗有所祖述。然謂「鍼 能殺生人,而不能起死人者,則一偏之見也。」又下此 則錢乙、龐安時、許叔微。叔微在準繩尺寸之中,而無 所發明,安時雖能出奇應變,而終未離於範圍,二人 皆得張機之粗者也,惟乙深造機之閫奧,而擷其精 華,建為五臟之方,各隨所宜。謂肝有相火,則有瀉而 無補,腎為真「水,則有補而無瀉。」皆啟《內經》之祕,尤知 者之所取法也。世概以嬰孺醫目之,何其知乙之淺 哉!其遺書散亡,出於閻孝忠所集者,多孝忠之意,初 非乙之本真也。又下此,則上谷張元素、河間劉完素、 睢水張從政。元素之與完素,雖設為奇夢異人,以神 其授受,實聞乙之風而興起焉者。若從政則又宗乎 完素者也。元素以古方今病,決不能相值,治病一切 不以方,故其書亦不傳。其有存於今者,皆後來之所 附會。其學則東垣、李杲深得之。杲推明內外二傷,而 多注意於補脾土之說。蓋以土為一身之主,土平則 諸臟平矣。從政以吐、汗、下三法,風、寒、暑、濕、燥、火六門 為醫之關鍵。其治多攻利,不善學「者殺人。」完素論風 火之病,以《內經》病機氣宜一十九條,著為《原病式》,閫 奧粹微,有非大觀官局諸醫所可髣髴。究其設施,則 亦不越攻補二者之間也。近代名醫,若吳中羅益、滄 洲呂復,皆承東垣之餘緒。武林羅知悌、丹溪朱彥修, 各挹完素之流風。又若台之朱佐、越之滑壽,咸有著 述,未易枚舉。嗟乎!自有《內經》以來。醫書之藏有司者凡一百七十九家。二百有九部。一千二百五十九卷。 亦不為不多矣。若夫歷代名醫出處。舉其最者言之 耳。豈能悉具於斯乎。

或問:醫學授受之源,既得聞命矣,未審吾子之學,何 所適從?《傳》曰:「醫不三世,不服其藥。」或謂祖父相承,謂 之三世;或謂善讀三世之書,則為三世之醫。子讀三 世之書,歟為祖父相承之家學歟?請明言其故可乎? 曰:草莽之學,其可云乎?然醫不止於三世,而其書又 奚止於三代哉?當取其可法者言之耳。予同邑丹溪 朱彥修先生,上承劉、張、李三家之學,而得羅太無為 之依歸,以醫道大鳴於當世,遐邇咸取法焉。予故曾 叔祖誠齋府君,幸與丹溪生同世,居同鄉,於是獲沾 親炙之化,亦以其術鳴世。故予祖父相承家傳之學, 有所自來。予惟愧夫才疎質鈍,而不能奉揚箕裘之 業為憾耳。奚足道哉。

或問「人之壽夭,各有天命存焉。凡人有生必有死,自 古皆然,醫何益乎?」曰:「夫所謂天命者,天地父母之元 氣也。父為天,母為地,父精母血,盛衰不同,故人之壽 夭亦異。其有生之初,受氣之兩盛者,當得上中之壽; 受氣之偏盛者,當得中下之壽。受氣之兩衰者,能保 養,僅得下壽,不然多夭折。雖然,又不可以常理拘泥」 論也。或風寒暑濕之感於外,饑飽勞役之傷乎內,豈 能一一盡乎所稟之元氣耶?故上古神農氏嘗百草, 製醫藥,乃欲扶植乎生民,各得盡乎天年也。今野人 有不信醫而信巫枉死者,皆不得盡乎正命,而與巖 牆桎梏死者何異焉?或曰:「今之推命者,皆以所生日 時之天上星辰,推算其生死安危,無」不節節應驗。子 以父母之元氣為天命,恐非至當之語。曰:「天人之理。」 盛衰無不請幫助識別此字。合如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取以畫八卦 而成《易》書。凡人之一動一靜,與夫吉凶消長之理,進 退存亡之道,用之以卜筮,毫髮無差。雖然,聖賢諄諄 教誨,必使盡人事以副天意,則凶者化吉,亡者得存, 未嘗令人委之於天命也。《傳》曰:「修身以俟命而已矣。」 是故醫者,可以通神明而權造化,能使夭者壽而壽 者仙,醫道其可廢乎。

或問「古者醫家有禁咒一科,今何不用?」曰:「禁咒科者, 即《素問》祝由科也。立教於龍樹居士,為移精變氣之 術耳。可治小病,或男女入神廟驚惑成病,或山林溪 谷衝著惡氣,其證如醉如癡。此為邪鬼所附,一切心 神惶惑之證,可以借咒語以解惑安和而已。古有龍 樹咒法之書行於世,今流而為師巫、為降童、為師婆」, 而為扇惑人民、哄嚇取財之術。《噫邪術》,為邪人用之, 知理者勿用也。

王綸明醫雜著

[编辑]

《醫論》

[编辑]

或問「仲景、東垣、河間、丹溪諸書孰優,學之宜何主?」曰: 「宜專主《內經》而博觀乎四子,斯無弊矣。蓋醫之有《內 經》,猶儒道之六經,無所不備,四子之說,則猶學庸、語、 孟,為六經之階梯,不可缺一者也。四子之書,初無優 劣,但各發明一義耳。仲景見《內經》載傷寒,而其變遷 反覆之未備也,故著論立方,以盡其變,後人宗之,傳」 用既久,漸失其真,用以通治溫暑內傷諸證,遂致誤 人。故河間出而始發明治溫暑之法;東垣出而始發 明治內傷之法。河間之論,即《內經》五運六氣之旨;東 垣之說,即《內經》飲食勞倦之義。仲景非不知溫暑與 內傷也,特其著書未之及,河間、東垣之於傷寒,則遵 用仲景而莫敢違矣。至於丹溪出而又集諸醫之大 成,發明陰虛發熱,類乎外感內傷,及濕熱相火為病 甚多。隨證著論,亦不過闡《內經》之要旨,補前賢之未 備耳。故曰:「外感法仲景,內傷法東垣,熱病用河間,雜 病用丹溪」,一以貫之,斯醫道之大全矣。

或問:仲景處方,藥品甚少,及東垣用藥多至二十餘 味。丹溪云:「余每治病效東垣,用藥效仲景,處方,庶品 味數少則藥力專。」丹溪何以不法東垣而效仲景耶? 曰:明察藥性,莫如東垣,蓋所謂聖於醫者也。故在東 垣則可多,他人而效其多,斯雜亂矣。東垣如韓信將 兵,多多益善,丹溪不過能將十萬,故不敢效其多。 或問:「人言東南氣熱,可服寒藥;西北氣寒,可服溫藥。 然今東南之人常服胡椒薑桂,不見生病,而西北之 人畏食椒薑辛熱之物,何也?」曰:「東南雖熱,然地卑多 濕,辛熱食藥,亦能劫濕。西北雖寒,然地高多燥,辛熱 食藥,卻能助燥故耳。」治病用藥者,須識此意。 丹溪先生治病不出乎氣血痰,故用藥之要有三:氣 用四君子湯,血用四物湯,痰用二陳湯。又云:久病屬 鬱,立治鬱之方,曰越鞠丸。蓋氣血痰三病,多有兼鬱 者,或鬱久而生病,或病久而生鬱,或誤藥雜亂而成 鬱,故余每用此方,治病時以鬱法參之。氣病兼鬱,則 用四君子加開鬱藥,血病痰病皆然。故四法者,治病 用藥之大要也。丹溪又云:「近世治病,多不知分氣血, 但見虛病,便用參芪,屬氣虛者固宜矣。若是血虛,豈 不助氣而反耗陰血耶?是謂血病。治氣則血愈虛耗甚而至於氣血俱虛。故治病用藥,須要分別氣血明 白,不可混淆。」

昔人有云:「我但臥病,即於胸前不時手寫死字,則百 般思慮俱息,此心便得安靜,勝於服藥」,此真無上妙 方也。蓋病而不慎,則死必至。達此理者,必能清心克 己,凡百謹慎而病可獲痊,否則,雖有良藥無救也。世 人遇病而猶恣情任性以自戕賊者,是固不知畏死 者矣。又有一等,明知畏死,而怕人知覺,諱而不言,或 病已重。而猶強作輕淺態度以欺人者。斯又知畏死 而反以取死。尤可笑也。

東垣、丹溪治病多自製方。蓋二公深明本草藥性,洞 究《內經》處方要法,故能自製。自宋以來,局方盛行,人 皆遵用,不敢輕率自為《局方》。論證治病,雖多差謬,丹 溪曾辨論之。然方皆名醫所製,其君臣佐使,輕重緩 急,大小多寡之法則不差也。近見東垣、丹溪之書大 行,世醫見其不用古方也,率皆效顰治病,輒自製方, 然藥性不明,處方之法莫究,鹵莽亂雜,反致生變,甚 有變證多端,遂難識治耳。且夫藥之氣味不同,如五 味子之味厚,故《東垣方》少者五六粒,多者十數粒。今 世醫或用二三錢;石膏味淡薄,故白虎湯用半兩,今 世醫不敢多用。補上治上劑宜輕小,今不論上下,率 用大劑。丸散湯液,各有攸宜,今不論緩急。率用湯煎。 如此類者多矣。今之醫者。若不熟讀《本草》。深究《內經》。 而輕自製方。鮮不誤人也。

或問:「今人有言,東垣之法宜用於北,丹溪之法可行 於南,如何?」曰:「東垣,北醫也,羅謙甫傳其法,以聞於江 浙;丹溪,南醫也,劉宗厚世其學,以鳴於陜西。果如人 言,則《本草》《內經》皆神農、黃帝、岐伯之說,亦止宜施於 北方耶?夫五行所生異病及治之異宜,《內經異法方 宜論》,《五常正大論》已詳言之矣。又如北方多寒,南方 多熱,江湖多濕,嶺南多瘴。」謂其得此氣多,故亦多生 此病,非謂北病無熱,南病無寒也。至於治寒以熱,治 熱以寒,則五方皆同,豈有南北之異耶?但人之臟腑, 火各居二;天之六氣,熱居三分又半。故天下之病,熱 多而寒少。觀《內經》至真大論病機一篇可見。又濕熱 相火,致病甚多。自太僕註文湮沒,以致《局方》偏用濕 熱之藥,故丹溪出而闡《內經》之旨,辨《局方》之偏論濕 熱相火之病,以補前人之未備耳。後人不識,見其多 用芩、連、梔、蘗等苦寒之藥,遂以為宜於南,淺矣哉。

柏齋三書

[编辑]

《治療須法素問》

[编辑]

「凡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人之強弱,必問起居飲食, 暴樂暴苦。病從內而之外者,先治其內,後治其外;病 從外而之內者,先治其外,後治其內。內外不相及則 治主病,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先其所因而後其 所主,補上治下制以緩,補下治上制以逸。大毒治病 十去其六,中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 無毒治病,十去其九;必養必和,俟其來復。」此皆《素問》 之文,而醫家之所當知也。不能盡錄,姑撮其要,以示 其概云。

無名氏原機啟微

[编辑]

《序》

[编辑]

醫為儒者之一事,不知何代而兩途之父母。至親者 有疾而委之他人,俾他人之無親者,反操父母之死 生,一有誤謬,則終身不復。平日以仁推於人者,獨不 能以仁推於父母乎?故於仁缺,朋友以義合,故赴其 難,難雖水火兵革弗顧;故周其急,急雖金玉粟帛弗 吝。或疾則曰「素不審他者曰甲審,遂求甲者,渠曰乙」 審,又更乙者,紛紛錯擾,竟不能辨。此徒能周赴於瘡 痍,而不能攜友於死生也,故於義缺。己身以愛為主, 飲食滋味,必欲美也;衣服玩好,必欲佳也;嗣上續下, 不敢輕也。疾至而不識,任之婦人女子也,任之宗戚 朋友也,任之狂巫瞽卜也。至危猶不能辨,藥誤病焉 也,故於知缺。夫五常之中,三缺而不備。故為儒者不 可不兼夫醫也。故曰:「醫為儒者之一事。」

醫說

[编辑]

《醫藥之難》

[编辑]

五經四部,軍國禮服,若講用乖越者,止於事跡非宜 耳。至於湯藥一物,少有乖謬,便性命及之。千乘之君, 百金之長,可不深思戒慎耶!昔許太子侍藥,不嘗加 以弒君之罪;季康子饋藥,仲尼有未達之辭。知其醫 藥之不可輕也。晉時才人欲刊正《周易》及諸藥方,先 與祖訥共論辯釋經典,縱有異同,不足以傷風教;至 於湯藥。小小不達。便致壽夭所由。則後人受弊不少。 何可輕以裁斷。祖之此言。可謂仁識。足為龜鑑矣。

《醫通神明》

[编辑]

凡為醫者,須略通古今,麤守仁義,絕馳騖利名之心, 專博施救援之志。如此則心識自明,神物來相,又何 戚戚沽名,齪齪求利也。如不然,則曷止姜撫沽譽之 慚,逮華佗之矜能受戮乎。

===
《醫不貪色》
===宣和間,有一士人抱病纏年,百治不瘥。有何澄者善

醫,其妻請到,引入密室,告之曰:「妾以良人抱疾日久, 典賣殆盡,無以供醫藥,願以身酬。」澄正色曰:「娘子何 為出此言?但放心當為調治取效,切毋以此相污,不 有人誅,必有鬼神譴責。」未幾,良人疾愈。何澄一夜夢 入神祠,判官語之曰:「汝醫藥有功,不於艱急之際以」 色欲為貪,上帝令賜錢五萬貫,官一員。未幾月,東宮 疾,國醫不能治,有詔召草澤醫澄,應詔進劑而愈。朝 廷賜官、賜錢一如「夢。」

《隱醫》

[编辑]

醫之為道,由來尚矣。原百病之瘉,本乎黃帝;辯百藥 之味,本乎神農;湯液則本乎伊尹。此三聖人者,拯黎 元之疾苦,贊天地之化育,其有功於萬世大矣。萬世 之下,深於此道者,是亦聖人之徒也。《賈誼》曰:「古之聖 人,不居朝廷,必隱於醫卜。」孰謂方技之中,而無豪傑 也哉?

《治病委之庸醫比之不慈不孝》

[编辑]

夫醫之道大矣,自神農、黃帝、岐伯、雷公而下,無非聖 哲開其源,賢知導其流,故能拯黎元之疾苦,贊天地 之生育。世道既降,士大夫以此為技藝,不屑為之,而 畀之凡流。是以至精至微之理,而出於至卑至賤之 思,其不能起人之疾,反以夭其命者多矣。此范文正 公所以自謂「不為良相,則為良醫。」伊川先生有云:「治 病而委之庸醫,比之不慈不孝。」自昔卓然名家者,如 和、緩、扁鵲、淳于意、張仲景、孫真人等,其論醫也,莫不 以保養為先,藥石為輔。至於察形診脈,必致辯於毫 芒疑似之末,而深痛夫世之醫者,苟簡虛憍,顧乃以 醫之伐病,如將之伐敵,當用背水陣以決勝,是徒見 夫華佗之說時出其間。至於剖臆續筋之法。乃別術 所得。非《神農本草經》方條理藥性常道爾。今惟仲景 一書。為眾方之祖。學者當取法云。

續醫說

[编辑]

《處方貴簡》

[编辑]

醫者識脈,方能識病,病與藥對。古人惟用一藥治之, 氣純而功愈速。今之人不識病源,不辨脈理,藥品數 多,每至十五六味,攻補雜施,弗能專力,故治病難為 功也。韓天爵云:「處方正不必多品,但看仲景方,何等 簡便。」丹溪云:「東垣用藥如用兵,多多益善者」,蓋諱之 也。

《醫貴權變》

[编辑]

王文忠公云:「李明之弟子多在中州,獨劉守真之學, 傳之荊山浮屠師,師至江南,傳之宋中人羅之悌,而 南方之醫皆宗之矣。」及國朝,天下之言醫者,非劉氏 之學弗道也。劉李之法,雖攻補不同,會而通之,隨證 而用之,不存其人乎?近時吳中稱良醫師,則以能持 東垣者謂之王道,持張劉者謂之伯道。噫!堯、舜以揖 讓,湯武以干戈,苟合道濟世,何必曰同。余常病世之 專於攻伐者,邪氣未退,而真氣先苶然矣;專於補養 者,或致氣道壅塞,為禍不少,正氣未復,而邪氣愈熾 矣。古人有云:「藥貴合宜,法當應變。泥其常者,人參反 以殺人;通其變者,烏頭可以活命。」孫真人所謂「隨時 增損,物無定方」,真知言哉。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