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038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三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三十八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三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三十八卷目錄

 夏屋山部彙考

  圖

  考

 夏屋山部藝文

  記夏屋山         明慎蒙

 龍門山部彙考

  圖

  考

 龍門山部藝文一

  龍門銘         唐白居易

  禹鑿龍門賦        陳山甫

  龍門辯         宋司馬光

  遊龍門山記       金趙時中

  遊龍門山記         麻革

  遊龍門山記        明薛瑄

  龍門山記          喬宇

  龍門山記          呂柟

 龍門山部藝文二

  龍門          唐沈佺期

  晚登龍門驛樓        許渾

  禹廟           宋之問

  龍門雜詠八首       劉長卿

  遊龍門香山泉       韋應物

  龍門遊眺          前人

  龍門            杜甫

  龍門四首        明許維新

  前題            喬宇

  謁禹王廟有作       陳鳳梧

  禹門疊浪         孟養氣

  前題           高汝礪

  禹門           黃洪毘

  拜謁禹廟恭題       王致中

  謁禹宮           孫珫

  登龍門山二首       李日宣

  春日隨巡方使登龍門山四首 杜齊芳

  前題            白鯤

  登龍門山三首       楊正芳

  龍門題石          周慎

  遊龍門山二首       張維世

  巡行登河津龍門山     喬允升

  秋杪登龍門望河樓二首   趙用光

  秋日陪姚萬涵登龍門四首   前人

 龍門山部紀事

 龍門山部雜錄

 龍門山部外編

山川典第三十八卷

夏屋山部彙考

[编辑]

史記之夏屋

夏屋山在今山西太原府代州東北三十里。《史記》:「趙 襄子殺代王於夏屋」,即此。其上有磨笄石。

夏屋山

夏屋山

[编辑]

按《史記趙世家》:「趙襄子北登夏屋,請代王,使廚人操 銅枓以食。代王陰令宰人各以枓擊殺代王,遂平代 地。其姊摩笄自殺,代人名所死地為摩笄山。」徐廣 曰:「山在廣武。」正義曰:《括地志》云:「夏屋山,一名賈屋山, 今名賈母山,與句注山相接,蓋北方之險,亦天下之 阻路也。」

按:《漢書地理志》,「太原郡廣武。」賈屋山在北。

按《後漢書郡國志》,鴈門郡廣武故屬太原。有夏屋山。 按《水經·濕水注》,「桑乾水又東北,左合夏屋山水,水南 出夏屋山之東谿,西北流逕故城北。」

按《山西通志山川》:「夏屋山在代州東北三十里,一名 夏壺,一名賈屋。《水經注》曰:茹縣故城,王莽之穀武也, 世謂之如口城。城在鳴雞山西十里,磨笄山亦謂之 鳴雞山。」

《磨笄石》,《夏屋山》石也。

按《太原府志山川》:「夏屋山一名夏臺,俗又名為草垛 山。」按《代州志》語同。

夏屋山部藝文

[编辑]

《記夏屋山》
明·慎蒙

[编辑]

夏屋山在代州東三十里,一名夏壺,又名賈屋。趙襄 子北登夏屋,誘代王使廚人操銅斗擊殺之,遂有代 地。《爾雅》:山中有獸,形如菟,相負共行,土俗名為蹶。山 之側有西峨谷。

龍門山部彙考

[编辑]

《禹貢》
之龍門

[编辑]

龍門山在今山西平陽府河津縣之西北二十五里, 陝西西安府韓城縣之東北八十里。其山兩峰壁立, 上合下開,河水逕流其間,形如門闕,故名。亦名「禹門」, 謂大禹所鑿也。其峰東西相去不過百步,而巨浪奔 濤,旦夕衝激,巖鳴谷應,洵稱天下奇觀。

龍門山圖

龍門山圖

[编辑]

按:《書經夏書禹貢》:「至于龍門。」龍門山在河東之西 界。《地理志》云:「龍門山在馮翊夏陽縣北,此山當河 之道,禹鑿以通河東郡之西界也。禹至此渡河而還 都白帝也。」蔡傳馮翊夏陽,今河中府龍門縣也。 按:《後漢書郡國志》,「左馮翊夏陽有龍門山。」《書》曰:「導 河積石,歷龍門。」太史公曰:「遷生龍門。」韋昭曰:「在縣北。」 《博物記》曰:「有韓原,韓武子采邑。」

按《水經》,「河水又南出龍門口,汾水從東來注之。」昔 者大禹導河積石,疏決梁山,謂斯處也。即《經》所謂龍 門矣。《魏土地記》曰:「梁山北有龍門山,大禹所鑿,通孟 津河口,廣八十步。巖際鐫跡,遺功尚存。岸上并有廟 祠,祠前有石碑三所,二碑文字紊滅,不可復識。一碑 是太和中立。」《竹書紀年》:晉昭公元年,河赤於龍門三 里。梁惠成王四年,河水赤於龍門三日。京房《易妖占》 曰:「河水赤,下民恨。」

按:《隋書地理志》,「河東郡汾陰。」有「龍門山。」

按:《唐書地理志》「同州馮翊郡韓城。」有龍門山,武德 七年,治中雲得臣自龍門引河,溉田六千餘頃。 按彭年《林水錄》,「徐水又東南流,歷石門中,世俗謂之 龍門也。其山上合下開,開處高六丈,飛水歷其間,南 出,乘崖傾瀾,瀉注七丈有餘,漭盪之音,極為壯猛。觸 石成井,水深不測。及素波白濤,激襄四陸,闞之者驚 神,臨之者駭魄矣。」

按《三才圖會》禹門圖,攷禹門,《禹貢》龍門也,亦曰禹門 渡云。兩山石立,河出其中,廣百步,世謂「禹鑿」,所謂三 月魚上渡而為龍也。其東岸曰看鶴臺,尤孤峭不可下瞰。西為梁山,即河梁也。北曰建極宮,道家祠神禹 者也。刻石十餘,多元名臣文。地極幽,其間煙雲水石 之聚,蟲蛇罔象之居,相傳桃花開時,河水噴激,聲震 萬雷,殆異今也。大河之東為太史公墓,前為廟,有晉 永嘉中殷濟樹碑,今皆圮於河下山,過子夏墓,墓在 新豐里。新豐南曰通化里,即文中子講學處也。又有 《東皋子黃頰山》詩。東皋子,文中子弟也,名績,字無功, 以琴酒自娛,隱黃頰山,題是詩山壁。詩極幽永,非唐 以來人語。宋熙寧初,李公壽始訪其地,刻石縣學,因 載所游,其石陰附以《龍門之歌》:「龍門兮天開,河水兮 天來。我思古人兮何在哉?」

按《山西通志》圖考,龍門在河津縣西北二十五里,即 大禹所鑿,一名禹門渡。據大禹濬川之功,惟河為大, 而龍門最艱。《水經》曰:「河水南出龍門口。」《玉海》曰:「梁山 之北有龍門山,大禹所鑿。河口廣八十步,巖際鐫跡, 遺功尚存。」今登龍門,山嶽徘徊,橫出天漢。大河自西 北山峽中來,至是山斷河出,兩壁儼立相望。巨浪奔 濤,旦夕衝激,響震巖谷。而丹崖翠巘,生雲走霧,開闔 晦明,倏忽萬變,斯天下奇觀也。

按《平陽府志山川》:「龍門在河津縣西北二十五里,與 陝西韓城梁山並峙,大禹所鑿,又名禹門。《夏書》曰『導 河積石,至于龍門』是也。河自西北山峽中來,至是山 斷河出,兩崖壁立,形如門闕,東西闊八十步,而奔濤 巨浪,旦夕衝激,為天下奇觀。巖際鐫跡,遺功尚存。上 建禹廟,有殿閣亭觀碑詠。廟前石碑三所二碑文字 紊滅,不可復識。一碑是太和中立,山頂有洞,相傳文 中子讀書處。又沙洲之上有禹穴,高不過咫尺,雖千 尋之波,不能侵一杯。按《禹穴記》稱禹治水,得黃帝《水 經》於穴中,按而行之,蓋亦有神助焉,然於經無取。」 按《河津縣志山川》:「龍門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兩山壁 立,中通河流,形如門闕,東西闊八十步」,一名禹門,即 禹鑿處也。西與韓城梁山並峙,山巖建禹廟,有殿閣 亭觀碑詠。梁山在龍門山西,《書》云:「導河積石,至于龍 門。」《詩》云:「奕奕梁山。」《左傳》:梁山晉望,即今紫金山也。 縣治八景:禹門疊浪,即三汲浪。大河懸流,高磧噴雪, 雲水相涵,足為天下奇觀。故事,《三秦記》:「魚龍變化。」即 此。今龍門祠宇處乃其下流。

《龍門八景》,層樓倚漢。看河樓壁立西崖之巔,周遭悉 用甃崖,高風烈,木不任也。登樓四顧,目窮千里矣。 「曲棧連雲」,舊名「石棧連雲」,從山足折而上,半山迥處, 徑削如塹,以筏週之,盤迥若行鳥道。左顧則下臨黃 流,不可即也。

鳴泉漱玉山後,澒洞如穴,乳泉滴其間,日夜不絕,聲 錚錚然,殊可聽也。滴久成泓,雖盛夏亦覺寒沁逼人。 飛閣流丹,閣半枕崖,其半憑虛而架,臨河空際,相傳 著手間架處,公輸班遺跡也。風起閣動,可以歌列子 《御風》之篇矣。

懸崖掛月,舊名「南亭夜月」,實則月在崖不在亭也。崖 南峙北面甚孤迥,月出則所受獨偏,至夜深月滿,月 反若在崖下,一「掛」字取真境矣。

空谷驚雷山空如答,其響連貫,真不減驚雷也。春朝 賽社,里人以此爭勝;而當事過臨,巨砲一聲,峰巒欲 動焉。八景惟此,須人力成之。舊名《雷聲一震》,殊無當 也。

《秋水歸帆》,三夏水急浪湧,即竹筏不敢渡津門,無論 舟楫也。入秋水殺帆,往來如織矣。石上有句云:「波平 客到看山靜,浪穩舟移覺棹輕。」其謂是乎?舊名《北口 秋風》,於景未切。

「春鱗汲浪,三汲浪」,異蹟實神巧也。何從見之?舊名「桃 浪三汲」,今更是名。「禹門三月桃花浪」,唐人雖有斯語, 亦指其時地云爾。「春鱗變化」,據《爾雅》及《三秦記》,理或 有然與?

《古蹟:禹蹟》:龍門在秦晉萬山之會。其北則龍尾等蹟, 即所謂「懸流三汲浪」者也。其再上則吉、隰、石、嵐等州, 直抵偏關,以達沙漠。南來至此山盡河出。《禹貢》云:「導 河積石,至于龍門。」蓋神禹用功極力之地,乃天下絕 險,寰宇奇觀。上有禹廟、道觀、亭閣,是為建極宮。古今 人詩賦刻於上。

按《陝西通志山川》:「龍門山在西安府韓城縣東北八 十里。《禹貢》導河至龍門,兩岸皆斷山絕壁,相對如門, 唯神龍可越,故名。」

按《韓城縣志山川》:龍門山在縣東北,堯之時,山障河 流,禹鑿山而壑之,以通厥流,若門然,門之成也。《山海 經》謂「應龍相之」,故於門上加龍字,蓋歸功於神也。山 有渡,為龍門渡

龍門山部藝文一

[编辑]

《龍門銘》
唐·白居易

[编辑]

夫結而為山,融而為谷,設險阻於地理,資守距於國 都,足以表坤載之無疆,示神州之大壯也。矧復洪源 南導,高岸中分。夏禹濬川,初通闕塞;周成相宅,肇建 王城。風雨所交,形勢斯在。靈葩珍木,接畛而揚芬;盤 石檻泉,奔流而激響。寶塔千尺,蒼崖萬尋,豈獨勝遊 之是屬,故以景貺之潛符。躬薦兩圭,巡汾陰而祈民 「福。言旋六轡。臨洛宅而觀《土風》。」既周覽於名區,乃刊 文於請幫助識別此字。《石銘》曰:「高闕巍峨,群山迤邐,乃因王城,是通 伊水。形勝居多,英靈萃止,螺髻偏摩。鴈塔高峙,奠玉 河濱。回輿山趾,駐蹕稱奇。」請幫助識別此字。珉《斯紀》。

《禹鑿龍門賦》
陳山甫

[编辑]

「控引河源,鑿山為門,闢兩崖而龍蟠虎踞,飛一帶而 電激雷奔。所以極流離於品物,佐含育於乾坤。邈矣 而高蹤斯在,巍然而詭狀斯存。昔夏王披簡援圖,盡 力溝洫。萬方附會以恭命,百工子來而奉職。畚鍤具 而勢蹙風雲,巖岫分而狀成閫閾。波濤有路,無非汲 引之功;鱗介攸居,咸被生成之德。」異夫屹爾崖巘,張 為閈閎,懸流赴勢以中注,巨石乘危而下傾。拉叢林 而山靈葉贊,迴大壑而水怪奔驚。故凝滯者得以流 其惡,昏墊者得以厚其生。當其相地所宜,兆人攸利。 山崢嶸而洞啟,水噴薄而俄至。湯湯浩浩,俱成畎澮 之流;原隰陂池,皆為生植之地。道邁前古,芳流後塵。 豈不以開濟之功,莫大通流之用。如神。龍躍新渚,魚 迷舊津。四載之勞,終成於舜日;九年之患,空媿於堯 人。始也設以規模,不資鈐閉,雲橫結駟之狀,浪走高 車之勢。廣濫觴之運,水無不通;裨造化之遺,人無不 濟。茂績崇崇,與流無窮,豁岧嶢而分遠碧,來浩渺而 寫晴虹。不愧錫圭之命,寧慚拓土之功。是以羲軒等 美,唐虞齊盛。故當煇爍於帝圖。不然,何以應千年之 聖。

《龍門辯》
宋·司馬光

[编辑]

或問:「禹鑿龍門,闢伊闕,有諸?」迂叟曰:「龍門、伊闕,天所 為也,禹治之耳。非山橫其前,水壅其流,禹始鑿而闢 之,然後通也。」或曰:「何以知之?」曰:「《孟子》云:『禹之行水,行 其所無事』。若鑿山以通水,不可謂之無事矣。」

《遊龍門山記》
金·趙時中

[编辑]

自恆之南,巋然崛起于太行之東者,封龍之山也。恆 亞回環,望之四面如一,迺曩時飛龍山也。唐天寶六 載,始易今名。背滹沱之巨浸,右井陘之絕險,實鎮陽 之壯觀,非若群山之迤𨓦也。「龍首興雲而致雨,獅子 青毛而赤胸。白羊牧兮玉石亂,華蓋擎兮青松高。鐘 磬互鳴於梵宇,金碧交映于琳宮。醮石突兀,吟臺崢 嶸。蟠桃熟兮欲老,黃精產兮延齡。」至如奇峰怪石,清 泉茂林,畫者勞想,遊者忘歸。青城、鴈峰,不獨美於西 方;巫峽、廬山,莫專名於南土。有《徐童仙觀》、郭元振《劍 石》。徐童觀者,在獅子峰大谿之下,中央平坦,地多桐 木花,其花清香襲人,其子碧,可染青碧色。若移植他 處則不活。觀中有泉數處,傍宜栽桃種荷,曹仙姑移 之北嶽,徐真君登仙之山也。又《山記》云:駱元素因入 山,遇老人與藥十粒,曰:「服此則不飢。吾姓徐,字元英, 新受長桑君牒,召北嶽長史。」言訖化為童子,乘雲而 去,因得名焉。郭元振者,唐時魏人也,少遊學于此。上 獅子峰前有石屼然高聳,俄聞霹靂聲裂其石,五色 雲氣自石中出,元振由是得寶劍於石罅。後仕睿宗, 出入將相。又有東、西、中三書院,其遺址在焉。當時皆 名儒碩士傳受,聚徒至百人,置《山長》《山錄》以領之。又 多仙遊勝跡。自漢唐而來,棲真之士輩出其間。神龍 蟠池,油雲鎖洞,三晉之間,不遠千里,來禱輒應。今者 縣宰昭勇公,於明昌辛亥秋遊封龍,登獅子峰,欽禮 三清、「瞰龍潭」,遊禪堂,遍覽山中勝概,徘徊久之,登霹 靂石,遂揮毫而作頌云:

《遊龍門山記》
麻革

[编辑]

吾友渾源劉京叔嘗以詩來,盛稱其鄉泉石林麓之 勝。渾源實居代革,獨恨未嘗一遊焉。今年夏,因赴試 武川,歸道渾水,修謁於玉峰魏公,語及「是邦諸山,若 南山,若柏山,業遊矣。惟龍山為絕勝,姑缺,茲以須諸 文士同之。子幸來,殊可喜。」乃選日為具,拉諸賓友騎, 自冶城西南行十餘里,抵山下。山無麓,乍入谷,未有 奇。沿溪曲折行數里,草木漸秀潤。山竦出,嶄然露芒 角,水聲鏘鳴兩峰間,心始異之。又盤山行十餘里,四 山忽合,若拱而提。環而衛者,嘉木奇卉,被之蔥蒨醲 郁。風自《木杪》起,紛披震蕩。山與木若相顧而墜者,使 人神駭目眩。又行數里,有泉泓澄,渟溜洑出,石罅激 為迅流。陰木蔭其顛,幽草繚其趾。賓欲休,咸曰:「莫此 地為宜。」即下馬,披草踞石,列生諸生瀹觴以進。酒數 行,西有大石,余乃援筆書遊者名氏及歲月而去。又 行十許里,大抵一峰一盤,一溪一曲,山勢益峭,樹林 益多,杉檜栝柏,溪花種種,金開玉錯,芬香入鼻,幽遠 可愛。木蘿松鬣,𦊰人衣袖。又縈紆行數里,得岡之高遽陟而上。行茂林下,又五里,兩嶺岐中,得大雲寺。林 巒樹石,櫛比楯立,皆在几席之下。主僧英公相與步 西嶺,過文殊巖。巖前長杉數本挺立,有《磴縣》焉。下瞰 無底之壑,危峰怪石,巑岏巧鬥,試一臨之,毛骨森豎。 南望五臺諸峰,若相聯絡。西北而望,峰豁而川明。村 墟井邑,隱約如奕局然。乃逕北嶺,登萱草坡,蓋龍山 絕頂也。勢峻絕,無路可躋。步草而往,深弱且滑甚。攀 條捫蘿,疲極乃得登。四望,群木皆翠杉蒼檜,凌雲千 尺,與山無窮,此《龍山勝概》之大全也。降乃復坐文殊 巖下,置酒小酌。日既入,輕煙浮雲,與暝色會。少焉月 出,寒陰微明,散布石上,松聲倏然自萬壑來,覺境愈 清,思愈遠。已而相與言曰:「世其有樂乎此者與?」明旦 各有詩識於石。乃循嶺而東,徑甚微,木甚茂密,僅可 通馬行。又五里,至玉泉寺,山勢漸隘,樹林漸稀,顧非 龍山比。寺西峰曰望景臺,險甚。主僧導客,歷嶔崟,坐 盤石。其旁諸峰羅列,或偃或立,或將仆墜,或屬而合, 或離而分,賈奇獻異不一狀。北望川口,最寬肆。金城 原野,分畫條列,歷歷可數。桑乾一水,紆繞如玦,觀覽 曠達,此玉泉勝處也。從此歸路,險不可騎,皆步而下。 重溪峻嶺,愈出愈有,抵暮乃得平地。念茲遊之冨,與 昔所經見而不能寐。若《太華》之雄尊,《五老》之巧秀,《女 几》之婉嚴,《烏權》《白馬》之端重,茲山固無之。至於奧密 深邃,樹林薈蔚繁阜,不一覽而得,則茲山亦豈可少 哉?人之情,大抵用於所見。而不用於所未見。不知「天 壤之間。六合之內。」復有幾龍山也。

《遊龍門山記》
明·薛瑄

[编辑]

出河津縣西郭門西北三十里,抵龍門山下,東西皆 層巒危峰,橫出天漢。大河自西北山峽中來,至是山 斷河出,兩壁儼立相望,神禹疏鑿之勞,於此為大。由 東南麓,穴巖構,木桴虛,駕水為棧道,盤曲而上。瀕河 有寬平地可二三畝,多石少土。中有禹廟,宮曰「明德」, 制極宏麗。進謁亭下,悚肅思德者久之。庭多青松奇 木,根負土石,突走連結,枝葉疏密交蔭,皮榦蒼勁偃 蹇,形狀毅然,若壯夫離立,相持不相下。宮門西南一 石峰,危出半流,步石磴,登絕頂。頂有「臨思閣」,以風高 不可《木甃,甓》石為之。倚閣門俯視大河奔湍,三面觸 激石峰疑若搖振。北顧巨峽,丹巖翠壁,生雲走霧,開 闔晦明,倏忽萬變。西則連山,宛宛而去。東視大山,巍 然與天浮。南望洪濤漫流,石洲沙渚,高原缺岸,煙村 霧樹,風帆浪舸,渺茫出沒,太華、潼關、雍、豫諸山,彷彿 見之,蓋天下之奇觀也。下磴道石峰,東穿石崖,橫豎 施木,憑空為樓。樓心穴板,上置井床轆轤,懸繘汲河, 憑欄檻,涼風飄瀟,若列禦寇馭氣在空中立也。「復自 水樓北道出宮後百」餘步,至石谷,下視窈然。東距山, 西臨河谷,南北崖相去尋尺,上橫老槎為橋,蹐步以 渡。谷北二百武,有小祠,扁曰「后土」,北山陡起,下與河 際遂窮。祠東有石龕,窿然若大屋,懸石參差若人形, 若鳥翼,若獸吻,若肝肺,若疣贅,若懸鼎,若編磬,若璞 未鑿,若礦未爐,其狀莫窮。懸泉滴石上,鏘然有聲。龕 下石「縱橫羅列,偃者、側者、立者,若床若几若屏,可席 可憑可倚,雲氣陰陰,雖甚暑不知煩燠,但凄神寒肌, 不可久處。復自槎橋道由明德宮,左歷石梯,上東南 山,有道院,地勢與臨思閣相高下,亦可以眺望河山 之勝。」遂自石梯下棧道,臨流觀渡,並東山而歸。時宣 德元年丙午夏五月二十五日。同遊者楊景端也。

《龍門山記》
喬宇

[编辑]

予少讀《禹書》,至干導河,自積石歷龍門,未嘗不邈然 想遊其地。今幸奉命傳祀于西,及將往,行禮於商湯 王廟下,適河津去龍門止三十里,且有才來二君偕, 遂出河津西門。是時陰雲四翳,風顛木號,而興以勃 發,奈路沾雨,由石棧進謁神禹王廟,遍覽壁間圖畫, 東西壁皆次第治水,隨刊之蹟,每段標以《經》語,怪怪 奇奇,於所見圖畫變化雄妙者,莫踰於此。東有圖,其 標曰「雪竇飛泉」,堯郡席天章筆。西有圖,其標曰「煙凝 古柏」,晉溪素菴筆。後屏有圖二,其標曰:「揭石尋珠,湧 露出波。」前楣有圖,其標曰:「春江晚渡,雪軒誠意」筆想 皆宋元名公因題名於柱。二君設酒於飛丹亭,下瞰 黃河自西北而來,驚濤駭波,騰驤而下。輪風驟雨,相 挾而作,勢益洶湧,蒼崖青嶂,為之響振。二君復舉酒, 酒半樂甚,爰命榜人舉罾河濱,得三魚,乃復烹魚,歡 然對酌聯句至夜分乃寢。厥明乃復登看鶴樓,以眺 遠近河山,俯視洪流,陡絕百仞,凜然有垂堂之戒。河 之西是為陝西韓城之境,其山亦自北而來,亦號龍 門,與東岸之山相照而斷。《三秦記》云:「龍門外懸泉,而 兩旁有山,水陸不通,魚鱉莫上。」今觀之,誠若此。復覽 迤岸而東,卉木繁密,得懸石,峙若有待。予乃大篆「龍 門」二字,筆二詩已,又賦《禹門渡》一章。

《龍門山記》
呂柟

[编辑]

龍門在秦晉之間,萬山之會,禹治水極力之地,形勢 甲於海內,久懷遊覽而未獲。《內濱子》曰:「天下之美,不

努力一至即惰違不可補,況此禹跡所在乎?」他日,谷
考證
泉子西巡,亦猶是興也。乃四月之初,實齋王子仙自

安邑至河津,明日,谷泉子自萬泉至,又明日,柟自解 州、猗氏至,又明日,內濱子自運城至。是日雨甚。諸公 曰:「如來日霽,天貺佳期矣。」來日果霽。於是道過辛封, 謁卜子夏祠,召其世嫡,遣就運學教授,而改其名。紹 云。北至清澗,風大作。從者曰:「俗傳食豕肉,詣禹廟必 風。」予未諾,然以懾寒。入福聖寺,加衣,風滋甚。衝風往 神前村,至山麓,乃緣棧道步屧而升。既謁禹像,風益 焚。輪起,撼松柏,騰沙礫,上蔀天日,下掩河汾,若蛟鳴 虎嘯,若禹役使群怪,持雷斧,秉神斤,以闢龍門時也。 然實齋席,設無豕肉。既升殿,從者置攜尊神几內。濱 子曰:「禹惡旨酒,可避之。」谷泉子笑曰:「禹所惡酒者,旨 也,此酒恐不足以當禹惡酒。」行移時,食且舉,風息食, 有饅頭飣其饀者,豕又不風,不知俗傳者何也?土人 曰:「此地日有潮風,蓋」大河流兩山中,嵐氣薄,觸空洞 即颼颯無所於散,此或其真云。食既遊,觀四壁金碧 丹青,十三彫榭,蓋自六籍子史言禹事者,無不開方 絢織,且筆精意遠,非時工可到。《殿記》在元貞年間,壁 圖必當其時。關中人稱「岐山周公廟畫」,殆不過是也。 既乃北謁後寢,見塗山氏像,止二嬪侍側,而冠裳樸 質,猶可想見古風。出廟西南,乃捫蘿緣磴以上望河 樓,即《谷泉子》所改「吞吐雲雷樓」也。樓在龍門左闑上, 蓋梁山中斷而東峙者也。其前懸臨中流,上作石室 旋柱。其外以為轉廊,室塑十閻羅像,俗言至此絕險, 與死為鄰也。樓外俯黃流,凌白雲,孤山直對,而雷首 中條,渺渺冥冥,乍見乍沒,皆入望眸,蹴磴而下。會二 公至流丹亭,亭北倚石崖,其南半懸中流柏柱斜庋 其下。上有板棚,鑿板如井,口以汲流,即勺水于滄海 也。亭扁則《白巖喬公小篆下亭》。就實齋子於河壖。壖 西者河,其東皆怪石層崖,崒嵂崎嶇,不可以步。而內 濱子飄逸如飛,予力追不及。至壖則西山東轉,北遮 河流,不見來處。佇灘環望,四面皆山,中如院落。其前 則兩山拱峙,自窟穴而出,故曰「龍門」云。爰有煤舟,南 自蒲津絡繹而來,棹歌漁唱,不殫圖此,其為禹穴乎? 或曰:「龍門之外,河洲之上,青草萋萋,黃沙塋視,河之 高不過咫尺。若遇秋水泛溢,雖百里之漲,千尋之濤, 不能侵一坏焉,是則禹墳者也。」內濱子曰:「禹古今之 大智,而乃葬身於此乎?」《谷泉子》曰:「會稽亦有禹穴云。 其在河之壖也,方欲即舟北行,以求所謂懸流三汲 浪者,或曰在金門五七十里,或曰在吉州百餘里,然 不能往,徘徊悵望,攙僕南返。蓋天下奇觀,亦不欲人 盡睹,而風雨幻忽,雲雷時出,亦此山之神妝點修飭, 聳來者之觀乎。然斯遊也,不可謂不索其隱而探其 奇」矣。

龍門山部藝文二

[编辑]

《龍門》
唐·沈佺期

[编辑]

龍門非禹鑿,詭怪乃天功。西南出八峽,不與眾山同。 長寶亙五里,宛轉復嵌空。伏濡呴潛石,瀑水生輪風。 流水無晝夜,噴薄龍門中。潭河勢不測,藻葩乘彩虹。 我行當季月,煙景共春融。《江關》勤亦甚,巘崿意難窮。 時將息機事,煉藥此山東。

《晚登龍門驛樓》
許渾

[编辑]

魚龍多處鑿門開,萬古人知夏禹材。青嶂遠分從地 斷,洪流高瀉自天來。風雲有路皆燒尾,波浪無程盡 曝腮。心感膺門身過此,晚山秋樹獨徘徊。

《禹廟》
宋·之問

[编辑]

「夏王乘四載,茲地發金符。駿命終不易,報功疇敢渝。」 先驅摠會昌,後至伏靈誅。玉帛空天下,衣冠照海隅。 旋聞厭黃屋,更道出蒼梧。林表祠轉茂,山阿井詎枯。 舟遷龍負壑,田變鳥芸蕪。舊物森如在,天威肅未殊。 氣清連曙海,雲白洗春湖。猿嘯有時荅,禽言長自呼。 靈歆異蒸糈,至樂匪笙竽。茅殿今文襲,梅梁古製無。 「運遙自崇麗,業盛答昭蘇。伊昔力云盡,而今功尚敷。 揆才非美箭,精享愧生芻。郡職昧為理,邦空寧自誣。 下車霰已積,攝事露行濡。人隱冀多祐,曷惟霑薄軀。」

《龍門雜詠八首》
劉長卿

[编辑]

《闕口》

[编辑]

秋山日搖落,秋水急波瀾。獨有魚龍氣,長令煙雨寒。 誰窮造化力,空向兩崖看。

《水東渡》

[编辑]

「山葉旁崖赤,千烽秋色多。」夜泉發清響,寒渚生微波。 稍見沙上月,歸人爭渡河。

《福公塔》

[编辑]

寂寞對伊水,經行長未還。東流自朝暮,千載空雲山。 唯見白鷗鳥,無心洲渚間。

《遠公龕》

[编辑]

松路向清寺。花龕歸老僧。閑雲隨錫杖。落日低金繩。 入夜翠微裡。千峰明一燈。

《石樓》

[编辑]

隱隱見危閣,隔河映青林。水田秋鴈下,山寺夜鐘深寂寞群動息,風泉觸道心。

《下山》

[编辑]

誰識往來意。孤雲長自閒。風寒未渡水。日暮更看山。 木落眾峰出。龍宮蒼翠間。

《渡水》

[编辑]

《日暮下山來》,千山暮鐘發。不知波上棹,還弄山中月。 伊水連白雲,東南遠明滅。

《水西渡》

[编辑]

伊水搖鏡光。纖鱗如不隔。千龕道傍古。一鳥沙上白。 何事還山雲。能留向城客。

《遊龍門香山泉》
韋應物

[编辑]

山水本自隹,遊人已忘慮。碧泉更幽絕,賞愛未能去。 潺湲瀉幽磴,繚繞帶嘉樹。激轉忽殊流,歸泓又同注。 羽觴自成玩,永日亦延趣。靈草有時香,仙源不知處。 還當候圓月,攜手重遊寓。

《龍門遊眺》
前人

[编辑]

鑿山導伊流,中斷若天闢。都門遙相望,佳氣生朝夕。 素懷出塵意,適有攜手客。精舍繞層阿,千龕鄰峭壁。 緣雲路猶緬,憩澗鐘已寂。花樹發煙華,淙流散石脈。 長笑招遠風,臨潭漱金碧。日落望都城,人間何役役。

《龍門》
杜甫

[编辑]

龍門橫野斷,驛樹出城來。氣色皇居近,金銀佛寺開。 往來時屢改,川陸日悠哉。相閱征塗上,生涯盡幾迴。

《龍門》
明·許維新

[编辑]

長山蜿蜿浪混混,雙掌摩空峙禹門。半借巨靈通日 月,孤懸砥柱壯乾坤。春磐草綠洪荒水,雲壑苔斑斧 鑿痕。今古人人驚勝概,誰將餘潤灑千村。

又             《前人》:

天開絕巘對崚嶒。危壑垂欄偪側登。灝氣龍精青澗 底。水聲松韻白雲層。地盤近斷崑崙軸。天漢遙澌宿 海冰。此日雷門偏震鼓。橫戈列校正奔騰。

又             《前人》:

雙闕飛流夾遠岑,行邊展禮傍登臨。紅亭絕壁松蘿 徑,紺殿遙空鼓角音。玉簡雲封天柱後,《水經》蘚蝕斷 碑陰。為留勝蹟勞廚備,不是當年菲食心。

又             《前人》:

飛紅遙對水亭虛,《禹貢》堯天尊酒餘。一自鴻濛開宇 宙,至今秦晉界溝渠。半空雲鎖神龜策,雙壁天留《太 史》書。延眺曾無終日分,龍門常是馬遷居。

《前題》
喬宇

[编辑]

兩峰環峙接空青,萬里黃流路所經。聲挾飆輪吹不 斷,色翻坤軸運無停。誰能鼓枻歌《漁父》,我欲乘槎訪 客星。千載河清思獻頌,會當移檄問川靈。

《謁禹王廟有作》
陳鳳梧

[编辑]

指點鳴條此舊岡,平原古墓自蒼蒼。九千里外河山 遠,四百年餘統緒長。尚有《夏書》貽《典則》,不須杞籍證 文章。興亡今古皆常事,獨立荒城送夕陽。

《禹門疊浪》
孟養氣

[编辑]

登眺龍門眼界寬,層層雪浪逐飛湍。分明聖蹟昭千 古,莫作尋常景物看。

《前題》
高汝礪

[编辑]

兩山對立禹門開,中有黃流萬里來。三汲怒濤翻石 壁,千層巨浪起風雷。山從積石連還斷,水自崑崙去 不迴。喬嶽靈源鍾秀異,魚龍常產出群才。

《禹門》
黃洪毗

[编辑]

禹門山豁大河流,開闢乾坤奠九州。秦晉平分雲外 樹,魚龍長護水中洲。真源滾滾平成界,灝氣茫茫日 夜浮。聞說桃花春浪煖,欲從此處覓《丹丘》。

《拜謁禹廟恭題》
王致中

[编辑]

幾年披籍誦《平成》,今日登臨快夙盟。不為探奇尋宿 海,應知荒度奠民生。雙開峭壁天工巧,九折黃流地 軸明。明德馨香延萬世,後人思報薦江蘅。

《謁禹宮》
孫珫

[编辑]

文命當年敷九州,平成天地更誰儔。亭亭華岳三峰 見,滾滾星河萬里流。山半惟存神宇舊,汾陰不似漢 宮秋。重來祇是防秋急,漫道登臨作勝遊。

《登龍門山》
李日宣

[编辑]

危樓突兀倚山開,石磴盤從鳥道回。朝霧晴霏鶖嶺 雨,秋濤晝吼禹門雷。好支飛閣雲為柱,欲渡狂瀾瓠 作杯。濁浪何當空我汰,慚無攬轡出群才。

又             《前人》:

河水從天下,石門插地開。因之探禹穴,于此識神臺。 截脈千山沸,舂濤萬壑洄。利行無所事,穿鑿豈云才。

《春日隨巡方使登龍門山》
杜齊芳

[编辑]

春色隨驄馬,登臨問禹蹤。斷龍通一線,蹲虎列雙峰。 磴轉盤雲棧,煙藏覆嶺松。山深騶唱寂,斜日冷芙蓉。

又             《前人》:

山勢鬱崔嵬,凌空更上臺。洪流千里折,大地兩眸開。 樹俯蒼巖日,濤奔白晝雷。悠然成獨嘯,響落碧雲隈。

又             《前人》:

「飛閣憑虛度,驚心獨倚欄。半間臨水闊,千尺引綆難
考證
龍穴沉金鎖,漁舟急箭湍。浪痕留玉斧,指顧尚生寒。

又             《前人》:

「探奇窺禹穴,仄徑緩遊驂。」泉玉鳴寒臼,煙蘿護古龕。 境幽機自息,心豁酒初酣。媿此風塵吏,山靈許暫淹。

《前題》
白鯤

[编辑]

坤軸開長峽,洪濤出斷山。平成天地老,形勝古今攀。 廟貌蒼崖裡,樓臺碧漢間。我來申盥獻,登眺一開顏。

《登龍門山》
楊正芳

[编辑]

「潦倒同為客,探奇度石田。山連秦塞起,水劃晉陵偏。 萬杵秋風外,千林落照前。」悲涼多古意,緩轡共談元。

又             《前人》:

已入魚龍穴,猶尋鑿斧痕。乾坤歸汗漫,日月盪朝昏。 王氣宗天府,驚波撼海門。窮源登絕巘,指點問崑崙。

又             《前人》:

天塹東南界,神功日夜浮。雙懸龍劍影,直瀉蜃宮樓。 霜墮黃榆塞,楓零赤水頭。洞庭應此闊,何處訪「漁舟。」

《龍門題石》
周慎

[编辑]

《龍門》峭壁倚天開,一派星泓萬里來。吞吐雲雷波浩 蕩,巉巖斧鑿勢崔嵬。危樓巢鶴連霄漢,曲磴盤螺近 草萊。回首砥峰雄亙古,中流屹立柱瀾迴。

《遊龍門山》
張維世

[编辑]

「躡蹻登臺處,河流瞰夕暉。」到窗山樹斷,拂檻浪花飛。 冷傍魚龍窟,春浮鸛雀磯。偶來清興愜,聊爾一忘機。

又             《前人》:

聳身凌絕閣,回首倚雲隈。虛棧連峰起,危欄傍水開。 閣疑飛鳥到,人是泛槎來。欲濟思舟楫,多君有異才。

《巡行登河津龍門山》
喬允升

[编辑]

雨霽龍門爽氣收,興來尋步最高頭。祇因問俗抒官 況,不為探奇侈勝遊。金璧風帆迎繡斧,玉驄霜仗動 蓬丘。何時雅遂澄清志,載肅明禋頌「禹疇。」

《秋杪登龍門望河樓》
趙用光

[编辑]

風雷盤薄撼崔嵬,湧出東南百尺臺。岸束驚濤當檻 落,翬飛高閣倚天開。浮雲蕭索中原盡,秋色蒼茫萬 里來。欲向清尊問千古,夕陽西下斷鴻哀。

又             《前人》:

結客龍門此壯遊,晚風還擬共登樓。回看暮靄千峰 合,不盡長河萬里流。入夜清尊成《雅集》,虛亭寒色敞 高秋。醉來欹枕藤蘿外,飛夢遙應到十洲。

《秋日陪姚萬涵登龍門》
前人

[编辑]

河上秋光好,重來思轉賒。帆檣千里色,煙火幾人家。 水落沙痕峭,雲危石磴斜。乾坤蓬鬢在,離別愧年華。

又             《前人》:

紫翠千峰裡,幽尋一徑通。巖泉清漱石,殿閣迥含風。 把酒看人代,臨流憶禹功。預愁歸路晚,蹤跡各西東。

又             《前人》:

拂衣臨釣石,漉酒問漁翁。霜雪娟娟淨,河流宛宛通。 估船橫落日,人語答秋風。吾汝真何意,相看空翠中。

又             《前人》:

取勝攀蘿徑,觀瀾俯石磯。水涼偏耐酒,嵐翠欲生衣。 舟子看人過,山鴉抱日飛。天涯朋好在,相對已忘歸。

龍門山部紀事

[编辑]

《河津縣志》:呼延氏祈龍門而生。《元海》:呼延氏,漢單于 於扶羅子豹妻也。無子,祈於龍門。俄有一大魚,頂有 二角,軒鬣躍鱗,而至祭所,久之乃去。巫覡皆異之,曰: 「此嘉祥也。」其夜夢日所見魚化為人,左手把一物,大 如半雞子,光色非常,授呼延氏曰:「此是日精,服之生 貴子。」寤而告豹,豹曰:「吉徵也。吾昔從邯鄲張同母徒」 氏相:「吾當有貴,子孫三世必大昌。」彷彿相符矣。自是 十三月生元海。

仙人王刁,隱居龍門山,得道。

姜善信,其先華山居士也。承師命,修習龍門山,訪王 刁故跡,煉情見性,神於幻化,知來如響。營建大禹廟、 平陽堯廟、鼓堆孚聖廟,建神宇百餘所。一時化身皆 能遍歷,名動京師。元世祖詔問賜號「靜應真人」,命五 弟子俱為龍門建極宮提點,遠近亦稱天師,詔給田 四十餘頃。至今無考,惟詳見《龍門御製碑記》。

慎蒙《山棲志》:「宋景濂性疏曠,每攜友生徜徉梅花間, 轟笑竟日。或獨臥長林下,看晴雪墮松頂,雲出沒巖 扉間,悠然以自適。嘗與弟子入龍門山,著書二十四 篇,曰《龍門凝道記

龍門山部雜錄

[编辑]

《周禮大司樂》「以陰竹之管,龍門之琴瑟,於宗廟,奏之 九變,則人鬼可得而禮矣。」

《孝經援神契》:「禹鑿龍門,闢伊闕,決江開岷。」

《尸子》:「昔龍門未鑿,呂梁未闢,河出於孟門之上。 《慎子》:河之下。龍門,其流駛如竹箭,駟馬追弗能及。」 《水經:河水注》:風山西四十里河南孟門山,孟門即龍 門之上口也。實謂黃河之巨阨,兼孟津之名矣。此石 經始禹鑿,河中漱廣,夾岸崇深,傾崖返捍,巨石臨危, 若墜復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鑿,而能入石,信哉。其 中水流交衝,素氣雲浮。往來遙觀者,常若雲霧沾人。 其水尚崩浪萬尋,縣流千丈,渾洪贔怒,鼓若山騰。濬 波頹疊,迄于下口。

河水又南,得鯉魚。《爾雅》曰:「鱣鮪也。」出鞏穴,三月則上 渡龍門,得渡為龍矣。否則點額而還。非夫往還之會, 何能便有茲稱乎?

《唐國史補》:「龍門人皆言善游,于懸水,接水上下如神。 然寒食拜必於河濱,終為水溺死也。」

舊言:「春水時至,魚登龍門,有化龍者。」今汾、晉山穴間, 龍蛻骨角甚多,人採以為藥,有五色者。

《朱子全書潏水集》云:「同州韓城縣北有安國嶺,東西 四十餘里,東臨大河,瀕河有禹廟,在山斷河出處。禹 鑿龍門,起於唐張仁愿所築東受降城之東,自北而 南,至此山盡。兩岸石壁峭立,大河盤束於山峽間,千 數百里至此,山開岸闊,豁然奔放,怒氣噴風,聲如萬 雷。廟像豕首而冕服,舊傳鯀入羽淵化為黃熊。又云: 『鯀為元熊』」,熊首類,豕肖像,以此,而廟乃稱禹,甚非也。 然鄉人不敢以豕肉薦,必致神怒,大風發屋拔木,百 里被害。舊說禹鑿龍門,而不詳言其所以鑿。誦說相 傳,但謂因舊修闢,去其齟齬,以決水勢而已。今詳此 說,則謂受降以東至於龍門,皆是禹所新鑿。若果如 此,則禹未鑿時,河之故道,不知卻在何處?而李氏所 說又何所攷也?

《河津縣志》《三秦記》:「鯉魚三月上龍門,得度為龍,否則 點額而還。」《爾雅》云:「鮪魚似鱣,色青黑,大者長七八尺, 岫居春水上而浮揚,比入河西上龍門,得過者化為 龍,否則點額而還。」《尸子》云:「龍門四旁有山,莫能上,大 魚簿集龍門上則為龍,不上輒暴腮水次,故曰暴腮。」 世傳士子登科者,為龍門變化,取此義也。

龍門山昔時另為一志,今廢失久矣。搜討舊本,合邑 藏書家絕少流傳者。載稽「域中全志」,名山大川皆隸 郡邑,無別鋟一志例。茲就龍門碑碣所存,採其詩文、 賦記典核不刊者,備入「藝文」,以補其缺。薛文清《遊記》 殆冠絕云。餘詩文倣此分載。

龍門山部外編

[编辑]

《太平廣記》:咸通末年,張珽自徐之長安至圃田,東息 于大樹下。俄頃有三書生繼來環坐,珽因問之,一書 生曰:「我李特也。」一曰:「我王象之也。」一曰:「『我黃真也』。皆 曰:『我三人俱自汴水來,欲一遊龍門山耳』。」乃共閑論, 其王象之曰:「我去年遊龍門山,經于是路北一二里, 有一子,亦儒流也,命我于家再宿而回,可同一謁之。」 珽因亦同行。至路北一二里,果見一宅,甚荒毀。既叩 門,有一子儒服自內而出,見象之頗喜,問象之曰:「彼 三人者何人哉?」象之曰:「張珽,秀才也。李特、黃真,即我 同鄉之書生也。」其儒服子乃並揖入,升堂設酒饌,其 所設甚陳。故《儒服子》謂象之曰:「黃家弟兄將大也。」象 之曰:「若皇上修德好生,守帝王之道,下念黎庶,雖諸 黃齒長,又將若何?」黃真遽起曰:「今日良會,正可盡歡, 諸君何至亟預人家事,波及我子孫耶?」珽性素剛決, 因大疑懼其非人也,乃問之曰:「我偶與二三子會于 一樹下,又攜我至此,適見高論,我實疑之。黃家弟兄 竟是誰也?且君輩人也,非人也。我平生性不畏懼,但 實言之。」象之笑曰:「黃氏將亂東夏,弟兄三人也。我三 人皆精也,儒服子即鬼也。」珽乃問曰:「是何物之精也? 是何鬼也?」象之曰:「我,玉精也;黃真,即金精也;李特,即 枯樹精也。儒服子即是二十年前死者,鄭適秀才也。 我昔自此自化精,又去年復遇鄭適,今詣之。君是生 人,當怯我輩。既君不怯,故聊得從容耳。」珽又問曰:「鄭 秀才既與我同科,奚不語耶?」鄭適乃命筆寫詩一首 以贈,詩曰:「昔為吟風嘯月人,今是吟風嘯月身。塚壞 路邊吟嘯罷,安知今日又勞神。」珽覽詩,愴然嘆曰:「人 之死也,反不及物。物猶化精,人不復化象之輩。」三人 皆聞此,嘆怒而出。適亦不留珽珽,乃拂衣出。及至門 外,迴顧已見一壞塚,因逐三精,以所佩劍擊之,金玉 精皆中劍而踣,惟枯樹精走,疾追擊不及,遂迴反。見 一故玉帶及一金杯,在路傍珽拾得之長安貨之,丁 無別異。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