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046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四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四十六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四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四十六卷目錄

 析城山部彙考

  圖

  考

 析城山部藝文

  登析城山         明李瀚

 王屋山部彙考

  圖

  考

 王屋山部藝文一

  天壇硯銘有序     唐韓愈

  重修陽臺萬壽宮記    金李俊民

  重修天壇玉皇殿記     元張琬

  賜紫微宮道藏經諭     明英宗

  遊王屋山記         都穆

  遊王屋山記         李濂

  遊王屋山錄         唐樞

  王屋山天壇玉皇廟記     何塘

 王屋山部藝文二

  寄王屋山人孟大融     唐李白

  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有序前人

  王屋山第之側雜構小亭暇日與群公同遊

                李嶠

  客有為余話天壇遇雨之狀因以賦之

               劉禹錫

  送家兄歸王屋山隱居二首   前人

  送吳鍊師歸王屋       張籍

  胡山人歸王屋因有贈     前人

  宿王屋天壇         馬戴

  南池夜宿憶王屋青蘿舊齋   岑參

  憶天壇行          杜甫

  天壇上境          元稹

  早冬遊王屋寄溫谷周尊師中書李相公

               白居易

  登天壇夜見海日       李益

  送盧霈秀才歸王屋時將赴舉  杜牧

  題天壇          杜光庭

  天壇靈壽杖送莘老    宋黃庭堅

  遊天壇三十二韻      林靈素

  天壇道中        金元好問

  題天壇二首       元丘處機

  題天壇           吉丙

  題天壇二首        宋德方

  王屋道中         明薛瑄

  宿王屋山二首        劉昌

  題天壇           顏鯨

  臥病酬邊君天壇步月之作  李夢陽

  登天壇峰          史敏

  登天壇和前韻        宋榮

  王屋歌          吳國倫

  題天壇二首         左傑

  王屋遊同諸友       朱期至

 王屋山部紀事

 王屋山部雜錄

 王屋山部外編

山川典第四十六卷

析城山部彙考[编辑]

《禹貢》
之析城
[编辑]

析城山在今山西澤州陽城縣西南七十里,即禹治 水所經處也。成湯禱雨亦於此山,今其山尚有龍洞

析城山圖

析城山圖

[编辑]

按:《書經夏書禹貢》:「底柱析城。」蔡傳析城,冀州《山地志》:在 河東郡濩澤縣西,今澤州陽城縣也。晁氏曰:「山峰四 面如城。」

按:《漢書地理志》河東郡濩澤。《禹貢》「析城山在西南。」 按《晉書地理志》,平陽郡濩澤。析城山在西南。 按《水經沁水注》:黑嶺水東南,逕陽泉水,又南,注濩澤 水。又東南,上澗水注之。水導源西北輔山,東逕銅于 崖,南歷析城山北。山在濩澤南,《禹貢》所謂「砥柱析城, 至于王屋」也。山甚高峻,上平坦,下有二泉,東濁西清, 左右不生草木,數十步外多細竹。

《禹貢》山水澤地所在。析城山在河東濩澤縣西南, 按《元和郡國志》,析城山在河南府王屋縣西北六十 里,山峰四面,其形如城,有南門焉,故曰析城。

按:《明一統志山西山川》:「析城山在澤州陽城縣西南 七十里。」

按《山西通志山川》,析城山在澤州陽城縣西南七十 里,山峰四面如城,高大而峻,迥出諸山,幅員四十里。 《禹貢》曰:「至于太岳,砥柱析城」是也。四崖林木叢茂,相 傳成湯禱雨于此,上有成湯廟,前有二龍湫,亢旱不 竭。世說與濟瀆相通。《水經注》曰:「山甚高峻,上平坦,下 有二泉,東濁西清,左右不生草木,數十步外,多細竹。」 按《澤州志山川》:析城山在陽城縣西南七十里。《水經》: 析城在濩澤南。山高峻,上平坦,下有二泉,東濁西清, 左右不生草木。數十步外,多細竹,中有龍洞、龍池、龍 窩,相傳為成湯禱雨處。宋建殷湯廟,額題「廣淵」,并析 城山神嘉潤公祠宇二百餘楹,修于元時。

按《陽城縣志山川》,析城山在縣西南七十里。晁氏曰: 「草木分析曰析山峰四面如城。」《水經注》曰:析城山在 濩澤南,山甚高,上平坦,中有二泉,東濁西清,左右不 生草木,周原濯濯,約四十里,環崖林木叢茂,小竹細 筍,被于山渚,蒙蘢拔密,奇為翳薈,相傳為成湯禱雨 處。上有成湯廟。二泉亢旱不涸,與濟瀆通,故每歲數 百里外咸虔禱以祈有年。《八景》曰《析城喬木》

龍洞,在析城山巔。東巖石洞深不可測,水流潺潺有 聲,俗傳有龍在中。

按《河南通志山川》,析城山名不載。

小析山在懷慶府濟源縣東北二十里,故老傳云,「成 湯禱雨于此」,上有成湯廟。

按《懷慶府志山川》:「析城山在濟源縣西北九十里,四 高中凹,其形如城,上有成湯廟,人呼聖王坪。」《禹貢》「底 柱析城,至于王屋,即此也。」

按《濟源縣志山川》,析城山名不載。

小析山在縣西北九十里。乃析城之麓。舊有湯帝廟, 故又呼「聖王坪。」

析城山部藝文[编辑]

《登析城山》
明·李瀚
[编辑]

故人攜我上煙霄,佳景無兼春色交。地壯《洪濛》留禹 跡,天開鰲極奠殷郊。峰頭雨過龍歸洞,樹杪風迴鶴 避巢。連日泛觀神未倦,瘦蘿重倚盡嶢坳。

王屋山部彙考[编辑]

《禹貢》
之王屋
[编辑]

王屋山在今山西澤州陽城縣南八十里,平陽府垣 曲縣東北六十里,河南懷慶府濟源縣西北百里。其 頂曰天壇,東日精峰,西月華峰,北小有洞。其支麓為 八仙嶺、華蓋山、大羅嶺、五斗峰、七仙嶺、秦嶺、五指山、 金爐山、孤山、玉陽山、牛心山、虎嶺、金山,而勝跡又為 王母、仙貓諸洞。小有坡,廢縣城。尚書谷、憩鶴臺、陽臺、

清虛、紫微三宮,雖名因地各異,而總謂之「王屋山
考證

王屋山圖

王屋山圖

[编辑]

按:《書經夏書禹貢》:「底柱析城,至于王屋。」蔡傳王屋,《冀州 山地志》:在河東郡垣縣東北,今絳州垣曲縣也。晁氏 曰:「山狀如屋。」

按《山海經·北山經》「賁聞之山,又北百里曰王屋之山, 是多石。」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泰澤。」今在河東 東垣縣東北。《地理志》:「王屋山,沇水所出。」「沇」聲相近, 殆一水耳。沇則濟也。

按:《漢書地理志》,「河東郡垣。」《禹貢》「王屋山在東北,沇 水所出,東南至武德入河。」

按:《後漢書郡國志》,「河東郡垣有王屋山,兗水出」《史 記》。魏武侯二年,城王垣。《博物記》曰:「山在東,狀如垣。」 按《晉書地理志》河東郡垣。王屋山在東北,《沇水》所 出。

按:《魏書地形志》:「邵郡,萇平。」有王屋山。

按:《水經禹貢》,山水澤地所在。王屋山在河東垣曲縣 東北也。昔黃帝受《丹訣》于是山也。

按:《隋書地理志》:「河內郡王屋。」有王屋山。

按:《唐書地理志》:「河南郡王屋。」有王屋山。

按杜光庭《洞天福地記》:「第一王屋洞,小有清虛天,周 圍萬里,王褒所理,在洛州王屋縣。」

按《圖書編山西山攷》:「沁州山曰王屋,在陽城南境,有 仙宮洞天,廣三十里,《禹貢》所謂析城至于王屋是也。」 按《山西通志山川》,「王屋山在澤州陽城縣南八十里, 其西南跨垣曲縣境,秀麗極高,有仙宮洞天,廣三十 里,《禹貢》所稱析城至于王屋是也。」又在平陽府垣曲 縣東北六十里,山勢巍峨,東抵濟源。

按《澤州志山川》:「王屋山在陽城縣西南百里,以其形 如王者車,故名。」《道書》云:「王屋名小,有清虛之天」,上有 軒轅黃帝廟,唐司馬承禎及煙蘿子修真于此。東北 有王母上下二洞。晁氏書注:「在河東垣曲。」吳任臣云: 在濟源。劉會孟云:在澤州。據《金史·地理志》,《方輿勝略》 《廣輿記》俱載於陽城境。元好問詩云:「仙人龍嶠玉為」 鞭,石穴留書世不傳。弱水蓬萊三萬里,青山今古幾 何年。

按《陽城縣志山川》:王屋山在縣東南百里,《道書》第一 洞天,小有清虛之天。《真誥》曰:「王屋山,仙之別天,所謂 陽臺也。」按晁氏書注云:在河東垣曲縣,山形如屋,故 名。吳任臣云:「在河南濟源縣。」劉會孟云:在山西澤州。 唐武德間,曾升縣治為澤州。據《金史·地理志》曰,陽城 有王屋山。明程百二《方輿勝略》、陸應陽《廣輿記》俱載 縣境。按《平陽府志》語同

按《垣曲縣志山川》:「王屋山在縣東北六十里,上有天 壇,為縣八境之一。」

名景天壇秋曉,天壇山也。出濟邑拱垣城,有天在上, 無山與齊,卓然王者之屋,巍乎仙人之都。初秋氣爽, 依稀海市蜃樓;平旦色嵐,彷彿蓬壺瑤島。此一景也。 按《河南通志山川》:「王屋山在懷慶府濟源縣西北百 里,以其山形如王者車蓋,故名。《禹貢》曰:『底柱析城,至 于王屋。其絕頂曰天壇,山峰突兀。其東曰日精,西曰 『月華』』。」上有石壇名「清虛」,小有洞天,唐司馬承禎修道 之所。

按《懷慶府志山川》:「王屋山在濟源縣西百里,《禹貢》王 屋即此。其絕頂曰天壇,東為日精峰,西為月華峰。壇 北曰小有洞,為天下洞天第一。又北為五斗峰,其下 濟水之源,太乙池在焉。天壇上古松數十株,皆千百 年物。上有三清諸殿,因燬于火。濟人欲重修,盡伐之 以為殿棟梁。遊人皆為太息。」

王母洞,在天壇北。古傳黃帝會西王母之所。山半有 龕,深廣數丈許,仰視有穴,如井下懸,好事者攀緣而 上,行半里,莫知其底,遂反。世說與平陽洞相通。《洞淵 集》云:「周迴一萬里,乃小有清虛之天,三十六洞天第 一。」杜少陵詩:「萬古仇池地,潛通小有天。」即此洞也王屋、漢洞。

王屋、唐洞,俱在王母洞後。二洞緣磴上下若層樓,皆 廣數間,戶牖開朗,中列石床如天成,雖盛暑入之,涼 風颯然,為古棲真之所。洞後有石梁懸空,長約十餘 步,狹可數尺,僅通人過,由此達八仙嶺。

「小有坡」在王屋洞南里許。

八仙嶺在小有洞西。

仙貓洞:在天壇山上。

華蓋山在天壇前,宋徽宗嘗遊幸于此。

大羅嶺「在天壇後。」

按《濟源縣志山川》:「王屋山在縣西九十里,狀如王者 車蓋,四面如削玉,名為天下第一洞天。絕頂有煉丹 池、御愛松,世傳軒轅訪道處。西崖下為沇水,乃神禹 導濟之自,以其極高,歷代敕祭于上,故又名天壇。遊 人多題詠焉。」

日精峰在天壇東。

月華峰在天壇西。

王屋洞,在天壇北,俗呼王母洞。其洞深邃莫測,世說 與平陽洞相通。《洞淵集》云:「周迴一萬里,乃小有清虛 之天,三十六洞天第一」是也。

「五斗峰」,在小有洞北,上有老君菴。

七仙嶺在小有洞西。《遺詩》有「七朵蓮花在此處,丘劉 譚馬郝王孫」之句。

華蓋山在紫微宮,南宋徽宗遊幸于此。

秦嶺在縣西五十里。湨水出焉。舊有風門鎮。

五指山在縣西五十里。五峰峙列如指狀,湨水出焉。 金爐山,在縣西四十里。迺向陽佳麗處。明嘉靖末,孫 賢、張隆、苗森開山建廟。後苗三考增修,有題詠。 「孤山」,在金爐山前。

玉陽山在縣西三十里。唐睿宗第九女昌隆公主修 道于此,改封玉真。李白、王維皆有詩詞。宋蘇子瞻題 其堂,有「不慚弄玉騎丹鳳,應逐嫦娥駕老蟾」之句。 牛心山,在縣西二十五里。

虎嶺在縣西三十里。

小有坡在縣西六十里。

金山在縣南十五里外。山勢延袤,西至秦嶺,東至張 金嶺,南至河,皆王屋之麓也。

《古蹟》王屋廢縣在縣西八十里,周召康公采邑。宇文 周置縣。唐、宋因之。元省入縣治。

《四皓避秦溝》在王屋山東南,一名「遠塵溝。」

「《尚書》谷」,在玉陽山下,浮丘公接王子晉,自維山遊王 屋至此,故名。

憩鶴臺在玉陽山上。世傳王子晉駕鶴憩此。

陽臺宮在王屋山,唐開元二年,道士司馬承禎建。元 至正七年,道士王德祐修。

紫微宮在王屋山麓,宋紹聖元年建,元大德七年修, 明天順元年增修。

清虛宮,在王屋山東南,去天壇二十五里。

王屋山部藝文一[编辑]

《天壇硯銘》
有序     唐韓愈
[编辑]

儒生高常與予下天壇,中路獲硯石,似馬蹄狀,外稜孤聳,內發黑色,幽奇天然,疑神仙遺物。寶而用之,請予銘底。

仙馬有靈,跡在于石。稜而宛中,有點墨跡。文字之祥, 君家其昌。

《重修陽臺萬壽宮記》
金·李俊民
[编辑]

王屋山,在底柱析城之東,仙家小有洞天,三十六洞 天之一也。壇之南十六里曰陽臺宮,又小有洞天之 一也。其靡然而逝,隆然而起,似近而遠,欲斷而連,隱 隱乎山之陽者,八仙洞也。東向二百步許,溢太乙之 水,白而不濁,甘而不壞,為九鼎金丹之祖者,洗蔘泉 也。巖竅其腹,廓然有容,噓吸元氣,與山潛通者,西北 「白雲洞也。位高而自抑,勢仰而遠俯,如竦如懼,如趨 如附,北面而朝壇者,華蓋峰也。亂峰之間,邃而深,幽 而往,窈窕而入,延袤而上者,紫薇谿也。樹木叢翳,虎 豹卻走,宮殿森肅,而鬼神護守者,上方院也。」自是出 避秦溝,陟瘦龍嶺,躡仙人橋,款天門,然後登壇而朝 玉頂。凌風汗漫,披雲沓冥,其去天闕「猶咫尺。」爾時天 容諸天仙派現于每歲朝山之會,宜其為洞天冠也。 唐中巖道士司馬鍊師,始奏置陽臺觀,並御書額壁, 畫神仙龍鶴雲氣升降、輦節羽儀,金綵輝光滿宇。遣 監齋韋元神齎圖畫事跡奏聞,時開元二十三年六 月十二日也。元祖之教,由此而振,山林學者,皆至無 上道,以不退持志,宜「其為福地冠也。」又按《司馬別記》 曰:「余屆王屋清虛洞側,獲真篆仙經二品,一曰《元精二曰《丹華》。又睹玉皇寶籙,乃知上古帝王,丹寶並傳, 莫不遐年。自夏禹後遂止。余不敢泄,復藏於名山,以 俟其人。開元十七年仲秋十五日記。」以是攷之,陽臺 之成也,在司馬鍊師藏丹寶後之六年,開元二十三 年己「亥也。下值大金貞祐二年庚戌,凡四百八十年, 兵燹而毀,改觀曰宮,隨世沿革,崇其名爾。嗚呼!玉笈 祕文,流運道氣,猶有升沉之時。况巍峨華構,豈無成 壞?累代重規,一旦焦土,草木色斂,煙霞氣沮,方外之 遊,未嘗過而問焉。」正大四年丁亥,林川王志佑由平 水抵王屋,周覽勝區,慨然有動于心。邑令及司氏昆 仲挽留住持,以起廢為事。宏大堂,修置廊廡,復靈官 之位,列齌廚以次,接遇則有賓館,延納則有道院。其 用儉,其功速。廢始于戌,興始于亥,終于亥。一紀而廢, 一紀而興,疑有數存焉。先生幼業儒術,長慕元理,年 高行積,境滅以休。幽人逸士,望風稟受,號曰「棲神子。」 一日與余邂逅于山前,頗得其所長。蓋「以靜為基,以 慈為實。敬而愿,厲而溫。味《老子》五千言,不讀非聖書; 悟《廣成》長生說,不作矯俗事。龍伯釣後,長愁海上之 鰲;子晉歸時,難駐雲間之鶴。」大金己亥歲三月二十 二日,登真子嶽雲觀,春秋八十有八。其徒曰定、曰正、 曰祥、曰元、曰忠、曰溫。索余文其碑,故書以示來者。

《重修天壇玉皇殿記》
元·張琬
[编辑]

天下名山為嶽鎮者。《十道經》載,大洞天數稱王屋,即 其一也,故號天壇。迺歷代列仙修真之所。其形勢視 諸山聳拔不群,若王者車蓋,故名王屋,乃有影隨日 月運移。壇北對峙崖谷,曰仙人洞,內有穴若井,深不 可測。我國家歲時使使者登壇醮祭畢則投圭玉幣 帛于中,載見《祀典》。南降壇一等,崖壁間構廈數楹,為 守壇者居。延祐己未夏六月,琬因故往,一登桃畢,乃 降謁守壇道人,即今主大都長春宮總教真人完顏 公子爾。隱居共話良久,見其雲物,猶博山寶鴨所焚 檀麝,出入窗戶,縈繞几席,且殷雷鳴于澗壑。出戶視 之,左右山谷咸被幢蓋,仰觀蒼空白日,猶前真別一 洞天也。晡後開霽方歸。山南下,左有道觀曰紫微,宗 師輩主領壇事。又南下數里,有觀曰陽臺,道流相傳, 以為始建于唐,司馬承禎題曰「興國陽臺萬壽宮。」其 東有煙蘿子洗蔘井,右有承禎煉丹爐觀。其殿閣宏 麗,齋室清幽,擬瀛島元虛之妙。自唐迄今,屢經兵燼, 興廢不一。殿宇前舊有玉皇壇閣,歲時集羽流,設醮 筵,以祀天地星辰。至大末,故宣授提點宮教事明道 頤真達妙大師沖和子提點李公道彰,嘗命僕作《鳩 材疏》,躬肯構復其陛阯,甓戺尚缺,公遽仙逝。至元庚 辰,嗣教門人趙德淳,善繼師志,不吝囊篋,特命工埏 埴陶甓,於是年春二月告成。秋八月,將立石以垂不 朽。來懇鄙述。琬惟國家之郊祀玉皇上帝者,乃古帝 王敬天報本之重事,載之方冊,千百世莫敢或易。又 嘗聞之先賢云:「以其形氣而言曰天,以其主載而言 曰帝,以其高大而言曰昊、曰皇、曰上。」故道家者流,亦 崇師為元元宗,其尊嚴廟貌,敬承祭祀,不亦宜乎?是 以復究其所以然之理,附於興廢補墜本末之左,用 告來者云。

《賜紫微宮道藏經諭》
明·英宗
[编辑]

「朕體天地保民之心,恭承皇曾祖考之志,刊印《道藏 經典》,頒賜天下,用廣流傳。茲以一藏安奉河南懷慶 府濟源縣王屋山紫微宮,永充供養。聽所在道官道 士看誦讚揚。上為國家祝釐,下與生民祈福。務須祗 奉守護。不許縱容閒雜之人私借觀玩、輕慢褻瀆。致 有損壞遺失。違者必究治之」諭

《遊王屋山記》
都穆
[编辑]

《書·禹貢》曰:「底柱析城,至于王屋。」今王屋山在河南濟 源縣西八十里,山形如王者車蓋,其中有小有洞,為 天下第一洞天。歲癸酉仲冬,予至濟源,欲往遊焉。出 縣西三里,經濟瀆祠,入謁大濟之神。其殿北有北海 神殿,咸著祀典。北海殿前有池,周七百步,其西一池, 周與之等,而中通焉,即濟水所聚。蓋其源出自王屋 天壇之巔,伏流百里,至此復見,東南合流,至溫縣虢 公臺入于河。《禹貢》曰:「導沇水東流為濟」是也。東池俗 傳能出物以應人之求,然卒始于三月,至四月望而 止,餘月則否。予友潘黃門希召,舊為懷慶理官,作文 辯之,謂春夏之交,泉脈騰沸,而濟尤勁疾,物隨沸而 上。予嘗為作序。是日默禱于神,願出「物以彰靈異。」久 之,物竟不能出,始信希召之辯,足以破紛紛之惑也。 出祠南行三里,折而西四十里午食。自此登秦嶺,二 十里至澗河,宿野人家。十四日早行,二十里至陽臺 宮。宮在王屋南麓八仙岡上,為唐司馬子微修仙之 所。宋徽宗嘗遊幸其中。天尊殿壁繪神仙龍鶴雲氣 升降,輦節羽儀之屬甚奇,蓋開元中人筆。殿左有唐 大中八年碑,上刻《睿宗與子微書并送還天臺詩》。宮 之東三百步,有後晉燕真人并其上有洗參石臼,相 傳燕于此得道。上昇。宮北上一里,經山神祠。三里,觀 仙貓洞,人云:燕真人丹成,雞犬俱昇,仙貓獨留不去人就洞呼仙哥,時或有應者。二里,涉不老泉。又二里, 至李道人庵。道人山西高平人,弱冠時,以母病登天 壇舍身崖,舍身以祈其愈。予詰之,答曰:「初墮時,但如 行清化鎮上,忽有龜蛇左右相逼,始知墮崖,則已坐 深谷中,肢體無損,凡四晝夜,罔知飢渴。」天壇老道士 聞其舍身,覓而得之。時隆寒,俾之赴火,右足悉墮其 趾,自是母病亦愈,遂結庵山中,其事誠異矣。五里至 紫微宮,至此已及山半,群山環列,積雪猶在,予心目 豁然。道士有陳性常者,為吾鄉人,延之共飲。性常舊 住武當山之自然庵,今年七十有八,而神氣清茂,似 有道者。移居此山已二十年,其學乃仙人張三丰之 再傳,為予言。張師名元元,遼陽人,自號三丰遯叟。世 人因其號第稱曰「三丰」,而鮮知其名。正統間猶在,後 不知所之。飲畢,去宮西半里,至望仙坡,性常草庵小 坐。北折,緣險一里,閱玉泉。泉為方井,上刻石云:「玉泉 聖水,旱澇如故。」山中道士多汲以供飲食。仰視天壇, 去此尚十八里,路陡隘,且多積雪,左右澗壑,不可丈 尺,足未陟而氣已奪,惟神遊而已。予問道士,小有洞 所在,云在「山中之垂簪峰下,元季鄉民避兵者多藏 其中,自是洞口遂塞」,今不知其處。夜宿陽臺,十五日, 復還濟源。

《遊王屋山記》
李濂
[编辑]

王屋山在濟源縣西百里。《禹貢》曰:「底柱析城,至于王 屋」是也。以其山形如王者車蓋,故名。或曰:山形如屋 也。又曰:山空其中,列仙宅之,其內廣闊如王者之宮 也。按龜山《白玉上經》暨《茅君內傳》皆云大天內有元 中洞三十六,第一曰王屋洞,周迴萬里,名清虛小有 之天。杜甫詩「憶昔北尋小有洞」,即此山也。其絕頂曰 天壇,常有雲氣覆之,輪囷紛郁,雷雨在下,飛鳥視其 背,相傳自古仙靈期會之所,世人謂之「西頂」,蓋與南 武當東泰山鼎峙云。余夙慕天壇、王屋之勝,顧塵事 羈縛,恆以未獲一遊為憾。歲乙巳三月十三日乙亥 早起,渡河往遊。是夕宿原武。翌日宿武陟。丁丑宿覃 懷。戊寅宿濟源。己卯晨,出縣城,西走溝中,四十里,飯 胡嶺。又折西南行十五里,度秦嶺,皆行山上,逾五里 至劍河堡。南行又折西北行十五里,至陽臺宮,在王 屋山之麓,唐司馬承禎修真之所也。明皇御書「寥陽 殿」三巨字。殿中塑昊天上帝像,旁侍十二元辰,皆偉 麗。而白雲道院乃在寥陽殿之東,曰白雲者,承禎別 號也。入道院,見大鑊一,徑丈,深數尺,勝國時物也。宮 之南有八仙嶺,其勢如八仙,飾冠佩下天,拱揖而嚮 陽臺。又有仙貓洞、不老泉,皆去宮不遠。出陽臺宮,東 北行山下百餘武,謁煙蘿子祠。祠前有洗參井,祠即 煙蘿子宅址也。「煙蘿子者,晉天福間人。世傳煙蘿子 佃陽臺宮田,苦積功行。忽一日于山中得異參,合家 食之」,拔宅上昇云。過祠北行,磵道中,褰亂藤,履危石, 東西兩山,壁立數千仞,風颼颼起巖谷林木間,令人 震恐。磵道中行八里,復上山坂,疊巘盤曲,莫記層數。 乃循石磴,道士引入紫微宮,仰視臺殿,如在天上。至 門,金書榜曰「王屋山朝真門」,門內為天王殿,榜曰「天 下第一洞天。」又上一層曰三清殿,面對華蓋山,如几 案然。又上一層,曰通明殿,設昊天上帝像。殿中環列 朱龕,貯國朝御賜《道藏經》若干函,有碑數十通,皆宋 金元時物。薄暮,酌方丈之松菊堂,翌日庚辰夙興,為 天壇絕頂之遊,乃乘小山轎,僕夫持緪牽輿以上。出 紫微宮,西上二里,至望仙坡,閱披雲子修煉之跡。又 上四里,至憩息亭。凡登絕頂者,至此必飲茗少憩,故 名。其地有仰天池,四面高而中凹,舊有泉,今涸。至此 則山徑愈峻險,轎不可行。乃步以上。過此躡瘦龍嶺, 登一天門,曰「瘦龍」者,以山脊之癯如瘦龍露骨也。過 一天門,登十八盤山,石壁陡絕。旋繞而上,至躡雲嶠, 觀煙蘿子、登仙石。石上有足跡,下有澗,曰「避秦溝。」又 稍上,則紫微巖,巖之右有三官洞,洞前有仙人橋。少 頃,至南天門,則愈陡絕。手攀鐵索以上,觀軒轅皇帝 御愛松。少憩換衣亭,謁玉皇殿。殿之東曰清風臺,西 曰明月臺,皆名石也。又行數十武,至絕頂,入虛皇觀, 謁軒轅廟、真君祠。乃陟三級瑤臺,極其遐覽。東曰日 精峰,日始出時晶彩爛然。西曰月華峰,月上時光華 先見也。于是東望海岱,西眺崑丘,北顧析城,南俯黃 河如線,嵩山、少室,隔河對峙,咸聚目前。下視華蓋諸 山,卑如培塿,竊憶天下奇觀,無踰此者。余徘徊久之, 乃下三級瑤臺,遍觀古今諸石刻,而日已晡矣。是夕 宿上方院,偶思李白詩「願隨夫子天壇上,閒與仙人 掃落花」之句,超然有遺世獨立「之心焉。」余入寢室,將 就枕,道士走報,請觀天燈。亟出視之,則見遠火如流 星,上下明滅,沓無定跡,時從行者,咸相駭異。昧爽起, 觀日始出之景,甚奇。天既明,陰雲蔽翳移時,頃之開 霽。步至北天門,見古松十數株,環列成行,儼如侍衛, 皆千百年物也。遂觀捨身崖至心石在東北虛巖之 上,突出一石,闊尺許,長丈餘,勢欲飛墜。下瞰峭壁,神 悸股栗。又觀老子煉丹池,上有老子祠,古碑存焉。聞東北有王母洞,奧邃難測,人跡罕至。元歲時,投金龍 玉簡于此,余欲往遊之,道士曰:「徑險不可行,且有蛇 虎潛其中。」乃下南天門里許,游黑龍洞,洞前有太乙 池,蓋濟水發源處也。世傳析城之山升白氣于天,落 五斗峰化為濕雲,自石竇中滴水降太乙池云。道士 曰:「每歲元會日五更初,輒聞仙鐘自遠洞中發聲,悠 揚清婉可聽。」又曰:「日出沒時間有倒影之異,余暫遊 速返,悉未之逢也。」是日由舊途下山,仍宿紫微宮。余 嘗夢遊一山,極奇絕,嗣遊四方名山,無相似者。乃今 登覽王屋種種,與夢中所見合,夫豈「偶然者哉。」

《遊王屋山錄》
唐·樞
[编辑]

自召原關巡司,尋澗道長脈入一峪,轉繞三四,乃遙 陟峰巒細委,阿谷閟闃,林光靄氣,麗展輕落。鳥有異 鳴,而莫識其形,水從石出,而不知所來。山疑盡隴,而 復開遠障。碓局應聲,柏香飄氣,一徑悠然,與天臺覺 相似,是誠仙窟。北上為天壇,天下洞天第一。相傳軒 轅繫蚩尤,受天符于此壇。予意古聖人伐惡之師不 「輕出,托身寥虛之境,以自齋其神乎?」陟紫微宮、西岡, 沿、避秦溝、望仙坡、四里廟、軒轅養丹池、蒼龍嶺。入一 天門,歷十八盤路,橫兀巨石,鑿徑為接雲橋。歷雷神 洞、八仙嶺,登仙石、鎮山、獅石、三官洞、仙人橋、南坎太 昊祠。步步登石,有鐵索數條。入南天門,歷四聖殿,殿 後御愛松一株,軒轅所憩處,枯久,尚堅甚不腐。歷諸 祠,入二天門,上總仙宮,即天壇。巨石丹堊,直大而方, 如砌成。為疊三層,高數十丈,廣倍之。殿構弘麗且多, 中立三級瑤臺,瓦檻皆鐵。最後乾剛殿,背眺百千峰 如環堵,色相奇秀,目中所未有。三面曠然遠及,見千 里外諸山,只畎畝疄疄,與埒平地。由東坎下北嶺,有 老子煉丹池,其水可療目疾。歲四八月,兩御貢稍出。 至心石捨身崖西北天門,門畔十古松,俗謂軒轅北 上壇,十閻王迎而植之。竊意為以「計下蚩尢」之喻說 也。北嶺銳石如脊,更北為王母洞。由西坎尋太極池、 黑龍洞。山凡五行脈。東行起一峰曰日精,西行起三 峰,曰月華。南行二支,一長支,給紫微宮,一短支,即行。 徑合北嶺而五,凡三宮六院。「清虛宮」遠在東,為小有 洞天,有仙貓洞。陽臺宮遠在南,有洗參井。他神宇不 能勝述。中間泉石幽嘉,體局俊闓,而屯雲擁霧,凌風 摘星,超然如在霄漢之表,可坐消情慮。旦夕有五色 影佛燈現靈云。

《王屋山天壇玉皇廟記》
何塘
[编辑]

王屋,天下名山,在今河南濟源縣境內,山形如王者 宮殿,故名。其巔為天壇,《圖經地志》以為第一洞天,世 傳軒轅皇帝修煉於此。其紫氣巖、御愛松迄今猶存, 故後世棲真之士往往歸焉。大明弘治六年,道流張 太素等由山西來,結茅壇頂間,歎曰:「山以天壇名,玉 皇上帝,天神之主也。三清有宇,而玉皇無殿,大不稱」 名山本意,乃夷嶮岨,剪荊棘,築土為殿,覆以銕瓦,鑄 為銅像,為永遠不動計。經始于弘治十二年正月,薄 成于正德三年九月,方修建時,其光變祥應甚眾。既 成,因吾內兄周溥來請記。嗚呼!天帝之尊,在《禮》惟天 子得祭,雖諸侯王不敢僭。太素等庶人也,而崇奉玉 皇上帝,可乎?無已吾聞天地,人之父母也;人,天地之 子也。而天子者,獨為父母宗子在。《禮》,「父母之祭,宗子 主之,支子不與。」雖不得與,至孝敬之心,則不得以尊 卑有間也。太素等崇奉玉帝,其亦可哉!吾聞道家之 學恬淡翛然獨往,天地萬物俱不以經心。太素等道 流也,乃汲汲于崇奉玉帝,勞筋骨,疲精神,不恤,其有 見乎哉?其亦報本反始之道,有不得己者哉。是為《記》

王屋山部藝文二[编辑]

《寄王屋山人孟大融》
唐·李白
[编辑]

我昔東海上,勞山餐紫霞。親見安期公,食棗大如瓜。 中年謁漢主,不愜還歸家。朱顏謝春暉,白髮見生涯。 所期就金液,飛步登雲車。願隨夫子天壇上,閑與仙 人掃落花。

《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有序
前人
[编辑]

王屋山人魏萬云,「自嵩宋沿吳相訪,數千里不遇。乘興遊台越,經永嘉觀謝公石門,後於廣陵相見,美其愛文好古,浪跡方外,因述其行,而贈是詩。」

仙人東方生,浩蕩弄雲海。沛然乘天遊,獨往失所在。 魏侯繼大名,本家聊攝城。卷舒入元化,跡與古賢并。 十三弄文史,揮筆如振綺。辯折田巴生,心齊魯連子。 西涉清洛源,頗驚人世喧。採秀臥王屋,因窺洞天門。 朅來遊嵩峰,羽客何雙雙。朝攜月光子,暮宿玉女窗。 鬼谷上窈窕,龍潭下奔潨。東浮汴河水,訪我三千里。 逸興滿吳雲,飄颻淛江汜,揮手杭越間,樟亭望潮還。 濤捲海門石,雲橫天際山。白馬走素車,雷奔駭心顏遙聞會稽美,且度耶溪水。萬壑與千巖,崢嶸鏡湖裡, 秀色不可名,清輝滿江城,人遊月邊去,舟在空中行。 此中久延佇,入剡尋王許。笑讀曹娥碑,沈吟黃絹語。 天台連四明,日入向國清。五峰轉月色,百里行松聲。 靈溪恣沿越,華頂殊超忽。石梁橫青天,側足履半月。 忽然思永嘉,不憚海路賒。挂席歷海嶠,迴瞻赤城霞。 赤城漸微沒,孤嶼前嶢兀。水續萬古流,亭空千霜月。 縉雲川谷難,石門最可觀。瀑布挂北斗,莫窮此水端, 噴壁灑素雪。空濛生晝寒。卻尋惡溪去,寧懼惡溪惡。 咆哮七十灘,水石相「噴薄。路創李北海,巖開謝康樂。 松風和猿聲,搜索連洞壑。徑出梅花橋,雙溪納歸潮, 落帆金華岸。赤松若可招。」沈約《八詠樓》:「城西孤岧嶢。 岧嶢四荒外,曠觀群川會。雲捲天地開,波連浙西大。 亂流新安口,北指嚴光瀨。釣臺碧雲中,邈與蒼嶺對。 稍稍來吳都,徘徊上姑蘇。煙綿橫九疑,漭蕩見五湖。 目極心更遠,悲歌但長吁。」迴橈楚江濱,揮策揚子津。 身著日本裘,昂藏出風塵。五月造我語,知非佁儗人。 相逢樂無限,水石日在眼。徒干五諸侯,不致千金產。 吾友揚子雲,絃歌播清芬。雖為江寧宰,好與山公群。 乘興但一行,且知我愛君。「君來幾何時,仙臺應有期。 東窗綠玉樹,定長三五枝。至今天壇人,當笑爾歸遲。 我苦惜遠別,茫然使心悲。黃河若不斷,白首長相思。」

《王屋山第之側雜構小亭暇日與群公同遊》
[编辑]

李嶠

桂亭依絕巘,蘭榭俯回溪。綺棟魚鱗出,雕甍鳳羽棲。 引泉聊漲沼,鑿磴且通蹊。席上山花落,簾前野樹低。 弋林開曙景,釣渚發晴霓。狎水驚梁鴈,臨風聽楚雞。 復看題柳葉,彌喜蔭桐圭。

《客有為余話天壇遇雨之狀因以賦之》
[编辑]

劉禹錫

「清晨登天壇,半路逢陰晦。疾行穿雨過,卻立視雲背。 白日照其上,風雷走於內。滉瀁雪海翻,槎牙玉山碎。 蛟龍露鬐鬣,神鬼含變態。萬狀互生滅,百音亦繁會。 俯觀群動靜,始覺天宇大。山頂自晶明,人世已霶霈。 豁然重昏歛,渙若春冰潰。」反照入松門,瀑流飛縞帶。 遙光泛物色,餘韻吟天籟。洞府撞仙鐘,村墟起夕靄。 卻見山下侶,已如迷世代。「問我何處來,我來雲雨外。」

《送家兄歸王屋山隱居》
前人
[编辑]

洛陽天壇上,依稀似玉京。夜分先見日,月靜遠聞笙。 雲路將雞犬,丹臺有姓名。古來成道者,兄弟亦同行。

又             《前人》:

春來山事好,歸去亦逍遙。水淨苔莎色,露香芝木苗。 登臺吸瑞景,飛步翼神飆。願薦塤篪曲,相將學《玉簫》。

《送吳練師歸王屋》
張籍
[编辑]

玉陽峰下學《長生》,玉洞仙中已有名。獨戴熊鬚冠暫 出,唯將鶴尾扇同行。煉成雲母休炊爨,已得雷公當 吏兵。卻到瑤壇頂上宿,應聞空裡步虛聲。

《胡山人歸王屋因有贈》
前人
[编辑]

轉轉無成到白頭,人間舉眼盡堪愁。此生已是蹉跎 去,每事因循鹵莽休。雖作閑官少拘束,難逢勝景可 淹留。君歸與訪移家處,若箇峰前最較幽。

《宿王屋天壇》
馬戴
[编辑]

星斗半沈蒼翠色,紅霞遠照海濤分。折松曉拂天壇 雪,投簡寒窺玉洞雲。絕頂醮迴人不見,深林磬度鳥 應聞。未知誰與傳《金籙》,獨向仙祠拜老君。

《南池夜宿憶王屋青蘿舊齋》
岑參
[编辑]

《池上臥煩暑》,不櫛復不巾。有時清風來,自謂羲皇人。 天晴雲歸盡,雨洗月色新。公事常不閑,道書日生塵。 「早年家王屋,五別青蘿春。安得還舊山,東谿垂釣綸。」

《憶天壇行》
杜甫
[编辑]

憶昔北尋小有洞,洪河怒濤過輕舸。辛勤不見華蓋 君,艮岑青輝慘幺麼。千崖無人萬壑靜,三步回頭五 步坐。秋山眼冷魂未歸,仙賞違心淚交墮。弟子誰依 白茅屋,盧老獨啟青銅鎖。巾拂香餘搗藥塵,階除灰 死燒丹火。元圃滄洲莽空闊,金節羽衣飄婀娜。落日 初霞閃餘映,倏忽東西無不可。松風澗水聲合時,青 兕。黃熊啼向我。徒然咨嗟撫遺跡。至今夢想仍猶左。 祕訣隱文須內教,晚歲何功收願果。更謝衡陽董鍊 師,南遊早鼓瀟湘柁。

《天壇上境》
元·稹
[编辑]

《夜宿石幢側得盩厔馬少府書,末有「靈溪試為訪金丹」 之句,因以還贈》。

野人性僻窮深僻,芸署官聞不似官。萬里洞中朝玉 帝,九光霞外宿天壇。洪漣浩渺東溟曙,白日低回上 境寒。因為南昌檢仙籍,馬君家世奉《還丹》。

《早冬遊王屋寄溫谷周尊師中書李相公》
[编辑]

白居易

霜降山水清,王屋十月時。石泉碧漾漾,巖樹紅離離。 朝為《靈都遊》,暮有《陽臺》期。飄然世塵外,鸞鶴如可追。 忽念公程盡,復慚身力衰。天壇在天半,欲上心遲遲。 嘗聞此遊者,隱客與損之。各抱貴仙骨,俱非泥垢姿二人相顧言,彼此稱男兒。若不為松喬,即須作皋夔。 今果如其語,光彩雙葳蕤。一人佩金印,一人翳玉芝。 『我來高其事,詠嘆偶成詩。為君題石上,欲使故山知』。

《豋天壇夜見海日》
李益
[编辑]

「朝浮碧峰三十六,夜上天壇月邊宿。」仙人攜我玉 英壇上夜半東方明。仙鐘撞撞迎海日,海中離離三 山出,霞梯赤城遙可分。霓旌絳節倚彤雲。八鸞五鳳 紛在御,王母欲上朝元君。群仙指此為我說,幾見塵 飛滄海竭。竦身別我期丹宮,空山處處遺清風。九州 下視杳未旦,一半浮生皆夢中。始知武皇求不死,去 逐瀛洲羨門子。

《送盧霈秀才歸王屋時將赴舉》
杜牧
[编辑]

野店正分泊,繭蠶初引絲。行人碧溪渡,繫馬綠楊枝。 苒苒跡始去,悠悠心所期。秋山念君別,惆悵桂花時。

《題天壇》
杜光庭
[编辑]

壁立三千仞,壇高接尾箕。頂藏青玉髓,腰隱紫金芝。 月掛虛皇殿,雲封太乙池。洞天人跡少,鶴宿萬年枝。

《天壇靈壽杖送莘老》
宋·黃庭堅
[编辑]

王屋千霜老紫藤,扶公休沐對親朋。異時駟馬安車 去,拄到天壇願力能。

《遊天壇三十二韻》
林靈素
[编辑]

「擺脫塵纓淡無欲,閒閱圖經尋岳瀆。林泉何處愜予 心,收拾琴書將卜築。」崎嶇不敢千里辭,東至太行入 王屋。先探藏花塢裡春,蟠桃畢竟何時熟。燕蘿故宅 陽臺宮,九龍戲珠畫屏簇。丹井沉沉浸月明,丫髻仙 童把蔘斸。昂頭貪看華蓋峰,驀然誤入紫微谷。上方 樓閣與雲閑,金碧交輝射林麓。遠塵溝有遠塵人,夜 「半聞歌《採芝曲》。」策杖窮躋瘦龍嶺,險似劍閣西向蜀。 捫參歷井上沖冥,千仞斷崖橫獨木。自晨及酉腳力 窮,恰到紫金堂下宿。再拜新嘗太乙泉,頓覺灑然消 病骨。褰衣竟入南天門,回首乾坤小蠻觸。恍兮惚兮 九霄間,萬頃嵐光醒醉目。恭叩仙壇禱真壇,壇與天 通隔塵俗。銀座金腰玉頂寒,帝遣仙「官分部屬。」小有 中藏萬里地,都壓洞天三十六。日精月華左右奇,黛 色倚空如削玉。東觀大海日輪紅,西望窮邊壇影綠。 煉丹爐下土猶香,抱出神丹知幾斛。巡山使者持太 阿,保護神宮誰敢黷。王母洞深非可測,雷霆屢震蛟 龍窟。遙指三官校勘臺,樵人幾度聞絲竹。抱朴岩前 採藥童,手撚金芝身薜服。北斗平聯北斗星,自是天 關通地軸。麻籠藥櫃翠相連,瑞草靈苗香馥郁。或聞 仙犬吠仙燈,或睹仙人跨仙鹿。奇蹤異跡難盡言,欲 更題詩毛穎禿。短歌聊寄利名人,誰肯同來伴幽獨。 一聲長嘯坐孤石,紫雲悠悠送黃鵠。箇中疑是麻姑 仙,冷笑世間光景促。

《天壇道中》
元·好問
[编辑]

芳樹陰陰鳥語譁,綠雲晴雪映紅霞。青山可是堪人 恨,藏著中喦十里花。

《題天壇》
元·丘處機
[编辑]

峨峨峻嶺接雲衢,古柏參差數萬株。瑞草不容凡眼 見,靈禽只傍道人呼。鑿開洞府群仙降,煉就丹砂百 怪除。福地名山何處有,長春即是《小蓬壺》。

又             《前人》:

四面諸山若附庸,突然中起最高峰。每看晴日移壇 影,常說寒潭臥黑龍。沆瀣要和《千歲藥》,茯苓先斷萬 年松。擬尋活計參真趣,又隔煙蘿第幾重。

《題天壇》
吉丙
[编辑]

松杉鬱鬱鎖仙壇,丈室高人盡日閒。門外曉晴春色 好,數峰青出紫雲間。

《題天壇》
宋·德方
[编辑]

清虛小有洞中天,銀座金腰玉頂堅。芝草秀從龍漢 劫,丹砂結自赤明年。洗參井記煙蘿子,聚虎平傳「白 水仙。」寄語遠塵溝裡客,茅齋先蓋兩三椽。

又             《前人》:

「白石磷磷上接天,青松鬱鬱下臨淵。草生福地皆為 藥,人在名山總是仙。」待客遠尋喦下蕨,烹茶滿酌洞 中泉。身前恐是白雲子,今日重來臥翠巔。

《王屋道中》
明·薛瑄
[编辑]

路轉山回處處迷,不登絕頂即尋溪。寒泉徹底清人 目,亂石盤空割馬蹄。繞逕黃花猶戲蝶,隔村紅樹乍 聞雞。無端客思匆匆甚,好景其如每倦題。

《宿王屋山二首》
劉昌
[编辑]

獨柱凌空萬仞齊,風雲長與護天梯。春明倒影參差 出,夜靜仙燈遠近迷。正笏喜登金闕近,倚闌驚見玉 繩低。手探河漢分涓滴,洗取蒼崖試一題。

其二

瑤草生香沒舊蹤,晴空時聽一聲鐘。露連瀛海三千 丈,月滿樓臺十二重。爐內藥成先試犬,壇前松老半 成龍。憑誰為問煙蘿子,夜夜歸來第幾峰。

《題天壇》
顏黥
[编辑]

「梯雲」凌雨登王屋,日月壇開第一巔。天下名山誰作 伯,人間高步此當先。振衣不獨翔千仞,舉手真堪擎九天。大海外澄沙界穩,皇圖堯筴祝年年。

《臥病酬邊君天壇步月之作》
李夢陽
[编辑]

「霽夕開芳甸,祠官悵獨遊。銀潢橫殿落,壁月抱壇流。 漢畤饒煙霧,秦城逼斗牛。」《甘泉》詞調絕,疲病苦為酬。

《登天壇峰》
史敏
[编辑]

「峭山行過幾千重,纔到天壇第一峰。」《九夏》尚留岩畔 雪,萬年不老廟前松。珠林日暖翔丹鳳,石洞泉寒吼 黑龍。有約更期新雨後,短筇來數翠芙蓉。

《登天壇和前韻》
宋·榮
[编辑]

九天上隔兩三重,勢壓塵寰百萬峰。一片樓臺凌絕 頂,滿空星斗掛喬松。煙霞曉舞沖霄鶴,雷雨時驚《濟 暵》龍。最是扶桑紅日上,清光先照玉芙蓉。

《王屋歌》
吳國倫
[编辑]

「何處洞天三十六,小有仙人住王屋。王屋底柱遙相 望,真氣高蟠太行腹。上凌二曜開天壇,下湧雙泉疏 地軸。滴乳繽紛薤葉垂,飛巒合沓蓮花矗。壁老軒皇 來采芝,巖餘夏后曾刊木。虛空匠出金銀臺,輻輳規 成子午谷。五色靈光夜夜朝,道人爭訝龍銜燭。攀躋 直造虛皇宮,千山萬山都拱伏。拂鼎重然西國香,調」 琴自奏神絃曲。虛皇授我太乙丹,使我顏童髮再綠。 須臾笙笛響空中,起馭赤螭驂白鹿。俯觀四海一蹄 涔,安見九州非粒粟。卷石崑崙點大荒,黃河東走不 盈掬。向來虛誦《五千言》,誰道蕪言是真籙。河上老子 浮丘生,八極歸來王屋宿。

《題天壇》
左傑
[编辑]

登覽名山及早秋,青螺縹緲萬峰稠。雲連壺口通三 晉,日麗天門控九州。太乙元泉寒並起,瑤宮紫氣晚 還浮。伊余陟此形神逸,坐見扶桑海色流。

又             《前人》:

奇峰孤峻玉臺橫,四望煙巒薄太清。仙掌秋高雲氣 冷,金莖月出露華明。龍飛不見軒皇駕,鶴唳如聞子 晉笙。今日同遊凌絕頂,逍遙真擬是蓬瀛。

《王屋遊同諸友》
朱期至
[编辑]

「天下洞天三十六,第一小有在王屋。日精東峙月華 西,群峰歷歷如奴僕。陽臺之畔紫微宮,仙人往往住 其中。絕頂有泉名太乙,天地一氣總鴻濛。濟水之源 卻在此,滾滾直走黃河底。清流不與濁流同,蕩滌垢 穢視諸侯。我欲遊之尚不得,孫公磊落縱冥搜。千峰 萬峰入題品,興闌更醉濟池頭。太守雖云具軒冕,一」 室無營餘寸管。鹿馴鶴舞空無人,構亭臨池曰性懶。 孫公洞庭同社者,一到吾亭便疏散。四明山人自洛 陽,與公談笑傾壺觴。丈夫意氣何新故,布衣肯羡侯 與王。興來又覺嵩山好,二室三花春未老。閒從子晉 學《吹笙》,轉向淮南探鴻寶。孫公孫公真好奇,遊成五 岳鬢猶緇。試把扁舟洞庭去,吾將一「葉來相隨。」

王屋山部紀事[编辑]

《濟源縣志》:唐司馬煉師名承禎,溫縣人。博學能文,隱 浙之天台山,自號白雲子,師事潘師正,得辟穀導引 之術。睿宗召問,對曰:「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無為。」 帝曰:「理國若何?」對曰:「國猶身也,游神于淡,合氣于漠, 順物自然而無所私,則天下理。」帝嘆曰:「此廣成子之 言也。」辭歸,賜以寶琴花帔。後元宗詔于王屋山置壇 室居之。一日忽曰:「東華君召我矣。」乃蟬蛻而去。弟子 葬其衣冠,時年八十九。諡貞一先生。

《集異記》:洛陽尉王琚有孽姪,小名四郎。孩提之歲,其 母他適,因隨去。自後或十年五年至琚家,而王氏不 復錄矣。唐元和中,琚因常調,自鄭入京,道出東都,方 過天津橋,四郎忽于馬前跪拜,布衣草履,形貌山野。 琚不識,因自言其名。琚哀愍久之,乃曰:「叔今赴選,費 用固多,少物奉獻,以助其費。」即於懷中出金可五兩 許,色如雞冠,因曰:「此不可與常者等價也。到京但於 金市訪張蓬子付之,當得緡二百千。」琚異之,即謂曰: 「爾向在何處,今復何適?」對曰:「向居王屋山下洞,今將 往峨眉山。知叔到此,故候拜覲。」琚又曰:「爾今停泊在 何處?」對曰:「中橋逆旅席氏之家。」時方小雨,會琚不賫 雨衣遽去,曰:「吾即至爾居。」四郎又拜曰:「行李有期,恐 不獲祗候。」琚逕歸,易服而往,則已行矣。琚私奇之。後 至上都,財用頗乏,訪張蓬子,出金示之,果得緡二百 千。琚自是留心訪問,冀一會遇,終不復見之。

《武夷紀要》:「許碏自稱高陽酒徒,唐時人。少舉進士不 第,學道王屋山,辟穀養氣十餘年,宇內名山無不遍 歷。」

《夢溪筆談》:「處士劉易隱居王屋山,嘗于齋中見一大 蜂𦊰于蛛網,蛛搏之,為蜂所螫,墜地,俄頃蛛鼓腹欲 裂,徐行入草,蛛囓芋梗微破,以瘡就囓處磨之,良久 腹漸消,輕躁如故。自後人有為蜂螫者,以芋梗傅之 則愈

王屋山部雜錄[编辑]

《水經》:「濟水出河東垣縣東王屋山,為沇水。」

《博物志》:「魏前,枕黃河,背漳水,瞻王屋,望梁山,有藍田 之寶,浮地之淵也。」

《水經沁水注》:「自太行以西,王屋以東,層巖高峻,天時 霖雨,眾谷走水,小口漂迸,木門朽敗,稻田汎濫,歲功 不成。」

《地理通釋·十道山川攷》:「《職方》,兗州川泲出絳州垣曲 縣王屋山,東南始發源曰沇水。」

《霏雪錄》:「古王者之屋四柱,太行山似之,故有王屋之 名。」

王屋山部外編[编辑]

王世貞《金母記節略》:「母所都龜山,有崑崙、元圃、閬風 三苑,下皆積水環之,與雲氣映瑩若積瑤,故曰瑤池。 洪波萬尋,弱不任毛,故又曰弱水。非飆軿雲騶,不可 馭而到也。金城千里,玉樓造空,璚華之闕,光碧之堂, 青琳之宇,朱紫之房,連琳綵帳,明月四朗。下頫軒砌, 白環為枝,丹剛成林,天籟自音。與八會諧,和鳴鏗鏘。」 母年筭無始,章亥茫然,而貌𢘆若三十許,天姿奄靄, 光彩絕世。左右侍從,皆玉女靈真,不可勝記。大抵其 都視中夏為極西,在崑崙則東南,故《爾雅》曰:「西王母 日下。」又《山海經》云:王母髼髮戴勝,虎齒善嘯。蓋母之 使金方白虎神也。公孫氏,其始曰黃帝命風后、力牧、 徵師,討亂者蚩尤。蚩尤為五里霧,又多,縱虎豹焉。帝 不勝,退而清齋於王屋山之天壇以請命。母乃將元 始命髣髴見之。使者披元狐裘,授帝符曰:「太乙在前, 得之者戰必克。」符廣三寸,長咫尺,青玉為廓,丹血填 之。帝拜稽首,佩符,則復有人首鳥身者曰:吾九天元 女也。阿母授汝以三官、五意、陰陽之略,太乙遁甲、六 壬步斗之術,《靈寶五符》五勝之文。帝復拜稽首受習 之,以剪祛蚩尤於涿鹿,天下大定。九年,母復使西方 之神,乘白虎而授帝《輿地圖》。若曰:與女期以孤竹之 野而見我。帝即齋戒如期往,仰視天表,千乘萬騎,閃 倏而至。其扈者多御龍虎,乘鸞鶴,從七寶幢綺蓋驪 珠之節。傳以流蘇,坐班龍車,憑如意九曲。凡既下,謂 帝曰:「天下定矣,久即戎事,無谻苦乎?」帝再拜謝,乃為 帝設酒,諸花果尊彝,大小異狀不可辨。啖帝紫芝數 頭,九咽為爽。已,命仙女宋妙英歌《萬年長生曲》,竟則 衝天去。後三歲仲秋朔,白虎之神復集曰:「其以月之 望,嗣見我於大隗。」帝復齋戒幸洛師,自白坡沙如期 而上王屋之壇。青鳥來語曰:「阿母降矣。」俄而母降,其 服御具如孤竹,語小款,乃謂帝君曰:「飲啄不止身不 輕,思慮不止神不清,聲色不止心不寧,湛然方寸,無 所營營,乃可長生。」帝欲為母從者設食,母笑曰:「吾眾 豈待若而後免饑渴也?」顧左右錫帝碧霞漿、赤精果 而別。黃帝自是日夜修其業,鼎成而馭黃龍,以昇天, 為元圃真人。後代享之,據五帝之中尊位,則母教也。 《列子湯問篇》: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 冀州之南,河陽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 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 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 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形、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 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鄰人 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 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慧。以殘 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 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 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生子,子又 生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若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應。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 於帝。帝感其誠,命夸蛾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 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濟源縣志》:漢趙叔期學道于王屋山,聞有卜者在市, 往見焉。卜者曰:「欲入天門,調三關,存朱衣,正崑崙。」期 因叩請要道,授以《胎中記》一卷,拜受之,後成道飛昇。 《太平廣記》:張老者,揚州六合縣園叟也。其鄰有韋恕 者,梁天監中自揚州曹掾秩滿而來,有長女,既笄,召 里中媒媼令訪良壻。張老聞之,喜而候媒於韋門,媼 出,張老固延入,且備酒食。酒闌,謂媼曰:「聞韋氏有女, 將適人,求良才于媼,有之乎?」曰:「然。」曰:「某誠衰邁,灌園 之業,亦可衣食,幸為求之。」事成厚謝。媼大罵而去。他 日又邀媼,媼曰:「叟何不自度,豈有衣冠女子肯嫁園 叟耶?此家誠貧,士大夫家之敵者不少,顧叟非匹,吾安能為叟一杯酒,乃取辱於韋氏。」叟「固曰:『強為吾一 言之,言不從,即吾命也』。」媼不得已,冒責而入言之。韋 氏大怒曰:「媼以我貧,輕我乃如是!且韋家焉有此事? 况園叟何人,敢發此議?叟固不足責,媼何無別之甚 耶?」媼曰:「誠非所宜言,為叟所逼,不得不達其意。」韋怒 曰:「為吾報之,令日內得五百緡則可。」媼出,以告張老, 乃曰:「諾。」未幾,車載納于韋氏,諸韋大驚曰:「前言戲之 耳。此翁為園業,何以致此?吾度其必無而言之,今不 移時而錢到,當如之何?」乃使人潛候其女,女亦不恨, 乃曰:「此固命乎?」遂許焉。張老既娶韋氏,園業不廢,負 穢钁地,鬻蔬不輟。其妻躬執爨濯,了無怍色。親戚惡 之,亦不能止。數年之後,有識者責恕曰:「君家甚貧,鄉 里豈無貧子弟,奈何以女妻園叟?既棄之,何不令遠 去也?」他日,恕致酒,召女及張老,酒酣微露其意。張老 起曰:「所以不即去者,恐有留念。今既相厭,去亦何難。 某王屋山有一小莊,明旦且歸耳。」天將曙,來別韋氏 曰:「他歲相思,可令大兄往天壇山南相訪。」遂令妻騎 驢戴笠,張老策杖相隨而去,絕無消息。後數年,恕念 其女,以為蓬頭垢面,不可識也,令大男義方訪之。到 天壇南,適遇一崑崙奴,駕黃牛耕田,問曰:「此有張老 家莊否?」崑崙投杖拜曰:「大郎子何久不來?莊去此甚 近,某當前引。」遂與俱東去。初上一山,山下有水,遇水 連綿,凡十餘處,景色漸異,不與人間同。忽下一山于 水北,朱戶甲第,樓閣參差,花木繁榮,煙雲鮮媚;鸞鶴 孔雀,回翔其間,歌管嘹亮,耳目崑崙。指曰:「此張家莊 也。」韋驚駭不測,俄而及門,門有紫衣人吏,拜引入廳 中。鋪陳之華,目所未睹。異香氤氳,遍滿崖谷。忽聞珠 珮之聲漸近,二青衣出曰:「阿郎來此。」次見十數青衣, 容色絕代,相對而行,若有所引。俄見一人,戴遠遊冠, 衣朱綃,曳朱履,徐出門。一青衣引至前拜,儀狀偉然, 容色芳嫩,細視之,乃張老也。言曰:「人世勞苦,若在火 中,身未清涼,愁焰又熾,而無斯須泰峕。兄久客寄,何 以自娛?賢妹略梳頭,即當奉見。」因揖令坐。未幾,一青 衣來曰:「孃子已梳頭畢。」遂引入,見妹于堂前。其堂沈 香為梁,玳瑁帖門,碧玉窗,珍珠箔,階砌皆冷滑「碧色, 不辨其物。其妹服飾之盛,世間未見,略敘寒暄,問尊 長而已。」意甚鹵莽。有頃進饌,精美芳馨,不可名狀。食 訖,館韋于內廳。明日方曙,張老與韋生坐,忽有一青 衣附耳而語。張老笑曰:「宅中有客,安得暮歸?」因向韋 曰:「小妹暫欲遊蓬萊山,賢妹亦當去。然未暮即歸,兄 但憩此。」張老揖而入。俄而五雲起于庭中,鸞鳳飛翔, 絲竹並作。張老及妹,各乘一鳳,餘從乘鶴者十餘人, 漸上空中,正東而去。望之已沒,猶隱隱聞音樂之聲。 韋君在後,小青衣供侍甚謹。迨暮,稍聞笙簧之音,倏 忽復到。及下于庭,張老與妻見韋曰:「獨居大寂寞,然 此地神仙之府,非俗人得遊。以兄宿命,合得到此,然 亦不可久居,明日當奉別耳。」及峕,妹復出別兄,慇懃 傳語父母而已。張老曰:「人世遐遠,不及作書。」奉金二 十鎰,并與一故席帽,曰:「兄若無錢,可與揚州北邸賣 藥王老家取一千萬,持此為信。」遂別,復令崑崙奴送 出,卻到天壇。崑崙奴拜別而去。韋自荷金而歸。其家 驚訝問之,或以為神仙,或以為妖妄,不知所謂。五六 年間,金盡,欲取王老錢,復疑其妄。或曰:「許爾取錢,不 持一字,此帽安足信?」既而困極,其家強逼之曰:「必不 得錢,亦何傷?」乃往揚州,入北邸,而王老者方當肆陳 藥。韋前曰:「叟何姓?」曰:「姓王。」韋曰:「張老令取錢一千萬, 持此帽為信。」王曰:「錢即實有,席帽是乎?」韋曰:「叟可驗 之,豈不識耶?」王老未語,有小女出青布幃中曰:「張老 嘗過,令縫帽頂,其峕無皂線,以紅線縫之,線色手蹤, 皆可自驗。」因取看之,果是也。遂得載錢而歸,乃信真 神仙也。其家又思女,復遣義方往天壇南尋之。到即 千山萬水,不復有路。時逢樵人,亦無知張老莊者,悲 思浩然而歸。舉家以為仙俗路殊,無相見期。又尋王 老亦去矣。後數年,義方偶遊揚州,閒行北邸前,忽見 張家崑崙奴前曰:「大郎家中何如?孃子雖不得歸,如 日侍左右,家中事無巨細,莫不知之。」因出懷金十斤 以奉,曰:「孃子令送與大郎君,阿郎與王老會飲于此 酒家,大郎且坐,崑崙當入報。」義方坐于酒旗下,日暮 不見出,乃入觀之。飲者滿坐,坐上並無二老,亦無崑 崙。取金。視之。乃真金也。驚嘆而歸。又以供數年之食。 後不復知張老所在。

張鎬,南陽人也。少為業勤苦,隱王屋山,未嘗釋卷。山 下有酒家,鎬執卷詣之,飲二三盃而歸。一日,見美婦 人在酒家,揖之與語,命以同飲,欣然無拒色,詞甚明 辯,容狀佳麗。既晚告去,鎬深念之,通夕不寐。未明,復 往伺之,已在酒家矣。復召與飲,微詞調之,婦人曰:「君 非常人,願有所托,能終身,即所願也。」鎬許諾,與之歸 山居十年,而鎬勤于墳典,意漸疏薄,時或忿恚。婦人 曰:「君情若此,我不可久住,但得鯉魚脂一斗合藥即 足矣。」鎬未測所用,力求以授之。婦人以鯉魚脂投井 中,身亦隨下。須臾,乘一鯉自井躍出,凌空欲去。謂鎬曰:「吾比待子,立功立事,同昇太清。今既如斯,固子之 薄福也。他日守位不終,悔亦何及。」鎬拜謝悔過,於是 乘魚昇天而去。鎬後出山,歷官位至宰輔,為河南都 統,常心念不終之言,每自咎責。後貶辰州司戶,復徵 用。薨時年方六十。每話於賓友,終身為恨矣。

《濟源縣志》「王」唐咸通間,為王屋令。常念《黃庭經》六 千遍,未了深義。罷,絕穀咽氣,入王屋山洞中,見石幢 上古經一軸。再拜曰:「臣竊入洞天,萬劫良會,今睹 元經,願許塵目一披。」忽一人出語之曰:「吾東極真人 王太虛,《黃庭經》,吾所註,授于子。」復與桃核大藏數斗, 磨而服之,愈疾延壽,更二十年期。攜桃與經而歸。 《居易錄》:「王屋山有煙蘿子祠,祠前有洗參井,祠即煙 蘿子宅址也。」煙蘿子者,晉天福間人。世傳煙蘿子佃 陽臺宮田,苦積力行。忽一日於山中得異參,闔家食 之,拔宅上昇云。見李川父濂《遊記》。

宋賀蘭棲真,奉仙觀道士也。章帝聞其道術,召至京 師,為詩以獻,上亦製詩以答之。一日問曰:「聞先生有 點金術,人言果足信乎?」對曰:「陛下聖德睿明,富有四 海,臣願以堯舜之道點化天下,方士偽術不足道也。」 上奇其言,賜號宗真大師,乃蠲觀之田賦。祥符三年 卒,年百一十有三。時天大雪,經三日,頂猶熱,人于王 屋山頭見其肩挑隻履云。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