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049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四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四十九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五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四十九卷目錄

 林慮山部彙考

  圖

  考

 林慮山部藝文一

  遊天平山記        宋柳開

  遊山記跋          韓琦

  五松亭記        金王庭筠

  林慮記遊        元許有壬

  棲霞觀碑          李誠

  谼峪寶巖金燈記      曹居易

  林縣險要圖說      明張應登

  創修隆慮山王相巖記    張學顏

  重修天平山斷金橋路記    李畫

  創建河澗鞏關記      蘇繼韓

  林慮山遊寄王給事     袁宏道

山川典第四十九卷

林慮山部彙考[编辑]

「太行山」 以東之「林慮山。」

林慮山在今河南彰德府林縣西二十里,連接眾山, 隨地異名。為黃華山、天平山、玉泉山、倚陽山、大頭山、 紫團山、聖符山、萬泉山、礦山、柏山、礪山、樓兒山、將軍 山、北傘蓋山、南傘蓋山、鳳凰山、定尖山、馬鞍山、大聖 山、鳳寧山、褲山。各山中峰崖洞谷,其名亦不一,而總 謂之「林慮山。」

林慮山圖

林慮山圖

[编辑]

按:《漢書地理志》:「河內郡隆慮。」應劭曰:隆慮山在此, 避殤帝名,改曰「林慮也。」師古曰:「慮音廬。」

按《後漢書郡國志》,「河內郡林慮,故隆慮,殤帝改。」 按《水經》,洹水「東過隆慮縣北。」縣北有隆慮山,昔帛 仲理之所遊神也,縣因山以取名。漢高帝六年,封周 竈為侯國。應劭曰:「殤帝曰隆」,故改從「林」也。縣有黃水, 出于神囷之山黃華谷北崖。山高十七里,水出木門 帶,帶即山之第三級也,去地七里。縣水東南注壑,直 瀉巖下,狀若雞翹,故謂之雞翹洪,蓋亦天台赤城流 也。其水東流至谷口,潛入地下,東北一十里復出,名 柳渚,渚周四五里,是黃水重源再發也。東流,葦泉水 注之,出林慮川北澤中,東南流與雙泉合。水出魯班 門東,下流入葦泉水。葦泉水又東南流注黃水,謂之 陵陽水,又東入于洹水也。

濁漳水又東北,過屯留縣、潞縣北。漳水又東,逕磻 陽城北,倉石水入焉。水出林慮縣之倉石溪,東北逕 魯班門,西關昂藏,石壁霞舉,左右結石修防,崇基仍 存。北逕偏橋東,即林慮之嶠嶺,抱犢固也。石磴西陛, 陟踵修上,五里餘,崿路中斷四五丈,中以木為偏橋, 劣得道行,亦言故有偏橋之名矣。自上猶須攀蘿捫 葛,方乃自津。山頂即《庚眩》墜處也。庚眩未詳或當是猨眩之訛倉 石溪水又北,合白水溪,溪水出壺關縣東白水川,東 逕百畝城北,蓋同「仇池百頃」之稱矣。又東逕林慮縣 之石門谷,又注于蒼溪水。蒼溪水又北逕磻陽城東, 而北流注于漳水。漳水又東逕葛公亭北,而東去矣。 按《唐書地理志》河北道,其名山曰林慮。

相州:《林慮》。有林慮山。

按:《地理通釋》·《十道山川攷》:「林慮山在相州林慮縣西 二十里。夏馥入山中,匿姓名為冶家傭。」崔伯易《感山 賦》:「隆慮雷首。」林慮本隆慮,漢屬河內郡,殤帝改為 林橋。順二子師事仙人盧子綦,於隆慮山棲霞谷。 《歷代州域總敘》唐十道河北道,其名山有林慮。 按《明一統志》河南彰德府隆慮山,在林縣西北二十 五里。

按《圖書編》:「河南彰德府隆慮山,在林縣,負太行,接恒嶽,景最奇絕。」

黃華山在彰德府林慮山內。山有三峰,名仙人樓、玉 女臺、魯般門。其頂突出雲表,名摩雲峰。連峙若屏,名 連屏峰。群峰磊落,如仙人聚集,名聚仙峰。下有黃華 谷,北巖出瀑布。又有抱犢岡、馬鞍山、棲霞谷,景頗幽 勝。又有挂鏡臺。

按《河南通志山川》:「隆慮山,一名林慮山,在彰德府林 縣西二十里,南負太行,北接恆嶽。」

按《彰德府志山川》:「隆慮山在林縣西二十里,一名林 慮。東漢時與縣名同改此山南負太行,北連恆嶽,景 物雄奇,秀絕一郡。」

黃華山在林縣西二十里。相傳云,「每秋晚黃華滿谷, 故名。」谷之西南有通聖谷,谷有逕,上通天平山。又有 桃花溪、獅子峰、漏天岩、石闕、蒲泉、澄潭、神菌山、爭秀 峰、雞翅洪、碧玉溪、通仙路、試劍石、抱螺峰、三聖洞、王 母池、鐵鏡池、碧陰溪、紫玉嵒、插天峰、熊耳峰、瓮肚梯、 飛雪巖、玉女峰、玉女洞、鳳尾峰、龍鬚泉、龍口泉、白玉 溪、浮屠峰、石屏峰、仙人樓、迸珠簾、桃花巖、摩雲峰、玉 女樓、連屏峰諸名勝。

天平山,在黃華谷南二十里,東至林縣二十六里。自 黃華山迤邐登涉,深澗峻嶺,「西山之盛,其最著也。上 有桃源店、呂谷、步虛壇、倚空石、照碧池、釣臺、長者崖、 朝元臺、醉仙崖、獻花崖、漱玉磯、層雲壁、將軍山、逗雪 泉、十八盤路、紫沙纏、甘露泉、草場纏、撲豬嶺、風門路、 流砂嶺、倚屏峰、碧霄峰、煙霞峰、連雲峰、朝陽峰、羅漢 峰、誨德峰、仙居峰、倚雲峰、屏牆峰、仙人岩、石竇泉、歸 雲洞,天柱峰、奪秀峰、秀士壁、兩聳闕、居士壁、羅漢石、 石柱峰、風雲谷,清涼巖、漱玉泉、舞獸石,崑閬溪、白龍 潭、九曲灘、候樵徑、支離叟巖、玉虹巖、五鳳巖、翫川臺、 琴臺、鑑泉、馭風壇、金線泉、觀音巖、真珠簾、柳公溪、道 人龕、飛蓋巖、東柏梯、石梯子、好地掌」,燕子巖、蒼龍洞、 雙峰闕、菩薩洞、冷風門諸名勝。宋至道中,崇儀使柳 開有《遊天平山記》,魏公韓琦跋。

玉泉山玉泉谷在天平山呂谷南五里,山因「谷」得名, 上有望仙峰、朝霞峰、迎露峰、甘露溪、滴乳泉。

澤陽谷,在玉泉谷南七里。有北傘蓋山、南傘蓋山、金 門峰。

谼峪谷在澤陽谷南八里。谷有十二峰,曰「爭秀峰、擎 天峰、三聖峰、聚仙峰、玉柱峰、抱螺峰、紫霄峰、望帝峰、 聚霄峰、頂霄峰、拱翠峰、石城峰。」又有碧陰溪、真隱洞。 其景物不在天平下。

棲霞谷在谼峪南十里,距縣四十里。兩山相合,中有 溪水,故俗名「合澗。」泝溪而上六七里,兩山對峙,中豁 然坦夷,居民數百家,是為棲霞谷。上有積秀峰、翠屏 峰、順秀峰、蹲獸峰、玉霄峰、端萃峰、碧霞峰、凌雲峰、明 遠峰。谷之西南,亂山萬叢,直接山西陵川縣界。 魯班門在林縣西北二十五里,兩山相去五十步,峰 勢峻巧,缺然如門。

倚陽山,在林縣西北四十里。周迴八十里,有水泉七 十餘處,山巔一峰突兀,又名「蟻尖寨。」東有路,可通太 行。

寶泉巖在林縣西北三十里太行山半,漢夏馥棲隱 處。巖上九峰,一曰「筆架」,尤為奇絕。巖西寶泉從峰頂 而下,懸流千尺,下成瀑布,匯為仰天池。自池東北懸 梯三級,始達於巖之坪內,一名「王相巖。」

大頭山在魯班門西北,一名「殿子山。」乃九州之絕險, 為四十五福地,即林慮之「矯嶺抱犢」固也。山磴攀蘿 而上,則庾袞眩墜處。

紫團山,在林縣西南五十里。山產紫團參,人呼為「截 谷參」,蓋生必在山谷之口也。

炒米嶺在林縣西南四十里。古老云:「昔康王被困此 山,無水,炒米而食,因名。」

聖符山在林縣東南四里。宋宣和間,道人張常清煉 真於此,能書符活人,因名。

萬泉山在林縣東南五十里,山多泉,聲振巖谷。 礦山,在林縣東北三十五里,有青鐵礦,申村煽爐,至 今鐵滓尚在,有磁石。

柏山在林縣西北四十里。其山產柏茂盛,因名。 「礪山」在林縣北六十里。其山有礪石,資為世用。 樓兒山在林縣東南九十里,山有大樓小樓,每夏秋 山間有雲霧結成樓閣,因名。

按《林縣志山川》:「隆慮山在縣西二十里,一名林慮。」東 漢時與縣名同改此山。青崖如點黛,赤壁若朝霞,樹 翳文禽,潭泓綠水,景物奇秀,為世所稱。

黃華山,在縣西二十里。野老云:「每秋晚滿谷黃華,故 名。」

通聖谷,黃華山西南。谷有逕,上通天平山,至明教禪 院二十里。

桃花溪在黃華山之東,兩岸多桃樹,至春時花開如 錦。

覺仁院自山麓循溪北西入二里餘,古曰「黃華下寺在爭秀、抱螺二峰下,松竹之間。

獅子峰在覺仁院北。

漏天嵓在獅子峰下。

石闕在獅子峰南,二大石相對,如門闕狀,中有路通 覺仁院。

蒲泉在石闕之東。洑泉出大石下,流入蒲畦,泓澄成 一畝,蒲生偏茂,今亡。

澄潭在蒲泉之東。泉下如帶,水清若鑑。

神囷山:在獅子峰西。

爭秀峰、雞趐洪俱在神囷山上。《水經》曰:黃水出神囷 山黃華谷北崖。山高十七里,水出木門帶,帶即山之 第三級懸水。去七里,東南注壑,直瀉嵓中,狀若雞趐, 蓋若天台、赤城流也。山有三級,飛泉注壑,今古如一。 自西北至魯班門五里,東南四望,其勢雄壓諸山云。 碧玉溪,在神囷山前,清澈如玉,下入靈巖水,橋曰通 仙路通山後諸峰,及高歡避暑宮。溪之西有試劍石, 大石高丈餘,中斷如斬截,野人傳云:「高歡試劍石也。」 抱螺峰在爭秀峰西,石壁間有三聖洞,洞之下有慈 明院,古曰黃華上院,在眾峰回環中。宋忠獻韓公常 欲緝山居為歸老隱息之地,然竟以國事委留不果。 院南有王母墓。顏修《內傳》云:「羽客王」津母墓也。亦曰 仙母塚。《括地志》云:墓前有大樹九株,每春桃花盛開, 若有紫氣籠冠其廟。今大樹惟餘一株,廟僅存基址。 墓側有王母池,其西又有鐵鏡池,每歲遇旱,山前居 民祈雨,多有感應。池上有碧陰溪,傳云有喬木交蔭。 其西有齊樂平倉基。鐵鏡池前有地,坦平數畂,壘石 成基,上有古瓦礫甚多,傳云「高齊糧草倉」也。

紫玉嵓在樂平倉北。

插天峰在慈明院西北。其下有高齊宮。殿基一逕,甚 險。自下以上五里,壘石為基。山頂平坦,可容數千人。 西南臨大溪,傳云「有高歡避暑宮。」今有斷碑仆地,文 字剝落不可讀。

熊耳峰在插天峰西,兩峰聳起。

《瓮肚梯》熊耳、鳳尾兩山之間有石徑,攀緣而上,狀若 瓮肚。

「飛雪嵓」,在齊宮殿基西南,大泉飛下,為石所激,日光 射之,如滿谷飛雪云。

玉女峰,在慈明院西南,壁間有玉女洞,峰因洞得名。 然洞在削壁,人不可到,泉自洞出,夏秋則成瀑布。《水 經》及《方輿記》曰:「黃華谷西北有洞穴,去地十餘仞,謂 之聖人窟。」是也。

「鳳尾峰」在玉女峰下小山。

公主關在鳳尾峰南。兩山之峽,削壁數千尺,中有路, 通天平山明教禪院,而行甚險峻。傳云:「昔齊有公主 嘗守禦於此。」關東有覽古亭,上有壘石成基,方數丈, 疑亦嘗有屋宇而頹廢。宋元祐元年,縣令錢景允作 亭於基上。南崖上有龍鬚泉,細水出石崖中崖則細 草叢生,名龍鬚,因名泉。北崖上有龍口泉,崖間有穴, 其大如斗,泉自中出,飛落嵓下。下有白玉溪,在高齊 宮殿基西,水乃龍口泉也。山溪深寒,重冰積雪,春夏 不消。浮圖峰關北小山,一峰孤起,數十百丈,狀若浮 圖,一曰「掛鏡臺。」

石屏峰在浮圖峰南公主關下。山壁削立,狀若屏也。 院南三峰,第一曰仙人樓。《方輿記》云:「隆慮三峰,南第 一峰名仙人樓,高五十丈,下有黃華谷,北嵒瀑布下 注成池,世傳仙女曾現於此,故後人因以名。」北有迸 珠簾泉,在白玉溪上,嵒巔飛空而落,不著崖壁,闊百 尺,高三千尺。百步之內,冷氣逼人,在冬不冰,在旱不 涸。萬曆二十一年,知縣謝思聰建水簾亭於下 桃花嵒在《迸珠簾》上。

第二曰《摩雲峰》。

第三曰玉女樓,《方輿記》云:「高九百尺。」

連屏峰在院東南。

天平山,在黃華谷南二十里,東至縣二十六里。自山 麓迤邐登涉,深澗峻嶺,泉石欹危,映帶林木,勢雄而 景秀,最西山之勝地也。

呂谷,俗傳洞賓自此谷入山。

桃源店,在呂谷前,有居民百家,桃花流水,隱映交錯。 《步虛壇》入山五里,西南望此峰,三級如壇狀。元祐己 巳,提點刑獄張商英名之。

金翅亭南對步虛壇。群峰聳碧,至此分為兩道。張商 英以山勢分去,若垂天之鵬翼,名亭曰「金翅。」亭。前花 竹交映,流水縈紆,邑人遂以上巳日祓禊於此。 照碧池在金翅亭左。僧引水為池,其水清澈,照見諸 峰秀色。

「釣臺」,在《金翅亭》西北一里,當路南,大石臨水。

《長者崖》,過釣臺西百餘步,西南望懸崖削壁,間有石 紋,如子弟拜長者狀。

朝元臺在道北,一峰聳起,出於諸峰頂,平若臺然。 醉仙崖在長者崖西壁間,石脈如醉人。

獻花崖在醉仙崖西,如童子獻花狀,自釣臺而下,並張商英所名。

水軒在朝元臺東南,獻花崖北。溪流湍急,巨石激之, 水聲潺潺,名曰「漱玉磯。」磯北有池,可數十丈,前臨大 澗,流水環會。

層雲壁,過朝元臺二百餘步,有石壁,其色紫翠,若壘 雲煙,高數十丈。

斷金橋在層雲壁西。渡大澗則逗雪泉也。自此入山, 路漸峻矣。

將軍山,在層雲壁上。北望一峰,若人披甲狀。昔齊侯 伐晉,趙勝率東陽之師追之,駐兵於此。

「逗雪泉」在將軍山西。溪壑回環,流入斷金橋。

十八盤路,自槐林而西,山路既峻,屈曲而上十餘里, 凡十八盤也。

《紫砂纏》自十八盤而西,夾道盡「紫砂石。」

「甘露泉」,涓滴於巖石之間,酌之盡甘冽,而當道左行 人方登十八盤,喘渴流汗,得之,如飲甘露。

「環翠亭」「路盡十八盤」,此亭據嶺上,環視群峰,蒼翠具 見。山路至此分為兩道,一則入明教禪院,一則南趨 草場,纏

《草場纏傳》云:「宋征河東時,嘗積糧草於此,以兵守之。」 蓋此路西趨撲豬嶺,嶺西即潞安府也。

撲豬嶺在草場西,最高峻。傳云:「野人嘗逐野豬墜嶺 下,故名。」

風門路,在撲豬嶺上。「朝陽」、「連雲」兩峰間,有路通河。東。 流砂嶺,在草場西南,半嶺皆流砂,自嶺至潞安府界 十餘里。

右「自山麓」 至「環翠亭」 可尋之景。山之群峰最高且大者六,自《環翠亭》觀之,

一曰「倚屏峰」,在環翠亭東北。前有誨德峰,在倚屏峰 南。仙居峰在誨德峰西。倚雲峰在仙居峰西,屏牆峰 在倚雲峰西。山勢削立,如屏牆也。

二曰「碧霄峰」,在環翠亭正北,上有仙人巖、石竇泉、歸 雲洞。其下有天柱峰,在碧霄峰南,明教禪院主峰也。 「奪秀峰」,在天柱峰西。

三曰「煙霞峰」,在碧霄峰北。上有秀士壁,峰之半有紋 如衣冠士人狀。其下有兩聳闕,煙霞、碧霄二峰之交, 兩崖相對壁立,若門闕然。

四曰「連雲峰」,在環翠亭西北。

五曰「朝陽峰」,在環翠亭正西,上有居士壁。峰之半亦 有石紋,如世所畫《維摩詰》狀。

六曰「羅漢峰」,在環翠亭西南,上有羅漢石。峰西有石, 宛如坐僧。其下有玉柱峰。

右六峰諸景可望不可登者,自《環翠亭》觀之,皆可見焉。

《松徑門》自「環翠亭趨明教禪院」,夾道古松。

「諸聖塔」,在松逕道南。

《風雲谷》,去《明教》院一里餘。

明教禪院,在崑閬溪北碧霄峰下。六峰圍繞,皆陡起 壁立,而獨此院得平地百餘畝,若天設之也。院宇甚 古,不獲其建置之時。晉天福中,有僧從漪住持,聚眾 頗盛。丈室今存,從漪後傳記者止三四人。曠日既久, 院宇多敝。宋縣令錢景允命守僧修治,遂復完整。及 山之諸亭臺,或古或今,亦皆景允修建。其景物至於 《黃華》《谼峪》,皆增飾焉。

忘歸橋在天漢橋西南,為水所壞,今不復修。

清涼巖在院西北煙霞峰下。松竹清蔭,其景幽邃。旁 有積冰,春夏不消。

漱玉泉,源發於清涼巖側,流入崑閬溪,所謂「珍珠泉」 也。巖下西有二大石,跨小徑,狀若獸舞,名舞獸石。 長老庵,在清涼巖上西北百餘步一小峰上,今廢,其 基址可廣四五丈云。

崑閬溪。溪水發於煙霞峰下清涼巖,過天漢橋下入 白龍潭。此溪在六峰之間,自西而東,與山俱盡。倚屏、 「碧霄」在其北,煙霞在其西,「連雲、朝陽」、羅漢在其南。自 天漢橋四望,景物幽奇,若崑山閬苑,故名曰「崑閬」云。 白龍潭在崑閬溪中。舊傳有白龍見於此,歲旱祈雨 必應。宋元祐中,嘗有遊客乘醉戲自巖上,投石潭中, 倏忽風雹雷電俱起,遠近傳懼,是後無敢傲戲巖上 者。潭東有九曲灘,潭上有候樵徑,沿石小徑,下通白 龍潭。

支離叟巖,在獻花臺東。別由松竹間,有徑可至巖上, 其名疑古有隱士嘗居此云。

玉虹巖,在支離叟巖東,下對白龍潭,故曰「玉虹。」 五鳳巖,在玉虹巖下。自此一徑直通羽衣軒,錢景允 新開也。

右自「環翠亭」 渡「天漢橋」 ,至「明教禪院」 ,及院東西可尋之景。

凹凸庵在萬松亭東南,崑閬溪南崖上,北對先師巖, 從漪遊息處也。嘗有僧問從漪曰:「如何是天平山?」答 曰:「八凹九凸。」元祐己巳歲,張商英命錢景允建此庵 也忘歸亭在凹凸庵東,崑閬溪崖上。

翫川臺在忘歸亭東南。一峰特起,其上平坦,雨霽煙 收,靜無風沙,東視長川,見數百里。宋中書舍人王巖 叟在熙寧甲寅歲遊山,名曰「翫川臺。」

龜頭峰,在忘歸亭南,以形名。

「琴臺」,在龜頭峰南。怪石重疊,上有大松。王巖叟聽鴻 濛先生撫琴於松下,故名。

鑑泉在琴臺南,有泉出巖間,其泉清澈,瑩然如鏡。 燒藥爐在鑑泉南,昔有隱士鍛藥於此,爐址俱存。四 面有桃花,每春盡百花開,過此花方盛。

望京臺在燒藥爐東南,柳仲塗《記》所謂「熨斗峰」也。 竇公庵在望京臺上。臺之廣袤,比翫川為寬衍,下視 川原,隨人目力所窮。宋銀青光祿大夫致仕竇舜卿 嘗愛天平幽勝,買田山下,欲休老焉。山僧建庵以成 其意,名曰「竇公」云。

「馭風壇」在竇公庵東北,有石如壇。

右《自萬松亭》「循崑閬溪」 可尋之景。

通勝橋在寺東渡大澗,澗水乃石竇泉也。

白龍堂在通勝橋東,白龍潭上。

金線泉在白龍堂東竹溪之半,石巖出泉,其流甚細, 故曰「金線泉。」

觀音巖,在白龍堂東,《仲塗記》所謂「長老巖」也。

休休亭:在觀音巖北,珍珠簾下巖中,《仲塗記》所謂「水 簾亭」也。

《珍珠簾》泉瀉高崖,派流如珍珠。及冬水凍,懸虛數百 尺。

玩珠亭在休休亭。巖上一峰突出,下視白龍潭,上望 蒼龍洞。宋太守李琮因禱雨入山,遊至此,為其覽景, 多命山僧作亭峰上,名曰「玩珠」,即古翫月臺也。 柳公溪在玩珠亭前,松竹陰茂。柳仲塗至此,覽溪山 之勝,徘徊不忍去,山僧因名溪曰「柳公」云。

「道人龕」在觀音巖下,休休亭南。就龕作軒,對珍珠簾。 皆錢景允建。

飛蓋巖,在道人龕東南轉巖广百餘步,上即大山,下 臨深溪。

羽衣軒在羅漢堂西。巖广下,與凹凸庵隔溪相對,西 南望群峰,下視崑閬,溪東闞平川。初,張商英將遊天 平山,夜夢羽衣客甚異,至此巖下覽諸景,想見其夢 中事,遂命創軒。而山僧復架竹引水作簷溜,冬夏不 絕,遂為諸亭軒。景物蒼翠,最幽奇處。

炭場在柳公溪北,古嘗就山作炭,積於此地。自此而 北至燕子巖,由通勝橋側別有路徑,以其無他景,故 附見之。

《東柏梯》在炭場上,有柏成林。樵獵者攀援柏枝上下, 故曰「柏梯。」

《石梯子》在東柏梯上,亦樵獵者所行石磴也。

好地掌,在東柏梯間,路通黃華谷,其道險峻,謂之東 十八盤。至此地忽平。《易傳》云:「好地掌」謂平如掌。 燕子巖,在炭場北,有石巖,秋冬燕子蟄其中。

右自「明教禪院」 渡通勝橋,循崑閬溪東北可尋之景。

迎春橋在寺東北。後壞于水。

燒香亭在廟東北三里餘,徑險峻,每歲官司於此望 蒼龍洞祭禱焉。

「蒼龍洞在倚屏峰山半,燒香亭北。自此至洞,登陟石 磴,不通肩輿。洞門崖壁削立,下臨深溪,山僧近作木 梯十餘丈,於是遊人始免攀援林木之勞。洞深莫測, 始行百餘步,俯身乃可過,既而可立。行復百餘步,匍 匐而入,蓋若洞門重重然也。行愈深,寒氣愈逼,人行 必藉燭,夏必披裘。其深數里,仰有穴,穹窿上通,傍有」 小洞如瓮口,洞中杳黑。又百餘步有溪橫洞東流至 此,不可往矣。昔有人強往窮之,遂不復出。山僧懼遊 客復有然者,以石塞之。每值歲旱,取溪水禱之,多應, 有病者飲之即愈。

雙峰闕兩峰聳起,如門闕狀。中有路,上通菩薩洞。 菩薩洞,天平山最險處也,在龍洞東北四里餘,遊人 攀蘿引索,緣石僅能登之。洞中石乳自滴成菩薩形。 後有泉,名「菩薩泉」,極甘冷。

「冷風門」,菩薩洞東山上石門,遊人愛其風清冷,因名。

右自「明教禪院」 渡「迎仙橋」 ,可尋之景。

玉泉山玉泉谷,在天平山呂谷南五里,山因「谷」得名。 山在天平山步虛壇南,一峰高起者是也。

廣濟院在玉泉山南。

「望仙峰」在廣濟院西北,乃院之主峰也。

「朝霞峰」在望仙峰南。

環碧亭在廣濟院前溪東北。

「甘露溪」環碧亭南,溪旁綠竹幽森,有小徑,上通澤陽 谷。

滴乳泉:在甘露溪上。泉水亦流入甘露溪。

迎露峰,在滴乳泉上。上平如掌,故曰「迎露。」

澤陽谷,在玉泉谷南七里
考證
「北傘蓋山」在澤陽谷之西,以形名。

淨居院在傘蓋山下,舊曰澤陽寺。自縣至院二十五 里,門前有水,洑流出山。始發山前,居民皆就汲。錢景 允命撥泉建亭,名曰「濟眾。」

擁翠亭在淨居院西一峰之半。上則峰巒,下則眾木 交映。亦錢景允所建。

南傘蓋山:在淨居院南,亦以形名。

《金門峰》,在傘蓋山之西。南峰之南則谼峪金門寺也。 谼峪谷在澤陽谷南八里,谷有十二峰,其景物不在 「天平下。」

爭翠峰、擎天峰、三聖峰、聚仙峰、玉柱峰、抱螺峰、黃華、 天平、谼峪諸峰,得名非一時,其命名者非一人,故其 名有相同者。「天平與此皆有玉柱峰,黃華與此俱有 抱螺峰。」

「紫霄峰」、「望帝峰。」峰上舊有金門寺,及有石洞。

聚霄峰、頂霄峰、拱翠峰、石城峰,十二峰名。或取其色, 或取峰石異狀。若「黃華」、天平諸峰之名,蓋亦如此而 已。

寶巖院,在拱翠峰下,古名「谼峪寺」,嘉祐八年改今名。 自院至縣三十里。

《隱庵》在寶巖院東半山之間,有小徑縈紆上至一大 石巖,下可容數百人。錢景允就巖葺治窗牖,以憩遊 客。

下生塔在隱庵西,後有一石巖,上有一塔,中有一下 生佛像,巖壁有「齊天保遊士題名。」

碧陰溪在隱庵西。溪之左右,喬木修竹,綠陰交合,故 云「碧陰」,蓋與黃華谷碧陰溪同也。溪上有跨玉橋,渡 溪之橋也。其西有升龍橋。

真隱洞,在碧陰溪北。自亭登山,縈紆數里方至洞。碑、 塔俱存。

棲霞谷在谼峪南十里,距縣四十里。二山相合,中有 溪水,故俗名「合澗。」泝溪而上六七里,兩山對峙,中豁 然平坦,有居民數百家,為棲霞谷。溪之陽有道院,曰 棲霞觀。

「積秀峰」在棲霞觀東南。

翠屏峰觀之正南。

順秀峰觀之西南。

蹲獸峰觀之正西。

玉霄峰觀之西北。

端萃峰觀之正北。

碧霞峰觀之東北。

「凌雲峰」,觀之又東北。

《明遠峰》觀之正東,大抵九峰之名,取其形色而已。谷 西南亂山迤邐直接山西陵川縣界。

魯班門在縣西北二十五里。二山相去五十步,其中 缺然如門,峰勢峻巧,若班所作,故名。《水經注》曰:「雙泉 出門東,其門立闕昂藏,石壁霞舉。」

倚陽山在縣西北四十里。東向平川,西臨深澗,南抵 魯班門,北至劉家梯,周圍八十里。其上平坦,水泉七 十餘處,四面石崖三層,嵯峨險峻,不可尋丈。山巔一 峰,突兀高聳,又名「蟻尖寨。」東有路,可通人行。

寶泉巖在縣西北三十里太行山半。舊傳漢夏馥棲 隱處。巖前有石井,是其所遺者,歲旱不竭,久雨不溢。 巖上九峰,如碧筍瑤篸,森列於霄漢間。筆架峰尤為 奇絕,餘峰名無傳。巖西寶泉,從峰頂而下,懸流千尺, 下成瀑布,水珠噴礡,望之如白虹,匯為仰天池。水既 澄澈,山光樹影,交映池內。池側有海棠一株,每夏初 花放,紅綠交翠,池若增而輝焉。自池東北懸梯三級, 始達於巖之坪。內。出巖西北,有小泉滴瀝,乘風飛灑, 若細雨然。巖東架木為梯,通於上巖。循巖而西,為懸 石橋,凌空構石橋架於斷壑之間,登之者若升九霄, 飄飄然動塵外之思焉。其一名「王相巖。」

大頭山在魯班門西北,乃九州之絕險,呼為殿子山。 按《水經注》云:「蒼溪水東北經魯班門,又西至偏橋東, 即林慮之矯嶺,抱犢固也,名四十五福地。」山磴上五 里餘,崖路中斷四五丈,以木為偪,橋而行。自此而上, 猶須攀蘿捫葛,則庾袞眩墜處也。

紫團山,在縣西南五十里,西抵上黨縣界。山產紫團 參。

「炒米嶺」, 語同《府志》。

聖符山俗名「拐頭。」萬曆間,知縣張崇雅改為「龍頭山。」 鳳凰山在縣東五里,即聖符山之派。峰嶺回合,頗有 清致。山下有太平寺,金元守宰多遊翫於此。

孔尖山,在縣南八十里,有淇水經其後。山尖孤聳,有 孔穴居其中,故名。

馬鞍山在縣東北三十五里曲陽社。按《圖經》云:「周回 三十里,高二里,中凹特起二峰,形如馬鞍,故名。」 大聖山,在縣南三十里三陽村後。

鳳寧山在縣東南三十里。山形秀拔,望之如鳳,故名。 萬泉山在縣東南五十里,山多泉,半山有寺曰「石門」, 寺南一泉,噴礡有聲,響振山谷,尤為奇絕云礦山、柏山、礪山、樓兒山, 語俱同《府志》。

褲山在縣北三十五里。《圖經》云:「周迴三十里,高二里 一百五十步。」《水經注》云:「林慮山北有褲山。」即此也。 雞冠砦,在縣西北四十五里。元至正十七年,僧洪泉 來避兵,免於難。

按林之山,西曰黃華,曰天平,曰玉泉,西南曰谼峪,曰棲霞,西北曰魯班門,曰倚陽,總為「隆慮山」 ,隨地而異名者也。皆太行之支山也。班門之西北曰寶泉,又北曰大頭,玉泉之西南曰紫團,皆太行山也。縣東南北諸山,又隆慮山之支派也。

林慮山部藝文一[编辑]

《遊天平山記》
宋·柳開
[编辑]

至道元年,開寓湯陰。未幾,桂林僧惟深者自五臺山 歸,惠然見過曰:「昔公守桂林,常與公論衡嶽山水之 秀,為湖嶺勝絕。今惟深自上黨入於相州,至林慮,過 天平山明教院,尋幽窮勝,縱觀泉石,過衡嶽遠甚。」予 矍然曰:「予從先御史居湯陰二年,湯陰與林慮接境, 平居未嘗有言者。今師詔我,是將以我為魏人,而且 欲佞予耶?」越明日,惟深告辭。予因留惟深曰:「前言果 不妄,敢同遊乎?」惟深曰:「諾。」初自馬嶺入龍山,小徑崎 嶇,有倦意。又數里入龍口谷,山色回合,林木蒼翠,遶 觀俯覽,遂忘箠轡之勞。翊日飯於林慮亭,午抵桃林 村,乃山麓也。泉聲夾道,怪石奇花,不可勝數。山回轉 平地數尋,曰槐林。坐石弄泉,不覺日將晡,憩環翠亭, 四顧氣象瀟灑,恍然疑在物外。留連徐步,薄暮至明 教院,夜宿於連雲閣。明旦,惟深約寺僧契圓從予遊。 東過通勝橋,至蒼龍洞,又至菩薩洞,下而南觀長老 巖、水簾亭,周行巖徑,下瞰白龍潭而歸。翊日,西遊長 老庵上,觀珍珠泉,穿舞獸石,休於道者庵下,至於忘 歸橋。由澗而轉,至於崑閬溪,仙人獻花臺。出九曲灘 南,會於白龍潭。捫蘿西山,沿候樵徑,望風雲谷而歸。 明日,契圓煮黃精、蒼術苗,請予飯於佛殿之北。回望 峰巒,秀若圍屏。契圓曰:「居艮而首出者,倚屏峰也。」予 曰:「諸峰大率如圍屏,何獨此峰得名?」契圓曰:「大峰之 名有六,小峰之名有五,著名已久,皆先師之傳。」又其 西二峰,一曰紫霄峰,上有秀士壁。次曰羅漢峰,上有 居士壁,以其所肖得名也。又六峰之外,其南隱然者, 士民呼為「撲豬嶺。」又其次曰熨斗峰,諸峰皆於茂林 喬松間拔出石壁數千尺,回環連接,嶄岩峭崒,雖善 工亦不可圖畫。予留觀凡五日不欲去,始知惟深之 言不妄。又嗟數年之間,居處相去方百里「之遠,絕勝 之景,耳所不聞。對惟深,誠有愧色。明日將去,惟深契 圓固」請予留題。予懼景勝而才不敵,不敢形於吟詠, 因述數日之間所見云。

《遊天平山記跋》
韓琦
[编辑]

林慮。天平山者,天下絕勝之境也。山有僧院曰明教 琦,三來守相,欲一觀而未得。每僚屬出按縣,與夫過 客之好事者,悉能往而遊焉,回必大詫。余曰:「是實雄 偉秀拔,不可圖畫,雖東南諸山素有名者,皆所不及。」 今姪壻柳才者,即今宋朝大儒仲塗之孫也。余嘗得 公所撰《天平山記》於才家,見所敘遊覽之勝,凡山之 「諸峰,巖洞、潭谷、澗溪、泉石」之名,無不具載而聞。今所 稱,類多與公所記改易不同。於是余益欲往周訪其 實,續為說以明之。而院之主僧知因者得美石,欲先 以仲塗公之文刻而傳之,故余未克如其志。噫!公之 此文不傳久矣,非余得於其家,而因師之勤,是必沉 鬱而不顯。柳公之文,固有神物所護,使卒能傳之也 耶。

《五松亭記》
金·王庭筠
[编辑]

林慮,西山橫絕百里,隱然猶臥龍。谼峪為首,天平為 脊,黃華為脅,魯班門為尾,迤邐而北去。退而望之,半 天壁峙,疑若無路,蓋窮操其肺腑,益深而益奇。黃華 之佛祠,天平之道宮,今為墟矣。惟谼峪寶巖寺為獨 完。寺創於高齊天保初,至本朝泰定中,寶公革為禪 居,鐘鼓清新,林泉改色,始為天下聞寺。李輔之丞此 邑也,初入寺,愛之不能歸,久之嘆曰:「寺固美矣,然樹 林蒙密,屋宇敝虧,而遊目騁懷者有所未盡,必卻當 得其全。」遂絕溪而南,陟南山而東,下臨斷壑,有平地 數尋,若壇址然,喬松五章挺立其側。山僧曰:「此地名 五松亭,舊矣,而實未嘗有亭焉。豈前人欲有為而未 遑者歟?其或者有所待歟?」輔之笑曰:「此留以遺我也。」 於是經之營之。未幾,簷桷翼然,出於蒼髯之間,亭則 維新,名則仍舊。戊申之春,庭筠嘗一到亭上。其東則山門岈如,川阜逶迤,乍明又晦,滅沒無際。其北則巍 堂修廡,隆樓傑閣,駢列層見,澗竹岩花,上下為容,正 如關同、范寬輩圖畫得意處。其西北諸山,繚然窈然, 斬然崒然,旁立向背,俯仰吞吐,連綿絡繹,呈巧獻怪, 大略皆退之《南山詩》中所謂「或如」云云者,而詩尚未 盡也。乃知輔之之善發其祕,此亭之得全而有功於 此山也。吾歷山多矣,求其奇秀與此比者,纔一二數, 即山中求之,其華妙隱巧與人意會者,亦無如此亭 焉。加我數年婚嫁事畢,歸為亭之主人,看夕月之龍 蛇,聽夜風之琴韻,便當不減陶隱居。「溪水在此,吾不 食言。輔之乞文於吾以為記。吾於是山,已結是緣,雖 不吾乞,猶為之。」輔之,燕人,名弼,輔其字也。清慎有禮, 敏於政事。

《林慮記遊》
元·許有壬
[编辑]

太行之秀,至吾鄉西山,融結為最。幼讀書江南,既仕, 奔走中外,雖兩歸鄉里,而憂患荒迷,世故縈繞,望西 山如天上,不得至也。觀《郡乘》,載柳仲塗居蕩,聞僧惟 深言,「天平泉石過恆嶽遠甚」,及同遊方信其言不妄, 益欲一遊。至元四年戊寅歲,得請歸。九月三日甲子, 偕監郡荀公和叔,始為林慮之行。午出西水門,過孫 平邵村,時百穀已收,芋區蔬圃,棋錯星布,柿林如江 南橘黃時,遠近蔽虧。歷流寺固縣,大風揚塵,俄幸止 孝親寺,僧冰冶、士大夫暨巡徼監當官聞來迓。晚宿 寺中,僧西溪年八十八,尚能款客。明日夙興,拜韓公 墳,讀富鄭公所撰碑。碑有亭,故無損,石極美。碑陰有 樹,如水墨所畫,週圍甓甃,完者尚多。「兵荒中有僧紀 公,奮身捍蔽,卒賴其力。宅兆形勢,風水家圖以為式, 以為天地間不多見者。憑高歷覽,又登寺西南經閣, 果極其妙。高下陰顯,與圖所傳不異也。顧豐安兆域, 寺燬於兵,僧徒解故,豪右斬木埜人,盜甓殘毀殆盡, 則紀之功可念也。」小酌遂行。林州知州李祐之延同 知梁思誠仲信、判官「張仕謙子信,迓於諸翟。」晚至州, 宿萬安寺。丙寅,謁廟學,遊黃華山。和叔送予出郭北 門,歸祭其故人同知梁仲信、諸生李冕咬咬侍。行十 餘里,至其麓,皆小石槲樕。是日大霜,水皆冰,人謂地 高寒,較他地早一月,槲葉青紅可愛。路漸高,聞水聲 於灌叢亂石中。又數里,山益高,峰益峻,壁益峭,澗益 深,路益險,水聲益大,峰回路轉,掩抱重疊,使人應接 不暇。澗皆盤石,高下為磴級,泉流其上,懸而為練,激 而為湍,飛花旋碧,喧豗飄洒。其瀦而為泓者,清澈如 空,纖芥可見。寺相近屏障益奇,亂石不可騎。過盤石 道左有水磑,作屋其上。自麓又十里至寺,石柱刻張 商英《絕句》詩,言高歡避暑事。「棋」字韻葉,「來」字註,切其 下他柱多題刻,漫滅不可盡讀,大率多崇、觀間人。少 憩,遂入山觀水簾。一僧前導,山民十餘輩,持斧鍤,剪 椔翳,掇碎石,僅能投足,馬不負人,且不能登陟,人力 憊極,又據鞍不跬,步又下。若是者逾三里許,遂不可 騎矣。始見懸瀑如練於半天,騎留林石間,相率牽擁 而登焉。峻坂微徑,亂石犖确,如梯而無級。樛木交錯, 攀蘿挽條,寸尺而進。賴健卒絚曳於前,挽之而登。因 思東漢《封禪記》所載登泰山事,此近似焉。問僧至否, 以僧言遠近為喜畏。又三里許始至,有石突出如屏, 四向,無所連著,其高入雲,所謂掛鏡臺也。所有磐石, 疲甚。坐其上,從者齎酒脯至。仲信年六十餘矣,懼其 不任登陟,留之寺中。俄亦躡屩,以兩卒掖而至,又迷 路。往里許石上望水簾北崖者,僅如匹練,下濺崖飛 白始闊。其西者崖上垂白,亦不過丈許,意謂昔人傳 誇過實。俄從卒持二冰柱,長五尺許以獻,云「至簾下 得之」,且盛言其偉,遂欲即之。發火煮酒,引滿數爵,諸 生暨從者遍飲之。乃緣南崖微徑,迤邐而西,而北,坡 極陡峻,草石皆冰滑,不可投足。尺寸展移,栗栗危甚。 乃至西崖下水簾內,仰面望之,目力為窮。始見崖上 之水,飛灑散布,疏密勻整。自崖而下之澗底,其長不 知幾百丈,其闊百餘尺,光明透徹,去人尚五丈許,真 所謂「迸珠簾」者也。負崖坐石久之,仲信又跼蹐以酒, 至為引數爵,力稍蘇,攀援而北,仲信不能從也,獨遣 其卒挈酒以從。轉折而東,至北崖,簾下有嵒,坐數十 人,簾之長又過於西者,東邊則頗濃厚,自巔至地,時 如團雪,投墜而散,連屬不斷,加以動搖飛舞,如玉龍 蜿蜒狀。餘皆與西簾同。兩簾皆清氣襲人,時時飛灑, 如細雪著人面,信天下之奇觀也。簾下沾灑細草,皆 為清冰,日夕凝「積,或聳直如玉筍,或扶疏如珊瑚,蔽 崖彌澗,奇形異狀,不可殫記。瓊田瑤草」,殆此謂也。西 崖下望挂鏡臺,則培塿矣。此山之形,奇峰重疊,如展 畫屏,不知高挂鏡臺又幾百,周圍環抱而開豁。其東 臺如門屏,而位置偏南。臺前之山,一遮一掩,又不知 幾百重也。始坐磐石,疑水簾之小。蓋遼遠空闊,掩映 崖石淡然而無加,以老目茫茫故也。北簾之東,又有 懸瀑,望之差小,青壁無路,不能即觀。久之,循來跡而 歸,石間多蘭臺,上石墜於下者,皆為水波,龍鱗之狀, 方平可愛。與仲信輩罄酒殽而歸。歸途趨下,差覺易僧醉喜甚,捧冰如珊瑚者前行,至繫馬所,且乘且步, 俄至寺前,就磐石列壺觴以坐,又以紅樹及山果之 如丹砂者,與僧所持冰列於前,清泉冷冷,過壺觴間, 且漱且盥,且觴且詠,非迫於暮不忍歸也。和叔率官 載酒迓於郭,至寺,以所攜水簾泉瀹茗飲之。丁卯之 延子敬同至墨竈山,寺殿東椒壁有「梅軒佚老」,真元 癸酉歲所題,文字皆奇。其下殘缺石柱,多宋人題名。 緣石磴登方丈,鳴箏小酌,從者得雉,為炙以侑觴,題 詩於東壁而出。至谼峪東二里餘,支提龕琢石崖為 之,有開元十九年蔡景所撰碑刻,甚精。寺前流泉怪 石,不減黃華。寺有巨槐,蔭地數畝。山門有白松,皮葉 皆異,磚塔嵌。張商英《聖燈石刻》。聖燈寺在西北峰絕 頂,望之隱隱見其殿宇。僧云:「蓋四十里之遙,舊傳聖 燈誠」愨,拜禱則見商英。而後見者多自矜,必刻石以 紀。近年元遺山亦有詩紀之。和叔云:某官甚不葉,人 望亦嘗禱而見之。余服其言,清泉㶁㶁,循殿階而流, 歷石磴至方丈,望五松亭。方丈西有磐石坐,於是得 山尤佳。午,和叔治具陳樂,夜分始休。夢回泉聲滿耳, 可以消酒。戊辰早,浴於寺之浴室,題名「白松」,刻石後 殿石柱之延子敬歸和叔入浴。余獨乘月登陟,坐松 下磐石。僧有普靜者,善觱篥,終日獻藝。至是又率其 徒按羯鼓笙笛,鏗鍧交奏迭作,於月明松影中,清風 颯然,山鳴谷應,不知此身之在人世也。長老勝祥又 進數尊,而後歸寢。昔歐謝諸公遊嵩山,見石室汪僧, 叩厥至論余之遊,乃得此「輩,可為一笑。然亦陶寫終 日,正是不惡。此山秀拔,在《黃華》之右,至於水簾之奇 偉,與夫遮掩環抱,重疊深遠,則不及也。」二山之泉,皆 去山數里,洑入地中。己巳將遊棲霞,和叔謂其地無 大奇,計程欲以九日登鳳寧山,遂不果往。東迴過諸 翟,翟曲宿下洹。庚午至鳳寧山。山在洹水之陰,峭拔 奇秀,望之如鳳聳。石為兩翼,上有亭,其巔又為亭,亭 上為屋兩重,塐三聖女,其上有金泰和間碑,載乞石 烈氏所建。三女則不能究其氏族也。山多古柏,路甚 險,登之甚勞。既至其巔,則俯瞰二亭若井底,坐久風 急,始徹俎而下。過南齋觀,丈八佛大磚浮屠貯佛其 中,有紹聖間石刻。過槎枒嶺至善應,宿儲祥宮。宮有 洞房,以甓為之。辛未,登西樓,和元裕之詩。遣捕魚,得 鯉鯽,活躍几席。前午,泛舟觀泉於宮之西,泉皆洹之 洑流,而突出石崖下,騰湧有歷下所謂趵突者,清澈 尤甚。土人疏導作堰,以激磑碾,為利甚大。登龍祠,祠 下泉出尤怒。日已暮,宿於宮中。壬申,道人擊雲璈侑 觴,方盤桓殿廡,求盜二人報大尹杜公。率其屬迓二 日,不得已,遂歸。往返九日,遊歷四百里。山中憩息,則 有從者絃歌之娛,馬上疲憊,則聽和叔劇論,可以醒 塵思,遣睡魔。餘力所及,得詩凡二十四首,姑錄之,以 記歲月所不足者。天平柳公仲塗所遊西山最勝者, 和叔謂其地險甚,且路經大雨,不行棲霞,又尼於猶 豫,而玉泉、澤陽諸山,皆有可觀。未得歷至、尚有待於 他日。

《棲霞觀碑》
李誠
[编辑]

林州之治,實古隆慮,西南一舍而遠,山口谽谺,宛轉 而西,泝溪而上者六七里,疊嶂層峰,左右對峙,壁立 萬仞,蒼翠橫空,仰視顧揖,有所不暇。凡四涉溪水,達 岸而登,北東復進,數十百舉武,有高松擁翠,茂樹如 雲,得所謂「棲霞觀」者。堂殿巍然,締構雄偉,列仙洞室, 擁掖左右,不類塵世。於是揖鍊師姚從道,周遊歷覽, 指示九峰。其自東而南,層峰列巔,濯濯並秀,拔地倚 天,嘯朋從而肩亞,若朝真而聚仙者,「積秀峰也。」正南 與積秀連體,面峙陰靜,背負離明,巖巒嵂崒,高倚青 冥,聳劍戟巉絕之勢,鬱蒸嵐澒洞之形者,「翠屏峰也。」 其在坤維博厚,其基少卻而伏,如京如坻,隱隱隆隆, 輪囷瑰奇者,順秀峰也。正西一峰,巍「然倚空,冢頂崢 嶸,肩擁而隆,嶄然而出,若與顥氣爭雄者,蹲獸峰」也。 高出西北,其磐固而剛聳,勢上列而體乾,巑岏繡錯, 雲竇滃然,接銀漢而凝沆瀣,氣岑寂而境幽元者,「玉 霄峰」也。「正北者儼然端處,奠位乎中,左右翼列,拱侍 群峰者,端萃峰」也。次北而東,巘巘層峰,勢摩蒼穹,隆 然洼然,縷脈疊重,非雲非霧,鬱鬱蔥蔥者,碧霞峰也。 《艮》位有雙巒,硉兀相亞而外,勢雄偉而健銳,氣滃鬱 而超騰,稜角銳出,層雲上凌者,凌雲峰也。其上東巉 巖擁秀,巍然矗空,回互聯接,迤邐而東,向朝曦而危 峨,迎素月以光容者,明遠峰也。是峰之名,其來久矣。 竊嘗謂世之琳宮道院,棲真養性之所,必去人境遠 甚者「為勝,必居名山之尊而秀者為勝。然雖山之大, 而所居高嶮迫隘,終不至奇邃,必於山之幽深曠闊, 勝境絕異,方謂奇特。是觀也,具茲數美。若夫處茲巖 穴之下,谿沚之上,陰林叢竹,空曠莽蒼之野,月星風 露,煙雲杳靄之際,非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者,其能 居於是乎?」周末仙人盧子綦隱居於此,教喬順之子 曰璋、曰瑞者,以清冷之術,師弟三人皆白日飛昇。至 今是觀之西幾三里許,有岩居石室尚在,至漢名是州曰「巖州。」又此州之地名曰「仙巖」者,蓋有以夫。至晉 有道士喬永,慕茲三仙之蹟,卓觀而居,棲霞之名自 此始。後以挐兵日久,是山之中莽為盜區,尋復為農 所據。至金末貞祐年間,有重元子從其師盧公來居 於此。重元子姓李氏,初諱益,字友之,世為相州安陽 人。幼業儒,精算術,性開朗,有智略,推擇為府掾史。崇 慶間,宣宗以豐王來鎮彰德,因之出入府中,雅見器 重。至寧元年,宣宗繼統,駕幸汴梁,扈從以行,特補戶 部掾。時際擾攘,權臣擅命,威虐恣橫,眾皆惶惑失措。 公以才幹自任,氣不少懾。會被檄餽糧赴燕,至霸州, 值兵脫身而還,乃度時處順退歸此,翛然有遺世出 塵之想。適與丹陽馬公之高弟光真子于公,門人柔 和子盧公相遇,目擊而道存,心志冥合,遂棄俗脫蹟, 簪服為全真師,往來於仙人巖無憂洞、棲霞谷九峰 之間,同棲煙林對坐,松月木食澗飲,幽寂鍊道。相茲 地也,九峰回環,重岡複嶺,擁抱四合,泉脈清潤,中敞 平衍。厥土惟黃壤樹蓻,無不宜遂。乃奠厥攸居,卓廬 而處。大元甲申,從師盧公赴燕,謁長春丘公,得賜名 志方,號「重元子。」盧公有提點北京道教之命,子獨南 還,徒眾稍集,躬率服勤。墾荒而田,可麰可禾;疏泉而 溉,可麻可蔬。庭樹松檜,圃植桑「果,起建殿堂,齋廚水 磑,稍稍就緒,俾羽客有所依歸,鸞鶴可翔集矣。」命高 弟康志寧、梁志讓主茲觀事。時彰德總管趙德用請 住迎祥觀,庚寅,總帥蕭仲通請住天慶宮,力為經理, 俱各大敞洪規,堂殿齋廡,煥然一新。丁巳,宗王穆合 崇嚮高風,遣使持贈金冠雲錦道服,仍加真人號,居 迎祥天慶也,常於是觀,蓋惓惓焉。後以志寧物化,復 以其弟尹志和、塗志堅、符志堅知觀事。顧瞻殿舍成 於草創,俾盡撤去。刱建前後二殿,高大其制,塑新聖 像。以庚申二月九日集眾留頌,怡然而逝。其頌曰:「四 大既還本,一靈方到家。白雲歸洞府,明月落棲霞。」春 秋七十有六。其精誠感格,靈異以至。開迷先路,牒誅 「田豕,醮除螟蝗,萬鶴翔集,類是者甚多,皆眾所共知, 故略及之。」噫!先生居處委化,雖在相下,斯魂也,斯魄 也,無不知也。其在棲霞也,蓋可知已。棲霞之基也,重 元其荒之,既其基矣,志寧其述之,既構既穫矣,維尹 也塗也,撤其舊而新。是圖又復增而廣大矣。繼自今 也,洞微寂照大師姚志遠、提舉金志真、知觀張道開, 率茲徒眾,又復大新方丈之室,刱建重元師祠堂一 所。永惟師弟基創之勤,恐遂湮遺,無所知聞,因出正 義大師司馬仲敬所述是觀源委狀,及《九峰名記》見 示,諸文勒石,以傳不朽。嘻!歟偉哉!茲地之勝,豈易得 哉!地雖勝,得人焉而居之,則山若增而高,水若闊而 廣,堂不待飾而已奐矣。是觀之居也,有九峰環合以 為宅,煙霞覆羃以為幄。風襟月佩,白雲為衣,友麋鹿 而侶猿鶴,飲清泉而坐白石。攄幽發粹,永日逍遙,則 塵俗日遠,心地益清,道業益懋,幾何其不蛻而仙矣! 余守是州,已及三載,凡境內之琳宮道院,無不歷覽。 獨於是觀有所愜然,故喜而書,仍繫之以銘。銘曰:「隆 慮坤維一舍餘,仙巖元自仙人居。九峰蒼翠如雲敷, 勢欲直上挐空虛。明霞落日雲錦鋪,清風猋忽來吹 噓。閬風元圃及蓬壺,光景縹緲人間無子綦。索得元 元珠璋瑞,二子乃其徒。杳然萬化道與俱,大方泊兮 斯無隅。心純純兮愚非愚。神馬服御馳凥輿,逍遙輕 舉無須臾,白日飛上青天衢。三仙已去莫」可呼,㗁然 石室巖崎嶇,荒蹊寒碧流縈紆,雲深日暮號猿狙,叔 世莽為群盜區,遼遼千載餘悲吁。重元真人一鴻儒, 遊刃恢恢批大觚,有路不向龍庭趨,回頭掣脫名韁 拘,恍兮夢覺驚華胥,一念頓復心地初,歸來徑謁仙 人廬,飄然來曳白雲裾,明月為佩清風襦。煙霞羃羃 吾之廬,清泉可飲芝可茹,嵐蒸霧染膚肌腴。隱几嗒 然非昔吾,道繟然兮舒而徐。開迷先路乘白駒。山神 聞符田豕誅。禳章一奏螟蝗除,萬鶴翔舞集壇墟。藏 舟於壑大化驅,翛然興盡還歸途。清露晞兮電已徂, 淒清天籟鳴高梧。道人有道山不孤,維持是者尹與 塗,原田膴膴宜菑畬。可力激源泉疏,派分溉沃麻 與蔬。師徒眾口皆可糊,勝境迥與塵凡殊。仰看日月 無根株,人生安得顏常朱。志於道者盍歸乎?繼今作 者其誰歟?巍然松影瞻龜趺,大書特書不一書。

《谼峪寶巖金燈記》
曹居易
[编辑]

隆慮之西多名山,聯綿極目,壁立數千仞,盤盤焉若 太始間天帝之郛。郭谼峪有寺曰「寶巖」,山形林影,似 出黃華。天平右群峰撐空,一掩一映,雲煙草樹,雖畫 中名筆,未易辦此。初非若他山,止於登覽之勝、遊觀 之美而已。時於莫夜陰崖絕壁間,燦然作金光,如燈 火然,若神若幻,不可致詰者,前賢詠記多矣。行於世, 目曰《金燈集》。用是世人往往有兆福應誠之說。歲己 亥夏六月,宣差奉御江淮安撫使粘合公,道出相下, 為蕭使君作寶巖之遊。主僧因語及此,公乃夜禱之 拜未幾,從者皆曰:「異哉!初如螢點點然,漸如燭搖搖 然。微而墜者,如星隕然,疾而過者,如電掣然。或焰或燼,乍隱乍見。一時賓僚不覺稽首,恍」然見身世於般 若光中。僧眾合爪詣公賀曰:「相君福人也,且致誠,故 能成此一段勝緣,當有無量福德。」不浹旬,皇帝詔公 代其父丞相南伐,攝知行臺軍馬事,大饗隆慮。或云: 「疇昔之禱斯驗歟?」因許為寶巖功德主。主僧乞余文 以為記,余曰:「事苟涉怪誕,固非吾道所取。雖然,韓潮 陽之石廩,蘇登州之」海市,世代人物自不能齊,豈精 誠感召之際,而造物者亦有所適莫耶?況自榮公至 於宰丞,宰丞方爾而復有公,其所以光明烜赫者,焰 焰相續而照燿當世。噫!此非公家無盡燈耶?此燈能 燃之,而使與此山相始終,是所期於公也。公曰:「余雖 不敏,請事斯語。」

《林縣險要圖說》
明·張應登
[编辑]

「此林縣西山之險要也。」險隘處所,均屬太行之支節。 其北由百餘里而入,有馬塔口、虹梯口,迤南則為蟻 尖寨。寨之南為魯班壑,又南則有斷金橋、風門口。東 峻岅、崔八口、「關牆嶺,距邑七十餘里而上,總之南北 相連,人跡可及。其險而當守者,首蟻尖寨,次斷金橋, 其餘則崎嶇樵徑,車不得方軌,馬不得成行,上下為 難,無容慮已。何者?蟻尖寨西北距縣四十里,由姚村 迤西五六里,為東寨門口,上有黃蒼岩等泉十處,中 有官廳三楹,營房二十楹,原為官民戍守而設也。北 有教場,廣闊七十步,可容馬卒千餘。南有倉厫,遺址 尚在,廣闊二十步,可貯粟穀萬石。自倉厫南,由小蟻 尖寨、大蟻尖寨、古岩口東,蓋頭泉、小」臨清水泉,至西 蓋頭泉還,距營房約二十五里餘。獨百巖口東西蓋 頭泉,各有樵徑,可攀緣而上,宜划削之,以絕磎徑。又 自教場北由朱路岩,亦有樵徑,宜划削也。其北柳樹 水泉、百戶水泉、磑臼焦水泉,俱營房正西。山西漆樹 溝水泉,南柳樹水泉、蓮花水泉,俱大蟻尖寨山後西 面。凡水泉皆可以資「軍用。斷頭岩至西蓋頭泉,南北 三十五里,東寨門至寨西後溝,東西關十五里,總週 八十里而多,俱屬官軍往來哨守。西寨、後溝有通山 西磎徑,已經堵截,往來不通,而法久令廢,成路久矣。 乃今划削,費計石粟,止留一面,上下便於防守足矣。 其斷金橋去縣西南五十里,由桃源店西上,有水泉 一道」,與山西平順縣接壤。險峻,一橋可渡一人,倘一 夫而當關,真萬夫之莫敵。東西咽喉,行者絡繹。萬曆 十五年,因歲荒,設官二員,領軍二十,分班守把,信為 有見。今既事寧,亦宜掣回。何者?冗食之足慮,而騷擾 之可虞也。夫蟻尖寨下險上平,水泉數十,可屯萬軍, 此非不軌者思藉以逞哉?曹魏、高齊,倉屯瓦礫,猶有 可辨,自古防之矣。官軍輪守,向義為長,而未及因水 開田之利,將使守軍操戈終日,而不事一生計耶?此 其所以困之也。「合無守軍,攜家屯住,各因其泉之下 流,隨宜開墾,佈種自獲,不必起科。唯其數年大利之 後,斟酌抵當行糧分數,則地利以興,險阻以固,而軍 無困守之慮矣。」

《創修隆慮山王相巖記》
張學顏
[编辑]

「嘉靖辛酉歲,予宦遊中州,涉黃河之滸,探伊、洛之源, 玩畫卦臺於宛丘,觀測影臺於嵩嶽。遊砥柱,思神禹 之功,度函關,訪伯陽之跡。挹王喬於爛柯洞,懷孫登 於蘇門山。又經伊闕,祀王屋,躋崆峒,宿少室。凡名山 勝地在中州者,歷覽幾無餘矣。獨聞有王相巖者,未 暇至焉。」後有道流趙得秀者,與予同里閈,一日繪巖 之形,與所修殿宇洞菴之圖,來謁於光霽之圃。予展 圖詳閱,復起前日登臨之興。雖未即驅車一往,而巖 已在目中,遂因得秀之請,以為之記。按太行山,起遼 海,環燕趙,自恆嶽以達於隆慮萬山之中,東去相州 百五十里,去林縣西北二十五里。兩山中斷壁立如 門,因相傳為魯班門,漢夏馥棲隱之處也。千餘年來, 人跡罕到。得秀自少棄家雲遊至此,遂卜居焉。由魯 班門入,建一小庵,為遊覽者暫憩之所。轉而南,丹崖 陡峻,不可以步,迺架棧聯梯以登。復就石鑿池,承大 峰嶺水簾洞所出寶泉水下流,石潔水清,天光澄映, 名為「仰天池。」自池東北,懸梯三磴,始達於巖之坪。內 修山門一座、玉皇閣「一座,五氣朝元洞一處,懸橋洞 一處,客樓、齋樓、廚樓、庫樓三楹。」採石於山,取穀於田, 不由募,不假役。始於嘉靖己丑,迄於嘉靖甲子。經三 十餘年,巖之景始備,巖之名始彰。是山靈若有待於 得秀,然非得秀,立志堅苦,亦難以底於有成。嗚呼!蓬 壺閬苑之境,渺不可知,飛昇羽化之術,亦難盡信。獨 僻處巖穴,嘯傲煙雲,山常在目,水常在耳,榮辱利害, 是非毀譽,舉不入於其心,以涵真煉性,保和延年者, 吾儒亦有取焉。豈非以池鳳之蹲不如海鷗之無虞, 犧牛之美不如澗鹿之忘機乎?古今賢哲,每於進退 出處之際,談如燭照,而往往奔趨塵途,汨沒苦海,役 此身於不知所終之地。又豈非羨軒冕而「厭韋布,戀 朝市而忘山林之思乎?」故陳圖南諭錢若水以勇退, 魏仲光諷寇忠愍以辭榮,達人遠識,真足以抑競進 之心,而啟嘉遯之趣。是巖既幽且潔,可稼可居。即予按圖覽勝,已動飄然塵外之想。若一至其地,窺仰天 之池,可以洗心;坐朝元之洞,可以煉氣;俯懸石之橋, 可以動臨深之思;禮三清之閣可以存事天之敬。寧 無潔身高尚完名全節以與巖並未者乎噫得秀此 舉有裨於名教多矣。予因備述其事以俟後之來遊 者採焉。得秀號九峰,世為肥鄉人。

《重修天平山斷金橋路記》
李畫
[编辑]

「斷金橋,及橋西路至玉峽關,橋東路至月堤,綿亙五 十餘里,迺邑人宋慶與弟某氏出貲重修者。」橋在縣 西天平山之呂谷,絕崖為之,西抵潞安,東通彰德,實 山左右之要徑,行旅趨焉。宋征河東,嘗積糧草於此 路,以兵守之,蓋一驗云。橋故石,開創之世與人不可 考矣。俗傳為魯班造,亦異之云爾。至於歲當嘉靖戊 子,草寇竊發,當事者不諳守險,而忘議撤之,東西為 阻噫,謬矣哉!寇平歲餘,慶倡義,惟構以木,避時禁也。 且橋之東西,澗水衝齧,牙口磷如,道路偃塞,行者憚 之。乃戊申復募李某等鑿石為埒,因板為平,越三祀 而工就績,過之者如履坦途焉。橋如舊而路逾昔矣。 偉哉宋君之為乎。竊嘗怪之,道路橋梁之修,載諸《國 典》,設險守國,王公所以體「坎」之象。官斯土者,不知守 險而務絕道路,不能率典而反禁修葺,謂之何哉?況 王者有分土無分民,就使吾邑幸無事於此橋之徹, 山西之民非王民乎?蔡人即吾人,何苦於自狹如此 也?余因桃源店居民某等欲立石永世,漫書此以告 夫後之禦寇者。

《創建河澗鞏關記》
蘇繼韓
[编辑]

林與上黨僅遮太行一脊,其間相通險徑固多,至堪 擔駝乘策者。河澗嘴子口其一也。兩巘對峙,中控谽 谺一谷,其形殆若《鳧鷖》所云。者,從來廠豁天造,而 未經人制。迨崇禎壬申,流賊掠澤潞甚急,河北逼山, 諸邑戒嚴,叱馭來涖。我林者,迺關中鞏公也。甫下車, 即遍歷山隘,隨勢設壘。因單騎至河澗,詳審地利,捐 俸鳩工,修關門一座,上可容百人,下時啟閉,以通往 來。且陳師鞠旅曰:「賊號為流,宜塞源而使之涸;其次 莫若派分而殺其勢。」時有以曲防閉關之說進者,《易》 所謂「設險以守,意界在夷夏,與不相統一之敵國。今 區域一家,即一丸泥,將安封乎?蔡人即吾人,不幾示 人以不廣乎?」眾相視而語塞。公復為之解曰:「雖然,亦 相天下之形而已矣。今北畿其頭顱山之東西為左 右臂,而河南實處腹心。今賊犯晉,祇臂瘡而已。假林 疏防而撤藩,賊必且東下而梗其喉,兩河能安枕無 恙乎?此吾關峽山口之意也哉?」諸生嘆服其愛博而 知務。未幾,清華焚,修武潰,賊之遊騎且飲於共之百 泉,而林獨無恙,皆綢繆戶牖之力也。且走進勦之策 於軍門,樊公遂主其議。因飭歸德司理萬大將軍劉, 自涉逶迤而南,直抵覃懷,遍繪行山要害,以酌進取。 北至河澗,見兩山嵐氣疊湧,若潮關券,突兀其間如 漩渦,青鯨屈背,出曝於海港。加以樵宇丹翠插霄,不 啻蜃樓矗矗。萬與劉喜而把盞其上,守兵鈴柝,響震 巖谷,因浮白屬公曰:「為此可作百世長城矣。」遂命曰 鞏關,蓋取公姓而且固圉於無疆也。萬因而有「得百 材官不如一賢守令」之語。無何,調繁安陽公諱焴,字 育爐,辛未進士,陝西慶陽真寧人。董其事者,「克勤克 慎之《鄉約》,李世元房大庫」也。應並鐫石以志所自云。

《林慮山遊寄王給事》
袁宏道
[编辑]

兩過共城,皆值翁兄遠出。百泉九山之勝,雖一再收, 而三湖白鹿,終落夢想間,未卜何日得遂此遊也。近 輝有黃花山,為太行異境。元人詩曰:「黃花白鹿知名 寺,荊浩關同得意山。」即此地也。此即所謂林慮山,去 此可百里而遙。初意欲偕翁兄同往,既不值,遂興盡。 其中有地可避世,晉南渡後,高士所常住足者,翁兄 不可不一往也。九山之顛,三弟有題字,百泉弟有記 有詩,然皆去歲作,新詩尚未成,容續致之。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