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111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一百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百十一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一百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一百十一卷目錄

 雪竇山部彙考

  圖

  考

 雪竇山部藝文一

  遊雪竇山記       明楊守陳

  遊雪竇山記         李濂

 雪竇山部藝文二

  遊雪竇寺二首       唐方干

  遊上雪竇         周智覺

  觀瀑          宋王安石

  含珠林          梅堯臣

  千丈巖           曾鞏

  含珠林           舒亶

  雪竇山二首         樓鑰

  錦鏡池           前人

  千丈巖用曾子固韻      前人

  藤龕           僧知和

  雪竇寺          高元之

  宿雪竇上方         謝翱

  宿雪竇下方         前人

  遊雪竇紀行八首      元黃溍

  妙高臺           前人

  雪竇山         明李中林

  遊雪竇山歌        應履平

  詣雪竇寺三首       王守仁

  雪竇山詩十首        李濂

 雪竇山部紀事

 雪竇山部雜錄

 天童山部彙考

  圖

  考

 天童山部藝文一

  遊天童山記        明李濂

 天童山部藝文二

  天童寺         宋王安石

 天童山部紀事

山川典第一百十一卷

雪竇山部彙考[编辑]

宋理宗《夢遊之雪竇山》。

雪竇山在今浙江寧波府奉化縣城西六十里,唐僧 雪竇居之,故名。宋理宗夢遊此山,故又名為「應夢山。」

雪竇山圖

雪竇山圖

[编辑]

按:《方輿勝覽》,「浙東路慶元府雪竇山在奉化縣西,上 有資聖禪寺,南有龍隱潭,東有石倉潭,前有含珠林、 千丈巖、瀑布,頗為一郡勝概。」

按《三才圖會雪竇山圖考》雪竇山在奉化縣西十里, 過日嶺之坂,有石夫人廟祀之。又有二石,高與夫人 肩罅,夾長石如巨鰌,齒齒足玩。又行四十里,山靄明 滅,忽翠微中有亭,榜雪竇焉。歷峻坂,再數十盤,近之 乃至望官曲道,樹宋應夢名山碑。復行數百武,入山門,則平疇沃衍,更忘其為萬山之巔也。中起一石阜, 廣弗盈畝,柟柏森蔚,海鶴巢之,名「含珠林。」東西兩澗 水合為閣道覆之,名「觀瀾閣。」南澗有沼,石紋如錦,名 「錦鏡池。」又折而南,兩澗合流之水,垂瀉于千丈,巖下 懸為瀑布,虎豹吼而震雷轟也。寒飆從水中與飛沫 俱起,四顧戰戰不自持,是名「龍隱潭。」又行十里,至妙 高臺,為上雪竇。舊有藤龕,僧和庵巢「其中,日令雙虎 頸掛大竹筒,來寺乞齋,為守龕弟子。今僧去而龕廢 矣。此山奇峭幽邃,煙雲滿壑,亦海上之一奇觀也。」 按《潛確類書區宇部》:「雪竇山,在奉化縣,山多奇勝,有 妙高臺、藤龕、含珠林、錦鏡池、石竇、千丈巖、瀑布泉、龍 隱潭諸勝。唐時雪竇禪師居之,鳥巢衣褶,寂然不動。 宋理宗嘗夢遊一山,因」繪圖。令人遍訪。得雪竇如夢 境。遂敕名「應夢山。」

按《奉化縣志山川攷》:「雪竇山在縣西六十里,山多奇 勝。宋理宗嘗夢其處,御書『應夢名山』賜之。」

妙高峰在雪竇山。東望太白,西連天姥,南引天台,北 跨四明,峻峭特起,其狀如臺。下俯陡澗,深不可測。旁 有藤龕,乃和禪師伏虎處也。

千丈巖在雪竇山,有瀑布泉,又名飛雪巖,有亭曰「飛 雪亭。」

「丹霞洞」,在雪竇山。

《寺觀攷》:「雪竇資聖禪寺,距縣西五十里,肇創于晉唐 咸通間,名瀑布觀音禪院。至景福元年,常通禪師來 主寺事,始成十方禪剎。刺史黃晟施田三千畝,置寶 豐莊以贍。晉天福二年,有僧建塔于殿前。周廣順三 年,智覺禪師撤而新之。宋淳化三年,賜御製賦詠,建 成藏閣。咸平二年,賜雪竇資聖禪寺額。祥符三年,賜」 住持師號,命服度僧,免徭役。乾興中,明覺禪師重增 廣焉。仁宗夢遊此山。景祐四年,賜沉香、龍茶、白金、御 衣,免徭役,禁樵採,度僧行。紹興丁卯冬燬,釋如湛重 建。至道元年,孝宗敕鑄銅鐘,以警晨昏。淳祐五年,理 宗賜御書「應夢名山」四大字。元至元二十五年復燬。 寺藏御書二部四十有一卷,並廢。越二年,善來禪師 復建,至明仍其額,為天下禪宗十剎中之一。崇禎末 年,山寇胡乘龍作亂,寺復燬,大眾延天台景星巖石 奇禪師為寺主,始得造建殿宇,整頓重新。

奉慈禪寺在縣西六十五里。唐咸通八年創,名「奉國。」 宋治平二年改名「上雪竇山奉慈院」,後為寺。

雪竇山部藝文一[编辑]

《遊雪竇山記       明》·楊守陳

余聞《雪竇》奇勝雅矣。成化十三年秋七月丙戌,訪奉 化王懷敏、宋景暘、馬靜之,約同遊。己丑,四人者輿騎 出縣治西,登日嶺,至石夫人廟。嶺巔有石特立,類人 形,故俗稱「石夫人」而廟之。又西北皆平原,有地濱湖, 江曰「白浪洋。」時旱地多赭,獨是洋黍稻彌蔚如雲。又 西折北,扺溪口,亂流而渡。時既午,復與蕭廷儀偕行, 西至山麓,緣麓西南數十折,始睹一亭,榜曰「雪竇山」, 距縣蓋五十里矣。景暘以疾返,迤北折西,有亭在井 旁,為名其亭曰「寒碧。」又西至望官曲,自入山亭,路皆 險隘蒙蔚,至此則巒開林豁,曠視無際,僧俟官必于 此乎望之,故名。北至御書亭,有碑,大刻「應夢名山」四 字。僧云:宋理宗嘗夢茲山,因圖而訪「得之,乃御書此 云。」北數步即山門,自登山經數十盤,每盤益高。至望 官曲,俯視下界,已若身在層霄上矣。又歷數十盤,高 益甚。既入山門,則坦夷寬曠,可三四頃,秔稌不殊平 野,殿閣僅在危坡,忘其為萬山之絕頂也。殿前數十 步,有阜森蔚,名「含珠林。」東西兩澗合流,于西南合處 作閣以道余,名之觀「瀾閣。」右漱玉亭,或在茲與南。澗 寬若沼,石文如錦,蓋即錦鏡池也。或曰:「澗旁舊有池, 環以花木,今已湮為田矣。」又南亦作閣以道,余名之 「聽泉亭。」旁有峻徑,曲折而南觀瀑布,蓋兩澗合流之 泉,垂瀉于千丈。崖下為隱潭,奇麗甚。然臨絕崖,俯浚 谷,悸眩不能諦觀。崖上有龍王祠,古飛雪亭也。聞有 妙高、徐鳧崖、桃花坑皆勝景。以暮且遠,不克往。還聽 泉亭,懷敏已布觴豆其中矣。侍行者善歌,歌聲與澗 琴、林笙相應,和觴數行,還宿方丈。明日,廷儀別去,懷 敏、靜之循故道返。余自御書亭而西,從石磴號「百步 街」者,絕峻且隘,不可輿。徒步至腰,復見所謂瀑布者。 仰觀之,始盡其奇麗。蓋泉出兩澗,注峻壁,若水晶簾, 自九霄中垂下至半壁,有石突出,承之若盆泉,激盆 四出,若玉瑩珠跳,雪飄花舞。復聚作匹練,垂至所謂 「隱潭」者,乃蜿蜒作白龍,循麓去,為之佇久。始行步五 里乃輿,然猶峻隘,懍懍乎惟恐墜。至小晦亭,乃與懷 敏、靜之會談。余甚悔誤從石磴之險,而靜之亦悔不獲偕余盡瀑布之奇麗也。明日遊法喜寺,又明日江 行,遊江濱之法昌、塔山兩寺。辭去。夜雨作,自是越月 方霽。惟雪竇邇吾家,宜若可朝暮遊者。然未遊之三 十載,恆縻于俗塵,即遊之三日,遂繼以霖雨。遊亦不 易得矣。矧!吾與懷敏靜之宦轍,無恆幸于茲乎會聚 尤不易得也。因記歲月,貽同遊者。

遊雪竇山記         李濂[编辑]

余少閱宋大觀《四明圖經》,慕雪竇之勝。嘉靖改元,夏 五月既望,清戎奉川,公暇遊焉。奉川有江翁者,桂林 守同年朝儀之父也。請治具,遲于日嶺。余侵晨出郭, 屏騶北走,仄逕逶迤,松橡蔽日。行聞崖泉澗溜鍧磕 之聲,如千鯨萬鼉,哄鳴劇和。耳目應接,無不泠然善 也。逾十里,始扺日嶺之麓,乃循磴而升。僕夫緪輿,層 級盤雲,視不可下。及嶺之巔,有亭翼然,榜曰「烏峰」者, 日嶺之別名也。亭左壁有元袁學士桷記。絕頂有巨 石,亭亭屹立,圍數尋,高百餘尺,傴而頎,銳而肖髻,故 土人呼為新婦崖,又曰「夫人山」,云。禱禳輒應,建祠以 祀之。唐宋並有錫命,國初釐祀典,毀之。天順甲申,土 人復其祠。祠後有二石,高肩夫人圍倍之。罅夾長石 如巨鰌,罅上一石如擊鰌之狀。余與江翁仰睇久之, 下山西北行二十里,涉鄭家渡,石流齒齒沒馬腓。又 行六七里,見樹杪雲氣,皆渢渢濕白,萬峰行雲,奄忽 四合。從者曰:「雨至,盍避諸?」馳半里許,入白崖廟憩焉。 頃雨歇,猶霡霂沾衣,乃緩轡吟行,茹奇而咽,秀啽哢 飛走,皆成媚妍。將五十餘里,有亭翠微,榜曰「雪竇山。」 砠磴崎嶇,愈陟愈峻。乃攀藤而上,薜蘿蒙茸,莫可四 望。歷數十盤,始至望官曲。遐矚下方,空闊無礙。凡官 長至寺僧於此望而迎之,故曰望官曲。山椒有御書 亭。宋理宗夢遊茲山,覺,詔職方氏圖天下名山以進。 閱協厥夢,乃書「應夢名山」四巨字,賜寺劖石。又行數 百武,度二石梁,始見寺僧曰:「今春寺災,先朝賜諸經 典皆燼矣。」余聞之惻然。入山門,穿佛殿,越講堂,方丈 層起岧嶢。而方丈則據山之巔,榜曰「天開圖畫。」石樓 敞豁,神宮,仙居萬壑,煙雲聚獻目睫。前對萬年塔,如 筆插几案。乃命僧洞開牖扉,恣展遐眺。晡雨霏霏,諸 峰環碧。余與翁對酌,載歌孫興公《天台山賦》及李白 《夢遊天姥》之章,塵袪思適,悠然忘歸,乃寢于禪床。翌 日饔既步兩寮之宮,石踞花燃,種種佳勝,徐易巾履, 出而遊焉。群山繚迴,天坼城堵。厥寺四旁,平疇蕃茂, 中起一石阜,廣弗盈畝,柟柏森蔚,海鶴巢之,名曰「含 珠林。」西行數十武,曰錦鏡池,今湮為田。僧憮然曰:「昔 寺盛時,池水瀦,百芳週之,倒映如錦鏡。」當日名僧輩 出應徵召者踵至。邇忽涸,改池為田,故僧鮮奇,寺亦 弗振。又折北行半里,登飛雪亭。前峙千丈崖,崖畔懸 瀑布泉,飛簾倒垂,下瀉無地。瀧溜嘖薄,川駛雪翲,時 熇炎寒,飆峭冽。亟㪺酒數爵,復起而觀,飛濤洶湧,磅 硠砯砰,雷霆震驚,弗聞人聲,如河決駟奔,虎旅億萬, 鼓噪而前也。下灌長壑,鬨怒徐殺,乃邐邐瀰瀰,作白 虹北去翁、掖。余臨崖俯眺,而口呿目瞪,莫能從。已,又 行十餘里,曰妙高臺。亂石谽谺,虎豹攸穴。上故有藤 龕。元高僧曰和菴主者巢其中,雙虎馴伏。大德丁未, 龕燬。余聞寺舊有偃蓋、宴坐、隱秀、雲外、西麓諸亭,菴 今並廢,所謂桃花坑、徐無崖、龍隱潭、丹霞洞之勝,故 跡存而館榭亡矣。四顧頹廢,牛山增悲,日在崦嵫,乃 下山至溪口,與翁別。午飯淨明寺,趨北渡,登舟還郡。 嗟乎,佳哉!雪竇之為寺也,創于光啟,盛于咸平,表于 淳祐,所謂「丹丘層城」,夫何加焉?余嘗遊天下之名叢 林矣,瑰異神秀,若雪竇者,可多見哉!

雪竇山部藝文二[编辑]

《遊雪竇寺》二首       唐方干

登寺尋盤道,人煙遠更微。石窗秋見海,山霧暮侵衣。 眾木隨僧老,高泉盡日飛。誰能厭軒冕,來此便忘機。

其二

絕頂空王宅,香風滿薜蘿。地高春色晚,天近日光多。 流水隨寒玉,遙峰擁翠波。前山有丹鳳,雲外一聲過。

遊上雪竇         周智覺[编辑]

《下雪竇遊上雪竇過雲峰後望雲峰》。「如趨仙府經三 島,似入天門徹九重。無日不飛丹洞鶴,有時忽起隱 潭龍。只應奉詔西歸去,此境何繇得再逢。」

觀瀑          宋王安石[编辑]

拔地萬重青嶂立,懸空千丈素流分。共看玉女機絲 挂,映日還成五色文。

含珠林          梅堯臣[编辑]

山為驪龍蟠。谷作驪龍腮。珠樹存其間。誰采明月來。 何須循海隅。笑蚌未成胎。

===千丈巖           曾鞏===玉虯垂處雪花翻,四序雷聲六月寒。憑檻未窮千丈 勢,請從巖下舉頭看。

含珠林           舒亶[编辑]

萬箇長松一顆珠。老僧心手費功夫。冷光長在千峰 頂。誰道人間夜月孤。

雪竇山二首         樓鑰[编辑]

城居久矣厭塵囂,來訪名山寫鬱陶。客路隨行流水 遠,狂輿坐與白雲高。千林舞翠吹蓬鬢,二麥遙青照 苧袍。努力共登天尺五,要看飛雪噴寒濤。

其二

「野溪清淺度危橋,徑策枯藤上紫霄。」曉霧暗蒸山寺 雨,松風深隱海門潮。乳盃水漲人何在,洗缽池清意 欲消。又上荒臺基上望,雲山萬里更逍遙。

錦鏡池           前人[编辑]

兩溪赴壑若奔虯,此地偏能截眾流。三板放開千丈 雪,一奩照徹四山秋。昔年空自存公案,今日重新指 路頭。珍重老僧成勝事,清名當與此山留。

千丈巖用曾子固韻      前人[编辑]

驚見銀河空外翻,奔湍千丈有餘寒。下流不用長勞 望,祇向懸崖頂上看。

藤龕           僧知和[编辑]

黃皮裹骨一常僧,破帽蒙頭萬慮澄。年老懶能頻對 客,攀蘿且上一崚嶒。

雪竇寺          高元之[编辑]

雪竇雲深處,相攜到乳泉。沙田春事晚,山寺野花妍。 香飯訊南燭,丹房託景天。仙居應六八,更欲上風煙。

宿雪竇上方         謝翱[编辑]

《石壕》粘窗秋見海,山雞夜啼弄花彩。王孫吹笙導夫 人,青髮凌風素霞在。雨塵離地白浩浩,河西種星榆 樹老。海桑童童日出歸,衣濕上池洗頭草。

宿雪竇下方         前人[编辑]

「眠山枕斧柯,獨客愛盤阿。畏日生塵夢,尋仙到鳥窠。 下方聞石磬,南斗掛秋河。」「寢服侵雲卷,沬泉通瀑和。 竇分滄海月,禪入《沃洲》歌。此地精靈聚,中宵弄薜蘿。」

遊雪竇紀行八首      元黃溍[编辑]

移舟泊泉口,我行已信宿。天寒洲渚生,峰迴川途曲。 煙霞蘭若高,別墅在林麓。

其二

攬衣待明發,石路何幽阻。日出不見人,林深但多虎。 乳峰稍已近,恐懼那復數。

其三

「高人欣相迎,出門帶流水。」風生珠樹間,月窺鏡池裡。 觸景遂成迷,應接殊未已。

其四

幽尋指山椒。崖傾忽如瀉。俯身視木末。懸水在足下。 冥冥巖岫中,宴坐奚為者。

其五

亭亭妙高臺,迥出千峰上。怪松多十圍,巨石非一狀。 心賞孰與同,百賢有餘唱。

其六

蕭然上方境,人稀知地僻。中峰路難辨,丹山雲仍積。 徒聞古仙人,石上有餘跡。

其七

詰旦踰西岡,草木益深秀。梯巖下絕巘,坐石看飛溜。 陰靈多窟宅,欲往不敢又。

其八

興移初出山。繫纜長汀樹。想來雪已深。溪風水難渡。 猶疑鐘磬音。遙遙白雲處。

妙高臺           前人[编辑]

偶為清遊宿梵宮,凌晨試上最高峰。冰翻雪色寒猶 落,雲掩丹光遠更重。舊有一僧能跨虎,近聞三洞盡 藏龍。下方車馬應難到,煙際惟聞日暮鐘。

雪竇山         明李中林[编辑]

一兩青鞋九節筇,好風吹上《妙高峰》。天開錦鏡瀦雙 澗,山入寒華轉幾重。絕頂棲雲馴老虎,懸崖飛瀑噴 獰龍。攜將十載塵寰夢,來聽上方今夜鐘。

遊雪竇山歌        應履平[编辑]

「雪竇之山何神奇,我來不可無新詩。秀氣尋常陵五 嶽,諸公不可無高作。山頭積雪雪不消,芙蓉萬朵開 瓊瑤。紅塵半點飛不到,清涼六月無炎歊。此地元來 自瀟灑,上人何年結蓮社。金銀殿臺起中天,八水雙 林居其下。山精魍魎爭效靈,九重夢裡鑾輿行。錦雲 五色降靈翰,奎光耿耿懸中亭。亭外長松偃高蓋,神 飆留我聽竽籟。開襟但覺天地寬,柱笏那知在方外。 我不誇天台山,赤城霞氣瑣碎虛無間。又不誇雲門 寺,若耶溪上,花草空多事。何如巍然坐我妙高臺,四 山圖畫自天開。丹青不必寫元圃,金碧恍似真蓬萊。 蓬萊之山在何處?元圃區區,草木未足數,且須濯我 之纓,錦鏡池,更當繫我之馬。珠林樹」松雲護石掃晴 嵐,花雨漫空靄香霧。高莫高兮石筍之峰高插天,根 株道與三山連。奇莫奇兮丹崖之頂藤蘿懸。虛空峭在蛾眉巔。千丈飛流掛銀漢,如看瀑布香爐前。上有 獅子巖,下有驪龍窟。虹霓欻㸌常晦暝,風雲杳靄時 翕忽。吁嗟龍兮胡為爾兀兀。雖云在泥蟠,未必長汨 沒。蝘蜓莫輕笑,魚蝦敢唐突。一聲霹靂列缺來,鼓舞 洪濤簸溟渤。夫人處世亦如之,窮居豈必嗟𡸣屼。我 歌我曲龍起聽,鱗髯掀舞頭崢嶸。熊咆虎嘯長風生, 巖崖劃裂山神驚。咳唾狂呼李太白,攢眉笑倒陶淵 明。我雖怪癖樂山水,一生奔走徒為爾。偶遇雲間陸 士龍,更得關西楊伯起。邀我便作名山遊,蹇驢破帽 隨貂裘。探奇攬勝逸興飛,仰天拂袖青雲裡。二公顧 我發高謳,銀河倒瀉懸清秋。調高使我不能和,「山鳥 欲笑山花羞。解道人生不行樂,百年鼎鼎空白頭。此 山信美非吾室,爭奈凜乎不可留。」興闌曲罷拍手下 山去,回頭不見月落崑崙丘,但見白雲萬頃天際浮。

詣雪竇寺三首       王守仁[编辑]

平生性野多違俗,長望雲山嘆《式微》。暫向溪流濯塵 冕,益憐蘿薜勝朝衣。林間煙起知僧住,巖下雲開見 鳥飛。絕境自餘麋鹿伴,況聞休遠悟禪機。

其二

窮山路斷獨來難,過盡千谿到石壇。高閣鳴鐘僧睡 起,深林無暑葛衣寒。壑雷隱隱連巖瀑,山雨森森映 竹竿。莫訝諸峰俱眼熟,當年曾向畫圖看。

其三

僧居俯瞰萬山尖,六月涼風蚤送炎。夜枕風溪鳴急 雨,曉窗宿霧捲青簾。開池種藕當峰頂,架竹分泉過 屋簷。幽谷時常思豹隱,深淵猶自愧蛟潛。

雪竇山詩十首        李濂[编辑]

吾聞妙高臺,海湧金芙蓉。上有萬古苔,虎豹留其蹤。 日月挂天柱,煙霞韜石峰。所嗟異僧去,寂寞青山鐘。

其二

佛有舍利珠,瘞之海東石。夜來九龍爭,雷雨拔松柏。 六丁紛呵護,寶物安所宅。至今月黑時,光騰幾千尺。

其三

《雪山萬年藤》,「蘝蔓樛為龕。禪師與世絕,巢臥參瞿曇。 夜雨澗邊磬,秋風雲外庵。余訪遠公社,思投陶令簪。」

其四

花倒慈悲池㶑灔鏡涵錦、噞喁躍靈魚開經盡諸品、 俯欄鍳清流乃知吾貌寢、未許瘴海通、先試法螺飲

其五

石竇海眼通,乳泉四時泄。仰睇窅而深,誰剜玉屏裂。 青噀千峰雲,白含萬年雪。膏砂原異竅,鳥鼠或同穴。

其六

「翠巖何巉削,拔地秀千丈。雷雨在其下,飛泉半空響。」 駐笻忘夕歸,翹首愜幽賞。寄語西遊翁,無羨仙人掌。

其七

神龍晦頭角,噴海青山巔。世人不識故,但呼瀑布泉。 簾垂水晶碎,雪灑銀河偏。靜對何所誦,《秋水南華》篇。

其八

高僧飛錫地,錦石名桃花。吾非勾漏令,乃此逢丹砂。 林中吠仙犬,澗底流胡麻。定有逃秦者,人煙隔暮霞。

其九

黑潭深窈冥,下有神龍窟。石林夜鳴鐘,勃爾潛鱗發。 為霖遇八埏,飛雲遶雙闕。丈濤非爾居,終期返溟渤。

其十

《天王八駿志》,紫禁思名嶽。閱圖協朕夢,染翰奎光落。 宮女吮綵毫,詞官訪丹壑。雖非傅巖求,差近華胥樂。

雪竇山部紀事[编辑]

《奉化縣志》:「僧重顯,號明覺,遂寧府李氏子。四明太守 曾公會請師住雪竇,駙馬都尉和文李公表錫紫方 袍,侍中賈公又奏加明覺之號,住持三十一載。先是 門弟子建壽塔于寺西南。一日,行至塔亭,謂侍者曰: 『何日復來於此』?眾哀乞遺偈,師曰:『平生惟患語之多 矣』。翌日,出杖履衣盋,分散徒眾,乃曰:『七月七日復相 見耳』。」至期盥浴整衣。側臥而逝。其法嗣義懷在和等 凡百五十人。《語錄》六卷行世。

知和菴主,蘇臺玉峰張氏子。元符間,抵雪竇之中峰、 棲雲兩庵。妙高峰之巔有一藤盤屈成龕,為藏修之 所,故號「棲雲居。」逾二十年,蓄二虎,恆跨之以遊。有陳 公以計誘師出山,師題三偈于壁而去。住二靈三十 年,惟二虎侍其右。

宋耕,號雪溪先生,世家雙流,遷崇慶,宋紹興中為閬 中令,以仙去。後其孫德之聞其在四明,親詣訪焉。至 雪竇山,有蜀僧言:聞諸耆老云:「山後爛平山有二居 士焉,其一宋宣教也。」德之攀躋至爛平,果見丹竈,而仙蹤不可復尋矣。乃置祠其上而歸。耕,唐文貞公璟 曾孫,補闕公嗣先之後。嗣先在唐官左補闕,弟嗣宗 官奉化令。後梁移唐祚,嗣先避地西蜀,家雙流,遷崇 慶。嗣宗家奉化邑東斗門頭,不忘其祖,因名其所居 之鄉曰「廣平。」宋紹興中,耕拜閬中令,好仙術,棄官至 四明,尋訪故奉化令嗣宗之後,會譜敘惇宗盟于廣 平鄉,歲久忘歸,慕雪竇形勝,遂創屋爛平而隱焉。宗 人咸高其誼,相與置田三百畝于山下錦溪之陰,以 供衣食。迨歿,即以故居為祠,原田給祀,倩方外典香 火,奉肖像。嘉定改元,伊孫四川類元正仲上春官,自 京都來訪雪竇故居,會宗族登祠,祭畢刻石紀事而 去。宗人以爛平僻靜,人跡罕到,久必廢祀,置田盡捨 雪竇寺。管業號其田屋曰「中莊」,僧為立捨田。大檀越 雪溪仙隱宋公木主,同捨田黃刺史神位,安插正殿 西北簷窩。寺僧日奉香燈,歲遇令節,必修齋誦經報 之。

《清異錄》云:居士李巍,隱于雪竇山中,畦蔬自供,不設 五味。人問巍:日進何味?答:以:「煉鶴一羹,醉貓三餅。」問 者下山問所親,曰:「此清飢道者,旦暮必以菜解。」 《老學庵筆記》:「僧行持,明州人,有高行而喜滑稽。住雪 竇山,貧甚。常自言曰:『大樹大皮裹,小樹小皮纏,庭前 紫荊樹,無皮也過年』。」

雪竇山部雜錄[编辑]

《奉化縣志》:倪長玗《雪竇山資善寺記》云:雪竇山者,起 天台摘星峰,歷華頂東走數百里,為四明山。四明山 雲奔二十里為雪竇山,亦曰乳峰山,距奉化縣西北 五十里,峰頂平闊,數千人可容也,而資聖寺踞之。昔 任士林作《鑄鐘疏》謂「行禹穴而四明山為最,俯鞠猴 嶺,出二十里雲,遂有雪竇。」又樓鑰《錦鏡池記》所稱:「自 下而升,既至絕頂,其地始平曠,寺據正中」者是也。

天童山部彙考[编辑]

寧波府之天童山

天童山,在今浙江寧波府鄞縣城東六十五里,昔有 僧結廬于此,時有天童給之薪水,曰:「吾太白星也。」言 訖而去,故名。其山上有玲瓏巖,山下有天童弘法禪 寺。

按「《方輿勝覽》。浙東路慶元府。天童山。在鄞縣城東六 十里。山上有寺。」

按《潛確類書區宇部》:「天童山在鄞縣,晉永康中,僧義 興卓錫于此,有童子給役薪水,久之辭去,曰:『吾太白 星也。上帝遣侍左右,言訖不見』。」太白天童之名,實昉 于此。

按《浙江通志山川考》:「天童山在寧波府鄞縣東六十 五里。」

按《鄞縣志形勝考》:「天童山在縣東六十五里,山上有 玲瓏巖。」

《寺觀考》:天童弘法禪寺,在縣東六十里太白山之東, 舊名天童山景德寺。晉永康時,僧義興誅茅結屋,禪 定于中,有童子日給薪水,久而辭曰:「吾太白神也。」上 帝以師篤道行,特遣侍左右,語訖不見。又唐僧法璿 虔誦《法華》,亦感天童進供,太白天童之名因此。開元 中,祕書郎萬齊融建多寶塔。乾元三年,敕賜天童玲 瓏寺額。咸通十年,更賜「天壽寺」額。宋真宗景德四年, 賜「景德」額。明宣德三年,佛殿燬。七年住持圓愷重建。 萬曆十五年七月二十一日,雷風大作,殿宇盡滅于 洪水。崇禎四年,僧圓悟重建。今為天下禪宗五山之 第三。

天童山部藝文一[编辑]

《遊天童山記        明》·李濂

明州東二十五里,有大澤曰東湖,方八十里,受七十 二溪之流,灝溔匯蓄,足以溉鄞七鄉之田。舊名「萬金 湖」,昭利溥也。唐天寶間,鄞令凌南金始廣闢之。宋天 禧中,郡守李夷庚增築堤堰,民不知旱。南渡後,史丞 相卜塋湖上,遂益勝麗,祠宇邃密,卉木芬郁,埒杭西 湖之盛,故並稱「東湖」云。嘉靖癸未春,余觀水利于東 湖,因為阿育王天童之遊。夏官黃汝文時在告,陪予出郡城之東補陀寺前。登舟過張村橋、雲龍谿,抵黃 山大橋。上崖驀暗山嶺一二里,見湖逼暝,弗及泛。于 是同黃子宿隱學寺。翌日,覽《放生池碑》。出寺東行一 里,上湖艇,風日和朗,澄波如鏡。泛五六里,入霞嶼寺, 覽補陀洞天。相傳史丞相之母欲禮補陀,丞相虞海 濤之險,乃鑿竅東湖山以入。曲洞通明,內寘石觀音 像,洞前刻「補陀洞天」四字。紿其母曰:「此補陀山也。」母 作禮而還。洞上有亭,亭牖開四面,南望韓嶺,北望二 靈,東望上水,西望陶公。巒岫迴合,西湖殆弗如也。飯 霞嶼畢,復上湖艇。棹歌凄清,越謳迭和,擊鮮釃酒,任 艇所如。北至錢堰出湖,逾鹿山,渡匯澗橋,東浮五鄉, 谿寶幢登岸,陸行三四里,至阿育王山。山下有阿育 王寺宇,匾遒勁,相傳宋黃庭堅筆。晉太康中,并州劉 薩阿得佛舍利,置七寶塔,藏于寺中,今尚在,予得覽 觀焉。宋治平中,廬山僧懷璉乞還山,詔許自便。璉歸 老于茲,乃建閣,藏仁宗所賜詩頌,凡十有七紙,榜之 曰「宸奎閣。」眉山蘇軾撰記,手書諸石。閣燬,軾碑在寺 左。出寺東行,曲逕數折,登鄮峰,南俯湖,東北眺海,風 煙浩渺,天下奇觀也。故有望海亭,今廢。峰畔曰東塔 院,塔高百餘尺,下塔數百武,曰佛跡崖,崖有巨人足 跡深寸許,蓋後人飾之者。下有金沙井,龍湫也。井有 靈鰻,旱禱之輒雨。歲六月十八日,有司祀之,故有淵 靈廟,今廢。歷覽盡日,宿于石床。晨興出寺,循白雲山 而南,過小白嶺東行,至天童山寺。予聞晉僧義興嘗 住是山,篤戒律,有童子日給薪水。居無何,辭去,曰:「吾 太白辰也。」奄忽不見。宋孝宗書「應夢名山」四字賜之。 入寺路徑如斗形,雙池並深,跨池而橋,築七塔以象 斗。外池有水碓磑,內池曰「萬工池」,木葉凋落,不入其 中,即入焉,經宿輒不見。宋紹興間,建千僧齋,堂有大 鑊二,深廣皆盈仞,當時齋千僧之具也。今存其一。東 寮有東蒙堂,西寮有西蒙堂,並說經所。寺之西北曰 缽盂峰,峰之下曰虎跑泉,泉㶁㶁流庖廚間。東行一 里曰中峰,亦佳秀,世稱「小天童。」西曰玲瓏崖,崖西南 曰響石,扣之馮馮有聲,山川留人,遊興未倦。予適攝 郡符,黃子拉予還郡。伊昔賢哲相望,多以不獲遊東 湖、阿育王、天童二山為憾。嗟予寡陋,偶遂茲遊。歷想 幽奇,恍如夢寐,豈勝遊亦有數耶?

天童山部藝文二[编辑]

《天童寺》
宋·王安石
[编辑]

溪水清漣樹老蒼,行穿溪樹踏春陽。溪深樹密無人 處,唯有幽花渡木香。

天童山部紀事[编辑]

《鄞縣志》:「唐心鏡禪師,名藏奐,俗系朱氏,華亭人。丱歲 出家,師事道曠禪師,後詣中嶽受戒具,遍歷湖山,詣 五洩,遇虛默大師,一言契合。大中間,鄮人分寧宰任 景求捨宅為禪院,迎居之。後剡寇裘甫率徒二千,執 兵晝入,師冥心宴坐,神色無撓,盜眾皆悸懾,叩禮而 退。寇平,郡中奏請改禪院為棲心寺,以旌其德。師在」 天童,嘗鎮蟒于小白嶺,遷清關龍于太白峰頂,其神 異各若此。年七十七逝世,茶毗天童巖下,獲舍利數 千粒。詣闕請諡,奉敕褒誄,諡曰「心鏡」,塔曰「壽相。」郡守 崔琪為之碑銘。

《揮麈三錄》:「十五日,胡人再犯餘姚,朝廷欲遣張公裕 以海舟數千,載兵直抵錢塘江下,燒胡人所集舟船。 眾以公裕素不知兵,又慮海舟反為胡人所得,皆以 為不可。十六日,雨雷發聲。十七日,劉洪道人以十三 日一更,水陸並進,直至城下。洪道與張思正皆引兵 出天童山。先是李質已擅趨台州,朝廷方降三官,今」 還四明,已無及矣。又聞南昌胡騎入潭州,而洪、撫、建 昌之間稍稍引去。建昌通判《晁公邁申》先因出城招 集民兵,以軍事付訓練官承信郎蔡延世,凡八易回, 延世拒而不納。

《鄞縣志》:「宏智禪師,名正覺,俗系隰州李氏子。年十四, 受戒具,後學于丹霞淳禪師。向子諲漕淮南,器重之, 主泗洲普照寺。建炎間,主天童山。金人犯明州,眾人 皆逃,獨覺危坐不去,掠騎至塔嶺乃還。寺僧舊不滿 二百,覺納眾千二百人。主事者憂之,覺笑曰:『非汝所 憂也』。翌日,嘉禾錢氏致粟千斛,覺洞徹宗旨,以縝密納息,絕視聽,守心如嬰兒,學者難之,至覺為再興。其 時宗杲主育王寺,覺語杲曰:「明年當逝矣。」杲以辯說 自高,數侮覺。至期,覺屏絕人事者三月,杲往送之,至 則已端逝矣。杲泣下,為之削髮,舍利凝刀不可舉,乃 展拜曰:「平時自號善說法,今不如師矣。」詔諡洪智禪 師。所著《語錄》行于世。

普交,鄞萬齡鄉畢氏子。幼穎悟,未冠從釋。初往錢塘 南屏山聽天台教,已乃造泐潭。泐潭知其為法器,屢 挫之交,豁然有省。呈偈曰:「有人問我解何宗,一喝須 教兩耳聾。滿杓黃虀飽喫了,生涯只在缽盂中。」自是 機辯迅發,學徒爭歸之,主天童山。久之,沐浴留偈,辭 眾而逝。後七日,開龕如生,大放舍利光。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