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154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一百五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百五十四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一百五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一百五十四卷目錄

 赤𡽶山部彙考

  圖

  考

 赤𡽶山部藝文

  赤壁記          宋蘇軾

 赤𡽶山部雜錄

 方城山部彙考

  圖

  考

 峴山部彙考

  圖

  考

 峴山部藝文一

  峴山亭記        宋歐陽修

  峴山賦賜襄王       明英宗

  峴山書院記         胡價

 峴山部藝文二

  峴山懷古        唐陳子昂

  前題            李白

  與諸子登峴山作      孟浩然

 峴山部紀事

 鹿門山部彙考

  圖

  考

 鹿門山部藝文

  題鹿門山        唐孟浩然

  和張明府登鹿門山      前人

  夜歸鹿門歌         前人

  夕次鹿門山         閻防

  過鹿門山         明薛瑄

 荊山部彙考

  圖

  考

 荊山部藝文

  登荊山          晉桓元

  荊山          唐李商隱

 荊山部雜錄

 荊山部外編

山川典第一百五十四卷

赤𡽶山部彙考

[编辑]

水經之赤鼻山

赤𡽶山,本名「赤鼻」,或又以為赤壁,即周瑜破曹處,非 也。其山在今湖廣黃州府城西北漢川門外。前為崢 嶸洲,後為玉屏山,相傳即宋蘇軾過黃州所遊處也。

赤𡽶山圖

赤𡽶山圖

[编辑]

按:《水經》,「江水又左逕赤鼻山南。」「山,臨側江川」, 按《方輿勝覽》淮西路黃州赤壁山,《水經》載赤鼻山,齊 按《拾遺》,遂以赤鼻山為赤壁山,以三江下口為夏口, 以武昌縣華容鎮為曹操敗走華容道,其說乖謬。周 瑜自柴桑至武昌縣樊口,而後遇于赤壁,則赤壁當 在樊口之上,今赤鼻山在樊口對岸,何待進軍而後 遇之乎?又赤壁初戰,操軍不利,引次江北,而後有烏 林之敗,則《赤壁》當在江之南岸。今《赤壁》乃在江北,亦非也。然蘇子瞻《赤壁賦》乃疑似語,而大江東去之詞 亦云:「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又可見矣。子瞻嘗云:「黃 州守居之數百步為赤壁。」或言即周瑜破曹公處,不 知是否?斷崖壁立,江水深碧,二鶻巢其上,有二蛟。或 見之,遇風浪靜,輒至其下。

按《三才圖會·赤𡽶山圖考》:「赤嶂山在黃州府城西北, 漢川門外,屹立江濱,截然如壁,而有赤色,因名,一名 壁磯。或以為曹操敗走處,非是。周瑜與操遇於赤壁, 在武昌府南口之上,江之南岸。蘇軾遊此,作《赤壁》二 賦,非周瑜、曹操戰處也。」

按《黃岡縣志山川攷》:「赤壁山在府城西北,屹立江濱, 巀然如壁,其色赤,因名。一作赤𡽶。 玉屏山在赤壁山後,山嘴為紅霞岫連赤壁。」

「金甲井」在赤壁磯下。

《古蹟攷》:赤壁在漢川門外,距城僅跬步,波光山翠,足 供眺覽。宋蘇軾遊此作賦,遂名滿海內。攷《水經》及《方 輿勝覽》,謂山為赤𡽶,非赤壁也。武昌樊口之上,江之 南岸,別有赤壁,乃曹操、周瑜戰處。蘇賦卻指此為是。 又詞云:「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豈當時牢騷不平,故 假曹、周寓意耶。及觀唐杜紫微詩「可憐赤壁爭雄後」, 則唐已云然。上有無盡藏、羨江樓、文昌祠、水月亭、清 風橋、問鶴亭、東白亭、共適軒遊屐,題詠最多。知縣茅 瑞徵輯其詞為一集,因自作賦,刻石磯頭最勝處,舊 有石坊風折。萬曆丁未,知縣茅瑞徵重建,并鐫聯云: 「山從天外落,人在鏡中遊。」

橫江館在赤壁山南,晉蒯恩建。王濬破吳,封恩為龍 驤將軍,世居其地。後於其處建梓橦閣,今廢為民居。 杜牧詩「苔磯定屬釣魚郎。」指此。

崢嶸洲在赤壁山前。江半崛起,俗名得勝洲,晉劉毅 破桓元處。酈道元《水經注》云:「冠軍將軍劉毅破桓元 於此洲,元乃挾天子走江陵。」是也。

白龜渚在赤壁山下。晉毛寶在武昌軍,人有於巿買 得一白龜,長四五寸,養之漸大,放江中。後寶以萬人 守邾城,石季龍遣其子鑒等帥五萬人來寇,城陷,軍 士赴江死者六千人,寶亦溺死。養龜人被鎧持刀投 水,覺墜一石上,視之,乃先所養白龜,長五六尺,送至 東岸,遂得免焉。知府郭鳳儀有石刻「白龜渚」三大字。 「金甲井」在赤壁磯。宋紹興間,浚得金甲二具,蓋劉宋 謝晦所投井也。傍有古墓,相傳即晦葬處。

徐公洞,在縣城西北赤壁後坡。其下有巖,今創水月 庵。蘇子瞻云:「非有洞穴,但山崦深邃耳。」《圖經》云:「是徐 邈,不知何時人,非魏之徐邈也。」

君子泉近赤壁。宋通判孟震,雅有賢德,時稱「孟君子。」 庭中有泉,蘇子瞻因以名之。子由為《銘》,子瞻為《跋》,黃 魯直為詩。弘治戊午,推官羅翰因修城得此泉,遂建 小亭刻石。

赤𡽶山部藝文

[编辑]

《赤壁記          》宋·蘇軾

黃州守居之。數百步為赤壁,或言即周瑜破曹公處, 不知果是否。斷崖壁立,江水深碧,二鶻巢其上,有二 蛟,或見之。遇風浪靜,輒乘小舟至其下,捨舟登岸,入 徐公洞,非有洞穴也,但山崦深邃耳。《圖經》云:「是徐邈, 不知何時人,非魏之徐邈也。」岸多細石,往往有溫瑩 如玉者,深淺紅黃之色,或細紋如人手指螺紋也。既 數遊,得二百七十枚,大者如棗栗,小者如芡實。又得 一古銅盆盛之,注水粲然,有一枚如虎豹首,有口鼻 眼處,以為群石之長。按此記即赤𡽶山也

赤𡽶山部雜錄

[编辑]

《方輿勝覽》:「朱元晦云:『前《赤壁賦》言:『吾與子之所共食, 食如食邑之食』。今又改作『共樂』,非矣。後賦前言二道 士,後言『孤鶴』,東坡《親蹟》亦然,則或是筆誤耳』。」

《明道雜志》:「黃州江南流在州西,其上流乃謂之上津, 其下流謂之下津。去治無百步,有山入江,石崖頗峻 峙,土人言:此赤壁磯也。」按周瑜破曹公於赤壁,云「陳 於江北。」而黃州江東西流無江,北至漢陽,江西北流,

復有赤壁山,疑漢陽是瑜戰處。南人謂山入水處為
考證
磯,而黃人呼赤壁訛為「赤鼻。」

方城山部彙考

[编辑]

春秋楚之方城

方城山在今湖廣鄖陽府竹山縣東四十里,其山四 面險固,即《春秋》屈完所謂「方城以為城」也。

按《春秋左傳》,屈完曰:「楚國方城以為城。」方城山在 南陽葉縣南。

按《方輿勝覽》。京西路房州,方城山又名庸城山,在竹 山縣東三十里,山上平坦,四面險固,山南有城,周十 餘里。春秋庸地,楚使盧戢黎侵庸。方城在上庸縣。 按《湖廣通志山川考》,「方城山在鄖陽府竹山縣城東 四十里。」

峴山部彙考

[编辑]

晉羊祜所登《之峴山》。

峴山在今湖廣襄陽府城南七里,高五百步,東臨漢 水。相傳晉羊祜與從事鄒潤甫嘗登此山。山上有《桓 宣城墮淚碑》,又有漢武帝塚及羊祜祠。

峴山圖

峴山圖

[编辑]

按:《水經》沔水又逕桃林亭東。又逕峴山東,山上有 桓宣所築城,孫堅死於此,有《桓宣碑》。羊祜之鎮襄陽 也,與鄒潤甫嘗登之,及祜薨後人立碑於故處,望者 悲感。杜元凱謂之「墮淚碑。」山上又有《征南將軍胡羆 碑》,又有《征西將軍周訪碑》。山下水中,杜元凱碑處。 沔水又東南,逕蔡洲。漢長水校尉蔡瑁居之,故名 蔡洲。洲大岸西有洄湖,停水數十畝,長數里,廣減百 步,水色常淥。楊儀居上洄,楊顒居下洄,與蔡洲相對, 在峴山南廣昌里,又與襄陽湖水合,水上承鴨湖,東 南流,逕峴山西。

按《方輿勝覽》:京西路襄陽府峴山,去襄陽十里。《十道 志》云:晉羊祜嘗與從事鄒潤甫登峴山,垂泣曰:「自有 宇宙,便有此山」,由來賢達勝士登此遠望者多矣。皆 湮沒無聞。潤甫對曰:「公德冠四海,道嗣前哲,令聞令 望,當與此山俱傳。」後人思慕,遂立羊公廟并碑。 按《三才圖會峴山圖考》:峴山在襄陽府城南七里,晉 羊祜每登此山置酒,及歿,襄陽人感其德,刻碑其上, 見者莫不流涕,杜預因名為《墮淚碑》。

習家池,在峴山之下。後漢習郁嘗穿山依范蠡《養魚 法》,于池中築釣臺。臨歿謂其子曰:「必葬我近魚池。」後 山簡鎮襄陽,每出遊,多之池上置酒輒醉,名曰高陽 池。

按《襄陽府志山川攷》:「峴山在襄陽縣治南七里,高五 百步,東臨漢水,有漢武帝塚、晉羊祜碑及祠

峴山部藝文一

[编辑]

《峴山亭記        》宋·歐陽修

「峴山臨漢上,望之隱然」,蓋諸山之小者,而其名特著 於荊州者,豈非以其人哉?其人謂誰?羊祜叔子、杜預 元凱是已。方晉與吳以兵爭,常倚荊州以為重,而二 子相繼於此,遂以平吳而成晉業,其功烈已蓋於當 世矣。至於風流餘韻,藹然被於江漢之間者,至今人 猶思之,而於思叔子也尤深。蓋元凱以其功而叔子 「以其仁。」二子所為雖不同,然皆足以垂於不朽。余頗 疑其反自汲汲於後世之名者,何哉?《傳》言叔子嘗登 茲山,慨然語其屬,以為此山嘗在,而前世之士皆已 湮滅於無聞,因自顧而悲傷,然獨不知玆山待己而 名著也。元凱銘功於二石,一置茲山之上,一投漢水 之淵,是知陵谷有變,而不知石有時「而劘滅也。豈皆 自喜其名之甚,而過為無窮之慮歟?將自待者厚而 所思者遠歟?」山旁有亭,世傳以為叔子之所遊止也。 故其屢廢而復興者,由後世慕其名而思其人者多 也。熙寧元年,余友人史君中煇以光祿卿來守襄陽。 明年,因亭之舊,廣而新之。既周以迴廊之壯,又大其 後軒,使與亭相稱。君知名當世,所至有聲,襄人安其 政而樂從其遊也,因以君之官名其後軒為「光祿堂。」 又欲紀其事於石,以與叔子《元凱》之名並傳於久遠, 君皆不能止也,乃來以記屬於余。余謂君知慕叔子 之風而襲其遺跡,則其為人與其志之所存者可知 矣。襄人愛君而安樂之如此,則君之為政於襄者又 可知矣。此襄人之所欲書也。

峴山賦賜襄王       明英宗

[编辑]

方城之陽,漢水之旁有峴山兮,屹立亙數里兮。蒼蒼 其嵯峨巀嵲,雖不足壓乎天下,而規模形勝,實有以 冠乎湖襄。余有感於是矣。方其洪水滔天,四海茫然, 所以奠之者,古神禹也。及其戎夷亂華,赤子龍蛇,所 以定之者,余祖宗也。今其被冕而裳垂旒,而王國於 茲山之陽者,余叔父也。「微神禹奠於前兮,夫孰能成」 此疆宇也?微祖宗定於後兮,余叔父又安得王於斯 土也?享其樂者,思以保其樂;食其功者,思以報其功。 大哉神禹,皇皇祖宗。奠茲峴山,德懋功崇。惟厥德之 不爽,乃無沗於所封。庶同休兮媲美,與茲山兮無窮。

峴山書院記         胡價

[编辑]

萬曆癸酉,襄陽郡守缺當補,今太守麐洲萬公時為 秋官大夫,前太宰楊襄毅公以其名上,上報可,縉紳 咸稱得人焉。太守按部,清禔雅飭,泊然鮮嗜,諸所論 措,率遵古循良懿矩,與民便利。未期月,政赫赫然著 矣。暇日進諸士,考德業,質經史,覽闔郡之英,輒喟然 嘆曰:「美哉多士,其江漢上游之精萃歟?」顧三年一賓, 雋,計偕者何二三寥落也。乃若取捷南宮,則又間一 見之,豈士之媮耶?抑聚業靡恆,師帥者或未加之意 也?歷觀諸名勝地,率建置學院,襄陽形勝,甲於天下, 時稱多賢,詎可聽其落寞而莫之舉耶?乃驗諸二守 高君、別駕孔君、張君、司理馮君,即郡庠之西昭明書 院廢址而闢新之,建門堂燕室,左右齋舍共三十六 間。規制恢廓,棟宇嚴整,仍購諸經籍藏於中。功既竣, 扁其堂曰「時雨。」蓋郡方大亢,太守徒步齋祈,不浹旬 而甘澤沛,適與堂成會即時雨化之意也。門則易「昭 明」曰「峴山」,謂昭明特文藝之選耳,於正道正學無當 也。峴山云者,倣岳麓、白鹿諸勝記之耳。適歲當大比 士,太守紏七邑生儒肄業其中。諸生至,即舍齋為寓 所,凡膏楮薪廩之類,咸太守給之。太守每間日一至, 校其文而評焉,某才優,某學贍,某當入彀,精鍳賞,拔 出於牝牡驪黃之外,以故諸士爭相淬礪。乃秋舉於 鄉者,視往昔加倍焉。郡人侈其盛,咸歸功於太守及 諸郡長,謂不佞宜有以記之。嘻!蹟有肇新,法有可繼, 機有奇遘,意有淵源。方城書院湮廢數十年,幾泯滅 無聞矣。「專城者役志於案牘,忽風教為細務,士之弗 競也固宜。太守殫心振作,諸郡長協力贊成,一毫不 煩於民,則肇新之蹟宜紀。院成宴會有禁,私占有禁, 過客旅舍有禁,則可繼之法宜紀。士之中選者,皆書 院所拔,若矢發於彀,無或左焉,此奇遘之」機,宜紀。乃 若太守命名之意,可得而紀之乎?夫名,意之表也;意, 名之實也。峴山當郡治南,如端人正士拱翼而立於 前,其經峴山之祠而瞻禮,則羊侯叔子;陟峴山之巔 而西顧,則隆中忠武侯;俯峴山之麓而東指,則鹿門 龐德公;由峴山之阿而玩憩,則鑿齒、日休、孟浩然舊 遊存焉。夫上下數千百年,豈數君子已耶?數君子則 環峴山而表著者,雖其潛見殊致,然皆與峴山同名 不朽者。諸士升堂,正襟南望,凝然思,惕然感。論相業, 則澹靜為根基;論惠政,則德性為積累;論節操,則隱 潔其巉崖;論風致,則歌詠其煙景。以斯養晦,是謂「抱 德而處;以斯展庸,是謂履道而出。」勳名行誼,當與峴 山並峙。書院益增之而高矣。斯則太守意也。如云「攻 文詞,取青紫而已焉」,則淺之乎其指矣。太守名振,係 直隸合肥人

峴山部藝文二

[编辑]

《峴山懷古        唐》·陳子昂

「秣馬臨荒甸,登高覽舊都。猶悲墮淚碣,尚想《臥龍圖》。」 城邑遙分楚,山川半入吳。丘陵徒自出,賢聖幾凋枯。 「野樹蒼煙斷,津樓晚氣孤。誰知萬里客,懷古正踟躕。」

《前題》
李白

[编辑]

訪古登峴首,憑高眺襄中。天清遠峰出,水落寒沙空。 弄珠見遊女,醉酒懷山公。感歎發秋興,長松鳴夜風。

與諸子登峴山作      孟浩然

[编辑]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 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

峴山部紀事

[编辑]

《晉書羊祜傳》:「『祜樂山水,每風景必造峴山,置酒言詠, 終日不倦。嘗慨然歎息,顧謂從事中郎鄒湛等曰:自 有宇宙,便有此山,由來賢達勝士登此遠望,如我與 卿者多矣,皆湮滅無聞,使人悲傷。如百歲後有知魂 魄猶應登此也』。湛曰:『公德冠四海,道嗣前哲,令聞令 望,必與此山俱傳。至若湛輩,乃當如公言耳』。」祜卒年 五十八。襄陽百姓於峴山,祜平生遊憩之所,建碑立 廟,歲時饗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預名為《墮淚 碑》。

《宣室志》:馮翼嚴生者,家於漢南,嘗遊峴山,得一物,其 狀若彈丸,色黑而大,有光,視之潔澈若輕冰焉。生持 以示於人,或曰:「珠也。」生因以「彈珠」名之,常置於箱中。 其後生遊長安,乃於春明門逢一胡人,叩馬而言:「衣 橐中有奇寶,願得一見。」生即以彈珠示之,胡人捧之 而喜曰:「此天下之奇貨也,願以三十萬為價。」曰:「此寶 安所用,而君厚其價如是哉?」胡人曰:「我西國人,此乃 吾國之至寶,國人謂之清水珠,若置於濁水,泠然洞 徹矣。自亡此寶且三載,吾國之井泉盡濁,國人俱病, 故此越海踰山,來中夏以求之,今果得於子矣。」胡人 即命注濁水於缶,以珠投之。俄而其水澹然清瑩,纖 毫可辨。生於是以珠與胡,獲其價而去。

鹿門山部彙考

[编辑]

後漢龐德公隱處之「鹿門山。」

鹿門山:在今湖廣襄陽府城東二十里,群山盤拱,襄 江環抱,真隱士之居也。

鹿門山圖

鹿門山圖

[编辑]

按「《方輿勝覽》。京西路襄陽府鹿門山,在宜城縣東北 八十里,上有二石鹿,故名。後漢龐德公與唐龐蘊、孟 浩然、皮日休相繼隱於此。」

按《廣輿記》,「襄陽府鹿門山,在府城東南。」

按《三才圖會鹿門山圖考》:「鹿門山在襄陽府城外,群 山盤拱,襄江環抱,真隱士居也,龐德公棲隱於此。」 按《湖廣通志山川攷》:「鹿門山在襄陽府治東三十里。」 按《襄陽府志山川攷》:「鹿門山在城東南三十里,光武夢蘇嶺山神命厝郁,立神祠於此,刻二石鹿夾道口, 故名。漢龐德公,唐龐蘊、孟浩然、皮日休俱隱於此。」

鹿門山部藝文

[编辑]

《題鹿門山        》唐·孟浩然

清曉因興來,乘流越江峴。沙禽近相識,浦樹遠莫辨。 漸至鹿門山,山明翠微淺。巖潭多屈曲,舟楫屢迴轉。 昔聞龐德公,採藥遂不返。金澗養芝木,石床臥苔蘚。 紛吾感耆舊,結纜事攀踐。隱跡今尚存,高風邈已遠。 白雲何時去,丹桂空偃蹇。探討意未窮,迴艫夕陽晚。

和張明府登鹿門山      前人

[编辑]

忽示《登高作》,能寬旅寓情。絃歌既多暇,山水思彌清。 草得風先動,虹因雨後成。謬承巴里和,非敢應同聲。

夜歸鹿門歌         前人

[编辑]

山寺鳴鐘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人隨沙岸向江 邨,予亦乘舟歸鹿門。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 隱處。巖扉松徑長寂寥,惟有幽人自來去。

夕次鹿門山         閻防

[编辑]

龐公嘉遁所,浪跡難追攀。浮舟暝始至,抱杖聊自閒。 雙巖開鹿門,百谷集珠灣。噴薄湍上水,舂容漂裏山。 焦原不足險,梁壑未成艱。我行自春仲,夏鳥忽綿蠻。 蕙草色已晚,客心殊倦還。遠遊非避地,訪道愛童顏。 安能徇機巧,爭奮錐刀間。

過鹿門山         明薛瑄

[编辑]

西來漢水浸山根,舟人云此是鹿門。峭壁蒼蒼石色 古,曲逕杳杳藤蘿昏。亂峰幽谷不知數,底是龐公栖 隱處。含情一笑江風清,雙櫓急搖下灘去。

荊山部彙考

[编辑]

《禹貢》
荊州豫州之荊山

[编辑]

《禹貢》南條之荊山,南接荊州,北距豫州。在今湖廣襄 陽府南漳縣西北八十里,其山三面險絕,惟西南一 隅可通人行。

按:《書經禹貢》「荊及衡陽惟荊州。」蔡傳荊州之域,「北距南 條《荊山》。」大全曾氏曰:「有兩荊山」,此荊州之荊山,非雍州 荊、岐既旅之荊山。此荊山其南為荊州,其北為豫州。 《漢志》:此荊山在南郡。今襄陽府臨沮縣。北距荊山,南 及衡陽,為荊州。即今湖南、湖北之地也。今江西亦半 屬荊州。

荊、河惟豫州。西南至荊山,北距河水。蔡傳《豫州》之域, 「西南至南條荊山,北距大河。」

導嶓冢,至于荊山。「荊山」《在荊州》。《荊州》以「荊山」為 名,知荊山在荊州也。蔡傳《荊山地志》在南郡臨沮縣北, 今襄陽府南章縣也。

按《山海經·中山經》:「荊山之首曰景山,其上多金玉,其 木多杼檀。睢水出焉,東南流注於江。其中多丹粟,多 文魚。」今在南郡界中。《杼》音柱。《睢》音疽。今睢水出新 城魏昌縣,東南發阿山,東南至南郡之枝江縣入江 也。

東北百里,曰「荊山,其陰多鐵,其陽多赤金,其中多犛, 多豹虎,其木多松柏,其草多竹,多橘櫾。」漳水出焉,而 東南流注於睢,「其中多黃金,多鮫魚,其獸多閭麋。」 今在新城沐鄉縣南。犛音狸,旄,牛屬也,黑色。睢出荊 山,至南郡當陽縣入沮水。鮫,鮒魚類也,皮有珠文而 堅,可飾刀劍。麋,似鹿而大也。

按:《漢書地理志》,「南郡臨沮。」《禹貢》「南條荊山在東北, 漳水所出,東至江陵入陽水。」

按:《水經禹貢》,「山水澤地所在。」荊山在南郡臨沮縣東 北。《東條山》也。卞和得玉璞於是山,楚王不理懷璧, 哭於其下,後玉人理之,所謂「和氏之玉」焉。漢地理志云禹貢北 條荊山在馮翊懷德縣南其南條荊山在南郡臨沮縣東北此云東條所未詳也 漳水出臨沮縣東荊山。荊山,在景山東一百餘里, 新城沛鄉縣界,雖群峰競舉,而荊山獨秀。

沮水出漢中房陵縣。淮水,東南過臨沮縣界。沮水 出東汶陽郡沮陽縣西北景山,即荊山首也。高峰霞 舉,峻竦層雲。《山海經》云:「金玉是出。」亦沮水之所導,故 《淮南子》曰:「沮出荊山。」高誘云:「荊山在左馮翊懷德縣」, 蓋以洛水有漆沮之名故也。斯謬證耳。杜預云:「水出 新城郡之西南發阿山。」蓋山異名也。

按:《地理通釋·十道山川攷》,「『山南名山荊山在襄陽府 南漳縣。《禹貢》南條荊山』。《山海經》:荊山,漳水出焉,而東

流注于沮。」《禹貢》「荊及衡陽。惟荊州即此山,卞和得玉
考證
之處。」

按《湖廣通志山川攷》:「荊山在襄陽府南漳縣西北八 十里,相傳周卞和宅有抱玉巖。」

按《襄陽府志山川攷》:「荊山在縣西北八十里,山三面 險絕,惟西南一隅可通人行,相傳周卞和得玉于此, 上有抱玉巖。」

荊山部藝文

[编辑]

《登荊山          》晉·桓元

理不孤湛。影比有津。曾是名岳。明秀超鄰。器栖荒外。 命契響神。我之懷矣。巾駕飛輪。

荊山          唐李商隱

[编辑]

壓河連華勢孱顏,鳥沒雲歸一望間。楊僕移關三百 里,可能全是為荊山。

荊山部雜錄

[编辑]

漢劉熙《釋名釋州》:「國荊州,取名於荊山也。必取荊為 名者,荊,警也。南蠻數為寇逆,其民有道後服,無道先 彊,常警備之也。」

荊山部外編

[编辑]

《史記孝武帝本紀》:「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 既成,有龍垂胡。」請幫助識別此字。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 上龍七千餘人,龍乃上去。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 請幫助識別此字。龍。請幫助識別此字。「拔墮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 其弓與龍胡。請幫助識別此字。號,故後世因名其處曰《鼎湖》,其弓曰 《烏號》。

《神仙傳》:「尹軌者,字公度,太原人也。博通五經,尤明天 文星氣,河洛讖緯,無不精微。乃學道,常服黃精華,日 三合,計年數百歲。其言天下盛衰安危吉凶,未嘗不 效。腰佩漆竹筒十數枚,中皆有藥,言可辟兵疫。常與 人一丸,令佩之。會世大亂,鄉里多罹難,惟此家免厄。 又大疫時,或得粒許大塗門則一家不病。弟子黃理」 居陸渾山中,患虎暴,公度使其斷木為柱,去家五里, 四方各埋一柱,公度即印封之,虎即絕跡,到五里輒 還。有恠鳥止屋上者,以白公度。公度為書一符,著鳥 所鳴處,至夕,鳥伏死符下。或有人遭喪當葬,而貧汲 汲無以辦。公度過省之,孝子遂說其孤苦,公度為之 愴然,令求一片鈆。公度入荊山,架小屋於爐火中銷 鈆,以所帶藥如米大,投鈆中攪之,乃成好銀。與之告 曰:「吾念汝貧困,不能營葬,故以拯救,慎勿多言也。」有 人負官錢百萬,身見收縳,公度於富人借數千與之, 令致錫得百兩,復銷之,以藥方寸許,投之成金。還官 後入太和山中仙去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