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164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一百六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百六十四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一百六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一百六十四卷目錄

 衡山部彙考二

  考

 衡山部彙考三

  上古黃帝一則

  有虞氏帝舜一則

  秦始皇一則

  漢武帝元封一則

  魏文帝黃初一則

  晉成帝咸和一則

  宋孝武帝大明一則

  梁武帝天監一則

  北周武帝建德一則

  唐太宗貞觀一則 元宗開元二則 天寶三則

  宋太祖乾德二則 太宗太平興國一則 真宗大中祥符二則 神宗熙寧一則 徽宗

  政和一則

  金世宗大定一則

  元世祖中統一則 至元二則

  明太祖洪武四則 成祖永樂一則 英宗正統一則 憲宗成化一則 世宗嘉靖一則

   穆宗隆慶一則 神宗萬曆一則 熹宗天啟一則 愍帝崇禎一則

 衡山部彙考四

皇清順治一則 康熙一則

山川典第一百六十四卷

衡山部彙考二

[编辑]

[编辑]

按《衡嶽志宮室攷》:「唐石鼓書院在回鴈峰下,石鼓山 據蒸湘之會,奇特秀麗,甲於荊南。唐刺史齊映建合 江亭於其陰。元和間,士人李寬乃始構屋山巔,讀書 其中。宋至道間,郡人李士真復即其遺址而重建之。 景祐間,集賢校理劉沆以書院上請,始賜額并學由, 與睢陽、嶽麓、白鹿稱四大書院」云。明提學高世泰修 葺為盛。後以兵燹圮,今重建。

李泌書院,唐肅宗時,請歸衡山,結廬煙霞峰頂,名曰 端居室。泌嘗取松膠枝以隱背,名曰養和。後得如龍 形者,因以獻帝,四方爭效之。歷事代宗、德宗,封鄴侯。 後月蝕東壁,泌曰:「吾當之矣。」果卒。中使於藍關遇泌, 單騎常服,曰:「暫往衡山。」及中使至長安,聞泌訃,乃語 人,謂泌實仙去。其子繁為隨州刺史,鄴侯好藏書,韓 愈詩云:「鄴侯家多書,架插三萬軸。」今書院即泌居舊 址也。

韓愈《開雲堂》唐貞元間,愈為監察御史,以上疏貶陽 山令。永貞改江陵法曹,自郴至衡,亟欲登衡嶽以覽 其勝。時秋雨晦冥,公默禱少頃,雲氣掃淨,是夜投佛 寺高閣,星月掩映,至曙,杲杲日出矣。至今默禱之處, 遂名為「開雲嶺。」嶽廟右置堂,名曰「開雲堂。」

韋宙書院宙仕唐為永州太守,辭官隱居衡山,創書 院於淨福山兜率寺左,去縣南十五里,遺基尚存。 盧潘書院潘,唐人,隱居衡山,創書院於紫蓋峰,院廢 基存。

宋趙抃書院抃字閱道,號知非子,衢州西安人。為殿 中侍御史,彈劾不避權貴,京師目為「鐵面御史。」神宗 時,王安石用事,抃屢斥其不便,乞去,拜資政殿學士、 知杭州,改青州,復知成都,得便宜從事,以太子少保 致仕。其子屼奉抃遍遊諸名山,遂於衡山卜居,有書 院遺址存焉。遺址內尚存門鼓二枚,前有民間稻田 「半月形」,疑即門外舊池。明嘉靖三十六年,副使程秀 民重建。

胡安國書院安國,字康侯,諡文定。紹聖四年進士,提 舉湖南學事。後以蔡京誣,遂除名。讀書於衡山紫蓋 峰下,著《春秋傳》,十五年不出。二子:寅、宏,增創書樓,各 有著述。今書院祀文定先生,配以二子。

周濂溪書院在石鼓西南,舊名「鳳凰山」,相傳為宋龍 圖閣學士鄭向故宅,先生其甥也。幼孤,鞠于舅氏,因 讀書其間。及長,以龍圖蔭補官,蓋生長於衡者。後建 書院於縣學之右,鑿沼環之,引西湖之水注於其中, 東西灌輸,自門至堂及閣為梁,以通出入。種蓮沼中, 紅萼綠蓋,芬芳襲人,此固於濂溪得矣。今書院久圮, 即以其地為「衡陽縣學。」

胡銓書院胡銓,字邦衡,廬陵人。建炎二年進士。尚書 呂祉以賢良方正薦,賜對樞密院編修官。秦檜決策 主和,金使以「詔諭江南」為名,中外洶洶。銓抗疏指檜 奸邪誤國,詔除名,編管新州。檜死,量移衡州。嘗寓西 湖寺,與衡士講學其中,至今祠祀之。

南軒書院張栻,字敬夫,號南軒,宋魏國公浚之子。忠 獻罷相守永州,日往來省侍,受學於衡山胡五峰之 門,及與朱子同遊講學,置書院於嶽山後基存趙季西書院,在安上峰,有墨池,今池水黑色。

嶽麓書院在嶽麓峰。唐開寶中,郡守朱洞首創,以待 四方學者。至宋祥符八年,詔以「嶽麓書院」名增賜「中 祕書。」於是書院之稱,始與石鼓并甲天下。

明甘泉書院湛若水,號甘泉,廣東增城人,南京兵部 尚書。為學以「隨處體認天理」為工夫,「與陽明為友,多 所印證。嘉靖甲辰,先生年八十,因武陵蔣公信之約, 遂自羅浮攜門人駱堯知、周榮朱、黃雲淡來遊衡山」, 築室於紫雲峰之麓,與衡士講學其中,凡數月乃歸。 嘉靖甲寅,先生年九十,復來遊衡山,舟經石鼓,題詩 《講堂壁間》,詩云:「衡雲瀾睡六十日,江南痛飲蒸湘頭。 含情弔古無言說,石鼓無聲江自流。棲遲衡嶽復數 月,龐眉皓首,其顏如童人望之若仙云。」

白沙書院在甘泉書院上。按陳先生,諱獻章,號白沙, 廣東新會人。甘泉蚤承白沙之學,以公嘗寤寐衡嶽, 弗果而卒。於是另構堂於書院之上,以祠白沙。 鄒東廓書院鄒守益,字謙之,東廓其號,江西安福人。 為國子祭酒,從學陽明先生之門,深契「良知」之旨,論 義精博,師說愈明,學者並尊師之。嘉靖中,講學石鼓, 復建書院於南臺寺左,著《教言》二十五篇,以道學自 任,從遊者甚眾。後登嶽,憩方廣巖。

集賢書院在集賢峰下。太常卿夏良勝謫守茶陵,同 編修張治遊衡嶽,與知縣彭簪所議建者,集唐、宋名 賢李鄴侯、韓昌黎,朱、張二夫子合祀之。

文昌書院在縣治南關外,知縣彭簪、鄧國材建 白龍先生別墅楊時榮字仁甫,以戎籍中貴州鄉試, 歸衡山,作別墅於巾紫峰下,名其山曰「止山。」養晦自 高,不輕入公門,事親篤孝,人皆重之。止山有白龍潭, 其水可以灌田,身督畊其中,意曠如也。人稱為「白龍 先生」云。

會靈精舍在嶽廟右,博士康元積為少司馬王宗沐 建。

「寶善山房」在玉版橋。本府知府許倓建。

「《衡麓》精舍」徽州府知府王京建。

景行書院在嶽廟街右,邑人合建。

翠微館在「流杯池。」知縣彭簪建。

《雪霽堂》。

「光嶽堂」俱在嶽廟前,吉水鄧淮建。

《萬玉堂》:

「嘉會堂」在「二賢祠。」

《岣嶁書堂》。

會講堂在石鼓山。

《高齋》。

竹院,在回鴈峰。

《梅雪堂》在花藥山。

望雲亭,在南嶽半道亭畔。松杉桂皆古物,行人可憩。 宋范致能《記》中稱「憩食望雲亭」,即此。

「望日亭」在祝融峰東。

省心亭在半山,人呼為「半山亭。」分守姚弘謨建。近知 府鄧以誥重建。

峻極亭在祝融峰頂,御史唐符建。

「道人亭」在岣嶁峰。

嶽心亭在擲缽峰。

「凝碧亭」在雲居峰。

《風雩亭》在嶽麓峰。

《極高明亭》在嶽麓峰。

「玉虹亭」在雙石峰。

合江亭在石鼓山。同知沈鈇豎石碣於下,題「濯纓濯 足」四字,又名曰「滄浪亭。」

乾坤勝覽亭在祝融峰。舊有亭,上封寺僧鑄鐵佛其 中,提學僉事蔡潮命諸生綦組綬輩舁去之,立石亭 中,刻「乾坤勝覽」四字。

契合亭在祝融峰下。《文選》:「郎中高簡逢僧與語契合 處。」

仰高亭在嶽山後五里,提學蔡潮建。

《駕鶴亭》在紫霄峰。

《半雲亭》:

「望嶽亭」在花藥山。

流杯亭在巾紫峰下,知縣鄭冕修。

一覽亭在巾紫峰上,知縣彭簪建。

瀉洪亭在巾紫峰下。

飛瀑亭在巾紫峰下。泰和劉魁議建。

《繡壁亭》:

超然亭俱在流杯池,知縣彭簪建。

《天聚亭》在嶽山下。

「開雲樓」在嶽廟前。

「仰高樓」在石鼓山。

大觀樓在石鼓山巔。高麗弘敞,登之,盡覽衡郡勝概。 巡按御史史記事、分巡僉事鄭雲霄同建,有記。 穹林閣在祝融峰。

「藏書閣」,在嶽麓峰「天霽閣」,在南臺寺。時夏良勝與張治遊嶽,登閣遠望, 忽積雨新晴,因名。

紫虛閣在《黃庭觀》。

大悲閣在爛柯巖。

斗母閣,在九仙觀禮斗壇,衡州知府劉節吾鼎建。 「呂祖閣」,一在郡城南門內,樞巡張宜男鼎建。一在閱 江門內。

《寺觀攷》:「上封寺在祝融峰上,舊為先天觀,有司天霍 王廟。隋煬帝始易為寺。」

衡嶽寺在紫雲峰下,明正統中修建。

福巖寺,即古般若寺,亦曰般若臺,在擲缽峰,舊有《唐 梵經》,太宗御書五十卷。

高臺寺,在祝融峰下,即觀音巖。相傳佛印禪師開場 於此。

勝業寺,在嶽廟前,今作「知府蔣公祠。」

石橋寺,當嶽路,有金牛跡在石。

雲密寺,在雲密峰下。有古碑,云「宋趙某焚修之所」,有 石竈、石甑存焉。明景泰七年修。 能仁寺,在雙石峰下,由此入方廣,其一徑也。

雙峰寺在雙石峰。

楚安寺在明月峰。

白雲寺在紫蓋鄉,去雲峰寺不遠。

七寶寺在紫蓋鄉。

雲峰寺在紫蓋鄉。

隱真寺,去雲峰三里許。

湘南寺去雲峰三里許。

彌陀寺,即般舟道場。

心安寺在紫蓋鄉。

多寶寺在紫蓋鄉。

福昌寺在紫蓋鄉。

西彌寺。

萬壽寺在福嚴寺傍。

丹霞寺在南天門下。

寶勝寺在縣北。

橫龍寺在紫蓋鄉,明正統中建。

大明寺在煙霞峰,正統中建。

天柱寺,在山後,去橫龍寺五里許。

會善寺在會善峰。

白鶴寺在崇嶽鄉。

道福寺在崇嶽鄉。

新開寺,在崇嶽鄉,即金輪寺。

寶慶寺在崇嶽鄉。

延生寺在崇嶽鄉,今廢。

化成寺在崇嶽鄉。

方廣寺在蓮花峰下。梁天建中建。明洪武中重修,萬 曆中再火,崇禎末年又再火,今重修。寺舊有「千僧鍋」, 今毀。

國清寺,在白石峰下,宋徽宗時建,有上、中、下三寺。 天台寺,在方廣上,去三里許,即天台峰。

鐵蓋寺,去《國清》十里許,思大禪師道場。

法輪寺,在岣嶁峰。

靜居寺在巾紫峰下,明成化中重修。

雞鳴寺在縣南二十里。

兜率寺在縣南二十里。

清涼寺,在縣治北,為接眾叢林。寺後有古松如虯龍 挐雲。「老桂茂竹,清森可坐。」

古塘寺在崇嶽鄉。

朝陽寺在溪波巖。

大福寺在崇嶽鄉。

崇果寺在紫蓋鄉。

永寧寺在義城鄉。

廣濟寺,在毘佛洞,為竺庵禪師重建。

嶽麓寺在嶽麓峰。

高上寺在嶽麓峰。

道林寺在嶽麓峰下。杜子美有詩。

鴈峰寺在回鴈峰。

花藥寺在郡城南,與「鴈峰」相近。

《小嵩山寺》:在岣嶁峰下,郡人陳聖典建。

承天寺在石廩峰上。

西明寺,在南桐油嶺,林泉曠異,下可安步。

「楚日寺」,與《小嵩山》相近,今存遺址。

大中寺在義城鄉。

石潭寺在義城鄉。

南山寺在義城鄉。

周田寺在義城鄉。

白蓮寺在武陽鄉。

報恩寺在武陽鄉。

弘道寺在武陽鄉。

龍塘寺在武陽鄉。

鳥岑寺在武陽鄉。

《楞伽寺》,在武陽鄉《白鹿寺》,在武陽鄉。

義集寺在武陽鄉。

覺海寺在永平鄉。

碧泉寺在永平鄉。

寒水寺在興樂鄉。

太平寺在興樂鄉。

中峰寺在興樂鄉。

義興寺在興樂鄉。

龍興寺在興樂鄉。

龍居寺在縣坊廂。

馬祖庵,即「傳法院」,在讓祖塔前。

鐵佛庵在祝高嶺上。

兜率庵:在煙霞峰,與鐵佛、竺仙二庵相去里許。 竺仙庵即「藏山堂」,改為今名。

龍興庵「即己公巖。」

「般若庵」:即下火場,惟勁禪師所居。

中庵去觀音寺三里許。

石浪庵,在飛來船石下,名「下火場。」吳僧破門建。 回龍庵,去九龍盆里許。

《白門庵》:即古「蓮花庵」,諾諾禪師修建。

天足庵:在祝融峰頂。觀察鄧雲霄建。

菩提庵在玉清宮路側。

「半雲庵」在祝高嶺下,為嶽路遊人憩息之地。

明月庵在明月峰下。

「黃龍庵」在大坳下,往後山國清大路。

金蓮庵在崱屴峰下。

慧燈庵在岣嶁峰下。

曉谷庵在九龍盆下五里。育心師建。

綠蘿庵,在煙霞峰下,舊名「野雞潭」,去淨瓶巖二里許, 山茨和尚塔院。

三會巖庵去九龍盆里許。吳僧含濤建。

文殊庵:在雷祖峰下,與金蓮庵近。

天龍庵在雷祖峰下。

慈雲庵在雷祖峰下。

《地藏庵》:「在中山寺右」,僧正光建。

大佛庵在中山寺右。

圖通庵在中山寺傍。

香佛庵在爛柯巖下。

「青雲庵」:在毘佛洞下。

《寄隱庵》在隱身巖傍。

「白石庵」在紅花峰下。

石灰庵,在石水源上五松樹下,聞水田聲,即衡陽矣。 「淨善庵」,去祗陀林數里,後有風洞。

鐵牛庵,黑山下古剎也。明季有慈嚴師卓錫於此,繙 藏《方廣》。會火將及師處,安坐不動曰:「吾將脫此火。」風 回火反,師竟無恙。庵今存。

相庵在祝融峰下。

《鑑月庵》:在祝融西巖,牧夫法禪師建。

紫里庵在望嶽門外。

白桂庵在清涼寺下。

香水庵,「去石鼓書院」二里許,樞巡彭禹峰先生撰有 《碑記》。

塔院,在煙霞峰下,近衡嶽寺。見空禪師建。

竹院在回鴈峰,今廢。

石龍塘在岣嶁峰下。知休禪師建。

中山茅坪九龍盆三大禪林。

甘露林在嶽廟前。

菩提林在望嶽門外二里許。

祗陀林,在白石、採藥二峰之間,履元禪師習靜於此。 鴈麓禪林,在回鴈峰下,俗名「四十八願」,襄人袁奐有 《碑記》。

南嶽觀在華蓋峰下。按舊碑,「晉太康八年,徐真人靈 期、鄧真人郁之建造。梁天監二年,周真人靜真再加 弘葺,武帝賜莊田三百戶。」至隋大業八年,詔請蔡天 師法濤、李天師法超,住觀焚修,興行教法。衡州府庫 田疇什物,並賜觀資用。唐貞觀二年,太宗重書額,請 張天師惠朗,度道士四十九人,為國焚修。高宗弘道 元年,請葉天師法善封岳,闢方四十里,充宮觀長生 之地。禁樵採,斷畋獵,罷獻珍,以為常典。觀內有田先 生「得道降真堂」、劉天師真堂。後有尹真人上昇壇。其 觀《碑文》,隋學士曹憲撰。今現存。

洞真觀在嶽麓。

銓德觀在紫霄峰頂。

「黃庭觀」,在集賢峰下,為魏元君修道處。

安寶觀在縣西一里許。舊以兵燹傾圮,今知縣朱袞 捐俸重建。

靜真觀在武陽鄉,今廢。

兜率觀在武陽鄉,今廢。

朱陵觀在武陽鄉,今廢。

東真觀在武陽鄉。

湧泉觀,在武陽鄉《玉清觀》,在興樂鄉。

龍興觀在興樂鄉。

紫霄觀在興樂鄉。

屈塘觀在興樂鄉。

九靈觀在興樂鄉。

天書觀,在軫宿峰。以上諸觀,今俱廢。

真君觀,在銓德觀東五十步,即九天南上紫光慶華 赤帝太虛之館。

九仙觀即古「九仙宮」,去嶽廟十里。梁天監中建,今羽 士李皓白重修。

招仙觀在廟東八里。《舊記》云:「啟基,劉宗卜,字蕭齋。」又 《記》云:「晉咸亨中建。」

九真觀在廟東十里。《舊記》云:「晉太康中,新野先生建。」 一云即壽寧觀。

降聖觀,離九真觀一里,舊號「白雲庵」,司馬子微修行 處。

光天觀在廟北,登山三十五里,接光天壇福地。 黃華觀,在邑西北五里許,黃華老人道場。臨武。鄺真 空、劉真常鼎建「道一樓。」

安寶觀在廟西北,登山三十五里。相傳,待仙以木鑽 鑽石,獲天書處。林木茂密,今廢。

尋真觀,去廟九十里,在衡陽城北。

普賢觀,在岣嶁峰南,下當衡陽道左。齊永明中,道士 許嗣先、張志曇開山。至梁周靜真住持,武帝師之。雲 水奔湊,俱是海上奇人,講堂如市,故賜名「普賢。」至唐, 陳法明先生居之修行,因獻麟,得中旨內召,不受榮 寵。乞還山,封「悟真先生。」

洞門觀在石廩峰西,石榴峰南下去廟二十里。 太平觀去廟西二十五里,瀑布山下。齊褚伯玉隱居 此山,齊高祖召之不起,敕建太平觀以居之。今廢。 西臺觀,在碧岫峰西北,傳云周穆王所建。陳改為大 初觀,後又為寺,亦久廢。

靈西觀在廟西二里。《湘中記》云:「昔女真薛練師沖舉 之處。梁天監五年建。」

聖壽觀去廟北登山七里,唐咸通中建。

萬壽宮在嶽廟左,有明《神宗皇帝敕書》一道。

玉清宮在石廩峰南。齊永興初建,今存故址。

上清宮,去廟東北七里,為徐靈期修行之所。

中宮在廟東北七里。梁天監中建,真人王靈輿修行 之處。

元陽宮,在廟東北登山五里,與上清中宮如鼎峙。晉 太始中,陳真人興明修行之所。

凌虛宮在廟東登山八里,華蓋峰之南下。唐天寶初 建,薛練師季昌庵居處。

「洞靈宮」,去廟東北登山十八里,紫蓋峰東下。昔東晉 末鄧郁之字彥達,居洞靈臺誦經,遇魏夫人傳法而 得道,為二十五洞靈源福地。

壽寧宮,在嶽界北。

洞陽宮,在石廩峰西北,為施真人伏思會真之所。 石室隱真宮,大曆中廣成劉先生元靜修行處,行三 五步罡,奪虎穴而居之,名曰「隱真宮。」

紫蓋院去廟北十五里,寶勝寺上。唐傳待仙修行處。 譚、陳二士亦修鍊於此。又有鐵瓢仙,張白居之。北入 桃源,基址廢久,有野人居之。上有醮斗壇。竈北為李 生尸解處,下有唐太子繫馬樁在焉。

華蓋院,昔華蓋君修行處,不顯名氏,或云「古太清觀 也」,去廟東北十五里。

田真院,在元陽宮東南二里,唐大曆中建。綠筠蒼松, 前後掩映「三清並石像。殿北百步有小巖,田先生常 憩於此。」

北帝院,在銓德觀後半里。修竹長松,前後茂密。梁天 監末,女冠徐練師居之,修行得道。貞觀末,張惠明再 修,遇南嶽石英夫人傳道,行《抱一三五》混合之法,後 尸解。又有李思慕居之,得道。宋太平興國中賜額,今 廢。

王氏藥院,咸通間,術士王生居之。有茂林修竹,流水 周遶,及多榧樹茶園。今故址尚存。

白雲先生藥堂,在九真觀西。開元中,司馬天師承禎 居此,號白雲先生,後授貞一先生,嘗修道於此。 紫虛閣,係魏夫人仙壇,高一丈二尺,上圓平,約闊一 丈,亦名「飛仙壇。」

《天下》南嶽坊跨廟前直街,相傳宋徽宗建立。

嶽市在嶽廟前。四方人民環廟而居,為「嶽市。」舊有巡 檢司,今廢。

《物產攷》:「萬年松出祝融峰懸崖上,本草類。高者三四 寸許,凌冬不凋,連根拔之,收巾笥中,歷數十年,取而 植之,蒼翠如故。又拔而收之,再經歲月復植,亦復如 是。」

千年竹,出水簾洞石上,葉似竹,高者二寸,凌寒不凋。 土人拔取之,經歲月再植沙土中,其色鬱然。

方竹,出蓮花峰,遶節皆刺,密布如乳紋,然不甚廉峭今少出。

南竹,出嶽山後,大者可截筒為甑以炊,節處即為盆 以盥。多在深山中,人跡罕到處,不可得。

杉杉皆紫油,香甚。土人不善栽,遂謂非土之宜。惟嶽 路上有之,合抱環拱,森然可愛。

《漆樹        紫草》:

《桹         楓》。

檜。

《柟》千章插霄,一望蒼鬱。近頗傷於樵採。

榧樹        檀香。

龍鬚草:織蓆,甚軟美。多生於陰崖石上,不可多得。 蔊生懸崖間,味甚清。

香菌大者如盤。春間山中人多採鮮者食之。

《筍》山筍遭野燒,當春怒起,則筍甚盛,燒而食之,尤為 脆美。曝製者扳崖敲火,煮於林間,及乾始轉餉山下, 人以為厚遺。

蕨:《土人》云:「豐年不見歲饑,則所在皆有。」

木耳。

石耳生石上。

茶沿山皆茶。「冬雪初霽,吐白花滿川谷,異香撩人,寒 蝶凍餘,迎距宛轉。春日雨晴,採芽明焙,以峰泉試之, 浮乳甘香,不在徽、歙下矣。」

丹砂俗呼「聖燈」,其光蓋丹砂等物所發,多在金簡峰、 聖燈巖等處。

「雲母石」,出石榴峰。

黃精上品仙藥,今市賣者多以良薑充之。

山靈芝山多有之。

赤芝,仙草,珊瑚狀,啗之不飢。《神農本草》云:「赤芝生衡 山。」

雜藥:「木通,薏苡,紫菀,粉葛,烏頭,厚朴,地黃,南星,黑牽 牛,何首烏,天門冬,香附子,獨活,牛膝,天花粉,地榆,苦 參,貫仲,仙茅,烏藥,蒼耳,茴香,香薷。」

香稻山上最高處皆有田,引泉灌溉,曲折高下數里, 涓涓不竭。歲旱乃皆得稔。其種皆香稻,炊飯香美,異 於他稻。遲者以九月始熟,圓長豐香,粳之美者也。 黃狼能以其群攖虎兕而食之,俗呼「黃班。」

白鷴,似雞而尾長,每凍雪時方出求食,人始得之。 麂

《山牛》:一角類牛,其鳴鏗然如扣銅器,大者數百觔,或 獵得之。

兔藏茆根下,小者如拳,可掬弄。又有山鼠,亦類兔,峰 間多有,俱深褐色,以缺唇為別。

獐:

鹿:牡者角高駿,牝者無角差小,以百為群。山脊樹杪, 所向皆有。乘初生捕之,哺以羊乳,即馴鹿矣。

猿山果熟時,自毘佛各洞來者,動以千計。

《雲獅雨虎》,雲獅如蠶,長六寸,似兔。《雨虎》似蛹,長七八 寸,似蛭。《雲雨》時出在石上,肉甘,可熟而食。

石柟花,有紫、碧、白三色,花大如牡丹,亦有無花者。 石榴花,出祝融峰法華寺,春秋皆發。

羅漢鳥,見於羅念庵先生《別楚石》詩,自註云:「煙霞峰 下谷中有鳥類呼佛聲,俗名羅漢鳥。」

羅漢芋芋根以夜半採之,磨漿飛定,久煮乃可食。炊 者必屏言語,聞人聲則辛沸不可食,故名「鬼芋。」 百合根大如叢木,高至盈丈,花開鮮爛可愛,下採百 合食之。

苦菜圓芽旋抽,葉類車前。山僧採心曝乾,和米煮食, 可禦寒。入春始香羙,冬中採者不佳。 鸎桃生黑山諸谷中,樹大如常桃,中春紅紫間開,結 子可食。

落葉松生於天台、方廣,繁葉如刺柏,霜後盡脫,蓋檜、 栝之別種。

徑路。攷中山杜詩云:「衡嶽五峰尊」,謂紫蓋、天柱、石廩 芙蓉,與祝融而五也。若登祝融而望之,則四峰又藐 之乎小矣,故斷以祝融為中。其間寺則有上封寺、大 明寺、中山茅坪、九龍盆、三大禪林;庵則有天尺庵、回 龍庵、地藏庵、大佛庵、圓通庵、綠蘿庵、曉谷庵、北斗庵、 香佛庵。巖則有爛柯巖、淨瓶巖、三會巖、斗笠巖、把針 巖、觀音巖、祖師巖、夜光巖。壇則有青玉壇、白璧壇。臺 則有望日臺、望月臺、釣魚臺。石則有定心石、試心石。 泉則有太陽泉、獅子泉。池則有雷池、化生池。潭則有 野雞潭。

由上封右會仙橋下小路可通九龍盆,約計十里。 由祝融上封寺下南天門背後石徑,過甜菜壟,十五 里至中山,五里至茅坪,二里至九龍盆,五里至曉谷 庵,入高坪、龍王橋,盡中山之勝。

前山屹然森列於祝融之前者,有軫宿、碧蘿、芙蓉、煙 霞、獅子、擲缽、集賢、天柱、華蓋、安上、紫雲、雲居、赤帝、朱 明、喜陽、駕鶴諸峰是也。其間寺則有丹霞寺、衡嶽寺、 湘南寺、萬壽寺、南臺寺。高臺寺,即觀音巖、石橋寺、勝 業寺、寶勝寺、觀音寺。庵則有觀音庵、馬祖庵、鐵佛庵半雲庵、兜率庵、祝先庵、龍興庵,即己公巖、寄隱庵。觀 則有黃庭觀、聖壽觀、光天觀。宮則有萬壽宮、凌虛宮。 院則有塔院、紫蓋院、華蓋院。巖則有觀音巖、懶殘巖、 己公巖、聽月巖、上清巖、田真藥巖、隱身巖、夕陽巖、獅 子巖。洞則有舜洞、靈境洞、元明洞、玉清洞。壇則有凌 霄壇、禮斗壇。臺則有講經臺、金簡臺、紫巾臺、朝陽臺。 石則有金牛石、壽字石、飛來船石、伏象、朝真石、《石頭 和尚》。盤陀石。泉則有貫道泉、紫氣泉、卓錫泉、碧泉、九 龍泉、懶殘泉、將軍泉。溪則有舜溪、玉板溪、止觀溪、夕 陽溪。池則有黑池。潭則有絡絲潭、白龍潭。

由祝融上封寺下南天門、湘南寺、丹霞寺、鐵佛庵、半 山亭、大小祝高嶺、半雲庵、玉板橋、絡絲潭、寧波橋至 嶽廟前,總計三十里。

由南天門右路,過鐵佛庵、兜率庵,至懶殘巖,至祝先 庵,至觀音寺。從觀音寺可分三路:右則歷中庵,至上 火場塔院,至淨瓶巖,可下中山。中則路稍平坦,過燕 子巖,至讓祖塔、傳法院,入福嚴寺,左則亦可出半雲 庵。

由福嚴寺亦分為三路:右則過擲缽峰、「羅漢洞、天柱 峰、崱屴峰、藏經殿、老龍池,入上下南溝,至慈雲庵。」左 則通萬壽寺。亦可出半雲庵中路,過雲居峰、南臺寺、 「金牛跡、退道坡、飛來石、遷祖塔、集賢書院」,至嶽廟前。 以上里數不計。

由嶽廟三里至黃庭觀,由嶽廟八里至水簾洞,由嶽 廟四里至「靈巖」,合上可盡前山之勝。

後山環簇而拱。祝融之後者,有青岑、翠鷲、金簡、雲密、 棲真、仙岩、石囷、《崱屴》、祥光、雷祖、碧雲、白石、永參諸峰。 寺則有雲密寺、橫龍寺、道福寺、白鶴寺、新開寺、寶慶 寺、化成寺、廣濟寺。即毘盧洞。庵則有金蓮庵、慈雲庵、 天龍庵、文殊庵、青雲庵、白門庵;巖則有大禹巖、聖燈 巖、黃帝巖、仙巖、白石巖。洞則有毘盧洞,臺則有仰天 臺。溝則有上南溝、下南溝。坪則有隱真坪。石則有懸 鐘石、谷泉和尚盤陀石。溪則有禹溪。池則有老龍池、 石龍池。潭則有龍鳳潭、響水潭。

由「上封寺望日亭」前捷徑,過西巖,可下白門。

由南天門左路「七里至毘盧洞,五里潤泥塘,二里朝 陽巖,五里白門庵。」「入中峰嶺」,過登山可抵白杲,盡後 山之勝。

左。《山左》自祝融迤邐而東,峰,則有彌陀、香爐、朝日、瑰 霄、靈藥、白雲、九女、雲密、耆闍、靈禽、靈應諸峰,而紫蓋 則翹然獨聳者也。其間寺則有觀音寺、崇寧寺、彌陀 寺、心安寺、隱真寺、雲峰寺、白雲寺、七寶寺、多寶寺。庵 則有般若庵、石浪庵;宮則有上清宮、中宮、元陽宮、洞 靈宮、壽寧宮、永壽宮;觀則有九仙觀、降真觀、銓德觀、 「會仙觀。」「巖則有大禹巖、九子巖、白雲先生藥巖。」「洞則 有朱陵洞、九真洞。」「坪則有隱真坪、黃華坪。」「石則有棋 盤石、沖退醉石。」泉則有甘泉、洗心泉、碧泉、白龜泉、白 鶴泉、玉虹泉。澗則有壽澗、「社老澗。」「源則有洞真源、斷 石源。」「池則有仙人池。潭則有萬仙囦、白雲潭。」 由南天門左湘南寺,過丹霞寺,至鐵佛庵,至「下火場」, 至「崇寧寺」,至「彌陀寺」,至「水簾洞」,至「九仙觀」,至「心安寺」, 至「隱真寺」,至「雲峰寺」,至「白雲寺」,至「七寶寺」,盡紫蓋之 勝。

由「雲峰寺」入《紫巾壇》,至《田真巖》,亦為幽勝。

右山右自祝融迢遞而西,峰,則有石廩、天堂、石囷、石 榴、瑞應、觀音、永和、雲居、紅花、雲龍、明月、雙石、玅高、天 台、潛聖、會善、會仙、降真、文殊、岣嶁諸峰,而蓮華峰則 秀出者也。其間寺則有能仁寺、須彌寺、福昌寺、方廣 寺、天台寺、鐵蓋寺、國清寺、法輪寺、古塘寺、朝陽寺、承 天寺、西明寺、楚日寺、小嵩山寺。庵則有明月庵、白石 庵、菩提庵、鐵牛庵、石灰庵、淨善庵、石龍庵。宮則有玉 清宮。洞陽宮。觀則有洞門觀、太平觀。嶺則有西嶺。排 子嶺。巖則有拾穗巖、白石巖。天聖巖。洞則有雷洞。妙 喜洞。臺則有戀響臺。補衲臺。坪則有栗樹坪。石則有 洗衲石。泉則有娑羅泉。溪則有舜溪、石門溪、霞石溪。 池則有石龍池。潭則有抱老潭、黃沙潭、黑沙潭、白沙 潭,俱在蓮花峰下。

由祝融峰頂西二里許會仙橋、試心石,五里下爛柯 巖,二里野雞潭,十里老龍池,亦可入《方廣》。

由嶽廟經止觀橋,十二里菩提沖,五里至須彌寺,五 里至老雲山,三里小坳,五里大坳,五里方廣寺,五里 至天台寺,十里銕蓋寺,二十里國清寺。

又一路由方廣而下,「十里銕牛庵。二十里龍潭寺」,即 黑沙潭。「十里馬跡橋。二十里國清寺。二十里岣嶁峰」, 盡蓮華之勝。

遠山,統在七十二峰之內。有遠而在嶽前者,望之於 南為回鴈峰,嶽以為首是也。其間寺則有鴈峰寺、花 藥寺。宮則有萬壽宮,觀則有西湖觀、東嶽觀。庵則有 無生庵,即舊能仁寺。香水庵。洞則有朱陵後洞。在石 鼓山。院則有竹院,臺則有煙雨臺,俱在郡城南。 由嶽廟七里霞石溪,二十五里慧燈庵,十五里九渡鋪,五十里。衡州府有遠而在嶽後者,望之於北有嶽 麓峰,古名雲麓峰,嶽以為足是也。相連而及,有碧岫 峰,在湘潭縣界,屏嶂峰即峽峙峰、日華峰,俱在湘潭 界,皆與雲麓相望。雲麓在潭州西善化地,其間寺則 有嶽麓寺、道林寺,觀則有洞真觀,又有珍珠橋、赤沙 湖、蒼筤谷、抱黃洞、拜嶽石、清風峽、西嶼、石瀨、「簡澗」諸 勝概

由善化驛路至湘潭九十里,由湘潭經易俗河、古銅 橋、花市分二路,小路走關王廟,登山中峰嶺、毘盧洞 以抵祝融峰,約二百五十里。

由花市大路至白杲市高坪、觀音潭,抵九龍茅坪,以 登祝融,約二百七十餘里。

遠而在縣治東者,為「曉霞」、「採霞」、「鳳凰」諸峰。

由縣治十五里抵曉霞峰,二十里抵採霞峰,有《烏岑 寺》。

由縣治入大石嶺、仙人橋、白蓮寺、康寧橋、「東煙沖」、雙 石門,扺鳳凰峰,約一百三十餘里。

在縣治西者,為巾紫峰、吐露峰,其間有紫巾臺、靜谷、 流杯池、一環泉、九曲泉、偃月泉、垂練泉諸勝。去縣三 里許。

衡山部彙考三

[编辑]

上古

黃帝以灊霍為衡嶽之副

[编辑]

按《史記五帝本紀》不載按《續博物志》。「衡山,五嶽之 南嶽也。黃帝以灊霍為衡副。」

有虞氏

[编辑]

帝舜祭衡山

[编辑]

按《書經虞書舜典》:「歲二月,東巡狩至于岱宗,柴望秩 于山川,肆覲東后,協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禮, 如五器。五月,南巡狩至于南嶽,如岱禮。」

按:《史記封禪書》:「五月,巡狩至南嶽。」南嶽,衡山也。

[编辑]

始皇二十八年西南渡淮水之衡山

[编辑]

按《史記秦始皇本紀》云云。

[编辑]

武帝元封五年祭南嶽

[编辑]

按《史記漢武帝本紀》:「上從西河歸。其明年冬,上巡南 郡,至江陵而東,禮灊之天柱山,號曰南嶽。」《徐廣》曰: 「元封五年。」

按《衡嶽志》:「武帝至江陵而東,登禮灊之天柱山,號曰 南嶽。」時帝將封五嶽,以衡山遠,故以天柱代之耳。

[编辑]

文帝黃初二年祀南嶽

[编辑]

按:《魏志文帝本紀》:黃初二年,「初祀五嶽。」

按《衡嶽志》:「魏文帝黃初三年,禮南嶽沈瘞珪璋。」按此作三

年與本紀不同

[编辑]

成帝咸和八年祭南嶽

[编辑]

按《晉書成帝本紀》,不載。按《衡嶽志》:「晉成帝咸和八 年,祀南嶽,遣百戶吏卒以奉其事。時神州傾覆,惟南 嶽獨在封內,舊臺選百戶吏卒以奉其職。中興之際, 未有官守,郡常遣太史兼假,四時禱賽,春釋寒而冬 請冰。咸和以後,又復隳替。」

[编辑]

孝武帝大明七年詔祭南嶽

[编辑]

按《宋書》孝武帝本紀。「大明七年二月甲寅。車駕巡南 豫南兗二州。丙辰詔曰。江漢楚望。咸秩周禋。禮九疑 于盛唐。祀蓬萊于渤海。皆前載流訓。列聖遺式。霍山 是曰南嶽。實維國鎮。韞靈呈瑞。肇光宗道。朕駐驆於 野。有事岐陽。瞻睇風雲。徘徊以想。可遣使奠祭」 按《衡嶽志》。南朝宋孝武帝大明七年。議祭南嶽禮儀。 有司奏奠祭南嶽,殿中郎丘景先議:「宜使太常持節, 牲以太牢,羞用酒、脯、時穀,禮用赤璋、纁幣,器用陶匏, 藉用茅席,為壇兆時不用蜃,同郊祭,以爵獻,几有饌 種數,依社祭。」

[编辑]

武帝天監 年定南岳祀日

[编辑]

接《梁書武帝本紀》不載。按《衡嶽志》,「梁武帝天監中, 令衡陽郡置南岳宰,祀三人,以孟春仲冬祀之。」

北周

[编辑]

武帝建德元年以慈利為北衡州祀天門山為南岳按周書武帝本紀不載按衡嶽志云云按衡嶽志作皇建元 年今沓北周並無皇建年號恐原本訛故改為建德元年

[编辑]

===唐===

太宗貞觀 年定祀南嶽衡山於衡州

[编辑]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按《衡嶽志》。「唐太宗制。以五 郊迎氣之日祭五嶽。貞觀中。定祀南嶽衡山於衡州。」

元宗開元十三年封南嶽為王立真君祠

[编辑]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衡嶽志》:元宗開元十三 年,封南嶽為司天王,秩加三公一等。是時天台道士 司馬承禎言:「今五嶽神祠是山林之神也。五嶽皆有 洞府,有上清真人降住其職,山川風雨,陰陽氣序,是 所理焉。冠冕章服,佐從神仙,皆有名數,請別立齋祠。」 元宗奇其說,敕五嶽皆置真君祠。

開元二十五年。敕祭南嶽。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冊府元龜》,開元二十五 年十月「戌申,敕令國子監祭酒張說祭南嶽。」

天寶三載遣使祭南嶽

[编辑]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冊府元龜》。天寶三載「四 月丙辰。詔令少府監李知柔祭南嶽。」

天寶五載春正月。封南嶽為「司天王。」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舊唐書元宗本紀》云云。 按《冊府元龜》。「天寶五載正月乙亥。詔封南嶽神為司 天王。應須告祭。仍令所司擇日啟奏。」

天寶十載,遣使祭南嶽。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冊府元龜》,「天寶十載正 月甲子,有事于南郊,大赦天下。詔令專使分往致祭 名山大川及諸靈跡先有廟者。二月己亥,遣嗣魯王 宇祭南嶽司天王,並取三月十七日庚子一時致祭。」

[编辑]

太祖乾德元年遣使祭南嶽

[编辑]

按:《宋史太祖本紀》:「乾德元年夏四月乙酉,遣使祭南 嶽。」

按《衡嶽志》:「宋太祖建隆四年,平湖南,命給事中李昉 祭南嶽。」按是年十一月改元乾德

乾德六年。詔祭四鎮。准唐開元禮。七月。復南嶽祠 按《宋史太祖本紀》。不載按《玉海》云云。

按《衡嶽志》:「乾德六年,始定南嶽常祀,時有司言,祀官 所奉止四嶽,今按《祭典》,請祭南嶽於衡州。」

太宗太平興國八年定衡嶽常祀日

[编辑]

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按《禮志》,太平興國八年,祕 書監李至言:「按五郊迎氣之日,皆祭逐方嶽鎮海瀆。 自兵亂後有不在封域者,遂闕其祭。國家克復四方 間,雖奉詔特祭,未著常祀。望遵舊禮,就迎氣日各祭 于所隸之州,長吏以次為獻官。」其後立夏日祀南嶽 衡山於衡州。

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定祭南嶽於衡山

[编辑]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按《衡嶽志》:真宗大中祥符 二年秋八月,祕書丞董溫其議南嶽祀衡山。從之。溫 其上言,「漢以霍山為南嶽,望令壽州長史春秋致祭。」 詔禮官與崇文院檢討詳定。上奏曰:「『按《爾雅》云:『江南 衡山』。註云:『衡山南嶽』。又霍山為南嶽』。註云:『即天柱山, 潛水所出』。此即非特霍山為南嶽。舜五月南巡,周之 《王制》,皆以衡山為南嶽。惟漢武帝以衡山為遼遠,取 讖緯之流而祭灊、霍。至隋,復以衡山為南嶽,奉祀已 久。國家疆宇敻廣,難於改制。其霍山如有所請,及特 改祭,即委州縣奉行。」從之。

大中祥符四年,詔「南嶽帝及后並加尊號。」

按《宋史真宗本紀》,「大中祥符四年夏四月乙未,加上 五嶽帝號,作《奉神述》。」

按《衡嶽志》:「大中祥符五年,詔加南嶽尊號曰司天昭 聖帝。十一月戊戌,立南嶽後殿,上尊號曰景明后。」按本

《紀》作「四年。」 此作「五年」 ,當以《本紀》為正。

神宗熙寧九年以安南行營將士疾病者眾遣使祭南嶽

[编辑]

按《宋史神宗本紀》不載按《禮志》:「熙寧九年十二月, 以安南行營將士疾病者眾,遣同知太常禮儀院王 存詣南嶽虔潔致禱,仍建祈福道場一月。又以西江 運糧獲應,命本州長吏往祭龍祠。」

徽宗政和三年定南嶽祭處

[编辑]

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按《衡嶽志》:徽宗政和三年, 「詔以祭五帝日祭嶽鎮海瀆、南嶽、衡山,祭於潭州界。」

[编辑]

世宗大定四年命望祭南嶽

[编辑]

按《金史世宗本紀》:「大定四年六月庚午,初定祭五嶽 四瀆禮。」

按《衡嶽志》。「大定四年,禮官言。嶽鎮海瀆。當以五郊迎 氣日祭之。」詔依典禮。立夏望祭南嶽衡山。

[编辑]

世祖中統二年遣使祭南嶽

[编辑]

按《元史世祖本紀》。中統二年秋七月乙丑。遣使持香 幣祀嶽瀆。按《祭祀志》:自中統二年始以南嶽為南 道。遣使二人,漢官、蒙古官出璽書給驛以行。

至元三年定南嶽祭日

[编辑]

按《元史世祖本紀》。至元三年秋七月丙午。遣使祀五嶽四瀆按《祭祀志》。三年夏四月。定歲祀嶽鎮海瀆 之制。三月立夏日。遙祭衡山。

至元二十八年,加南嶽尊號。

按《元史世祖本紀》。至元二十八年。春二月丁酉。詔加 嶽瀆四海封號。各遣官詣祠致告按《祭祀志》。二十 八年春二月。加上南嶽司天大化昭聖帝。

[编辑]

太祖洪武三年正南嶽稱號遣使詣祠致祭

[编辑]

按《衡嶽志》:「洪武三年,革昭聖帝號,稱南嶽衡山之神。 七月遣尚寶館大使胡鉉致祭。」

洪武七年、定「南嶽祭所」

按《明會典》。「洪武七年,定祭南嶽衡山於湖廣衡州府。 洪武十年。遣使禱祭衡嶽。」

按《衡嶽志》:「洪武十年,遣曹國公李文忠禱祭衡嶽。 洪武二十八年,遣使祭衡嶽。」

按《衡嶽志》:「洪武二十八年,遣神樂觀道士樂本然、監 生王濟祭南嶽。」

成祖永樂五年以征安南遣使祭衡嶽

[编辑]

按《衡嶽志》:「永樂五年,以征安南黎賊,遣監生張禮祭 衡嶽。」

英宗正統九年以久旱遣侍讀周敘禱南嶽

[编辑]

按《衡嶽志》云云。

憲宗成化六年以地震遣使祀南嶽

[编辑]

按《衡嶽志》云云。

世宗嘉靖十一年壬辰以儲宮未立禱南嶽

[编辑]

按《衡嶽志》云云。

穆宗隆慶三年以水災遣巡撫姜廷頤祭南嶽

[编辑]

按《衡嶽志》云云。

神宗萬曆元年癸酉以登極遣祀南嶽

[编辑]

按《衡嶽志》云云。

熹宗天啟元年辛酉以登極遣使祭告南嶽

[编辑]

按《衡嶽志》云云。

愍帝崇禎二年己巳遣顧侯祀南嶽

[编辑]

按《衡嶽志》云云。

衡山部彙考四

[编辑]

《皇清》。

順治八年

[编辑]

按《衡岳志》,「順治八年辛卯,遣內翰林弘文館侍讀學士白引謙祭告南嶽。」

康熙元年

[编辑]

按《衡岳志》:「康熙元年壬寅,遣太常寺少卿王引祚祭告南嶽。」 。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