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177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一百七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百七十七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一百七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一百七十七卷目錄

 劍山部彙考

  圖

  考

 劍山部總論

  圖書編大小劍門山總敘

 劍山部藝文一

  劍閣銘          晉張載

  劍門銘并序     唐柳宗元

  劍門銘          李德裕

  大劍山記         宋王惲

  劍門山記          于卲

 劍山部藝文二

  幸蜀西至劍門       唐元宗

  入劍門作寄杜楊二郎中時二公並為杜元帥

  判官            岑參

  劍門            杜甫

  飛仙閣           前人

 劍山部選句

 劍山部紀事

 劍山部雜錄

 巫山部彙考

  圖

  考

 巫山部藝文一

  巫山賦          宋蘇轍

  神女廟記         馬永卿

 巫山部藝文二

  巫山高          齊王融

  前題           梁元帝

  折楊柳           同前

  巫山高           范雲

  賦得巫山高         王泰

  巫山高           虞羲

  前題            費昶

  前題           陳後主

  前題            蕭佺

  前題          隋李孝貞

  夜過巫山         崔仲方

  巫峽           唐楊炯

  巫山高          盧照鄰

  前題           張循之

  巫山           張子容

  巫山高          閻立本

  感遇詩          陳子昂

  巫山高          沈佺期

  峽中作           盧象

  古風            李白

  宿巫山下          前人

  上三峽           前人

  自巴東舟行經瞿塘峽登巫山最高峰晚還題

  壁             前人

  感興二首          前人

  巫山峽          皇甫冉

  巫山行二首         孟郊

  巫山高           于濆

  巫山八月十五夜月      杜甫

  古意            常建

  巫山高          明劉基

 巫山部雜錄

 巫山部外編

山川典第一百七十七卷

劍山部彙考[编辑]

《山海經之高梁山》
秦伐蜀所過之石牛道
[编辑]

《鍾會入蜀所踰之劍關》。

劍山本名高梁山,又名梁山。其山有二:一為大劍山, 一為小劍山,俱在今四川劍州城北二十餘里。兩山 相屬,連亙數百餘里,高入雲表,乃川之東門也。形勢 極為險峻,登者鑿石架閣,乃得踰越。唐李白所謂「一 夫守險,萬夫莫開」者,此也。

按《山海經·中山經》:「崌山又東三百里,曰高梁之山,其 上多堊,其下多砥礪,其木多桃枝。鉤端有草焉,狀如 葵而赤華莢實白,柎可以走馬。」按四川總志山海經高梁山即今劍山也 按《水經漾水注》:「清水合白水,又東南逕始平僑郡南, 又東南逕小劍戍北,西去大劍三十里,連山絕嶮,飛 閣涌」一作通衢,故謂之劍閣也。張載銘曰:「一人守險,萬 夫沬趄。」信然。故李特至劍閣而歎曰:「劉氏有如此地,

而面縛於人,豈不奴才也
考證
按,《方輿勝覽》利州東路,利州劍閣,在綿谷葭萌縣。歐

陽詹《棧道銘》云:「斜根玉壘,旁綴青泥。揔庸蜀之道塗, 統岐雍之康莊。」李白送友人王炎入蜀,作《劍閣賦》云: 「若明月出於劍閣兮,與君兩鄉對酒」而相憶。

大劍城,《元和志》云:「即秦張儀、司馬錯伐蜀所由路,又 謂之石牛道。」

小劍城,在益昌縣西南五十里,去大劍城三十里。連 山險絕,飛閣通劍,故謂「劍」也。

隆慶府梁山,在普安縣西北四十九里,一名「大劍山」, 姜維拒鍾會於此。

《劍閣》:

「飛仙閣」俱在梁山。

劍門關。大劍山在劍門縣,亦名梁山,又有小劍山,在 其西北三十里。又有小劍故城,在益昌縣西南五十 里。《輿地廣記》云:「山有小石門,穿山通道,六丈有餘。昔 秦伐蜀而不知道,乃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糞 金,欲以遺蜀。蜀王負力而貪,乃令五丁開道引之,秦 因使張儀、司馬錯引兵尋路滅蜀,謂之石牛道。至永」 平中,司隸楊厥又鑿而廣之,自縣東南經益昌戍,又 東南入劍州普安縣界,即鍾會伐蜀之路。其地連山 絕險,又謂之劍閣道。大劍雖號天險,有阨塞可守,崇 墉之間,徑路頗夷。小劍則鑿石架閣,有不容越,太白 所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者是也。又按:二劍古不以 關名。《寰宇記》云:諸葛亮相蜀,鑿石駕空,為飛閣道以 通行路,見此立劍門縣,以大劍山至此,有隘束之路, 故曰劍門。晉元康中,李特隨流人入蜀,至劍閣,顧盼 險阻,曰:「劉禪有此地,而面縛於人,豈非庸才耶!」 龍巖在劍門縣西一里,洞穴可坐百許人。《雪齋小說》 云:王建為盜,朝廷捕之急,逃於劍門巨石穴中。 劍門,李德裕題云:「奇峰百仞懸,清眺出嵐煙。迥若戈 回日,高疑劍倚天。參差霞壁聳,合沓翠屏連。想是三 刀夢,森然在目前。」

玉女臺,在大劍山絕頂上峭壁千仞,下瞰古道,行人 如蟻。有小石刻云「玉女煉丹之所。」

仙女觀在梁山之頂。李宗諤《圖經》云:「在縣東五十里 北崖頂。唐先天二年,置道士焚修,去觀僅一里,渡仙 女橋,有燒丹臺,巖畔有仙女影。近代以來,改為禪院。」 按《四川總志山川攷》:「大劍山在劍州北二十五里,一 名梁山。」《山海經》:「高梁之山,西接岷峨,東引荊、衡。」劉儀 鳳《劍閣記》:「梁山之險,蜀所恃以為外戶。峭壁中斷,兩」 崖相嶔,如門之闢,如劍之直,故又名「劍門山。」

小劍山與大劍山相屬。秦欲伐蜀,而道不通,乃作五 石牛,以金置其後,言「能糞金,欲以遺蜀。」蜀王負力而 貪,乃令五丁開道引之,秦因滅蜀。大劍雖號天險,徑 路頗夷,《小劍》鑿石架閣,險不容越。

按《劍州志山川攷》:「大劍山在州東北八十里,一名梁 山,一名劍閣,一名劍門。其山峭壁中斷,兩崖相對如 門,山口為劍門關,其地連山接險,實一州之形勝,兩 川之咽喉也。」

小劍山在大劍山西北三十里。

龍巖在劍門山。洞口斜入,甚邃。巖有懸泉,隨穴下注。 居民遇旱取水,禱雨輒應。有宋人隸書「龍巖」二字於 額。

大劍溪發源大劍山,自劍門關流出,至誌公寺北折 為魚子溪,至大倉嶺入於黃沙江。

小劍溪:發源小劍山,東過涼水溝、瀑布崖,至兩溪口, 與大劍水合流。

《古蹟攷》:「石牛道在大劍山關口,即秦伐蜀路。」

李杜祠廢址在劍門關。

思賢樓在劍門關,宋人畫晉張載、唐李白、杜甫、柳宗 元《四賢像》於其上。

「飛仙閣」遺址,在劍門關半里許,梯石而上。

劍山部總論[编辑]

《圖書編》:

大小劍門山總敘[编辑]

蜀地之險甲於天下,而劍閣之險尤甲於蜀。蓋以群 峰劍插,兩山如門,信有所謂「一夫當關,萬夫莫敵」者。 自晉、唐以迄於今,巨卿逸士登遊唱和,篇牘累積。有 說有銘,有詞有詩,非止一家,而所以形容其險者殆 盡。披閱諸公著述,益增弔古探幽之想。遂為《考訂復》, 以廣其傳。庶幾四方之士談劍門之險者,一覽之餘, 則奇峰絕嶂,宛乎在目矣。雖然,「險」固可稱,而有天下 國家者初不恃此以為重,蓋在德不在險也

劍山部藝文一[编辑]

《劍閣銘          》晉·張載

巖巖梁山,積石峨峨。遠屬荊衡,近綴岷嶓。南通卭僰, 北達裦斜。狹過彭碣,高踰嵩華。惟蜀之門,作固作鎮。 是曰劍閣,壁立千仞。窮地之險,極路之峻。世濁則逆, 道清斯順。閉由往漢,開自有晉。秦得百二,併吞諸侯。 齊得十二,田生獻籌。矧茲狹隘,土之外區。一人荷戟, 萬夫沬趄。形勝之地,非親勿居。昔在武侯,中流而喜 山河之固,見屈吳起。興實在德,險亦難恃。洞庭、孟門, 二國不祀。自古迄今,天命匪易。憑阻作昏,鮮不敗績。 公孫既滅,劉氏銜璧。覆車之軌,無或重跡。勒銘山阿, 敢告梁益。

劍閣銘并序     唐柳宗元[编辑]

惟蜀都重險多貨,混同戎蠻,人龐俗剽,嗜為寇亂。皇 帝元年八月,師喪眾暴,群疑不制,妖孽扇行,怙恃富 強,滔天阻兵,攻陷他郡,北包劍門,憑負丘陵,以張驁 猛,堅利鋒鏑,以拒大順。謂「雷霆之誅,莫以加也。」惟梁 守臣、禮部尚書嚴公,以國害為私讎,以天討為己任。 推仁仗信,不待司死而人致其命;立義抗憤,不待喋 血,而士一其心,悉師出次,祗候明詔,「凡諸侯之師必 出」於是,儲偫饗賚,取其豐穰。乃遣前軍嚴秦,奉揚王 誅,誕告南土。十一月,右師逾利州,蹈寇地,乘山斬虜, 以遏奔衝。左師出於劍門,大攘頑嚚,諭引刦脅,蟻潰 鼠駭,險無以為固。收奪利地,以須王師。刲刳腎腸,振 拔根柢,俾無以肆毒,用集我勳力。「鼓一振,元戎啟 行,取其渠魁,以為大戮。由公忠勇憤悱,授任堅明,謀 猷弘長。用能啟闢險阨,夷為大塗,消沮害氣,對乎天 意。帝用休嘉,議功居首,增秩師長,進為大藩,宅是南 服,將校群吏,願刊山石,眧著公之功,垂號無窮。」銘曰: 「并絡坤垠,時惟外區,界山為門,環於蜀都。叢險積貨, 混并羌髳,狂猾窺隙,狺狺嘯呼憑據勢勝,厚其兇徒。 皇帝之仁,宥而不誅。」暴非德馴,害及巴渝,乃出王旅, 乃咨列岳,牧臣司梁,當其要束,器備攸積,糗糧是蓄。 人無增賦,師以饒足,喋血誓士,元機在握,分命貔貅, 陳為犄角,右逾岷山,左直劍門。攻出九地,上披重雲。 攀天蹈空,夷視阻艱。破裂層壘,殄殲群頑。內獲固圉, 外臨平原。天兵徐驅,「卒乘嘽嘽。大憝囚戮,戎夏咸歡。 帝圖厥功,惟梁是先。開國進位,南服于藩。邦之清夷, 人以完安。銘功鑒亂,永代是觀。」

劍門銘          李德裕[编辑]

「群山西來,波積雲屯。地險所會,斯為蜀門。層岑峻壁, 森若戈戟。萬壑奔東,雙飛高闕。翠嶺中橫,黵然黛色。 樹茲雄屏,以衛王國。」峰拔并榦,溪回溝洫。嚴守重扃, 隱如臨敵。運有隆替,地無險阨。閉於昏頑,開於有德。 馬錯西戎,蜀侯敗績。艾出陰平,禪亦來格。粵在憲祖, 英為四克。始剪蜀妖,遂清卭僰。蠻夷軋道,諸侯述職。 武臣,銘之金石乃刻。

大劍山記         宋王惲[编辑]

大劍山,在劍門縣,亦名梁山。又有小劍山,在冀西北 三十里。又有小劍故城,在益昌縣西南五十里。《輿地 廣記》:「山有小石門,穿山通道,六丈有餘。昔秦伐蜀而 不知道,則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糞金,欲以遺 蜀。蜀王負力而貪,乃令五丁力士開道引之,秦因使 張儀、司馬錯引兵尋路滅蜀,謂之石牛道。」至永平中, 司隸楊厥又鑿而廣之,自縣東南經益昌戍,又東南 入劍州普安縣界,即鍾會伐蜀之路。其地連山絕險, 又謂之劍閣道。大劍雖號天險,有阨塞可守,崇墉之 間,徑路頗夷。小劍則鑿石架閣,有不容越,太白所謂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者是也。又按:二劍古不以關名, 《寰宇記》云:諸葛亮相蜀,鑿石駕空,為飛閣道以通行 路,於此立劍門縣。以大劍山至此,有隘束之路,故曰 劍門。晉元康中,李特隨流人入蜀,至劍閣,顧盼險阻, 曰:「劉禪有此地,而面縛於人,豈非庸才耶?」

劍門山記          于卲[编辑]

《易》曰:「艮為山,為徑路,為門闕。」梁山之有劍閣也,厥象 備焉。首以峨眉,足以荊巫,前褒斜而後靈關,橫亙乎 數千里之間,孕川含陸,以作全蜀。趨蜀之路,必由是 山。連峰接天,上絕飛鳥,極於此也。峭壁中斷,兩崖相 嵌,如門斯闢,如劍斯植。辨經術之可從於彼也。於戲! 上古聖人之宅於九囿也,必因山川之固,為設堡障 「以安之,恐其自絕於一方也。雖有高深之阻,必啟行 路通之。」是故天下書同文,教同體,梯航內向,而禍亂 不作。觀乎劍閣,見聖人之德為偉。夫抉連山,開積阻, 剖磐石,擘崇巒,呀然洞裂,斗絕千仞,遠跡奇伏,神靈 怪異,謂之天造之資,則有攻鑿之形矣;謂之人力之 用,則無倚拔之勢矣。豈五丁為役歟?泯泯茫茫,不可 得而詳也。若乃迫隘之所容,邅迴而後通。翕巴漢之 萬轍,總岷、嶓之重險,一夫而禦之,則三軍無所施其 勇;覆簣而防之,則逸足不能踰其阻。故漢高因焉以 定楚、項之難;元宗幸焉以銷陽九之變。蜀王無道,惠

文伐之;公孫僭號,光武滅之。由是而言,則劍門之險
考證
所以助順,不以興亂,「所以輔中州,不以限荒服。苟戎

夷議侵軼,狂愚懷割據,逆天反道,必覆敗隨之。」皇帝 諒陰之初,歲在己未,《漁陽公》作鎮之一紀也。蠻夷之 眾寡,君長之情偽,道途之險易,攻守之利病,皆暗得 於胸中,不差於毫髮矣。而犬戎承我遏密,犯我亭障, 以其控弦十萬,與群蠻之師,出沉黎,出大井,出僰道, 出仇池,邊兵禦之不勝,敲然有「北闕劍關而拒我後 援,西入蜀都而全其地。」時西州伯朝覲京師,寇出不 虞,群情大駭。朝廷固已知漁陽公舉無遺策,仍發禁 衛貔貅之旅,俾受律于公。公元合廟謀,分軍守隘,且 度其能來而不能用,可取而不可迫,命諸營堅壁勿 得戰,收軍入閣道,示之以無人。賊見諸壁不可攻,而 劍門不設備,果疑有伏,莫敢前窺。公曰:「彼悉銳而來, 謂所行無卻。今頓軍數日,其氣已衰。且入我既深,多 而不整,可以擊之矣。」乃夜出精卒,擣其前營,群兇震 擾,駭若隄潰,棄其矛甲者十有四五,顛於坑谷者不 可勝計。公命緩逐,勿遏其歸。既而又破之於龍安,不 二旬,緣邊千里之寇,悉燒營遁去。危邦載合,天府載 寧,州閭以出溺相存,父子以厥初相歡。自蕃戎為梗, 未有若茲歲之甚;惟中權制勝,未有若是役之大。天 子聞而嘉之焉,即下詔書勞之,略曰:「微公戮力王室, 蜀其左衽矣。」德音褒倚也如此。於戲!仁者由劍門以 之為福,不仁者由劍門以之生禍。獨漁陽公之克戎, 於是也。配乾功之可久,與《坤》德而同順,革戎心於永 代,揚天聲於無極,昭昭焉難乎其與京矣。昔班孟堅 勒銘燕然,紀竇、耿勳業。夫燕然無瓌異之跡,徒以書 其片石,不見錄載,然人到於今稱之。而劍門井絡垂 芒,坤維蘊靈;漁陽得其形便,輝灼藩翰。語乎山則有 畫象之奧,語乎人則有蓋代之績。而頌聲不著於燕 然,英名不加於竇、耿,抑當時之所取,而吾黨之所病 者。予剖符列郡,祗服元侯,耳目所得,稱傳罕備。雖言 之不逮,其可已乎?是用纂述為《劍門記》。

劍山部藝文二[编辑]

《幸蜀西至劍門       》唐·元宗

劍閣橫雲峻,鑾輿出狩迴。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開。 灌木縈旗轉,仙雲拂馬來。乘時方在德,嗟爾勒銘才。

入劍門作寄杜楊二郎中時二公並為杜元帥[编辑]

判官            岑參。

「不知造化初,此山誰開坼。雙崖倚天立,萬仞從地劈。 雲飛不到頂,鳥去難過壁。速駕畏巖傾,單行愁路窄。 平明地仍黑,亭午日暫赤。凜凜三伏寒,巉巉五丁跡。 與時忽開閉,作固或順逆。磅礡跨岷峨,巍蟠限蠻貊。 星當觜參分,地處西南僻。陡覺煙景殊,杳將華夏隔。 劉氏昔顛覆,公孫曾敗績。始知德不修,恃此險何益。」 相公總師旅,遠近罷金革。杜母來何遲,蜀人應更惜。 暫回丹青慮,少用開濟策。二友華省郎,俱為幕中客。 良籌佐戎律,精理皆碩畫。高文出詩騷,奧學窮討賾。 聖朝無外戶,寰宇被德澤。四海今一家,徒然劍門石。

劍門            杜甫[编辑]

惟天有設險,劍門天下壯。連山抱西南,石角皆北向。 兩崖崇墉倚,刻畫城郭狀。一夫怒臨關,百萬不可傍。 珠玉走中原,岷峨氣悽愴。三皇五帝前,雞犬莫相放。 後王尚柔遠,職貢道已喪。至今英雄人,高視見霸王。 并吞與割據,極力不相讓。吾將罪真宰,意欲鏟疊嶂。 恐此復偶然,臨風默惆悵。

飛僊閣           前人[编辑]

《土門山行》窄,微徑緣秋毫。棧雲闌干峻,梯石結構牢。 萬壑攲疏林,積陰帶奔濤。寒日外澹泊,長風中怒號。 歇鞍在地底,始覺所歷高。往「來雜坐臥,人馬同疲勞。 浮生有定分,飢飽豈可逃。歎息謂妻子,我何隨汝曹。」

劍山部選句[编辑]

唐陳宇《送許中庸》詩云:「劍門當石隘,棧道入雲危。」 李白《巡南京歌》:「胡塵輕拂建章臺,聖主西巡蜀道來。 劍壁門高五千丈,石為樓閣九天開。」

杜光庭《劍門》詩:「誰運乾坤陶冶功,鑄為雙劍倚蒼穹。 題詩曾駐三天駕,礙日長含八海風。」

宋楊日嚴《劍關》詩:「倚天雙劍峰巒峻,控蜀三刀郡府 雄。」

方輿勝覽。肅奉渙綸。出臨坤戶。五百餘里之石穴萬夫莫當之劍門。環數千里而行者側立,縱百萬 眾而誰其敢當。因石為關,正欲守關於坤軸;平戎 有劍,豈徒倚劍於天津。守當要地,是為雙劍之門, 體若大邦式應三刀之夢。所謂「一夫當關而萬夫 莫開」,何必「三里為城而七里之郭。」

劍山部紀事[编辑]

《魏志鍾會傳》:「鍾會,字士季,太傅繇小子也。景元三年 冬,以會為鎮西將軍。四年,詔統兵十餘萬眾,分從斜 谷、駱谷入蜀,破關城。蜀姜維自沓中還至陰平,合集 士眾,欲赴關城。未到,聞其已破,退趣白水,與蜀將張 翼、廖化等合,守劍閣拒會。鄧艾追姜維到陰平,進軍 前向白水,與會合。會遣將軍田章等從劍閣西徑出」 江由,未至百里,章先破蜀伏兵三校,艾使章先發,遂 長驅而前。會與諸葛緒軍向劍閣,會欲專軍勢,密白 「緒畏懦不進」,檻車徵還,軍悉屬會。進攻劍閣,不克,引 退。蜀軍保險拒守,艾遂至綿竹,大戰,斬諸葛瞻。維等 聞瞻已破,率其眾東入於巴。

《傳信記》:上幸蜀回,車駕次劍門,門左右巖壁峭絕,上 謂侍臣曰:「劍門天險若此,自古及今,敗亡相繼,豈非 在德不在險耶?」因駐驆題詩曰:「劍閣橫雲峻,鑾輿出 狩回。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開。灌木縈旗轉,仙雲拂 馬來。乘時方在德,嗟爾勒銘才。」其詩至德二年普安 郡太守賈深勒於石壁,今存焉。

劍山部雜錄[编辑]

《方輿勝覽》:向韜議云:「劍門天險,一夫荷戈,萬夫莫當。」 趙季良語偽蜀王孟知祥,乞守劍門,曰:「若衍兵守劍 門,大將雖未至,吾無內顧憂。」

巫山部彙考[编辑]

川東之巫山

巫山在今四川夔州府巫山縣城南,隔江一里。其山 有十二峰:一名望霞,一名松巒,一名朝雲,一名翠屏, 一名集仙,一名聚鶴,一名淨壇,一名起雲,一名上昇, 一名飛鳳,一名登龍,一名聖泉。森立雲外,秀美異常。 而大江逕遶其下,兩山相夾,飛流湍急。又接連諸山, 綿亙七百餘里。昔人所謂「巴東三峽巫峽長」,良不誣 也。

按《水經》,「江水又東逕巫峽。」杜宇所鑿以通江水也。 郭仲產云:「按《地理志》,巫山在縣西南,而今縣東有巫 山,將郡縣居治無恆故也。」

江水歷峽東,逕新崩灘。新崩灘下十餘里,有大巫 山,非唯三峽所無,乃當抗峰岷峨,偕嶺衡疑其翼附 群山,並概青雲,更就霄漢,辨其優劣耳。《神血涂》。山海經作 孟涂所處。《山海經》曰:「夏后啟之臣血涂是,司神于巴,巴 人訟于血涂之所,其衣有血者,執之是請。」生。居山上, 在丹山西。郭景純云:「丹山在丹陽,屬巴,丹山西即巫 山者也。又帝女居焉。」宋玉所謂「天帝之季女,名曰瑤 姬,未行而亡,封於巫山之臺。精魂為草,實為靈芝。所 謂巫山之女,高唐之姬,旦為行雲,暮為行雨,朝朝暮 暮」,陽臺之下。旦早視之,果如其言,故為立廟,號「朝雲」 焉。其間首尾一百六十里,謂之巫峽,蓋因山為名也。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 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見曦月。至於夏水襄陵,沿 泝阻絕,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 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為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淥 潭,迴清倒影,絕巘多生檉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 榮峻茂,良多趣味。舊本作謂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 有高猿長嘯,屢引淒異。世說注引荊州記作屬引清遠空谷傳響,哀 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 沾裳。」

按:《地理通釋》·《十道山川攷》:「山南名山巫峽在夔州巫 山縣西,楚置巫郡。」《荊州記》:「信陵縣西二十里有巫峽。」 建平郡信陵縣,今歸州巴東縣。《通典》:「晉置建平郡 於巫山縣。」

按《方輿勝覽夔州路》:「夔州巫山有十二峰,曰望霞、翠 屏、朝雲、松巒、集仙、聚鶴、淨壇上昇起雲、飛鳳、登龍、聖 泉,其下即巫山神女廟。」

巫峽在巫山縣之西。酈道元《水經注》云:「杜宇所鑿,以 通江水。」《圖經》云:「此山當抗峰岷、峨,偕嶺衡、疑,凝結翼 附,並出青雲,謂之巫山。」有十二峰,上有神女廟、陽雲 臺,高一百二十丈。

三峽,謂西峽、巫峽、歸峽。盛弘之《荊州記》云:「三峽七百
考證
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自非

亭午及夜分,不見日月。至於夏水、襄陵,泝沿阻絕,或 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至江陵,其間一千二百 里,雖乘奔御風,不為疾也。」

按:《四川總志山川攷》:「巫山在巫山縣南,形如巫字,故 名。」

巫峽:在巫山縣治東三十里。

按《夔州府志山川攷》:「巫山在巫山縣治南,隔江一里, 大江之濱,形如巫字。」

巫峽,在治東四十里,與西陵歸峽並稱「三峽」,綿亙七 百餘里,兩岸多猿。

巫山十二峰,在治東三十里江之北。沿峽一百六十 里,屹列江干,所謂「削出芙蓉」也。

《望霞峰》,其峰特出,霞彩暉映。

「松巒峰」古松蓊鬱。 朝雲峰高峙,每日出常有彩雲。

《翠屏峰》聳翠如屏,

《集仙峰》峰頂石列,如仙相聚。

「聚鶴峰」上有松杉,夜多鶴聚。

淨壇峰其石秀淨。

起雲峰,其峰常有雲氣騰起。

《上昇峰》其峰突兀,勢若飛昇。

《飛鳳峰》,形如鳳翔。

《登龍峰》其形蜿蜒,如龍騰霄漢。

聖泉峰峰頂有泉清洌。

巫山部藝文一[编辑]

《巫山賦          》宋·蘇轍

過瞿唐之長江兮,蔚巫山之嵯峨。雲孤興其勃勃兮, 北風慨其揚波。山嶔崟而直上兮,越至神女之所家。 峰連屬以十二兮,其九可見而三不知。蹊遂蕪滅而 不可陟兮,元猿黃鵠四顧而鳴悲。覽松柏之青青兮, 紛其若江上之菰蒲。維其大之不可知兮,有接雲之 修柯。蔓草蒙茸以翳兮,飛泉潔清而無沙。亭亭孤峰 其下。藂木交錯而不明兮,若有美人慘然而長嗟。歛 手危立以右顧兮,舒目遠望怳然而有所懷。儼峨峨 其有禮兮,盛服寂寞而無譁。臨萬仞之絕險兮,獨立 千載而不下。追懷楚襄之放意肆志兮,泝江千里而 遠來。離國去俗兮,徘徊而不能歸。悲神女之不可以 朝求而夕見兮,想遊步之逶遲。築陽臺於江干兮,睹 氛氳之參差。唯神女之不可以求得兮,此其所以為 神。湛洋洋其無心兮,豈其猶有懷乎世之人?朝雲蔚 其晨興兮,暮雨雰其下注。變化倏忽不可測兮,俄為 鳥而騰去。忽然而為人兮,佩玉鏘以琅琅。愛江流之 清波兮,安燕處乎高唐。彼蛟龍之多智兮,尚不可執 以罝罦。矧丹丘之蒼翠兮,又誰識其有無。

神女廟記         馬永卿[编辑]

「永卿自少時,讀《文選》高唐等三賦,輒痛憤不平,曰:『寧 有是哉?且高真去人遠矣,清濁淨穢,萬萬不侔,必亡 是理。思有以闢之,病未能也。後得二異書參較之,然 後詳其本末』。」今按《禹穴紀異》及杜先生《墉城集仙錄》 載禹導岷江,至於瞿唐,實上古鬼神龍蟒之宅。及禹 之至,護惜窠穴,作為妖怪,風沙晝暝,迷失道路。禹乃 仰室而歎。俄見神人狀類天女,授禹《太上先天呼召 萬靈玉篆之書》,且使其臣狂章、虞余、黃魔、大翳、庚辰、 童律為禹之助。禹於是能呼吸風雷,役使鬼神,開山 疏水,無不如志。禹詢於童律,對曰:「西王母之女也,受 回風混合萬景鍊形飛化之道,館治巫山。」禹至山下, 躬往謁謝,親見神人,倏忽之閒,變化「不測,或為輕雲, 或為霏雨,或為游龍,或為翔鶴,既化為石,又化為人, 千狀萬態,不可殫述。」禹疑之而問童律,對曰:「上聖凝 氣為真,與道合體,非寓胎稟化之形,乃西華少陰之 氣也。且氣之為用,彌綸天地,經營動植,大滿天地,細 入毫髮,在人為人,在物為物,不獨化為雲雨龍鶴而 已。」僕始讀其書,甚駭異之。既而深思,則皆合於《易》焉。 所謂「西王母之女」者,則有合於「坤為母,兌為少女」之 說;所謂「變化不測」者,則有合於「陰陽不測,妙萬物」之 義,豈不灼灼明甚哉!《易》之為書,與《莊子》多有合《易》者。 陰陽之書,以九六為數,而《南華》開卷,亦有「南鵬北鶤, 九萬六月」之說,概可見矣。又《莊子》所載藐姑射之神 人,大似今之神女。且其言曰:「肌膚若冰雪,則有合乎 金行之色;綽約若處子,則有合乎少陰之氣。遊乎四 海之外。」則可見其神之無方。使物不疵癘而年穀熟, 則又見乎秋之成物。故郭象注云「夫神人者,即今所 謂聖人也。」斯得之矣。僕因悟《易》之少女,《莊子》之神人, 郭象之聖人,今之神女,其實一也。僕然後知神女者, 有其名而無其形,不墮於數,不囿於形,超男女相,出 生滅法,故能出有入無,乍隱乍顯。舉要言之,乃西方 浩靈七氣之中,少陰之靈耳,豈世俗所可窺哉?且《楚 辭》者,文章之大淵藪也,而屈宋為之冠,故《離騷》獨謂之「經」,此蓋風雅之再變者。宋雖小儒,然亦其流亞,自 兩漢以下,未有能繼之者。今觀《文選》二賦,比之《楚辭》 陋矣,試並讀之,若奏桑濮於清廟之側,非玉所作決 矣。故王逸裒類《楚辭》甚詳,顧獨無此二賦。自後歷代 博雅之士益廣《楚辭》,其稍有瓜葛者皆附屬籍。惟此 屢經前輩之目,每棄不錄,益知其贗矣。此蓋兩晉之 後,膚淺鮿生戲弄筆研,剽聞「雲雨」之一語,妄謂《神女 行》是雲雨於陽臺之下。殊不知雲雨即神女也,乃於 雲雨之外,別求所謂神女者,其文疏謬可笑,大率如 此。僕今更以信史質之,懷襄,孱主也,與強秦為鄰,是 時大為所困,破漢中,轢上庸,獵巫黔,拔郢都,燒夷陵, 勢益駸駸不已。於是襄王乃東徙於陳,其去巫峽遠 甚,此亦可以為驗也。且《文選》雜偽多矣,昔齊梁小兒 有偽為《西漢文》者,東坡先生用數語破之,何況戰國 之文章,傑然出西漢之上,豈可偽為哉?噫峽之為江, 其異矣乎?遠在中州之外,而行於兩山之間,其流湍 駛而幽深,故無灌溉之利。若求之古人,是蓋遠遁深 居之士,介然自守,利不交物,若鮑焦、務光之徒。今吾 儕小人,迺敢浮家泛宅,沒世窮「年,播棄穢濁,日夜喧 鬨,其罪大矣。神不汶殺,亦云幸也。且峽既介潔清閟 如此,乃陸海之三神山也,且宜閬苑真仙指以為離 宮別館,誕降爾眾之厚福。故凡往來者,既濟矣,當於 此致謝;未濟矣,當於此致禱,以無忘神之大德」云。紹 興十有七年二月,永卿赴官期,道出祠下,既以祗謁, 若有神物以鬱發僕之夙心者。《因備述以大闡揚神 之威命明辟,且為迎饗送神之詩,用相祠事》繫之碑 末曰:「夔子之國山曰巫,攷驗異事聞古初。有龍十二 騰太虛,仙官適見嚴詞吁。霹靂一聲反下徂,化為奇 峰相與俱。至今逸氣不盡險,夭矯尚欲升天衢。壯哉 絕境天下無,宜為仙聖之攸居。仰惟高真握珍符,鎮」 治名山奠坤隅。昔禹治水何勤劬,按行粵至萬鬼區。 妖怪護惜紛恣睢,風沙晝晦迷道途。神人親御八景 輿,授禹丹篆之靈書。文命稽首受寶圖,手握造化幽 明樞。驅役鬼神纔斯須,萬靈恐懼聽指呼。巨鑿振響 轟雷車,回祿烈火山骨葅。墾闢頑狼如泥塗,岷江東 去無停瀦。儻非神人協《禹謨》,懷襄正「怒民其魚,大功 造成反清都。朝遊閬苑暮蓬壺,呼吸日月飲雲腴。頻 視濁世嗟卑汙,江皋古廟象儲胥,神兮幸此留踟躕。 自古高澤常霑濡,逮今疲瘵蒙昭蘇。巴峽野人貌瘠 臞,願降豐歲朝夕餔。出入樵採無於菟,客舟性命寄 須臾。願賜神庥保厥軀,往來上下無憂虞。日則居兮 月則諸,繄嚴奉兮永不渝。」

巫山部藝文二[编辑]

《巫山高          》齊·王融

想像巫山高,薄暮陽臺曲。煙霞乍舒卷,蘅芳自斷續。 彼美如可期,寤言紛在矚。憮然坐相思,秋風下庭綠。

《前題》
元·帝
[编辑]

巫山高不窮,迥出荊門中。灘聲下濺石,猿鳴上逐風。 樹雜山如畫,林暗澗疑空。無因謝神女,一為出房櫳。

折楊柳           同前[编辑]

《巫山》巫峽長,垂柳復垂楊。同心且同折,故人懷故鄉。 山似蓮花豔,流如明月光。寒夜猿聲徹,遊子淚沾裳。

巫山高           范雲[编辑]

巫山高不極,白日隱光輝。靄靄朝雲去,溟溟暮雨歸。 巖懸獸無跡,林暗鳥疑飛。枕席竟誰薦,相望空依依。

賦得巫山高         王泰[编辑]

迢遞巫山竦,遠天新霽時。樹交涼去遠,草合影開遲。 谷深流響咽,峽近猿聲悲。只言雲雨狀,自有神仙期。

巫山高           虞羲[编辑]

南國多奇山,荊巫獨靈異。雲雨麗以佳,陽臺千里思。 勿言可再得,特羙君王意。《高唐》一斷絕,光陰不可遲。

《前題》
費昶
[编辑]

巫山光欲晚,陽臺色依依。彼美巖之曲,寧知心是非。 朝雲觸石起,暮雨潤羅衣。願解千金珮,請逐大王歸。

《前題》
陳後主
[编辑]

《巫山》巫峽深,峭壁聳春林。風巖朝蕊落,霧嶺晚猿吟。 雲來共薦枕,雨過非感琴。仙姬將夜月,度影自浮沉。

《前題》
蕭佺
[编辑]

巫山映巫峽,高高殊未窮。猿聲不辨處,雨色詎分空。 懸崖下桂月,深澗響松風。別有仙雲起,時向楚王宮。

《前題》
隋·李孝貞
[编辑]

荊門對巫峽,雲夢邇陽臺。燎火如奔電,墜石似驚雷。 天寒秋水急,風靜夜猿哀。枕席無由薦,朝雲徒去來。

夜過巫山         崔仲方[编辑]

荊門秋水急,巫峽斷雲輕。若為教月夜,長短聽猿聲。

巫峽           唐楊炯[编辑]

《三峽》七百里,唯言巫峽長。重巖窅不極,疊嶂凌蒼蒼。

絕壁橫天險,莓苔爛錦章。入夜分明見,無風波浪狂
考證
忠信吾所蹈,汎舟亦何傷。可以涉砥柱,可以浮呂梁。

美人今何在,靈芝徒有芳。山空夜猿嘯,征客淚沾裳。

巫山高          盧照鄰[编辑]

巫山望不極,望望下朝氛。莫辨啼猿樹,徒看神女雲。 驚濤亂水脈,驟雨暗峰文。霑裳即此地,況復遠思君。

《前題》
張循之
[编辑]

巫山高不極,合沓狀奇新。暗谷疑風雨,陰崖若鬼神。 月明三峽曉,潮滿九江春。為問陽臺客,應知入夢人。

巫山           張子容[编辑]

巫嶺岧嶢天際重,佳期夙昔願相從。朝雲暮雨連天 暗,神女知來第幾重。

巫山高          閻立本[编辑]

君不見巫山高高半天起,絕壁千尋畫相似。君不見 巫山磕匝翠屏開,湘江碧水遶山來。綠樹春嬌明月 峽,紅花朝覆白雲臺。臺上朝雲無定所,此中窈窕神 仙女。仙女盈盈仙骨飛,清容出沒有光輝。欲暮高唐 雲雨送,今宵定入荊王夢。荊王夢裏愛穠華,枕席初 開紅帳遮。可憐欲曉啼猿處,說道巫山是妾家。

感遇詩          陳子昂[编辑]

朝發宜都渚,浩然思故鄉。故鄉不可見,路隔巫山陽。 巫山綵雲沒,高丘正微茫。佇立望已久,涕落沾衣裳。 豈茲越鄉感,憶昔楚襄王。朝雲無處所,荊國亦淪亡。

巫山高          沈佺期[编辑]

神女向高唐,巫山下夕陽。徘徊作行雨,婉孌逐荊王。 電影江前落,雷聲峽外長。霽雲無處所,臺館曉蒼蒼。

峽中作           盧象[编辑]

高唐幾百里,樹色接陽臺。晚見江山霽,宵聞風雨來。 雲從三峽起,天向數峰開。靈境信難見,輕舟那可回。

古風            李白[编辑]

我行巫山渚,尋古登陽臺。天空彩雲滅,地遠清風來。 神女去已久,襄王安在哉。荒淫竟淪沒,樵牧徒悲哀。

宿巫山下          前人[编辑]

昨夜巫山下,猿聲夢裏長。桃花飛綠水,三月下瞿唐。 雨色風吹去,南行逐楚王。《高丘》懷宋玉,訪古一霑裳。

上三峽           前人[编辑]

巫山夾青天,巴水流若茲。巴水忽可盡,青天無到時。 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

自巴東舟行經瞿唐峽登巫山最高峰晚還題[编辑]

《壁             前人》:

「江行幾千里,海月十五圓。」始經瞿唐峽,遂步巫山巔。 巫山高不窮,巴國盡所歷。日邊攀垂蘿,霞外倚穹石。 我步凌絕頂,極目無纖煙。卻顧失丹壑,仰觀臨青天。 青天若可捫,銀漢去安在。望雲知蒼梧,記水辨瀛海。 周遊孤光晚,歷覽幽意多。積雪照空谷,悲風鳴森柯。 歸途行欲曛,佳趣尚未歇。江寒早猿啼,松瞑已吐月。 月色何悠悠,清猿響啾啾。辭山不忍聽,揮策還孤舟。

感興            前人[编辑]

瑤姬天帝女,精彩化朝雲。宛轉入宵夢,無心向楚君。 錦衾抱秋月,綺席空蘭芬。茫昧竟誰測,虛傳《宋玉文》。

《巫山》十二峰,皆在碧虛中。四合雲藏日,霏微雨帶風。 猿聲寒過澗,樹色暮連空。愁向高唐去,清風見楚宮。

巫山峽          皇甫冉[编辑]

「巫峽見巴東。迢迢出半空。雲藏神女館。雨到楚王宮。」 朝暮泉聲落,寒暄樹色同。清猿不可聽。偏在《九秋》中。

巫山行           孟郊[编辑]

見盡數萬里,不聞三聲猿。但飛蕭蕭雨,中有亭亭魂。 千載楚襄恨,遺文宋玉言。至今晴明天,雲結深閨門。

《巴江上峽》重復重,陽臺峭壁十二峰。荊王獵時逢春 雨,夜臥高丘夢神女。輕紅流煙濕豔姿,行雲飛去明 星稀。目極魂斷望不見,猿啼三聲淚沾衣。

巫山高           于濆[编辑]

何山無朝雲,彼雲亦悠揚。何山無暮雨,彼雨亦蒼茫。 宋玉恃才者,憑虛搆高唐。自垂文賦名,荒淫歸楚襄。 峨峨十二峰,永作妖鬼鄉。

巫山八月十五夜月      杜甫[编辑]

滿目飛明鏡,歸心折大刀。轉篷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凝霜雪,林棲見羽毛。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古意            常建[编辑]

楚王竟何去,獨自留巫山。偏使世人見,迢迢江漢間。 駐舟春溪裏,皆願拜靈顏。寤寐見神女,金紗鳴珮環。 閑艷絕世姿,令人氣力微。含笑竟不語,化作朝雲飛。

巫山高          明劉基[编辑]

「巫山高哉鬱崔嵬,下有江漢浮天回。深林日月照不 到,洞谷闔闢生風雷。危峰半出赤道中,落日猿狖鳴 聲哀。虎牙赤甲𩰚雄壯,風氣以之而隔閡。楚王遺跡 安在哉?但見麋鹿跳蒿萊。當時忠臣放澤畔,乃與靳 尚相徘徊。山中妖狐老不死,化作婦女蓮花腮。」潛形 譎跡託夢寐,變幻涕淚成瓊瑰。神靈震怒不可禱,雲 霧慘淡昏陽臺。猛風吹雨洗不盡,假手秦炬歊飛灰精誠感應各以類,世間妖孽匪自來。君不見商王夢 中得良弼,傅巖之美今安匹。巫山何事近楚宮,終古 怨恨流無窮。

巫山部雜錄[编辑]

《雲溪友議》:第秭歸縣,繁知一聞白樂天將過巫山,先於 神女祠粉壁大書之曰:「蘇州刺史今才子,行到巫山 必有詩。為報高唐神女道,速排雲雨候清詞。」白公睹 題悵然,邀知比至,曰:「歷山劉郎中禹錫,三年理白帝, 欲作一詩於此。」怯而不為。罷郡經過,悉去千餘首詩, 但留四章而已。此四章者,乃古今之絕唱也,而人「造 次不合為之。」沈佺期詩曰:「巫山高不極,合沓狀奇新。 闇谷疑風雨,幽崖若鬼神。月明三峽曙,潮滿九江春。 為問陽臺客,應知入夢人。」王無競詩曰:「神女向高唐, 巫山下夕陽。徘徊作行雨,婉孌逐荊王。電影江前落, 雷聲峽外長。霽雲無處所,臺館曉蒼蒼。」李端詩曰:「巫 山十二重,皆在碧巖中。迴合雲藏日,霏微雨帶風。猿 聲寒渡水,樹色暮連空。愁向高唐去,千秋見楚宮。」皇 甫冉詩曰:「巫峽見巴東,迢迢出半空。雲藏神女館,雨 到楚王宮。朝暮泉聲落,寒暄樹色同。清猿不可聽,偏 在九秋中。」白公但吟四篇,與繁生同濟,而竟不為。故 太尉李德裕鎮渚宮,嘗謂賓侶曰:「余偶欲遙賦《巫山 神女》一詩,下句云」:自從一夢高唐後,可是無人勝楚 王?晝夢宵征,巫山似欲降者如何?段記室成式曰:「屈 平流放湘沅椒蘭,久而不爭,卒葬江魚之腹,為曠代 之悲。宋玉則招屈之魂,明君之失,恐禍及身,遂假高 唐之夢以惑襄王,非真夢也。我公作《神女》之詩,思神 女之會,惟慮成夢,亦恐非真。」李公退,慚其文,不編集 於卷也。

《林水錄》:「大巫山非唯三峽所無,乃當抗峰岷、峨,偕嶺 衡疑。其翼附群山,並概青雲,更就霄漢辨其優劣耳。」

巫山部外編[编辑]

《集仙錄》雲:「華夫人,王母第二十三女,太真王夫人之 妹也,名瑤姬。受回風混合萬景鍊神飛化之道。嘗東 海遊還過江,上有巫山焉,峰巖挺拔,林壑幽麗,巨石 如壇,留連久之。時大禹理水,駐山下,大風卒至,崖振 谷隕,不可制。因與夫人相值,拜而求助。即敕侍女授 禹策召鬼神」之書,因命其神狂章、虞余、黃魔、大翳、庚 辰、童律等,助禹斲石疏波,決塞導阨,以循其流。禹拜 而謝焉。禹嘗詣乎崇巘之巔,顧盻之際,化而為石,或 倏然飛騰,散為輕雲,油然而止,聚為夕雨,或化游龍, 或為翔鶴,千態萬狀,不可近也。禹疑其狡獪怪誕,非 真仙也,問諸童律。律曰:「天地之本者道也,運道之用 者聖也,聖之品次,真人仙人也。其有」稟氣成真,不修 而得道者,木公金母是也。蓋二氣之祖宗,陰陽之原 本,仙真之主宰,造化之元光。雲華夫人,金母之女也。 昔師三元道君,受《上清寶經》,受書於紫清闕下,為雲 華上宮。夫人主領教童真之士,理在玉英之臺,隱見 變化,蓋其常也。亦由凝氣成真,與道合體,非寓胎稟 化之形,是西華少陰「之氣也。且氣之彌淪天地,經營 動植,大包造化,細入毫髮,在人為人,在物為物,豈止 於雲雨龍鶴,飛鴻騰鳳哉?」禹然之,後往詣焉,忽見雲 樓玉臺,瑤宮瓊闕森然,靈官侍衛,不可名識,獅子抱 關,天馬啟塗,毒龍電獸,八威備軒。夫人宴坐於瑤臺 之上,禹稽首問道,召禹使坐而言曰:「夫聖匠肇興,剖 大混之一樸,發為億萬之體;發大蘊之一苞,散為無 窮之物。故步三光而立乎晷景,封九域而制乎邦國, 刻漏以分晝夜,寒暑以成歲紀,《兌》離以正方位,山川 以分陰陽,城郭以聚民,器械以衛眾,輿服以表貴賤, 禾黍以備荒歉。凡此之制,上稟乎星辰,而取法乎神 真,以養有形之物也。是故日月有幽明,生殺有寒暑, 雷震有出入之期,風雨有動靜之常,清氣浮乎上而 濁象散於下。廢興之數,治亂之運,賢愚之質,善惡之 性,剛柔之氣,壽夭之命,貴賤之位,尊卑之序,吉凶之 感,窮達之期,此皆稟之于道,懸之於天,而聖人為紀 也。性發乎天而命成乎人,立之者天,行之者道,道存 則有,道去則非道,無物不」可存也,非修不可致也。元 老有言:「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將自復。」復謂歸於道而 常存者也。道之用也,變化萬端,而不足其一,是故天 參元元,地參混黃,人參道德,去此之外,非道也哉。長 久之要者,天保其元,地守其物,人養其氣,所以全也。 則我命在我,非天地殺之,鬼神害之,失道而自逝也。 志乎哉,勤乎哉!子之功及於物矣,勤逮於民矣,善格 乎天矣,而未聞至道之要也。吾昔於紫清之闕,受書 寶而勤之,我師三元道君曰:「《上真內經》,天真所寶,封 之金臺,佩人太微,則雲輪上往,神武抱關,振衣瑤房遨宴希林,左招仙公,右棲白山,而下盼太空,汎乎天 津,則乘雲騁龍,遊此名山則真人詣房,萬人奉」衛,山 精伺迎。動有八景玉輪,靜則宴處金堂,亦謂之太上 玉佩金璫之妙文也。汝將欲越巨海而無飆輪,渡飛 砂而無雲軒,陟阨塗而無所轝,涉泥波而無所乘,陸 則困於遠絕,水則懼於漂淪,將欲以導百谷而濬萬 川也。危乎悠哉。太上愍汝之至,亦將授以《靈寶真文》, 陸策虎豹,水制蛟龍,斷馘千邪,「檢馭群凶,以成汝之 功也。其在乎陽明之天也。吾所授寶書,亦可以出入 水火,嘯幽叱冥,收束虎豹,呼召六丁,隱淪八地,顛倒 五星,久視存身,與天相傾也。」因命侍女陵容華,出丹 玉之笈,開上清寶文以授禹,拜受而去。又得庚辰虞 余之助,遂能導波決川,以成其功。奠五嶽,別九州,而 天錫元圭,以為紫庭真人。其後楚大夫宋玉以其事 言於襄王,王不能訪道要以求長生,築臺於高唐之 館,作陽臺之宮以祀之。宋玉作《神仙賦》以寓情,荒淫 穢蕪,高真上仙,豈可誣而降之也。有祠在山下,世謂 之「大仙」,隔岸有神女之石,即所化也。復有石天尊神 女壇側有竹,垂之若篲,有槁葉飛物著壇上者,竹則 因風掃之,終瑩潔不為所污。楚人世祀焉。

《北夢瑣言》:「偽王蜀時,巫山高唐觀道士黃萬戶,本巴 東萬戶村民,學白虎七變術。」又云「學六丁法於道士 張君,常持一鐵鞭療疾,不以財物介懷,然好與鄉人 爭訟,州縣不之重也。戎州刺史文思輅亦有戲術,曾 剪紙魚投於盆內而活。萬戶投符,化獺而食之。其鐵 鞭為文思輅收之歸,至涪州,亡其鞭而卻歸黃矣。有」 楊希古欲傳其術,坐未安,忽云:「子家中已有喪穢。」不 果傳。俄得家訃,母亡。又蜀先主召入宮,列示諸子,俾 認儲后,萬戶乃指後主,其術他皆倣此。惟一女為巫 山民妻,有男傳授祕訣,將卒,家人勿殮,經七八日再 活,不久卻殞也。青城縣舊有馬和尚,宴坐三十五年, 道德甚高。萬戶將卒,謂家人曰:「青城馬和尚來,我遂 長逝也。」是年馬師亦遷化。

《甘澤謠》。圓觀者,大曆末洛陽惠林寺僧,能事田園,富 有粟帛,梵學之外,音律貫通,時人以富僧為名,而莫 知所自也。李諫議源,公卿之子,當天寶之際,以遊宴 歌酒為務。父憕居守,陷於賊中,乃脫粟布衣,止於惠 林寺,悉將家業為寺公財。寺人日給一器食,一杯飲 而已,不置僕使,絕其知聞。惟與圓觀為忘年交,促膝 靜話,自旦及昏。時人以清濁不倫,頗招譏誚,如此三 十年。二公一旦約遊蜀州,抵青城、峨眉,同訪道求藥。 圓觀欲遊長安,出斜谷,李公欲上荊州、三峽,爭此兩 途,半年未決。李公曰:「吾已絕世事,豈取途兩京?」圓觀 曰:「行固不由人,請出從三峽而去。」遂自荊江上峽。行 次南浦,維舟山下,見婦女數人,鞗達錦襠,負罌而汲。 圓觀望而泣下曰:「某不欲至此,恐見其婦人也。」李公 驚問曰:「自此峽來,此徒不少,何獨泣此數人?」圓觀曰: 「其中孕婦姓王者,是某託身之所,踰三載尚未娩懷, 以某未來之故也。今既見矣,即命有所歸,釋氏所謂 循環」也。謂公曰:「請假以符咒,遣某速生。少駐行舟,葬 某山下。浴兒三日,公當訪臨。若相顧一笑,即某認公 也。更後十二年中秋月夜,杭州天竺寺外,與公見之 期也。」李公遂悔此行,為之一慟,遂召婦人,告以方書, 其婦人喜躍還家。頃之親族畢至,以枯魚酒獻於水 濱。李公往,為授朱符,圓觀具湯沐,新其衣裝。是夕圓 觀亡而孕婦產矣。李公三日往觀,新兒襁褓就明,果 致一笑。李公泣下,且告於王。王乃多出家財,厚葬圓 觀。明日,李公迥棹,言歸惠林,詢問觀家,方知已有理 命。後十二年秋八月,直詣餘杭,赴其所約。時天竺寺 山雨初晴,月色滿川,無處尋訪,忽聞葛洪川畔有牧 豎歌《竹枝詞》者,乘牛叩角,雙髻短衣,俄至寺前,乃圓 觀也。李公就謁曰:「觀公健否?」卻謂李公曰:「真信士矣。 與公殊途,慎勿相近。俗緣未盡,但願勤修,勤修不墮」, 即遂相見。李公以無由敘話,望之潸然。圓觀又唱《竹 枝詞》,步步前去,山長水遠,尚聞歌聲,詞切韻高,莫知 所謂。初到寺前,歌曰:「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不 要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常存。」又歌曰:「身 前身後事茫茫,欲話因緣恐斷腸。吳越溪山尋已遍, 卻迴煙棹上瞿塘。」後三年,李公拜諫議大夫,又二年 亡。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