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197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百九十七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一百九十七卷目錄
川總部彙考
書經〈虞書益稷 夏書禹貢〉
周禮〈地官川衡 澤虞 夏官川師 冬官考工記匠人〉
爾雅〈釋地 釋水〉
山海經〈海內東經〉
管子〈度地篇〉
列子〈黃帝篇〉
呂氏春秋〈有始〉
史記〈河渠書〉
易林〈乾之觀 屯之遯 剝之大過〉
淮南子〈地形訓〉
釋名〈釋水〉
說文〈ㄑ ㄍ 巛〉
博雅〈釋水〉
博物志〈水志 三川八水〉
岳陽風土記〈五瀦〉
地理通釋〈歷代州域總敘〉
玉海〈舜十二州川 禹九州川名〉
唐類函〈總載水類〉
圖書編〈天下有三大水〉
山川典第一百九十七卷
川總部彙考
[编辑]《書經》
[编辑]《虞書益稷》
[编辑]禹曰:「予決九川,距四海,濬畎澮,距川。」
〈蔡傳〉《九川》,九州之川也。先決九川之水,使各通於海;次濬畎澮之水,使各通於川也。〈大全〉王氏曰:「大水決而有所歸,小水濬而有所入,治水之次第也。不決川,則雖濬畎澮,不能除水患也。」
《夏書禹貢》
[编辑]九川滌源。「九澤既陂。」四海會同。
〈蔡傳〉「九州之川,濬滌泉源而無壅遏,九州之澤,已有陂障而無決潰,四海之水,無不會同而各有所歸」,此言九州四海,水土無不平治也。〈大全〉呂氏曰:「水平而復疏滌其源,為經久計也。」
《周禮》
[编辑]《地官》
[编辑]《川衡》:「每大川下士十有二人;史四人,胥十有二人,徒 百有二十人。中川下士六人;史二人,胥六人,徒六十 人。小川下士二人;史一人,徒二十人。」
〈註〉川。流水也。《禹貢》曰:「九川滌源。」〈疏〉釋曰:《川衡》者,平知川之遠近寬狹及物之所出。官及師徒多者,以其川路長遠,巡行勞役故也。中川、小川之等,自若常法,故差少。
澤虞每大澤大藪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八人徒八十人中澤中藪如中川之衡小澤小藪如小川之衡
[编辑]〈註〉澤水所鍾也。水希曰藪。《禹貢》曰:「九澤既陂。」《爾雅》。有八藪。〈疏〉釋曰:虞亦度也。度知澤之大小及物之所出用。《中士》尊於川衡者,以其澤之所出物眾多,胥徒少者,以其巡行處近故也。中澤、小澤已下,皆如川衡者,自是常法。
《川衡》「掌巡川澤之禁令而平其守,以時舍其守,犯禁 者執而誅罰之。」
〈註〉舍其守者時案視守者,於其舍申戒之。〈疏〉《水鍾》曰澤,澤與川不同官。今《川衡》兼云澤者,澤與川連者,則川衡兼掌之。謂若濟水溢為滎澤,滎澤則與濟連,則管濟川者兼滎澤掌之。如此之類,皆是
澤虞掌國澤之政令,為之厲禁,使其地之人守其財 物,以時入之于王府,頒其餘于萬民。
〈註〉「其地之人占取澤物者,因以部分使守之,以時入之于王府」,謂皮角珠貝也。入之以當邦賦,然後得取其餘以自為也。入出亦有時日之期。
《夏官》
[编辑]川師,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 四十人。掌川澤之名,辨其物與其利害,而頒之于邦 國,使致其珍異之物。
〈註〉川澤之名與物,若「泗濱浮磬」,「淮夷蠙珠」,暨「魚澤之萑蒲。」
《冬官考工記》
[编辑]匠人為溝洫。
〈註〉主通利田間之水道。
「專達於川」,各載其名。
〈註〉達,猶至也,謂澮直至於川,復無所注載其名者
識水所從出。〈疏:〉釋曰:上澮水所入,更無注入,故云直至於川。云「識水所從出」者,據澮水出注入川處,諸澮既多,當各記水所出之處,著其名,使人言有所稱謂者也。
凡天下之地埶,兩山之間,必有川焉;大川之上,必有 涂焉。
〈註〉通其壅塞。〈疏〉釋曰:此言同間有澮,澮水入川,其川是自然而有,又非平地而出,必因山間有之。又大川不可輒越,巡川必當有涂,地勢然也。言「通其壅塞」者,川與涂皆是通其壅塞也。
《爾雅》
[编辑]《釋地》
[编辑]魯有《大野》。
〈註〉今高平鉅野縣東北「大澤」是也。〈疏〉此下至「周有焦護」,釋十藪之名也。《禹貢》徐州云:「大野既豬。」《地理志》云,大野澤在山陽鉅野縣北,鉅即大也。由其旁有大澤,故縣以鉅野為名。哀公十四年《左傳》云「西狩于大野」,以其澤在曲阜西,故云西狩也。郭云「今高平鉅野縣」者,東晉時鉅野屬高平郡,故與《志》不同。凡注言「今」者,皆謂東晉時也。
晉有《大陸》。
〈註〉今鉅鹿「北廣河澤」是也。〈疏〉孫炎曰:「廣河猶大陸,以地名言之,近為是也。《禹貢》冀州云:『大陸既作』」,是也。案定元年《左傳》,「晉魏獻子田於大陸,焚焉,還卒於甯。」杜預注,嫌鉅鹿絕遠,疑此田在汲郡吳澤。甯,今修武縣,近吳澤。計此二澤相去甚遠,亦得言大陸者,以其廣平曰陸,但廣而平者則名大陸,故異所而同名也。澤雖卑下,旁帶廣平之地,故統名焉。
秦有楊陓。〈陓於于反〉
〈註〉今在扶風汧縣西。〈疏〉《周禮》冀州云:「其澤藪曰楊陓。」鄭注云:「所在未聞。」又雍州云:「其澤藪曰弦蒲。」鄭注云:「在汧。」案《地理志》:汧吳山在西。古文以為汧山北有蒲谷鄉弦中谷。雍州藪,今注亦云「在汧」,然則《周禮》弦蒲即此楊陓也。
宋有孟諸。
〈註〉今在梁國睢陽縣東北。〈疏〉《周禮》:「青州,其澤藪曰望諸。」鄭注云:「望諸,明都也,在睢陽。」《禹貢》豫州云:「導菏澤,被孟豬。」《左傳》亦作孟諸。文不同者,聲轉字異,正是一地也。
楚有「雲夢。」
〈註〉今南郡華容縣東南巴丘湖是也。〈疏〉《周禮·荊州》云:「其澤藪曰雲瞢。」鄭注:「云:雲瞢在華容。」《禹貢》「云雲,土夢作乂。」《昭公三年左傳》:「楚子與鄭伯田于江南之夢。」又定公四年,「楚子涉睢濟江,入于雲中。」杜預云:「南郡枝江縣西有雲夢城,江夏安陸縣東南亦有夢城。」或曰:「南郡華容縣東南有巴丘湖,江南之夢也。」雲夢一澤,而每處有名者,司馬相如《子虛賦》云:「雲夢者,方九百里。」則此澤跨江南北,亦得單稱雲,單稱夢。瞢即夢也。
吳越之間有具區。
〈註〉今吳縣南太湖,即震澤是也。〈疏〉《周禮揚州》云:「其澤藪曰具區。」鄭注云:「在吳南。」《地理志》云:「會稽吳縣,故周泰伯所封國也。」具區在西,古文以為震澤。《禹貢》揚州云:「三江既入,震澤底定。」是也。
齊有《海隅》。
〈註〉海濱廣斥。〈疏〉此《營州藪》也。云「海濱廣斥」,《禹貢》文也。孔傳云:「濱,涯也。」言復其斥鹵。按《說文》云:「鹵,鹹地也。東方謂之斥,西方謂之鹵。」海畔迥闊,地皆斥鹵,故云廣斥也。
燕有《昭余》祁。
〈註〉今太原鄔陵縣北《九澤》是也。〈疏〉《周禮》:「并州,其澤藪曰昭余祁。」鄭注云:「在鄔。」《地理志》云:「鄔九澤在北,是為昭余祁。」并州藪是也。
鄭有《圃田》。
〈註〉今榮陽中牟縣西「圃田澤」是也。〈疏〉《周禮》豫州云:「其澤藪曰圃田。」鄭注云:「在中牟。」《地理志》云:「中牟圃田澤,在西豫州藪。」僖三十三年《左傳》云:「鄭之有原圃,猶秦之有具囿也。」又《詩·車攻》云:「東有甫草。」鄭元以為甫田之草,皆謂此也。
周有焦護。
〈註〉今扶風池陽縣瓠中是也。〈疏〉孫炎云:「周,岐周也。」《詩·六月》云:「玁狁匪茹,整居焦護是也。」時人謂之瓠中也。
《釋水》
[编辑]《湀》闢流川。
〈註〉通流。〈疏〉《說文解字》云:「川,貫穿通流水也。《虞書》曰:『濬畎澮距川』。」言深濬畎澮之水會為川也。《釋名》云:「川,穿也,穿地而流也。」然則湀闢者,則通流大川之別名也。
《過辨回川》。
〈註〉旋流。〈疏〉回,旋也。言川水之中,有回旋而流者,名
過辨也
《灉》,反入。
〈註〉即河水決出而復入者。「河之有灉」,猶江之有汜。〈疏〉反,復也。謂河水決出而復入河者。名灉。即《下之》「水自河出為灉」是也。
潬沙出。
〈註〉今河中呼水中沙堆為「潬。」〈疏〉言「潬」者,是沙堆出於水中之名也,故曰「沙出。」
《汧》出不流。
〈註〉「水泉潛出」,便自停成污池。〈疏〉謂水泉潛出,停成污池者,名汧。《地理志》云:「扶風汧縣,雍州弦蒲藪。汧出西北,入渭。」以其初出不流,停成弦蒲澤藪,故曰:汧出不流也。其終則入渭也。
「歸」,「異出同流」,《肥》。
〈註〉《毛詩傳》曰:「所出同,所歸異為肥。」〈疏〉謂小水支分歸入大海則異。其泉源初出則同流者名肥,即《詩·邶風·泉水》云:「我思肥泉,茲之永歎。」《毛傳》云:「所出同,所歸異,為肥泉」是也。
《瀵》大出尾下。
〈註〉今河東汾陰縣有水口如車輪許,濆沸涌出,其深無限,名之曰「瀵。」馮翊郃陽縣復有瀵亦如之,相去數里而夾河,河中陼上又有一瀵,瀵原皆潛相通。在汾陰者,人壅其流以為陂,種稻。呼其本出處為「瀵魁」,此是也。尾,猶底也。〈疏〉尾猶底也。言其源深,出於底下者名瀵。瀵猶灑散也。註河東、馮翊者,皆郡名也。云「河中陼上」者,陼,謂河中可居之小者。云「人壅其流以為陂種稻」者,澤障曰陂,謂人畜壅此水以為陂澤而溉稻苗也。云「瀵魁」者,魁,帥也,首也,以其水源,故謂之魁也。
水醮曰「厬。」
〈註〉謂「水醮盡。」〈疏〉醮,盡也。凡水之盡皆謂之「厬。」厬則竭涸之一名也。
水自河出為灉。
〈註〉《書》曰:「灉沮會同。」
濟為濋,汶為灛,洛為波,漢為潛。
〈註〉《書》曰:「沱潛既道。」
淮為滸,江為沱。
〈註〉《書》曰:「岷山導江,東別為沱。」
濄為洵,潁為沙,汝為濆。
〈註〉《詩》曰:「遵彼汝濆」,皆大水溢出,別為小水之名。〈疏〉此十者,皆大水分出,別為小水之名也。《註》「《書》曰:灉沮會同」者,《禹貢》兗州云:「雷夏既澤,灉沮會同」,孔安國云:「雷夏,澤名。灉沮二水會同此澤」,引之證水自河出,別名為灉也。云:「《書》曰:沱潛既道」,《禹貢》梁州云:「岷嶓既藝,沱潛既道」,孔安國云:「岷山、嶓冢,皆山名。沱潛發源此州,入荊州。」按《地理志》云:蜀郡有湔氐道,岷山在西徼外,江水所出也。隴西郡西縣嶓冢山西,漢水所出,是二者皆山名也。沱出於江,潛出於漢,二水發源此州而入荊,故荊州亦云:「沱潛既道。」按郭氏《音義》云:「沱水自蜀郡都水縣湔山,與江別而更流。」又云:「有水從漢中沔陽南流,至梓潼、漢壽,入太穴中通峒山下西南潛出,一名沔水。舊俗云即《禹貢》云潛」也。郭氏此言,並解梁州沱潛也。然則此《註》言「書曰」者,亦指梁州者也。所以荊州亦有沱潛者,蓋以水從江、漢出者,皆曰「沱潛」,所以荊、梁二州皆有也。云「《書》曰:『岷山導江,東別為沱』」,亦《禹貢》文也。孔安國云:「江東南流,沱東行。」引之證江水溢出名沱也。云「《詩》曰:遵彼汝墳」,此《周南·汝墳篇》文也。《毛傳》云:「汝,水名也。墳,大防也。」毛意以為伐薪宜於厓岸之上,故以大防解之。郭意以為汝墳所分之處有美地,因謂之墳。且《毛傳》墳從土,此濆從水,所以異也。
水決之,「澤為汧。」
〈註〉水決入澤中者,亦名為「汧。」〈疏〉凡水為人所決,陂障為澤者,亦與上出不流者,亦名為「汧。」
決,「復入為《汜》。」
〈註〉《水出去復還》。〈疏〉凡水決之岐流復還本水者,名汜。《詩·召南》云「江有汜」是也。
「河水清且瀾」,漪大波為瀾。
〈註〉言《渙瀾》。
小波為淪。
〈註〉言蘊淪:
直波為徑。
〈註〉言徑。〈疏〉按:《詩·魏風·伐檀》篇云:「河水清且漣猗。」又曰:「河水清且直猗。」又曰:「河水清且淪猗。」故此釋之。毛傳:「風行水上,成文曰漣。直,直波也。小風水成文,轉如輪也。」李巡云:「分別水大小曲直之名。」郭氏云:「瀾言渙瀾,淪言蘊淪,徑言徑。」然則「瀾」、「直」、「淪」,論,水波之異;「漪」,皆辭也。按《詩》「漣」、「淪」皆言波名,「直」「波」不言徑而言「直」,又在「淪」、「漪」前者,取韻故也。「瀾」、「漣」雖異而義同。「瀾、漪」先舉詩文,然後釋之。「直」、「淪」不舉者省
文從可知也
江有沱,河有灉,汝有濆。
〈註〉此《上水》別出耳,所作者重見。
滸水厓。
〈註〉水邊地。〈疏〉謂水邊厓岸之地,別名滸。李巡曰:「滸,水邊地名厓也。」《詩·大雅·江漢》云:「江漢之滸」是也。
水草交為湄。
〈註〉《詩》曰:「居河之湄。」〈疏〉此《小雅·巧言》之篇文也。以《詩》有此言,故釋之云:「水草交為湄。」李巡曰:「水中有草木,交會曰湄。」
水注川曰谿,注谿曰谷,注谷曰「溝』,注溝曰澮,注澮曰 瀆。
〈註〉此皆道水轉相灌注所入之處名。〈疏〉郭云「轉相灌注」者,蓋以川瀆皆水之大者也。《虞書》云:「濬畎、澮距川。」下云「江、河、淮濟為四瀆」是也。今若言「水注川曰谿」,謂水之注入川者名谿,則注入溝者名澮,溝小如澮,豈能容乎?若言「注溝曰澮」,謂注溝水入之名澮,則注川水入之者名谿。杜預云:「谿亦澗也」,豈能容受川乎?然則水注川曰谿,是澗谿之水注入川也。故李巡云:「水出於山,入於川曰谿。」「注谿曰谷」,謂山谷中水注入澗谿也。「注谷曰溝」,此以下與上不類,謂山谷中水無澗谿者,注入平地之溝。溝廣深四尺,註云「澮廣二尋,深二仞曰澮」,謂注溝水入之者名澮,一注澮水入之者名瀆,故《注》云「轉相灌注」也。
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陼,小陼曰沚。小沚曰坻,人 所為為潏。
〈註〉人力所作。〈疏〉此一段釋水中之地名也。故下題曰「水中。」按:李巡云:「四方皆有水,中央獨可居,但大小異其名耳。」若人所作者則名潏。《周南》云:「在河之洲。」《召南》云:「江有渚。」《采蘩》云:「于沼于沚。」《秦風·蒹葭》云:「宛在水中坻。」是其所出之文也。
《山海經》
[编辑]《海內東經》
[编辑]大江出汶山,《北江》出曼山,《南江》出高山,《高山》在成都 西入海,在長州南。
浙江出三天子,都在其東,在閩西,北入海,餘暨南, 廬江出三天子,都入江,彭澤西。一曰「天子鄣。」
淮水出餘山,餘山在朝陽東義鄉,西入海。淮浦北, 湘水出,舜葬東南陬西環之,入洞庭下。一曰「東南西 澤。」
「漢水」出鮒魚之山。帝顓頊葬於陽,九嬪葬於陰,四蛇 衛之。
濛水出漢陽,西入江。聶陽西。
溫水出崆峒山,在臨汾,南入河,華陽北。
潁水出少室。少室山在雍氏南,入淮西鄢北。一曰「緱 氏。」
汝水出天息山,在梁勉鄉,西南入淮,極西北。一曰「淮」, 在期思北。
涇水出長城北山,山在郁郅長垣北,北入渭戲北。 渭水出《鳥鼠同穴山》,東注河,入華陰北。
白水出蜀,而東南注江,入江州城下。
沅水出象郡鐔城西入,東注江,入下雋,西合洞庭中。 贛水出聶都東山,東北注江,入彭澤西。
泗水出吳東北,而南,西南過湖陵西,而東南,注東海, 入淮陰北。
鬱水出象郡,而西南注南海,入須陵東南。
肄水出臨晉西南,而東南注海,入番禺西。
潢水出桂陽西北山,東南注肄水,入敦浦西。
洛水出洛西山,東北注河,入成皋之西。
汾水出上窳北,而西南注河,入皮氏南。
沁水出井陘山東,東南注河,入懷。東南。
濟水出共山南東丘,絕鉅鹿澤,注渤海,入齊琅槐東 北。
遼水出衛皋東,東南注渤海,入遼陽。
《虖沲》水,出晉陽城南,而西至陽曲北,而東注渤海,入 越《章武》北。
漳水出山陽東,東注渤海,入章武南。
《管子》
[编辑]《度地》
[编辑]桓公曰:「願聞水害。」管仲對曰:「水有大小,又有遠近。水 之出於山而流入於海者,命曰經水;水別於他水,入 於大水及海者,命曰枝水;山之溝一有水,一無水者, 命曰谷水;水之出於他水,溝流於大水及海者,命曰 川水;出地而不流者,命曰淵水。此五水者,因其利而 往之可也,因而扼之可也,而不久,常有危殆矣。」桓公 曰:「水可扼,而使東西南北及高乎?」管仲對曰:「可。夫水 之性,以高走下,則疾至於𣿖石而下向高即留而不 行,故高其上。領瓴之尺有十分之三里,滿四十九者, 水可走也,乃迂其道而遠之,以勢行之。水之性,行至 曲必留退,滿則後推前,地下則平行地高即控杜,曲則擣毀杜曲激則躍,躍則倚,倚則環」,環則中,中則涵, 涵則塞,塞則移,移則控,控則《水妄》行,水妄行則傷人, 傷人則困,困則輕法,輕法則難治,難治則不孝,不孝 則《不臣》矣。
《列子》
[编辑]《黃帝篇》
[编辑]「《鯢旋》之潘為淵,止水之潘為淵,流水之潘為淵,濫水 之潘為淵,沃水之潘為淵,氿水之潘為淵,雍水之潘 為淵,汧水之潘為淵,肥水之潘為淵。」是為《九淵》焉。
《呂氏春秋》
[编辑]《有始》
[编辑]何謂六川?河水、赤水、遼水、黑水、江水、淮水。
《史記》
[编辑]《河渠書》
[编辑]《夏書》曰:「禹抑鴻水十三年,過家不入門。陸行載車,水 行載舟,泥行蹈毳,山行即橋,以別九州。隨山浚川,任 土作貢,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然河菑衍溢,害中國 也尤甚,唯是為務。故導河自積石歷龍門,南到華陰, 東下砥柱,及孟津、雒汭,至于大邳。」於是禹以為河所 從來者高,水湍悍難以行平地,數為敗,乃廝二渠以 引其河,北載之高地,過降水至于大陸,播為九河,同 為逆河,入于渤海。九川既疏,九澤既灑,諸夏艾安,功 施於三代。自是之後,滎陽下引河東南為鴻溝,以通 宋、鄭、陳、蔡、曹、衛,與濟、汝、淮、泗會于楚。西方則通渠漢 水雲夢之野;東方則通鴻溝江淮之間;于吳則通渠 三江五湖;于齊則通菑濟之間;于蜀蜀守冰,鑿離碓, 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餘 則用溉。百姓饗其利。至於所過,往往引其水,益用 溉田疇之渠以萬億計,然莫足數也。西門豹引漳水 溉鄴,以富魏之河內。而韓聞秦之好興事,欲罷之,毋 令東伐,乃使水工鄭國間說秦,令鑿涇水,自中山西 邸瓠口為渠,並北山東注洛三百餘里,欲以溉田。中 作而覺,秦欲殺鄭國。鄭國曰:「始臣為間,然渠成亦秦 之利也。」秦以為然,卒使就渠。渠就,用注填閼之水,溉 澤鹵之地四萬餘頃,收皆畝一鍾,於是關中為沃野, 無凶年,秦以富彊,卒并諸侯,因命曰鄭國渠。漢興三 十九年,孝文時,河決酸棗,東潰金隄,於是東郡大興, 卒塞之。其後四十有餘年,今天子元光之中,而河決 於瓠子,東南注鉅野,通於淮、泗,於是天子使汲黯、鄭 當時興人徒塞之,輒復壞。是時武安侯田蚡為丞相, 其奉邑食鄃。鄃居河北,河決而南則鄃無水,菑邑收 多。蚡言於上曰:「江河之決皆天事,未易以人力為彊 塞,塞之未必應天。」而望氣用數者亦以為然。於是天 子久之,不事復塞也。是時鄭當時為大農,言曰:「異時 關東漕粟從渭中上度,六月而罷,而漕水道九百餘 里,時有難處。引渭穿渠,起長安並南山下至河三百 餘里,徑易漕,度可令三月罷,而渠下民田萬餘頃,又 可得以溉田。此損漕省卒,而益肥關中之地得穀。」天 子以為然,令齊人水工徐伯表悉發卒數萬人穿漕 渠,三歲而通,通以漕,大便利。其後漕稍多,而渠下之 民頗得以溉田矣。其後河東守《番係》言:「漕從山東西, 歲百餘萬石,更砥柱之限,敗亡甚多,而亦煩費。穿渠 引汾溉皮氏、汾陰下,引河溉汾陰、蒲坂下,度可得五 千頃。五千頃故盡河壖棄地,民茭牧其中耳。今溉田 之,度可得穀二百萬石以上。穀從渭上,與關中無異, 而砥柱之東可無復漕。」天子以為然,發卒數萬人作 渠田。數歲,河移徙,渠不利,則田者不能償種。久之,河 東渠田廢,予越人,令少府以為稍入。其後人有上書 欲通褒斜道及漕,事下御史大夫張湯。湯阿其事,因 言:「抵蜀從故道,故道多阪,回遠。今穿褒斜道,少阪,近 四百里,而褒水通沔,斜水通渭,皆可以行船漕。漕從 南陽上沔入褒,褒之絕水至斜,間百餘里,以車轉,從 斜下下渭。如此,漢中之穀可致,山東從沔無限,便於 砥柱之漕。且褒斜材木竹箭之饒,儗於巴蜀。」天子以 為然,拜湯子印為漢中守,發數萬人作褒斜道五百 餘里。道果便近,而水湍石,不可漕。其後莊熊羆言:「臨 晉民願穿洛以溉重泉以東萬餘頃故鹵地,誠得水, 可令畝十石。」於是為發卒萬餘人穿渠,自徵引洛水 至商顏,下岸善崩,乃鑿井,深者四十餘丈。往往為井, 井下相通行水,水頹以絕。商顏東至山嶺十餘里間, 井渠之生自此始。穿渠得龍骨,故名曰龍首渠。作之 十餘歲,渠頗通,猶未得其饒。自河決瓠子後二十餘 歲,歲因以數不登,而梁楚之地尤甚。天子既封禪,巡 祭山川,其明年,旱,乾封少雨,天子乃使汲仁、郭昌發 卒數萬人塞瓠子決。於是天子已用事萬里沙,則還 自臨決河,沈白馬玉璧於河,令群臣從官自將軍已 下皆負薪寘決河。是時東流郡燒草,以故薪柴少,而 下淇園之竹以為楗。天子既臨河決,悼功之不成,乃 作歌曰:「瓠子決兮將奈何?皓皓旰旰兮閭」殫為河。殫 為河兮地不得寧,功無已時兮吾山平。吾山平兮鉅
野溢,魚沸鬱兮柏冬日,延道弛兮離常流。蛟龍騁兮方遠遊,歸舊川兮神哉沛!不封禪兮安知外為?我謂河伯兮何不仁,泛濫不止兮愁吾人。《齧桑》浮兮淮泗 滿,久不反兮水維緩。一曰「河湯湯兮激潺湲,北渡迃 兮浚流難。搴長茭兮沈美玉,河伯許兮薪不屬。薪不 屬兮衛人罪,燒蕭條兮噫乎何以禦水?頹林竹兮楗 石菑,宣房塞兮萬福來。」於是卒塞瓠子,築宮其上,名 曰宣房宮。而道河北行二渠,復禹舊跡,而梁、楚之地 復寧,無水災。自是之後,用事者爭言水利。朔方、西河、 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而關中輔渠、靈軹 引堵水,汝南九江引淮,東海引鉅定,太山下引汶水, 皆穿渠為溉田,各萬餘頃。佗小渠披山通道者,不可 勝言,然其著者在宣房。
《易林》
[编辑]《乾之觀》
[编辑]江河淮海,天之奧府。眾利所聚,可以饒有。樂我君子。
《屯之遯》
[编辑]江河海澤,眾利安宅。可以富有,飲御嘉客。
《剝之大過》
[编辑]百川朝海,泛流不止。路雖遼遠,無不到者。
《淮南子》
[编辑]《地形訓》
[编辑]何謂「六水?」曰「河水、赤水、遼水、黑水、江水、淮水合。」四海 之內,東西二萬八千里,南北二萬六千里,水道八千 里,通谷,其名川六百,陸徑三千里。
「江出岷山,東流絕漢,入海,左還北流,至於開母之北, 右還東流,至於東極。河出積石,睢出荊山,淮出桐柏 山,睢出羽山,清漳出楬戾,濁漳出發包,濟出王屋、時 泗,沂出臺台術,洛出獵出汶出弗其,流合於濟,漢出 嶓冢,涇出薄落之山,渭出鳥鼠同穴,伊出上魏,雒出 熊耳,浚出華竅,濰出覆舟,汾出燕京,衽出濆熊,淄出」 目飴,丹水出高褚,股出嶕山,鎬出鮮于,涼出茅蘆、石 梁,汝出猛山,淇出大號,晉出龍山,結給,合出封羊,遼 出砥石,釜出景,岐出石橋,呼,池出魯平,泥塗,淵出樠 山,維濕,北流出於燕。
《釋名》
[编辑]《釋水》
[编辑]《川》,穿也,穿地而流也。
「山夾水曰澗。」澗,間也,言在兩山之間也。
水從河出曰「雍、沛。」言在河岸限內,時見雍出,則沛然 也。
水泆出所為澤曰掌。水停處如手掌中也。今兗州人 謂釋曰「掌也。」
水決復入為汜,汜,已也,如出有所為,畢已而還入也。 風吹水波成文曰「瀾」,瀾,連也,波體之流相及連也。 水小波曰「淪」,淪,倫也,小文相次有倫理也。
水直波曰「涇。」涇,徑也,言如道徑也。
水草交曰湄。湄眉也;臨水如眉,臨目也。《水經》川歸之 處也。
「海」,晦也。主承穢濁,其水黑如晦也。
《水注》谷曰溝,田間之水亦曰溝。溝,搆也,從橫相交搆 也。
水中可居者曰「洲。」洲,聚也,人及鳥物所聚息之處也。 小洲曰「渚。」渚,遮也,體高能遮水使從旁迴也。
《小渚》曰沚。沚,止也,小可以止息其上也。
《小沚》曰:泜,泜,遲也;能竭水使流遲也。
《說文》
[编辑]《ㄑ》
[编辑]水小流也。《周禮》匠人為溝洫。梠廣五寸。二梠為耦。
一耦之伐,廣尺深尺謂之ㄑ倍ㄑ,謂之遂。倍遂曰「溝」, 倍溝曰「洫」,倍洫曰ㄍ
《ㄍ》
[编辑]ㄍ水流澮澮也。方百里,為ㄍ廣二尋,深二仞。
《巛》
[编辑]巛,貫穿通流水也。《虞書》:「濬ㄑㄍ距巛。」言深ㄑㄍ之,水 會為巛也。
《博雅》
[编辑]《釋水》
[编辑]濆泉,直泉也。直泉,涌泉也。州,居也。陼,止也。渚,處也。 至也。海,晦也。江,貢也。河,合也。淮,均也。濟,濟也。津,因也。 洛,驛也。瀍,理也。澗,間也。漢,也。《渭》也。汝,汝也。涇,徑 也。湍,瀨也。《磯》。也。《畎》。《涓》。溝渠、川瀆、欿窞、《科 舀》,坑也。湍淵「自三仞以上,二億三萬三千五百五 十有九。」清滌浮著水也。陽侯。「汰,波也。 《崑崙虛》,赤水出其東南,陬河水出其東北,《陬洋》水出 其西北,《陬弱》水出其西南,陬河水入東海。」三水入南 海,自渭出為澩水,自汾出為派。
《博物志》
[编辑]《水志》
[编辑]八流,亦出名山。渭出鳥鼠,漢出嶓冢,洛出熊耳,涇出 少室,汝出燕泉,泗出涪尾,沔出月台,沃出太山。水有 五色,有濁有清。汝南有黃水,華山有黑水,泞水淵或生明珠,而岸不枯。山澤通氣,以興雷雲氣,觸石膚寸 而合,不崇朝以雨。
《三川八水》
[编辑]涇與渭、洛,為關中三川。涇、渭、灞、滻、澇、潏、灃、滈,為關中 「八水。」
《岳陽風土記》
[编辑]《五瀦》
[编辑]《山海經》言:「洞庭沅澧之交,瀟湘之淵,是為九江之門。」 按:澧、鼎沅、湘合諸蠻黔南之水,匯為洞庭,至巴陵與 荊江合,而東州據其上。《水經》云:湘水右會小青口,資 水也,世謂之益陽江;右則沅水注之,謂之橫房口;東 到微湖,世謂之靡湖;西流注為江,謂之靡湖口;左則 澧水,謂之武陵江。凡此五水,注為洞庭,北會為大江, 名曰五瀦。《戰國策》曰:「秦與荊戰,大破之,襲郢,取洞庭。 五瀦」,《楚辭》「帝子降兮北瀦。」皆其地也。
《地理通釋》
[编辑]《歷代州域總敘》
[编辑]天下水泉《六典》水部,「掌天下川瀆陂池之政令。凡天 下水泉,三億三萬三千五百五十有九,其在遐荒絕 域,不可得而知。其江河自西極達於東溟,中國之大 川也。其餘百三十有五水,是為中川。」
〈註〉《桑欽水經》所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江河在焉。
其千二百五十有二水,斯為小川。」
〈註〉酈善長注《水經》,引其支流一千二百五十二,
若渭、洛、汾、濟、漳、淇、淮、漢,皆亙達方域。《唐志》《水經》桑欽 撰,《舊志》郭璞撰。《通典》云:「《水經》不詳所撰者名氏,亦不 知何代之書。」
〈註〉《經》云:「壽張,光武更名臨濟,安帝更名湖陸,章帝更名永安,順帝更名。」故知順帝以後纂序也。今攷《經》云:「武侯壘,諸葛武侯也。」又云:「魏興,安陽縣,魏興郡,魏分漢中所立也。又改信都,從長樂,晉太康五年事也。」又云:「河水北薄骨律鎮城」,元魏鎮名也。然則《水經》疑非後漢人所撰。
《程子》曰:「唐土德,少河患,本朝火德,多水災。」
《玉海》
[编辑]《舜十二州川》
[编辑]「川」之交會,非若山之可以州別。若江出岷山、梁州,而 患在荊、揚;河出崑崙、雍州,而患在徐、兗,故不言《十二》
《禹九州川名》
[编辑]冀之衡、漳、常、衛、孟津,兗之九河:雷、夏、灉、沮、濟、漯,青之 濰、淄、汶,徐之淮、沂、泗、大野,揚之彭蠡、三江、震澤,荊之 江、漢、九江、沱、潛、雲夢、滄浪、三澨、澧,豫之南河、伊、洛、瀍、 澗、滎、波、菏、孟,梁之沱、潛,雍之西河、弱水、涇、渭、漆、沮、灃, 此九州之川也。
《唐類函》
[编辑]《總載水類》
[编辑]凡水邊皆曰「垂」,曰「涯」,曰畔,曰干,曰「漬」,曰「濱」,曰涘,《上下 坦》曰「漘。」
〈註〉一曰「隒。」
重涯曰「岸」,岸上地曰「滸」,曲涯曰「澳。」
〈註〉一曰「隈。」
水草交曰《湄裨。增》水邊土人所止曰「澨。」《水曲》曰《汭。水》 出山石間曰「潾。石。」絕水曰「梁。」築土遏水曰「塘。」
〈註〉一曰「隄」,又曰「防。」
大防曰「墳」,廣澤曰「衍」,澤曲曰「皋」,「障」曰「陂」,《水本》曰「源」,深 水曰「潭」,急水曰「流」,沙,石上曰「瀨。」
〈註〉亦曰「『湍。」曰「灘』,曰磧。」
水別流曰「派。」風吹水湧曰「波。」
〈註〉亦曰「浪。」
水波如鏡文曰「漪」,水朝夕而至曰「潮」,水行曰「涉」,逆流 而上曰《泝泂》,順流而下曰《泝游》。
〈註〉亦曰《沿流》。
絕流而渡曰「亂」,以衣涉水曰「厲」,繇膝以下曰「揭」,繇膝 以上曰「涉」,渡水處曰「津。」
〈註〉亦曰《濟》。
潛行水下曰「泳。」
水神曰《天吳》。
〈註〉《山海經》云:「天吳,八首十八尾,亦曰水伯。」
大波之神曰「陽侯。」
〈註〉《博物志》曰:昔陽國侯溺水,因為大海之神,
濤之神曰「靈胥。」
〈註〉《博物志》云:「昔吳相伍子胥為吳王夫差所殺,浮之於江,其神為濤。」
《圖書編》
[编辑]天下有三大水
[编辑]傳曰:「天下有三處大水,曰黃河,曰長江,并鴨綠江是 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