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199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一百九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百九十九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二百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一百九十九卷目錄

 川總部藝文一

  臨川賦          晉應貞

  水賦           王彪之

  水贊           孔甯子

  觀濤賦          顧凱之

  大江北江南江浙江廬淮湘漢濛溫潁汝涇渭

  白沅贛泗鬱肄潢洛汾沁濟潦滹沱漳水贊

                郭璞

  遣祭涇渭灞滻等八水詔   唐元宗

  眾水歸海賦以納眾流而成深廣為韻  唐闕名

  江漢朝宗賦以百川會流必歸於海為韻 樊陽源

  祭先河而後海賦     宋歐陽修

  水類賦           吳淑

 川總部藝文二

  賦得臨水        梁沈君攸

  詠水          陳祖孫登

  詠水          隋張文琮

  王澤嶺遭洪水       孔德紹

  賦得方塘含白水      李巨仁

  詠水          唐駱賓王

  三川觀水漲二十三韻     杜甫

  分流水          司空曙

  遠水            馬戴

  賦得四水合流        李沛

  遠水            項斯

  流水            羅鄴

  賦得玉水記方流      陳昌言

  前題            鄭俞

  前題            王鑑

  前題           杜元穎

  大水          元胡長孺

 川總部紀事

 川總部雜錄

 川總部外編

 四瀆總部彙考一

  周總一則

  秦始皇一則

  漢武帝建元一則 天漢一則 宣帝神爵一則

  梁總一則

  北魏明元帝泰常一則

  隋文帝開皇一則

  唐元宗開元一則 天寶三則

  宋太祖乾德一則 開寶一則 太宗淳化一則 真宗景德一則 仁宗康定一則 皇

  祐一則

  金世宗大定一則 章宗明昌一則

  元世祖至元二則 順帝至正一則

  明太祖洪武三則 穆宗隆慶一則

 四瀆總部彙考二

皇青總一則 順治一則 康熙四則

 四瀆總部彙考三

  爾雅釋水

  史記殷本紀

  易林頤之大壯 頤之明夷 離之漸 萃之坎 震之隨 震之賁

  說苑辨物

  白虎通巡狩

  風俗通義四瀆

  釋名釋水

  博雅釋水

  水經河水

  博物志水志

  抱朴子廣譬

 四瀆總部藝文

  四瀆祠碑銘       北周王褒

  四瀆潦水賦有序    明太祖

 四瀆總部紀事

 四瀆總部雜錄

山川典第一百九十九卷

川總部藝文一[编辑]

臨川賦          晉應貞[编辑]

陟綿岡之迢邈,臨窈谷之濬遐。覽丹源之洌泉,眷懸 流之清波。漱元瀨而漾沚,順黃崖而蕩搏。激重巖之 絕根,拂崇丘之飛崿。然後陰渠洞出,邊澮旁開。倏熠 高騖,皓「長懷盤溢鬱沒,雲轉飆迴。」屏側為之飛隕, 壁岸為之陂隤。列以青林,蔭以綠枝,檉松蓊茸於其

側,楊柳婀娜乎其下。水則高溜承崖,懸泉屬嶺。別流
考證
分注,冰瑩玉靜。清波引鏡,形無遁影。

水賦           王彪之[编辑]

寂閒居以遠詠,託上善以寄言,誠有無而大觀,鑒希 微於清泉。泉清恬以彝澹,體居有而用元,渾無心以 動寂,不凝滯於方圓。湛幽邃以納汙,泯虛柔以勝堅。 或浤浪於無外,或纖入於無間。故能委輸而作四海, 決導而流百川,承液而生雲雨,涌凝而為甘泉。

水贊           孔甯子[编辑]

澄鑒無虛,積之成川。湍飛瑩谷,激石泠然。

觀濤賦          顧凱之[编辑]

臨浙江以北眷,壯滄海之洪流。水無涯而合岸,山孤 映而若浮。既藏珍而納景,且激波而揚濤。其中則有 珊瑚明月,石帆瑤瑛。彫鱗采介,特種奇名。崩巒填壑, 傾堆漸隅。岑有積螺,嶺有懸魚。模茲濤之為體,亦崇 廣而宏浚。形無常而參神,斯必來以知信。勢剛淩以 周威,質柔弱以協順。

大江北江南江浙江廬淮湘漢濛溫潁汝涇渭[编辑]

白沅贛泗,鬱肄潢洛。汾沁濟潦,滹沱《漳水贊》:

郭璞

川瀆交錯,渙瀾流帶。通潛潤下,經營華外。殊出同歸, 混之東會。

遣祭涇渭灞滻等八水詔   唐元宗[编辑]

五材並用,時表上靈;八水分流,實稱善利。京師奧壤, 秦甸王畿,灞滻通於涇渭,澇潏匯於澧滈,蓄洩雷雨, 滋育稼穡。雖惠澤已及於蒸民,而虔誠猶闕於祀典。 聿崇精享,庶達明神。其「涇渭灞滻等八水,宜令禮儀 使左庶子韋述取今月二十九日一時備禮致祭,務 陳蠲潔,稱朕意焉。」

眾水歸海賦以納眾流而成深廣為韻 唐闕名[编辑]

大矣哉!海浩漾。尋之無際,望之無象。利萬物以成德, 總群川而為長。柔能善下,稟巨壑以包涵;握而朝宗, 睹眾流之歸往。是以臨不測者,未足言其濟深;思利 涉者,孰可詠其《河廣》。究其所由,得之在柔。濫觴之初, 因一勺而畎澮;循環無際,想三歲之周流。伊昔洪水 方割,夏禹是理。既濬崑崙之輸,爰標南國之紀。故導 之逾遠,非壅之可止。將虛受之為德,諒成大而有以。 且明乎避高之義,自得乎潤下之旨。始將就濕,將浩 浩而其來;終類沃焦,見滔滔之未已。原夫水反於壑, 海不厭深。其有也,靡患乎汎濫;其細也不逆於浸淫。 是知眾流同歸,異源將合。注而不竭,但見乎川流;滿 而不盈,更因乎海納。廣哉巨瀛,莫之與京。萬里波委, 四時砥平。灌以涇不能混其濁,注以渭不能益其清。 不涌浪而跳沫,獨持盈而守成。故得萬穴爭赴,九河 自同。類夫雲之從龍,鳥之附鳳。又似一人立國,萬方 入貢。願以「含垢」之體,為《納汙》之諷。因知夫海為川谷 之王,以寬而得眾。

江漢朝宗賦以百川會流必歸於海為韻 樊陽源[编辑]

「江漢之流,始滔滔乎楚澤。雖導源而各異,必朝宗而 來格。故能吞別派而且千,壅細流而累百。初謂發岷 山之濺濺,出嶓冢而涓涓。忽洊至以盈坎,遂同歸於 巨川。洋洋不窮,驅迅波以來注;浩浩何足,走驚浪而 方前。沸渭迸瀨,崩奔爭會。過東陵而更長,歷南國而 彌大。引汲清濁,并包畎澮。始逶迤於域中,終委輸於」 區外。雙流淼淼,並騖悠悠。滈汗乎萬里,經營乎數州。 靜委極深,且無驚於海若;潛盈巨壑,亦何怒於陽侯。 彼弘納之無際,信為長於百流。爾其揭厲莫從,深淺 無必。絕地脈於飆駛,透天池而箭疾。善下以潔乎龍 堂,流謙更清乎鮫室。就其深矣,誰識濫觴之源;不可 方思,空想觸舟之實。終始齊赴,周流「不違。似有待而 俱進,何經始之相依?演漾紆餘,必遠分而邇合;洄洑 激射,雖異出而同歸。則知海之為量也,虛而有餘;水 之趨本也,道亦相於。二派既朝於滄海,眾星如拱於 辰居。漢之廣兮,明委積之有所;江之永矣,表靈長之 在諸。」是俾涵虛之狀益深,浮天之容斯在。苟歸塘之 不息,諒納汙而惟倍。大矣哉!誰究其廣深,空有望於 靈海。

祭先河而後海賦     宋歐陽修[编辑]

在祭者必有常典,務本者貴乎不忘。既先河而告備, 乃後海以為常。幣玉始陳,恭視諸侯之瀆;牲牢繼列, 方祀百谷之王。探國典之舊文,撫《禮經》之大旨。以為 「河導其派,本一勺而始矣;海納其會,實百川之委也。 祀容肅設,必先有事於靈長;望秩並修,然後功歸於 善下。誠以決九川而分導,括眾流而混并。一則窮本 而有自,一則兼容而積成。」是用分禮章而異數,昭祭 典以推行。命祀首陳,始則出圖之所,禱辭以設方;祈 紀地之名,用能縟乃令儀,昭夫重祭。利萬物以斯善, 用五材而並濟。無文既秩,禜經瀆以領祠;群望繼行, 禱朝宗而用幣。外則盡物,中惟告虔。既義取於源委, 乃禮分於後先。一禱致誠,必告榮光之涘;大川並走, 嗣臨重潤之淵。得非眾岳肇乎一拳,椎輪生乎五輅。 考厥初之攸在,彰返始而為務。亦猶文王之祀雖貴不踰后稷之尊;齊人之事將行,敢越《配林》之故。是知 河必居首,取發源而肇茲;海不自大,由積眾以成其。 導洪流而並注,散靈潤以旁滋。顧乃濫觴之因,必有 先也。視爾委輸之廣,「然後從之。」信哉!祭尚潔誠,禮惟 思反。將展報以為義,必討源而自遠。故夫古哲王之 祭川,必務其本焉。

水類賦           吳淑[编辑]

夫潤萬物者,莫潤乎水。若乃翫文章於濉渙,修祓除 於溱洧,飲元州之似蜜,味晉安之如醴。或見漸車,或 稱濡軌;歌屈原之濯纓,恥巢父之洗耳。若夫挹彼注 茲,泳之游之。傳既聞於流惡,《詩》亦言其樂飢。象存習 坎,性在乘衰;湛靈源於疏勒,涌清流於貳師。至於懷 山襄陵,浮天載地;滿而後進,盈而不概。涉冬春而凝 泮,量深淺而揭厲。爾其流觱,沸道靈長。天齊之泉,帝 臺之漿。驚迅湍於灔澦,駭懸流於呂梁。則有臭過椒 蘭,利穿金石。河分簡絜,渠名鄭白。美君子之為交,歎 小人之是溺。禮著淵泉,祭名清滌。偉文公之獨見,服 公沙之先識。異出兮同流,載舟兮覆舟。美彼上善,嘉 其至柔。感若思之置坐,為左慈之逆流。至於閱彼清 漣,乘之沿泝,潤下潛滋,朝宗遠騖。歎逝者之如斯,處 眾人之所惡美。夫不雜則清,莫動則平。五色不得不 彰,百事不得不成。識武都之泥紫,見豳土之蛇青。在 成都者以錦為號;出房陵者以粉為名。別有夫餘沉 毛,襄城化血,范雲慕仁而不怠,吳隱酌貪而愈潔。新 豐則時平乃清,臨淄則世亂而竭。淮為滸,江為沱;漢 為潛,洛為波。美陳宣之納諫,韙王商之止訛。投舒姑 而靈變,汎滄浪而浩歌。或曰坳堂,或稱瀱汋。味識淄 澠,鬥聞糓洛。雖灌注於百川,蓋權輿於一勺。稽夫循 而難毀,親而不尊。動則葉乎智者,靜則符乎聖人。或 浸彼苞蕭,或不流束薪。女媧之積蘆灰,夏禹之鑿龍 門。及夫瞻瀏其觀,毖彼元灞素滻之名,溫洛榮河之 瑞。既近之而易溺,亦翫之而多死。下令斯同,臣心是 比。任重致遠之功,激濁揚清之美。承瓠葉以泉渟,發 績籠而波委。至有陷空桑之里,化歷陽之都。桮浮曲 岸,月射方諸。詠鮑照之《九塗》,望馬氏之行車。洛宜禾 而渭宜黍,方有玉而圓有珠。勺蠡而滄海寧測,決江 而波臣有餘。斯流濕之為美,豈獨薦於潢汙。

川總部藝文二[编辑]

《賦得臨水        梁》·沈君攸

開筵臨桂水,攜手望桃源。花落圓文出,風急細流翻。 光浮動岸影,浪息累沙痕。滄波自可悅,濯纓何用論。

詠水          陳祖孫登[编辑]

《驪泉》紫闕映,珠浦碧沙沈。岸闊蓮香遠,流清雲影深。 風潭如拂鏡,山溜似調琴。請君看皎潔,知有淡然心。

詠水          隋張文琮[编辑]

標名資上善,流派表靈長。《地圖》羅四瀆,天文載五潢。 方流含玉潤,圓折動珠光。獨有蒙園吏,棲偃玩濠梁。

王澤嶺遭洪水       孔德紹[编辑]

地籟風聲急,天津雲色愁。悠然百川滿,俄爾萬頃浮。 還似金堤溢,翻如碧海流。驚濤遙起鷺,迥岸不分牛。 徒知懷趙景,終是倦陽侯。木梗誠無託,蘆灰豈暇求。 思得乘槎便,蕭然《河漢遊》。

賦得方塘含白水      李巨仁[编辑]

《白水溢方塘》,淼淼素波揚。疊浪輕鳧影,漣漪寫雁行。 長堤柳色翠,夾岸荇花黃。觀魚自有樂,何必在濠梁。

詠水          唐駱賓王[编辑]

列名通地紀,疏派合天津。波隨月色淨,態逐桃花春。 照霞如隱石,映柳似沈鱗。終當挹上善,屬意澹交人。

三川觀水漲二十三韻     杜甫[编辑]

「我經華原來,不復見平陸。」北上惟土山,連天走窮谷。 火雲無時出,飛電常在目。自多窮岫雨,行潦相豗蹙 蓊匌。口答切川氣黃,群流會空曲。清晨望高浪,忽謂陰 崖踣。恐泥竄蛟龍,登危聚麋鹿。枯查卷拔樹,礧磈共 充塞。聲吹鬼神下,勢閱人代速。不有萬穴歸,何以尊 四瀆。及觀泉源漲,反懼江海覆。漂沙拆岸去,漱壑松 柏禿。乘陵破山門,迴斡裂地軸。交洛赴洪河,及關豈 信宿。應沈數州沒,如聽萬室哭。穢濁殊未清,風濤怒 猶蓄。何時通舟車,陰氣不黲黷。浮生有蕩汨,吾道正 羈束。人寰難容身,石壁滑側足。雲雷屯不已,艱險路 更跼。普天無川梁,欲濟願水縮。因悲中林士,未脫眾 魚腹。舉頭向蒼天,安得騎鴻鵠。

分流水          司空曙[编辑]

古時愁別淚,滴作分流水。日夜東西流,分流幾千里通塞兩不見,波瀾各自起。與君相背飛,去去相如此。

遠水            馬戴[编辑]

蕩漾空沙際,虛明入遠天。秋光照不極,鳥影去無邊。 勢引長雲斷,波凝片雪連。汀洲杳難到,萬古覆蒼煙。

賦得四水合流        李沛[编辑]

「禹鑿山川地,因通四水流。縈迴過鳳闕,會合出皇州。」 天影長波裏,寒聲古渡頭。入河無晝夜,歸海有謙柔。 順物宜投石,逢時可載舟。羨魚猶未已,臨水欲垂鉤。

遠水            項斯[编辑]

「渺渺浸天色,一邊生晚涼。」闊含萍勢遠,寒入鴈愁長。 北極連平地,東流即故鄉。扁舟當宿處,彷彿似瀟湘。

流水            羅鄴[编辑]

龍躍虯蟠旋作潭,繞紅濺綠下東南。春風散入侯家 去,漱齒花前酒半酣。

賦得玉水記方流      陳昌言[编辑]

「明媚如懷玉,奇姿寄託幽。」白虹深不見,綠水折空流。 方玨清沙遍,縱橫氣色浮。「類圭才有角,寫月漾成鉤。 久處深潛貴,希當特達收。滔滔在何許,揭厲願從游。」

《前題》
鄭俞
[编辑]

積水綦文動,因知玉產幽。如天涵素色,侔地引方流。 潛潤蒸雲起,英華射浪浮。魚龍泉不夜,草木岸無秋。 璧沼寧堪比,瑤池詎足儔。若非懸可測,誰復寄冥搜。

《前題》
王鑑
[编辑]

玉潤在中洲,光臨碕岸幽。氤氳冥瑞影,演瀁度方流。 乍似輕漣合,還疑駭浪收。夤緣知有異,洞徹信無儔。 比德稱殊賞,含輝處至柔。沉淪如見念,況乃屬時休。

《前題》
杜元穎
[编辑]

重泉生美玉,積水異長流。如見清堪賞,因知寶可求。 斗迴虹氣見,磬折紫光浮。《中矩》諧明德,同方葉至柔。 月生偏共映,風暖佇將遊。異寶雖無脛,逢時願俯收。

大水          元胡長孺[编辑]

西昆水源出天河,一瀉萬里生驚波。濁渾到海更奔 猛,潰決猶自吞陵阿。瓠子魚龍橫中野,至今空唱《宣 房歌》。故跡九道復不得,南注安流少休息。癡冥陰雲 欺白日,不放扶桑光采出。連宵達旦雨如傾,綠野黃 流混為一。河伯侈大未可厭,規取桑田廣宮室。長鯨 老蛟助聲勢,城郭波浪相沉沒。神禹衣冠藏會稽,大 「叫不聞將安為。」

川總部紀事[编辑]

《書經舜典》:「帝曰:『咨!四岳,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 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乂』?僉曰:『於,鯀哉』!帝曰: 『吁,咈哉,方命圮族』。岳曰:『异哉!試可乃已』。帝曰:『往,欽哉! 九載績用弗成』。」

《淮南子本經訓》:「舜之時,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龍 門未開,呂梁未發,江淮通流,四海溟涬,民皆上丘陵, 赴樹木。舜乃使禹疏三江五湖,闢伊闕,導瀍澗,平通 溝,陸流注東海。鴻水漏,九州乾,萬民皆寧其性。」 《要略》:「禹之時,天下大水,禹身報虆垂,以為民先。剔河 而道九岐,鑿江而通九路,辟五湖而定東海。」

《呂氏春秋》:「禹周于天下,以求賢者,事利黔首。水潦川 澤之湛滯壅塞可通者,禹盡為之。」

《國語》:幽王三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陽父曰:「周將亡矣。 夫天地之氣,不失其序,若過其序,民之亂也。陽伏而 不能出,陰遁而不能烝,於是有地震。今三川實震,是 陽失其所而鎮陰也。陽失而在陰,川源必塞。夫水土 演而民用也。水土無演,民乏財用,不亡何待?昔伊、洛 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其川 源又塞,塞必竭。夫國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徵也。 川竭山必崩,若國亡不過十年,數之紀也。」夫天之所 棄,不過其紀。是歲也,三川竭,岐山崩。十一年,幽王乃 滅,周乃東遷。

《宋史太宗本紀》:「太平興國八年,河、江、漢、滹沱及祁之 資、滄之胡盧、雄之易惡池水皆溢為患。」

川總部雜錄[编辑]

《易經需卦》:「需,有孚,光亨,貞吉,利涉大川。」

《彖》曰:「利涉大川」,往有功也。

訟卦:訟,有孚,窒,惕,中吉,終凶。利見大人,不利涉大川。 《彖》曰:「不利涉大川,入于淵也。」

《同人》:赴,「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

《彖》曰:「利涉大川」,乾行也。

《謙卦》初六:「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

蠱卦:蠱,元亨,利涉大川《彖》曰:「利涉大川」,往有事也。

《大畜》卦:「大畜,利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

《彖》曰:「利涉大川」、應乎天也。

《頤卦》六五:「拂經,居貞,吉,不可涉大川。」

上九:由頤,厲吉,利涉大川。

《益卦》: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

《彖》曰:「利涉大川,木道乃行。」

《渙卦》:渙:亨。王假有廟,利涉大川。

《彖》曰:「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

《中孚卦》:「中孚,豚魚吉,利涉大川。」

《彖》曰:「利涉大川」,乘木舟虛也。

《未濟卦六三》,「未濟,征凶,利涉大川。」

《書經:商書說命》:「若濟巨川,用汝作舟楫。」

《詩經小雅》:「十月之交,百川沸騰,山冢崒崩。」「山崩水 溢」,亦災異之甚者。

《大雅》「韓奕孔樂韓土,川澤訏訏。」

《禮記·王制》:「林麓川澤,以時入而不禁。」正義「以時入」者,獺 祭魚,然後虞人入澤梁,謂民庶須有采取,隨時而入, 官不限禁之。

《廣谷大川異制》。

《月令》:「毋竭川澤,毋漉陂池。」

《禮運》:「聖王所以順,山者不使居川,不使渚者居中原 而弗敝也。」正義「聖王所以順,山者不使居川」,「既使天下 皆肥」,由於至順,此更廣說順也。既欲其順,本居山者 所利便於禽獸,本居川者所利在舟楫,故聖人隨而 安之,不奪宿習,不使居山之人居川也。不使渚者居 中原。小洲曰渚,渚利魚鹽;廣平曰原,原利五穀。既順 安之,故不使渚者徙中原。

《三墳》:「書形墳,水形川。」聖人以設法無弊。

「天川」《漢》聖人以辨時候。

地川河。聖人以紀地理。

《日川湖》:聖人以「聚財」養士。

「月川」《曲池》。聖人以教民漉網。

《山川澗》,聖人以「通江海。」

雲川溪。聖人以思求隱逸。

氣、川泉聖人以《通》溉民田,

《國語》:「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 如之。」是故為川決之使導。

古之長民者,不墮山,不崇藪,不防川,不竇澤。「夫山,土 之聚也;藪,物之歸也;川,氣之導也;澤,水之鍾也。夫天 地成而聚於高,歸物於下,疏為川谷,以導其氣,陂唐 污庳,以鍾其美。」是故聚不阤崩,而物有所歸;氣不沈 潦,而亦不散越。

《管子》:決水潦,通溝瀆,修障防,安水藏,使時水雖過度, 無害於五穀,歲雖凶旱,有所秎穫,司空之事也。 水者,地之血氣,如筋脈之通流者也,故曰:水具材也。 《家語》子夏曰:「商聞《山書》曰:『山為積德,川為積形』。 子產曰:『我聞忠善以損怨,不聞立威以防怨。防怨猶 防水也。大決所犯,傷人必多,吾弗克救也,不如小決 使導之』。」

《列子》:「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

《莊子》:「禹治名川三百,支川三千。」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

《呂氏春秋》:「三代所寶莫如因,因則無敵。」禹通三江五 湖,決伊闕,溝迴陸,注之東海,因水之力也。

「為天下及國,莫如以德,莫如行義。」以德以義,不賞而 民勸,不罰而邪止,此神農黃帝之政也。以德以義,則 四海之大,江河之水,不能亢矣。

《漢書地理志》:「吳東有海鹽、章山之銅,三江五湖之利, 亦江東之一都會也。」

《京氏易傳》:「水居澤上」,澤能積水,陽止于陰,故為節。 焦氏《易林》謙之《小畜》:「江河淮海,天之都市,商人受福, 國家富有。」

臨之《革》。龍門砥柱,通利水道。百川順流,民安其居。 《淮南子氾論訓》:「古者大川名谷,衝絕道路,不通往來 也。乃為窬木方版,以為舟航。」

百川異源,而皆歸於海。

《泰族訓》:「百川並流。」不注海者,不為川谷。

《鹽鐵論語》曰:「貨賂下流,猶水之赴下,不竭不止。今大 川江河飲巨海,巨海受之,而欲谿谷之讓,流潦百官 之廉,不可得也。」

《說苑建本》卷:「水積成川,則蛟龍生焉。」

《元中記》:「天下之多者水焉,浮天載地,高下無不至,萬 物無不潤。」

《抱朴子》:「江海之外,彌淪二儀,升為雲雨,降成百川, 百川無沸騰之異。」

《潢洿》納行潦而翻噎,渤澥吞百川而不盈。

范子所以「絕跡於五湖」者,以勾踐蜂目而烏喙也。 「天地有常候,山川有定止。」

「瓊艘瑤楫」,無涉川之用。

艅艎鷁首,涉川之良器也《述異記》:沮、渙二水,波文皆若五色,彼人多文章,故一 名繢水。灌淝之間。離別亭,古送別處。漢、沔會流,岸上 有石銘云:「下至水府三十一里。」皆傳李斯刻此石。 《宋書符瑞志》:「元圭,水泉流通,四海會同則出。」

《南齊書五行志》:「人君不禱祀,簡宗廟,廢祭祀,逆天時, 則霧水暴出,川水逆溢,壞邑軼鄉,沈溺民人,故曰水 不潤下。」

《梁書·武帝本紀》:詔曰:「繼跡百王,君臨四海,若涉大川, 罔知攸濟。」

《元帝本紀》:「鑿河津於孟門,百川復啟。」

《能改齋漫錄》:韓退之贈崔立之詩云:「可憐無補費精 神,有此黃金擲虛牝。」洪慶善曰:「牝,谿谷也。古詩云:『哀 壑叩虛牝』。」予按古詩之意,虛牝當是壑中之空穴耳。 所以老子曰:「元牝之門,是為天地之根。」然《大戴禮》以 丘陵為牝洪,取《大戴》之意耳。

《林水錄》:「東南地卑,萬流所湊,湖濤泛決,觸地成川。枝 津交渠,世家分夥;故川舊瀆,難以取悉。雖粗依縣地, 輯綜所纏,亦未必一得其實也。」

川總部外編[编辑]

《山海經·海外東經》:「朝陽之谷,神曰天吳,是為水伯,在。」 音虹「北」兩水間,其為獸也,八首人面,八足八尾,皆 青黃。

《神異經》:「東南隅大荒之中,有樸父焉,夫婦並高千里, 腹圍自輔。天初立時,使其夫妻導開百川,嬾不用意, 謫之並立東南。男露其勢,女露其牝,不飲不食,不畏 寒暑,唯飲天露,須黃河清,當復使其夫婦導護百川。」 《拾遺記》:「當唐堯時,懷山為害,大蛟縈天。縈天則三河 俱溢,海瀆同流。」三河者,天河、地河、中河是也。此三水 有時通壅,至聖之治,水色俱溢,無有流沫。及帝之商 均暴亂天下,則巨魚吸日,蛟繞於天,故誣妄也。 南潯之國有洞穴陰源,其下通地脈,中有毛龍,毛魚 時蛻骨於曠澤之中,魚龍同穴而處。其國獻毛龍,一 雌一雄,放置豢龍之宮,至夏代養龍不絕,因以命族。 至禹導川,乘此龍及四海會同,乃放河內。

=四瀆總部彙考一{{{1}}}

周制,祭四瀆,禮視諸侯。又於仲冬月命有司祭川瀆。 按《禮記王制》。「四瀆視諸侯。」

謂視其饔餼牢醴之多寡以為牲器之數也。

按《月令》,仲冬之月,命有司祈祀四海大川,名源、淵、澤、 井、泉。

冬令方中,水德至盛,故為民祈而祀之也。

[编辑]

始皇二十八年定川瀆之祀[编辑]

按《史記秦始皇本紀》:「二十八年,始皇東行郡縣,上鄒 嶧山,立石,與魯諸儒生議封禪望祭山川之事。」按 《封禪書》,「昔者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間,故四瀆咸在 山東。至秦稱帝,都咸陽,則四瀆并在東方。自五帝以 至秦,軼興軼衰,其禮損益世殊,不可勝記。及秦并天 下,令祠官所常奉鬼神。自殽以東,大川祠二水,曰濟, 曰」淮。春以脯酒為歲祠,因泮凍,秋涸凍,冬賽禱祠,其 牲用牛犢各一,牢具珪幣各異。自華以西,名川四水, 曰河祠、臨晉沔祠、漢中湫淵祠、朝那江水祠。蜀亦春 秋泮涸,禱賽如東方名山川,而牲牛犢、牢具、珪幣各 異。其河加有嘗醪,在雍州之域,近天子之都,故加車 一乘,騮駒四。灞、滻、長水。灃、澇、涇、渭,皆非大川,以近咸 陽,盡得比山川祠,而無諸。加汧、洛二淵、鳴澤之屬為 小川,亦皆歲禱賽泮涸,祠禮不必同。

[编辑]

武帝建元元年五月詔修諸川之祠[编辑]

按《漢書武帝本紀》,建元元年「夏五月詔曰:『河海潤千 里,其令祠官修山川之祠,為歲事曲加禮』。」

天漢三年始周遍於四瀆定祭四瀆儀[编辑]

按《漢書武帝本紀》。不載。 按《郊祀志》。「自封泰山後十 三歲而周遍于五嶽四瀆矣。」按封泰山在元封元年後十三歲即天漢三年 按《漢舊儀》:「祭四瀆,用三正色牲,沈璧有馬。」

宣帝神爵元年詔祀江海雒水始定四瀆常祀禮[编辑]

按《漢書宣帝本紀》,不載。 按《郊祀志》,昭帝即位,富於 春秋,未嘗親巡祭云。至神爵元年,制詔太常:「夫江海, 百川之大者也,今闕焉無祠。其令祠官以禮為歲事, 以四時祠江海雒水,祈為天下豐年焉。」自是四瀆有 常禮,河於臨晉,江於江都,淮於平氏,濟於臨邑界中, 皆使者持節侍祠,惟河歲五祠,江水四,餘皆一禱而 三祠云。

[编辑]

梁制以孟春仲冬。祀四瀆按《梁書》本紀。不載 按《隋書禮儀志》。凡郡國有四瀆。 若海應祠者。皆以孟春仲冬祀之。

北魏[编辑]

明元帝泰常三年立四瀆祠定祭禮[编辑]

按《魏書太宗本紀》不載。 按《禮志》,「泰常三年,立五嶽 四瀆祠于桑乾水之陰,春秋遣有司祭,有牲及幣,四 瀆唯以牲牢,準古望秩云。」

[编辑]

文帝開皇十四年詔立四瀆祠遣使致祭[编辑]

按《隋書文帝本紀》。不載 按《禮儀志》。開皇十四年閏 七月,「詔東海於會稽縣界,南海於南海鎮界,並近海 立祠。及四瀆。並取側近巫一人,主知洒掃,並命多蒔 松柏。」

[编辑]

元宗開元十四年定開元禮正四瀆祀典及祭所[编辑]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禮樂志》:四瀆歲一祭,各 以五郊迎氣之日祭之。東海於萊州,淮於唐州,南海 於廣州,江於益州,西海及河於同州,北海及濟於河 南。按《開元禮》,嶽鎮海瀆每年一祭,各以五郊迎氣 日祭之。祭海瀆則埳內為壇,高丈四尺,皆為陛。無望 瘞位。行掃除,則掃除埳內祝文。於東瀆大淮云:「唯神 源流深泌,潛潤博洽,阜成百穀,疏滌三川,青春伊始, 用遵典秩。」南瀆大江云:「唯神總合大川,朝宗巨海,功 昭潤化,德表靈長,敬用夏首,修其常典。」西瀆大河云: 「唯神上通雲漢,光啟圖書,分導九枝,旁潤千里,素秋 戒序,用率典常。」北瀆大濟云:「唯神泉源清潔,浸被遐 遠,播通四氣,作紀一方,元冬肇節,聿修典制。」至獻官 拜訖,瀆令及齋郎以幣血沉於瀆,瀆令退就位。餘 皆與《祭四嶽》同。

天寶三載遣使祀淮瀆河瀆及諸大川[编辑]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天寶三載,詔 以衛尉卿嗣吳王祗祭淮瀆,光祿少卿彭果祭河瀆, 所司擇日錄奏。其名山大川有路近處,亦令便祭,僻 遠處委所由長官備禮致祭,務陳蠲潔,以達精誠。 天寶六載,詔封四瀆為公。」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舊唐書元宗本紀》,天寶 六載正月,詔五嶽既已封王,四瀆當昇公位。封河瀆 為靈源公,濟瀆為清源公,江瀆為廣源公,淮瀆為長 源公。按《冊府元龜》,「六載正月戊子,親祀南郊,遂祀 皇地祇。詔曰:五嶽四瀆,雖差秩序,興雲播潤,蓋同利 物,崇號所及,錫命宜均。其五嶽既已封王,四瀆當昇 公位,遞從加等,以答靈心。其河瀆宜封《靈源公》,濟瀆 封《清源公》,江瀆封《廣源公》,淮瀆封長源公。仍令所司 擇日差使告祭。并五嶽及名山大川,並令所在長官 致祭。」

天寶十載,封四海為王,遣使分祀四瀆。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天寶十載正 月,「詔封東海為廣德王,南海為廣利王,西海為廣潤 王,北海為廣澤王。二月己亥,分遣宗正少卿李瀚祭 江瀆廣源公,京兆少尹韋嘗祭河瀆靈源公,太子左 諭德柳偡祭淮瀆長源公,河南少尹竇盧回祭濟瀆 清源公。並取三月十七日庚子一時致祭,申命太子 中」允李隨祭東海,儀王府長史張九章祭南海,太子 中允柳奕祭西海,太子洗馬李隨榮祭北海。加王位, 且行冊禮也。

[编辑]

太祖乾德六年詔復四瀆常祭[编辑]

按《宋史太祖本紀》不載。 按《圖書編》,宋初尚緣舊制, 祭止四嶽。乾德六年,有司請「案祭典,祭南嶽及四鎮, 並祭東海於萊州,南海於廣州,西海河瀆並於河中 府,北海濟瀆並於孟州,淮瀆於唐州,其江瀆準顯德 五年敕祭於揚州揚子江口。今請復祭於成都府。」

開寶五年詔祀東南海復修淮渦廟[编辑]

按《宋史太祖本紀》。不載 按《禮志》。太祖詔嶽瀆及東 海廟。各以本縣令兼廟令尉兼廟丞。專管祀事。 按《玉海》,開寶五年六月五日,詔嶽瀆及東南海以令 尉兼廟令丞。九月修淮渦廟。

太宗淳化二年二月定四瀆祀典八月禮官請祭江瀆於益州[编辑]

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 按《禮志》:淳化二年,祕書監 李至言:「按五郊迎氣之日,皆祭逐方嶽鎮海瀆。自兵 亂後有不在封域者,遂闕其祭。國家克復四方間,雖 奉詔特祭,未著常祀。望遵舊禮,就迎氣日各祭於所 隸之州,長吏以次為獻官。」其後立春日祀東海於萊 州,淮瀆於唐州,立夏日祀南海於廣州,江瀆於成都 府,「立秋日祀西海、河瀆,並於河中府西海,就河瀆廟 望祭。立冬日祀北海、濟瀆,並於孟州北海,就濟瀆廟 望祭。」

按:《玉海》:淳化二年八月十三日,祀官言,「顯德中祭江 瀆於揚,請如故事祭於益州。」

====真宗景德三年詔祭河瀆又令置四瀆廟於澶州====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景德三年七月。以 汴口復通祭河瀆。十二月己卯。詔澶州於河南置嶽 瀆廟。

仁宗康定元年詔封四瀆四海為王[编辑]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禮志》,「康定元年,詔封江 瀆為廣源王,河瀆為顯聖靈源王,淮瀆為長源王,濟 瀆為清源王,加東海為淵聖廣德王,南海為洪聖廣 利王,西海為通聖廣潤王,北海為沖聖廣澤王。」

皇祐四年詔汴口祭河兼祀天河內四瀆等十七星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禮志皇祐四年以靈臺郎王大明言汴口祭河兼祠箕斗奎與東井天津天[编辑]

江,咸池,積水,天淵,天潢,水位,水府,四瀆,九坎,天船,王 良,羅堰等十七星,在天河內者。

[编辑]

世宗大定四年六月定海瀆之祀[编辑]

按《金史世宗本紀》:「大定四年六月,初定五嶽四瀆禮。」

按《禮志》:「四年禮官言,嶽鎮海瀆當以五郊迎氣日。」

祭之。詔「依《典禮》,以四立土王日就本廟致祭,其在他 界者遙祀。立春祭東海于萊州,東瀆、大淮于唐州;立 夏望祭南海、南瀆、大江于萊州,立秋望祭西海、西瀆 于河中府,立冬望祭北海、北瀆、大濟于孟州。其執爵 並依唐、宋之舊。」

章宗明昌六年詔加四瀆王爵[编辑]

按《金史章宗本紀》,明昌六年十二月乙亥,詔加五嶽 四瀆王爵。按《禮志》,「明昌間從沂山道士楊道全請, 封淮為長源王,江為會源王,河為顯聖靈源王,濟為 清源王。每歲遣使奉御署祝版,奩薌乘驛詣所在,率 郡邑長貳官行事。」

[编辑]

世祖至元三年夏四月定四瀆祭所[编辑]

按《元史世祖本紀》。至元三年秋七月甲午。遣使祀五 嶽四瀆。按《祭祀志》:「三年夏四月,定歲祭嶽鎮海瀆 之制。正月東海瀆立春日祀東海于萊州界,大淮于 唐州界。三月南海瀆立夏日遙祭南海大江于萊州 界。七月西海瀆立秋日遙祭西海大河于河中府界。 十月北海瀆立冬日遙祭北海于登州界,濟瀆于濟 縣。」祀官以所在守土官為之。既有江南。乃罷遙祭。 至元二十八年,遣官禱南海淮瀆。又加四瀆封號。 按《元史世祖本紀》,至元二十八年饑。二月己卯,遣官 持香,詣中嶽南海淮瀆致禱。丁酉。詔加嶽瀆四海封 號。各遣官致告。按《祭祀志》。二十八年正月,「詔四瀆 祠事,其禮物則每歲齎銀香盒一,重二十五兩」,織金 幡二,鈔二百五十貫。至則守臣奉詔使行禮。皇帝登 寶位。四瀆、四海,各中統鈔二百五十貫。加封江瀆為 「廣源順濟王」,河瀆「靈源弘濟王,淮瀆長源溥濟王」,濟 瀆清源善濟王,東海廣德靈會王,南海廣利靈孚王, 西海廣潤靈通王,北海廣澤靈祐王。

順帝至正十一年封河瀆為王又建西海神廟[编辑]

按《元史順帝本紀》:「十一年夏四月乙酉。詔加封河瀆 神為靈源神祐弘濟王,仍重建河瀆及西海神廟。」

[编辑]

太祖洪武三年正四瀆四海封號[编辑]

按《春明夢餘錄》:「洪武三年夏六月,始正嶽鎮海瀆及 各城隍等稱號,惟孔子之封不改。遂詔為制:四海稱 東海之神、南海之神、西海之神、北海之神;四瀆稱東 瀆大淮之神、南瀆大江之神、西瀆大河之神、北瀆大 濟之神。」

洪武七年、定「四海四瀆祭所」

按《明會典》:「洪武七年,詔:東海,山東萊州府祭;西海,山 西蒲州祭;南海,廣東廣州府祭;北海,河南懷慶府祭 江瀆,四川成都府祭;河瀆,山西蒲州祭淮瀆,河南南 陽府祭;濟瀆,河南懷慶府祭。是年,令春秋仲月上旬 擇日祭。」

洪武二十六年定「四瀆、四海」祀典。

按《明會典》,四海、四瀆已有取勘定擬致祭去處,所在 官司以春秋仲月上旬擇日致祭,各用帛一。四瀆用 黑色,其牲物祭器儀注並與社稷同。四海、四瀆祝 帛俱沈水中,毛血仍瘞之。四海祝文如東海,則稱 東海之神,西海則稱西海之神,南海、北海皆倣此。其 祝文云:維神靈鍾坎德,萬水所宗,功利深廣,溥濟斯 民,時「維仲。」春秋謹具牲醴庶品,用申常祭。尚饗。四瀆 祝文如淮瀆,則稱東瀆大淮之神,西瀆大河,南瀆大 江,北瀆大濟皆倣此。祝文云:「維神鍾德靈長,發源成 溪,潤澤所加,溥利民物,時維仲」春秋謹具牲醴庶品,用 申常祭。尚饗。

穆宗隆慶三年八月以水患遣使祭四瀆東海[编辑]

按《續文獻通考》:「隆慶三年八月,以洪水為患,命總督 河道都御史翁大立祭大河大濟之神。巡撫鳳陽等 處侍郎趙孔昭祭大江大淮之神。巡撫都御史谷中 虛祭東海之神

四瀆總部彙考二[编辑]

《皇清》。

國朝詳定《海瀆祀典》。

《大清會典》。凡各處海瀆、恭遇

登極、「親政」、「尊加」

徽號。《冊立》

東宮一應慶賀大典、頒布

恩詔、必遣官分行祭告。每年仍令有司以時致祭。現

在舉行者:河瀆:山西蒲州祭江瀆,四川成都府祭淮瀆,河南唐縣祭濟瀆河南濟源縣祭。內閣撰擬祭文,工部造香亭、罩袱、緞袱等項,戶部備降真香、速香等項,太常寺備制帛。遣內閣、宗人府、翰林院、詹事府、六部、都察院、卿寺、鑾儀衛等衙門滿、漢侍郎以下四品以上堂官,開列職名具題。

欽點差往致祭。欽天監選擇吉日、先期致齋一日、至

期早、禮部太常寺官陳設祭文香帛於

中和殿恭請

皇上陞殿閱畢遣行。祭品:牛一、羊一、豕一、登二、籩豆。

各十、簠簋各二。酒燭、俱行該地方司府官備辦

順治八年[编辑]

《大清會典》:「順治八年,以親政,遣官祭告海瀆。」是年恭

「昭聖慈壽皇太后尊號」、遣官祭告江瀆、濟瀆、淮瀆、河瀆、

康熙六年[编辑]

《大清會典》。康熙六年

皇上親政。七月,遣官祭告嶽鎮海瀆等八處,凡八員。

康熙十四年

《大清會典》。康熙十四年。

冊立

東宮遣官祭告海瀆

康熙二十年

《大清會典》:「康熙二十年,滇南蕩平,遣官祭告嶽鎮海。」

瀆、於所遣正祭各官外、每處遣看守香帛祭文官各一員、於禮部太常寺筆帖式內移取。又每差給黃緞傘一柄。御仗一對。纛一對。欽差牌一對

康熙二十三年

《大清會典》:「康熙二十三年,東巡,遣官祭告海瀆。」其應

差各官開列具題

欽點、併遣看守香帛官、俱與二十年同

四瀆總部彙考三[编辑]

《爾雅》:

《釋水》
[编辑]

江、河、淮、濟為「四瀆。」「四瀆」者,發源注海者也。

按《白虎通》云:「瀆者何謂濁?中國垢濁,發源東注海,其功著大」,稱瀆也。按《禹貢》云:「導河積石,至于龍門;南至于華陰,東至于砥柱,又東至于孟津。東過洛汭,至于大伾;北過洚水,至于大陸。又北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于海。」岷山導江,東別為沱;又東至于澧,過九江,至于東陵,東迤北會于匯,東為中江,入于海。導沇水東「流為濟,入于河,溢為滎,東出于陶丘北,又東至于菏,又東北會于汶,又北東入于海。導淮自桐柏,東會于泗、沂,東入于海。」是發源注海者也。

《史記》
[编辑]

《殷本紀》
[编辑]

湯踐天子位,平定海內。湯歸至于《泰卷陶》中。作《誥》 既絀夏命,還亳,作《湯誥》。維三月,王自至于東郊,告諸 侯群后:毋不有功于民,勤力迺事。予乃大罰殛女,毋 予怨。曰:「古禹、皋陶久勞于外,其有功乎民,民乃有安。 東為江,北為濟,西為河,南為淮,四瀆已修,萬民乃有 居。」

《易林》
[编辑]

《頤之大壯》
[编辑]

「江河」淮濟,盈溢為害。邑被其癩,年困無歲。

《頤之明夷》
[编辑]

「五嶽四瀆,潤洽為德。」行不失理,民賴恩福。

《離之漸》
[编辑]

「五嶽四瀆」,地得以安,高而不危,驚懼避患。

《萃之坎》
[编辑]

江河淮海,天之都市。商人受福,國家富有。

《震之隨》
[编辑]

江河淮海,天之奧府,眾利所聚,可以富有,安樂無憂。

《震之賁》
[编辑]

四瀆不安,兵革為患。探我妻子,家復飢寒。

==
《說苑》
==
考證

辨物[编辑]

四瀆者,何謂也?江、河、淮、濟也。四瀆何以視諸侯?能蕩 滌垢濁焉,能通百川于海焉,能出雲雨千里焉,為施 甚大,故視諸侯也。

《白虎通》
[编辑]

《巡狩》
[编辑]

謂之瀆何?瀆者,濁也。中國垢濁,發源東注海,其功著 大,故稱瀆也。《爾雅》云:「江河淮濟為四瀆」也。

《風俗通義》
[编辑]

《四瀆》
[编辑]

河出燉煌塞外崑崙山,發源注海。《易》:「河出圖,聖人則 之。」《禹貢》:「九河既道。」《詩》曰:「河水洋洋。」廟在河南滎陽縣 河堤謁者,掌四瀆禮,祠,與五嶽同。江出蜀郡湔流互 徼外崏山,入海。《詩》云:「江漢陶陶。」《禹貢》:「江漢朝宗于海」, 廟在廣陵江都縣。淮出南陽平氏桐柏大復山,東南 入海。《禹貢》:「海岱及淮,淮、沂其乂。」《詩》云:「淮水湯湯。」廟在 平氏縣。濟,出常山房子、贊皇山,東入沮。《禹貢》:「浮于汶, 達于濟。」廟在東郡臨邑縣。

謹按《尚書大傳》《禮三正記》,「江、河、淮、濟為四瀆。」瀆者,通 也,所以通中國垢濁,民陵居,殖五榖也。江者,貢也,珍 物可貢獻也。河者,播為九流,出龍圖也。淮者均,均其 務也。濟者齊,齊其度量也。

《釋名》
[编辑]

《釋水》
[编辑]

天下大水四,謂之「四瀆」,江、淮、河、濟是也。

瀆,獨也。各獨出其所而入海也。

「江」,公也。小水流入其中。公,共也。

淮,圍也。圍繞揚州北界,東至海也。

「河」,下也。隨地下處而通流也。

《濟,濟》也。源出河北,濟河而南也。

《博雅》
[编辑]

《釋水》
[编辑]

江,貢也。河,合也。淮,均也。濟,濟也。

《水經》
[编辑]

《河水》
[编辑]

河水又東北流,逕四瀆津。

津西側岸臨河,有四瀆祠,東對四瀆口,河水東分濟,亦曰「泲水受河」也。然滎口水右,斷門不通,始自是東北流,逕九里,與清水合,放泲瀆也。自河入濟,自泲入淮,自淮達江,水逕周通,故有四瀆之名也。

《博物志》
[编辑]

《水志》
[编辑]

四瀆:河出崑崙墟,江出岷山,濟出王屋,淮出桐柏。

《抱朴子》
[编辑]

《廣譬》
[编辑]

四瀆辨源,五河分流。赴界注海,殊塗同歸。色不均而 皆艷,音不同而咸悲。香非一而並芳,味不等而悉美。

四瀆總部藝文[编辑]

《四瀆祠碑銘       》北周王褒

靈祠嶽立,貝闕雲浮。寂寥詭怪,髣髴神遊。姬嬴分國, 河渭合流。桃花春水,靈草孤洲。潼鄉河曲,汾陰睢壤。 亂流不度,龍門難上。河魚送迎,江妃來往。水開通跡, 山臨高掌。智以藏往,神以知來。榮光離合,雲氣徘徊。 水仙遺操,津吏餘杯。波息川后,浪靖瞻臺。

四瀆潦水賦有序    明太祖[编辑]

朕嘗俯仰二儀,深思其所以必,陰陽之所以著。今也概觀二儀,陰陽也;陰陽,二儀也。此其所以未知也。夫二儀本二氣之所著,若否於二氣,則上下隔矣。若或上下姤,則萬物咸亨,所以亙古至今。必盛暑之時,則密雲浮游於兩間,霖雨大降,斯太和之至矣,潦水之興矣。若果如斯,則生民福臻,君民者仁治。今當其時,墨雲靉靆,風不鳴條,雨不破塊,宜乎其時,故為之辭曰:

「惟二氣之姤和,無不及而否過。運氤氳於兩間,濁三 江而九河。清淮濟而盈海,無洪濤而巨波。倏汗漫而 連野,驀汪洋而浸多。俄微風之拂面,樹倒影而沉柯。 昔襄陵而懷山,神禹鑿而民歌。」已而滔滔東注,非海 潮而他何?三門峻急,呂梁旋渦,巫山莫止,來源沙陀, 溉荊楚。被菉荷。瘳久疾,起沉痾,均沾萬物,特盛時禾。 爾乃蕩蕩漾漾,婆婆娑娑。浮輕舟之蘭櫂,利漁夫之 㯶蓑。湍於崖壁,綠掛女蘿。泛於農圃,茂於《蓼莪》。五嶽 示態,精英嵯峨。澤施博愛,奚分巨苛。便商舟之絡繹, 善官站之走舸。會百川之皛渺,衝撞林麓之巖阿。或 巨魚之跳躍,翩翻嫩綠之浮荷。布浮萍之滿面,浴潔白之遊鵝。澤北塞之翠草,犢胡民之紫駝。功既滂沛, 溢堤盈坡。海上瀛洲,稽顙稱臣,拜首夷倭。夫何德備 天地雨暘時,若而不磨。

四瀆總部紀事[编辑]

《晉書哀帝本紀》:「興寧元年夏四月甲戌,揚州地震,湖 瀆溢。」

《魏書李彥傳》:「彥字次仲,徵拜河南尹,轉平東將軍、徐 州刺史。延昌二年夏,大霖雨,川瀆皆溢。彥相水陸形 勢,隨便疏通,得無淹潰之害。朝廷嘉之,頻詔勞免。」 《宋史太宗本紀》:「太平興國八年七月,河、江、漢皆溢為 患。」

《真宗本紀》:「大中祥符四年二月,大宴群臣於穆清殿, 作《河瀆四海贊》。」

四瀆總部雜錄[编辑]

《穆天子傳》:「河與江淮濟三水為四瀆,河曰河宗」,四瀆 之所宗也。

《淮南子》:「禹之決瀆也,因水以為師。」

《焦氏易林》,「晉之大過。信敏恭讓,敬鬼尊神。五嶽四瀆。 克厭帝心,受福宜年。」

《禮》,稽命徵,王者祭五嶽四瀆,得其宜則黃雀見。 《梁書高祖武帝本紀》,宣德皇后策高祖書曰:「自聲教 所及,車書所至,革面回首,謳吟德澤。九山滅祲,四瀆 安流,祥風扇起,淫雨靜息。元甲遊於芳荃,素文馴於 郊苑,躍九川於清漢,鳴六象於高岡,靈瑞雜沓,元符 昭著。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