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206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二百六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二百六卷目錄
泗水部彙考
考
泗水部藝文一
觀泗水源記 明喬宇
泗水部藝文二〈詩〉
過泗水 宋蘇舜欽
同子瞻泛汴泗 蘇轍
泗州泛舟 前人
泗河 明吳寬
泗水源 陸化淳
飲泗水鮑莊石淙 于慎行
泉林感興 戴燝
泗水部紀事
泗水部雜錄
洙水部彙考
考
山川典第二百六卷
泗水部彙考
[编辑]《禹貢》之泗水
[编辑]泗水源出山東兗州府泗水縣城東南五十里之陪 尾山,四泉並發,遶至縣北始合為一。又合數十泉水, 西流至曲阜縣城北,過孔林之西,又合洙水,流至兗 州府城東,入金口閘。過閘又合沂水、雩水,遶至府城 西,又納滋陽縣之九泉水,西南流過土樓、杏林二閘, 至濟寧州城東,屈從南門合于洸水。又流至江南鳳 陽府之徐州城東北合汴水,又合徐州境內數十泉 水南流合會通河水,東至宿遷縣入于河。
考
按《書經禹貢》:「泗濱浮磬。」〈疏〉《地理志》:「泗水出濟陰乘氏 縣,東南至臨淮睢陵縣入淮,行千一百一十里也。」〈蔡傳〉 出魯國卞縣桃墟西北陪尾山,源有泉四,四泉俱導, 因以為名。西南過彭城,又東南過下邳入淮。卞縣,今 襲慶府泗水縣也。
浮于淮、泗,達于河。〈蔡傳〉許慎曰:汶水受陳留浚儀陰溝, 至蒙為灉水,東入于泗。則淮泗之可以達于河者,以 灉至于泗也。許慎又曰:泗受泲水,東入淮。蓋泗水至 大野而合于泲,然則泗之上源自泲亦可以通河也。 按《周禮夏官職方氏》:「正東曰青州,其川淮泗。」〈訂義〉《漢志》 「濟陰郡乘氏縣,泗水東南至睢陵入淮。」此孔安國引 以證《禹貢》者。漢乘氏屬濟陰郡。唐以郡為曹州,今為 興仁府縣屬焉。睢陵即今泗州招信縣之北境。然《漢 志》所載,自有兩泗水,其一即自此乘氏至毘陵入淮 者。又一泗水,出魯國辨縣西南,至方與入沛。唐《元和 志》,辨與、方與皆在兗州,今襲慶府泗水縣東陪尾山, 泗水出焉。其源有四,西南流至本州曲阜縣北,分為 二流,北為洙,南為泗,其間即夫子設教之地。又西南 三十五里,至本州瑕丘縣西二十五里,洙復與泗合。 又南流至本州魚臺縣界,縣本漢方與地,屬山陽郡, 即所謂「自方與入沛」者也。又東南流經徐州沛縣,漢 屬沛郡,即所謂「自沛入淮」者也。又東南經徐州彭城 縣,又至泗州,以入于淮。徐、兗、泗皆古徐州之境,周并 于青。
按:《山海經海內東經》:「泗水出吳東北而南,西南過湖 陵西,而東南注東海,入淮陰北。」〈註〉今泗水出魯國十 縣。
按:《漢書地理志》:「陳留郡浚儀。」〈註〉故大梁魏惠王自安 邑徙此。睢水首受狼湯水,東至取慮入泗。
山陽郡「湖陵。」〈註〉《禹貢》「浮于泗、淮,通于河。」
平樂。〈註〉「侯國。」包水東北至泲入泗。
濟陰郡乘氏。〈註〉泗水東南至睢陵入淮。
《泰山郡》。蓋。〈註〉沂水南至下邳入泗。
南武陽。〈註〉冠石山,治水所出,南至下邳入泗。
瑯琊郡「東莞。」〈註〉術水,南至下邳入泗。
東海郡「容丘。」〈註〉侯國祠。水東南至下邳入泗。
梁國蒙。〈註〉獲水,首受甾獲渠,東北至彭城入泗。 魯國卞。〈註〉泗水西南至方與入沛。
按《淮南子。地形訓》,「泗出臺台。」
按:《後漢書郡國志》,「濟陰郡乘氏侯國。有泗水。」
《彭城國》彭城。〈註〉伏滔《北征記》曰:「城北六里,有山,臨泗。」 下邳國,下邳本屬東海。〈註〉戴延之《西征記》曰:「有沂水 自城戶西南注泗,別下迴城南,亦注泗。」
按《水經》,「泗水出魯卞縣北山。」〈注〉《地理志》曰:「出濟陰乘 氏縣」,又云「出卞縣北」,《經》言「北山」,皆非矣。《山海經》曰:「泗 水出魯東北。」余昔因公事,沿歷徐、沇,路逕洙、泗,因令 尋其源流。水出卞縣故城東南,桃墟西北。《春秋昭公 七年》,謝息納季孫之言,以孟氏成邑與晉,而遷于桃。 杜預曰:魯國卞縣東南有桃虛,世謂之曰陶墟,舜所 處也。并曰「舜并」,皆為非也。墟有「澤。澤方一十五里。」〈御覽 引此云陶墟舜所陶處也并曰舜并皆為此也墟有漏澤方一十五里〉淥水澂渟三丈如減,澤西際阜,俗謂之媯亭山,蓋有陶墟「舜漏」之言, 因復有媯亭之名矣。阜側有三石穴,廣圓三四尺。穴 有通否,水有盈漏,數夕之中,則傾陂竭澤矣。〈御覽引此云阜 側有三石穴廣圓三四尺穴有通否水有盈漏漏則數夕之中傾陂竭澤矣〉左右民居,識 其將漏,預以木為曲狀,約鄣穴口,魚鱉暴鱗,不可勝 載矣。自此連岡通阜,西北四十許里。岡之西際,便得 泗水之源也。《博物志》曰:「泗出陪尾」,蓋斯阜者矣。石穴 吐水,五泉俱導,泉穴各徑尺餘。水源南側有一廟,栝 柏成林,時則謂之原泉祠,非所究也。泗水西逕其縣 故城南。《春秋襄公二十年》,季武子取卞,曰:「聞守卞者 將叛,臣率徒以討之。」是也。南有姑蔑城,《春秋》隱公元 年,「公及邾儀父盟于蔑」者也。水出二邑之間。西逕郚 城北。《春秋文公七年,經》書「公伐邾,三月甲戌,取須句, 遂城郚。」杜預曰:「魯邑也。」十縣南有郚城,備邾難也。泗 水自卞而會于洙水也。
西南《逕魯》縣北。〈注〉泗水又西南流,逕魯縣,分為二流, 水側有一城,為二水之分會也。北為洙瀆,《春秋·莊公 九年:經》書「冬,浚洙。」京相璠曰:「杜預並言,洙水在魯城 北,浚深之為齊備也。南則泗水,夫子教於洙、泗之間, 今於城北二水之中,即夫子領徒之所也。」《從征記》曰: 「洙、泗二水,交於魯城,東北十七里闕里,背洙泗牆,南 北一百二十步,東」西六十步,四門各有石閫,北門去 洙水百步餘。後漢初,闕里荊棘自闢,從講堂至九里。 鮑永為相,因修饗祠,以誅魯賊彭豐等。郭緣生言泗 水在城南,非也。余按,《國語》,宣公夏濫于泗淵,里革斷 罟棄之。韋昭云:「泗在魯城北。」《史記冢記》、王隱《地道記》 咸言葬孔子于魯城北泗水上,今泗水南有夫子冢。 《春秋孔演圖》曰:「鳥化為玉,孔子奉以告天。赤爵銜書, 上化為黃玉,刻曰『孔提命作應法,為赤制說』。」題辭曰: 「孔子卒,以所受黃玉葬魯城北,即子貢廬墓處也。」譙 周云:「孔子死後,魯人就冢次而居者百有餘家,命曰 孔里。」《孔叢子》曰:「夫子墓塋方一里,在魯城北六里泗 水上,諸孔氏封五十餘所,人名昭穆,不」可復識。有銘 碑三所,獸碣俱存。《皇覽》曰:「弟子各以四方奇木來植, 故多諸異樹,不生棘木刺草,今則無復遺條矣。」〈聖賢冢墓 記云孔子冢塋中樹以百數皆異種世世無能名其樹者其樹皆弟子持其方樹來種之有柞枌雒離女 貞五味毚檀之屬〉泗水自城北南逕魯城西南,合沂水。沂水 出魯城東南尼丘山西北,山即顏母所祈而生孔子 也。山東一十里有顏母廟,山南數里,孔子父葬處,《禮》 所謂防墓崩者也。平地發泉,流逕魯縣故城南水北 東門外,即爰居所止處也。《國語》曰:「海鳥曰爰居,止於 魯城東門之外三日,臧文仲祭之,展禽譏焉。」故《莊子》 曰:「海鳥止」郊,魯侯觴之,奏以廣樂,具以大牢,三日而 死,此養非所養矣。郭門之外,亦戎夷死處。《呂氏春秋》 曰:昔戎夷違齊如魯,天大寒而後門,與弟子宿於郭 門外,寒愈甚,謂弟子曰:「子與我衣,我活我與子衣,子 活我國士也,為天下惜。子不肖人不足愛。」弟子曰:「不 肖人惡能與國士并衣哉?」戎嘆曰:「不濟夫!」解衣「與弟 子半夜而死。」沂水北對稷門,昔圉人犖有力能投,蓋 于此門。服虔曰:「能投千鈞之重,過門之上也。」杜預謂 走接屋之桷,反覆門上也。《春秋僖公二十年》,經書春, 新作南門。《左傳》曰:「書,不時也。」杜預曰:本名稷門,僖公 更高大之,今猶不與諸門同,故名高門也。其遺基猶 在地八丈餘矣,亦曰雩門。《春秋左傳莊公十年》,公子 偃請擊宋師,竊從雩門蒙皋比而出者也。門南隔水 有雩壇,壇高三丈,曾點所欲風舞處也。高門一里餘, 道西有道兒君碑,是魯相陳君立,昔曾參居此,梟不 入郭。縣即曲阜之地,少昊之墟。有大庭氏之庫,《春秋》 豎牛之所攻也。故劉公幹《魯都賦》曰:「戢武器於有炎 之庫,放戎馬於」巨野之坰。周武王封姬旦於曲阜,曰 魯。秦始皇二十三年以為薛郡。漢高后元年為魯國。 阜上有季氏宅,宅有武子臺,今雖崩夷,猶高數丈。臺 西百步有大井,廣三丈,深十餘丈,以石壘之,石以磬 制。《春秋定公十二年》,公山不狃帥費攻魯,公入季氏 之宮,登武子之臺也。臺之西北二里有周公臺,高五 丈,周五十步。臺南四里許,則孔廟,即夫子之故宅也。 宅大一頃,所居之堂,後世以為廟。漢高祖十三年過 魯,以太牢祀孔子。自秦燒《詩》《書》,經典淪缺。漢武帝時, 魯恭王壞孔子舊宅,得《尚書》《春秋》《論語》《孝經》。時人已 不復知有古文,謂之「科斗書。」漢時祕之,希有見者。于 時聞堂上有金石絲竹之音,乃不壞矣。「廟屋三間,夫 子在西面東向」顏母〈舊本作徵母〉在中間南面,夫人隔東 一間東向。夫子床前有石硯一枚,作甚朴,云平生時 物也。魯人藏孔子所乘車于廟中,是顏路所請者也。 獻帝時,廟遇火燒之。永平中,鍾離意為魯相,到官,出 私錢萬三千文,付戶曹孔訢治夫子車,身入廟,拭几 席劍履。男子張伯除堂下草,土中得玉璧七枚,伯懷 其一,以六枚白意。意令主簿安置几前。孔子寢堂床 首有懸甕,意召孔訢問:「何等甕也?」對曰:「夫子甕也,背 有《丹書》,人勿敢發也。」意曰:「夫子聖人,所以遺甕,欲以
懸示後賢耳。」發之,中得《素書》,文曰:「後世修吾書,董仲舒護吾車,拭吾履,發吾笥,會稽鍾離意。璧有七,張伯藏其一。」意即召問,伯果服焉。魏黃初二年,文帝令郡 國修起孔子舊廟,置百夫吏卒。〈夫舊作戶後改作夫按曹植撰孔羨奉家 祀碑云以議郎孔羨為宗聖侯邑百戶奉孔子之祀令魯郡修起舊廟置百戶吏卒以守衛之〉「廟有 夫子像,列二弟子,執卷立侍,穆穆有詢仰之容。」漢魏 以來,廟列七碑,二碑無字,栝柏猶茂。廟之西北二里, 有顏母廟,廟像猶嚴,有修栝五株。孔廟東南五百步, 有雙石闕,即靈光之南。闕北百餘步,即靈光殿。基東 西二十四丈,南北十二丈,高丈餘。東西廊廡別舍,中 間方七百餘步。闕之東北有浴池,方四十許步。池中 有釣臺,方十步。池、臺悉石也,遺基尚整,故王延壽賦 曰「周行數里,仰不見日」者也。是漢景帝程姬子魯恭 王之所造也。殿之東南即泮宮也。在高門直北,道西 宮中有臺,高八十尺。臺南水東西一百步,南北六十 步。臺西水南北四百步,東西六十步。臺池咸結石為 之,《詩》所謂「思樂泮水」也。沂水又西逕圓丘北,丘高四 丈餘。沂水又西流,昔韓雉射龍於斯水之上。《尸子》曰: 「韓雉見申羊於魯,有龍飲於沂。韓雉曰:『吾聞也,出見 虎,搏之,見龍,射之。今弗射,是不得行,吾聞也』。」遂射之。 沂水又西,右注泗水者也。
又西過瑕丘縣東,屈從縣東南流,漷水從東來注之。 〈注〉瑕丘,魯邑,《春秋》之負瑕矣。哀公七年,季康子伐邾, 囚諸負瑕是也。應劭曰:「瑕丘在縣西南。昔衛大夫公 叔文子升于瑕丘,蘧伯玉從。文子曰:『樂哉斯丘!死則 我欲葬焉』。伯玉曰:『吾子樂之』。」則瑗請前。刺其欲害民 良田也。瑕丘之名,蓋因斯以表稱矣。曾子弔諸負夏, 鄭元、皇甫謐並言衛地。魯、衛雖殊,土則一也。漷水出 東海合鄉縣。漢和帝永寧九年,封馬光子,復為侯國。 其水西南流入邾。《春秋·哀公二年》,「季孫斯伐邾,取漷 東田及沂西田」是也。漷水又逕魯國鄒山東南,而西 南流,《春秋左傳》所謂嶧山也。邾文公之所遷,今城鄒 山之陽,依巖岨以墉固,故邾婁之國。曹,姓也。叔梁,紇 之邑也。孔子生于此,後乃縣之,因鄒山之名以氏縣 也。王莽之鄒亭矣。京相璠曰:「《地理志》嶧山在鄒縣北, 嶧邑之所依為名也。山東西二十里,高秀獨出,積石 相臨,殆無土壤,石間多孔穴,洞達相通,往往有如數 間屋處,其俗謂之嶧孔」,遭亂輒將處。〈當作居〉人入嶧,外 寇雖眾,無所施害。永嘉中,太尉郗鑒將鄉曲逃此山, 胡賊攻守不能得。今山南有大嶧,名曰「郗公嶧。」山北 有絕巖,秦始皇觀禮于魯,登于嶧山之上,命丞相李 斯以大篆勒銘山巔,名曰「晝門。」〈御覽引此注作盡門俱誤唯山東通志作 書門近是〉《詩》所謂「保有鳧嶧」者也。漷水又西南,逕蕃縣故 城南,又西逕薛縣故城北。《地理志》曰:夏車正奚仲之 國也。《竹書紀年》:梁惠成王三十一年,邳遷于薛,改名 徐州。城南山上有奚仲冢。《晉太康地記》:「奚仲冢在城 南二十五里山上,百姓謂之神靈也。」齊封田文於此, 號孟嘗君,有《惠喻》。〈惠喻當作惠譽即馮璦焚券事也〉今郭側猶有文 冢,結石為郭,制作嚴固,瑩麗可尋。行人往還,莫不逕 觀,以為異見矣。漷水又西,逕仲虺城北。《晉太康地記》 曰:「奚仲遷於邳,仲虺居之,以為湯左相。其後當周爵 稱侯,後見侵削,霸者所絀,為伯任姓也。」應劭曰:「邳在 薛。」徐廣《史記音義》曰:「楚元王子郢,以呂后二年封上 邳侯也。」〈按史記楚元王子劉郢客封上邳侯〉有下,故此為上矣。《晉書地 道記》曰:仲虺城在薛城西三十里。漷水又西,逕至胡 陸縣入于泗。故京相璠曰:薛縣,漷水首受蕃縣,西注 山陽胡陸是也。《經》言「瑕丘東」,誤耳。
又南過平陽縣西。〈注〉縣即山陽郡之南平陽縣也。《竹 書紀年》曰:「梁惠成王二十九年,齊田盻及宋人伐我 東鄙,圍平陽者也。」王莽改之曰黽平矣。泗水又南,逕 故城西,世謂之漆鄉。應劭《十三州記》曰:「漆鄉,邾邑也。」 杜預曰:「平陽東北有漆鄉漷」,今見有故城,西南方二 里,所未詳也。
又南過高平縣西,洸水從西北來流注之。〈注〉泗水南 逕高平山,山東西十里,南北五里,高四里,與眾山相 連。其山最高,頂上方平,故謂之「高平山」,縣亦取名焉。 泗水又南,逕高平縣故城西。漢宣帝地節三年,封丞 相魏相為侯國。高帝八年,封將軍陳錯為橐侯。〈史記漢書 功臣表並作槁侯陳鍇為將從擊陳豨有功舊本水經注亦作槀侯此注改作橐侯未知何據豈酈君所 見史漢別本有異乎〉《地理志》曰:「縣,故山陽之橐也。」〈舊本橐作槁〉王莽 改曰高平。應劭曰:「章帝改。」按《本志》曰:「王莽改名,章帝 因之矣。」所謂洸水者,洙水也。蓋洸、洙相入受通稱矣。 又南過方輿縣東。〈注〉漢哀帝建平四年,縣女子田無 嗇生子。先未生二月,兒啼腹中。及生不舉,葬之陌上。 三日,人過聞啼聲,母掘養之。
荷水從西來注之。〈荷當作菏注〉荷水即沛水之所苞注,以 成湖澤也。而東與泗水合於湖陵縣西六十里穀庭 城下,俗謂之「黃水口。」黃水西北通巨野澤,蓋以黃水 沿注于荷,故因以名焉。
又屈東南過湖陸縣南,洧涓水。〈宋本作涓涓水注同〉從東北來 流注之。〈注〉《地理志》曰:「故湖陸縣也。」荷水在南,王莽改 曰湖陸。應劭曰:「《尚書》一名湖陵,章帝封東平王蒼子為湖陵侯,更名湖陵也。」泗水又東,逕郗鑒所築城北, 又東逕湖陵城東南,昔桓溫北入也,范懽擒慕容忠 于此。城東有度尚碑。泗水又左會南梁水。《地理志》曰: 水出蕃縣。今縣之東北平澤出泉若輪焉,發源成川, 西南流分為二水,北枝,水西出逕蕃縣北,西逕滕城 北。《春秋左傳隱公十一年》:「滕侯、薛侯來朝,爭長。薛侯 曰:『我先封』。滕侯曰:『我,周之卜正也。薛,庶姓也,我不可 以後之』。公使羽父請薛侯曰:『君辱在寡人,周諺有之 曰:『山有木,工則度之;賓有禮,主則擇之。周之宗盟,異 姓為後。寡人若朝于薛,不敢與諸任齒。君若辱貺寡 人,則願以滕君為請』』。」薛侯許之,乃長滕侯者也。漢高 祖封夏侯嬰為侯國,號曰滕公。鄧晨曰:今沛郡公丘 也。其水又溉公丘焉。縣故城在滕西北。按《地理志》即 滕也,周懿王子錯叔繡,文公所封也。〈世本云周文王子錯叔繡封於 滕杜預世譜並同唯漢書地志沛郡公丘縣注謂滕是周懿王子錯叔繡所封故水經注仍其說〉齊 滅之。秦以為縣。漢武帝元朔三年,封魯恭王子劉順 為侯國。世以此水溉我良田,遂及百秭,故有兩溝之 名焉。南梁水自枝渠西南,逕魯國蕃縣故城東,俗以 南鄰于漷,亦謂之西漷水。南梁水又屈逕城南。應劭 曰:「縣古小邾邑也。」《地理志》曰:「其水西流注于沛,沛在 湖陸西,而左注泗,泗沛合流,故《地記》或言沛入泗」,泗 亦言入沛,互受通稱,故有入沛之文。闞駰《十三州志》 曰「西至湖陸入泗」是也。《經》無南梁之名而有洧涓之 稱,疑即是水也。戴延之《西征記》亦言湖陸縣之東南 有洧涓水,亦無記于南梁,謂是吳王所道之瀆也。余 按湖陸西南止有是水,延之蓋以《國語》云:「吳王夫差 起師,將北會黃池,掘溝于商、魯之間,北屬于沂,西屬 于沛。」以是言之,故是水為吳王所掘,非也。余以水路 求之,止自泗川耳。蓋北達沂,西北逕于商魯而接于 沛。吳所浚廣耳,非謂起自東北,受沂西南注沛也。假 之有通,非吳所趣。年載誠渺,人情廁近,以今忖古,知 一延之之不通情理矣。泗水又南,漷水注之,又逕薛 之上邳城西而南注者也。
又東過沛縣東。〈注〉昔許由隱于沛澤,即是縣也。縣蓋 取澤為名。宋滅屬楚,左泗水之濱,于秦為泗水郡治。 《黃水》注之,黃水出小黃縣黃鄉黃溝,《國語》曰:吳子會 諸侯于黃池者也。黃水東流逕外黃縣故城南。張晏 曰:「魏郡有內黃縣,故加外也。」薛瓚曰:「縣有黃溝,故縣 氏焉。」圈稱陳留。《風俗傳》曰:「縣南有渠水」,於春秋為宋 之曲棘里,故宋之別都矣。《春秋?昭公二十五年》,宋元 公卒于曲棘是也。宋華元居于稷里。《宣公十五年》,楚、 鄭圍宋,晉解楊圍楚,致命于此。宋人懼,使華元乘闉 夜入楚師,登子反之床曰:「寡君使元以病告敝邑,易 子而食,析骸以爨,城下之盟,所不能也。」子反退一舍, 宋、楚乃平。今城東闉上,猶有華元祠,祠之不輟。城北 有華元冢。黃溝自城南,東逕葵丘下。《春秋?僖公九年》, 齊桓公會諸侯于葵丘。宰孔曰:「齊侯不務德而勤遠 略,北伐山戎,南伐楚,西為此會東略之,不知西則否 矣,其有亂乎?君務靖亂,無勤于行。」晉侯乃還,即此地 也。黃溝又東注大澤,蒹葭莞葦生焉,即世所謂大薺 陂也。陂水東北流,逕定陶縣南。
又東逕山陽郡。〈注〉成武縣之楚丘亭北。黃溝又東,逕 郜城北成武縣故城南,王莽更之曰成安也。黃溝又 東北,逕郜城北。《春秋·桓公二年經》書,「取郜大鼎于宋, 戊申,納于太廟。」《左傳》曰:「宋華督攻孔父而取其妻,殺 殤公而立公子憑,以郜大鼎賂公。臧僖伯諫為非禮。」 《十三州志》曰:「今成武縣東南有郜城,俗謂之北郜者 也。」黃溝又東,逕平樂縣故城南,又東,右合泡水,即豐 水之上源也。水上承大薺陂,東逕貫城北,又東逕己 氏縣故城北,王莽之己善也。縣有伊尹冢。崔駰曰:「殷 帝沃丁之時,時伊尹卒,葬于薄。」《皇覽》曰:「伊尹冢在濟 陰己氏平利鄉。」皇甫謐曰:「伊尹年百餘歲而卒,大霧 三日。沃丁葬以天子之禮,親自臨喪,以報大德焉。」又 東逕孟諸澤。杜預曰:澤在梁國睢陽縣東北逕卬城 縣故城南。《地理志》曰:山陽縣也。王莽更名之曰郜城 矣。故世有南郜、北郜之論也。又東逕單父故城南。昔 宓子賤之治也,孔子使巫馬期觀政,入其境,見夜漁 者,問曰:「子得魚輒放,何也?」曰:「小者吾大夫欲長育之 故也。」子聞之曰:「誠彼形此,子賤得之善」矣。惜哉不齊 所治者小也。王莽更名斯縣,為利善矣。世祖建武十 三年,封劉茂為侯國。又東逕平樂縣,右合泡水,水上 承水。〈一作濰水下同〉於下邑縣界東北注一水。上承水 于杼秋縣界北流,世又謂之瓠盧溝。水積為渚,渚水 東北流,二渠雙引,左合灃水,俗謂之二泡也。自下灃、 泡並得通稱矣。故《地理志》曰:「平樂,侯國也」,泡水所出。 又逕豐西潭,謂之灃水。《漢書》稱高祖送徒麗山,徒多 亡,到豐西澤,有大蛇當徑,拔劍斬之。此即漢高祖斬 蛇處也。又東逕大堰,水分為二。又東逕豐縣故城南, 王莽之吾豐也。水側城東北流,右合枝水,上承豐西 大堰,派流北,東逕豐城北,東注灃水。灃水又東合黃 水,時人謂之狂水。蓋「狂」、「黃」聲相近,俗傳失實也。自下「黃水」又兼通稱矣。水上舊有梁,謂之「泡橋。」王智深《宋 史》云:宋太尉劉義恭於彭城遣軍主〈舊本作遣軍王吳本改作軍正 並誤六朝時每謂將帥為軍主如梁書韋粲令軍主鄭逸逆擊侯景是其例也今改定〉稽元敬 北至城覘,候魏軍。魏軍於清西望見元敬士眾,魏南 康侯杜道儁引趣泡橋。沛縣民逆燒泡橋,又於林中 打鼓,儁謂宋軍大至,爭渡泡水,水深酷寒,凍溺死者 殆半。清水,即泗水之別名也。沈約《宋書》稱「魏軍欲渡 清西」,非也。泡水又東逕沛縣故城南。秦末兵起,蕭何、 曹參迎漢高祖於此城。高帝十一年,封合陽侯劉仲 子為侯國。城內有漢高祖廟,廟前有三碑,後漢立廟 基,以青石為之,階陛尚存。劉備之為徐州也,治此。袁 術遣紀靈攻備,備求救呂布,布救之,屯小沛,招靈,請 備共飲。布謂靈曰:「元德,布弟也。布性不憙合鬥,但憙 解鬥。」乃植戟于門,布彎弓曰:「觀布射戟小支,中則當 各解兵,不中可留決鬥。」一發中之遂解。此即布射戟 支處也。《述征記》曰:城極大,四周壍,通灃水,灃水于城 南東注泗,即泡水也。《地理志》曰:泡水自平樂縣東北 至沛入泗者也。泗水南逕小沛縣東,縣治故縣南垞 上,東岸有泗水亭,漢祖為泗水亭長,即此亭也。故亭 今有高廟,廟前有碑,延熹十年立。廟闕崩褫,略無全 者。水中有故石梁處,遺石尚存。高祖之破黥布也,過 之,置酒沛宮,酒酣歌舞,慷慨傷懷,曰:「遊子思故鄉也。」 泗水又東南流,逕廣戚縣故城南。漢武帝元朔元年, 封劉澤為侯國,王莽更之曰力聚也。泗水又逕留縣 而南,逕垞城東,城西南有崇侯虎廟,道淪遺愛,不知 何因而遠有此圖。泗水又南逕宋大夫桓魋冢西,山 抗泗水上而盡石,鑿而為冢,今人謂之「石郭」者也。郭 有二重,石作工巧,夫子以為不如死之速朽也。 又東南過彭城縣東北。〈注〉泗水西有龍華寺,是沙門 釋法顯遠出西域,浮海東還,持《龍華圖》,首創此剎。法 流中夏,自法顯始也。其所持天基二石,仍在南陸東 基堪中,其石尚光潔可愛。泗水又南,淮水入焉,而南 逕彭城縣故城東。周顯王四十二年,九鼎淪沒泗淵。 秦始皇時而鼎見於斯水。始皇自以德合三代,大憙 使數千人沒水求之不得,所謂鼎伏也。亦云:系而行 之未出,龍齒齧斷其系。故語曰:「稱樂大早絕鼎系」,當 是孟浪之傳耳。泗水又逕龔勝墓南,墓碣尚存。又逕 亞父冢東。《皇覽》曰:「亞父冢在廬江縣郭東居巢亭中 有亞父,并吏民親事皆祭亞父於居巢廳上。後更造 祠於郭東,至今祠之。」按《漢書項羽傳》:歷陽人范增,未 至彭城而發疽死,不言之居巢,今彭城南有項羽掠 馬臺,臺之西南山麓上,即其冢也。增不慕范蠡之舉, 而自絕于斯,可謂褊矣。推考書墓事,近于此也。 又東南過呂縣南。〈注〉呂,宋邑也。《春秋》?襄公元年,晉師 伐鄭及陳,楚子辛救鄭,侵宋、呂留,是也。縣對泗水,漢 景帝三年,有白頸烏與黑烏群鬥於縣,白頸烏不勝, 墮泗水中,死者數千。京房《易傳》曰:「逆親親,厥妖白黑 烏鬥,時有吳楚之反。」泗水之上有石梁焉,故曰呂梁 也。昔宋景公以弓工之弓,彎弧東射,矢集彭城之東, 飲羽于石梁,即斯梁也。懸濤漰渀,實為泗嶮,孔子所 謂「魚鱉不能游。」又云:「懸水三十仞,流沫九十里。」今則 不能也。蓋惟嶽之喻,未便極天明矣。《晉太康地記》曰: 水出磬石,《書》所謂「泗濱浮磬」者也。泗水又東南流,丁 溪水注之。溪水上承泗水於呂縣東南流,北帶廣隰 山高而注于泗川。泗水冬春淺澀,常排沙通道,是以 行者多從此溪,即《陸賦》所云「乘丁水之捷岸,排泗川 之積沙」者也。晉太元九年,左將軍謝元于呂梁遣督 護聞人奭用工九萬,擁水立七拖,以利運漕者。〈拖當作埭 晉書謝元堰呂梁水植柵立七埭為派擁二岸之流以利漕運〉 又東南過下邳縣西。〈注〉泗水歷縣,逕葛嶧山東,即奚 仲所遷邳嶧者也。泗水又東南,逕下邳縣故城西,東 南流,沂水流納注焉,故東海屬縣也。應劭曰:「奚仲自 薛徙居之,故曰下邳也。」漢徙齊王韓信為楚王,都之, 後乃縣焉。王莽之閏儉東陽郡治。文穎曰:「秦嘉東陽 郡,今下邳是也。」晉灼曰:「東陽縣,本屬臨淮郡,明帝分 屬下邳,後分屬廣陵故。」張晏曰:東陽郡,今廣陵郡也, 漢明帝置下邳郡矣。城有三重,其大城中有《司馬石 苞》、鎮東將軍胡質、《司徒王渾》、監軍石崇四碑。南門謂 之白門,魏武擒陳宮於此處矣。中城,呂布所守也。小 城,晉中興北中郎將荀羡、郗曇所治也。昔太山吳伯 武少孤,與弟文章相失二十餘年,遇於縣市,文章欲 歐伯武,「心神悲慟,因相詢問,乃兄弟也。」縣為沂泗之 會也。又有武原水注之,水出彭城武原縣西北,會注 陂南,逕其城西,王莽之樂亭也。縣東有徐廟山,山因 徐徙,以即名之也。山上有石室,徐廟也。武原水又南 合武水,謂之泇水。南逕剛亭城,又南至下邳入泗,謂 之武原水口也。又有桐水出西北。東海容丘縣東南 至下邳入泗。泗水東南至下相縣故城東,王莽之從 德也。城之西北有漢太尉陳球墓,墓前有三碑,是弟 子管寧、華歆等所造。初平四年,曹操攻徐州,破之,拔 取慮、睢陵、夏丘等縣,以其父避難,被害于此,屠其男女十萬,泗水為之不流。自是數縣人無行跡,亦為暴 矣。泗水又東南,得睢水口。泗水又逕宿預城之西,又 逕其城南,故下邳之宿留縣也,王莽更名之曰「康義」 矣。晉元皇之為安東也,督運軍儲而為邸閣也。魏太 和中,南徐州治,後省為戍。梁將張惠紹北入水軍所 次,憑固斯城,更增修郭,壍其四面,引水環之。今城在 泗水之中也。
又東南入于淮。〈注〉泗水又東,逕陵柵南。《西征記》曰:「舊 陵縣之治也。」泗水又東南,逕淮陽城,城〈一本無城字〉「北臨 泗水」,昔菑丘訢飲馬斬蛟眇目,於此處也。〈韓詩外傳東海有勇 士菑丘訢過神泉飲馬馬為蛟所取訢拔劍入水三日三夜殺二蛟而出雷神隨而擊之眇其左目吳越 春秋作叔丘訢云訢為齊王使吳過淮津飲馬于淮水神取其馬訢大怒袒裼持劍人水求神決戰連日 乃出眇其一目〉泗水又東南,逕魏陽城北,城枕泗川,陸機《行 思賦》曰:「行魏陽之枉渚。」故無魏陽,疑即泗陽縣故城 也。王莽之所謂淮平亭矣。蓋魏文帝幸廣陵所由,或 因變之未詳也。泗水又東逕角城北,而東南流注于 淮。考諸地說,或言泗水于睢陵入淮,亦云于下相入 淮,皆非實錄也。
按:《博物志》:「宋北有泗水,南迄睢濄。」
按:《魏書地形志》,「魯郡魯。」〈註〉二漢、晉屬。有牛首亭、五父 衢、尼丘山、房山、魯城、叔梁紇廟、孔子墓廟。沂水、泗水 按《隋書地理志》,魯郡泗水。〈註〉開皇十六年置。有洙泗 水。
按:《地理通釋·十道山川攷》:「《泗水,職方》,青州川出襲慶 府泗水縣桃墟西北陪尾山,源有泉四,四泉俱導,因 以為名。西南過彭城,又東南過下邳入淮。孔子宅在 曲阜縣。」〈今仙源縣〉魯城中,歸德門內。闕里之中,背洙泗 矍相圃之東北。太史公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 夫子遺風。
按:《金史地理志》:「單州魚臺。」〈註〉有泗水。
濟州任城。〈註〉有泗水。
徐州:「彭城。」〈註〉有泗水。
邳州。「下邳。」〈註〉有泗水。
宿遷:〈註〉有泗水。
滕州:「沛。」〈註〉有泗水。
鄒。〈註〉宋隸泰寧軍。有泗水。
兗州「曲阜。」〈註〉宋名「仙源。」有泗水。
泗水。〈註〉有陪尾山、尼丘山、泗水。
按圖書編《泗水攷》:「泗水源發陪尾山,四泉並發,循泗 水縣北八里,始合為一。西經曲阜縣,貫府城下,至濟 寧,分南北流,南流入徐州境,北流入會通河。」
按《山東通志》:「泗水源出泗水縣陪尾山,西流至曲阜 縣,經滋陽縣合沂水,又南流至濟寧州合汶水入會 通河。」
按《兗州府志》,泗水縣城東南五十里有陪尾山,泗水 發源于此。又縣城東南二十里有商山,山下有鮑村、 東崖、黃陰三泉,皆流入泗水。
泗水源出泗水縣城東五十里陪尾山之陽。山陰有 湖,謂之「漏澤山。」下有泗水神祠,號仁濟侯,故宋時所 封也。廟西即泉林寺,水出山下,四泉同發,故曰「泗水。」 寺之左右泉以數十,互相灌輸,合而成流。西南逕卞 城,有橋跨之,曰「卞橋。」泗水又西有泉數十,自邑之南 境北流入之。有泉數十,自邑之北境南流入之,皆謂 之「泗水。」明初,開會通河,引泗入運,命工部主事顧大 奇等遍歷山川,疏濬諸泉,以通水利。正統中,參將湯 節大加疏鑿,諸泉盡出,漕渠賴焉。泗水又西過其縣 北,又西過曲阜城北五里,離而為洙水,《春秋》所謂「洙 瀆」也。洙水逕聖墓前,泗水繞其後,逕孔林之西,合而 為一,總謂之泗水。泗水又西至府城東五里金口閘 東,沂水、雩水入之。沂水出曲阜尼山之麓,過其縣南, 至府城東,入於泗水。雩水出曲阜縣南五里馬跑泉, 西流過鄒縣境,至府城東,入於泗水。泗水正流,西入 金口閘。金口閘在府城東五里,俗所謂「黑風口」也。隋 文帝時,沂、泗南流,汎濫大野,薛冑於二水之交,積石 堰之,決令西注陂澤,以溉良田,號為薛公豐兗渠。李 白詩「中魯東門石隄」,即其地也。元至元二十年,開會 通河,乃修薛公舊堰,為滾水石壩,以引泗入運。延祐 四年,都水太監闊闊始疏為三洞,以洩水勢,而金口 閘壩所由始矣。明初,堰壩以土,旋築旋廢。成化七年, 侍郎喬毅始命主事張盛以石為壩,錮之以鐵。夏秋 水潦,則開閘洩水使南流,會沂由港里閘入師家莊 閘河,冬春水微,則閉閘遏水,西入府城,以出濟寧。其 節宣之宜,與戴村同,皆運道所利壩也。然石壩之上 常益以土,歲壞則歲增之。嘉靖末年,河道都御史王 廷復命同知黎天啟增築閘壩,以石益土,而制始大 備矣。金口閘河入府城而西至于西門之外,納闕黨、 蔣詡七泉水,合而成流,謂之「濟河。」濟河者,以其通于 濟寧也。濟河至城西十里,過土樓閘,又西為杏林閘, 又西凡六十里至濟寧城東,屈從南門合於洸水入 漕,謂之「府河。」
泗水入漕之泉五十六:曰「雪花泉、曰珍珠泉、曰淘米泉、曰趵突泉、曰黑虎泉、曰響水泉,曰白石泉、曰紅石 泉,曰繁林泉,曰甘露泉,曰馬跑泉,曰三台泉,曰馬莊 泉,曰甘露舊泉、曰甘露新泉」,曰「潘波舊泉、曰潘波新 泉、曰琵琶泉、曰黃陰泉,曰上奎聚泉、曰下奎聚泉、曰 上新泉」、曰「下新泉」,皆泗水之源也。曰「小泉」,曰「曹家泉」, 曰「蔣家泉」,曰「黑老溝泉」,曰「石井泉」,曰「醴眼泉」,曰「龜眼 泉」,曰「龜尾泉」,曰「龜陰泉」,曰「合德泉,曰趙家泉,曰黃花 泉,曰珠泉,曰東巖泉」,曰「西醴泉」,曰「西巖泉」,曰「三角泉, 曰蘆城泉」,曰「大玉泉,曰小玉泉」,曰「廕出泉」,皆在縣境 之南北流入泗。曰「卞橋泉」,曰「吳家泉」,曰「巧泉」,曰「東黃 溝泉,曰西黃溝泉,曰天井泉,曰北黃陰泉」,曰「七里溝 泉」,曰「岳陵泉」,曰「北黃溝泉」,曰「杜家泉」,曰「魏莊泉」,皆在 縣境之北,俱南流入泗,合而為泗水。
又自滋陽來者九:曰西北新泉,曰東北新泉,曰闕黨 泉,曰古溝泉,曰負瑕泉,曰上蔣詡泉,曰下蔣詡泉,曰 驛後泉,曰紙房新泉,俱于府城之西,會于泗水。 按《曲阜縣志》:泗河在縣北八里。《國語》:宣公夏濫于泗 淵,里革斷罟棄之。韋昭云「在魯城北。」是也。由泗水縣 來,入境,逕孔林之北,西流至府城東,合於沂水。 雩河在縣南五里。發源馬跑泉,西流至府城東入於 「沂、泗。」
嶮河,在縣東五十里。出石門山下,南流入泗。
按《濟寧州志》:「泗水,源出泗水縣陪尾山下,西南流,會 諸泉,達於曲阜,遶宣聖林北。又西南會洙沂二水,至 兗州府城東金口壩,分為二派。一下壩南流,西折入 州境,距本州東三十餘里為泗河,至魯橋入運。一從 壩上西入府城,徑出西水關,納闕黨、蔣詡七泉,合流 為府河,西南至州城東合洸水,入天井閘濟運。」今因 改築楊家壩、亦由城北而西、徑會洸水、自夏家橋入 湖
按《江南通志》:淮安府泗河,源出山東,即徐邳泗州之 下流。
按《徐州志》:「泗河,源出山東泗水縣陪尾山,其源有四, 因名。水由鏡山歷茶城南流至州城東北,與汴水合。 嘉靖間,汴水北徙,出秦溝,泗水至茶城即與汴合,循 城東南以達於淮。」
汴河一名「沁河」,一名「小黃河」,由西來,迤州城之東北, 與泗水合。
馬跑泉:在城東北五十里,由運鐵河達於泗。
奉聖泉、「黑龍泉」、「野溝泉」、「劉家泉」、海眼泉、並由運鐵河 至新挑溝以達於泗。
母豬泉、運端泉,俱在鏡山之北、絳山之東,合流達於 「泗。」
雙井泉、白塔泉:俱在城東南七十里。由響水溝以達 於《泗》。
寒山堰在城東南十八里。梁蕭淵明伐魏,堰泗水以 灌彭城。
沛縣薛河出滕、薛境,西流會昭陽湖,自金溝口達於 泗。
泥溝河自魚臺縣界達于泗。
沙河渡自泗水縣經魚臺縣入沛境。
縣泡河在城北百步許,源接單縣,循沛境東入於 泗。
按《淮安府志》:「邳州泗河,在州南二里,即泗水《禹貢》所 載。其源出魯卞縣桃墟,源有四道,由西南過徐,又東 過下邳,合沂武二水,東至清河縣,又會淮水東入海。 今為黃流淤塞,入會通河合流,東至宿遷入黃河。 武河在州西北五十里,其源出自山東嶧縣馬旺山 許家泉,流經偃武鄉入蛤湖,至乾溝口入泗。」
沂河在州西一里。《地志》云:「沂水出自泰山郡蓋縣艾 山,經沂州沂水縣,流至下邳,西南入泗。」
宿遷縣運河舊在治西二十步。濟、汶、沂、泗諸水合流, 自直河入境,流經小河,以會黃河,自古城入桃源縣 界。
皁河在縣北四十里。出港頭社,下流入泗。
睢寧縣泗河,在縣西北七十里。源出山東泗水縣,西 南,過彭城,經下邳入於淮。後因黃河南涉,遂兼併之, 而泗河之名不存矣。
按《桃源縣志》,「泗河在治北三百步許,源出山東,即徐 邳泗州之下流。」
按:《清河縣志》,大清河口、小清河口二河即泗水之末 流也。
泗水部藝文一
[编辑]《觀泗水源記 》明·喬宇
泗水縣東行四十里,至林泉寺。以泗泉在東,又多古 林,故名。明日,觀李希賢詩于壁,次之。出寺南行,折東 數百步,是為泗泉源。自陪尾山並發四穴,相去僅二 丈許。自石罅各殊狀,或趵突,或沸如珠,回旋仄出,晝 夜不竭。又有芳樹幽花,澄鮮帶映。是日晴好,延佇容 與,見諸穴若涌扶光自內而出,溶溶金色,散于澗外。 復慨然興起,想吾夫子講道之所。遂飲泉一勺,又汲於寺,飲其茗,俾不徒經行於名泉之濱矣。泉北合循 泗水縣西經曲阜,貫兗州至濟寧,分南北流,南入於 徐州境,北流入於會通河。為其引以資漕運,利航楫。 又能納蓼白馬嶮泮沂、黃諸水以益其流,是宜與群 泉別。遂篆「泗水」二大字於泉之石以行。
泗水部藝文二〈詩〉
[编辑]《過泗水 宋》·蘇舜欽
五年六經此,仰首嘆勞生。山是往時路,人皆今日情。 機心去國少,塵眼向淮明。物理吾俱曉,漂流安足驚。
同子瞻泛汴泗 蘇轍
[编辑]「江湖性終在,平地難久居。」綠水雨新漲,扁舟意自如。 河身縈匹素,洪口轉《千車》。願言棄城市,長竿夜獨漁。
泗州泛舟 前人
[编辑]城東泗水平如席,城頭遠山涵落日。輕舟鳴橈自生 風,渺渺江湖動顏色。中州過盡石縱橫,南去清波頭 盡白。岸邊怪狀如牛馬,御尾舳艫誰敢下。榜人出沒 須臾間,卻立沙頭手足乾。客舟一葉久未上,吳牛面 首良間關。風波蕩潏未可觸,歸來百事常艱難。樓中 吹角暮煙起,出城騎火催君還。
泗河 明吳寬
[编辑]泗源合一水,古河因以名。望之渺千頃,永日汪然清。 蕩搖鄒嶧山,映帶兗州城。餘波入漕渠,資國功匪輕。 疏濬藉水部,來往勞經營。欲渡免舟楫,石堰築且平。 臨流一縱步,魚鱉不我驚。即欲窮其源,何惜此數程。 念昔洙泗間,講業皆諸生。河廣豈水然,聖澤惟盈盈。 茲游幸沾溉,自慶非徒行。浴沂效前哲,春服亦既成。
泗水源 陸化淳
[编辑]靈源陪尾殆天開,一脈勾連百道洄。波面吐吞驚澥 渤,地中傾動自風雷。禹功終古無消息,元化何心任 去來。我欲浮槎到天漢,只疑足下是《蓬萊》。
飲泗水鮑莊石淙 于慎行
[编辑]行歌涉沂泗,暫偕魚鳥歡。碧草夾修逵,炎風吹我冠。 道旁有嘉樹,四月秋聲寒。俯見石淙水,景色未可殫。 清虛涵雲日,滴瀝鳴琅玕。主人有逸興,為我陳盂盤。 鮮魚坐竹笱,揮手截素湍。瑩徹青玉鏡,照我顏色丹。 泠泠漱瓊液,飛沫盡可餐。祓洛未為盛,臨濠愜所觀。 馳暉速短炬,走海無停瀾。能將雙蓬鬢,逐彼兩跳丸。 空歌望前路,於此且盤桓。
泉林感興 戴燝
[编辑]言入泗水濱,青山鬱林薄。翛然塵外蹤,因之蕩煩濁。 逕迴山翠深,巖靜澗芳落。白玉漱寒流,元珠出冥漠。 泠泠太古音,寥寥萬象廓。紛吾愛山水,乘興屢棲托。 勝賞愜幽襟,素心臨丹壑。寤寐《宣聖》歡,長纓再三濯。 得意不在言,忘懷非外索。無為虛歲華,負此川上樂。
泗水部紀事
[编辑]《竹書紀年》:「周顯王四十二年,九鼎淪沒于泗淵。」 《左傳》襄公十九年「春,諸侯還自沂上,盟于督揚,曰:大 毋侵,小執邾悼公,以其伐我故,遂次于泗上。」
《徐州志》:「春秋時有琴高者,嘗居香城泗水中,以善鼓 琴為康王舍人,能行彭涓之術,浮遊碭間二百餘年, 後不知所去。」
《戰國策》:「郢威王帥天下百姓以與申縛遇於泗水之 上,而大敗申縛。」
《韓詩外傳》:齊王曰:「吾臣有檀子者,使之守南城,則楚 人不敢為寇。」泗水上有十二諸侯,皆來朝。
《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齋戒禱祠,欲出周鼎泗水,使 千人沒水求之弗得,乃西南渡淮水之衡山。」
《漢書項羽傳》:「漢王已破彭城,收其貨賂美人,曰:『置酒 高會』。」羽迺從蕭晨擊漢軍而東,至彭城,日中,大破漢 軍,漢軍皆走,迫之穀泗水。〈註〉臣瓚曰:「二水皆在沛郡 彭城。」
《論衡》:孝文皇帝之時,趙人新垣平上言:「周鼎亡在泗 水中,今河溢通于泗水,臣望東北汾陰直有金氣,意 周鼎出乎兆見,弗迎則不至。」於是文帝使使治廟汾 陰南,臨河,欲祠出周鼎。人有上書告新垣平所言神 器事皆詐也。於是下平事於吏。吏治,誅新垣平夫。言 周鼎在泗水中,猶新垣平詐言鼎有神氣見也。 《後漢書。桓帝本紀》:永興二年六月,彭城泗水增長逆 流。詔司隸校尉、部刺史曰:「蝗災為害,水變仍至,五穀 不登,人無宿儲。其令所傷郡國種蕪菁,以助人食。」
《山東通志》:桓帝永興二年,泗水泛漲逆流東海,兗州之域。《吳志孫亮傳》:太平元年:「二月朔,建業火。峻用征北大 將軍文欽計,將征魏。八月,先遣欽及驃騎呂據、車騎 劉纂、鎮南朱異、前將軍唐咨軍自江都入淮泗。」 《英雄記》:「劉備軍在廣陵,飢餓困敗,吏士大小自相啖 食,窮餓侵偪,欲還下沛,遂使吏請降布。布令備還州, 并勢擊術,具車馬童僕,發遣備妻子部曲家屬於泗 水上,祖道相樂。」
《晉書景帝本紀》:「魏嘉平五年夏五月,吳太傅諸葛恪 圍新城,朝議慮其分兵以寇淮泗,欲戍諸水口。」 《搜神記》:「景帝三年十一月,有白頸烏與黑烏群鬥楚 國呂縣,白頸不勝,墮泗水中,死者數千。劉向以為近 白黑祥也。時楚王戊暴逆無道,刑辱申公,與吳謀反。 烏群鬥者,師戰之象也。白頸者小,明小者敗也。墮於 水者」,將死水地。王戊不悟,遂舉兵應吳,與漢大戰,兵 敗而走,至於丹徒,為越人所斬,墮泗水之效也。 《晉書王濬傳》:「初,詔書使濬下建平,受杜預節度。濬至 西陵,預與之書曰:『足下既摧其西藩,便當徑取秣陵, 討累世之逋寇,釋吳人於塗炭。自江入淮,逾於泗汴, 泝河而上,振旅還都,亦曠世一事也』。濬大悅。」
《宋書高祖本紀》:「慕容超屢為邊患。義熙五年二月,大 掠淮北,執陽平太守劉千載、濟南太守趙元,驅略千 餘家。三月,公抗表北討,以丹陽尹孟昶監中軍留府 事。四月,舟師發京都,泝淮入泗。」
《南齊書高帝本紀》:建元二年:「閏七月辛巳,遣領軍將 軍李安民行淮、泗。」
《魏書孝靜帝本紀》:「武定五年九月,蕭衍遣其兄子貞 陽侯淵明帥眾寇徐州,堰泗水於寒山,灌彭城,以應 侯景。」
《崔休傳》:休字惠盛,清河人。少孤貧,矯然自立,常參高 祖侍席,禮遇次於宋郭之輩。高祖南伐,以北海王為 尚書僕射,統留臺事,以休為尚書左丞。高祖詔休曰: 「北海年少,未閑政績,百揆之務,便以相委。」轉長史,兼 給事黃門侍郎。後從駕南行,及車駕還,幸彭城,泛舟 泗水,詔在侍筵,觀者榮之。
《隋書薛冑傳》:「冑字紹元,河南汾陰人也。除兗州刺史。 先是兗州城東沂泗二水合而南流,泛濫大澤中,冑 遂積石堰之,使決令西注,陂澤盡為良田,又通轉運, 利盡淮海,百姓賴之,號為『薛公豐兗渠』。」
《懷慶府志》:「大業元年,帝將巡歷淮海,命皇甫儀發丁 夫百萬,開通濟渠,自西苑引穀洛水達于河,復自板 渚引河與沁合流入於泗。」
《揚州府志》:「王鞏字定國,為揚州倅,因居高郵,以詩酒 自娛,從蘇軾游。軾守徐,鞏往訪之,與客游泗水,登魋 山,吹笛飲酒,乘月而歸。」
《宋史高宗本紀》:「建炎二年冬,杜充決黃河,自泗入淮, 以阻金兵。」
《元史世祖本紀》:「至元二十四年三月丙辰,命都水監 開汶、泗水以達京師。」
泗水部雜錄
[编辑]《戰國策》:「齊南以泗為境,東負海,北倚河,而無後患。天 下之國莫強于齊。」
《淮南子》:「昔者楚人地,南卷沅湘,北繞潁泗。」
《論衡書虛篇》:「『《傳》《書》言孔子當泗水之葬,泗水為之卻 流』。此言孔子之德,能使水卻,不湍其墓也。世人信之。 是故儒者稱論,皆言孔子之後當封,以泗水卻流為 證。如原省之,殆虛言也。夫孔子死,孰與其生?生能操 行慎,道應天;死操行絕,天祐至德。故五帝三王招致 瑞應,皆以生存,不以死亡。孔子生時,推排不容,故嘆」 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生時無祐,死反有 報乎?孔子之死,五帝三王之死也。五帝三王無祐,孔 子之死,獨有天報,是孔子之魂聖,五帝之精,不能神 也。泗水無知,為孔子卻流,天神使之。然則孔子生時, 天神不使人尊敬。如泗水卻流,天欲封孔子之後。孔 子生時,功德應天,天不封其身,乃欲封其後乎?是蓋 水偶自卻流,江河之流有回復之處,百川之行或易 道更路,與卻流無以異,則泗水卻流,不為神怪也。
洙水部彙考
[编辑]曲阜縣之洙水
洙水故道,本不可考,但洙、泗為聖人設教之地,似有 泗水,不可無洙水,且《桑經》、「酈《注》」,源委井然。雖今古地 名有改,陵谷有變,然遊孔林者度不能不穆然于杏 壇、洙泗間也。故特輯成書,以俟更考。
考
按:《水經》,「洙水出泰山蓋縣臨樂山。」〈注〉《地理志》曰:臨樂 山,洙水所出,西北至蓋入泗水。或作「池」字,蓋字誤也洙水自山西北逕蓋縣,漢景帝中元五年,封后兄信 為侯國,又西逕泰山東平陽縣。《春秋?宣公八年》冬,城 平陽。杜預曰:今泰山平陽縣是也。河東有平陽,故此 加「東」矣。晉武帝元康九年,改為新泰縣也。
西南至卞縣,入于泗。〈注〉洙水西南流,盜泉水注之。泉 出卞城東北卞山之陰。《尸子》曰:「孔子至于暮矣而不 宿于盜泉渴矣而不飲,惡其名也。」〈史記鄒陽傳注引尸子曰孔子至勝 母縣暮矣而不宿而淮南子及鹽鐵論並云里名勝母曾子不入〉故論撰考讖曰:「水 名盜泉,仲尼不漱。」即斯泉矣。西北流注于洙水。洙水 又西南流,至于卞城西。泗水亂流西南,至魯縣東北, 又分為二水,水側有故城,兩水之分會也。洙水西北 流,逕孔里,此是謂洙泗之間矣。《春秋》之浚洙,非謂始 導矣,蓋深廣之耳。洙水又西南,枝津出焉,又南逕瑕 丘城東,而南入石門,又結石為水門,跨于水上也。西 南流,世謂之杜武溝。洙水又西南,逕南平陽縣之顯 閭亭,西邾邑也。《春秋?襄公二十一年經》書「邾庶其以 漆閭丘來奔者。」杜預曰:「平陽北有顯閭亭。」《十三州記》 曰:「山陽南平陽縣又有閭丘鄉。」《從征記》曰:「杜謂顯閭 丘也。」今按漆鄉在縣東北,漆鄉東北十里見有閭丘 鄉,顯閭非也。然則顯閭自是別亭,未知孰是?又南,洸 水注之。呂忱曰:洸水出東平,上承汶水于岡縣西闡 亭東。《爾雅》曰:「汶別為闡。」其曰洛之波矣。〈一作其由洛之有波矣〉 洸水西南流,逕盛鄉城西。《京相璠》曰:「岡縣西南有盛 鄉城者也。」又南逕泰山寧陽縣故城西。漢武帝元朔 三年,封魯共王子劉恬為侯國,王莽改之曰寧順也。 又南,洙水枝津注之。水首受洙,西南流逕瑕丘城北, 又西逕寧陽城南,又西南入于洸水。洸水又西南,逕 泰山郡乘丘縣故城東。趙肅侯二十年,韓將舉與齊、 「魏戰于乘丘」,即此縣也。〈史記世家趙肅侯二十三年韓舉與齊魏戰死于桑丘漢 地理志泰山郡有乘丘乃史誤也〉漢武帝元朔五年,封中山靖王子 劉將夜為侯國也。洸水又東南流,注于洙水。又南至 高平南,入于泗水。西有茅鄉城,東去高平三十里。京 相璠曰:「今高平縣西三十里,有故茅鄉城者也。」 按《金史地理志》:兗州曲阜〈註〉宋名仙源,有泗、洙、沂水。 按《兗州府志》,洙水在曲阜縣西北五里,即泗水之分 流也。《從征記》曰:「洙泗二水,交于魯城東北十七里闕 里,背洙面泗牆,南北一百二十步,東西六十步。」今洙 水與泗水不通,上源在孔林之東,止一溝瀆,過夫子 墓前,西南流入于沂,其故道不可考矣。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