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248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二百四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二百四十八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二百四十九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二百四十八卷目錄

 洛水部藝文一

  洛銘          後漢李尤

  洛神賦有序      魏曹植

  洛禊賦          晉張協

  溫洛賦         唐鄭宗哲

  洛川睛望賦以願拾青紫為韻闕名

  伊洛二渠水利重濬記    明劉健

  洛原賦          趙時春

 洛水部藝文二

  祀洛水歌         秦始皇

  三月三日洛水       晉潘尼

  北使至洛        宋顏延之

  臨洛水          唐太宗

  進船于洛水        薛眘惑

  詠洛            李嶠

  奉和拜洛          前人

  奉和受圖溫洛       蘇味道

  前題           牛鳳及

  歸渡洛水         皇甫冉

  洛中即事          竇鞏

  洛水            羅鄴

  渡洛憶淮上        宋張耒

  渡洛           金麻革

  臨洛水         明張美含

  渡伊洛河          喬宇

  渡伊洛河          薛蕙

  伊洛合流         藺完植

 洛水部選句

 洛水部紀事

 洛水部雜錄

 洛水部外編

山川典第二百四十八卷

洛水部藝文一[编辑]

銘洛          後漢李尤[编辑]

洛出熊耳,東流會集。夏禹導疏,經于洛邑。元龜赤字, 漢符是立。帝都通路,建國南鄉。萬乘終濟,造舟為梁。 三都五州,貢篚萬方。廣視遠聽,審任賢良。元首昭明, 庶類是康。

洛神賦有序      魏曹植[编辑]

黃初三年,余朝京師,還濟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 感宋玉對楚王說神女之事,遂作斯賦。其詞曰:

余從京師,言歸東藩,背伊闕,越轘轅,經通谷,陵景山, 日既西傾,車殆馬煩,爾迺稅駕乎蘅皋,秣駟乎芝田, 容與乎楊林,流盼乎洛川。于是情移神駭,忽焉思散, 俯則未察,仰以殊觀,睹一麗人于巖之畔,爾迺援御 者而告之曰:「爾有覿於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豔 也。」御者對曰:「臣聞河洛之神,名曰宓妃,則君王之所 見也,無迺是乎?其狀若何?臣願聞之。」余告之曰:其形 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髣髴兮 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迴雪。遠而望之,皎 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穠纖得 中,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延頸秀項,皓質呈 露,芳澤無加,鈆華不御,雲髻峨峨,修眉聯娟,丹脣外 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靨輔承權,瓌姿豔逸,儀靜體 閒;柔情綽態,媚於語言。奇服曠世,骨像應圖。披羅衣 之璀粲兮,珥瑤碧之華琚,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 耀軀。踐遠游之文履,曳露綃之輕裾。微幽蘭之芳藹 兮,步踟躕於山隅。於是忽焉縱體,以遨以嬉,左倚采 旄,右蔭桂旗,攘皓腕于神滸兮,采湍瀨之元芝。余情 悅其淑美兮,心振蕩而不怡。無良媒以接歡兮,託微 波而通辭。願誠素之先達兮,解玉佩而要之。嗟佳人 之信修兮,羌習《禮》而明詩。抗瓊珶以和予兮,指潛川 而為期。執眷眷之款實兮,懼斯靈之我欺。感交甫之 棄言兮,悵猶豫而狐疑。收和顏而靜志兮,申禮防以 自持。於是洛靈感焉,徙倚徬徨,神光離合,乍陰乍陽, 竦輕軀以鶴立,若將飛而未翔,踐椒塗之郁烈,步蘅 薄而流芳,超長吟以永慕兮,聲哀厲而彌長。爾迺眾 靈雜遝,命儔嘯侶,或戲清流,或翔神渚,或採明珠,或 拾翠羽,從南湘之二妃,攜漢濱之游女,歎匏瓜之無 匹,詠牽牛之獨處,揚輕褂之綺靡,翳修袖「以延佇。體 迅飛鳧,飄忽若神。淩波微步,羅襪生塵。動無常則,若 危若安。進止難期,若往若還。轉盼流精,光潤玉顏。含 辭未吐,氣若幽蘭。華容婀娜,令我忘餐。」於是屏翳收 風,川后靜波。馮夷鳴鼓,女媧清歌。騰文魚以警乘,鳴 玉鸞以偕逝。六龍儼其齊首,載雲車之容裔。鯨鯢踊而夾轂,水禽翔而為衛。於是越北沚,過南岡,紆素嶺, 迴清揚。動朱脣以徐言,陳交接之大綱。恨人神之道 殊,怨盛年之莫當。抗羅袂以掩涕兮,淚流襟之浪浪。 悼良會之永絕兮,哀一逝而異鄉。無微情以效愛兮, 獻江南之明璫。雖潛處於太陰,長寄心於君王。忽不 悟其所舍,悵神霄而蔽光。於是背下陵高,足往心留, 遺情想像,顧望懷愁。冀靈體之復形,御輕舟而上泝。 浮長川而忘返,思綿綿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霑繁 霜而至曙。命僕夫而就駕,吾將歸乎東路。攬騑轡以 抗策,悵盤桓而不能去。

洛禊賦          晉張協[编辑]

「夫何三春之令月,嘉天氣之氤氳。和風穆以布暢,百 卉曄而敷芬。川流清泠以汪濊,原隰蔥翠以龍鱗。游 魚瀺灂於淥波,元鳥鼓翼於高雲。美節慶之動物,悅 群生之樂欣。故新服之既成,將禊除於水濱。」於是縉 紳先生,嘯儔命友,攜朋接黨,冠童八九。主希孔孟,賓 慕顏柳。臨涯詠吟,濯足揮手。乃至都人士女,奕奕祁 祁。車駕岬嵑,充溢中逵。紛葩翕習,緣阿被湄;振袖生 風,接衽成幃。若夫權戚之家,豪侈之族,采騎齊鑣,華 輪方轂。青蓋雲浮,參差相屬。集乎長洲之浦,曜乎洛 川之曲。遂乃停輿蕙渚,稅駕蘭田。朱幔虹舒,翠幕蜺 連;羅樽列爵,周以長筵。於是布椒醑,薦柔嘉;祈休吉, 蠲百痾。漱清源以滌穢兮,攬綠藻之「纖柯。」浮素妝,一作 卯以蔽水,灑元醪於中河。

溫洛賦         唐鄭宗哲[编辑]

「惟上天降厥瑞,瑞著於川;惟君人臨厥聖,聖通於天。」 由盛德之應矣,化清洛之溫然。當短至之時,景為凜 烈;及暄變之際,應在淪漣。散彼皇明,受茲靈貺。奚獨 稟于和氣,乃潛感于深浪。遂使清冰不戒于洲渚之 曲,白露罷凝于蒹葭之上。狎而玩,信溫溫以異流;迫 而觀,亦滔滔以難量。爾其發自山谷,會于河濱。其外 「也皎兮如鏡,其中也煦然如春。夏蟲不疑,失輕冰于 曲渚;秋鴻欲去,戀微暖于通津。」豈止元覽不昧,呈祥 有因,測彼淺深,窮茲浩渺。方將表瑞氣于澄潔,豈獨 激巨浪于昏曉。揭厲之輩,謂祁寒初失于波中;游泳 之徒,疑薰風遠至于天表。若夫德至則應,天且不言, 就其深則酌之不竭。變其性乃即之也溫。狀真宰為 爐于其底,意鄒子吹律于其源。若彼火井之熒煌,湯 泉之滃鬱,徒及時于四氣,寧善利于萬物。德之感,其 感良多;水之瑞,其瑞惟何?方將吹籟之共凜,忽猶鼓 橐之相和。霽日初懸,似陽燧之藏深瀨;紅霞不散,若 陰火之在空波。方今地不藏寶,天惟瑞聖。茲水也有 時而溫,由一人之德盛。

洛川晴望賦以願拾青紫為韻白居易[编辑]

金商應律,玉斗西建,加旬雨之時晴,葉秋成而適願。 是用步閭里,詢黎獻。皇風演溢,歌且聽于昇平;聖澤 汪洋,誦不聞于胥怨。爾乃命親懿,會朋執賦,《邙山》,眺 洛邑,天泬寥而雲靜,氣肅殺而風急。三川浩浩以奔 流,雙闕峨峨而屹立。飛梁徑度,訝殘虹之未消;翠瓦 光凝,驚宿雨之猶濕。嘉三時之是務,觀五穀之斯入。 「覽滌場之在勤,知滯穗之見拾。及夫日色黯黯,寒光 熒熒。遠水澄碧,群山結青。山水隱映,花氣氳冥。瞻上 陽之宮闕兮,勝仙家之福庭。望中嶽之林嶺兮,似天 台之翠屏。宜其迴鑾輿兮檢玉牒,朝千官兮御百靈。 使西賓之誇少弭,東人之思攸寧。不亦盛哉!」客有感 陽舒詠樂只,揮毫翰,獨徙倚,願得采于芻蕘,終期拾 乎青紫。

伊洛二渠水利重濬記    明劉健[编辑]

余自童丱時隨父兄經行伊、洛間溝渠堤岸,即知為 昔年水利之跡,且聞嘗時水之盛行,溉田甚廣,惠民 甚眾,今但廢塞不行耳。成化乙巳、丙午之際,余已官 京師,聞吾鄉連歲旱荒,鄉民之飢死者枕藉道路,以 數計之,殆過半焉。因扼腕嘆息,「伊、洛之水,東入于河, 日夜不已,徒歸于無用。誠使水利之行如昔年,則民 之以飢而死,寧至是耶?」自是每與吏吾鄉者談,輒及 之,然未有能加之意者。丁未夏,余奉命西祀嶽鎮,道 經西安之王喬洞,見山溝之水,引行岸上。時縣境俱 旱,而此地之禾苗獨盛。過潼關,又見其地水之昔縱 橫于道者,皆成渠而行,且稻畦彌望相屬。各問其民, 謂皆得良有司及鄉民之有識者,如「他郡水利之制 治之,故能至此。」余聞其言,于是吾鄉水利之念愈切 焉。蓋吾鄉伊、洛二水,鑿渠以溉田,肇自唐時。洛渠起 郡治西南,東候保分洛水而東,曰莽渠。莽渠之北,又 分三支:曰清渠,曰單渠,曰太陽渠。北四渠末流,仍入 洛及伊。伊渠起郡南伊闕口之北,分伊水北行,至王 橋莊,與洛渠交而出其上,並二支亦名莽渠、清渠、單 渠,俱以東別之。凡三渠俱入洛。二水之大可勝舟,冬 夏不涸,故渠道行,近水之田將百里,皆仰溉焉。前代 以來,興廢不可考。國朝宣德初,始堙塞不行,今七十 餘年矣。弘治癸丑,都憲海虞徐公恪巡撫河南,以民

屢困于旱,訪求水利,凡古跡之可復者,悉疏以請。朝
考證
廷特降璽書,命大參四明朱公瑄總其事行之。而伊

洛二渠,分委河南府知府劉公瓛,同知董公琇,及洛 陽縣知縣楊君滋,尋又委河南衛指揮張公傑,督工 濬治。先洛渠,次伊渠,凡用夫匠二千七百有奇,不數 月而工完。但閘壩之制,分溉之法未備,而徐公調湖 廣,朱公遷都憲,巡撫南畿。劉公去為陝西大參。又未 幾,汴省分治決河黃陵岡,董及張亦被檄而去,僅踰 年,而二渠復堙塞如故。歲丙長,河南按察司副使濟 南張公鼐,以治河有績,被命專領其事,仍兼河南水 利,按行二渠,遂復委董公等,督夫匠如前濬之,而新 任知府陳公宣繼至,乃相與協謀即事,於是渠水復 通。憲副公心切為民,又推「知水事,仍斟酌古法為之 制,使可經久。每渠障水之入,各有壩。防水入之暴,各 有閘。而渠之深下之處,又各有小閘。閘內之兩傍各 有子堰。子堰之中各有遊渠,以均水利于遠近。又于 洛渠之南大明寺後,創鑿一渠,東行出午橋之上洛 渠,蓋并前為五矣。水利既行,慮民之不能無分爭,及 渠之易于」壞也,各為條約,示以「護渠分水」之法。又慮 民獲水之利,歲至于豐,春祈秋報,及治水之官行視 督責,宜有所止。復以治渠餘材,于洛水南宋邵子安 樂窩之右作龍王廟,廟之後作廳事,以楹計,凡二十 有一。憲副公為民之心,至是可謂無遺策矣。是役之 繼興也,始于丙辰冬十一月,終于次年秋七月。雖不 能不用民之力,而民皆懽然赴之,無或後者。既訖工, 又相與推其有識者,走京師請余為記。余惟朝廷之 設官置吏,凡以為民而已。然民事莫大于農,而水利 又農之大者。伊、洛二渠,利民甚大,堙塞不行者,已七 十餘年。今茲之役,都憲徐公實創其始,大參朱公繼 之,憲副張公又繼之。為民之心,進進而無已,而一時 府縣諸公為之委任,又躬親督勵,克底于成。賢勞固 皆可嘉,況閱歷五寒暑,動民數千餘,而工始訖,其費 亦大,豈可泯然無聞于後哉?遂過不自量,為著《始末》, 并余之所嘗切于念慮者刻之龍王廟,凡一時有勞 諸執事,仍具列于碑陰,庶吾鄉之後人有考焉,不忘 茲惠于永久也。

洛原賦          趙時春[编辑]

將與子兮,瞻彼洛洛之水,𣽂瀏而清漠。披宿海而劃 龍瀦,暈漢宮而帶唐郭。馳走周韓之郊,鴟張大嶽之 腳。泝鴻蒙之肇域,懷襄宛其如昨。帝殷廑茲祕謨,期 使天文式廓。命巨靈之贔屭,贊崇子之疏鑿。奎章兆 于神龜,文明受而齋瀹。敷賁爛若群英,炳五用于丹 雘。肆後獻之製材,必于是乎咨度。靈光覃夫千秋,伊 獻哲之攸作。懷聖圖以宣文,駕崑崙而磅礡。爰諭俗 以摛詞,反斥約而為博,託音詠以諷規,郁春葩之敷 萼,翳元白之媲徽,實雞群之孤鶴,慶流衍于江濆,紛 嗣緒之繹絡;鏘鈞韶之鳳鳴,亦乘秋而作鶚。傳世敻 其殊流,義將湮而恩薄。顧之子衋諸衷,懼將遺乎宗 祏。迺導河以泝江,葛蘝延其所託。錫「嘉名于豫邦,本 太始之渾噩。陟崇丘之纍纍,緪千里其如削。帶湍流 之喧豗,噴魚龍之揮霍。嗣先猷之鴻音,鼓清風于萬 壑。巍厚載以爭隆,澤沿洛而施博。煽軌躅于無疆,豈 斯文之矍鑠?」《亂曰》:「與子遊兮洛之南,南有三峰熊耳 山,遙瞻淮漢流潺湲。與子遊兮洛之西,崤華連蜷蟠 朱提,層峰峻嶺與天」齊,與子遊兮洛之陽。「嵩少崢嶸 直太行,龍門九曲道路長。與子遊兮洛之野,鬥雞走 馬金溝下,纍纍冢墓何為者?洛之原兮邙之水,松檜 森森兮泉石每每,沃野良田眾所美。禹範周鼎有遺 趾,吾與子兮從茲始。」

洛水部藝文二[编辑]

《祀洛水歌         》·秦始皇

《古今樂錄》曰:「秦始皇祀洛水,有黑頭公從河中出,呼始皇曰:『來受天之寶』。乃與群臣作歌。」

洛陽之水,其色蒼蒼。祀祭大澤,倏忽南臨。洛濱醊禱, 色連三光。

三月三日洛水       晉潘尼[编辑]

晷運無窮已,時逝焉可追。斗酒足為歡,臨川何獨悲。 暮春春服成,百草敷英蕤。聊為三日遊,方駕結龍旂。 廊廟多豪俊,都邑有艷姿。朱軒蔭蘭皋,翠幕張洛湄。 臨崖濯素手,涉水搴輕衣。沉鉤出比目,舉弋落雙飛。 汨觴乘波進,素俎隨流歸。

北使至洛        宋顏延之[编辑]

改服飭徒旅,首路跼險艱。振楫發吳洲,秣馬陵楚山。 途出梁宋郊,道由周鄭間。前登陽城路,旦夕望三川。 伊洛絕津濟,臺館無尺椽。空階多巢穴,城闕生雲煙。 王猷升八表,嗟行方暮年。陰風振涼野,飛雲瞀窮天。 臨塗未及引,置酒慘無言。隱憫徒御悲,威遲良馬煩遊役去芳時,歸來屢徂愆。蓬心既已矣,飛薄殊亦然。

臨洛水          唐太宗[编辑]

春蒐馳駿骨。總轡俯長河。霞處流縈錦。風前瀁卷羅。 水花飜照樹。隄蘭倒插波。豈必汾陰曲。秋風發櫂歌。

進船于洛水        薛眘惑[编辑]

禁園紆睿覽,仙櫂葉宸遊。洛北風花樹,江南彩畫舟。 芳生蘭蕙草,春入鳳凰樓。興盡離宮暮,煙光起夕流。

詠洛            李嶠[编辑]

九洛韶光媚,三川物候新。花明丹鳳浦,日映玉雞津。 元禮期仙客,陳王睹麗人。神龜方錫瑞,綠字佇來臻。

奉和拜洛          前人[编辑]

七萃鑾輿動,千年瑞檢開。文如龜負出,圖似鳳銜來。 殷薦三神饗,明祠萬國陪。周旗黃鳥集,漢幄紫雲迴。 日暮鉤陳轉,清歌上帝臺。

奉和受圖溫洛       蘇味道[编辑]

綠綺膺河檢,清壇俯洛濱。天旋俄制蹕,孝享屬嚴禋。 陟配光三祖,懷柔洎百神。霧開中道日,雪斂屬車塵。 預奉《咸英奏》,長歌億萬春。

《前題》
牛鳳及
[编辑]

八神承玉輦,六羽警瑤溪。戒道伊川北,通津澗水西。 御圖開洛匱,刻石與天齊。瑞日波中上,仙禽霧裡低。 微臣矯弱翮,忭舞接鸞鷖。

歸渡洛水         皇甫冉[编辑]

暝色赴春愁,歸人南渡頭。渚煙空翠合,灘月碎光流。 灃浦饒芳草,滄浪有釣舟。誰知放歌客,此意正悠悠。

洛中即事          竇鞏[编辑]

高梧葉盡鳥巢空,洛水潺湲夕照中。寂寂天橋車馬 絕,寒鴉飛入上陽宮。

洛水            羅鄴[编辑]

一道潺湲濺暖莎,年年惆悵是春過。莫言行路聽如 此,流入深宮恨更多。橋畔月來清見底,柳邊風去綠 生波。縱然滿眼添歸思,未把魚竿奈爾何。

渡洛憶淮上        宋張耒[编辑]

沄沄清洛轉山隈,渺渺東流不復回。輕烏意隨青嶂 去,亂波爭汎夕陽來。偶驚舟楫鄉心起,乍脫塵埃病 眼開。疑是盱眙郭門外,月明帆席過清淮。

渡洛           金麻革[编辑]

泉石經行久,林丘彌望間。溪鳴風蕩水,谷暗雨含山。 淡淡輕鷗沒,飛飛倦鳥還。世緣良自苦,空羨野雲閒。

臨洛水         明張美含[编辑]

苦被流鶯喚,樽開洛水邊。長帆誰落後,短棹共爭先。 紅綻岩花嫩,綠垂徑柳鮮。臨流不惜醉,惟少杖頭錢。

渡伊洛河          喬宇[编辑]

入山復出山,上下盡坡坂。人去行路難,我悔見道晚。 嵩少去已遙,伊洛來不遠。二程軌轍存,迷途會當返。

渡伊洛河          薛蕙[编辑]

夕陽入東浦,白露滿秋坂。孤鴻唫更悲,芳草色已晚。 悠悠道路迫,杳杳嵩少遠。寄與山中人,旦夕吾將返。

伊洛合流         藺完植[编辑]

「各自朝宗赴大川,合流從此更沺沺。」寒波曲遶千峰 樹,煙水平吞萬里天。西極龍門通碧漢,上遊龜滬瀉 星躔。沙堤洄是觀瀾處,滄海源頭盡一淵。

洛水部選句[编辑]

漢班固《東都賦》:「帶河泝洛,圖書之淵。」

晉左思《魏都賦》:「河洛開奧,符命用出。」

潘岳《閒居賦》:「退而閒居,於洛之涘。」

唐張說《離會曲河處》:「送客洛橋頭,洛水泛泛中行舟。」 盧僎《十月梅花》詩:「故園風花虛洛汭。」

《韓愈詩》:「嵩山東頭伊洛岸。」持竿洛水側。

《送侯參謀》詩,「別袖拂洛水。」

杜甫《三川觀水》詩,「交洛赴洪河。」

劉禹錫詩:「清洛水光鋪碧簟。」

《送李庚先輩赴選》詩:「離筵雒水侵杯色。」

《酬令狐相公見寄詩》:「間遊占得嵩山色,醉臥高聽洛 水聲。」

《浪淘沙詞》:「洛水橋邊奉日斜,碧流清淺見瓊砂。」 韋應物《贈王侍御》詩:「上陽秋晚蕭蕭雨,洛水寒來夜 夜聲。」

皇甫曾《萼嶺四望》詩:「漢家仙杖在咸陽,洛水東流出 建章。」

王建《上陽宮》詩:「洛水穿宮處處流。」

元稹《和李校書新題樂府》:「月夜閒聞洛水聲,秋池暗

度風荷氣
考證

洛水部紀事[编辑]

《周易繫辭》:「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大全南軒張氏曰: 「通于天者《河》也,有龍馬負圖而出,此聖人之德上配 于天,而天降其祥也。中于地者洛也,有神龜載書而 出,聖人之德下及于地,而地呈其瑞也。」

《漢書音義》:「虙妃,虙羲氏之女,溺死洛水,為神後。曹植 求甄后不得,假虙妃作《洛神賦》。」

《帝王世紀》:「黃帝復齊于中宮,坐于元扈洛上,乃有大 鳥,雞頭、燕喙、龜頸、龍形、麟翼、魚尾,其狀如鶴。體信五 色,三文成字,首文曰『順德』」,背文曰「信義」,膺文曰「仁智。」 不食生蟲,不履生草。或止帝之東園,或巢阿閣。其飲 食也,必自歌舞,音如簫笙。

《竹書紀年》:「黃帝五十年秋七月,帝祭于洛。」

《春秋合誠圖》黃帝坐元扈洛上,與大司馬容光等臨 觀,鳳凰銜圖帝前,黃帝再拜受圖。

《宋書符瑞志》:「黃帝黃服齋於中宮,坐於元扈洛水之 上,有鳳凰集,麒麟在囿,神鳥來儀,有大螻如羊,大蟥 如虹。五十年秋七月庚申,天霧三日三夜,晝昏,黃帝 乃召史卜之,龜燋。史曰:『臣不能占也,其問之聖人』。」帝 曰:「『已問天老、力牧、容成矣』。史北面再拜曰:『龜不違聖 智,故燋。霧除。遊于洛水之上,見大魚,殺五牲以醮之』」, 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魚流于海,得圖書焉。「龍圖出河, 龜書出洛」,赤文篆字,以授軒轅。

《拾遺記》:「帝嚳之妃,鄒屠氏之女也。行不踐地,常履風 雲,遊于伊洛。帝乃期焉,納以為妃。」

「帝堯在位,聖德光洽。河洛之濱,得玉版方尺」,圖天地 之形。

《竹書紀年》:「帝堯五十三年,帝祭于洛水。」

七十年,帝使四岳錫虞舜命。沈註帝率群臣沈璧于洛, 禮畢,退俟至于下昃,赤光起,元龜負書而出,背甲赤 文成字,止壇其書,言「當禪舜」,遂讓舜。

《玉符瑞圖》虞舜時,黃龍從洛水出詣舜,鱗甲成字。舜 即位,與三公臨觀,黃龍五采,負圖出舜前。

《宋書符瑞志》:「禹受舜禪,即天子之位,洛出龜書六十 五字,是為洪範。」此謂洛出書者也。

《竹書紀年》:「帝芬十六年,洛伯用與河伯馮夷鬥。 湯東至于洛,觀帝堯之壇。沈璧退立,黃魚雙踴,黑鳥 隨之,止于壇,化為黑玉。又有黑龜,並赤文成字,言夏 桀無道,湯當代之。」

《尚書中候》:天乙在亳,諸鄰國襁負歸德。東觀于洛,習 禮堯壇,降三分沈璧,退立榮光不起,黃魚雙躍,出濟 于壇,黑鳥以雄,隨魚亦止,化為黑玉,赤勒曰:「元精天 乙受神福,伐桀克」,三年天下悉合。

《帝王世紀》:「湯時有神牽白狼銜鉤入殷朝者,乃東觀 沈璧于洛,獲黃魚黑玉之瑞,于是始受命稱王。」 《搜神記》:「湯既克夏,大旱七年,洛川竭,湯乃以身禱于 桑林,剪其爪髮,自以為犧牲,祈福于上帝。于是大雨 即至,洽于四海。」

《帝王世紀》:「武王伐紂,營洛邑而定鼎焉。今洛陽西南, 洛水之北有鼎中觀」是也。

《竹書紀年》:「成王十八年春正月,王如洛邑定鼎。」沈註武 王沒,成王少,周公旦攝政七年,制禮作樂,神鳥鳳凰 見,蓂莢生,乃與成王觀于河、洛,沈璧。禮畢,元龜青龍 蒼光,止于壇背甲刻書赤文成字,周公援筆以《世文》 寫之。書成文消,龜隨甲而去。其言自周公訖于秦、漢 盛衰之符。

《尚書》中候成王觀于洛河,沉璧禮畢,王退。俟至于日 昧,榮光併出幕河,青雲浮洛。

《逸周書》:「周公將致政,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城方千 七百二十丈,郛方七百里,南繫于洛水,地因于㓨山, 以為天下之大湊。」

《穆天子傳》:「天子口六師之人于洛水之上。」

「天子西征,濱洛,升于九阿。」《注》:「其地有阪九曲,洛水逕 之,蓋在散關南也。」

《竹書紀年》:「幽王二年,涇、渭、洛竭。」

《河南府志》:「周襄王二十二年,穀洛水鬥。」

《竹書紀年》:「襄王三十年,洛絕于泂。」

《左傳昭公十七年》:晉侯使屠蒯如周,請有事于雒與 三塗。萇弘謂劉子曰:「客容猛,非祭也,其伐戎乎?陸渾 氏甚睦於楚,必是故也。君其備之。」乃驚戎備。九月丁 卯,晉荀吳帥師,涉自棘津,使祭史先用牲於雒。陸渾 人弗知,師從之。庚午,遂滅陸渾,數之以其貳於楚也。 陸渾子奔楚,其眾奔甘鹿。周大獲。宣子夢文公攜荀 吳而授之陸渾,故使穆子帥師獻俘于文公。

《國語》:靈王二十二年,穀洛鬥,將毀王宮,王欲壅之,大 子晉諫曰:「不可。晉聞古之長民者,不墮山,不崇藪,不 防川,不竇澤。夫山,土之聚也;藪,物之歸也;川,氣之導 也;澤,水之鍾也。夫天地成而聚于高,歸物于下,疏為 川谷以導其氣,陂塘污庳以鍾其美。是故聚不阤崩 而物有所歸;氣不沉滯,而亦不散越。是以民生有財 用,而死有所葬。然則無夭、昏、札瘥之憂,而無飢寒乏匱之患,故上下能相固,以待不虞。」古之聖王,唯此之 慎。昔共工棄此道也,虞于湛樂,淫失其身,欲壅防百 川,墮高堙庳,以害天下。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禍亂並 興,共工用滅。其在有虞,有崇伯鯀播其淫心,稱遂共 工之過,堯用殛之于羽山。其後伯禹念前之非度,釐 改制量,象物天地,比類百則,儀之于民,而度之于群 生。共之從孫,四岳佐之,高高下下,疏川導滯,鍾水豐 物,封崇九山,決汨九川,陂障九澤,豐殖九藪,汨越九 原,宅居九隩,合通四海。故天無伏陰,地無散陽,水無 沈氣,火無災燀,神無閒行,民無淫心,時無逆數,物無 害生,帥象禹之功,度之于軌儀,莫非嘉績,克厭帝心。 皇天嘉之,胙以天下,賜姓曰姒,氏曰「有夏」,謂其能以 嘉祉殷富生物也。胙四岳國,命為侯伯,賜姓曰姜,氏 曰有呂,謂其能為禹股肱心膂,以養物豐民人也。此 一王四伯,豈繄多寵?皆亡王之後,唯能釐舉嘉義,以 有嗣在下守祀,不替其典。有夏雖衰,杞、鄫猶在,申、呂 雖衰,齊、許猶在。惟有嘉功,以命姓受祀,迄于天下。及 其失之也,必有慆淫之心間之,故亡其氏姓,踣弊不 振,絕後無主,堙替隸圉。夫亡者,豈繄無寵?皆黃炎之 後也。唯不帥天地之度,不順四時之序,不度民神之 義,不儀生物之則,以殄滅無嗣,至于今不祀。及其得 之也,必有忠信之心間之,度于天地而順于時動,龢 于民神而儀于物則。故高朗、令終,顯融、昭明,命姓受 氏,而附之以令名,若啟先王之遺訓,省其典圖刑法, 而觀其廢興者,皆可知也。其興者,必有夏、呂之功焉; 其廢者,必有共、鯀之敗焉。今吾執政,無乃實有所避, 而滑夫二川之神,使至于爭明以妨王宮,王而飾之, 無乃不可乎?人有言曰:「無過亂人之門。」又曰:「佐雝者 嘗焉,佐鬥者傷焉。」又曰:「禍不好,不能為禍。」《詩》曰:「四牡 騤騤,旟旐有翩。亂生不夷,靡國不泯。」又曰:「民之貪亂, 寧為荼毒。」夫見亂而不惕,所殘必多,其飾彌章。民有 怨亂,猶不可過,而況神乎?王將防鬥川以飾宮,是飾 亂而佐鬥也,其無乃章禍且遇傷乎?自我先王厲、宣、 幽、平而貪天禍至于今未弭。我又章之懼,長及子孫, 王室其愈卑乎?其若之何?自后稷以來,寧亂及文、武、 成、康,而僅克安民。自后稷之始基靖民,十五王而文 始平之,十八王而康克安之。其難也如是。厲始革典, 十四王矣。基德十五而始平,基禍十五,其不濟乎?吾 朝夕儆懼曰:「其何德之修而少光王室,以逆天」休,王 又章輔禍亂,將何以堪之?王無亦鑒于黎苗之王,下 及夏商之季,上不象天,而下不儀地,中不龢民,而方 不順時,不共神祇,而蔑棄五則,是以人夷其宗廟,而 火焚其彝器,子孫為隸,下夷于民,而亦未觀夫前哲 令德之則,則此五者,而受天之豐福,饗民之勳力,子 孫豐厚,令聞不忘,是皆天子之所知也。天所崇之子 孫,或在畎畝,由欲亂民也。畎畝之人,或在社稷,由欲 靖民也,無有異焉。《詩》云:「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將焉 用飾宮以徼亂也?度之天神,則非祥也;比之地物,則 非義也;類之民則,則非仁也;方之時動,則非順也;咨 之前訓,則非正也;觀之《詩》《書》,與民之憲言,皆亡王之 為也,上下儀之,「無所比度。王其圖之。夫事大不從象, 小不從文,上非天刑,下非地德,中非民則,方非時。動 而作之者,必不節矣。作又不節,害之道也。」王卒壅之。 及景王多寵人,亂于是乎始生。景王崩,王室大亂。及 定王,王室遂卑。

劉向《列仙傳》:「王子晉好吹笙,作鳳凰鳴于伊、洛之間, 有道士浮丘伯接以上嵩高山。」

《左傳·昭公元年》:「天王使劉定公勞趙孟于潁,館于雒 汭。」

《春秋緯》:孔子坐元扈洛水之上,赤雀銜丹書隨至。 《韓詩外傳》:鮑焦衣敝膚見,挈畚持蔬,遇子貢于道。子 貢曰:「『吾子何以至于此也』?鮑焦曰:『天下之遺德教者 眾矣,吾何以不至于此也?吾聞之,世不己知而行之 不已者,是爽行也;上不己用,而千之不止者,是毀廉 也。行爽廉毀,然且弗舍,惑于利者也』。子貢曰:『吾聞之, 非其世者不生其利,汙其君者不履其土,非其世而 持其蔬。《詩》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此誰有之哉』?」鮑焦 曰:「於戲!吾聞賢者重進而輕退,廉者易愧而輕死。」于 是棄其蔬而立槁于洛水之上。

《竹書紀年》:「敬王二十八年,洛絕于周。」

晉定公二十年,洛絕于周。

《史記·秦本紀》:「孝公十二年,東地渡洛。」

《竹書紀年》:「魏襄王九年,洛入成周,山水大出。」

《帝王世紀》:「昭靈后名含始,遊于洛池,有玉雞銜赤珠, 刻曰『玉英,吞此者王』。」含始吞之,生漢祖劉季。

《史記·河渠書》:「莊能羆言:臨晉民願穿洛以溉重泉以 東萬餘頃故鹵地,誠得水,可令畝十石。」于是為發卒 萬餘人穿渠自徵,引洛水至商顏下。

《河南通志》:「漢光武帝建武七年六月,洛水溢。」

謝承《後漢書》沛國陳宣,建武十年,雒水出,造天津城 門,或欲築塞之,宣諫曰:「昔王尊正身,金隄水退,況聖人耶?」言未絕而水去。

《後漢書張純傳》:「二十三年,純代杜林為大司空,在位 慕曹參之跡,務于無為,選辟掾史,皆知名大儒。明年, 上穿陽渠,引洛水為漕,百姓得其利。」

《劉盆子傳》:「光武帝大陳兵馬,臨洛水,令盆子君臣列 而觀之。」

《桓帝本紀》永壽元年「六月,洛水溢,壞鴻德苑。」

《文獻通考》:「永壽元年六月,雒水溢至津陽城門,漂流 人物。」

《後漢書靈帝本紀》:「熹平三年秋,洛水溢。」

《漢官典職》:「德陽殿周遊容萬人,自偃師去宮四十五 里,激洛水于殿下。」

《晉書五行志》:「魏文帝黃初四年六月,大雨霖,伊、洛溢, 至津陽城門,漂數千家。」

魏明帝太和四年八月,大雨霖三十餘日,伊、洛、河、漢 皆溢,歲以凶饑。

《三國魏志》:「明帝太和四年九月,大雨,洛水溢。」

《晉書宣帝本紀》:嘉平元年「正月,天子謁高平陵,爽兄 弟皆從。帝帥太尉蔣濟等勒兵出迎天子,屯于洛水 浮橋。上奏曰:『公卿群臣皆以爽有無君之心,兄弟不 宜典兵宿衛,奏皇太后。皇太后敕如奏施行。臣輒敕 主者及黃門令,罷爽、羲、訓吏兵,各以本官侯就第。若 稽留車駕,以軍法從事,臣輒力疾將兵詣洛水浮橋』」, 伺察非常,爽不通奏,留車駕宿伊水南,伐樹為鹿角, 發屯兵數千人以守。桓範果勸爽奉天子幸許昌,移 檄徵天下兵,爽不能用。而夜遣侍中許允、尚書陳泰 詣帝,觀望風旨。帝數其過失,事止,免官。泰還以報爽 勸之通奏。帝又遣爽所信殿中校尉尹大目諭爽,指 洛水為誓。

《宋書符瑞志》:「晉武帝泰始元年十二月,黃龍見河南 洛陽洛濱。」

《晉書五行志》:「泰始七年六月,大雨霖。甲辰,河、洛、伊、沁 水同時並溢,流四千九百餘家,殺二百餘人,沒秋稼 千三百六十餘頃。」

《武帝本紀》:「泰始七年六月,伊、洛河溢,流居民四千餘 家,殺三百餘人。」

十年十二月,「鑿陜南山,決河東注洛,以通運漕。」 《孝懷帝本紀》:「永嘉三年三月,大旱,江、漢、河、洛皆竭,可 涉。」

《劉聰載記》:「聰僭即皇帝位,署其衛尉呼延晏為使持 節、前鋒大都督、前軍大將軍,配禁兵二萬七千,自宜 陽入洛,命王彌、劉曜及鎮軍石勒進師會之。晏北河 南王師前後十二敗,死者三萬餘人。彌等未至,晏留 輜重于張方故壘,遂寇洛陽。時帝將濟河東遁,具船 于洛水,晏盡焚之,還于張方故壘。王彌、劉曜至,復與」 晏會圍洛陽。時城內饑甚,人皆相食,百官分散,莫有 固志。宣陽門陷,彌、晏入于南宮,升太極前殿,縱兵大 掠,悉收宮人珍寶。曜于是害諸王公及百官已下三 萬餘人于洛水。

孫巖《宋書》:「高祖平關洛,致鐘虡舊器。南還,一大鐘墜 洛水。」

《魏書太武帝本紀》:太平真君七年「三月,車駕旋軫,幸 洛水,分軍誅李閏叛羌。」

《孝文帝本紀》:「太和二十年九月丁亥,將通洛水入穀, 帝親臨觀。」

《伽藍記》:宣陽門外四里至洛水上作浮橋,所謂永橋 也。神龜中,常景為勒銘,其辭曰:「浩浩大川,泱泱清洛。 道源熊耳,控流巨壑。納穀吐伊,貫周淹亳。近達河宗, 遠朝海若。」

《周書賀蘭祥傳》:「大統十六年,祥拜大將軍。太祖以涇 渭溉灌之處,渠堰廢毀,乃命祥修造富平堰,開渠引 水,東注于洛,功用既畢,民獲其利。」

《冊府元龜》:「隋煬帝大業元年三月,發河南諸郡男女 百餘萬,開通濟渠,自西苑引谷雒水達於河。」

《大業雜記》:「二年四月,敕上工監丞任洪則開東都漕 渠,自宮城南承福門分洛水,東至偃師入洛。」

《唐書五行志》:高祖武德元年秋,李密、王世充隔洛水 相距。密營中鼠,一夕渡水盡去。占曰:「鼠無故皆夜去, 邑有兵。」

《太宗本紀》:「貞觀十一年七月癸未,大雨水,穀、洛溢。」 《五行志》:「貞觀十一年七月,黃氣際天,大雨,洛水漂六 百餘家。」

《高宗本紀》:永徽六年「九月乙酉,洛水溢。」

《五行志》:「永淳元年五月乙卯,洛水溢,壞天津橋及中 橋,漂居民千餘家。」

《隋唐嘉話》:高宗承貞觀之後,天下無事,上官侍郎儀 獨持國政。嘗凌晨入朝,循洛水堤步月。徐轡詠詩云: 「脈脈廣川流,驅馬歷長洲。鵲飛山月曉,蟬噪野風秋。」 音韻清亮,群公望之若神仙焉。

《封氏聞見記》:秦漢以來,天子但稱皇帝,別無徽號。則 天垂拱四年,得瑞石於洛水,曰:「聖母臨人,永昌帝業號其石為寶圖。於是群臣乃上尊號,請稱聖母神皇 后。

《唐書武后本紀》:「垂拱四年五月庚申,得寶圖於洛水。 七月,改寶圖為天授聖圖,洛水為永昌洛水。封其神 為顯聖侯,加特進,禁漁釣。」

《舊記志》:垂拱五年四月,魏王武承嗣偽造瑞石,文曰: 「聖母臨人,永昌帝業。」令雍州人唐國泰表稱獲之洛 水。則天大悅,號其石為寶圖。七月改寶圖曰天授聖 圖,洛水曰永昌,封其神為顯聖侯,禁漁釣,祭享齊於 四瀆所出處,號曰聖圖泉,于泉側置永昌縣。十二月, 則天親拜洛水,受天授聖圖,為壇于洛水之北,中橋 之左,皇太子皆從。內外文武百官蠻夷酋長各依方 位而立,珍禽奇獸並列于壇前。禮畢還宮,父老勒碑 于拜洛壇前,號曰《天授聖圖之表》。按此作垂拱五年與唐書本紀不同 《唐書五行志》:「如意元年四月,洛水溢,壞永昌橋,漂居 民四百餘家。七月,洛水溢,漂居民五千餘家。」

《李昭德傳》:「昭德,雍州長安人,為夏官侍郎。如意元年, 拜鳳閣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武后營神都,昭德 規創文昌臺。及定鼎上東諸門,標置華壯。洛有二橋, 司農卿韋機徙其一,直長夏門,民利之。其一橋廢,省 巨萬計。然洛水歲淙齧之,繕者告勞。昭德始累石代 柱,銳其前,廝殺暴濤,水不能怒,自是無患。」

《武后本紀》:「長壽元年五月,洛水溢。七月又溢。」

聖曆二年七月丙辰,神都大雨,洛水溢。

《元宗本紀》:「開元四年七月丁酉,洛水溢。」

《隋唐嘉話》:「開元初,司農卿姜師度引洛水灌朝邑澤, 盡發以修堤堰。墓為水所湍擊,今寖頹削焉。」

《五行志》:「開元四年,洛水溢,沈舟數百艘。」

《元宗本紀》:「開元八年六月庚寅,洛瀍穀水溢。」

《五行志》:「開元八年六月庚寅夜,穀洛溢入西上陽宮, 宮人死者十有七八。畿內諸縣田稼廬舍蕩盡,衛兵 溺死千餘人。」

《元宗本紀》:「開元十五年七月庚寅,洛水溢。」

《五行志》:「開元十五年七月,洛水溢入鄜城,平地丈餘, 死者無算,壞同州城市及馮翊縣,漂沒居民二千餘 家。」

《元宗本紀》:「開元十八年六月壬午,洛水溢。」

《五行志》:「開元十八年六月壬午,洛水壞天津、永濟二 橋及民居千餘家。」

《元宗本紀》:開元二十九年「七月乙亥,洛水溢。」

《五行志》:「開元二十九年七月,伊、洛及支川皆溢,害稼, 毀天津橋及東西漕、上陽宮仗舍,溺死千餘人。」 《元宗本紀》:天寶十三載「秋,瀍、洛水溢。」

《五行志》:「天寶十三載九月,東都瀍、洛溢,壞十九坊。」 《李適之傳》:「適之,恆山愍王孫也,擢秦州都督,徙陜州 刺史、河南尹。元宗患穀、洛歲暴耗徭力,詔適之以禁 錢作三大防,曰上陽、積翠、月陂。自是水不為患。」 《代宗本紀》:「廣德二年五月,洛水溢。」

《文獻通考》:「廣德二年五月,東郡大雨,洛水溢,漂二十 餘坊。」

《唐書代宗本紀》:「大曆元年七月癸酉,洛水溢。」

《劇談錄》:「咸通四年秋,洛中大水,苑囿廬舍靡不淹沒。 厥後香山寺僧云:其日將暮,見暴水自龍門川北下, 有如決江海,鼓怒之間,殷若雷震,有二黑牛出于水 上,掉尾躍空而進。眾僧與居人憑高望之,謂城中悉 為魚矣。俄見定鼎、長夏二門陰曀忽開,亦有青牛奮 躍而出,相去約有百步。黑牛奔走而迴,向之怒浪驚」 瀾翕然,遂低數丈,是夕飄溺尤甚,京邑遂至蕭條,十 餘年間,尚未完葺。先是,皇城守閽者,白晝聞五鳳樓 中有人歌云:「天津橋畔火光起,魏王堤上看洪水。」時 鄭相國涯留守洛師,聞之以為妖妄。經月餘,從事宴 罷夜歸,執燭者有火燼遺落,騎從纔過,煙焰已高,救 之不及,遂燒其半。及潦將興,穀、洛先漲,魏王與《月波》 二堤俱壞,乃明《閽》者之言。

《文獻通考》:「後唐莊宗同光三年七月,洛水泛漲,壞天 津橋,漂近河廬舍,渡舟覆沒者日有之。」

《冊府元龜》:「明宗天成四年十二月庚申,修雒河北岸, 宣差左衛上將軍李承約祭之。」

《文獻通考》:「後晉高祖天福四年七月,西京大水,伊、洛、 瀍、澗皆溢,壞天津橋。」

出帝開運元年六月,黃河、洛河泛溢,壞堤堰。

《宋史河渠志》:「洛水貫西京,多暴漲,漂壞橋梁。建隆二 年,留守向拱重修天津橋成,甃巨石為腳,高數丈,銳 其前以疏水勢。石縱縫,以鐵鼓絡之,其制甚固。四月, 具圖來上,降詔褒美。」

開寶九年,郊祀西京,詔發卒五千,自洛城菜市橋鑿 渠抵漕口三十五里,饋運便之,其後導以通汴。 《文獻通考》:太宗太平興國四年三月,河南府洛水漲 七尺五寸,壞民舍。

《宋史太宗本紀》:「太平興國八年六月,穀、洛、瀍、澗溢,壞

官民舍萬餘區,溺死者以萬計,鞏縣壞殆盡
考證
《五行志》:「太平興國八年六月,河南府澍雨,洛水漲五

丈餘,壞鞏縣官署、軍營、民舍殆盡。穀、洛、伊、瀍四水漲, 壞京城官署、軍營、寺觀、祠廟、民舍萬餘區,溺死者以 萬計。又壞河清縣豐饒務倉庫、軍營、民舍百餘區。」 《太宗本紀》:「淳化三年秋七月,洛水溢。」

《五行志》:「淳化三年七月,河南府洛水漲,壞七里、鎮國 二橋。」

至道二年六月,河南瀍、澗、洛三水漲,壞鎮國橋。 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六月,河南府、洛水漲,秦州定西 砦有溺死者。

《畫墁錄》:洛中耆舊言:「伊洛水六十年一泛濫為戕害。 自祥符至熙寧中,自福善坡以北,率被昏墊,公私蕩 沒。」

《河渠志》:元豐元年五月,西頭供奉官張從惠復言:「汴 口歲開閉,修堤防,通漕纔二百餘日。往時數有建議 引洛水入汴,患黃河嚙廣武山,須鑿山嶺十數丈以 通汴渠,功大不可為。」去年七月,黃河暴漲,水落而稍 北,距廣武山麓七里,退灘寬闊,可鑿為渠,引洛入汴。 范子淵知都水監丞,畫十利以獻。又言:「汜水出王仙 山,索水出嵩渚山,合洛水,積其廣深,得二千一百三 十六尺,視今汴流,尚贏九百七十四尺,以河、洛湍緩 不同,得其贏餘,可以相補。猶慮不足,則旁堤為塘,滲 取河水,每百里置木牌一,以限水勢,兩旁溝湖陂濼, 皆可引以為助。禁伊、洛上源私引水者。大約汴舟重 載入水,不過四尺,今深五尺,可濟漕運。起鞏縣神尾 山至士家堤,築大堤四十七里,以捍大河;起沙谷至 河陰縣十里店,穿渠五十二里,引洛水入于汴渠。」疏 奏,上重其事,遣使行視。二年正月,使還,以為工費浩 大,不可為上復遣入內供奉宋用臣還,奏可。為請自 任村沙谷口至汴口,開河五十里,引伊、洛水入汴河。 每二十里置束水一,「以芻楗為之,以節湍急之勢。取 水深一丈,以通漕運。引古索河為源,注房家、黃家、孟 家三陂及三十六陂高仰處,瀦水為塘,以備洛水,不 足則決以入河。」又自汜水關北開河五百五十步,屬 于黃河。上下置閘啟閉,以通黃、汴二河。船筏即洛河 舊口置水。「通黃河,以泄伊、洛暴漲;古索河等暴漲, 即以魏樓、滎澤、孔固三斗門泄之,計工九十萬七千 有餘。仍乞修護黃河南堤埽,以防侵奪新河。」從之。三 月庚寅,以用臣都大提舉導洛通汴。四月甲子興工, 遣禮官祭告河道侵民塚墓,給錢徙之,無主者官為 瘞藏。六月戊申,清汴成,凡用工四十五日。自任村沙 口至河陰縣瓦亭子,并凡水關,北通黃河,接運河,長 五十一里,兩岸為堤,總長一百三里,引洛水入汴。七 月甲子,閉汴口,徙官吏、河清卒于新洛口。

三年二月,宋用臣言:「洛水入汴至淮,河道漫闊,多淺 澀。乞狹河六十里,為二十一萬六千步,以四月興役。」 五月癸亥,罷草屯浮堰。

五年,金水河透水槽阻礙上下汴舟,遣宋用臣按視, 請自板橋別為一河,引水北入于汴。後卒不行,乃由 副堤河入于蔡。以源流深遠,與永安青龍河相合,故 賜名曰「天源。」先是,舟至,啟槽頗滯舟行。既導洛通汴, 遂自城西超字坊引洛水,由咸豐門立堤,凡三千三 十步,水遂入禁中。

《神宗本紀》:「元豐七年秋七月甲辰,伊、洛溢。」

《聞見前錄》:「元豐七年甲子六月二十六日,洛中大雨, 伊洛漲壞天津橋,波浪與上陽宮牆齊。夜西南城破, 伊、洛南北合而為一,深丈餘,公卿士庶第宅廬舍皆 壞,惟伊水東渠有積薪塞水口,故水不入府第。」韓丞 相康公尹洛,撫循賑貸,無盜賊之警,人稍安。後兩日, 有惡少數輩聲言水再至,人皆號哭,公命擒至決配 之,乃定。聞于朝,築水南新城新堤,增築南羅城。明年 夏,洛氷復漲,至新城堤下,不能入,洛人德之。康公尹 洛有異政,此其大者。

《宋史文彥博傳》:「彥博以太師致仕,居洛陽。神宗導洛 通汴,而主者遏絕洛水,不使入城中,洛人頗患苦之。 彥博因中使劉惟簡至洛,語其故,惟簡以聞,令通行 如初,遂為洛城無窮之利。」

《曾公亮傳》:「公亮子孝廣,字仲錫,元祐中,通判保州,遷 都水使者。洛水頻歲湓涌,浸齧北岸,孝廣按河隄,得 廢渡口遺跡,曰:『此昔人所以殺水勢也』。即日濬決之, 累石為防,自是無水患。」

《哲宗本紀》:「紹聖元年,洛水溢。」

《河渠志》:紹聖元年,帝親政,復召宋用臣赴闕。七月辛 丑,廣武埽危急。壬寅,帝語輔臣:「埽去洛河不遠,須防 漲溢下灌京師。」明日,乃詔都水監丞馮忱之相度築 欄水簽堤。丁巳,帝諭執政曰:「河埽久不修,昨日報洛 水又大溢,注于河,若廣武埽壞,河洛為一,則清汴不 通矣,京都漕運殊可憂。宜亟命吳安持、王宗望同力」 督作,苟得不壞,過此須圖久計。丙寅,吳安持言:「廣武 第一埽危急,決口與清汴絕近,緣洛河之南,去廣武 山千餘步,地形稍高,自鞏縣東七里店至今洛口,不滿十里,可以別開新河,導洛水近南行流,地里至少, 用功甚微。」詔安持等再按視之。

四年五月乙亥,都提舉汴河堤岸賈種民言:「元豐改 汴口為洛口,名汴河為清汴者,凡以取水于洛也,復 匱清水以備淺澀而助行流。元祐間,于黃河撥口分 引渾水,令自」「上流入洛口,比之清洛,難以調節。乞 依元豐已修狹河身丈尺深淺,檢計物力,以復清汴, 立限修濬,通放洛水。及依舊置洛斗門,通放西河官 私舟船。」從之。

《徽宗本紀》:「大觀元年秋七月乙酉朔,伊、洛溢。」

《遼史聖宗本紀》:統和六年「秋七月己亥,遣南面招討 使韓德威討河湟諸蕃違命者。賜休哥排亞部諸軍 戰馬。己酉,駐蹕于洛河。」

《元史五行志》:「泰定帝泰定元年九月,延安路洛水溢。」 《文宗本紀》:「至順三年三月庚午,洛水溢。」

《五行志》:「順帝至正四年六月,河南鞏縣大雨,伊、洛水 溢,漂民居數百家。」

十四年六月,河南府鞏縣大雨,伊、洛水溢,漂沒民居, 溺死者三百餘人。

《續文獻通考》:「至正二十六年九月,蒲城縣洛岸崩,壅 水絕流三日。」

《河南府志》:「明世宗嘉靖三十二年夏六月,大雨,伊洛 漲溢入城,水深丈餘,漂沒公廨居民廬舍殆盡,人畜 死者甚多,民皆木棲,有不得食者。凡七日取生棗咽 之。」

《河南通志》:「嘉靖三十九年庚申,偃師、伊、洛泛濫,害禾 稼。」

《開封府志》:「神宗萬曆十五年,夏秋淫雨,瀍、洛、沁水泛 漲,決劉獸醫口銅瓦廂荊隆口,淮、黃合流。上以河臣 權分,乃使工諫常居敬視事疏塞之。」

洛水部雜錄[编辑]

《尚書洪範》:「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彝倫攸敘。」按:孔氏 曰:「天與禹,神龜負文而出,列于背,有數至九,禹遂因 而第之,以成九數。」《易》言「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蓋 治水功成,洛龜呈瑞,如《簫韶》奏而鳳儀,《春秋》作而麟 至,亦其理也。

《洛誥》:「我乃卜澗水東,瀍水西,惟洛食。我又卜瀍水東, 亦惟洛食。」「澗水東」,瀍水西,王城也,朝會之地。瀍水 東,下都也,處商民之地。王城在澗、瀍之間,下都在瀍 水之外,其地皆近《洛水》。

《易乾鑿度》:「帝盛德之應,洛水先溫,九日乃寒,五日變 為五色,元黃。」

《春秋說題辭》「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河 龍圖發,洛龜書感,王者,沈禮焉。」

《史記·周本紀》:「武王曰:『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其 有夏之居』。」《索隱》曰:言自洛汭及伊汭,其地平易,無 險固,是有夏之舊居。

《淮南子》:「古者至德之運,珠玉潤澤,洛出丹書,河出綠 圖。」

《後漢書明帝本紀》:詔曰:「東過洛汭,歎禹之績。」

《西羌傳》:「平王之末,周遂陵遲,戎逼諸夏,自隴山以東, 及乎伊洛,往往有戎。」

伊、洛間有《楊拒》泉皋之戎。

伊洛戎強,東侵曹魯。

楚、晉強盛,威服諸戎,陸渾、伊、洛,陰戎事晉。

《春秋援神契》:「八方之廣,周洛為中,謂之洛邑。」

《河圖》洛水,地理陰精之宮,「帝王明聖,龜書出文,天以 與命,地以授瑞,按河合際,居中護群,王道和洽,吐圖 佐神,逆名亂教,摘亡弔存,故聖人觀河洛」也。

曹植《兩儀篇》:「帝者化八極,養萬物,和陰陽。陰陽和,鳳 至河洛翔。」

《博物志》「舊洛陽」字作水邊,各火行也,忌水,故去水而 加佳。又魏于行次為土,水得土而流,土得水而柔,故 復去佳加水,變雒為洛焉。

《宋書符瑞志元龜》:「書者,天符也。王者德至淵泉,即雒 出《龜書》。」

《大業雜記》:「東都大城周迴七十三里一百五十步,西 拒王城,東越瀍澗,南跨洛川,北踰谷水。宮城東西五 里二百步,南北七里。城南東西各兩重,北三重,南臨 洛水。」

白帖,「《河洛開奧》,符命用出

洛水部外編[编辑]

《拾遺記》:「昭王即位,廣延國來獻善舞者二人,一名旋 娟,一名提謨,並玉質凝膚,體輕氣馥,綽約而窈窕,絕 古無倫。昭王知其神異,處于崇霞之臺,設枕席以寢, 遣侍人以衛之。王好神仙之術,元天之女託形作此 二人。昭王之末,莫知所在,或遊于江漢,或在伊洛之 濱,遍行天下,乍近乍遠也。」

《文選》:「魏陳思王遇神女于洛浦,作《洛神賦。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