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255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二百五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二百五十五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二百五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二百五十五卷目錄

 滍水部彙考

  考

 滍水部紀事

 淯水部彙考

  考

 淯水部藝文

  淯水湍波        唐劉長卿

  前題           明樊翰

 淯水部紀事

 泌水部彙考

  考

 泌水部藝文

  泌水歌         明洪翼聖

  暮春遊泌水        陳民志

  泌水流香         溫如玉

山川典第二百五十五卷

滍水部彙考

[编辑]

水經之滍水

滍水源出今河南汝州魯山縣之堯山,東流逕寶豐 縣城南,又東逕舞陽縣城北,與灃水合流。又東逕葉 縣城北,與沙河合流。又東與小滍水合流。又東至郾 城縣城東南,與汝水合流。又東入于淮。

按:《漢書地理志》,「南陽郡魯陽。」有魯山,滍水所出,東 北至定陵入汝。

按:《後漢書郡國志》,南陽郡雉。《博物記》曰:「滍水出。」 按《水經》,「滍水出南陽魯陽縣西之堯山。」堯之末,孫 劉累以龍食帝孔甲,孔甲又求之不得,累懼而遷于 魯縣。立堯祠于西山,謂之堯山。故張衡《南都賦》曰:「奉 先帝而追孝,立唐祠於堯山。」堯山在太和川,太和城 東北,滍水出焉。張衡《南都賦》曰:「其川瀆則滍、澧。」濜, 發源巖穴,布濩漫汗,漭沆洋溢,總括急趣,箭馳風疾 者也。滍水又歷太和川,東逕小和川,又東,溫泉水注 之。水出北山,七泉奇發,炎熱特甚。闞駰曰:「縣有湯水, 可以療疾矣。湯側又有寒泉焉,地勢不殊,而炎涼異 致,雖隆火盛日,肅若冰谷矣。」渾流同谿,南流注滍水, 又東逕胡木山,東流又會溫泉口。水出北山阜,炎勢 奇毒,痾疾之徒無能澡其衝漂救養者。白氏六帖作救癢咸。 去湯十許步別池。然後可入。湯側有石銘云。「皇女湯。 可以療萬疾者也。」故杜彥達云。然如沸湯。可以熟米 飯。而一作飲之愈百病。「道士清身沐浴,一日三飯。」一作飲「多 少自在,四十日後,身中萬病愈,三蟲死,學道遭難逢 危,終無悔心,可以牢神存志。」即《南都賦》所謂「湯谷湧 其後」者也。然宛縣有紫山,山東有一水,東西十五里, 南北二百步,湛然沖滿,無所通會,冬夏常溫,世亦謂 之湯谷也,非魯陽及南陽之縣故也。張平子廣言土 地所苞,明非此矣。滍水又東,房陽川水注之。水出南 陽雉縣西房陽川,北流注于滍。滍水之北有積石焉, 世謂「女靈山。」其山平地介立,不連岡以成高,峻石孤 峙,不託勢以自遠,四面壁絕,極能靈舉,遠望亭亭,狀 若單楹插霄矣。北面有如頹落,劣得道步。當作通步好事 者有時扳陟耳。滍水又與波水合,水出霍陽西川大 嶺東谷,俗謂之歇馬嶺川,曰廣陽川,非也。即應劭所 謂孤山,波水所出也。馬融《廣成頌》曰:「浸以波溠。」其水 又南,逕蠻城下,蓋蠻別邑也。俗謂之麻城,非也。波水 又南,分三川於白亭東,而俱南入滍水。滍水自下兼 波水之通稱也。是故闞駰有「東北至定陵入汝」之文。 滍水又東逕魯陽縣故城南,城即劉累之故邑也,有 魯縣居其陽,故因名焉,王莽之「魯山」也。昔在於楚,文 子守之,與韓搆難,戰有返景之誠,內有南陽都鄉正 衛為碑。滍水右合魯陽關水,水出魯陽關外分頭山 橫嶺下,夾谷,東北出入滍滍水。又東北合牛蘭水,水 發縣北牛蘭山,東南逕魯陽城東,水側有漢陽侯焦 立碑。牛蘭水又東南,與柏樹谿水合,水出魯山北峽 谷中,東南流逕魯山西,而南合牛蘭水。又東南逕魯 山南。闞駰曰:「魯陽縣,今其地魯山是也。」水南注于滍。 滍水東逕應城南,故應鄉也。應侯之國,《詩》所謂「應侯 順德」者也。彭水注之,俗謂之小滍水。水出魯陽縣南 彭山蟻塢東麓,北流逕彭山西,下有彭山廟,廟前有 《彭山碑》,「漢桓帝元嘉三年杜仲長立。」彭水逕其西北, 漢安邑長尹儉墓東。塚西有石廟,廟前有兩石闕,闕 東有碑,闕南有二獅子相對,南有石碣二枚石柱,西 南有兩石羊,中平四年立。彭水又東北流,直應城南, 而入滍滍水。又左合橋水,水出魯陽縣北恃東。宋本作北 恃山東南逕應山北,又南逕應城西。《地理志》曰:故父城 縣之應鄉也。周武王封其弟為侯國。應劭曰:「《韓詩外 傳》稱,周成王與弟戲,以桐葉為圭,曰:『吾以封汝』。周公 曰:『天子無戲,言王乃應時而封,故曰應侯。鄉亦曰應鄉』。」按《呂氏春秋》云:「成王以桐葉為圭,封叔虞」,非應侯 也。《汲郡古文》,殷時已有應國,非成王矣。戰國范睢所 封邑也,謂之應水。滍水又東逕犨縣故城北,《左傳昭 公元年》冬,楚公子圍使伯州犁城犨,是也。出于魚齒 山下。《春秋?襄公十八年》,楚伐鄭,次于魚陵。涉於魚齒 之下,甚雨,楚師多凍,役徒幾盡。晉人聞有楚師,師曠 曰:「不害,吾驟歌《北風》,又歌南風。南風不競,多死聲,楚 必無功矣。」所涉即滍水也。水南有漢中常侍長樂太 僕吉侯苞冢,冢前有碑基,西枕岡城,開四門,門有兩 石獸,墳傾墓毀,碑獸淪移。人有掘出一獸,猶全不破, 甚高壯,頭去地減一丈許,作制甚工,左膊上刻作「辟 邪」字。門表壍上起石橋,歷時不毀。其碑云:「六帝四后, 是諮是諏。蓋仕自安帝,沒于桓后。于時閽閹擅權,五 侯暴世,割剝公私,以事生死。夫封者表有德,碑者頌 有功,自非此徒,何用許為?石至千春,不若速朽,苞墓 萬古,祇彰誚辱。嗚呼,愚亦甚矣。」滍水又東,犨水注之。 俗謂之秋水,非也。水有二源,東源出其縣西南踐犢 山東崖下,水方五十許步,不測其深。東北流逕犨縣 南,又東北屈逕其縣東,而北合西流水,西源出縣西 南頗山北阜下,東北逕犨城西,又屈逕其縣北,東合 二水,亂流北注于滍。漢高祖入關,破南陽太守呂齮 於犨東,即於是地,滍水之陰也。滍水又東南,逕昆陽 縣故城北。昔漢光武與王尋、王邑戰於昆陽,敗之,走 者相騰踐,奔殪百餘里。會大雨如注,滍水盛溢,虎豹 皆股戰,士卒爭赴,溺死者以萬數,水為不流。王邑、嚴 尤、陳茂輕騎皆乘尸而度矣。

東北過潁川定陵縣西北,又東過郾縣南,東入于汝。 滍水東逕西不羹亭南,亭北背汝水,於定陵城北, 東入汝。郾縣在南,不得過。

按:《魏書地形志》,「漢廣郡高陽。」太和元年置。有滍水。 按《金史地理志》:裕州舞陽有滍水。

汝州「魯山。」有滍水。

按:《續文獻通考》:「河南南陽府滍水,源出魯山,流至葉 縣入沙河。」

按:《河南通志》:「汝州魯山縣西十五里有堯山,滍水所 出。」

按《汝州志》,魯山縣滍河,在縣東三十里。《左傳》「楚伐鄭, 夾滍而軍。漢光武破王尋于昆陽,士卒溺死,水為之 不流」,即此。

寶豐縣滍河,在縣南三十里。

按:《南陽府志》,南召小滍水在南召東北,本彭水,出魯 陽南彭山蟻塢東麓,北流逕彭山西,又東北自神林 川至應城南入滍水。

舞陽縣沙河即滍水,在縣北五十里。源出魯陽堯山, 經北舞渡,東會灃水達于淮,此舞邑水之大者。 葉縣滍水,在縣北二十里,俗謂之沙河。按《水經注》:源 出魯陽縣西之堯山,歷大和川,東逕小和川,會溫泉、 房陽川水、牛蘭、彭橋、應犨諸水,東南逕昆陽故城北。 昔漢世祖破王尋,士卒溺死,滍水為之不流,即此。東 北過定陵,又東過郾城縣南,東流入於汝。

滍水部紀事

[编辑]

《晉書杜預傳》:「預字元凱,京兆杜陵人也。以功進爵當 陽縣侯。預以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勤於講武,修立泮 宮。江漢懷德,化被萬里,攻破山夷,錯置屯營,分據要 害之地,以固維持之勢。又修邵信臣遺跡,激用滍淯 諸水,以浸原田萬餘頃,分疆刊石,使有定分,公私同 利,眾庶賴之,號曰杜父。」

《唐書元宗本紀》:「天寶十五載五月丁巳,魯炅及安祿 山戰於滍水,敗績。」

淯水部彙考

[编辑]

水經之淯水

淯水,源出今河南省河南府嵩縣雙雞嶺,東南流經 南陽府城,東至新野縣,會梅溪、洱灌、湍水、留山、黃渠、 栗鴉泗、潦刁等河,與泌水合流,南至湖廣襄陽府境 入漢江。

按:《山海經。南山經》:「箕尾之山,汸水出焉,而南流注于 淯。」

按:《水經》,「淯水出弘農盧氏縣攻離山,東南過南陽西 鄂縣西北,又東過宛縣南。」淯水導源東流,逕酈縣 故城北。郭仲產曰:「酈縣故城南在攻離山東,酈舊縣 也。《三倉》曰:樊、鄧酈,酈有二,城北酈也。漢祖入關,下淅、 酈,即此縣也。」淯水又東南流雉縣之雉衡山,東逕百 章郭北。又東,魯陽關水注之。水出魯陽縣南分水嶺 南,水自嶺南流,北水從嶺北注,故世俗謂此嶺為分 頭也。其水南流,逕魯陽關,左右連山插漢,秀木干雲。

是以張景陽詩云:「朝登魯陽關,峽路峭且深。」亦司馬
考證
芝與母遇賊處也。魏志司馬芝字子華河內溫人也少為書生避亂荊州於魯陽山遇

賊同行者皆棄老弱走芝屬坐守老母賊至以刃臨芝芝叩頭曰母老唯在諸君賊曰此孝子也殺之不 義遂得免官至大司農關水歷雉衡山,西南,逕皇后城西。建武 元年,世祖遣侍中傅俊持節迎光烈皇后於淯陽,俊 發兵三百餘人,宿衛皇后,道路歸京師,蓋稅舍所在, 故城得其名矣。山有石室,甚飾潔,相傳名皇后浴室, 又所幸也。關水又西南,逕雉縣故城南。昔秦文公之 世,有陽伯者,逢二童曰舀曰:「彼兩童,二雉也。得雌者 霸,雄者王。」二童飜飛,化為雙雉。光武獲雉於此山,以 為中興之祥,故置縣以名焉。舀曰以下似有缺文關水又屈而 東南流,注于淯。淯水又東南流,逕博望縣西北故城 東。郭仲產曰:「郡東北一百二十里,漢武帝置校尉,張 騫隨大將軍衛青西征,為軍前導相望,水草得以不 乏。元光六年,封騫為侯國。」《地理志》曰:「南陽有望縣,王 莽改之曰宜樂也。」淯水又東南,逕西鄂故城東。應劭 曰:「江夏有鄂,故加西也。」昔劉表之攻杜「子緒於西鄂 也,功曹伯孝長聞戰鼓之音,懼而閉戶,蒙被自覆,漸 登城而觀,言勇可習也。」淯水又南,洱水注之。水出弘 農郡盧氏縣之熊耳山,東南逕酈縣北,東南逕房陽 城北。漢哀帝四年,封南陽太守孫寵為侯國,俗謂之 房陽川。又逕西鄂縣南,水北有張平子墓,墓之東側 墳有《平子碑》,文字悉是古文篆額是崔瑗之辭。盛弘 之、郭仲產並云:「夏侯孝若為郡,薄其文,復刊碑陰為 銘。」然碑陰二銘,乃是崔子玉及陳翕耳,而非孝若,悉 是隸字。二首並存,嘗無毀壞。又言墓次有二碑,今唯 見一碑,或是余夏逕驛途疲而莫究矣。水南道側有 二石樓,相去有六七丈,雙跱齊竦,高可丈七八柱,圓 圍二丈有餘,石質青綠,光可以鍳。其上鑾櫨承栱,雕 簷四柱,窮巧綺刻,妙絕人工。題言:「蜀郡太守姓王,字 子雅,南陽西鄂人。有三女,無男,而家累千金。父沒當 葬,女自相謂曰:『先君生我姊妹,無男兄弟。今當安神 元宅,翳靈后土,冥冥絕後,何以彰吾君之德』?」各出錢 五百萬,一女築墓,二女建樓,以表孝思。《銘》云:墓樓東 平林,不近墳墓,而不能測其處所矣。洱水又東南流, 注于淯水,世謂之「肄洱」,聲相近,非也。《地理志》曰:熊耳 之山,出三水,洱水其一焉,東南至魯陽入沔。是也。淯 水又南逕預山東,山上有神廟,俗名之為獨山也。山 南有魏車騎將軍黃權夫妻二冢,地道潛通。其冢前 有四碑,其二魏明帝立,二是其子及臣吏所樹者也。 淯水又西南,逕《史定伯碑》南,又西為瓜里津,水上有 三梁,謂之瓜里渡。自宛道途東出赭陽而道方城。建 武三年,世祖赭陽西入,破虜將軍劉奉。後漢書作鄧奉怨。 漢掠新野,拒瓜里,上親搏戰,降之夕陽下,遂斬奉,《郡 國志》所謂「宛有瓜里野津,夕陽聚」者也。阻橋,即桓溫 故壘處。溫以升平五年與范汪眾軍北討,列營淯水, 又西南,逕晉蜀郡太守鄧義山墓南,又南逕宛城東, 其地故升伯之國,楚文王滅申以為縣也。秦昭襄王 使白起為將,伐楚取郢,即以此地為南陽郡,改縣曰 宛。王莽更名郡曰前隊,縣曰南陽。劉善曰:「在中國之 南而居陽地,故以為名。」大城西南隅,即古宛城也,荊 州刺史治,故亦謂之荊州城。今南陽郡治大城,其東 城,城內有舊殿基,周二百步,高八尺,陛階皆砌以青 石。大城西北隅有基,周一百步,高五丈,蓋更始所起 也。城西三里有古臺,高三丈餘。文帝黃初中南巡行 所築也。淯水又屈而逕其縣南,故《南都賦》所言「淯水 蕩其胸」者也。王莽地皇二年,朱鮪等共於城南會諸 將,設壇燔燎,立聖公為天子於斯水上。《世語》曰:「張繡 反,公與戰敗,子昂不能騎,進馬於公,而昂遇害。」《魏書》 曰:「公征至宛,臨淯水,祠亡將士,歔欷流涕,眾皆哀慟。」 淯水又南,梅谿水注之。水出縣北紫山,南,逕百里奚 故宅。奚,宛人也,於秦為賢大夫,所謂「迷虞智秦」者也。 紫谿又逕宛西,呂城東。《史記》曰:「呂尚先祖為四岳,佐 禹治水,有功。虞夏之際,受封於呂,故因氏為呂尚也。」 徐廣《史記音義》曰:「呂在宛縣。高后四年,封昆弟子呂 恕為呂城侯」,疑即此也。按史記呂后紀四年封呂忿為呂城侯又按新 蔡縣有大呂、小呂亭,而未知所是也。梅谿又南,逕杜 衍縣東,故城在西。按漢高帝七年,封郎中王翳為侯 國,王莽更之曰「閏衍」矣。土地墊下,湍谿是注,古人於 安眾堨之,今遊水是瀦,謂之安眾港。世祖建武三年, 上自宛遣潁陽侯祭遵西擊鄧奉弟眾,破之於杜衍, 進兵涅陽者也。梅谿又南,謂之石橋水,又謂之汝谿 之流,而左注淯水。淯水之南,又有南就聚,《郡國志》所 謂「南陽宛縣有南就聚」者也。郭仲產言:「宛城南三十 里有一城,甚卑小,相承名三公城,漢時鄧禹等歸鄉 餞離處也。盛弘之著《荊州記》,以為三公置。」余按淯水 左右,舊有二澨,所謂南澨、北澨者,水側之濆聚,在淯 陽之東北。考古推地,則近矣。城側有范蠡祠。蠡,宛人, 祠即故宅也。後漢末,有范曾,字子閔,為大將軍司馬, 討黃巾賊,至此祠,為蠡立碑,文勒可尋。夏侯湛之為 南陽,又為立廟焉。城東有大將軍何進故宅,城西有 孔嵩舊居。嵩字仲山,宛人,與山陽范式有斷金契,貧無養親,賃為阿街。卒遣迎式,式下車把臂曰:「子懷道 卒伍,不亦痛」乎!嵩曰:「侯嬴賤役晨門,卑下之位,古人 所不恥,何痛之有?」故其讚曰:「仲山通達,卷舒無方。屈 身廝役,挺秀含芳。」

又屈南過淯陽縣東。淯水又南入縣,逕小長安。司 馬彪《郡國志》曰:「縣有小長安聚。」謝沈《漢書》稱「光武攻 淯陽不下,引兵欲攻宛,至小長安,與甄阜戰,敗於此。」 淯水又西南,逕其縣故城南。桓帝延熹七年,封鄧康 為侯國,縣故南陽典農治,後以為淯陽郡,省郡復縣, 避晉簡文諱,更名云陽焉。淯水又逕安樂郡北,漢桓 帝建和六年,封司徒胡廣為淯陽縣安樂鄉侯。今於 其國立樂宅戍。郭仲產《襄陽記》曰:南陽城南九十里, 有晉尚書令樂廣故宅。廣字彥輔也,善清言,見重當 時。成都王廣女壻,長沙王猜之,廣曰:「寧以一女而易 五男」,猶疑之,終以憂殞。其故居今置戍,因以為名。 又南過新野縣西。淯水又南入新野縣,枝津分派, 東南出,苞隰衍注,左積為陂,東西九里,南北一十五 里。陂水所溉,咸為良沃。淯水又南,與湍水會,又南逕 新野縣故城西。世祖之敗小長安也,姊元遇害,上即 位,感悼,姊沒,追諡元為「新野節義長公主」,即此邑也。 晉咸寧二年,封大司馬扶風武王少子歆為新野郡 公,割南陽伍屬。屬下當脫一字陽蔡、陽穰、鄧山都封為王。按晉 書新野莊王傳云歆字弘舒太康中封新野縣公邑千八百戶惠帝本紀云永寧元年三月齊王冏起兵 討趙王倫而新野公舉兵應之四月倫伏誅明年為太安元年十二月成都王穎新野公同會洛陽請廢 問還第知歆進封為新野王在趙王倫伏誅之後也此注斷脫聊復備記之文舒更立中 隔,西即郡治,東則民居。城西傍淯水,又東與朝水合, 水出西北赤石山,而東南逕冠軍縣界,地名沙渠。又 東南逕穰縣故城南,楚別邑也。秦拔鄢郢,即以為縣。 秦昭王封相魏冉為侯邑,王莽更名曰豐穰也。魏荊 州刺史治。朝水又東南,分為二水,一水枝分東北為 樊氏陂,陂東四十里,南北五里,俗謂之凡亭陂。陂東 有樊氏故宅,樊氏既滅,庾氏取其陂,故諺曰:「陂汪汪, 下田良,樊子失業庾公昌。」昔在晉世,杜預繼信臣之 業,復六門之陂,遏六門之水,下結二十九陂,諸陂散 流,咸入朝水,事見《六門碑》。六門既陂,諸陂遂斷。朝水 又東逕朝陽縣故城北,而東南注于淯水,又東南與 棘水合,水上承赭水,赭水出棘陽縣北,數源並發,南 流逕小赭鄉,謂之小赭水。世祖建武二年,成安侯臧 宮從上擊赭也。東源方七八步,騰湧若沸,故世名之 騰沸水。南流逕于赭鄉,謂之赭水。建武二年,祭遵引 兵南擊董訢於赭鄉,以水氏縣,故有赭陽之名也。《地 理志》曰:「縣有赭水,王莽曰陽城也。漢哀帝改為順陽。 建武二」年,更封安陽侯朱祐為赭陽侯。赭水縣堨以 為陂,東西夾岡,水相去五六里,古今斷罔兩舌,都水 潭漲岡外下垂陂陀而出者謂之舌蓋削去陂陀之土築堨瀦水以成潭漲也南北一十 餘里。水決南潰,下注為灣,灣分為二,西為赭水,東為 榮源。赭水參差,流結兩湖,故有東陂、西陂之名。二陂 所導,俱水枝分,東南至會口入泚,是以《地理志》云:泚 水、赭水皆言入蔡,互受通稱故也。二湖流注,合為黃 水,謂所受焉。逕棘陽縣之黃淳聚,又謂之為黃淳水 者也。故謝沈《漢書》:「甄阜等敗光武于小長」安東,乘勝 南渡黃淳水。前營皆阻兩川,謂臨泚水,絕後橋,示無 還心。漢兵擊之,二軍潰,溺死黃淳水者二萬人。又南 逕棘陽縣故城西。應劭曰:「縣在棘之陽。」是知斯水為 棘水也。漢高帝七年,封莊得臣為侯國。按史記年表棘陽莊侯杜 得臣後漢兵起,擊唐子鄉。一作卿殺湖陽尉,進拔棘陽。鄧 晨將賓客會光武于此縣也。棘水又南逕新野縣,歷 黃郵聚,世祖建武三年,傅俊、岑彭進擊秦豐,先拔黃 郵者也。謂之黃郵水。大司馬吳漢破秦豐於斯水之 上,其聚落悉為蠻居,猶名之為黃郵蠻。棘水自新野 縣東而南,流入於淯水,謂之為力口也。棘、力聲相近, 當為棘口也。又是方俗之音,故字從讀變,若世以棘 子木為《力子木》也。舊本誤以㶏水東北流枝瀆右出殽入此注今據宋本改正淯 水又東南,逕士林東,戍名也。戍有邸閣。水左有豫章 大陂,下灌良疇三千許頃也。

西過鄧縣,東南,入于沔。縣,故鄧侯吾離之國也。楚 文王滅之,秦以為縣。清水右合濁水,俗謂之弱溝水, 上承白水於朝陽縣,東南流逕鄧縣故城南。習鑿齒 《襄陽記》曰:「楚王至鄧之濁水,去襄陽二十里。」即此水 也。濁水又東逕鄧塞者,即鄧城東南小山也,先後名 之為鄧塞。昔孫文臺破黃祖於其下,濁水東流,注于 淯。淯水又南逕鄧塞東,又《逕鄾》城東,古鄾子國也,蓋 鄧之南鄙也。昔巴子請楚與鄧為好,鄾人奪其幣,即 是邑也。司馬彪以為鄧之鄾聚矣。

按:《隋書地理志》,「淯陽郡武川。」帶郡。有淯水。

舂陵郡「清潭。」有淯水。

按《河南通志》:「淯水在南陽府城東三里,源自嵩縣雙 雞嶺,東南流,經南陽新野,會梅溪、洱灌、湍水、留山、黃 渠、栗鴉泗、潦刁等河,與泌水合流,南至襄陽入於漢 江。」

按《南陽府志》,南陽縣淯水,在府城東三里,俗名白河應劭曰:出弘農盧氏水,東南流,至襄陽入漢江。其水 有四堰,曰上石谷、馬渡港、蜣蜋沙堰,溉田六千餘頃, 乃漢召信臣所置。東漢杜詩、晉杜預皆嘗增廣之。史 云:「諸將立更始淯水上。」即此。

梅谿水在府城西。源出紫山,南逕百里奚故宅,又逕 宛西呂城東,又逕杜衍縣東,又南謂之「汝溪。」溪流而 左注于淯水。

洱水在城北五十里。出弘農盧氏之熊耳山。東南逕 酈縣北,房陽城北,又逕西鄂縣南,東流注于淯水。 三里河在府城北,出于紫山。東南流,逕東郭南入淯 水。

十二里河在府城西。發源紫山,東南流,循魯家川南 入淯水。

黃渠河在府城北。發源紫山,南流逕豫州之東,至釣 魚臺南,其流漸大,名為「灉兒河。」折而南流入淯水。 栗河在城東淯水之左,出馬渡堰,至新野入淯水。 潦河在府城西南。其源有二:一自馬氏坪,一自曹峰 山,至鎮平大莊合流,南七十里至岡頭與淯水合。 鐵河在府城北四十里,出于三賢山,南流至尤家寨, 入淯水。

白跳河在府城北五十里。出羅漢山逕隱山,西南流 至新店北,西折流入淯水。

南召縣鴉河在縣西。出分水嶺,南流逕魯陽關,歷雉 衡山,西南逕雉縣故城南,又屈而東南流,注于淯水。 灌河在縣西,二水皆南流入淯水。

鎮平縣趙河,本古洮河,在縣西十里,源出騎立山龍 湫,南流九十里入鄧州,合湍水,東南至新野七里河 入淯水。

唐縣泌水在縣北。《一統志》云:「泌水源出銅山,流經唐 縣北,轉西,下流會清水、三家、八疊、牡丹、毘江、桐浚等 河,與淯水合流入襄江。」

鄧州朝水出赤石山,東南逕冠軍縣界,又東分為二 水,一枝分東北為樊氏陂,又東經朝陽縣故城北,而 東南流注于淯水。

湍水,源出盧氏熊耳山槍竿嶺,東南經內鄉,繞鄧城, 北轉東南,會黃水、沙溝等河,至新野西入淯水。 「刁河」,源出內鄉蕭山逕州西北,迤邐東南,至新野新 店鋪入淯水。

茱萸河在州西南六十里。源出禹山,折而東流,沙嶼 瀠迴,映帶左右,擅鄧西林泉之勝,又東流入淯水。 排子河在州西南八十里,源出洞兒山,入淯水。 新野縣「白河」,即淯水,經南陽至新野北四十里之岡 頭,分為二,其一趨東南會潦河。白河則轉而東經沙 堰,過光武臺下,至縣東北數里,復折至縣西,併湍水。 今水盡由潦河東南下,會湍水入漢,而故道堙塞,人 呼為「舊白河」云。

黃郵水在城南四十五里,俗名黃渠河。《漢書》:「吳漢擊 新野,與秦豐戰黃郵水上。」註云:「新野縣有黃郵水,又 有黃郵聚,其水入于淯。」

棘水上承赭水。赭水出棘陽縣北,數源並發,南流逕 小赭鄉,謂之「小赭水。」漢世祖建武二年,成安侯臧宮 從上擊赭也。棘水南逕新野縣,歷黃郵聚,自新野東 而流入于淯水。

小澗河在縣西北十三里。源自鄧州,東南流至新野, 會潦入淯。

渠店淯水渡在縣南四十里。

馬渡堰在縣東南。引淯水由栗河下灌小兒等堰。

淯水部藝文

[编辑]

《淯水湍波        》唐·劉長卿

淯自雙雞過宛城,湍來熊耳共澄清。同流不許分涇 渭,一色應須到海溟。春入垂楊排岸綠,雨餘白鳥浴 波輕。等閒瞻眺無邊興,為擬浮槎訪玉京。

《前題》
明·樊翰

[编辑]

河源混混臥龍東,百折驚湍瀉玉虹。古往今來流不 息,漫隨江漢總朝宗。

淯水部紀事

[编辑]

《晉書社預傳》:「預字元凱,京兆杜陵人也。以功進爵當 陽縣侯。預以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勤於講武,修立泮 宮。江漢懷德,化被萬里,攻破出夷,錯置屯營,分據要 害之地,以固維持之勢。又修邵信臣遺跡,激用滍淯 諸水,以浸原田萬餘頃,分疆刊石,使有定分,公私同 利,眾庶賴之,號曰杜父。」

《南陽府志》:「成遜字惟謙,長垣人。萬曆初,知南陽縣。時 淯河北岸崩潰,每暴漲即漂沒民居,勢且薄城。遜為築長堤數里,百餘年無水患。」

泌水部彙考

[编辑]

陳風之泌水

泌水源出今河南南陽府泌陽縣城西銅山,西南流 逕唐縣城北,又過西關,因名唐河,會清水、三家、八疊、 牡丹、昆江、桐陵等河,西南流至新野縣城東南,又會 淯水,西南流至湖廣襄陽府界,南入漢江。

按《詩經陳風》:「泌之洋洋,可以樂飢。」朱註《泌泉》水也。洋洋, 水流貌。

按:《後漢書郡國志》,「上黨郡穀遠。」《上黨記》曰:「有羊頭 山,泌水所出。」

按《金史地理志》:「唐州泌陽。」有「泌水。」

按:《續文獻通考》:「泌水在唐縣,源出銅山,流經本縣,北 轉西,下流會清水、昆江等河,與淯水合。」

按《河南通志》:「泌河在泌陽縣南門外,源出銅山,西流 經唐縣西關,名唐河,至新野界與淯水合而達于漢 江。」

按《泌陽縣志》,「沘水出縣東北太湖山,東南流,經縣南, 蔡水從南來注之。沘水又西,濼水注之。又西南,歷長 岡月城北。舊沘水又會馬仁陂水,又南經會口,與諸 水津枝合,又南與澧水會。水出桐柏,與淮同源而西 注,故亦謂派水。西北流,經平氏故城東北,又西北合 溲水,水出湖陽北山,西流北屈,經平氏城西北入澧」 水,又西注泚水,水自下亦通謂之派水。泌水又南,趙、 澧二渠出焉。又西南,謝水注之。水出謝城,《詩》所謂「申 伯番番,既入于謝」者也。謝水東南經新都縣左,泌水 又西至新野南入於淯水。今人概謂之泌水,誤。 蔡水,《水經》謂之泄水。泌陽故城南有蔡水,出盤古山, 亦曰盤古川。西北流注於泌水。

濼水,源出虎頭山,《水經》謂之澳水。酈道元謂「出慈丘 山。東流屈而南轉,又南入於泌水。」

毘河,在縣西北,合馬仁陂水同入泌水,即《水經》謂舊 泌水也。

鄧莊河,源出銅山,經鄧莊鎮西流入於「泌水。」

高邑河,西流入泌。

吼兒港在縣南里許。每大雨,則南岡諸水注此;湍急 入泌,其聲如吼。

按:《唐縣志》,泌水在縣城北。《一統志》云:「泌水源出銅山, 流經唐縣北,轉西,下流會清水、三家、八疊、牡丹、昆江、 桐浚等河,與淯水合流入襄江。」

趙河在縣北五十里。源自裕州酈山,流逕縣北二十 里,忽為深潭,旋流入泌水。

按《新野縣志》,「泌水在縣城南,與淯水合流。」

淯水源自嵩縣雙雞嶺,東南流經縣境,會梅溪、洱灌、 湍水、留山、黃渠、栗鴉泗、潦刁等河,至縣南與泌水合, 南流至襄陽入漢江。

泌水部藝文

[编辑]

《泌水歌         》明·洪翼聖

「《泌水》清,遶山城。古人樂飢世累輕,如今還見古人情。」 「沙練練,波浩浩,白鶴翻飛弄洲草。此中得意堪忘言, 人生溫飽何足道。水底映松月,水面淨琉璃。浮槎擬 天漢,泛艇恍瑤池。千家萬并須一勺,一勺演瀁千家 樂。」我行幾度暢望洋,況復春波羡魚躍。

暮春遊泌水        陳民志

[编辑]

城南春盡見飛花,細草平沙一望賒。近水雲霞淮海 勢,隔鄰煙火野人家。橋邊柳色流鶯囀,郭外鐘聲古 寺斜。吏隱偶從休澣得,馬蹄何惜踏青沙。

泌水流香         溫如玉

[编辑]

逆波如帶碧光漫,湜湜清芬鏡裏看。風散蘭煙瀠曲 岸,鷗凌蕙浦逐迴瀾。高賢衡宇馨歌鯉,俗吏河干愧 伐檀。幾對芳流思桂楫,望洋無計起凋殘。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