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264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二百六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二百六十四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二百六十五卷


《欽定吉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二百六十四卷《目錄》。

 「沔」,《水部彙考》二

  考:

 沔《水部·總論》

  程大昌《禹貢論》。漢沔論

 《沔水部·藝文一》

  《重濬沔河碑》       明李維楨

  《蘇公開沔陽城河碑》。     費尚伊。

  《西湖紀事說》·         王極

 《沔水部藝文二》

  《由柘陂入沔       明》·王懋夏

  《入沔》           李夢陽。

 沔《水部·紀事》

 沔《水部雜錄》

《山川典》第二百六十四卷。

沔水部彙考二[编辑]

[编辑]

按《荊州記》,「沔陽縣至沔口水北有卻月城,西一里有 馬騎城,周迴五里,高一丈。」

按《華陽國志》,「漢中南鄭縣,郡治。周貞王十六年,秦厲 公城之。有池水從旱山來,入沔。」

按:《地理通釋·十道山川攷》,「沔水源出武都東狼谷中, 即漢水之上源。」《山海經》云:「嶓冢之山,漢水出焉,東南 流注于沔。」《水經注》云:「沔水出武都沮縣。」今沔州東狼谷 中,漢水出鮒嵎山。沔水東南流注漢,曰「沮口」,所謂「沔 漢」者也。東逕沔陽。興元府南鄭西城。金州錫縣襄陽。南過 宜城縣。襄陽府鄀縣:郢州石城竟陵。復州又東南與陽口合, 至江夏沙羡縣北,南入于江。庾仲雍云:「沔水南至關 城,合西漢水。」漢水又東北合沮口,同為漢水之源。《通 典》云:「興元府金牛縣有嶓冢山,禹導漾水,至此為漢 水。亦曰沔水。」顏師古云:「漢上曰沔。」

按:《方輿勝覽》,湖北路漢陽軍有漢水。考《桓宣傳》云:「宣 鎮襄陽,石季龍使騎七千,渡沔襲之。」則漢水自襄陽 以下,在晉時皆名沔水。劉澄之《山水記》,沔口,古以為 滄浪水,即屈原遇漁父作歌處。

按:《續文獻通考》:「陝西漢中府沔水在褒城縣南四里, 源出古金牛縣界,南流入沮水。」

湖廣承天府「沔江,在荊門州城東九十里,源出自陝 西漢中府,為漢水」,至荊山東為滄浪水,過潛江,又為 沔水。

武昌府沔水在府城北。自夏水入沔之後,兼流至漢 陽。

漢陽府沔水,在府城西南三十里。

按:《明一統志》漢陽府沔水源出襄水,南入大江,與漢 水合流。按《三國志》以前,書傳多稱漢,不言沔,《三國志》 以後,多稱沔,不言漢,先儒皆疑漢、沔為一。然今二水 源流不同,惟《書》《疏》引應劭云:「沔水下尾與漢合乃入 江」,為得其實。

按《春明夢餘錄》:「沔湖廣八百六十里,袤五百四十里, 為江漢諸水所匯,瀦于太白湖,洩于沌口,設河泊所 三十六以課魚。成化、弘治來,漢游江溢,湖水渟注,積 滓所澄,洲沙漸起,佃民估客日集,因攘為業,由是湖 平強半。今省所為二十一,水患日盛,夏秋之交,沱潛 溢道,車馬堤、排沙頭、班家灣等處,利害切要,且繕功」 米,至百年後,沔莫知誰何。

按《陝西通志》,「沔水在漢中府褒城縣南四里,南流入 沮水。」

按《漢中府志》,「沔水在褒城縣城南四里,源出古金牛 縣界。」

按《褒城縣志》,「褒水源出鳳翔府衙嶺,南流至縣境,入 于沔。」

漾水,源出沔縣嶓冢山,南流合沔水。

按《沔縣志》,沮水在縣西三十里,源出鳳縣南,與漢水 合,又名沔水。舊志謂沔在嘉陵之側,非也。

濜水,北發武都氐中,南流入沔。

按《湖廣通志》:「沔水源出襄水,東流過漢陽府城西南 三十里,南入大江。」

按《襄陽府志》:「長渠在宜城縣,由荊及康狼楚之西山, 水出二山之間,曰沔水。」

斬蛟渚在府城北。沔水先有蛟為患。漢鄧遐守襄,拔 劍入水,蛟遶其足,遐揮劍斬之。自此無蛟患。

按《荊州府志》,漢水在監利縣北,即沔水也。

夏水在監利縣東南五里。《禹貢孔傳》云:「華容有夏水, 首出于江,尾入于沔,一謂之沱。」監利,本漢華容地,《傳》 云「尾入于沔」,即夏水也。

魯袱江在監利縣東南。即大馬河。南通荊江,北入漢。 沔漕河在府治北四里。晉元帝時鑿,自羅堰口入大漕 河,由李杜穴達沔水口通襄漢江。

《柘水》今柘港垸,過柴林河與沔水合。

大馬長川河,在監利縣南一里。夏水入漢,周環縣之 西北,東會于沔,二百餘里。

按《安陸府志》,「沔水」按《水經》自武都至樂城稱沔,渡口 至北方稱漢襄陽,至沙羡又稱沔,實一水也。今郢城 上溯宜城,下至沔陽,東岸逕鍾祥、京山、景陵三縣,西 岸逕鍾、荊、潛、沔四州縣境。沔水逕故鄀縣南入境,今 荊門界漢江北有縣故基。南岸有石崖,俗名石梁山, 山上有臺,即《水經》所謂「南臨沔津。」津南有石山,上有 古烽火臺。縣北有大城,楚昭王為吳所迫,絕郢徙都 者也。豐樂河注之。又南逕石城,即郡城。又南十里為 涮馬灘,世傳關將軍涮馬于此。南與臼水合,東南流 逕內方山東,又東會權口,即古之權國也。東南與陽 口合,逕古雲杜縣東,夏水從西來注之。又東逕左桑, 又東合區亮水口,又東得合驛口。又東謂之「橫桑」,又 東謂之「鄭潭」,又東得斷沔,又東與力口合,出境至漢 陽入于江。

按《鍾祥縣志》:「敖水源出黃仙洞,西南流逕縣境,合枝 水注于沔。」

龍騖湖:在縣治南三十里。水溢達于沔。

金港:在樠木山下一里,流入沔。

按《沔陽州志》:「沔水,一自潛江縣排沙渡至深江,入州 西北界,逕剅河、范溉關、栗林麻港南灣,至黃荊口入 下帳湖,東會于白湖。又自范溉南播于劉家渡,入三 江口。又自栗林口播于蔣家灣,逕蓮臺趨大口,合黃 荊口水,一自上新口逕鯰魚套白汊口,一自下新口 逕伯口至柳口,折而為漕河,俱達三江口合流。逕滄」 浪,即《禹貢》所名屈原逢漁父處。又逕侯埠關,趨于白 湖。又自柳口東播于蔞蒿汀,至直步,夏水從西來注 之。逕螺子瀆渣潭,東北趨太陽腦,入于襄河。又自渣 潭東南逕小陽張家池壩港,入陽名湖,匯于白湖,出 沌口入江。

七里沔在州城北。《周地圖記》:「夏水合諸水同入漢,自 漢入瀦,名七里沔。」州名蓋取諸此。

夏水今名長夏河,即賭口,為中夏水。《輿地廣記》:「夏水 入沔,謂之睹口,冬涸夏流,故曰夏水。」

按《荊門州志》:「漢水在州城東九十里,源發陝西嶓冢 山,東至漢中府為漢水,東流至武當縣為滄浪水,過 潛江縣為沔水。」

岨河在州西南百六十里。南流至潛江界,與沔水合 流入漢江。

平塘湖在州城東南五十里。南流入三湖,東合于沔 水。

直江在州城東南一百六十里,南流入潛江界平塘 湖,達三湖,以合沔水。

按《京山縣志》,「漢水出隴西氐道縣嶓冢山,初名漾水, 東流至武都沮縣,始為漢水,東南至葭萌,與羌水合, 至江夏安陸,縣名沔水,故有漢沔水之名。」

《臼水》,源出聊屈山,合澨水注于沔。

按《景陵縣志》,「溾水經新陽縣南,又經縣治雲杜胡城, 又東南流,匯大湖入于沔水。」

按《德安府志》:「溳水,在府治外一里,源出大洪山黑龍 池,遶城西隅,東流至黃港,與漳水合入雲夢澤,至安 河會襄水入于沔。」

按《武昌府志》,江夏縣夏口在荊江之中,正對沔口。 按《漢陽府志》,漢陽縣大松湖在縣治北一十八里,上 達景沔,下通溳溪。江水左得湖口,水通太湖,又東合 灄口水,承沔水于安陸縣東逕灄陽縣北,東南注于 江。

沔水部總論[编辑]

程大昌《禹貢論》。

《漢沔論》
[编辑]

沔之在《經》,惟因梁之貢道,僅能一見,而源流漫不可 考。孔安國云:「泉始出山為漾,漢上為沔。」《地理志》漢中 有沔陽縣,顏師古所釋,正與孔同。至桑欽敘漢自西 樂城以上為沔,度水口以下為漢,頗與孔語合。此皆 事理相應而可以傳信者也。張湯之主通褒斜也,其 說曰:「褒水通沔,斜水通渭,皆可以行船漕。從南陽上 沔入褒,褒絕水至斜谷間百餘里,以車轉,從斜下渭。 如此,山東從沔無限,便于底柱漕。」據此而言,則褒、斜 兩間,水絕山阻之交,須車轉乃通者,即《經》之謂逾沔 入渭者矣。而建議者乃遽以南陽之水為沔,則又漢 世沔漢已雜之語,非古語也。亦猶江夏之沔,乃在漢 水末流,將合岷江之地,則豈與古語謂「漢上為沔」者 相應哉?若夫梁之貢道,于浮江便,而浮潛逾沔,則若 甚迂而偏,此習山川孔道者之所疑,而其實不然也。 聖經書法與後世不同,經貴簡,雖簡而于事理無所不具,固有書例相貫,越數州而互相發明者,凡州之 貢道皆是也。此之梁貢,其實江、潛皆浮,然其書潛遺 江者,荊州貢道在前,而可因以見也。荊之貢曰:「浮于 江、沱、潛、漢,逾于洛,至于南河。」夫江、沱之可以浮漢,逾 洛之可以達河,固荊之所有,而亦梁之所共也。梁賦 之近北而不可浮江者,既載之州敘之末,所謂「潛、沔、 渭、河」者是矣。其南道之可以浮江者,荊既先之,則梁 次乎荊不待載。言通《禹貢》九州書法,亦莫不然,非于 梁獨爾也。使不熟于《經》者見之,必驟駭以為不然,而 經例可考也。冀之為州,疆境闊而賦入多,大河周其 三面,則賦之自三河而入者為不少矣,而《經》皆不書, 特書其北道所入,而曰「夾右碣石入于河。」言夾右而 入河者,自海北而西趨乎河,是故以碣石為右地,是 有以見其為冀之北道也。然其《北賦》則書矣,顧虛其 東南西三面,不書賦道所入者,豈其無賦可輸乎?因 他州達河之語,而不以再言,亦猶冀州不言四境,顧 以旁州之境為境,是亦一例也。雍之貢道有二,其自 後世西涼、朔方而來者,不與他州同道,則特志其詳, 而曰「浮于積石,至于龍門西河。」其自後世關中以達 者,其入渭亂河,與梁同道。梁既先已言之,則《雍》遂致 略,特曰「會于渭、汭」而已。夫初無所浮,忽有所會,若非 因貢道于《書梁》之前,則全無事始矣。兗之達河也以 濟,濟既書達河于兗矣,至青第言達濟,不更竟之于 河,其後徐貢則又止于菏,揚貢則又極于淮、泗,正惟 淮、泗、菏、濟得相因以達于河,故書其無所因者以張 本,而削其有所因者以省文。《聖經》之法簡嚴例如此, 而人或不能通之于一書也。若謂「《書》達濟」者,真止于 濟;書泗菏者,真止于泗與菏,則夫九州之貢,多有不 達帝都者,堯豈誠別設一官,而受之中道邪?無是理 也。若其水道相灌,則《濟論》既已具矣。

沔水部藝文一[编辑]

《重濬沔河碑       》明李維楨

按《山海經》:「嶓冢之山,漢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沔桑欽。」 《水經》:「沔水出武都沮縣東狼谷中,又東逕沮水戍,而 東南流注漢。」漢、沔得互稱矣。吾郡沔陽州者,居漢之 陽。漢自郡東播為蘆洑河,東南至于上新口,逕鯰魚 套、白汊,達于三江口。又自上新播于下新逕柳口,環 城之三面,而復折于三江口,合流趨于白湖。曰河、曰 「江」、曰「湖」,《方言》之訛也。曰「洑」、曰「汊」、曰「套」、曰「口」,象形之似 也。總之不離沔近是。而州人獨稱環城者為沔河云。 河今廢久矣,觀察蜀蘇公以時始濬之,其長某千某 百某十丈有奇,其廣某十丈有奇,其為橋若堤石菑 竹楗,費金百有奇。其役某某有奇,其日某某有奇。其 受令部署文武吏若,而人所不奪,穡地用不煩官府, 民不廢時務,官不易朝常,工成而不愆于素。于是州 大夫李君,介邑之令王君,過某而請曰:「美哉使君之 功,舊史氏盍記之。某聞之楚伍舉:夫美也者,上下外 內、小大遠邇,皆無害焉。如其盡民力以成私欲,使民 蒿目焉忘安樂而有遠心,安用目睹?」大夫起謝:某不 佞請徵諸四民之言,蓋河通而工商歡于市,曰:「鄉者 負載輓輅,里道回遠,得不償費,其材不足以備器用。 今而一葦杭之矣,土物無所不得入,不翔貴騰湧,而 泉幣無壅,旗亭闤闠,朝滿夕虛,可以為美乎?」某曰:「美 哉!」大夫曰:「未也。」蓋河通而農歡于畝,曰:「鄉者恆雨則 陸沉,驕陽則金鑠。今而後蓄為屯雲,洩為行雨,受命 于三尺之桔槔,而無閔閔望歲。且夫綆汲而瓢飲,葭 菼榆柳而炊,蔬俎而鱻烹,佐我黍稷,以事我父母,樂 我妻孥,可以為美乎?」某曰:「美哉!」大夫曰:「未也。蓋河通 而士歡。于庠曰:『水之為德也,鍾匯之區,珠玉斯登;枯 絕之野,林壑不毛。先王建學,辟雍頖宮,義謂斯矣。乃 者河涸而地脈斬焉,澌盡今而後縈之如』」帶,抱之如 珥,而風氣聚矣。將使二三子睹盈科而進道,放連漪 而成文,可以為美乎?某膝席而對曰:「美哉!一舉而四 民歸德焉,是可記也。」遂不辭而為之銘。沔!彼流水閼 者誰?原田每每不可治,搤吾吭兮。旦飢。考量檃括 謀孔多,孰令聽之競作羅。吁嗟蘇君手鬟河,《馮蠵切 和》。神哉沛水歸其壑,焉知外,帶有結兮衣有襘。萬夫 畚臿千夫杵,鼚乎鼓之軒乎舞。蜿蜒長堤遽如許,雲 漢為章章于天。皎若玉繩墮我前,金城湯池相鉤連。 以溉我田挹而𣂏,麥秀漸漸黍油油,蟹螺汙邪滿其 篝,藪有薪蒸澤萑蒲。虞候舟鮫與眾「俱,佩以茝蘭裳 荷華鰷,鱨鰋鯉魴鱮鯊,鷗鷺鴈鶩鵁鶭鴐,唼喋萍藻 暎蒹葭,青翰之舟青絲筰。芋魁羹兮蘭生酌,歌玉鳧 兮胡不寧。天下熙熙為利來,廓開九市聲焞焞。興我

百物佐三才,鄭國在前白渠後。我思古人君為偶,有
考證
穹斯石不以朽。」

蘇公開沔陽城河碑     費尚伊[编辑]

沔,澤國也。江水趨江陵,東注為沱;漢水匯三澨,南溢 為潛,而郡兩據焉。一城斗大,二水環抱,故形家言謂 「沔以水秀」,則地勢然矣。頃者河源細,水泉涸,計郡治 東南隅,迤𨓦三十餘里,悉為平陸。無論商賈懋遷,及 芻粟輓運,與水田灌溉之難,即襟帶一水,乃令隔閡 弗通。譬之于人,經絡營衛,不相連貫,卒有痿痺之患, 此于地脈風氣,所關匪細也。第官玆土者,率蘧廬官 舍,及瓜而代,有掉臂去耳。或一二健吏,稍稱任事,亦 多首鼠兩端,巽蠕觀望荷畚鍤,為終日之計止耳。嗟 夫!河奈何不終塞,且化為陵也。大夫蘇公以郎署高 第,觀察荊以西。既蒞沔,問沔疾苦及一切興革,郡人 士首以疏河請,公毅然決策曰:「吾奉璽書廉察一方, 若水利,天子固詔我矣。矧詢謀僉同,其安敢避事?」乃 下令,令有司議工費,約民田糧十鍾,出粟一釜,期月 粟,具條上兩臺。臺使者難之,欲報罷,而公持益堅。蓋 越月而河成大都。公審時度事,因民之利,用民之力, 故費省而具,功逸而倍,古人舉大事,類若此矣。役既 竣,公集郡人士巡行河曲。方舟載泳,清波湛如。田者 溉于岸,樵者喧于渡,漁者歌于浦,爨者汲于壖,賈者 揚帆鼓柁而駛于中流。蓋公徘徊容與,而後喜可知 也。然公又謂:「是役也,非創始之難,而持終之難,苟且 目前,而闕于長慮,一旦河流復梗,是塵飯土羹之戲 也。」于是徙舊閘之口以張水勢,僉鄰河之夫以給常 役,減徵商之稅以通泉貨;建四路之橋以濟往來。隨 事擘畫,條分縷析。蓋公之言曰:「吾心力盡矣,吾姑為 此以待繼我者,潤色而增益之可乎?」夫由前則已,事 之效也;由後則來,事之師也。美哉,明德遠矣。昔者禹 之治水,九州攸同,萬世永賴。元圭既錫,《禹貢》乃作。今 洞庭會稽之間,遺跡俱在。杜預治襄陽,刻「石紀功,一 置峴首之上,一投漢水之下,令後世無忘公于沔,百 世之利也。是安可缺然無記」不佞乃從長吏及郡人 士之請,而授簡如左。公經術吏治,冠絕一時,不具論, 論其有功于河渠者。公諱雨,登萬曆甲戌進士,蜀之 巴縣人。

西湖紀事說         王極[编辑]

余嘗讀桑欽《水經》而知沔水之為大也。繇武都狼谷 中逶迤東注,跨梁、益,歷襄、郢,漭瀁匯于州境,不知其 幾千里也。瀦而為湖,湖之大,又不知其幾百里也。說 者謂沔水孕秀,人文蔚起,惜平衍少山阜耳。是不然, 山水之在天地一也。樂山見山,樂水見水,各分名勝, 有何差別?郭景純曰:「物不自異,待我而後異。異果在 我,非物異也。」知言哉!然則山水得名,存乎人耳。沔有 南湖,有西湖,煙波浩淼,氣象萬千,據沔兩大觀,乃南 湖獨以郎官得名,西湖寂無聞焉,何懸殊也。嗟夫!名 有顯晦,亦其人有遇不遇耳,豈真湖之有幸有不幸 也哉?郡大夫章公,政簡刑清,公餘多暇,又風韻灑脫, 雅好登遊,所在題詠,膾炙人口。聞西湖勃然有坡公 之興,庚辰冬,命艇游焉,偕諸俊飲酒賦詩,喜揚揚也。 時方凍雪初霽,波光搖練,月色侵銀,舷聲漁唱,雜之 坐客,洞簫中湊成一部鼓吹矣。大夫樂甚。及歸,東方 且白,遂援筆以紀其事,蓋不必引酒。酹湖錫之嘉名, 得名公一遊,沔人始知有西湖矣。湖其以人勝以紀 傳乎?今而後覽勝于沔者,謂「南有南湖,西有西湖。」南 湖以李謫仙名,西湖以章大夫名,又何俟襲崑崙之 丘,眺鍾山之嶺,南歷鼉梁,北遊積羽,攀危躋險,而後 稱快心哉!

沔水部藝文二[编辑]

《由柘陂入沔       明》·王懋夏

霜初沾袂已堪驚,況是離鄉幾日程。農話《傷禾》今夏 水,客懷潤柳早秋晴。網垂當戶殘支葦,棹送遙煙小 聚萍。愁視田田皆亂葉,旅人意嬾誤前征。

入沔           李夢陽[编辑]

溽暑秋何減,孤城水自環。人煙蓮勺外,漁唱稻畦間。 天闊翻低樹,雲深不在山。小舟能蕩槳,共載夕陽還。

沔水部紀事[编辑]

《文獻通考》:漢高后八年夏,南陽沔水溢,衝萬餘家。 《史記河渠書》:「人有上書欲通褒斜道及漕,事下御史 大夫張湯,湯阿其事,因言:『抵蜀從故道,故道多阪,回 遠。今穿褒斜道,少阪,近四百里,而褒水通沔,斜水通 渭,皆可以行船漕。從南陽上沔入褒,褒之絕水至斜, 間百餘里,以車轉,從斜下下渭。如此,漢中之榖可致, 山東從沔無限,便於砥柱之漕;且褒斜材木竹箭之 饒,儗於巴蜀』。」天子以為然,拜湯子印為漢中守,發數萬人作《褒斜道》五百餘里,道果便近。

《湖廣通志》:「元世遵,孝明帝時為荊州刺史。州居邊境, 前代以來,互相抄掠,世遵到州,不聽侵擾。其弟均時 在荊州,為朝陽戍主。有南戍主妻以三月三日遊戲 沔水側,均輒遣部曲掠取。世遵聞之,責均,遂移還本 戍,荊人感之。」

《後漢書漢陰老父傳》:「漢陰老父者,不知何許人也。桓 帝延熹中,幸竟陵,過雲夢,臨沔水,百姓莫不觀者,有 老父獨耕不輟。尚書郎南陽張溫異之,使問曰:『人皆 來觀,老父獨不輟,何耶』?老父笑而不對。溫下道百步, 自與言,老父曰:『昔聖主宰世,茅茨采椽而萬人以寧。 今子之君,勞人自縱,逸遊無忌,吾為子羞之,子何忍 欲人觀之乎』?」

《蜀志先主傳》建安二十四年「春,自陽平南渡沔水,緣 山稍前,于定軍山勢作營。」

《華陽國志》:「劉先主命宜都太守孟達從秭歸北伐房 陵、上庸,自漢中又遣副軍中郎將劉封乘沔水會達 上庸。」

《蜀志後主傳建興五年》:「春,丞相亮出屯漢中,營沔、北 陽平、石馬。」

《晉書宣帝本紀》:「魏太和四年,遷大將軍,加大都督,假 黃鉞,與曹真伐蜀。帝自西城斫山開道,水陸並進,泝 沔而上,至于胊䏰。」 《吳志孫權傳》:「嘉禾三年夏五月,權遣陸遜、諸葛瑾等 屯江夏沔口。」

《魏志明帝本紀》青龍二年:「孫權遣將陸儀、孫韶各將 萬餘人入淮沔。」

《晉書宣帝本紀》:正始七年春正月,吳寇柤中,夷夏萬 餘家避寇北渡沔。帝以沔南近賊,若百姓奔還,必復 致寇,宜權留之。曹爽曰:「今不能修守沔南而留百姓, 非長策也。」帝曰:「不然。凡物致之,安地則安,危地則危。 故《兵書》曰:『成敗,形也;安危,勢也。形勢,御眾之要,不可 以不審。設令賊以二萬人斷沔水,三萬人與沔南諸 軍相持,萬人陸梁柤中,將何以救之』?」爽不從,卒令還 南。賊果襲破柤中,所失萬計。

《杜預傳》:預字元凱,京兆杜陵人也。以功進爵當陽縣 侯。舊水道唯沔漢達江陵千數百里,北無通路。又巴 丘湖沅湘之會,表裏山川,實為險固,荊蠻之所恃也。 預乃開楊口,起夏水,達巴陵千餘里,內瀉長江之險, 外通零桂之漕,南土歌之曰:「後世無叛由杜翁,孰識 智名與勇功。」

《襄陽府志》:「武帝太康九年,城北沔水有蛟害,太守鄧 遐拔劍入水斬之。」

《晉書孝惠帝本紀》:永興二年:「十二月,范陽王虓破劉 喬子,蕭喬奔南陽。右將軍陳敏舉兵反,自號楚公,矯 稱被中詔,從沔漢奉迎天子。」

《五行志》:「孝懷帝永嘉四年五月,石勒寇汲郡,執太守 胡寵,遂南濟沔。」

《孝懷帝本紀》:永嘉四年「九月,雍州人王如舉兵反于 宛,殺害令長,自號大將軍、司雍二州牧,大掠漢沔。」 《石勒載記》:「元帝慮勒南寇,使王導率眾討勒。勒軍糧 不接,死疫大半,納張賓之策,乃焚輜重,裹糧卷甲渡 沔。」

《宋書劉道產傳》:「道產,彭城呂人。為持節督雍梁、南秦 三州,荊州之南陽、竟陵、順陽、襄陽、新野、隨六郡諸軍 事。善于臨民,在雍部政績尤著,蠻夷前後叛戾不受 化者,並皆順服,悉出緣沔為居,百姓樂業,民戶豐贍, 進號輔國將軍。卒,追贈征虜將軍,諡曰襄侯。及喪還, 諸蠻皆備衰絰號哭,追送至于沔口。」

《文帝本紀》「元嘉十八年夏五月,沔水泛溢。」

《張興世傳》:「興世居臨沔水,沔水自襄陽以下至于九 江,二千里中,先無洲嶼,興世初生,當其門前水中,一 旦忽生洲年,年漸大,及至興世為方伯,而洲上遂十 餘頃。」

《南齊書安陸昭王緬傳》:「緬留心詞訟,親自隱恤,為百 姓所畏愛。卒喪還,百姓緣沔水悲泣,設祭于峴山為 立祠。」

《唐書韋倫傳》:「倫擢商州刺史、荊襄道租庸使。襄州裨 將康楚元亂,自稱東楚義王,刺史王政棄城遁。賊南 襲江陵,絕漢沔餉道。倫調兵屯鄧州,厚撫降賊,寇益 怠,乃擊擒楚元以獻,收租庸二百萬緡。」

《安陸府志》:「張橫渠嘗過郢,涉沔,有僧捫其琴,橫渠曰: 『琴不祥矣』。遂棄之水。」

楊季安字懷忠,安福人。永樂中任安陸。時沔水泛溢, 城邑俱壞。季安大修堤防,至今賴焉

沔水部雜錄[编辑]

《述異記》:「漢、沔會流處,岸上有石銘云:『下至水府三十 一里』。世傳李斯刻石于此。天下水府一十八處。」 《方輿勝覽》:漢陽軍有沔口,漢水入江處。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