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055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五十五卷 |
第五十五卷目錄
永平府部彙考一
永平府建置沿革考
永平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永平府星野考
永平府山川考一〈水利附〉
職方典第五十五卷
永平府部彙考一
[编辑]永平府建置沿革考 畿輔通志
[编辑]本府
《禹貢》冀州之域。初,虞分冀州東北為營州,此即其地。商為孤竹國。周屬幽州。春秋時,為山戎、肥子二國地。秦為遼西、右北平二郡地。漢末,為公孫瓚所據。魏改盧龍郡。北燕置平州及樂浪郡。後魏改樂浪為北平郡。隋改為平州,後廢州為郡。唐復改平州。天寶初,改北平郡。乾元初,復為平州。五代唐以為遼興軍。金陞為南京。天會初,復為平州,陞興平軍。元改興平府。中統初,陞為平灤路。大德中,改永平路。明洪武二年,改為永平府。屬北平布政使司。永樂中直隸京師。
皇清因之,領州一、縣五、衛一。
盧龍縣附郭
周肥子國,漢為肥如縣,屬遼西郡。南北朝、北齊屬北平郡,析置新昌縣。隋開皇中,省肥如入新昌,後為盧龍郡治。唐武德初,移平州治此,改為盧龍縣。遼、金、元、明俱仍舊。
皇清因之,編戶十一里。
遷安縣
漢為令支縣,屬遼西郡。東漢廢。遼始為令支廢城,遷定州安喜縣民於此置安喜縣。金大定中,改為遷安縣,屬平州。元至正初,省入盧龍縣,尋復置。明仍舊。
皇清因之,編戶十七里。
撫寧縣
漢驪城縣地,屬右北平郡。東漢廢。遼初,置新安鎮。金大定末,陞撫寧縣。元至正初,省入昌黎縣,尋復置,省昌黎、海山入焉。後復析置昌黎縣。明仍舊。
皇清因之,編戶十七里。
昌𥟖縣。漢本營州地,在平、遼二郡間。南北朝、後魏為遼西郡,屬平州。隋開皇初,置營州。大業初,罷州,置遼西郡。唐復為營州。金皇統初,為廣寧縣。大定中,改為昌黎縣,屬平州。元至正中,省入海山縣。未幾,復置昌黎縣,併海山入焉。明仍舊。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七里。
灤州
商孤竹國,漢為石城縣地。東漢為海陽縣地。晉屬遼西郡。南北朝、後魏因之。隋、唐為北平、平州之境。五代契丹始析其地置灤州,在盧龍塞南,因灤河而名。金、元仍為州,領義豐、樂亭二縣。明洪武二年,以義豐省入。
皇清因之,編戶六十七里。領縣一:
樂亭縣
漢本盧龍縣地。唐開元中,析置馬城縣。五代契丹屬灤州。金大定中,又析置樂亭縣。元初,嘗於此置溟州,尋廢,復為樂亭縣,屬灤州。明仍舊。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七里。
山海衛
秦、漢屬遼西郡,南北隋、唐俱仍之。五代石敬塘以其地賄契丹,遂終宋世。遼曰遷民。金曰海濱縣。元曰遷民鎮。明洪武十四年,大將軍徐達創建「山海衛,領十千戶所,屬北平郡指揮使司,後隸後軍都督府。」 宣德中,屬永平府。
皇清因之。設衛撤關。二年復設關。七年,衛地多補灤
州。以撫寧衛併入衛,無編戶
永平府疆域考 府志
[编辑]永平府疆域圖
本府
永平府東西廣三百里,南北袤二百五十里。東至山海關外錦州府、寧遠州界,一百八十里。西至鐵城坎、薊州豐潤縣界,一百三十里。南至樂亭縣綠溝海,一百八十里。
北至盧龍縣桃林口,六十里。
東南至昌𥟖赤洋海,一百里。東北至撫寧縣石門寨關,一百六十里。
西南至豐潤縣越支場二百里。
西北至遷安縣喜峰口關,二百三十里。
西至
京師五百五十里
盧龍縣:〈附郭。〉
東西廣七十里,南北袤八十里。
東至雙望堡,撫寧縣界三十五里,至縣七十里。西至安河堡,遷安縣界三十里,至豐潤縣一百六十里。
南至「劉各莊」 ,「灤州界三十里,至州四十里。」 北至「劉家營」 ,「遷安縣界五十里。」
「東南至黑石里莊」 ,昌黎縣界二十里,至縣七十里。
東北至燕河營撫寧縣界五十里。
西南至康家莊,灤州界二十五里。
西北:至分水嶺遷安縣界二十里,至建昌營七十里。
遷安縣
遷安縣,在府西北四十五里。東西廣二百里,南北袤七十五里。
東至「孤莊,盧龍縣界三十里,至劉家營」 五十五里。
西至呂家莊豐潤縣界一百里,至遵化縣一百八十里。
南至「赤峰鋪,盧龍縣界四十里,至灤州七十里。」 北至「白羊關三十五里,至建昌營四十里。」 東南至「分水嶺盧龍縣界二十五里,至縣四十五里。」
東北至劉家口五十里
西南至甸子鋪,「灤州界六十里,至豐潤縣一百四十里。」
西北至喜峰口,一百八十里。
撫寧縣
撫寧縣在府城東八十里。東西廣九十五里,南北袤九十里。
東至山海關九十七里,至廣寧中前所一百三十二里。
西至雙望堡,盧龍界三十五里,至縣八十里。南至張各莊,昌黎縣界二十五里,至縣四十里。北至界嶺口關七十里。
東南:至戴家河大海四十里,又至秦皇島七十里。
東北至黃土嶺關,一百二十里。
西南至「兩家店」 ,昌黎縣界,五十里。
西北至燕河營,盧龍縣界五十里,至遷安縣一百二十里。
昌黎縣
昌𥟖縣在府城東南八十里。東西廣九十里,南北袤一百二十里。
東至裴家堡,撫寧縣界三十里,至大海七十里。西至灤河岸,灤州界七十里。
南至「沙乜莊」 ,樂亭縣界六十里,至「大海」 八十里。北至「山西社」 ,撫寧縣界三十里,至縣四十里。東南至「七里海」 七十五里。
東北至張家莊,撫寧縣界二十里,至山海衛一百二十里。
「西南至會里莊,樂亭縣界六十里,至縣九十里。西北至黑石莊,盧龍縣界五十里,至縣七十里。」 《灤州》
灤州,在府城南四十里。東西廣一百二十四里,南北袤一百七十里。
東至北釋院昌黎縣界四十里,至縣七十里。西至「板橋鋪」 豐潤縣界一百里,至縣一百四十
里
南至馬頭營海,一百一十里。
北「至楊家莊,盧龍縣界十五里,至遷安縣七十里。」
東南至定流河樂亭縣界六十里,至祥雲島一百六十里。
東北至郭家莊,盧龍縣界十里,至縣四十里。西南至「越支場」 ,豐潤縣界一百五十里。
西北至黨峪里,豐潤縣界一百三十里。
樂亭縣
樂亭縣,在州東南九十里。東西廣五十五里,南北袤七十五里。
東至黃瓜堡,昌黎縣界,三十五里。
西至莊坨莊,灤州界,四十里。
南至海六十里
北「至胡蘆河昌黎縣界三十里,至盧龍縣一百二十里。」
東南「至沙崖莊,昌黎縣界四十里,至湯家河集」 三十五里。
東北至「博落莊」 ,昌黎縣界三十里,至縣九十里。西南至「李各莊,灤州界四十里。」
西北至茨榆莊,「灤州界四十三里,至灤州七十里。」
形勝附
[编辑]本府
《隋地理志》曰:「連接邊郡。」
《元和志》曰:「山如龍形。」
《地志集略》曰:「四塞險固,南北雄邦。」
《遼地理志》曰:「負山帶河,為形勝之地。」
《元志》曰:「地連青幽。」
《盧龍志》曰:「陽山首昂於東南,桃燕尾蟠於西北。」 《撫寧志》曰:「碣石之依,長城之枕,護燕薊為京師屏翰,擁雄關為遼左咽喉。」
各州縣
盧龍縣:〈附郭。〉
遷安縣 左環分水,右據尖山,灤水經其南,塞垣倚其北。
撫寧縣 :橫山龍抱於東,兔峰虎據於西,陽河天塹於南,界嶺雲連於北。
昌黎縣 ,「南臨渤海,北負仙臺,東控榆關,西挹灤水。」
《灤州 》:「灤水龍翔,岩山虎峙。」
《樂亭縣 》「背遶群山,西臨滄海,左望碣石,右帶清河。」
《山海衛 》:大山北峙,巨海南浸。
永平府星野考 府志
[编辑]序
在昔天文家所言,以尾箕屬燕,尚矣。乃《漢書五行志》,高帝三年十月甲戌晦,日食斗二十度,而以為燕地,後二年臧荼之反當之。昭帝始元三年十一月壬辰朔,日食斗九度,而亦以為燕地,後四年刺王旦之反當之。文帝後七年九月有星孛於西方,其本直尾、箕,末指虛、危,而劉向以尾為宋,箕為吳、越,後三年七國之反當之,或以斗而繫之燕,或以箕而繫之他國,無惑乎占事之說,終古而不得其原也。况永平一郡之地,而曰「配某宿,入某度」 ,其孰從而正之?姑存舊史之文,以俟知星者擇焉。
書傳所載
《淮南子》:尾十八箕十一四分一燕。
《漢書律歷志》:「析木,初尾十度。立冬。中箕七度,小雪。終於斗十一度。」
《地理志》:「燕地,尾箕分野。東有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西有上谷、代郡、雁門,南得涿郡之易、容城、范陽、北新城、故安、涿縣、良鄉、新昌,及渤海之安次,皆燕分也。樂浪、元菟亦宜屬焉。」 自尾四度至斗六度,謂之析木之次,燕之分也。
《晉書天文志》:「自尾十度至南斗十一度為析木,於辰在寅,燕之分野,屬幽州。」〈《費直》,起尾九度。蔡邕,起尾四度。〉涼州,入箕中十度。 上谷,入尾一度。 漁陽,入尾三度。 右北平,入尾七度。 西河、上郡、北地、遼西,東入尾十度。 涿郡,入尾十六度。 渤海,入箕一度。 樂浪,入箕三度。 元菟,入箕六度。廣陽,入箕九度。
皇甫謐《帝王世紀》:「自尾十度至斗十度百三十五分而終,曰析木之次。於辰在寅,謂之攝提格」 ,於律為應鍾。斗建在寅,今燕分野。
《唐書天文志》:「尾箕,析木之次也。」 寅初起尾七度二千七百五十、秒二十一少。中箕五度三百七十六、秒六十七。終斗八度。自渤海九河之北,得漢河間、涿郡、廣陽及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
遼東、樂浪、元菟、古北燕、孤竹、無終九夷之國,尾得雲漢之末,泒龜、魚麗焉。當九河之下流,濱於渤碣,皆北紀之所窮也。箕與南斗相近,為遼水之陽,盡朝鮮三韓之地,在吳越東南。初,貞觀中,李淳風撰《法象志》,因《漢書》十二次度數,始以唐之州縣配焉。而僧一行以為「天下山河之象,存乎兩戒北戒,自三危積石,負終」 南地絡之陰,東北抵常山之右,乃東循塞垣,至濊貊、朝鮮,是謂《北紀》,所以限戎狄也。《南戒》自岷山、嶓冢負地絡之陽,東南至於衡陽,乃東循嶺徼,達東甌、閩中:是謂《南紀》,所以限蠻夷也。故《星傳》謂:「《北戒》為胡門,南戒為越門。河源自《北紀》之首行,而東分為北河,江源自《南紀》之首行,而東分為南河。自北河下流,南距岱山為三齊,夾右碣石為北燕。自南河下流,北距岱山為鄒、魯,南涉江、淮為吳越。」 皆負海之國,貨殖之所阜也。「自河源循塞垣北,東及海,為戎狄。自江源循嶺徼南,東及海,為蠻越。」 觀兩河之象與《雲漢》之所始終,而分野可知矣。
《漢書·天文志》:「壬癸,常山以北,一曰壬,燕、趙。癸,北夷。」
《晉書天文志》:「渤碣海岱之間,氣皆正黑。」
永平府山川考一 通志府縣志合載
[编辑]本府
平山 在城中,以其與南臺山平,故名。或曰「平州」 之名取此,非也。按平州始因遼東之襄平名,後乃移之於此。
南臺山 在城南三里。左為首陽山,右為孤竹山。南臺中峙,形如印,亦名「印山。」 上有開元寺,為郡人遊賞之所。有井下通灤江,右為龍王坡,以祠名。灤水先經其下,今改而西矣。又南山腰有白石,曰「虎頭」 ,俗以為漢李將軍射虎處,其下灤、漆交焉。
鳳頭山 :在南臺山,北社以之名。迤東有試劍石。
大王山 ,在城南孤孤嶺南有虎洞,深丈餘。「常福山 」 ,在城南筆架山之西。
澗子山 在常福山西,有三跳澗,與常福山二山之陰合流入灤。
煙墩山 :在城東八里。
大牛山 :在城東十八里。
近陽山 :在城東南四里。
芝麻山 與《近陽山》近。
陽山 在城東南七里,首山之陽也。山中有大穵寺,多谿谷,古陽樂縣在焉。有獅子嶺。按《通志》,「陽山在府城東南十五里,西有李廣射虎石,峰巒高聳。」
茄子山 在城東南,與昌黎界。
分山 :在城東北里許,千松嶺之東。
紅山 在城東北雙望堡十一里,撫寧縣界。銅礦山 ,陽山之陰,河源出焉。入沮達漆,為曰溝。由孤峰東北渡溝五里,為銅礦山。俗云「掘之得銅鼓。」
阿羅卜山 :在城北二十里,曰牛尾嶺。上為阿羅卜。山。前十里有煙墩。
石虎山 :在城東北三十里,其狀怪。西四家莊不產蝎,有取至者輒死。或曰「石鎮之也。」 故又名蝎虎山。
北安山 在府城東北四十里,形如鞍,下有河焉,起白雲,日出方散,故寺曰白雲。按《通志》:在府城東北三十里。《府志》又云:「有堡曰松崖。」
鷹嘴山 :在北安山北隴端。
茶葉山
架砲山 俱在北安山西北。
人首山 ,在架砲山西三里。磈礧萬片,遠視之若亂,近視縱橫有章,如人壘而成。理柔可鑿。先修郡城取之,後修桃林關橋取石。二歲而罄,如崩矣。
多林山 :在人首山北。
狼望山 :在人首山正北。
三角山 ,在狼望山北十里餘。
夢山 在三角山迤西。一云「墓山」 ,云高麗王所葬。下為井里凹,後為黑崖子,有河焉,流入漆。有石花嶺、曬甲峪。
杏兒山
梯子山
盤龍山 俱在夢山東
桃林山 由盤龍而東,為神樹嶺,為兵馬峪,北極塞為桃林山。舊《志》云:「昔人於此種桃,百株成林,故名。」 非也。蓋境外山勢參差重疊,有崟遍產箭桿,似桃林,故以名關。
瞭望山 :在桃林關西境外半里。嶕嶢崒嵂,下有洞,深二十丈,廣五、六丈,高殺於廣。四壁五采如繪。前有水,頗艱涉,刻曰「普陀真境。」
甑山 ,在桃林關西里許,巔有孔,周七丈餘,深可四十丈,直洞懸峽,下視青龍河如鏡,以其象名之。
臥龍山 在桃林關城東南十二里,山畔遠望如仙人形,旁有盤石梳印跡。燕河營在此山西二里。
石門山 在城北八里。兩山如壁,有龍潭。萬曆初,戍卒修邊樓,陶甓赤祈青,許為立廟,其帥未許。及視工,倏雲而雹,帥懼,許之,甓乃青,立祠其巔。
峰山 在城北,青龍河西。
鹿尾山 在城北青龍河南,高峰四圍懸絕。羅家山 在城西北,與雙子山近。
雙子山 按《通志》:在府西北十五里,山有孤竹長君墓。《府志》一名長君山。南崖下其石黝刻曰「仰止。」
白虻山 在城西北,前為棗坯,與雙子山近。石矸山 在城西北,雙子山西。
行虎山
刨錢山 :俱在城西北,龍王島之西。
洞山 在行虎、刨錢二山北,即古孤竹山也。前南臺山下云。右為孤竹山,距城西十五里。其椒產金沙,半產銀礦,礦產鐵冶。其㟽有洞,麓有青蓮寺。孤竹國城在其陰,而灤匯之。或曰即古卑耳溪。
俞兒山 在洞山陽。《傳》稱齊桓公伐山戎,過卑耳之溪,見神人管仲對以為俞兒者,或即此。周王山 ,在俞兒山南,距城西南二十里,灤水繞之。
灰山 按《通志》:「在城東南三十五里,上有龍神廟,下有龍潭。」
佛洞山 ,一名「窟窿山」 ,為昌黎、灤州界,距灰山五里。
尼姑山 洞山西北有白蓮寺,一名尼姑山。赤烽山 在尼姑山西,社以之名。按《通志》,「赤烽嶺在府城西四十里,上有公孫神康墓」 ,恐即此。四穵山 在赤烽山西南,一名狼窩,有寺,聖水源焉。
烽火山 與四穵山近,一名「西安」 ,安河之源也。瓦礱山 在烽火山北。
門樓山 俱與裂坡山近,二山俱雄峙。
裂坡山 按《通志》:「在城西南二十五里,下有龍潭,祈雨輒應。」
獨子山 ,與裂坡山近,距縣二十五里。會聖安之流及清涼山泉為「橫河」 ,入於灤。
筆架山 按《通志》:在府城南十五里,以形得名。按《明一統志》:「山巔有石如筆架。」
馬鞭山 按《通志》:在府城西北三十里,有孤竹少君墓。《府志》一名少君山。
煙墩嶺 在鳳頭山東南,距城南三里許。神堂峪 距煙墩嶺二里。在城南。
鷹窩峪 ,距神堂峪三里,在城南,有古洞青沙嶺 ,與鷹窩近。
井兒峪 自青沙嶺折西,山半有井,為井兒峪。按《縣志》是井兒峪,《府志》是井里峪。
孤孤嶺 與井兒峪近
范家峪 ,在孤孤嶺南。
大小嶺 在孤孤嶺東,為昌、𥟖界。「孤峰 」 在孤孤嶺北,距城東五里。
東嶺 在城東八里
部落嶺 在城東十八里。唐時居黑水部於此。黑崖峪 ,在城東,與部落嶺近。
黑石坻 在黑崖峪七里外,獅子嶺迤東,千松嶺。
馬蘭坡
桃花峪 俱在城東北里許。
青石峪 在城東北千松嶺東。
韓莊坨 在城東北千松嶺東,與雙望堡近。堡乃孤峰之一舍也。
箭桿頭 在城北,與茶葉山近。
黑鐵林 架砲山又西三里厜㕒,北接黑鐵林、千頭嶺 ,俱在城北,距架砲山西三里,與青龍河近。按《府志》,是義都嶺,《縣志》是千頭嶺。
龍王岩 在人首山北,與千頭嶺近。
亭子嶺 在龍王岩北
神樹嶺
兵馬峪 俱在城北盤龍山東,見前「桃林山內關。」 「城東嵌岩 」 ,在關下城東百步許,高三里餘,嵌岩青龍,旁日照之,其色黃,映水如金。產黃獖及金瘡草。迤東斥堠相次。
梧桐峪 在關城東踰河,其南十里為燕河營。羈徨嶺 在城北八里石門山南,羈旅至此徬徨焉,因名。
鴿子崖 在城北鹿尾山東,與孤窯寨近。正水峪 在鹿尾山北谷。城西有試劍石二道,與鴿子崖、孤窯寨泉合流,西入青龍。
佛兒峪 在境外十三山,有風洞,每秋晝夜狂號損稼。成化三年,內官守備賽之而息。正德三年,立祠,今祀之,名「風王廟」 ,是為外草地矣。八里坨 與南臺山近。
景峰坨 與「八里坨」 近。
料馬臺 與城西北雙子山近,有飲馬河,以昔征遼兵過此料馬,故名。
鐵石坨 在料馬臺西
分水嶺 在鐵石坨北,水之從西北來者。其左由撾角山、盤頭山入於漆,右由塔盤山、馬鞭山入於灤。下遷安次君山條下云:「二十里為分水嶺。」 《遷安縣志》亦云:「嶺在遷安,盧龍分界處。龍王島 渡漆西十里曰石梯子,是為灤河渡。中流有龍王島上祠。」 龍王今廢。
狑狗峪
沙井坡 俱在龍王島西。
雪峰島 :在城西南二十里外,前對釣魚臺,為邑人韓御史應庚別墅。
「鷂鷹崖 」 在城西南五里,灰山西,赤烽山之前。《石崖兒 》在烽火山前,連峰數十里。
試劍石 在南臺山北,鳳頭山之東谷。城西有「試劍石」 二道。
龜谷 按《通志》:「在府城東南二里。其形如龜,谷氣喣喣,歲暮萬卉方凋。」
灤水 ,古作「濡。」 濡,乃官反,詳《水經註》。水入境,灤最大,發源於雲州北二舍炭山,觱沸濆湧。四舍至宣府東北,又四舍至雲州堡,又十舍至桓州道口北,而南入上都開平界,土人謂之「商都水」 ,蓋即上都水土音訛耳。東流七百里為九流河,其西北道也,自陳口外都山以西,有青龍河,又西有寬河,即豹河,產金沙,流百里入灤。其鐵門關外分水嶺,東者入長河,西者匯大池入關,出喜峰口而會之,過潘家口入團亭下與潵合。潵河 、潵河之源,正一旁二:一曰「黑水」 ,自龍井口外七十里喬家嶺河多石,溢涸有常,發於半嶺,由三台關南入。一曰「橫水」 ,南自洪山舊關嶺,西從三道嶺雨溢則深二丈,廣倍之,晴則廣不過丈,深尺。合關北出口外孤石,西入潵,其正源自黃崖陰過大安山後黃門子二百餘里,會橫水而入龍井關,合黑水,過漢兒莊,遶釣臺北至桃源莊入灤。壽星山陰陽諸水亦入之。其流洶湧,名為強河。東麋石,有鐵樁。《水經注》:「逆流水亂,東北注濡,又東南逕盧龍塞」 ,是矣。此亦郡境之上遊也。
恆河 源出三屯城西北景山之陰,至四家峪流達城北,而東三里,會山麓諸流,廣二丈,深數尺,至遷安中峰西與灤合,過唐山合長河。長河自口外聶門、龍鬚三坌,入董家口,會遊鄉而東下及青山關營,合駐操營南太平寨西二十里而下稔子口,此《水經注》之黃雒水也。
又口外湖洞大嶺塞西二里溫泉山,會入關者為清河。《水經註》之敖水及口外乾河川,入城子關,名蛤螺河,夾過太平寨前長嶺峰,合長河,東出龜口,至官寨下入灤。《水經註》東得潤水,又會敖水逕令支故城東,此亦郡境之源也。
漆水 源從境外十八盤北旱落兀素,百五十里阿老各泉,至蔡家谷合下二百三十里為三坌口,洋河源自此隔矣。又二十里,土人呼烏填河,入桃林關,鹿尾山諸流會之。南行至峰山,西至燕河,謂涼河者,乃青龍也。按:漆為經流,近城西南行三十里,有石磯,為釣臺潵及長清二河合過遷安黃臺山之箕石,東會要孤分水四十五里入灤,在州東五里。按《通志》:入桃林南流至遷安為青龍,東為漆河,與灤河合入於海。沮水 ,《水經註》云:元水逕肥如縣城南,而西南右會盧水者,沮水也。《水經註》:「沮有二渠,曰大沮、小沮。」 沮水源從境外都山東南龍王廟、豹崖之三坌,而清河源自此隔矣。又二十里,合寺兒崖。
三溫泉,十里入冷口關,冬煖夏涼,謂之「冷池。」 劉家關西之煖河,過徐流營北溫泉、白羊河從境外入關下泉湧不竭,南繞石門、白道諸流,至建昌營南而乾。若溢則並通青龍,是小沮也。又六里為峰山,青龍過而下,至孤竹故城之陰,中流有石為砥柱焉。其大沮自古陽樂縣東北陽山出泉,曰「白溝」 ,過大石如槽,俗謂之「驢槽。」 其西南為陽口。
肥如水 城北十二里溫泉為肥如水,曰「溫溪」 ,今淤。《水經注》:「西入元」 ,元又逕孤竹城北,西入濡,肥如縣南十二里,為水之會也。初由上水關入城中行,繞出下水關注漆,數經水患,乃塞上關堰水由北城外西行,南流入漆。按《通志》:肥如河在府城東二十里,源自部落嶺,下流至城西入漆河。恐即此。
淘金河 與昌黎界,河產金,曰「淘金河」 ,今名「沙金廠。」
飲馬河 ,在長君山北。
海 按:《通志》:「在府治南一百六十里,東連遼東,西抵直沽。」
鮮龍水 ,按《通志》:「在府城東九十里,源自遼西新平縣馬山」
黑水井 在府治內。有長石,端刻牛首形鎮之。其為怪,久掩之。或曰:燕謂水曰龍,黑曰盧,縣名取此,非也。盧龍,古塞名,自隋移此以名縣。譙樓井 在治南譙樓前。將雨則氣出,歲旱以以此占之,頗驗。舊《志》稱「譙樓飛雨」 ,是也。今堙。三跳澗 在澗子山、常福、澗子二山之陰,合流入灤。又遷安萬軍山下,亦有三跳澗。
白溝 陽山之陰,河源出焉,入沮達漆,為白溝。見前《銅礦山》下。
雒子崖泉 :在鹿尾山東。
孤窯寨泉 與雒子崖泉近,二泉俱西入於「青龍。」
「魚井 」 與孤窯寨泉近,在劉家營北一里,滿而不溢,魚常出沒。
谷溝 與前佛兒峪近,係外草地谷溝前有泉三,湧如瀑布,併流為煖泉河。至徐流營西南入青龍,遂為水田。
涼水河 自南臺之龍王坡西渡漆里許,為南丘。涼水河自八里坨下過之。
四絕水 盧龍境內諸水有名「四絕者:一石龜峪泉」 ,西流至蓮花池而絕。一五里塔泉,自狼家谷西流,至道東而絕。一「白望泉」 ,自雙子山流至白砂崖青石頭而絕。一社臺西峪泉,自部落館陽島谷合出,與肥如水至壇西而絕。
橫河,源 出盧龍縣獨子山及合安河東西山,流,南入橫山營後北沙岸下,東至泡皮淀,經榆山後劉家莊,至偏涼汀而合。州西一里為玉帶河,其源自菉豆灣轉尹家墳至府君廟,沿沙堤十里至巖山之岬,折過巖山而下。玉帶西二里為金魚泉,在演武亭東北,南流入蓮花池,達別故河。別故河在金魚泉西,源自州西北二里廟兒山,東經柏樹莊、高家莊、演武亭、西堰,合玉帶及州南五里河。五里河源自劉家營而東,並經巖山、石橋入灤,委蛇而南如龍翔,五十里達岳婆港、樂亭界。東岐為二:左曰葫蘆河,右曰定流河,夾縣而南,六十里至馬頭營,又二十里為緣洋溝入海。。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