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094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九十四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九十四卷目錄
真定府部彙考二
真定府山川考
職方典第九十四卷
真定府部彙考二
[编辑]真定府山川考 府志
[编辑]本府。〈真定縣附郭。〉
滹沱河 在真定縣南。班固敘《禹貢》九河所謂徒駭者是也。發源於繁峙,經鴈門,由靈壽、平山遶府城,南歷槁城、晉州、衡水、深州,抵武強、武邑,入直沽而達於海。元劉因詩:「遙臨滹水岸,回望土門關。秋色巉岩上,川形拱抱間。入疆人自勝,設險地誰慳。欲問前朝渡,江鷗故意閒。」
西韓河 在真定縣西二十里。源發大鳴泉,流經縣界,入滹沱河。
恆水 在真定縣,出恆山北谷。《禹貢傳》云:「今之恆水,西南流至真定府行唐縣」 ,即此。
滋河 在府城北三十里。源發山西放回山,經行唐縣張茂村,伏流不見。至府界南孟社復出,東南流至河間入甸水。〈按:此水《府志》不載,見《明一統志》。〉龍井 有三:一在真定縣北龍王廟前,一在元氏縣常山龍神廟內,一在趙州城北雙廟前,旱禱有應。
趙母井 在真定縣西北隅。
八角井 有三:一在真定縣龍興寺後,一在元氏縣東十五里,有《龍母碑記》,字多剝落。一在定州城內西北隅,傳有龍潛於中,常有祈雨之應。井陘縣。
劍山 ,在縣東一十里。其形似劍。
城山 ,在縣東南三十里。形如城垣。
雲鳳山 ,在縣東北四十里。昔有彩雲彌覆,丹鳳來集,故名。
神山 ,在縣東五十里。上有古山神祠。
陘山 ,在縣東北五十里。漢置縣取此。
團尖山 在縣北六十里。峰圓而銳,因名。射垛山 ,在縣東南六十里。秦將王翦伐趙,下井陘,於此射垛。
鑾臺山 在縣東南七十里。峰岩疊翠,高出雲表,上有雲霞交映。中有石泉,泉畔有龍王祠。祠東曰「福慶寺。」 相傳妙陽公主有疾,浴此泉遂愈。因建寺為修行之所。
離隔山 在縣
百華山 ,在縣西十里。林壑深幽,石嶝崎嶇,下有唐仙張果祠。
仙翁山 ,在縣東北四十里。世傳張果《尸解》之所,今止有「紫雲洞。」
鳳凰山 在縣東南十里。
筆架山 在縣南三十里。
龍居洞 ,在縣東三十里。洞旁有龍神祠,歲遇旱,鄉民禱雨於此。每五月五日,所在民致祭。《仙洞 》,在縣西二十里。
北峪洞 在縣西二十五里。
千佛岩洞 在縣東南四十里。
石牆嶺 在縣東六十里。高岩險祕,中有東西山徑。
驢橋嶺 在縣西十里。相傳唐仙張果乘驢過此,今有仙跡,故名。
鹿耳嶺 在縣北四十里。
青石嶺 在縣北三十五里。
三牛嶺 在縣東北六十里。
金珠嶺 在縣東南七十里。
兩下嶺 在縣西三十五里。
蠅子岩 在縣東南四十五里。
綿蔓河 在縣南門外。發源山西平定州,流至縣界,與甘陶河合。
冶河 在縣東南一十五里。一名「甘陶河。」 源發平定州松嶺,流經本縣界,合綿蔓河東南流至平山入滹沱河。
頭泉 在縣東五十里
冶泉 在縣
蒼石岩井 在縣東南七十里。
方嶺石井 在縣東四十里。
莊子頭井 在縣東北六十里。
獲鹿縣
海山 ,在縣東五里。上有海山龍堂,堂下有穴。
水常不竭
抱犢山 在縣西八里。舊名蓽山。《漢書》:韓信伐趙,使人持赤幟,從間道登蓽山而望,即此。後魏葛榮之亂,民有不從者,於此抱犢而死,改名。上有石刻「抱犢福地」 四字。
奇石山 在縣西北二里。其山怪石峻起,上有名神廟、磨崖碑。山崖之脈迤邐而來,縣與橫山翠屏相對,為縣鎮山。
橫山 在縣東南一十二里。上有聖母祠。西屏山 ,在縣西三十里。高數百丈,峰巒連亙,宛若刻屏。每冬雪霽,望之如冰封玉削,一郡中之奇景也。
海螺山 在縣西南。山下有白鹿泉,之陽有巖,巖有洞,幽邃狀如門屋,連續曰連珠洞。金時賜額曰「靈巖。」 刻於洞上。
牛山 ,在縣西一里。上有雙井,其水湧出,四時不竭,草木秀茂,而鹿水匯於其下。
虎山 在縣東北七里,近大畢村。其勢雄峙,又名「虎峰。」
草山 在縣南二里
玉山 ,在縣南三十里。其石粹白無雜。
繫馬石 在縣西六里韓信砦東。其石屹然聳直,望之若樁然。上刻誌字畫多剝落,相傳漢韓信伐趙,嘗繫馬於此。
金河 ,在縣東南三十里。地名「永壁。」
孝河 在縣南三十里甘子鄉。相傳有孝子居於河之南者,故名。
鹿泉水 在縣西。即井陘山水,世謂之「鹿泉水。」 隋置鹿泉縣,取此。
元氏縣
封龍山 在縣西北五十里。舊名飛龍山,勢如伏龍欲飛舉狀,唐改今名。李公緒《趙記》云:「每歲有疾風暴雨,來自東南,俗傳山神所為。上有華蓋、螺峰、玉石、獅子諸峰,峰西有蝦䗫石,北有古石堂,中有石佛,又名佛洞。洞之北谷有泉水,俗呼龍王池。其水南出螺峰之下。上又有南北二天井,前有金擒、科障,二山左右相」 峙,邑之勝境也。
神巖山 ,在縣西南一十里。
石溜山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山多巖石,旁有長溪迴繞,下注深壑。
靈山 ,在縣西三十里。漢時封號,乃縣界名山六之一也。
長山 ,在縣西北四十里,與黃山相連。上有龍井及龍神廟。
黃山 ,在縣西北四十里。上有「北嶽行祠。」 又新樂縣有黃山,出細軟白石,可為器。
割髭嶺 在縣西北七十里,中有徑可通。漢光武北擊賊,駐蹕元氏,尢來,大槍之徒悉割髭變貌,於此遁去。
白石山 ,在縣西北五十里。山多白石。漢光和中,封白石神君,有碑刻甚古。
磨磐山 在縣西北七十里。頂平圓如磨。九女山 ,在縣西北五十里。山有九峰排列,故名。
粟山 ,在縣北三十里。形如粟堆,故名。
胡山 ,在縣北四十里,下有胡泉社,故名。大嶺山 ,在縣
試劍石 在縣封龍山上。唐郭元振游學於此山,見一石中裂出五色雲氣,因得石中寶劍。左丞史彬書「試劍石」 三字於上,金南陽樊倫勒頌於此。
青草峪 ,在縣北八十里。一峪宛轉生茂草,居民畜牧便利,因名。
「龍首峰 」 在封龍山。
熊耳峰 在封龍山,與龍首峰相對。
白雲洞 在龍首、熊耳二峰間。方廣丈許,相傳徐真君修道處,故又名「仙人洞。」 下有修真道館,宋政和間賜額。
蒙泉 在封龍山半
龍泉 在封龍山。金趙時中《記》云:「神龍蟠池,油雲鎖洞。」 又曲陽縣東北四十里有龍泉,東流入唐縣界。
沮水 在縣首。受中丘窮泉谷,東至堂陽入黃河。
靈壽縣
楸山 ,在縣西北五十里。山多楸樹。
文山 ,在縣北六十里。上有周文王廟,前有龍池,水極清冽。
鳳凰石山 在縣楸山東夾兩山,有口通叉頭,謂之「龍門口。」 其山峭壁萬仞,絕頂有石,嵯峨屹
如《飛鳳,能登之者少》。
佛護山 在縣西北五十里。其山多楸樹。朱山 ,在縣西北九十里。上有寨場,可種綿花。俗傳朱買臣曾賣柴於此,因名。
富豪寨山 在縣西北九十里,北屬平阜,其形峭壁,不可上下。半嶺有石堂,絕頂有寨場,有一夫據險,千人莫當之勢。
白馬岡 在縣東八里。山形如饅頭。俗傳先年岡下苗稼多有殘毀者,亦不知所自,止見印有馬蹄跡,民多方捕之,因見白馬,叱之,害遂寢,故名。
犬喫水溝山 ,在縣西北一百五十里。山北即團箔口,流民多嘯聚。
滴水塘溝山 在縣西北一百三十里。山形峭拔,近山有石洞,形如獅子,水從口出,近山者取此水作飯。
王母山 ,在縣西北一百五十里。
石佛峪山 :在縣西一百一十里。
銀洞山 ,在縣西北一百六十里。
四嶺山 ,在縣西北一百七十里。
漫山 ,在縣西北八十里。
長岡嶺 在縣北十五里。孤山盤崌,屹如靠椅。聖佛嶺 在縣西北八十里,晴明日常有嵐氣紆鬱不絕。
沙嶺 ,在縣西北一百三十里。
六嶺 ,在縣西北一百九十里。相連六嶺,北屬阜平。
衛水 ,在縣東北一十里。俗呼雷溝河。《禹貢》註:「衛水出常山郡靈壽縣,入滹沱」 ,即此。
大明川 在縣西北九十里橫山嶺西,團泊口東。俗呼為「錦繡大明川。」
聖水洼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白石社。其水冬夏不竭,每旱祈禱有應。
松陽河 在縣治南。源發楸山,入滹沱河。菖蒲溝 在縣西北一百二十里祁林院寺旁。有溝,菖蒲盛生,故名。
槁城縣
土山 ,在一十五里。本《春秋》宜安故城,岡阜崛起,因名之。
酈陽水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其西有泥陽,即此。
欒城縣
臥龍岡 在縣東八里,盤曲如臥龍。又行唐縣北二十里,亦有臥龍岡。
洨河 在縣西一十二里。來自平山縣,經縣境,至趙州寧晉,南入大陸澤。
冶河 在縣西北。自滹沱河分東流流於城側,遂南入於大陸澤。俗傳乃漢太白渠時遇水溢,逆薪橫流,人爭取之以供炊爨。宋、金間因以供陶冶之用,故謂之「冶河」 ,又謂之「運糧河。」 其堤堅久不塌,且柜柳菖蒲,森鬱可愛。
無極縣
無極山 ,在縣北二十五里。漢置縣取此。上有「無極神」 ,神并漢時封號,隸書,刻碑。
滋河 在縣南六里。一名「慈水。」 其發源自山西放回山,經靈壽入行唐張茂村,伏流不見。至府城三十里南孟社復出。從縣治南北旋饒陽,至河間府入甸水。
平山縣
廬山 ,在縣西五十里,上有「張仙翁祠。」
東林山 在縣北二十里。上有張老洞、萬壽寺、靜修菴。其西為西林山,山頂一石,高竦數尺,名曰「山碁盤。」 旁有二石室,內刻石佛像,俗名「千佛堂」 、百佛堂。
房山 ,在縣西北六十里。《寰宇記》:「漢章帝幸趙,祠房山。」 《隋圖經》云:「嶺上有王母祠,俗稱為王母山。」
覺山 ,在縣西六十里。中有覺山寺。
光祿山 ,在縣南八里。上有後唐潞王金紫光祿大夫祠,故名。
長老洞 ,在縣北十里。
黃岡 在縣。見《宋書》。
天相嶺 在縣,見《宋書》。
抱見嶺 在縣,見《宋書》。
蒲水 在縣。應劭曰:「蒲水出中山蒲,東入河。」 濊河 ,在縣西北六十里,流經縣東南,入滹沱河。
溫泉 在縣西四十里
阜平縣
大派山 在縣東北五里,其東為小派山。北山 在縣東北。其班牛、平陽、鷂子、小河諸水
皆發源於此
鹿馱山 在縣東五十里。其狀類鹿,因名。小派山 ,在縣東北五里。上有聖母廟。
陳攤莊山 在縣南三十里。路通靈壽縣,山徑盤折,不容旋馬。
無奈寨山 在縣西七十里。峰巒劍拔,絕頂寬平。以賊莫能入,故名。
大茂山 ,即神仙山,在縣東北七十里,山下昔有古祠。詳見《恆山》。
蟒窟山 在縣東北七十里。昔有蟒嘗窟於此,因名。
白蛇嶺 在縣南六十里。昔有白蛇傷人,故名。鞍子嶺 ,在縣西三十里,以形名。
孫子嶺 在縣東南二十里。傳云「孫臏修道於水簾洞中」 ,嶺東有南果園、北果園,故名。
水簾洞 在阜平縣東南四十里。峰巒秀拔,上有石洞,泉從洞口飛下如簾。
金龍洞 在縣東北九十里。
茂山 山上有龍王殿,祈禱多應。
神仙洞 ,在縣東北八十里。昔有神仙對奕於此,故名。
泒洞 在縣發源山西,經縣南,入滹沱河。當城河 在縣治南,源發山西,經縣界南入泒河。
臙脂河 在縣西五十里。源發山西,經縣界入泒河。
平陽河 ,在縣東五十里。源自北山,源入「泒河。」 定州。
平山 在東五里許。兩山對峙,低昂若一村,曰「高頭」 ,蓋取諸此。
嘉山 在城西四十里。唐郭子儀敗史思明於此。
中山 ,在西南一里。前代取以名國,今堆阜若巨塚,俗傳即此。或云「鼓樓土基」 是也。
陵山 在西六十里。又有廬山、飛山並峙。寇山 在北八里,源發恆山北谷,流至州境。盧奴水 在州界,池深而不深,俗謂黑水曰「盧」 ,不流曰奴。漢置盧奴縣。
唐水 在城北,所謂「唐溪」 也。發源本州南宋州白龍,東流而下,合滱水。
窮魚水 《水經》曰:「水出魚山,山石若巨魚,水發其下,故曰窮魚水。」
石臼河 在州東北。漢顯宗置,漕未成。
黑虎泉 :在城西北二十里。周迴一畝許,清潵可愛。流入滱水,有清濁之分。
甘泉 有二:一在晉州儒學,一在定州。按《水經注中山記》曰:「郭東有舜氏之甘泉,有舜及二妃祠。」
新樂縣
童山 在縣,其名曰現龍。高數十仞,綿亙數里許,下有小溪瀠帶,西入沙河。傳謠有龍自山雲出沒,故名曰「現龍。」
沙河 在縣治西南。源發山西繁峙白坡頭口。流經曲陽入縣界,遶饒陽至博野縣與滋河合。木刀溝 在縣南三十里,自神塘發源,東注於沙河。
曲陽縣
恆山 在縣西北一百四十里。《天文志》:「恆山,辰星主焉。」 《爾雅》曰:「恆山為北嶽。」 蓋祀典五嶽之一。《輿地要覽》:其山有太元之泉,神草十九種,服之成仙。唐貞觀間,忽有飛石墜於縣西,因建祠。自是皆於祠望而祭之。
見龍山 在縣南三十里。臨沙河潭有隱龍,狀如青羊者,愬流而上,往復不常。濱水之民恆見焉,故名之。
牧山 ,在縣南三十里。
堯山 在縣南八里
兔山 在縣東十二里
羊山 ,在縣西南十里。
靈山 ,在縣西北四十里。
孔山 在縣西北十五里。山畔一孔,前後洞徹,故名。
臨河寨山 在縣西北四十里。
蓮花寨山 在縣北五十里。峰巒九出,狀如蓮花。周圍峻絕,唯一路可通。其下有河,古人以此避兵,故又以寨名。
香巖閣山 在縣北六十里。絕壁千尋,峰巒萬狀,有石碣及遊人題詠,《元進士碑記》存焉。迤北群山不斷,無可考名。
少容山 ,在縣南二十里,一名「黃山」 ,蓋殷女昌容服食隱居之所,上有八會寺。及宋封利民侯。
祠
水竇巖 在縣西北五里。水勢飛瀉於兩崖之間,岩巔有蘇軾書「浮休」 二大字,元盧摯因取名曰坡仙峽。金章宗嘗遊此賦詩。
狄水河 在縣東三里許。發源於恆山北谷,順流至定州,與滱水合。世傳宋狄青治中山時,漕運於此,今已淤塞,有古橋在焉。
靈河 在縣西四里。金大定中產嘉禾於涯得名。得源縣西白土瀾,東流至三角潭,與曲逆溪合。
小白龍潭 :在縣南七里。隆冬不冰,時有二金魚出戲於其間。
恆陽溪 在縣,見《隋書》。
曲逆溪 在縣南。水流多宛曲,故名。
漱玉泉 在縣西北三里。金章宗嘗遊於此,有詩存焉。
玉泉 在縣南八里堯山之畔。
集聖池 ,在縣南八里少容山上引五臺山聖水,故名。
滴水堂 在縣北七十里。其山有香巖飛巖,奇怪萬出,峰巒倒懸,泉垂如雨,故名「滴水堂」 云。范水 在縣,見《隋書》
龍窩潭 :在縣五十里。
行唐縣
玉女山 在縣北三十里。上有玉女神廟。柏山 在縣西北三十五里。上有古柏,大數十圍。柏上有鐵環,相傳竇建德「以繫馬者。」毘山 在縣西北四十里,峰巒若列屏障,相傳毘盧佛化身之所,上有禪剎。
箕山 在縣西北五十里。其峰若箕形,相傳許由隱此,上有許由墓、棄瓢巖、洗耳溪、《巢父答問碑》。又河南、平陽二府皆有箕山,山上亦有由墓。雙嶺山 在縣西北八十里,山有雙嶺。
見龍山 在縣北四十里。
無影山 在縣南一里許。有山伏地,惟露石頂,因名。
牛飲山 在縣,即巢父飲牛處。
西山 在縣西七十里
龜山 ,在縣西北八十里。
黑山 ,在縣北三十五里。
伏山 ,在縣北三十里。上有龍祠。
孤山 ,在縣北四十里。
團山 ,在縣北五十里。
紅蛇嶺 在縣西北八十里,上有真武廟。楊川嶺 ,在縣北一百二十里。
白鹿峪 在縣,滋水所出,東至新市,入滹沱東溪。有水都尉治。
龍岡 在縣北四十里
郜河 在縣治南。發源楊川嶺,流入縣界,東入沙河。
甘泉河 在縣西北五十里。發源自甘泉廟,流入郜河。
西河 在縣北二十里。發源自武莊社山,下流入賈莊河。
賈莊河 在縣東北二十里。發源自恆山,南合滱水,流入滹沱河。
倒馬關水 ,在縣東二十五里。源發靈壽縣山谷間,流經定州北合滱水。
冀州
紫微山 在州東北三十五里。
棗山 有二,一在冀州西南五十里棗園社,一在武邑縣西南五十里,以棗樹環山而盛,因名焉。
漳河 在州西北三十五里。源發山西界,東南流經寧晉、南宮,過州境及武邑,達武強,入滹沱河。
清水河 在州西二十五里,即滏水。源發河南磁州境,東北流過州境,至清縣,合御河入於海。洚水 ,在州治北,俗名枯洚渠。《金史》「南宮下有浲水枯瀆」 ,即此南宮縣。
惠通河 在縣東八十里。
陂塘 在縣北二十里。有太子中允廖道南《發潛篇》。
新河縣
堂水 在縣西。漢置堂陽縣。應劭曰:「在堂水之陽,故名。」
棗強縣
索盧水 在縣西北。乃衛河支流。經縣界入阜城,流伶河,達於海。
武邑縣
韓家河 在縣昌泥村,由東北流入龍池河,今涸。
夾河 在縣北三十里。自清漳河分流至衡水界,流經縣境入滹沱河。
駱駝村 在縣西北五里。因大水漂駝於此,故名。
堤南河 在縣。正德間為河水所衝,秋漲通舟楫,又衝孫木寺,一名「孫木寺河。」
晉州
鼓城山 在州西五里。古坡城。
蓮花池 有二,一在晉州北二里丁家莊,一在隆平縣北八里,舊為蓮池,方數里,今為民田,一過秋即生焉,故名。
安平縣
院西口河 在縣北二十五里。西通沙河、滋河、唐河三水至此會而為一,東入河間河。
饒陽縣
饒河 ,在縣西南三十里。漢置縣取此。
黃河 在縣南八里,絕流,其故處廣十里,兩岸俱有古堤。見《水經》。
武強縣
武強山 在境內。漢置縣,取此。
于家河 在縣西北八里。弘治間,水衝,今秋漲通舟楫。
古河、岔河 二河俱在縣,即清漳之分流。亭子河 在縣東三十里,迤東即武邑境,即長蘆溝支派
龍池河 在縣南八里。即滹沱支派,東流入清漳。
鴈河 在縣治南十二里。自深州境東流入柳河。
傅家池 在武強深州境界,自滹沱水漲沒,徙南劉村,東南流出縣界。今改經衡水、伍花入《漳水》。
垂楊池 在縣西廓外,其水通泉,俗傳有黿窩。賈家溝 在縣東北屯村,東流合漳水,今涸。閆家溝 在縣東正坊頭,即古滹沱之末流也,今涸。
聖水井 在縣南二十里,地名「三龍堂。」 蓋與衡水、武邑三縣界地相接,各有龍堂。內有井,歲旱有司祈禱,遇至誠者輒有應。
趙州
平棘山 有二:在趙州北曰「大平棘」 ,在州南曰「小平棘」 ,皆去城百步許。因其頂平而生棘,故名。後魏置縣取此。
龍平山 在州城東北三十里。宋子城之名。父老相傳云:其山舊高聳,一日風雨驟作,龍過而平其半,故名。
鞍子山 :在州城東北三十里。以其形似馬鞍,故名。
三臺岡 在州南二十里,三岡排列如臺,故名。俞家岡 在州東二十里,因有俞姓居其旁,故名。
星岡 在州東,人呼「二十八宿」 ,大小阜二十八,環列城外,因名。
清水 在州自獲鹿縣封龍山北發源,經欒城至本州入城濠,東流抵寧晉葫蘆河。
活潑泉 在州柏林寺後,以其四時不涸,有活潑之意,故名。
柏鄉縣
𡺱山 在縣,見《隋書》。鳳凰岡, 在縣東門內崇光寺後築土岡形似鳳,故名。
槐水 :在縣治西北六里。發源贊皇縣北黃沙嶺,經元氏、高邑、遶縣抵寧晉入葫蘆河。
牛河 在鄉。源出太行之麓。
湫水潭 :在縣治北二十里。
隆平縣
澧水 ,在縣東一十里。源自漳河,分流經縣界,與沙河水合,入葫蘆河。
老僧河 在縣北五里。相傳,古有一老僧尋水至此,以杖插地,水泉湧出成溪,故名。上建石橋,亦名「老僧橋。」
槐武河 在縣北三十里五橋村。
神泉河 在縣北五里。發源於堯山之東流經縣城北,過老僧,至通濟,東流至於落薪,源泉洶湧不絕,直達滄瀛。
小泊 ,在縣東北七里。有水,遠望則白,故名。「肖莊泊 」 在縣多產魚藕。
大陸澤 ,在縣東三十里。隋置縣取此。《圖經》云:「大陸、大麓、大阿,一澤異名。」
高邑縣
濟水 在縣。《風俗通》云:「濟水出常山房子縣贊皇山。」
黑水 ,在縣北十里。發源於贊皇,東流入漕河《臨城縣》。
大行山 ,在縣西九十里。層巒疊障,峻不可踰,為畿輔雄鎮。
釣盤山 ,在縣東南五里。相傳韓信敗陳餘於此,餘問其地,曰:「釣盤山。」 餘曰:「魚遇釣盤,吾其亡矣。」 果遇害。
鐵山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其山石色如鐵,因名。
敦輿山 ,在縣南七十里,一名「幽淮山」 ,南接太行,北連常山。
天臺山 ,在縣西五十里,以高聳上平,因名。杏樹山 ,在縣西七十里,其山多杏,因名。彭山 ,在縣,見《金史》。
堯峰 在縣東南二里許。去堯故都唐山三十五里。峰巒翠麗,景色幽然,因名之「堯峰」 云。董岡 在縣北門外。東接堯峰,西臨泜水,環抱之勢,風氣萃焉,為一邑重地。
聖井岡 在臨東北三十里。上有井泉,夏旱不竭,人以為神,遂立廟以祀之。旱禱雨輒應,因謂之「聖井。」
牛峪口 在縣西二十五里。相傳昔有童謠曰:「竇入牛口,勢不得久。」
聖母洞 ,在縣西北三十里。洞口上有聖母祠,每禱輒應。
嶂洪洞 在縣,見《魏書》
泜水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源發元氏縣,經高邑、欒城,達寧晉,入葫蘆河。《史記》「韓信斬成安君於泜水上」 ,即此。
彭水 在縣。見《隋書》
泥河 在縣北五里。其源自河上一里許。昔廣武君李左車與韓信戰敗至此,問之,曰:「泥河。」 武君曰:「車入泥河不能行,吾其亡矣。」 後果被擒。狗跑泉 ,在縣北三十里,流入槐河。昔有人常攜一犬,一日其人醉臥草中,狗見野火將迫,乃跑地得泉,展水濕,草主因得免,故名。
野姑泉 在縣南四十里益山上。登百步許,有野姑泉。昔有舒氏女與其父斫薪於其處坐,牽挽不動,父還告家,比還惟見清泉。女母曰:「吾女本好音樂,乃絃歌,泉湧汨流,有朱鯉一雙,今作樂嬉戲,故湧出。」 見《宣城記》。
贊皇縣
壇山 ,在縣東北一十里,高百餘丈。周穆王嘗駐蹕於此。
五馬山 去縣一十里。上有五馬石,因名。宋建炎初,和州防禦使馬擴奔五馬山,聚兵得徽宗子信王榛於民間,奉之以總制諸砦,兩河忠義聞風響應,即此。今上有白馬泉及五馬山神廟。粟堆山 ,在縣東南一十五里。
四望山 ,在縣西北二十里,登臨可以望遠。贊皇山 ,在縣西南二十里,高百餘丈。隋置縣,取此名。
十八盤嶺 ,在縣西六十餘里。山勢嵯峨,林木叢茂,中有小徑,縈紆上下,有十八盤。
黃沙嶺 在縣西八十里。
鐵腳嶺 在縣東南王俄村西。亂石充寒,人馬難行。
障石巖 在縣西南一百一十里。岡勢峻絕,峰巒秀拔,為一邑勝境。有太原尚書喬宇撰記。白溝 在縣,見《隋書》。
白馬泉 在縣東五馬山岩間,色美味甘,俗傳「五馬將軍遊畋」 ,渴甚,求泉不得,馬足忽陷,遂出泉,故名。
石乳龍泉 在縣百里,其形如乳吐,故名。「宿龍滃 」 在縣環山亭石岩下,即槐水發源,其深莫測,俗傳龍潛於此,故名。
寧晉縣
葫蘆河 在縣東南。來自順德府,流經任縣,至此匯為澤。即大陸澤,亦名「廣阿澤。」
澧河 在縣,蓋古漳水故道也。自趙州迤東,夏秋霖潦,流經本縣,入清水河。
鹼河 在縣。《金史》云:「寢水。」 自槁城迤南,欒城、趙州迤東,夏秋霖潦,悉由本縣入清水河。
沙水 在縣。發源於贊皇縣黃沙嶺,經元氏、臨城,過趙州,達本縣北蘇村入境,歷東南入大陸澤。
深州
束鹿巖 在州西。巖穴深邃,外隘內廣,可容千。
餘人有線路通天
丫兒河 在州南二十五里。自晉州流經束鹿縣南一十里,達州。春冬則涸,遇霖潦則水盈。又謂「鴉兒河。」 蓋在衡漳、滹沱之間也。
衡水縣
鹽河 在縣南。自冀州城東浮滿口,經南田、開河等村,迤北通漳河。去縣治西南二里許,常涸。因生鹽,俗名「鹽河。」
衡水 在縣西北。隋置縣取北,亦曰長蘆水。即濁漳之下流,歷下博城西北,逶迤而東北注,謂之九曲水。
北沼 在縣西南二十里,遇漲通大河。。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