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171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百七十一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百七十一卷目錄
奉天府部彙考三
奉天府城池考
奉天府關梁考
奉天府公署考
奉天府學校考
奉天府戶口考
奉天府田賦考
職方典第一百七十一卷
奉天府部彙考三
[编辑]奉天府城池考〈諸屯堡有城者皆附于各州縣之下〉 通志
[编辑]「京城 」 即奉天府,城池。詳《總部》。
興京城 詳總部《城池考》。
興京境內城堡
老城 城南八里。周圍十一里六十步,南、東二門,西南、東北二門。城內西有小城,周圍二里一百二十步,東、南二門。城內東有堂子,周圍一里零九十八步,西一門。城外有套城,自城北起至城西南止,計九里九十步,東西南北四門,建置之年無考。
高麗城 ,城南一百二十里。周圍三里零三十步。南西二門。建置之年無考。
鹼廠舊城 :城南一百四十六里。周圍二里零九十步,南西二門,建置之年無考。
鹼廠新城 :城南一百四十八里。周圍一百零一十步。西南一門。建置之年無考。
古城 ,城西四里。周圍一里零一百二十步,南一門,建置之年無考。
薩爾虎城 :城西一百二十里。天命五年,我
太祖自界蕃遷此內城周圍計三里,東、南二門,西、南、西
北二門「外城周圍七里,東西南北各一門。」 清河城 ,城西南一百六十里,周圍四里零一百八十步。東南西北四門,建置之年無考。山羊峪城 ,城西南一百九十五里,周圍一里零一百四十步。南一門,建置之年無考。
馬哈丹城 ,城西南二百一十里。周圍二里零一百三十四步,東南二門。南關一城,周圍一里一百四十步,東西二門。建置之年無考。
界蕃城 。城西北一百二十里,在鐵背山上。天命二年,我
太祖取撫順。自
興京遷至此,依山築城,周圍一里,東一門,又一小
城周圍一百八十步,西一門。
承德縣境內城堡
撫順城 「城東八十里。明時設千戶所。其城周圍一里七百三十六丈,池深一丈,闊二丈,城門二。今則周圍三里,東、南北三門,重修之年莫考。古城 城東南二十里,周圍二里零二百步,東西二門。」
奉集堡城 城東南四十五里。周圍四里,正南一門,即遼時奉集縣故址。詳見《古蹟》。
古城 ,城東南七十五里。周圍四里,南北二門。建置之年無考。
威寧營城 :城東南一百里。周圍四里,東西二門。建置之年無考。
東州城 ,城東南一百一十里。周圍四里零六十步,東西二門。建置之年無考。
惠遠堡城 城東北九十里,周圍二里,南一門,建置之年無考。自古城至此,皆奉天將軍所轄。十里河城 ,城南六十里,周圍一里零一百三十步。南一門,即明之「虎皮驛。」
沙嶺城 :城西四十里。周圍一里半,東南二門。建置之年無考。
淨煙堡城 :城西六十里。周圍半里,南一門。建置之年無考。
烏金營城 :城西南五十里。周圍一里零一百五十步。南一門,建置之年無考。
得勝營城 城西南五十里。周圍一里。建置之年無考。
章義站城 ,城西南七十里。周圍二里零一百七十二步。東南二門,即金之章義縣。詳見《古蹟》。舊章義站城 ,城西南七十八里。周圍四里,四門。
茨榆坨城 「城西南一百二十里。周圍一里零一百二十四步,南西二門,建置之年無考。蒲河城 :城北四十里。明置千戶所於此。城周圍七百二十五丈四尺,池深一丈,闊二丈,城門二。」 今按其城周圍三里零一百八十步,南北二門,其更建之年無考。
遼濱塔城 ,城西北一百里,周圍一里,南一門。
遼陽州
「遼陽州城 ,即明遼東都司城也。洪武壬子,都指揮馬雲、葉旺因元遺址修築,都指揮潘敬開擴東城以北土城。永樂丙申,都指揮王真包砌,周圍一十一里三百九十五丈,高三丈三尺,池深一丈五尺,周圍二十四里二百八十五步,門九,南二,西一,東二,東北一,外東、西北各一。今俱毀,池亦淤。按舊址,周圍二十四里」 八十五步,《遼陽州》境內城堡。
八里莊堡 :州城西南八里。周圍一里一百四十步,南一門。
首山堡 :州城西南十五里。周圍三百五十二步,東一門。
沙河鋪城 「州城西南三十里。周圍一里五十六步,南北二門。」
長店鋪城 :州城西南五十里,係土堡。周圍三百二步,南一門。
唐馬寨城 州城西南七十里。周圍二里四十步,南一門。
黃泥窪城 :州城西五十五里。周圍二里,南一門。
船城 ,州城西六十里,係土堡。周圍一里二百八十步,南一門。
爛泥鋪城 ,州城北三十五里。周圍六十四步,南一門。
巖州城 州城東北五十七里石城山上。周圍四里,西一門。詳見《古蹟》。
海城縣
海城縣城 ,即明海州衛城也。舊係土城,明洪武九年,指揮劉成等以磚包砌,周圍六里五十三步有奇,高三丈四尺,門四:東曰「鎮武」 ,南曰「廣威」 ,西曰臨清,北曰「來遠。」 池深一丈一尺,闊三丈五尺。今按舊城,周圍五里一百五十二步,北關城,周圍四里二百二十步。城毀池淤。我
太祖天命八年,即舊城東南隅築新城,西北兩面,南北
門各一,西門二。東門仍舊城之鎮武門,周圍一百七十六步,縣治仍設於舊城內。
海城縣境內城堡
析木城 縣城東南四十里。按《遼史》,銅州廣利軍置析木縣,元廢。詳見《古蹟》。今按其城係土堡,周圍二里三百三十六步,東西二門,工部設監造黃瓦官於此。
耀州城 縣城西南六十里。遼置耀州,金廢。詳見《古蹟》。今按:其城周圍二里三百步,南北二門。太平堡 ,縣城西南七十里,周圍一百九十八步,一門,俗呼「青城子」 ,城壞。
大官堡 :縣城西南九十里。周圍一百八十步,西一門。
牛莊城 縣城西四十里。明置驛於此,今設城守。其城周圍二里九十三步,門三:東曰「德盛」 ,西曰「外攘」 ,北曰「福勝。」 天命八年重建。
夜伸堡 :縣城西五十里。周圍六十步,南一門,惟餘土基。
三河堡 ,縣城西六十里。周圍一里六十五步,南北二門,俗呼「馬圈子。」
新開河城 ,「縣城西北四十里,周圍一里二百九十四步」 ,東南二門,城壞。
鐵石堡 縣城西北七十里。周圍一里二百八十步。南一門,城壞。
土河堡 ,縣城北十五里。周圍一里七步,門二,惟餘土基。
甘泉堡 :縣城北三十里。周圍一里九十六步,門二,惟餘土基。
鞍山驛堡 縣城北六十里。周圍一里二百四步,二門。明洪武二十年設驛。萬曆六年建城。今倒壞。
蓋平縣
蓋平縣城 本明蓋州衛城也。洪武五年,指揮吳玉因舊土城修築,九年展築,南面磚石包砌,周圍五里八十八步,高一丈五尺,池深一丈五尺,闊一丈八尺,門三:東曰順清,南曰「廣恩」 ,西曰「寧海。」 鐘鼓樓在城中衢。今按:其城周圍七里零三步,城仍舊池淤。
蓋平縣境內城堡
新秀巖城 :縣城東二百四十里。
舊秀巖城 縣城東二百五十里。周圍二里三百四步,西南二門。按《金志》「陞蓋州大寧鎮為秀巖縣」 ,即此。城壞。
頂山堡 ,縣城南五十里。三面周圍一里十五步。城壞。
熊岳城 縣城南六十里。按《遼志》,「盧州置熊岳。」
縣。金改屬蓋州。元省。城周圍三里九十九步,南北二門。
古城 縣城南六十里,周圍八十五步,城壞,歸州堡 。縣城南九十里,周圍一里八十八步。按《遼州志》:「遼太祖置歸州,金省。」 即此。城壞五十寨堡 。縣城南一百十里,周圍一里一百二十六步,南一門。
永寧監城 縣城南一百二十里。明初隸苑馬寺。嘉靖十四年,苑馬寺卿楊最以石甃之。高一丈五尺,周圍三里八十步,池深一丈五尺,闊一丈二尺。今按其城周圍二里二百五十三步,門三:東曰寅賓,南曰日永,西曰聚泉。萬曆五年,建復州城,縣城南一百八十里。按《金志》:「遼置復州懷德軍,金因之。元省。明置復州衛」 ,洪武十五年因舊址修築,永樂四年,指揮蔡直包砌,周圍四里一百八十步,高三丈五尺,門三:東曰「通明」 ,南曰「迎恩」 ,北曰「鎮海。」 今廢衛,隸縣。
鹽場堡 :縣城南二百四十里。周圍一里一百四十五步,南一門。
欒古堡 縣城南二百四十里。周圍一里二百十三步。南一門,明設關於此。今廢。
楊官堡 ,縣城西南二百里。周圍一里一百四十五步,南一門。
鐵嶺屯堡 ,縣城北五十五里。周圍一百九十步。城壞。
白家寨堡 :縣城東北五十五里,係土堡。周圍一百三十五步。
湯池堡 :縣城東北六十里,係土堡。周圍一里十二步。
開原縣
開原縣城 按「開原,本元開元路地,明洪武二年設三萬衛,二十五年設遼海衛,因舊土城之東修築磚砌,周圍十二里二十步,高三丈五尺,池深一丈,闊四丈。周圍二十三里二十步,門四:東曰陽和」 ,西曰慶雲,南曰迎恩,北曰安遠。角樓四。「鼓樓在中街。」 今按:縣城周圍十三里二十步,高三丈五尺,池湮。
開原縣境內城堡
尚陽堡 :縣城東四十里。周圍三里,南北二門。舊名「靖安堡。」
英額口城 ,縣城東南二百十里。周圍一百八十步,一門。
松山堡 「縣城南四十里。周圍一里,南一門。中固城 ,縣城南四十里。明永樂五年,建為撫順站。弘治十六年,參將胡忠奏展築,高一丈八尺,周圍七百三十五丈,池深二丈八尺。今站廢,城亦圮。」 按「其城周圍二里八十步,南北二門。」 樣鋪城 ,縣城西十八里。周圍一里,南一門。慶雲堡 ,縣城西四十里。周圍一里,南一門。威遠堡 :縣城東北三十里,周圍三里,南北二門。
八寶屯城 :縣城西三十里,周圍一里,南一門。鐵嶺。縣
鐵嶺縣城池 「按:古鐵嶺城在今治東南五百里,接高麗界。明洪武二十一年,設鐵嶺衛於彼。二十六年,移置今地,即古銀州也。在遼河東,周圍四里六十步,高二丈,池深一丈五尺,闊三丈。」 今按:縣城周圍四里二百十六步,門四,池淤。鐵嶺縣境內城堡:
柴河堡 縣城東六十里。周圍一里,南一門。撫安堡 縣城東南四十里,周圍一里七十二步,東、西、南三門。
昂邦城 縣即昂邦合屯,城東南八十三里,周圍一里,南北二門。此城係奉天將軍轄。
唐王營城 :縣城東南三十五里。周圍二里,南一門。
新興鋪 縣城西南十五里。周圍一里,南一門。范河城 ,縣城西南三十里,明正統間建,周圍三里一百三十步,四門。
城南鋪 :縣城西南三十三里。周圍一里,南一門。
腰鋪城 :縣城西南四十五里。周圍一里,南一門。
丁字泊城 :城西南五十五里。周圍一里,南一門。
懿路城 城西南六十里,本金邑婁縣治,明永樂五年修築。周圍三里十五步,南北二門。今僅存基址。
曾十堡 城西二十五里,周圍一里,南一門。正西堡 城西北二十里,周圍一里,南一門。史家堡 城西北五十里,周圍一里,南一門。
平定鋪 城北十五里。周圍一里,南一門。
奉天府關梁考 通志
[编辑]奉天府:〈承德縣附郭。〉
大東關 。小東關 。《大西關 》。《小西關》。
大南關 。《小南關 》。《大北關 》。《小北關》。
〈按此皆近城之關廂周圍四十里〉
渾河木橋 城南十里
蒲河木橋 :城北二十五里。
范家橋 在城南九十里。
泥溝鋪橋 城南五十里。
板橋 :城西南三十五里。
巨流河浮橋 城西一百里。
永安橋 俗名「大石橋」 ,城西三十里。崇德六年建。
白塔鋪橋 城南二十里。
大窪橋 :城北四十里。
石橋 :城東南三十五里。
李岡屯橋 :城北三十五里。
遼陽州
西關 正南門外
鎮遠橋 大西門外
昇平橋 大西門外
昇仙橋 大東門外
安定橋 在南門外,今廢。
梁水橋 城東北三里
海城縣
梁房口關 按《明一統志》:在蓋州衛西北九十里,今入海城界內,關廢。
八里橋 :城西南八里。
夾河橋 :城西南二十里。
楊家橋 城西南七十里。
喬頭橋 :城西南七十里。
沙河橋 城西十里
利涉橋 城西四十里
三汊河橋 :城西六十里。
散水橋 城西北三十里。
三里橋 城北五里
土河橋 城北十五里
蓋平縣
連雲島關 按《明一統志》:「在蓋州西十五里。」 今廢。
石門關 按《明一統志》:在蓋州東七十里,今廢。青石嶺關 ,城北十二里,山勢綿亙,鑿山通路,入南,為形勝險隘之處,縣出入必由之路。欒古關 ,復州南六十五里,金州交界處。聖旭橋 ,城東門外。
惠風橋 城南門外
清河橋 城南門外
小石橋 :城西南二十五里。
堝頭河橋 :城南二十里。
張果老橋 城南四十里,石有驢跡。
仙人橋 城南五十里
新安河橋 城南六十里。
熊岳河橋 城南六十里。
大石橋 城北五十五里,即淤泥河橋。
真武橋 復州東門外
沙河橋 復州南八里
北清渡橋 復州西南四十里。
開原縣
來賓關 縣西四十里慶雲堡有石坊,題曰「來賓。」 建置之由無考。
清河關 按《明一統志》:在三萬衛西南六十里。今廢。
八里橋 城南八里頭臺東。今廢。
清河橋 縣南門外,今廢。
馬鬃河橋 縣西三十里,今廢。
亮子河橋 縣西五十里,今廢。
三山橋 縣南三十五里,今廢。
慶雲橋 縣西門外
太平橋 縣南門外,僅存積石《一二》。
安遠橋 縣北門外,僅存數石。
和陽橋 縣東門外,僅存數石。
廣順橋 縣東六十里,今廢。
清河橋 懿路南關
柴河橋 城北三里
遼海橋 城東五里
鐵嶺縣
山頭關 明時有山頭關,在三萬衛南六十里,其地應在今縣界內,久廢無考。順治十五年,於城北二十里山頭鋪設關門。康熙十年,移置開原之北。
范河橋 范河南一里
小橋 范河南三里
奉天府公署考 通志
[编辑]本府。〈承德縣附郭。〉
奉天府府尹公署 ,在德盛門內街西,順治十四年設。大堂三間,川堂二間,書吏房六間,內宅八間,廂房三間,書房三間,儀門一座,賓館三間,大門三間,班房二間。
府丞公署 ,在天祐門內西街。康熙三年設。大堂五間,書吏房東西六間,內宅五間,東廂房二間,大門三間。
治中公署 ,「在撫近門外街東。」 康熙三年設大堂五間,內宅五間,堂外西廂房一間,大門一間。通判公署 ,在天祐門內街東。康熙三年,建大堂三間,內宅三間,西廂房二間,大門三間。經歷司公署 ,在府治之右。舊設三間。康熙二十三年,經歷徐揚善捐俸增建三間。
儒學公署未設
司獄司公署 舊係承德縣衙門。康熙六年,改司獄司公署牢三間署後。
醫學公署未設
承德察院行臺 在懷遠門外西南偏。大堂三間,內宅五間,東西廂房各三間,大門三間。承德縣公署 在懷遠門內街南衚衕內,康熙三年設,舊為推官公署,六年奉裁,改為「縣署。」 大堂三間,內宅五間,廂房三間,廚房一間,書吏草房三間,大門一間,門房一間,庫一間。衙門內知縣章經置倉二間,又置寢房六間。
典史公署 在懷遠門內縣署東,康熙六年建。巡檢公署在城西巨流河。
外州縣
遼陽察院行臺 城內西偏,舊遼陽府治,知州楊鑣增建。考房六間,今學政按臨,即為文場。遼陽州知州公署 在城內西偏。順治十八年,知州陳達德建大堂三間,內宅五間,書吏房東西六間,儀門一座,大門一間。倉,未設。庫堂之西二間。牢,在吏目公署之後三間。
吏目公署 在州署大門外南街。
儒學公署。〈未設。〉
海城縣知縣公署 在舊城內東北。大堂三間,後堂三間,左右書吏房六間,內宅五間,廂房六間,儀門三間,大門三間,順治十一年知縣王全忠建。外東向柵門,康熙十四年知縣江溥建。庫一間,在縣堂東側,知縣王全忠建。倉在舊城東隅。三間知縣王扆建。牢在倉房西,二間知縣王全忠建。
典史公署 ,在縣大門內東偏。廳堂三間,內宅三間,廂房二間。順治十八年,典史鄷正暹建。儒學公署,未設。
巡檢司公署 ,在牛莊公署,未設。
蓋平縣知縣公署 在東門內南街。大堂五間,東西住房各二間,左右書吏草房各三間,儀門一座,左右皂快草房各二間,大門一間,康熙四年建。庫一間,在縣門外面南。倉三間,在縣門外南。康熙二十三年俱知縣駱雲、典史談明倫建。牢在鼓樓西南二間。
典史公署 ,在東門內,縣署東南。廳事三間,住房三間,廂房三間,大門一間。
儒學公署未設
開原縣知縣公署 在城內鼓樓東北。大門三間,二門一間,大堂三間,後堂三間,住房六間,廂房四間,康熙六年知縣何金序建。俱係草房。庫一間,倉三間,康熙二十一年知縣周志煥建。牢三間,康熙七年建。
典史公署 在縣治南。大門一間,二門一間。公。
房二間住房五間康熙六年,知縣何金序建儒學公署,未設。
鐵嶺察院行臺 公館三間,在縣西南隅,康熙八年建。
鐵嶺縣知縣公署 ,在城內街北。康熙四年,工部撥給大堂三間、二堂三間,書吏房東西六間,儀門一間,大門三間,班房一間。康熙二十二年,知縣李廷榮捐俸增建。住房二十間,庫一間,縣左。康熙四年建。倉三間,縣署後東北隅;牢三間縣東南隅。
典史公署 城東南隅,工部撥給。
儒學公署未設
奉天府學校考 通志
[编辑]本府。〈承德縣附郭。〉
奉天府儒學 舊《志》:「明有瀋陽中衛學,在衛治西北。正統元年重建,後廢。」
皇清天聰三年鼎建。
文廟:於城內東南隅。「啟聖祠」 及名宦、鄉賢泮池俱
未建
聖殿三間 ,「天聰三年建」 ,即設祭器。內有銀爵二。
十七,向係禮部收貯,今歸教授典守,尚未設庫。東西廡各三間。康熙二十一年,府尹高爾位增建戟門三間,前為櫺星門。天聰三年建。
外州縣
遼陽州儒學 元有儒學舊基,在舊都司後。明洪武中,改建城東門內,都指揮潘敬、葉旺建。
文廟學舍,永樂壬辰,都指揮巫凱塑。
先師及諸賢像。正統丙寅,都督王祥重修。景泰癸
酉,御史謝燫建尊經閣。成化辛卯,副總兵韓斌重修。乙未,御史潘宣置祭器。弘治壬子,御史宋鑑建四齋,東西號房。癸丑,鑿泮池。戊午,御史羅賢改建櫺星門。辛酉,御史車梁建尊經閣。「正德乙亥,御史劉成德修廡像,設雅樂。嘉靖己丑,御史王重賢拓其南方,壘石為山,鑿泮池。丁酉,御史史褒善重修殿廡、堂齋、泮池」 、三面坊牌,又有「鄉賢祠一。」 正德間,遼陽巡按高鉞建。名宦祠一。嘉靖御史胡文舉建。遼左書院一,習武書院一,社學六,後皆廢。
皇清康熙十二年,知州吳承基請就舊基重建。其啟:
聖祠兩廡:戟門、櫺星門、泮池、名宦、鄉賢祠俱未建。
聖殿三間 :康熙十二年,知州吳承基建,在城東。
門內
海城縣儒學 舊《志》:「明洪武十八年,建海州衛學。宣德元年遷城南門內。成化五年重修。弘治五年遷城東南隅,立敬一箴亭。」 後俱廢,無考。今
文廟則順治十一年立縣後所建者,在舊城西南。
隅、櫺星門、泮池、名宦、鄉賢祠俱未建。
聖殿三間 :順治十一年,知縣王全忠建。康熙十
七年知縣江溥重修
啟聖祠三間 :康熙七年,知縣趙文炳建;東廡、「西廡 」 ;康熙十七年,知縣江溥建。
戟門 康熙十九年,知縣陳王星建。
蓋平縣儒學 舊《志》有蓋州衛學,在衛治東南。明洪武癸亥,指揮吳立、張良佐建,後廢。今
文廟:康熙十一年,知縣劉羽繩建。其「啟聖祠」 兩廡。
戟門、櫺星門、泮池、名宦、鄉賢祠俱未建。
聖殿三間 :在城內西北隅。康熙十一年,知縣劉
羽繩建
開原縣儒學 按舊衛治北有「大德年加封。」
《大成文宣王廟碑》「明設三萬衛學,至成化中重修。」
後廢,基址《碑記》尚存。康熙四年,知縣何金序建。
文廟於城內東偏。其啟聖祠兩廡、戟門、泮池、「名宦。」
鄉賢祠俱未建
聖殿三間 :「康熙四年知縣何金序建」 ,康熙二十
二年,知縣周志煥重修櫺星門三間,左右木坊二。康熙十八年,知縣劉超凡建。舊有「魁星樓」 基址在南城樓上,今廢。
鐵嶺縣儒學 舊《志》:明正統元年建鐵嶺衛學,在衛治東南。嘉靖十六年重修,後廢無考。康熙十四年,暫於廣西巡撫郝浴所置銀岡書院內致祭。其啟聖祠、一切廟學規制俱未建。
聖殿三間 :即郝浴「銀岡書院」 設。
先師位致祭「在縣治南。」
奉天府戶口考 通志
[编辑]本府。〈承德縣附郭。〉
原額并新增實在行差共人丁二千九百四十三丁,每丁徵銀一錢五分,共銀四百四十一兩四錢五分。
遼陽州
原額并新增實在行差共人丁三千三百九十三丁。每丁徵銀一錢五分,共徵銀五百零八兩九錢五分。
海城縣
原額并新增實在行差共人丁二千五百五十八丁。每丁徵銀一錢五分,共徵銀三百八十三兩七錢。
蓋平縣
原額新增實在行差共人丁一千零十八丁。每丁徵銀一錢五分,共徵銀一百五十二兩七錢。《開原縣》:
原額并新增實在行差共人丁二千一百六十。每丁徵銀一錢五分,共徵銀三百二十四兩三錢。
鐵嶺縣
原額并新增實在行差共人丁二千一百二十二丁。每丁徵銀一錢五分,共徵銀三百一十八兩三錢。
皇清順治十年十月,初設遼陽府、遼陽、海城二,《縣十》。
五年五月於
盛京設奉天府。康熙三年、添設承德、蓋平、開原、鐵
嶺四縣「遼陽縣改為州,因州縣設新戶,無舊籍,丁鮮原額,俱係招民三年起科。其徙民於康熙七年歸併承德、開原、鐵嶺三縣為民,即於本年起科,其續發到者,仍三年後起科。」 奉天府屬每丁徵銀一錢五分今將奉天府歷年人丁編審數目及所屬各州縣見在丁銀詳列於後。《歷年人丁數目》
順治十七年,遼陽海城新增人丁三千七百二十三丁,徵銀五百五十八兩四錢五分。
順治十八年,金州新增人丁二百二十九丁,徵銀三十四兩三錢五分,金州巡檢徵收。康熙四年,歸蓋平縣管轄。
康熙元年,遼海、金州三處新增人丁四百二十丁,徵銀六十三兩。內《金州》人丁五十丁,康熙四年歸蓋平縣管轄。
康熙二年,遼陽州新增人丁一百三十丁,徵銀九兩五錢。
康熙三年,遼陽、金州新增人丁一百六十五丁,徵銀二十四兩七錢五分。內《金州》人丁二十丁,康熙四年歸蓋平縣。遼陽州三年以前,舊管新增人丁,內四年分撥一百九十八丁與承德縣管轄。康熙四年,承、遼、海、蓋四州縣新增人丁四百八十九丁,徵銀七十三兩三錢五分。
康熙五年,承德縣新增人丁一百五十四丁,徵銀二十三兩一錢。
康熙七年,承德等六州縣新增人丁二千六百四十三丁,徵銀三百九十六兩四錢五分。康熙八年,承、鐵、海、蓋開五縣新增人丁八百六十丁,徵銀一百二十九兩。
康熙九年,承、鐵、開、蓋四縣新增人丁一千七百九十二丁,徵銀二百六十八兩八錢。
康熙十年,承遼、鐵、蓋、開五州縣新增人丁二千三百九十七丁,徵銀三百五十九兩五錢五分。是年接戶部劄,「為請明編審人丁」 事:內開:「奉天府所屬地方人丁,該府尹已於七年編審報部在案。應按年扣算,照直省例,五年一次編審報部。」
康熙十一年,承、鐵、蓋、開四縣新增人丁一百七十丁,徵銀二十五兩五錢。
康熙十二年,承德等六州縣新增人丁五百九十四丁,內除渡夫三十一丁,實新增人丁五百六十三丁,徵銀八十四兩四錢五分。是年接戶部劄,《為編審為經國之要務事》。內開:「嗣后各省編審人丁年月,俱應定為畫一,於康熙十五年編審。」
康熙十三年,承、鐵、海、開四縣新增人丁一百五十五丁,內除渡夫二十三丁,實新增人丁一百三十二丁,徵銀一十九兩八錢。
康熙十四年,承、鐵、開三縣新增人丁一百二十丁,內除渡夫一百四十六丁增減相抵,實除渡夫二十六丁免銀三兩九錢。
康熙十五年,承德等六州縣新增人丁二百五十五丁,徵銀三十八兩二錢五分。
康熙十六年,承遼、鐵、開四州縣新增人丁二百。
二十丁,徵銀三十三兩。
康熙十七年,承、鐵、海、開四縣新增人丁,五丁徵銀七錢五分。
康熙十八年,承遼、鐵、蓋、海五州縣新增人丁一百五十丁,內除巨流河水手二丁,實增人丁一百四十八丁,徵銀二十二兩二錢。
康熙十九年,承德等六州縣新增人丁九十六丁,徵銀一十四兩四錢。
康熙二十年,承遼、鐵、海、開五州縣新增人丁二百七十九丁,徵銀四十一兩八錢五分。除蓋平縣、金州編兵入旗并缺額人丁六百四十八丁,免銀九十兩二錢。其康熙二十一年、二十二年新增開除人丁未經編審,概不造入。
奉天府田賦考 通志
[编辑]本府。〈承德縣附郭。〉
原額并新增共地三萬四千一百五十六畝五分。每畝徵銀三分,共徵銀一千零二十四兩六錢九分五釐。
遼陽州
原額并新增共地二萬九千九百三十五畝九分八釐八毫零。每畝徵銀三分,共徵銀八百九十八兩零七分九釐六毫。
海城縣
原額并新增共地三萬零八百八十一畝三分四釐三毫。每畝徵銀三分,共徵銀九百二十六兩四錢四分零二毫九絲。
蓋平縣
原額并新增共地一萬六千三百六十四畝二分九釐。每畝徵銀三分,共徵銀四百九十兩九錢二分八釐七毫。
開原縣
原額并新增共地三萬三千四百零七畝五分。每畝徵銀三分,共徵銀一千零二兩二錢二分五釐。
鐵嶺縣
原額并新增共地三萬八千二百零九畝八分四釐。每畝徵銀三分,共徵銀一千一百四十六兩二錢九分五釐二毫。
皇清新設府州縣,向無原額,俱係新墾荒地。康熙十
年以前,係三年後起科。十一年以後,十年起科。十五年以後,仍舊三年起科。十八年以後,定為六年起科。不分等則,每畝徵銀三分,不加閏。今將奉天府歷年地畝及所屬州縣現在地畝徵銀數目詳列於後:
歷年地畝數目
順治十五、十六、十七、十八等年,遼陽海城起科地四萬八千一百六十五畝四分四釐四毫二絲,徵銀一千四百四十四兩九錢六分三釐三毫零。
順治十八年,金州起科地七千一百六十七畝六分八釐,徵銀二百一十五兩三分四毫。金州巡檢徵收,康熙四年歸與蓋平縣管轄。
康熙元年,遼陽州起科地一十六畝五分,徵銀四錢九分五釐。
康熙元年,金州起科地二分四釐六毫,徵銀七釐二毫八絲。康熙四年歸與蓋平縣管轄。康熙二年,遼陽海城起科地二百三十三畝一分二釐,徵銀六兩九錢九分三釐六毫。
康熙二年,金州起科地一百七十八畝五分,徵銀五兩三錢五分五釐。康熙四年歸與蓋平縣管轄。
康熙三年,遼陽州起科地一百三十畝一分,徵銀三兩九錢三釐。
康熙四年,遼陽、海城、蓋平三州縣起科地一千四十二畝二分,徵銀三十一兩二錢六分六釐。康熙五年,遼陽州起科地一百七十二畝,徵銀五兩一錢六分。
康熙六年,遼、海、蓋三州縣起科地二千九十二畝,徵銀六十二兩七錢六分。
康熙七年,承、遼、鐵、開四州縣起科地二千一百四十六畝一分一釐,徵銀六十四兩三錢八分三釐三毫。康熙八年,承德等六州縣起科地六千七百三十七畝,徵銀二百二兩一錢一分。康熙九年,承遼、鐵、開、蓋五州縣起科地二萬五千三百九十三畝,徵銀七百六十一兩七錢九分。
康熙十年,承遼、鐵、開、蓋五州縣起科地五萬一千八百六十一畝,徵銀一千五百五十五兩八錢五分一釐。
康熙十一年,承德等六州縣起科地二萬一千八百四十四畝七分八釐,徵銀六百五十五兩三錢四分三釐四毫。
康熙十五年,承德等六州縣起科地二萬一千七百五十八畝一分一釐一毫,徵銀六百五十二兩七錢四分三釐三毫三絲。
康熙十七年,承德等六州縣自首隱地七千三百四十五畝六分,徵銀二百二十兩三錢六分八釐。
康熙十八年,承德、蓋平起科地八百六十四畝。內除承德縣渾河水手地四百六十畝,淨地四百四畝,徵銀一十二兩一錢二分。
康熙十九年,承德縣「收正黃旗忒爾氣佐領下擺牙喇四哥遺下六個壯丁熟地一百八十畝」 ,徵銀五兩四錢。
康熙二十年,承、海、蓋三縣起科地三千五百三十畝,徵銀一百五兩九錢。除「承德、蓋平二縣金州編兵入旗並正黃旗忒爾氣佐領下擺牙喇四哥遺下六個壯丁熟地一萬二千七十八畝三分七釐七毫」 ,免銀三百六十二兩三錢五分一釐三毫一絲。
康熙二十一年,海城縣開除平南王尚可喜下隱地三千零八十畝,共除銀九十二兩四錢。。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