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186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百八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百八十六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百八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百八十六卷目錄

 山東總部彙考四

  山東漕河考

職方典第一百八十六卷

山東總部彙考四[编辑]

山東漕河考         通志[编辑]

漕河自大江瓜洲埭、儀真堰埭俱入邗溝。經廣陵城至淮陰渡淮入清河。經呂梁、彭城至泇、沂,至嶧、滕,乃為山東境。由疏鑿而成者,名「會通河。」 凡七百一十里,入於衛河。又四百里,始出境達於

京師、山東,「為府者三,為州者四,為縣者六,由《魚臺》」

至臨清得洸、汶、泗、沂四水,其泉一百七十餘,會於四水,而分疏於漕渠。有水部郎一人以掌之,為閘凡三十,有守津吏以啟閉,為淺凡二百二十,各有津老以時疏治。又黃河常決張秋,決曹、單、魚臺,其道非一。有司空兼御史臺一人,水部郎一人,按察副使一人,統州邑判官、主簿以分治其事。歲出夫役萬四千一百五十餘人,計銀三萬五千一百餘兩。漕河之有藉於山東者,煩重如此,此舊制也。唯是水性遷徙靡常。明隆、萬之間,總河潘季馴為之疏濬建置,凡湖河垻口泉閘,多所創修增添,採而續之,以見因時制宜之用。

兗州府魚臺縣

河之西南二十里岸。北自濟寧之界,南至沙河五十四里,置淺鋪四十有六:「界牌淺、北林淺、南陽上淺、南陽下淺、大塌淺、小塌淺、擺渡口淺、馬溝淺、大龍淺、小龍淺、谷亭上淺、谷亭店上淺、谷亭店下淺、谷亭下淺、八里灣淺、三柳樹淺、垻子頭淺、孟陽上淺、孟陽下淺、徐家林淺、張家林淺、廣運淺、馬家淺、古家淺、張家淺」 ,二十六鋪,老人二十六人,夫二百六十人,守口夫二百五十人,縣主簿一人。

置閘四:孟陽泊閘,南接沛之湖陵城,閘八里,閘官一人,夫三十人,溜夫一百五十人。

八里灣閘 南至孟陽泊閘八里。閘官一人,夫三十人,溜夫一百五十人。

谷亭閘 南至八里灣閘:八里灣閘官一人,夫十人,溜夫三百人。

南陽閘 南至谷亭閘十八里。閘官一人、夫三十人。溜夫一百五十人。

積水閘三 硯瓦溝、陽城湖泥河,夫三人。蘇家壩 在沙河北,遏大烏河水入漕河,夫六人。

鄒縣

河之東北七十里,東岸北自濟寧之師家莊,南至魯橋閘,三里至淺鋪一。港里淺鋪夫十人,港里積水閘 ,老人一人,夫十人。

濟寧州

河之北岸,西抵東六十八里,至淺鋪二十有七:「趙村淺、楊灣淺、石佛淺、花家淺、新店淺、新閘淺、仲家莊淺、師家莊上淺、師家莊下淺、魯橋淺、棗林淺、硯瓦溝淺、大留淺、夾灣淺、王貴淺、張家淺、牛頭河淺、王家淺、邢家上淺、邢家淺、談村淺二十七鋪。老人二十七人,夫二百七十人,守口夫五百人。」

置閘十四:棗林閘 南接魚臺之南陽閘十二里,閘官一人,夫三十人,溜夫一百五十人。魯橋閘 南至棗林閘六里,閘官一人,夫三十人,溜夫一百四十四人。

師家莊閘 南至魯橋閘五里。閘官一人,夫三十人。溜夫一百四十四人。

仲家淺閘 南至師家莊閘六里。閘官一人、夫三十人。溜夫一百四十四人

新閘 、南至仲家淺閘五里。閘官一人,夫三十人。溜夫一百四十四人

新店閘 南至新閘八里。閘官一人,夫二十人,溜夫一百四十四人。

石佛閘 南至新店閘十八里。閘官一人,夫三十人。溜夫二百四十四人。

趙村閘 南至石佛閘七里,閘官一人,夫三十人,溜夫二百四十四人。

在城閘 南至趙村閘六里,閘官一人,夫三十人,溜夫二百八十人。

考證

天井閘 東至在城閘二里。閘官一人,夫三十人,溜夫二百八十人。

下新閘 在趙村閘西北。

中新閘 在下新閘西北。

上新閘 在中新閘北。以上三閘、閘官一人、夫六十人、溜夫二百人。

分水閘 在上新閘北,夫一十九人。

「洸、沂、泗三河 。」 鄒縣「九泉:淵源泉、柳青泉、白莊泉、陳家泉、鱔眼泉、孟母泉、岡山泉、白馬泉、三角灣泉,泗水縣三十泉、孟泉、卞莊泉、吳家泉、鮑村泉、蔣泉、東巖石縫泉、龜陰泉、響水泉、潘波泉、黃陰泉、杜家泉、雙眼泉、趙家泉、曹家泉、岳陵泉、黃溝泉、石河泉、柘溝泉、盧城泉、小玉泉、雍珠泉、淘米泉、碧溝泉、珍珠泉、白露泉、石巖」 石縫泉、大玉泉、三角灣泉、黑虎泉、虹口泉,「以上三十泉,俱入泗。」 「蒙陰」 四泉、伏牛峪泉、順德泉、泉河泉、官橋泉,俱入沂。「曲阜」 十八泉、遠泉、雙泉、柳青泉、新泉、曲水、詠歸泉、溫泉、清泥泉、車輞泉、茶泉、兩觀下泉、濯纓泉、潺聲泉、連珠泉、埠下泉、蜈蚣泉、新安泉、橫溝泉、南新泉,以上十八泉,俱入沂、泗,同達於天井閘。泉夫四百二十六人,州設判官一人。《鉅野縣》:

河之西八十里,岸北自嘉祥之大長溝,南至火頭灣二十五里,原係濟寧左衛,景泰元年,衛調於臨清鉅野代之,隄岸用石修砌一十二里,置淺鋪五:「小長溝淺、黃沙灣淺、白嘴而淺、梁家口淺、火頭灣淺」 五鋪,老人五人,夫五十人,守口夫二百五十人。縣設主簿一人。

蓬子山壩 、築堰南旺、孫村二湖,以濟漕河。夫一十五人

嘉祥縣

河之西二十五里,岸北自汶上之界首,南至鉅野之大長溝一十八里,原係濟寧左衛,景泰元年,衛調於臨清嘉祥代之,隄岸用石修砌一十里,置淺鋪四:孫村淺、寺前淺、十字河淺、大長溝淺、四鋪老人四人,夫四十人,守口夫一百八十人。縣設主簿一人。

汶上縣

河之東北三十五里。自東平之靳家口,南至嘉祥之界首,七十二里,置淺鋪一十有四。「靳家口淺、步家口淺、張八老口淺、關家口淺、袁家口淺、劉家口淺、開河淺、闕城淺、田家口淺、鵝河口淺、南旺淺、柳隄淺、石口淺、界首淺十四鋪,老人十四人,夫一百四十人,守口夫五百五十人,置閘三。」 「南旺南閘 南至濟寧之分水」 閘七十五里,閘官一人,夫二十人。

南旺北閘 、南至南旺南閘十一里。閘官一人,夫二十人。

開河閘 ,南至南旺北閘十三里,閘官一人,夫三十人。

界首積水閘 成化六年建。

石口積水閘 成化四年建。

南旺湖 ,距縣治西南四十五里。縈迴一百五十餘里。中為三長隄,漕渠貫其中。西隄有斗門,上有橋,以便挽。外蓄水,號為「水櫃。」 成化四年,山東按察司僉事陳善因舊土隄易壞,始用石修砌西隄,又負土增築東隄老人一人,夫三十人。汶河 、東平九泉、獨山泉、鐵溝嘴泉、吳家泉、張扈郎泉、安圈泉、芭頭山泉、薦山泉、坎「河泉,王老溝泉,汶上二泉,龍𩰚泉,朴當山泉,滋陽五泉,闕黨泉,負瑕泉,蔣詡泉,城西新泉,城東新泉,沂水十泉,單家泉,大泉,小水泉,龍王堂泉,雷王臺泉,上泉,銅井泉,芙蓉泉,灰泉、盆泉,寧陽十二泉,蛇眼泉,古泉,三里溝泉,井泉,古城泉,張家泉,柳泉,龍港溝泉,龍魚泉,魯姑泉,坡當山泉,平陰一泉,溝泉。」

秦安三十二泉 :「狗跑泉、報恩泉、陷灣泉、胡家泉、馬黃泉、溝泉、清泉、周泉、鯉魚溝泉、張家泉、水、磨泉、鐵佛泉、河順泉、羊舍泉、龍王泉、科溝泉、東西二柳泉、北滾泉、上泉、馬蹄溝泉、水波泉、濁河泉、木頭溝泉、朔港溝泉、臭泉、龍堂泉、龍灣泉、力溝泉、花家溝泉、梁家泉、顏謝泉、馬兒溝泉、皂泥泉。」

新泰十四泉 :「南師家泉、北鮑泉、西都泉、劉社泉、和莊泉、孫村泉、張家泉、五峰泉、南陳泉、古河泉、零查泉、公家莊泉、崖頭泉、西周泉。」

肥城六泉 :「鹽河泉、減家泉、黃家泉、董家泉、胡家泉、清泉。」

萊蕪「十泉 」 :「郭娘泉」 、湖眼泉、「朋山泉、烏江泉、鎮里泉、牛王泉、蓮花池泉、小龍灣泉」 、「半壁店泉、王家溝泉。」 以上一百一泉,同入於汶。泉夫八十餘。

人,掌於水部郎。宋理宗寶祐五年,蒙古蒙哥七年,濟、倅奉符畢輔國於堽城作斗門,以遏汶水,入洸至任城,益泗漕以餉宿、蘄戍邊之眾。由是汶有南入泗、淮之派,此汶南流入淮之始。元世祖至元二十年,以江、淮水運不通,命兵部尚書奧魯喫等,自任城今濟寧州,委曲開穿河渠,導洸、汶、泗水北流至須城今東平州地。「安山」 即安民山,入清濟故瀆,經東阿至利津河入海。今戴家廟鎮減水閘即引汶入利津故道。後因海口沙壅,又從東阿陸轉二百里,抵臨清下漳,御輸京師。此汶北流入衛之始。二十六年,以壽張縣尹韓仲暉暨大史院令史邊源言,復自須城縣安山西南,由壽張西北至東昌,又西北至臨清,開渠凡二百五十里,引汶絕濟,直屬漳、御,為閘十六以節水,賜名。

「會通河 」 明永樂九年,命工部尚書宋禮、都督周長等,發山東濟、兗、東、青四府丁夫十五萬,登、萊二府願趨事赴工之人一萬五千,疏浚元會通河,引泰安、徂徠十八州縣泉水,自汶上縣過安山,西南經壽張城東門,折回北面,由東昌新開河。乃自汶上縣袁家口徙左,幾二十里,至壽張縣沙灣,復接舊河。又用汶上縣老人白英計,「東平州東六十里戴村舊汶河口築壩,遏汶水西南流,由黑馬溝至汶上縣鵝河口,會通河南分流,遂通舟楫。」 縣設主簿一人。

東平州

河之東岸,北至壽張之戴家廟三十里,南至汶上之靳家口三十三里,置淺鋪一十有三:「戴家廟淺、沙孤堆淺、邢家莊淺、蘇家莊淺、譚家莊淺、安山下淺、積水湖淺、馮家莊淺、王忠口淺、劉家莊淺、李家莊淺、栗家莊淺、靳家口淺。」 「十三鋪,老人十三人,夫一百三十人,守口夫二百人。戴村修壩,老人二人,夫三百人。」

安山湖 距州治西南十五里。北臨漕河,瀠迴百餘里。正統三年,知州傅霖於湖口建閘以蓄水。州設判官一人。

安山閘 ,南接汶上之開河閘三十里,閘官一人,夫二十人。

戴家廟減水閘 ,元分汶上至安山入清濟,以疏水勢。

壽張縣

河之西三十里,北自東阿之沙灣,南至東平之戴家廟二十里,置淺鋪五:「沙灣淺、張家莊淺、戴洋屯淺、劉家口淺、戴家廟淺」 五鋪,老人五人,夫五十人,守口夫一百人。

沙灣積水閘 成化七年建。

師家壩 ,遏黃河水使入通源閘,以分沙灣勢。野豬腦堰 縈洄三十里,用以瀦水,使不衝決漕河。

東阿縣

河之東岸,北自陽穀之荊門上閘,南至壽張之沙灣二十里。正統十三年,河決汴梁,東北趨漕河,至本縣,決沙灣東隄,以達於海。遣工部尚書石璞、侍郎王永和、都御史王文相繼塞之。景泰四年,左僉都御史徐有貞塞成。天順八年,僉事劉進用石修砌東隄,自大感應廟起,至沙灣淺止,長一百六十丈。成化年間,副使陳善用石修砌東隄,自沙灣淺至荊門驛,長一千九百三丈。弘治六年,河決汴梁,東北趨漕河,至本縣,決張秋東隄以達於海。遣右副都御史劉大夏治之。七年復遣太監李興、平江伯陳銳同治。決河塞成,復於黃陵岡築堤,以絕其流。詔改張秋為安平鎮,置淺鋪八:新添淺、北灣淺、中渡口淺、掛劍淺、北浮橋淺、安家口淺、南浮橋淺、《沙灣淺》,八鋪,老人八人,夫八十人,守口夫一百二十人。縣設主簿一人。

陽榖縣

河之西岸,北自聊城之官窯口,南至東阿之荊門上閘,四十里。黃河西南自開封之祥符縣金龍口,至本縣南入灣河,通塞不常,置淺鋪十:「官窯口淺,擺渡口淺,劉家口淺,何家口西岸淺,館馹灣西岸淺,㲼河口淺,秦家口淺,張家道口淺,何家口東岸淺,館馹灣東岸淺。」 十鋪,老人十人,夫一百人,守口夫五百人。

置閘六:荊門上閘 南接東平之安山閘七十里,閘官一人,夫二十人,壩夫五十人。

荊門下閘 南至荊門上閘夫二十人。壩夫五十人

阿城上閘 南至荊門下閘十里。閘官一人,夫二十人,壩夫五十人。

阿城下閘 南至上閘三里,閘夫二十人,壩夫

五十人

七級上閘 ,南至阿城下閘十二里。閘官一人。壩夫二十人。

七級下閘 南至上閘三里,夫二十人,壩夫五十人;

東昌府聊城縣

河之東岸,北至博平之梭隄兒三十里。西岸北自堂邑之南梁家鄉,南至陽榖之官窯口三十五里,置淺鋪二十有三:「北壩口淺,徐家口淺,柳行口淺,房家口淺,呂家灣淺,龍灣兒淺,宋家口淺,破閘口淺,林家口淺,于家口淺,周家店淺,北壩口淺,稍張閘淺,柳行口淺,白廟兒淺,雙隄兒淺,裴家口淺,方家口淺,李家口淺、米家口淺、耿家口淺、蔡家口淺、官窯口淺二十三鋪,老人二十三人,夫二百三十人,守口夫二百人。」

置閘三:周家店閘 ,南接陽穀之七級下閘十二里,閘官一人、夫三十人。

李海務閘 南至周家店閘十二里。閘官一人、夫三十人。

通濟橋閘 南至李家務閘二十里。閘官一人、夫三十人。

窯官等五減水閘 ,水大則開以洩水,非通舟之閘也。

博平縣

河之東岸,北自清平之界,南至聊城之梭隄兒三十七里。西岸自清平之丁家口,南至魏家灣四十里。置淺鋪六:「朱家灣淺、減水閘淺、老隄頭淺、袁家灣淺、朱官屯淺、梭隄兒淺」 六鋪老人六人,夫六十人,守口夫二百五十人。縣設主簿一人。

老隄頭北減水閘 ,水大則開以淺水,非通舟之閘也。

堂邑縣

河之西岸,北自清平之魏家灣,南至聊城之呂家灣,三十五里,置淺鋪七:「涵谷洞淺、新開口淺、土橋淺、中閘口淺、馬家灣淺、北梁家鄉淺、南梁家鄉淺」 、七鋪,老人七人,夫七十人,守口夫二百人。

置閘二:梁家鄉閘 ,南接聊城之通濟橋,閘三十里,閘官一人,夫三十人。

土橋閘 ,南至梁家鄉閘十五里。閘官一人、夫三十人。

土城中減水閘二

清平縣

河之東岸,北自潘官屯,南至博平之減水閘三十九里。西岸北自臨清之潘家橋,南至堂邑之涵谷洞,三十三里,置淺鋪九:「潘家橋淺、張家口淺、左家橋淺、李家口淺、丁家口淺、趙家口淺、戴家灣淺、十里井淺、魏家灣淺,九鋪,老人九人,夫九十人,守口夫二百人,置閘一。戴家灣閘 南接堂邑之土橋閘,四十八里,閘官」 一人,夫三十人。

減水閘二 李家口、魏家灣。

臨清州

會通河之東岸趙貨郎口,南至板閘三十四里。西岸北自清河之二哥營,南至板閘三十一里。汶河北岸板閘口,東至潘家橋二十里。南岸板閘,東至趙家口二十五里。置淺鋪十:「上伏柳圈淺、下伏柳圈淺、丁家馬頭淺、上口廠淺、北土門淺、破閘淺、潘家屯淺、陳家莊淺、沙灣淺、潘家橋淺。十鋪老人十人,夫一百人,守」 口夫九十人。置閘二。新上閘 南接清平之戴家閘三十里,閘官一人,夫四十人,溜夫七十五人。

南板閘 南至新開上閘五里四十八步,夫四十人,溜夫一百人。

治漕艎廠二十有八 :臨清、平山、濟寧、東昌、兗州護衛、濮州所,天津、「天津左、天津右、通州左、通州右,神武中、定邊、德州、德州左,應天、龍江左、龍江右、水軍左、水軍右」 ,橫海、江陰、廣洋、長淮、淮安、高郵、大河、楊州等衛廠,俱治州城西北。其事係於各衛官,總隸于督漕都御史焉。州設判官一人。

夏津縣

衛河之東岸,自桑園南至臨清之趙貨郎口,四十六里。西岸北自武城之劉家道口,南至清河之渡口七里。置淺鋪八:「黃河口淺、大口子淺、小口子淺、郝家圈淺、草廟兒淺、新開口淺、裴家圈淺、趙貨郎口淺」 八鋪,老人八人,夫八十人,守口夫六十人。縣設主簿一人。

武城縣

衛河東一里,始恩縣之白馬廟,南至夏口之桑。

園一百四十四里。西岸始故城之鄭家口,南至夏津之王家莊,一百十四里。置淺鋪二十有六:「王家口淺,孟家莊淺,小流口淺,北釣口淺,南釣口淺,西關口淺,初家道口淺,周家道口淺,劉家道口淺,方遷口淺,陳家橋淺,何家隄口淺,陳家林淺,高家圈淺,大還河淺,耿家林淺,灣頭口淺,大隴頭口淺,白家圈口淺,白隴口淺,呂家道口淺,徐家道口淺,侯家道口淺,商家道口淺,《桑圈口淺》。」 二十六鋪,老人二十六人,夫二百六十人,守口夫二十五人。縣設主簿一人。

恩縣

衛河之東岸,自四女樹至武城之白馬廟七十里,置淺鋪五:「新開淺、回龍廟淺、滕家口淺、高師姑淺、白馬廟淺」 五鋪,老人五人,夫五十人,守口夫七十五人。

濟南府德州

自衛河東岸德州衛之張家口,至恩縣之「四女樹」 四十一里。又自西岸左衛之鄭家口,至德州衛之楊烏屯二十里,置淺鋪六:「下八里屯淺、四里屯淺、耿家灣淺、劉皮口淺、蔡張成口淺、上八里堂淺。」 六鋪,老人六人,夫六十人。州設判官一人。

漕河建置

運河第一節「通惠河」 自京師達通州。第二節起通州歷天津西南流,自河間府景州入山東德州,至臨清州,會衛河二水合流,為漕、衛合流州、縣。

德州。屬「濟南府。」  恩縣, 武城縣, 夏津縣,臨清州。屬東昌府

安山湖萬曆十七年修土堤、共長四千三百二十丈。又於似蛇溝八里灣、建閘二座、以便蓄洩、可為濟漕永利此湖在臨清州漕衛交會處。河。

「衛河」 源出河南衛輝府輝縣朔刁泉,即百泉。經衛輝府新鄉等處,合淇、彰二水,逾館陶至臨清州入漕河。即漕衛交會。

「彰河」 ,出彰德府,至衛輝府入衛河。

新開上閘  、板閘。臨清州起。  「戴家灣閘,土橋閘,   梁家灣閘,      永通閘,通濟橋閘,  李海務閘,      周家店閘,七級下閘,  七級上閘,      阿城下閘,阿城上閘,  荊門下閘,      荊門上閘,《張秋》」:鎮城北河分司。

沙灣減水閘「沙灣故道,霖潦積聚,停蓄成河,遇春啟板濟運。」

戴家廟閘 、金線遞運所閘。

安山門 靳家閘 、袁家口閘 、開河閘。下接南旺湖。

漕黃交會自臨清州至濟寧,東南至徐州鎮口閘新泇河。《漕黃交會》在宿遷董家口。

州縣

汶上縣 ,平陰縣 ,寧陽縣。以上三縣屬兗州府。肥城縣, 泰安州, 萊蕪縣, 新泰縣。以上四州縣屬濟南府

滋陽縣 ,單縣 ,鄒縣 ,泗水縣 ,滕縣,嶧縣。以上七縣屬兗州府。

湖:起「南旺湖上閘。」

南旺湖萬曆十七年開濬湖中渠道。南西北三面舊堤、長一萬二千六百丈。添東面子堤、長七千一百八十八丈。又於五里鋪建石垻一座、長五丈。以便蓄洩濟運

汶上縣西

房家口係南旺湖之尾閭。此口稍卑,汶水就西而下,每決房家口而傷運河之堤,南旺之水則涸矣。今築石垻,平時任其南逝,水漲瀉而之西,良得策也。

馬踏湖萬曆十七年創築土堤。自弘仁橋起、至禹王廟止、共長三千三百一十三丈。以便存蓄濟運運河

南旺湖北

蜀山湖萬曆十七年修築舊堤。自馮家垻起、至蘇魯橋止、共長三千五百八十丈

平陰縣 寧陽縣

馮家垻係蜀山湖之門戶。地卑而易洩。故築垻以障之。蓄可益運、泛不病民。

蘇魯橋至田家樓,原係「收水門戶」 ,栽植封界高柳。

馬場湖萬曆十七年修築,東面新舊堤、共長一千六百二丈

泰安州 ,「萊蕪縣。」

蜀山湖

滕縣

五湖堤岸  。南旺湖  。馬踏湖。

蘇魯湖   。馬場湖  、《蜀山湖》。

漕艘全借於漕渠,而漕渠每資於水櫃。五湖者,水之櫃也。先是兵部侍郎王原建土堤,可稱濟漕永利。萬曆十六年,都科給事中常居敬會督河潘李馴,增築堅固,斗門閘垻悉已完備。河

泉河即汶河,一出萊蕪原山之陰,一出本縣寨子村,一出泰山之陽仙臺嶺,三水俱名「汶」 ,至靜村鎮合流,至寧陽縣分為二。

汶水分流:一自東平州戴村垻西南流,至汶上縣,會白馬河、鵝河,凡八十里,南北流,號為「分龍口」 ,入運河。汶河分流,自寧陽縣堽城垻西南流,合泗、沂二分水一百餘里,至濟寧州南天井閘入運河。

坎河口係汶水淺入鹽河之處,遏之不能,縱之河竭。萬曆十七年築滾水石垻一座,長六十丈。水漲任其外洩。水平,仍復內蓄濟漕。

洸河自寧陽北,西南流,循縣西,又南至高要橋,會寧陽諸泉,經濟寧城東,與泗水會於天井閘入運河。

泗河出泗水縣東陪尾山。四泉並發,循西流逼卞莊城,始合為一。西流至兗州府東,又轉南流經橫河,與曲阜縣沂水合。今導之以濟運,乃於兗州府門外作金口閘,遏今西入府城,轉而南流,會洸河入濟寧天井閘。

沂河有二:源出曲阜縣尼山,西南流,與泗水分為二二脈:一西流金口閘,入天井閘入運河,一會泗水下師家閘入運河。

沙河內改開殺水大支河一道,入趙溝等泉,會蜀山湖。又於新童、紙房口各開支河一道,創鑿趕牛溝垻以為障禦。距薛河石垻半里皇輔垻,遏沙水流。支河會趙溝泉入南陽湖,翟家垻收沙水餘流,入甄家窪,頌家垻收沙水餘流,出尹家湖;飲馬池;懽城垻收沙水餘流,入鯰魚河。沙河堤專為防禦沙河。

薛河孟嘗君封地。薛河石垻距東郡垻五里。王家樓垻遏薛水上流,由支河至豸河溝。豸裏溝垻遏薛水中流,由支河徑入呂孟湖,出地浜溝入運河。

《分水龍王廟》起至《嶧縣》。

東平州。坎河石垻起。「坎河泉。」  「扒頭泉。」  《大黃泉》、  「小黃泉」,「席橋泉」,  「徐家泉」,  「安圈泉。」  「吳家泉。」「獨山泉」,  「灰泉」、   「源泉」、   「淨泉」,「蘆泉」,   「洌泉」,   「王老溝泉。」

「鐵釣嘴泉 」、《張湖郎泉》。以上共十七泉,屬《東平州》,在汶河北。汶上縣:

《濼當泉  》《雞爪泉》。

龍𩰚泉:以上三泉屬汶上縣,在汶河南,與東平州「獨山」 等泉對過。平陰縣:

柳青泉

肥城縣

開河泉  。「拖車泉  。」 馬房泉  。王家泉。吳家泉  。臧家泉  。青泉   。董家泉。鹽河泉。

泰安州

「馬黃溝泉 、湖家港泉 、龍王泉  、陷灣泉、報恩泉  、狗跑泉  、水磨泉   、溴泉、新查出泉 、上泉   ,張家泉 ,梁家莊泉,白龍泉  、梁子溝泉 ,北滾泉  、順河泉、水頭清泉 、毒泉   、風雨泉 、馬兒溝泉、龍灣泉 、板橋灣泉 、花家溝泉 、鯉魚溝泉、黃泥溝泉 ,鐵佛堂泉 ,周家灣泉  、清泉、水波泉  、神泉   、龍堂泉 、東西柳泉、顏謝泉  ,溝泉   、羊舍泉  、新興泉、真溝泉  、韓」 家泉。

寧陽縣

「柳泉   、古城泉  、金馬莊泉 、古泉、魯姑泉  、蛇堰泉  、井泉   、張家泉、二里溝泉 、濼澢泉  、龍港溝泉 、龍魚泉」 ,《萊蕪縣》

小龍灣泉 、大龍灣泉 、《半壁莊泉》。

「烏江岸泉 」 、「海眼泉  」 、《淥馬河泉》。

「盧家莊泉 」 、「郭娘泉  」 、「趙家泉  」 、「牛王泉」 、「蓮花泉  」 、「湖眼泉  」 、「鎮里泉  」 、《朋山泉》。

清泥溝泉

新泰縣

「名灣泉  」 、「和莊泉  。」 「靈查泉  。」 「劉社泉。」 「張家泉  。」 「古河泉  。」 「名公泉  。」 「公家泉。」 「魏家泉  」 、「南師泉  」 、「西柳泉  。」 「賈周泉。」 「孫村泉  」 、「南陳泉。」

濟寧州

「浣筆泉  」 、《馬陵泉  》《拖基泉》。

蘆溝泉:馬陵以下泉在泗水縣之東三連溝。滋陽縣。

紙房新泉 驛後新泉  。下「蔣翼泉。」

「上蔣翼泉 。西北新泉 。」負假泉 。古溝泉。闕黨泉  。「東北新泉。」以上九泉屬滋陽縣,合泗水至濟寧入運河。鄒縣:

二角灣泉 、「柳青泉 」 、程家莊泉。

「淵源泉  。」 「勝水泉 。」 「白莊泉 。」 「固水泉。」 「白馬泉  。」 「陳家泉 。」 「孟母泉 。」 「鱔眼泉。」 「馬山泉。」

曲阜縣

近溫泉  ,下泉  ,新安泉  ,青泉,豐溝泉  ,蜈蚣泉 ,濯纓泉  ,溫泉,連珠泉  ,新泉  ,變巧泉 ,城北新泉,城南新泉 ,茶泉 ,洙泗河泉 ,曲水,詠歸泉,雙泉   ,逵泉  ,柳青泉 ,車輞泉,泗水縣。

「魏莊泉  」 ,杜家泉 ,三角泉 ,西岩泉,蘆城泉  ,東黃溝泉 ,岳陵泉 ,大玉溝泉,小玉溝泉 ,「小泉   」 ,「壁溝泉  泉,林泉,醴泉   」 ,七里溝泉 ,黃陰泉  ,龜陰泉,珍珠泉  ,「雍珠泉  ,龜眼泉。」

東岩石縫泉     ,黃花泉  ,天井泉、醴前泉  ,趙家泉  ,石井泉  ,合德泉,墨撈溝泉 、「西黃溝泉 ,蔣家泉  ,曹家泉,廕出泉  ,變巧泉  ,卞莊泉  ,吳家泉,卞橋泉  ,潘波新泉 、北黃陰泉 ,潘波泉,琵琶泉  ,上新開泉 、下奎聚泉 ,馬莊泉,甘露新泉 ,三台泉  ,馬跑泉  ,繁林泉,紅石泉  ,白石泉  ,響水泉 ,上奎聚泉,雪花泉  ,跑突泉  ,淘米泉  ,黑虎泉,柘溝泉  ,陪尾」 泉。

魚臺縣

《中溢泉  》。「何家原泉 。」 「高家西泉。」

「高家東泉 」 、「河頭泉  」 、勝水泉  、「廟前泉、古泉   」 、《平山泉  》、「東龍泉 」 、聖母池泉、西龍聖泉 、「荊溝泉  」 、豹突泉 、「連家潭泉」 ,滕縣

「三里泉  」 ,「劉家溝泉 」 ,「三山泉  」 ,「趙溝泉」 ,「比石橋泉 ,絞溝泉  ,大鳥泉  」 ,荊溝泉,「南石橋泉 ,溫水泉  ,玉花泉  」 ,黃溝泉,龍灣泉  ,「三界灣泉 ,白山泉。」

嶧縣

《搬井泉  》《龍王泉  》《許池泉  》《許有泉》、「溫泉。」以上「五泉」 屬縣,由「地浜」 溝入運河。山東泉源出濟兗二府一十六州縣,共二百四十八泉,分為五派,以濟運新泰、萊蕪、泰安、肥城、東平、平陰、汶上、蒙陰之西,寧陽之北九州縣之泉,俱入南旺分流,其功最多,關係最重,是為「分水派」也。分水派在南旺閘

泗水、曲阜、滋陽、寧陽迤南四縣之泉,俱入濟寧,關係亦大,是天井派也。天井閘在濟寧州。鄒縣、濟寧、魚臺、嶧縣之西,曲阜之北,五州縣之泉俱入魯橋,是為「魯橋派」也。魯橋閘在濟寧州南滕縣諸泉,近入獨山、呂孟等湖,以達新河,是為「新河派」也。獨山湖在滕縣南

沂水、蒙陰諸泉、與嶧縣許池泉俱入邳州徐呂而下、黃河經行無借於此、是為邳州派也。閘

「南旺湖」 分水龍王廟起、至江南徐州,共四十四閘。

南旺上閘 、《南旺下閘 》《南月河閘》。

北月河閘 ,濟運閘  ,寺前鋪閘 ,通濟閘,水通閘  ,耐牢破閘 ,減水閘 ,濟寧上新閘 ,中新閘 ,下新閘。泗、沂入漕一。 濟寧在城閘趙村閘  石佛閘 新店閘 新閘。

仲家淺閘 ,師家閘 。月河閘 。金口閘。泗、沂入漕二。   魯橋閘、 棗林閘、 南陽閘。

利津閘  。廣運閘 。谷亭閘 。珠梅閘。楊莊閘  ,戚城,《滕縣管河官》,

夏鎮閘  夏鎮分司「沛縣管河官 。」滿家閘。減水閘  。新建閘。回回墓支河引昭陽湖水濟運。西柳莊閘, 馬家橋閘。 留城閘。 黃家閘

梁境閘 、內華閘 、右洪閘。

鎮口閘 。漕、黃交會。鎮口閘閘外乃泉河與黃河交會之處,伏秋黃水大發,灌入本口,動至淤阻。今創建右洪、內華二閘,遇水漲下板,俟黃水退落即啟板,縱水外沖,縱有淤澱,撈濬亦易矣。運河至此入黃河,但有風波之險,而無淺阻之虞,為萬曆初年漕河。

新河萬曆中開泉河口至直河二百餘里。名《泇河》。出宿遷縣董家口方入黃河。在山東境外詳後開泇河嶧縣南五十里。一名中心溝源出自茅山,後復受眾水,下流為彭河,又東會承水入泇河。時黃河屢變,慮漕渠梗塞,浚此渠通下邳,可以避呂梁、徐、洪之險。萬曆二十七年癸巳,總河舒應龍於微湖東得韓家莊,其地在性義嶺東南,不經葛嶺,而可引湖水由彭河注之。泇乃請開支渠四十餘里,閱五月工成,然未通漕。己亥,總漕劉東星屬夏鎮分司梅守相議舉韓莊未竟之工,建鉅梁橋石閘一,德勝、萬年莊各草閘一,而泇漸可通漕。萬曆三十二年甲辰,總河都御史李化龍濬泇河,以李家巷為泇所從入。議挑郗山前逕,接劉同知所開新渠。覆覈泇口以南,濬黃泥灣及泥河之議。棄王市以下三十里之泇河。逕以王市取直,向柳林,直蒲亭而南,至王莊,向黑墩、張村,北直達紀家集,南至河深處,以避連、汪、周、柳四湖之險。再由嵎頭引水,經駱馬湖北岸至於宿遷,以盡避黃河之險。以二百六十里之泇河,避三百三十里之黃河。茲舉用湖避黃,鑿嶺避湖,而運道實賴之矣。

運河既盡趨泇、邳、徐,人情不便,使客亦苦郵驛之遙。總河疏請耑用泇以通運,兼用河以回空。言「泇伏秋多沙淤,當如南旺例,於塞沍暫塞,以大修治。計以每年三月開泇垻,九月塞之;九月開呂垻,次年二月塞之。」 山東泇河見在運道,西自江南沛縣界劉昌莊,東止江南邳州界黃林莊,共一百四十六里;滕縣界起朱姬莊四十八里,屬滕縣,朱姬莊至黃林莊九十八里,屬嶧縣,共一百四十六里。其邳屬一百餘里,隸中河分司。

垻彭家口垻,「以遏許由、三山、龍灣諸泉之水自彭口出者。拖泥溝垻以遏許池、滄浪諸泉之由大泛口出者。」 新柳園一在韓莊閘,一在德勝閘,一在泥溝

草廠  「彭口廠  」 ,「韓莊廠」

薛河出滕縣寶峰山,為西江,會諸泉經昌慮南,瀦為刀潭,由奚公出新開,支以迤西南,白河入泇。白河,原名「南明河」 ,出嶧縣黑風口諸山,西經梁山、奚公山,西南經白山入泇。

泥溝河,源出白馬山,西南過沙溝入呂孟湖。《西泇》河,出嶧縣東北抱犢山,東南流,與東泇會,又南合武河入泗,謂之「泇口。」

黃溝泉:入泇河。 許牛泉、 溫水泉。

《三山泉   》、「龍灣泉。」以上「四泉」 、彭口垻。「奉聖泉」、   《黑龍泉》   《野溝泉》、

劉家泉   、海眼泉。

《馬跑泉》:以上六泉,俱出徐州城北入泇。

「滄浪淵   。」 稍谷泉   。《許池泉》。

「珍珠泉   」 、「鍋泉    。」 「篩泉。」

「灰泉    」、「金花泉。」以上建垻以濟,丁廟閘為承水,故嶧為「舊城縣。」 《龍王泉》。   《牛山泉》。   《後孟山泉》。《巫山泉》。

睢寧縣北,滕縣南 。蚧蟃湖 連汪湖。

邳州「北嶧縣南   周湖  、柳湖。」

宿遷縣西北  黃墩湖  、落馬湖。

二湖會沂、泇二河之水,俱出董家溝。

陳家溝。《二溝》相去不遠。「入黃河」為「漕黃交會閘。」

嶧縣河道內,自西起有韓莊閘,南通利國監,北通沙溝廠。其東二十里為德勝閘,又十二里為張莊閘,又八里為萬年閘,又十里為丁廟閘,又六里為頓莊閘,又十二里為候遷閘,又八里為臺莊閘,其東五里則黃林莊也。滕、彭口之三洞閘,剎山之減水閘,嶧河、韓莊之湖口閘皆附焉。《海運》附。

登萊運道

「一自南京龍江閘,一自福建布政司長樂港,一自太倉州劉家港開船,俱經揚子江口,盤轉黃連沙嘴,望西北沿沙行使,約半月或一月」 餘歷。

淮口入山東界,過安東、靈山、膠州浮山,望延真島、九峰山向北一帶連去有勞山、赤山二處,皆有島嶼可以拋泊。勞山北望有北茶山、白蓬頭石礁一路,橫開百餘里,激浪如雪,即便開使,或復回望東北行使。北有馬鞍山、竹山島,南可入拋泊,北是旱門,亦有漫灘可拋泊,但東南風大,不可維繫。北向為成山,如在北洋官綠水內,好風一日一夜,正北望見顯神山,西見赤山、九峰山,西南洋有北茶山、白蓬頭,即便復回望東北行,使好風半日便見成山。轉過望正西行,使前有雞鳴嶼,內有浮礁一片,可避往西有夫人嶼,不可在內。使船收到劉公島西小門,可進廟前拋泊。劉島開洋正西行,使好風一日到芝界島。東北有門可入。西北離有一百餘里,有黑礁一片,三四畝大,避之。收到八角島,東南有門可入。「自芝界島有好風,半日使過抹直口,有金嘴石衝出,洋內潮落可見,避之。至新河海口,到沙門島」 ,東南有淺可挨深行,使南門可入。東邊有門,有暗礁二塊,口間可行。西南有門可入。廟前拋泊沙門島,開洋望北徑過鼉磯山,欽島、沒島南半洋、北半洋,到鐵山洋,往東收旅順口,東收黃洋川。西南嘴有礁石一路,山東進口,過黃洋川,東收平島。口外有五個饅頭山,進口內拋泊南邊一路老岸外洋有一孤望城兒嶺,盡東望有三山,正中進入,內有南北沙帶一條相連陡岸深水可以拋泊。三山西有南山,收進青泥窪。西有松樹島。北有孤山,東北望見鳳凰山,便是和尚島,烽墩下占。西有礁石。西北有倉廟,外有淺灘,亂礁避之。三山北看青島、一路山,望海駝,收黃島,使島若鐵山。往西收羊頭漥。雙島。有半邊山、艾子口,望塔山,看連雲島。東北看益州,一路山,看鹽場。西看寶塔臺,便是梁房口。進入三叉河,抵直沽交卸。元至元二十年,克取江南。至元二十一年,起運海糧,擢用朱清、張瑄萬戶之職,押運糧船三萬五千石,賜名海道萬戶府、千戶所百戶所,領虎符金銀牌,各領品職。成造船隻,大者不過一千糧,小者三百石,海行兩個月餘抵直沽。至元二十六年,增益糧米八十萬,一歲兩運。至元二十七年,朱萬戶躬請長興李福回朝奉押運,遠不過一月之程,近不過半月之限,以漕運利便,每歲轉從此道至北京,將及二十餘年。至大德七年,蒙官司招顧兩浙上戶造船運糧,分撥春夏二運。延祐以來,各造海船,大者八九千糧,小者二千餘石,是以海道富盛,歲運三百六十萬石供給京師,甚為易便。迤番海船,皆從此道,貢獻倣其路矣。明洪武三十年,海運糧七十萬石,給遼東軍餉。永樂初,運七十萬石至北京。至三十年,「會通河通利」 ,始罷海運云。《海運附錄》

《元史》:「初,海運之道,自平江劉家港入海,經揚州路通州海門縣黃連沙頭,萬里長灘開洋,沿山嶼而行,抵淮安路鹽城縣,歷西海州、海寧府東海縣、密州、膠州界,放靈山洋,投東北路,多淺沙,行月餘始抵成山。計其水程,自上海至楊村馬頭,凡一萬三千三百五十里。」 至元二十九年,朱清等言其路險惡,復開生道,自劉家港開洋,至撐腳沙,轉沙嘴,至三沙洋子江,過匾檐沙大洪,又過萬里長灘,放大洋至清水洋,又經黑水洋,至成山,過劉島,至芝罘、沙門二島,放萊州大洋,抵界河口,其道差為徑直。明年,千戶殷明略又開新道,從劉家港入海,至崇明州三沙放洋向東行,入黑水大洋,取成山轉西至劉家島,又至「登州沙門島,於萊州大洋入界河。當州行風信有時,自浙西至京師,不過旬日而己,視前二道為最便云。然風濤不測,糧船漂溺者,無歲無之,間亦有船壞而棄其糧者。至元二十二年,始責償於運官,人船俱溺者乃免。然視河漕之費,則其所得蓋多矣。」 明大學士丘濬《海運論》:「海運之法,自秦有之,唐」 人亦轉東吳粳稻給燕、幽,然以給邊方之用而已。用以足國,則始于元焉。初,伯顏平宋,命張瑄等以宋圖籍,自崇明由海道入京師。至至元十九年,始建海運之策,命羅璧等造平底海船,運糧從海道抵直沽。是時猶有中灤之運,不專於海道也。二十八年,立都漕運萬戶府,以督歲運。至大中,以江淮、江浙財賦府每歲所辦糧充運,自此以來,末年專仰海運矣。海運之道,其初也,自平江劉家港入海,至海門縣界開洋,月餘始抵成山。計其水程,自上海至楊村、馬頭,凡一萬三千三百五十里。最後,千戶殷明略者,又開新道,從劉家港至崇明州三沙放洋,向東行,入黑水大洋,取成山轉西至劉家島。

又至登州沙門島、萊州大洋入界河。當舟行風信有時,自浙西至京師,不過旬日而已。說者謂其雖有風濤漂溺之虞,然視河漕之費,所得蓋多。故終元之世,海運不廢。洪武三十年,海運糧七十萬石,給遼東軍餉。永樂初,海運七十萬石至北京。至十三年,會通河通利始罷海運。考《元史·食貨志》論海運有云:「民無輓輸之勞,國有儲蓄之富」 ,以為一代良法。又云:「海運視河漕之數,所得蓋多。」 作《元史》者,蓋國初史臣,其人皆生長勝國時,習見海運之利,所言非無徵者。竊以謂自古漕運所從之道有三:曰陸,曰河,曰海。陸運以車,水運以舟,而皆資乎人力。所運有多寡,所費有繁省,河漕視陸運之費省什三四,海運視「陸運之費省什七八。蓋河漕雖免陸行,而人輓如故,海運雖有漂溺之患,而省牽率之勞,較其利蓋亦相當。今漕河通利,歲運充積,固無資於海運也。然善謀國者,恆于未事之先,而為意外之虞,寧過慮而無用,不臨事而悔。」 今國家都燕,蓋極北之地,而財賦之入,皆自東南之來。會通一河,譬則人身「之咽喉也,一日食不下咽,立有死亡之禍。況自古皆是轉船,而以鹽為傭直。今則專役軍夫長運,而加以兌支之耗,歲歲常運,儲積之糧雖多,而征戍之卒日少,食固足矣,如兵之不足,何迂儒過為遠慮。請於無事之秋,尋元人海運之故道,別通海運一路,與河漕並行。江西、湖廣、江東之粟,照舊河運。而以浙西、東瀕海一帶,由海道運。使人習知海道,一旦漕渠少有滯塞,此不來而彼來,是亦思患豫防之先計也。」 家居海隅,頗知海舟之便,舟行海洋,不畏深而畏淺,不慮風而慮礁。故製海舟者必為尖底,首尾必俱置舵,卒遇暴風,轉帆為難。亟以尾為首,縱其所如。且暴風之作,多在盛夏,今後率以「正月以後開船,置長篙以料角,定盤針以取向,一如蕃舶之制。」 夫海運之利,以其放洋,而其險也,亦以其放洋。今欲免放洋之害,宜豫遣習知海道者,起自蘇州劉家港,訪問傍海居民,捕魚漁戶、煎鹽竈丁,逐一次第踏視海涯有無,行舟潢道治舟,港叉沙石多寡,洲渚遠近,親行試驗,委曲為之設法,可通則通、可塞則塞、可迴避則迴避。畫圖具本,以為傍海通運之法,萬一可行,是亦良便。若夫占視風候之說,見于「沈氏《筆談》。」 每日五鼓初起,視星月明潔四際,至地皆無雲氣,便可行舟。午時則止,則不與暴風遇矣。中道忽見雲氣,即便易柁,回舟乃泊舊處。如此可保萬全,永無沉溺之患。萬一言可「採,乞先行下閩、廣二藩,訪尋舊會通蕃航海之人,及行廣東鹽課提舉司,歸德等場,起取慣駕海舟竈丁,令有司優給津遣。既至,訪詢其中知海道曲折者,以海道事官許以事成加以官賞,俾其監工照依海舶式樣,造為運舟,及一應合用器物,就行委官督領。」 其人起自蘇州,歷揚、淮、青、登等府,直抵直沽濱海去處,踏看可行與否,先成運舟十數艘,付與駕使,給以月糧,俾其沿海按視經行停泊去處,所至以山島港汊為幖識,詢看是何州縣地方,一一紀錄,造成圖冊。縱其往來十數次,既以通習,保其決然可行無疑。然後於崑山、太倉起蓋船廠,將工部原派船料,差官於此收貯,照依見式,造為「海運尖底船隻,每船量定軍夫若干,裝載若干。」 大抵海舟與河舟不同,河舟畏淺故宜輕;海舟畏漂故宜重。假如每艘載八百石,則為造一千石舟,許其以二百石載私貨,三年之後,軍夫自載者,三十稅一。客商附載者,照依稅課常例,就於直沽立一宣課司收貯,以為歲造舟料之費。其糧既從海運,腳費比漕河為省,其兌支之加耗宜量為減殺。大約海舟一載千石,則可當河舟之載之三。河舟用卒十人,海舟加五或倍之,則其卒亦比舊省矣。此非獨可以足國用,自此京城百貨駢集,而公私俱足矣。考宋《朱子文集》,其奏劄言:「廣東海路至浙東為近,宜於福建、廣東沿海去處招邀米客。」 《元史》載順帝末年,山東河南之路不通,國用不繼。至正十九年,議戶部尚書貢師泰往福建,以閩鹽易糧給京師,得數十萬石,京師賴焉。其後陳友定亦自閩中海運,進奉不絕。然則此道若通,閩廣之綱運,亦可以來,不但兩浙也。況今京師公私所用,多資南方貨物,而貨物之來,若於運河窄淺,舳艫擠塞,腳費倍於物直,貨物所以踊貴,而用度為艱。此策既行,則南貨自集於此,空船南回者必須物實,而北貨亦日流於南矣。今日富國足用之策,莫大於此。說者若謂海道險遠,恐其損人廢財,請以《元史》質之。其海運自至元二

「十年始,至天曆二年止,備載逐年所至之數,以見其所失不無意也。竊恐今日河運之糧,每年所失,不止此數。況海運無剝淺之費,無挨次之守,而其支兌之加耗,每石須有所減,恐亦浮於所失之數矣。此策既行,果利多而害少。又量將江、淮、荊湖之漕,折半入海運,除減軍卒,以還隊伍,則兵食兩足,而國家亦有水」 戰之備,此誠萬世之利也。《章句》末儒偶據臆見,非敢以為決然可行,萬無弊也。念此乃國家千萬年深遠之慮,姑述此嘗試之策,請試用之。試之而可則行,不可則止。

「膠萊新河 自淮河入河北岸隔一里為支家河,可開通。經新溝至安東縣,有澳河、嚮水、三乂,俱臨淮可通。東則有東漣河、朱家河、白家河、七里河流入淮。又東有鹽場河、平望河、界首河、白浪河、牛洞河、車軸河流入海,俱宜築塞。中有遏蠻河,在淮、海之交,可置閘以殺水勢。西則有沐陽水,溷而為大湖。傳湖又有楊家」 溝、西漣河、崔家溝、古閘河,皆為入漣河水道。自支家河至漣河海口,計三百八十里,入於海。由海州贛榆至山東界,歷安東衛、石臼所、夏河所、靈山衛、膠州瞭頭營,至麻灣海口,計二百八十里,隔馬家灣五里,可以開通。經把浪廟、新河口、店口社、陳村小閘、戴高劉家大閘、王朱、杜家村至平度州。又經窩鋪停口、大成昌渠、小閘、新河集、秦家莊、海會口,至大海口,計三百七十五里。大海口至直沽四百里,通計一千四百三十五里。《輿地志》云:「登萊本海運故道,然勢險難圖。」 稽之往蹟,平度州東南有東北新河,水源出高密縣,至膠州分為二流,北河西流至萊之海倉口入海,以其自膠抵萊,故名。膠萊蓋元時所濬,可避迤東海道數千里之險,世固未能舉其說也。嘉靖十一年,巡按御史方遠宜巡歷登、萊,訪茲遺跡,乃檄使采詢,直抵淮海,始得其詳,為圖表之。是水源之通塞,山川之險易,道路之遠近,閘壩之廢置,若指掌然。嗟乎,使漕運常通,無容議矣。萬一有梗塞焉,海運其容已耶?海運行,則膠、萊之故道不可不復矣。

海運膠州南海麻灣至北海倉三百餘里,可避大洋二千里之險,經多官勘議難開,具述於左。膠萊河 ,《元史》稱「開膠萊河勞費無成。隆慶五年奉旨委多官查看,據萊州府知府、濟南府同知、青州府推官、掖縣知縣楊起元等揭稱:親詣膠州麻灣等處,南自龍家屯,北至海倉一帶,勘得龍家屯四里三十步,水淺不過」 三十寸,每日潮至,不能打垻,斷水,難施挑濬之工。店口三里,有大沽河橫沖,沙淤塞。河雖挑深,一遇沙塞,前功盡棄。韓家口六里二百四十步,俱岡勾沙石,此處難徹水,不便挑濬。

「趙家口起,至杜家口止,長十餘里,水深一二尺,河底俱係岡勾石,且有大者,若欲深鑿,極為費力。自杜家口至吳家閘三里餘,係小沽河口,橫沖細沙,恐難垻治。吳家閘至譚家西南新口止,共七里,其間俱有淤沙岡石,其沙皆係白河水帶來。譚家西口至分水嶺共九里,白河全無接濟,旱則先乾,澇則沖決。窩鋪分水嶺至楚家口十里,多流沙。楚家口至集蟆灣五里有餘,北岸現河口,夏秋雨多,即有大水帶沙入河,冬春乾涸。董家莊至陶家莊四里餘,內有岡石一,遇秋雨泊水湧入,無雨則乾。周家莊至秦家圖泊,水沖開溝口數道,雨則泛漲,無雨則乾,並無泉源引導,河底俱有沙石。」 謝家口至玉皇廟十一里,至於閘內沙石相半挑濬工費比之他處頗大。謝家口至楊家圈河岸水勢似有端緒。說者謂新河可開或觸目於此耳。楊家圈至新河閘面北之南面一帶雖似稍寬欲西引濰河但勢已近海引之無益況濰河地勢返下難以引入昌邑又居濰河下流所當詳議。新河閘至海倉流沙壅滿難以行舟,挑濬工程頗大。新河係東省通衢,凡經過見者起問,此新河議開之端,由於此耳。量得濰河韓信垻口,河中到東岸高三丈四尺,若濬溝徹水,必幾四丈,迤東間有高阜處所,將不止於四丈矣。濰水難引,委為的確。分水嶺口東南老地,周圍開鑿三丈餘,上層至岸堅土四尺,中層岡石五尺以下四尺,俱是鬆軟靡沙,旋挑旋隳,工役難施。

「兩海通貫,必深以六七丈,始得兩平,寬一十餘丈,始免崩岸。」 經費非百餘萬,程限非六七年,不能成也,其功可輕言耶?兩海開通,尤屬謬論。。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