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274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二百七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二百七十四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二百七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二百七十四卷目錄

 登州府部彙考二

  登州府城池考

  登州府關梁考

  登州府封建考

  登州府公署考

  登州府學校考

職方典第二百七十四卷

登州府部彙考二[编辑]

登州府城池考   通志府州縣志合[编辑]

本府。蓬萊縣附郭。

府城 城周九里,高三丈五尺,皆磚石。門四:東曰「春生」 ,南曰「朝天」 ,西曰「迎恩」 ,北曰「鎮海。」 門樓、連角樓共七座,窩鋪五十六,上下水門各三,小水門一,池闊二丈,深一丈。明洪武間指揮謝觀、戚賓,永樂間指揮王宏相繼築濬。萬曆間,倭犯朝鮮,增築敵臺二十八座。崇禎間,知府桂輅、戴憲明先後增高三尺五寸。

水城 在大城北相連。原名備倭城,由水閘引海入城,中名「小海」 ,為泊船所。洪武九年,立帥府於此。周三里許,高三丈五尺,闊一丈一尺,門一曰「振揚樓」 ,鋪共二十六座。萬曆丙申,因倭警,總兵李承勳甃以磚。東、北、西三面共增敵臺三座,南一面仍舊。知府徐應元重修。崇禎十一年,知府陳鍾盛、同知來臨增修。

外州縣

黃縣城 ,舊土城頗闊。洪武五年,守禦千戶韋勝病於難守,中分其半改築之。周二里有奇,高二丈四尺。四門:東曰正東,南曰「朝景」 ,西曰「振武」 ,北曰「鎮海。」 上各有樓池,闊一丈四尺,深八尺。十八年,革千戶所。正德十一年,知縣周淳因水患逼近更築,仍作水門以洩水。嘉靖二十二年,知縣賈璋重築。萬曆二十二年,知縣張彙選甃以石,增築樓堞。崇禎十三年,邑紳范復粹題請增修,知縣任申麟竟其事。增高三尺,重建敵樓、甕城、敵臺、敵樓、炮樓、窩鋪,以及東北、西北角樓二座,重濬城濠、弔橋、馬牆,一切堅完。

皇清康熙六年地震,門樓俱壞,十一年李蕃重修。《四》

門樓濬池濠,泉水流通。

福山縣城 舊土城多圮。洪武四年,分萊州衛右所備禦於此。九年置登州衛,撤萊州衛右所還調登州衛中前所備禦千戶貝貴修。永樂九年,千戶周圮砌以磚石,周二里,高二丈二尺,闊一丈。門三:東曰鎮寧,南曰「平定」 ,西曰「義勇。」 建敵樓於上。池闊一丈五尺,深八尺。宣德間千戶王海,天順間千戶王鈺。弘治十五年,知縣應珊、千戶王麒,萬曆六年知縣華岱、千戶盧汝弼,相繼修築。十九年,因倭警,知縣張所增修雉堞敵臺。四十二年毀於水,知縣傅春修築。四十三年,知縣宋大奎竟其事。

棲霞縣城 ,舊土城幾二重許,甚卑隘。成化六年,知縣婁鑒稍加增葺。然北阻峻坂,跂足可窺。正德間,流賊陷城。嘉靖三十七年,倭夷流薄,士民驚徙。知縣李揆相其形勢,廓其規模,伐石鳩工,閱月粗成。萬曆六年,知縣鮑霖始竟其功。高丈餘,廣六尺。門四:東曰寅賓,西曰迎恩,南曰環翠,北曰迎仙,樓四鋪三。城阻山石,池不可鑿。南帶河水,雨集則漲為城患。十年,始甃石隄,長一百五十步,護城址。二十五年,知縣鮑紋建甕城一座,敵臺八座。崇禎十二年,知縣鍾其偉增城三尺。

皇清順治五年,知府張尚賢重修。

招遠縣城 舊土城,偽齊劉豫始置。元末毀於兵。洪武三年王明善建。正德六年,知縣申良築,周二里有奇,高二丈四尺,闊一丈二尺,樓鋪八座,池闊一丈二尺,深一丈。門三:東曰「盥泉」 ,南曰「通仙」 ,北曰「望海。」 嘉靖三年,知縣羅錦增修。東南門曰「雲路。」 十一年,知縣屈允元重修石城。萊陽縣城 ,舊土城,周六里,高一丈八尺,闊一丈二尺,池稱是。晉元康間築,洪武三十一年,指揮鄧青復築。正統五年,知縣郭敏重修。弘治二年,知縣吳昂增修,以鐵裹門。正德十四年,知縣司迪改磚城,增敵臺八座,門四:東曰「望石」 ,南曰「迎仙」 ,西曰「太平」 ,北曰「旌旗。」 邑人都御史李鐸記。嘉靖三十四年,知縣牛山木重修。崇禎十六年,署印推官胡守德、知縣關捷先重修。

寧海州城 舊土城,洪武十年指揮陳德砌以磚石,周九里,高二丈二尺,闊二丈。門四:東曰「建武」 ,西曰「奉恩」 ,南曰「順正」 ,北曰「鎮海。」 樓鋪二十八。

池闊二丈五尺,深九尺。弘治初,副使趙鶴齡令州衛兼修。正德七年,流賊陷萊陽,知州章諍重修。嘉靖二十六年,大水壞城,知州李光先重修。萬曆二十年,因倭警,知州陳善浚池水環四面。二十二年,知州張以翔增修垛口城樓,創角樓及敵臺十二座。三十九年,大水,知州王以仁重修。

文登縣城 ,舊土城,洪武元年,萊州鎮撫韓整重修,周七里,高二丈,闊一尺。門三:東曰「望海」 ,南曰「新建」 ,西曰「崑崙。」 樓鋪共十五座,池闊三丈,深八尺。嘉靖間,知縣胡景華、張先相繼修之。萬曆八年,知府劉自化議甃以石,知縣郭包田峻事增高五尺。十四年,知縣李需光復修。

文登營城 ,土城,周三里,東、西、南三門。

威海衛城 磚城,周六里有奇,高一丈七尺,闊一丈,門四,樓鋪二十,池闊一丈五尺,深八尺。成山衛城 石城,周六里一百六十八步,高二丈八尺,闊二丈,池深一丈二尺,闊稱是。今堙。門四:東曰永寧,西曰迎恩,南曰「鎮遠」 ,北曰「武寧。」 樓鋪二十四。洪武三十一年建。崇禎十二年,文登知縣韓士俊、教諭臺爾瞻、成山衛指揮唐文焞、姬肇年重修。

靖海衛城 石城,周九百七十一丈,高二丈四尺,闊二丈,門四。後以倭患,塞西門,今存三樓,鋪三十九。洪武三十一年建。池深一丈,闊二丈五尺。

大嵩衛城 磚城周八里,高一丈九尺,闊一丈五尺,池深二丈,闊八尺。門四,東曰永安,南曰「迎恩」 ,西曰寧德,北曰「鎮清。」 樓鋪二十八座,洪武三十一年指揮鄧清築。

奇山守禦所城 磚城,周二里,高二丈二尺,闊二丈,門四,樓鋪十六,池闊三丈五尺,深一丈。寧津守禦所城 磚城,周三里,高二丈五尺,闊二丈三尺,門四,樓鋪十六,池,闊二丈,深一尺。海陽守禦所城 「磚城,周三里,高二丈,闊一丈二尺。西南二門樓鋪二十九,池深一丈,闊二尺。」 金山備禦所城 磚城,周二里,高二丈三尺,闊五尺。東南二門樓鋪二十池,闊二丈二尺,深一丈八尺。

百尺崖備禦所城 磚城。周三百六十步,高三丈,闊二丈五尺。南北二門,樓鋪六池,闊一丈五尺,深九尺。

尋山備禦所「城 磚城周三百九十六丈,高二丈五尺,闊三丈。東西、南三門樓鋪十五池,闊二丈,深一丈。」

大山備禦所城 磚城,周四里,高一丈五尺,闊一丈五尺。門四,樓鋪十五池,闊一丈,深七尺。黃河寨城 石城,周一百三十八丈,高二丈五尺,闊一丈五尺。

劉家汪寨城 石城周一百八十丈,高二丈五尺,闊一丈三尺。南一門樓,鋪五池,闊一丈,深五尺。今堙。

解宋寨城 「石城,周二百四十丈,高二丈五尺,闊一丈三尺。南一門,樓鋪五,池闊一丈,深五尺。」 盧洋寨城 「磚城,周二里,高二丈七尺,樓鋪六,東西二門,池闊一丈,深七尺。洪武二十九年,百戶張剛築。」

清泉寨城 磚城。周二里,高二丈五尺,闊一丈五尺,門一,樓鋪六。舊《志》云:「外墩堡土城,承平日久,有并址而盡圮者,止存其名耳。」

登州府關梁考    府州縣志合載[编辑]

本府。蓬萊縣附郭。

畫橋 在治東,跨黑水上。明永樂十六年,指揮王宏建。

密分橋 在城東二里。密水分流其下。

龜背橋 在密分橋南

迎仙橋 在府城北關普靜寺,以近丹崖山之仙人洞,故名。

小石橋 :在府城北街,土人呼為「草橋。」

登瀛橋 在府城內東北隅縣學之南。土人呼為朱家橋。

弘濟橋 在府城東南隅小水門下半里。土人呼為「蔣家橋。」

密水橋 在府城南門外,密水流其下。

來賓橋 在迎仙橋西,以遼陽金山、旅順口海運所通處,因名。

天橋 在備倭城。新開海口,架木板以通往來,船行撤之。

天生橋 在馬鞍山東。兩畔皆深澗,中起石岡,南北直通,周行如天所設。

沙河橋 在府城東十里。

安香河橋 在府城東二十里。

平暢和橋 在府城東六十里。

黃縣

正東橋 在縣東門外

朝景橋 在黃縣朝景門外。俱知縣賈璋建。石橋 在鎮海門西,洪武五年建。

月陽橋 在黃縣龍馬山西南通諸山水,由飲馬灣北達柳溝入河。

紫陽橋 在月陽橋西南通高家溝水陸,東北會馬渠入海。

洚水橋 在黃縣東北三里。

永文橋 在黃縣西十五里諸高社。

黃水河橋 在黃縣東北五里。

莊頭河橋 在黃縣東北十五里。

南欒河橋 在黃縣西二十五里。

呂家畽河橋 在縣西三十五里。

隋家畽河橋 在縣西四十里。

界首河橋 在縣南四十里。

福山縣

保城橋 在縣城西門外。後因城守折毀,改作板橋,以便弔取。

清洋橋 在縣東清洋河上。冬月成橋,暮春撤去。

大姑橋 在縣東大姑河,古制如清洋橋。義井橋 ,在縣西南三十里。

丹陽橋 在城內街巷四通之處,以馬丹陽過其處,故名。

迎仙橋 在西北關

順河橋 在縣東北,邑厲壇南。

棲霞縣

迎仙橋 在北門外

七里店橋 在縣南

赤巷口橋 在縣北二十里。

𣵡橋 ,在縣北四十里,今淤。蛇窩泊橋 ,在縣東南四十里。

方山橋 在縣西南二十里。

招遠縣

東良河橋 在縣西北五十里。

界河橋 在縣北五十里。

溝橋 在縣西南三里,地名「折腰溝。」

東門橋

皇清順治九年新修。

南門橋

皇清順治九年新修。

北門橋

皇清順治九年新修。

水門橋

皇清順治十五年新修。

五里橋 在縣西五里

石對頭橋 在縣北十五里。

城子西橋 在縣東北四十里。

射圃壇橋 在縣南關西隅。

偏嶺橋 在縣南二十里。

萊陽縣

古橋 在縣西二十里旌旗鄉。

縣河橋 在縣西四十里。

水口河橋 在縣西南四十里。

王家河橋 在縣西四十里。

斷水橋 在縣西二十里。

大姑河橋 在縣西六十里。

小姑河橋 在縣西九十里。

迎仙橋 在縣南門外

太平橋 在縣西門外,萬曆八年修。

皇清康熙八年重修。

板橋 在縣東門外

火山石橋 在縣東十五里。

嚮水石橋  在縣南三十里。

右「石橋 」 在縣西旌旗鄉。

李牧莊石橋 在縣西南七十里。

廢城河橋 在縣東七十里。

赤山河橋 在縣東六十里。

翫底河橋 在縣東南四十里。

河馬崖河橋 在縣東南四十里。

淳于河橋 在縣東南三十里。

水口河橋 在縣東南四十里。

廢坊橋 在縣南三十五里。

小灌河橋 在縣南二十五里。以上至赤山河橋,俱昌水所經。

萬柳河橋 在縣東二十里。

烽火山河橋 在縣東二十里。

紅土崖河橋 在縣南十里。

陽漳河橋 在縣東北二十里。

朱岡河橋 在縣東北五里。

城南村河橋 在縣東南一里。以上三橋俱縣河所經。

呂畽河橋 在縣南八里。

五龍河橋 在縣南三十五里。

雀畽河橋 在縣南五十里。

浮山河橋 在縣南七十里。

橋頭河橋 在縣南八十里。以上五橋,俱五龍門所經。

斷水橋 在縣西二十里。

低灣石橋 在縣西南九十里。

日畽店河橋 在縣西四十里。

李家畽河橋 在縣南五十里。

水溝頭河橋 在縣西五十里。

佛院河橋 在縣西南六十里。

店埠河橋 在縣西南八十里。以上五橋俱沽水所經。

斷水河橋 在縣西二十里。

觀音橋 在縣南九十里,長一百二十空。《寧海州》

瞻恩橋 在寧海州西門外,洪武十年建,嘉靖二十六年修。

五丈河橋 在寧海州西十里。

道亭河橋 在州西南六十里。

泌水橋 在州東五里,跨金水河。

來薰橋 在南門外

通仙橋 在東門外

元武橋 在北門外

利涉橋

壽昌橋

文登縣

望海橋 在縣東門外,東西跨壕,原名「會仙橋。」 送駕橋 ,在縣北五里。

管山橋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

楊里橋 在縣西北五十里。

崑崳橋 在縣西門外,昔名「迎仙橋。」

抱龍橋 在縣南一里許。

路公橋 在縣南十五里。渾石造成,長二丈,厚五尺,擊之鏗然有聲。石刻「永安五年石公建。」 解公橋 ,在縣西一里許。

真文橋 :在東關東頭。

普渡橋 在縣西十五里。

皇清順治二年建。

偃馬橋 在縣西二十里。

皇清順治十六年修。

暘里橋 在縣西五十里。

驀湯橋 在縣西南十里。

新橋 在縣西六十里

迎仙橋 在縣西四十五里。

郝家橋 在縣東二十里。

辛莊橋 在縣東三十里。

廣濟橋 在縣西北三十二里。

登雲橋 在縣西北三十五里。

登州府封建考        府志[编辑]

上古

嵎夷 《堯典》。「分命羲仲。宅嵎夷。」 《禹貢》。「嵎夷既略。」

《史記》
作郁夷孔氏註尚書以嵎夷為地名而路
[编辑]

史以為國名。又云。今文書及帝命驗作禺鐵。一作嵎。銕。即郁夷。武后時。福順富為嵎夷公。三代。

萊 子爵。《路史》云:「登之黃縣東南二十五里故黃城,即萊子國。古之萊夷,齊人滅而遷之郳。」 詳見兵事。又云:「湯臣萊朱之國。」

牟 《春秋·桓公十五年》,「牟人來朝。」 《僖公五年》:「夏,公孫茲如牟,娶焉。」 杜元凱注:「牟國,今泰山牟縣。」 按《萊蕪縣志》云:「牟城在縣東二十里。」 《路史》云:「子爵祝融,後楚滅之,為附庸。」 又云:「文登西北百一十里,有東牟古城。」 舊《志》云:「齊人偪牟子,遷于海上,因名曰東牟。」 未有所考。

東牟侯興居 《齊悼惠王》子高后六年四月封。

文帝二年二月,以誅諸呂功立為濟北王。明年秋,以反誅。

《牟平共侯渫 》,齊孝王子。武帝元朔四年封,五年薨。元狩三年,節侯奴嗣,三十五年薨。太始二年,節侯更生嗣,二十九年薨。地節四年,康侯建嗣,一年薨。元康元年,孝侯齕嗣。薨,侯隆嗣。王莽篡位,絕。

曲成侯萬歲 ,《中山靖王》子。武帝元朔五年封。十二年,《元鼎》五年,坐酎金免。

昌侯差 ,城陽頃王子。《武帝元鼎》元年封。五年,坐酎金免。

《昌陽侯霸 》,《泗水戾王》子。《成帝永始》四年封,二十一年免。

徐鄉侯炔 ,膠東共王子。成帝元延元年封。二十一年,王莽始建國,元年舉兵欲誅莽,死。西陽頃侯並 ,東平思王子,成帝元延二年封。侯偃嗣,免。《表》云「在東萊。」

曲成圉侯蠱達 ,以西城戶將三十七人從起碭,至霸上,為執金吾。五年,為二隊將,屬周呂侯。入漢,定三秦,以都尉破項籍歷下。高帝六年,封侯,四千戶,以將軍擊燕、代。二十二年薨。孝文元年,侯捷嗣。八年,有罪免。十四年,捷復封。十八年,復免戶九千三百。孝景中五年,侯捷復封。五年薨。孝武建元二年,侯皇柔嗣。二十四年,《元鼎》三年,達元孫《茂陵公乘》宣詔復家。

承父侯續相如 ,以使西域,發外王子弟,誅斬扶樂王,首虜二千五百人。武帝太始三年,封侯,千百五十戶。五年,延和四年,坐賊殺軍吏,謀入蠻夷祝詛,上《要斬表》,云「在東萊。」

承父侯孫王 以告王者太原白義等侯,千一百五十戶。武帝延和四年封。三年,始元元年,坐殺人,會赦免。《表》云「在東萊。」

昌水侯田廣明 ,以鴻臚擊武都反氐,賜爵關內侯。以左馮翊與大將軍光定策侯,二千七百戶。宣帝本始元年封。三年,坐為祁連將軍,擊匈奴不至期,自殺。舊《志》云,「今萊陽有河名昌水,或曰侯名取此。」 按《表》云「在於陵,今濟南府長山縣界。宜削之。」

後魏

《長廣王》曄 ,扶風王怡之子。莊帝初,封《長廣王》,邑一千戶,出為太原太守。爾朱兆立,以為帝,改元《建明》。尋為爾朱世隆等所廢,復封為東海王。坐事賜死。

長廣公陸馛 為相州刺史,有善政,及代,吏民斂布帛以遺之,馛皆不受,民亦不取,於是以造佛寺,名曰:「長廣公寺。」

牟平縣子趙遐 景明初為梁城戍主以固守及戰功封食邑三百戶。

曲城鄉侯刁雙 莊帝初行濟州刺史以功封諡「清穆」 長廣伯步大《汗薩》元象中以臨州領民大都督賜爵。

北齊

長廣王湛 ,以神武帝第九子,封長廣郡公。天保初,進爵為王。孝昭帝崩,即位為武成皇帝。《隋》

黃國公來《護兒 》,以累立戰功,賜爵。《遼東》之役,《護兒》率樓船破高麗,造其城下。封榮國公,邑二千戶。

寧海王 懷王子

登州府公署考    府州縣志合載[编辑]

本府。蓬萊縣附郭。

府治 在城西北隅,即州舊治。洪武元年,知州李思齊建。九年陞州為府。中為正堂,後為靜貴堂,前中道立戒石亭。又前為儀門,東西兩廊立六房科。正堂之畔為豐益庫、和豐倉。儀門外東為土地祠,祠前為清戎廳,後改為寅賓館。靜貴堂東西偏為龍亭、儀仗庫、兵器庫、架閣庫。申明、旌善二亭在大門左右,今改旌善亭為「羈候所。」 大門外有二坊,左曰「表帥」 ,右曰「宣政。」 治南一坊曰「東海保障」 ,明末建。

同知署 在長衢北「太府宅」 左。

通判署二 一在太府宅右,一改為「倉。」

推官署 ,在同知署,折而南,裁廢。

經歷署 在推官署南

照磨署 今廢

司獄司署 :先裁,今復。

《幕府》「宅 府裁,吏廨廢。」

稅課司署 今裁

陰陽學 、醫學 俱在《表帥坊右》。

僧綱司 在開元寺

道紀司 在佑德觀

蓬萊縣治 在府城鐘樓迤東,即蓬萊鎮舊址。明洪武元年建。景泰、萬曆間,相繼修建。中為堂,堂後為知縣宅,堂前為儀門,門外建土地祠,祠前為寅賓館,又前為大門。大門左右列「申明」 、「旌善」 二亭。崇禎五年之變,門堂、祠館、庫舍俱焚。六年,知縣左永圖,十年,知縣劉邦弼相繼重修。

皇清康熙九年,知縣高岡重修。

縣丞署 在堂左

主簿署 在堂右

典史署 在堂右

陰陽學 、醫學 俱府治前。

僧綱司 開元寺

道會司 東嶽廟

察院 在府治南。有「列柏」 、「辟驄」 二坊。嘉靖二十六年,知府李紳建。泰昌元年,知府徐應元重修。崇禎十一年,改建于東街。大門三楹,前吹鼓亭二,左右木坊二。儀門。大堂甬道下,左右皂隸房,堂左右抄案房、寫本房。堂後串廊,即茶廳也。寢房左右書吏及廚房,亦各有制。知府陳鍾盛、知縣劉邦弼合八屬工力為之。

布政分司 舊在府門東,屬寧海州。管設。有看司門子。凡上司駐節,俱州供應。崇禎十六年,防院曾櫻改「善積倉。」

按察分司 舊在三賢祠,宋屬文登縣管設,有看司門子,凡上司駐節,俱文登縣供應,今廢。分守陪巡司 在文登司東,屬萊陽縣管設,有看司門子,凡上司駐節,俱萊陽縣供應,今廢。兵巡海防道 在南門內街東,和豐倉舊址。坊二:東曰「化行、日表」 ,西曰「節鎮」 、東溟。大堂之前為抱廈,左茶廳,右書吏房,前月臺甬道東西向。有皂隸、《抄案》各房。前為儀門、角門。大門內左為土地祠,右為寅賓館;堂後有穿廊,有執法;堂後為宅。嘉靖三十四年,憲副陶大年建。萬曆四十八年,憲副陶朗先增修。崇禎十一年,憲副王廷試于後增樓三楹。

增設監軍道 即舊軍器局,又買趙指揮宅以益之,規制與巡道同。今登州營將居其署。備倭都司 在備倭城東北隅。明永康侯徐晏建,後改為都司,又改為總鎮府。萬曆二十四年,總兵李承勳重修。

增設防院公署 在鐘樓西,即舊登州衛也。大門三,左右鼓吹樓二,旗臺二。向南木坊二:一曰「奉揚天威」 ,一曰「廓清海宇。」 左設道、府、衛、縣廳,右設中軍、旗鼓廳。大堂前抱廈,有月臺,左為茶廳,右為抄案寫本房。甬道東西為皂隸房,前為儀門。大門內左有關聖帝祠,右有禮賢館。堂後為穿廊,左右書吏、門役。房後為宅,正樓五楹,左右樓各三楹,樓東有書堂五楹,又東有射圃堂三楹。

學院 在東門內街北

皇清順治十四年,知府徐可先大建「考試」號房規模。

弘敞合屬賴焉

蓬萊馬驛 在府城西郭。明景泰三年,知府徐恕建。今改縣治內。

高山巡檢司 在縣東八十里。今廢。

楊家店巡檢司 ,在縣東南六十里,今裁。預備倉 ,在城東北隅。洪武十七年,知縣宮本建,今改置縣二門內。

演武場 在北門外

養濟院 「在預備倉東,洪武九年建」 ,今改置府治內。

漏澤園

外州縣

黃縣治 舊在北城,明洪武元年,知縣彭舉徙建于南城德政坊今之西街。中為大堂,堂後為二堂,二堂後為知縣宅。宅內正廳一座,住房二層,旁列廂房。正廳東折西向為書房,迤前為門房,迤後西向為書房,並高樓。東西川堂。大堂之東為東庫房,西為西庫房。鑾駕庫在堂東。舊在堂西,今移東,再東為幕廳,西為贊治廳,堂東為吏、戶、禮房、駕閣庫、羈候倉,堂西為兵、刑工房、承發司、重獄堂,正南月臺甬道中為戒石坊,迤南為儀門,東西兩角門。門外坐櫃、收糧房,迤內南向為衙神廟,迤東為三門,北折為寅賓館,南為大門,門外東支房,舊有申明亭二座。

縣丞署 在縣堂迤東之北。

皇清康熙七年、十年,相繼修建大門、大堂、二堂、三堂

廚房、兩廂房、住房,規制一新。

主簿署 在縣堂迤西之北,今廢。

典史署 在縣治

皇清順治十七年、康熙十一年,相繼重修大門、二門。

大堂、二堂並東西皂隸房、住房、廚房、耳房、書房。陰陽學 在縣西。

醫學 在樂育坊

僧會司 在普安寺

道會司 在馬神廟

察院 在縣治東西街

布政分司 在北《街西轉縣》後。明正統中,改縣府館為分司。嘉靖間,徙建於此。

按察司 舊名「府館」 ,原在北城下,後改建於布政司西。

龍山驛 在縣西關。洪武九年建。正統十年增建鼓樓。嘉靖十三年知縣程顯建儀門,驛官裁。黃山館驛 在城西南六十里乾山都。洪武九年建。弘治元年知縣范隆增建後廳。

馬停鎮巡檢司 ,在縣西四十里馬停社。洪武二年建,三十一年設,置沿海營寨,移於白沙社。預備倉 在布政司西。

火藥局 在預備倉後,坐東向西,正房、廂房、中庭、大門。明崇禎中建。

演武場 在城外東北

會民藥局

養濟院 在南街東巷

漏澤園

福山縣治 在城東北隅。偽齊阜昌二年建,元延祐四年重修。明洪武、嘉靖、萬曆中相繼重修。中為大堂,堂後為住宅,為退廳,為中廳、東西廂房,西廳、東書房。大堂前為贊政廳、架閣庫、戒石亭。東西列六房,前為儀門、東西角門。儀門外西為獄,右為寅賓館。土地祠在寅賓館後。儀門前為大堂樓,門樓之左為鐘樓,為門房街。西為「申明」 、「旌善」 二亭。

縣丞署 ,在大堂東。裁「縣丞」 ,改為主簿署。主簿奉裁,附知縣宅內。

主簿署 ,在大堂西,裁主簿,後改為典史署。內大堂、中廳、後廳、東西廂房、西書房二門、大門。典史署 ,在大堂西角,今改為本衙。甬道、陰陽學 、醫學 俱在城西,洪武年建。

僧會司 附《福聖寺》。

道會司 附「修真觀。」

察院 在縣治東。原係按察司,明洪武三年建。三十二年,河潰,司傾,改為察院。萬曆中,相繼修葺。中為正廳、左、右耳房,廳後為後廳、廚房。前東為皂隸房,又前為二門、大門,大門外為官廳。布政司 在縣治西。

公館 在縣治南,今廢。

孫郁鎮巡鎮司 舊在縣治西北十五里。明洪武三十五年,移置瀾海口,今廢。

登寧場鹽課司 ,在縣北五里。明洪武二十五年建。

豐盈倉 在縣治西,今廢。

預備倉 在縣治南

惠民藥局 在城西

演武場 在城西半里

養濟院 在城西

諸記場 在縣東北十五里。今廢。

碁掌場 在縣北十里,今廢。

義塚 四處一在縣西二里,一在縣西一里許,一在南案山之陰,一在南堤。

棲霞縣治 在城中。偽齊阜昌五年建。金大定初、元大德間修建,復燬於兵。明洪武、正統、成化、嘉靖中,相繼修葺。中為正堂,後為庫樓、補思堂,又後為知縣宅。大堂前為方臺,豎石為欄,左為幕廳,為土地祠,右為架閣庫,東為寅賓館,西為獄,又前為大門,門之上為更樓。大門外東西為旌善、申明二亭。明末兵燬。

皇清順治二年,康熙元年、四年、八年、十年,相繼修建。

縣丞署 在縣宅東

主簿署 在縣宅西

典史署 在縣宅東南

陰陽學 在北門內,今廢。

醫學 在北門內,今廢。

僧會司 在縣延福寺

道會司 在縣城隍廟

察院 在縣治東

布政司 在西門內,今廢。

預備倉 在縣治。今廢,址存。

義倉 在縣前今廢

保赤倉 在預備倉內《東北廒》,今廢。

惠民藥局 在北門外,今廢。

演武場 在城北二里

養濟院 在北門外迎仙橋西。

義塚 一在城東溝,一在城東北,一在城南,一在縣南三十里,一在縣北水道村,一在縣北松山店,一在縣北赤巷口。

招遠縣治 在城中央。明洪武三年建。中為正堂,東西為庫樓,正堂後為後堂,又後為知縣宅。正堂東西為吏房,又東西為皂隸房,前為儀門,東西為角門。角門東為土地祠。土地祠前為寅賓館,西為縣獄,又前為大門,門上鼓樓一座。大門外東西列「申明」 、「旌善」 二亭。

縣丞署 在縣宅東

主簿署 在縣宅西

典史署 在縣丞衙西

陰陽學 在城西南隅。明洪武十七年建,後廢。醫學 在城西南隅。明洪武十七年建,後廢。僧會司 ,明附普照寺,今附大里院。

道會司 明附祥光觀,今附玉皇廟。

察院 在縣治東

布政分司 在縣治西。洪武三年,知縣王明善建。

東良海口巡檢司 在縣西北五十里。寨內預備倉 在縣治西南。

官儲倉 在縣治西北。俱正統七年知縣張鉞建。

惠民藥局

演武場 在東關外

勸農亭 在演武場,今廢。

養濟院 在北門內,洪武八年建。

漏澤園

萊陽縣治 在城東西街中。明洪武三年建。正統、成化、正德、崇禎間,相繼增修。中為正堂,堂兩翼為庫堂,後為後堂、左右廂房。後堂之北為知縣住宅。正堂左為蓮幕廳,右為架閣、庫,堂東廊為雜科、吏、戶、禮房,堂西廊為承發、兵、刑工房。中為甬道,前立戒石亭。前為儀門,儀門東為土地祠,儀門西為獄對,獄為申明、旌善二亭。又前為大門,建譙樓於其上。寅賓館在縣治東。

縣丞署 :在後堂正東。中為堂,為寢室、偏房、門房。

主簿署 今改為「典史署。」

典史署 舊在後堂東南,今遷於主簿署中。中為堂,為寢室、偏房。門房左增門屋。

陰陽學 在縣治東南,明洪武間建,今廢。醫學 在縣治東南。明洪武中建,今廢。

僧會司 在興國寺

道會司 在遊仙宮

按察分司 在縣治西南,明洪武中建。

布政分司 在縣治南。明正統中建。

府館 在縣治南,明洪武三年建。

行村場鹽課 ,在縣南一百三十里。明洪武十七年建。

行村寨巡檢司 在城南一百二十里。明洪武中建。

稅課局 在縣治東南。明洪武五年建,今廢。預備倉 在城西南隅。舊在四鄉,明正統六年建。

大嵩倉 在縣東南一百四十里。明正統二年建,今廢。

大山倉 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明正統三年建,今廢。

海陽倉 在縣東南二百四十里。明正統三年建,今廢。

惠民藥局

演武場

養濟院 在縣治西北,明洪武中建。

「漏澤園 」 在城共八處,四郊外各二處,《馬山埠》一處。

寧海州治 ,與順正門相對,元辛亥歲建。中為大堂,堂後為穿堂,為後堂。後堂東為庫樓,西為齋戒亭。正堂左為軍器局,右為幕廳,為巡風官吏。堂東西為吏卷房,前為儀門。儀門西為獄,左右為角門,左土地祠,南寅賓館,右為馬神廟。又前為大門,門上譙樓一座,前一坊曰「表東。」 海州同署 在州宅東。大堂、後堂前為二門、大門。州判署 在州宅西,今廢。

吏目署 在州宅東南,中為堂,前為二門、大門。督糧廳署 在州西,裁廢。

陰陽學 廢

醫學 廢

僧正司 在清泉寺

「道正司 」 在城隍廟。

察院 在州治東。明洪武中間,內有松一本臥地,而枝榦盤繞,甚奇。

布政分司 在州治西,明正統中建。

南公館 在州西南隅,清泉寺東。

府館 在奉恩門內,明成化間建。

寧海衛治 今圮

威海衛治 在衛東街,今圮。

金山備禦千戶所

清泉寨備禦百戶所

孔山寨巡檢司 ,在州西南一百四十里。稅課局

預備倉 在州治西北,今圮。

常豐倉 在州治東,洪武中建。

金山倉 在州東北四十里金山所城內。奇山倉 在州西北四十里奇山所城內。威海倉 在州東北一百二十里威海衛城內。百尺崖倉 在州東南一百四十里百尺崖所城內。

惠民藥局

演武場 在城西

養濟院 在南門內東

漏澤園

文登縣治 在城東北隅。明洪武中建。景泰、成化、隆慶、天啟中,相繼重修。中為堂,堂後為穿廊,再北為宅門,門內為後堂,堂後即知縣宅。正堂左為東庫,右為架閣庫,堂下東西各開門樓三,衙出入由焉。堂東西兩廊列六房,前為儀門。儀門東西為兩角門,西角門內為獄,東角門外為土地祠,稍南為寅賓館。鐘鼓樓舊在儀門前,後移鐘於東城門上,改創大門為鼓樓。大門外東西列《申明》、「旌善」 二亭。

縣丞署 :在縣宅右;後裁。

主簿署 在縣丞宅右,今裁。

典史署 在知縣宅左

陰陽學 在縣治南,今廢。

醫學 在縣治南,今廢。

僧會司 在香嚴寺

道會司 在城隍廟

察院 舊在西門內,明洪武中建。崇禎中,改為城隍廟,以縣治東南原《城隍廟》改為察院。中為堂,為後堂,穿廊、大堂東為皂隸房,前為儀門。儀門外為寅賓館,東西列書吏房,又前為大門。藩臬分司 在縣治南廣盈倉之東。明萬曆中建。

中、火二館 :大館在賜里鋪,小館在管山鋪。文登公署 明為守備署,今改為協鎮署。「成山」 、靖海公署 明為指揮署,今改守備署。兩所公署 今廢。

赤山寨巡檢司 在雲光九里,東南距縣一百二十里。明時,移置石島海口。本寨巡檢員缺,委他巡檢代之。

辛汪寨巡檢司 在辛汪三里,北距縣七十里。明洪武中署,近海口。

溫泉鎮巡檢司 在溫泉四里,東距縣九十里。明洪武中,移置九皋海口。

預備倉 凡五所,在各鄉村集場者四,皆廢。縣治南僅存其一。廒房共二十二間。

廣盈倉 在縣治南,預備倉西。

保赤倉 在廣盈倉東,今廢。

社倉 各鄉村集場皆有之。原設備荒,今廢。惠民藥局 明洪武中建于東關,今廢。

演武場 在縣西

養濟院 在城內西南隅。

漏澤園 在縣西北

登州府學校考   府志州縣志合載[编辑]

本府。蓬萊縣附郭。

府儒學 在府治南。宋大觀間建。明洪武初重建。宣德、天順、成化中,相繼修葺。弘治間,重建大成門,增置齋號。「正德」 、嘉靖中重修,並建敬一亭,立御製《敬一箴》及註釋、視、聽、言、動、心五箴于櫺星門之西。又建啟聖祠于儒學門之東。創名宦、鄉賢二祠于啟聖祠之前。今移置櫺星門東西廟制,中為大成殿,東西兩廡。前為櫺星門、及石

坊坊之南泮池,又前為廟門,東西廡,左偏為神庫,右偏為神廚宰牲所。廟門街之左右立二坊,曰「德配天地」 、「道貫古今。」 殿後為明倫堂,左右四齋,曰:「治平」 、「修齊」 、「誠正」 、「格致。」 臥碑在堂東偏。東為教授宅,又東為訓導宅,號房三十五間,今廢。萬曆中,並增建尊經閣。崇禎中,燬於兵。

皇清順治十六年,知府李經國、教授任琪重修「兩廡。」

敬一亭及廟前《雲衢石坊》。

道東書院 在察院東,本武庫舊址。嘉靖三十九年,盧宁創建,後廢為理刑公署。萬曆四十一年,更為「大東書院。」 今廢。

資政書院 「在府堂後西」 ,今廢。

蓬萊書院 在府治北,鎮海門之西,今廢。學田 本府共一千九百八畝零,俱係萬曆間巡鹽御史余懋衡、畢懋康、李徵儀、參政李本緯及知府王以纁、劉「道、陶朗先、徐應元等前後所置。」

蓬萊縣學 「舊在府治東。明洪武九年徙縣北。成化十五年,知府張鼐拓地重建殿廡。正德五年圮于水,知府房瑄遷置府學東,知縣焦端復增號舍。嘉靖九年,巡按御史熊榮遷春生門,依寺舊址。萬曆四十九年,知縣董守緒復遷于北,舊址增拓殿廡堂,齋前為櫺星門,廟之東為儒學,殿之後為明倫堂,左右為進德、『修業』」 二齋,東為教諭宅,西為訓導宅。三十五年,知縣邢琦開泮池,建尊經閣。後燬于兵,海防道周之訓重修。

皇清順治十年、康熙八年,相繼重修正殿、「啟聖祠」兩

廡。櫺星戟門以及明倫堂、尊經閣,煥然改觀。增修啟聖祠

社學二 :一在府治前,一在北門,今改置西關外鐘樓西二處。

學田 共七百四十二畝。俱明萬曆間知縣錢大復、邢琦、知府陶朗先前後所置。

外州縣

黃縣儒學 在縣治東北。肇建於唐之開元,廢於金之貞祐,再構於元之中統。「歷至元大德、至大中,相繼修建,增置廬舍。明洪武中重修。正統中,增建兩廡,弘治、嘉靖、萬曆中重修。中為正殿,東西兩廡。前為㦸門。門東為名宦祠。祠前西向,為更衣亭。門西為鄉賢祠。祠前東向,為省牲所。又前為櫺星門,內有泮池,上有石」 橋、石檻。門外南為屏牆,西為「文風大振坊」 ,東為魁星樓。殿後明倫堂,東廂崇德齋,西廂徙義齋,堂後敬一亭。堂前西折為訓導宅,東折南向為啟聖祠。祠後為教諭宅。南出儒學門,直南為「雲路。」 崇禎中,廟遭兵火,邑紳縣令捐資重修。

皇清順治十二年,康熙二年、四年、十二年,相繼修建。

大殿「啟聖祠」 以及「名宦」 、「鄉賢」 二祠,訓導宅舍齋房,尊經閣戟門煥然更新,極備壯麗。

社學 在縣治西北小巷內。

「河濱書院 」 在洚河西。知縣賈璋廢慧燈菴建,增置號舍。

學田 舊五百八十八畝零,歲收榖二十石零。知府陶朗先,明萬曆四十四年置地一百二十畝,歲收穀二十四石;共地七百八畝零,歲收穀四十四石零。以上見《府志》。新置學田二十六畝七分,歲租穀六石六斗九升三合。康熙九年知縣李蕃到任,清查學田。至康熙十一年查確現存上、中、下三等,共實在學田八百五十三畝六分九釐六毫,歲租穀五十石二斗七升一合七勺,易銀一十五兩四錢二分九釐一毫零,解交學道。

福山縣儒學 在縣治東南。偽齊阜昌年間置縣時創建。元延祐七年、至正三年,相繼重新。明洪武初,增置廚庫、堂齋。天順間,倣棲霞丘長春所作「三清宮」 式,盡撤舊址而式廓之。內外密結斗拱二層,中為頂蓋,覆以琉璃瓦,開以菱花,門外又用板門護之。結構宏敞,甲于諸郡。成化、萬曆間,殿廡、堂齋、廊舍號房、尊經閣、「啟聖」 、「名宦」 、「鄉賢」 三祠,戟門、櫺星門、泮池、「雲路」 、坊牌,屢加修葺,秩然改觀。

皇清順治間,復加增修。中為大殿、東西兩廡,殿後為

明倫堂東、西齋房,堂東北為敬一亭、尊經閣、西廡堂後為教諭宅,西齋後為訓導宅,殿前為戟門。戟門左為名宦祠,右為鄉賢祠,前為泮池,又前為櫺星門。觀制大備,奕然一新。

社學 二十九所,各于本社設教讀一人,訓誨鄉曲子弟。今俱廢。

學田 合東西南北地共二十九段,計一百七十八畝六釐七毫。

《皇清入》賦租銀五兩六分二釐,租穀六石八斗

棲霞縣儒學 在東門內。金大安元年建。元大德中修。明洪武、正德、成化、嘉靖、萬曆間相繼修。中為大殿,旁為兩廡,前為戟門。戟門左為名宦祠,右為鄉賢祠,前為櫺星門。尊經閣在大門右。大門前為泮池、雲路、啟聖祠在

文廟旁「明倫堂」 在大殿後,後左為教諭宅,前左為

訓導宅原有兩齋在堂左右,敬一亭、射圃俱在堂後。

皇清康熙元年,兩廡櫺星門俱燬于兵,知縣胡璘重

修之

社學二所 一在北門內,一在天齋廟。鄉外五所在《桃村集》《蛇窩泊集》《臧家莊集》《塞里集》《趙家莊集》,今俱廢。

學田 :在演武亭東西。

招遠縣儒學 在縣治西南。金季燬。元初即故殿之西構室四楹,以奉朔望之奠。元貞二年始作大門,大德中建,教官住宅。至正以及明洪武、成化中,相繼修建。中為正殿,旁列兩廡。前為戟門,又前為泮池。櫺星門啟聖祠在學宮之西。名宦祠在櫺星門西。鄉賢祠在名宦祠西。金聲玉振坊在櫺星門之東。江漢秋陽坊在櫺星門之西。明倫堂在正殿後。教諭宅在堂西。訓導宅在堂東。

社學 在縣治西

學田 地一百畝,歲收糓二十石。萬曆四十一年,知府陶朗先置。一埠、後村四等地一百零四畝,係鄉紳楊觀光置。

萊陽縣儒學 舊在縣治西南。唐會昌間創建。宋咸平中增修。金末燬于兵。元至元中遷縣治東南,建殿四楹,乃古柳亭故地。「大德三年、六年重修增建。明洪武、永樂、正統、成化、弘治中相繼重修。至嘉靖中撤朽,更新中建。」

「先師殿」 左右為穿廊,東西列兩廡,前為戟門,門左

右為神廚、神庫,又前為櫺星門,前為「泮池」 ,又前為大成門。

文廟坊在大成門前,儒林坊左。

文廟坊西殿後為明倫堂,東為「時習齋,為教諭廨。」

西為日新齋,為訓導廨。後堂為敬一亭,又東為饌堂。尊經閣在敬一亭北。啟聖祠在廟東角,萬曆、崇禎及

皇清順治中,屢加增修。康熙三十年及三十六年,《四》

十年,重修殿廡,啟聖、名宦、鄉賢祠。戟門、櫺星門、大成門、尊經閣、文昌閣、奎星樓、明倫堂、東西齋房,學宮內外,煥然改觀。

社學 在儒學前。明成化中建,久廢。

泮東書院 在儒學東,明嘉靖中建,久廢。學田 共地一百五十八畝九分三釐。每歲解銀五兩。

大嵩衛儒學 在衛東北隅。明成化中創建。中為正殿,東西列兩廡,前為戟門,又前為櫺星門,殿後為明倫堂,左右齋房。嘉靖三十四年,知縣牛山木重修。

學田 附:《萊陽縣》。

寧海州儒學 舊建城東南隅。元至順間重修。明宣德、嘉靖、崇禎中,大殿東西兩廡,櫺星門、大成門、泮池、啟聖、鄉賢、名宦祠坊、禮門坊、「雲路、雲梯、奎樓、文昌閣以及明倫堂,啟聖、鄉賢、名宦祠,學正、訓導署相繼增修。」

皇清順治、康熙中,復加修整,規制始備。

社學三 :一在東關,一在西關,一在南月城。學田 ,一在養馬島。田三頃四十八畝三分五釐三毫。一武寧社,一頃二十一畝四分一毫。一名秀社,三十五畝一分六釐。

《社田 》:「東牟社社田」 一頃五十一畝三分二釐,坐落沁水河東周家莊地方。

威海衛儒學 。明宣德年建。

學田 附寧海州

文登縣儒學 舊在縣東南隅。宋建炎間燬于兵。金大定九年,遷縣治東。元末又廢。明洪武間重修。嘉靖中,鑿泮池,東西建名宦、鄉賢二祠。西為宰牲所。泮池南豎石為櫺星門。萬曆中,創闢雲路,直達南城。東為儒學門,門北為啟聖祠,後為訓導宅,西為明倫堂,東西進德、修業兩齋,後為教諭宅,西為敬一亭。正殿東為「禮門、西為義路」 、東西兩儒學門。

皇清康熙十一年重修。

社學 十一所東隅社學,在縣治南。一西隅社學,在南門內。一南隅社學,在東關東南。一北隅社學,在城東門外。以上四學俱廢。一溫泉社學,在《橋頭集》。一朝陽社學,在《崖頭集》。一雲光社學,在《黃山集》。一辛汪社學,在《楊亭集》。一甘泉社學。

在《大水泊集》,一迎仙社學,在《高村集》,一管山社學,在《初村集》。

文山書院 明天啟四年,因南司故址,改建,今廢。

學田 :明萬曆四十六年,奉上司明文,發銀六十兩買地一百二十畝,坐落縣西二十里鋪,歲收穀二十四石。因地不宜榖具,請改納穇十六石、黃豆八石。自崇禎十三年以後,佃戶俱亡,盡皆荒蕪。又碑刻「舊設學田四十頃。自崇禎十三年以後,止招墾成熟地四十二畝三分二釐,共該納銀一兩一分六釐。」 其餘湮沒。

成山衛儒學 明宣德二年建,萬曆中重修。靖海衛儒學 「明正統中創建,嘉靖、萬曆間重修。」

皇清順治、康熙中,新修聖殿、戟門、牆垣,並鑿深泮池。

二衛學田 :原附《文登》,今俱湮沒。。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