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277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二百七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二百七十七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二百七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二百七十七卷目錄

 登州府部彙考五

  登州府田賦考三

  登州府海運考

職方典第二百七十七卷

登州府部彙考五

[编辑]

登州府田賦考三       府志

[编辑]

寧海州

原額、萬曆年間、清丈過五等地一萬四千三百四十四頃九十五畝三釐零。今順治十一年間、清丈過五等地一萬五千八百一十二頃三十三畝

一等地每畝徵正供雜辦并九釐,胖衣等項銀五分九釐零。

二等地每畝徵正供雜辦并九釐,胖衣等銀三分二釐零。

三等地每畝徵正供雜辦并九釐,胖衣等銀二分一釐零。

四等地每畝徵正供雜辦并九釐,胖衣等銀一分四釐零。

五等地每畝徵正供雜辦并九釐,胖衣等銀八釐四毫零。

以上除「紳衿優免」 外,實徵銀二萬七千四十四兩四錢七毫零。

以上丁地,通共實徵銀三萬七百九十一兩九錢七毫零。

起運 永平《山海庫》白布九百七十一疋二丈四尺,每疋銀三錢。法馬一兩七錢四分九釐,腳價二兩三錢三分。

《廣寧》前屯庫鈔二萬五千六百錠。每錠銀一分五釐,耗銀十五兩三錢六分,法馬二兩三錢四釐,腳價三兩七分二釐。

絲綿折絹二百六疋二尺。每疋銀七錢。《法馬》八錢六分五釐,《腳價》一兩一錢五分四釐。

農桑折絹一百七十九疋。每疋銀七錢,《法馬》七錢五分四釐,腳價一兩五釐。

御馬倉、菉豆三百五石。每石折銀一兩二錢,腳價二兩九錢二分八釐

延慶州倉米七百石。每石折銀一兩二錢,法馬五兩四分,價腳銀六兩七錢二分

四海冶堡倉米九百九石九斗。每石銀一兩二錢,法馬六兩五錢五分一釐,腳價八兩七錢三分五釐。

保定、廣盈二倉,米四百二十四石五斗,每石銀八錢。法馬二兩三分七釐,腳價二兩七錢一分。渤海所倉米四百九十石二斗,每石銀一兩,法馬二兩九錢四分一釐,腳價三兩九錢二分。御馬倉:黑豆六百十石四斗,每石七錢五分,腳價三兩六錢六分二釐。

鎮邊新城倉、綿花絨一千斤。每斤銀六分,法馬三錢六分,腳價四錢八分

登州府、庫、綿花絨一萬斤。每斤銀五分。法馬三兩。腳價四兩

登州府庫闊白棉布二千四百六十疋。每疋折銀三錢,共銀七百三十八兩。加法馬銀四兩四錢二分八釐,《腳價》五兩九錢四釐

料價折色黃蠟銀二十兩。法馬一錢二分。北高倉草三百束,每束銀四分,腳價九分六釐。中府外場草一萬三千四百八束,每束銀五分五釐,腳價五兩八錢九分九釐

太倉銀庫、草五千九百三十五束。每束銀三分五釐,法馬一兩二錢四分六釐,腳價一兩六錢六分一釐

《南石》渠倉、草一千三百五十四束七斤。每束銀四分,腳價四錢三分三釐

御馬倉、草一千八百六十六束。每束銀六分五釐,腳價銀九錢七分三毫

壩上倉草四千八十九束。每束銀四分五釐,腳價銀一兩四錢七分二釐。

居庸倉、草一千四十六束。每束、銀五分。法馬三錢一分三釐。腳價四錢一分八釐

京庫、鹽鈔銀、二百三十八兩九錢六分二釐。法馬一兩四錢三分三釐。腳價一兩九錢七分五釐

原額銀九千一百八十四兩三錢二分九釐,藥材銀四兩二分九釐。

蒼術銀三兩六錢八分八釐。

京班柴薪皂隸十六名,每名銀十二兩。

珠銀八兩,《腳價》一兩四錢七分一釐。

屯田司料價銀五百九十兩,法馬三兩五錢四分,腳價銀四兩七錢二分。

《木柴》銀一百二十兩,法馬七錢二分,腳價九錢六分。

胖襖五十七副,每副二兩七錢,腳價一兩二錢三分七釐。

軍器盔甲八十八副,刀六十口,弦一百八十條,箭六十把,共折銀一千二百八十六兩,腳價十兩二錢八分八釐。

柴夫一百三名,每名銀三兩一錢。法馬一兩九錢一分五釐,腳價二兩五錢五分四釐。

《甲字庫》水膠九千二百八十斤,每斤銀五分,鋪墊銀十六兩九錢二分四釐,《腳價》三兩四錢二分八釐。

「丙」 字庫《棉花絨》一百五十六斤十兩,每斤折銀一錢二分,鋪墊銀一錢六分一釐,腳價一錢四分三釐。

《狐狸皮》一百五十張,每張銀五錢,《法馬》一錢八分九釐,《腳價》二錢五分二釐。

《牛角弓面》六十副,每副銀三兩。

德州倉小麥一千二百七十三石八斗。每石銀八錢。自順治年間奉部文,加耗米一百二十七石三斗八升,法馬銀六兩一錢一分四釐,腳價二兩三分八釐。

存留 本省兵餉丁銀二百八十兩四錢五分六釐,加餉銀三百五兩五錢六分。

軍門標下馬兵一名,工食草料銀二十二兩。步兵五名,每名工食銀十兩八錢、器甲銀五錢。「海防道團操馬快」 十名,每名工食草料銀二十二兩。「步隊民壯」 九十六名,每名工食銀十兩八錢。

府庫、鹽鈔銀、三百四十二兩七錢七釐

常盈倉、改撥民屯銀一千兩

威海倉:小麥九百九十二石,每石折銀四錢;威海倉:粟米一千九百九十七石八斗,每石折銀四錢

奇山倉、粟米、一千三百九十四石四斗。每石、折銀四錢

文登縣《廣盈》倉、草二千四百六束。每束、折銀一分五釐

分守道皂隸一名,工食銀七兩二錢。今裁一兩二錢四分。

海防道:書吏六名,每名十二兩,今裁三十七兩二錢;皂隸三名,每名工食銀七兩二錢,今裁三兩七錢二分;轎夫、傘扇夫四名,每名工食銀七兩二錢,今裁四兩九錢六分。

本府俸銀,每年連閏,共銀四十四兩三錢八分七釐。吏書四名,每名銀十兩八錢,今裁十九兩八錢四分;步快三名,每名工食銀七兩二錢,今裁三兩七錢二分;馬快一名,每名工食草料銀十八兩,今裁一兩二錢;皂隸五名,每名銀七兩二錢,今裁六兩二錢;轎夫四名,每名銀七兩二錢,今裁四兩九錢六分;庫子一名,銀七兩二錢,今裁一兩二錢四分;「斗級」 一名,銀七兩二錢,今裁一兩二錢四分;「禁卒」 一名半,每名銀七兩二錢,今裁銀一兩八錢六分。

督糧快手一名,銀七兩二錢,今裁一兩二錢四分;書辦一名,銀十兩八錢,今裁四兩九錢六分;皂隸三名,每名銀七兩二錢,今裁三兩七錢二分。

海防廳書辦二名,每名工食銀十兩八錢,今裁九兩九錢二分;門子二名,每名銀七兩二錢,今裁二兩四錢八分;燈夫二名,每名銀七兩二錢,今裁二兩四錢八分。

理刑廳「心紅」 紙張二季銀十兩;書辦一名,銀十兩八錢,今裁四兩九錢六分;步快三名,每名銀七兩二錢,今裁三兩七錢二分;傘扇夫三名,每名銀七兩二錢,今裁三兩七錢二分。

司獄司:俸銀三十二兩五錢七分七毫;書辦一名,銀七兩二錢,今裁一兩二錢四分;皂隸二名,每名銀七兩二錢,今裁二兩四錢八分。

本府稅課司俸銀三十二兩五錢七分。

府學齋夫一名,銀十二兩四錢。教官喂馬草料銀十二兩四錢。

知州俸銀八十二兩六錢六分六釐;《心紅》紙張、油燭銀三十兩;書辦十二名,每名銀十兩八錢,今裁五十九兩五錢二分;門子二名,每名銀七兩二錢,今裁二兩四錢八分;民壯五十名,每名

銀七兩二錢,今裁六十二兩;皂隸十六名,每名銀七兩二錢,今裁十九兩八錢四分;馬快八名,每名銀十八兩,今裁十九兩八錢四分;燈夫四名,每名銀七兩二錢,今裁四兩九錢六分;修理監倉銀二十兩;轎夫四名,傘扇夫三名,每名工食銀七兩二錢,今裁八兩六錢八分;庫子四名,每名銀七兩二錢,今裁四兩九錢六分;「倉庫書」 二名,每名銀十二兩,今裁十二兩四錢;斗級四名,每名銀七兩二錢,今裁四兩九錢六分;禁卒八名,每名銀七兩二錢,今裁九兩九錢二分;同知俸銀六十一兩九錢九分九釐;「書辦、門子」 各二名,每名銀七兩二錢,今裁二兩四錢八分;皂隸六名,每名銀七兩二錢,今裁七兩四錢四分;傘夫二名,每名銀七兩二錢,今裁二兩四錢八分。

吏目俸銀三十二兩五錢七分一釐;書辦、門子各一名,每名銀七兩二錢,今裁二兩四錢八分;皂隸四名,每名銀七兩二錢,今裁四兩九錢六分;馬夫一名,銀七兩二錢,今裁一兩二錢四分;教官二員,每員俸銀三十一兩五錢二分;每員馬草料銀二十四兩八錢;齋夫每學六名,每名銀十二兩;膳夫每學六名,每名銀十兩;今裁四十一兩三錢三分;書辦一名,銀七兩二錢;儒學門子五名,每名銀七兩二錢。

「威海衛」 教授一員,俸銀三十一兩五錢七分一釐;齋夫三名,每名銀十二兩;門子三名,每名銀七兩二錢;膳夫四名,每名銀十兩,今裁二十七兩五錢五分五釐;學書一名,銀七兩二錢;喂馬草料銀十二兩四錢;乳山巡檢俸銀三十一兩五錢七分一釐;書辦一名,銀七兩二錢,今裁一兩二錢四分;皂隸二名,每名銀七兩二錢,今裁二兩四錢八分;《弓兵》二十名,每名銀六兩,今裁六十二兩。

《驛站》:「黃山館」 馬九匹,每匹銀三十兩;驢一頭,銀十九兩;走遞青夫十七名,每名銀八兩,今裁三十三兩六分六釐;白夫十三名,每名銀十二兩。馬十匹,每匹草料銀二十兩;驢六頭,每頭草料銀十兩。

鋪司十五名,每名銀三兩;兵二十一名,每名銀四兩。祭

文廟:銀四十兩。啟聖祠銀三兩六錢。名宦、鄉賢祠:

各銀二兩。社稷、山川、州厲三壇,各銀十兩八。蜡廟,一兩五錢。

《鄉飲》銀十二兩,今裁六兩。

《廩生》三十名,每名銀八兩四錢,今裁三分之二;「《威海》衛廩生」 二十名,每名銀八兩四錢,今裁三分之二。

州學

文廟香燭銀二兩五錢二分。

威海衛

文廟香燭銀二兩五錢二分。修理

龍亭等銀一兩,協濟本府銀三錢八分。

《鞭春土牛》花杖銀三兩,協濟本府銀一兩八錢七分。

表箋什物銀十五兩,協濟本府銀一兩八錢八分。

《徵糧赤曆》紙張銀十兩。

造報年終冊紙張銀三兩,協濟本府銀一兩二錢七分。修理。

文廟祭器銀三兩

歲考科舉造冊銀四十兩,今裁二十兩,協濟本府銀七兩五錢。

《審編造冊紙張》銀五兩五錢。

朔望下學講書銀二兩,協濟本府銀六錢二分。季考生員等銀十二兩,協濟本府銀五兩。押囚官吏盤費銀五兩,協濟本府備用銀五兩。《刷卷造冊》銀二兩,協濟本府銀四錢。

歲貢銀二十七兩

威海衛學銀十二兩

歲貢盤費銀三兩,協濟本府銀七錢五分。歲貢迎賀等銀三兩,協濟本府銀一兩二錢五分。

舉人車價銀七兩

舉人、進士牌坊長夫銀十六兩五錢。

起送會試舉人等銀四兩,協濟本府銀一兩二錢五分。

科舉盤費等銀十二兩,協濟本府銀十一兩一錢五分。

迎賀新中舉人等銀二兩,協濟本府銀一兩八錢。

新官到任酒席正堂銀三兩,佐貳、首領、教官六。

員,各二兩,協濟本府銀一兩二錢五分。

裁扣解部 顏料派剩米一千六十八石五斗。每石銀四錢。

本府「修理察院」 等銀八兩。

六房冬月火炭銀六兩,協濟本府銀一兩二錢五分,上司獎勵并儒學銀二十兩。

察院并守巡各道等銀十二兩。

防院:「吏書」 四名,每名銀三十六兩;鋪兵二名,每名銀七兩二錢;操賞銀一百二十兩;皂隸四名,每名銀十兩八錢;舍人一名,銀七兩二錢;知州轎夫四名,每名銀八兩。

判官俸銀二十六兩七錢五分九釐,薪銀三十七兩二錢。皂隸六名,每名銀七兩二錢。門子一名、傘夫二名,共銀二十二兩三錢二分。

訓導,俸銀二十兩一錢七分,薪銀十二兩四錢。喂馬草料銀十二兩四錢。判官、訓導二員,到任銀一兩三錢三分三釐。

州衛二學看廟門子三名,每名銀三兩。看守察院門子一名,銀一兩。

六房呈上公文紙張銀六十兩,協濟本府七兩五錢。

朔望行香紙課銀一兩

海防道:《修造家伙》銀五十兩。

本府修宅家伙銀二十五兩,薪銀三十兩一分二釐。

知州修宅家伙銀二十兩,迎送上司傘扇銀八兩,薪銀五兩八錢七分三釐。油燭銀十兩。同知薪銀十七兩六錢五分三釐。

《孤貧》糧銀一百二十二兩三錢八分八釐,《立春桃符》等銀五兩。

各衙門查盤等銀十兩

《孤貧冬衣》等銀十兩。

上司使客心紅等銀八十八兩。

《朝覲考滿文冊》等銀三兩。

朝覲官吏盤費銀二十三兩三錢三分。

歲考、科舉生童等銀二十兩。

文登縣

原額萬曆年間、清丈過五等地一萬九千三百一頃五十三畝七分九釐一毫。今順治十一年間、清丈開墾地七十六畝。又額外開荒地五百二十一頃

寄莊地二百九十九頃七十五畝,每畝加白銀四釐。三項共地六千二百二十頃四十二畝三分,除紳衿優免外,實徵銀二萬六千二百二十九兩一錢五分三釐零。

以上丁地并九釐,通共實徵銀二萬八千八百九十三兩二錢二分零。

起運 御馬倉大麥一百四十八石五斗七升。每石折銀七錢五分,法馬六錢六分,腳價八錢九分一釐

派剩馬房倉小麥一百二十二石九斗,每石折銀一兩,法馬七錢三分,腳價九錢八分三釐。延慶州倉小麥八十一石四斗,每石折銀一兩二錢,法馬五錢八分,腳價七錢八分。

登州、「豐廣二庫,白布一千八百九十疋,每疋折銀三錢,法馬三兩四錢,腳價四兩五錢三分。《廣寧》庫:鈔三萬九千四百錠,每錠折銀一分五釐,法馬三兩六錢八分,腳價四兩九錢一分;絲綿折絹二百九十一疋二丈四尺,每疋折銀七錢,法馬一兩二錢二分,腳價一兩六錢三分;農桑折絹三百二十五疋,每疋折銀」 七錢,法馬一兩三錢六分,《腳價》一兩八錢二分。

御馬倉、菉豆四百四十石七斗。每石、折銀一兩二錢。腳價四兩二錢三分一釐

四海冶堡倉粟米四百八十八石九斗。每石折銀一兩二錢,法馬三兩五錢二分,腳價四兩一錢

《山海》倉:粟米三百八十石二斗,每石折銀八錢。法馬一兩八錢二分,腳價二兩四錢三分。御馬倉:黑豆五百九十七石八斗,每石折銀七錢五分,腳價三兩五錢八分。

德州倉、白布十二疋一丈。每疋折銀三錢。《法馬》二分二釐,腳價二分九釐

北高倉黑豆二百九十石八斗九升。每石折銀八錢,腳價一兩八錢六分一釐。

派剩米五十三石一斗,每石折銀七錢,法馬二錢二分,腳價二錢九分七釐。

紫荊新城倉、粟米十二石三斗。每石折銀九錢。法馬六分六釐,腳價八分八釐

唐縣倉:黑豆五百五十五石九斗八升,每石折銀八錢,法馬二兩六錢六分,腳價三兩五錢五

保定等倉粟米一千五百六十七石六斗。每石折銀八錢,法馬七兩五錢二分,腳價十兩三分二釐

登府庫、白布四千六百疋。每疋、折銀三錢。法馬八兩二錢八分,腳價十一兩四分

御馬倉、草、六百五十四束。每束、折銀六分五釐。腳價三錢四分

太倉銀庫、草、三萬一千一百四十二束。每束、折銀三分五釐。法馬六兩五錢三分。腳價八兩七錢一分

壩上倉、草六百一十三束。每束、折銀四分。腳價一錢九分六釐

中府外場、草二千二百四十束。每束、折銀五分五釐,腳價九錢五分五釐

京庫、鹽鈔銀二百三十三兩八錢九分八釐。腳價一兩八錢七分一釐。法馬一兩四錢三釐九釐。原額銀四千一百二十五兩二錢六分五釐

扣解薊鎮民兵銀一百九十二兩。

藥材銀三兩三分六毫

蒼術銀二兩三分五釐

屯田司料價銀四百八十兩,法馬銀二兩八錢八分,腳價三兩八錢四分。

京班柴薪皂隸六名,每名銀十二兩;直堂三名,每名銀十兩。《滴珠》銀四兩五錢,腳價七錢八分一釐。

胖襖四十八副,每副舊編銀一兩五錢,又加銀一兩二錢,《腳價》一兩三分六釐。

軍器盔甲八十四副。刀五十八口。箭五十八把。弦一百七十四條。舊徵登州衛料價銀二十兩。腳價十兩

《威海衛》、料價一百七十八兩九錢一分五釐,腳價七十兩,共折銀一千二百三十一兩四錢,腳價九兩八錢五分一釐

柴夫五十七名,每名銀三兩一錢,法馬一兩六分,《腳價》一兩四錢一分三釐。

甲字庫水膠三千七百八十四斤,派本色水膠六百三十二斤,每斤徵銀二分七釐。折色水膠三千一百五十一斤,每斤折價銀五分。鋪墊每斤銀一分一釐,腳價每兩銀八釐。

丙字庫「棉花絨六十四斤,派本色花絨六斤,每斤銀七分;折色花絨五十七斤,每斤折銀一錢二分;鋪墊每斤徵銀一分,腳價四分一釐。」 丁字庫「牛筋九百九十四斤,派本色牛筋六百斤,每斤銀八分;折色牛筋三百九十四斤,每斤銀一錢八分;鋪墊每斤一分六釐,腳價每兩銀八釐。」

《狐狸皮》一百三十張,每張折銀五錢,《法馬》二錢三分四釐,《腳價》三錢一分二釐。

《牛角弓面》五十八副。每副價銀三兩。

德州倉小麥九百十三石二斗。每石銀八錢。法馬四兩三錢八分三釐,腳價一兩四錢六分零。存留 本省兵餉銀六百二十八兩六錢六分三釐。

軍門標下馬兵一名,工食草料、器甲銀二十二兩;步兵三名,每名工食銀十兩八錢、器甲銀五錢。

「海防道馬快團操」 七名,每名工食草料、器甲銀二十二兩。步隊民壯七十名,每名工食、器甲銀十兩八錢。

民屯充餉銀五百兩

府庫鹽鈔銀五十兩四錢一分七釐。

《金山》倉、《小麥》一千石。每石折銀四錢。

靖海倉、《小麥》五百石。每石折銀四錢。

寧津倉、《小麥》一千石。每石折銀四錢

靖海倉、粟米二千石。每石折銀四錢。

寧津倉、粟米一千五百石。每石折銀四錢。本縣廣盈倉、草三千五百七十二束。每束、折銀一分五釐

本府書辦四名,每名銀十兩八錢,今裁十九兩八錢四分一釐;快手二名、禁卒一名、斗級二名,每名工食銀七兩二錢,今裁六兩二錢。

修倉備辦刑具銀六兩一錢八分。

海防廳皂隸四名、快手七名,每名工食銀七兩二錢。今裁十三兩六錢四分。

管糧廳俸銀一季,連閏六兩三錢三分九釐;理刑廳門子一名、轎夫二名,每名工食銀七兩二錢;今裁三兩七錢二分。

知縣俸銀四十五兩。《心紅》紙張、油燭銀三十兩。今裁十兩。吏書十二名,每名工食銀十兩八錢。

今裁五十九兩五錢二分;門子二名,每名工食銀七兩二錢,今裁二兩四錢八分;皂隸十六名,每名工食銀七兩二錢,今裁十九兩八錢四分;馬快八名,每名銀十八兩,今裁九兩九錢二分;民壯五十名,每名銀七兩二錢,今裁六十二兩;燈夫四名,每名銀七兩二錢,今裁四兩九錢六分;禁卒八名,每名銀七兩二錢,今裁九兩九錢二分;轎夫、傘扇夫七名,每名銀七兩二錢,今裁八兩六錢八分;庫倉、書各一名,每名銀十二兩,今裁六兩二錢;庫子四名,斗級四名,每名七兩二錢,今裁九兩九錢二分;修理監倉銀二十兩;典史俸銀三十一兩五錢二分;書辦一名,門子一名,皂隸四名,馬夫一名,每名工食銀七兩二錢。今各裁一兩二錢四分。

巡檢三員,每員俸銀三十一兩五錢二分;皂隸共六名、書辦三名,每名工食銀七兩二錢,今各裁一兩二錢四分;弓兵各二十名,每名銀六兩,今裁一百八十六兩。

儒學教諭訓導二員,每員俸銀三十一兩五錢二分。齋夫每學六名,每名銀十二兩。膳夫每學四名,每名十兩。門子每學五名、掌教三名、分教二名,每名七兩二錢。學書一名,銀七兩二錢;喂馬草料每員銀十二兩。

靖海衛教授一員,俸銀三十一兩五錢二分。齋夫三名,每名銀十二兩。膳夫四名,每名十兩。今裁三分之二。門子三名,每名六兩。學書一名,工食銀七兩二錢。喂馬草料銀十二兩。

「《成山》衛」 教授一員,俸銀三十一兩五錢二分。齋夫三名,每名十二兩。膳夫四名,每名十兩。今裁三分之二。門子三名,每名銀六兩。學書一名,工食銀七兩二錢。喂馬草料銀十二兩。

驛站:蓬萊縣車夫二十四名,每名銀十兩;走遞青夫十二名,內實力四名,聽雇八名,每名銀八兩;白夫十名,每名十二兩。馬十匹,每匹草料、工食銀二十兩。驢六頭,每頭草料銀十兩。

總鋪司兵鋪司每名三兩,鋪兵每名四兩,共銀九十五兩四分八釐。祭祀。

文廟,銀四十兩。啟聖祠,三兩六錢。名宦、鄉賢祠各二兩。社稷、山川、邑厲三壇各十兩八。蜡廟,一兩五錢。

《鄉飲》銀十二兩,今裁六兩。

縣學廩生二十名,每名廩銀八兩四錢,今裁三分之二。

靖海學:廩生二十名。每名廩銀八兩四錢,今裁三分之二。

《成山學》:廩生二十名。每名廩銀八兩四錢,今裁三分之二。

縣學

文廟香燭銀二兩五錢二分。

靖海衛

文廟香燭銀二兩五錢二分。

成山衛

文廟香燭銀二兩五錢二分。修理

龍亭帳幔、儀仗、錦衣、花帽,歲派銀五錢,協濟本府銀三錢八分。

《鞭春土牛》花杖銀三兩,協濟本府銀一兩八錢七分。

表箋什物「協濟」 :本府銀一兩八錢八分。

由票派徵紙張銀五兩

造報年終文冊紙張銀三兩,協濟本府銀一兩二錢六分。

本縣修補

文廟壇所祭器。歲派銀三兩。

「歲考科舉生童搭棚造冊,供給試卷及賞生員花紅紙筆及新進生員披紅彩旗。」 歲派銀三十兩,今裁十五兩,協濟本府銀七兩五錢。

《審編》均徭油燭等銀二兩。

朔望下學講書銀二兩,協濟本府銀六錢二分。季考生員供給等銀十兩,協濟本府銀五兩;押囚官吏盤費銀五兩,協濟本府銀五兩。本縣刷卷造冊等項銀一兩二錢,協濟本府銀四錢。

歲貢縣學銀十八兩

靖海、成山二衛學銀各十二兩。

歲貢生員正副盤費銀二兩,協濟本府銀七錢五分。

歲貢生員迎賀旗扁等銀二兩,協濟本府銀一兩二錢五分。

歷科舉人車價銀七兩

進士、舉人牌坊等銀十六兩五錢,協濟本府銀四兩六錢二分。

起送會試舉人公宴花紅銀三兩,協濟本府銀一兩二錢五分。

科舉生員盤費酒席等銀十二兩,協濟本府銀六兩五錢。

迎賀新中舉人花紅酒席等銀二兩,協濟本府銀一兩八錢。

新官到任祭神酒席正堂三兩,佐貳、首領、教官各二兩,協濟本府銀一兩二錢五分,府學教官三錢七分。

裁扣解部 顏料、派剩米三百七十石一斗。每石、折銀四錢

府庫、鹽鈔銀、三百三兩四錢九分

本縣修理察院各司衙門家伙等項銀五兩,本縣正堂、佐貳、首領六房冬月火炭銀五兩。上司獎勵本縣并儒學銀二十兩,協濟本府傘扇銀一兩八錢八分。

察院出巡并各道刑廳協濟銀十兩。

防院:皂隸十名,每名銀十兩八錢;門子三名,每名銀十二兩;轎夫八名,每名銀七兩二錢;傘夫四名,每名銀七兩二錢。

知縣「看更夫」 四名,每名銀八兩。

縣丞一員,俸銀二十四兩三錢二釐,薪銀二十四兩。書辦、門子各一名,每名銀七兩二錢。皂隸四名,馬夫一名,每名銀七兩二錢。

主簿一員,俸銀二十一兩一錢一分,薪銀十二兩。書辦、門子各一名、皂隸四名、馬夫一名,每名各七兩二錢。

新官到任祭神酒席,縣丞主簿每員銀二兩。本縣靖海《成山看》。

文廟:門子各一名,縣學:啟聖祠、敬一亭、名宦、鄉賢祠各一名。每名銀三兩;布按分司一名,府館一名,銀一兩。

六房日用呈上公文并造《賢否》等項紙張銀三十兩,協濟本府銀七兩五錢。

望朔行香紙錁銀六錢

海防道二季銀二十兩,桌圍銀五兩。

本府桌圍傘扇每年十六兩。又桌圍傘扇銀四兩。

本縣修造家伙銀二十兩,薪銀三十六兩。今裁十九兩一錢六釐,油燭銀十兩。

迎送上司傘扇銀二兩

迎送上司傘扇銀八兩

管糧廳薪銀一季十二兩,今裁六兩六分;孤貧月糧銀一百四兩一錢六分。又《孤貧冬衣布花》埋葬銀十二兩。

立春桃符、門神公宴等銀三兩。

「各衙門查盤并審錄等項造冊」 銀十兩

上司使客心紅、紙劄油燭等項備用銀五十七兩。

朝覲考滿文冊紙劄并抬冊夫工食銀三兩。官吏盤費銀二十三兩三錢三分。

登州府海運考        府志

[编辑]

開皇十八年,漢王諒軍出榆關,值水潦,餽運不通。周羅㬋自東萊泛海。隋時未立登州,總曰「東萊。」

大業七年,敕「幽州總管《元弘嗣》往東萊海口,造船三百隻。」

貞觀二十二年,將伐高麗,具舟艦為水運,遣長史強偉於劍南道伐木造艦,自巫峽抵江、揚,趨萊州。

至元二十年,詔江南運糧,於阿入赤「新開神山河及海道兩道」 運之。

二十二年,敕樞密院「計膠萊運船,備征日本。」 二十三年,以昭勇大將軍、沿海招討使張瑄、明威將軍、管軍萬戶,兼管海道運糧船朱清,並為海道運糧萬戶,仍佩虎符。

二十六年,海運萬戶府乞罷膠萊海道運糧。三十年,敕「海運米十萬石給遼陽戍兵。」

《元史》
初海運之道自平江劉家港入海經揚州

[编辑]

路:通州海門縣黃連沙頭,萬里長灘開洋,沿山嶴而行。抵淮安路鹽城縣,歷西海州、海寧府東海縣、密州、膠州界,放靈山洋投東北路,多淺沙,行月餘始抵成山。計其水程,自上海至楊村、馬頭,凡一萬三千三百五十里。至元二十九年,朱清等言「其路險惡」 ,復開生道,自劉家港開洋至

「撐腳沙,轉沙嘴,至三沙洋,過扁擔沙大洪,又過萬里長灘,放大洋至青水洋,又經黑水洋,至成山,過劉家島,至之罘、沙門二島,放萊州大洋,抵界河口」 ,其道差為徑直。明年,千戶殷明略又開新道,從劉家港入海,至崇明州三沙放洋向東行,入黑水大洋,取成山轉西至劉家島,又至登州沙門島,于萊州大洋入界河。當舟行風信,有時自浙西至京師,不過旬日而已,視前二道為最便云。然風濤不測,糧船漂溺者無歲無之,間亦有船壞而棄其糧者。至元二十三年,始責償于運官,人船俱溺者乃免。然視河漕之費,則其所得蓋多矣。

《海道經》:「元至元二十年,克取江南。二十一年,起運海糧,擢用朱清、張瑄萬戶之職,押運糧船三萬五十石,賜立海道萬戶府、千戶所、百戶所虎符、銅牌、素銀牌面,各領品職。成造船隻,大者不過一千糧,小者三百石。自劉家港開船,出揚子江,盤轉黃連沙嘴,望西北沿沙行,使潮長行船潮落,拋泊約半月或一月餘,始至淮口。經過膠州、海門、浮山、勞山、福島等處。沿山一路,東至延真島,望北行使轉過成山,望西行使到九洋,收進界河,兩箇月餘,纔扺直沽。」 委實水路艱難,深為繁重。二十六年,增益糧米八十萬石。是歲正月裝糧在船,二月開洋,四月到於直沽交卸,五月回還,復運夏糧,至八月又回本港,一歲兩運。是時船隻鮮少,人民恐懼。二十七年,朱萬戶躬請長興李福回朝奉押運指引,「自揚子江開洋,落潮往東北行,使出離長灘,至白水、綠水,經至黑水大洋,望北尋望延真島,使轉成山正西行,使流入沙門島」 ,開放萊州大洋,收進界河,遠不過一月之期,近不過半月之限,俱至直沽,以漕運利便。是歲,加封朱萬戶為浙江省參政,張萬戶為浙江鹽運司都運之職,每歲專從此道駕使船赴北京,將及二十餘年。至大德七年,當蒙官司招顧兩浙上戶造船運糧,腳價一十一兩五錢,分撥春夏二運。延祐以來,各運海船,大者八九千石,小者二千餘石,是以海道富盛,歲運三百六十萬石,俱給京師,甚為易便。迤南蕃海船皆從此道貢獻,放效其路矣。

《元貞》元年,增海運。明年糧為六十萬石。

洪武五年,命靖海侯吳楨總舟師數萬、由登萊轉運餉遼。

二十年,封都督張赫為「航海侯」 ,朱壽為《舳艫侯》。自是每年一行,軍食賴之。

永樂十三年,會通河成,罷海運。

隆慶六年,總督漕運王宗沐議復《海運》,未果行。萬曆二十五年,東征倭寇,自登州運糧赴朝鮮。時瀕海各道俱運

四十六年,派運遼餉米豆十萬石,抵蓋州套交卸,尋加至十五萬石,歲額登、萊、濟、青共六十萬石,副使陶朗先又於額外運十萬石備用。崇禎十三年,戶部郎中沈廷揚疏請試行海運。奉旨「領淮安水次糧一萬石,由淮入海,抵天津海運故道。」

一自南京開洋,出龍江關,靠東邊行,使到觀音山,中洪一路好行。至礬山北有淺灘,中洪可行。望方山東邊,中洪一路淺灘,直過斬龍廟,止至鰣魚廠。東路至龍潭驛,一路水緊。北邊中洪可過,徑到儀真中洪,北到金山寺西首十餘里,水緊,不可拋貓。寺北中洪都可行。到焦山門,仔細戳水行西南嘴有淺灘,喚做「姜婆沙」 ,西北下戳水,中洪好行。南有淺灘過山,中洪一路好行,轉往南有水,是洪。至丹徒縣南,有隔壁沙灘,中洪行使。到五聖廟,中洪好行。圍山西南嘴一路淺灘,中洪。到孟子河西南好行。東北中間淺灘沙嘴占多是洪。有蘆青嘴,東南衝出有三四里,轉過南,中洪戳水行使。便是黃山。東北淺灘衝出大江,中洪行使。望西邊緊水洪過東有馬馱沙,西南嘴衝出帶一條,東南也有沙帶一路,中洪可行。南有江陰縣地方拋船。江陰縣西邊是夏港。過江陰縣中洪到巫子門,淺塞,打外洪過,喚做「寶船洪。」 望見西北蝦䗫山,可轉。中洪。到蝦䗫山西有淺灘,望北好行。南是谷瀆港,中洪有淺灘,舟行多礙,可防占。南有洪,照黃思鋪占南岸。行使到夷鋪港,南有淺灘,北邊是洪。到福山港中洪,到白茆港,北有狼山,望東北戳,水中有淺。北有洪,徑到瞭角嘴。南路於劉家港拋泊。劉家港開船出揚子江,靠南岸徑使候潮長,沿西岸行使,好風半日到白茆港。在江待之,潮平帶蓬櫓搖,遇撐腳沙尖,轉過崇明沙嘴挑不了水,望

正東行使無礙。南有朱八沙、婆婆沙、三腳沙,可須避之。揚子江內北有雙塔開,南有范家港沙灘,東南有張家沙灘,江口有陸家沙腳可避。口外有暗沙,一帶連至崇明洲沙,亦可避之。江北有瞭角嘴,瞭角嘴開洋,或正西、西南、西北風,待潮落往正東或帶北,一字行使戳水約半日可過長灘,便是白水洋。望東北行使見官綠水,一日便見黑綠水。循黑綠水望正北行,使好風兩日一夜到黑水洋,好風一日一夜,或兩日夜,便見北洋綠水。好風一日一夜。依針正北望,便是顯神山,好風半日便見成山。自轉瞭角嘴,未過長灘,依針正北行,使早靠桃花斑水,邊北有長灘沙、嚮沙、半洋沙、陰沙、冥沙,切可避之。如在黑水洋內,正北帶東一字行使,料量風沉日期,不見成山,見黑水多必是低了,可見升羅嶴。海中島西邊有不等磯,如筆架山樣,即便復回。望北帶西一字行使,好風一日一夜便見成山。若過黑水洋,見北洋官綠水色,必見延真島。西北見箇山尖,便見九峰山。向北一帶連去有赤山、牢山二處,皆有島嶴,可以拋泊。若牢山北望有北茶山,白蓬頭石礁一路,橫開百餘里,激浪如雪,即便開使。或復回望東北行使北有馬安山、竹山島南可入拋泊,北是旱門,亦有漫灘也可拋泊。但東南風大,不可拋繫,北向便是成山。如在北洋官綠水內好風,一日一夜正北望,見山便見顯神山,若挑「西」 一字多,必是高了。但見赤山、九峰山,西南洋有北茶山、白蓬頭,即便復回。望東北行,使好風,半日便見成山。轉過成山,望正西行,使前有雞鳴嶼,內有浮礁一片,可以避之。往西有夫人嶼,不可在內。使船收到劉島西小門也,可進廟前拋泊。劉島開洋正北行,使好風一日到之。罘島東北有門可入,西北離有一百「餘里,有黑礁一片,三四畝大,避之。收到八角島,東南有門可入。自之罘島有好風,半日使過抹直島,有金嘴石衝出洋內,潮落可見,避之。至新河海口,到沙門島,東南有淺可挨深行。使南門可入。東邊有門,有暗礁二塊,日間可行。西北有門可入,廟前拋泊。」 《沙門島》開洋望北,徑過砣磯山、欽島、漠島、南「半洋、北半洋,到鐵山洋,往東收旅順口,東收黃洋川。西南嘴有礁石一路,山東進口,過黃洋川,東收平島。口外有五箇饅頭山,進口拋泊。南邊一路,老岸外洋有一孤山,望成兒嶺盡頭,東望有三山,正中進入,內有南北山,沙帶一條相連,陡岸深水,可以拋泊。三山西有南山,進收青泥窪,西有松樹島」 ,北有孤山。東北望看鳳凰山,便是和尚島,烽墩下占。西有礁石,西北有廟,外有淺灘,亂礁避之。三山北,看青島一路山,望海駝,收黃島。是島若鐵山。往西收羊頭窪、雙島。有半邊山、艾子口,望塔山,看連雲島。東北看蓋州一路山,看鹽場。西有寶塔臺,便是梁房口。進入三岔河,收牛莊、馬頭,拋泊直沽開洋望東挑南一字行,使一日一夜,見半邊山,便有沙門島。若挑南一字,多了必見萊州三山。挑東北行,使半日便見沙門島。若挑北一字行,見砣磯山,往南收登州衛北沙門島。開船東南山嘴有淺可挨中望東行,使好風,一日一夜到劉島,收入宮前。劉島開洋,望東挑北一字,轉成山嘴。望正南行,使好風,一日一夜見綠水好風一日一夜見黑水,好風一日一夜便見南洋綠水好風,兩日一夜見白水。望南挑西一字行使好風。一日點竿,累戳二丈,漸漸減作一丈五尺,水下有亂泥,約一二尺深,便長灘,漸漸挑西收洪,如水竿戳著硬沙,不是長沙地面,即便復回。望大東行便見綠水。望東行使到白水,尋長沙,收三沙洪。如收不著洪,即望東南行,使日間看水,黃綠色,浪花如茶沫水,夜間看浪,潑如大星多即是茶山。若船稍坐茶山,往西南,一字好風半潮,北見崇明沙,南見青浦墩,沿岸劉家港,如在黑水洋正南拋西一字,必是高了。前有陰沙、半洋沙,嚮沙攔頭沙,即是瞭《角嘴北》便復回往正東,行使看水色,風汛,收三沙洪。如風不便,收不得洪,即挑東南,行使看水色,收寶山。如在黑大洋挑,必是低了,可見隔界大山一座,便望正西。挑南一字行使好風一日一夜便見茶山。如不見隔界山,又不見茶山,見黑綠水多,便望正西,行使必見石龍山、孤礁山、孤礁山。復回望西南,行使見茶山。收洪後,住盡回帆程限。至遼河口開洋,順風一日一夜,經至鐵山南面,山前帶東鐵一字望南行使經至成山,收入南洋。望正南行使三日三夜,經至桃花斑水邊,望東行使見白水帶西,一字勤戳點竿,尋投長灘一丈八尺。

漸漸減至一丈五尺。望西行,戳揚子江洪如尋不見,洪內望下使必見茶山。至茶山後,水弱,船稍南面,坐茶山,望西行,使半潮便見崇明洲。如若順風,一朝送至劉家港口內挑泊。若船去回,須記桃花斑。水北有半洋沙,嚮沙陰,沙在洋內須要隄防。凡空回還不可料程,早晚船沙料亦如此,隄防無礙。至福建布政司,「水波門、長樂港船廠開船,水程地頭,預要水手船隻護送沿港海島。其神仙壁、碧水、屈山島去處,古有賊船,以備良便。船開洋,送至三岔河口,如過一日二日至古山寺,登山送香燭,防東南颶作,潮大過日平息,送至望淇港娘娘廟前挑泊。過日至長樂港口,過一日至遠鎮巡檢司,過一日至福州左」 等衛,告要水手船送。過一日至五虎廟,燒總福。過一日至五虎門開洋,望東北行使正東便是裏衣山,正北便是定海千戶所,東南便是福清縣鹽場。過一日至王家峪海島拋泊。過一日至北高山巡檢司,西洋山口好拋泊。過一日至福寧縣,晚收風,入幇娘娘廟前拋泊。過一日至滿門千戶所,防有天霧,晚收巡司海口,過一日至金鄉衛,告要水手船隻引送。過一日至松門衛,過一日至溫州平陽縣巡檢司海口,至鳳凰山、銅盆山,防東南颶作。晚收中界山挑泊。過一日至盤石衛,但見天霧,在中界山正北島拋泊。過一日,南風行使至,晚收北門千戶所,要尋捕魚小船送。過一日,南風往北,行使過利洋、雞龍山等潮,可行至松門港,松門衛東港拋泊,見捕魚船十五六隻,便見港口。過一日,等潮開船,至台州海門衛東洋山,晚收拋泊。過日離溫州望北行,使晚到挑青千戶所聖門口拋泊。過日開洋,至大佛頭山、屏風山,至健跳千戶所、長亭千戶所東門拋泊,要水手送。過日至定海衛,收回金鄉衛、盤石衛要稍水手,離石浦港後開出,過銅瓦山、後沙洋、半邊山、黨溪千戶所,望北行,使至青門山、亂石礁洋,至前倉千戶所、雙臍港騎頭巡檢司前拋泊。過日,至大嵩千戶所,過招寶山,進定海港,定海衛南門拋泊。要稍水手,送燒總福娘娘廟前祭奠。開洋,望北行,使至遮口山、黃公洋,至烈港千戶所、海寧衛東三姑山,望北行使,若至茶山,低了。至金山衛東海灘,松江府上海縣套水淺,望東南行使,過晚拋船。等潮,過羊山、大七山、小七山,過太倉、寶塔,望東北行使。兩日兩夜,見黑水洋,東風使船一日見綠水瞭。見海內懸山一座,便是延真島,至靖海衛口,淺灘,可預避之。

丘濬《大學衍義補》:「海運之法,自秦有之。唐人亦轉東吳粳稻給燕、幽,然亦給遠方之用而已。用以足國,則始于元焉。初,伯顏平宋,命張瑄等以宋國籍,自崇明由海道入京師。至元十九年,始建海運之策,命羅璧等造平底海船,運糧從海道抵直沽。是時猶有中灤之運,不專於海道也。二十八年,立都漕運萬戶府,以」 督歲運。至大中,以江、淮、江、浙財賦府每歲所辦糧充運,以至末年,專仰海運矣。海運之道,其初也,自平江劉家港入海,至海門縣界開洋,月餘始抵成山。計其水程,自上海至揚村、馬頭,凡一萬三千三百五十里。最後千戶殷明略者又開新道,從劉家港至崇明州三沙放洋,向東行,入黑水大洋,入界河,當舟行風信,有時自浙西至京師,不過旬日而已。說者謂其雖有風濤漂溺之虞,然視河漕之費,所得蓋多。然終元之世,海運不廢。我朝洪武三十年,會通河通利始罷海運。考《元史·食貨志》論海運,有云:「民無輓輸之勞,國有蓄儲之富,以為一代良法。」 又云:「海運視河漕之數,所得蓋多。」 作《元史》者皆國初史臣。其人皆生長勝國時,習見海運之利,所言非無徵者。竊以為自古漕運之道有三,曰陸,曰河,曰海。陸運以車,水運以舟,而皆資乎人力。所運有多寡,所費有繁省。漕河視陸運之費省十三四,海運視河運之費省十七八。河漕雖免陸行,而人輓如故,海運雖有漂溺之患,而省牽率之勞,較其「利害,蓋亦相當。今漕河通利,歲運充積,固無資於海運也。然善謀國者,恆于未事之先,而為意外之慮。今國家都幽、蓋極北之地,而財賦之入,皆自東南而來。會通一河,譬則人身之咽喉也。一日食不下咽,立有死亡之禍。況自古皆是轉般,而以鹽為傭直,今則專役軍夫長運,而加以兌支之耗,歲歲常運,儲積之糧雖多,而征戍之卒日少。食固足矣,如兵之不足,何迂儒為遠慮。請于無事之秋,尋元人海運之故道,別通海運一路,與河漕並行。」 江西、湖廣、江東之粟,照舊河運,而以浙西、東

「瀕海一帶,由海通運,使人習知海道,一旦漕渠少有滯塞,此不來而彼來,是亦思患豫防之先計也。」 家居海隅,頗知海舟之便。舟行海洋,不畏深而畏淺,不慮風而慮磕。故製海舟者必為尖底,首尾必俱置柁,卒遇暴風,轉帆為難,亟以尾為首,縱其所如。且暴風之作,多在盛夏,今後率以正月以後開船,置長篙以料「角,定盤針以取向,一如蕃舶之制。」 夫海運之利也,以其放洋,而其險也,亦以其放洋。今欲免放洋之害,宜預遣習知海道者,起自蘇州劉家港,訪問傍海居民、捕魚漁戶、煎鹽竈丁,逐一次第「踏視海涯有無,行舟潢道,泊舟港㲼,沙石多寡,洲渚遠近,親行試驗,委曲為之設法,可通則通,可塞則塞,可迴避則迴避。」 畫圖具本,以為傍海通運之法,萬一可行,是亦良便。若夫占視風候之說,見于沈氏《筆談》。每日五鼓初起,視星月明潔四際至地皆無雲氣,便可行舟。至于巳時則止,則不遇暴風矣。中道忽見雲起,即便易柁回舟,仍泊舊處。如此可保萬全,永無沉溺之患。萬一言有可采,乞先行下閩廣二「藩,訪尋舊會通番航海之人,及行廣東鹽課提舉司,歸德等場,起取慣駕海舟竈丁,令有司優給驛遣。既至,訪詢其中知海道曲折者,委以《海道事宜》,許以事成加以官賞,俾其監工照依海舶式樣,造為運船,及一應合用器物,就行委官督領。其人起自蘇州,歷揚、淮、青、登等府,直抵直沽濱海去處,踏」 看可行與否,先成運舟十數艘,付與駕使,給以月糧,俾其沿海按視經行停泊去處,所至以山島港㲼樹幖幟,詢看是何州縣地方,一一紀錄,造成《圖朋》,縱其往來十數次,既已通習,保其決然可行無疑。然後於崑山、太倉起蓋船廠,將工部原派船料,差官於此收貯,照依見式,造為海運尖底船隻。每「隻量定軍夫若干,裝載若干」 ,大抵海舟與河舟不同,河舟畏淺故宜輕;海舟畏風故宜重。假如每艘載八百石,則為造一千石舟,許其以百石載私貨,三年之後,軍夫自載者,三十稅一;客商附載者,照依稅課常例,就于直沽立一宣課司收貯,以為歲造船料之費。其糧既從海運,腳費比漕河為省,其兌支之加耗,宜量為減殺。大約海舟一載千石,則可當河舟所載之三。河舟用卒十人,海舟加五或倍之,則漕卒亦比舊省矣。此又非徒可以足國用,自此京城百貨駢集,而公私俱足矣。考宋《朱子文集》,其奏劄言:廣東海路至浙東為近,宜于福建、廣東沿海去處招邀米客。《元史》載順帝末年,山東、河「南之路不通,國用不繼。至十九年,議遣戶部尚書貢師往福建,以閩鹽易糧給京師,得數十萬石,京師賴焉。其後陳友定亦自閩中海運進奉不絕也。況今京師公私所用,多資南方,貨物之來,苦于運河窄淺,舳艫擠塞,腳費倍于物直,貨物所以踴貴,而用度為艱。此策既行,南貨日集于北,空船南歸」 者,必須物實,而北貨亦日流于南矣。今日富國足用之策,莫大于此。說者若謂海道險遠,恐其損人費財,請以元質之。其海運自至元二十年始,至天曆二年止,備載逐年所至之數,以見其所失不無意也。竊恐今日河運之糧,每年所失,不止此數。況海運無剝淺之費,無挨次之守,而其支兌之加耗,「每石須有所減,恐亦浮于所失之數矣。」 此策既行,果利多而害少。又量將江淮、荊湖之漕,折半入海運,除減軍卒以還隊伍,則兵食兩足,而國家亦有水戰之備,可以制服邊海之夷,誠萬世之利也。章句末儒,偶有臆見,非敢以為決然可行,萬世無弊也。念此乃國家萬萬年深遠之慮,姑述此嘗試之策,請試用之,試之而可,則行,不可則止。

《遼海新道》。萬曆四十六年,副使陶朗先開。蓬萊縣 正北天橋口開船「至廟島六十里,至鼉磯島一百七十里,至羊駝島二百五十里,至皇城島一百里,至鐵山六百五十里,至西北老豬圈五十里,至牧羊城一百里,至羊頭凹八十里,至雙島六十里,至豬島一百五十里,至中島二百五十里,至北信口一百八十里,至蓋州套」三百二十里。

黃縣 東北陸路二十里黃河口。開船至廟島六十里,前進同。

福山縣 西北陸路四十里,八角口開船。棲霞縣 西北陸路一百五十里,天橋口開船。東北陸路一百二十里,八角口開船,「至廟島」 一百里。

招遠縣 正北陸路一百里。請幫助識別此字。《屺島》:開船至《桑島》八十里,至《廟島》七十里

萊陽縣 正南陸路一百一十里,金家口開船。東南陸路一百里,行村寨開船:「至黃島一百里,至炕島四十里,至甕島六十里,至靖海衛張家口四十里,至馬頭嘴四十里。」

《寧海州 》正北陸路十里:「養馬島,開船至之罘島四十里,至八角口八十里。」 西北陸路二十里「龍門港,開船至之罘島四十里。」 西南陸路一百三十里,「乳山寨,開船至郎郎口。」 東南陸路一百三十里,「郎郎口開船至馬頭嘴七十里,至嘉雞汪一百二十里,至倭島二十里,至養魚池六十里,至成山嘴六十里,至招羊口四」 十里,至「《雞鳴島》四十里,至《劉公島》」 六十里,至《養馬島》一百六十里。

文登縣 正南五十里望海口開船,西南陸路八十里長灣口開船,東南陸路一百二十里馬頭嘴開船,正東陸路一百里倭島開船。

船隻:有淮船,有遼船,有魚船,有「塘頭」 船,有《太倉》船,有《瓜洲船》。船隻無定數,以糧為數,大者載糧千餘石,次七八百石,又次四五百石或二三百石。雇募者什之七,官造者什之三。

糧額初派十萬石,加增五萬石,召買合濟青、萊共三十萬石,視歲豐歉,彼此通融。天啟年間,登屬派運米豆,倏派倏止,倏多倏寡,殊無定額。大抵照糧估直,照值抵作正供。

運役有千總,有把總,有旗牌,有書記,有家丁,有押船夫,一曰「旗民」 ,有水手,有嚮導,又有加銜。至守備者,大概以五千石為一艘,用一官押之,各官用識海道者充之。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