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314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三百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三百十四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三百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三百十四卷目錄

 平陽府部彙考八

  平陽府封建考

  平陽府公署考上

職方典第三百十四卷

平陽府部彙考八[编辑]

平陽府封建考        府志[编辑]

上古

唐國 ,堯始封地也,即今翼城縣。堯子九人,舜受禪,封堯長子朱於丹淵,封其庶子於唐,以奉堯祀。《括地志》云:「故唐城在絳州翼城縣西二十里,即堯裔子所封國。」

虞商均 舜之子也。皇甫謐曰:「女英生商均。」 或云:「舜封子均於商號商均。」 或。又云:夏封舜子商均於虞在今臨晉縣之虞鄉。

綸 ,國名。《左傳》云:「少康逃奔有虞,虞思於是妻之以二姚,邑諸綸。」 即今榮河縣。

虞 、商諸侯,與芮伯爭田來質成,文王感而相讓。今平陸縣東北有虞城,芮即與虞君讓田者。後至春秋時,芮伯萬多寵,其母惡之,逐居於魏。秦師圍魏,執萬以歸,尋復納之,後為晉所滅。國在芮城縣西,芮故城猶存。

郇 ,文王第十五子。封郇伯為郇國,治諸侯,有功。《詩》曰:「四國有王,郇伯勞之。」 今解州北曲范村有郇瑕故城,《春秋傳》曰「必居郇瑕之地」 是也。叔處 ,周武王弟。既克商,封兄弟之國。叔處封於霍,為霍叔,今霍州。

虞公 ,姬姓,仲雍後。武王即位,封為虞公。解州平陸縣吳山上有虞城。

韓國 在河東,周同姓諸侯。《左傳》曰:「昔周公弔二叔之不咸,故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邗晉、應、韓、武之穆也。今太原、平陽即其地。

叔虞 ,周成王之弟。王即位之五年,削桐葉為珪戲,以封叔虞。史佚以為言,遂封叔虞於堯之故墟,曰唐侯。子燮立,因晉水改國曰晉。十四傳至湣侯,為曲沃武公所併。

原伯 ,姬姓,名紋,文王第十六子。武王十三年封。初為公,尋為伯,傳魯,《魯傳》貫。襄王三年,晉侯圍原,降遷翼。

《晉 春秋》:魯隱公七年,「曲沃武伯卒,子稱代立,是為曲沃武公,謂之後晉,請命於周,列而為諸侯。獻公嗣位,殺世子申生而立奚齊。里克之難作焉。惠、懷無親,外內棄之。文公出亡,歸而定國主,盟諸夏,歷襄公、靈公、成公、景公、厲公、悼公,歷平公、昭公至頃公。六卿強而公室弱,歷定公至出公。智氏始與韓、魏、趙分范、中行」 氏。公怒,四卿反攻之,出奔而死。哀公時,韓、趙、魏滅智氏而分之。幽公立,止有絳、曲沃二邑,餘皆入於韓、趙、魏號為「三晉。」 烈公立三卿,以周威烈王命為侯,又立孝公。至靖公,廢為庶人,而晉祀絕。

楊 ,姬姓,爵未具,國今在河東。楊之先出自有周。伯僑者,以支庶初食采於晉之楊,因氏焉,其後晉滅之,以賜大夫羊舌肹為采邑。韓 ,周同姓姬氏,其後苗裔事晉,封於韓原,今在陝西同州郃陽縣。武子三世有韓厥,從封姓為韓氏。其後宣子徙居州,今在河內縣。宣子子貞子徙居平陽。至韓虔始與趙、魏共分晉地,受命為諸侯。二年,滅鄭,因徙都鄭。

魏 先畢公高周同姓。畢萬事晉獻公,封於魏,數世生絳,事悼公,至桓子始分晉地。孫斯為文侯,敬賢禮士,納諫恤民,稱為「七國之賢主。」 武侯嗣,稍侵與國。惠王結怨韓、趙,秦取其西河。後遷都大梁,至安釐而滅於秦。

趙 先世造父,封於趙城。趙夙為晉獻公將,生衰,事文公,至烈侯、趙籍,遂分晉地,自居其國。惠文用趙奢而破秦師,孝成受韓之上黨而用趙括,大敗於長平,至幽繆而滅於秦。

西魏王 項籍欲取梁地,乃徙魏王豹為西魏王,王河東,都平陽。

平陽侯 曹參,以中涓從起沛,至霸上為侯。以將軍右丞相出征齊、魏,後封為平陽侯。參卒,子

窋立。窋卒,子奇立。奇卒,子時立。時尚平陽公主,生子襄。時卒,襄立。襄尚衛公主,生子宗。襄卒,宗立。征和二年,坐太子死,國除。

絳侯 周勃,以中涓從起沛,至霸上,為侯。惠帝時為太尉,高后末,誅諸呂,文帝時為丞相,卒,子勝之立。勝之尚公主,坐法,國除,絕一歲。文帝擇絳侯之子賢者亞夫封條侯,續絳侯。景帝三年,平吳楚,中三年以法除其國,又除一歲。帝更封絳侯別子堅為平曲侯。續絳侯。卒,子建德立。元鼎五年,坐酎金不善有罪,國除。

汾陰侯 周昌嘗擊破秦兵,入漢,出關,以內史堅守敖倉,以御史大夫封。卒,子開方立,以罪廢。文帝初,別子《意續侯》復以罪廢。景帝中二年,封昌孫左車為侯。建元元年,有罪,國除。

猗氏侯 陳遫,以舍人從起豐,入漢,以都尉擊項羽有功封。卒,子交立。交卒,子差立。差卒,無後,國除。

蒲侯 《蘇昌》,以圉小吏捕反者有功封。

東漢

聞喜侯 竇武永康元年桓帝錄定策功封臨晉侯 楊賜弘農震之孫靈帝時為太傅司徒以師傅恩封。

安邑侯 母丘儉,曹操時討公孫淵有功。丕立,進封。

臨晉侯 楊駿,后父,文帝封,為賈后所殺。「平陽侯 賈模,充之從子」 ,以預誅楊駿有功,惠帝封。

安邑公 薛興,榮河人。以尚書右僕射封聞喜公 。名子良,《元帝》建元元年封,後進封竟陵王。

南宋

聞喜公 裴德,以金吾大將軍封。

河東王 叔獻字子恭高宗第九子性恭謹好學大建五年封。

北魏

平陽王 名熙《道武子》天興年封。

河東公 薛,彪子。道武時,以部落歸國,封河東王 。《苟頹》,太武時,進爵公,後進爵王。平陽伯 《堯暄》,以祖父事《燕》來歸封。

汾陰侯 《薛辯》,以軍功封。

夏陽子 裴寬,以戰功封,「由男進爵。」

安邑子 《裴雙碩》,位弘農太守封。

平陽王 參《朱隆》,普定元年封。

河東公 閭毗,以《文成》母恭皇后兄封。

臨晉公 薛貞度,河東人。以歸功封。

汾陰公 薛守仁,以善政封。

聞喜公 裴弘陀、《裴延慶》、裴冑俱封。

汾陰侯 薛辯,榮河人。以來歸封。

河東公 薛洪祚,榮河人。以戰功進封子印襲封。

北齊

趙郡王 名琛神武弟天平三年追封。

《平陽靖翼王 》名淹,神武第四子。天保初,封。後周。

河東郡公 李椿子嗣爵,改封《平陽縣》公。 伊《婁穆》,以戰功封。

平陽公 《李彥》,以功封。

聞喜公 裴矩,煬帝以經略封。

河東公 裴行儼,中書舍人,有威名封。

霍王 名元軌高祖子武德四年封。

《河東王 》名承德,《建成子》。

絳王 名悟憲宗子。元和初封。

《平陽王 》,名《敬暉》。中宗時,以《定策》功封。

「霍山王 」 :名連,封代無考。

霍山公 名《洪嗣》,以漢陽郡王瓌子,繼諡曰「武。」 聞喜公 《裴寂》中書令以開國功封;又裴宣機以禮部尚書封,裴法師以都督將軍封,裴行儉以總管尚書封,《裴託》以都督大將軍封,裴修已以金吾大將軍封,裴紹業以秦州都督封,《裴茲明》以青州刺史封。

桐鄉男 王《景暠》,聞喜人。以軍功封。

河東公 《裴律》,師,寂子。以駙馬都尉封,子《裴承祿》襲封。《裴秉》以禮部尚書封。《裴諗》以刑部侍郎封。《裴郁》以太常封。

河東郡公 裴思諒以「靈武大總管封。」

平陽郡公 《裴確》,以金吾將軍封。

河東男 《裴鉷》以參將封郇國公 ;《裴均》以《左僕射》、平章事、正平男、進封翼城公 ;《裴伷先》以工部尚書封「晉城子 」 ;《裴思義》以河東太守封

冀國公 《裴熙績》,以邢部尚書封,子居道襲封。又《裴冕》以《靈武功》封,實封五百戶。

絳郡公 裴士淹以禮部尚書封。又《裴伯》以神封。《裴仲將》以吏部尚書封。

正平公 《裴灌》,以禮部尚書封。

河東伯 裴《弘泰》,以《義成》等節度使、太子少傅封。

正平子 裴洪,以司農少卿封。

河東郡公 薛苹,憲宗時以御史大夫封。《宋》《遼》《金》《元志》皆失載。

高平王 名濟,恭王第二子。永樂二年封平陽府城。後革爵,止襲,管理府事。

平陽王 名濟《爌》恭王第三子。永樂年封,後革爵。

《交城》王 名《美垸》,定王第二子。正統三年分封平陽,諡「恭順」,凡五世。後革爵,止襲管理府事。《陽曲王 》名美。定王第三子。正統二年,分封平陽府,後革王爵,止襲管理府事。

西河王 名《美埻》,定王第四子。正統二年分封平陽府。諡《恭靖》。

河東王 名鍾鏸,憲王第三子。正統十三年分封。諡《昭靖》。

山陰王 名遜,煁簡王第四子。天順四年,分封蒲州,諡《康惠》。

襄垣王 名遜,焯簡王第五子。天順四年分封蒲州,諡「恭簡」 ,傳安惠王,後革王爵,襲管理府事。靈丘王 名遜,《烇簡王》第六子。天順四年,分封絳州,諡「榮順」 ,歷僖、靖、莊、和凡四世,後革王爵,襲管理府事。

懷仁王 名遜,烠簡王第八子。天順四年,分封霍州。諡「榮定。」 歷安僖、恭和、溫惠。無嗣,後以姪嗣封。

《隰川王 》名遜。簡王第十子。天順四年封隰州,諡「懿安。」歷恭僖、莊隱、康肅、莊惠。無嗣。後以次管理府事。

吉陽王 名聰。惠王第三子。成化十九年分封。諡《恭順》。

稷山王 名佶,焨簡王第五子。宣德三年分封。諡《悼靖》。

竊據附

《上古共工氏 》。太昊之沒,共工氏曰康回,自謂「水德,以水紀官」 ,欲壅防百川,隳高湮卑,以害天下。女媧戮之,共工遂亡。

《夏窮后羿 》,夏太康失馭,畋于洛表,十旬勿反。羿乃乘民怨,拒于河,因立其弟仲康而相之。及帝相立,乃擅權逐相而自立,以代夏政。用寒浞,羿將歸自畋,浞與家眾殺而烹之,以食其子。子不忍食,并殺于窮門。

《寒浞 伯》后寒之讒,子弟相羿,行媚于內,施賄于外。娛羿出,畋殺之代立,弒帝相后婚方娠,逃歸有仍。生少康。少康乃滅浞,興復夏道。

漢劉淵 ,冒頓之後。昌姓劉,在惠帝永興元年為冠軍將軍。淵從祖右賢王宣謂其族人曰:「今司馬氏骨肉相殘,四海鼎沸,復呼韓邪之業,此其時也。」 乃相與謀推淵建國,號曰漢。懷帝。二年,淵即皇帝位。四年七月卒。

劉聰 ,淵之子,驍勇絕人。淵即帝位,以聰為大將軍。淵卒,聰殺其兄太子和而代立,使呼延晏寇洛陽,執懷帝。建興元年,帝遇害。四年九月,劉曜攻陷長安,執愍帝於平陽,十二月,帝亦遇害。永興元年,聰卒,太子粲即位,為靳準所殺。丞相曜即皇帝位。

劉曜 ,淵之族子也。淵即位,以曜為龍驤大將軍。聰即位,以曜為大司馬。聰卒,曜代立,遷都長安,改國號曰「趙。」 咸和三年,其臣石勒殺曜,太子熙奔上邽。勒取長安,遂亡,共十二年。

後趙石勒 為人所掠,賣與母王氏相失。劉琨得之,遣使併其從子虎送於勒,勒報書謝之。事劉淵,屢建大功。後僭帝位,是為後趙後,傳國其子弘。石虎廢而立邃。後廢邃自立,為冉閔所殺,石氏遂亡。

西燕慕容沖 。沖,慕容儁之子;暐,泓弟也,小字鳳凰,初封中山王。苻堅滅燕,擒暐入關中。沖姊清河公主年十四,有殊色,堅納之。沖年十二,亦美麗,堅又幸之。姊弟專寵,長安歌之曰:「一雌復一雄,雙飛入紫宮。」 後堅敗於淮南,慕容垂叛堅。

攻苻丕於鄴,沖亦起兵河東,高蓋、宿勒崇等立沖為皇太弟,進據阿房。後聞暐為堅所殺,遂自稱尊號,年號更始,居平陽,攻破長安。越明年,沖為左將韓延所殺,立沖將段隨為燕王。慕容永誅隨,立沖子瑤,改元建平。永又弒之,立慕容泓之子忠,改元建武。忠後亦被弒,乃立慕容永為河東王,改元中興,稱帝於長子。甲午,為慕容垂所滅。凡十年,西燕遂亡。

平陽府公署考上       府志[编辑]

本府

府署 舊在城西北隅,明永樂二年,改建城西。天順間,知府姜德政、正德間,知府閔槐前後增修。

皇清康熙三十四年,地震塌毀殆盡。

上發帑金,遣戶部員外倭倫、同知府王輔重建。

大堂 、戒石亭 ,東西六房 ,儀門 ,大門,清軍廳。

督糧廳

理刑廳 舊俱在儀門外東,名曰「東署。」 康熙三十四年,地震,盡廢。

經歷司廳 大堂東

照磨所廳 大堂西

知府宅 二堂後

同知宅 知府宅東。康熙二十九年,移駐蒲州。三十四年,地震,宅廢。

通判宅 知府宅西。地震,移建推官宅址。推官宅裁,同知宅東缺。康熙三十四年,地震,宅廢,因建通判宅。

經歷宅 夾道東

「照磨宅 」 ,夾道西。

司獄司宅 儀門外西

土地祠 儀門內西

馬神廟 大門外東

獄 司獄司東北

寅賓館 儀門外西廢

譙樓 :在府治東,俗名「小鼓樓。」 康熙四十六年,知府劉棨重建。

陰陽學

醫學 俱在府治東

僧綱司 天寧寺

道紀司 天慶觀

織造局 府治東,關帝廟旁。

清軍局 在小分司北。明止德間,同知李滄建。稅課司 在東關,今裁。稅歸本府徵收,每年以經歷、照磨遞領。四十四年,知府劉棨盡革從前陋規。

庫 大堂:東曰「豐」 ,南曰「實。」

如京倉 府治北

廣濟倉 東關

建雄驛 舊在北關,今移城內。

建雄遞運所 北關,今廢。

平陽衛 府治東北

總鎮公署 府治東北,明德坊西北街。康熙二十二年,太原鎮移駐於此。

遊擊公署二 :左營,太平坊東北街;右營,普佑坊東北街。

守備公署二 :左營,崇道坊南北街;右營,景行坊東南街。以上俱鎮標。

參將公署 府治東,崇道坊西大街。

守備公署 崇德坊南大街。以上「平陽營」 兵器局 ,府治東北。

演武場 府城西北。明萬曆三十六年建,總鋪 府治東。

臨汾縣署 舊在城西,明永樂元年徙府治東感化坊,以「晉山書院」 改建。弘治間知縣許莊、正德間知縣趙統重修。

皇清康熙三十四年,地震毀。

上發帑金,遣戶部員外倭倫督同知縣彭希孔重建。

大堂 、戒石亭 東西六房 ,儀門 、大門、贊政廳 、幕廳 ,俱廢。

知縣宅 二堂後

縣丞宅 大堂西

典史宅 大堂西南

土地祠 儀門外西

旌善亭 《申明亭 》「縣治東。」

獄 儀門內西南隅

察院 縣治西

布政分司 縣治西南

按察分司 縣治南

小分司 :縣治南察院以下至小分司地震俱。

庫 大堂西

預備倉 、《俸給倉》、

社倉 北關、縣底、喬李、劉村、吳村、泊莊凡六。「惠民局」 四 四門外,月城內。萬曆間,知縣邢雲路建,今廢。

張村岔巡檢司 今裁

大教場 南門外八里

小教場 縣治東南

養濟院 :縣治東,邑人賈從淮建,今廢。

生圄 北關外,舊建雄驛。萬曆間,知縣邢雲路建,今廢。

外州縣

襄陵縣署 城東北隅。宋天聖元年初建。金泰和間,縣令韓旭修。元至正間,縣尹王嘉改建。明洪武二年,知縣余正重修。

皇清康熙乙亥,地震,圮知縣諸來晟、惲東生宋繼均。

續修

大堂 、大門 俱惲「東生重建。」

東西六房 儀門 俱諸來晟重建。

戒石亭 廢

贊政廳 大堂東惲東生重建。

幕廳 大堂西廢

知縣宅 大堂後,宋繼均重修。

縣丞宅 大堂西,縣丞朱鉽「重建。」

典史宅 縣丞宅西。典史錢世美「重建。」

土地祠 大門外西惲。東生建。

寅賓館 譙樓 俱廢

「旌善亭 」 、「《申明亭 》,俱廢。」

獄 儀門外東惲。東生重建。

察院 縣治西南,原係「楊氏花園。」

布政分司 縣治西南隅。

按察分司 縣治西南隅,係永貞觀。

府館 縣治西南。康熙三十四年,地震毀,遂俱廢。

稅課司 大堂西,宋繼均重修。

陰陽學 、醫學 俱縣治西,廢。

僧會司 聖壽寺廢

道會司 縣治西廢

庫 大堂東,宋繼均重建。

預備倉 縣治西南,惲東生建。

常平倉 縣治北

各里社倉 今俱廢

演武場 縣南今廢

養濟院 縣治西南,今廢。

漏澤園 今廢

洪洞縣署 十字街東。舊在范村,隋義寧元年徙今治。明洪武三年,知縣楊茂建。嘉靖間知縣浦鋐、王大任,隆慶間知縣王詔相繼重修。

皇清康熙乙亥,地震毀,知縣李宣重建。

大堂 、戒石亭 東西六房 :儀門 、大門、贊政廳 ,幕廳。

知縣宅 二堂後

「縣丞宅 」 ,「知縣宅東。」

「典史宅 」 ,「縣丞宅南。」

土地祠 儀門外東

寅賓館 譙樓 儀門上。

旌善亭 大門外東

申明亭 大門外西

獄 儀門外西

察院 「縣治東。明洪武二年,典史王信建。嘉靖間,知縣王業、萬曆間知縣喬因羽、南兆、鄭選、趙宸,各增修。」

布政分司 縣治東北。正統二年,縣丞姜弘重修。萬曆間,知縣喬因羽增修。

按察分司 縣治南。弘治、嘉靖間,知縣楊光澤、趙宸相繼重修。

府館 按察司西

稅課司 舊在曲亭鎮,後移城隍廟街西,今裁。陰陽學 、醫學 俱縣治西。

僧會司 、道會司 ,俱無定所。惟隨護印僧寺、道院為之。

庫樓 大堂東

舊預備倉二 :「一在城東隅,後廢,改為古佛寺;一在舊街口,東岳行宮。」

預備倉 縣治西北。嘉靖間,知縣陳宗仁建。康熙三十四年,地震毀,知縣李宣重修。

社倉 縣治東北。萬曆十年,知縣喬因羽建。又一在城,一在萬安,一在曲亭,一在陽曲。

演武場 縣南門外二里許,通駟橋南。嘉靖間,知縣陳宗仁建。

普潤驛 縣北關教廂街東。舊在縣北十里苗村里西,明洪武八年置。正統十年,汾水浸逼,知縣王彧改建北洞里官路東。嘉靖二十年,知縣楊九澤移建於北。

陽曲鎮公館 縣南二十里。

養濟院 縣治東。明嘉靖間,知縣王業建「漏澤園。」

浮山縣署 在城東。元時建。明洪武二年,縣丞徐秉彝、五年,知縣趙思義各增修。嘉靖間,知縣許安、萬曆間,知縣楊逢春、趙應斗重修。

皇清順治六年,賊燬,知縣安應耀重建。

大堂 ,戒石亭 ,東西六房 ,儀門 ,大門,幕廳 ,大堂東。

知縣宅 二堂後

典史宅 縣宅東

土地祠 儀門外東

「寅賓館 」 土地祠前。

獄 儀門外東

察院 縣治東今廢

陰陽學 、醫學 俱在治東。

僧會司 羅漢寺

道會司 三元廟西

庫 大堂後東

預備倉 縣治南

常平倉 大堂西。康熙四十五年,知縣張昌言建。

演武場 北門外

養濟院 西門內,城隍廟後。

趙城縣署 城東,唐麟德間建。明洪武二年,縣丞沈煦重建。其後知縣何子聰、古儒、向明、倪繼志、邢倫相繼增修。

大堂 ,戒石亭 ,東、西六房 ,儀門 ,大門,贊政廳 ,大堂東。

知縣宅 二堂後

典史宅 縣宅東

土地祠 儀門內東

寅賓館 儀門外東

譙樓 大門上

旌善亭 大門外東

申明亭 大門外西

獄 儀門內西

察院 縣治東南

布政分司 縣治東南

按察分司 縣治西南

醫學 縣治東今廢

陰陽學 縣治南,今廢。

僧會司 寶嚴寺

道會司 天寧觀

庫 大堂東

預備倉 縣治南

義宇倉 縣廳東

社倉八 :一在城;七在鄉。

演武亭 城東北三里

養濟院 :縣南門內東。順治十六年,知縣安錫祚「重修。」

太平縣署 在城東南隅。唐貞觀七年建,歷五代及宋,為兵所焚。金天會八年,縣尹畢景魯重建。大定「間,縣尹鄭景甫,元至元間達魯花赤明里。明洪武二年鄧普、顏不花,七年縣丞毛煜,成化間知縣李滸,弘治間知縣尹琭,各重修。」 嘉靖三十四年地震傾圮。隆慶元年知縣羅潮重建,知縣鄒學魯、胡蓮俱增修。

皇清順治初,兵變焚燬。康熙十五年,知縣吳軫重建。

大堂 、戒石亭 ,東西六房 ,儀門 ,大門,幕廳。

知縣宅 二堂後

典史宅 大堂東

土地祠 儀門外東

寅賓館 六神祠東北

獄 縣署西

輕犯「倉 寅賓館東。」

申明亭 舊在縣治東。弘治間,知縣尹琭改建縣治西。

譙樓 縣治西

察院 譙樓西

布政分司 縣治西。俱洪武間,主簿白元善建。按察分司 縣治東。

府館 縣治西。俱正德間知縣盛琛建。

陰陽學 、醫學 舊俱在譙樓北,弘治間改建縣治東南。順治初燬於兵,康熙間知縣吳軫重建。

僧會司 慈氏院

道會司 長春觀

庫 大堂左右

預備倉 城內西北

常平倉 城隍廟西,今廢。

演武場 縣南三里

史村廠 城東四十里史村鎮。

養濟院 縣北關,主簿白元善建。

岳陽縣署 在儒學東。金大定二年,縣尹劉榮祖建。明洪武二年知縣楊「守忠修。景泰間知縣劉英、嘉靖間知縣周冕各增修。」

大堂 ,戒石亭 ,東西六房 ,儀門 ,大門,幕廳 ,大堂東。

知縣宅 二堂後

典史宅 知縣宅東

土地祠 儀門內東

獄 儀門內西

譙樓 縣治東,一名「岳陽樓。」 今祀魁星於上,又名「魁星樓。」

申明亭 、旌善亭 「俱縣治南。」

察院 南門內

布政分司 縣治東,今改「義倉。」

陰陽學 、醫學 「俱縣治南。」

僧會司 大覺寺

道會司 真武廟

庫 大堂西

預備倉 南門內

大有倉 縣治內

盈字倉 儒學內

育嬰堂 康熙四十五年,知縣王昌祚奉文建。養濟院 北關。

漏澤園 縣北

曲沃縣署 在舊城東北隅。明洪武二年,縣丞邢彥文建。成化「七年知縣高隆、正德十一年知縣葛禬、萬曆十三年知縣何出光,各重修。三十七年知縣趙彥復增修。」

大堂 ,戒石亭 ,東西六房 ,儀門 ,大門,幕廳 ,大堂西。

知縣宅 二堂後

縣丞宅 縣宅東

「典史宅 」 「縣丞宅前。」

土地祠 儀門外西

寅賓館 儀門外東

譙樓 即南城門樓,後移建舊城東門樓。《旌善亭 》大門外東。

申明亭 大門外西

鐘樓 俱縣治西南

察院 、布政分司 、按察分司 俱縣治西。府館 縣治南。

陰陽學 、醫學 俱縣治西。

僧會司 東禪寺

道會司 ,「玉清觀。」

庫 大堂東

常平倉 縣治西。洪武三年主簿張友直建。成化八年知縣高隆重修。

皇清康熙三十七年,知縣潘錦重修,增建倉廒九間。

社倉二 一在縣治西南,嘉靖間,知縣陰秉陽建。一在古南門外賈祠東側。康熙七年,邑人賈漢復建。

稅課司 縣治南。洪武六年,縣丞邢彥文建。蒙城驛 縣西北四十里。

侯馬驛 縣西南三十里。俱萬曆十年知縣沈時敘建。

侯馬遞運所 縣西南。洪武八年建。

演武場 城北。正德十三年,知縣侯秩建「養濟院 縣治東。洪武七年,知縣朱武建。天順、成化間,知縣王聰、劉璣各重修。」

皇清順治十七年,邑人賈生芝重修。

漏澤園 一在城北,一在城西,邑人賈漢復建。翼城縣署 「在城南隅,舊治王逢寨,東南隅即今布政分司。後唐長興元年,縣令張仲溫建。明洪武四年,知縣李諒改建於此。嘉靖間,焚於賊,縣丞張鴻重修,知縣賈名儒、周詩增修。崇禎十四年,知縣趙堪重修。」

皇清康熙四十年,知縣馬文鏞增修。

大堂 ,戒石亭 東、西六房 ,儀門 、大門,縣丞廳 ,大堂東北。

典史廳 大堂東北

知縣宅 二堂後

縣丞宅 、「典史」 宅 俱廳後。

土地祠 儀門外西

寅賓館 儀門內東,今廢。

獄 六房西南

申明亭 大門外東

旌善亭 大門外西

譙樓 在庫上

察院 城隍廟西

布政分司 縣治東,內有「文潞公河亭。」

按察分司 衙道街西

府館 察院西。康熙三十四年地震,布政分司以下俱廢。

稅課局 在《剪桐坊》,今廢。

陰陽學 在預備倉東

醫學 、陰陽學北,俱廢。

僧會司 華嚴院

道會司 紫陽宮

庫 後堂東

預備倉 縣治西南

社倉三 陵、下梁壁、中衛,俱廢。

鐘樓 在衙道街

吳村公館 距城五十里。

把總署 在吳村

演武場 「《西關》南。」

養濟院 馬王廟北

漏澤園 「演武場西。」

汾西縣署 城東門內。宋太平興國七年,主簿趙彥建。明成化二十二年,知縣陳文英修。萬曆八年,知縣王自謹開拓後宅二進。二十年,知縣王賓改建。崇禎元年火,知縣孫以約重建大堂 、戒石亭 、東西六房 ,儀門 、大門、幕廳 。大堂東,久圮。

皇清康熙九年,知縣蔣鳴龍重建。

知縣宅 二堂後

典史宅 儀門西

土地祠 儀門內東

「寅賓館 」 土地祠前。

獄 六房西南

申明亭 、旌善亭 俱縣西南。

察院 東門內。成化間,知縣賈宣建,知縣蔣鳴龍修。

陰陽學 、醫學 俱縣治東。

僧會司 巖棲寺

道會司 關帝廟

演武場 縣東門外一里,官路南。

庫 大堂西

預備倉 縣治東。舊縣丞宅後缺裁,改倉。知縣蔣鳴龍重修。

社倉二 一在縣治南,一在水潤鎮。萬曆間,知縣毛炯建。

養濟院

漏澤園 城西一里

義塚 城東泰山廟側,知縣蔣鳴龍捐置。靈石縣署 在聞絃門街北。明洪武十一年,知縣張先建。正德六年,賊焚,知縣孫璲、縣丞石宗璽重建。嘉靖間,知縣董大經、申嘉言;萬曆間,知縣白夏遞有增修。

皇清康熙三十八年,知縣郎國禎重修。

大堂 ,戒石亭 ,東西六房 ,儀門 ,大門,幕廳 ,大堂西。

知縣宅 二堂後

縣丞宅 二堂東

「典史宅 」 ,「縣丞宅南。」

土地祠 儀門外

寅賓館 土地祠東

獄 六房西南

申明亭 大門東

譙樓 縣治西

察院 正明門街東

布政分司 縣治東南隅。

按察分司 聞絃門街南。

陰陽學 察院街南

醫學 縣門街南

僧會司 惠濟寺

道會司 瑞雲觀

庫 大堂東西

預備倉 東門內

社倉五 一預備倉。內一仁義鎮,一冷泉鎮,一蘇溪村,一段純村。

「演武場 」 小水北岸。

草場 惠濟寺東

靈石口巡檢司 城北四十五里冷泉鎮,今裁。

瑞石驛 南門外高崖頭鎮,隋開皇間獲瑞石於此,故名。

仁義驛 縣南四十里仁義鎮。

冷泉鎮察院 城北四十五里。

冷泉鎮公館 察院西街北。

仁義鎮公館 在驛東

養濟院 城內東北隅

漏澤園 北門外東山下。

蒲縣署 在城東門之內,明洪武間建。崇禎十五年,知縣劉正德修。

皇清康熙七年,知縣吳運新。二十年,知縣朱元祫《二》。

十五年知縣張嵋,三十五年知縣張元英重修大堂 、戒石亭 、東西六房 ,儀門 、大門、贊政廳 、大堂東。

廷尉署 :順治十一年,典史俞廷音重修。「知縣宅 」 、二堂後,知縣吳運新重修。

典史宅 大堂東北。康熙元年,典史朱之增重修。

土地祠 儀門內東

寅賓館 儀門外東

獄 ,「六房西南隅」 ;

旌善亭 縣門東 。申明亭 縣門西,久廢。察院 舊在城之中,天啟四年,知縣羅永新改建於「縣治西舊學宮地,康熙二年知縣王啟泰重修。」

陰陽學 ,「察院東。」

醫學 南門外,俱久廢。

僧會司 勝果寺

道會司 關帝廟

張村岔巡檢司 縣東七十里。

庫 大堂東

預備倉 南門內,知縣張元英改建察院司之墟。

社倉 儀門外西,久廢。

演武場 舊在城西南,為河水所衝,今移城東堤堰外。

養濟院 小東關,久毀。

漏澤園 縣北。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