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323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三百二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三百二十三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三百二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三百二十三卷目錄

 平陽府部彙考十七

  平陽府兵制考

  平陽府物產考

職方典第三百二十三卷

平陽府部彙考十七

[编辑]

平陽府兵制考        府志

[编辑]

本府

太原鎮 平陽舊設《道標》。

皇清康熙元年,奉裁,改設「提督衙門。」四年,移駐太原。

府。十四年復移駐平陽。後提督奉裁。二十二年移太原鎮駐平陽。總兵官一員。

鎮標左營 中軍遊擊一員,中軍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戰兵一百七十名,步戰兵四百七十六名、守兵一百二十九名,共官兵七百八十三員名。

鎮標右營 遊擊一員,中軍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戰兵一百四十名,步戰兵四百九十九名,守兵一百三十六名。共官兵七百八十三員名。

平陽營 參將一員,中軍守備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三員,馬戰兵七十八名,步戰兵二百八十九名,守兵四百四名,共官兵七百七十七員名。分防地方 :曲沃縣侯馬鎮兵二十五名,蒙城鎮兵五名,隘口鎮兵五名,臨汾縣北高鋪兵五名,南大韓鋪兵五名,岳陽縣兵十六名,草峪嶺兼防三不管嶺兵十六名,浮山縣兵「十六名,留平把總來往巡查;趙城洪洞、曲沃兵三十名,分派防禦,左哨把總來往巡查;襄陵太平、絳州、稷山、河津兵五十名,分派防禦,右哨把總來往巡查。」

外州縣

吉州營 守備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一員,馬戰兵十名,步戰兵二十五名,守兵一百八十八名,共官兵二百二十六員名。

分防地方 :「吉州平渡關兵四名,李兒坡兵四名,馮家集兵五名,官灘裏兵四名,把總來往巡查。七郎廟兵四名,釣魚崖兵四名,師家灘兵四名,船窩鎮百總一名,兵二十九名,鄉寧縣管隊一名,兵十名,俱千總來往巡查。」

隰州營 守備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一員,馬戰兵十名,步戰兵二十五名,守兵一百八十八名,共官兵二百二十六員名。

分防地方 :隰州上莊村兵十名,辛莊村兵十名,大麥交兵十名,義泉鎮兵五名,水頭村兵五名,回龍鎮兵五名,紅寺則兵五名,石口則兵五名,蓬門村兵五名,汾西縣百總一名,兵十九名,靈石縣冷泉關營 把總一員,住劄水頭鎮,馬戰兵十一名,步戰兵十一名,守兵八十八名,防伏地方 靈石縣仁義鎮兵十名,韓信嶺兵三名。兩渡鎮兵十名,夫妻廟兵三名,張家峪口兵三名,吳家墳兵三名。《北路交界》兵三名,郭家溝兵二名,趙遙嶺兵三名。東山曲買村兵十名。靈石縣百總一名,兵十七名。霍州管隊一名,兵十六名。

蒲縣黑龍關營 把總一員,守兵九十名,防伏地方 。「蒲縣惡野嶺」 兵十名,「義社莊」 兵十名,「分水嶺」 兵五名,「蒲縣」 管隊一名,兵十九名。「霍州辛置鎮」 管隊一名,兵十九名。黑龍關與永和營、大寧營每季更換。

永和營 把總二員:一員駐劄永和縣,一員駐劄永和關;守兵九十名。

防伏地方 :永和縣《雙山嶺》兵五名,《大寨嶺》兵五名,劉家圪台兵五名。

大寧營 :把總一員、守兵九十名。

防伏地方 :大寧縣:「東路羅曲村,兵四名;西路道教村,兵四名;南路寺落村,兵四名;北路房村」 兵四名。

翼城縣西塢嶺 ,把總一員,駐劄吳村鎮。馬戰兵三名,步戰兵九名,守兵六十九名,共官兵八十二員名。

分防地方 :翼城縣隘口,兵十名,程公村管隊一名,兵十九名;翼城縣管隊一名,兵十九名。蒲州營 遊擊一員,中軍守備一員,把總二員,一員駐劄安邑縣,一員駐劄臨晉縣。馬戰兵五十四名,步戰兵一百九十二名,守兵二百八十。

考證

七名,共官兵五百三十七員名;駐防《蒲州》官兵三百六十六員名。

分防地方 :蒲州,栲栳鎮兵三名,安邑縣運城兵四十九名,北相鎮兵七名,泓芝驛兵十五名,猗氏縣兵十五名,油杜鎮兵十名,解州兵十五名,芮城縣兵十名,條山嶺兵十五名,臨晉縣兵二十五名,樊橋鎮兵五名,虞卿街兵五名,孫常鎮兵十名,萬泉縣兵十名,榮河縣兵十名,平垣營 遊擊一員,駐劄平陸縣;中軍守備一員,駐劄夏縣;把總二員,左哨駐劄聞喜縣,右哨駐劄垣曲縣。馬戰兵四十名,步戰兵六十五名,守兵三百九名,共官兵四百十八員名。

分防地方 :「平陸縣兵二十二名,茅津鎮官兵一百六十一員名,夏縣南關官兵五十五員名,溫峪山兵三十一名,水頭鎮兵八名,垣曲縣官兵三十二員名,皋家鎮瞽塚山兵三十一名,絳縣沙峪口兵六十名,絳縣兵十六名;聞喜縣橫水鎮兵二十一員名,東關兵十名,西關兵十二名,東鎮兵十名。」

黃河河岸「分防地方 ,冬月冰結,撥兵防守。驚蟄,各回原汛。」 禹門等處,壺口等處,吉州于家坡等處,永和關等處,銀圪塔浪等處,

軍糧

馬戰兵 ,月支銀二兩。內除朋銀一錢,支米三斗。馬,月支草銀四錢二分,料豆九斗。

步戰兵 ,月支銀一兩五錢。除朋銀五分,支米三斗。

守兵 月支銀一兩,除朋銀三分,支米三斗,屯田附。

臨汾縣 屯田上中下各色共地二百五頃二畝四分五釐,額徵折色銀四百一十四兩四分五釐零,共徵屯米改徵黑豆五百六石一斗八升五合零。屯丁三百一十丁,共徵徭銀六十八兩五錢六分零。

襄陵縣 屯田水平坡沙各色共地三十四頃七十三畝二分,額徵折色銀一百八十三兩九錢九分二釐。

洪洞縣 屯田水平鹹坡灘各色共地五十四頃四十一畝二分一釐零,額徵折色銀四十七兩三分六釐零。又徵本色粟米一百五十四石四斗八升四合。

浮山縣 「屯田上中下各色共」 地三十二頃八十畝二分,額徵折色銀一百四兩五錢八釐。趙城縣 「屯田水平坡各色共地一」 百二十九頃一十五畝六分七釐零,額徵折色銀四百一十二兩二錢七分四釐零。

太平縣 屯田中色地四頃七十七畝八分,額徵折色銀一十九兩九分二釐。

岳陽縣 屯田下地并康熙元、二三年開墾過荒地,共四百九十二頃五十四畝八分八釐零,額徵折色銀一千一百二十二兩九錢七分三釐零。

曲沃縣 屯田水平坡灘各色共地八十四頃三十七畝二分一釐,額徵折色銀二百六十五兩五錢五分九釐零。

翼城縣 屯田上中下各色共地二十六頃六十九畝二分五釐零,額徵折色銀八十九兩四錢三分九釐零。

汾西縣 屯田下地三十八頃四十二畝七分,額徵折色銀一百二兩六錢。

靈石縣 屯田共地五十三頃四十畝三分一釐零,額徵折色銀一百五十二兩七分六釐零。蒲縣 、汾州衛歸併本縣屯田並節年開墾共地二百八十五頃一十六畝三分七釐零,額徵折色銀三百八十三兩六錢八分零。屯丁一百一十二丁徵徭銀二十四兩六錢三分九釐零。蒲州 屯田共地五頃四十三畝,額徵折色銀一十五兩八錢五分七釐。

臨晉縣 屯丁七百三丁,徵徭銀九十二兩四錢九分七釐零。

榮河縣 屯丁四百五十九丁,徵徭銀一百一十五兩五錢三釐零。

猗氏縣 屯田上中下各色共地三百一十四頃一十六畝二分五釐零,額徵折色銀六百三十三兩八錢三分零。屯丁六十九丁,共徵徭銀一十五兩二錢。

萬泉縣 屯田下地九十四頃五十四畝八分二釐零,額徵折色銀三百一十九兩五錢四分一釐零。

河津縣 屯田上中下各色共地三十七頃二十二畝四分六釐,額徵銀一百七十二兩一錢。

八分六釐零

解州 、屯田共地一十一頃二十畝。額徵折色銀四十五兩六錢

安邑縣 屯田下地三頃六十五畝,額徵折色銀一十五兩三錢六分零。屯丁三百六十丁半,徵徭銀八十七兩一錢一分七釐零。

夏縣 屯田上中下各色共地六十二頃五十六畝八分二釐,額徵折色銀一百七十五兩二錢四分零。

聞喜縣 屯田上中下各色共地四百五十七頃八十一畝五釐零,徵折色銀一千三百八十九兩九錢七分八釐零。又順治十六年起,至康熙十六年止,開墾屯田共地四十四頃一十一畝二分零,共徵折色銀一百三十三兩二錢四分三釐。屯丁四十九丁,共徵徭銀一十兩二分。平陸縣 屯田各色共地六十一頃一畝二分一釐,額徵折色銀一百五十三兩三錢九分二釐零。又順治十三年起、至康熙十六年止開墾共地七頃二十二畝,折色銀一十七兩八錢九分七釐零。

稷山縣 屯田沙地二十七頃九十五畝五分三釐,額徵折色銀八十八兩六錢一分二釐零。絳縣 屯田下色共地一百三十七頃一十八畝九分五釐零,額徵折色銀四百三十九兩六釐零。屯丁二百三十八丁,徵徭銀五十兩六錢八分。

垣曲縣 屯田共地八頃九十七畝七釐零,額徵折色銀一十九兩四錢五分二釐零。

霍州 屯田共地五十五頃六十四畝六分零,額徵折色銀一百二十一兩八分五釐零。吉州 屯田山坡共地八十八頃二十二畝八分,額徵折色銀二百八十三兩九錢三分五釐零。又順治十五年起,至康熙二年止,開墾過屯田共地二十六頃三十畝五分二釐,折色銀九十二兩一錢二分一釐零。

隰州 、屯田共地六十一頃六畝三分,額徵折色銀二百六兩九錢八分三釐零

大寧縣 屯田平坡各色共地七頃七十六畝,折銀二十七兩一錢六分。又汾州衛歸併本縣屯田共山坡地二頃七十畝二分,共徵折色銀五兩

永和縣 屯田共地三十二頃二十六畝二分五釐零,額徵折色銀三十六兩四分。

平陽衛 經徵蒲縣共屯糧銀二百一兩四錢三分零。

臨晉縣 共屯糧銀八千四十二兩三錢二分八釐零。

蒲州所 經徵本色米三千三百二十六石六斗一勺零

平陽府物產考        府志

[编辑]

穀屬

稷 一名穄,關西謂之穈,冀北謂之請幫助識別此字。《詩》:「維麋維芑。」𪋩即糜,音轉也。黍 苗穗與稷同,有黃、白、赤、黑四種。米皆黃,俗呼為黃米。李時珍曰:稷黍一類二種,粘者為黍,不粘者為稷。今俗通呼為黍子。

穀 即粱也。今直名之曰穀,脫殼則為粟米,亦曰小米。李時珍曰:今之粟,在古但呼為粱。自漢以後,始以穗大而毛長粒粗者為粱;穗小而毛短粒細者為粟。故唐孟詵《本草》言人不識粟,而近世皆不識粱也。

秫 即粱米,粟米之粘者可釀酒。

稻 有粳糯二種,霍、解、蒲、絳四州,臨汾、襄陵、洪洞、趙城、稷山、夏縣、聞喜諸縣俱種之。

高粱 一曰「蜀黍」 ,以種來自蜀,故名。

麥 :有大麥、小麥二種。

豆 即菽也,其種不一,有黃豆、菉豆、黑豆、豌豆、藊豆、豇豆、赤豆、芝麻 ,絳、解、蒲州、襄陵、洪洞、趙城、稷山、安邑、聞喜、夏縣、臨晉、榮河、猗氏諸縣俱有。

蔬屬

白菜 一名菘。一種莖圓厚微青。一種莖扁薄而白,葉皆淡青白色。別種有黃芽菜。

芥菜 :種類頗多,土產惟花芥一種。

蘿蔔 凡三種,「一根白莖赤;一莖根俱赤;一細長而脆。」

胡蘿蔔 :有黃、赤二種。

《蔓菁 一名蕪菁」 ,一名「諸葛菜》。

蒝荽 一名胡荽

莧 有紅、白、紫三種,又有馬齒莧。

蒜 味辣。生田野而小者。曰「老鴉蒜。」 生園畦而大者曰胡蒜。

菠菜 :俗呼為《赤根菜》。

芹   茼蒿  、莙薘   蔥。

韭   薤   《山藥》。

瓜屬

西瓜 各縣俱種,產河津者佳。五代時,郃陽令胡嶠征《回紇》,得此種歸,故名「西瓜。」 剌麻瓜,黃穰黑子最香美。

黃瓜 ,青、白二色。王瓜,土瓜也。《本草》言之甚詳。今俗以《月令》王瓜生,即此,誤矣。

菜瓜 青黃二種

《壺 》「甘者可羹,苦者可浮水。」

冬瓜   甜瓜   絲瓜   瓠南瓜   北瓜   茄。

果屬

柿 可釀酒

葡萄 紫白二色

林檎 又名《花紅沙果》,似之而小。

沙果 即柰

軟棗 即羊棗。以上府境俱有。

蓮藕 臨汾、襄陵、洪洞、趙城、夏縣、「聞喜,俱有桃  、杏  、梨  、棗  、石榴  、李、蘋果  、櫻桃  、胡桃  、松子  、榛子、栗。」

木屬

柏 枝匾者,曰《匾柏》。

桑 二種:一曰「樹桑」 ,一曰「條桑。」

楊 葉大而圓者曰「青楊」 ,葉小而白者曰「白楊」 ,其材可作屋。

榆 :山榆,材堅,白榆,材脆。

樗 數種,葉密而臭,莢名「鳳眼。」

竹 有淡苦二種

松   、檜   ,槐   ,梧桐。

楸   、柳   、楮   、《椿》。

檀   梓   《皂莢  》檿花屬

丁香 有紫白二種

海棠 :有「貼梗」 、「垂絲」 諸種,又有「秋海棠。」

蘭 曲沃縣出

水紅 即蓼

迎春  、紫荊  、牡丹  、芍藥。

葵花  萱花  ,《月季  玫瑰》。

「夜合  山丹  」 ,《剪秋羅 》石竹。

鳳仙  :金盞  ,玉簪  《木槿》。

蓮花  、紫薇  ,秋葵  ,《雞冠》。

旋覆  款冬  、「蠟梅  菊。」

草屬

芣苡 車前也

苜蓿  、蘆葦  、荻   茅

艾   蒿   莎   、「馬藺」

藥屬

地黃 土名「婆婆裙」 ,又呼「婆婆乳。」

瞿麥 即石竹花苗。《本草》載「絳州出。」

芍藥 絳州出

防風 連翹 知母 《本草》載,解隰州出。茵陳 《本草》載,絳州出。

款冬花 梨蘆 《本草》載「解州二種。」 以上平陽俱出。

鹿茸 山州縣出

槁本 黃精 《本草》載解州二種。

甘草 諸山出

酸棗仁 、桔梗 ,平陽、絳州俱出。

蒼朮 萬泉縣出

黃芩 隰州出

人參 諸山谷出

《益母 方》莖葉如艾,背青對節生,其花穗叢簇,節上花紫者為益母,主入血分。花白者為天麻,雖入氣分能散,酒麴中用之,俗名「馬鞭草。」 蒼耳 一名「卷耳。」

《白蒺藜 》:隨地蔓生。

枸杞 府境俱有

豬苓 《遠志 本草》載,解州出。

五靈芝 ,寒號《蟲糞》,諸山俱出。

龍骨 、齒角,諸處川省及水岸上俱有,蓋龍蛻實非死也。

天麻 、貝母 ,並出平陽。

《王不留行 本草》載蒲州出。

蛇床子 、香附子 並出蒲州。

茵芊 《本草》載,絳州出。

《麝 翼》城等諸山俱出。

《兔絲子 》,蒲、絳二州出。

《紫苑 本草》載,解州臨晉出。

寒水石 平陸縣出

「太陰元精石 」 ,解州山出。

膽礬 解州、垣曲俱有。

鹽精 ,亦元精類也。解州鹽池出。

甘遂 蒲州、臨晉俱出。

牛膝 襄陵出

蝎梢 解州出

甘松 臨晉縣出

蒲黃 《本草》載蒲州出。

蠡實 即馬藺子也。俗呼「馬煉子。」 平陽出。續斷 。平陽山谷間出,《本草》載絳州。

斑貓 《本草》載:河東山谷間出。

芫花 ,絳州九原山中出。

大戟  、半夏  、前胡  、麻黃。

細辛  、木通  、紫參  、《威靈仙》。

蕨薇  、白薇  、五味子 、紫蘇

白芷  、蕤仁 以上平陽府境內俱出。禹餘糧石 、京三稜 、秦皮 、地柏 ,以上載

《蒲州志》

[编辑]

羽屬

《燕 紫》胸輕小者是「越燕。」 胸斑黑聲大者是「胡燕。」

烏 純黑反哺

鴉 小而腹下白

天鵝 ,《解州水》澤中出。

雞   鴨   鵝   ,鵲   鶯,布穀  老鴉  鴿   鶉   斑鳩,《啄木耳 》,《戴勝  》夏雞  鴟   雀鳶   鴞   鷺   鴈。

毛屬

鼠 有數種

牛   、馬   :犬   、羊   、豕,驢   、騾   、麂   、麞   ,鹿、兔   ,虎   、豹   ,豺   、狼,狐   、狸   、野羊  、野豬  ,貉,貛   、貓鱗屬。

小蟹 山澗中出,性寒,不可食。

鯉魚  鯽魚  。黃鱔  。白鰻  。鯰魚鱉

平屬瀕河州縣,俱產魚。然黃流急湍,漁人又無網罟之具。水漲時,則持木棒伺河岸而擊之,中者百或得一焉。此何異馬上健兒彎弓矢以射河伯也。汾河產亦不多,味肥美。惟臨晉五姓湖魚甚廣,漁人畜鸕鶿取之,味差減黃河矣。舊《府志》不載,茲特補入。

貨屬

《鹽 解州》安邑。有池。

綿花 府境俱有。蒲州,《解尢》多

紙 臨汾蒲州俱出

石炭 即煤

靛 絳州、霍州:《尢美》。

銀硃 翼城縣出

「土粉 」 ,汾西三雲村出。

漆 吉州出

椒 、蜜 、蠟 各縣俱有。

硝 解州女鹽池出

鹼 、聞喜、夏縣俱出。

羊皮 ,郡境內俱有,惟絳州熟,其美不及陝西。氈片 氈帽 ,俱出絳州。

《鎖 》絳州、《翼城》俱出。

黑、磁 、霍、隰、吉、蒲四州,臨汾襄陵,翼城,岳陽,趙城,汾,西鄉,寧,河津,曲沃等縣俱有。

白磁 霍州出

石灰 木炭 紅花

帛屬

絹 襄陵縣出

紬 夏縣絳縣俱出

布 州縣俱出

帕 ,臨汾、襄陵、蒲州俱出。

《花布手巾 》,《曲沃》《聞喜》出。

絲線 夏縣出

絲   麻   、麻布

金屬

鐵 臨汾、洪洞鄉寧俱有冶阬。。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