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413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四百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四百十三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四百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四百十三卷目錄

 衛輝府部彙考七

  衛輝府古蹟考

職方典第四百十三卷

衛輝府部彙考七[编辑]

衛輝府古蹟考        府志[编辑]

本府

牧野 在汲縣南陵西社。周武王伐紂,陳師牧野,即此。詩云「牧野洋洋」 是也。《廣輿記》:「故商都牧野之邑。」 《寰宇記》:「汲近郊三十里。」

𨚍城 在府城東北一百里。周武王克殷,分畿內地,自紂城以北謂之𨚍,即紂子武庚所封之地也。𨚍,水名,在滑縣,因名。鄘城 ,在府城東北十里。武王分紂城以南謂之鄘,以管叔尹之,即其地。《路史》云:「有鄘水,出宜蘇山。」

衛故城 在府城東北六十里。武王分紂城以東謂之衛,以封康叔,後并以𨚍鄘入之。此即其建國處也。

延津城 在府城南。《左傳》:「鄭伯弟叔段侵鄭,至於廩延。」 又曹操遣于禁渡河守延津,即此。汲城 ,在府城西南二十五里。後漢崔瑗所築,遺址尚存。

太公臺 在府城南陵西社。相傳武王築此臺,拜太公望為師尚父,因名。

望火臺 在汲縣黃土岡西。紂與武王交兵,夜於此望火,因名。

太公舊居 在府城西北二十五里,舊有廟,今廢。有晉汲令盧無忌碑,殘斷臥道傍。萬曆十二年,知府周思宸載置府治。賓館一碑在府城南關。八蜡廟,即汲郡太守魏子客文,今移置於西門太公廟、《太公望表》:「晉武帝太康十年三月丙寅朔十九日甲申,盧無忌依舊修造。」

鳳凰臺 在府城北五十里清水河南岸。又蒼山中亦有此臺。舊有鳳凰集其上,因名。

衛靈公避暑洞 ,在府城東四十里淇門鎮全真觀內。相傳有人開發,其洞深窅,風出不可近,因閉之。

擊磬處 在府城外南關,相傳為孔夫子擊磬處。

君子村 在府城西北三十里。蘧伯玉昔居於此,因名。

鐵丘 在汲縣境內,春秋「衛太子登鐵丘」 ,即此。《一統志》云:在開州北五里。《左傳》:「衛與鄭戰蒯瞶,登鐵丘望之。至今云此丘曰鐵丘。」

「銅關 。」 《晉書地理志》云:「汲有銅關。」 今未詳其處。汲塚 在汲縣西二十里,魏安釐王所葬。晉太康二年,汲人不準盜發,得竹書數十車,世號汲塚。《周書》

奉王臺 在府城東北三十五里。五代周郭榮為王入繼,道經於此,官民築以迎之,因名。屏盜碑 在府治衙神廟內。五代周郭進為衛州刺史,群盜屏跡。世宗敕杜韡序其事於碑。牴詭 在汲縣。牴詭,獸名,以石為之,在府前。《說文》云:「此獸性忠直。」

堆金塚 在汲縣西北二里許。元蕭真人兵後,斂遺骸葬於此,俗呼是名。元學士王惲有「記。」 秋澗讀書處 在汲縣戴村水山上有記。明德堂 在府城南武公祠內。嘉靖辛酉知府陳慶建,萬曆乙酉知府周思宸重修,知府陳慶自為《記》。

迎薰樓 在府城南門上。高敞隆壯,登臨寓目,可覽一郡之勝。又其東為「賓陽」 ,西為「眺行」 ,北為「拱極」 ,三樓並峙相埒,各因門以名。萬曆十三年,知府周思宸創建。

綠竹堂 在府治賓館內。萬曆丙戌,知府周思宸建。

飛雲樓 在府北城上。金大定間,防禦使楊伯傑建。萬曆丙戌,知府周思宸於舊基之西更築一磚樓,并於新城之東南,西南各添築磚樓,以壯觀保障。

邀月樓 在府治內。唐刺史李憲建。

警嚴樓 在府治內。元延祐中,總管所建。以上三樓今廢。

富教樓 即「樵樓」 ,在府治前。正統初,知府葉宜

考證

重建。萬曆十四年,知府周思宸修,因扁今名「崇本書樓 。」 嘉靖間,舊汝府建,蒙敕賜扁名,今在廢潞府內。

鎮衛樓 在府城南關,其東南初「通汴樓。」 俱弘治中知府劉驛建。

義賑亭 在府城南關康武祠傍。嘉靖三十九年,知府陳慶建,郡人布政馬汝彰有《記》。

衛河提舉司 在府城外西關,永樂初建,後改置臨清州。

外州縣

胙亭 在胙城縣東南龐固社。周公別胙伯所築,今廢。

南燕城 在胙城縣東龐固社,即《春秋》南燕國。晉慕容德都於此,號東燕城,蓋再築也,今廢。古新州城 ,在胙城縣西南二十里。金正大間所築,徙縣於此,更名新州。後為風沙所沒,俗呼「吳起城。」

黃河故道 在胙城縣,自新鄉縣南入界,北行與胙城縣相接,至大名府濬縣大伾山北入海,即《禹貢》「導河東過𠗂汭,至于大伾」 處。胙之河,禹之舊蹟也。漢文帝十二年,河決酸棗,《水經》所謂「東至酸棗,又過南燕縣故城北」 是也。

沁河故道 在胙城縣,一名「孟姜女河。」 自武陟縣流經胙城境,北行與汲縣相接,在漢隄西。今塞。

石丘 ,在胙城縣東北三十里。相傳漢成帝時星隕之石。

石岸 ,在胙城縣西南,即漢隄。金衛州河平軍節度使奧敦公所修,以障大河。今沙門西馮魏二隄多石皆是。

黃飛虎洞 在胙城縣治西。相傳紂時黃飛虎所築,疑即「飛廉」 也。

萬戶營 在胙城縣東南宋社。相傳元末萬戶陳榮建營之所。

搠木臺 在胙城縣城西,高三丈餘,闊畝餘,始築未詳。一云「元時汴、衛運木于北,此其木廠中所築之基也。」

牧村 在新鄉縣東北三里,即古牧野,武王伐紂陳師之地。今有太公廟,尚存。

馮石城 在新鄉縣西南十里故城村。後漢封馮石為侯,築城於此。

獲嘉故城 ,在新鄉縣西南一十二里。本新中鄉,漢武得呂嘉首,置縣於此。

尊經閣 在新鄉縣儒學內。嘉靖甲午年,知縣鄒頤賢建,教諭趙琬《記》。

海蟾堂 在新鄉縣治東。金皇統三年,縣令王廷宣建,自為《記》。其略謂:「劉海蟾於致和中來新鄉佛地白鶴觀,書壁石刻尚存。」

御寨 在新鄉縣東北,近衛河,有紅土岡,俗傳武王伐紂,血流漂杵於此。

李臺寨 在新鄉縣南三十里。俗傳元總管孫公懋屯兵之處。

臨清關 在新鄉縣東二十里。前代設置,以控扼衛河之險,今廢。有臨清店。《唐書地理志》云:「新鄉東北有故臨清關」 ,即此。

絡絲潭 在新鄉縣南十里故城村,今廢。白馬潭 ,在新鄉縣東北二十里。東莊。《巖社》。《五陵 》,在新鄉縣北二十里。

金家灣 在新鄉縣東

鴻門 在新鄉縣東十里。

古殷州城 在獲嘉縣西南羊家莊社,周圍三里許。隋置殷州所築,今廢,有故址存。

齊州城 ,在獲嘉縣西南二十五里,今名「齊州村」 ,即古殷州城。

古城 在獲嘉縣北,崇興寺東。相傳舊縣治也,故址猶存。

黃河故道 ,在獲嘉縣南四十里。天順六年,南徙於原武縣界,其地淤塞,舊蹟猶存。

七賢鄉 在獲嘉縣北。晉稽康等七賢同隱於此,沉酣劇飲,以放逸為達,因以名鄉。

七賢堂 在獲嘉縣北十五里。內祀晉《竹林七賢》,今廢為寺。

梳妝臺 在獲嘉縣城內,分司後。

「亂塚 」 在獲嘉縣治西。

「殷故宮 」 在淇縣西朝陽山,其址尚存。

朝歌邑 ,在淇縣北關西社,即殷舊都朝歌地,漢置縣,王莽更曰雅歌。《劉子》曰:「邑號朝歌,墨子回車。」

妹鄉 在淇縣北,即古衛邑。《書酒誥》「明大命於妹邦。」 《詩衛風》「沫之鄉矣」 ,即此。

衛縣舊城 ,在淇縣東二十里,即康叔之國。唐

置縣宋金因之

枋頭城 在淇縣東南八里衛河北,即淇水口也。《魏志》:「曹操於淇水口下大枋木,以城堰遏淇水,東入白溝,以通漕運,因名枋頭。」 《晉書》:「桓溫伐慕容暐,暐將慕容垂拒溫,大破之,遂至枋頭。」 亦此地。後魏常徙汲郡,治枋頭城。

郊臺 在淇縣東北「吳里社」 ,相傳為殷時郊祀之所。舊覺惠寺,即郊臺遺址也。

鹿臺 在淇縣西五十里南陽社,即商紂積財之處。《周書》:「武王散鹿臺之財」 是也。《史記》:「厚賦稅,以實鹿臺之錢。」 按劉向《新序》:「紂為鹿臺,七年而成,其大三里,高千尺」 ,今為鹿臺寺。濬縣西五十里亦有此臺。

鉅橋 在淇縣東北十五里吳里社,即商紂積粟處。《周書》「發鉅橋之粟」 是也。《索隱》曰:「鉅,大橋,器名也。紂厚賦稅,故因器而大其名。」 服虔曰:「鉅橋,倉名。」 濬縣西五十里亦有此橋。

鷹犬城 ,在淇縣東北。商紂畋獵之所,遺蹟尚存。

《北海子 》在淇縣西北二里許,紂育禽獸之所。酒池 ,在淇縣西北十五里靈山社,商紂貯酒之處,遺蹟尚存。

飲馬池 在淇縣西朝陽山上。相傳商紂飲馬之所,遺蹟尚存。

朝歌寨 ,在淇縣西南二十五里南陽社。相傳商紂屯兵之處。

淇園 在淇縣西北里河社,淇水之澳,園古多竹。衛人美武公之德,賦詩「瞻彼淇澳,菉竹猗猗。」 即此。

「荊軻」 舊居 ,在淇縣境內,戰國時,刺客嘗居於此。

花臺 在淇縣西靈山社、朝陽山。金大定間趙善建,元季兵廢。

摘星樓 在淇縣古朝歌城上。相傳紂與妲己觀涉之處,遺址尚存。

觀瀾亭 在淇縣西北五里許,斮脛河之右。古共城 在今輝縣城外,周圍十里許,相傳即衛世子共伯肇建,四門遺址尚存。一云「元輝州故城舊基。」

其姜臺 在輝縣治內宅之東,臺高一丈五尺,即衛世子共伯妻共姜守節之所。元知州伯善建祠臺上,肖像祀之。或云「墓在其下。」

《凡城 》,在輝縣西南二十里,周公子凡伯所封之國。

鄧城 ,在輝縣西南六十里,週圍九里,四門,遺址尚存,即山陽故城。曹丕廢,漢獻帝為山陽公居之。

方城 ,在輝縣西北二十里史村,廣二百二十步,南門故址尚存。

張飛城 ,在輝縣西北二十里。

王莽城 ,在輝縣西北八十里,三城如鼎足。王莽所築,車轍尚存。

齊王建舊居 ,在輝縣西北七里蘇門山坡。建,齊襄王子。始皇二十六年,秦兵擊齊,齊王聽相后勝計,不戰降,遂遷於共處松柏間,餓死。齊人歌之曰:「松邪柏邪?往建共者客邪?」 蓋疾建用客之誤。

嘯臺 在輝縣蘇門山巔,即晉孫登隱居長嘯之所。阮籍往見登,與商略終古,默然不應。籍退至半山,聞山巔有聲若鸞鳳,乃登嘯也。正德十一年,御史許完建祠臺北。

安樂窩 在輝縣蘇門山內西北百泉之上,宋邵康節所居之處。成化六年,邑令張錦建祠。桃竹園 在輝縣。康節《共城詩序》謂「予家有園數十畝,皆桃李梨杏之類」 ,即此。今舊址無考。一云在百泉南濱河。

仙人蹟 ,在輝縣蘇門山之巔,大方石上有「仙人蹟」 三字,未詳其指旁有小字,歲久磨滅,不可辨。

梅溪 在輝縣西四里,衛水之涯。元耶律楚材故居,嘗建琴亭月榭於此,種梅數株,吟味其中。遺址碑刻俱存。

竹林 在輝縣西南六十里。晉嵇康、阮籍、山濤、向秀、阮咸、劉伶、王戎遊隱之處,世稱「作林七賢。」 其西為七賢觀,今廢為寺。舊屬河內。元以山陽縣併入輝州,今屬輝縣。

山陽鎮 ,在輝縣西南七十里。元省山陽縣入輝州,改縣為鎮。

「醒酒臺 」 在輝縣駝峰寺傍。崖畔突出一石,若神人舒掌之狀,光淨平坦。劉伶每大醉,則臥其上。

馬武寨 ,在輝縣西北七十里太行山內。天花洞 ,在輝縣西北七十里,地名耿家樓,昔高僧棲禪之所。

《草市斜陽 》,在輝縣西北五里馬家橋南,方里許,芳草暢茂,日不正午,蓋山勢使然。

連理樹 在輝縣東二里道旁,兩椿同根,下有雙塚,微露其甎。蔡相園 在輝縣百泉書院左,本衛州河平軍節度使《奧敦園》也。後為劉、丘、譚三真人修真之所,今改名「集仙資福宮。」

筠谿軒 在輝縣西卓水泉上。元道士李重元、茅伯達建,學士王磐有《記》。

明農亭 在輝縣西南清水之涯。元王惲建。百泉亭 在輝縣百門泉上,湧金亭之右。金明昌間建。元儒許衡嘗與門生遊詠於此。今「靈源亭」 即其舊址。

混混亭 在輝縣百泉亭南水中,舊廢。正德中,御史許完重建,今更名「穠翠亭。」

雲橋 在輝縣穠翠亭西,搆石為之,百泉分流經其下,石形似雲,因名。

附錄:「蹟在他境而事係於衛」 者,附之備考。朝歌城, 在濬縣西七十里,即紂所都也。其南有「糟丘、酒池,土人猶識之。」

衛國城 在觀城縣界內。有康叔子路、蒯瞶、孔悝、靈公諸塚。又縣南有古城。

帝丘 在濮州東北。相傳顓頊建都於此,有帝塚,故名。《春秋·僖公三十一年》,衛遷都於帝丘,即此。一云帝丘城,在滑縣東七十里土山村,春秋時衛成公遷於此。

楚丘 在滑縣東六十里。春秋時,衛文公自漕遷此,後改「衛南。」 今省入白馬縣。

「漕 」 即白馬,在滑縣治南。衛戴公東徙渡河,廬於漕。漢為白馬縣。

濮陽 在開州西南。衛嗣君獨有濮陽,即此。黎陽 ,在濬縣西二里。漢置縣。衛水、淇水合流至黎陽故城為黎水,在水之陽,因名。

野王 即河內縣。秦置東郡而并濮陽,更徙衛君角居野王,即其地。

三仙洞 ,在輝縣蘇門山麓,石洞萬丈許。元丘處機、劉處元、譚處端三真人修道之所,有「三清祠」 在其上。

無梁殿 在輝縣蘇門山上。殿無棟梁,皆以石搆為之。嘉靖中建。

棲鳳閣 在北泉書院思賢庭前,即藏書閣。四圍有竹萬竿,因以「棲鳳」 名。

聚遠亭 在百泉上,蘇門山之巔,取其可以望遠,故名。今廢。

思親亭 在百泉聚遠亭之前。元許魯齋寓居蘇門,與門人時至百泉,吟詠為樂。後其子師可為衛輝路總管,睹其遊息之所而思之,故建此亭,扁曰「思親。」 門人僉事白棟有記。

靈源亭 在輝縣衛源祠下。舊為噴玉亭。嘉靖三十四年,御史霍冀改建。內有泉井,曰「聖水井」 ,碑曰「靈源。」 世傳唐薛仁貴搠刀於此,泉水湧出,俗名搠刀泉。

湧金亭 在靈源亭左。泉從地湧出,日照如金,故名。內有宋蘇軾書「蘇門山湧金亭」 六字及諸題詠石刻。金主簿李天瑞重建。明御史霍冀重修。

古衛郊 在山東東昌府范縣東北四十里,舊有石門,高數尺,乃魯衛之郊。

匡城 古衛邑,今在長垣縣西南一十五里。《春秋》:「諸侯盟于牡丘,遂次于匡。」 《論語》「子畏於匡」 ,即此。

蒲 ,古衛邑,故城在滑州匡城縣,即子路作宰地。

戚城 ,在開州城北七里。《春秋》「晉趙鞅納衛世子蒯瞶于戚」 ,即此。

蒯瞶臺 在頓丘廢縣北五里,衛太子蒯瞶登鐵丘上,望鄭軍投車處。

頓丘 ,在清豐縣西南二十五里,《衛風》「送子涉淇,至于頓丘」 ,即此。

旄丘 在開州城東北。《𨚍風》「旄丘之葛」 ,即此。鶴城 ,在長垣縣西十八里,衛懿公養鶴城。鶴池 ,在觀城縣境內,去縣五十里,相傳衛靈公養鶴之所。

噴玉亭 在靈源亭右,舊名「白泉亭。」 嘉靖三十四年,御史霍冀改置西洲渚上,扁今名,與「湧金」 相峙。

穠翠亭 在百泉南洲上,舊一名「仁智亭」 ,元郭子忠建。沿至明正德中,御史許完改今名。

洗心亭 在穠翠亭東南。正德中御史李元建。萬曆十四年知縣盧大中修。前後軒各一間,內有石池,方廣數尺,池中水與泉通,澄瑩如鑑。文昌閣 在輝縣城外東南。萬曆丁丑知縣聶良杞建。

護國塔 ,在府城外東南。萬曆丁亥,知府周思宸從汲縣鄉耆阮壽等議募造,鄉民暨士大夫各醵金義助。塔高百尺,雄峙巽隅,足稱一方之偉觀。

鹽店 一在德勝關北,係明潞藩置,貯食鹽及府屬行鹽。又一在大石橋西衛河岸,亦係明潞藩置,貯河南行引客鹽。

龍亭 在輝縣蘇門山嘯臺前。康熙三十年九月間,因兩河歷經災歉,民困顛連,特蒙

上恩軫念,全蠲河南通省三十一年錢糧,并停徵漕。

《米府》屬六邑,士民感沐。

沛恩公為建造亭中豎碑,敬刊《蠲糧》。

綸音於石。

《府志》
未載古蹟
[编辑]

汲縣

隋興城 在府北二十五里。五代置汲郡。有隋興縣,隋開皇十六年置,尋又析置陽源縣。大業初,以陽源縣併入隋興。唐初,又廢隋興入汲縣。淇門鎮 ,在城東北五十里。唐大順初,朱溫寇魏博,分遣其將丁會等渡河,取黎陽、臨河。龐師古等下淇門、衛縣,「五代梁龍德二年,與晉軍夾河相持。戴思遠襲陷衛州,又攻陷淇」 門及共城、新鄉等縣。《九域志》:「汲縣有淇門鎮。元人運道自封丘、中欒鎮陸運至淇門。明初,徐達定中原,規取河北,自中欒渡河,下衛輝,至淇門鎮。」 是也。杏園鎮 在府城東南。舊為黃河津濟處,設戍守。唐乾元初,郭子儀討安慶緒於相州,自杏園渡河至獲嘉,敗賊將安太清之兵。《九域志》:汲縣有杏園鎮。

通汴樓 在府城南關。東、南二樓,俱弘治中知府劉繹建。

冰窖 在城內東南隅,潞王建置。歲藏冰於內,國變廢,今空閒。

春樓 在潞府東華門內,潞簡王建,今廢。「看花樓 」 在潞府石山北,今廢,尚存臺

景武堂 在府治署後堂。嘉靖間,知府呂顓名以「景武」 ,崔銑有《記》。

帥正堂 即府治正堂。元至元二十六年,侯答失帖木兒暨總尹耶律漢傑、判官常德建。王惲有《記》。

壁光樓 在府城內正中,高十丈有奇,下跨街衢,以通往來。其建置最遠,原名「麗譙。」 金貞祐間遭燬,元延祐間重修。明崇禎四年,因移縣庠於樓側,安奎光於樓上。知府苗自成重修,名以「壁光。」

胙城縣

「石柱 」 此古廟也,未詳其始建。元封宣差行省撒吉思不花相公夫人世食戶於胙,創建門宇一區。今存石柱二,在縣西郭大屯。

華嚴曉鐘 在縣治西北隅。俗傳河注胙城,亂流中有鐘浮焉,隱隱若人𨙫之聲。舟人獲之,懸寺內,聲聞百里。後不知所在。或云即縣治鐘樓所懸者是也。未詳。

新鄉縣

岳忠武戰壘 在縣南二里。拔新鄉時駐兵地也。高丈餘,亦稱「岳王塚」 ,今東西岳王營是也。石佛 在縣西南三十里宋佛村。宋時有石佛高丈餘,黃河泛漲,浮水至此而止,遂建西明寺。魯總管故里 在魯堡,有元碑殘缺。其溝為魯王溝,文武貴人皆出一門。洪武時,欽天監言「此地有王氣」 ,差官鑿斷,遺溝尚存。

淇縣

紂王殿 在縣西五十里,遺址尚存。

紂王窩 在縣東十五里四流口社淇河內。相傳殷紂葬於此,故名。

肅迓亭 一在北關,一在南關。明嘉靖二十三年,知縣張宜建,今廢。

輝縣

月臺 在湧金亭西南,有石如月,故名。

放魚亭 在河之東濱,去岸丈餘,即「更衣亭」 故址。明萬曆甲午,涇陽李公放鯉於此。是日雷電作於河中,風雨騰空而去,故建亭以紀異,上有《碑記》存之。

清輝閣 在河之中央,即穠翠亭故址。萬曆壬辰,知縣紀雲鶴建。其上扁曰「宛在」 ,一名宛在亭。舊有扁,題「山水之間」 四字,後失之。

陵墓附

殷比干墓 在府城北十五里,即周武王所封。墓前有宣聖親筆「殷比干墓石刻」 四字,廟傍有元時衛輝路教授王公悅臨摹周武王封比干墓銅盤銘,碑石殘斷,字畫失真。萬曆十五年,知府周思宸重摹汝帖,立石於墓前。銅盤銘相傳唐開元中偃師縣土人耕地得之,因以立墓。篆文甚奇古。其《釋文》云:「左林右泉,後岡前道,萬世之藏,茲焉是寶。」 一云:「左林右泉,前岡後道,萬世之靈,於焉是保。」 一本靈作寧。歷代祭弔詩文另有錄。

墓田 地二段,共八頃八十一畝八分。內一段坐落廟前,八頃六畝八分;一段坐落井家岡,七十五畝。每年佃戶共納租錢一十九千一百五十一文,汲縣徵收。春秋二祭,共用錢十二千七百文,剩錢六千四百五十一文,留修廟用。萬曆十五年,本府行汲縣清查立石。

周姜太公墓 在府城西北太公泉上。其地即太公舊居,近墓有廟,有晉、魏二碑。詳《古蹟》。胙伯墓 在南燕城後,圯於河。

共姜墓 ,在輝縣治內。相傳墓在臺下。

衛靈公墓 ,相傳在府治後,古有紫金碑,雷轟之。《莊子》曰:「衛靈公葬,得石槨,銘曰:『不馮其子,靈公奪我里』。靈公奪而埋之。」 又觀城縣東南四十二里,亦有衛靈公墓。高苑縣東北二十五里亦有墓。

魏襄王墓 在府城西二十里,即汲塚。詳見《古蹟》。

蘧伯玉墓 在府城西北君子村。伯玉,名瑗,衛大夫。又長垣縣南十五里亦有墓。

藺相如墓 在輝縣西北七十里平羅社,相如趙上卿。又磁州北羌村亦有墓。

隋徐孝肅墓 在府城東白樓村。世稱為「徐孝子墓。」

秋公墓 ,在府城北一里許。未詳其人,或云即秋胡。

唐劉公墓 在胙城西第五畽社。唐劉奇、崇龜、崇望、崇魯皆葬於此。

「尉遲敬德墓 」 ,在淇縣西靈山社。

羅公遠墓 ,在輝縣西南十五里雲門社。五代呂咸休墓 ,在新鄉縣東南十里呂公村。咸休,後周戶部侍郎。

宋太尉杜貴墓 在輝縣東北十里。政和三年,擊賊戰歿,葬於此。

苗授墓 ,在輝縣西北十里靳浩屯,授右衛上將軍,保原節度使,贈開府儀同三司,諡莊敏。金蕭抱公墓 ,在府城西北十里。抱珍有仙術,封真人。

元御史中丞王昌齡墓 在府城王尚里。王惲作墓誌銘。詳《宦業》。

王惲墓 在府城西北十里河西鄉。惲,翰林學士承旨,追封太原郡公,諡文定。王公孺撰《神道碑略》。

《王氏長樂阡 》在府城西北十里,即惲祖塋堆。「金塚 」 在府城西北二里許。元蕭真人兵後,斂葬遺骸於此,俗呼是名。

韓郎中墓 在府城西孟姜女河坡。元郎中韓澍汲尹葬此。

元刑部侍郎慕完墓 在新鄉縣東北二里。至順間,封衛郡公。翰林院學士虞集撰《慕公世德碑》。

「總領衛輝路孫衍」 墓 在獲嘉縣南五里大程社。

王總管墓 在淇縣東四流口社。

翰林學士承旨姚樞墓 在輝縣北五里九山之南。姚文公燧撰《神道碑略》:

張忠墓 ,在輝縣北五里。忠以子思明貴,贈騎都尉,追封「清河伯。」

蕭達墓 ,在輝縣東北十五里「北王社」 ,達輝達魯花赤。至元間,卒於官,葬此。

河南道勸農副使白棟墓 在輝縣東十里。姚燧撰《墓碣銘》。

王貞婦墓 ,在獲嘉縣西鄼城村。明汝世子墓 ,在府城西十五里司馬村。「胙城郡主墓 」 ,在府城西十里土山後,乃汝安王女。

宮女墓 在府城北三里衛津堡西。嘉靖十八年春,明世宗南巡,道經衛郡,行宮火。宮女李氏、夏氏極力拯護,死於火。事聞,憫之,命有司營葬,仍立祠於墓側。

副都御史劉璋墓 在府城西二十六里。

副都御史玉嵩墓 ,在府城西二十里。

太僕卿張衍瑞墓 在府城西北十里。

兵部右侍郎張衍慶墓 在府城西北黃山之麓。

張烈女墓 在胙城縣東班子村。

「潞王墳 」 在城西五陵山中。

《府志》
未載墳墓
[编辑]

汲縣

南子墓 :在北城基下。

劉玨墓 在城北

「獲嘉昭定王」 墓 在府城西水冶鎮。

「義塚 」 塔東,潞長史陶遵齡建。

胙城縣

石墳 在縣東北班勝固之東南。有石人、石羊、石柱,相傳唐宰相盧懷慎所葬也。

元劉子仁墓 在《牛市屯集》。

店塚 在縣東三十里

墳臺 在縣西五十里

新鄉縣

漢袁紹墓 ,在縣西南十里故城。土人曾掘一石刻,云「漢袁紹墓。」 《一統志》云「在鄴。」 未知孰是。宋呂大防祖墓 ,在縣東三里,近衛河邊。數塚相連。大防於紹聖間過衛,祀其曾祖,有院曰「報先旌德。」

元王魯塚 在縣北魯堡。

明梁中丞問孟墓 ,在西郊三里。

明郭宗伯淐墓 在縣北二十里魯堡,敕修義塚 一在南門外,廩生李若桐施地六畝。一在縣東呂村,生員路天錫施地四畝。知縣周毓麟捐俸設立義塚四處:一在東關外,地二畝;一在東臨清店,地二畝;一在西南長興鋪,地二畝五分;一在小冀,地二畝。

獲嘉縣

「文王塚 」 ,在張朴營。

吳王塚 在雙陵村

故王塚 在小屯村

搭連塚 在李村營

「雙塚 」 ,在大落紂營。

《三里塚 》在三家莊,三塚相連,最高。

《四里塚 》,在縣南四里。大如三里塚,而高不及。《金馬駒塚 》在沈家莊。

「四女塚 」 在南陽屯。

閻家塚 在小位莊東北。

陳家塚 在小位莊正東。

婁家塚 在泰山社宗,唐婁師德之裔也,係原武長安鄉人,初舉進士,官至太尉,政和元年,遷葬於此。萬曆二十七年,盜發事聞,其子孫自原至,獲,蹤跡之不得,因設祭封墓而去。今獲人傳其事者,或云「婁敬」 ,或云「師德」 ,不知敬葬陝,師德葬原,不在獲也。三十一年春,特遣人至原詢之,其裔孫應星,原諸生,以緘復者如此。

趙越墓 ,《水經注》:「縣故城西有漢桂陽太守趙越墓,墓北有碑。越字彥善,縣人也。累遷桂陽郡五官將、尚書僕射,遭憂,服闋,守河南尹,建寧中卒。碑東又有一碑,碑北有石柱。」

義塚 舊在縣治東西各二里。萬曆間創置。

皇清順治九年,知縣馮雲朝奉《文》於本縣「東關」、「西關」

外空閒官地,各立義塚一處。又趙境營、中和村、亢村鎮空閒官荒地,各立義塚一處。

淇縣

元孟大夫墓 在縣東十五里四流口社。元議政大夫孟處中墓,至今遺碑尚存。

義塚 舊有數處,今無考。

皇清順治十六年,知縣王謙吉奉文新立「義塚」二處。

一在《南關》外二里,一在北關外二里。

輝縣

「元左丞相張思明墓 ,在古城北一里」 ,趙孟頫書碑。

中書令耶律楚材墓 在梅溪西。

元知州蕭志墓 在輝縣東北。

環娘墓 徐氏,廣陵人,翰林王紫綬妾。順治癸巳,隨王寓蘇門,戊辰之秋,年二十一卒,葬梅溪左。王有《悼亡詩》八章,刻於墓,搆召言亭以覆之。義塚二 :一在城東關外,一在城北。。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