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436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四百三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四百三十六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四百三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四百三十六卷目錄

 河南府部彙考十

  河南府古蹟考一

職方典第四百三十六卷

河南府部彙考十[编辑]

河南府古蹟考一       府志[编辑]

本府。洛陽縣附郭。

洛陽故城 在府城東三十里洛水北。即周公所營成周也。漢置縣。東漢、西晉、後魏皆都此。王城 在府城西五里。成王命周公營洛邑,以為朝會之城,即此。

糓城 在府城西北五十里。按縣志,即瀍水發源處。《左傳》「定公六年,單子伐糓城」 ,即此。雍氏城 ,在府城東二十里。黃帝臣雍氏作於《水滸》,因名。

東都城 在洛水之陽,左成皋,右函谷,前伊闕,後邙山,周四千九百三十步。《唐志》:「貞觀六年號曰洛京,顯慶二年曰東都,光宅二年曰神都,天寶元年曰東京。肅宗元年,復為東都。龍紀間,尚仍其舊。皇城曰太微城,宮城曰紫微城。」

光武城 在府城東洛水之陽。光武建都於此。金鏞城 ,在府城東二十五里。魏明帝建隋唐城 。初,隋煬帝作東都,原無外城,僅有短垣。唐長壽中,侍郎李昭德始築之。今府城即隋唐東南之一隅耳。

偃月城 在府城北。《隋紀》云:「王世充敗李密,密餘眾走偃月城」 ,即此。

寶城 在府城西。隋時所築。後太宗攻之,王世充使其弟世偉守之,即此。

含嘉城 在府城北門外。按《舊唐書王世充傳》:「含嘉,倉城也。」

戎城 在府城南三十里。杜預曰:「縣東南有園鄉,西南有雍城,處伊洛之戎。」 即此。

平陰廢縣 在府城北五十里。《水經註》云:「平陰即晉之陰地,故陰戎所居,文帝改曰河陰。」 漢南宮 ,周時建雲臺於此。蔡質云:「南北宮相去七里,在洛水之陰。」 漢高祖即位後,欲都洛陽,置酒南宮,言劉、項得失之故。感婁敬言,因都長安。後帝至洛陽,居於南宮,從複道上見諸將,往往沙間偶語,用張良計,封雍齒為侯。見《玉海》。後光武車駕至洛陽,幸南宮,遂定都焉。

北宮 在洛水之北。《郡志》稱:「更始自洛陽而西,馬奔觸北宮鐵柱門」 ,即此。蔡質《漢儀》曰:「南宮至北宮,中央建大屋複道,天子行從中,從官夾左右,十步一衛,兩宮相去七里。」

胡桃宮 ,《初學記》曰:「漢有南宮、北宮、胡桃宮,皆範金合土為之,以為貴也。」

「通天宮 」 ,鑄《九鼎》處。

青雲宮 置九鼎處按《縣志》作青龍宮。

長信宮 ,洛門至周廟門有長信宮,帝祖母稱「長信宮。」 見《漢書》。

長樂宮 ,《漢官儀》曰:「帝母稱長樂宮,後曰永樂宮,在德陽殿西北,靈帝母居於此。」 見《續齊諧志》長秋宮 ,有司奏立長秋宮,以皇后為長秋者,秋陰之始,取其長而欲其久也。見《馬后傳》。德陽宮 ,皇后宮也。

承光宮 ,帝以梁貴人酷歿,殮葬禮缺,乃改殯貴人於此宮。見《竇太后傳》。

池陽宮 ,漢宮也,見《六典》。

濯龍宮 ,桓帝延禧九年,祀老子於濯龍宮,用郊天之樂。見《續漢記》。

永安宮 ,獻帝皇太后宮,在洛陽故城中,見《獻帝紀》。隋亦有此宮,文帝獨孤后居此。

隋「顯仁宮 」 ,煬帝宮也。南接皂溝,北跨洛濱,發江南五嶺奇材怪石,及海內珍禽異獸以實其中。

「避暑宮 。」 「飛仙宮 。」 煬帝所建。

青城宮 寶城門西,即西苑之內,唐因之。井泉宮 一名「潤宮」 ,周十餘里,宮北通西苑,其內多山阜,重阜曲澗,秀麗標奇。

景華宮 在建國門西南十二里許。

亭子宮 ,在上東門東十二里。宮南臨漕渠,東臨積潤池。

「天仙宮 」 、「仙都宮 」 ,並署「先帝廟堂。」

唐洛陽宮 。本隋置,唐太宗幸洛陽宮,官吏以

考證

缺儲峙被譴,魏徵諫之,帝因謂長孫無忌曰:「朕昔過此,買飯而食,僦舍而宿。今供頓如此,豈得猶嫌不足乎?」

明德宮 ,在都城。貞觀十一年,太宗幸此。望春宮 、合璧宮 、翠微宮 、冷泉宮 、高山宮 、龍鱗宮 、凌波宮 、宿羽宮 ,俱在洛陽禁苑中。見《六典》。

上陽宮 一名「西宮」 ,在洛陽宮城內南隅,南臨洛水,西距糓水,東接宮城,北連禁苑。宮內門殿皆東向。提象門虹梁跨糓,列岸修廊。高宗末居此宮聽政。

「萬象神宮 」 ,天壽年,武后享此宮。

迎仙宮 ,張柬之斬張易之、張昌宗於此。廡下。後梁建昌宮 。開平元年,以東都舊第為建昌宮,見《梁紀》。

正陽宮 。丙申,周王納司馬消難女為正陽宮皇后。見《梁本紀》。

後唐興聖宮 。莊宗即位於魏州。子繼笈、苗宇居此。見《後周紀》。

顯仁宮 在縣皂澗

「太初宮 」 ,在洛城古皇城北。

漢陽明殿 嚴光,字子陵,建武五年,詔召光設樂陽明殿,命宴會,暮留宿,其夜客星犯帝座。嘉福殿 ,在縣內。

「卻非殿 。」 「建武元年十月。車駕入洛陽。幸南宮卻非殿。遂定都焉。」 《光武紀》。

德陽殿 ,鍾離意諫明帝起北宮,因出為魯相。及德陽殿成,帝謂公卿曰:「鍾離尚書若在,不得成此殿。」 見《東觀漢記》。偃師去宮四十里,遙望德陽,其上鬱嵂與天連見《洛陽宮殿疏》:德陽殿周旋容萬人,汲洛水於殿下見。《漢官職典》:「桓帝時,有蛇見於此。」

嘉德殿 在九龍門內,仁孝后所居。

玉堂殿 《洛陽》南宮有「玉堂殿」 ,漢靈帝中平四年增修。

宣德殿 。桓帝和平元年春,太后歸政於帝,太后寢疾篤,御輦幸宣德殿,即此。

崇德殿 。見《孫成傳》。

章德殿 見《章帝紀》。

「華光殿 」 ,劉寬、楊賜侍講此殿。

承福殿 、安福殿 、千秋殿 、萬歲殿 、黃龍殿 、和歡殿 。見《五行志》。

含德殿 、章臺殿 、宣明殿 、天祿殿 、溫飭殿 、迎春殿 、壽安殿 、永寧殿 、樂成殿,並見《靈帝紀》註。

「陽安殿 。」 七月帝還至洛陽,至陽安殿,《董卓傳》:「銅馬殿。」

「魏顯陽殿 」 ,在洛陽,魏明帝所建皇后正殿也。元魏因之。孝明帝崩於此殿。

太極殿 ,明帝上法太極,青龍二年,於洛陽南宮起太極殿,在漢崇德殿故處。見《水經注》。《初學記》曰:「歷代正殿,隋之乾陽,魏之太極,晉以降,正殿皆名之。」

「昭陽殿 。」 觀德殿 。崇華殿 。芙蓉殿。

九華殿 ,承光殿 。以上六殿見《洛陽宮殿簿》。建始殿 ,文帝建,朝群臣,近濯龍祠。

仁壽殿 ,魏明帝《詔》云:「自吾建承露盤以來,甘露降仁壽殿。」

式乾殿 。十一月乙丑,魏主於式乾殿為諸僧及朝臣講《維摩經》,見《梁紀》。元魏亦有此殿。九龍殿 ,青龍三年,崇華殿災,明帝詔復立崇華殿,更名為九龍殿。時郡國有九龍見,故名。通引糓水過九龍殿前,歷故金市南,直十秋門,注入九龍池。見《魏紀》。

清涼殿 ,夏居之清涼,亦曰延清室。曹子建《七啟》謂「中夏含霜」 ,即此。

景陽殿 《魏志》:「明帝增崇宮殿,彫飾觀閣,鑿太行之石英,採糓城之文石,起景陽殿於芳林園。」 元魏雲氣殿 。《洛陽宮殿簿》曰:「顯陽殿北有雲氣殿。」

明光殿 ,孝莊誅爾朱榮、爾朱天穆於此。隋乾陽殿 ,殿基從地至䲭尾,高二百七十尺,十三間,二十九架,三陞柱,大二十四圍,倚井垂蓮,仰之者眩矅。唐東都正殿,亦仍此名。大業殿 ,規模小於乾陽殿,雕綺過之。

文城殿 、武安殿 二殿,在大業東。「殿西三殿御座,見群臣則宿衛隨入,不坐則有宮人。殿庭並種枇杷、海棠、石榴、青梧桐及諸名藥奇卉。」 東有大井二,闊十餘尺,深十餘丈。

「元靖殿 」 ,《貯書》之所。

儀鸞殿 ,隋煬帝大業十一年,有二孔雀自西。

苑飛集朝堂,校尉高德儒等見之,奏以為「鸞孔雀,已飛去,無可驗」 ,於是百官稱賀。詔世基造儀鸞殿,南有烏桲林、栗林、葡萄架四行,長百餘尺。含景殿 在景華宮之內。

曲水殿 ,海東有曲水池,其間有曲水殿,上巳禊飲之所。

清暑殿 殿南有通仙橋、百尺澗、青蓮峰,唐修文殿 貯書之所。

「洛城殿 」 ,載初元年,武后策貢士於此殿,試貢士自此始。

麗春殿 、麟趾殿 ,在御內,宋之問有詩。「武成殿 ,光宅元年甲子,武后御此,帥王公以下上尊號。」

紫宸殿 ,內朝在乾元殿後。丁卯太后臨軒之後,御此殿。

甘露殿 。成象殿 。永寧殿 。崇勳殿 。昭宗時,洛陽宮前為貞觀殿,後為崇勳殿。

觀風殿 ,武后徙上陽宮,帝率百官觀風殿,問起居,即此。

集賢殿 、搖光殿 、億歲殿。

同明殿 ,在億歲殿西,中宗常御此以見群臣。「芬芳殿 」 、嘉預殿 ,妃朝太后於此。

乾元殿 ,元宗開元五年幸東都,將行大享禮,以武后所修明堂,有乖典制,遂依舊造乾元殿。每臨御,元日、冬至,於此受朝賀。

「長生殿 」 ,武后寢疾於此。時張柬之斬易之,昌宗進逼於此殿。

「德昌殿 」 ,《洛陽宮》西門內。

流杯殿 、弘徽殿 。《玉海》曰:「東都城有流杯殿,在麗春臺北,有東西廊,南至麗春臺,北連弘徽殿,兩頭皆有亭子,間以山池,作漆渠九曲。」 見《西京記》。

後梁文明殿 。開明元年,改貞觀殿為文明殿。金鑾殿 。《洛陽記》曰:「乾化元年,置金鑾殿大學士,以敬翔為之首。」

後唐中興殿 。莊宗同光二年,改崇勳殿為「中興殿。」

臨芳殿 ,《清異錄》云:「洛陽城內臨芳殿,莊宗所建。殿前有牡丹千餘本,如百藥仙人」 、「蓬萊相公」 、「月宮花」 ,「小黃、嬌雪夫人、粉奴香、卯心黃、御衣紅、紫龍盃」 、「三雲紫等名。」

後周「正武殿 」 ,周主壬午大醮於此。

宋神御殿 宋景德四年,車駕謁陵,因幸西都,詔以太祖誕生之地建為應天院,圖繪聖容於內。

興先殿 、帝華殿 、昭考殿 。天聖中,欲置真宗神御,而難於題。仁宗以殿後齋宮並置三殿,曰「三聖殿。」 慶曆中名太祖殿曰「興先」 ,太宗殿曰「帝華」 ,真宗曰「昭考。」

漢魏闕 《東都賦》云:「建象魏之兩觀,旌六典之舊章。」 《文選註》曰:「兩觀者,表明六典之法,以垂於象魏。」

朱雀闕 、蒼龍闕 、白龍闕 、元武闕 ,在洛陽,見《通略》。

「魏凌霄闕 ,明帝建。」 始建,有鵲巢其上,帝以問高堂隆。《魏志》

唐閶闔闕 。東都城有閶闔闕,在映日堂東隅。城上闕北及南皆有觀象臺,唐所置也。

漢「嘉德」 署 「南宮。」

丙署 南宮

承祿署 在《中藏府》。

翔平署 在後掖庭

永巷署 在北宮東掖庭。

「魏百尺樓 。舊洛陽城東北有樓,高百尺,魏文帝造也。」 《洛陽地記》

晉鳳凰樓 《晉宮閣》曰:「洛陽有鳳凰樓。」

儀鳳樓 總章觀上有儀鳳樓。

綠珠樓 元魏昭儀寺有池,池南有「綠珠樓」 ,乃石崇故居,「綠珠墜樓」 ,即此。

「慶雲樓 」 、「伺星樓 」 、「鳷鵲樓 」 、「翔鳳樓 」 四樓,俱在廣望觀南。

「崇虛樓 」 ,魏建於禁中,齋戒則居之。

唐「則天樓 」 ,則天門樓也,武后曾御此以赦天下。

《浴日樓 》「上陽宮內」 ,

廣達樓 在御內,蘇頲有《應制詩》。

觀風樓 在宮外東北隅,屬夾城而連於內,前臨馳道,周視山川。

「太清樓 」 、「紫陽樓 。日樓 、月樓 、龍門驊樓。」 後梁「五鳳樓 洛陽內。後梁太祖即位,羅紹威取魏良材為之。」

考證

宋雙桂樓 在府治。宋天聖間,錢惟演留守東都時,歐陽公曰:「余居府中時,嘗謁錢思公於雙桂樓下,見一小屏,立後細書字滿其上。思公指之曰:『欲作花品,此是牡丹名』。凡九十餘種。多景樓 、環溪園有多景樓,南望則洛陽諸勝,俱在目前。」

明分翠樓 副使翟廷蕙致政歸洛,於新街居第,後起樓三楹,題曰「分翠樓」 ,自為詩八首記之。漢仁壽閣 ,明帝重經術,四方鴻生鉅儒負囊自遠而至者,不可勝紀。石渠蘭臺,彌以充積。以東觀及仁壽閣新集書,命校書郎班固、傅毅等典掌焉。

臨波閣 。閶闔閣 、紫微宮中,見《東京紀》。石渠閣 。延壽閣 。右通閣 。廣內閣。

祕書閣 、麒麟閣 、天祿閣 。漢朝圖書,有石渠、石室,延閣廣內,蓄之於外。府有御史,掌蘭臺祕書,及麒麟、天祿二閣,藏之於內。禁。見《洛陽宮殿名》。

阿閣 ,馬援,明帝拜將軍長史,過武庫祭蚩尢,帝御阿閣,觀其士眾,時人榮之。見《馬援傳》《唐鳳閣》。

晉金光閣 、青龍閣 、承休閣 、朱明閣、安樂閣 、白藏閣 、顯仁閣 、崇明閣。

「章德閣 。」 飛雲閣 。安世閣 。長安閣。

宋崇德閣 在洛陽,司馬溫公與邵康節一日約會崇德閣,邵未至。司馬溫公有詩曰:「淡日濃雲合復開,碧松清洛遠縈回。林端高閣望已久,花外小車猶未來。」 邵至和云:「君家梁上年時燕,過社今年尚未回。清閣誤君凝佇久,萬花深處小車來。」

懷古閣 報政閣 在府治中。

尊賢閣 在尊賢坊,見《朝市》。

周鼎中觀 ,在洛陽西南洛水上,即成周定鼎處。

漢東觀 南宮有東觀,漢氏圖籍所在,一曰「漢名儒修史處。」 高彪舉孝廉,為郎中,校書東觀,因事諷諫,數奏賦頌奇文。靈帝詔東觀畫彪像以勸學者。見《文苑》。

承風觀 南宮

「增喜觀 北宮」 見《洛陽記》。

白虎觀 ,白虎門名。於門立觀,因名。建初四年,詔下太常將博士等官及諸生諸儒會白虎觀,講論《五經》異同。

長樂觀 ,靈帝時京兆第五永為督軍御史,使督幽州,百官大會,祖餞於長樂觀。議郎蔡邕賦詩,高彪獨作箴。見《高彪傳》。

宣陽觀 、千秋觀 、鴻池觀 、泉城觀。

揚威觀 、石樓觀 ,俱在城外,見《洛陽地記》。聽訟觀 ,光武建,錄洛陽諸獄。

宣曲觀 、萬世觀 、修齡觀 、東明觀 。《洛陽記》曰:「諸觀皆在宮中,俱高十六七丈,雲母作窗,日曜之,煒煒有光煇。」

百尺觀 ,靈帝起百尺觀阿宮《道天中記》:「平樂觀 ,靈帝時青徐黃巾復起,帝自稱無上將軍,耀武於平樂觀。」

《魏凌雲觀 》,魏明帝作。

都昌觀 、總章觀 ,魏明帝青龍三年築總章觀,高十餘丈,建翔鳳於上。見《魏志》。

崇文觀 魏明帝青龍四年,置崇文觀,召善屬文者居之。見《魏志》。

廣望觀 《南翔鳳樓》。

閬風觀 、臨高觀 、高樓觀 、承雲觀 以上俱「都水使者陳熙造。」

隋太微觀 、紫微觀 、棲霞觀 在林泉宮,通真觀 在西苑內。

唐上陽觀 在上陽宮。見《東京雜記》。

周周公臺 洛陽縣治東,周公輔成王朝諸侯之所。隋末,李密據金鏞,營寢宮於臺後。

雪臺 周家所造,以貯圖書珍玩。按《五行志》,此乃雲臺也。非雪臺。

誃臺 周景王築

昆昭臺 ,周靈王三十三年,起昆昭之臺,亦曰「宣昭。」 聚天下之異木,神工飾水晶以為泥臺高百尺,升之以望雲色。

簃臺

漢「觀象臺 」 ,《東都》

靈臺 ,光武所築,望雲物處也。高三丈,方二十步。世祖嘗晏於此,得鼮鼠於臺上,身如豹文,熒熒有光輝,群臣莫有知者。郎官竇攸曰:「此名鼮鼠,見《爾雅》考之,果然。」 乃賜絹百丈。

照靈臺 ,《水經注》曰:「南宮有照臨臺。」

雲臺 在水南堡

燒經臺 ,在白馬寺,有南北二臺。當漢明帝時,佛法初至中國,道家言佛家之謬,於是築二臺,各貯道、佛二家經,俾焚之,以驗真偽。時《道經》煨燼,《佛經》俱存,世遂尊信之。

魏凌雲臺 在舊寧陽門外。魏文帝築,高二十三丈,登之可見。孟津。上一樓,極精巧,先稱眾材,輕重乃造,每隨風搖動,而未嘗傾倒。明帝畏其勢危,以大材扶之,樓即敗。識者謂「輕重力偏」 故也。

𩰚雞臺 ,魏都洛陽,明帝築𩰚雞臺,趙王石虎芥羽、漆砂𩰚雞於此。曹植有《𩰚雞篇》。「九華臺 ,黃初七年壬子,駕還洛陽,三月築此。」 晉𩰚富臺 ,石崇、王凱𩰚富於此,故名。鹿苑臺 。閱武臺 。含章臺 。麗春臺。

「麗日臺 。」 「建樂臺 。」 「日輪臺 。」 「雲光臺。」

《染靈臺 》。「黃龍臺 。」 「千秋臺 。」 萬歲臺。

蘭臺 俱在洛陽

龍虎臺 在縣東李密堡。李密所築,閱武於此。靈芝臺 、集靈臺 ,在西苑。

行雨臺 在井泉宮

唐飲酒臺 ,秦王所築,李密曾飲酒於此,故名。「文昌臺 」 、「肅政臺 」 、鸞臺 、麟臺 ,光宅元年,武后改置。

涼臺 裴度作別墅,具燠館,涼臺激波,其下黃臺 ,唐章懷太子有「種瓜黃臺下」 之句,謂此也。

「宿羽臺 」 ,武后晏此。

麗春臺 、浴日臺 ,二臺俱在上陽宮,見韋述《兩京雜記》。

「宋梅臺 」 「在張明叔宅。」

見《山臺 》司馬溫公《獨樂園》內。

天光臺 ,富弼歸老時所築。元豐二年,星殞,弼升臺,焚香再拜,知其將終。

鳳凰臺 在城北邙山鳳凰堡,副使周敘有詩。「漢都亭 」 ,「張綱埋輪都亭」 ,即此。

「洛陽亭 ,帝獵還,公卿以下陳洛陽亭前。乘輿到,公卿以下拜,天子下車識顏色,後還宮。」 富壽亭 ,縣北三十七里,明帝顯節陵即在此。「臨平亭 」 ,在洛陽。《漢書禮儀古今註》

士鄉亭 ,馮異引軍渡河,與渤戰於亭下。見《漢書馮異傳》。

平亭 縣東北四十里。漢原陵在平亭,見《帝世傳》。

神和亭 在洛陽御內。見《六典》。

「宣德亭 」 ,近郊地。光武立郊兆於洛陽城南,亭在平城門外,見《漢書》。

「萬壽亭 在洛陽北面西。」 見《李固傳》。

夕陽亭 在城南。晉賈充出鎮長安,百僚餞送於此,自旦及夕方畢,故名。按:《董卓傳》:「董卓得何進,私召將兵入朝,何太后使諫議大夫种紹宣召止之,卓還軍夕陽亭觀。」 此夕陽亭,漢已有之,非始賈充。

隋閬風亭 、麗日亭 、翠微亭 在井泉宮逍遙亭 西苑,八面合成,鮮華秀麗,冠絕古今。見《大業雜記》。

唐「含象亭 」 ,開元中,拜張說等十八人為學士,於東都上陽宮含象亭,詔寫御贊述之,《翰林盛事》。

《金谷亭 》東都苑內。

曜掌亭 、九洲亭 俱東京上陽宮。見《西京雜記》。

「悅風亭 」 在裴度《綠野堂》。

「會津亭 」 、「歸仁亭 」 、「皋門亭 」 、「青雲亭 ,俱銅駝街。」

《洛陽河亭 ,李益奉酬留守郡公》有詩。

《花信亭 》、通暉亭 「俱上林苑。」

宋饐瓜亭 臨伊水,《宋聞見錄》云:「呂蒙正在龍門讀書,一日行伊水上,見賣瓜者食之,後作相買園。洛城東南,置伊水亭,以饐瓜為名,示不忘貧賤也。」

《洗花亭 司馬光》之亭也。

休風亭 、平門亭 、叢翠亭 巡檢署中,歐陽修為之記。

披雲亭 宋陳堯叟有詩。

「群芳亭 」 ,「四照亭 」 ,「偃蓋亭 。」 「禊飲亭。」

篔簹亭 俱在歸德坊,本宋歸德園,向拱以宅獻,內有此五亭,見《京洛朝市圖》。

《玉仙亭 》「在河北坊。」

明觀瀾亭 在伊闕。太守虞公廷璽遊伊闕,築亭賓陽洞之麓,匾曰「觀瀾。」 鄭安《記》。順治五年武。

考證

攀龍移建於岩畔,仰觀俯眺,更為軒爽焉。環翠亭 在瀍水上,處士李維恭建,為四水環抱,翠色可掬也。御史閻禹錫《記》。

思親亭 前分守少參姚公龍為其尊人弘曾令洛,有惠政,感而作亭,匾曰「思親兄。」 吏部尚書姚夔記。

清風亭 ,太守沈公於郡城西南里許毀佛寺為亭,植竹數竿於內,匾曰「清風亭。」 伊王頤《齊記》:望闕亭 在環翠亭右,進士路直未第時所建,以面對闕塞山,故名。與王騰、閻禮講《易》於其中。留鹿亭 ,諸純臣推官,松江華亭人,清而有守,後以疾歸。衙中所蓄二鹿,以為非隨來物,於洛水南建亭一楹,縱鹿其間而去。御史陳維芝記漢避雷室 、御龍室 。楊龍驤《洛陽記》:「顯陽北有避雷室,西有御龍室。」

《望舒涼》室 ,《含章鞠》室 ,《靈芝鞠》室。

「清涼署室 」 俱見《洛陽宮殿簿名》。

「冰室 」 ,在南宮,宣陽宮有冰室。見《玉海》。

魏延《清室 》,曹子建《七啟》曰:「清室則七月含霜明。」 東皋書室 ,在平樂堡,兵部郎中路受致仕時所築。置田教子,有登臨吟眺之樂。

洛澳書室 在東關環翠亭左,孟大通讀書處。周明堂 ,孔子觀乎明堂,觀四門墉有堯舜之容,桀紂之象,而各有善惡之狀,興廢之誡焉。又有周公相成王,負斧扆南面以朝諸侯之圖,孔子徘徊而望之,謂從者曰:「周之所以盛也。」 漢明堂 ,中元元年建,明堂去平城門二里,天子從平城門先歷明堂,乃至於郊祀三百步。《洛陽記》云:「平昌門直南大道東是明堂。」

「玉堂 」 在洛陽南宮,漢靈帝修。見《玉海》。

萬金堂 ,靈帝中平二年造西園,引司農金錢繒帛牣積堂中。

纂食堂 在洛陽西南,即長壽宮。見《文獻通考》。宜極堂 ,孝文會百僚於此,行飲至策勳之禮。晉則百堂 、螽斯堂 、休徵堂 、延祿堂、仁壽堂 、綏福堂 、承慶堂 、含芳堂。

樂昌堂 。椒華堂 。芳音堂 。顯仁堂。

承光堂 。五福堂 。嘉寧堂 。堯母堂。

「永光堂 」 :以上十七堂俱在《晉宮》中。

魏萬年堂 ,孝文帝文明太后於永固陵東北十里餘營長壽宮,遂有終焉之志。及遷洛陽,乃自表瀍西,以為山陵之所,而於山立宮,號曰「萬年堂。」 見《文獻通考》。

光極堂 ,太和十九年十二月甲子,魏孝文見群臣於光極堂。

凝閑堂 ,孝文引王公侍臣至此,曰:「此堂取夫子閑居之義,不可縱奢以忘儉,自安以忘危也。」 清徽堂 ,孝文南征還洛,引見王公侍臣於此堂。帝曰:「此堂成來,未與王公行宴樂之禮,今與諸賢無高而不升,無小而不入。」 因建流行渠、洗煩池。

茅茨堂 ,此曹魏之故堂也。孝文謂李沖曰:「此東曰步元廡,西曰遊凱廡,此座雖無堯舜之君,卿當不愧元凱。」 沖對曰:「臣既遭唐堯之君,不敢辭元凱之譽。」 《元魏書》

皇信堂 ,孝文曾延四廟之子,建元孫之冑。申宗宴於此堂,令宗室賦詩。

長壽堂 。星槎堂 。華休堂 。九華堂。

「雲母堂 」 以上俱在《後魏》宮中。

「隋射堂 」 「在景華宮。」

唐明堂 ,垂拱二年成,高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凡三層。天冊萬歲元年,明堂火。萬歲通天元年,新明堂成,號曰「通天宮。」 見《唐紀》。

天堂 ,唐築瞻天象。武后初為明堂、明堂後又為天堂五級,則俯視明堂矣。

中隱堂 在金谷園,唐白居易有詩刻石綠野堂 。時晉公年老,乃於午橋作別墅,號綠野堂,激波其下,野服蕭散,與白居易、劉禹錫為文把酒。晉公嘗有題云:「野人不識中書令,喚作陶家與謝家。」 白樂天和云:「陶廬僻陋那堪此,謝墅幽微不足攀。何似嵩峰三十六,長隨申甫作家山。」 《長慶集》

「映日堂 」 、「九老堂 」 在舊東都履道坊,唐白居易宅。

宋五知堂 任布,字應之,後唐宰相圜四世孫。慶曆間,召解樞密副使,歸休洛中。作「五知堂」 ,以知恩、知道、知命、知足、知幸也。卒諡「公惠。」

耆英堂 在城東舊資聖院,司馬光有序。「非非堂 」 ,歐陽修《記》。

還政堂 宋富弼還政歸老時所築。

三畏堂 ,尹焞築,取「君子三畏」 之義。

佇瞻堂 洛人為留守文彥博建,彥博與司馬光俱有《記》。

金報恩堂 ,留守強伸建於洛川驛東,刻詔文於石,願以死自效,故名。

梅花堂 在府治後,以前有梅花六株,故名。世傳王世充建。

舒嘯堂 在府城南伊水側。元孫伯紹築,洛陽中都亭堂皇 大小屋五十間,間植五果木竹柏之屬,有五千七百三十五株,見《洛陽記》。桃間堂皇 、柰間堂皇 、竹間堂皇。

「李間堂皇 。」 「魚梁堂皇 」 、「醴泉堂皇 」 見《洛陽宮殿簿》。

明去思堂 在城東三里清化坊西。河南郡守袁錠,字大用,陜右人。滿秩去後,民思而作,鄭安《記》。

歸樂堂 郡人敘州通守王義致政歸修為遊息之所,名曰「歸樂堂。」

禎槐堂 房氏,洛故家,將營室,一木忽甲坼於庭,視之,則槐也。久之,喬柯上聳,密業四布,識者以為昌盛之兆。厥後子儀果聯登進士,遂匾其堂曰「禎槐堂」 ,不忘厥初也。

《去思堂 》:河南太守道州何道亨有惠政,遷秩去,民立祠祀之。

周定鼎門 ,《帝王世紀》曰:「周公定鼎郟鄏,其南門名定鼎,蓋九鼎所從入也。」 《水經注》曰:「其城東南名曰鼎門。」

乾祭門 ,《水經注》曰:「子朝之亂,晉所開也。」 漢平城門 ,洛陽南宮當城午門也。蔡邕曰:「平城門,正陽之門,與宮連,郊祀法駕所從出,門之最尊者。」 見《漢書靈帝紀》。

開陽門 ,當巳位。開陽門成未有名。夙昔有一柱,飛來在樓上。瑯琊開陽時上言,縣南城門一柱飛去。光武使來視識,悵然,遂堅縛之。刻紀其年月,因以名門。

津城門 未位

中東門 丑位

上東門 寅位 ,郅惲為上東門候。光武嘗出,夜還,詔開門欲入,惲不納。帝令從門間識面,惲曰:「火光遼遠。」 由是上益重之。見《東漢紀》。

小苑門 卯位

廣陽門 申位

雍門 酉位

上西門 戌位。《水經注》曰:「閶闔門,漢之上西門也。」 《漢官儀》曰:「上西門所以不純白者,漢家厄於戍,故以丹鏤之。」

耗門 辰位

糓門 子位,夏門 亥位 。以上《東都十二城門》。

崇賢門 。金商門 ,楊賜光和元年引入金商門,問祥異。《東京賦》曰:「昭仁惠於崇賢,抗義問於金商。」 謂此二門也。

「九龍門 」 ,嘉德殿在內。隋亦有此門。

宣平門 。廣義門 。司馬門 。濯龍門 。袁宏《漢紀》,「建初二年,有司依舊典奏封諸舅。太后詔曰:『前過濯龍門上,見外家車如流水,馬如游龍。吾亦不譴之,但絕其歲用,冀知默愧其心』。」 飛兔門 。含章門 。敬法門 。崇禮門。

廣德門 ,望鐘門 。含德門 ,建禮門。

「卻非門 。」 會福門 、萬春門 、千秋門 。《洛陽宮閣記》晉、元魏、唐同。

神獸門 ,水自千秋門南流,經神虎門下,東對雲龍門。衡袱之上,皆列雲龍風虎之狀,以火齊薄之,晨旭初起,夕景斜暉,霜文翠昭,陸離眩目。閶闔門 ,《水經注》云:「魏改雉門為閶闔,外夾建巨闕,以應天宿。」

《永巷門 》。《金牙門》。

鴻都門 ,靈帝時蔡邕立石經於此門,見《梁志》。靈帝引諸生能為文賦尺牘、工書鳥篆者,待制鴻都門下。

「銅龍門 ,金馬門 ,止車門 」 ,元魏同。

南端門 《南方正門》。

神虎門 ,《東都賦》所謂「屯神虎金方」 者此也。晉、元魏同。

「蒼龍門 。」 「真武門 。」 「春興門 。」 「長秋門。」

「青瑣門 」 ,魏仍此門。

雲龍門 ,《典引》曰:「班固與賈逵等召詣雲龍門,小黃門持《秦始皇本紀》問臣等曰:『太史遷贊語,寧有非耶』?」 《東京賦》所謂「飛雲龍於春路」 者此也。《魏永樂門 蔡邕傳》。

承明門 ,黃初元年十二月,初營洛陽宮,帝在北宮建始殿朝群臣,門曰「承明。」 陳思王《詩》曰:「謁

考證

帝承明廬是也

大夏門 :洛陽北有二門:西曰大夏門,漢曰夏門,魏、晉曰大夏門。嘗造三層樓,去地二十丈,甍棟干雲。《伽藍記》:元魏、隋、唐皆此門。

晉建春門 ,晉惠帝敗牽秀於此。元魏、隋同。清明門 ,元魏同。

建陽門 隋同

廣陽門 ,晉西第一門,隋亦同。

西明門 ,晉、元魏、隋皆同。

廣漠門 隋同

平昌門 隋同

「神武門 」 、宣陽門 ,隋同。

重華門 ,《洛陽記》曰:「太子宮有重華門。」 陸機詩曰:「思媚皇儲,高步重華。」 隋亦有此門。

西陽門 ,孝莊帝殺參朱榮。是夜,左僕射爾朱世隆與榮妻鄉郡長公主率榮部曲自此門出朱華門 、乾明門 、光極門 、仁壽門。

厚載門 ,元魏、隋、唐皆同。

隋建國門 ,上春門 、上東門 ,建陽門,永通門 ,長夏門 ,定鼎門 ,厚載門。

徽安門 嘉寧門 以上城門。

「延福門 。」 「蒼龍門 。」 《金虎門 》。《會昌門》。

「章善門 。」 「景運門 。」 「光福門 。」 「欽明門。」

大業門 。嘉闌門 。嘉猷門 。含光門。

「儀鸞門 。」 「光華門 。」 「《重壁》門 。」 《重光門》。

嘉豫門 。上陽門 。《白虎門 》。圓璧門。

「《曜儀》門 。」 「明福門 。」 「含嘉門 。」 「清陽門。」

「西陽門 。」 「承明門 。」 「朱明門 。」 思賢門。

朱華門 。「《納義》門 。」 「承通門 。」 「安喜門。」

「承天門 」 、則天門 。昭陽門 、永光門。

嘉福門 。延喜門 。「長樂門。」

唐延慶門 ,龍率元年三月丙申朔,帝與群臣及外戚宴於此門。

韶華門 ,洛陽西南。見《唐六典》。

真武門 在北關外

建國門 東都城正南,曰「建國。」

章善門 、廣運門 ,顯福門 。東都皇城南面三門:中曰應天,左曰興教,右曰光政。興教之內曰會昌,北曰章善,光政之內曰廣運,北曰顯福。見《唐記》三省註。

端門 東都南門,中曰「端門。」

左掖門 南左

右掖門 南右

賓耀門 ,蒼龍門 ,應福門 。以上,東門,開紀門 ,宣耀門 。金虎門 。以上,西門,提象門 。南門 ,應天門,二里許。開元中上寶器,詔置提象門示群臣。即此。

拱星門 北門

星躔門 玉海

光範門 梁公與張昌宗雙陸,以紫絁袍與《集翠裘》為賭。昌宗數局連北,梁公褫其裘,拜恩而出。至光範門,付家奴衣之,促馬而去。

光政門 。昭宗還洛,改長樂門為光政門。延喜門 ,昭宗天福二年,改延喜門為宣仁門。承福門 ,《唐氏六典》:「東曰宣仁,南曰承福。」 後唐李存勗洛陽宮門也。

蘇秦宅 在府城舊仁和里。後魏尚書高顯業居此,夜見赤光,掘之得金百斤,銘曰「蘇家金。」 阮籍宅 ,在府城西谷水東南。籍,晉步兵校尉。潘岳宅 在府城南七里。岳,晉中牟人,奉母卜居於洛,名曰西宅。內有園池花木之勝。

「狄仁傑宅 」 在洛陽,武后所賜。

白居易宅 在府城內。「居易,唐侍郎,退居洛陽,宅有環池,與僧如滿結香山社,鑿龍門八節灘,為遊賞之所。」

盧仝宅 在府城內。仝,唐人,號玉川子。韓愈詩:「玉川先生洛城裡,破屋數間而已矣。」

趙普宅 在府城內。普時為西京留守,已病,詔詣闕,乘小車一遊第中而行,至汴京卒。普有園,詔將作大匠營治制作,侔禁省。

曹彬宅 在府城內。彬,真定人,為宋將,退居洛陽,所居僅蔽風雨,處之怡然。

呂公著宅 在府城白獅子巷,張如白宅西。張齊賢宅 在裴度午橋莊。齊賢仕宋,以司空致仕,居洛得之,有詩:「午橋今得晉公廬,水竹煙花興有餘。師亮白頭心已足,四登兩府九尚書。」 師亮,齊賢士也。

文彥博宅 在府城內。彥博五為河南尹,愛其「山川風俗」 ,乃卜居焉。

富弼宅 在府城南十里。宅西有園,弼自汝州得請歸洛陽時所築。

邵雍宅 ,在天津橋南。王公宸尹洛中,置此宅,對宅有園。

甄權宅 ,在洛陽縣。貞觀中,唐太宗幸高年甄權宅,權年一百三年,拜朝散大夫,賜几杖。宋花庵 在洛陽,司馬光於廨舍東作以為休息之所。見《司馬光集》。

明「澹然庵 」 在瀍水東,洛陽劉贄創建,以為講禪習靜之所。前有亭,可以小憩,後有臺可以登覽,亦勝蹟也。

上林苑 在府城外,漢置,司馬相如有賦。廣成苑 、平樂苑 ,俱在洛陽。《玉海》曰:「二苑漢置。」

桑梓苑 在府城西,魏苑也。

西苑 在府城外,隋煬帝築,週迴二百里,臺觀宮殿,窮極華麗。

洛陽苑 唐儉從上獵於洛陽苑,即此也。「西園 」 ,在府城西,漢桓靈賣官之地。

南園 在府城西,與西園同時築。

華林園 在府城東北隅。魏明帝建,齊王芳改為「鞏林園。」

金谷園 在府城西三十里,地有金水,自太白原南流經此谷。晉石崇因川阜造園館,自作詩序。內有清涼臺,即其妾綠珠墜樓處。

富春園 在府城東。唐元稹、白居易有詩。胡氏二園 在府城北邙山麓,臨瀍水岸穿二土竇,深百餘尺,竇外有亭。

歸仁園 在府城舊歸仁坊,因名。唐相牛僧孺置,宋相李昉創亭其中。

太平公主園 在府城積德坊,見《京洛朝市圖》。會節園 在府城會節坊。開寶中車駕幸西京會節園,景德初又命帥臣內職飲射於此。富鄭公園 《洛陽名園記》云:「洛陽園池,多因隋唐之舊,獨富鄭公園最為近闢,而景物最盛。鄭公自還政事歸第,一切謝賓客,燕息此園幾二十年,亭臺花木皆出其目,營心匠,故逶迤衡」 直,闓爽深密,皆曲意有奧思。

呂蒙正園 在伊水上,有亭三,一在池上,二在池外,架橋相屬。

獨樂園 在府城南,宋司馬光判。西築臺買宅,尊賢坊以是名。光自作記。

九龍池 、靈芝池 、白石池 俱在府城東,漢地名。

九江池 在仁智殿南,歸儀門西。《東京記》曰:「其地曲象東海之洲,居地十頃,水深丈餘,魚鳥翔集,花卉羅植。」

濛氾池 ,魏明帝於宮西鑿池以通御溝,義取「日入濛汜」 為名。

醒酒池 在府城內。李文叔《記》云:「董氏有東園、西園,園中有大池,四向噴瀉池中,而陰出之,故朝夕如飛瀑,而池不溢。洛人盛酒者,走登其堂輒醒,故俗目為醒酒池。」

天淵池 在府城,黃初元年穿。

「芙蓉池 」 、「綠波池 」 ,俱在洛陽縣。

積翠池 在府城西苑。唐太宗貞觀十一年三月,宴於此,詔群臣「以隋為戒。」

金龍池 在府城東北。池南有「看花臺」 ,隋李密築。

蓮花池 ,在城東北隅,水匯為池,曾種蓮花。相傳其水流貫城中,後人誤以為「狄泉」 ,今失其處。魏王池 ,在洛陽縣,洛水溢而為池,為都城之勝。唐貞觀中,以賜魏王泰,故名。

鴻池 ,在洛陽縣東三十里。晉張衡《東京賦》:「東州鴻池清籞,淥水澹澹。」 魏銅駝街 ,《水經注》云:陽渠水又支夾路南逕,出太尉、司徒兩坊間,謂之銅駝街。舊魏明帝置銅駝於閶闔南街。陸機云:「駝高九尺」 ,即出太尉坊者。今東郭大駝巷,乃其故地也。

隋天門街 隋於天津橋南開大道,對端門,名曰「天門街」 ,闊一百步,道傍植櫻桃、柘榴兩行,自端門至建國門,南北九里,四望成行,中為御道,通泉流渠,映帶其間,直南二十里,正當龍門。《大業雜記》

宋火燒街 即夾馬營。相傳太祖生時,里中見火光,異香馥鬱,故名「香孩兒營」 ,亦名「火燒街。」 漢范丹窯 ,金谷園北有一小窯,相傳為范丹所居,雖甚頹敝,終不至毀。

宋呂蒙正窯 在相公莊,相傳呂文穆未遇時所居,經其地者多詣而覽之,今建祠其地。順治年,後裔呈請巡按祖永杰、知縣葉琪重修。周太平莊 蘇秦故里在城南十里許。萬曆間,有人於土中得石碑之半,上載皆蘇家故事,乃

「知真其故。」 《莊》云。

漢象莊 在府城東。相傳漢時西僧以《象駝經》來洛,後化為石。今象尚存。

唐平泉莊 贊皇公平泉莊週迴四十里,建臺榭百餘所,天下奇花異草,珍松怪石,靡不畢致。宋相公莊 乃呂文穆故里,離府城二十五里。午橋莊 在府城南十里。唐裴晉公莊,內有小兒陂,茂草盈園,公使人驅羊牧其上,曰:「芳草多情,賴此粧點。」

「韓公堤 」 ,在洛陽新城。宋相韓鎮居洛時築以障洛水,故名。

晉金市 在晉宮大城內西。按:金市名商觀西,兌為金,故曰「金。」 見《洛陽記》。

馬市 在府城東,即稽叔夜為司馬昭所害處也。稽中散將刑東市神氣不變,索琴彈之,曲終曰:「哀孝尼嘗請學此,吾固惜不予,《廣陵散》於今絕響矣。」 太學生三千人上書請以為師,不許。帝亦尋悔焉。

羊市 在府城南。洛陽有三市,上金市、馬市及此云。

𢠸狐聚 在府城南五十里。梁新城之間。秦取九鼎,遷西周君於此。

「上程聚 」 在洛陽,古程國程重黎之後。

鄤聚 在府城東南。古民鄤氏,《左傳》「楚殺鄤子」 是也。今名蠻子城,即漢祭遵殺張備處。

漢甄官井 在府南。漢勤王兵孫堅等既破董卓,城南甄官井有五色氣見,堅使人浚之,得傳國璽,即此。

魏摩陂井 在府城西,即古郟鄏井。魏明帝時,有龍見此井中。

《唐七井 》在府城南康莊堡。昔唐朝中貴霍仙鳴在龍門一石中開七井,夏月坐其上,不知暑氣。

皇覺寺井 ,在府伊闕南,深三尺,可探而汲。土人欲引以溉田,水即漸下,不則如故。亦可異者也。

宋琉璃井 在府東關法祥寺左側。宋太祖誕生時,曾汲此水洗浴。後貴,以琉璃甃口,故名。今改為縣學,井在內焉。

古玉井 ,在府城外三十五里。魏明帝引穀水過九龍祠前,為玉井,倚闌。又璇莘宮有玉井,皆以白石甃之。

偃師縣

綸城 在偃師縣東南。《括地志》云:「即古綸國。」 袁術城 ,在偃師縣南緱氏堡。《通典》云:「緱氏西南有袁術城」 ,即此。

會聖宮 在偃師縣東十五里鳳臺山上。宋祭陵飲福之所。元祐九年建,宋石中立撰《記》。緱氏廢縣 ,在縣二十里。古滑國。漢置縣。《袁術固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術,漢將袁紹弟置此固四周絕澗,可容十萬人,一夫守隘,千夫莫當。

劉子邑 在縣南緱氏堡,周時劉康公食邑於此。

轘轅府 在縣東南仙居堡。《漢地理志》云:「周滑伯食邑也。」 今廢為店。

尸鄉 在縣南。春秋時,劉人敗王城之師於尸鄉,即此。又古有祝雞翁居此,養雞。

烈婦井 在縣南。金時,程晉之妻彭氏為軍士所迫,欲污之,遂投此井死,故名。

鞏縣

鄩城 在縣西南洛口堡。昔禹封夏伯於此。後太康亦居之,其址尚存。

東訾城 ,在縣西南四十里。晉石勒攻趙,出於鞏、訾之間,即此。

鞏王城 ,在縣西孝義堡,周赧王築。

洛口城 在縣北十里。《括地志》云:「即隋洛口倉。」 永安廢縣 ,在縣西南四十里。舊為永安鎮。宋景祐四年,以陵寢在此,陞為縣。金改為芝田縣。元併入鞏縣。

劉備寨 在縣西南原良堡。昔劉關、張三人伐呂布,屯兵於此。

洛口倉 在縣西。隋煬帝聚粟於此。

孟津縣

糓水廢縣 在縣西九十里。《瀍水》所出。扣馬村 ,在縣東三十五里。相傳周武王伐紂,師會孟津,伯夷、叔齊扣馬而諫,即此地。

宜陽縣

召伯城 在宜陽縣城西。「世傳召伯巡行南國」 ,築此以為休息之所。

韓城 在縣西,韓昭侯所築,今城北有昭侯墓。

九曲城 在宜陽縣東南,高齊築。《水經注》:洛水自宜城而東經九曲,其南有坂。《穆天子傳》云:「天子西征,升於九曲。」 是也。

福昌城 ,在縣西。唐武德元年,置熊州於此,因築。

壽安廢縣 在縣西。本後魏甘棠縣,隋改今名。興泰宮 在縣西南萬安山,唐長安四年建。蘭昌宮 在縣西上莊堡,唐顯慶初建。

連昌宮 在縣舊壽安縣西二十九里,唐顯慶間建。

福昌宮 在縣西坊郭堡,隋煬帝建。

登封縣

黃城 在縣西南。羅氏《路史》云:「許由所隱之處。」 潁陽城 ,在縣西南八十里。夏綸國。漢置縣,屬潁川郡。

郜城 在縣東南二十八里。即古郜城縣。《路史》云:「是城為南郜。」 太原有郜城,所謂箕、郜也。陽城廢縣 ,在縣。魏孝昌二年置。禹避舜之子於陽城,即此。

田遊巖宅 在縣南箕山。唐太宗營奉天宮,其宅值宮之左,詔弗毀,榜其門曰:「隱士田遊巖宅」 《三陽宮 》在縣。唐聖曆間建。

奉天宮 在縣嵩山南,唐永淳初建。

吏隱庵 在縣。龐元常隱嵩山,築此。

永寧縣

長水城 在縣馬東堡。後魏築,周廢為鎮。函州城 ,在縣北馬村堡。唐武德四年築。龜窠 ,在縣西洛水北岸滬水濱,乃夏禹治水,洛龜呈瑞處。

崎岫宮 在縣西五里。又縣西三十三里有「蘭峰宮。」 皆唐顯慶三年建。

聖水井 在縣東北。其水湛碧,相傳飲之可以愈疾。

龍井 在縣嶕嶢山下,三井相連,今水覆其上,相傳動則有風雨雹繼出。

新安縣

白起城 ,在縣西三十里。白起屯兵於此,其址尚存。

函關城 ,在縣東。《玉海》云:「周保定中,改名通洛城。」

澠池縣

俱利城 ,在縣西。《通典》云:「秦昭王與趙惠文王會處,故云俱利。」

義昌鎮 :在縣學宮南,今為儒學射圃。

「廉頗宅 」 在縣治東。

嵩縣

汝濱城 在縣。《春秋》?「昭公十七年,晉人取陸渾之地,築城守之。晉趙鞅帥師滅汝濱」 ,即此。北荊廢縣 ,在縣陸渾東北。《通典》云「陸渾縣東北故城」 ,是也。東魏時築。

陸渾廢縣 ,在縣北三十里。秦置,即秦晉遷戎之地。

新城廢縣 在縣,即古《城子國》。

伊闕故縣 ,在縣北九十里。唐牛僧孺為尉於此。

盧氏縣

盧王寨 ,在縣東北。太公之孫傒食采於此,故名。

燕居堂 在縣東南文峪社。昔聖人過洛經此,燕居人慕建。祠中塑宣聖像,四配十哲配焉。洪武元年,儒士岳良弼重修。

傳道堂 在縣治西北沙窩社。昔聖人傳道於此,鄉人立祠,有孔子、曾子塑像。景泰五年,知縣張錦重修,今廢。

點道堂 在縣西黑馬溝口。有《雲溪老人記》,今廢。

陝州

曲沃城 ,在陝州西南三十里。春秋時,晉侯備秦師,以曲沃之官守之。此曲沃之由名,非獨絳州之有曲沃也。

開城 方城 在州。《通志略》云:「宋文帝元嘉後,分軍北伐,克弘農、開方二城」 ,即此。

北岸城 。南岸城 在州硤石夾岸。《梁紀》云:「大將軍吳明徹軍至硤口,克其北岸城,南岸守者棄城走」 ,即此。

崤故縣 在州北,魏太和十一年,以崤縣屬恆農郡。

故焦國 在州東北。國因焦水而名。武王封神農之後於此。

太原倉 ,在州西南六里。隋置。

集津倉 ,在州。開元十八年於三門置集津倉。

以集漕運

莘原 在州,去硤石舊縣十五里,《左傳》「神降於莘」 ,即此。

繡嶺宮 在州城西南朱家原,唐顯慶初置。李洞詩:「春草淒淒春水綠,野棠開盡飄香玉。繡嶺宮前鶴髮翁,猶唱《開元太平》曲。」

草堂 在州之東郊,即宋隱士魏野所居。「澄瀾堂 」 在州治東召公祠內。宋知州吳育建,有記。今廢。

墨池 在州,漢張芝好書所居。池水盡墨,其跡尚存。

瑞蓮池 在州東召公祠前。金大定間,池蓮有生並頭者,故名。

徽伯壘 ,在州南二里古焦城北,齊高歡使李徽伯伐陝時所築。

靈寶縣

虢州城 在縣治南。周封虢叔於此。唐置州。弘農故城 在縣函谷關東。漢徙關於新安,以故關為弘農縣,即此。

朱陽故城 ,在縣西南一百里。元魏置朱陽郡。元至元間,併入靈寶,其址尚存。

沙城 ,在縣西北五里。唐武后東幸洛陽,築此。其內有「翠微宮。」

玉城廢縣 ,在縣東南八十里。元魏置石城郡,統玉城縣。宋省入虢略縣。

老子宅 ,在縣北三里。世傳老子著《道德經》於此。

尹喜宅 ,在縣函谷關南,世傳老子遇尹喜之處。

田千秋園 在縣南,今號「田村。」 千秋,漢相桃林寨 在縣西,周武王放牛處。

上陽宮 、桃源宮 、翠微宮 俱在縣境內。三堂 在唐虢州治內,岐、薛二王刺史時建,取「人臣在三」 之義,呂溫為記,今圮。韓退之、劉伯芻俱有《三堂二十一詠詩》。

閿鄉縣

思子故城 ,在縣東北二十里。漢武帝思戾太子時所築。又有聖思臺。

楊亮宅 在縣西南。亮,震之孫,封陽城郡侯。曹公壘 在縣西二十里。魏曹操征韓遂所築。鄔東聚 在縣西四十里。蜀鄔真人隱居之所。三鱣堂 一名「草堂」 ,在縣西四十里皇天原北,即校書堂也。楊震校書於此,鑿渠引玉溪水北流注校書堂。前為池,畜魚植花,俗傳楊夫子硯池,有鸛銜三鱣集此,故名。今廢。

「影堂 」 「在草堂南。」 楊震所築,今廢。

井堂 在三鱣堂北。楊震所築,今廢。。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