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438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四百三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四百三十八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四百三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四百三十八卷目錄

 河南府部彙考十二

  河南府古蹟考三

職方典第四百三十八卷

河南府部彙考十二[编辑]

河南府古蹟考三[编辑]

《府志》
未載古蹟
[编辑]

《洛陽縣志下》
[编辑]

四通市 在縣。魏立市於洛水南,號曰四通市。民間謂「永橋市。」 見《伽藍記》。

金市 ,在縣晉宮大城內西。按:金市名商觀,西兌為金,故曰「金」 ,見《洛陽記》。

馬市 在晉城東,即稽叔夜為司馬昭所害處也。稽中散將刑東市,神氣不變,索琴彈之,曲終曰:「袁孝尼嘗請學此,吾固惜不予,《廣陵散》於今絕響矣。」 太學生三千人上書請以為師,不許。帝亦尋悔。

利人市 在縣西,市隋曰利人市。市西北隅有海池,長安中僧法成所穿,分永安渠以注之,以為放生之所,穿地得古石,銘云:「百年為市,而後為池。」 自置立市至是百餘年矣。《兩京記》

豐都市 在南。市週八里,通門十二,其內一百二十行,三千餘肆。甍宇齊平,四望如一,榆柳交陰,通渠相注,重樓延閣,互相照映。招致商旅,璽奇山積。築外垣時,掘得一塚,銘云:「筮言居朝,龜言近市,五百年間,於斯見矣。」 較其年月,當魏黃初二年。

通遠市 ,在縣二十門,分路入市,東合漕渠,市週六里許。

大同市 在縣內,河南縣西一里許。

陽人聚 在縣,與憚狐聚相距甚近。秦嘗遷東周於此。

樊濯聚 在縣北

黃金塔 ,按《釋鑑》云:「漢桓帝於宮中鑄黃金浮圖老子像,覆以百寶華蓋身奉祀之,繇是百姓事佛彌盛」 ,金銀作佛像自此始。

金利塔 ,漢明帝幸白馬寺,僧摩騰、竺法蘭進曰:「寺東何館?」 帝曰:「忽有阜,無因而起,夜有異光,民呼聖塚。」 騰曰:「阿育王藏如來舍利於天下,凡八百萬四千所。今震旦境中十有九處,此其一也。」 帝大驚,駕幸拜之。忽有圓光現塚上,三身現光中。帝喜曰:「不遇二大士,安知聖道遺裕哉?」 詔塔其上。

大康寺塔 ,襄陽侯王濬所造,詳見靈隱寺下。永寧寺塔 ,《水經注》云:「水西有永寧寺,熙平中,始創作九層浮圖。浮圖下基一十四丈,自金露拌下至地四十九丈,取法代郡七級,而又高廣之。」 《伽藍記》曰:「永寧寺,胡太后所立也。中有九層浮圖,去京師百里遙,已見之。初掘基至黃泉,下得金像三千軀,太后以為信法之徵。」 剎上有金寶瓶,容二十五石寶瓶。下有承露金盤三十重,周匝皆垂金鐸。菩提達肇者,波斯國僧人也,見金盤炫日,光照雲表;寶鐸含風,響出天外。自云「一百五十歲遍涉諸國」 ,而此寺精絕,閻浮所無也,佛域境界,亦未有此。永熙三年,為火所燒,當時雷雨晦冥,雜下霰雪,火經三月不滅。

《景明寺塔 伽藍記》曰:景明寺浮圖,去地百仞。《邢子才碑》云:「俯瞰激電,旁矚奔星,壯巍華麗,侔於永寧,金盤寶鐸,煥爛霞表。」

平等寺塔 在縣。《伽藍記》曰:「魏孝武永熙元年,於平等寺造三層塔。二年土木畢,帝率百僚作萬僧會。其日寺門外有石像,無故自動。」

福先寺塔 在城東五里。寺有塔,「相傳日出時,塔影映建春門上,其高可知。」 後為洛水齧,甎石山積,洛水旁流者三日。今遷於東北五里,俗名「塔兒寺」 ,即此。

廣化寺塔 在縣內。為葬三藏無畏建。師道行弘深,兼能召雨役雷,卒葬於此。

《石經碑 》「漢熹平四年,蔡邕與五官中郎將高堂谿等奏求正定《六經》,靈帝許之。邕乃自書丹於碑,使工鐫刻,立於太學門外。於是後儒晚學咸取正焉。碑始立觀視及筆寫者,輪乘日千餘輛,填塞街陌。」 魏正始中,又立古篆隸三字石經,樹之於堂西。

《典論碑 》魏文帝刊《典論》六碑,附於石經之次。

《苗茨碑 》,柰林南有石碑,魏明帝所立,題云《苗茨之碑》。高祖於碑北作苗茨堂。永安中年,莊帝馬射於花林園,百官皆來讀碑,疑苗字誤。博士李同年曰:「魏明英才,世稱三祖,公幹宣其羽翼,但未知本意如何,不得言誤也。」 楊衒之時為奉朝請,因即釋曰:「以蒿覆之,故言苗茨,何誤之有?」 眾咸稱善。

《萬絹碑 》裴度辟皇甫湜為度支判官。度修福先寺,將立碑,欲求文於白居易。湜怒曰:「近捨湜而遠求居易,請從此辭。」 度謝之。湜即請斗酒,飲酣,援筆立就。度遺以車馬繒綵甚厚,湜大怒曰:「今碑字三千有奇,一字當三絹,何遇我薄也?」 度笑而如數酬之。人號為《萬絹碑》。

《棠棣碑 》賈敦頤永徽五年為洛州刺史,時豪富之室,皆籍外占田,公括獲三千餘頃,以給貧乏,又發奸摘伏,有若神明,百姓共樹碑於大市通衢。弟敦實,咸亨元年為洛州長史,甚有惠政,去職,復刻石頌美,立於兄之碑側,時人號為《棠棣碑》。

《積善碑 》唐張說,字道濟,嘗為其父立碑,元宗書其額曰:「嗚呼,積善之墓。」

顯先積慶之碑 忠獻韓王孫趙從約追悼其父,贈太師、中書令,從約以神道碑請於朝,仁宗親篆額,名曰《顯先積慶之碑》。

《文潞公家廟碑 》。司馬君實曰:先王之制,自天子至於官師皆有廟。及秦非笑聖人,蕩滅典禮,於是天子之外無敢營宗廟者。慶曆元年,因郊祀赦,聽文武官依舊式立宗廟,公卿無倡眾為之者,獨文潞公首奏乞立廟河南,詔可之。富鄭公神道碑 《朱子語錄》:東坡作《溫公神道碑》,敘事甚略,其作《富公碑》甚詳。蓋富公在朝不喜東坡,其子弟求為此文,恐未必得,而東坡銳然許之,蓋欲得題目以發己意耳。

《洛陽令李純忠義之碑 》。元天曆元年,文宗已正宸極,賊臣倒叱沙猶逆命。十月,詔至河南路。時西賊之燄方熾,官府命其屬曰:「誰能捧詔西土,俾臣服者?」 純毅然單騎捧詔而西,與賊遇於新安。純叱其眾曰:「新君有詔。」 賊帥揮而前曰:「『皇帝升遐,誰當嗣位』?純曰:『新天子,武皇帝子也,當為天下主』。」 其帥怒,斬純。未逾月,賊臣授首,僭亂悉平。事聞,追贈純嘉議大夫、汴梁路總管。純無子,命賜德安府膏腴田十頃,俾其族人收其入以供時祭。

鳳凰石 龍門西南,石壁上有五爪一距之跡,其痕深入石裡,大幾盈尺。經遊人摩索,光明如鏡。相傳為鳳凰遺跡,故名。

《虎托石 》,伊闕東山有一石將墮,旁有虎跡,云「原因虎托,得以不墮,故名。」

「卵石 」 《酉陽雜俎》曰:「常侍崔元亮在洛中,嘗閒步沙岸,得一石子,大如雞卵,黑潤可愛。翫之行一里,劃然而破。有鳥大如巧婦,飛而去。」

香爐石 。王隱《晉書》曰:「洛陽宮西宜秋里,石生地中,始高三尺,如香爐形,人多祀之。」

「醒酒石 」 ,《酉陽雜俎》:「李德裕於平泉別墅,採天下怪石為園林之翫,有醒酒石,德裕尤所寶惜。」 「禮星石 在縣平泉莊,縱廣一丈,長丈餘,有文理成斗極象。」

獅子石 ,《賈氏譚錄》曰:「獅子石高二三尺,孔竅千萬,逓相通貫,其狀宛如獅子,首尾眼鼻皆具平石 。」 《劇譚錄》曰:「平泉莊竹間行徑有平石,以手摩之,皆隱隱似雲霞龍鳳草木之形。」

平泉石 。《一品集》曰:「李德裕平泉莊,天下奇異珍怪靡不畢置。日觀、震澤、巫嶺、羅浮、桂水、嚴湍、廬阜、漏潭以及台嶺八公怪石皆在焉。巫峽、嚴湍、廬阜、漏潭之石,布於清渠之側。仙人跡、鹿跡之石,列於佛榻之前。泰山石,兗州從事所寄。羅浮石,番禺連帥所遺。漏潭,魯客見遺。釣石,友人處求得者。」

太湖石 ,牛僧孺唐開成初留守東都,治第於洛陽之歸仁里,多置嘉石,與賓客相娛樂。《長慶集》曰:「奇章公嗜石,其僚吏鎮守江湖者,乃獻瑰納奇。公於東第南墅,列而致之,游息之時,與石為伍。石有族聚,太湖為甲,羅浮、天竺之徒次焉。石有大小,其數四等,以甲乙丙丁品之,各刻於石陰,曰『牛氏石』。」

昭應宮石 《澹岩集》曰:「平泉醒酒石,昔為玉清昭應宮所取。昭應焚,仁宗分其地賜六王。冀王子丹陽郡王守節得其園地,發土有巧石幾萬塊,多奇瑰異狀,醒酒石居其一,上刻字云:『蘊玉把清輝,閒庭日瀟灑。塊然天地間,自是孤生者』。」 長慶癸卯歲二月,景盛題。紹聖中,輦歸禁中置。

考證

宣和殿

婆羅石 《河南古志》曰:「長春殿南有婆羅亭,貯青石處。世傳李德裕醒酒石,以水沃之,有林木自然之狀,今謂之婆羅石。」

盤石 。白居易居履道里,弘農楊貞一遺樂天以盤石方丈半,滑可以坐臥。《長慶集》曰:「太和九年,山客贈余盤石,轉致履道里第,時屬炎暑,坐臥其上,愛而銘之曰:『質凝雲白,文析煙碧云』。」 試劎石 在萬安山上,石形方如匱,有劍痕三,相傳昔人試劎,不知為誰氏也。落星石 ,在二教塔。石高三尺餘,五色異常,其下深入地中。相傳星墜化石也。

《天室 》武王克商,瞻河、洛而嘆曰:「此天室也。」 遂遷鼎於郟鄏,乃命周公營洛。西曰王城。

九江 ,《水經注》曰:「在芳林園中,景陽山之東。」 九州圖 ,《述異記》曰:「魯班刻石為《九州圖》,今在洛陽石寶山中。」

方湖 ,《水經注》曰:「芳林園都亭堂上結方湖,湖中起御座石,御座前建蓬萊山,曲溜接筵,飛沼拂席,堂上則石路崎嶇,巖嶂峻嶮,風觀雲臺,纓巒帶阜。遊觀者升降阿閣,出入虹陛,望之狀鳧沒鸞舉矣。竹柏蔭於層石,繡薄叢於泉側,微飈暫拂,則芳溢於六空。」

白社 馬市之北,白社故里也。昔孫子荊會董威輦白社以同輦為榮,故有《威輦圖》。

梓澤 。戴延之《西征記》曰:「梓澤去城六十里,即金谷也。中朝賢達所集,是石崇居處。」 《輿地志》曰:「古王城西北三十里,與金谷相近。」 《山川記》曰:「梓澤,地名,去王城二十四里。」 按土人相傳,金谷北有梓澤遺址,皆石崇別墅。《郡志》謂即金谷,誤矣。洛陽壘 ,永嘉之亂,洛人因小城基結以為壘,號曰洛陽壘。故《洛城記》曰:「凌雲臺西有金市,金市北對洛陽壘。」

阮曲 ,《水經注》曰:「穀水又東南轉曲而東注,謂之阮曲,云阮嗣宗之故居也。」

十六院 。《海山記》曰:煬帝詔定西苑十六院名:「景明一、迎暉二、棲鸞三、晨光四、明霞五、翠華六、文安七、積珍八、影紋九、儀鳳十、仁智十一,清修十二,寶林十三,和明十四,綺陰十五,降陽十六」 ,皆自製名。院有二十人,皆擇宮中佳麗者實之。每院選帝常御幸者為之首。《大業遺事記》與此不同曰:「十六院,屈曲周遶,龍鱗渠」 一延光,二明彩,三含香,四承華,五凝暉,六麗景,七飛英,八流芳,九耀儀,十結綺,十一百福,十二萬壽,十三長春,十四永樂,十五清暑,十六《明德》,置四品夫人十六人,各主一院。庭植名花,秋冬即剪雜綵為之,色渝則改著新者。池沼之內,冬月亦剪綵為芰荷。每院開東西南三門,并臨龍鱗渠,渠面闊二十步,過橋百步,即種楊柳修竹,四面鬱茂,名花美草,隱映軒陛。

《五湖 》煬帝又鑿五湖,每湖方十里,東曰「翠光」 ,南曰「迎陽」 ,西曰「金光」 ,北曰「潔水」 ,中曰「廣明。」 湖中積土石為山,構亭殿,屈曲環遶澄碧,皆窮極人間華麗。

北海 煬帝又鑿北海,週四十里,中有三山,效蓬萊、方丈、瀛洲水深數丈,開渠通五湖,行龍鳳舸。洛水漁者獲生鯉,金鱗赬尾,帝於魚額上題解「生」 字以記之,放於北海中。後帝幸北海,鯉已丈餘,浮水見帝。帝於蕭后及諸院妃嬪同觀之,解字無半,隱隱「角」 字存焉。蕭后曰:「鯉有角,龍也。」 帝嘿然不懌,引弓射之而沉。

偃師縣

高莊 ,在治西五里。高辛氏故都,基址尚存。「睪繇祠 」 在湯祠下。

湯亭 在湯祠下

湯祠 ,《帝王世紀》:「舊在偃師。」 《呂覽》曰:「縣北有睪繇祠。又有湯亭、湯祠。」

《經州 傳》云:「湯禱雨桑林經此,因名。」

桐宮 在縣

亳坂 在縣尸鄉南。《晉太康地紀》尸鄉南有亳坂,東有城,即太甲放處。今莫考。鄔聚 ,《左傳隱公十一年》,「王取鄔、劉。」 杜預云:「緱氏西南有鄔聚。」 今治西南有南鄔。疑即此。劉亭 ,杜預云:「緱氏西北有劉亭。」

尸鄉亭 在縣西十里。見《玉海》。

轘轅關 在治東南五十里崿嶺口界。《左傳》:「晉欒盈過周,使侯𩰚駒。」 《十三州志》曰:「轘轅道,凡十二曲。」 杜預云:「古關名」 ,今府店,皆轘轅地。

滑城 在府店北二里許。春秋時滑伯之國,城址尚存。杜預云:「滑伯都於費,在緱氏縣,一名費滑。」

葬劍塚 在緱山東北一里許,王子晉葬劍之處。戰國時有人伐之,惟劍插立空中,欲進取之。劍作龍鳴虎嘯,徑飛上天。見王子晉《拾遺記》。「露星塢 」 ,浮丘公接子晉上昇之所,今迷其處。「公路澗 」 失考。

舊寨 ,在縣西南二十里。亦李密屯兵處。赫田寨 ,在縣西北。

倚麓寨 在縣西南六十里。俗名蕭家寨。芝田鄉 在縣東南二十里。昔有芝產,故名,狀元盧亞生處。唐屬緱氏縣,後置芝田縣,今廢屬鞏縣。

宋儒學 在縣東門左,明改遞運所,後裁革,改「首陽書院。」 有宋碑存。

會聖宮 在縣治東十五里鳳臺山上。宋祭陵飲福之所。元祐九年建,俗呼為「破盤臺。」 有宋臣石中立撰《記》。今宮西有元帝廟。

望江臺 在縣高龍保。劉康公時,築臺臨伊水之上以遊賞。

飲酒臺 在縣石橋邙山上。俗傳昔唐秦王世民飲酒於上,看《金鏞城》,故名。

金儒學 在縣府店,狀元盧亞肄業之所有,元教授侯朝綱撰碑。

柏谷塢 在縣。《晉鑑》「緱氏東北。」 塢在山南,因高為塢,高丈餘,上有古柏,俗名柏圪,當即此。今為觀音祠。

烏江堰 在緱氏保。周劉康公食邑於此,因水衝決邑城,築之以堰水。及工竣,有烏飛鳴其上,故名「烏江堰。」

白虎堰 在治北。舊黑龍溝水直衝縣城,為害甚烈。元元統間,築隄,橫當城門,西折,南障溝水,東西分流,環縣城,至許家莊,合流入洛,亦可灌溉民田。明永樂間,水決壞城,主簿李守義重修。正德十二年,縣丞楊德春重修。嘉靖三十六年,知縣林萬里、縣丞韋廷秀重修。

王公堤 在城外一里許。自東至西,長共九里餘,闊二丈,高一丈六尺。舊伊、洛會漲,河水從南直衝入城內,居民架木編筏,以為避徙。明嘉靖間,知縣王環率眾築隄,以為保障,世世賴之。奉先橋 在治東十五里,跨河南北。宋景德四年造,賜名「奉先。」 今改為溫泉橋。

孝義橋 在治東。天寶七年,河南少尹韋濟奏於偃師東山下開驛路,通橋。見《玉海》。

義井 有二:一在石橋保,孫氏鑿之。一在治南三十里三官廟前,鄉人鑿之,以濟行人之渴。草庵 在蔣村,元陳天祥所居,撰有《庵記》。鞏縣

夏臺 在縣《邙山》南洛汭西。夏桀之世,湯大得九土諸侯,桀疾之,召湯囚於夏臺,既而釋之,諸侯益歸附。後湯放桀於南巢,桀謂人曰:「吾悔不殺湯於夏臺,以至此。」 又曰:「桀無道,殺諫者龍逢。」 湯使人哭之,桀囚湯於夏臺。

景亳 在縣。《湯誥》:「成湯克夏命,朝諸侯於景亳。景山在鞏南,亳社在鞏北」 ,古有湯亳焉。

桑林 在縣。湯時大旱七年,太史占之曰:「當以人禱。」 湯曰:「吾所為請雨者民也。若必以人,吾請自當。」 遂齋戒剪髮斷爪,素車白馬,身嬰白茅,以為犧牲,禱於桑林之野,以六事自責曰:「政不節與?民失職與?宮室崇與?女謁盛與?苞苴行與?讒夫昌與?」 詞畢,白雲山黑雲頓起,雨數千里,歲大稔,天下懽悅。湯作《桑林樂》。桑林社在魯莊。白雲山在堤東頭,因當時黑雲致雨,改「白雲」 為「黑雲。」 鮪水 在縣,《呂氏春秋》稱武王伐紂,至於鮪水。紂使膠鬲迎於鮪水,在崟原山,其下有穴,謂之鞏穴。

轘轅山 在縣。《左傳》:「欒盈適周,周王使候人出諸轘轅」 ,此即其坂。仙舟 在縣。郭泰,介休人,少孤,就學成皋屈伯彥,學成游洛陽,李膺一見大奇之,名遂震。及歸,送車五百兩。泰與膺同舟泛黑石河,眾賓望之,以為神仙。

李密窯 在縣南黃冶村。密生於此,窯址今存。富平津 在縣北山盡處為河津,亦曰富平。杜預建平津橋,橋成,上從百官臨會,舉酒勸預曰:「非君,橋不立也。」 預曰:「非陛下之明,臣亦不獲奉成聖制也。」 眾咸稱善,後封平津侯。

孟津縣

《龍馬負圖 》伏羲時,龍馬負圖,伏羲則之,以畫八卦。今縣西五里有圖堡、伏羲廟。

將臺 ,在縣東一里。周武「王十有三年春,大會諸侯於孟津,誓師於此。」

「盟津 」 即「孟津。」 周武王盟諸侯於此,故名。

望馬臺 在縣北門外,廣二十步,高三丈。按《綱目》,西魏武帝都洛陽,牧馬於河津之陽,即此。東有官亭、涼樓,今廢。

溫州驛 在縣西白坡鎮,今廢。

占城 在縣西牛莊。週圍四里餘,北面崩於河,止存南面。唐李光弼築此,以禦祿山,光弼野水之捷,即此地。

柏崖城 ,在縣西二十里。侯景所築。唐置縣,舊基猶存。

歇鶴臺 《一統志》云:「河清縣西北三十里,昔王子晉、浮丘公遊王屋,歇鶴於此。」

譚葛石 在縣西七十里。相傳譚、葛二仙渡河無舟,投石水中渡之。至今其石尚存。

煙墩 在舊縣將臺東,高五丈餘。俗傳宋時築以防金兵,今廢。

神馬樹 ,在縣西北七十里。元帝廟前有古樹一株,枝幹延長。

宜陽縣

金塢城 ,在韓城東北,三面峭絕。後周駐兵於此,以備高齊。韋孝寬曰:「宜陽一城之地,兩國爭之,故名。」

《穀州城 》,即今「神后寨。」

陽州 在縣西西坊保東。

興泰縣城 在縣。長安四年置,神龍四年廢。在趙保鎮南,舊址尚存。今鎮即古北關驛路。眉城 ,在縣趙保,漢武三年築此禦赤眉。八關城 ,在縣東北隅,後漢所築。

舊學宮 在縣南城外第一峰。石碑字皆磨滅,惟存政和年號。

「煙霞亭 」 在縣南偏東,錦屏山半。

壽安亭 在縣錦屏山麓。元至正八年,河南廉訪分司真定史公質登覽呂翁詩,乃搆此。元末廢。

避暑亭 在縣趙保,唐武曌所築,避暑於此。「老君堂 」 在縣錦屏山,第一高峰。

「洞賓樓 」 在縣老君堂之上,有碑記。

瑞雲亭 在縣老君堂上第一峰絕頂處,基址猶存。

宋張繹「讀書處 」 在縣文筆峰山半,今有祠。鳳凰臺 在縣錦屏山東峰之巔。

仙人掌 ,在縣黃帝山頭。

平泉莊 在縣,唐李德裕書「莊」 也。

麒麟塚 在縣平泉南岡。

曬書臺 在縣平泉

溜馬崖 在縣龍屋南。光武為新莽所追,從崖頭溜馬而下。今馬踏破,石痕具在。

石鼓 在縣光武臥崖下,旁有石,形似鼓。「洗馬溝 ,光武洗馬處。」

玉陽宮 在縣上莊保,又名「蘭昌宮。」

閑廐 ,在縣東二十里。唐王毛仲牧馬於此。《永寧縣》。

同軌城 ,在故縣鎮。唐武德初移治同軌城。永昌城 ,在長水鎮。

黃塘城 在縣管西保

管城 ,按:戰國秦伐韓之管,今東管是也。石勒城 ,在縣馮西保,石勒築以屯兵處。丘村寨 ,在縣馮東保。

秦王寨 在縣管西保,唐太宗屯兵處。

白馬寨 在縣元村保,邑人,昔避兵於此。神頂寨 在縣原村保。明大將軍徐達率諸將進攻河南諸山寨,首取逼山寨,進攻陵青寨,黑山寨守將聞風遁去。又克仙人寨,獲守寨牛參政等,克神頂寨,元守將張知院以其地降,達遂進兵洛水北塔兒灣。

泠水寨 在縣樊村,保元末,道人避亂於此。《崤縣 》,在縣有崤山,隋時築,後廢。

《長淵縣 》,即長澤縣,在長水,久廢。

土剎 ,在縣西北,古蒯關之塞垣,後為鎮。「孫子城 在縣孫董保,世傳孫武子所築」 ,今遺址猶存。

梁王頂 在縣元村保

魚林簫 在縣塢西之右。伍員奔晉時,經此宿焉。居民至今善造簫。說者謂子胥遺之也。人以「魚林」 呼之。

望軍臺 在縣大啼哭溝,相傳光武皇帝望軍臺。

大寧宮 在縣崎岫宮中,今廢為觀。正德間,有神僊題詩壁間云:「醉後歸來腳步遲,無人天上借龍騎。芒鞋踏遍青青草,惟有南村老杜知。」 蘭峰宮 :明皇別宮,在縣西三十五里。唐顯慶二年建。元末毀於兵燹。

新安縣

漢函谷關 在縣東關外。秦關在靈寶縣。後漢楊樸有大功,恥為關外客,上書乞移關於此。

皇清順治十三年,知縣俞遜重修,左為「雞鳴臺」,右為

「望氣臺」 今遺址尚存。

穀川 在縣東北二十里。源自羊馬川,東流入澗。唐韓愈《送石洪處士序》云:「先生居嵩、邙、瀍穀之間。」 即此。歷代改縣為穀州,亦以此得名。今洛陽縣界有穀川鎮。

馬穀城 在縣東

斗城 在縣北一里慕容山後。俗傳「金斗城」 故址尚存。

古圈城 在縣東四十里孝水鋪後,周圍五里。元至正三年,義軍劉奉屯軍於此,內有《少城》故址尚存。

穀州 ,在縣東北二十里。

河清廢縣 ,在縣北一百里黃河南岸,遺址即長泉村。

九坂 ,《穆天子傳》:天子西昇九阿。郭璞註:今新安十里有九坂王樵洞 內有洞,深邃莫測,俗傳樵子王喬伐木山間,有二人弈,觀之,一局未終,奕者曰:「汝胡不歸?」 喬顧腰間斧柯已爛,歸訪故鄉,則坊郭變遷,人移物換,遂修煉於此洞而登仙。

楚坑 ,《史記》「項羽坑秦降卒於新安南」 ,即此。按:《括地志》:「新安故城,在澠池縣東二十里。」

甘羅故里 在縣北二十里,今名甘鄉鄉,即東白牆村。

鄭氏池臺 在縣,唐駙馬鄭潛曜建。杜甫常游此,與東亭俱有詩。黃鶴曰:「在河南府新安縣。」 鄭氏東亭 ,在縣界,唐鄭駙馬建,未詳其處。召亭 ,在古垣縣,郡故曰邵,郡因以名。今新安縣,見《梁書三省註》。

潛亭 在縣南。潛水出潛亭北。見《漢書》。

壺立亭 在古垣縣之東,今新安縣。見《水經註》。衛氏紫薇軒 在縣西北十五里省莊村,今廢。元河南行省左丞衛權省卜居於此,手植紫薇一叢,甚茂。後避兵河東,化為灰燼。又三十年,明洪武初,其孫希古自河東來歸,紫薇復生,因構軒一楹,以承先志。後希古子嶧登科,人以為紫薇之應。

夢月岩 在縣北四十里。明兵部尚書呂維祺生於斯。維祺本城內仁孝巷居,母孟氏歸寧,夢月光燭天,寤而生維祺,里人以其為夢月岩。舊村名「橫山」 ,今改慈孝莊。

紫霞園 在縣東關南,引金水為池。

斗園 :在城北。明兵部尚書呂維祺建,今廢。亭臺古樹尚存。

綠雨灣 :在城西十里。明兵部尚書呂維祺建。植柳千株,遠望青碧,因以為名。

澠池縣

陽壺城 在縣北百二十里。北臨河。《春秋》:襄公元年,晉圍宋彭城,晉人以五大夫在彭城者歸,置諸瓠丘。杜預云:「瓠丘,晉地。」 垣曲東南有瓠丘,即陽壺城,今為村。

蠡吾城 在治西。三國時魏置。今驛名「蠡城」 ,本此。

趙邑縣 ,《史釋》云:「澠池,一曰趙邑,又秦地也。」 新安縣 ,在治東十五里,世傳為新安故縣,今改為搭泥鎮。

利津縣 ,在治北百二十里。金時置,城池、文廟仍存。今改為「南村」 ,置巡檢司焉。

桂芳宮 唐儀鳳二年,築桂宮於治西五里。調露二年,改曰避暑。永淳元年,改為桂芳宮。今廢。見《唐紀》。

紫桂宮 在治西三里。唐時置,今廢,改為「黃花村。」

奮翼堂 在治內,今廢。

君子亭 在治東四十里義昌驛內。周圍置竹,壘石為山,鮮妍清雅,行人駐節,多題詠焉。寇燬,《清風亭 》在治內,今廢。

會盟臺 在治西百步許。秦昭王、趙惠王會盟於此,臺址巋然。明萬曆二十四年,知縣王之都建亭一楹於其上,題詠甚多。

望軍臺 在治北三十里。高千餘丈,峭壁嶙峋,石大如畝,四望可瞭百里外。邑人避兵,故名。正學書院 在治內。寇燬,址存。理學張抱初先生講學處。

小龍門 在治北七十里,兩岸石壁峭立,一水中流,有怪石墮水中,如垂手攀物狀。石巖佛龕,列若龍門,又謂之「石門。」

《長春園 》在治內,今廢。

廉頗營 在治南城外。會盟時,廉頗屯兵於此,基址仍存。

漫浪砦 在治北四十里。元末居人避兵於此。黑山砦 在治北五十里。岡阜圍繞,自為城郭。山下激泉,可飲萬人,昔人避兵於此。

回谿 在治北四十里。漢光武降璽書勞馮異曰:「始雖垂翅回谿。」 即此。

楚坑 在治東二十里。楚項籍坑秦卒二十萬於新安,即此。

石壕 在治西四十里。唐杜子美有《石壕吏詩》。崤底 ,在治北十里。《一統志》云:「秦關之東,漢關之西,中有崤底。」 漢馮異破赤眉於崤底,即此。嵩縣。

三聘臺 在縣空桑澗之西南,直北為伊尹祠。中隔溪流一山,平兀如几,世傳成湯使者聘伊尹之處。今呼「三聘臺。」

《餓爺山 》,山高數里,世傳袁小兒父餓翁之處,故名。今山下澗中草偃伏,以為小兒拖荊之驗也。

古城 晉、隋所置。陸渾縣。

舊縣 ,唐、宋所置伊陽縣。見林鳳山《朝真觀碑文》。

張左丞衙 ,元左丞相張伯玉鎮嵩,公署之處。赧王城 ,古𢠸狐聚。赧王五十九年如秦,盡獻其邑三十六,口三萬。秦受其獻,乃遷西周公於𢠸狐聚,於今呼為「赧王城。」 唐、晉於此建縣。高都城 ,今邑城是也。北為高都川,古韓地。韓襄子獻高都於秦,秦置新城縣,即此。魏、隋、唐伊州。宋順州。金、元嵩州,今為嵩縣。

古字石 在縣黑峪東南,石上數篆字,字徑數寸,類玉著文不可讀。

望陽石 在縣太和保沙平高山上,一石平立山巔,高插雲漢,世傳漢光武皇帝登此望南陽,故名。

白侍郎洞 在縣常峪保山中。一洞深不數武,地僻,人跡罕至,父老相傳為白樂天遊息之處,故名。

源頭活水 ,出陸渾嶺,東西二泉合流入樊。伊川為「源頭活水來」 之句本此。

莘樂溝 在空桑澗北一山之隔,出谷平陽千畝,即莘野,溝名新樂。有龍最靈。北有古廟,其龍與廟皆以「莘樂」 名之。

石樓溝 在白龍山東南數舍。世傳宋司馬光於此築石為樓,溝圮址存。

泥河 ,在縣西南五里。世傳伊尹生母所居之鄉。

聖水盆 在縣九皋山馬頭崖下。石上有形如盆,中有水無源。僧人汲用之,經夜復滿,故以「聖水」 名。

斷密澗 唐武德初,追李密於此,斬之,故名。「明白川 」 ,在太和保伏牛山西北。世傳光武帝夜行,至此方曙,故名。

陜州

北岸城 。南岸城 在硤石夾岸,梁大將軍吳明徹軍至硤石,克其北岸城,南岸守者棄城走,即此地也。見《梁紀》。

陝縣 ,在州西門外。漢元鼎四年建,址無存。硤石縣 ,在州東七十里。唐天祐元年置。宋熙寧中,省縣為石壕鎮。今改為硤石驛。杜甫《石壕吏詩》即此。

避暑宮 在州朱家原社。其山高聳,林木陰鬱。唐武后營以避暑,今遺址猶存。

西樓 在州城西,古虢時建。唐岑參詩:「秋來無覓處,直上郡西樓。」 即此。

臨虛亭 在州治內。宋吳育建。司馬光有詩,今廢。

太陽亭 在州西門外二里。亭臨黃河,唐劉禹錫有詩,今廢。

曹陽亭 在州陝縣西南七里。漢獻帝東遷,露次於此,今址無存。

望仙臺 在州崔村社。舊傳漢文帝親謁河上公,授《道德經》畢,乘雲上升,因登臺以望之。唐崔曙有詩。

神雀臺 在州硤石東。天寶二年以赤雀見而置。見《玉海》。

王莽寨 ,在州趙原社。《舊傳》王莽追光武於此屯軍。

何仙姑洞 ,在州東硤石北。洞前水底有「歸去來兮石渠洞泉」 八字。筆勢飛動,綽有仙風。甘棠 在州召公祠內,相傳即公所憩之樹。今

無存

藥爐 在州七里社開化寺下,泝流中方石壁立,下有藥爐,世傳為老君煉藥處。

石柱 在州北城上。相傳為周召分陜所立,以別地里。唐人作銘於上。

試刀石 在州北城門內。相傳為「關壯繆侯試刀石」 ,刀痕猶存。

鐵人 在州治譙樓下,拱立世代,莫知所始,相傳置以鎮水患者。元葉平山有銘。

鐵牛 在州城北黃河中,頭南尾北,世傳禹鑄以鎮河患。賈至作《鐵牛頌》。

古柏 在州學東。相傳為三皇廟中物。頂勢盤折,枝幹縈鬱,宛如蛇龍狀。崤陵 ,在州東七十里。春秋時,晉敗秦師於殽,即此。

砥柱漕路 ,唐李泌奏,「自集津至三門,鑿山開車道十八里,以避砥柱之險。」 見《玉海》。

靈寶縣

玉皇閣 ,在《老子故宅》後。

稠桑 ,在縣西二十里。《春秋》「虢公敗戎於桑田」 ,唐屈突通與劉文靜相距,皆此地也。

項城 ,在縣西南七十里。即項羽與漢持守之處。

《柏谷亭 》在朱陽谷中。漢武帝微行投之,亭長不納,乃宿於逆旅。

「務鄉 」 ,赤眉破《李松》處,即《先馬務》里也。

曹陽亭 今好陽鋪,是獻帝曾露次於此,曹操改曰「好陽。」 又有曹陽臺。

浢津關 義寧間置。貞觀初廢關置津,今「陌底渡」 是也。

稠桑驛 在縣西二十五里。唐詔李密招撫黎陽,至稠桑驛,有詔止之,密乃衣婦人衣,入桃林傳舍,據城以叛,即此。今其地猶呼「東西故驛」 云。晉王斜 ,在稠桑西原上。先是,行旅遇暑,人畜多渴死,館驛使中丞宋洋開新路,自稠桑西,由晉王斜。

《西原 》在縣城西南。哥舒翰出關,次靈寶西原,由關門七十里,道險隘,其南薄山,北阻河,賊以數十人先伏險,翰浮舟中流觀兵,謂「賊易耳」 ,促士卒進,道阻無行列,賊乘高頹石下,擊殺太甚,眾遂敗績。

長橋 在縣西南九十里弘農澗中,今廢。臨岸石上猶有遺跡焉。

閿鄉縣

閿鄉舊城 ,在縣西四十里。漢時所建。

閿亭 在舊閿鄉城東五里。週圍植柳,為迎送之所。見《一統志》。

鼎湖宮 漢武帝築。《三輔皇圖》云:在湖《城。志》:「平吳臺 ,在縣西北二十三里,赫連勃勃攻克宋將朱齡石築京觀以表武功。」 見《一統志》。上陽宮 ,在東都禁苑之東。

吳學士第 ,在縣西四十里。

程員外第 在縣西

劉令公第 ,即臨高寺基。

通暉庵 :在皇天原。昔人築此居,以日月之升沉,早得而晚照,故名。

凌雲樓 在縣后土祠前。明知縣黃方增修。

皇清知縣張三省重修。

白鹿閣 在縣西南三十里。

映奎樓 在縣鑄鼎原上。

三希書院 在縣西關。知縣王之士建,樓榭池亭悉備,今廢。

思子臺 ,在縣戾塚西五里。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