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448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四百四十八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四百四十八卷目錄
南陽府部彙考二
南陽府山川考上
職方典第四百四十八卷
南陽府部彙考二
[编辑]南陽府山川考上 府志
[编辑]本府。〈南陽縣附郭。〉
豫山 在府城北十五里。孤峰峭立,俗名獨山。紫山 在府城北二十五里,一名紫靈山。有一水,東西十五里,南北二百步,湛然沖滿,無所會通,冬夏常溫,因曰湯谷。張衡《南都賦》:「湯谷涌其後。」 是也。有鳳雛臺遺址,相傳龐士元隱居於此。未知其詳。有明唐藩諸墓。
磨山 :在府城北三十里。石可為磨磑。
羊山 在府城西,與磨山並峙。
塔子山 :在府城西二十里。
曹峰山 :在府城西北。
蘘山 在府城北二十五里,土名「黃山。」 昔有居民被蠱毒,遇神女教食蘘荷,毒愈,因名。
豐山 在府城北三十五里。《漢書》謂精山,朱雋於此破孫夏。《山海經》曰:「有豐山,神耕父處之,常游清泠之淵,出入有光,見即其國為敗。有九鐘焉,是知霜鳴。」 郭璞曰:「清泠水在西鄂縣山上,神來時,水光赤躍,今有屋祠也。霜降則鐘鳴,故言知也。物有自然感應,而不可為也。」 張平子《南都賦》:「耕父揚光於清泠之淵。」 注云:「耕父,旱鬼也。」 《山海經》又曰:豐山,其上多金,其下多穀柞杻。橿有獸焉,其狀如蝯,赤目赤喙黃身,名曰雍和,見則國有大恐。又相傳有朱草,人得而食之,可以成僊。
蒲山 在豐山西。本紫山來龍,迤邐東行,頓起岡巒,逆折而北,突起成山,橫絕南北,蜿蜒數里。隱山 在府城東北四十里,上有昭烈廟。世傳昭烈自燒博望屯偽遁,隱兵於此,故名。
北筮山 :在府城北五十里。土名「沙山。」
三賢山 :在府城北八十里。
砂石山 在府城西北,昔日「鎗杵嶺。」 東繞垛亙六十里,山水清奇,竹林修茂。
臥龍岡 在府城西南七里。漢丞相諸葛孔明躬耕處。有草廬及諸葛書院。
麒麟岡 在府城西五里。有百里奚墓。
翔鳳岡
「中陵岡 」 ,俱在紫山,皆有唐王墓。
煙墩岡 在博望東五里。
馬圈岡 :在府城東三十里。
銀洞陵 ,在府城北七十里石橋。鎮四:北出銀砂。
淯水 在府城東三里。俗名白河。其源出自嵩縣雙雞嶺。應劭曰:出弘農盧氏水。東南流,經南陽、新野,會梅溪、洱灌、湍水、黃渠、栗鴉、泗潦、刁河等水,與泌水合流,南至襄陽入漢江。其水有四堰,曰上石谷、馬渡港、蜣螂沙堰,溉田六千餘頃,乃漢召信臣所置。東漢杜詩、晉杜預皆嘗增廣之。《史》云:「諸將立更始淯水上。」 即此。
洱水 在府城北五十里。出弘農盧氏之熊耳山。東南逕酈縣北、房陽城北,又逕西鄂縣南,東流注於淯水。
梅谿水 在府城西。源出紫山,南逕百里奚故宅,又逕宛西呂城東,又逕杜衍縣東,又南謂之汝谿之流,而左注淯水。
三里河 在府城北。出於紫山,東南流,逕東郭,南入淯水。又謂之「溫涼河。」
十二里河 在府城西。發源紫山,東南流,循魯家川入淯水。
江石河 在府城西
黃渠河 在府城北。發源紫山,南流逕豫山之東,至釣魚臺南。其流漸大,名為「灉兒河。」 折流而南入淯水。
栗河 在府城東淯水之左。出馬渡堰,至新野入淯水。
潦河 在府城西南。其源有二:一自馬氏坪,一自曹峰山至鎮平大莊合流,南七十里至岡頭與淯水合。
鐵河 在府城北四十里。出於三賢山,南流至尢家寨入淯水。
青河 在府城北五十里。出柳河山,東南流逕隱山,東南入趙河。
白跳河 在府城北五十里。出羅漢山逕隱山,西南流至新店北,西折流入淯水。
金龜潭 在府城西南。昔有人於水側見一金線龜,長尺餘,四足各躡一小龜行,因以名潭。清泠淵 在府城北豐山後。郭璞謂「清泠水在西鄂縣。」 詳見《豐山》。
鐵垛潭 在府城西北百餘里鐵垛山下。「菊泉 」 在府城南。
溫水湖 :在府城東南。
南召縣
百重山 ,在南召西北,峰巒疊翠,可記者,鹿鳴、武陽、亂石、柘禽、鯉魚五山,總曰「百重。」
雉衡山 在南召北。有石室甚精潔,相傳為皇后浴室。下有皇后城。漢光武建武元年,遣侍中傅俊持節迎光烈皇后於淯陽,俊發兵三百餘人宿衛皇后,道路歸京師,蓋稅舍所在也。見《水經》。又唐人詩云:雲。連熊耳峰,齊秀水出雉衡山,最高。
丹霞山 在南召西三鴉路中,一名留山。有棲霞寺,唐天然禪僧道場。寺後一峰,巉巖千仞,左右兩峰夾立,傍近諸峰,朝拱非一。唐孟郊《送芳顏二上人還丹霞山》詩:「登山須正路,飲水還直流。」
鹿鳴山 在南召北。壁立高聳,世傳光武避莽兵於此,有鹿鳴焉,上有真武廟。
富春山 在南召西北。山上有洞,洞中有五色石下覆,深入里許,有水出焉。內有石床、石硯。又有縣泉,常滴水硯上,最幽勝。世傳嚴子陵曾寓居此,一名「子陵洞」 ,一名「空山洞。」
「天子望 」 ,在南召西南。世傳光武曾陟其巔,望南陽。
韓信山 在南召縣南。世傳韓信曾屯兵於此,山上有汲水泉。
礬山 在南召縣南十五里,產礬石。
燕尾山 在南召西,兩峰斜峙特拔,形似燕尾。香爐山 在南召西十八里。
張屠山 在南召東。上有天橋三座,泉水泓溢,曰「龍泉。」
「聖人峰 」 「在南召西。」
馬鞍山
壺山 在南召南四十里。漢魯陽樊英隱於南陽壺山之陽。
板山 在南召西北
伏牛山 ,在南召西北,半屬嵩縣,即《淯水》發源處,上有龍池。
金斗山 在南召縣西
花山 在南召縣東
挂鼓山 在南召西。壁立數仞,半巖有鐵環。空山 在南召縣東。又縣西有小空山,半山有孔大丈許如圓月,人由中行。世傳嚴子陵曾寓於此,一名「子陵洞。」
缽盂山 在南召西,有二,東西對峙,形類缽盂。有「東缽盂」 、「西缽盂」 之名。
分水嶺 在南召北。南水自嶺南流,北水從嶺北注,故俗呼為「分頭嶺。」 南流者為鴉河,乃「三鴉」 之第二鴉也。
《野牛嶺 》在南召北。有鐵牛在半嶺,今為「鐵牛關。」
九分垛 在南召西
花牙砦 在南召西北。白石突起,草木不生,四面陡峻,昔人避亂於此,今山頂《石磑》猶存。鴉河 在南召西。出分水嶺,南流逕魯陽關,歷雉衡山,西南逕雉縣故城南。又屈而東南流注於淯水。
小滍水 在南召東北,本《彭水》,出魯陽南彭山蟻塢東麓,北流逕彭山西,又東北,自神林川直應城南入滍水。
「穰河 」 在南召,由魯山經南召入鴉河。
獅子河 在南召縣西
灌河 在南召縣西。二水皆南流入淯水。龍泉 ,在南召,見《張屠山》。
「汎濫泉 」 在南召北。其泉上湧及甃旁出。「淨眉泉 」 在南召西南牌樓河。
鎮平縣
騎立山 在縣北九十里,狀若立騎。其山五峰並峙,又名五朵:曰聖朵,曰禪巷朵,曰摩雲朵,曰嬌女朵,曰啞女朵。上有龍湫上、中、下三穴,禱雨輒應。
杏花山 ,在縣北十里。多杏,巒岫層疊,環列如
屏亙百餘里,接連騎立。山下有小龍潭,溢入洮河,禱雨有應。
遮山 在縣東三十里。巒岫岧嶢,溝澗深阻。相傳莽兵追光武至此,為山所遮,竟弗能及,因名。甕山 ,在縣西北三十里。上有石穴如甕狀。金塚山 ,在縣西北三十五里。
先主山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上有先主廟。夫子嶺 ,在縣北二十里。昔有隱者嘗登眺其上,因以名。
羊羔嶺 在縣東南三十里。上有石羊。
滴玉崖 在縣北三十五里。有泉一泓溜滴,清冷如玉。上有玉崖寺,今廢。按《縣志》,舊名滴淚崖。明嘉靖間,鄖陽都葉照遊其處,改今名。
匾坡 在縣西北六十里,騎立山之麓。
悔來坡 在縣西北七十里。騎立山之陽,勢極險峻。俗云:「昔有人往騎立龍湫禱雨者至此,難陟降,因而追悔,故名。」
廟兒岡 ,在縣西十五里。有古樹合抱,世傳光武曾憩息其下,無螻蟻。舊有光武廟,今廢。有土地廟。
趙河 ,在縣,本古洮河,縣西十里,源出騎立山龍湫,南流九十里入鄧州湍水,東南至新野七里河入淯水。
嚴陵河 在縣西南四十五里。源出嬌女朵,南流入湍水。西有山名「富春」 ,有子陵洞,俗呼為「沿嶺」 ,誤。
十二里河 在縣東。源出杏花山,一名「淇河」 ,南流入趙河。
沙溝河 在縣西四十里。源出騎立山《聖朵》,南流入湍水。
東三里河 在縣。源出夫子嶺,南流入淇河。西三里河 在縣。源出杏花山小龍潭,南流入趙河。
鑼鼓河 在縣西南五里。中有石竅,觸水而鳴,如鑼鼓聲。今水小沙漲,其聲不聞。
九曲河 ,在縣北八里,流入趙河。
穆家渠 在縣西二十五里,南流入江石河。菱花池 ,《一統志》云:「在縣西南,俗名天池」 ,廣五里餘,中產蓮藕蒲茨。
青龍泉 :在縣竹園保,灌溉田畝。
柳泉 ,在縣遮山北,廣五丈,溉田甚遠。漢宣帝封膠東戴王子彊為柳泉侯。
唐縣
唐子山 ,在縣南一百里。唐因此山置唐州,又名西唐山,云即漢高鳳隱居處。今攷高鳳漂麥,乃葉之西唐山,則酈道元注《水經》即以此為高鳳所隱之西唐者,非。
紫玉山 在縣南一百里。下有龍潭二,禱雨有應。世傳唐道通禪師降黑白二龍於此。
白玉山 在縣南五十里。一名「髮山。」 上有卓錫泉,宋靈稷祖師於此祝髮。
蓼山 在縣南九十里。古蓼國地,上有蓼王廟。中陽山 ,在縣東七十里,一名慈丘山。《水經》曰:「上界山」 ,隋因此山置慈丘縣。郭璞曰:「箴山在故潕陰城東,瀙水出焉。」
石柱山 ,在縣東南一百里。山有石柱,柱有鐵環,莫攷其故,相傳大禹導淮,繫舟於此。
雙山 在縣東北四十五里。兩山相並,故名。午峰山 ,在縣南五十里。以當縣之午,故名。天封山 ,在縣境內。一名大湖,沘水所出。《南都賦》曰:「天封大狐,列僊之陬。」 即此。今太湖在泌陽縣境。
花山 在縣南六十里。彩石輝映,望之如花,時人指為「花山坡。」
富春山 ,在縣西北七十里。山峰巉巖,綿亙百里,內有紫金崖,洞口常出雲霧。
馬武山 在縣東南九十里。層巒疊嶂,勢接平林。中地平坦,可作營壘,世傳馬武屯兵於此。上有劍臺,峽中有劍,上露尺許,下藏石中。
高老山 ,在縣東一百九十里。古名「栲栳山」 ,峰巒峻起,高出群山。
鳳凰山 在縣西八里。明洪武間,觀象臺望其地有王氣,令掘斷其脈。
龜山 ,在縣東南,狀如伏龜。
獅子山 在縣南紫玉山三里。下有獅子崖,崖麓黃石大小布地,皆八楞,如經人工者,俗名「繡毬石。」
石羊山 在縣東南七十里。山麓白石參差,遠望若群羊仰伏臥立之狀。
尖山 在縣東南七十里。山頂直削如劍。香爐山 在縣東南七十里,形如鼎。
牡丹山 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上產牡丹。孤山 在縣東南五十里,平地突起高峰孤峙。長洋岡 在縣東北,綿亙四十里。
馬營岡 在縣西南六里。世傳昔人牧馬於此。望城岡 ,在縣東二里。行者至此,西望城郭。廟兒岡 ,在縣西三里,綿延十餘里,上有關王廟。
沙岡 在縣西十里。其上皆沙土。
棗兒岡 在縣北十五里。
泌水 在縣北。《一統志》云:泌水源出銅山,流經唐縣,北轉西,下流會清水、三家、八疊、牡丹、毘江、桐浚等河,與淯水合流入襄江。《詩》云:「泌之洋洋,可以樂饑。」 即此水也。今謂之唐河。按《縣志》,上流自裕州東門外流入唐境,至鄧家埠口,始克通舟,賈客屯舸必守。漲於茲,曲折而來,至縣西頭,泉水出焉,亦西流注於河,直至襄陽西河口,始與新野縣之白河交。
趙河 在縣北五十里。源自裕州酈山,流逕縣北二十里,忽為深潭,旋流入泌水。
桐河 在縣西北五十里。源自橋子頭,南流至縣西北二里許入唐河。
清水河 在縣南三十五里。源出石柱山,經縣西南入唐河。
澗河 在縣西五十里。源自泌陽馬仁陂,經縣西南入唐河。
三家河 在縣南十五里。源出桐柏杓鋪山,入唐河。
江河 在縣東六十里。源出泌陽馬仁陂,流經縣東南,入三家河。
土橋河 在縣南三十五里。南接清水,入唐河。綿洋河 在縣西南五十里。會澗河入唐河。老洋河 在縣西南七十里,古湖陽城之右,西流入唐河。
秋河 在縣東南七十里。自湖廣界北流至板倉,西入三家河。
白馬湖 在縣西南七十里。
老龍峽 ,在縣東南九十里。水自隨州桐柏兩界山,西北流入三家河。
蔡陽溝 在縣西北百步許。有泉一泓,流入唐河。
卓錫泉 在縣。水湧出,下流灌田。
黃水泉 在縣南
寒泉 在縣城北
杜泉 在縣城西,其水甘美。
泌陽縣
太湖山 在泌陽縣東北七十里。其山廣圓,徑五十六里,沘水出焉。上平衍有池,雖大旱不涸竭,堪輿家所為天池也,縣脈始於此。嘗有雲物,禱雨輒應,上有古風洞。
銅山 在縣東六十里。危峰突兀,俯環群山,千態萬狀。雲雨每出其下,霞彩時現,因謂為「佛光山。」 下有石虎石、羊石、鯉魚石、婆兒石、鷹嘴石、白臉石、滴水巖。山中分水處,東流為淮,西流為泌,同源異派,有上元、中元、下元三寺。
盤古山 ,在泌陽縣南三十里,蔡水出焉。本名「盤山」 ,後訛為「盤古山」 ,因建盤古氏廟。
扶予山 ,在泌陽縣西北七十里,潕水所出。《水經》曰:「在潕陰縣西北。」 酈道元謂「潕陰故城在山之陽。」
《光石腦》山 在泌陽縣東北九十里,一名「覆甌山」 ,元末避兵之處。
玲瓏山 在泌陽縣北九十里,石洞空虛,曲折相通,又名「玲瓏洞」 ,明末人於此避兵。
虎頭腦山 在泌陽縣北五十里。左右諸峰,羅列雄峙,此山特拔,為縣之主山。又有虎頭山,在縣東北。
黃山 ,在泌陽縣北四十里,土色純黃。
舜子城山 ,在泌陽縣北五十里。山圍如城,土人訛為「舜居。」
蜈蚣山 ,在泌陽縣北六十里,形為蜈蚣,上有青峰寺。
《花風》臺山 上崖多花木。
蝎子:山 上多蝎,故名。
磑山
磨山
「小谷山 」 ,以上五山俱在泌陽縣北四十里。截軍山 在泌陽縣東北八十里,高險如城,相傳光武為莽兵所追,恃險而脫。又二十里為蜀山。
碁盤山 ,在泌陽縣東北八十里,上有石碁盤,相傳昔有僊人奕碁於此,與截軍山並峙。
雙山 ,在泌陽縣東北五十里,兩峰並峙。石婆山 ,在泌陽縣東南六十里。
「祝家衡山 」 ,在泌陽縣東南七十里,群峰拱峙,翠秀插天。峰無巨細,皆戴一石如帽。而清流白石,蒼松異鳥,足稱奇境。
羅漢山 在泌陽縣西北九十里。山勢峭聳,其嶺四面皆鑿為羅漢形,上有羅漢洞,徑險,惟攀蘿可上。
華山 ,在泌陽縣西北七十里,後有馬仁陂,上建「華山聖母廟」 ,亦僊跡也。
臥牛山 ,在泌陽縣南二十里,形如臥牛。石碑山 ,在泌陽縣東南三十里,有石似碑。其東為鳳凰山,又東為孤山。
駱駝山 ,在泌陽縣東四十里,形似駱駝,有龍泉,禱雨輒應。
「萬子山 」 在泌陽縣東四十里,群峰挺秀,蘭蕙叢生。又數里為「牡丹山。」
老鴉山 在泌陽縣東三十里,形如老鴉。達摩山 在泌陽縣北七十里,上有達摩寺。蠟燭山 在泌陽縣東七十里,上有二石,並豎如燭。又東為小銅山,出黃精蒼術。又東為四封山,又東為角子山。
《牛心石山 》,在泌陽縣東六十里,石高數十丈,上平坦,約容數百人,可以避亂。
雞鳴山 ,在泌陽縣東八十里。
姑舟山 ,在泌陽縣東七十里。昔有老尼得道於此,今石龕猶存。
鍋石山 ,在泌陽縣東四十里,有石如鍋,鍋內有石如杓,臺上有石如箸,莫攷其由。又數里為杏兒山、黑石山。
塔兒山 ,在泌陽縣東北五十里。群山中一峰獨立,上有三聖祠、一浮屠,因名焉。
天橋嶺 ,在泌陽縣東六十里。峰巒奇秀,仰觀天橋,人不能到。
青衣嶺 ,在泌陽縣東八十里。其上平廣,有池,多生萱草。
父子嶺 ,在泌陽縣北一百里,道極險峻,相傳父子共輓一車過此,用力俱斃。其北為付金川。蘇家砦 ,在泌陽縣東北一百二十里,有三峰,皆高險可據,元末有蘇姓兄弟各占其一。沘水 在泌陽縣,出沘陽東北太湖山。
蔡水 在泌陽縣。《水經》謂之泄水。泌陽故城南有蔡水,出盤山,亦曰盤古川。西北流注於泌水。濼水 ,在泌陽縣,源出虎頭山,《水經》謂之澳水。酈道元謂「出慈丘山。東流屈而南轉,又南入於泌水。」
毘河 在泌陽縣西北,合馬仁陂水同入泌水,即《水經》謂舊泌水也。按《縣志》,縣西北三十里,源亦出泌陽。
八疊河 在泌陽縣西北。其水濚洄八疊。鄧莊河 ,在泌陽縣。源出銅山,經鄧莊鎮西流入泌水。相傳鄧通所居,因以名焉。
春水河 在泌陽縣,源出光石腦山,經春水鎮。象河 在泌陽縣,東出玲瓏山。
瀙水 在泌陽縣。出中陽山,東過上蔡縣,入汝水。
潕水 在泌陽縣,出潕陰西北扶予山,東流過上蔡,入汝水。
石河 在泌陽縣東
高邑河 在泌陽縣西,流入泌。
牡丹河 在泌陽縣西
後河 在泌陽縣西北
「黨子河 」 在泌陽縣。
鹿角潭 ,在泌陽縣東南里許。潭長三里,水深數丈,上有「風雲雷雨壇。」
七里潭 ,在泌陽縣白石莊,汪洋清澈,上下七里餘。
黑龍潭 在泌陽縣太湖山,即所謂「天池」 也。吼兒港 在泌陽縣南里許。每大雨則南岡諸水注此,湍急入泌,其聲如吼。
「龍泉 」 ,在泌陽縣慈丘山上。其下濼水泉,有池,冬夏不涸,禱雨輒應。
蒿陂泉 ,在泌陽縣慈丘山西南,土人建「濟瀆行祠」 ,每歲三月八日祭賽。
桐柏縣
大復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禹貢》謂「導淮自桐柏」 是也。縣之得名以此。其山東接隨州,西接棗陽。峰巒奇秀,上有玉女、臥龍、紫霄、翠微、蓮花諸峰,淮水出其下。元張伯雨詩:「桐柏山高在半天,峰巒平處住神仙。」
胎簪山 ,在縣西。崎嶇峻嶒,巔頂平曠。《禹貢》註
淮水發源於胎簪,世傳張良辟穀於此。
香爐垛山 在縣西
罐子垛山 在縣南,絕頂一穴似罐。
天目山 在縣東,山隙中滴水成泉,入淮。桅山 在縣東,孤峰如桅。
龜山 在縣西
石門山 在縣東。兩山對峙如門,下有小嶺,橫亙若限,路出其中。明李于麟詩:「明月不離桐柏水,白雲自發石門山。」
尖山 在縣北。尖峰突起,卓立如筆。
翠屏山 在縣南
黑石山 在縣北五里許。山石綿亙數里,石色皆黑,故名。
琵琶山 在縣西里許
金臺山 在縣東南里許。
杏山 在縣西北
圍山 ,在縣北四十里。四圍皆山,故名。
大紅崖 在縣北三十里,險峻可以避亂。鐵牛隴 在縣東,上有鐵塊,狀若伏牛。天將雨,牛背先潤。
淮水 在縣西。《水經》:「淮水出南陽平氏縣胎簪山,東北過桐柏山。」 《山海經》曰:「淮出餘山,在朝陽東義鄉西。《尚書》:導淮自桐柏。」 《地理志》曰:「南陽平氏縣,王莽之平善也。」 《風俗通》曰:「南陽平氏縣桐柏大復山在東南,淮水所出也。」 淮,均也。《春秋說題辭》曰:「淮者,均其勢也。」 《釋名》曰:「淮,韋也。韋繞揚州北界,東至於海也。」 《爾雅》曰:「淮為滸。」 然淮水與灃水同源俱導,西流為灃,東流為淮,自潛流地下三十里許,東出桐柏之大復山南,謂之陽口水南即復陽縣也 。按淮水其源初出,復伏流三十里,湧為三泉,因濬為井,所謂淮井是也。流六七里成河。東北經大復山,山南有淮源廟。從義陽縣東南過江夏平春縣北,又東過新息縣南、期思縣北,至原鹿縣南,與汝水合。又東過廬江安豐縣,與決水合。又東至當塗縣,與渦水合。又東過鍾離北夏丘縣南。又東至徐縣,合澗水、蘄水。又東至盱眙。又東北至下邳淮陰縣,與泗水合。東至廣陵淮浦縣而入海。近海數百里通潮汐。《尚書》云:「導淮自桐柏,東會於泗、沂,東入於海。」 是也。
邢家川 在縣西。川內有牛心石水,西北流入三家河。
月河 在縣東,一水如帶,旋繞山岑,如月之圓,合圍山諸水入淮。
岔河 在縣東
盧家寨河 在縣西。西流經唐縣南入泌龍潭 ,在縣西南五里。天將雨,其水沸騰如雷,禱雨多應。有石崖鐫「曲水臺」 三字,年月不可攷。白馬湖 在縣東。
映山湖 在縣東毛家集,突地一山,如臥牛湖,計一頃三十畝,荷香聞數里。
水磨灣 在縣西十里。林木蓊蔚,水東南流入淮。
鄧州
靈山 在內鄉南境,其南麓屬鄧,形家謂「鄧之主山」 ,因首紀之。
紫金山 在鄧州城西南隅。《元史》天澤築外城依山,下有二洞,宋狀元賈黯讀書處,後登第,乃建書院。
禹山 在鄧州西南六十里。此山禱雨有應,因名「雨山」 ,後人改為「禹山。」 上有大禹廟,下有龍潭。又西十里為上禹山,亦有禹廟。其南為泉池,平地湧泉,溉田數十頃。東為大瓦寺,世傳張雎陽故里。
湯山 在鄧州西七十里,東西兩峰對峙,東峰有成湯廟,下有溫泉,故名。其東南有荷池,接湯泉水。
洞兒山 在鄧州西南一百里,俗名「杏兒山。」 其山連綿數十里,有洞甚多,蓋土人避兵之地。又傳孟珙屯兵於此,山下多煤,知州番庭楠開煤洞,下有一堵泉,灌田四十頃。
五隴山 ,《一統志》云:「在鄧州西,五阜連接,有諸謝兆域、謝絳常家於此。」
覆釜山 ,在鄧州西北八十里,山如覆釜,上有清禪寺,其右為五龍泉。山之左為先主山,右為鏊峰山。鏊峰之左有濟源泉,北為界山,下有雅祖洞、聖母祠。
永青山 在鄧州西北九十里,山西北屬內鄉,東南屬鄧。上建崔府君廟,有宋碑,下有煤洞二。知州于寬議開未果。
析隈山 ,在鄧州南七十里。《左傳》:「秦人遇析隈。」
因記其地而名山,俗訛為「廝隈山。」
紅崖 ,在鄧州西四十里。山勢委蛇,刁河環抱,全州勝概也。
石門 ,在鄧州南八十里,狀如門。又有蓮花石,昔人鑿石為「光化界。」
「駱駝岡 」 在鄧州外城內。
柳峰岡 ,在鄧州南二十五里。
柘林岡 在鄧州南七十里。
「白馬岡 」 在鄧州南三十里。
朝水 在鄧州,出赤石山,東南逕冠軍縣界,又東分為二水,一枝分東北為樊氏陂,又東經朝陽縣故城北,而東南注淯水。
湍水 在鄧州。源出盧氏熊耳山鎗竿嶺,東南經內鄉,繞鄧城北轉東南,會黃水、沙溝等河,至新野西入淯水。《水經注》云:湍水出弘農界翼望山,東南逕南酈縣故城,《史記》所謂下酈也。沐河 在鄧州,本名默河,州西北八十里,由羅漢鎮北入湍水。
趙河 在鄧州東北五十里。源自鎮平五朵山,流至州東。灘入湍水,即古涅水也。白牛河, 在鄧州東北三十里,即嚴陵河,下流東入趙河。
三里河 ,在鄧州。分湍水溉土山漥田。
刁河 在鄧州。源出內鄉蕭山,逕州西北,迤邐東南,至新野新店鋪入淯水。唐吳少誠所開刁溝,即此。又名「文明河。」 距州西十五里。舊開小堰,引灌外城壕。今河勢愈下,堰口漸高,非暴漲不達城下。
得子河 在鄧州西四十里。自內鄉流入刁河。相傳明唐王於此修橋,橋成得子,因以名。茱茰河 在鄧州西南六十里。源出禹山,折而東流,沙嶼縈迴,映帶左右,擅鄧西林泉之勝。又東流入淯水。
桐子河 ,在鄧州南六十里,入刁河。
排子河 在鄧州西南八十里。源出洞兒山,入淯水。
夫子崖水 在鄧州西北八十里。內鄉地水由張村鎮南逕冠軍城,折流入湍水,因名其地曰「曲河鋪。」
「甘泉 」 在鄧州城南,街有二穴塞其一,味甚甘冽。
「寶雞泉 」 在鄧州城西。
「湯泉 」 ,在鄧州,出湯山,下有數坎水,四時常溫,能令浴者怡神志,祛痼疾。
《一堵泉 》,在鄧州,出洞兒山。
五龍池 ,在州覆釜山清禪寺後。
泉池 在州。出禹山南,湧地出泉,清泠甘冽,瀉入茱茰河。荷池 ,在州西七十里,見《湯山》。
新野縣
蔓荊山 在縣北四十里白河滸。積沙高數丈,上如堆雪之狀,多產蔓荊,故名。
小蔓荊山 在縣西四里許。兩河口沙積,西岸高丈許,亦產蔓荊。
小澗河 在縣西北十三里。源自鄧州,東南流至新野,會潦入淯。
龍港 在縣南十五里。昔有龍泉,故名。
芰湖 在縣南十里。湖水漣漪,多生芰荷,今涸。黃郵水 ,在縣城南四十五里,俗名黃渠河。《漢書》:「吳漢擊新野,與秦豐戰黃郵水上。」 《注》云:「新野縣有黃郵水,又有黃郵聚水入淯。」
棘水 在縣上。承赭水。赭水出棘陽縣北,數源並發,南流逕小赭鄉,謂之小赭水。漢世祖建武二年,成安侯臧宮從上擊赭也。棘水南逕新野縣,歷黃郵聚,自新野東而南流入於淯水,謂之力口。棘、力聲相近,當為棘口也。見《水經》。
白河 在縣,即淯水。經南陽至新野北四十里之岡頭,分為二,其一趨東南會潦河。白河則轉而東經沙堰,過光武臺下,至縣東北數里,復折至縣西,併湍水。今水盡由潦河東南下,會湍入漢,而故道堙塞,人呼為「舊白河」 云。
內鄉縣
高前山 在縣西南十里。《一統志》云:「在內鄉縣,亦名天池山。」 《山海經》云:「翼望山東南五十里,有高前山,上有池,甚寒,乃帝臺之漿也,得而飲者,可愈心疾。」
孤峰山 ,在縣西南十里,上有白雲寺。
靈山 ,在縣南二十里。山多靈異,為縣之巨觀,又名「雲山。」 北面屬內鄉,南屬鄧州。
方山
小箭山
《崔壁山 》三山皆內鄉縣西十里,一帶迤邐而來,靈山瘠也。
香爐山 在內鄉縣靈山東。
富春山 在縣南十五里,下臨七里河。山麓有子陵洞、釣臺。明萬曆間重建「子陵祠。」
石堂山 在縣西五十里。山洞若堂,又名「靈堂」 ,麻衣子修真處。元孛術魯翀有《記》。
葫蘆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
駱駝山 在縣葫蘆山西。
大團山 在縣西二十里。
堯韭山 ,在縣西南六十里。舊為「荊邑山」 ,邑人李蔭更今名。
峰子山 在縣西南九十里。
臺子山 ,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一峰平起若臺,俗訛為「太子山。」
南山 在縣臺子山南。中多谿澗,人跡罕至。有五龍泉,人以灌田,與光化接壤。
三峰山 ,在縣西南一百三十里。
博山 ,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丹江西。
杏兒山 在縣南丹江西岸。
墨山 《一統志》云:「在內鄉縣北五十里,山色盡黑,一名石墨山。」 《水經注》云:「黃水北有墨山,山石悉墨,繢彩奮發,黝焉若墨,故謂之墨山。」
霄山 在縣西北一百里。其山巋然特出,勢凌霄漢,又名蕭山。《一統志》云:「蕭山在內鄉東二十五里,上有蕭王廟,祀漢世祖,因名蕭山。」
北寨山 在縣西北七十里。
雞頭山 :在縣西北一百里。
花山 ,在縣西北三百里。其山多花木,春如列錦。
秋林夏館山 在縣北一百五十里。其地泉石佳麗,與花山相接。
紫金山 在縣北八十里,與秋林、夏館山近。夕陽山 ,在縣北六十里。勢接層霄,竹林薈蔚,日落有餘暉,山陽有蚌湖,冬夏不涸。
聖朵山 ,在縣東北八十里。壁立霄漢,形如筆架,為一方勝概。
福山 ,在縣北三十里。
杏花山 在縣北九十里。其山多杏,故名。擂鼓山 ,在縣北三百里。
老君山 在縣北三百里。突嶠懸崖,隱見雲表。相傳老子修道於此,丹竈遺跡猶存。金斗山 ,在縣東北五十餘里。昔設巡檢司,久廢。
麥子山 在縣東北五十里。山如麥穧狀,故名。馬山 ,在縣東北五十里,與麥子山相接。世傳光武初起兵至此,得善馬,故名。
熊耳山 在縣東北三百餘里。兩峰相並如熊耳。《一統志》云:「熊耳山在內鄉縣東,山連盧氏縣。」 《漢書郊祀志》云:「齊桓公登熊耳山,望江漢。」 師古曰:「熊耳山在順陽北宜陽縣東,非《禹貢》所云『導洛自熊耳』」 者也。漢光武破赤眉,積甲宜陽,與熊耳山齊,是也。
石杯山 《一統志》云:在內鄉順陽舊縣西北,一峰雄壯,上有隋石杯太子廟。今按:在丹江西北,連巡邏口,西至界嶺,南至緩家洲。
太白山 ,《一統志》云:在內鄉縣南一百二十里,峰巒高峻,下臨丹河。舊指此山為順陽、淅川分界處。陸應陽《廣輿記》亦云:「太白內鄉接淅川界。」 岝嶺山 ,《一統志》云:「在內鄉縣西北三百里,山勢甚高,峭壁如削,上有忠國師結茅處。其神威靈,不可少犯。葷穢酒炙,一至山頂,則雷雨暴至。」 丹崖山 ,《一統志》云:「在內鄉縣西一百」 里,其石悉赤。
白崖山 《一統志》云:「在內鄉縣西南三百九十里」 ,山石瑩白若縞素,舊有香岩寺。
岑子崖 :在縣城南十五里。
玉照崖 《一統志》云:「在內鄉縣順陽保,自丹水行,謂之小江口,北有石壁高仞許,截然如削,其色清瑩,下有潭水漣漪。宋順陽尉郭端嘗遊於此,名為玉照。」
夫子崖 在內鄉縣西三十里靈山之間。山下有大小二龍泉,兩水相合,鄧人引灌城壕。詳見
《鄧州志》
[编辑]屈原岡 在縣北六十里。昔楚懷王伐秦,為秦所敗,歸至此,追念屈原,亟呼之,後人因以名其岡,葢《史記》所載大破楚師於丹析時也。青山河 ,在縣東北五十里,源出聖朵山,入湍河。
黃水 ,在縣西五里。源出丹水保山,繞城南五里入湍水。《水經注》云:「黃水出北予山黃谷南逕」
丹水縣南,入於丹水。黃水北有墨山。
湯河 在縣北一百二十里。俗名「黃沙五渡河」 ,又名「老鸛河。」 源出熊耳山,流至西峽口,為三渡河,逕淅川,為馬磴河。入堡南保粉青江,直通漢口。河側有溫泉,自半川而下。
螺螄河 在縣北關盡處。源出蓮花池,入湍水。長城河 ,在縣北二十里。源出屈原岡,入湍水。箕河 ,在縣北六十里。
孤莊河 在縣北八十里。
小水河 ,在縣北二百里。
南港河 在縣西南一百里,入丹江。
峨。泉 在縣南十五里,引水灌田。《一統志》云:「出靈山,上有龍祠。」
白玉泉 在縣南十八里靈山東。泉源四出,望之明瑩如玉。引水灌田,上有寺。
啞女泉 在縣南十里孤峰山東。引水灌田,上有龍祠。
蒿玉泉 在縣。一名「好玉泉」 ,在縣南白玉泉東,引水灌田。
煖泉 在縣白玉泉東靈山之麓,一名「煖水泉」 ,隆冬水煖。
梁家泉 在縣西南七里夫子崖下。一名「涼水泉。」 飲之寒冽,引以灌田。
青泉 在縣西四十里,引水灌田。《一統志》云:在內鄉白亭保。水色若靛,中產綠毛龜。上有龍祠,旱禱雨輒應。
丹泉 在縣西五十里丹水保。世傳昔有人夜過之,見水中有丹魚,其色如火。
五眼泉 在縣西北一百二十里,近西峽口。菊泉 在縣西北五十里,一名菊水。《水經注》云:「菊水出西北石澗山芳菊谿」 ,亦言出析谷葢谿,澗之異名也。源傍悉出菊草,潭澗滋液,極成甘美。云此谷之水,土餐浥長年。司空王暢、太尉袁隗、太傅胡廣並汲飲此水,以自綏養。菊水東南流入於湍。《一統志》云:「菊潭在內鄉西北」 ,源出析谷東石澗山,或云出石馬峰。其水重於諸水,傍生甘菊,水極甘馨,有數十家惟飲此水,壽至百歲之上。其菊莖短花大,味甘美,異於他菊。白馬潭 在縣西南一十五里,近梁家泉。石匣潭 在縣西南六十里永青山西。元時建,有龍祠,今廢。有《石記》。
黑鱉潭 在縣北屯頭保西五里。土人常見有黑鱉如箕泳游其中。上建敕封龍祠,遇旱禱之即應。
霄山潭 在縣西北一百里霄山之巔。一云「蕭山潭。」 潭止丈許,水止盈尺。遇旱禱雨虔,則應,稍慢,並潭不可得。
蚌湖潭 在縣北六十里夕陽山下。潭廣四十步,冬夏不涸,旱禱有應。
灤潭 在縣北一百里夏館雞籠山畔。其深莫測,人不敢近。或誤觸之,雷即震。上有龍祠,旱禱即應。
七潭 在縣北一百里秋林夏館山。上下凡七潭,流水以次相注。
淅川縣
岵山 在縣東二十里。宋將孟珙大破金武仙,駐兵於此,即陟岵先生隱處。巔有泉,容升水,恆取不竭,不取不溢。
雷山 ,在縣東南二十里丹江逕,其下有迴陽觀。
麗金山 在縣東三十里。昔傳有人獲金鏊子。山 ,在縣南五里,上有府君廟,里人祈嗣輒應。
象山 在縣南二十里,在樵峪,其形如象,傍有大池數畝,深丈許。
火焰山 ,在縣南二十里,去商於城五里。山勢壁立,崖色赤黃,如火焰騰灼。
四峰山 在縣南四十里。其峰四出,屹然如削,上有「悟道祖師廟。」
泰山 ,在縣南六十里,半屬淅川縣,南即均州界。
龍山 ,在縣西二十里。狀如游龍,偃伏於淅江之首。
王子山 在縣西二十里,與鯰魚崖對。世傳羽王四子擁兵捕盜於此。又「武仙九砦」 之一。凌老山 ,在縣西五十里。上峙五峰,屹然天際,有八龍王廟。
岝峉山 ,在縣西一百里。峰巒峭拔,洞穴玲瓏。上有西峰祖師圜堂,舊傳有天燈,見
黃鎖里山 在縣西北九十里,二山相峙。其山東南四十里有鎖里洞,六十里有黃里洞。
獨阜山 有二,在縣西北九十里。四面無麓,兩峰對峙,相去四里,俗以「雌雄」 呼之。
默山 在縣北三里。即宋孟珙將丁順破金「武仙默里」 者。
武山 ,在縣北七里,其勢迤邐。漢光武屯兵此山,故名。
清風嶺 在縣原,名「老虎嶺」 ,縣西四十里,羅縣令,更今名。
愁斯嶺 ,在縣北二十餘里。
鯰魚崖 ,在縣西三十里。狀若鯰魚,口上有高禖祠,武仙九砦之一。
月兒崖 在縣北三里,形如半月,縣西百里亦有之。
葛花崖 在縣西北百里。舊出葛花。
牛心朵 在縣北十五里。麓圓峰銳,狀如牛心。酒婦岡 在縣北。世傳光武為莽兵所追,有老嫗於此以酒進。
丹水 在縣,一名粉青江。源出京兆上洛縣西北塚嶺山。《翰墨全書》云:「出象飲山。」 《一統志》云:「出陝西商南縣竹山,東流至內鄉,與淅水合。」 《抱朴子》云:「丹水有丹魚,先夏至十日夜取之,割其血塗足上,可步行水面。」
淅水 在縣。源自商南縣,東流,會湯滔、回車等河,與丹水合流,達漢江,即縣東馬蹬河也。小金河 在縣東關外孟珙敗金武仙處。上有董達橋。
湖河 在縣西五里。出黑馬、黃龍二泉,入丹江。滔河 在縣西鄖縣,流入丹江,水勢滔滔,故名。淇河 ,在縣西北一百二十里,出商嶺,經花園關流入淅水。
孤堆泉 在縣東五十里二郎岡西。舊傳有人以物探其深淺,雨雹竟日,赤光閃閃,蓋龍湫也。神泉 在縣東北五十里。
湧泉 在縣南七里。《一統志》云:「廣七八尺,水極清澈,溉田甚廣。」
沱泉 在縣南二十五里。水自山出,夏涼冬溫。珍珠泉 ,在縣南一百里長壽寺前。沸如拋珠,故名。
瀑布泉 ,在縣有二。一在縣東南百里施臺寺,一在岝峉山三丰洞前。
龍女泉 在縣白崖山前西峰。山有三石竅,泉湧其中。世傳元時有龍女見像於無聞禪師。黃龍泉 ,在縣西二十里。
黑馬泉 在縣西二十里。泉自山腰橫出,與漢江通,水之清濁因之。
龍泉 在縣北三十里
五海泉 在縣西北十二里。中有五泉,五鍋覆之。
大泉 在縣北五十里龍泉寺旁,水澄如鑑。「雞鳴泉 」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相傳昔有神雞,晨夕鳴於泉內。
三潭 在縣白崖山。崖前流泉倒瀉於下,瀦為三坎。
裕州
方城山 在州東北四十五里。《左傳》楚屈完對齊桓公曰:「楚國方城以為城。」 即此。昔置方城縣,蓋因山以名也。考竹山縣亦有方城山,然杜預註「山在葉縣南」 ,則此山是。
七峰山 在州北三十里。上有七峰列峙。泉白山 在州北四十里,與七峰山對峙,山頂有泉,從石隙中流出,約三里許,望之如瀑布。黃石山 在州,一名小武當山東北五十里。吳葛懸昇仙於此,有仙翁觀、昇仙閣。山之東有青龍潭,西有白虎峰,南有火精嶺,北有真龜洞。東有硯山,出硯石最佳,見《硯譜》。山巔有真武廟。牛心山 在州東北五十里。其麓有蘭香岩,云「杜蘭香修真之所。」 又有杜隱士亦隱於此。大乘山 在州東南四十五里,有普岩寺,下有石佛洞。汝寧繆光修真於此。其西麓為小乘山,有普照寺,一名小乘寺,今廢。
興龍山 在州東八十里,有石巖,巖下有龍巖寺。又西為佛洞,東有石佛寺。
中峰山 在州東七十里。吳一和隱居其中。寶泉山 在州北六十里。上有甘泉,水噴如珠。宋建普濟寺。
當陽山 在州北三十里。下有滑石洞,洞產滑石,自明失其所在。
青山 在州北九十里,連魯山縣界。
羅漢山 在州西三十里。杜羅漢坐化於此。山巔建塔,刻羅漢像,禱雨輒應。
歷山 ,在州西北三十里。《清河》所出。
李郁垛山 在州西北六十里。山後有洞,深廣數尺。昔有順陽李郁修煉於其中飛昇,今呼為「李郁垛。」
房山 ,在州東南四十里。有張子房廟,世傳張良遊息之地。
鳳凰山 在州東北二十五里。
壺山 在州南二十里
吐霧山 在州東三十五里。
小豐山 在州西三十五里。
杏兒山 在州北二十里。張三丰冬月取杏於此。
雙山 在州北二十五里。
香山 在州東南一百二十里。上有香山寺。霸王山 ,在州東九十里石硤口內。世傳項羽曾駐兵於此。
紫荊山 ,在州東一百里。
菜山 在州東南二十里。相傳三丰道人於此治菜圃。
烏雲山 在州西四十里,上有烏雲寺。
毛二垛山 :在州北五十里。
羊頭山 :在州東北三十里。
酈山 ,在州西北六十里。趙河源於此。
招撫岡 在州東三十里。光武起兵,招撫士卒於此。
望城岡 在州西十二里。
涼風岡 在州東南二十里。
聖井岡 在州東南二十五里。
分水嶺 在州西北九十里。東接七峰,西連歷山,水流至此分南北。
當陽嶺 在州東北三十里。
白沙嶺 在州西北九十里。
柳林川 ,在州東北十五里。
水磨川 ,在州北三里。
潘河 在州北三十里。發源七峰山,遶東門外南流入趙河。
清河 在州北二十里。發源歷山逕州南門外,入潘河。
趙河 在州北三十里。發源酈山,東南流,會潘河,逕唐縣入唐河。
賈河 在州東六十里。源出當陽山,東流。世傳漢賈復居此。
拐河 在州北六十里。源出七峰山,東流入葉縣灃河。
三里河 在州西三里。發源分水嶺,南流入潘河。
黃泥河 在州東十二里。發源雙山,流入葉縣。暖泉 在州有二:一出歷山,一出七峰山,三時俱冷,至冬則暖。見《一統志》。
溫泉 在州廣石山火精崖。
清涼泉 在州東三十里。
涼水泉 在州,出分水嶺。
搠刀泉 在州東三十里。世傳漢高祖至此,以刀搠石上,泉忽湧出。
回龍泉 在州東七十里。
龍泉 在州北二十里
黑龍潭 在州東三十里。水極深暗,禱雨有應。青龍潭 ,在州葛仙翁觀前。
仰天池 在州歷山嶺
銅洞溝 在州歷山下
石龍溝 ,在州北五十里。
龍王溝 ,在州北三十里。
舞陽縣
荊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
詹山 在縣東南十八里。
團山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
蘇家寨山 在縣南。相傳昔有蘇氏避兵於此。山旁有水牛衝、姨娘城、蠻王廟、清水潭、百藥山、雞窩寨、虎頭崖、鎗峰朵、馬鱉嶺、龍窩、走馬嶺、鏵尖寨、九頭崖、仙人橋、白石崖、千家嶼、仙人寨、龍王廟、看花臺、黑龍潭,皆稱勝地。
馬鞍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形似名,見《一統志》。牛腦山 ,在縣南七十里。
四頭腦山 在縣西南五十里,其山四峰並峙。箕山 在縣東南三十五里,形似名見《一統志》。紅山 在縣東南三十二里。
龍頭山 :在縣西南五十里。
鐵山 ,在縣南三十里。
十八盤山 :在縣南八十里。週圍一十八里。見。
《一統志》
[编辑]沙河 在縣北五十里,即滍水。源出魯陽堯山,經北舞渡,東會灃水達於淮。此舞邑水之大者。
唐河 在縣。源出縣北五里,東流至郾城入灃水。
滾河 在縣南。源出蘇家寨山,東流入港河。三里河 在縣西,即葉縣干江河,流逕縣南,入舞泉水,即《水經》所為潕水也。東流會港河,至上蔡入汝水。
八里河 在縣西,入三里河。
港河 在縣。源出馬鞍山,逕縣南,會滾水東流入潕水。
狄青湖 在縣北
藕池 ,在縣西南四里。
舞水泉 在縣東南三里河南岸,泉湧若舞,舞陽之名取此。見《一統志》。
葉縣
河山 ,在縣北十三里。上有白龍井,禱雨輒應。黃柏山 ,在縣北十里。潛確《類書》云:「黃柏山即黃城山,下有水,東流即沮溺,耦耕子路問津處也。」 今水南有問津村。
臥羊山 在縣北十三里,與荊山對峙。其山多大石,狀若羊,故名。俗傳「黃初平叱石化羊處。」 荊山 在縣北十五里。相傳為馬禿塔兒故里。北渡山 在縣西北十八里,產美石,可製器用。平頂山 在縣北三十里。山頂平坦,西側有風洞,空虛邃遠,天將風,其中先有聲。
落鳧山 在縣平頂山西。
雲夢山 ,在縣南六十里。
纍垂朵山 在縣西南七十里。峰巒纍纍,下垂如花朵,故名。
豹子山 在縣南六十里。勢極險阻。
黃城山 在縣南四十里,與裕州方城山連。花山 在縣南四十里。據《水經注》名「苦菜山。」 孤山 在縣西南六十里,其山特立,不與諸山連接。
于東山 ,在縣東南六十里。載《水經》。
青山 在縣西南六十里。即西唐山。據《水經注》:「灃水出雉衡山,東過西唐山,東南流逕葉故城北。昆水出西唐山,東流逕昆陽故城南。」 今考《水道》,昆水出山之西麓,灃水經山之東麓,其為西唐山無疑。
石門山 在縣西唐山東,即高鳳漂麥處。李白有《送元丹丘、石門幽居》諸詩。
明頂山 在縣東南七十里。山勢峻絕,人跡罕至。東有李大旺寨。
潑粥山 ,在縣東南七十里,以形似名。
望夫山 ,在縣東南七十里。
講武山 在縣東二十二里。有尚書臺,後漢馬融講《尚書》於此。唐高宗時,改講武臺,故名。昆水 ,在縣南關外。據《水經注》,源出西唐山,流逕昆陽故城南,又東流至北舞入汝河。身隨處有泉,俗名萬泉,又名輝河。
牛羊河 在縣,又名「歐陽河」 ,發源縣南三里,東與昆水合。
滍水 在縣北二十里。俗謂之沙河。按《水經注》源出魯陽縣西之堯山,歷太和川,東逕小和川,會溫泉、房陽川陂水、牛蘭、彭橋、應犨諸水,東南逕昆陽故城北。昔漢世祖破王尋,士卒溺死,滍水為之不流,即此。東北過定陵,又東過郾縣南,東入於汝。
石潭河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中有大石,故名。湛河 在縣北三十里,源出犨縣北魚齒山,東南逕蒲城北。京相璠曰:「昆陽北蒲城,蒲城北有湛水。」 是也。《左傳》:楚公子格與晉戰於湛阪,即此。灃河 在縣南二十五里舊縣北。《水經注》:灃水原出雉衡山,東流歷西唐山,東南與皋水合,又東逕葉公廟北,注葉陂,東逕郾城東南入汝。燒車河 ,在縣南三里。源出苦菜山,東流入灃。世傳漢兵燒王莽輜重於此。據《漢書》,莽兵既敗,漢兵舉其輜重,連月不盡,或焚其餘,未可知也。干江河 ,在縣東南四十里。
王莽港 :在縣西北十二里秦趙村。王莽屯兵處。
十字溝 在縣東南四十里。三處發源,會而為一,北入灃河,形如十字,故名。
龍泉 在縣出河山巔,禱雨輒應。
「清泉 」 ,在縣西南,出雲夢山。
湧水泉 在縣南黃城山,有泉湧出,瀦為陂。「觀音泉 」 在縣西南塌河。。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