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457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四百五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四百五十七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四百五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四百五十七卷目錄

 南陽府部彙考十一

  南陽府風俗考

  南陽府祠廟考

職方典第四百五十七卷

南陽府部彙考十一[编辑]

南陽府風俗考        府志[编辑]

府總

按:《史記》云:「南陽本夏禹之國。夏人政尚忠朴,猶有先王遺風。」 《漢史》謂:「秦滅韓,徙天下不軌之民於南陽,其俗夸奢,尚氣力,好商賈漁獵,藏匿難制御也。」 《隋·地理志》云:「南陽古帝鄉,縉紳所出。」 《元志》又云:「被召、杜之化,惇朴尚農,俗以殷富。」 至今猶然。然則自古以來,務穡重禮,雖治亂相尋,隆替不一,南陽之俗大抵然也。明初,農安椎魯,盡力田野,士大夫以勤儉婣睦相風尚。小民急公好義,獄訟衰止,誠為美俗。迨至隆、萬,四方之人,附籍者眾,漸有好游惰、習奢侈者矣。啟、禎間,豪猾迭興,王府大姓凌轢小人,風俗失舊,人心不古,因而流賊猖獗,土寇縱橫,南陽盡為賊藪。少凌長,小加大,淫破義,賤害貴,禮教盡失,人心陷溺又何可問。然《李自成》陷城時,有顧名節、蹈忠義,不屈而死者,則忠信廉節之風猶在也。我

朝,休養生息五十年。漸民以仁。摩民以義。頒行

《聖論》十六條。令有司諄諄講誨。不啻耳提而面命之。

士知向學,農知力耕,士大夫家皆知循禮。人重菽粟布帛,不作淫巧奇技,則「惇朴重禮」 之風可漸幾也。

一時序節令

元旦禮天地,祀先畢,次見尊長,各序拜春盤,酌酒相獻。

立春先一日,城中地方用鼓樂綵旗列隊于「勾芒神土牛前,以迎春氣,兆豐年。」

元宵張燈三日乃罷,大家婦女無出遊者。清明具牲醴紙錢展墓,除草覆土,雖遠祖之塋不廢祭。

端午,飲雄黃、菖蒲酒,食角黍艾葉,懸門紮錦符,于正午,取百草為藥。

七夕,婦女設瓜果于中庭,穿針乞巧。

中元焚紙衣,鈔「薦先。」

《中秋置酒脯玩月,以月餅相餽為敬》。

九日,登高,食糕賞菊,即塾師亦攜弟子從遊。十月初一日,士大夫焚紙衣鈔祭于家。

冬至,邑人祀先,詣官長,師長相賀;重「一陽來復」 之意也。

臘月二十三日夜祭竈,次日掃室宇。除夕更桃符,作春帖,父老子弟宴饌圍爐,團聚竟夜,坐為「守歲」 爆竹以辟山魈,盛時金鼓之聲達旦。

一士農工商

「邑向來俗樸風淳,非橫經即負耒,其逐末爭子母之利者什之一二耳。」 往時士多絃誦,用是經明行修者固多,而紆青拖紫,冠蓋相望。近乃皇皇賦役,擔簦負笈者不少,概見學不殖而落矣。「往時路鮮遊民,野無曠土,農勤耕耨,婦勤紡織,至有朝浣紗而夕成布者。田夫終歲勤動,田婦亦能從事畎畝。近乃戶口流移,阡陌荒蕪,牛種耒耜不具,水旱不時,耕織者滋苦矣。欲徙而為工」 ,則時絀無舉贏之家,誰計傭而授食?更欲轉而為商,則室如懸罄。即小負販且不給,尚何能南北車牛遠服賈?今必四民不自失其業,而在上者又有以使之不失其業,則「士力學而科第接踵,農勤耕而倉箱盈室」 ,太平之盛可復觀矣。一冠婚喪祭

「冠三加」 ,古禮也。男子二十而冠,女子二十而字。內《鄉冠禮》,間行于士大夫之家,而久不行于民間。邇來冠不告廟,字不命之于賓,成人之道廢矣。司馬溫公、朱文公、丘文莊公《家禮》儀節具在,舉而行之,不難也。

《婚六》禮備而成婚務崇節儉,以正風化之原,所重在親迎耳。邇來婚姻,多論財矣。始也女之父母多索聘禮;繼也男之父母較論粧奩。日後婦姑失歡,夫婦反目,未必不基于此。人自習焉不察耳。先輩每以為戒。玆欲移風易俗,亟當禁此惡習。

《喪》,《禮》之大者,主哀敬而己。近乃靡文,是尚聽堪。

輿家爭難得之風水,而久致暴露;信僧道縻有用之金錢,而反廢血食,此惑溺之甚矣。親喪固所自盡也。凡附于身附于棺者,必誠必信,勿之有悔焉而已。

祭所以尊祖敬宗。《禮》曰:「祖有功,宗有德。」 自士而上皆得立廟,庶人祭于寢內。鄉士大夫家有合祭墓祭之禮,庶人則惟知墓祭耳。考《定禮》,庶人亦得祭四親,則高曾祖考固皆可祭干寢。若四親以上,不拘世次,並宜于清明節至墓所祭之,庶不失追遠之意也。

一居室服食

古禮,宮室有制,服食有制,內鄉俗稱近古,衣服率用布素,廬舍率尚質樸,而一切紛華靡麗,未之前聞。至讌會亦皆從儉。蓋地介山谷,本無水陸異品,以故簡約自安,即器皿並不用黃白,有先進之遺風焉。明末漸近奢侈,今儉且不支,又何能奢?然有士大夫之家,短褐不完,半菽不飽,敝廬不蔽風雨,而販豎輿隸,驟至丹堊門牆,錦繡珍錯者矣。孔子曰:「奢則不孫,儉則固。」 與其不孫也,寧固必有為之防微杜漸者,斯能返樸還淳矣。

一鄉社約會

鄉有約,社有會,所以奉王章而宣德化也。邑中各鄉保,每朔望合士民長幼于公所講解十六條,環拱聳聽。設《善惡簿》,善者獎錄之,有過則記而使改之,不改則公報于官。又嚴飭里甲稽查姦宄,使人不敢為非,家得安堵。春社日,農人為會禱神,以祈穀實,秋社則報成焉。而鄉厲之祭,正所以弭沴氣而致和氣,皆風之近于古者。昔內鄉儒學中刻有祭祀儀式,年久板廢,後進多不及見,遂致舉行者漸寡矣。陳文莊公仁錫因其天下通行,而備載于《八編類纂》中。遐想內鄉盛時當有同風,試盡舉而行之,則雨暘時若、五糓豐熟在是,民庶安康、孳畜蕃庶亦在是矣。里社 凡各處鄉村人民,每里一百戶立壇一所,祀五土、五糓之神,專為祈禱。雨暘時,若五糓豐熟,每歲一戶輪當會首,潔淨壇場。遇春、秋二社,預相率辦祭物。至日約聚祭祝。其祭用,一羊一豕,酒果、香燭隨用。祭畢,就行會飲。會中先令一人讀「抑強扶弱」 之誓,其詞曰:「凡我同里之人,各遵守禮法,毋恃力凌弱,違者先共治之」 ,然後經官。貧無可靠,周給其家。「三年不立,不使與會。」 其婚姻喪葬有乏,隨力相助。如不從眾,及犯姦盜詐偽,一切非為之人,不許入會。讀《誓詞》畢,長幼以次序坐,盡歡而退。務在恭敬神明,和睦鄉里,以厚風俗。

鄉厲 凡各鄉村,每里一百戶內立壇一所,祭無祀鬼神,專祈禱,民庶安康,孳畜繁盛。每歲三祭,春清明、秋七月十五日、冬十月初一日,各于日晡時舉行。其祭物牲酒,隨鄉俗置辦。其輪流會首及祭畢、讀誓、會飲等儀,與祭里社同。以上《內鄉縣志》。

時見 歲首相賀,卑幼各具盛服,通名謁見尊長,彼此答拜。敵者亦然。

燕見 或候,或起居,或質疑白事,各具常服相見,而揖。其序坐以行輩,若遇長輩則侍坐平等,年高者則遷坐。近數年來,間未必然也。

《塗遇 》遇長輩、尊輩則拱揖而立于道傍,俟其行。凡尊長者,敵者乘則趨而避之,或皆乘于尊者,避之。于長者,則側馬以俟其過。于敵者,分道執鞭拱手。或已乘而值徒者,便則避之,否則下而揖之,俟遠乃乘。如彼雖避己,必下而立焉。今之時多有不如儀者,蓋以趨庭無訓,就傅失教也。

請召 請尊長,則躬詣投書,得請之明日,復往謝焉。敵者惟簡書召謝而已。召少者以客目,明日客往謝焉。泌邑舊禮也,近日亦不少易云。燕集 鄉人以齒,惟新親與遠賓與有爵者,則別序,不相妨者仍以齒。若有異爵者,雖鄉人亦不以齒。凡迎勞出薦,皆以專召為上客,獻酬如常儀,吾邑燕集之禮則有然者。

《迎送 》凡有遠行親友咸送迎之。送迎祖道,餞贐各以情致,禮俗亦近厚矣。

慶弔 :嘉禮則慶之有賀儀。凶禮則弔之有賻儀。貧者悉相助焉。或遠不得親及。則遣使者齎物以致誠意。

《問慰 》凡親友遇有疾病,宗族親戚朋友咸相慰問,亦疾病相扶持之意,猶見古道存焉。

南陽府祠廟考        府志[编辑]

本府

社稷壇 在府北門外,洪武初建。原有大門、神廚、牲房。今圯中為露臺,埋石主于壇之正中,社右、稷左,北向。更為木主,題曰:「郡社之神、郡稷之神。」 每歲春秋仲月上戊日,出主于壇而祀之。祭品,用羊二、豕二、帛二,用黑色爵二、登一、鉶一、籩四、豆四、簠二、簋二。《祝辭》曰:品物資生,蒸民乃粒;養育之功,司土是賴。

風雲雷雨山川壇 府南關外。洪武初建,制與社稷壇同。今圮。其壇居高阜,南向,設三神位:風雲雷雨居中,山川居左,城隍居右。每歲春秋仲月上旬,擇日致祭。臨期出風雲雷雨諸神主,及請城隍神主于壇,而合祀之。今與社稷同。上戊日祀。其祭品,風雲雷雨帛四,山川帛二,城隍帛一,俱用白色。餘同社稷。《祝文》曰:「妙用神機,生育萬物,奠我民居,足我民食。其欽承上命,忝居茲土。謹具牲醴,用伸常祭。」

郡厲壇 在府北門外,洪武初建。其壇南向。歲清明、中元、孟冬朔日祭。無祀鬼神。

八蜡祠 在府城北

城隍廟 在南陽縣學東。舊加侯爵。洪武三年,釐正《祀典》,稱「城隍之神。」 復頒儀注:凡新官到任,必先齋宿謁神。歲無常祭。惟春秋二仲上戊日,合祭于風雲雷雨壇。清明、中元、孟冬朔日,主祭于郡厲壇。及水旱祈禱,亦特設祭。每朔望,知府率僚屬瓣香。

武廟 在府城東北。春秋二仲月上戊日祭。衙神祠 在儀門左,祀漢蕭何、曹參。春秋二仲月上巳日祭。

忠武祠 在府城西南七里,即草廬也。祀後漢丞相諸葛亮。明嘉靖乙酉,參政許復禮奏請廟額祭文,定祭器。春秋二仲月二十八日祭五太守祠 。先城北豫山上有廟,祀漢召信臣、杜詩、晉杜預三太守。明成化九年,知府段堅改建于八蜡祠西。隆慶元年,通判范愛眾並以後知府段堅、孫哲,改曰「五太守祠。」 每歲春秋二仲月二十五日祭。

二忠祠 在府西關街北。明萬曆二年,知府霍維藎、知縣成遜于書院廢址建,祀唐張巡。明鐵鉉、王世貞《記》。每歲春秋二仲月二十五日祭。二王公祠 府西關,祀南陽王文莊公鴻儒、文惠公鴻漸。每歲春秋二仲月二十五日祀。康熙三十三年,知府朱璘重建。

節義祠 在府西門外街北。明成化年,知府段堅建。祀周文母,以孟母、公父、文伯母配,而邑節婦高氏、范氏、郭氏等從祀。每歲春、秋二仲月二十五日,祭祠久廢。康熙三十三年,知府朱璘以故址逼隘,改建于西關隙地,祀公父、文伯母、孟母。漢新野節義長公主。以文母非郡邑可祀,不設主,而以漢荀氏、唐張氏配,並取邑節婦高氏、范氏、郭氏等從祀。

南陽縣

旗纛廟 :在衛門內,霜降日祭。

衙神祠 在縣儀門東,祭與府同。以上知縣主祭。

「東岳天齊廟 」 在東郭北。總鎮張應祥「重修。」 「禹王廟 」 在城東南禹王店。

光武廟 在城南

昭烈廟 在隱山,有訓導周遜「記。」

伍子胥廟 在古淯陽城。

范蠡廟 在三公城

關帝廟 :一在縣治東北。一在東門內。

趙雲廟 在縣南

太守杜預廟 在豫山上,路左有碑。

「翳聖張璣祠 」 在東郭仁濟橋西,即其墓也。「金龍四大王廟 」 在東郭迤北大路側。同知秦耀名重建。

火星廟 在城北

馬王廟 在縣治東北

彌陀寺 ,在延曦門外迤北,今謂之「東寺」 ,晉永和年建。

崇善寺 在縣治北,明唐藩建。

觀音寺 ,在淯陽門外小東關南,元至元三年建。

地藏寺 在城北三里,總鎮張應祥重修。「棲霞寺 」 在南召留山,唐長慶中建。

元妙觀 在城西北二里。元至正時建。明正統二年,唐藩重修。

高貞觀 在小西關

準提庵 在城東郭一里。

「甘露」 庵 :在琉璃橋南。總兵周邦寧建,為施茶處。

鎮平縣

社稷壇 :在西門外迤北。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南門外迤西。

邑厲壇 在縣北門外

八蜡祠 在縣西門外

城隍廟 在縣西門內

衙神祠 在縣儀門外

旗纛 祀于演武場。以上皆知縣。主祭祀同。「東岳廟 」 在縣東。

舜廟 在縣北

光武廟 一在遮山,一在馬隱寺。

先主廟 ,在縣西四十五里。

子房廟 在縣東南四里。

都土地廟 在扁陂。宋熙寧時,有王千戶化身于此,後封「《漢上九州》都土地。」

三潭廟 宋乾德時建,至熙寧十年封嘉顯侯。崇寧三年賜額「普潤。」 御史石雄記。明宣德三年,知府陳正倫禱雨有感,重修。知縣劉勳記。延壽寺 在縣東門。

安國寺 在古安國城

菩提寺 在杏花山

寶林寺 在高坵北

太極觀 在縣城內大街中。

凌霄觀 在縣西北

崇道庵 在嚴陵河東

唐縣

社稷壇 在縣城外西北隅。

「風雲雷雨山川壇 」 在縣南關外。

邑厲壇 在縣北門外

八蜡祠 在縣風雲雷雨壇東。

城隍廟 在縣治西北

文昌閣 在縣治東

武侯祠 在縣文昌閣東,關帝廟後。以上知縣主祭祀同。

泰山廟 在縣北門外

玉僊廟 在縣北門外,有龜井。

菩提寺 在縣城北

古城寺 在古城

黃臺寺 在縣南四十里。

長春觀 在縣田九店

泌陽縣

社稷壇 在縣城西十里。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南門外。

邑厲壇 在縣北門外

八蜡祠 舊在縣城外廢,今移馬神廟。

城隍廟 在縣治西。以上知縣主祭祀同。東岳廟 在縣東關外。

盤古廟 在盤古山

三皇廟 在縣西關外

靈稷廟 在縣靈稷店

關帝廟 在縣城內

子房廟 在官莊

火神廟 在縣南門外

龍王廟 在縣坡山店

上元寺 在縣銅山上

中元寺 在縣銅山東

下元寺 在縣鳳凰山

梅林寺 在縣古城鋪

呂祖閣 在縣城外

桐柏縣

社稷壇

風雲雷雨山川壇

邑厲壇

八蜡祠

城隍廟 :以上皆知縣。主祭祀同。

淮瀆廟 特祀外,知縣春秋致祀,淮為四瀆之一。廟制原建于桐柏鎮西淮井鋪,漢延熹六年,移建于桐柏鎮東,南陽太守中山盧奴君致祀。歷代皆有封號,載在《祀典》。明太祖詔以山水本名,稱為東瀆大淮之神。宋景德四年,知桐柏縣秦幹修寢殿。大中祥符七年,奉敕重修宮廟。路振「記。」 「元至元乙酉敕建廟事,河南」 道提刑按察司僉事馮岵記。「殿宇房廚共五百二十六間,明宣德十年重修正殿、寢殿等八十七間,楊榮記。」 成化壬辰,命太常寺少卿俞斂賫香幣禱雨。還奏廟宇頹壞,召工部檄河南布政司,委南陽知府叚堅重修。建正殿七間,兩廡各十二間,左右鐘鼓樓、碑亭各二間,戟門五間,東西各建公館五間,兩廂十間,中御香亭,左牲房,右神庫、門樓。

西向建道房五間,兩廂十間,門樓東向,周圍土垣計丈一百九十磚券。山門三間,東西角門各一間,淮源宮田五頃五十畝會稽胡謐記。

皇清康熙二十九年,巡撫河南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閻興邦「重修大殿、拜殿、御香亭、兩廡,官廳、道房各三間,鐘鼓樓各一間,戟門、山門各五間,周圍牆一百六十四丈。」 順治八年四月朔、七日,遣太常寺卿段國璋致祭。十八年九月朔、十日,遣通政使冀如錫致祭。康熙六年十月朔、二日,遣戶部左侍郎艾元徵致祭。十五年二月朔、七日,遣禮部右侍郎楊正中致祭。二十一年三月十三日,遣內閣學士圖納致祭。二十三年十二月,遣戶部侍郎鄂爾多致祭。二十七年十二月十七日,遣正白旗漢軍副都統對親致祭。三十三年七月二十日,遣禮部員外郎晉布賚

御書「淮瀆安瀾」扁額。

原吳祠 在西關,祀右副都御史原傑、河南巡撫吳道弘。二公初置縣,有功于民,今祠圮。關帝廟 在縣北關。

東岳廟 在縣八里坂。《金山寺 》在縣平氏鎮。

古臺寺 在縣唐家城

鄧州

社稷壇 「在州子城外西北隅。」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州土城外東南隅。郡厲壇 在州子城外正北。

八蜡壇 在州子城東門外。

城隍廟 在州西門外。以上「知州」 主祭祀同。「三君子祠 」 在州西關臨湍書院。祀韓文公、寇萊公、范文正公。春秋二仲上戊日祭。

鐵忠烈祠 :在州外城東南隅。春秋二仲上戊日祭祠。久廢。康熙三十三年,知府朱璘重建,自為《記》。

李文達公祠 :在州城外東南隅。弘治三年,知州高昇申請建。春秋仲月祀,敕賜祭田四十畝,奉祀生四名。歲久圮。康熙三十三年,知州萬愫重修。

李給諫祠 在州外城董家巷,春秋仲月祀。彭方伯祠 在州內城東南隅,春秋仲月祀。以上亦知州主祭。

禹廟 在禹山。彭而《述記》。

湯廟 在州湯山

關帝廟 一在州東門內,彭而述重修,有記。一在大西關,藍偉「記。」 一在小東關,知州趙德重修。岳忠武廟 在州小西門月城內。

馬神廟 在州大東關。彭而述《記》。

白龍廟 在州太平村湍河南岸。下有石潭,時啟時閉。宋宣和間,敕賜「惠潤廟」 額,有斷碑存。廟內有古楸七株,皆大數十圍,相傳為宋時所樹。勝福寺 在州紫金山東。宋天聖中建,明天順時重修。李賢《記》。

「開元寺 」 ,在州小東關。《藍瑞記》。

彌陀寺 ,在州狄陂。有王道行《重修陂堰碑》。海雲寺 ,在州茶店。

喜施庵 :「知州陳良玉建。」

新野縣

社稷壇 在縣西關外

「風雲雷雨山川壇 」 在縣南關外。

邑厲壇 在縣北關外

八蜡祠 在縣南關外,嘉靖二十六年,知縣陳世祿建。

城隍廟 在縣治西北。洪武二年縣丞李思誠建。以上知縣主祭祀。同

光武祠 在縣南關外,久廢。今祀于白水書院。「昭烈祠 」 在縣南關外,舊在光武祠故址。嘉靖三十二年,都御史張公改建于演武場,以諸葛亮、徐庶、龐統、關羽、張飛、趙雲配。康熙三十年,知縣顏光是重修。

高密祠 在城南五十里,久廢。今從祀光武。武侯閣 在南關。知縣崔誼之建。

「壯繆祠 」 在邑有數十處,惟城北廟建最古。有《晉楸》。

劉公祠 明嘉靖間,分守南汝道有記,今廢。乾明寺 在縣城南。

內苑寺 在縣城南

藥師寺 在縣城南二十五里。

泰山廟 在縣《樊家集》。

五龍廟 在縣城南二十五里。

內鄉縣

社稷壇 :在縣治西北。

風雲雷雨山川壇 舊在縣東南三里許,明成

化間,知縣沃頖改建于南關。

邑厲壇 在縣北門外

八蜡祠 在縣風雲雷雨壇東南隅。

城隍廟 在縣城中東南隅,王華記。以上知縣主祭祀。同

理學名儒祠 在縣東門內,祀元國子祭酒孛術魯文靖公翀。明萬曆間,知縣俞廷任改建于儒學東北隅,以明李從今、李宗木、趙經、曹鳳岐、許評配。每歲春秋二仲月望日祭。

原公祠 在縣南關外。公諱傑,陽城人,撫治河南鄖陽,奏置淅川等縣,區處得方,事竣,陞兵部尚書。沒,建祠祀之。副使胡謐「記』。春、秋二仲上巳日祭。以上亦知縣主祭。

七高祠 在縣菊潭上。杜士俊建,祀漢韓嵩、唐吳筠、元結金陟。先生:元張經,明李從,今李宗木七人。

「李孟祠 」 ,在菊潭上,李太白、孟浩然談詩處。孛術魯文靖公祠 ,在順陽川党子谷。

積德祠 在縣內鄉保。元末,有袁居士,伯仲多財好施,所濟甚眾,以禦寇,闔門死難。里人建祠以祀。

節義祠 在縣治後。明嘉靖初,知縣胡裕改觀音堂為之,畫古今列女像。

東岳廟 一在縣三層保,一在麥子山下。關帝廟 在縣城東北隅,天順五年,知縣鄭時改建。

建福寺 在縣治東,明洪武中建。

竹林寺 在縣南長慶保,元至正元年建。隆興寺 在縣西南橋頭保,明洪武初建。蒿溪寺 在縣治西南。舊名「觀音寺」 ,明正統間建。成化時知縣沃頖重修。

奉僊觀 在縣治東,宋元祐初建。

普濟宮 唐貞觀中敕建,賜額「普濟」 ,即麻衣子修真處。

丹霞觀 在縣北田下保,元至元初建。

淅川縣

社稷壇

風雲雷雨山川壇

邑厲壇

八蜡祠

城隍廟 在縣治西。成化九年知縣武文建。以上知縣主祭祀。同

「節義」 祠 :俱春秋二仲上戊日祭。

旗纛廟 、霜降祭。以上俱知縣主祭

火神廟 在文興寺西,成化八年知縣武文建。馬神廟 在縣治西。

關王廟 一在縣治西,明萬曆年建,順治年,士民重修。一在北關外,明萬曆年建,康熙年,知縣張國用重修。

泰山廟 在縣東十五里。

高密侯廟 在縣東南五十里。祀鄧禹。

文興寺 在縣治東,成化八年建。

龍巢寺 在縣東三十里。魏太和初建,有歐陽永叔《記》。

香巖長壽寺 在縣白崖山。有二禪院,唐元宗時張一行與虎茵所開。元宗迎一行至長安,後卒。肅宗遣使護櫬歸葬白崖。葬後山中香風一月不息,乃名其寺曰「香巖。」 明永樂中,僧朗妙重修,駙馬都尉沐公篆額。胡濙《記》。岝峈寺 ,在縣西一百里。

淨土寺 在縣東南十五里,俗名「樵峪寺」 ,元至元初建。殿中有泉,穿石鑿流。有《記》。

武安觀 在縣治城隍廟西,明成化八年建。回陽觀 在縣東南十五里雷山下。唐貞觀三年建。

裕州

社稷壇 「在州西關外。」

「風雲雷雨山川壇 」 在州南關外。

郡厲壇 在州北關外

八蜡壇 在州社稷壇

城隍廟 在舊州治西。以上知州主祭祀同。武侯祠 在舊治東南。春秋二仲月二十八日祭。

張廷尉祠 在城西三里。祀漢張釋之。舊俗祭以「清明、中元。」 明弘治年,知州許綸申請更定,以春秋二仲月望日,祀以少牢。以上知州主祭漢高祖祠 ,在州東三十里。

漢光武祠 :在州東北三十里扳倒井,兵燹後圮。順治戊戌,分守南汝道楊璥重修。康熙二十九年,知州潘雲桂重修大門並井上亭欄。三十一年,大中丞閻興邦重修祠宇。

子房廟 在州東房山上。

關帝廟 在州城內外皆置。

郝公祠 在州西門內,祀知州郝世家,今廢。沈公祠 一在州西郭,一在東關,祀知州沈應奎,今廢。

雙忠祠 在州南門內。祀同知郁寀、鄉大夫監察御史任賢,今廢。

七貞祠 在州南門內,祀州馬氏、楊氏七人死節者。今廢。

東岳廟 在州東關外

火神廟 在州南門月城內。

開化寺 在州城西北隅,宋元豐八年建,即韓暨故宅。

普巖寺 在州大乘山,宋大觀元年建。

普濟寺 在州寶泉山,宋真祐三年建。

雲居寺 ,在州羅漢山,金正大年建。

通僊觀 在州城西北隅一里,玉峰道人修煉之所。

僊翁觀 在州黃石山,葛僊翁昇僊于此,唐開元中,肇建祠宇,宋范致虛有《記》。

煉真宮 ,在州城北一里,東漢湖陽公主建,舞陽縣。

社稷壇 在縣西郭外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南郭外。

邑厲壇 在縣北郭外

八蜡祠 ,在縣東關外。

城隍廟 在縣西街。以上知縣主祭祀同。「樊侯祠 」 在縣治西北隅。

周侯祠 在縣治東

烈女祠 在縣西街。三祠俱于春、秋二仲月上戊日祭。

旗纛 、霜降祭。以上俱知縣主祭

火星祠 在縣新街

馬神廟 在舊縣門西

關帝廟 ,有二:一在儒學西,一在南街。

開元寺 唐顯德時建

大通寺 在縣,唐大曆時建。

壽聖寺 元至正時建

大極觀 「明洪武時建。」

葉縣

社稷壇 在縣城西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城南。

邑厲壇 在縣城北

八蜡祠 :在社稷壇內。

城隍廟 :在縣治西南。以上知縣主祭。

中岳廟 在縣南門外

東岳廟 一在尚書臺,一在縣東土城外。「火神廟 在縣治西。」

馬神廟 在縣治西北

龍王廟 一在「雲夢山」 ,一在「塌河山。」

漢高帝廟 在縣平頂山東,唐貞觀時建。漢光武廟 一在縣治北,知縣賈樞遷于南門外昆水之陽。一在舊縣

葉公廟 在舊縣北門外,今廢。

留侯廟 一在城北二十里。一在城東四十里。武侯廟 在縣平頂山。

關帝廟 在縣治西

三靈侯廟 在縣治西北。一曰「孚靈侯唐宏」 ,一曰「威靈侯葛雍」 ,一曰「浹靈侯周武。」 周厲王諫臣。厲王失政,三臣累諫不聽,遂去遊于吳。至宣王即位,復歸于周,輔治育民,民受其惠,國大治。及卒,加封號云。

嚴子陵祠 舊在縣北五里,元至大年建。明萬曆元年,知縣曹昉改建于問津書院後。十八年,知縣高文登又改建于光武廟後。

王喬祠 在舊縣北門外。

二賢祠 在縣石門山,祀漢高鳳,明牛鳳二公。「劉忠烈祠 」 祀副將軍劉國能。

萬安寺 在縣治北,明洪武三年建。

大安寺 在縣西北,金時建,有「隋《淮南公墓碑》。」 奉恩寺 ,在縣河山里。唐天寶元年建,明弘治二年重修。

雲潮寺 在縣北平山之陽,明天順中建,襄城李敏《記》。

雙鳧觀 在縣治東北,故漢葉令王喬祠。雙鳧宮 在舊縣,亦王喬祠,有元碑。明萬曆九年,南陽府同知匡鐸築垣立坊,曰「王公飛鳧處。」

《府志》
未載祠廟寺觀附
[编辑]

南陽縣

社稷壇

風雲雷雨山川壇

厲壇

八蜡祠:《志》俱未詳其地。

土地祠

白馬寺 縣北石橋保,元至元十二年建。興國寺 城南中雷保,宋至和元年建。

文殊寺 城南中雷保,唐貞觀二年建。

皇莊寺 城南,萬曆間重修,有記。

鐵佛寺 城北上石堰東北,宋真祐三年建。鄂城寺 縣北五十里《西鄂城》。

竹園寺 縣北四十里,柴里保。

洞元觀 城北五十里。元至元十四年建。「樂師菴 」 縣治西北,西城門內有碑。

白衣菴 縣治東北

迎恩寺 城東關

天寶觀 縣南十五里

天台庵 縣南四十里

鎮平縣

清源祠 在縣北百步許,即今「二郎廟。」 明知縣鄭思宇建。

關帝廟 :在東門裡。祀以五月十二、九月十三日。

馬神廟 在縣治東。祀馬袒、馬步司馬、馬社先牧,祭同日。

元帝廟 一在城東北隅,一在縣西關。

三官廟 在西三里河

五嶽廟 在縣西十里

元君廟 在縣西三十里。

白龍廟 「一在金塚山,一在梁家村,洪武時建。」 扁鵲廟 在縣西四十里,又名「盧醫廟。」

四龍廟 在縣西二十里。

火燒廟 在縣東北十里。元時闢荒蕪,燒林木,中有龍王廟,因名焉。

福勝寺 ,在縣西北五十里,一名合河寺。靈泉寺 ,在縣西南十五里,一名燈禪寺,又名「中興寺。」 寺後平坡有一石羊毛毿毿下垂。明月寺 ,在杏花山,一名團朵寺。

「圓通寺 」 ,在賈送店,有小塔數座。

大乘寺 在縣西四十里。一名「塚上寺。」

龍泉寺 ,在縣西北三十里,一名「楊菴寺。」 華嚴寺 ,在嚴陵河東。

洪教寺 ,在城西北十五里,一名「石佛寺。」 清涼寺 ,在賈宋西。

雙泉寺 在城西北,內有二泉。

觀音寺 :在西南三十五里侯莊。

普門寺 在縣南土門村。

隆興寺 在縣東南淇河。

太子寺 在縣東南二十里。

大莊寺 在縣東北三十里。

柏林寺 在縣西四十里。一名「狼塚寺。」

彌陀寺 在縣西三十里。

雲鶴觀 在縣西三十里,一名「白雲觀。」

真武觀 在高坵店

崇聖觀 在縣東南十五里。

修真觀 ,在破臺地方。

《論元宮 》,在縣西北三十里。

觀音堂 有七,一在城西南隅,一在東關,一在南關,一在西關,一在北關。《西關改為崇興寺》,一在《晁陂》。

唐縣

馬神廟  ,火神廟  ,衙神廟  ,玉皇廟,元帝廟  ,蕭公廟  ,關帝廟  ,葡萄廟,土地祠  ,竹林寺  ,圓通寺  ,白馬寺,蒼臺寺  ,興龍寺  ,崇興寺  ,觀音堂,迴龍寺  ,蓮華寺  ,房雲寺  ,古城寺,馮家寺  ,烏龍寺  ,石橋寺  ,華嚴寺,申家寺  ,清涼寺  ,孔雀寺  ,華家寺,石佛寺  ,茅草寺  ,少拜寺  ,鐵佛寺,圓覺寺  ,惠家寺  ,桃園寺  ,許家寺,曉雲寺  ,黃水泉寺。

泌陽縣

二聖祠 在北城上

「三聖祠 」 在王家店。

「文昌祠 」 ,有二,一在東南後街,一在銅山頂。元帝廟 在北城上。

關王廟 「有八,一在北城上,一在馬谷店,一在竹春店,一在白失店,一在沙河店,一在官莊店,一在羊冊店,一在靈稷店。」

真武廟 在舊街

泉水廟 在漫流鋪

泰山廟 有五,「一在高邑店,一在春水店,一在象河關,一在官莊店,一在羊冊店。」

考證

《三仙廟 》,有二:一在高邑店,一在堡子鋪。「二郎廟 」 ,在王家店。

祖師廟 ,有三:「一在截軍山,一在張橋鋪,一在饒良店。」

玉皇廟 在截軍山

關帝廟 ,有二:一在東南後街,一在西甕城內。府君廟 在馬谷田南。

華山廟 在《羊冊店》華山上。

土地廟 在張橋鋪

二仙廟 在象河關

淮瀆廟 在沙河店

五龍廟 ,有二:一在官莊店,一在羊冊店。水府廟 ,在南巷西。

水母廟 在官莊店

豬龍廟 在羊冊店

「龍興寺 」 「在《高邑店》。」

《卞家寺 》在高邑店。

「華嚴寺 」 「在《高邑店》。」

草寺 在高邑店

石碑寺 在王家店

塔魚寺 在張家店

大聖寺 在象河關

《白失寺 》在白失店。

牛蹄寺 在牛蹄店

《三山寺 》、「四山寺 」 ,俱在「官莊店。」

鐵佛寺 在官寺店

「清涼寺 」 在《坡山店》。

「羊冊寺 」 在羊冊店。

龍巖寺 在饒良店

勝佛寺 在靈稷店

茶芽寺 在《羊冊店》。

「羅漢寺 」 「在《羊冊店》。」

圓覺寺 在城南南山內。

吉祥寺 在城南南山內。

印水寺 在城南南山內。

圓通寺 在西門裡大街,凡習儀講鄉約於此。玉皇閣 有二:一在北城上,一在春水店。觀音閣 有六,一在東南街後,一在西關南巷,一在銅山滴水巖,一在竹村店,一在牛蹄店,一在沙河店。

「鐵瓦殿 」 在銅山頂。

「真武殿 」 在銅山頂。

觀音堂 有三:一在北城下,一在堡子鋪,一在饒良店。

《地藏堂 》在東南街後。

三教堂 在城北

「老君堂 」 在《羊冊店》。

大悲庵 在漫流鋪

《寫經庵 》「在《羊冊店》。」

桐柏縣

平氏鎮城隍廟 。平氏宋縣廟存。

鄧州

范文正公祠 一在百花州,嘉靖間,知州潘庭楠建,知州趙沛「重修。」 一在子城北,今俱廢。朱文公祠 在舊學東,久廢。

韓文公祠 在舊學西北,久廢。

寇萊公祠 在舊治內,久廢。

「三將軍祠 」 在冠軍城外東南,土人因霍去病、賈復憲墓在此,故祀之。

白起廟 在子城東門上。秦封白起為武安君。《史記》:「秦昭襄王遣白起伐楚,取鄢、鄧,故後人祀之。」 元剌史《李志記》。

興國寺 在州北,《高梁》

觀音寺 有六,一在州北朱岡,一在州北西枯河,一在州西林頭,一在州西柿莊,一在州北夾古灘,一在州北南古縣。

聖水寺 州西蒼龍潭

鐵佛寺 州西北厚坡

保林寺 州西北朱岡

清涼寺 有三,一在州西羅莊,一在州東蓮花池,一在州東平陽陂。

等佛寺 州西北梁家莊。

保安寺 有二,一在州西北張村,一在州西南長樂林。

聖金寺 州西北孔莊

安興寺 州西厚坡

慶祥寺 「州西半禮店。」

保全寺 州西北林頭

蓮花寺 州西洋池陂

應山寺 州西馬莊

迎水寺 州西團陂

興教寺 ,有二,一在州西九重院,一在州西南桐柏店。

石佛寺 州西厚坡

崇興寺 有二,一在州西堰子里,一在州東大孫莊。

羅漢寺 州西湯山

雲跡寺 州西湯山

觀保寺 州西南龍亭岡。

萬壽寺 州西南龍亭岡。

龍泉寺 有二,一在州西南龍亭岡,一在州南古村。

佛燈寺 州西南,雙口堰。

西禪寺 州西南,茱萸河。

龍興寺 有三,一在州西南桐柏店,一在州南紫莊,一在州東厚橋。

李原寺 州西南蔡橋

法門寺 州西南蕭家橋。

蓮池寺 州南「黑土城。」

黃龍寺 州南上龍亭岡。

休心寺 州南古村

佛惠寺 州東南蓮花池。

華嚴寺 州東南大孫莊。

等覺寺 州東《孟冊》。

普照寺 州南厚橋

淨居寺 州東南厚橋

能仁寺 州東柿莊

白馬寺 州東穰東

佑德觀 州南關。元中統間,道士趙瑞建。明洪武初,道士道安重修。

貞慶觀 州北孔莊

崇寧觀 州西馬莊

天寧觀 州西南龍亭岡。

興龍觀 州南古村

景福觀 州東。灘內鄉縣。

「鄉厲壇 一十二處:一在長慶保東嶽廟邊,一在橋頭保刁河東,一在夏館保西河南,一在堡南保南預備倉後,一在花山保黃市店北,一在內鄉保巡檢司古城北官路東,一在田下保史家營雙廟兒邊,一在三層保岡底關帝廟西,一在上北古保古縣,一在下北古保府君廟後,一在屯頭保酈城中,一在丹水保陡溝府君廟前。」 明成化間,知縣沃頖查復舊址,併兌買其所宜地鼎建。今俱廢。

玉皇廟 有三,一在縣城外西北,一在縣南徐家坡,鄉民胡萬良施地六畝七分,供常住香火,有副使胡湘記。一在縣東十五里,明萬曆元年建,有翰林院檢討李蔉碑文。道士熊仙成置地三十一畝,以資香火。

老君殿 在縣西關外,鄉民胡萬良募修。三皇廟 在縣北隅,內建「文昌祠。有翰林院檢討《李蔉碑》。」

關帝廟 有二,一在縣北二十里岡底,古建福寺西,像極雄偉,殿宇壯麗。廟中銀杏二株,身大百圍,蔭被一廟,土人稱「左為雄、右為雌」 ,其雌者生乳下垂。一在縣西南橋頭保。

三官廟 有二:一在縣西關外,明成化二十一年,鄉耆屈剛等建。一在魯家集內,構玉皇閣,有道士香火地,魯金施建。

水府廟 :在南關外。鄉民鍾琦施地九畝九分,以資香火之費。

真武廟 有二,一在縣北街,明洪武中建。天順、成化、萬曆間相繼修,有參政許評《碑文》。一在西南一百二十里臺子山。

崔府君廟 有二,一在縣西南永青山,唐時建。一在縣西門外。

桐柏廟 在縣西南橋頭保,一名「淮瀆行祠。」 明永樂中,老人時成重修。

濟瀆神媛廟 在縣西駱駝山,有胡景晹、李蔭二碑。

五嶽廟 在縣南橋頭保。明正統間,致仕大使羅順等建。成化十五年,致仕同知李貴重建前殿,有主事李蔭《碑文》。

西嶽廟 在縣北八里岡。宋時建,有翰林院李蔉《重修碑》。

十王廟 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古順陽地。漢光武帝廟 在蕭山上。按《世祖本紀》,「帝平王莽,自舂陵始,凡所經之地,皆立廟祀焉。」

嚴子陵祠 《成化志》載,「嚴子陵廟在石坡鋪西山之巔」 ,今廢,巨礎猶存。

蕭相國祠 在儀門左,祀漢丞相鄼侯蕭何祠。

考證

「內附土地神,朔望行香。仲春仲秋上巳日,祭賢侯祠 」 在賓館東。

知縣沃頖祠 在黑龍廟西南。

知縣茶昊祠 在原公廟西南。

知縣張鯉祠 在柰園寺西南。

知縣尚從試祠 在拜臺岡西。

知縣張時俊祠 在縣東門外。

知縣董為祠 在縣東門外。

知縣王鼎彥祠 在縣東門外。

《高媒》祠堂 在西關南街。生員張周、耆民王隆募修。

弘教寺 在縣東

白雲寺 在縣南孤峰山頂。

柰園寺 在縣西郭外。萬曆間李蔉建。李雲鴈有詩。

回龍寺 在縣北

金佛寺 在縣南長慶保。元至元初建。李雲鴻有詩。

白玉泉寺 在縣南長慶保。

聖水寺 在橋頭保

清涼寺 在縣西南橋頭保。

仙陀寺 在縣南堡南保。

老仙寺 ,在縣南一百四十里。即仙陀寺下院。彌陀寺 ,在堡南保。

鐵佛寺 在堡南保,明洪武中建。

安隱寺 在七峪保

點燈寺 在內鄉保

蓮花寺 在縣北內鄉保,永樂中建。

千佛寺 在縣北屯頭保。

「酈城寺 」 ,即栗城寺,在縣北。

觀音寺 在縣北三層保,元至順間建。

龍泉寺 在縣北田下保,明永樂中建。

福山寺 在縣北田下保。邑人許評重修,嘗讀書于此,有碑記。

金水寺 在縣北菊潭上,即舊冷水寺也。李蔭有詩。

龍興寺 有二:一在夏館保,一在縣東北下北古保,明洪武中建。

資聖寺 在下北古保,俗名「默堠寺。」 元大德初建。

吉祥寺 在資聖寺南。宋政和間建。李蔉、李蔭俱有詩。

法雲寺 ,在上北古保。

天寧寺 在上北,古保馬山之陽。宋徽宗敕賜額「崇寧。」 金明昌初,僧善證重建,更號天寧。其寺額乃金時三歲童子張瑞童書,深州人也。進士秦元弼為之記。

長生觀 在縣南永清山,宋淳化中建,元至正中重修。

望岳觀 在縣南一百二十里。堡南保。

崇真觀 ,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

《岡底》奉仙觀 始建于縣北岡底,明初移建縣治東,土人復于舊基立觀,仍用其名。

天興觀 在縣北田下保。

長春觀 在縣北花山保。

玉清宮 在縣北三層保。

慧光庵 在縣南六十里。

定水庵 在縣東關膴隆原金銀坡許宸重修。「老君山庵 」 在永青山。元天曆中,道士吳道常隱居于此,今惟存石碑。

白衣堂 在風雲壇山東。右布政使李得中建,流寇焚燬。順治間,知縣劉緝堯重修大殿,施香火地四十餘畝。餘俱知縣王襄明重修。一在夏館保,吳貞建,鍾應琳有詩。

觀音堂 有三:一在縣治後;一在縣西南隅;一在堡南保,地名黨子谷。

呂家堂 在縣西南四十里,呂情建,中有佛堂、玉皇閣。

「三教堂 」 舊在建福寺後。亂後殿宇傾圮,神像幾為風雨蝕盡。邑人張所志持奉。

「至聖先師孔子像」 :于學宮、捐資重塑

淅川縣

真武廟 「縣治北門內,成化八年知縣武文建。」 三官廟 有二,「一在東關外,成化八年知縣武文建。一在縣治西南小街。」

東嶽廟 在縣西十五里。

四王廟 縣東二十里岵山之陽。俗傳,羽王四子戰死此地,里人立廟祀之,今廢,故址猶存,有《碑記》。

旋臺寺 縣東南七十里,與白崖山相連,最稱幽勝。

興化寺 縣西南三里。元延祐中,僧某建,即古興化縣治也。寺東有古城隍廟遺址,舊傳有曉鐘,不撞自鳴,今無。

清泉寺 縣西三十里下白亭保。天順八年,僧俊傑募建。

興國寺 縣西一百八十里,花園關。

掘山寺 縣西七十里,上白亭保。

珍珠寺 縣西南二十里。

聖水寺 縣北六十里,元至元中建。

地藏寺 ,在縣北三十里。

龍泉寺 縣北五十里,居五峰之中,有泉流瀠迴左右,境甚幽雅,可供肆覽焉。

五嶽觀 縣西北十五里,上張陂保。

湧泉觀 縣西北六十里。景泰三年重建,有《碑記》。

龍泉觀 縣北三十里版橋保,成化五年重修。雙泉觀 在縣東五十里。弘治十四年知縣王誥建,有《碑記》。

窄口觀 在縣南十五里洪水峪。宣德元年重修。順治十四年生員姚文祐、任博惠重修。聖嶽觀 在縣西十五里張坡保。景泰六年重修。有《碑記》。

靈應觀 在縣西一百里荊子保,景泰年重修。掘山觀 縣東三十里馬蹬保。

濕峪庵 在縣東南五十里。唐大曆時建。《裕州》。

三嶽廟 在州南二十五里內祀東岳、西岳、中岳之神。

真武廟 在北關

妙覺寺 ,在七峰山前,一名上古寺,後為妙覺院,元順庵和尚居之。和尚禮本院溫山主為師,其後任慶壽,居大剎。至元十年,賜號「佛日滿大禪師。」 十九年正月,圓寂。

觀音寺 在城西南二十里,舊名「八家寺」 ,宋元豐八年建,明弘治五年重修。

華嚴寺 在州東北三里。嘉靖年間建。

開花寺 在陌陂店北

福聖寺 在招撫岡北,梁貞明間建。元至正元年,僧洪慶重修。按六朝方城屬魏,安得有梁貞明乎?

普照寺 ,在小乘山,一名小乘寺,前代名「德雲山。」 宋建中靖國元年重修,明萬曆年間重修。龍巖寺 ,在興龍山,以山有石岩,故名。東有石佛寺,建于元至正年間。

舞陽縣

留侯廟 在東關外八蜡廟後。

三丰祠 世傳「邋遢張仙」 也。舊在西關,有昇仙橋、棲藥台,今移建城隍廟西道院。

蕭曹祠 在縣治西

華嚴寺 ,唐貞觀二年建。

慈恩寺 宋泰定五年建。

九曜寺 唐顯德元年建。

東清涼寺 元至正元年建。

東觀音寺 元至正元年建。

西照寺 元至正四年建。

大悲寺 元至正二年建。

福勝寺 金貞祐元年建。

北興國寺 元至順三年建。

法藏寺 元至正元年建。

普嚴寺 元至正二年建。

彼岸寺 元至正二年建。

文殊寺 元至正二年建。

彌陀寺 元至正元年建。

黃連寺 元至正元年建。

延壽寺 ,元至大五年建。

龍福寺 「明洪武三年建。」

上洪容寺 明洪武五年建。

天寧寺 「明洪武二年建。」

藥師寺 明洪武二年建。

下洪容寺 明洪武五年建。

興龍寺 元至正二年建。

東興國寺 明天順七年建。

顯慶寺 ,唐顯慶間建,明洪武十七年重修。香山寺 ,唐元和十四年建。

西清涼寺 宋建隆元年建。

湧泉寺 元大德五年建。

南觀音寺 元至正二年建。

南龍泉寺 元至正三年建。

金山寺 元至順三年建。

華藏寺 「明洪武二年建。」

禮懺寺 宋政和五年建。

受城寺 明洪武三年建。

建佛寺 宋政和四年建。

隆福寺 「明洪武二年建。」

石巖寺 元至正二年建。

南清涼寺 「明洪武十年建。」

小清涼寺 元至順元年建。

東龍泉寺 元至正元年建。

小興國寺 元至正二年建。

廣禪寺 宋政和二年建。

長春觀 在縣西關。元至元二年建,廢。

修真觀 明洪武元年建,廢。

葉縣

張僊祠 在縣治西北

黃山谷祠 在舊縣北門內。

錫嗣聖母祠 在縣西門內。

皇清順治十三年,知縣許鴻翔重修。

清江聖母祠 在縣東中堰,知縣許鴻翔重修。「元帝廟 」 在北關外。

圓明寺 在南土城內。洪武七年重修。明末兵火燬廢址存。

寧察寺 在縣北十五里河山之麓。金大定十五年建。

鐵佛寺 世傳唐時河泛得一鐵佛,遂立寺。明永樂年修。

福勝寺 在縣東唐村地方,明弘治年重修。龍興寺 在縣北河山里,元至正年重修。靈泉寺 在任店南,元至元間創建,明成化年重修。

清涼寺 「在尚書臺」 ,貞祐三年建,明永樂年重修。

觀音寺 在舊縣西,元時廢,明初重修。

黃花寺 在昆陽里,天曆元年建,明洪武年重修。

龍巖寺 在寺莊保,天和六年建,明正統年修。慶僊寺 在汝墳里,延祐元年建,明永樂年重修。

玉佛寺 在洪洛里。有玉石觀音,故名。元至順二年建。

明淨寺 在塌河里,天曆二年建。

興隆寺 在舊縣,元大定二年建。

報恩寺 在墳臺里廉村,明嘉靖元年重修。定真觀 在洛岡鎮西。

孤仙道院 在舊縣西南孤山下。

《河南通志》
[编辑]

禹王廟 在鄧州西禹山上。

漢高祖廟 在府城北蒲山。

「光武廟 」 有二,一在桐柏縣西,一在淅川縣南關。

蓼王廟 在唐縣南蓼山。「蓼,皋陶之裔也。」 留侯廟 有二,一在舞陽縣治東,一在葉縣南。穰侯廟 在鄧州南舊城內,祀秦魏冉。

武安君廟 在鄧州城內東門上。

舞陽侯廟 在葉縣。祀漢樊噲。

三義廟 在葉縣墳臺保。元初大德間建,明永樂十四年重修。

中興寺 在鎮平縣西南。元大德間建,明洪武初修。

廣教寺 在府城北,元至元初建,明永樂十年修。

青峰寺 ,在泌陽縣西蜈蚣山,始建未詳。永慶寺 ,在桐柏縣東北三里。宋大觀元年建,明成化十三年修,置僧會司于內。

羅漢寺 在桐柏縣東,宋元豐八年建,元至正六年修。

龍泉寺 在新野縣北,元至正四年建,明洪武七年修。

華陽宮 在南召縣西七十里。

萬壽宮 在裕州黃石山麓,唐開元時建。《高真觀 》,在府城南。

通真觀 在唐縣北,明宣德十年建。

金臺觀 在桐柏縣東南一里。明正統二年建,成化八年修。。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