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468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四百六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四百六十八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四百六十九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四百六十八卷目錄

 汝寧府部彙考二

  汝寧府山川考上

職方典第四百六十八卷

汝寧府部彙考二[编辑]

汝寧府山川考上       府志[编辑]

本府。汝陽縣附郭。

天中山 府城北三里,一名天臺山,高丈餘,自古考日景,測分數,莫正於此。所謂「豫州在天地之中,汝南又為豫州之中」 者是也。

東岡 ,府城東三十里。

中岡 ,府城東南六十里。

南岡 ,府城南三十里。

西岡 府城西五里

汝水 ,其源向出汝州天息山,東南入西平縣界,流經上蔡、汝陽、新蔡、固始、朱皋鎮,合於淮。元季因水勢泛溢為蔡害,故自舞陽截斷其流,約水東注,其患稍寧,遂陞蔡州為汝寧府。今之源止出西平、雲莊諸石、遂平、馬鞍等山,細水合流,經上蔡、汝陽、真陽、新蔡,至息縣、固始達於淮,非出天息山之汝水矣。宋秦觀有《汝水汎溢說》。澺水 在府城東四十里,俗名洪河,源出郾城周家陂,經西平東北受汝水支流,東經五滸營,東南經上蔡,又東南受泥河,經朱滸受杜溝,東南入汝水,受馬常河,又東南經平輿,又東經新蔡,東流入汝。

荊河 在府城東北二里。源出天中山,西經石羊橋,匯懸瓠池,流經城北隄外,受穆家河,又東至射橋南入澺。

穆家河 :在府城東南五里。源出黑龍潭,下流入於荊河。

溱河 在府城南十八里,俗名「沙河。」 源出桐柏山,東經朗陵城西折而南,受吳衛河,又東經北宜春,南受淇河,東經官莊、魚子河,又東北經溱口店入汝。又東南經平輿、安成,北折而南,入真陽境,受固城港、塘下河,經寒凍店東受杭陂港水,又東南受滇水,東入息縣境,受澗頭港、曲閭港諸水,東北經新蔡官津店入汝。

練江 在府城西十里。一名黃酉河。源出樂山紫花澗,東經駐馬店,南過黃龍村,又東過董村,又東八里,受寨河水,經斷濟橋,西北受泠水河,東經李秀橋、九座塔北,轉而南,折至城西北入汝。宋孟珙會元那顏倴盞攻金蔡州,珙決柴潭,盞決練江,即此。

瀙河 在府城西北三十里,俗名「泥河。」 源出舞陽縣西蘇寨山,經象河關,由泌陽、遂平南至狼家口分流。一由東北過黃埠,西轉而南入汝,一由東南受傅家溝,至姚家灣入汝。

寨河 在府城西十五里。源出樂山白龍泉,東經馬莊橋、半截塔,受鑼鼓河水,北入練江。鑼鼓河 在府城西十八里,源出駐馬店,經黃練鋪、白馬將軍廟,西北入寨河。

英河 在府城西南十六里,俗名「牛截河。」 源出朱家林,南經白馬橋,又東經十二里橋入汝。方良河 在府城東南十八里,上承汝水。馬常河 在府城北二十里,源出丘家坡,經金鄉鋪,南過板橋店,東入澺。

西湖 在府城西南。宋孔武仲隱居此中。有翠光亭、待月臺,廢。

南湖 在府城南。前亙長堤,後倚郡郭,東環觀音閣,西遶吉祥寺,湖光蕩漾,周圍千頃。昔有亭榭花竹,掩映水濱,汝南遊覽之地,於斯為勝。今燬於兵燹,惟夏月芙渠盛開,香聞數里,風景猶佳。

十家湖 在府城北十里。

三角湖 在府城東北。中產菱芡,俗呼為「菱角湖。」

秔陂港 :在府城東南一百三十里。水自青龍陂入汝。

龍陂港 :在府城南二百里。源出洪山,下流合清水港入淮。

西陽池 在府治內。宋劉敞詩:「出郭無所詣,入門少佳趣。空有西陽池,猶為賞心具。」

洪河 在府城東六十里。水自上蔡縣東流,合戚橋河入汝水。

上蔡縣

蔡岡 在上蔡縣東十五里。

蘆岡 在上蔡縣西五里。陵阜峻聳,南北綿延四十餘里。

白雲洞 ,在上蔡縣城內東北隅卷阿下。《卷阿》高十餘丈,周數百餘步,相傳「有白雲常出于洞中。」

《汝水 ,經》上蔡縣南。詳《汝陽山川》。

澺水 ,經上蔡縣東。詳《汝陽山川》。

沙河 在上蔡縣西南三十里。源出遂平縣嵖岈山,流入縣境,至蔡家埠口姚家灣入汝。朱馬河 在上蔡縣有二,一在縣東二十七里,一在縣西二十七里,東流合戚橋等河,下至新蔡縣三叉河入汝。

包河 在上蔡縣東九里。

枯河 在上蔡縣東北。相傳曹操居許昌,此其運河也。一名「古黃河。」

朱里橋河 在上蔡縣。源出儀封店,經縣南大堰、義亭,又東經重渠橋入汝水。

小茅河 在上蔡縣東六十里,流入澺。

黑河 在上蔡縣東四十里,一流若線,岸多黑壤,故名。

五花澗 在上蔡縣西南三十里。澗有五色土,故名。

蔡溝 在上蔡縣東南三十里。流入澺,東達潁,世傳龜行之跡成溝,所謂「白龜浮於蔡河」 是也。龍潭 ,在上蔡縣西李文簡公墓前。水甘美,大旱不涸,其流遶縣城之北,東注杜一溝。

新蔡縣

宋家岡 在新蔡縣東二十里。

蒙岡 在新蔡縣西四里,近名「仰止岡。」 岡勢聳峙,上多古塚,下有蓮池。

頓家岡 在新蔡縣東二十五里,俗呼為鄧家岡。《陳書》「魯悉達保新蔡,置頓居流移就食之民」 ,此其地也。

虎皮岡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土色如虎皮。汝水 在縣東北七十里。詳見《汝陽山川》。澺水 在縣北。上承汝水別流,經縣之葛陵,東南至新蔡縣故城,東注於汝。北齊改新蔡為澺水縣以此。俗名洪河。詳見《汝陽山川》。

新河 在縣古城外。縣令於文徵欲引汝水至城下,以招商舶,然地勢高亢,水不上行,勞費雖多,竟無底績。

延河 在縣城北四十里。自汝陽入縣之龍口,至姜寨南,東入潁州。潁河不通舟楫。

鮦水 ,在縣北七十里。《水經注》:「葛陂東出為鮦水。」 漢置鮦陽縣以此。

蓮花湖 在縣東二里

車輞湖 在縣南六里

南思湖 在縣東南三里。

北思湖 在縣東北二里。二湖今俱廢。

東湖 在新蔡縣東古城外。明季湖堙,彌望荒草,邑人芻牧共之。今則開墾殆盡,尚餘十分之一。

青陂 在縣。《水經注》:「漢建寧三年,新蔡長李言請復青陂」 ,即此。

牆陂 在縣南。《水經注》:「源起桐柏淮川,別流入於潺湲,經新蔡城牆陂,衍於褒信界」 ,即此。勝泉 ,在縣北二十五里,澄澈不竭。相傳有龍在下,當大旱,禱雨輒應。

西平縣

諸石山 ,在縣西百里,勢甚高峻。懸崖之上,背有石磨,刻曰:「此山有烏石,這磨亦能平。」 未詳何謂。

雲莊山 在縣諸石山南,汝水源出二山之間。九女山 在縣西七十五里,上有九女墓。雞山 在縣九女山西北。相傳有人登山聞雞聲,故名。

馬鞍山 在縣西

牡丹峽 在縣西,山頂有牡丹花,樹大一圍,人不能登。

走馬嶺 在縣西。其地平坦,可走馬,相傳為東漢郅君章《演武》之所。

義亭岡 在縣南二十里。相傳為管、鮑分金處。汝水 在縣,詳見《汝陽山川》。按:汝水故道環繞城西,水漲時派分城內,由西水門入,從東水門出。其時風景蕃盛,人文蔚起,有「小洛陽」 之號。後因水汎侵城,鄉紳某上疏請改離城二里,水遂直向北流,不經城內矣。

閼泥河 在西平縣北十五里。發源黃龍池,東經周家泊入汝。

考證

㶏陽河 在縣西五十里,經儀封鎮,北入汝。流堰河 ,在縣西五十里。發源螺翅坑,經縣南東入汝。

金水河 在縣西北十八里。東經周家泊入汝。雙義河 在縣南二十里,經朱家莊入流堰河。官橋河 在縣城西二十里,東經周家泊入汝。白波河 在縣北十五里。

周家泊 ,在縣北二十五里。水則產魚,旱則生葦。

遂平縣

橫山 ,在縣西四十五里。相傳明萬曆間,有道人過此,指謂居人曰:「此山有玉,何不名為玉山?」 故一名玉山。

麪劑山 在縣西五十里。馬鞍山 ,在縣西六十里。以形似馬鞍得名。土山 ,在縣西七十里。

洪山 ,在縣西六十里。

嶴崍山 在縣西七十里。每天氣清爽,則有彩雲出。又西二里曰平頭垛,平衍可佃,上有真武廟,旁二池水常不竭。昔人常避兵於此。層巒疊嶂,為一邑偉觀。

牛心山 ,在縣西七十里,相連平頭垛。

嵖岈山 在縣西七十里。山勢崚嶒,一名嵯峨山。狀類蓮花,一名「蓮花掌。」 又空洞百孔,風噓則鳴,故又名「玲瓏山。」 唐李愬討吳元濟,戰嵖岈山,以取冶鑪城。黃巢由潁、蔡退保嵖岈山,皆此地。其中有平地可居。明正德間,劉齊倡亂,為邑人避兵之所,蓋地險易守耳。

天磨山 在縣嵖岈山西。其形高聳如磨嵢。峰垛 在縣西七十里,與嶴崍山相連。下有黑龍潭,禱雨輒應,即石洋河之源也。

尖垛山 ,在縣西北,高十餘里。山洞有池,名「白龍池」 ,邑人禱雨恆應。

黃花山 在縣橫山之西,下有烏鎗洞。

蔡岡 在縣城東三十里。相傳孔子自楚返蔡經此。

僊人洞 ,在縣嵖,岈山幽邃,迤𨓦竟抵舞陽縣百餘里。相傳有仙人寓此,故名。

石洋河 在縣北五里。源出黑龍潭,東流入汝。沙河 在縣南門外一里許,源出平頭垛、嵖岈諸山,合流入汝。按沙河每遇水溢,衝決數百里,為害甚大。明萬曆五年,縣令徐世隆築堤捍之,水害少息。今故堤已壞,決口甚多,不可勝築,亦有民社者之憂也。

新河 在縣東七里。明天啟間,縣令胡三省疏通,引石洋河水,使南流入沙河,人呼為「玉帶水。」 菱角湖 在縣東二十五里。周圍五十里。紫花澗 在縣西南四十里。源出確山馬鞍山,北流入沙河。

神溝 在縣西北三十五里。有古嶽廟遺址。上渠溝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源出嵖岈山,東流合陽奉溝入沙河。

確山縣

確山 ,在縣南十里。昔何曾受封於此,出遊其上,睹石臼,石杵自動有聲,令人取之,不出,再往,遂失其所在。

朗陵山 ,在縣南四十里。俗呼為「馬鞍山」 ,下有漢朗陵城。

秀山 在縣西北十里。浮煙積翠,視諸山特秀,故名。

佛光山 在縣東南五十里。勢極高峻。春時天氣晴霽,常現圓光,初如明鏡,漸如車輪,故名。「樂山 」 ,在縣西北四十里。舊名「朗山」 ,宋避諱,改今名。上有雙龍泉、皓月池,池生四季蓮花。下有泉,流為馬莊河,又東一泉,流為黃酉河。山麓有陳平廟,及李愬平蔡時所築軍營石壘。今山頂建真武廟,禱祠不絕。

張山 ,在確山縣北三十里,純土無石。

五里山 在確山縣東五里,上有白雲觀、朝陽觀,山勢尖聳如筆,又名「文筆峰。」

黃山 在確山縣東南二十五里,以居民黃氏得名。

驚牛山 在確山縣東南二十五里,上有洞,下產美石。

橫山 在確山縣東南六十里,南北橫亙,故名。「登高山 」 ,在確山縣東南二里。峰巒秀出,為邑人遊賞之地。

蟠龍山 在確山縣南二里,旋繞縣城,如蟠龍之狀。

博山 在確山縣南四十里。

三山 、馬鹿山 、會龍山 ,三峰並峙,俱在確。

山縣南五十里

二郎山 ,在確山縣西南二里,上有二郎廟。大儀山 ,在確山縣西南十五里。

月山 在確山縣西南五十里,上有月山寺。南泉山 ,在確山縣西十五里,綿延數千丈,中有南泉寺,多植牡丹,俗又稱牡丹寺。

中泉山 在確山縣西十里,中有中泉寺。北泉山 在確山縣西北十里,中有北泉寺。香山 在確山縣北四十里,上有香山寺。老君山 在確山縣南五十里,上有老君廟。二王坡 在確山縣四二十里。山勢偃蹇,中通一路,世傳「周世宗、宋太祖龍潛時曾經此。」 鳳凰山 在確山縣西四十里。

平頂山 在確山縣西四十里。

金頂山 在確山縣西四十五里。

峰子山 在確山縣西五十里,狀若駝峰。走馬嶺 ,在確山縣南五十里,上有平岡數里許,可以走馬。

瘦驢嶺 在確山縣西南。

鷹窩寨 ,在確山縣西南五十里。其山高險,止有一路,乃昔人避兵之處。

聯珠寨 ,在確山縣。其山蜿蜒數十里,與諸寨相接,若聯珠然。

石龍岡 在確山縣東六里。其石奮迅攢簇,形如龍甲。

獨山 ,在確山縣東南二十五里。山勢聯屬,其名各殊。

淮水 在確山縣南四十里。源出南陽唐縣之桐柏山,東南潛流三十里,東出大復山,東流入縣境,經真陽、信陽、羅山,至息縣東南合汝水,東注固始朱皋鎮。出境又南合淝水、渦水,納沂、泗水入海。《禹貢》所云「導淮自桐柏」 也。

黑河 在確山縣北門外。源出秀山,東流入汝。楊村河 在確山縣北十里,東流入三里河。黃酉河 在確山縣北三十里。源出樂山,東流至汝陽,曰「斷濟河」 ,下流即練江也。

淇河 在確山縣東南三十五里。源出橫山,東流入汝。

十里河 在確山縣南十里。源出大儀山,東流入汝。

溱河 在確山縣南三十里。源出桐柏山下,東流至汝陽。詳見《汝陽山川》。

孔家河 在確山縣西三里。

竹溝河 在確山縣西六十里。

毛城河 在確山縣東南三十里。

南泉 在確山縣西十五里。

中泉 在確山縣西十里。

北泉 在確山縣西北十里,樂、秀二山之間,泉水湧出,作蓮花狀。宋曹庠、魏著、夏侯沖、賀填常隱於此。

沙河 在確山縣南四十五里,一名吳寨河,源出桐柏山,東流合三里河入汝水。按:《明一統志》云云,今《府志》不載。

真陽縣

橫山 ,在真陽縣西四十里。

「南龍岡 」 ,在真陽縣南三里,勢甚高峻。

滇水 ,在真陽縣,源出縣西王家衝,經縣南一里,東入汝。漢時置滇陽縣,以此水得名。

汝水 縣東北七十里。詳見《汝陽山川》。

汶水 ,在真陽縣北三十里,自青龍陂流入汝,今稱「汶口。」

淮水 ,在真陽縣南九十里。

閭河 在真陽縣南二十五里。源出確山縣高皇陂,東流入撞陂港,經柳寨寺西入淮。

清水港河 在縣南四十里。自確山縣橫山發源,通板橋河,東入淮。

彭家河 縣南十二里,通閭河,東入淮。

塘下溝河 縣北二十三里。自確山縣金牛山發源,通淇河,經縣北,東入汝。

光州

車谷山 ,在光州南七十里,群山擁抱,前後左右清流縈繞。

鳳凰山 在光州東七里。

浦口岡 在光州西二十五里。按二山實為州之左右翼,長嶺蟠踞,勢若臥龍。

南岳山 ,在光州南三十里,東亙高岡一帶,有水北流。按《水經》,「淠水入弋陽南岳山,北流入淮。」

《圖經》
謂之白露水
[编辑]

彭山 在光州東南七十里,俗名「磚塔岡。」 中有九子巖、三教洞,下有小川百折通小商河。上有古塔,相傳有姑嫂二人,一夕造成,後皆仙去。

上油岡 在光州北六十里,有古寺。相傳明太祖微時游淮上,龍潛此寺,曾上油於佛燈,故名。潢河 在光州,一名「小黃河。」 源出湖廣麻城縣分水嶺,經光山縣界,至州西北流,貫城東,出合恨溝入淮。

白露河 在光州東四十里。源出弋陽縣南,北流歷陰山關,會淠水北流入淮。

「元湖 」 在光州北郭外,明給諫劉繪別業。每集名流觴詠其中。

馬家湖 在光州西三十里。

金線泉 在光州南七里平源鄉。其水湧出不竭,流通沙溝達小黃河。

潢水 在光州。源出黃土、白沙兩關之間,東流至州南,抱城而東,與淮水合流。趙彥珖詩:「潢河繞出郡城樓,樓枕潢南城上頭。天闊星連翼軫分,地長川帶漢江流。」

光山縣

浮光山 在光山縣北八十里。其山仰凌碧落,俯映長淮。一名浮弋山,即弋陽山也。晉改名弋陽郡,以此。又名濮公山。中有濮公祠及石洞、石池、仙跡,相傳濮公煉丹此山,光俘於天,故州郡咸以「光」 為名。又出黑石,溫潤可為棋子。按浮光山即濮公山也。

龍山 在縣南十五里

會龍山 ,在縣南四十二里,與龍山相連。其峰並峙,若兩龍相會然。

迎春山 在縣南四十里。

僊人山 在縣南四十里。相傳有人於山頂擁車,羽蛻仙去,履轍之跡猶存。

三山 ,在縣南七十里。綿亙二百里,千峰萬壑,迥出雲表。

四面山 在縣南八十里。其峰四面拱立,一水迴繞,儼如圖畫。

白壓山 在縣南八十里。絕頂有洞,洞有古井,泉水流出為高陌河。

龍蟠山 ,在縣南八十里。每雲出必雨。

石盤山 在縣南九十里。山岫險峻,其巔平衍若盤,有古寨,可屯千餘騎。石上又出萬年松。馬鞍山 ,在縣南一百里。

黑石山 在縣南一百里,上有黑龍王廟。磨雲山 ,在光山縣南一百二十里。山頂出雲,常盤旋凝結不散。

淨居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中有淨居寺。北齊天寶中,僧慧思結庵於此,內有蘇東坡「讀書堂」 並詩存焉。

杏山 在縣西六十里。上有《抱朴子種杏仙跡》。金泉山 ,在縣南一百里。上有泉水,色如金,流為梅林河。

花石山 在縣內,有五色石,上有花石洞。碁盤山 ,在縣南九十里,有仙人碁石。

千金山 ,在縣南一百里。

獨山 ,在縣西六十里。

香爐山 在縣南一百里,有黑石,形如香爐。張果老山 ,在縣南五十里,有白雲觀。

撞山 在縣西南二十里。兩山夾河中流,又浮出小石山。

天臺山 ,在縣西南一百五十里。壁立萬仞,一望千里,其上有鐵瓦寺。

僊居山 在縣杏山西南七里。其南西山石室,僊人所居也。梁置僊居縣以此。劉宋公置樂安。晉葛洪為樂安宰,年饑,濟之以丹。

霧山 在縣西七十里。高插霄漢,雖晴亦霧。寨山 在光山縣南七十里,上有三井,元陳老立寨避兵。

五馬山 ,在縣南一百二十里。相傳有五仙人乘馬而去,馬跡猶存。

春風嶺 在縣南六十里。

淮水 ,在縣北九十里。詳見《確山山川》。

寨河 在縣北二十里,合清流河北入淮。官渡河 在縣南五里,源出分水嶺,至光州為小黃河,合梅林河入淮。

臨僊河 在縣南二十里。合官渡河北流入淮。高陌河 在縣南四十五里。源出白壓山,東流入臨僊河。

紫水河 在縣城外,源出僊居山。

竹竿河 在縣西四十里。

陡山河 在縣南九十里,東流入官渡河。三道河 在縣。源出界河,東北流入官渡河。梅林河 在縣南八十里,東流入官渡河。泊陂河 在縣南四十五里。

紅石河 在縣南三十里。

喬亭河 在縣南七十里。

龍門河 在縣西二十五里。

雙倫河 在縣東南六十里。

清流河 在縣西四十五里。

龍池 ,在縣西南一百五十里天臺山下。祈雨輒應。

雨施陂 在縣南八里。唐永徽中,刺史裴大覺開陂溉田,號曰「雨施。」

固始縣

安陽山 在固始縣東南五十里,一名「大山。」 山勢高聳,上有白龍池。唐平蔡,常屯兵其上。大陽山 ,在縣東南五十里。

大步山 ,在縣東南八十里,上有三聖僊姑廟。白牙山 ,在縣南九十里。產桑,可為弓。

獨山 在縣南七十里,高五里,上有楊行密廟。三峰山 ,在縣南七十里,三峰並出雲表,狀如筆架。

木賊山 在縣南一百里。上產木賊艸,故名。雩婁山 ,在縣西四十里,大灌水出焉。《舊經》云「在雩婁之頂」 ,是也。俗訛為霧露山。

五尖山 在縣五。峰尖削如指。

青峰嶺 在縣南一百里,跨商城縣界。其下出水,名「梅山河」 ,東流入淮。

橫溪山 ,在縣南二百八十里,夾橫水上,舊傳為唐武后梳洗崖,相對有照鏡,崖內有胭脂石、粉石、油石、火石,其下有沙,分為十八道。

淮水 在縣北七十里。自張莊入境,受白露河、曲河、史河水至朱皋出境。《山海經》云「淮在期思北」 ,是也。詳見《確山山川》。

史河 在縣東二十里。源出商城縣三河,東北流入縣境南五十里,經均濟等閘,下流東入於淮。

楊林河 在縣南九里

春河 在縣南十五里。源出商城縣黑山坡,東流入淮。

淠水 ,在縣西五十里。《水經》云:「淠水入弋陽南嶽山,北流入於淮。」 《圖經》謂之「白露水。」

大灌水 、小灌水 ,在固始縣西南四十五里,俗訛為澮水。褚先生論「神龜出於江、灌水之間,嘉林之中」 ,即此。

金漿澗水 ,在縣。源出大蘇山,本名金水,司馬陳順德謂此水「味如白漿」 ,故改今名。

聖湖 ,在縣東六十里。受石梁堰沿城澗等水入淮。

子安河 在縣南七十里。源發蘇僊石,入長江里。

石漕河 在縣南四十五里。源出大蘇山,入史河。

曲河 在縣西十五里。源出上斛山,東北流入淮。

龍井泉 在縣東南,源出大步山,水勢西流如線。

潢天澗 在縣。源發於城南十里山澗中,東入於史河。

茹陂 在縣東三十里

龍潭 在縣舊瑞光院,亦名「惲泉。」 歲旱禱之,有應。又有聖人潭、石佛潭,皆在縣境。

金線源 在縣城外,自西南沿城東北與潢水合。按《明一統志》有此二條,今《府志》不載。

息縣

濮公山 在息縣。山雖在淮河,南屬光山,然距縣五里,固息之封內山也,故兩存之。

汝水 在縣東北一百五十里。詳見《汝陽山川》。淮水 ,在縣南四里。詳見《確山山川》。

澺水 ,在縣北十里。詳見《汝陽山川》。

泥河 在縣東四十五里。源出萬安塘,東流入淮。

谷河 在縣東四十里。源出豎斧堰,東入淮。閭河 在縣東北九十里。源出確山縣高皇陂,東流入淮。

營河 在縣東北一百五十里,東流入淮。羊角湖 ,在縣東六十里。

木苓湖 在縣東一百三十里。

車輞湖 在縣東二十里。

玉梁渠 在縣西北五十里。隋仁壽初,嘗濬以溉田。唐開元中,縣令薛務更加疏導,為陂十六所,溉田至三十餘頃。

商城縣

金剛臺山 在商城縣南三十里,舊名「石額山」 ,延袤六十餘里,雙峰高峙,上有風洞龍井,禱雨輒應。宋紹興初,張昂據為寨。嘉熙初,築石城於

山之陽,為光州治。元末余思銘又據之。《倉廩》遺址尚存。

孟家山 在縣南十五里。

回頭山 在縣南四十里。世傳有人行兵於此,難進,旋師而回,故名。

上天山 ,在縣南六十里。世傳吳真人修道處,有石洞丹爐存焉。後有婦人欲入洞避兵,洞門自合。

熊山 ,在縣南六十里。

豗隤山 ,在縣南六十里。

九龍山 ,在縣南七十五里。上有九龍王廟及古井。

兩僊山 ,在縣南一百里。

馬頭山 在縣南一百五十里。有古寨遺址,今為巡檢司。

萬安山 在縣西南六十里。上有古寨遺址。斛山 ,在縣西南七十里。曲河源出其下,流經縣西北,為龍潭。

橫溪山 ,在縣西南一百八十里,夾水橫流,舊傳為唐武后梳洗崖,相對有照鏡,崖內有胭脂石,粉石殊屬不經。下有河,分為十八道。

馬鞍山 在縣西三十里。狀如馬鞍,傍有三教洞,遇旱禱雨輒應。

磨盤山 在縣西七十里。

鳳凰山 在縣北三十里。

懸劎山 在縣西北,以形似名。銅井山 ,在縣東北四十里。上有古井,以銅作口。其下出水,名「考溪、十八道河。」

梅林山 在縣東北十里。險隘可以守禦。大婆山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

鐵林山 在縣東北三十里。上有寨,可以避兵。青山 ,在縣東北七十里,一名「峽口。」 下湧泉,流為寨河。

大蘇山 在縣東四十里。世傳為蘇真人昇僊之處。山下有蘇僊市,塗水出焉。司馬陳順德更名「金漿澗水。」

金雞籠山 :在縣南八十里。上有石雞。

葛藤山 ,在縣東南一百七十里。上產葛藤,可為絺綌。

竹根山 在縣東南一百八十里。群山列峙,有招軍寨、躲軍寨、三官寨、缽盂寨、金家寨、銅羅關、松子關、蠻王寨,皆高峻險隘。世傳元徐壽輝曾據其地。

聚雲山 ,在縣東南一百里。崇峻插天,雲霧恆滃集其上。

鼓鎮山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相傳,余思銘建鼓其上。

《大伏山 》《小伏山 》,俱在商城縣南三十里,以其俯伏於《金剛臺》之下也。

牛山 在縣南七十里。大小二山,流為牛山河。冠石山 在縣南八十里。其山戴石如冠。黃檗山 在縣南九十里。上有法眼寺。

石鼓山 ,在縣南四十里,上有石,形如鼓。東葛山 ,在縣南百餘里,界連六安。

七里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山長七里。

蓮花山 在縣西南十五里。形如蓮花。

茅山 ,在縣西南五十里。相傳三茅君曾居於此。

車轂山 ,在縣北二十里。

界嶺 在縣西南九十里,南接麻城縣界,故名。老鸛崖 在縣東南一百五十里,上有白雲庵。黃龍崖 在縣南九十里,下有深潭。

張果老崖 ,在縣西南四十五里。上有梳粧石、照鏡臺遺跡。

三教洞 ,在縣西五十里,可容百餘人,中塑儒、釋、道三教像,故名。禱雨輒應。

「仰天窪 」 ,在商城縣西南一百八十里,下有溪澗,上有深洞,可避兵。

牛山河 在縣南。源出高牛山,流六十里,合固始縣史河入淮。

梅河 在縣東。源出青峰嶺,流六十里入於龍潭河。

《考》溪十八道河 在縣。源出銅井山,東流合五水關,經光山南會泊陂河入淮。

五水關河 在縣西南十里。有五關:一曰白沙,二曰土門,三曰斗木嶺,四曰黃土嶺,五曰修善嶺。自考溪十八道河旋轉紓迴,五水相合,古有隘口,可以守禦。

商城河 泰蘇河 、下馬河 四道河 麻埠河 在縣。以上五河,源俱出金剛臺山下,北流經固始,會定河入淮。

滷水 在縣。發源貓兒石下,為鄭家河。由縣南繞西北至木頭河入龍潭。《水經注》云:「滷水出自漢之新郪者」 是也。

聖人潭 在縣南五十里。

九姑潭 在縣南六十里。相傳兵亂,九女同投入水,故名。

石潭 在縣西五十里。相傳有龍就山為潭,至今淵泓澄徹。

太子灘 在縣北三十里。俗傳有太子自崖捨身投河,故名。

太湖 在縣北四十里,周五里,上有龍王廟。秔陂湖 在縣東北六十里,長五里,內有龍洞。溫泉 ,在商城縣西南三十里,冬夏沸熱,昔人以石甃為池凡四,第一池甚熱,不可浴,至三四池方溫和。凡瘡瘍等疾,濯之即愈。

信陽州

義陽山 在信陽州城東。昔名「武山」 ,後依山立義陽郡,因名。舊有義陽書院,今為郵亭。

鐘山 在州東南十八里。隋時因山名縣。龜山 ,在州東南五里,上有土隴,縱橫有文,首足昂伏,儼如巨龜。

震雷山 在州東二十里。上有二石沼,水無增減,人或以石投下,則劃然作聲,如雷震然。相傳有龍潛於內。

劈破山 在州東南十里。兩山相峙,狀如刀劈,故名。

石城山 在州南七十里。《史記》:「魏攻冥阨。」 《晉書》:「石季龍將夔安陷義陽,進圖石城」 ,即此。又《水經注》云:溮水出石城。

麒麟山 在州東南三十里,以形得名。眾山環抱,俗呼「關兒口山。」

靈山 ,在州東南六十里。

釜山 在州南六十里。山勢連環約五十里,狀如覆釜,《方輿勝覽》所載「釜山」 者,即此。魏辛祥曾於此夜襲胡武城。

士雅山 ,在州南六十里。晉祖逖嘗避兵淮西,即此。

雞翅山 在州南七十里。一名「雞頭山。」 上有怪石,名「雞公石。」 傍有泉,名雞公泉。

賢首山 在州西南七里。峰巒秀麗,蜿蜒數里,上有梵宮石洞,為州人游賞勝地。或云前代有賢人隱此,故又名「賢隱山。」

響山 在州東十五里。履之有聲如鼓。

堅山 在州西五十里。高聳如削,又名尖山。觀音山 在州西七十里。上有石龕,肖觀音像。峴山 在州東南七十里。魏攻義陽,梁曹景宗鑿峴山以救,即此。

天目山 在州西北一百二十里。形勢高峻,下有白龍潭,即名港河源也。

華山 ,在州西北一百八十里。春多緋桃穠李,絢麗可觀。

卓斧山 在州北五十里。《寰宇記》云:「上有寺,下有潭。」

筆架山 ,在州東南三十里。狀若筆架。

萬善山 在州南五十里。眾山競秀,一水環流,上有普濟寺。

龍爬山 在州南五十里。有二石龍,一升一降,故名。上有龍華寺。

紫雲山 在州南五十里,上有龍旋寺。

明月山 在州南六十里。月映山峰,光芒射人,上有「金華寺。」

秀峰山 在州西南十里。山峰圓秀,狀若聯珠。臘梅山 在州西南四十里。山嶺多梅,故名。董峰山 在州西南五十里。峰巒峻起,高出群山,上有黑龍潭。

四望山 在州西六十里,上有雲臺觀,下有明山寺。

七盤山 在州西六十里,七峰相峙。

三角山 在州西五十里。高峰插雲,狀如鼎足。大滴水崖 在州西五十里,懸流如噴雪。小滴水崖 在州西南六十里,俗名「潭溝。」 拖刀嶺 在州南二十里。

走馬嶺 在州東五十里。

烏龍洞 ,在震雷山東。其中深邃,風過有聲如雷。

淮水 ,在州北四十五里。

明河 在州北九十里。一曰「明港河。」 源出天目山,東流入淮。

洋河 在州東北七十里。一名「旴河」 ,東流入淮。溮河 ,在州南四十里。源出隨州黃土山,流抱州城入淮。

三彎河 在州南六十里。源出應山縣界,流經東北,合溮水入淮。

九渡河 在州南六十里。《水經注》云:「水出雞翅山,磎澗瀠委,沿溯九渡矣。」 其猶零陽之九渡水,故亦謂之九渡,又曰九曲河。

臥牛河 在州南二十五里。合下梁河入溮。雙河 ,在州東南二十五里九渡河與臥牛河相匯處。

黃土河 在州西南七十里。界連隨州應山,為溮水之源。昔為西關,梁武帝謂「通西關以臨賊壘」 ,指此。

楊柳河 在州西南四十里。源出應山縣界,一名「楊龍河」 ,流入溮河。

清澌澗 在州西南四十五里。合翁家河入溮。黑龍潭 在州西數里,與溮河通。

臺湖 在州東三十五里。

車輞湖 在州北四十里。

馮家湖 在州北六十里。

楊家湖 在州北六十里。

蔡家湖 在州南三十里。

羅山縣

羅山 在羅山縣南一百里。隋以此名縣。小羅山 在縣南十里,一名「龍山」 ,其形如印,有石類瑪瑙。舊建南嶽廟,峰巒環抱,為一邑之勝地。

獨山 ,在縣南五十里。突兀直上,不連他山。蘼蕪山 ,在縣西南七十里。

掘山 ,在縣南八十里。有水四面縈迴。

鵲山 在縣南九十里。山水秀麗,一邑奇觀。舊傳有鵲群棲其上,風雨將至,鵲必先噪,人常以為候。

飜車山 在縣南一百四十里。三爪山 ,在縣南一百六十里。三峰聳出,形如指爪。

仙花山 ,在縣南一百八十里。昔有仙花一株,其色如瓊,開月餘方落。

雞籠山 ,在縣南一百九十里。昔有雞在巖穴間,羽毛鮮麗異常,居人呼為「趙官家雞。」

仙居山 ,在縣南二百三十里。昔有人居此,仙去。

子路山 ,在縣西南四十五里,上有子路祠。大確山 ,在縣南七十九里。

小確山 ,在縣西南七十里。

黃神山 ,在縣西南九十里。下有唐南羅州遺址。

六斗山 ,在縣西南一百三十里。六峰並峙,形類南斗,故名。

紅山 在縣西南一百四十里,土色皆赤。靈山 ,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方輿勝覽》云:「靈山視眾山最高,每有雲氣覆頂,天必雨。」 驗之信然。下有白馬洞,相傳白馬常出洞,人逐之,忽不見。

鳳凰嘴山 :在縣北三十里。

牛頭山 在縣東三十里。

老君山 ,在縣東一百八十里。俗傳老君曾停車於此。

牢山 ,在縣東南九十里。層巒疊翠,勢極崇峻。淮水 ,在縣西北二十里。

小黃河 在縣南門外。源出靈山,縈遶縣城,東流合於竹竿河。水色純黃,故名。

子路河 在縣西南六十里。世傳「子路宿石門,道經於此。」

天磨河 ,在縣西南一百七十里。

金關河 在縣西六十里。

濼清河 在縣北三十里。即濼米澗,下流入淮。月兒灣河 ,在縣東北三十里,源出掘山,流入淮。

竹竿河 在縣東北三十里。源出掘山,北流入淮。

馬寨河 在縣西南五里,入小黃河。

羊馬河 在縣西南三十里。發源莽張店,入竹竿河。

龍潭 在縣東五里。上有龍王廟,禱雨必應。西湖 在縣西南二百三十里,灌田百餘頃。武昌湖 在縣西五十里,灌田三百餘頃。大乘寺泉 蓄水灌田,其利甚溥。

靈山寺泉 有二,一在絕頂,一在僧寺,相傳有龍潛於中。

黑龍池 ,在縣西一百二十里彌陀寺前。淵深莫測,投以石,訇然有聲,謂有黑龍潛其中,禱雨輒應。池之東有茶園,名「龍池。」 茶池之西,眾嶺盤

踞,山峰縹緲,亦一邑之勝概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