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526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五百二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五百二十六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五百二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五百二十六卷目錄

 鳳翔府部彙考四

  鳳翔府驛遞考

  鳳翔府兵制考

  鳳翔府物產考

  鳳翔府古蹟考墳墓附

職方典第五百二十六卷

鳳翔府部彙考四[编辑]

鳳翔府驛遞考   通志州縣志合載[编辑]

鳳翔縣

岐山驛 ,設馬一百一十匹,馬夫六十名,歲支銀三千六百二十五兩四分。

縣馬十匹,歲支銀二百四十六兩六錢六分;扛轎夫一百四十二名,歲支銀一千五百三十三兩九錢八分。

審平鋪 東十里

光瑤鋪 二十里

橫水鋪 三十里

尹家鋪 四十里,接岐山縣界。

指湖鋪 南十里

亂塚鋪 二十里

連村鋪 三十里,接寶雞縣界。

柿林鋪 西十里

柳林鋪 二十里

半坡鋪 三十里,接汧陽縣界。

風北鋪 正北接靈臺縣界。

柳家鋪 東北二十里

杜楊鋪 四十里

梨樹鋪 六十里,接麟遊縣界。鋪司兵共六十五名。

岐山縣

岐周驛 ,設馬一百一十匹,馬夫六十名,歲支銀三千六百二十五兩四分。

縣馬十匹,歲支銀二百四十六兩六錢六分;扛轎夫一百四十七名,歲支銀一千五百八十八兩三錢二分五釐。

在城總鋪 ,縣大門西。

十字鋪 東十里

龍尾鋪 東二十里

益店鋪 東三十里。三鋪俱通扶風路。

佛兒溝十里鋪 在西,通鳳翔路。

棗林鋪 東南三十里,通郿縣路。

寶雞縣

陳倉驛 ,設馬一百匹,馬夫五十五名,歲支銀三千三百兩四錢。

東河驛 ,設馬八十匹,馬夫四十五名,歲支銀二千六百五十一兩八分二釐。

東河橋遞運所 ,設夫四十名,歲支銀五百一十三兩三錢二釐。

縣馬十匹,歲支銀二百四十六兩六錢六分;扛轎夫一百六名,歲支銀一千四百四十六兩九錢七釐。

在城鋪 治東

西壕鋪 治東十里

東壕鋪 治東二十里

蕭村鋪 治東三十里

底店鋪 在底店中街北。

石家營 治南二里

桑園鋪 治南十里

玉女鋪 治南二十里

杞柳鋪 治西南二十里。

二里關鋪 :治西南四十里。

煎茶鋪 治西南五十里。

凍河鋪 治西南六十里。

石窯鋪 治西南七十里。

扶風縣

鳳泉驛 設馬一百匹,馬夫六十名,歲支銀三千六百二十五兩四分。

縣馬十匹,歲支銀二百四十六兩六錢六分;扛轎夫一百二十九名,歲支銀一千三百九十四兩七分三釐。

急遞鋪 縣治西

案板鋪 縣治西

定安鋪 縣治西

杏林鋪 縣治西

分界鋪 俱東赴武功,四十里為交界。

岐陽鋪 縣治西

柳店鋪 俱西赴岐山,二十里為交界。

郿縣

設馬一十四匹,馬夫十名,歲支銀四百六十一兩七錢二分。

扛轎夫一十二名,歲支銀一百二十四兩三錢五分七釐。

急遞總鋪 在縣門西,戴公生祠右。東遞清湫、橫渠及盩厔場化,方七十里;北遞西磑及岐山、棗林,方三十里。

麟遊縣

見走遞馬十匹,歲支銀三十兩五分。

扛轎夫九名,歲支銀六兩四錢五分。

總鋪 縣治東

鎮頭鋪  、南坊鋪  、西坊鋪。

良舍鋪  十八嶺 ,俱西抵本府。

「石窯鋪  」 ,「稠廊鋪  」 ,「畫閣鋪。」

火燒鋪  ,三溝鋪  ,招賢鋪。

兩停鋪 俱西北抵靈臺。

土橋鋪  ,崔木鋪 ,俱東北抵邠州。

汧陽縣

設馬一百匹,馬夫五十五名,歲支銀三千一百二十兩五錢八分。

扛轎夫四十六名,歲支銀四百九十六兩八錢。總鋪 在縣治南。

馬跑泉鋪 在縣治東

黃里鋪 在縣治東

新興鋪 在縣治西

葫蘆鋪 在縣治西

安化鋪 在縣治西

隴州

設馬一百匹,馬夫五十五名,歲支銀三千一百二十兩五錢八分。

長寧驛 設馬六十匹,馬夫三十四名,歲支銀一千八百八十三兩一錢四分八釐。

扛轎夫五十六名,歲支銀六百四兩八錢。在城鋪 ,在城中。

溝鋪 在州東十里。涼泉鋪 在州東三十里。

川口鋪 在州東四十里。

辛平鋪 在州北二十里。

金斗鋪 在州北四十里。

白崖鋪 在州北五十里。

麻坊鋪 在州西二十里。

流渠鋪 在州西三十里。

咸宜鋪 在州西四十里。

頭橋鋪 在州西五十里。

焦家鋪 在州西七十里。

捉駝鋪 在州西八十里。

分水嶺鋪 在州西一百里。

楊家鋪 在州西一百一十里。

南寨鋪 在州西一百二十里。

鳳翔府兵制考        府志[编辑]

本府。按:「州縣志」 「兵制」 闕略無考,僅從《府志》所載採入。鳳翔縣民壯二百一名,

岐山縣民壯一百二十名。

寶雞縣《民壯》一百六十四名。

扶風縣《民壯》一百六十四名。

郿縣《民壯》八十七名,

麟遊縣民壯五十五名

汧陽縣民壯六十四名

隴州《民壯》八十九名,

營屯三十六處

「河北屯  」 、「河南屯  」 、「八旗屯。」

三岔屯  、沙窯屯  、羊圈屯。

刀子村營 ,郭店營  ,《六道》村營。

散里村營 ,符太史庵營 ,「西柳村營。」

楊柳村營 ,麥河營  ,宣旗營。

太子村營 ,「什字鋪營 ,橫渠營。」

「小兒營  」 ,「趙村營  ,《旱風營》。」

草灘營  ,「北通坊營 ,蔡家坡營。」

陳村營  ,「脫下務營 ,海子城營。」

槐原營  ,邊村營  ,丘村營。

喬務村營 ,「《三家店》營 ,《章華臺》營。」

「二郎溝營 ,火星廟營 」 、第六寨。

《鳳翔縣志》
[编辑]

西鳳協營 :在城東街。康熙九年設立。

城守營 在城東街,因防守郡城設立。

教場 在南門外

本縣額設民壯五十名、快手八名。

《岐山縣志》
[编辑]

本縣遊兵軍一百三十七名,民壯一百五十六名,夜守城,晝操練,今裁,止留五十名。外馬快八名,防秋民壯一百五十六名,久裁排門杆子手六百七十名。

烽火臺 在縣北十里山上。宋末建。

敵臺二座 ,一在東郭門外,一在西郭門外。

《寶雞縣志》
[编辑]

演武場 舊在南門外。因文明之方,不宜詰戒,移之東郭。築墩構堂,植垣樹柳,規模一新。陳倉逼近南山,時有鼠竊,輒選丁壯而民快之,在官者坐《縻餼》廩而巳。今號令約束,乘農隙時加簡閱。

《隴州志》按以上四縣兵制闕
[编辑]

《關山營》設遊擊一員,帶領千總、把總分防鎮守。馬戰兵一百五十名,步戰兵五十名,守兵二百四十名,馬一百五十匹。

「大將軍」 砲八座   ,手把銃二百杆。

連珠砲二百杆   、神鎗八十杆。

長柄刀十九把   ,斧刀十把。

長鎗一十二根   ,湧珠砲六十七杆,《皮袋》四百箇    ,鉛子三百斤。

木馬子一十二萬箇 ,火藥三百斤。

火線一千條

鳳翔府物產考    通志府志合載[编辑]

穀屬

黍   、稷    、稻    、粱。

麥   、大麥   、蕎麥   、芝麻、麻子  、荏子   菜子   、燕麥、青稞  、油麥   、胡麻   、苦蕎、黑豆  、白豆   、青豆   、黃豆、菉豆  、邠豆   、豌豆   、小豆、槐豆  、薥秫蔬屬

蔥   、韭    蒜    、薤。

芥   、芹    、茄    、匏

瓠   ,莧    筍    ,菠薐,胡荽  ,萵苣   ,蘿蔔   ,王瓜、冬瓜  ,菜瓜   ,絲瓜   ,苦苣,南瓜  ,香菜   ,莙薘   ,白菜,茼苣  ,蔓青   ,扁豆   ,豇豆,龍爪豆 、不老菜  ,圓根   蕨菜,香椿  ,刺椿頭  木耳   ,蓴菜,茄,蓮。

果屬

桃   李    ,杏    棗。

栗   ,柿    ,梨    ,核桃,蒲萄  ,石榴   ,林檎   ,沙檎,羊,棗  ,櫻桃   ,西瓜   ,甜瓜,蓮,蓬  ,藕    ,榛    ,菱。出隴州。《松子》。出寶雞縣

藥屬

半夏  ,桔梗   ,麻黃   ,山藥,遠志  ,木賊   ,白芷   ,漏蘆,木通  ,青木香  ,防風   ,荊芥,甘遂  ,百合   ,天南星  ,青皮,枳殼  ,枳實   ,厚朴   ,款冬花,蒼朮  ,牽牛   ,柴胡   ,前胡,車前子 ,槁本   ,五加皮  ,烏藥,甘草  ,桑白皮  ,細辛   ,澤瀉,蒔蘿  ,苦參   ,五味子  ,茯苓,茯神  ,栝蔞   ,茅香   ,五棓子,管仲  ,芫花   ,芍藥   ,商陸,何首烏 ,棗仁   ,牛蒡子  ,地骨皮,升麻  ,兔絲子  ,黃芩   ,皂角,蛇床子 ,《千金子  》,金銀花  ,茵陳,瞿麥  ,秦艽   ,乾葛   ,天仙子,紫蘇  ,羌活   ,紅花   ,獨活,益母草 ,粟殼   ,牡丹皮  ,吳茱萸,山茱萸 ,代赭石  ,葶藶   ,薄荷,白頭翁 ,地膚子  ,銀精石  ,木瓜,麝香  ,山茨菰  ,青黛   ,藜蘆,通草  ,黃蘗   ,天花粉  ,天門冬,麥門冬 ,莨菪   ,寄生   ,刺薊,百部  ,扁蓄   ,敗醬   ,蒲黃,桃仁  ,杏仁   ,雲母石。

木屬

松   、柏    ,桐    、槐。

楸    椿    榆    楊柳    棠    桑    漆、柘    檉    荊    楮櫟    椵    、橡    梓棗    梨    棕    檜竹    黃楊   青棡   五柞、莎蘿   、銀杏   、皂角   白楊花屬。

蓮    菊    ,牡丹   ,探春,迎春   ,海棠   ,木槿   ,荼𧃲,雞冠   ,金盞   ,扁蓄   ,萱草,鳳仙   ,紫荊   ,玉簪   龍,白合歡   ,山丹   ,卷丹   蜀葵,黃葵   ,戎葵   ,石竹   ,水紅木瓜   ,芍藥   ,蠟梅   ,薔薇,麗春   百合   ,芙蓉   ,月季棣棠   ,罌粟   ,千枝柏  ,落葉蘭,海石榴  ,十樣錦  ,珍珠花  串枝蓮,紅茨梅  ,火蝴蝶。

草屬

葦    蒲    荻    蓼莎    萍    蕑    藻藍    、薺    、藜    苜蓿水蔥   馬藺   黃蒿   蒺藜畜屬

駝羊 ,出郡縣南山,背有肉峰,類駝。

馬    牛    驢    騾犬    ,豬    貓    雞鵝    鴨,

羽屬

鸚鵡 出隴州《建炎筆錄》:「郭浩以秦鳳提點刑獄按邊,至隴口,見一紅一白鸚鵡鳴於樹間,問上皇安否。浩詰其因,蓋隴州歲貢,徽宗置之安妃閣,教以詩文。及宣和末放還,二鳥猶感恩不忘。浩因賦詩:『隴口山深草木荒,行人到此斷肝腸。耳中不忍聽鸚鵡,猶在枝頭說上皇』。」

鶴    鸛    鷹    鷂鳶    雀    鴿    鶻鴈    燕    雉    鳩烏    鵲    鴞    鳧鷺    鷗    鴟    黃鸝鶺鴒   啄木   鴛鴦   寒鴉練雀   寒號   布穀   紅鶴錦雞   綬雞   鵪鶉   蒿雀毛屬

虎    豹    ,熊    ,羆,豺    狼    ,麞    ,狐鹿    。    猴、    狨、猿、    兔、    麂、    野豬、狸、    麃、    麝、    剌、蝟、鼠,    黃黧各種。

昆屬

《鳥蛇 》,出隴州,能已大風。

蠶    蛙    蟬    蝶,螢    蛇    蜂    蝎,蟋蟀   ,蜥蜴   水蛭   ,伏翼蠐螬   。蜋   螳蜋,   蚯蚓介屬。

鯉    ,鯽    ,鱔    鯰,鰌    龜    ,鱉    蟹,田螺   ,蝸牛   ,金魚。

貨屬

「石墨 」 ,出汧陽縣東三十里,山下有洞,產石如墨。

石魚 ,出汧陽縣西四十里,有魚隴,掘地破石得之。狀若鰌鯽,鱗鬣俱備。可辟衣蠹絲    木棉    絹    綿布蜜    蠟    花椒    紅花氈    油    靛    板木炭    葦蓆   隴酒。出隴州。赤白土。出岐山縣

鳳翔府古蹟考   通志府縣志合載[编辑]

本府。鳳翔縣附郭。

西伯受道臺 在府城東北一十八里,啟聖宮前。

石鼓 在城南二十里之石鼓原。其數有十,相傳周宣王所造。無文者一,有文者九,可見者四百一十七字,可識者二百七十二字,其文同「《史籀》。唐鄭餘慶守鳳翔,得其八,置於學宮。宋皇祐間,向傳師復求之,得其二。大觀中,徙置開封辟」

雍元季移之

京師國子監中

雍城 《史記》:「秦德公元年,卜居雍城,後子孫得東飲馬於龍門之河,國由是益廣大。」 後魏又於此置雍城鎮,北七里為雍縣故址,以地有雍山、雍水,故名。

大鄭宮 在雍城內。《史記》:「德公元年,初居雍城大鄭宮。」

西畤 在故雍縣南二十里。秦襄公始為諸侯,自以為主。少昊之神作西畤,祠白帝。

野人塢 在府城東南十數里。秦穆公時,失所乘善馬,野人得而食之者三百人。吏捕得穆公,皆賜之酒。其後公伐晉,為晉軍所圍,三百人馳冒晉軍,脫公於難。此乃食馬者所居。

鳳女臺 在府城南五十里。秦穆公時,有蕭史者善吹簫,能致白鵠孔雀。穆公女弄玉好之,公為作鳳臺以居之,積數十年,一旦隨鳳俱去,故雍宮世有簫管之聲。今有鳳女祠。

橐泉宮 ,在城內東南隅橐泉之上,本名「祈年宮」 ,秦惠公所居,孝公更名「橐泉宮」 ,穆公塚在其下,後人又於此建祈年觀。

授經臺 在府南終南山之一峰。尹喜既見老子,授五千言,退而書《道德經》。後常居此側,有崇聖觀。

杜陽城 在府城北九十里。杜水在其南,故曰「杜陽。」 漢縣。王莽改曰「通杜。」

長安城 在府城西北九里。漢惠帝所築。今在天興縣城西北苑中。唐至德初,改雍為鳳翔縣,仍析置天興,旋以鳳翔省入。至金,始黜天興而復鳳翔。

古城 在城西二里。相傳亦秦時故城,古址尚存。

乾歸故城 ,在府西四十二里。舊《志》以為乞伏乾歸所築。

岐陽宮 在府城內,隋開皇六年建。

李茂貞園 在府城東北五里。唐光啟中,茂貞節度鳳翔時建。修竹萬竿,內有竹閣,傍引溪水,灌入深林。蘇軾詩云:「朝遊北城東,回首見修竹。下有朱門家,破牆圍古屋。」

維摩詰像 ,在府城天柱寺,唐楊惠之塑,為毘耶室示疾者,蘇子瞻《鳳翔八觀》之一也。

真興閣 在府城內。周末鳳翔節度使王彥超所創,高十丈。

凌虛臺 在府城東,宋陳希亮知鳳翔時建,判官蘇軾有記。

喜雨亭 在城東北。宋蘇軾判郡時建,鑿池其南,引流種樹,為休息之所,自為文記之。

會景亭 初在城外南溪眾亭之中,晦無所見。蘇軾遷之水西,可以遠眺,易名「招隱」 ,題詩其上。蓮池亭 在城中鳳翔廨舍內,有牡丹一叢四十餘枝,枝大如斗。東坡嘗以斗酒賞之,在蓮池亭之北。

飲馬池 在城南六七里一凹中,相傳為秦穆公飲馬之地。凹中有大水,云六十年有水,六十年無水。視岐山、卷阿之水以為往來,俗謂之「南凹。」

太尉故里 :在城西十五里。昔唐段秀實移居於此,因名其里為「太尉里」 ,村為「太尉村。」 今本里段姓,公之後裔也。

橋頭寨 在城東北十五里。宋吳璘遣將彭青劫金,立於此。

陳村鎮 在城西二十五里。左右清流環抱,林木茂盛,春夏甚可觀。明張雞山移居於此,為之始立鎮書院遺址尚存。

君子亭 在東湖南岸,以地多蓮,因名。按《通志》:「明萬曆八年僉事張應福建。」

「章華臺 」 ,在城西二里,不知所始,今為琳宮所據,碑石尚存。

地山地神廟 在城西北三十里,乃郡城之脈,每雨多於此。發雲:廟在山根,廢棄不敢修。相傳廟建則旱,每修成即被人暗焚。康熙二十八年,土人復修,因旱又焚。俗呼其山曰「地神廟」 ,山或曰即雍山。

吳道子畫 。在普門寺。壁畫佛《在雙林下入涅槃像》。

王右丞畫 雙竹兩叢,交柯亂葉,飛動若舞,在開元寺東塔。

蘇東坡畫竹畫梅石刻 ,在本府通判署壁上。《秦惠王詛楚文碑 》,向出之土中置開元寺,今不存。

唐《鳳翔司李梁公遺愛頌 》。《金石錄》云:「代宗廣。」

考證

德二年,房琯撰文,韓擇木八分書碑。

肅政廉訪司 在府城中。元初建於關輔。因陝西立御史臺,乃徙廉訪司於鳳翔。後至元丙子,廉訪使普顏實等重建。明改為「鄭王府。」

岐山縣

姜城 ,《寰宇記》云:「姜泉在岐城外。」 《帝王世紀》云:「炎帝神農母女,登為少典妃,遊華陽,感神而生帝,長於姜水,因以氏之。」 《水經注》云:「岐水又東逕姜氏城南,為姜水也。」

岐陽城 在縣東五十里。即太王至文王治岐國城。有太王所立皋門、應門遺跡。《左傳》椒舉云:「成王有岐陽之蒐。」 隋開皇初,移三龍縣於此,更名岐山。今廢為鎮。

冢土 ,在岐陽鎮,太王遷岐所立之社也。鳳凰堆 ,在縣北十五里周公廟後,即《鸑鷟》鳴處,石上有爪跡,山出五色土。

周城 在縣西北十五里。周公所食釆邑,亦曰周公邸。鳳山之麓有卷阿,中建周公廟。前有筀竹園、娑羅樹。又有枯柏。黃巢作亂時,廟燬柏枯,久乃復生。邸內有泉,時平則流,亂則竭。宋雍熙年間,鳳翔奏岐山縣周公廟有泉湧出,賜號「潤德泉。」 蘇軾作詩紀其事。

召村 在縣西南八里。有召公亭。公嘗聽政於此,故有亭。

古城 在渭水北涯。魏司馬懿屯兵之處。耆闍 ,在縣東北四十里崛山上。唐乾寧間建,旁有金仙洞。

岐山舊縣 在今龍尾鎮北五里,有遺址。唐武德初,析岐陽縣于龍尾坡。貞觀八年,又移豬泉驛南十里。至德中,仍名岐山,即今縣城。

石佛像 ,唐天后避暑九成宮,欲輦過岐山,石險峻,開鑿甚艱。有二比丘杖錫來曰:「何不鍛以火油醋淬之?」 試輒驗,知為異人。追及,巘沒入土中。掘而求之,得二石佛像,因建寺山下。今山上猶有笠錫跡。

「青坂 」 ,杜子美樂府有《悲青坂》,自注云,「在岐州太白山,房琯起師於此。」

黃巢臺 在龍尾坡。唐節度使鄭畋破巢於此。鳳山樓 在縣北十五里。周時鳳鳴於岐,後世因構樓於公署之後而名之。創建未詳。

石城 在縣東南五十里。按《宋史》,「金兀朮自寶雞結連珠營,壘石為城」 ,疑即此。

杜陽故城 ,在縣東北四十里。本漢縣,晉省。即今杜村是也。並見《鳳翔縣》。

平陽故城 ,在縣西四十六里。秦寧公徙都之處,封宮在此城內,秦武公居之。

三龍故城 ,在縣東北五十里。猶有古城隍廟、文昌祠、漢馬超井,即今岐陽鎮。

周城縣 在縣南,後魏建。

懷賢閣 在縣東南三十里。宋時建。蘇軾有詩,「蓋懷諸葛武侯」 也。今廢。

鳳春堂  。開濟堂  。聽治堂。

明德堂  、忠順堂 ,俱古堂名,今無。

「《鳳岐》亭  」 、「《清遠》亭  」 、「《鸑鷟》亭。」

《麟》。亭 俱古亭名,今無。「肅清臺」、  飛仙堡、  《畦桑園》。

《姬竹園  》。《冬清園 》以上俱見《古石刻》,今無考。

寶雞縣

磻溪釣石 在縣東南磻溪谷中。溪邊有石,下細上鉅,俯臨溪中,故老相傳為太公釣魚處。石上有兩膝所著跡。按太公釣臺有三,在河南新安城東者,一今去水數丈許;一在咸陽城西,土屹然不崩;一在寶雞磻溪,其遇文王處乃磻溪也。

磻溪石室 在縣南六十里磻溪谷中。東南隅有石室,蓋太公所居,其水清冷神異,北流注渭。蘇東坡有詩。

姜氏城 ,在治南五里,有遺址。姜水出其南。並見《岐山縣》。

鳳女臺 在治東南六十里。詳見《鳳翔縣》。「斯飛閣 」 在縣西南。蘇軾題云:「野闊牛羊同鴈鶩,天寬草樹接雲霄。」

黃牛堡 ,在縣西南一百八十里。金徒單合喜與吳璘相戰處。

射箭臺 在縣西南十里。元憲宗入蜀,常駐師於此較射,碑刻尚存。

清風臺 在縣東南六十里。元真人丘處機所築。西倚飛雲之堡,東臨漱玉之溪,北跨渭濱,南引清風,故名。呂韋有《記》。

益門鎮 在縣西南十五里。元末李思齊所築。

以備川蜀

西虢城 ,在縣東五十里。周文王弟虢叔所封。後魏於此立武都郡。後周置翔州。隋改虢縣,元省入寶雞縣。

桃虢城 在縣東六十里。《史記》:「秦武公滅虢為縣,謂之小虢。」 南北大山,中有桃川,東西四十里,南北三里,近虢川。二城相去十里,俗呼為桃虢川。

祀雞臺 在縣東二十里。《漢書》云:「秦文公獲若石於陳坂祀之,其神來嘗以夜,光輝若流星,從東南來,集於祠城,則若雄雞,其聲殷殷,以一牢祠,命曰陳寶祠。」 有臺曰祀雞臺。今為龍宮寺遺址。

陳倉城 在縣東二十里雞爪峰之下。有二城:上城,秦文公築;下城,魏將郝昭築,二城相連。唐至德中,易為寶雞縣。按《明一統志》:「諸葛亮出兵陳倉,攻圍二十餘日,無所利,乃引去,即此。」 羽陽宮 在陳倉。上城,秦武公所造。

石雞 ,《辛氏三秦記》云:「陳倉山有石雞,與山雞不別。趙高燒山,山雞飛去,而石雞不去,晨鳴山頭,聲聞三十里。或謂是玉雞也。」

石鼻城 ,距陳倉城南二十里,諸葛亮所築。《水經注》云:「灄水對城,亮與郝昭相禦處也。」 東坡詩注云:「石鼻在汧水之北」 ,即武城鎮。

三交城 在縣西四十六里。司馬懿與諸葛亮相距於此,地處三交,因以為名。後秦苻健於此置武都郡,又為苻秦苑川縣界。苻登太初二年,乞伏乾據苑川,自號西秦,即此。

賣酒樓 在陳倉故城內。自唐至宋,城邑屢經兵燹,獨此樓存。蘇軾詩云:「曉入陳倉縣,惟餘賣酒樓。」

武城樓 在縣東三十里武城鎮。宋陳希亮守鳳翔時建。

翠麓亭 在縣東南一百八十里,青峰禪寺之下。

扶風縣

周杜城 ,今杜城寺是其地。《詩譜》曰:「岐山南有杜陽」 ,即此太王立皋門、應門處。

茂陵遺址 在縣東境。漢武帝析槐里「茂陵邑。元朔二年,徙郡國豪傑及訾三百萬以上於茂陵。天漢四年,又徙郡國吏民豪傑於茂陵。」 今班、馬、耿、魯諸名家故址,皆可考也。

召宅 ,即召伯采邑,在縣東三十里。

召村 ,在縣北三十里。有「召公故跡。」

邰城 ,在縣東南三十五里。有姜嫄廟。

呂宅 ,在縣東三十里,太公望故居。

《南宮》莊 周南宮适故居,有古塚存焉。

索姑莊 在縣東十五里湋水南。姑坐化於盩厔青山,後人因即其家立廟祀之,禱雨奇應。梁山宮 ,即太王去邠所踰處,秦立宮北山下。《三輔黃圖》云:「在好畤界。」 《史記》:「始皇嘗幸此,望見丞相車騎。」

耿家臺 在城南,漢耿氏故居。

織錦臺 在城北,苻秦蘇氏織《迴文》處。美陽舊城亦有「織錦巷。」

漦亭 ,在縣東南三十里,即王忳《察鬼冤》之亭也。按:「漦亭」 即「邰亭」 ,郿縣、《武功縣》並載之。

雲亭 ,在縣西南二十里。遠望有煙雲靉靆,故名。

省耕亭 在東郭內

省耘亭 在西關外。俱明知縣楊瞻建,有記,今廢。

伏波村 在城東四十里。漢伏波將軍馬援故居。

絳帳村 在縣東三十里,即漢馬融故宅。融設絳帳,前授生徒,後列女樂,弟子有三年莫見其面者,北海鄭元、涿郡盧植咸出其門。

湋川故縣 ,唐武德初,於圍川故城置圍川縣,即今治。《元和志》云:「圍川字作湋,後訛曰圍。」 貞觀八年,始改扶風。

舍利塔 在縣二十五里法門寺。唐憲宗迎佛骨處。

杏林古驛 在縣東二十五里杏林鋪,宋石得之,以藥濟人,種杏成林。

遠愛亭 在縣南一里飛鳳山頂。明弘治十三年重修,始建未詳。宋蘇軾遊此詩云:「遠望若可愛,朱欄碧瓦溝。聊為一駐足,且慰百回頭。」 鴻澤亭 在縣幕廳,有石刻記歲月姓名失傳。棫陽宮 在縣東北三十里,秦穆公所建。三畤原 在城南二十里,東連武功界。《史記》秦文公作鄜畤,宣公作密畤,靈公又作「吳陽上畤。」

考證

皆於此地故名

高泉宮 ,在美陽故城內,秦宣太后居之。美陽城 ,在縣北二十里,即今法門鎮東。城垣尚存,始在武功,後徙於此。

班家臺 在縣西南,「漢三班故居。」 明置廣育莊《郿縣》。

平陽亭 在縣西北。《史記》:「秦寧公二年,徙居平陽。」 注云:「郿之平陽亭也。」 又云:「岐山縣有平陽鄉,內有平陽聚。」 《括地志》亦云:「平陽故城,在岐山縣西四十六里。」 今按:郿縣五丈原西渭陽原上,有平陽鎮,是城所也。

平陽封宮 在平陽城內。《郊祀志》:「大雨,壞平陽宮垣。」 《史記》:「武公元年,伐彭戲氏,至於華山下,居平陽封宮。」 《雍錄》云「在華山下。」 蓋因《史記》「至於華山」 之文而誤也。

白起城 ,在縣東北十五里清遠庵下。秦武安君白起家居所築,今遺址猶存。

故郿城 ,在縣北一十五里渭水之北。《黃圖》云:「有輔都尉理所。」 漢曰郿城。後魏改平陽縣。隋於此置郿城郡。

故邰城 在渭水南,東北距古邰城四十里。漢置邰縣於此,後移古邰城,以此為邰亭。武功縣亦有邰亭,實在郿縣界內。

郿塢城 ,在縣東十六里。後漢董卓封郿侯,據北阜築城,高厚皆七丈,號萬歲塢,徙金銀雜物於其內,積三十年穀,俗謂之「小長安。」

呂布城 ,在縣東五里乾溝。

蘭坑 在縣西三十里五丈原。諸葛亮伐魏,就蘭坑膏腴,分兵屯田,為久駐計。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安堵無害。

碗子城 ,在縣南四十里。王莽時赤眉所築。按:雍宮,聖王之蹟也;冀闕,豪主之蹟也。陶穴詠於豳詩,板屋見於《秦什》,至於郿塢,碗子亦得附著焉。

斜城 在渭水南斜谷口。後周天和二年,置雲州於此。唐武德初,置郇州。城址尚存。

鳳泉城 ,在縣東五里。隋末析置此縣。其地有鳳泉,人求治病,泉清則愈,濁則無驗。隋、唐之鳳泉縣,以此名。武德初,屬郇州。

鳳泉宮 在縣東,隋之離宮也。唐高宗、元宗數臨幸,輒有恩施。

「安仁宮 」 隋離宮,唐太宗嘗幸其地。

金星洞 ,在太白山。唐天寶八載,太白山人李渾上書「金星洞內」 有玉版石,紀《聖皇福壽之符》。元宗命御史中丞王拱往求,獲之。因御勤政樓,大赦天下,封太白山神為神應公,改金星洞為嘉祥洞。

達摩洞 ,在太白山下,其石破之,有松柏形色,俗傳達摩和尚傳神光法處。

金錢石 在陽峪谷。其形上如屋室,下如碾盤,旁臨深淵,用手搖之即動,視之隱然有金錢。懷賢閣 原名邸閣,在斜谷口。諸葛亮欲大舉伐魏,使其子喬與諸將子弟,用流馬轉運谷中,故先治邸閣於此。後人因倣蹟作閣,名曰「懷賢。」 宋嘉祐七年,蘇軾宿此,《自敘》云:「是日至下馬磧,憇於此山僧舍,有閣曰懷賢」 ,南直斜谷「口,西臨五丈原。」

「井田」 故地 在橫渠南,即《橫渠》所畫未就之井田也。

柿林故城 ,在縣東四十里。元時置縣,屬郿州。遺址尚存。

清湫鎮城 亦名「歹王城」 ,在縣東二十五里。元至正十四年,元將歹氏所築。

麟遊縣

「仁壽殿  」 大寶殿 在縣西五里仁壽宮中,隋宮殿。

九成宮 本隋仁壽宮。義寧元年,唐高祖輔政,仁壽宮易隋之後,乃置鳳棲郡及麟遊縣。貞觀初,太宗修以避暑,改名九成宮。每四月出幸,九月回長安。其址在城西五里之天台山,王勃賦《序》云:「松峰桂壑,紅泉碧磴。金石千聲,雲霞萬色。」 貞觀二年,醴泉出,魏徵奉敕撰銘。

「碧城 」 在九成宮山巔。下視宮內,洞見纖悉。李商隱有詩。

永安宮 在縣西三十里。唐貞觀八年建。萬年宮 在九成宮側,唐高宗建。永徽四年閏四月,帝在萬年宮,夜大雨,山水衝元武門,郎將薛仁貴登門桄大呼以驚宮內,上遽出乘高,俄而水入寢殿,漂溺三千餘人,即此。宮有高宗自製碑,字毀不可讀。

排雲殿  、御容殿 ,俱隋唐離宮舊址,元董

雄飛有詩

「梳洗樓 」 隋、唐避暑妃嬪居此,故名。

普潤故城 在縣西一百二十里。本漢漆縣地,有鐵官城,今城西有小城,蓋置鐵官之處。隋大業中,置為普潤縣,以杜漆、岐三水合流灌溉利普而名。唐置隴右軍,今廢為里。

茂公營 在縣南十五里石臼山頭,左右對峙。唐太宗避暑九成宮,徐茂公屯兵於此。

唐功臣像 在學宮,即閻立本圖畫。宋游師雄得其本於普華間,過九成宮,見遺石頗多,遂令邑令閻上功刻於縣庠。今舊刻止存七人。「石林亭 」 在縣治東,宋劉敞有詩,蘇軾和之,石刻尚存。

龍泉亭 在縣西北二里,舊已涸。宋王竦《碑記》:「永陽園 在縣東北仙遊觀後。」

張侍郎山池 ,按唐有張侍郎,邑人也,其名不可考,有王勃《東臺山池賦》,為張作也。今九成之東,有臺一址,其跡其景,俱類勃賦,逸侍郎之名矣。

八馬坊 有唐韋從訓書碑,今已亡。

董仲舒書院 ,在縣東四里,杜澄交會處。一峰孤秀,碧灣遍繞。書院已無,今建慈禪寺於上。但仲舒不係邑人,姑據《舊志》載之。

瀛州閣 在仙遊觀

龍穴 在縣西城外麟溪橋,即通濟橋。峭壁懸崖,石佛重重。穴有龍形,隱如鱗甲爪角,邑人曰「龍穴也。」

鞍子坪 ,加伏里李氏女。執火杖入山坐化。插杖葉。生後大數十圍,焦頂綠蔭。其下有泉湧出。禱有應,土人奉之惟謹。

汧陽縣

隃麋城 ,在縣東三十里。本汧縣地,漢置隃麋縣,嘗封耿況於此。

汧陽故城 ,在縣西八十里。後周時,於馬牢故城置,宋移於此。

鑄劍爐 ,在縣東南二十里。有馬跡泉,石上有人馬跡,及「秦王鑄劍爐。」

汧陽閣 在縣治南。唐韋莊詩云:「汧水悠悠去似絣,遠山如畫黛眉橫。」

風月樓 在縣南汧水岸側,下臨清流,極其爽塏。

雙清閣 在縣東南四里玉清宮外。邑人於此觀競渡,可以望遠。

汧陽廢縣 在縣西五里。明嘉靖二十六年,水決城壞,乃遷今縣。

石魚隴 ,在縣西四十里。相傳掘地破石,得魚形,鱗鬣俱備,可辟衣蠹。

隴州

文王故城 在吳山廢縣東四十五里。按周文王都豐,不應於此有城,疑漢杜陽縣也。又岐山縣東九十里,亦有杜陽故城。二縣俱在扶風郡界。據《郡道里數》,隴西杜陽廢城為近之。

秦城 ,在州南三里。秦非子養馬汧、渭之間,有功,「周孝王命為附庸,居此,後遷於雍,歷穆公以下又十七世,至孝公始徙咸陽。」

長蛇廢縣 在故《吳山縣》境。其水委曲,流如長蛇。後魏因之名縣。

上畤、下畤 秦文公後二百十五年,靈公於吳陽作《上畤》以祭黃帝,作《下畤》以祭炎帝。又有武畤、好畤,亦在吳陽。此二畤不知何時所造,參求其地,即靈公所立畤處。靈公既立上下兩畤,昔之武畤、好畤不在五畤之數矣。

汧城 在故汧源縣。《史記》:「秦文公東獵汧田,因遂都其地。」 今在州治東。

隴阪 在州西北六十里。其阪九迴,泉流四注,登者七日乃得越,顧瞻悲歎,有《歌》云:「隴頭流水,分離四下,念我行役,飄然曠野。」 蓋登隴東望秦川四五百里,極目泯然,墟舍桑林,與雲霞一色。高處可容百餘家,下處容十萬戶。上有懸溜,吐於山中,匯為澄潭,名萬石潭。流溢散下,皆注於渭。

郁平城 在州西五十里大寧關側。《漢書》:隗囂圍來歙於略陽,光武詔曰:「桃花水出船槃,皆至郁彝、陳倉,分部而進。」 王莽改曰郁平。晉於斯置隴關縣,尋廢。

回城 在州西北四十里,即漢來歙開導處。吳山故城 ,在州東南一百二十里。本漢隃麋縣地。後魏置長蛇縣。隋改吳山縣。唐改華亭。元省入汧源,以長蛇、華亭二水為名。

南由故縣 ,在州東南一百二十里。本漢汧縣地,後魏置南由縣。唐武德初,於此置倉州,後併。

考證

入吳山縣

汧源廢縣 在州東南。後魏為汧陰縣,隋改曰汧源。唐、宋并為州,附郭縣。

臨汧故城 ,在州西北隅。本唐汧陽縣地,太和初築,尋廢。

東秦州 即今州治。北魏於此置隴東郡及東秦州。西魏大統十七年,始改東秦州為隴州。馬頰社 ,在廢隴安縣孝感鄉。社有前代鑄錢舊監址。

一經亭 在城內州治東。唐隴州太守韋皋建,取韋賢「一經教子」 之義。今址猶存。

永信城 在州北。唐大曆八年置。貞元三年,築永信城於平茸川。《地里志》:汧陽縣華亭有義寧軍,即此。

嗚咽亭 在隴山下,漢時歌云:「隴頭流水,鳴聲嗚咽。遙望秦川,肝腸斷絕。」 唐時建亭。

八卦亭 在州西北一百五十里。有仙人鍾離遺跡。

苦寒亭 在州西七十里故關上。宋王庶有詩。隴安廢縣 ,在州南一百二十里。本唐汧陽地。宋置隴安寨。金置隴安縣。元省入汧源縣。僊庵遺跡 在吳山會仙峰上。有架木石孔竅,世傳為僊庵遺跡。

倚雲樓 在靈湫前。明御史方新因舊址增修,更名「倚雲樓。」

塔兒峽 ,在州東南五十里,有寺,今廢,甎塔數級。世傳梁武帝幸此,為誌公師豎兩邊青石。山堪入畫。

青陽峽 在州西南七十里。唐杜甫有詩。回中宮 ,在州西北一百四十里。秦建。漢文帝時,匈奴入蕭關,燒回中宮。光武八年春,來歙將兵二千人伐山開道,從番須回中,徑襲略陽。隴亭 ,在隴山官道傍,唐時建。《童謠》:「秦隴無人塞草腥,將軍一去泣空營。漢家天子東巡狩,行到江南又起兵。」

「維楊亭 」 在青岩關。

大寧舊關 ,在州西五十里,近汧水之源。金兜堡 ,在州西北四十里。

《嘯月亭 》在倚雲樓北一里許。

漱玉亭 在靈應峰下。崖高千丈,飛流蕩漾,謂之「晴巖飛雨。」 明知州李朴立亭於上。

陵墓附[编辑]

本府。鳳翔縣附郭。

秦穆公塚 在府城東南隅。

三良塚 在府南門外東三里。穆公以子車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鍼虎殉葬,國人賦《黃鳥》之詩以哀之。按《詩》,三良蓋生納諸穆公壙中。此塚殆後人為之葬衣冠處也。

《六塚 》在城西三十里許之六塚里山間。塚甚高大,不詳所始,疑即秦穆公諸公陵也。

明霍侍郎瑄墓 ,在府南三十里。敕修。

《雙塚 》在城西十五里。有雙塚村。

岐山縣

上古倉頡墓 ,在縣南五里倉頡廟東。石獸石柱猶存。按《一統志》在白水縣。《路史禪通紀》:「史皇氏倉帝居陽武,葬利鄉。」 疑在壽光者為是。皂角陵 在縣東南十里,朝代未詳。或云曹交墓,非。

周幽王陵 在岐陽鎮北。按《一統志》,在臨潼縣北。幽王死驪山下,臨潼為是。《舊志》疑此為太王塚。

唐李淳風墓 ,在縣東北五里。

金完顏元帥墓 在塔店北。

寶雞縣

唐秦王李茂貞墓 ,在縣北五里。

元李思齊墓 ,在縣東三十里。

明侍郎劉俊墓 在縣東二十里。敕修。

侍郎張撫墓 在縣東十里。敕修。

扶風縣

周姜太公夫人墓 ,在湋水南八里。

「師曠塚 」 ,在漆阬。

漢陰皇后陵 在臨平亭部。

「伏波將軍」 馬援墓 ,在縣西七里,有碑。

司徒魯恭墓 在縣北四十里魯馬村。

蘭臺令史班固墓 在縣東十八里,有碑。上官皇后母敬夫人墓 在郭東,見《漢書》。苻秦安南將軍竇滔墓 在縣北周秦坡。隋文帝泰寧陵 在邑東南四十五里,陵地九頃餘,城垣遺址尚存。

唐武部尚書楊恂墓 ,故美陽城北二里,有穹碑,高二丈五尺,廣三之一,元帝御製文。太子亨

元孝子楊皞墓 ,在縣南二十里。

孝子趙榮墓 在縣西二十里,石碣存。

招討將軍胡昱墓 在縣東北。

明胡府尹宗道墓 在東郭外,奉敕修。

雙烈女墓 在縣東十里。

四女墓 在縣十里

郿縣

春秋甯戚墓 ,在縣東南十五里。有二塚,故村名甯曲。按戚墓別見此,疑誤。

宋涪州張迪墓 ,在大振谷口。

張橫渠墓 在縣橫渠鎮,祠堂南十五里。弟戩以下四世孫墓俱在。明成化十八年,提學副使戴珊「開廣塋域。弘治八年,提學副使楊一清築垣樹扁,命以春秋致祭。」

金張中孚墓 在縣西北十里,《碑記》俱存。張中偉墓 在縣西北十里,《碑記》俱存。

明王尚書巹墓 ,在縣東十五里。敕修。

麟遊縣

周康王陵 ,在縣八十里,春秋致祭。按《一統志》,「康王陵在咸陽縣」 ,此或未是。

漢馬武墓 在縣北三十里五原坊。邑人傳識未考其詳。

漢董永墓 在縣東常豐里。墓側有廟。

唐魏徵墓 在縣北八十里澄名里。按:徵陪葬昭陵,其墓不應在此。

三賢墓 在縣西五十里招賢里之南山上。里名由此失傳無徵,不知何代人矣。

宋參政甄海墓 ,在縣西二十二里。

二女塚 在縣西二十五里龍窩道左,有二塚。故老相傳,明初時,有兵見二女妍色,欲挾之,不從,二女相對刎死。土人憐葬路傍。世遠姓氏莫考。邑人劉崙有詩弔之。

明侍郎甄儀墓 在縣西五里鳳鳴山後。內有《遣官諭祭文》及大學士楊士奇《墓表》。

汧陽縣

唐贈揚州大都督段行琛墓 ,在縣北七十里,段秀實墓 ,在縣西北。

隴州

周赧王陵 在州北三十里。按:赧王入秦,秦受其賜,歸赧王於周,自洛陽徙河南,墓不應在隴。漢婁景墓 ,在州西四十里。

相公墓 在州東三十里。相傳為漢右丞相墓,遺其姓氏,碑缺無考。

明閣尚書仲宇墓 ,在州西北五里。敕修「李尚書善墓 」 ,在州東南。。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