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543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五百四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五百四十三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五百四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五百四十三卷目錄

 延安府部彙考三

  延安府山川考二水利附

  延安府城池考

  延安府關梁考

  延安府封建考

  延安府公署考

職方典第五百四十三卷

延安府部彙考三[编辑]

延安府山川考二水利附[编辑]

通志州縣志合載

本府。膚施縣附郭。

延利渠 在府城南三里。宋司馬光為麟州通判,鑿引入城。

城南河 在府城南門外。

杜甫川 在府城南。以上二水,可資灌溉。暖泉 在府城北。泉有七眼,大寒不凍,甚濟居人。

神龍洞泉 :在府城西南,居民資汲。

安塞縣

延水 ,在城北一百里。

洛水 ,在城西七十里。

洧水 在城西北九十里,入延水。

背水 在城西北

西川水 在城東南

小平川水 在城東南。以上諸水可資灌溉安定縣。

灌清谷水 在城東三十里。水清可資灌溉。麻兒河 ,在城西。

潘陵川 ,在城南八十里。

黑牛川 :在城西四十里。

黑龍泉 ,在城北。以上諸水,可資灌溉。

湧泉 :在城北五里。見資灌溉。

清澗縣

霍公渠 在城西一百步。明萬曆乙亥,知縣霍文玉開。今廢。

石井泉 在城西。宋种世衡城此,以當夏人鑿井得泉,賜名「清澗。」

延長縣

延水 在城南

翟水 在城南

漱玉巖水 在城東一里。

惠民泉 在縣儒學後。水清甘,邑民資汲。鴛鴦渚 即延水下流。以上諸水可資灌溉。《延川縣》

黃河 在城東南

滔水川 :在城北五十里。

永平川 在城北。以上三水,可資灌溉。

鄜州

吉子灣水 :在城北五里。見資灌溉。

雒川縣

仙宮河 :在城南四十五里。

黃梁河 :在城東七十里。

聿津河 :在城南一百二十里。

廂西河 在城西北二十里。以上四水,可資灌溉。

中部縣

上善泉 在城東北。唐刺史崔駢疏引入城,以資溉汲。今廢。

宜君縣

七里店水 :在城西四十里。

姚渠川水 :在城西七十里。

洛水 ,在城東北八十里。

姚曲川水 ,在城西南一百里。

玉華川水 在城西四十里。以上諸水可資灌溉。

綏德州

龍泉 在城東三十里。其水自石龍口湧出,居民引以灌田。今廢。

米脂縣

無定河 ,自沙漠地來,經流城下。

飲馬河 在城北

溥惠河 在城南。明成化間,鑿引入城,民甚便之。

流金河 在城南文屏山下。明正德中,知府羅諭教民作堰,引泉水種稻,民獲其利,號「流金堰。」 《葭州》

葭蘆河 在城西南

大會川 :在城北二十里。

小會川 ,距城一十里。以上三水,可資灌溉。《吳堡縣》。

青河溝 :在城西二十里。可資灌溉。

神木縣:按:餘縣無考。

清水川 :在城北五十里。邊方士騎賴以汲飲。

延安府城池考    府州縣志合載[编辑]

本府。膚施縣附郭。

延安府城池 ,唐天寶初建。一云「赫連勃勃築。」 宋范仲淹、龐籍經略時,繼修之。明弘治初,知府崔陞復葺之。周九里,高二丈,池深二丈。門三:東曰東勝,南曰順陽,北曰安定。上建重樓。又有小東門曰津陽,西面依山,上建鎮西樓。內祀文昌,范文正所創,後經兵燬。

皇清順治乙未,知府陳培基同進士趙廷錫重建十

六年六月內大水衝沒東城門垣,知府牛天宿修葺。康熙十四年,樓閣盡燬。十八年,知府陳天植捐資重修。樓堞聿新,巍然大觀。

膚施縣 舊以東郭為城,今俱衝圮。衙舍倉庫俱移府城內。

外州縣

安塞縣城池 ,「元初改建,明景泰中重修,周三里七分,高一丈七尺,池深一丈,有南、西、北三門。」 甘泉縣城池 ,「唐天寶初建,明景泰中重修,周三里三分,高二丈,池深一丈,西、南、北三門。」 保安縣城池 ,即「古栲栳城,明洪武二年縣丞洪道修葺。嘉靖四十年署篆吏目郭邦靖重修。萬曆三十三年知縣陳桂芳相繼增修,周九」 里三分,高二丈,池深一丈。崇禎中,截西南角為城。按《縣志》,「舊建土城,遠不可考。」 明天啟間,知縣宋明俊砌石垛牆,九里三分。崇禎年間殘廢,知縣黎昌期將舊城西南角截斷,新築一角,僅容百步。

皇清順治間,知縣張嗣賢建南城樓一座、東西城樓。

各一座,至今民皆穴居,並無房舍。

安定縣城池 ,「宋置堡。元因為縣。明洪武中,千戶曹忠重修,周五里三分,高二丈八尺,池深一丈五尺,東西北三門。」 按《縣志》:「舊城周圍三里三分,南北一街,左右二巷。宋紹聖二年,涇原道經略使章楶所築者。明正統間,知縣杜讓接南門築關城,增廓六里三分,直分四街,曲有四巷,其功倍於舊矣。天順六年,知縣趙通,弘治丙寅知縣曹銘,嘉靖間知縣張永茂、葛登府,俱增修之。培高浚深,均於城為有功矣。」 城高三丈,基闊五丈,頂二丈五尺,女牆六尺,甎砌墱槽二十八處,壕塹口闊一丈二尺,深如之。關城墱槽四十二處。鎮樓五座,四角有飛樓三關俱為甕城,壯偉盡制。惟舊城南門外有甕城門,因葛令去任,撤而未建。萬曆二十四年,知縣惲應翼捐俸修葺宜川縣城池 。「宋初改建。元至正中,參政朱希哲修。明正統十四年,知縣張繹重修,周四里一百二十八步,高三丈,池深五尺,西南跨七郎山。」

皇清順治四年,知縣陳《扆銘》補築南甕城門。

清澗縣城池 ,宋康定元年种世衡所築。明洪武初增築,周三里五步,高三丈,池深二丈,東、南北三門。正德六年,知縣趙輅增修西面外羅城。嘉靖乙巳,副使方遠宜築西、南二面。癸丑,同知何尚賢築南甕城。

皇清知縣廖元發重修。

延長縣城池 ,金大定二十六年,知縣董承務始建。明弘治中,知縣王紳重修,周四里二百四十四步。北倚砦山,南臨延水,東西二門。

延川縣城池 ,本元舊址。明正統中,知縣王坦重築,周四里,高二丈八尺,池深一丈二尺。按《縣志》:周圍五里,高五丈。建東南北三門,東門號「水門」 ,旋塞之。明正統間,邊圉戒嚴,邑令王坦為固國計,將西山一段截斷棄之,築垣南北聯絡。知縣陳文以石砌甕城,方兵道助工。又知縣金棟、王行仁、武之屏、毛儲元相繼重修。

皇清戊戌夏,北門樓傾頹,知縣劉穀捐俸修築。

鄜州城池 有內外二城,宋范仲淹所築。元吳知院修築,周二里一百三十步。外城周十里,東濱洛水為患。明成化以來,修築不一,高四丈,池深二丈。按《州志》:「內城二里一百三十步。南北第一層關廂,外城連山六里。南北第二層關廂,外城連山九里三分。南二層外城門一重,南一層外城門一重,東南小水門一座。南」 內城門一重。東北小水門一重。西城門一座,北內城門一重。

東北小水門一座,北一層外城門一重,北二層外城門一重。內西城內又北門一座,又南門一座,令官民止居內城。西城南北第二層外城,隨山因險逶迤蜿蜒而上,達於西山之巔。故明崇禎六年,兵道王楫以「流寇猖獗,城闊而民稀,不便守禦,截斷二層外城,止守一層外城。十五年,兵道楊彤庭修西山為寨,上倚」 山城為險,下因山麓石畔伐石修築,作石頭城。中面向東南作門曰「鳳翼」 ,南面向東作門曰「龍盤」 ,北面稍向北作門曰「挹斗」 ,又東南作小門通泉水,就山阿而南建憲署。亂後下城為墟,官民皆居寨上,民居窯穴。

皇清順治初年,以下城寥廓,又截斷外一層城止守。

內城。十七年,巡道許瑤、知府牛天宿、推官荊柯、知州耿臣捐修。十八年,巡道李榮宗捐俸竣工。凡城陴、女牆、城樓、城門,俱修葺完備,城壕深廣俱二丈,周匝城外。按《舊志》,嘉靖初,副使汪珊、知州杜蕙築隄固城,建龍王廟。十六年,副使吳瀚、知州金萬績,植柳以固隄,號「柳林城。」 十九年,副使謝蘭。二十年,副使劉宗仁、知州張旄增建角樓門樓東門曰「瞻洛」 ,南門曰「望岳」 ,西門曰仰山。二十九年,宋副使增築南北城,連山,北門曰「鎮朔。」 四十一年,水侵東北城圮,副使張西銘、知州蘇時化補築,稍移於內。四十二年,水侵新城圮,知州蘇璜又稍移於內,補築。四十五年,兵備馮舜漁以外城不可守,「南自東南角連西山,北自」 東北角連西山,增城垣二層,自是南北有二重關矣。隆慶六年,兵備程鳴伊增高新城四丈,周垣埤堄,易以甎砌,改建南北東三城門,極其弘壯。南門曰「保鄜」 ,東曰「鎮洛」 ,北曰「威朔」 ,門上各建重樓。萬曆六年,兵備李《釆菲》、知州閻思孝,捐俸將內外舊城城門易甎砌,建以重樓。雒川縣城池 ,元僉院胡興「所築,緣山阻澗,亦天險也。周二里一百六十步,東、西、南三門,明正德七年築東郭。嘉靖二十五年知縣吉澄重修,萬曆元年知縣李奉昭增修。」 按《縣志》:「明正德七年,妖賊李午作亂,東關加築土城,周三里七分,池深一丈三尺。嘉靖間知縣吉澄重修,高厚皆二倍。東、北、南三門,建大樓三座。嘉靖三十年」 ,王令因防秋,建城東西門樓二座。萬曆元年,知縣李奉昭增高四丈,加厚一丈,築敵臺一十三座,俱建重樓,並西門大樓各一座,內城添敵樓八座。

中部縣城池 舊在沮南。明成化中,改建於此。城卑薄,隆慶六年,知縣衛汝霖增築,周四里一百三十六步,高三丈,因沮水為池。萬曆元年,知縣李迎特築南城。萬曆己未,知縣江之澨增高數尺。崇禎五年,知縣姚一麟築土城。

皇清順治初,知縣彭聖培重建門樓。康熙二年,知縣

金九鼎「增修啟東門。」

宜君縣「城池 舊無。明景泰中,主簿季仲和始築,然石礫難城。成化中,縣丞楊安因龜山之勢,築削為城,周五里三分,高二丈五尺,池深一丈,門二。」

皇清康熙十七年,知縣賈有福增修。按《縣志》原在龜

山之下,自明末兵燹,俱為灰燼,後改建山上,今有「上城」 、「下城」 之名。

綏德州城池 ,宋鄜延宣撫使郭達所築。明洪武「中,指揮嚴淵重加增修,周八里二百八十步,高三丈,池深一丈五尺,門四。」

皇清順治十七年知州王元士重修。按《州志》,綏德衛

與州同城。其制緣巖依阜,環水抱山,東西二里一百八十五步,南北二里三百一十五步,方八里二百八十步。重門四:東曰鎮定,西曰銀川,南曰安遠,北曰「永樂。」 跨門為樓各二。南關接連大城,方六里三十步。門四:東曰賓陽,西上曰上水,西下曰挹秀,南曰「來遠。」 建文中,兵變後廢。米脂縣城池 ,宋、金為砦,元始為縣。明洪武六年,守禦千戶王綱修葺。成化五年,知縣陳貴拓東北隅。萬曆元年,知縣張仁復增築。周五里三分,高二丈九尺,池深一丈,東南北三門。按《縣志》:「古名畢家砦,又為銀州關,即今上城地。」 至宋改建米脂縣城。周圍五里三分一千九百零八步,高三丈二尺,闊一丈五分,池深五尺,闊七尺,門三,跨門為樓。東門樓曰「拱極」 ,南門樓曰「化中」 ,北門樓曰《柔遠》。西角樓一座,敵臺十二座,舍鋪二十四座。

皇清康熙二十年,知縣甯養氣補修。

葭州城池 ,宋康定中所築葭蘆砦也。明洪武初年,千戶王綱改築,周二里一百二十步,高三丈,池深一丈,南北二門。天啟年,知州盧揚輝重。

加修葺

皇清順治年,知州武弘祖增修。

吳堡縣城「池 ,宋、金為砦,元始為縣,周一里七十步,高二丈五尺,池深八尺。」

神木縣城池 ,「金為砦。元始為縣。明正統八年重修。成化四年,巡撫余子俊增修,周四里三分,高二丈五尺,池深一丈。」

府谷縣城池 ,始建未詳。明正德十五年,知縣張汝涉因舊開拓,周五里八分,高二丈五尺,因河為池。

延安府關梁考     府縣志合載[编辑]

本府。膚施縣附郭。

延水橋 在城東門外。知府王彥奇建石橋東關,門刊「永濟橋」 三字,有記。後大水衝沒,遂泯其跡。崇禎間,推官顧咸正鳩工砌石,建大橋。將成後,兵變未竣,復為水沒。每歲冬,則架木起小橋,夏初則撤。民苦於涉。知府牛天宿易之以舟,民不習舟。今仍橋。

安塞縣

蘆關 ,在縣北一百七十里。有東西二城基址。

《甘泉縣志》
[编辑]

《保安縣志》
[编辑]

安定縣

濟民橋 在城東南三里,石宮寺之右。

利物橋 在城北一里

鎮遠橋 :在城北六十里。

通順橋 在城南十五里。

永安橋 :在城南三十里。

便民橋 在城南九十里。

廣惠橋 在城東一里

永濟橋 :在城東六十里。

宜川縣

馬頭關 :在城北一百五十里。

烏仁關 在城北一百六十里,金置,元廢。廣濟橋 ,在城南五里,龜背寺之東。

清澗縣

老鴉關 在城東一百二十里,通石樓縣界。永興橋 在城南二十里。

南天橋 在城南三十里。

龍門橋 :在城東六十里。

遇仙橋 :在城東八十里。

小橋 在城南門外,以木為之,水發輒被漂沒,冬春立焉。

大橋 在城南一里

新關渡 在城東一百二十里。即种公致河東之粟處,堤址猶存。

馬灰坪關渡 在城東一百五十里,通山西石樓縣。

界首渡 在城東二百里,通山西寧鄉縣。郭家河渡口 在城東一百里,渡黃河通山西永和縣。

崖頭渡 在城東一百一十里,通山西、石樓縣。

《延長縣志》
[编辑]

延川縣

永寧關 在城東七十里黃河渡口,古今餉道,路通綏德。宋置,元廢。

延水關 在城東南七十里。渡黃河即山西永和縣界。

清水關 在城東南八十里,渡黃河即山西太寧縣界。

通濟橋 在城南門外,知縣賀瓔建。

惠民橋 在城南關外

弘濟橋 在城西五里,一名「乾橋。」

漩窩渡口 在城東北六十里。渡黃河即山西隰州界。

馬家河渡口 在城東南九十里。渡黃河即山西大寧縣界。

清水渡 在城東南八十里。

鄜州

直羅關 在城西一百二十里。唐太宗征突厥所開,置直羅縣。元省入州,設巡檢司。明因之。永濟橋 ,在城北十五里。

南石橋 在城南五里

宋公橋 「在城南七里。」 以上石橋。

榆林橋 在城北二十里洛渡口。

故州橋 在城東門外

黨海橋 在城西南五十里。

張村橋 在城西六十里。

三川橋 在城南七十里。

寺谷橋 「在城西五十里。」 以上木橋。

雒川縣

紫金關 在城東南一百二十里。舊在韓城縣界紫金山,明嘉靖十八年,移建黃龍堡內。今名鄜城巡檢司。

石家莊橋 在城西五十里,路通西安,兩面懸巖百仞,僅可徒行。鄉民王文義出粟百石修築,今可通車。

西三里橋 在縣西

北三里橋 ,在縣北。俱細如蜂腰,有警則斷。「高祖廟西橋 」 ,在縣西南四十里,溝深難行。嘉靖初,有道士力築,今為坦途。

中部縣

北橋 在城北今圮

宜君縣

「金鎖關 」 ,在縣南六十里。為西延咽喉重地。《綏德州》

無定河橋 在城外,冬架夏廢。

大理河橋 在南城下。冬則徒杠以濟夏,廢官。菜園渡口 在城東一百四十里,黃河西岸,吳堡縣地。明正統間,建巡檢司。

米脂縣

銀州關 ,在城西北一百里,上有古城。

五里鋪石橋 在城南

北石橋 在城北,知縣張禹謨重修。

「無定河」 木橋 在城西,知縣甯養氣創修。《葭州》。

桃花關 在東城,下臨黃河。

葭蘆上橋 在州西故城下三里。

葭蘆下橋 在州南故城下五里。

寺子川橋 距州二百二十里。

桃花渡 在州城下

吳堡縣

清河溝橋 在城西三十里。

《神木縣志》
[编辑]

《府谷縣志》
[编辑]

延安府封建考        府志[编辑]

翟王 董翳,以郡勸章邯降項羽,羽立翳為翟王,王上郡,都高奴。漢元年,漢王兵至咸陽,翳降。高奴城,在鄜州東五里。

安定戾侯 劉賢,燕刺王子。宣帝時封。傳子延年,孫昱免。

北魏

河西公 《萬公普》,其先世為酋長。魏孝武封清水郡公,神武封河西郡公。子洛嗣。

《延王 》,名玢,元宗二十二子。開元十三年封。興元初薨。

《鄜王 》,名憬,憲宗第八子。長慶元年封。開成四年薨,子悼順王嗣。

鄜王 劉光世,保安人。封楊國公,諡「武僖」 ,追封鄜王。

萬戶侯 劉闕。食釆坊州,子孫因家焉。其子澤,掌五門禁都尉。

保安懷僖王 ,愍王第三子。永樂元年封之國臨洮府。兄隱王奏與永興王俱留西安府,薨。安定王 ,名尚炌,愍王第六子。永樂十六年以罪廢為庶人。

宜川莊靖王 ,隱王第三子。薨榮順王嗣。薨子康僖王嗣。薨子《思裕王》嗣。薨無子除。

延長莊懿王 ,恭王第六子。嘉靖十年封。薨。長子未封。九子嗣。

延安恭靖王 ,定王第二子。薨,無子,除。

安塞宣靖王 ,靖王第六子。薨,無子,除。

延川端穆王

延安府公署考     府縣志合載[编辑]

本府。膚施縣附郭。

府治 在小東門內,明洪武年建,屢經兵燹,兼大水後多圮,時加增修。寅賓館、土地祠在左火器庫,今燬。

軍糧廳 在左今裁

理刑廳 在右今裁

經歷司署 在左

照磨所署 在右

司獄司 今裁

稅課司 在府門外,今裁。

察院 在街北之東

考院 舊在北門內街之西巷,今燬。

陰陽學 在府門外

醫學 在府門外,今俱燬。

僧綱司 在城東南萬壽寺。

道紀司 在城內城隍廟。

《鄉約》所 在府治前,今燬。

馬政院 在城南一百步。明正德間,督理馬政、都御史楊一清檄行知府王彥奇建,今燬。延豐倉 在府城北,今燬。

預備倉 在府治南。明成化間,知府崔陞創建前房十二間,厫房二十座。兵燬。

皇清康熙年,知府王廷弼改建「五縣新倉。」近例「安塞。」

甘泉、宜川、延長、延川皆輸本色於府城,各建倉經收。

延安衛署 在鼓樓街之東。今燬。

膚施縣治 在府城東門內,明洪武六年建,兵燬。今在城隍廟街。

預備倉 在府城隍廟東。

養濟院 在城南一里

外州縣

安塞縣治 在城東,明洪武二年建,成化年重修。崇禎間,賊陷城燬。

皇清順治二年,知縣黃瑤略葺後宅三舍,前堂一楹。

未及舊址之半。十八年,知縣李暲增修。康熙十八年,知縣馬震重建二堂

敷政巡檢司 在縣西南一百三十里。

陰陽學 在縣治左

醫學 在縣治右

預備倉 在縣治西

甘泉縣治 在城內東隅。明洪武七年建。正統十二年重修,後殘毀無存。

皇清順治十一年,知縣余明彝入城,闢草萊,構茅簷。

以居。又二年立堂舊址上。康熙元年知縣劉汝植增修。

「陰陽學 」 在醫學旁。

醫學 在縣治南

預備倉 在縣治西

保安縣治 在城內正北隅。明洪武癸丑建,萬曆二十三年重修。崇禎辛未,城陷,賊毀。

皇清順治九年,知縣袁英新建。十六年,知縣張嗣賢

增修堂門及吏書皂房,規模少備。按《縣志》,「兵燹毀壞,止有遺址。」 明知縣黎昌期在南門甕城棲住。舊城闊大九里三分,將東南角裁斷,僅作一角小城,未及百步。知縣袁英建正堂三間,寢室三間,中庭三間。順治己亥,知縣張嗣賢增建後廳三間。

察院 舊在縣治西,賊毀無存。知縣張嗣賢創建正堂三楹,大門、二門、兩角門,寢室三間,廚房三間,照壁、牆垣俱備。

陰陽學 ,在縣治西,久廢。

醫學 在縣治東,久廢。

僧會司 久廢

道會司 久廢

預備倉 今廢

常平倉 俱在縣南,賊毀無存。

養濟院 在縣城外天壽寺前。

義塚 明在縣北一里,有碑記。

皇清移於縣南二里地名柳樹坪,里民王士連輸典。

《史馬國讓踏立界碑》。

安定縣治 在城內正西隅。元大德五年建,明洪武年重修。

皇清康熙年,知縣張洪謨增修,建二堂。知縣朱尚義

建書房三間按《縣志》:「在內城街東,另闢一巷,創自洪武間知縣周杰。」 大門左為土地祠,舊名馬神廟;右為獄,中為儀門。門內舊有戒石亭,左右分列六房。正堂五間,左有寅賓館、儀仗庫,右有贊政廳,後有後堂三間,左右書房各三間。後堂後有衙舍三間,左右廚房。萬曆間,知縣惲應翼建申明亭、旌善亭各一座。

縣丞衙 在儀門之右

典史衙 「在贊政廳」 之右,左右隙地,為「吏書公廨。」

察院 在縣治東。知縣曹銘建,規制宏敞。布政分司署。

按察分司署 :俱與縣治對。

府館 在縣街之左面西,俗名「張家司」 ,蓋冢宰舊宅也。

陰陽學 在縣東

醫學 :在城隍廟之右。

僧會司 在敕賜崇福寺。

道會司 在萬壽宮

稅課局 在縣治西六十步。今廢。

巉口巡檢司署 距縣五十里。明成化二十年,監生劉昱奏請設立。

廣富倉 在縣治東北。明成化二十年,建預備倉 聯「廣富倉。」

養濟院 在北城門內

宜川縣治 在城內近北,即宋丹州治。明洪武九年,知縣高以敬重修,其後隨時修葺。

《陰陽學 》與醫學近。

醫學 在縣治西南

預備倉 在縣治西

清澗縣治 在縣內中街之北。明洪武癸丑知縣鄒宗彝建。萬曆甲寅知縣陳汝元重修。崇禎庚午正堂火,知縣牛養蒙重建。按《縣志》:「正堂四楹,大門、儀門各四楹,左右角門二楹。堂東西庫房各三間,房科共十四間,隸房二間,亭五間,在堂後。」 知縣宅在廳後。獄一所,在大門內之右。寅賓館在預備倉之北。萬曆丁未知縣陳王道建。甲寅,知縣陳汝元改建旌善亭、「申明亭」 在大門外左右,今圮,基址猶存。

縣丞衙 在堂東,今裁廢。

典史衙 在堂西

察院 在縣西五十步。明洪武壬戌,知縣袁敬建。嘉靖戊午知縣王欽、丙寅知縣阮孝各重修。正堂三間,東西隸房六間,大門、二門各四楹,左右角門二楹,寢室五間,左右廚廂房各三間。萬曆丙辰,知縣陳汝元奉文重修,增建穿廊五間,內有損壞。

皇清順治己亥,知縣廖元發重修。

石嘴驛察院 兵荒久廢。

皇清順治十六年,知縣廖元發於官署舊址建正堂。

三間、後房三間,左右耳房各一間,大門二楹。重修石嘴驛公署,有記。

陰陽學 久廢

醫學 久廢,遺址無存。

僧會司 在城外東南

道會司 久廢無考

預備倉 在大門內之左。三十五間。兵毀,知縣廖元發「重修。」 正庭厫房四間,南厫房六間,北厫房六間。

常平倉 在預備倉內。厫房一間,與預備倉南北厫房共一十七間。養濟院 舊在北街,後改於北關外,又改於教場演武亭。大兵拆毀無存,遺址尚在。

漏澤園 在厲壇南十步。知縣廖元發建,立為義塚。舊《志》載有坊表,兵亂拆壞無存。

延長縣治 在城內西北。明洪武間,知縣吳宗梅建。成化間,知縣盧鑑重修。崇禎十六年,寇陷,城毀。

皇清順治二年,移山城上。八年,知縣張三異《增擴規》

模大備

「陰陽學 」 在醫學旁。

醫學 在縣治南

預備倉 在縣東

延川縣治 在城內西南。元至治元年,邑令王恪建。明洪武三年重修。萬曆間,知縣劉宗增修。

皇清順治七年,知縣錢茂秦補修。十六年,知縣劉穀

又增修。按《縣志》:在城北大阜,本歷代故址。明洪武三年主簿王佐拓堂宇,葺門樓,景泰間邑令李琮重修,嘉靖間邑令宋大本重修。

皇清順治己丑歲,前堂焚燬,邑令錢茂秦於「辛卯歲」

捐貲修建,歷三月始告成焉。前堂五楹,題其堂曰:「親民堂。」 後堂五楹,宅一所,其儀門東西角門戒石碑。六房。寅賓館明萬曆間邑令蘇廷建。大門鼓樓三楹。成化年間邑令賀瓔建。土地祠在儀門外。獄一所在大門西。旌善亭隆慶間邑令王楨建,今弗存。申明亭嘉靖間邑令宋大本建,今弗存。官庫舊在縣堂東,兵毀,今改建於二堂西。

典史衙 年久圮甚。知縣劉穀於丁酉歲捐俸助典史盧裕重修。

察院 在城內東南隅。明洪武四年,邑令馬憲建。嘉靖間,邑令宋大本重修。萬曆間,邑令暢揚、蘇廷、王立身重修。大門西舊有公廨一所,兵燹頹壞,知縣劉穀於己亥秋建庭三楹,委典史李欽董其事,告成頗速。

布政司署 ,在城內東北隅,舊文安驛也。明正統六年,邑令張輔政建。今坍塌隙地內,改建「準提庵。」

府館 在縣治中街迤北,明成化間建,今弗存。陰陽學 在醫學旁。

醫學 在縣治南

預備倉 舊在縣治西,兵變拆毀。今改建於縣堂西。

草場 舊在縣治西。明季寇毀其垣,知縣劉穀於庚子秋捐俸雇夫,四面築牆,中建門樓一座,以為貯芻場。

養濟院 舊在城南西街,邑令陳王道遷北城外。今舊址無存。負郭內有「陶復」 、「陶穴」 ,安插孤貧居之。

漏澤園 在城二里。明天啟二年,邑令張爾儁捐俸置地。

皇清順治戊戌春,知縣劉穀捐俸再置「義塚」一處,名

關家坪:距縣二里。在官廳鋪前。有碑記。

鄜州治 在城東門內道署之西。明洪武四年建,永樂九年重修。崇禎間兵燬。

皇清順治十六年,知州顧耿臣增擴修葺。按《州志》,兵

火後,知州劉國禎僦民房在山寨內。順治五年,知州李芳澂始成構,倚山向東,建堂三間。八年,知州劉應科改堂向南,增建大門。十一年,知州江中耀倚山作榭,建「倣歐亭。」 十七年,知州顧耿臣增宅房數間,但崖阿隘小,殊非臨蒞之所。康熙二年,知州顧耿臣視下城舊治,芟草萊,覓基址,自捐俸金,創建大門、鼓樓三間,儀門三間,大堂三楹,左右庫房東西六房二十餘間,過庭三間,二堂三間,內宅大房五楹,廊房一十八間,東西書房各三間。本年七月,倡士民移治於下城,士民各認址蓋房,相率移居。下城。土地祠在儀門外左,知州顧耿臣重修。寅賓館在儀門外左,今存址。監獄在儀門外西,康熙二年七月移治下城。知州顧耿臣復捐俸,因舊址葢造監倉二所於大門之西,較山城更為慎固寬擴。鐘樓舊在州治右,萬曆間移城上。東南角大銅鐘,敦厚渾堅,色若鼎彝,聲宏聞數十里。考《鐘銘》,乃寶室寺之梵鐘,唐貞觀三年大將軍張神安鑄。同知衙 在州治右,康熙二年同知王國禮建。堂三楹,東西房各三間,大門宅房俱備。

州判衙 在同知宅右,今裁廢。

吏目衙 在同知宅南。康熙二年,吏目韓文旭建堂三楹,宅房廊房俱備。

察院 舊在州治南,廢。

皇清順治間,知州江中耀改創於州治西關,知州顧

耿臣增建大門書房并廊房。

按察司署 在州治西南。崇禎年廢。

布政司署 在州治東南,廢。

分巡河西道署 在州治東,舊為按察分司。明嘉靖間,副使孫公樂改建。兵燹後,民舍盡燬,惟道署存,門戶牆垣傾圮。

皇清康熙二年,河西道李榮宗、知州顧耿臣繕修《一》。

新又建書房廊室數十間,臺上亭子三間。自裁「分巡道」 後,多傾圮。

西山道署 今改「察院。」

城守營署 在州治西,舊客使公館址。

皇清康熙二年,城守營守備葉呈蘭因址創修為營。

陰陽學 在州治大門外左,今廢。

醫學 在州治大門外左,今廢。

僧正司 ,在開元寺旁。

「道正司 」 在城隍廟旁。

倉 舊有預備倉、存濟倉,既廢,知州顧耿臣建二所,一在上城,一在西關。

養濟院 在城南門外,孤貧三十七名,按月給糧。

義塚 在南門外一里

雒川縣治 在城內東南隅。明洪武間,主簿蕭復仁建。正德七年,賊燬。嘉靖二年,孫令重加修葺。萬曆間,知縣陳惟芝又增修。按《縣志》:「弘治間,苟令續修。」 嘉靖以後,吉令、楊令署事,寧州劉同知及萬曆間李、陳、韓、張、蕭五令,各以時增修。捕盜廳 在黃龍山城內。

察院 在縣治東,主簿蕭復仁建,張令續修。分司署 在縣治前。萬曆十八年趙令建。陰陽學 在東關。今廢。

醫學 在東關今廢

僧會司 在聖壽寺

道會司 在《泰山廟》。

預備倉 在縣西北

鄜城巡檢司署 舊在紫金山,明嘉靖十八年,改建黃龍堡內。

中部縣治 在城內街南,明洪武間建。弘治間,知縣鄭源增修。崇禎癸未,城陷,賊燬。

皇清順治十一年,知縣彭聖培新建於山城「上堂」,「廡。」

《粗備》。康熙三年,知縣金九鼎改建。

《陰陽學 》與醫學近。

醫學 在縣治西南

預備倉 「在縣舊治北」 ,今圮。

宜君縣治 在城內西北隅。明洪武間,縣丞王文輔建。弘治間,知縣李相增修。崇禎辛未,城陷,賊燬。

皇清順治十二年,知縣鄭名新建於山城上。康熙十

七年,知縣賈有福增修。

《陰陽學 》與醫學近。

醫學 在縣治東南

預備倉 舊在鄉,明成化間,知縣王澤移於縣,今圮。

綏德州治 在城內疏屬山下東北隅。明洪武間知州張進建。景泰間知州張軾重修。

皇清順治十六年,知州王元士增修「申明亭」、「旌善亭。」

俱在治前鼓樓。唐建州,置保大軍節度使,故又名「保大樓」 、「鐘樓。」 金大定中鑄。射圃亭在東門外數十步。

考院 在城東南。始建無考。

衛署 在城內,洪武中建。

官菜園渡口巡檢司署 在河西驛前。

陰陽學 ,「在州治左。」

醫學 在州治右

僧正司 在天寧寺

道正司 在九真觀,正德年廢。

常平倉 在州治內。明洪武間知州張進建。「廣盈倉 」 ,在城北山上。明洪武間建。

預備倉 在城南關外

屯倉 明景泰中建,今廢。

豐盈倉 「係衛倉。」 同城。

養濟院 在城南

漏澤園 在城西

米脂縣治 在縣東南隅山阜之坡。元泰定四年,縣令呂東建。明洪武間,知縣王元成復修。崇禎間,城陷稍燬,隨時修葺。

皇清順治七年,知縣張禹謨重修。按《縣志》,大堂五楹。

吏書公廨東六楹,西六楹。大門鼓樓三楹,儀門三楹,角門左右各二楹。以上俱康熙二十年知縣甯養氣「重修。」 二堂三楹,係重建。知縣宅在堂後,獄在大門內之右。寅賓館在大門之東,知縣甯養氣「重修。」 馬房舊在大門內之西,今在大門內土地祠之後。知縣甯養氣創修。

察院 舊賃民房,今在草場街北。知縣黃離炤創修。

「陰陽學 」 在醫學旁。

醫學 在城東門內

僧會司 在城內東北華嚴寺。

《鄉約》所 在城東門內,久圮,知縣甯養氣始設講約。

預備倉 舊在小城北,今改縣治大門外之東。知縣黃離炤創修。按舊《志》,倉共四處,俱明洪武間知縣包弘建。

養濟院 「在東上衚衕」 ,今廢。

漏澤園 在城西

葭州治 在城內北。明洪武八年,同知崔一思建。弘治間,知州沈理重修。後隨時修葺,遭亂獨存。

皇清順治十五年,知州武弘祖增修。

陰陽學 「在州治旁。」

醫學 在州治東南

上官倉 在州治北。明洪武間,知州陳守智建。下官倉 在州治東南。明正統間建。

預備倉 舊在四鄉。明正統間,知州張明改建城中。

新倉 在州治東南。明洪治間,知州沈理建。吳堡縣治 ,在城東北。明洪武二年,知縣范平仲建,後知縣俞安繼增修。

預備倉 在縣治內

神木縣治 在城東南。明洪武年,知縣任奉先建。正統間,知縣彭佐重修。

東路道署 在城

監收廳 在城

陰陽學 在縣治南

醫學 在縣治西

預備倉 在縣治中

府谷縣治 在城中隅。明洪武間,知縣齊翱建。陰陽學 在縣治東南。

醫學 在縣治西南

預備倉 在縣治東。明洪武間在鄉村,天順間徙於城。

清水倉 在清水營

廣濟倉 在《孤山堡》。

黃甫倉 在東堡。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